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市场经济与市场金融(论文文献综述)
代盼盼,刘文昌[1](2021)在《朝阳市营商环境评估研究——基于熵值法的聚类分析》文中指出为科学测度朝阳市各区县营商环境现状,从市场金融环境、社会服务环境、政务政策环境、法治建设环境四个维度出发,构建朝阳市营商环境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得到朝阳市各区县营商环境的综合得分及排名,通过系统聚类的方法,对朝阳市7个区县进行聚类。结果表明:朝阳市各区县营商环境发展不均衡,可分为两大类三小类。最后提出改善和优化朝阳市营商环境的建议。
贺俊,李哲琪,曹苏[2](2021)在《分权竞争与投资消费比的非线性关系研究》文中提出首先给出了投资消费比的现状和研究的理论背景,通过梳理分权竞争对投资消费比的影响机理,发现金融分权、财政分权均对投资消费比产生影响,并且金融分权与财政分权存在交互效应,因此基于"金融-财政"关联视角探究分权竞争对投资消费比的影响.将分权竞争嵌入内生增长模型,求解得出分权水平对投资消费比的影响逻辑,通过对显示函数的数值模拟发现,金融分权Ⅰ(中央-地方分权)、金融分权Ⅱ(政府-市场分权)、财政分权与投资消费比均呈倒U型关系.实证检验部分,将金融分权Ⅰ、金融分权Ⅱ、财政分权分别作为门槛变量,对2005-2019年间中国大陆除西藏外30个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以下结论:1)经检验,金融分权Ⅰ、金融分权Ⅱ、财政分权与投资消费比的关系表现为双门槛特征,实证检验结果与理论模型结果一致.2) "金融-财政"关联效应加重了投资消费比上升的情况,并且金融Ⅰ-财政交互效应强于金融Ⅱ-财政交互效应.3)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金融分权Ⅰ、财政分权水平均处于中上水平,但我国约一半省市金融分权Ⅱ水平处于较低水平,而且这些省市大多分布于中西部.
邱风,盛志鹏,殷功利[3](2021)在《融资约束下政府补贴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2010-2019专利数据的经验证据》文中提出文章建立博弈论模型研究了在逆向选择的融资约束下创新项目的私人融资和政府补贴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政府研发补贴可以降低技术型创新企业的融资约束,政府通过对创新企业的筛选分配创新补贴可以为基于市场的金融企业提供一个企业是"高回报创新企业"的信号,从而减少金融市场的资源错配。文章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10-2019年的专利数据对政府补贴在融资约束下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计量结果显示,融资约束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抑制作用,政府直接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促进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创新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而间接补贴对于融资约束下的企业创新作用不显着。
吴世农,陈韫妍,吴育辉,汪金祥[4](2021)在《企业融资模式、金融市场安全性及其变动特征》文中研究表明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并改进明斯基提出的融资分类方法,将上市公司和发债公司分为"庞氏型融资""投机型融资"和"对冲型融资"三种类型,并收集2005—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和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的企业相关数据,编制中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金融安全性指数,以此测度和研究中国金融市场的安全性和变动特征。研究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金融安全性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但2019年指数值分别仅为35.05%和31.72%,表明金融市场安全性仍有待提升。2019年股票市场中庞氏型融资企业占比为38.58%,债券市场中庞氏型融资企业占比高达53.85%,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和防范这类庞氏型融资企业对金融市场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潜在影响。进一步,本文提出未来需要从货币政策、社会资本、公司治理和企业经营与发展战略四个维度深入地探讨关于企业庞氏型融资的影响因素、成因、形成机理和后果等问题。本文的研究为测度中国金融市场的安全性提供了新的度量方法,也为防范企业庞氏型融资及提升金融市场稳定性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何德旭,苗文龙,闫娟娟,沈悦[5](2021)在《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跨市场传染效应分析》文中指出在金融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连接形成复杂的金融网络。其中一国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或金融危机,必然通过该网络传染到其他国家,并且在传染的过程中可能产生放大机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本文在分析中、美等6国经济事实的基础上,以2007—2019年日频数据为基础,测度全球14个主要国家(地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跨市场金融网络,计算这一时段国际重大风险事件冲击下的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结果表明: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通过各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进行交叉传染,资本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大于货币市场,但货币市场通过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影响进而对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不容忽视;美国、英国是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输出国家,且美国的风险输出效应大于英国;中国和欧元区国家是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净输入国家,中国的净输入效应小于欧元区国家;美国等国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风险波动会显着影响到中国资本市场的风险状况。因此,根据主要国家金融市场风险波动幅度及时监测国内系统性金融风险、实施精准货币政策、改进宏观审慎监管、加强国际政策协调非常必要。
张波波[6](2021)在《Spikes and Shocks the Financialisation of the Oil Market from 1980 to the Present Day(Chapters 5-9)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俊璋[7](2021)在《金融分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海栒[8](2021)在《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区域异质性视角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胡君豪[9](2021)在《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研究 ——以网络小额贷款为例》文中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将互联网和金融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金融行业新形态,是未来金融领域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是市场金融发展的必经之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帮助金融业务发展进入健康平稳的状态,从而为健全和完善市场金融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相比于传统金融发展特点,互联网金融具有显着的隐蔽性,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可以为市场金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是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风险监管管理遇到明显的阻碍,导致社会中的金融犯罪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影响稳定的金融秩序,也引起全社会的动荡和不安。通过对近些年金融行业发展情况展开分析,各级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完善,对金融行业发展实行强有力的监管。但是在监管具体工作实施中,也会存在一系列无法避免的问题,需要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和思考。在深入认识互联网金融概念和发展形态时,可以结合网络小额贷款网络信贷业务进行分析,从而全面的掌握互联网金融。本文在分析论述过程中充分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政府监管理论等理论基础,然后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展开课题分析,保障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首先基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实情况,实例分析网上小额贷款行业风险与政府具体监管工作,探究政府工作人员监管工作中的做法,指出其中的问题和弊端,并且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改善对策,给予政府部门一定的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第一,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整体规模不断提升、资产质量持续下降,监管工作实施并不到位,金融监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第二,政府监管工作存在诸多不足,比如监管边界模糊、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等,严重影响监管工作成效,导致很多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存在,影响稳定的市场金融秩序。第三,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对政府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对策。通过本次课题研究,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研究理论体系,帮助政府部门高效开展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稳定健康发展。
郑志全[10](2021)在《制度环境与实体企业金融化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路径,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其微观基础。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推动经济转型的同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亦是重中之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市值已居世界第二位,然而在投资者中出现了大量实体企业的身影,不免让人担忧经济脱实向虚,推高经济风险。因此,探究制度环境与实体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联,为制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就成为当前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正是基于此,本文从企业投资行为相关主体的视角出发,并结合中国经济转型背景选取产权制度、市场退出制度和文化环境来表征企业金融化所面临的制度环境,进而展开了详实的探索和研究。首先,本文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制度环境的现状,提炼出主要问题。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金融化加剧的现实引发了极大的关注,与此同时中国的制度环境在不断改善,由此引出主要的研究问题:制度环境与企业金融化之间是否存在理论和统计意义上的关联?两者之间存在何种关联?进一步从企业投资相关主体视角将制度环境展开,上述问题变得更为具体:当前中国企业产权制度是否造成了不同所有制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差异?市场退出制度扭曲与企业金融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文化环境是否是企业金融化的非正式制度动因?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阐释了制度环境与企业金融化行为之间的关联,并为从制度环境角度解决企业金融化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这也是本文研究意义所在。其次,依据上述问题,本文对企业金融化和制度环境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甄别、回顾和研读,明确了核心概念与研究范畴,形成了相应的理论逻辑。文献整理先从内涵、测度、动机、效应等维度对企业金融化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后又从制度和制度环境的内涵演进、制度环境的经验研究两个方面对制度环境文献进行了详细梳理。文献评述和概念界定部分总结了企业金融化的不同定义及区分,明确了企业金融化的概念;同时辨析了制度环境的不同研究方式,界定了制度环境的研究范畴。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第三章结合中国经济转型对制度环境的改变进行了剖析,之后又从金融制度变迁视角阐述了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演变、现状、制度逻辑和效应。再次,本文在掌握了相关文献、研究背景以及相应理论的基础上,对重点研究问题结合现实情境展开了详实的逻辑与实证分析,主要有三大部分:(1)第四章以融资歧视为例探究了企业产权制度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本章基于“融资歧视理论”和“实体中介理论”,从银行信贷、股权融资、商业信用三个渠道,对融资歧视改变两类企业要素合约交易成本和流动性需求进而强化流动性储蓄动机以及收益追逐动机的逻辑机制进行了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流动性压力转嫁和资金富余效应假说。在此基础上,应用面板线性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计量方法,对产权属性与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联及作用渠道进行了验证,并通过变换样本、指标重构等方法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同时考虑到企业规模的影响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还进行了异质性分析。(2)第五章以僵尸企业为例探讨了市场退出制度与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联。僵尸企业表征市场退出制度扭曲,因此本章从僵尸企业这一现实问题切入,结合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预防性储蓄理论等经典理论分析了僵尸企业通过行为示范效应和跨期投资激励下降促使正常企业减持金融资产的作用逻辑。在着力处理内生性后,本章对上述理论逻辑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证检验:先在整体上检验了僵尸企业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并依次检验了其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对不同期限结构金融资产的作用差异。同样考虑到所有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也相应进行了分组回归。之后,本章又从另一个方向探讨了企业金融化与僵尸企业形成之间的关联,即企业持有金融资产是否会加大企业僵尸化的概率。在考虑了内生性后,实证分析从整体层面运用面板Logit模型考察了企业金融化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并借鉴已有文献检验了其中的作用机制,同样也按照所有制和高技术行业判定标准进行了分组回归。(3)第六章以儒家文化为例探究了企业金融化背后的非正式制度动因。本章从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着手,明确其经济学研究价值,并据此选择合适的儒家文化代理变量。之后,依据儒家典籍和思想,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现代组织理论、行为经济学等经典理论,从引致要素合约交易成本和流动性需求升高的风险规避主义、集体主义倾向、高权力距离三个核心维度切入,分析了儒家文化影响企业金融化的作用机制。实证研究部分考察了儒家文化与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联,并验证了其中的作用机理,以及对不同期限结构金融资产的影响。考虑到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可能存在的耦合作用,本章选取了所有制和法律制度进行了分组回归;再者外来文化可能会对传统儒家文化造成冲击,故也一并进行了考察。最后,本文通过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了主要结论:(1)基于产权制度和企业金融化的研究表明,民营企业在包括货币资金在内的各项金融资产上的持有水平都要高于国有企业。更详实的实证分析也表明,企业产权属性确实与企业金融化程度负相关且融资歧视是中间机制,也就证实了流动性压力转嫁的存在。不仅如此,作用机制检验还发现,产权属性差异造成的交易成本和流动性需求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银行信贷和商业信用渠道,而股权融资渠道却在统计意义上不明显。在对收益动机的验证中,本文发现国有企业的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之间的收益差距更大,也因此持有了更多的金融资产,说明资金富余效应确实存在,即在满足正常经营运转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由于金融收益和实体收益的较大差距而将相对更多的富余资金投资于金融资产,但前述预防性储蓄动机下的流动性压力转嫁造成的效应大于该效应。在将金融资产期限结构纳入考量、使用样本变换、替换企业金融化测度指标、分位数回归等方法的稳健性检验中,主要结论都未发生变化。对企业规模和高科技属性的异质性分析更进一步证实了流动性压力转嫁的存在。(2)在退出制度与企业金融化的研究中,本文以僵尸企业表征市场退出制度扭曲,在考虑内生性的基础上,发现受僵尸企业影响越大的行业中的正常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水平越低,并且僵尸企业主要是通过行为示范效应和跨期投资激励下降,促使正常企业减持以流动性储蓄动机持有的金融资产。区分金融资产期限结构的研究也发现,僵尸企业主要促使正常企业减持了流动性较强的短期金融资产,这进一步佐证了前述结论。在分位数回归、替换实证方法、替换金融化和僵尸企业指标以及使用工具变量等稳健性检验方法下主要结论未发生变化。将研究视角从市场转向企业自身,本文发现金融化会加大企业僵尸化的概率,并且主要是由于企业金融化挤出了主营业务投资和创新投资,减弱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同时研究也表明企业金融化会降低经营风险,进而避免僵尸化。替换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指标的稳健性检验表明,相应结果稳健。(3)儒家文化与企业金融化的研究发现,以企业为中心一定范围内的儒家书院越多,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证实了儒家文化是企业金融化的内在动因。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相对于长期金融资产,儒家文化对流动性更强的短期金融资产影响程度更大,说明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的企业更看重所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而非收益。机制检验发现,儒家文化中造成交易成本和流动性需求升高的强风险规避主义、集体主义倾向、高权力距离等特质确实会强化企业对金融投资的偏好。不仅如此,异质性分析还表明儒家文化对国有企业作用更明显,且与法律制度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还会受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本文依据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1)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制定者应出台政策在观念上去“标签化”;完善混合所有制,鼓励企业产权多元化。(2)改革金融体系。政策制定者应出台政策弱化金融机构提供金融资源时对产权属性的考量;进一步放开金融领域的产权限制;并完善信贷审批评级体系。(3)政府应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完善市场退出制度。在处置工作中政府要注意将僵尸企业和企业金融化问题都纳入考量,制定综合的应对方案和政策;在处置僵尸企业时,要注重对僵尸企业的信息公开;尽可能地采取市场化手段处置僵尸企业,避免一刀切。(4)扬弃并创新传统文化,塑造良好的营商软环境。政策制定者应结合文化背景出台相应政策来应对企业金融化;重视文化这类非正式制度作为替代机制嵌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并调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5)企业应塑造良好的银企关系,并减少对信贷融资的依赖,增加股权融资占比。(6)企业应合理配置资源、减少对金融投资的依赖以及发挥禀赋优势。(7)企业应当视文化的企业治理效应并塑造自身企业文化。
二、论市场经济与市场金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市场经济与市场金融(论文提纲范文)
(1)朝阳市营商环境评估研究——基于熵值法的聚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朝阳市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
四、基于熵值法的朝阳市营商环境分析 |
(一)数据预处理 |
(二)基于熵值法的朝阳市营商环境模型的建立 |
1. 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区县占该指标比重 |
2.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
3. 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
4. 求权重 |
5. 计算朝阳市各区县营商环境指数 |
(三)基于熵值法的朝阳市营商环境模型求解 |
五、朝阳市各区县营商环境的聚类分析 |
六、结论与建议 |
(3)融资约束下政府补贴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2010-2019专利数据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理论模型构建 |
1. 理论假设 |
2. 博弈模型 |
3. PBE均衡 |
4. 结 论 |
四、实证检验 |
1. 数据选取 |
2. 变量定义 |
(1)被解释变量 |
(2)解释变量 |
(3)控制变量 |
3. 计量模型构建 |
4. 实证结果分析 |
5. 内生性检验 |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
(4)企业融资模式、金融市场安全性及其变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述评 |
1. 企业融资类型划分 |
2. 金融不稳定性理论和政策选择 |
3. 金融市场风险度量 |
三、研究设计 |
1. 企业融资类型的定义及其划分标准、计算口径和含义 |
2. 金融安全性指数(FSI)的度量和编制 |
3.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
四、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
1. 股票市场FSI |
2. 债券市场FSI |
3. 股票市场FSI与债券市场FSI的比较 |
4. 中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庞氏型融资公司占比的变化趋势、成因和影响机制探析 |
5. 中国股票市场FSI与债券市场FSI的趋势和突变 |
五、进一步讨论 |
六、结语和建议 |
(5)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跨市场传染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与文献综述 |
(一)单层金融网络结构测度及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解释的局限 |
(二)多层金融网络结构的测度及面临的挑战 |
二、 金融市场波动关系与命题 |
(一)全球货币市场波动的联动性 |
(二)全球股票市场波动的联动性 |
(三)国际股票市场与货币市场波动的联动性 |
三、 研究设计 |
(一)多层金融网络节点变量 |
(二)全球跨市场金融网络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动态效应计算 |
(三)非线性因果检验 |
(四)数据说明 |
四、 跨货币市场/股票市场金融网络与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非线性传染效应 |
(一)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效应的整体分析 |
1.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可通过不同国家(地区)的股票市场网络进行传染 |
2.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可通过不同国家的货币市场网络进行传染 |
3.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可通过不同国家的股票市场网络与货币市场网络联系进行跨市场传染 |
(二)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效应的国家比较 |
1.美国是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原发国 |
(1)美国货币市场对其他国家(地区)具有显着的风险传染效应 |
(2)美国股票市场对其他国家(地区)具有显着的风险传染效应 |
2.中国是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净输入国 |
3.欧洲国家受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较大 |
(三)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效应的动态分析 |
(四)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效应的非线性因果分析 |
1.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净溢出国对其他国家的风险传染检验 |
2.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对中国的风险传染效应检验 |
(五)重大风险事件时期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效应分析 |
1.2008年金融危机 |
2.2009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希腊债务危机 |
3.2015年美元利息调整 |
4.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 |
五、结论与启示 |
(9)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研究 ——以网络小额贷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互联网金融 |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 |
三、网络小额贷款 |
四、政府监管 |
第二节 政府监管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政府监管理论 |
第二章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和政府监管现状 |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情况 |
一、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情况 |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 |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 |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现状分析 |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目的 |
三、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 |
四、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成效 |
第三章 网络小额贷款政府监管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网络小额贷款发展情况 |
一、贷款规模不断增长 |
二、企业数量不断减少 |
三、行业发展不断规范 |
第二节 网络小额贷款监管的必要性 |
一、征信体系不完善 |
二、信息不对称 |
三、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三节 我国网络小额贷款监管风险分析 |
一、征信体系不完善导致的信用风险 |
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 |
三、监管体制不完善导致的法律风险 |
第四节 我国网络小额贷款监管现状分析 |
一、资金端网络小额贷款向着B2P方向发展 |
二、侧重资产端的垂直化经营 |
三、逐步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
第四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互联网金融监管边界不清 |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无章可循 |
三、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 |
四、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尚不健全 |
第二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控制薄弱 |
二、政府监管原则不完善 |
三、监管制度不足 |
四、监管一致性缺失 |
第五章 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协调监管主体,划分监管边界 |
一、明确监管原则与监管标准 |
二、监管主体须相互协调,协同监管 |
第二节 加快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
一、健全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制度 |
二、完善互联网金融各业态监管政策 |
第三节 建立信息透明的披露机制 |
一、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标准 |
二、简明信息披露内容 |
三、提升信息披露真实性 |
第四节 政府主导建立大数据征信 |
一、完善征信体系 |
二、征信体系中的资源共享 |
第五节 构建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 |
一、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风险预警系统 |
二、建立监管评估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制度环境与实体企业金融化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文章布局与结构安排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研究局限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金融化的相关研究 |
2.1.1 企业金融化的内涵与测度 |
2.1.2 企业金融化的动机 |
2.1.3 企业金融化的效应研究 |
2.2 制度环境的相关研究 |
2.2.1 制度和制度环境的内涵演进 |
2.2.2 制度环境的经验研究 |
2.3 文献评述与主要概念界定 |
2.3.1 文献评述 |
2.3.2 主要概念界定 |
第3章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制度环境与企业金融化:一般性分析 |
3.1 中国经济转型情境下的制度环境 |
3.2 中国情境下的金融制度变迁与企业金融化 |
3.2.1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 |
3.2.2 金融制度变迁视角下企业金融化的描述性分析 |
3.2.3 企业金融化分组特征 |
3.3 企业金融化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3.3.1 企业金融化内在动因及行为的制度逻辑 |
3.3.2 企业金融化效应分析 |
第4章 产权制度与企业金融化:以融资歧视为例 |
4.1 本章前言 |
4.2 基于中国产权制度情境的理论分析 |
4.2.1 流动性压力转嫁假说 |
4.2.2 资金富余假说 |
4.3 研究设计 |
4.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2 模型设定与指标构建 |
4.3.3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
4.4 实证检验 |
4.4.1 基准回归检验 |
4.4.2 流动性压力转嫁的渠道检验 |
4.4.3 资金富余假说验证 |
4.4.4 异质性分析:基于企业规模与行业高技术属性 |
4.4.5 进一步讨论:基于民营企业样本 |
4.4.6 稳健性检验:基于指标重构、期限结构和分位数回归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退出制度与企业金融化:以僵尸企业为例 |
5.1 本章前言 |
5.2 理论分析 |
5.2.1 僵尸企业对正常企业金融化的溢出效应 |
5.2.2 企业金融化与僵尸企业形成 |
5.3 研究设计 |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3.2 基于中国情境的关键变量测度 |
5.3.3 模型设定及变量定义 |
5.4 僵尸企业对企业金融化的溢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
5.4.1 基准回归 |
5.4.2 基于金融资产期限结构差异的分析 |
5.4.3 机制检验 |
5.4.4 异质性分析 |
5.4.5 进一步讨论 |
5.4.6 稳健性检验 |
5.5 企业金融化与僵尸企业形成的计量检验 |
5.5.1 基准回归 |
5.5.2 机制检验 |
5.5.3 异质性分析 |
5.5.4 进一步讨论及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文化环境与企业金融化:以儒家文化为例 |
6.1 本章前言 |
6.2 基于中国文化情境的逻辑分析 |
6.3 研究设计 |
6.3.1 数据选取 |
6.3.2 关键变量测度 |
6.3.3 模型设定及变量定义 |
6.4 儒家文化与企业金融化:计量检验 |
6.4.1 基准回归 |
6.4.2 儒家文化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结构 |
6.5 进一步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
6.5.1 进一步讨论:作用机理 |
6.5.2 进一步讨论:区分货币资金与非货币金融资产 |
6.5.3 异质性检验:基于所有制、法律制度和外来文化冲击 |
6.5.4 稳健性检验:替换金融化测度方法 |
6.5.5 稳健性检验:替换儒家文化变量 |
6.5.6 内生性问题处理:工具变量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从政府部门角度 |
7.2.2 从企业角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论市场经济与市场金融(论文参考文献)
- [1]朝阳市营商环境评估研究——基于熵值法的聚类分析[J]. 代盼盼,刘文昌.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分权竞争与投资消费比的非线性关系研究[J]. 贺俊,李哲琪,曹苏.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21(19)
- [3]融资约束下政府补贴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2010-2019专利数据的经验证据[J]. 邱风,盛志鹏,殷功利.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5)
- [4]企业融资模式、金融市场安全性及其变动特征[J]. 吴世农,陈韫妍,吴育辉,汪金祥. 中国工业经济, 2021(08)
- [5]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跨市场传染效应分析[J]. 何德旭,苗文龙,闫娟娟,沈悦. 经济研究, 2021(08)
- [6]Spikes and Shocks the Financialisation of the Oil Market from 1980 to the Present Day(Chapters 5-9)翻译实践报告[D]. 张波波. 西安石油大学, 2021
- [7]金融分权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 李俊璋. 西南大学, 2021
- [8]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区域异质性视角的分析[D]. 海栒. 四川大学, 2021
- [9]互联网金融政府监管研究 ——以网络小额贷款为例[D]. 胡君豪.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10]制度环境与实体企业金融化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 郑志全. 山东大学,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