辐射改性纤维素在粘胶纤维生产中的应用

辐射改性纤维素在粘胶纤维生产中的应用

一、辐射改性纤维素在粘胶纤维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江文[1](2019)在《羧化粘胶纤维及其功能化衍生物的酶法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粘胶纤维是以木材纤维素等天然纤维素为原料,制得的大宗人造纤维产品,广泛应用于纺织等领域。本论文针对粘胶纤维存在的官能团单一、易受霉菌侵害等缺陷,对其进行修饰改性,引入抗菌等官能团,改善其功能性质。现有的化学修饰法普遍存在着专一性差、反应条件苛刻,适用面窄,废水多等不足,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粘胶纤维表面存在的反应官能团为羟基,活性较低,发生化学反应所需的条件较苛刻。假定将其氧化成反应活性更强的羧基,可制备出羧化粘胶纤维。生物酶催化化学反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对人体无害等特性,逐渐应用于化工、环保等领域。XXXXXX(XXX)能专一催化吡喃XXXC1位上的半缩醛羟基氧化,生成XXX酸。粘胶纤维表面的纤维素存在大量还原性末端,其末端吡喃XXX残基中的半缩醛羟基在XXX催化下可氧化成羧基,引入的羧基可发生成酯、酰胺等化学反应等。因此,羧化粘胶纤维可成为一种化合物,以该化合物为起始原料,通过修饰反应,可合成多种功能性纤维衍生物。研究表明在非水介质中,XXX逆转催化方向,由水解酯键转而合成酯、酰胺等。目前既未见用XXXXXX制备羧化粘胶纤维的研究,也未见有在非水介质中用酶催化合成纤维素功能衍生物方面的报道。基于此,本论文一方面分别分离制备出蚕蛹壳寡糖、?-聚赖氨酸和低聚萝卜原花青素,作为功能因子。一方面以粘胶短纤为起始原料,经XXX进行专一性氧化,制备羧化粘胶纤维;再以该纤维为载体,分别接枝分离制备出的功能分子,合成出相应的接枝纤维。系统研究分离制备上述功能因子的方法、合成接枝物的优化工艺条件,对合成物进行功能性表征,旨在为化学工程精细化工学科提供一条全酶催化合成功能性纤维衍生物的思路、方法和技术,丰富生物催化科学的实证支撑。本文获得的研究结果和结论摘要如下:1.羧化粘胶纤维的制备工艺研究以粘胶纤维为原料,XXX为催化剂,专一性地将粘胶纤维还原性末端XXX残基C1位上的半缩醛羟基氧化为羧基,生成羧化粘胶纤维;经红外光谱、SEM、XPS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并确证羧化粘胶纤维的生成;制备羧化粘胶纤维的优化工艺为:反应pH=6.0、XXX/预处理粘胶纤维的质量比为0.06:1(w/w)、反应温度40oC、反应时间4.5 h;2.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的制备工艺研究以加工蚕蛹分离蛋白的副产物蚕蛹壳为原料,制备了脱乙酰度为90.64±0.86%,分子量为(2.56±0.15)?103 g/mol的蚕蛹壳寡糖;以羧化粘胶纤维为基础,在非水介质以诺维信XXX435催化制备了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经红外光谱、TG-DTA、SEM、和XPS分析确证蚕蛹壳寡糖中的氨基或羟基与羧化粘胶纤维的羧基成功反应,生成酰胺或酯;制备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异辛烷作为反应溶剂、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的质量比0.8:1(w/w)、XXX/羧化粘胶纤维的质量比0.06:1(w/w)、pH=8.0、温度45oC、体系含水量为4.5%(w/w)。制备的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对阴离子染料的染色效果良好,但染色阳离子染料的效果差;此外,其对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AP(COS)值分别为59.12%和43.83%。3.接枝?-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抗菌纤维的制备工艺研究以市售平均分子量为9508 Da的?-聚赖氨酸为原料,分离获得抗菌性最佳,分子量为4443 Da的?-聚赖氨酸;以羧化粘胶纤维为基础,在非水介质中以诺维信XXX435催化制备了接枝?-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经红外光谱、TG-DTA、SEM、和XPS分析确证?-聚赖氨酸成功接枝;制备接枝?-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异辛烷作为反应溶剂、XXX/羧化粘胶纤维的质量比0.08:1(w/w)、酶pH=8.0、反应温度45oC、反应体系含水量为4.5%(w/w);制备的接枝?-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对阴离子和阳离子染料均具有良好的染色效果,特别是对阴离子染料;?-聚赖氨酸的接枝羧化粘胶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性,且随接枝率的提升而增强;?-聚赖氨酸接枝粘胶纤维对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AP(PL)值分别66.67%和55.09%。4.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的制备工艺研究以蚕蛹壳聚糖和2-苯乙胺为原料,合成了壳聚糖基交联苯乙胺树脂(PMCCR);并对其结构进行验证;以胭脂萝卜为原料,经甲醇和PMCCR分离得到低和高聚萝卜原花青素;以高聚萝卜原花青素为底物,N-乙酰神经氨酸裂解酶催化降解得到低聚原花青素,结果发现,经该酶降解,产物中低聚体占比提升至11.2%,而高聚体占比降低至47.3%;以羧化粘胶纤维为基础,在非水介质以诺维信XXX435催化合成接枝低聚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红外光谱、SEM和XPS确证低聚萝卜原花青素成功接枝;制备接枝低聚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异辛烷作为反应溶剂、XXX/羧化粘胶纤维的质量比0.08:1(w/w)、pH=8.0、温度50oC、体系含水量为4.5%(w/w);接枝低聚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对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菌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性,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AP(PRO)值分别为50.82%和38.34%;接枝低聚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有良好的抗紫外线性能,符合国家对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标准。

刘东奇[2](2015)在《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的研究》文中认为纤维素是自然界分布最广、含量最多的天然生物质原料。再生纤维素纤维产品主要应用于高档舒适功能性服饰的制造。甲醇是煤化工生产中的代表产物,含量丰富而且价廉,为获取甲醇蛋白提供了资源。本文通过利用扩链剂对甲醇蛋白与粘胶原液共聚和共混,获取甲醇蛋白改性的纤维素纤维,并进一步应用于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中,纺制出一种新型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高档纺织材料。首先,进行了6个批次的发酵实验,并对制备甲醇蛋白的发酵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产品的跟踪检测显示,发酵罐中各批次湿菌体产量均在350-400 g/L,其平均值为374 g/L。所得粗品中蛋白质含量为56.9%。粗品经过碱溶、离心、破壁、调酸沉淀得到了纯化甲醇蛋白。对调酸沉淀过程研究发现:当pH=4.0时,甲醇蛋白收率最高,每100 g粗品可得甲醇蛋白13 g。其次,本文从动力学和热力学两个角度出发对甲醇蛋白对纤维素改性进行了研究。动力学部分从反应体系粘度随时间的变化、洗涤次数和蛋白质残留量的关系两方面进行了探讨。我们选用的扩链剂包括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戊二醛、E51环氧树脂、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四种。结果发现:粘胶原液-甲醇蛋白-扩链剂三元体系共聚反应发生在前40min,1h以内反应体系基本达到了化学平衡。除戊二醛外,其他扩链剂(含有环氧乙烷为功能基团)体系发生一定程度的三元共聚,即共混和共聚同时存在。热力学部分,通过利用含氮量、红外光谱、SEM、XRD和纤维力学性能实验等手段研究了纤维性能与结构的关系。结果发现纤维力学性能主要由纤维的结晶度和扩链剂分子的化学结构决定。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纺丝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纺丝条件为:以1,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作为扩链剂,扩链剂与甲醇蛋白的比例为1:9,泵入量为粘胶的20%。最后,利用海藻酸钠/炉甘石对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进行功能性改进,赋予蛋白纤维的抗菌性能,防止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中游离蛋白或多肽滋生细菌。结果表明:用海藻酸钠/炉甘石碱性胶质溶液做分散剂可增加分散粉体的沉降阻力,减缓沉降速度,保证了粉体分散液的稳定性。当将1mol/L的海藻酸钠碱溶液中按10%的浓度加入炉甘石粉体,再在纺前注入蛋白改性粘胶原液进行共混纺丝,可纺性良好,所得纤维指标最好,抗菌性能大大提高。

程博闻[3](2003)在《环境友好型阻燃纤维素纤维的研究》文中认为工业上生产纤维素纤维的传统方法为粘胶法,该法虽然历史悠久、工艺成熟,但工艺路线复杂,能耗多,特别是生产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改革传统的粘胶生产工艺,开发对环境无污染的制造纤维素纤维新技术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重视。此外,对纤维素纤维的阻燃改性,特别是结合环境友好特点采用无卤、低毒、低烟雾、高效阻燃剂更是纤维素纤维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 通过纤维素氨基甲酸酯法(Cellulose Carbamate 简称CC)纺制纤维素纤维被誉为环境友好型纤维素纤维。本文采用环境友好的纤维素氨基甲酸酯法生产阻燃纤维素纤维,首先研究了碱法、液氨法、电子束辐射法、蒸汽闪爆和氨闪爆法及超声波法活化纤维素后其结构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的合成方法及其条件,又自己合成了三种纤维素用磷系阻燃剂。最后,通过共混纺丝制得了阻燃纤维素纤维,并对阻燃纤维素的阻燃性能及膨胀阻燃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内容为: 1.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纤维素进行预处理以增加其活性表面积、改善其微孔结构,提高纤维素的可及度,促进试剂在其中的渗透、扩散和润胀,提高纤维素的反应性能是本论文研究的重要方面。关于活化的方法有很多种,本研究在国内首次用电子束辐射、蒸汽闪爆和氨闪爆法活化纤维素浆粕后用于制备纤维素氨基甲酸酯,并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及其它手段对处理后纤维素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研究。其中氨闪爆法活化纤维素浆粕制备纤维素氨基甲酸酯在国外也未见报导。研究结果表明,在辐射后纤维素的聚合度降低,分子量分布变窄,反应性能提高,电子辐射对晶型和结晶度影响不大;蒸汽闪爆/氨闪爆处理纤维素浆粕增大了纤维素之间的空隙和纤维素中的孔隙,大大提高了试剂对纤维素的可及度,聚合度略有下降,纤维素的反应性能也明显提高,蒸汽闪爆后纤维素的晶型和结晶度基本没有变化,氨闪爆后纤维素的结晶度有所降低,结晶结构有部分由纤维素Ⅰ转变为纤维素Ⅲ,纤维素的反应性能也明显提高。 2.本论文通过三氯氧磷(POCl3)或三氯硫磷(PSCl3)与新戊二醇反应,再与乙二胺反应,合成了高效的纤维素用阻燃剂2,2′—氧代双(5,5—二甲基—11l,3,2—二恶磷烷—2,2′—二硫化物)(DDPS)、1,2—二(2—氧代—5,5—二甲基—1,3,2—二氧磷杂环己—2—氨基)乙烷(DDPN)以及1,2—二(2—硫代—5,5—二甲基—1,3,2 天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一二氧磷杂环己一2一氨基)乙烷山DPSN)。对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和优化,使产率均在85 %以上。采用元素分析、FTIR、核磁共振、质谱等分析方法对所合成的H种阻燃剂进行了结构鉴定。三种阻燃剂的TG—DTA与DSC结果显示,DDPS阻燃剂的起始分解温度为205‘’C,成炭速度快,800丫时的降解残留量高达32见DDPS阻燃剂具有优良的成炭性。DDPN阻燃剂的起始分解温度为 285’C,600’C时的降解残留量为 4%,成炭性不好。DDPSN阻燃剂急剧分解区为 120’C—270‘C,800‘C时的成炭性为10%,成炭性比DDPN好,但比DDPS差,这一方面可能与DDPSN合成的纯度不高有关。其中DDPSN阻燃剂的合成不仅填补了该领域的合成空白,而且对纤维素的阻燃性能优良,为无卤膨胀阻燃体系的研究开辟了新途经,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3.采用动态热失重法对DDPS阻燃剂进行了非等温动力学研究,利用Kissinger法和积分法分别计算了DDPS阻燃剂的表观活化能和表观指前因子,并以升温速率为10℃/*n 的DDPS阻燃剂热重曲线为基础,利用9种常见的机理函数进行曲线拟合,判断得出 DDPS阻燃剂的热分解机理函数为卜(l-刀‘’‘=hi,表明 DDPS阻燃剂的热分解反应机理是随机成核和生长(n—3)。4.将自己合成的阻燃剂加入到纤维素氨基甲酸酯(CC)溶液中纺丝得到环境友好型阻燃纤维素纤维及阻燃纤维素薄膜,并研究了它们的热裂解、阻燃性能及阻燃机理,研究结果显示:阻燃纤维素膜的初始热失重温度提前,热失重速率最大时对应的温度减小,800 t时的炭量增加。阻燃剂中阻燃效率的大小依次为**PSN>**PS>**PN。随着阻燃剂含量增加,阻燃纤维素的成炭速度(*FR)和残炭率(CY)都增加。当阻燃剂含量大于 18%时,纤维素膜均能够达到阻燃要求。三种阻燃剂和纤维素氨基甲酸酯阻燃体系的研究在国内外也未见报道。 本人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傅立叶红外(FTIR)谱图、广角X光衍射 (WAX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学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克达尔定氮元素分析、铜氨溶液测定纤维素聚合度等多种手段对纤维素的碱法、液氨法、超声彼法活化纤维素后其结构的变化和合成纤维素衍生物过程中结构及性能的变化 旬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探讨了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的合成方法及工艺条件,并通过在纤维素氨基甲酸酯与粘胶的共混纺丝纺丝液中加入阻燃剂纺制得到了阻燃纤维素纤维,对纤维的各种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

王淑花[4](2008)在《粘胶纤维表面改性技术及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纺织材料的功能性和环保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众所周知,纺织材料的表面性能起着比本体更加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学者常常对纤维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改变其表面化学成分、组织结构等来获得理想的性能。粘胶纤维作为一种天然纤维素纤维,不仅以其优良的服用性能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以其与人体极好的亲和性,成为广泛应用的纺织材料。为了赋予粘胶纤维特殊的功能、改善其湿强力低的不足,本文研究了粘胶纤维的表面改性技术,在粘胶纤维表面接枝一聚合物功能层,提高了其湿强度,成功制备了抗菌粘胶纤维和蛋白粘胶纤维,并通过结构和性能表征,探讨了其机理。本文通过高锰酸钾对粘胶纤维预处理,在粘胶纤维表面接枝丙烯酰胺,形成聚合物层,使粘胶纤维湿强度提高了4%。为了进一步提高粘胶纤维的湿强性能,使用戊二醛进行交联,纤维表面形成了一网状结构,增强了分子链间的连接,使粘胶纤维湿强度提高了17.5%。高锰酸钾对粘胶纤维的预处理,一是在粘胶纤维表面有较多的高锰酸钾颗粒,在粘胶表面产生自由基,引发丙烯酰胺自由基聚合;二是高锰酸钾将粘胶氧化,在粘胶纤维表面产生醛基和羧基基团,与丙烯酰胺反应,在表面形成接枝聚合物层。表面接枝改性后,粘胶纤维的表面形貌、化学结构、显微结构、热性能都发生了变化,而且湿强度得到了改善。以纳米二氧化硅为载体材料,硝酸银为银源,通过吸附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载银抗菌剂,平均粒径为60nm。以乙二醇为改性溶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为改性剂,对抗菌剂进行了表面改性,有效地防止了纳米抗菌剂的团聚,增大了表面的亲油性。纳米二氧化硅载银抗菌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都大于90%,并且具有很好的缓释性。以改性的纳米二氧化硅载银抗菌剂为功能材料,丙烯酰胺为过渡层,采用接枝法成功制备了抗菌粘胶纤维,功能材料与基体形成了价键结合,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和耐洗涤性。采用还原法制备了两种不同分子量的羊毛角蛋白溶液。红外谱分析表明羊毛溶解后得到的角朊膜在分子结构上变化不是很大,只是分子链间的二硫键和氢键发生变化,保持了角朊大分子主链的完整,但羊毛在溶解过程中由于大分子间的有序排列遭到破坏,溶解成溶液时为无序结构,提取的角蛋白有序性差。X-射线衍射结果说明角蛋白中的结晶结构较少,主要是非晶结构。采用表面接枝法,成功制备了羊毛蛋白粘胶纤维。羊毛角蛋白分子量、浓度和接枝处理温度、时间对蛋白粘胶纤维的接枝率、湿强度、形貌、结构均有显着影响。通过探索性实验,探讨了制备羊毛蛋白粘胶纤维的有效途径。羊毛蛋白颗粒在粘胶纤维表面形成包覆层,在不改变纤维微细结构的前提下,提高了粘胶纤维的湿强度,但使其热稳定性有所下降。

朱维维[5](2020)在《超临界CO2流体中药物在纤维上的负载及其缓释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临界流体载药技术是指利用超临界CO2流体溶解或分散药物,将其负载到聚合物基质中,从而通过缓释作用于人体。这一技术在制药领域已引起关注,并有相应产品面世。在纺织领域,目前超临界CO2流体主要用于纤维染色,若能参考载药技术,利用超临界CO2流体将具有功能性的物质负载到纺织纤维中,则能形成具有缓释效应的功能性纺织品,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超临界CO2流体在纺织领域的应用。本文以超临界CO2流体为介质、粘胶长丝织物及二醋酸纤维为基材,选取不同种类的药物,在超临界CO2流体中进行药物在纤维上的负载及其缓释行为研究。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药物所含极性基团、分子量、空间位置的变化对药物在超临界CO2流体中溶解度、在纤维上载药量、释放介质中药物从纤维中缓释行为的影响;超临界CO2流体中美肤药物在粘胶纤维上的负载及缓释行为研究,并比较了美肤药物烟酰胺、白藜芦醇在粘胶纤维上的负载及缓释行为;超临界CO2流体中美肤药物在二醋酸纤维上的负载及缓释行为研究,并比较了美肤药物烟酰胺、白藜芦醇在二醋酸纤维上的负载及缓释行为,此外对同种药物从不同纤维基质中的的缓释行为进行了比较。具体内容如下:(1)参考化妆品原料结构,选取了具有不同取代基、不同分子量、不同空间位置的9种药物[对羟基苯甲酸(PHBA)、对氨基苯甲酸(PABA)、对羟基苯甲酸甲酯(MPDB)、对氨基苯甲酸甲酯(MPAB)、对氨基苯甲酸乙酯(EPAB)、对氨基苯甲酸丁酯(BPAB)、邻甲氧基苯甲酸(2-MBA)、间甲氧基苯甲酸(3-MBA)、对甲氧基苯甲酸(4-MBA)],对其在超临界CO2流体中的溶解度,以及粘胶基质上的载药量、缓释行为进行了研究,其中乙醇作为释放介质。实验结果表明,取代基的疏水性能够显着提高药物在超临界CO2流体中的溶解度,且对于含有极性基团的同分异构体药物,随着取代基的位置从邻位到对位,药物在超临界CO2流体中的溶解性逐渐减小。从药物分子结构整体而言,其疏水性越强,其在超临界CO2流体中的溶解性越好。粘胶纤维上的载药量主要依赖于流体中药物溶解度,其溶解度越大,载药量越大;同时,若药物与纤维之间有较好的亲和力,也能进一步提高药物在纤维上的载药量。粘胶基质上药物的绝对释放量及其速率,随其在纤维上的载药量增大而提高;而药物的累计释放行为则主要与其分子极性相关,药物分子极性越强,其从粘胶纤维上的释放速率越慢,累计释放百分比也越小。(2)选取美肤药物烟酰胺、白藜芦醇为模型药物,粘胶长丝织物作为聚合物载体,研究超临界CO2流体中美肤药物在粘胶基质上的负载及缓释行为,其中乙醇作为释放介质。首先探讨超临界CO2流体对粘胶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以此为基础考察流体条件对烟酰胺在粘胶纤维上载药量的影响及不同超临界CO2流体条件下得到的载有烟酰胺的粘胶纤维的缓释规律。随后探讨超临界CO2流体对美肤药物烟酰胺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比较美肤药物烟酰胺、白藜芦醇在流体中溶解度、在粘胶纤维上载药量及其缓释规律,最后对载药后的粘胶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经超临界CO2流体处理后,粘胶纤维的表面形态、化学结构、聚集态结构、热降解性能并未产生明显变化,只有当处理条件较为剧烈,即当温度高至120℃、压力升至20 MPa、时间延长至120 min此三种条件下,粘胶纤维大分子链中羟基(—OH)、C—O—C基团的红外吸收峰强度有小幅度下降。当达到平衡时间60 min后,烟酰胺在粘胶纤维上的载药量不再增加,载药量随着流体温度一般呈先上升而后下降趋势,随流体压力上升而上升,并随所使用夹带剂含量呈先减小而后上升趋势。烟酰胺从粘胶纤维中的绝对释放行为同样与载药量密切相关,载药量越大,绝对释放量越大,绝对释放速率也越大;随着流体温度的升高,烟酰胺从粘胶纤维中的累计释放百分比、累计释放速率均增大,而随着流体压力的升高,烟酰胺从粘胶纤维中的累计释放百分比减小。经超临界CO2流体处理后,烟酰胺结构、性能并未下降,反而其稳定性有一定上升。烟酰胺在超临界CO2流体中的溶解度明显高于白藜芦醇在流体中的溶解度,其在粘胶纤维上的载药量也更高;绝对释放行为仍与两种药物在纤维上的载药量正相关,载药量越大,绝对释放量越大,绝对释放速率也越大;且烟酰胺从粘胶纤维中的累计释放百分比及相应的释放速率均高于白藜芦醇从粘胶纤维中的累计释放百分比及相应的释放速率。经超临界CO2流体负载后,粘胶纤维表面分布的烟酰胺、白藜芦醇均为不同大小的颗粒状形态;同时两种药物的载入影响到了粘胶纤维的微观结构,粘胶纤维大分子链中氢键作用增强,聚集态结构发生改变,结晶度呈下降趋势,耐热性也有所降低;但其拉伸断裂性能并未受到影响。(3)选取美肤药物白藜芦醇、烟酰胺为模型药物,二醋酸纤维作为聚合物载体,研究超临界CO2流体条件中美肤药物在二醋酸纤维上的负载及缓释行为,其中乙醇作为释放介质。首先探讨超临界CO2流体对二醋酸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以此为基础考察流体条件对白藜芦醇在二醋酸纤维上载药量的影响及不同超临界CO2流体条件下得到的载有白藜芦醇的二醋酸纤维的缓释规律。随后探讨超临界CO2流体对美肤药物白藜芦醇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比较美肤药物烟酰胺、白藜芦醇在二醋酸纤维上的载药量及其缓释规律,同时比较相同药物从粘胶纤维、二醋酸纤维中的缓释规律,最后对载药后的二醋酸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超临界CO2流体处理条件较低时,二醋酸纤维结构与性能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但当流体温度高至120℃、压力升至20 MPa、时间长达120 min此三种条件下,二醋酸纤维分子链中部分氢键被破坏,结晶度呈下降趋势,同时纤维的热性能有一定下降。随着超临界CO2流体处理时间的延长,白藜芦醇在二醋酸纤维上的载药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并随着流体温度先下降而后上升,随着流体压力一直呈上升趋势。绝对释放行为仍与白藜芦醇在二醋酸纤维上的载药量密切相关,载药量越大,绝对释放量越大,相应的释放速率也更快,而更高温度及压力的超临界CO2流体条件下得到的载有白藜芦醇的二醋酸纤维的累计释放百分比更低,其累计释放速率也更慢。经超临界CO2流体处理后,白藜芦醇的结构与性能并未下降,反而其稳定性有一定上升。烟酰胺在二醋酸纤维上的载药量高于白藜芦醇在二醋酸纤维上的载药量;而绝对释放行为仍与两种药物在二醋酸纤维上的载药量正相关,载药量越大,绝对释放量及相应的释放速率也越大;但相较烟酰胺,白藜芦醇从二醋酸纤维中的累计释放百分比更低。对于同一种药物从粘胶纤维、二醋酸纤维中的释放行为,烟酰胺从二醋酸纤维中的释放速率更慢,而白藜芦醇从粘胶纤维中的释放速率更慢,且释放平衡时,仍有近45%的白藜芦醇停留在粘胶基质上。同时负载有白藜芦醇的二醋酸纤维的耐洗性明显高于负载有烟酰胺的二醋酸纤维的耐洗性。经超临界CO2流体负载后,二醋酸纤维表面分布的烟酰胺、白藜芦醇均为不同大小的颗粒状形态;两种药物的载入也影响到了二醋酸纤维的微观结构,二醋酸纤维分子链中部分氢键被破坏,大分子链的有序结构向无序态转变,结晶度呈下降趋势,热降解性能也有所降低;此外二醋酸纤维的拉伸断裂强力也有一定下降。相较烟酰胺,白藜芦醇对二醋酸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更为显着。最后,通过粘胶纤维、二醋酸纤维作为基于超临界CO2流体的美肤性纤维的适用性比较发现,超临界CO2流体对粘胶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影响不明显;但当流体处理条件较为剧烈时,影响到了二醋酸纤维的聚集态结构及热性能。药物在两种纤维基质上的载药量主要取决于药物在超临界CO2流体中的溶解度。极性较强的美肤药物从粘胶纤维中的释放速率会更慢些;由于流体对二醋酸纤维的增塑膨化作用,使得药物更容易随着流体进入二醋酸纤维内部,从而有利于药物在释放介质中以更慢的速率从二醋酸纤维中释放出来。负载药物后,相较粘胶纤维,二醋酸纤维的结构和性能更易受到影响。本文研究了不同药物结构及不同超临界CO2流体条件中药物在纤维基质上的负载及其缓释行为,同时探讨了超临界CO2流体对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此外还考察了药物在超临界CO2流体中的稳定性,并对负载药物后的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超临界CO2流体在美肤性纤维制备领域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马伟华[6](1996)在《辐射改性纤维素在粘胶纤维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本文将简略论述以下几个问题; ——纤维素高能辐射的改性和辐射改性纤维素(RMC)的有关性能。用RMC制造粘胶的主要性能和特性。用RMC生产粘胶纤维的一些情况。纤维素质量和它用于粘胶纤维由一系列指标所决定。其中主要是聚合度,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纤维素分子量分布、纤维素

何亮[7](2017)在《纤维素纤维纯化与溶解过程中的参数检测方法及传质与反应行为研究》文中指出目前,粘胶基再生纤维仍然是产能最大的再生纤维素纤维产品,其年产能可占到再生纤维素纤维总产量的65%以上。然而,在其制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如不对这些污染物进行妥善处理,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关于粘胶基再生纤维工业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仍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达到降低二硫化碳的使用量,开发出低毒化的清洁生产技术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提高粘胶基再生纤维生产过程中关键性参数的检测效率以及实现主要工艺流程的精准控制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还研究开发出一种经济可行的粘胶基再生纤维用纤维原料的纯化新工艺。此外,还对纤维素纤维原料的物化性质对粘胶基再生纤维生产过程中的反应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具体内容如下:针对目前粘胶基再生纤维生产过程中纤维原料纯度指标的测定方法存在的问题,操作繁琐、耗时,开发出了基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快速测定方法。首先,基于可见光谱耦合统计学分析技术建立了快速准确测定纤维素纤维中α-纤维素含量的新方法。其次,利用相反应转化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建立了可批量测定纤维素纤维中α-,β-,和γ-纤维素含量的高效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得的数据与传统的滴定法测得的数据高度一致,说明本方法可用于纤维素纤维生产企业及科研院所中纤维素纤维中α-,β-,和γ-纤维素含量的大批量检测。基于光散射原理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测定纤维素纤维反应性能的新方法,通过与改良的Fock法进行结果对比,发现两种方法的相对偏差小于11%,说明本方法在快速评价纤维素纤维的反应性能时结果是可靠的。然而,该方法在测定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硫化氢气体,操作时需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本文还利用相反应转化顶空气相色谱技术建立了可批量测定纤维素纤维原料反应性能的高效方法。利用一种统计学分析技术——偏最小二乘法对纤维素纤维原料的主要物化参数与反应性能之间的关系做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当灰分和结晶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时,最主要的影响参数依次是粘度、α-纤维素含量以及羧基含量。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给出了各参数对反应性能影响程度的量化值,这对于改善纤维素纤维反应性能的工艺参数调整提供了一种更为理性的思路。利用流动注射技术结合紫外/可见光谱法建立了一种在线监测冷碱抽提过程中半纤维素溶出量的方法。并利用该监测方法,分析了不同冷碱抽提条件下半纤维素溶出量的变化情况,并建立了冷碱抽提过程中半纤维素的溶出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挖掘冷碱抽提工艺纯化纤维素纤维的潜力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单段式冷碱抽提纯化纤维素纤维原料时碱液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冷碱抽提新工艺——回用冷碱液式冷碱抽提法,并针对该工艺过程进行了传质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得出了较好的回用碱液工艺参数。此外,还对抽提后浆料反应性能的改善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最后对冷碱液中半纤维素的利用途径进行了简单分析。搭建了在线监测黄化反应过程的衰减全反射-紫外/可见光学传感器平台,并建立了配套的实时预测纤维素纤维溶解情况的化学统计学模型。通过该装置和模型的配套使用,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纤维素纤维溶解情况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在已知黄化反应温度和时间的情况下,该模型能实现纤维素纤维溶解情况的实时预测。最后还利用该测定平台,建立了黄化反应终点的光谱学判断方法。本终点判断方法的建立,为粘胶基纤维黄化过程的准确控制给出了很好的依据。

黄仙[8](2019)在《复方植物中药抗菌止痒粘胶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从具有抗菌、止痒、修复等功效的植物中药中进行了大量的筛选,以中医学的“君臣佐使”的组方思想选定了抗菌止痒植物中药复方。将此复方的植物中药提取物水溶液与粘胶纤维纺丝液共混纺丝,纺制了具有抗菌止痒功能的粘胶纤维,并对其基本性能和抗菌止痒功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评价。首先,筛选并组合了A、B、C三种复方,通过对致痒因子的抑制效果判定三种复方的止痒效果,得出A复方和B复方的抑制效果均好于C复方。其次,分别称取三种复方中的组合提取物配制不同质量比的水溶液,然后添加到粘胶纺丝液当中混合均匀后,测试不同配比下的粘度值,以及粘度值与溶解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混合配比越高粘度值越高,溶解温度越高粘度值越低。再次,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将A复方和B复方中的组合提取物分别以四个(A1、A2、A3、A4、B1、B2、B3、B4)不同的混合比与粘胶纺丝液混合,并制备不同比例的共混膜,检测共混膜的基本性能以及抗菌功能,初步优选出B3配比方案较好。然后,根据B3配比方案制备共混纺丝液,纺制出复方中药抗菌止痒粘胶纤维,并利用相关仪器对得到的纤维进行基本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复方中药抗菌止痒粘胶纤维内含有了复方中药里的各有效成分;其干强是2.38 cN/dtex,湿强是1.64cN/dtex;吸湿性有一定的提高,摩擦性能有所改变,结晶度与普通粘胶纤维基本一致。最后,采取主观加客观的检测方式对复方植物中药粘胶抗菌止痒功能纤维进行抗菌和止痒检测。结果表明:复方植物中药粘胶抗菌止痒功能纤维抑菌率为98.78%,具有良好的抗菌功能;通过斑贴试验对由复方植物中药抗菌止痒功能纤维制成的无纺布的止痒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45 min后皮肤的红值指数降低了20%,而普通粘胶纤维无纺布的红值指数只降低了13%,高于普通粘胶纤维无纺布的红值指数降低率,表明复方植物中药粘胶抗菌止痒功能纤维具有良好的止痒效果;对复方植物中药粘胶抗菌止痒功能纤维的超声波辅助醇提取液进行体外透明质酸酶的抑制试验,抑制率值为88.5%,而纯中药提取物的水溶液的抑制率为95.1%,与纯中药提取物的水溶液相比仅降低6.6%,表明复方植物中药粘胶抗菌止痒功能纤维富含植物中药的有效成分,具有良好的止痒效果。

李海峰[9](2013)在《马来酸酐改性纤维素及其增塑熔融纺丝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能源问题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引起人们对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关注和重视。而纤维素由于具有可再生性、储量丰富等优点而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是纤维素分子内和分子间存在氢键作用使其应用受到限制。传统的纤维素改性方法还存在很多缺点,因为目前采用离子液体作为溶剂,均相法改性纤维素以及发现新的改性方法成为研究热点。双螺杆法是通过在挤出熔融过程中对聚合物改性的一种方法,具有效率高,温度易于控制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可降解材料方面,如热塑性淀粉的加工等。但是由于纤维素本身的难熔融和难流动性质,目前双螺杆法在纤维素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将双螺杆法应用于纤维素的改性将是在纤维素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开端。本论文以马来酸酐作为反应试剂,离子液体作为增塑剂,改善纤维素的热加工性能,实现纤维素在挤出过程中的化学改性,从而改变纤维素传统改性的溶剂消耗量大,污染严重等缺点,具有重大的意义。本论文研究目标:(1)均相法改性纤维素的制备及其性能的表征并与双螺杆法对比;(2)双螺杆法应用研究,以离子液体作为增塑剂,马来酸酐作为反应试剂,实现在挤出过程中反应;(3)初步探索改性纤维素的增塑熔融纺丝。首先对棉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进行研究,得到4%wt棉纤维素在离子液体的溶解时间为90 min,通过离子液体作为溶剂的方式均相合成取代度为0.68~1.46的马来酸酐改性纤维素。其次以离子液体作为增塑剂,用双螺杆挤出法成功制备马来酸酐改性纤维素,讨论增塑剂比例、马来酸酐含量以及双螺旋杆工艺等因素对取代度的影响,成功制备了取代度0.13~0.86的改性纤维素。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衍射和13CNMR核磁共振对两种方法得到的改性样品进行表征。红外分析和核磁共振谱图分析表面马来酸酐对纤维素发生了化学改性。本课题尝试用改性纤维素进行增塑熔融纺丝的实验。纤维素通过化学反应引入的马来酸酐基团以及离子液体对纤维素分子链间的增塑作用,在两者共同作用下,使纤维素的热塑性发生改变。研究了改性纤维素增塑熔体的流变性能及热性能,对增塑熔融纺丝的实验进行探索,结果得到优化纺丝温度为175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纤维素纤维表面有很多孔洞和缺陷,这是由于增塑剂离子液体的萃取出而引起的。研究了纤维素纤维的拉伸性能,未拉伸前纤维素纤维强度为0.57cN/dtex。对作为增塑剂的离子液体进行了回收,通过1HNMR表征,回收后的离子液体未发生化学反应,可以重复利用。

陈秋艳[10](2016)在《粘胶级竹溶解浆反应性能及其改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应性能是溶解浆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与纤维素的可及度密切相关。较高的纤维素反应性能能够提高纤维素终端产品的质量及减少反应试剂的耗用量。粘胶制备过程中,反应性能用于评价二硫化碳试剂抵达纤维素分子链的葡萄糖单元上羟基的难易程度。然而,提高纤维素可及度及反应性能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论文从反应性能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反应性能的途径这两个方面出发,通过研究绿竹梢部、中部、根部3个部位的竹青、竹肉、竹黄、竹节的物理化学特性,分析竹材中存在的物理化学性能的不均一性及评价竹材制备溶解浆的优劣性;通过分析不同制浆工艺及碱抽提不同碱浓条件下的竹溶解浆性能,研究竹溶解浆性能与Fock反应性能的关系,探明溶解浆制备过程中反应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机械、酸处理、表面活性剂、纤维素酶等途径用于提高竹溶解浆反应性能,揭示上述方法改善反应性能的机理。论文的研究结果对竹材的加工利用及溶解浆制备工艺的优化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纤维素预处理及提纤维素衍生化反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研究了绿竹不同部位竹材的物理化学特性。绿竹不同部位竹材的主要化学成分均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根部竹肉的纤维素含量最高,梢部竹黄的纤维素含量最低。竹青、竹黄、竹节的木质素、半纤维素、灰分、抽出物、金属离子等非纤维素成分的总量高于竹肉。从纤维形态来看,根部竹肉的纤维较长,长宽比大。竹青、竹肉、竹黄、竹节的纤维素晶型结构均为纤维素Ⅰ型。竹肉、竹节的结晶度均高于竹青、竹黄;竹青、竹黄、竹节呈现出致密的表面形貌,表面密度大于竹肉。XPS分析结果表明竹青的表面主要为抽出物成分所覆盖;竹肉、竹节表面主要为碳水化合物成分所覆盖,且覆盖比例要高于竹黄的。竹肉较竹青、竹黄、竹节在作为溶解浆原料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而不同部位竹材物理化学性能的不均一性的存在对溶解浆化学成分的均一性及反应性能均会产生一定影响。探讨了不同制浆工艺及冷碱抽提过程中不同氢氧化钠浓度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竹溶解浆的性能与Fock反应性能之间的关系。比较不同制浆工艺的溶解浆Fock反应性能,硫酸盐法溶解浆的Fock反应性能低于预水解硫酸盐法溶解浆的。Fock反应性能是诸多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冷碱抽提过程中,溶解浆的Fock反应性能受到半纤维素,聚合度、晶型结构的共同影响。适当降低聚合度有利于反应性能的提高,且纤维素衍生化反应过程中应避免纤维素Ⅱ型结构的生成。此外,Fock反应性能与浆料的比表面积、孔径、孔体积、角质化程度均表现出高度相关性。采用机械法用于提高竹溶解浆的反应性能。随着PFI磨打浆转数增加,Fock反应性能增加;15000转的优化工艺条件下,Fock反应性能可从68.3%提高到73.2%;瓦利打浆机打浆时间延长至30min的优化工艺条件下,Fock反应性能显着提高至84.0%。同等打浆度条件下,瓦利打浆的Fock反应性能明显高于PFI磨打浆。PFI磨打浆通过纤维原纤化、分层、破坏细胞壁初生壁等作用,提高了细小纤维含量及比表面积,同时降低了纤维长度、聚合度及纤维素结晶度。瓦利打浆在纤维原纤化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导致纤维的切断。同等打浆度条件下,瓦利打浆产生了更多的细小纤维、比表面积、平均孔径及总孔隙量。探讨了不同金属离子、二氧化硅含量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影响,并采用HCl及不同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六偏磷酸钠(SHMP)、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对溶解浆进行处理,分析pH值、时间及在优化HCl处理工艺条件基础上研究螯合剂种类、用量对溶解浆Fock反应性能、得率、灰分、白度及聚合度的影响。金属离子及二氧化硅的存在均不利于反应性能的提高,而金属离子中铁离子的不利效果最为显着。在处理温度50℃、浆浓5%的固定条件下,酸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值3.0、时间45 min,DTPA用量3.0%,使Fock反应性能由67.2%提高至74.1%。铁离子含量由72.19 mg/kg下降至38.11 mg/kg。并导致增加了比表面积、孔径及总孔隙量;小幅增加纤维素结晶度;提高了竹溶解浆O/C比值。纤维表面在纵向上发生分裂或裂开现象。酸处理使纤维素相对分子质量下降,多分散指数(PDI)由5.22下降至4.91。采用太古油(TRO)、聚氧乙烯蓖麻油(PCO)、聚醚多元醇(PP)3种表面活性剂用于改善竹溶解浆的反应性能。在相同添加方式及添加用量的条件下,TRO在提高反应性能方面表现出的效果最优,优化用量在干燥前(BD)及碱浸渍(BS)中分别为1.5%和0.1%。此时,Fock反应性能由69.5%分别提高至81.7%和81.2%。表面活性剂处理的添加,减弱了浆料纤维间的氢键结合,降低了碱浸渍段碱液的表面张力。表面张力的降低与Fock反应性能的提高呈现出良好的规律性。溶解浆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导致增加了比表面积、孔径及总孔隙量。采用纤维素酶用于提高竹溶解浆的反应性能,分析纤维素酶处理前后竹浆性能的变化。在固定pH值4.6、浆浓5%及温度55℃的条件下,纤维素酶处理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酶用量0.1 U/g、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Fock反应性能由69.5%上升至88.0%。同时聚合度仅由643降至593。α-纤维素、得率、废液中葡萄糖含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MWD)也表明了纤维素酶处理可明显提高反应性能却仅有微小的聚合度下降。这些结果主要是由于酶的剥皮或侵蚀效应部分破坏了纤维素纤维的初生壁,形成了更多孔隙,导致浆料可及度增加。比表面吸附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结果表明纤维素纤维形态的改变支持了酶处理后浆料可及度提高的结论。X射线衍射仪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处理未改变纤维素的晶型结构,随着酶用量的增加,结晶度先上升后下降。

二、辐射改性纤维素在粘胶纤维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辐射改性纤维素在粘胶纤维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羧化粘胶纤维及其功能化衍生物的酶法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粘胶纤维简介
    1.2 粘胶纤维的改性研究现状
        1.2.1 物理改性
        1.2.2 化学改性
        1.2.3 生物改性
    1.3 XXXXXX简介
    1.4 抗菌性功能分子
        1.4.1 无机抗菌剂
        1.4.2 有机抗菌剂
    1.5 抗紫外线功能分子
        1.5.1 原花青素简介
        1.5.2 原花青素的提取方法
        1.5.3 原花青素的纯化方法
        1.5.4 降解原花青素高聚体的研究概况
    1.6 功能性分子接枝羧化粘胶纤维的方法简介
    1.7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创新之处
        1.7.4 技术路线
2 酶催化制备羧化粘胶纤维的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酶催化制备羧化粘胶纤维
        2.3.2 粘胶纤维的羧化率测定
        2.3.3 羧化粘胶纤维的验证分析
        2.3.4 酶催化制备羧化粘胶纤维的工艺条件研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羧化粘胶纤维的验证分析
        2.4.2 酶法制备羧化粘胶纤维的优化工艺
        2.4.3 酶催化制备羧化粘胶纤维的正交试验
        2.4.4 酶催化制备羧化粘胶纤维的工艺验证实验
    2.5 本节小结
3 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抗菌纤维的制备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3.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蚕蛹壳聚糖的制备
        3.3.2 蚕蛹壳寡糖的制备
        3.3.3 酶催化制备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
        3.3.4 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的验证分析
        3.3.5 酶催化制备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的工艺条件研究
        3.3.6 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的性能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制备蚕蛹壳寡糖的优化工艺
        3.4.2 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的验证分析
        3.4.3 酶催化制备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的单因素实验
        3.4.4 酶催化制备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的正交试验
        3.4.5 酶催化制备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工艺验证实验
        3.4.6 接枝蚕蛹壳寡糖羧化粘胶纤维的性能表征
    3.5 本节小结
4 接枝ε-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抗菌纤维的制备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4.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ε-聚赖氨酸的分离纯化
        4.3.2 酶催化制备接枝ε-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
        4.3.3 酶催化制备接枝ε-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的验证分析
        4.3.4 酶催化制备接枝ε-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的工艺条件研究
        4.3.5 接枝ε-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的性能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ε-聚赖氨酸的分离
        4.4.2 接枝ε-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的验证分析
        4.4.3 酶催化制备接枝ε-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的单因素实验
        4.4.4 酶催化制备接枝ε-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的正交试验
        4.4.5 酶催化制备接枝ε-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工艺验证实验
        4.4.6 接枝ε-聚赖氨酸羧化粘胶纤维的性能表征
    4.5 本节小结
5 接枝低聚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抗紫外线纤维的制备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5.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分离低和高聚萝卜原花青素
        5.3.2 酶降解高聚萝卜原花青素
        5.3.3 酶催化制备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
        5.3.4 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的接枝率分析
        5.3.5 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的验证分析
        5.3.6 酶催化制备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工艺条件研究
        5.3.7 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的性能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壳聚糖基交联苯乙胺树脂的验证分析
        5.4.2 制备壳聚糖基交联苯乙胺树脂的优化工艺
        5.4.3 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的制备
        5.4.4 酶催化制备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
        5.4.5 酶催化制备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的单因素实验
        5.4.6 酶催化制备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的正交试验
        5.4.7 酶催化制备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工艺验证实验
        5.4.8 接枝低聚萝卜原花青素羧化粘胶纤维的性能表征
    5.5 本节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得奖情况
    E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2)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纤维素纤维
        1.2.1 纤维素
        1.2.2 再生纤维素纤维种类
        1.2.3 粘胶纤维
    1.3 纤维素纤维改性
        1.3.1 纤维素纤维的化学改性方法
        1.3.2 纤维素纤维的物理改性方法
    1.4 功能性纤维素纤维
        1.4.1 抗菌性能纤维素纤维
        1.4.2 阻燃纤维素纤维
        1.4.3 负离子功能纤维素纤维
        1.4.4 导电功能性纤维素纤维
        1.4.5 吸附性能纤维素纤维
        1.4.6 医用纤维素纤维
    1.5 甲醇蛋白的来源及生产方法
    1.6 再生蛋白纤维的研究动态
    1.7 纤维素纤维蛋白改性的意义
    1.8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甲醇蛋白的发酵和提取工艺研究
    2.1 实验
        2.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甲醇蛋白粗品的制备
        2.2.2 甲醇蛋白粗品的成分分析
        2.2.3 酵母细胞破壁及甲醇蛋白的提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甲醇蛋白对纤维素纤维改性的流体力学研究
    3.1 实验药品及设备
        3.1.1 原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步骤
        3.2.1 粘胶原液-甲醇蛋白-扩链剂三元体系的流变性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测定
        3.2.2 纤维素纤维的制备
        3.2.3 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的蛋白含量测定
        3.2.4 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随水洗的蛋白含量变化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甲醇蛋白/粘胶原液共混体系的流变性
        3.3.2 甲醇蛋白-粘胶原液-扩链剂共聚体系的粘度随反应时间变化
        3.3.3 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的随水洗的蛋白含量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的结构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药品
    4.2 实验步骤
        4.2.1 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的制备
        4.2.2 含氮量测试
        4.2.3 红外测试
        4.2.4 SEM测试
        4.2.5 XRD测试
        4.2.6 断裂强度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含氮量分析
        4.3.2 红外光谱分析
        4.3.3 纤维形貌分析
        4.3.4 纤维XRD分析
        4.3.5 纤维力学性质
    4.4 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制备工艺的优化
        4.4.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4.4.2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炉甘石/海藻酸钠抗菌改性蛋白纤维素纤维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药品及设备
        5.2.1 原料与试剂
        5.2.2 主要设备仪器
        5.2.3 测试仪器和方法
    5.3 炉甘石/海藻酸钠改性粘胶纤维的制备
        5.3.1 炉甘石/海藻酸钠改性粘胶纤维的生产工艺流程
        5.3.2 炉甘石/海藻酸钠改性粘胶纤维的制备方法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炉甘石/海藻酸钠改性溶液的稳定性
        5.4.2 炉甘石粉浓度对可纺性的影响
        5.4.3 10%的浓度炉甘石/海藻酸钠改性粘胶纤维的形态和化学组成
        5.4.4 炉甘石/海藻酸钠改性甲醇蛋白粘胶纤维的力学性能
        5.4.5 炉甘石/海藻酸钠改性甲醇蛋白粘胶纤维的抑菌效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3)环境友好型阻燃纤维素纤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环境友好型纤维素纤维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
        1.1.1 纤维素纤维的发展历史
        1.1.2 溶剂法纺制纤维素纤维技术
        1.1.2.1 PF/DMSO溶剂体系纺制纤维素纤维
        1.1.2.2 LiCl/DMA_C体系纺制纤维素纤维
        1.1.2.3 NMMO溶剂法纺制纤维素纤维
        1.1.3 蒸汽闪爆法纺制纤维素纤维
        1.1.4 环境友好型氨基甲酸酯(CC)法纺制纤维素纤维
        1.1.4.1 纤维素氨基甲酸酯(CC)法的发展概况
        1.1.4.2 纤维素氨基甲酸酯(CC)法的制造原理
        1.1.4.3 纤维素氨基甲酸酯法的优点
        1.1.4.4 纤维素氨基甲酸酯(CC)法与粘胶法的工艺比较
        1.1.4.5 纤维素氨基甲酸酯(CC)的用途
    1.2 阻燃纤维素纤维生产技术
        1.2.1 阻燃纤维素纤维及织物发展概况
        1.2.2 阻燃纤维素纤维的制造方法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3.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3.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3.2.1 经济效益方面
        1.3.2.2 社会效益方面
第二章 纤维素用磷系阻燃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纤维素用阻燃剂的发展概况
        2.1.1 阻燃剂的分类及发展
        2.1.2 纤维素纤维用阻燃剂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
        2.2.2 合成原理
        2.2.2.1 DDPS阻燃剂的合成
        2.2.2.2 DDPN阻燃剂的合成
        2.2.2.3 DDPSN阻燃剂的合成
        2.2.3 合成步骤及操作
        2.2.3.1 三氯硫磷(PSCl_3)的合成
        2.2.3.2 硫代焦磷酰氯(DDSP)的合成
        2.2.3.3 硫代焦磷酸(DDOP)的合成
        2.2.3.4 二硫代焦磷酸酯(DDPS)的合成
        2.2.3.5 DDPN的合成
        2.2.3.6 DDPSN的合成
        2.2.4 阻燃剂的鉴定及性能测试
        2.2.4.1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2.2.4.2 热重分析(TG)
        2.2.4.3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
        2.2.4.4 色谱-质谱及质谱分析
        2.2.4.5 核磁共振测试(~1HNMR)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阻燃剂的合成工艺
        2.3.1.1 溶剂的选择及对合成产物的影响
        2.3.1.2 缚酸剂的选择及其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2.3.1.3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
        2.3.1.4 物料配比
        2.3.1.5 产物的得率
        2.3.2 阻燃剂的谱图解析
        2.3.2.1 DDPS阻燃剂的谱图解析
        2.3.2.2 DDPN阻燃剂的谱图解析
        2.3.2.3 DDPSN阻燃剂的谱图解析
        2.3.3 阻燃剂的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2.3.4 阻燃剂的热重(TG)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纤维素活化的研究
    3.1 纤维素的活化方法概述
        3.1.1 纤维素的化学方法活化
        3.1.1.1 氢氧化钠溶液的预润胀处理
        3.1.1.2 液氨预处理
        3.1.1.3 乙二胺预处理
        3.1.1.4 其它化学试剂预处理
        3.1.2 纤维素的物理方法活化
        3.1.2.1 机械球磨对纤维素的预处理
        3.1.2.2 微波和超声波预处理
        3.1.2.3 电子束辐射预处理
        3.1.2.4 蒸汽闪爆预处理纤维素
        3.1.3 纤维素的生物方法活化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1.1 纤维素浆粕试样及指标
        3.2.1.2 化学试剂
        3.2.2 活化实验
        3.2.2.1 氢氧化钠溶液及表面活性剂预处理
        3.2.2.2 液氨预处理
        3.2.2.3 高能电子束辐射(EB)预处理
        3.2.2.4 蒸汽闪爆/氨闪爆预处理纤维素
        3.2.2.5 超声波处理纤维素
        3.2.3 活化后纤维素浆粕的测试
        3.2.3.1 侧序及侧序分布
        3.2.3.2 纤维素可及度的测定
        3.2.3.3 比表面积的测定
        3.2.3.4 纤维素聚合度的测定
        3.2.3.5 X-射线衍射表征纤维素分子结构
        3.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2.3.7 红外光谱(FTIR)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碱浸渍预处理纤维素
        3.3.1.1 碱液浓度对纤维素聚合度的影响
        3.3.1.2 碱液浸渍时间对纤维素聚合度的影响
        3.3.1.3 老成时间对纤维素性能的影响
        3.3.1.4 不同原料浆粕活化后的聚合度的变化
        3.3.1.5 碱处理后纤维素结晶结构的变化
        3.3.2 液氨预处理纤维素
        3.3.2.1 液氨预处理对纤维素浆粕分子量的影响
        3.3.2.2 液氨预处理对纤维素序态结构的影响
        3.3.2.3 氨预处理对纤维素可及度的影响
        3.3.2.4 液氨预处理对纤维素晶区结构的影响
        3.3.3 电子束辐射预处理纤维素
        3.3.3.1 浆粕辐射后外观的变化
        3.3.3.2 电子束辐射前后纤维素的红外谱图分析
        3.3.3.3 电子束辐射对纤维素浆粕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3.3.3.4 电子束辐射对纤维素形态影响
        3.3.3.5 电子束辐射对纤维素结晶结构与可及度的影响
        3.3.4 蒸汽闪爆/氨闪爆预处理纤维素
        3.3.4.1 蒸汽闪爆功率分析及闪爆条件选择
        3.3.4.2 蒸汽闪爆/氨闪爆后的浆粕比表面积的变化
        3.3.4.3 蒸汽闪爆/氨闪爆处理前后的纤维素聚合度的变化
        3.3.4.4 蒸汽闪爆处理前后的纤维素扫描电镜分析
        3.3.4.5 蒸汽闪爆/氨闪爆处理前后的纤维素X-射线衍射分析
        3.3.4 超声波处理纤维素
        3.3.4.1 超声波处理对纤维素分子量的影响
        3.3.4.2 处理前后纤维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
        3.3.4.3 超声波处理纤维素后结构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的合成及表征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1.1 经过各种活化处理后的纤维素浆粕试样
        4.2.1.2 主要试剂
        4.2.2 合成实验方法及表征
        4.2.2.1 无载体合成纤维素氨基甲酸酯
        4.2.2.2 有载体合成纤维素氨基甲酸酯
        4.2.2.3 元素分析--克达尔定氮(Kjeldahl)
        4.2.2.4 红外光谱测定
        4.2.2.5 X-射线衍射表征纤维素分子结构
        4.2.2.6 DSC表征及研究
        4.2.2.7 ~(13)C-NMR(核磁共振)谱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纤维素氨基甲酸酯合成方法及工艺
        4.3.1.1 合成方法对纤维素氨基甲酸酯反应的影响
        4.3.1.2 有机溶剂-邻二甲苯用量对含氮量的影响
        4.3.1.3 不同聚合度的浆粕对纤维素氨基甲酸酯合成的影响
        4.3.1.4 活化方法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4.3.1.5 反应体系PH值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4.3.1.6 尿素预处理对纤维素氨基甲酸酯含氮量的影响
        4.3.1.7 酯化反应温度对含氮量的影响
        4.3.1.8 酯化反应时间对含氮量的影响
        4.3.2 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的结构分析
        4.3.2.1 CC的FTIR谱图及~(13)C-NMR核磁共振谱图分析
        4.3.2.2 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的DSC分析
        4.3.2.3 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的X-射线衍射图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C/粘胶共混阻燃纤维素纤维的纺制及结构与性能研究
    5.1 概述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方法
        5.2.1.1 纤维素氨基甲酸酯溶解及溶解度测定实验
        5.2.1.2 纤维素用磷系阻燃剂分散液的制备
        5.2.1.3 纤维素氨基甲酸酯溶液的纺丝
        5.2.1.4 纤维的力学性能测试
        5.2.1.5 密度测试
        5.2.1.6 双折射率的测试
        5.2.1.7 X-射线衍射实验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的溶解性能
        5.3.1.1 溶解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5.3.1.2 氨基甲酸酯含氮量对其溶解性能的影响
        5.3.1.3 活化及合成方法对纤维素氨基甲酸酯溶解性能的影响
        5.3.1.4 各种溶解条件对溶解性能的影响
        5.3.2 CC/CX/磷系阻燃剂共混纺丝成形原理
        5.3.3 CC/CX共混阻燃纤维素纤维的结构
        5.3.3.1 纤维素纤维的结晶结构及双折射率
        5.3.3.2 CC/CX共混阻燃纤维素纤维的电镜观察
        5.3.4 CC/CX共混阻燃纤维素纤维的性能
        5.3.4.1 CC/粘胶共混纤维的力学性能和染色性能
        5.3.4.2 CC/CX共混纤维素纤维的其它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CC/CX共混纤维素薄膜和纤维阻燃性能的研究
    6.1 纤维素纤维的燃烧与阻燃作用机理
        6.1.1 纤维的燃烧过程
        6.1.2 纤维素纤维受热的化学反应
        6.1.3 阻燃作用机理
        6.1.3.1 凝聚相机理
        6.1.3.2 气相机理
        6.1.3.3 中断热交换机理
        6.1.4 磷系阻燃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协同阻燃体系
        6.1.4.1 磷-卤协同作用
        6.1.4.2 磷-氮协同阻燃体系
    6.2 实验部分
        6.2.1 水平燃烧实验
        6.2.2 热重分析(TG)
        6.2.3 氧指数(LOI)的测定
        6.2.4 成炭速率和残炭率的测定
        6.2.5 扫描电镜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阻燃纤维素膜的热裂解及热氧化裂解
        6.3.2 纤维素膜的阻燃性能
        6.3.3 CC法纺制的阻燃纤维素纤维的阻燃性能
        6.3.4 燃烧炭层的形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DDPS阻燃剂的热分解动力学及分解机理研究
    7.1 DDPS阻燃剂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7.1.1 动力学基本方程的建立及动力学参数计算方法
        7.1.1.1 Kissinger法
        7.1.1.2 Doyle-Ozawa积分法
        7.1.1.3 DDPS阻燃剂热分解机理的研究
    7.2 动力学实验结果及分析
        7.2.1 Kissinger法分析DDPS阻燃剂的动力学参数
        7.2.2 Doyle-Ozawa积分法分析DDPS阻燃剂的分解动力学
    7.3 DDPS阻燃剂热分解反应机理研究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作者简介

(4)粘胶纤维表面改性技术及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粘胶纤维
        1.1.1 粘胶纤维的发展
        1.1.2 粘胶纤维的制备方法
        1.1.3 粘胶纤维的结构及其反应性能
        1.1.4 粘胶纤维的主要性质
        1.1.5 粘胶纤维的分类
        1.1.6 粘胶纤维的应用
    1.2 表面接枝改性
        1.2.1 表面接枝改性概述
        1.2.2 表面接枝的方法
        1.2.3 表面接枝聚合反应体系组成
        1.2.4 表面接枝改性的应用
    1.3 纤维素纤维的表面改性
        1.3.1 纤维素纤维的预处理
        1.3.2 纤维素纤维的表面接枝共聚
        1.3.3 粘胶纤维的表面改性
    1.4 功能性粘胶纤维
        1.4.1 抗菌功能性粘胶纤维
        1.4.2 蛋白粘胶纤维
        1.4.3 其他功能粘胶纤维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粘胶纤维表面接枝聚合改性
    2.1 粘胶纤维的预处理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讨论
    2.2 粘胶纤维的表面接枝聚合
        2.2.1 实验方法
        2.2.2 结果与讨论
    2.3 接枝反应机理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纳米抗菌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设备
        3.1.3 载银纳米SiO_2抗菌剂的制备
        3.1.4 载银纳米SiO_2抗菌剂的表面改性
        3.1.5 形貌与结构分析
        3.1.6 抗菌性能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纳米复合抗菌剂制备的工艺选择
        3.2.2 纳米SiO_2复合抗菌剂的形貌
        3.2.3 纳米SiO_2复合抗菌剂的X射线衍射分析
        3.2.4 纳米SiO_2抗菌剂的抗菌性能
        3.2.5 纳米SiO_2复合抗菌剂的表面改性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抗菌粘胶纤维的制备及其形成机理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设备
        4.1.3 抗菌粘胶纤维样品的制备
        4.1.4 检测表征
        4.1.5 抗菌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抗菌粘胶纤维的形貌
        4.2.2 抗菌粘胶纤维的表面结构
        4.2.3 抗菌粘胶纤维的抗菌性
        4.2.4 抗菌粘胶纤维的耐洗涤性能
        4.2.5 抗菌粘胶纤维接枝形成机理
    4.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羊毛角蛋白的制备
    5.1 羊毛角蛋白制备方法的选择
        5.1.1 羊毛角蛋白的特征
        5.1.2 羊毛角蛋白的制备方法选择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2.3 检测仪器
        5.2.4 羊毛角蛋白溶液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角蛋白溶液的性能分析
        5.3.2 角蛋白的红外光谱测定及分析
        5.3.3 角蛋白的XRD分析
        5.3.4 角蛋白的热性能分析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粘胶纤维表面接枝角蛋白改性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设备
        6.1.3 粘胶纤维的预处理
        6.1.4 粘胶纤维表面接枝羊毛角蛋白
        6.1.5 结果测试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角蛋白在粘胶表面的接枝率
        6.2.2 接枝蛋白的粘胶纤维的强力变化分析
        6.2.3 接枝蛋白的粘胶纤维的形貌
        6.2.4 接枝蛋白的粘胶纤维的聚集态结构
        6.2.5 接枝蛋白的粘胶纤维的FT-IR分析
        6.2.6 蛋白粘胶纤维的热性能
    6.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超临界CO2流体中药物在纤维上的负载及其缓释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美肤性纺织品
        1.2.1 美肤性纺织品概念
        1.2.2 美肤性纺织品种类
        1.2.2.1 保湿、滋润类纺织品
        1.2.2.2 抗皱、延缓衰老类纺织品
        1.2.2.3 芳香、精油类纺织品
    1.3 美肤性纺织品制备方法
        1.3.1 微胶囊法
        1.3.2 环糊精法
        1.3.3 溶胶-凝胶技术
        1.3.4 共混纺丝法
        1.3.5 超临界CO_2流体技术
    1.4 超临界CO_2流体载药技术
        1.4.1 超临界CO_2流体载药技术简介
        1.4.2 超临界CO_2流体载药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参数
        1.4.2.1 药物在超临界CO_2流体中的溶解行为
        1.4.2.2 药物在聚合物基质上的载药状态
        1.4.2.3 药物从聚合物基质中的缓释行为
        1.4.3 超临界CO_2流体载药技术研究现状
    1.5 超临界CO_2流体对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1.5.1 天然纤维
        1.5.2 化学纤维
    1.6 本课题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本课题选题意义
        1.6.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仪器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装置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药物在超临界CO_2流体中溶解度测试
        2.3.2 药物在纤维上载药量测试
        2.3.3 药物从纤维中缓释曲线的绘制
        2.3.4 超临界CO_2流体对纤维的处理
        2.3.5 超临界CO_2流体对药物的处理
        2.3.6白藜芦醇抗自由基实验
        2.3.7 载药二醋酸纤维耐洗性测试
    2.4 表征方法
        2.4.1 纤维及药物形貌表征
        2.4.2 纤维及药物化学结构表征
        2.4.3 纤维及药物结晶结构表征
        2.4.4 纤维元素含量表征
        2.4.5 纤维及药品热降解性分析
        2.4.6 纤维及药品DSC热分析
        2.4.7 织物或纤维拉伸断裂强力表征
第3章 药物结构对溶解度、载药量及缓释行为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药物
    3.3 药物紫外吸光度标准工作曲线
    3.4 实验条件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取代基对溶解度、载药量、缓释行为的影响
        3.5.2 分子量对溶解度、载药量、缓释行为的影响
        3.5.3 空间位置对溶解度、载药量、缓释行为的影响
    3.6 药物缓释动力学模型拟合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药物在粘胶纤维上的负载及缓释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药物
        4.2.1 烟酰胺
        4.2.2 白藜芦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超临界CO_2流体对粘胶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3.1.1 超临界CO_2流体对粘胶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4.3.1.2 超临界CO_2流体对粘胶纤维化学结构的影响
        4.3.1.3 超临界CO_2流体对粘胶纤维结晶结构的影响
        4.3.1.4 超临界CO_2流体对粘胶纤维热降解性的影响
        4.3.2 超临界CO_2流体对烟酰胺在粘胶纤维上载药量的影响
        4.3.2.1 超临界CO_2流体处理时间对载药量的影响
        4.3.2.2 超临界CO_2流体处理温度对载药量的影响
        4.3.2.3 超临界CO_2流体处理压力对载药量的影响
        4.3.2.4 夹带剂对载药量的影响
        4.3.3 烟酰胺从粘胶纤维中的缓释行为
        4.3.3.1 不同流体温度载药粘胶上药物的体外缓释行为
        4.3.3.2 不同流体压力载药粘胶上药物的体外缓释行为
        4.3.4 烟酰胺结构对载药量、缓释行为的影响
        4.3.5 超临界CO_2流体对烟酰胺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3.5.1 超临界CO_2流体对烟酰胺表面形态的影响
        4.3.5.2 超临界CO_2流体对烟酰胺化学结构的影响
        4.3.5.3 超临界CO_2流体对烟酰胺结晶结构的影响
        4.3.5.4 超临界CO_2流体对烟酰胺热降解性的影响
        4.3.5.5 烟酰胺的DSC热分析
        4.3.6 烟酰胺、白藜芦醇在粘胶纤维上的负载及缓释行为比较
        4.3.6.1 烟酰胺、白藜芦醇在超临界CO_2流体中的溶解行为
        4.3.6.2 烟酰胺、白藜芦醇在粘胶纤维上的载药量
        4.3.6.3 烟酰胺、白藜芦醇从粘胶纤维中的缓释行为
        4.3.7 药物负载对粘胶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3.7.1 药物在粘胶纤维表面的分布形态
        4.3.7.2 药物负载对粘胶纤维化学结构的影响
        4.3.7.3 药物负载对粘胶纤维结晶结构的影响
        4.3.7.4 药物负载对粘胶纤维热降解性的影响
        4.3.7.5 药物负载对粘胶长丝织物拉伸断裂强力的影响
        4.3.7.6 载药粘胶基质的元素组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药物在二醋酸纤维上的负载及缓释行为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超临界CO_2流体对二醋酸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2.1.1 超临界CO_2流体对二醋酸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5.2.1.2 超临界CO_2流体对二醋酸纤维化学结构的影响
        5.2.1.3 超临界CO_2流体对二醋酸纤维结晶结构的影响
        5.2.1.4 超临界CO_2流体对二醋酸纤维热降解性的影响
        5.2.1.5 二醋酸纤维的DSC热分析
        5.2.2 超临界CO_2流体对白藜芦醇在二醋酸纤维上载药量的影响
        5.2.2.1 超临界CO_2流体处理时间对载药量的影响
        5.2.2.2 超临界CO_2流体处理温度对载药量的影响
        5.2.2.3 超临界CO_2流体处理压力对载药量的影响
        5.2.3 白藜芦醇从二醋酸纤维中的缓释行为
        5.2.3.1 不同流体温度载药二醋酸纤维上药物的体外缓释行为
        5.2.3.2 不同流体压力载药二醋酸纤维上药物的体外缓释行为
        5.2.4 超临界CO_2流体对白藜芦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2.4.1 超临界CO_2流体对白藜芦醇表面形态的影响
        5.2.4.2 超临界CO_2流体对白藜芦醇化学结构的影响
        5.2.4.3 超临界CO_2流体对白藜芦醇结晶结构的影响
        5.2.4.4 超临界CO_2流体对白藜芦醇热降解性的影响
        5.2.4.5 白藜芦醇的DSC热分析
        5.2.4.6 超临界CO_2流体对白藜芦醇抗自由基性能的影响
        5.2.5 烟酰胺、白藜芦醇在二醋酸纤维上的负载及缓释行为比较
        5.2.5.1 烟酰胺、白藜芦醇在二醋酸纤维上的载药量
        5.2.5.2 烟酰胺、白藜芦醇从二醋酸纤维中的缓释行为
        5.2.6 负载烟酰胺、白藜芦醇的二醋酸纤维耐洗性
        5.2.7 烟酰胺、白藜芦醇从粘胶纤维、二醋酸纤维中的缓释行为比较
        5.2.7.1 烟酰胺从粘胶纤维、二醋酸纤维中的缓释行为
        5.2.7.2 白藜芦醇从粘胶纤维、二醋酸纤维中的缓释行为
        5.2.8 药物负载对二醋酸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2.8.1 药物在二醋酸纤维表面的分布形态
        5.2.8.2 药物负载对二醋酸纤维化学结构的影响
        5.2.8.3 药物负载对二醋酸纤维结晶结构的影响
        5.2.8.4 药物负载对二醋酸纤维热降解性的影响
        5.2.8.5 药物负载对二醋酸纤维拉伸断裂强力的影响
        5.2.9 粘胶纤维、二醋酸纤维负载美肤药物适用性比较
        5.2.9.1 流体对粘胶纤维、二醋酸纤维结构与性能影响比较
        5.2.9.2 药物在粘胶纤维、二醋酸纤维上的载药量及缓释行为比较
        5.2.9.3 药物对粘胶纤维、二醋酸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比较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7)纤维素纤维纯化与溶解过程中的参数检测方法及传质与反应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纤维素纤维溶解体系的研究进展
        1.2.1 衍生化溶解体系
        1.2.2 水相直溶体系
        1.2.3 非水相直溶体系
    1.3 主要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市场现状分析
    1.4 粘胶基再生纤维素纤维制备过程中“三废”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1.4.1 废气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1.4.2 废渣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1.4.3 废水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1.4.4 追本溯源——从源头上减少“三废”排放量
    1.5 粘胶基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基本制备流程
    1.6 粘胶液制备过程中涉及的主、副反应机理解析及关键参数表征
        1.6.1 碱化及老成过程中的主、副反应机理解析及关键参数表征
        1.6.2 黄化及熟成过程中的主、副反应机理解析及关键参数表征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7.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快速测定纤维素纤维中的 α-, β-和 γ-纤维素含量新方法的建立
    2.1 基于可见光谱法耦合化学统计学分析快速测定纤维素纤维中 α-纤维素含量
        2.1.1 前言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本节小结
    2.2 基于顶空气相色谱技术高效测定纤维素纤维中的α-,β-,和γ-纤维素含量
        2.2.1 前言
        2.2.2 实验部分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本节小结
第三章 快速评价纤维素纤维原料反应性能新方法的开发
    3.1 基于光散射原理建立一种快速测定纤维素纤维反应性能的方法
        3.1.1 前言
        3.1.2 实验部分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本节小结
    3.2 基于顶空气相色谱技术批量测定纤维素纤维原料的反应性能
        3.2.1 前言
        3.2.2 实验部分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本节小结
第四章 纤维素纤维的物化性质对其反应性能的影响机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和药品
        4.2.2 分析测试方法
        4.2.3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
    4.3 结果和讨论
        4.3.1 单因素分析
        4.3.2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冷碱抽提过程中半纤维素溶出动力学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与药品
        5.2.2 冷碱抽提工艺操作及在线监测
        5.2.3 光谱数据处理
    5.3 结果和讨论
        5.3.1 半纤维素溶出量的在线监测平台搭建及效果评价
        5.3.2 冷碱抽提过程中半纤维素的溶出规律
        5.3.3 半纤维素的溶出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用冷碱液抽提过程中主要组分的传质行为解析及工艺优化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药品及原料
        6.2.2 实验步骤
        6.2.3 分析方法
    6.3 结果和讨论
        6.3.1 回用碱液过程中相关组分的传质理论计算
        6.3.2 回用碱式冷碱抽提工艺参数优化
        6.3.3 冷碱抽提后浆粕反应性能的改善
        6.3.4 冷碱抽提过程副产物——半纤维素的糖组成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黄化反应过程控制及反应动力学研究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药品和材料
        7.2.2 粘胶液制备及在线检测
        7.2.3 光谱数据处理及建模分析
    7.3 结果和讨论
        7.3.1 黄化反应过程控制模型的建立
        7.3.2 黄化反应过程中纤维素纤维的溶解动力学
        7.3.3 黄化反应终点的判断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溶解浆中α-, β-, γ-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法
    附件2 溶解浆反应性能的测定可见光谱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8)复方植物中药抗菌止痒粘胶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老年性皮肤瘙痒
        1.2.1 皮肤瘙痒的原因
        1.2.2 皮肤致痒因子
    1.3 几种常用抗菌止痒中药药材及有效成分
        1.3.1 苦参
        1.3.2 地肤子
        1.3.3 土茯苓
        1.3.4 白鲜皮
    1.4 纺织品止痒的研究现状
        1.4.1 纤维原料的止痒功能化
        1.4.2 纺织品的止痒功能性整理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组合中药配方及评价
    2.1 组合中药配方
    2.2 透明质酸酶活性抑制实验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 DPPH·清除实验
        2.3.1 抗氧化剂的DPPH自由基清除原理
        2.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3.3 实验步骤
        2.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复方植物中药提取物/粘胶共混纺丝液的配制及性能研究
    3.1 提取物的溶解度测试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 共混纺丝液的配制及性能研究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方案
        3.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复方植物中药提取物/粘胶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共混膜的制备
        4.1.1 成膜原理
        4.1.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共混膜的性能研究
        4.2.1 膜的表观性能测试
        4.2.2 膜的力学性能测试
        4.2.3 膜的溶胀度测试
        4.2.4 膜的抗菌性能测试
第五章 复方植物中药功能粘胶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1 复方植物中药功能粘胶纤维的制备
        5.1.1 共混纺丝液的制备
        5.1.2 纺丝成纤原理
        5.1.3 纺丝成形
        5.1.4 后处理
    5.2 复方植物中药功能粘胶纤维的性能研究
        5.2.1 纤维基本性能
    5.3 纤维抗菌性能测试
        5.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 纤维止痒性能测试
        5.4.1 斑贴试验
        5.4.2 透明质酸酶体外抑制试验
        5.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马来酸酐改性纤维素及其增塑熔融纺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纤维素的结构与来源
    1.2 纤维素纤维的常规纺丝技术的发展
        1.2.1 传统的纤维素纤维湿法纺丝
        1.2.1.1 铜氨纤维
        1.2.1.2 粘胶纤维
        1.2.2 新型溶剂法纤维素纺丝
        1.2.2.1 有机溶剂NMMO纺丝
        1.2.2.2 无机溶剂NaOH稀溶液纺丝
        1.2.2.3 离子液体中的纺丝
    1.3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熔融纺丝技术
        1.3.1 化学改性
        1.3.1.1 聚己内酯接枝
        1.3.1.2 聚乙二醇接枝
        1.3.1.3 聚乳酸的接枝
        1.3.2 共混改性
        1.3.3 离子液为介质的改性
    1.4 课题提出及内容
第二章 均相法马来酸酐改性纤维素的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1.2 棉纤维素聚合度测试
        2.1.3 棉纤维素的活化
        2.1.4 棉纤维素的溶解
        2.1.5 棉纤维素的再生
        2.1.6 均相马来酸酐改性纤维素的制备
    2.2 表征及测试方法
        2.2.1 改性纤维素取代度的测定
        2.2.2 热台偏光显微镜(POM)
        2.2.3 傅里叶红外(FTIR)测试
        2.2.4 热失重(TGA)测试
        2.2.5 X射线衍射(XRD)测试
        2.2.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棉纤维素的溶解
        2.3.1.1 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溶解性研究
        2.3.1.2 纤维素溶解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2.3.1.3 纤维素溶解前后的晶型分析
        2.3.1.4 纤维素溶解前后的热稳定性分析
        2.3.1.5 纤维素再生膜的微观结构分析
        2.3.2 均相改性反应条件的确定
        2.3.2.1 马来酸酐含量对取代度的影响
        2.3.2.2 反应温度对取代度的影响
        2.3.2.3 反应时间对取代度的影响
        2.3.2.4 催化剂含量对取代度的影响
        2.3.3 均相改性纤维素的表征
        2.3.3.1 红外光谱分析
        2.3.3.2 元素分析法计算取代度
        2.3.3.3 热稳定性分析
        2.3.3.4 结晶度变化
        2.3.3.5 核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螺杆挤出马来酸酐改性纤维素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和仪器
        3.1.2 双螺杆挤出改性纤维素的制备
    3.2 表征及测试方法
        3.2.1 取代度的测定
        3.2.2 傅里叶红外(FTIR)测试
        3.2.3 热失重(TGA)测试
        3.2.4 X射线衍射(XRD)测试
        3.2.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3.2.6 双螺杆挤出改性纤维素后处理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双螺杆挤出改性反应条件的确定
        3.3.1.1 马来酸酐的含量对取代度的影响
        3.3.1.2 双螺杆挤出工艺中挤出温度对取代度的影响
        3.3.1.3 双螺杆挤出工艺中挤出转速对取代度的影响
        3.3.2 双螺杆挤出改性纤维素的表征
        3.3.2.1 红外光谱分析
        3.3.2.2 热失重(TGA)测试
        3.3.2.3 X射线衍射(XRD)测试
        3.3.2.4 核磁分析(~(13)CNMR)
        3.3.3 均相法和双螺杆法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纤维素增塑熔融纺丝的初步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和仪器
        4.1.2 纺丝原料预处理与配制
        4.1.3 改性纤维素增塑熔体的流变制样
        4.1.4 改性纤维素增塑熔融纺丝
        4.1.5 增塑剂离子液体的回收
    4.2 表征与测试方法
        4.2.1 增塑熔体流变性能测试
        4.2.2 增塑熔体TGA测试
        4.2.3 纤维力学性能测定
        4.2.4 纤维的断面与表面SEM观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性纤维素增塑熔体的流变性
        4.3.2 改性纤维素增塑熔体的热稳定性分析
        4.3.3 改性纤维素增塑熔纺的工艺研究
        4.3.3.1 离子液体作为增塑剂的配比探索
        4.3.3.2 改性纤维素增塑熔融纺丝的工艺探索
        4.3.4 纤维素纤维的性能
        4.3.4.1 增塑熔纺纤维素纤维形貌观察
        4.3.4.2 增塑熔纺纤维素纤维拉伸性能
        4.3.5 回收离子液体的表征
        4.3.5.1 回收离子液体的红外光谱
        4.3.5.2 回收离子液体的~1H-NMR核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硕士期间所撰写的论文
附录2: 表格
致谢

(10)粘胶级竹溶解浆反应性能及其改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溶解浆市场概况
        1.1.2 溶解浆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反应性能的定义
        1.2.2 反应性能的测定方法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2 绿竹不同部位竹材的物理化学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分析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绿竹纤维形态分析
        2.2.2 绿竹化学成分分析
        2.2.3 绿竹表面化学结构分析
        2.2.4 绿竹晶体结构分析
        2.2.5 绿竹竹材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
        2.2.6 绿竹表面形貌分析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制浆工艺及碱抽提碱浓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分析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竹材制浆工艺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影响
        3.2.2 碱抽提NaOH浓度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机械法改善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PFI磨浆机打浆处理
        4.2.2 瓦利打浆机打浆处理
        4.2.3 不同机械处理方式的比较分析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灰分对反应性能的影响及酸处理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1.3 分析表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金属离子及二氧化硅对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影响
        5.2.2 酸处理pH值及时间对竹溶解浆性能的影响
        5.2.3 引入螯合剂的酸处理对竹溶解浆性能的影响
        5.2.4 铁离子含量分析
        5.2.5 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分析
        5.2.6 竹溶解浆表面成分分析
        5.2.7 扫描电镜分析
        5.2.8 晶体结构分析
        5.2.9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分析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表面活性剂改善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6.1.2 实验方法
        6.1.3 分析表征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提出表面活性剂处理提高反应性能的假设
        6.2.2 表面活性剂处理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6.2.3 粘胶中固含量分析
        6.2.4 表面张力分析
        6.2.5 粘胶流变行为分析
        6.2.6 溶解浆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分析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纤维素酶处理改善竹溶解浆反应性能的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7.1.2 实验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2.1 纤维素酶用量及时间对竹溶解浆性能的影响
        7.2.2 纤维素酶处理过程纤维长度及细小纤维含量的变化
        7.2.3 纤维素酶处理过程比表面积及总孔隙量的变化
        7.2.4 扫描电镜分析
        7.2.5 纤维素酶处理过程纤维素晶型结构的变化
        7.2.6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分析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8.3 对未来工作建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辐射改性纤维素在粘胶纤维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羧化粘胶纤维及其功能化衍生物的酶法制备研究[D]. 江文. 重庆大学, 2019(01)
  • [2]甲醇蛋白改性纤维素纤维的研究[D]. 刘东奇. 天津工业大学, 2015(08)
  • [3]环境友好型阻燃纤维素纤维的研究[D]. 程博闻. 天津工业大学, 2003(03)
  • [4]粘胶纤维表面改性技术及机理的研究[D]. 王淑花. 太原理工大学, 2008(10)
  • [5]超临界CO2流体中药物在纤维上的负载及其缓释行为研究[D]. 朱维维. 东华大学, 2020(01)
  • [6]辐射改性纤维素在粘胶纤维生产中的应用[J]. 马伟华. 人造纤维, 1996(06)
  • [7]纤维素纤维纯化与溶解过程中的参数检测方法及传质与反应行为研究[D]. 何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8]复方植物中药抗菌止痒粘胶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黄仙. 青岛大学, 2019(02)
  • [9]马来酸酐改性纤维素及其增塑熔融纺丝的研究[D]. 李海峰. 东华大学, 2013(03)
  • [10]粘胶级竹溶解浆反应性能及其改善的研究[D]. 陈秋艳.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6)

标签:;  ;  ;  

辐射改性纤维素在粘胶纤维生产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