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县三级森林科普网络积极开展活动

高州县三级森林科普网络积极开展活动

一、高州县三级林科网积极开展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黄倚兰[1](2019)在《近代广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历史地理学分析(1840-1938年)》文中研究表明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教师及经费三大基本资源,其构成的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是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史学界多从教育史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然而教育作为人类活动之一,是以一定的地理环境为发展依托,如学校与经费便是分别附着于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土地空间与土地产出,三种资源又共同受到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因而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相当紧密的。由此,本文选择近代广东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考察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为现今公共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借鉴。本文按照公共教育资源的三大构成,分别论述学校、教师与经费在晚清及民国时期广东的分布与变迁,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缘起、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现状、研究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研究方法等方面。第二部分则探讨了近代广东学校资源的时空分布。主要讨论近代广东各类学校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及其地理分布与特点。时间上,按照晚清与民国进行分期研究。在晚清时期,以书院与学堂为例,分析这两个旧式与新式教育的代表者在广东如何走上了消亡与新生的道路。广东书院在晚清经历最后一个发展高峰后走向消亡,以书院改学堂的浪潮为界点,转变为各级各类学堂,此后学堂教育在广东逐渐蓬勃发展。到了民国时期,学堂改学校,广东逐渐形成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这三类基本学校资源的全面配置,整体的学校资源水平居全国前列,但地区之间分布极不均衡,基本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其中以广州为核心地区。第三部分主要探讨近代广东教师资源的地理分布。从近代广东教师的群体概况、地理分布和特点等方面入手,对教师群体进行概述时,以教师的资格与任用为切入点。从时间上看,近代广东教师队伍是呈现高速壮大的发展态势,其内部构成也从单一的科举士子转变为外籍教员、归国留学生、师范或其他学堂毕业生与旧知识分子杂糅。其空间分布受到学校资源分布的影响,地区分布差异大,同样趋向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第四部分则探讨了近代广东教育经费资源的时空分布。这部分主要从晚清与民国两个时间维度分别讨论了广东教育经费的基本概况与来源构成,并分析地区教育经费的空间分布及特点。清末以前,广东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官方拨给,官学、书院、社学、义学的学田和学产收入,官绅捐款及其收入;清末兴学以来,新增了各署局补助的教育经费,厘金、捐税、官营企业等收入以及学生缴纳学费三种来源。民国以后,经费的筹措来源大致与清末相近,但也有新的元素崭露,如民间筹款渠道以华侨捐资兴学为一大特色。通过文献的分析和数据的处理,分别整理出清末及民国时期广东地方教育经费的时空分布格局,同样呈现出极不均衡的态势,经费充足的地区还是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第五部分则论述近代广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这部分主要基于以上三种公共教育资源的分析数据,对其时空布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整体分析。从时间分布上看,近代广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经历了新旧共存过渡期(1840-1911年)、缓慢发展期(1912-1928年)、高速发展期(1929-1936年)以及萎缩期(1937-1938年)四个阶段。从空间分布上看,近代广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了稳中有变的公共教育资源丰富区、公共教育资源一般区及公共教育资源贫乏区。其中,资源丰富区从清末时高度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粤东沿海地区及粤东山区发展到民国时分散全省,资源贫乏区的主要集中地由清末时为粤西沿海地区到民国时转移至粤北山区,海南岛地区则一直是贫乏区的次集中地。就其原因,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规模制约了地区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发展,同时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因素也在其变迁过程中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罗光雄[2](2018)在《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研究(1912-1945)》文中提出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动因,其办学实践有其自身的特点,考察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对丰富中国教育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今云南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能带来一些启示与借鉴。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经历了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两个时期,为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清末云南的职业教育为民国时期作了铺垫。民国时期云南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1912年至1927年云南职业教育发展虽缓慢,但也有所成就。文中先从宏观上呈现了云南职业教育的面貌,继而从办学规模与分布、办学宗旨、课程设置等微观视角剖析了这一时期云南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1928年至1945年,在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云南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先梳理这一时期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脉络,依据职业教育自身特有的要素,着重剖析了两所省立职业学校的发展状况,之后重点选择教育经费投入、师生群体、科目设置等要素进行分析,如此可以较好地呈现这一时期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概貌。此外,本文点面结合,论述了抗战时期云南建教合作与特种教育,着重分析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云南开展的职业教育实践。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自身的特点,本文从职业教育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整体办学规模小于其他同层次教育、发展不平衡三个方面予以论述。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发展为当今云南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尤其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优化职业教育布局与专业结构、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值得借鉴。

胡锐[3](2011)在《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材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木材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国内木材供需矛盾日趋激烈。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是立足国内,根本解决木材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南方集体林区由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林地资源丰富等优势,是我国重要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基地。因此,研究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经营模式,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研究立足南方集体林区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中速生丰产用材林生产经营的现实情况,针对现代林业对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要求,采用比较分析、统计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材资源的经营模式。在研究过程中始终以如何实现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生产经营效率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制度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进行研究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包括:(1)比较分析研究出国内外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2)研究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及其对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变化的影响,认为林权制度改革对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具有一定的影响,合作经营逐渐成为广大林农普遍的共识,同时,以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为核心的林业合作经营组织的发展前景较为乐观。(3)通过对林农速生丰产用材林生产经营情况的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规模化经营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必然趋势:合作经营是实现速生丰产用材林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有效途径。(4)从林地、林木的权属、管理方式以及优劣势对不同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指出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合作经营模式是南方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现实选择。(5)提出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选择与推广的建议:构建速生丰产用材林林工商一体化产业体系,走现代林业发展之路;积极鼓励引导速生丰产用材林合作经营,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效率的提高,走市场化运作之路;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效率的提高,走市场化运作之路;明确政府角色,走优化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政策环境之路;完善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制约的瓶颈;保障林农的合法权益,促进林地公平合理流转;加强速生丰产用材林良种壮苗培育,确保技术推广与服务保障。

李霄宇[4](2011)在《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主体,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由大规模的抢救性建设阶段进入到科学集约型建设阶段,生产和管理部门碰到了一系列需要思考的问题,如已建立的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布局是否合理?是否还存在保护空缺?如何定量评价保护价值,科学晋级?已建设的大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哪些需要重点投资、优先建设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空缺分析评价的研究,旨在对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科学晋级、优先建设、空缺分析等方面进行定量评价方法上的探讨与分析:为生产、管理部门今后对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开展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利用层次分析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一套由4个层次29个指标所组成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指标体系各层次权重和各指标综合权重。(2)选取公认度较高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作为本底资料,充分考虑我国地貌、地面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相对完整性特征及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特点,同时参考其他各类专项区划方案,借助GIS技术,运用图像迭代法进行了我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将我国共划分为3个自然保护地理大区,7个自然保护地理地区,33个自然保护地理区,311个自然保护地理单元。(3)利用“快速聚类”和“黄金分割选优”理论与方法,以自然保护地理区为分区评价单位,制定了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指标的档位区间和赋分标准,定量评价了各区内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得到了2个自然地理地区和15个自然保护地理区的评价指档位区间和赋分区间,得到了374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指数序列,并计算确定了各自然地理地区、自然保护地理区内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国家级标准指数。(4)通过对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植被群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空缺和在自然地理分布上的保护空缺分析发现:有185个自然保护区地理单元内无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存在保护保护空缺,其中146个处于森林主要分布区内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没有建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急需建设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有橿子栎林,细叶青冈、大穗鹅耳枥林,青冈、铜钱树林等37种森林植被群系在现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存在保护空缺;有二回原始观音座莲、贡山三尖杉、巨柏、元宝山冷杉、萼翅藤、报春苣苔、油楠、长喙厚朴、宝华玉兰、小钩叶藤、海南梧桐、海南椴等56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物种在现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存在保护空缺;有白头叶猴、岩雷鸟、白喉犀鸟、花冠皱盔犀鸟等16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森林动物物种在现有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存在保护空缺。(5)针对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和保护空缺分析结果,结合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指数评价结果,建议对107处省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合并升级、扩建升级的调整,建议新建1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小区,以达到构建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更为合理布局的目标。(6)结合自然保护小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概念首次提出确定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小区的概念,并对其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7)根据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优先重点建设选择原则,结合保护价值评价和空缺分析结果,建议目前阶段对166处森林类型保护区进行优先重点建设。

李瑛[5](2011)在《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是一个极富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课题。本文基于档案资料、文集、日记、校刊等珍贵的一手资料,从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互动的层面对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全文以“服务”和“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和行文主线,采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发展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探寻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实践的历史动因、发展历程;以大学农业推广区域实验为窗口,探究大学开展农业推广的目的与意义、实施路径与策略、影响与成效、困难与不足等;从大学校长服务社会办学理念的视角,剖析大学校长办学理念对大学农业推广的影响,揭示大学农业推广作为大学办学行为的内在运行机制。运用教育学、经济学、农业推广学等多学科理论客观评析民国时期大学开展农业推广实践活动的成就、特点、经验与不足以及现代价值。全文立足于活动史与问题史的研究,通过全面系统研究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实践活动,深刻揭示中国近代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演变轨迹,为当代大学开展“三农”服务提供启示。具体而言,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概况,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深入探究大学农业推广的具体实施,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部分评析大学农业推广的经验与不足以及现代启示,包括第五章和结语。各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发现如下:1.民国时期大学开展农业推广服务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教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国留美农科生积极引入了美国大学社会服务理念和教学科研推广相结合的办学体制,开辟出民国时期大学拯救民族危机的有效路径。大学农业推广旨趣与政府县政改革目标有契合之处,赢得了宝贵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限于诸多传统因素的阻碍,技术变革成为大学化解农业危机的主要路径,所以,农业科技推广成为大学农业推广中心任务,贯穿整个民国时期。2.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随时局变更而嬗变,经历了发轫期(1897-1911)、初创期(1912-1927)、成熟期(1927-1937)和转折期(1938-1949)等四个发展阶段,总体呈现出产生——发展——高涨——低潮的历史态势。从民国初年到抗战前夕,大学农业推广的制度建设、推广范围、推广成效呈现上升态势。从总体上说,高校内迁使大学农业推广范围和成效不及战前,重心转向辅导和训练推广人才。但从局部的内迁地而言,大学农业推广为内迁地输入了现代文明和科技文化元素,解决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提高了当地科技文化教育水平。抗战后,高校复原重建,大学农业推广工作趋于萎缩。3.源于有限的办学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特点,民国时期大学开展农业推广采取区域实验形式,实验形式分为分散式和集中式。分散式区域实验始于二十年代大学在各地建立农事试验场进行的农事试验,由于试验区域广收效不佳,至三十年代,大学将分散式推广改为集中式推广,建立各种稳定的农业推广实验区,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成效的区域实验是以乡镇为中心农业推广实验和以县为单位农业推广实验。抗战爆发前十年是大学开展农业推广区域实验的黄金时期。4.内忧外患的生长环境和学贯中西的学术背景使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逐渐形成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在办学过程中,他们倡导读书不忘救国,主张大学为社会、民众和国家服务,培养改造社会、转移国运的领袖人才;重视学生人格训练,培养爱国主义和奉献牺牲精神。因此,农业推广作为大学为社会服务的一种有效途径,成为大学的一种办学行为。竺可桢、陈裕光和邹鲁三位着名大学校长服务社会办学理念及其领导的大学农业推广服务,彰显了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在大学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5.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化解近代农业危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推动了农业科技和乡村教育的进步,促进了大学自身在学科、专业、师资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衍生出社会服务的崭新职能。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参与院校的多元化、内容和形式的灵活性、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等典型特点。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大学农业推广在人才、经费、成效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推广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6.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实践在教学科研推广相结合办学模式、农学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改变农民行为、大学为“三农”服务等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历史告诉我们,今天的大学理当发挥自身优势,在推动农村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中有所作为,再建新功。

颜家安[6](2006)在《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最重大问题之一,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有专家断言;中国自然环境仍处于整体不断恶化之中。 海南岛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据调查,海南岛西汉前森林覆盖率约达90%,明清以来就开始急剧下降,尤其是近100年来下降的速度大大加快,到1956年本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已降至25.5%,1964年降至18.19%,1987年再降至7.2%,1999年仅为4%;在1956年至1999年的43年间,本岛还丧失了80%的珊瑚礁,红树林也由解放初期15万亩,下降到1982年的7.2万亩。生物多样性也在不断丧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日趋减少,分布区域不断缩小,前景令人担忧。 本文旨在描述和阐释海南岛生态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的变迁过程、原因及其生态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海南岛生态环境的新理念:创建海南生态特区。研究的空间范围是海南岛,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植物和动物的变迁。时间上溯到第四纪全新世初(本岛第一个人类活动遗址三亚落笔洞,14C年代为10642±207aBP)。大尺度的时间似乎更能说明生态环境变迁的来龙去脉。 作为研究视角,动植物是生态环境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在生物环境中,人是中心,动物和植物是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首当其冲的对象,也是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标志。海南岛生态环境近百年来变化最大、最快的就是动植物环境。 作为研究客体,海南岛的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首先,海南是中国不可多得的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其次,海南岛整个地形是从中部山体向外,由山地、丘陵、平原顺序逐级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水平分布带,生态系统结构层次较为分明且结构完整,自成体系。第三,海南岛开发较迟,其生态结构的系统性尚未溃散,演变的连续性亦有规律可寻。 作为一份不可多得的大自然遗产,海南岛生态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南岛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今天的,也是明天的宝贵财富。它栖息着为数众多的生物种类,保存了难以替代的“遗传因子组合”和生物进化的果实。研究海南岛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阐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乃至世界正在消失的热带雨林的抢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海南岛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海南是中国第一个申报成功的生态示范省,海南生态建设的成功与否,对国内其他省生态建设乃至国际社会具有重

屈洪斌[7](2006)在《20世纪甘阿地区交通演替与社会经济发展》文中认为甘阿地区介于西藏与内地之间,位置十分重要。历来甘阿地区都是连接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汉藏文化接触交融的重要区域。故有“治藏先治康,稳藏先稳康”之说。正是由于其独特地理、政治、经济条件,所以在历代中央政权治理西藏的大政方略上,甘阿地区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甘阿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成为当前甘阿地区面临的首要问题。 交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20世纪,甘阿地区的交通发展经历了由古代交通向现代交通的演进过程,交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甘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然而,从四川全面发展看,从西部大开发的全局高度看,甘阿地区的交通还需进一步开发建设。交通瓶颈问题,仍然是制约甘阿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进而加快甘阿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本文借鉴历史地理学、历史交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百年间甘阿地区交通演替和发展,复原交通线路走向与区域社会经济格局变迁,总结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内在互动发展关系。主要对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甘阿地区交通发展的自然、人文环境;二是20世纪甘阿地区的古道交通与社会经济发

黄海云[8](2006)在《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研究(至184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传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研究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的历史,实际上是研究汉文化进入民族地区所导致的文化融合的历史。本课题选择清代(至1840年)这个广西古代汉文化传播的高峰时期进行研究,以使研究更具典型意义与说服力。主要运用历史学与文化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从全方位去把握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现象。 由于文化传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本课题所研究的时间虽然上限定在清朝建国之始1644年,下限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时,有时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汉文化传播的过程,在时间的跨度上会超越这两个时间界限。 本课题共分六章。从汉文化传播的背景、汉文化传播的主体、汉文化传播的方式、汉文化传播的内容、汉文化传播的影响等五个角度研究清代汉文化在广西的传播。 在第一章里,笔者首先探讨“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的背景和条件”。文化传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在一元传播体制的统制下,清代的文化传播活动,是在君王强有力的控制之下,在儒学意识形态的制导下运行的。本章主要从“清代广西社会的发展”、“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的主观保障”、“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的客观保障”这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文化传播受传播媒介、地理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的研究中,必须联系清代广西社会的发展情况以探讨汉文化传播的历史背景与条件。同时清朝推行的改

贺近恪,郭洪,蔡之权,吴佩英[9](1989)在《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学会十年工作概况(1979—1989)》文中提出 一、成立经过 1979年初,我国部分林化科技工作者,在中共中央三中全会和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鼓舞下,提出了在中国林学会内成立一个林化专业学会的倡议。3月15~16日在南京召开了筹备会,有林业部林产工业局、中国林学会、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福建林学院、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南京林产工业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等单位的代表共25人出席,讨论了在全党全

陈寿金[10](1983)在《搞好森林病虫害测报开展综合防治》文中研究指明 高州县属半丘陵山区,27个公社,444个大队,现有森林面积185万亩。其中松林面积110万亩,占全县森林面积六成以上。油茶面积30万亩,橡胶25万亩。十多年来我县松林、油茶、橡胶,每年受到不同程度为害,主要病虫害松树有松毛虫、松毒蛾,条毒蛾、松褐天牛、龟背天牛,、松梢螟、松自星象鼻虫、松绿针叶蜂;油茶有油茶毒蛾、茶蚕、茶籽象甲、茶蛀茎虫、茶雌砂蛀,油

二、高州县三级林科网积极开展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州县三级林科网积极开展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广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历史地理学分析(1840-193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广东学校资源的时空分布
    第一节 晚清广东学校资源的地理分布——以书院为例
        一、广东书院的产生及发展概况
        二、晚清广东书院的时空分布及特点
    第二节 晚清广东新式学堂的地理分布
        一、新式学堂产生及发展概况
        二、新式学堂的地理分布及特点
    第三节 民国时期(1912-1938)广东学校资源的地理分布
        一、初等学校的地理分布
        二、中等学校的地理分布
        三、高等学校的地理分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广东教师资源的时空分布
    第一节 晚清广东教师资源的空间分布
        一、教师群体概况
        二、教师的地理分布及特点——以官学为例
    第二节 民国时期(1912-1938)广东教师资源的地理分布
        一、教师群体概况
        二、教师的地理分布及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广东教育经费资源的时空分布
    第一节 晚清广东地方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
        一、广东地方教育经费的构成及变迁
        二、各府、州、县地方教育经费的空间分布及特点
    第二节 民国时期(1912-1938)广东教育经费的时空分布
        一、教育经费的发展概况与构成
        二、地方教育经费配置的空间分布及特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在近代的变化特征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近代广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时空分布格局的变化特征
        一、时间格局及其特征
        二、空间格局及其特征
    第二节 影响近代广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时空分布差异的因素分析
        一、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政治因素
        四、人口因素
        五、文化因素
    本章小结
结语:近代广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分析与启示
    一、非均衡性
    二、不协调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校期间所发论文
附图

(2)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研究(1912-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
        一、核心概念
        二、研究范围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文献资料
        二、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洋务运动与职业教育的萌蘖(1866—1900)
        一、创办实业学堂的动因
        二、洋务运动时期实业学堂发展的概况
    第二节 清末教育改革与职业教育的发展(1901—1911)
        一、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的确立
        二、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清末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影响
第二章 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的源流及背景分析
    第一节 清末云南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
        一、政治背景
        二、经济背景
        三、军事背景
        四、文教背景
第三章 北洋政府时期云南职业教育的发展(1912—1927)
    第一节 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概况
        一、省立职业学校
        二、市立职业学校
        三、县立及地方职业学校
        四、女子职业教育
        五、其他职业教育附属机构
    第二节 职业教育办学具体情况
        一、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及分布
        二、办学宗旨及管理制度
        三、职业学校招生模式
        四、开设课程及实习情况
    第三节 社会发展需求与职业教育的互动
        一、社会发展需求与学校职业教育
        二、社会发展需求与实业界开办职业技术培训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云南职业教育的发展(1928—1945)
    第一节 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措施
        一、国民政府职业教育政策
        二、云南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
    第二节 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一、职业学校发展概述
        二、两所重点职业学校
    第三节 职业教育办学核心要素
        一、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二、职业教育师生状况考察
        三、科目设置及毕业生出路
    第四节 抗战时期云南的建教合作及特种教育
        一、抗战时期云南的建教合作
        二、抗战时期云南的特种教育
第五章 中华职业教育社与云南职教发展(1939—1945)
    第一节 中华职业教育社及其云南办事处
        一、中华职业教育社发展概述
        二、中华职业教育社云南办事处简况
    第二节 中华职教社云南办事处的职业教育实践
        一、创办中华职业补习学校
        二、创办银行专科学校及开办职业训练班
第六章 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启示
    第一节 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职业教育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二、整体办学规模小于其他同层次教育
        三、发展不平衡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加大经费投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
        二、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及专业结构
        三、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1922年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教职员工名单
    附录B 1931省立第一工业学校职员名单
    附录C 1931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教师名单
    附录D 1936年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教职员工名单
    附录E 1931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教职员工名单
    附录F 1931云南省立第一农业学校部分教职员工照片
    附录G 1937年昆华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教职员名单
    附录H 1923年以前云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生名单
    附录I 1922年云南路政学校速成班学生名单
    附录J 1924年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生名单
    附录K 1929年至1936年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暨省立昆华农业学校毕业生名单
    附录L 1931年12月云南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初中部第三班毕业生照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速生丰产用材林概念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制度经济理论
        2.1.1 制度的含义
        2.1.2 制度的分类
        2.1.3 制度变迁
    2.2 规模经济理论
        2.2.1 规模经济的概念及涵义
        2.2.2 规模经济的种类
        2.2.3 规模经济的实现途径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3.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比较分析
    3.1 国外人工用材林发展及特点
        3.1.1 国外人工用材林发展
        3.1.2 国外人工用材林发展的特点
    3.2 国内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
        3.2.1 国内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
        3.2.2 国内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特点
    3.3 本章小结
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对南方速丰林经营模式影响分析
    4.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4.1.1 产权及产权制度
        4.1.2 林业产权及其特点
        4.1.3 我国林业产权的法律规定
        4.1.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
    4.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南方速丰林经营模式的影响分析
        4.2.1 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管理人员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4.2.2 林改对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经营模式的影响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经营模式的研究分析
    5.1 南方速丰林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5.1.1 不同经营模式的权属比较
        5.1.2 不同经营模式的管理比较
        5.1.3 不同经营模式的优劣势比较
        5.1.4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经营模式的理性选择
    5.2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合作经营的理论分析
    5.3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合作经营的现实意义
    5.4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合作经营的组织形式
        5.4.1 松散型合作经营组织
        5.4.2 紧密型合作经营组织
    5.5 南方集体林区速丰林合作经营组织的发展方向
    5.6 本章小结
6 南方集体林区林农速丰林经营模式选择行为的研究分析
    6.1 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结构
    6.2 调查问卷的统计性分析与描述
        6.2.1 林农速丰林生产经营规模情况调查
        6.2.2 林农扩大林地经营面积的途径的调查
        6.2.3 林农速丰林种植规模选择主要依据的调查
        6.2.4 林农生产资料采购方式的调查
        6.2.5 林农速丰林生产经营行为方式的调查
        6.2.6 林农木材销售相关信息获得方式的调查
        6.2.7 林农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调查
        6.2.8 林农对林业合作经营组织认知情况的调查
        6.2.9 林业合作经营组织发展情况调查
    6.3 林农速丰林经营模式选择行为的研究分析
        6.3.1 林农基于追求规模效益对经营模式的理性选择
        6.3.2 林农实现速丰林规模效益的有效途径
    6.4 本章小结
7 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的具体实践
    7.1 广西武鸣县
        7.1.1 武鸣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情况
        7.1.2 武鸣县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
        7.1.3 武鸣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存在的问题
        7.1.4 武鸣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思考
    7.2 广东江门市
        7.2.1 江门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
        7.2.2 江门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特点
        7.2.3 江门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启示
    7.3 广东茂名市
        7.3.1 茂名市林业基本情况概况
        7.3.2 茂名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
        7.3.3 茂名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存在的问题
        7.3.4 茂名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思考
    7.4 江西上高县
        7.4.1 上高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概况
        7.4.2 上高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特点
        7.4.3 上高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经验
        7.4.4 上高县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启示
    7.5 本章小结
8 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选择与推广的建议
    8.1 构建速丰林林工商一体化产业体系,走现代林业发展之路
    8.2 积极鼓励速丰林合作经营,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
    8.3 促进速丰林经营效率的提高,走市场化运作之路
    8.4 明确政府角色,走优化速丰林经营政策环境之路
    8.5 完善速丰林建设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制约的瓶颈
    8.6 保障林农的合法权益,促进林地公平合理流转
    8.7 加强速丰林良种壮苗培育,确保技术推广与服务保障
9 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结论
    9.2 本文的创新
    9.3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林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调查问卷表
附件二 林改后的林农速丰林生产经营行为调查问卷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功能及特点
    1.2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进程
    1.3 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
    1.4 自然保护区分类、分级
        1.4.1 自然保护区分级
        1.4.2 自然保护区分类
    1.5 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
        1.5.1 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的内涵
        1.5.2 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的方法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及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6.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
        1.6.2 本论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7 技术路线
2 中国森林与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概况
    2.1 中国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土壤分布
        2.1.4 气候特征
        2.1.5 水文水系
        2.1.6 生物资源
    2.2 中国森林概况
    2.3 中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概况
        2.3.1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概念
        2.3.2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建设
3 研究方法
    3.1 总体思路
    3.2 数据收集与处理
        3.2.1 数据收集
        3.2.2 数据处理
        3.2.3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
4 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研究
    4.1 自然地理区划的意义和内容
    4.2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案综述
        4.2.1 《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方案
        4.2.2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方案
        4.2.3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方案
        4.2.4 《中国自然生态区划与大农业发展战略》方案
        4.2.5 高等师范院校方案
        4.2.6 《中国自然区划概要》方案
        4.2.7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方案
    4.3 本研究的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方案
    4.4 自然保护地理区基本信息综述
        4.4.1 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Ⅰ(Ⅰ)
        4.4.2 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Ⅰ(Ⅱ)
        4.4.3 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Ⅰ(Ⅲ)
        4.4.4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Ⅰ(Ⅳ)
        4.4.5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Ⅱ(Ⅴ)
        4.4.6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Ⅱ(Ⅵ)
        4.4.7 青藏高原地区Ⅲ(Ⅶ)
5 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
    5.1 保护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赋值区间的确定
    5.2 各自然保护地理区(地理地区)内的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序列
    5.3 小结
6.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保护空缺分析
    6.1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分析
        6.1.1 各省级行政区分布
        6.1.2 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分布
        6.1.3 各优先保护地区分布
    6.2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空缺分析
        6.2.1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在自然地理单元分布上的空缺分析
        6.2.2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对森林植被保护上的空缺分析
        6.2.3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对植物物种保护上的空缺分析
        6.2.4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对动物物种保护上的空缺分析
    6.3 小结
7.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研究
    7.1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原则
    7.2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7.2.1 升级
        7.2.2 合并升级
        7.2.3 扩建升级
    7.3 优先重点建设的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
    7.4 国家级自然保护小区建设
    7.5 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布局效果评价
        7.5.1 数量和面积
        7.5.2 生物多样性保护
        7.5.3 保护区域建设
    7.6 小结
8.结论、创新及应用
    8.1 结论
    8.2 创新
    8.3 应用
参考文献
保护价值评价指标数据参考文献
附录1 食肉兽类动物名录
附录2 濒危森林植物物种名录
附录3 特有森林植物名录
附录4 关键森林植物名录
附录5 濒危森林动物物种名录
附录6 特有森林动物名录
附录7 旗舰森林动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主要方法
第一章 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历史动因
    一、农村复兴: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经济动因
        (一) 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崩溃
        (二) 解决农业危机的路径选择
    二、乡村自治: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政治动因
        (一) 从村治到县政改革
        (二) 农业推广与地方自治的契合
    三、体制嬗变: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办学动因
        (一) 经验农学向实验农学的转变
        (二) "三一制"的移植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发展进程
    一、大学农业推广的发轫期(1897-1911)
        (一) 清末农学教育的勃兴
        (二) 清末农事试验的推行
        (三) 新型农业行政系统的建立
    二、大学农业推广的初创期(1912-1927)
        (一) 北洋政府对农事改良与推广的倡导
        (二) 大学农业推广思想的萌芽
        (三) 大学农学教育体系的建构
        (四) 大学农业推广的初步开展
    三、大学农业推广的成熟期(1927-1937)
        (一) 大学农业推广制度环境的形成
        (二) 大学农学教育体系的扩充与完善
        (三) 大学农业推广的深入开展
    四、大学农业推广的转折期(1937-1949)
        (一) 战时政府农业推广体制的构建
        (二) 战时农学教育的发展
        (三) 战时的大学农业推广
        (四) 战后的大学农业推广
第三章 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区域实验
    一、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策源地:农事试验场
        (一) 大学农事试验场的建立和发展
        (二) 大学农事试验场的研究与推广
        (三) 大学农事试验场的历史贡献
    二、以乡镇为中心的大学农业推广实验
        (一) 以乡镇为中心的推广实验区的选定
        (二) 推广实验的条件保障
        (三) 农业推广的主要内容
        (四) 推广的成效与困难
    三、以县为单位的大学农业推广实验
        (一) 县单位大学农业推广实验的形成和发展
        (二) 县单位农业推广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三) 县单位大学农业推广实验:以温江县为例
第四章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社会服务办学理念与大学农业推广
    一、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社会服务办学理念的形成
        (一) 中国近代大学社会服务的萌发
        (二)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社会服务理念的形成
    二、竺可桢的社会服务办学理念与浙江大学的农业推广
        (一) 竺可桢的社会服务办学理念
        (二) 浙江大学的农业推广服务
    三、陈裕光的社会服务办学理念与金陵大学的农业推广
        (一) 陈裕光的社会服务办学理念
        (二) 金陵大学的农业推广服务
    四、邹鲁的社会服务办学理念与中山大学的农业推广
        (一) 邹鲁的社会服务办学理念
        (二) 中山大学的农业推广服务
第五章 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评析
    一、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成就
        (一) 为化解近代农业危机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 推动了近代农业科技进步
        (三) 积累了乡村教育经验
        (四) 开创了农业推广合作的多种途径
        (五) 促进了近代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
        (六) 拓展了近代大学的职能
    二、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的特点
        (一) 鲜明的区域性
        (二) 参与院校的多元化
        (三) 内容与形式的灵活多样
        (四) 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五) 救国与治学并举
    三、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
        (一) 推广经费匮乏
        (二) 推广人才奇缺
        (三) 不平衡性
        (四) 成效有限
结语 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基本框架
        三、研究假设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二节:研究区概况
        一、海南岛自然生态描述
        二、海南岛人文生态描述
第二章:海南岛第四纪古生态环境
    第一节:海南岛第四纪古环境
        一、古植被与古气候环境
        二、古动物环境
    第二节:先住民及其对环境的扰动
        一、先住民
        二、先住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
        三、先住民对生态环境扰动的生态后果
    小结
第三章:海南岛的森林变迁
    第一节:汉代以来的森林变迁
        一、汉唐时期的森林残损
        二、宋元时期的森林残损
        三、明清时期的森林残损
        四、近百年森林的剧变
    第二节 森林百年剧变原因探析
        一、人口增长与森林剧变
        二、森林采伐与森林变迁
        三、橡胶种植与森林变迁
        四、刀耕火种与森林变迁
        五、热带农业开发与森林的变迁
        六、森林火灾与森林变迁
    小结
第四章 海南岛着名林木的变迁
    第一节: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的历史轨迹
        一、海南岛历史上着名林木及其特征
        二、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的历史轨迹
        三、人类活动与着名林木变迁
    第二节:海南岛着名林木变迁个案史研究
        一、海南沉香树
        二、花梨木
        三、龙脑香科树木
        四、松树
        五、鸡翅木
        六、海南藤
        七、海南粗榧
        八、方志记载的其它名木
    小结
第五章:海南岛外来作物(植物)引种史
    第一节:概述
        一、移民引种时期
        二、南洋华侨引种时期
        三、民国政府引种时期
        四、日本人引种时期
        五、多渠道引种时期
    第二节:热带作物引进史
        一、橡胶作物
        二、油料作物
        三、果树作物
        四、饮料作物
        五、香料作物
        六、栽培绿肥和饲料植物
    第三节:造林树种引进史
        一、桉树
        二、相思、木麻黄和加勒比松
    第四节:海南岛园林观赏植物引进史
        一、常见观赏乔木外来种
        二、常见观赏灌木外来种
        三、常见观赏攀缘植物外来种
        四、常见观赏草本花卉外来种
        五、常见观赏棕榈植物外来种
        六、常见观赏竹外来种
        七、常见观赏地被及草坪植物外来种
    小结
第六章:海南岛野生动物资源的变迁
    第一节:海南岛野生动物变迁的历史轨迹
        一、海南岛野生动物资源的特点
        二、野生动物区系的演变
        三、野生动物种群的变迁
        四、野生动物变迁的原因
    第二节:海南岛野生动物变迁史个案研究
        一、黑长臂猿
        二、猕猴
        三、麋鹿
        四、坡鹿
        五、黑熊
        六、云豹
        七、獭、狸
    小结
第七章:海南岛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变迁与生态安全
        一、海南岛生物多样性
        二、海南岛生物多样性的变迁与生态安全
    第二节:外来物种入侵与生态安全
        一、外来物种入侵
        二、海南岛外来物种入侵及其风险
    第三节 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
        一、海南岛水土流失现况
        二、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
        三、森林与水土流失
    第四节:自然灾害与生态安全
        一、海南岛自然灾害的种类
        二、海南岛灾害发生的时代特征及其趋势
        三、森林与自然灾害
    第五节:海南浆纸业发展与生态安全
    小结
第八章: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性和一致性
        二、自然的价值与人类的义务与责任
        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
    第二节:从经济特区到生态特区
        一、海南的尴尬处境:经济特区与生态省
        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建海南生态特区
        三、举全国之力,齐心共建海南生态区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20世纪甘阿地区交通演替与社会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基础及困难
    三、基本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甘阿地区交通发展的自然人文环境
    第一节 险奇的地理环境
        一、生态脆弱、环境严酷的自然环境
        二、极富开放性和交融性的区位优势
    第二节 复杂的人文环境
        一、悠久的古道开发历史
        二、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
第二章 20世纪古道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节 古道建设及其地理格局
        一、清末“改土归流”与古道交通整治
        二、民国以来的主要古道网络及地理走向
        三、古道交通格局及其特点
    第二节 古道交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交通“乌拉”的形成和发展
        二、古道交通与商品经济
        三、古道交通与集镇
        四、古道交通与藏区社会
    第三节 风韵万种的古桥文化
        一、溜索文化
        二、索桥文化
        三、木桥文化
        四、石桥文化
    第四节 古道运输方式及丰富多彩的行旅文化
        一、几种主要的古道运输方式
        二、丰富多彩的行旅文化
第三章 20世纪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节 民国时期公路的初筑
        一、交通开发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
        二、川康公路的修筑
        三、康青公路的修筑
    第二节 解放初期的公路主干线建设
        一、川藏公路的修筑
        二、成阿公路的修筑
    第三节 20世纪后期公路网络的形成
        一、国道公路干线
        二、省道公路干线
        三、县道公路干线
        四、专用公路
        五、公路桥梁建设
    第四节 汽车运输业的的发展
    第五节 公路交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二、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
        三、促进旅游业发展
第四章 20世纪水路航空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节 水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
        一、主要水路及地理走向
        二、独特的水运文化——“水上骄子”牛皮船
        三、水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航空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
        一、康定机场及川康航线的开辟
        二、民国时期修建的漳腊机场
        三、未正式启用的九寨沟机场
        四、新建九寨黄龙机场对阿坝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余论
    第一节 交通发展格局现状特点
        一、交通运输结构单一
        二、交通基础设施承载力弱
        三、交通运输技术状备落后,适应性差
    第二节 影响交通发展的几个因素
        一、严酷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交通发展
        二、特殊的政治环境影响交通发展
        三、薄弱的经济基础影响交通发展
        四、传统文化、宗教观念影响交通发展
    第三节 进一步开发交通的几点认知
        一、充分认识甘阿地区交通发展战略地位
        二、加快交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三、注重区域交通历史文化的开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附件
    一、甘孜藏族自治州公路交通图(1998年)
    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公路交通图(1998年)

(8)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研究(至184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的背景和条件
    第一节 清代广西社会的发展
        一、清代以前汉族进入广西历史概述
        二、清代广西社会的发展
        (一) 清代广西的移民垦殖运动
        (二) 清代广西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 清代广西人口的变化及汉人入桂
    第二节 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的主观保障
        一、改土归流——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地域障碍的逐渐消除
        二、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心理障碍的逐渐消除
        (一) 清廷对苗汉交往控制的放松
        (二) 绥化政策的大力推行
        (三) 教育的发展
        三、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主体保障的加强
        (一) 对广西苗疆与烟瘴官的优抚
        (二) 教职的设置与优待
    第三节 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的客观保障
        一、清代广西气候环境的改善
        二、清代广西交通的发展
        (一) 清代广西道路交通的改善
        (二) 清代广西内河航运的兴盛
第二章 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的主体
    第一节 汉族官吏与文化传播
        一、清代入桂汉族官吏
        二、入桂汉族官吏文化传播活动
    第二节 广西本土人物与汉文化传播
        一、广西本土汉族文人与文化传播
        二、清代广西少数民族文人的崛起
        (一) 从为官到从教——自觉的文化传播者
        (二) 广西少数民族文人的传播倾向
    第三节 汉军士卒与军流遣犯
        一、汉军士卒
        二、军流遣犯
    第四节 自发流移的汉民
        一、流民
        二、商人及经济移民
        (一) 从事矿业生产贸易的汉人
        (二) 从事谷米贸易的商人
        (三) 从事盐业贸易的商人
        (四) 从事边境贸易的汉人
        三、关于“汉奸”问题
        四、清代移民入桂对传播汉文化的作用
第三章 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的方式(一)
    第一节 书传与汉文化传播
        一、清代与广西相关的着书修书活动
        二、严查禁书
        三、文字狱对广西的影响
        四、《五种遗规》等对封建主流思想的传播
        五、清代广西出版的趋向
        (一) 清代以前广西的刻书业
        (二) 清代广西的刻书业
    第二节 石刻与汉文化传播
        一、弘扬学校教育的石刻碑文
        二、传播社会教育的石刻碑文
    第三节 会馆与汉文化传播
        一、清代广西各地会馆的创建情况
        二、会馆的文化传播功能
第四章 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的方式(二)
    第一节 坛庙祀典与汉文化传播
        一、清代广西主要的坛庙与祀典
        二、清代广西各地的坛庙概况
        三、清代官方对广西祀典的经费支持
        四、立坊与旌表
    第二节 学校教育与汉文化传播
        一、官学与汉文化传播
        二、书院与汉文化传播
        (一) 清代广西的书院
        (二) 文人与书院讲学
        三、私塾、义学、社学与汉文化传播
        四、民族教育的发展
        (一) 大力推广少数民族的启蒙教育
        (二) 以落籍留教为条件准外籍在土属应试
        (三) 土司地区官学的起步及苗瑶学额的设立
        (四) 放宽土司地区的科举应试条件
    第三节 清代广西的文学传播
        一、清代广西文人与外省文人的师友传承
        二、桐城文派在广西的传播
        三、性灵诗派在广西的传播
        四、高密诗派在广西的传播
第五章 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的内容
    第一节 清代汉族习俗在广西的传播
        一、清代汉族民俗在广西的传播
        (一) 礼仪民俗的传播
        (二) 物质民俗的传播
        (三) 岁时民俗的传播
        二、清代统治者对广西移风易俗的举措
        (一) 清代统治者对广西少数民族风俗的态度
        (二) 婚俗方面的移易
        (三) 葬俗方面的移易
        (四) 其他风俗的移易
        三、生产习俗的传播
        (一) 多种农作物的引入
        (二) 汉族农耕方式的影响
    第二节 信仰的传播
        一、佛道的传播
        (一) 佛教的传播
        (二) 道教的传播
        二、佛道传播促进土汉文化的融合
        三、清朝对信仰传播的态度及对广西的影响
        (一) 对僧道的管理
        (二) 顺康雍三朝对佛道的态度
        (三) 僧道度牒制度
        (四) “邪教”、“会党”之禁
    第三节 艺术的多渠道传播
        一、清代广西汉族戏剧的形成与传播
        (一) 桂剧的形成与传播
        (二) 彩调剧的形成与传播
        (三) 邕剧的形成与传播
        (四) 粤剧的传播
        (五) 采茶戏的形成与传播
        (六) 丝弦戏及其他戏剧形式的形成与传播
        二、清代广西少数民族戏剧与汉文化传播
        三、曲艺的传播
        四、清代广西文艺兴盛的原因探讨
第六章 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的影响
    第一节 清代汉文化传播对广西少数民族社会的影响
        一、广西少数民族汉化程度的加深
        二、广西少数民族受汉文化影响的地域差异
        三、广西少数民族与汉族联合斗争的可能性加大
    第二节 清代汉文化传播对广西经济的影响
        一、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与理念促进了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清代广西少数民族商品意识的萌芽——以大瑶山经济发展为例
    第三节 清代汉文化传播对广西文化的影响
        一、清代广西文化的变迁
        (一) 清代广西文化的变迁与政治的变迁密切相关
        (二) 清代广西文化的变迁受广西民族人口的“量”和环境的影响
        (三) 清代广西文化的变迁受民族间通婚的影响
        二、清代广西文化的特点
        (一) 信仰多元化
        (二) 语言的多元化并存——汉语方言区的基本定型
        (三) 文人队伍构成的壮大与齐整
        (四) 文化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第四节 清代广西各族受汉文化影响的情况
        一、清代广西壮族受汉文化影响的情况
        二、清代广西瑶族受汉文化影响的情况
        三、清代广西苗、侗、仫佬等民族受汉文化影响的情况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四、高州县三级林科网积极开展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广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历史地理学分析(1840-1938年)[D]. 黄倚兰. 西南大学, 2019(12)
  • [2]民国时期云南职业教育研究(1912-1945)[D]. 罗光雄.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3]南方集体林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经营模式研究[D]. 胡锐.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4]国家级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合理布局研究[D]. 李霄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5]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D]. 李瑛.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6]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 ——以植物和动物变迁为研究视角[D]. 颜家安.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7]20世纪甘阿地区交通演替与社会经济发展[D]. 屈洪斌. 四川大学, 2006(03)
  • [8]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研究(至1840年)[D]. 黄海云.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2)
  • [9]中国林学会林产化学化工学会十年工作概况(1979—1989)[J]. 贺近恪,郭洪,蔡之权,吴佩英. 林产化工通讯, 1989(06)
  • [10]搞好森林病虫害测报开展综合防治[J]. 陈寿金. 广东林业科技, 1983(02)

标签:;  ;  ;  ;  

高州县三级森林科普网络积极开展活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