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思考

关于培养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思考

一、培养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齐晨艳[1](2020)在《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生态问题的出现,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提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随着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素质,有利于改变环境日趋严峻的状况,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立场观点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人们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传递正确的科学思想观念,帮助人们分辨对错、好坏,解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培育人们正确的思想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社会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社会必须重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真实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概述,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关概念进行解读,并阐释了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的理论依据与必要性。第二部分阐释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内容与目标,总结了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的相关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第三部分主要是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目前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目前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不足、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理念欠缺、大学生参与生态环境活动积极性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习惯、大学生缺乏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的平台等。主要原因是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缺失;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不足;家庭生态环境知识教育的缺乏;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第四部分在本文提出问题的前提下,提出了相关解决方式。第一,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社会支持;第二,营造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校园氛围;第三,加强家庭对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启蒙教育;第四,促进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自我教育。

阎青海[2](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培育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些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极端气候的增多,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在此背景下,有识之士不断呼吁要加强环境伦理教育,力图通过顺应时代潮流的伦理观念来改变人们落后的行为模式,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大学生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群体,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基石,理应肩负起引领时代潮流的重任,因此加强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的培育具有紧迫性和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使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归纳分析法。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对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归纳出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的主要内容,即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识、较高的环境伦理知识、积极的环境伦理态度和较强的环境伦理践行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新时代提升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的现状,通过分析得出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总体向好,但仍有部分同学存在一些问题,即环境伦理意识淡簿、环境伦理知识缺乏、环境伦理态度冷漠、环境伦理行为与践行脱节。同时,深入挖掘了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即大学生自身修养不够,家庭的环境伦理教育欠缺,高校环境伦理教育不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及监督体系不健全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五个方面。第四部分从加强个人自身修养,加强高校环境伦理教育,营造良好的环保舆论环境,健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以及重视家庭环境伦理教育五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加强环境伦理素养的具体对策,从而希望此研究成果对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美丽中国的建设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刘琦[3](2020)在《北师港浸大全人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基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全人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博雅通达、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即所谓的“全人”。自2005年创校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北师港浸大结合自身的地域优势、文化传统和办学实际,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全人教育课程也在不断地生成、发展、创新、完善,逐渐形成体系。本文旨在基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以北师港浸大的全人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为切入点,探索其独具特色的全人教育课程,挖掘其全人教育课程设置理念,提出对我国大学改革的启示。本文共六章内容。第一章是绪论。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北师港浸大的相关概况,包括北师港浸大创建的背景与契机、北师港浸大的教育愿景、使命与特色、北师港浸大的博雅教育模式与课程设置。以专业为例分别介绍了其专业课程、通识课程、自由选修课程。第三章是介绍北师港浸大的全人教育课程,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目前北师港浸大全人教育办公室共开发设计了7个模块的课程:体验拓展课程、情绪智能课程、体育文化课程、艺术体验课程、义工服务课程、环境意识课程、逆境管理课程。每一模块又下设一个或多个子课程供学生选择。这7个模块的课程在本章都有详细的阐释。第四章是北师港浸大的全人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其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融合了怀特海的是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具体包括怀特海有机整体的宇宙观与终极性范畴:创造性,一,多这两个方面。同时也体现着怀特海的教育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节奏与教育的原则与方法。除此之外,还包括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内圣外王”思想。第五章是北师港浸大全人教育课程的学习效果。介绍了全人教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估方法与评估量表,结合全人教育办公室已有的数据,分析了全人教育课程最重要的5个学习效果、经过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程度、全人教育课程预期学习效果的实现情况、全人教育课程的总体有效性以及全人教育课程对毕业生应有素质的影响。第六章结合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以及北师港浸大全人教育课程设置实际,从优化通识课程结构、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多元化三个方面提出对我国大学改革的启示。

汤婉丽[4](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文化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制度规约、行为典范和物质文化,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支撑。推进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回应,是现实生态环境问题有力解决的路径选择。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时代“生态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要求厘清其概念维度、筑牢其思想根基。生态文化自觉是一个复合性概念,要想厘清其内涵要旨,就要对生态文化、文化自觉、生态自觉等基础概念有充分的认识。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西方生态文明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明思想,都为生态文化自觉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思想遵循。认真审视和科学梳理这些思想是厘清生态文化自觉概念,界定生态文化自觉内涵和研究生态文化自觉内容构成的基础。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要求甄别其现实困境、探析其根源所在。从现实角度看,目前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面临着课程设置体系缺口大、教材体系专业化不明显、培育人才体系不完善、培育方法不创新、培育联动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只有从生态文化自觉培育要素,即培育内容、学科基础、教材教法、校园文化、师资队伍、研究队伍以及培育环境等方面找寻原因,探究其陷入困境的根源所在,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要求探究其内容构成、提出其优化路径。生态文化自觉的内容构成是开展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的重大前提,也是编写生态文化自觉培育教材的关键所在。生态文化自觉包含理论自觉、价值自觉、主体自觉和实践自觉,因此培育内容要从这四方面着手。其次生态文化自觉培育要从落实思想政策、建设教师队伍、编写教学资源、创新培育方法、营造培育环境、强化培育机制等方面加大培育和践行力度。

徐维炯[5](2020)在《普通高中生技术意识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技术存在于人类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人们对技术的依赖也是与日俱增。在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当下,技术教育的必要性日益显着,技术意识作为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并影响着技术主体如何认识、学习、使用和发展技术。技术意识的提升,既顺应了教育变革新潮流,又能为提高个人生活质量做保障,更是推动了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从研究问题出发,本研究围绕普通高中生技术意识的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两大主题展开。首先,对技术意识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梳理;接着,基于技术意识研究理论分析建构技术意识测评维度并研制测评项目库;再次,通过取样调查和数据分析检验并确定技术意识测评问卷;而后,通过大样本数据分析呈现普通高中生技术意识现状;最后,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及文献研究提出技术意识提升策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基于文献梳理,从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等理论视角建构了普通高中生技术意识测评的双向维度框架和技术主体关注模型,依据维度模型研制了普通高中生技术意识测评项目库。专家及教师对项目内容适切性、表述清晰度进行评审,保证了问卷内容效度。(2)借助SPSS、AMOS等软件依次对三次取样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因素分析、验证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等,确认了由技术认知倾向、技术行为倾向、技术情感倾向三个层面九个因子共34个项目构成的技术意识问卷,能测评和衡量普通高中生技术意识的心理特质或行为倾向。(3)大样本(n=1063)调查结果显示:普通高中生技术意识整体状况较为理想,就技术意识纵向三个层面而言,技术认知倾向较为理想,其次是技术情感倾向,技术行为倾向较为薄弱,就技术意识横向七个因子而言,学生最为缺乏的是对技术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差异分析显示:“学校及住宿周边有无便于参观的科技场所”、“父亲职业与技术相关程度”两个变量对学生技术意识三个层面较多因子上有显着影响。(4)基于文献梳理探究意识生成机制,结合调查研究结果提出技术意识培养多维目标和技术意识提升影响因素模型,提出普通高中生技术意识提升具体策略:学校层面要完善技术意识教学机制,包括教学方法的探索、教师素养的提升以及拓宽学生技术实践途径等;家庭层面重在培养理性的技术情感和品质,比如提升技术教育认同感、将技术实践生活化等;社会层面则要创造优质的技术社会氛围,加强技术文化建设与宣传、树立正确的技术伦理导向等;个人层面则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储备丰富的技术知识、养成良好的技术习惯等。

翟敏[6](2019)在《浙江省地方性工科院校学生环境意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相处问题。为了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发展,了解地方性工科院校学生的环境意识,并且完善其环境教育体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对浙江省地方性工科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问题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选取了浙江省八所地方性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大学生环境意识为主要的调查内容,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结合数据分析软件SPSS 20.0和AMOS 24.0,确定了问卷的结构,并进行了环境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对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环境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完成了本论文的撰写。本论文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了环境意识的五个主因子,包括环境知识、环境评价意识、环境教育意识、环保意义认识、环保态度意识,提取了环境行为的四个主因子,包括消费行为、公共领域行为、环境管理行为、劝说行为。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了该测量模型。通过对各个因子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以及回归分析,我们得到以下主要的结论:浙江省地方性工科院校的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较高,但是责任感不够强;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可以通过提高环境意识水平来提高环境行为的水平;大学生门的环境教育意识较高,但是所在高校的环境教育体系还不够健全。

常乐茹[7](2019)在《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环境素养评价及培养研究》文中提出环境素养体现了个体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和理解,并做出负责任环境行为的能力。中职旅游专业学生作为我国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其环境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我国旅游人才队伍的素质水平。那么,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环境素养水平如何,如何培养其环境素养以推进环境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成为当前中职旅游专业开展环境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本研究结合环境素养的概念,以长沙四所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梳理和专家访谈,构建和开发了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环境素养评价体系和测量量表,对其环境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分析,以期实现对该群体环境素养的科学培养。研究结果表明:(1)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环境素养水平处于中上等程度,目前环境素养水平尚处于“知多行少”、“知易行难”的阶段。(2)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环境素养水平与其个体特征和外部因素(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关。基于调查结论并结合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育人目标,提出以下措施以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首先,中职学校应重视旅游专业学生环境素养的培养,从环境教育课程结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环境素养水平等方面展开;其次,还应借助社会环境教育的综合性作用。扩大与企业和社区的合作,建立广泛的公众环境支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创建旅游环境教育机制。最后,推进家庭环境教育的浸润作用。家长应树立环境榜样;优化家庭环境;结合家庭实际,培养学生环保习惯。

王丹丹[8](2019)在《我国高校生态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以日本大学环境教育为借鉴》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生态教育的地位越发重要,但是我国高校生态教育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生态教育效果不明显。日本一直致力于发展环境教育,并且大学环境教育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政府通过健全的政策法规、完善的环境教育体系、使用多种的教学途径等,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环境教育模式,值得我国学习、借鉴。本文通过研究日本大学环境教育的实施背景、发展过程、相关政策法规、教育体系以及课程设计等,结合我国高校生态教育现状,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生态教育发展策略。文章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对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概述;第二部分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调查研究;第三部分是我国高校生态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研究分析我国高校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对日本大学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先进经验进行分析,总结日本大学环境教育的优秀经验,从而对我国高校生态教育起到启示作用,为我国高校生态教育的发展提供经验指导;第五部分根据日本大学环境教育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以及生态教育发展现状,从政策法规的建立健全、高校生态教育体系的构建、高校生态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以及高校生态教育保障、监督机制的建立四个方面对我国高校生态教育提出发展策略。

贾桂君[9](2019)在《北京市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及对策研究 ——以培养生态公民为视角》文中提出在北京市的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近年来呈现出社会化、服务化、主体化、自组织化的趋向,即呼吁社会公民的广泛参与共治,因而环境教育领域作为影响公众生态意识以及生态治理的重要一环,也应进行一系列变革,以在公共环境治理社会化层面提升政府环境治理的效果。本文以生态公民培养为研究视角,北京市公共环境治理的社会化为宏观背景,并据此整理出北京市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萌生起步阶段(1997年—2001年)、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2008年)、平稳过渡阶段(2008年—2017年)、稳步提高阶段(2017年—至今)等四个发展阶段。并以“自愿性”“公益性”“绿色性”“开放性”作为调查评估北京市环境教育的四项一级基本指标,并将其进一步细化为二级指标,应用于调查问卷。此外,在北京市的昌平区、大兴区、海淀区、丰台区、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等地区针对校园与社会环境教育整体状况进行调研。根据问卷及调研结果分析归纳北京市校园与社会环境教育发展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局限及原因,且校园环境教育整体缺乏按照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层次的系统化措施。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关怀意识不充分、环境教育活动分散化、环境伦理观念未深入、环境教育范围较封闭、环境教育缺乏目标性。进而分析北京市可借鉴融合的国内外经验,选取了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针对各自所具备的多元一体、需求导向、价值导向、实践合作、开放参与、目标导向的突出特征,介绍其环境教育的重点成效。接下来以生态公民的培育为视角提出环境教育进一步深化的趋向及对策,这些对策从完善北京市校园环境教育课程体系、提高环境教育在北京市学校绩效考评中的地位、增强北京市校园环境教育的开放性与绿色性、增强北京市社会环境教育的自愿性与公益性、深化北京市生态公民培养等方面展开,以期促进北京市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化的深入、环境问题的改善及环境治理效果的提升。

朱珠[10](2019)在《新时代大学生环境教育路径探析 ——以上海市部分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校环境学科教育经历四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如何面向非环境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普及型环境教育,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换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特别是环境保护意识,尚待探索。面向非环境专业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环境知识与理论,更重要的是强调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培养环保素养,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目前关于针对非环境专业类学生的环境教育研究成果很少,少有的研究成果也缺乏理论性的分析和支撑。本文立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高校视角切入,选择上海部分高校为样本,剖析新时代大学生环境教育的现状,探究大学生环境教育的优化路径,试图补充高校环境教育研究成果,为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上海贡献绵薄之力。该研究以知情意行和主客观的和谐统一为理论基础,首先分析了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内涵与特质,然后梳理了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复杂过程。在此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选择上海市部分高校学生进行了环境意识调查,总结了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现状,发现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和环保素养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多数学生知行不一、大多数学生环境知识欠缺且知识面狭窄、部分学生环境情感较为被动和冷漠、环境意识水平参差不齐、环保行为主动性不强、环保义务意识缺乏,可见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极其必要。在论文的第三部分,该研究试图从外部条件特别是高校教育维度系统分析导致大学生环境意识不尽理想的原因,其中既有环境教育没有受到重视的原因,也有环境教育保障条件不足甚至匮乏,而高校环境教育目标定位、内容为整、活动缺失等则是直接因素。论文的最后部分,立足理论基础,针对大学生环境意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思路,通过优化校园生态文化环境、拓宽普及环境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开展多种多样的环保活动、引导大学生践行环保理念,从而提高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效果。

二、培养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一、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概述
    (一)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相关概念
        1.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二)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研究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2.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3.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三)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1.改变当前生态形势的客观要求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3.推动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的内容与目标
    (一)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的内容
        1.树立生态环境危机意识
        2.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3.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行为
        4.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技能
    (二)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目标
        1.推动大学生成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的宣传者和实践者
        2.引导大学生自觉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法治意识
        3.促进大学生学习生态文明思想
三、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不足
        2.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理念欠缺
        3.大学生缺乏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的平台
        4.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落后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二)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
        1.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缺失
        2.高校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不足
        3.家庭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教育的欠缺
        4.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四、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的对策
    (一)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的社会支持
        1.加大对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支持
        2.在全社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治意识宣传教育
        3.增强大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
    (二)营造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校园氛围
        1.广泛开展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2.生态环境保护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三)加强家庭对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启蒙教育
        1.家长树立保护环境的榜样
        2.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环境
    (四)促进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自我教育
        1.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相结合
        2.提高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研究
附录2
致谢

(2)新时代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概述
    一、环境伦理素养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环境伦理素养
        (二)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
    二、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的主要内容
        (一)较高的环境伦理知识
        (二)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识
        (三)积极的环境伦理态度
        (四)较强的环境伦理践行能力
    三、新时代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全社会环境伦理意识的提升
        (二)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有助于美丽中国梦想的实现
        (四)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新时代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法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四)调查过程
    二、新时代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的现状分析
        (一)环境伦理意识淡薄
        (二)环境伦理知识缺乏
        (三)环境伦理态度冷漠
        (四)环境伦理行为不当
        (五)环境伦理认知与践行脱节
    三、新时代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修养不够
        (二)家庭的环境伦理教育欠缺
        (三)高校环境伦理教育不够
        (四)国家法律法规及监管体系不健全
        (五)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第四章 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的对策
    一、加强个人自身修养
        (一)增强忧患意识和环境感知力
        (二)多途径获得环境伦理知识
        (三)积极参加环保实践活动
    二、高校加强环境伦理教育
        (一)转变环境伦理教育理念
        (二)合理设置环境伦理课程
        (三)重视环境伦理课堂教育
        (四)开展环境伦理实践活动
    三、营造良好的环保舆论环境
        (一)媒体舆论加强环保理念宣传
        (二)鼓励选拔校园形象大使
        (三)加强“美丽校园”建设
    四、国家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
        (一)完善环境保护立法
        (二)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
        (三)加强监督监管
        (四)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五、重视家庭环境伦理教育
        (一)宣传家庭环保知识
        (二)家长以身作则的引导作用
        (三)弘扬简朴持家家风
        (四)社区内树立环保家庭榜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介

(3)北师港浸大全人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基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全人教育注重人的有机完整性,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二)北师港浸大的全人教育课程颇具特色
        (三)北师港浸大的全人教育课程设置理念融合了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
    二、研究综述
        (一)“全人教育”的研究综述
        (二)怀特海大学教育思想的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设置
        (三)全人教育
        (四)博雅教育与通识教育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二章 北师港浸大的相关概况
    一、北师港浸大创建的背景与契机
    二、北师港浸大的教育愿景、使命与特色
    三、北师港浸大的博雅教育模式与课程设置
        (一)专业课程
        (二)通识课程
        (三)自由选修课程
        (四)全人教育课程
第三章 北师港浸大的全人教育课程设置
    一、北师港浸大的全人教育理念
        (一)北师港浸大全人教育理念的来源
        (二)北师港浸大全人教育理念的特点
    二、全人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评价方式
    三、全人教育课程的内容
        (一)体验拓展课程
        (二)情绪智能课程
        (三)环境意识课程
        (四)义工服务课程
        (五)体育文化课程
        (六)艺术体验课程
        (七)逆境管理课程
    四、全人教育辅助课程
        (一)寒暑期项目
        (二)课外活动
        (三)兴趣社团
第四章 北师港浸大全人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一、过程哲学理论
        (一)怀特海有机整体的宇宙观
        (二)终极性范畴:创造性,一,多
    二、怀特海的教育哲学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的节奏
        (三)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三、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内圣外王”思想
第五章 北师港浸大全人教育课程的学习效果
    一、全人教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估量表
        (一)全人教育课程的17个学习效果
        (二)全人教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估量表的问题设置
    二、全人教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估结果
        (一)全人教育课程最重要的5个学习效果
        (二)学生通过全人教育课程的学习,学习效果的提升程度
        (三)全人教育课程预期学习效果的实现情况
        (四)全人教育课程的总体有效性
        (五)全人教育课程对毕业生应有素质的影响
    三、全人教育课程评估小结
第六章 北师港浸大全人教育课程设置对我国大学改革的启示
    一、优化通识课程结构,改变通识课程“不通”的局面
    二、大学应将学生的成长放在中心位置,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使命
    三、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道路,为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做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概述
    一、新时代生态文化自觉的内涵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
        (二)文化自觉的概念
        (三)生态文化自觉的内涵
    二、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的特征
        (一)对象的层次性
        (二)目标的崇高性
        (三)过程的长期性
        (四)效果的实践性
    三、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的必要性
        (一)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理性思考
        (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三)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需要
        (四)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五)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举措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传统生态文化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
        (二)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
        (三)取用有度的生态生产观
        (四)尚俭去奢的生态消费观
    二、西方生态文化理论
        (一)“深绿”生态文化理论
        (二)“红绿”生态文化理论
        (三)“浅绿”生态文化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化思想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的现实挑战
    一、生态文化培育课程设置体系缺失
        (一)课程设置缺失严重
        (二)课程结构衔接不顺畅
        (三)课程内容设置不规律
    二、生态文化培育人才体系不完善
        (一)专职教学人员匮乏
        (二)专职研究人员不足
        (三)专职管理人员紧缺
    三、生态文化培育教材体系尚未专业化
        (一)教材的思想性与科学性尚需增强
        (二)教材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尚需吻合
        (三)教材的知识性与技能性尚需加强
        (四)教材的基础性与前沿性尚需融合
    四、生态文化培育方法创新性不足
        (一)科技服务平台利用不足
        (二)隐性教育嵌入程度不足
        (三)教学话语艺术魅力不足
        (四)实践教学扩展能力不足
        (五)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足
    五、生态文化培育机制协调性不强
        (一)培育主体协同性不强
        (二)培育动力激发能力弱
        (三)培育环境优化难度大
        (四)培育保障投入力度小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的内容构成
    一、新时代生态文化的理论自觉培育
        (一)把握生态文化的形成过程
        (二)理解生态文化的内容构成
        (三)认识生态文化的发展现状
        (四)预测生态文化的发展趋向
    二、新时代生态文化的价值自觉培育
        (一)认知生态文化的价值
        (二)普及生态文化的价值
        (三)拓宽生态文化的价值
        (四)创新生态文化的价值
    三、新时代生态文化的主体自觉培育
        (一)培养生态文化的主体意识
        (二)实现生态文化的主体认同
        (三)履行生态文化的主体责任
        (四)确立生态文化的主体自信
    四、新时代生态文化的实践自觉培育
        (一)遵循生态文明建设规律
        (二)正视现实生态环境问题
        (三)养成绿色生活消费方式
        (四)践行生态环境行为规范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的实现路径
    一、落实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策
        (一)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政策的执行力度
        (二)增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
    二、建设生态文化自觉培育队伍
        (一)加大教师生态知识培训力度
        (二)引导教师教学科研导向
        (三)提高教师参与生态实践活动水平
    三、供给生态文化自觉培育资源
        (一)挖掘多样性生态文化资源
        (二)编好普识性生态文化教材
        (三)创建动态性生态文化智库
    四、创新生态文化自觉培育方法
        (一)拓展多样化教学形式
        (二)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
        (三)巩固渗透性教育方式
        (四)探索精准性教学模式
    五、营造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环境
        (一)营造生态化舆论环境
        (二)建设绿色化校园环境
        (三)创造清洁化学习环境
        (四)完善法治化制度环境
    六、强化生态文化自觉培育机制
        (一)落实培育主体责任
        (二)增强培育发展动力
        (三)优化培育运行程序
        (四)扩大培育投入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普通高中生技术意识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教育变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1.1.2 日常诉求: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1.1.3 时代呼唤:推进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
    1.2 研究综述
        1.2.1 意识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1.2.2 技术的组成要素
        1.2.3 技术意识的相关研究
        1.2.4 技术意识的旁系研究:科技意识与工程意识
        1.2.5 学生对技术的态度:技术意识测量的向标
        1.2.6 已有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1.3 核心概念辨析
        1.3.1 意识与思维
        1.3.2 技术意识、技术态度与技术素养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第2章 普通高中生技术意识研究理论分析
    2.1 普通高中生的身心特征
        2.1.1 高中生大脑的发育
        2.1.2 高中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2.1.3 高中生情感意志的发展
    2.2 技术意识研究的社会学基础
        2.2.1 技术是什么:米切姆的技术形态
        2.2.2 技术控制主义:技术发展的方向
        2.2.3 技术伦理学:技术的道德规约
    2.3 指向不同对象的意识研究
        2.3.1 指向不同对象的意识的内涵要素
        2.3.2 指向不同对象的意识的实证调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普通高中生技术意识测评工具研发
    3.1 量表维度建构及项目研制
        3.1.1 教师开放问卷调查
        3.1.2 技术意识维度建构
        3.1.3 技术意识项目研制
        3.1.4 量表修改与初稿确定
    3.2 量表第一次试测与分析
        3.2.1 样本来源
        3.2.2 项目分析
        3.2.3 探索性因素分析
        3.2.4 确定第二次测试问卷
    3.3 量表第二次测试与分析
        3.3.1 样本来源
        3.3.2 项目分析
        3.3.3 探索性因素分析
        3.3.4 确定第三次测试问卷
    3.4 量表第三次测试与分析
        3.4.1 样本来源
        3.4.2 项目分析
        3.4.3 探索性因素分析
        3.4.4 验证性因素分析
        3.4.5 信效度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普通高中生技术意识发展状况分析
    4.1 描述统计
        4.1.1 基本信息
        4.1.2 技术认知倾向
        4.1.3 技术行为倾向
        4.1.4 技术情感倾向
    4.2 差异分析
        4.2.1 技术意识三个层面的差异比较
        4.2.2 个人变量差异比较
        4.2.3 家庭变量差异比较
        4.2.4 学校变量差异比较
        4.2.5 社会变量差异比较
    4.3 回归分析
        4.3.1 建立虚拟变量
        4.3.2 基本信息对技术认知倾向的回归分析
        4.3.3 基本信息对技术行为倾向的回归分析
        4.3.4 基本信息对技术情感倾向的回归分析
        4.3.5 技术意识各层面路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普通高中生技术意识提升策略研究
    5.1 技术意识生成的内在机制
    5.2 技术意识培养的多维目标
    5.3 技术意识提升的影响因素
    5.4 技术意识提升的主要对策
        5.4.1 学校层面:完善技术意识教学机制
        5.4.2 家庭层面:培养理性技术情感品质
        5.4.3 社会层面:创造优质技术社会氛围
        5.4.4 个人层面: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第6章 结语与反思
    6.1 主要结论
    6.2 反思与展望
附录 A 普通高中生技术意识相关调查(教师卷)
附录 B 普通高中生技术意识测评量表(意见稿)
附录 C 普通高中生技术意识测评量表(初测)
附录 D 普通高中生技术意识测评量表(二测)
附录 E 普通高中生技术意识测评量表(三测)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浙江省地方性工科院校学生环境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2 问卷设计与样本调查
    2.1 问卷设计
    2.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2.3 小结
3 浙江省地方性工科院校学生环境意识现状分析
    3.1 环境意识现状分析
    3.2 环境行为现状分析
    3.3 环境教育现状分析
    3.4 小结
4 浙江省地方性工科院校学生环境意识的综合分析
    4.1 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4.2 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4.3 小结
5 综合讨论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建议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浙江省地方性工科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的预试问卷
附录二 浙江省地方性工科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的正试问卷

(7)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环境素养评价及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1.3.1 环境素养概念
        1.3.2 境外环境素养的研究现状
        1.3.3 国内环境素养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
2.环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环境素养测评指标的选择
        2.1.1 环境素养评价体系的系统层指标
        2.1.2 环境素养评价体系的要素层指标
        2.1.3 环境素养评价体系的指标层指标
    2.2 环境素养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2.2.1 评价方法的选择
        2.2.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2.3 基于AHP的指标权重确定
3.环境素养量表的开发与检验
    3.1 研究架构
    3.2 研究假设
    3.3 量表设计
        3.3.1 量表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3.3.2 初始量表的生成
        3.3.3 量表检验与正式量表的生成
    3.4 实测数据收集与样本概况
4.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环境素养评价
    4.1 正式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4.1.1 信度分析
        4.1.2 效度分析
    4.2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环境素养整体评价
    4.3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环境素养差异分析
    4.4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环境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5.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环境素养培养
    5.1 发挥学校环境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5.1.1 优化环境教育课程结构
        5.1.2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5.1.3 积极开展环保实践活动
        5.1.4 提高专职师资的环境素养
    5.2 营造社会环境教育的综合性作用
        5.2.1 形成广泛的公众环境支撑
        5.2.2 营造良好的环境舆论氛围
        5.2.3 创建旅游环境教育机制
    5.3 推进家庭环境教育的浸润作用
        5.3.1 树立环境榜样,培养学生环境价值观
        5.3.2 优化家庭环境,培养学生环境文明情感
        5.3.3 结合家庭实际,培养学生环保习惯
6.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环境素养指标排序问卷
附录二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环境素养水平调查问卷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我国高校生态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以日本大学环境教育为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不足
    三、论文创新及研究方法
        (一)论文创新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调查
    一、生态知识调查情况
        (一)常识性生态环境知识掌握一般
        (二)生态文学知识知晓度较低
    二、生态意识调查情况
        (一)对于生态环境现状认知较高
        (二)对于生态环境改善预期值不高
        (三)对于个人与生态环境关系认识不清
        (四)对于生态环境问题认识不全面
        (五)对于生态环境责任问题认知存在分歧
        (六)自我生态意识与自我生态行为认知不一致
    三、生态行为调查情况
        (一)日常生活中生态行为习惯较差
        (二)生态环保类活动参与度较低
        (三)对他人非生态行为制止率不高
    四、我国高校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原因调查分析
        (一)生态知识来源主要依靠大众传媒
        (二)高校忽视生态知识的教育教学
        (三)大学生偏好多样化的生态教育方式
第二章 我国高校生态教育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生态教育发展历史
    二、我国高校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缺少生态教育法律法规
        (二)高校生态教育体系不完善
        (三)高校生态教育师资队伍不强
        (四)高校生态教育缺少专项经费支持
第三章 日本大学环境教育先进经验
    一、日本大学环境教育发展过程
    二、日本大学环境教育先进经验
        (一)日本大学环境教育政策健全
        (二)日本大学环境教育体系完善
        (三)日本大学环境教育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四)日本大学环境教育经费充足
第四章 我国高校生态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一、建立健全我国高校生态教育政策法规
        (一)高校生态教育专项立法
        (二)确立高校生态教育管理机构
        (三)明确高校生态教育的职责范围
    二、构建我国高校生态教育体系
        (一)构建生态教育课程体系
        (二)丰富高校生态教育教学内容
        (三)开发课外生态教育活动
        (四)转变高校生态教育教学方式
    三、加强我国高校生态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建设专业化生态教育师资队伍
        (二)在岗教师的生态意识培育
    四、建立高校生态教育的保障、监督机制
        (一)建立我国高校生态教育的保障机制
        (二)建立我国高校生态教育的监督机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录

(9)北京市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及对策研究 ——以培养生态公民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问题提出
    1.2 环境教育研究现状
        1.2.1 环境教育的概念界定
        1.2.2 以培养生态公民为视角的环境教育的概念阐释
        1.2.3 环境教育的研究现状综述
    1.3 生态公民理论及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化的研究现状
        1.3.1 生态公民理论研究综述
        1.3.2 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化的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框架: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化、生态公民培养与环境教育的联系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2 北京市环境教育历程及现状分析
    2.1 北京市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概述
        2.1.1 1997—2001年:萌生起步阶段
        2.1.2 2001—2008年:快速发展阶段
        2.1.3 2008—2017年:平稳过渡阶段
        2.1.4 2017年—至今:稳步提高阶段
        2.1.5 北京市环境教育发展历程的总体特征:与时俱进
    2.2 现阶段北京市环境教育效果的基本评估指标及其理论基础
        2.2.1 四项基本评估指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2.2.2 自愿性:自主道德意识
        2.2.3 公益性:社会责任意识
        2.2.4 绿色性:生态伦理意识
        2.2.5 开放性:多元世界意识
    2.3 现阶段北京市环境教育的效果
        2.3.1 现阶段北京市学前环境教育效果
        2.3.2 现阶段北京市中小学环境教育效果
        2.3.3 现阶段北京市普通高等院校环境教育效果
        2.3.4 现阶段北京市职业院校环境教育效果
        2.3.5 现阶段北京市社会环境教育的效果
        2.3.6 北京市环境教育的总体现状:继承中求发展
3 北京市环境教育的局限、难点及成因
    3.1 生态关怀意识不充分:自愿性需增强
    3.2 环境教育活动分散化:公益性待提高
    3.3 环境伦理观念未深入:绿色性须延续
    3.4 环境教育范围较封闭:开放性应拓展
    3.5 环境教育缺乏目标性:对象性要聚焦
4 国内外环境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4.1 美国环境教育:多元一体
    4.2 日本环境教育:需求导向
    4.3 德国环境教育:价值导向
    4.4 瑞典环境教育:实践合作
    4.5 中国香港环境教育:开放参与
    4.6 中国澳门环境教育:目标导向
    4.7 国内外经验对北京市环境教育的启示:识变与应变
5 北京市生态公民环境教育的发展趋向及对策
    5.1 北京市未来环境教育的趋向:面向新时代的生态公民培养渐见成效
        5.1.1 未来环境教育的挑战:城市、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融合
        5.1.2 未来环境教育的取向:公民、自然与社会和谐的平衡
        5.1.3 未来环境教育的对策:生活、生产、生态稳定的统一
        5.1.4 未来环境教育的趋势:绿色、世界、文明的有机协调
    5.2 完善北京市校园环境教育教学体系
        5.2.1 根据年级划分具体环境教育课程内容
        5.2.2 将环境教育融入学校各学科教学
        5.2.3 注重环境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5.2.4 及时跟进学生的环境教育受教效果
        5.2.5 完善相应的环境教育政策体系
    5.3 提高环境教育在北京市学校绩效考评中的地位
        5.3.1 政府教育部门进行综合评价
        5.3.2 学校内部进行综合评价
    5.4 增强北京市校园环境教育的开放性与绿色性
        5.4.1 加强幼儿园、中小学、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交流
        5.4.2 及时更新校园环境教育的知识
        5.4.3 丰富校园环境教育实践的形式
    5.5 增强北京市社会环境教育的自愿性与公益性
        5.5.1 增强学校与社区间的环境教育公益合作
        5.5.2 加快公益性环境教育基地建设
        5.5.3 发挥家庭教育与社会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主体作用
    5.6 深化北京市的生态公民教育
        5.6.1 强化以生态公民为导向的环境教育
        5.6.2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化的人才培养理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新时代大学生环境教育路径探析 ——以上海市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问题缘起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二、大学生环境教育概述
    (一)概念界定
        1.环境教育
        2.大学生环境教育
    (二)大学生环境教育的理论分析
        1.个人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2.主客观的和谐统一
    (三)大学生环境教育的过程分析
        1.知识普及与情感共鸣
        2.主观认同与意志磨练
        3.知行合一
三、上海市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概述
        1.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与问卷设计
    (二)上海市大学生环境意识状况的统计与分析
        1.环境知识
        2.环境态度
        3.环境意识
        4.环保行为
        5.对环境教育的评价及期望
    (三)调查结果与存在的问题
        1.多数学生知行不一
        2.大多数学生环境知识欠缺且知识面狭窄
        3.部分学生环境情感较为被动和冷漠
        4.环境意识水平参差不齐
        5.环保行为主动性不强
        6.环保义务意识缺乏
四、大学生环境意识存在偏差的归因分析
    (一)大学生环境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1.社会环境的功利性取向影响
        2.家庭重智育轻德育的培养方式的影响
        3.大学生自身价值观错位的影响
        4.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片面性影响
    (二)大学生环境教育缺乏应有的保障条件
        1.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不完善
        2.环境教育师资力量短缺且环境素养不高
        3.学校缺乏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
    (三)大学生环境教育实施过程不足的影响
        1.大学生环境教育方式单一
        2.学校课程内容缺乏对环境教育的照应
        3.环境类选修课程数量偏少
        4.学校开展的环保活动较少
        5.环境教育类课程缺乏吸引力
五、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思路
    (一)完善学校设施以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
        1.优化校园生态文化环境
        2.健全校园环保考核评价和校园环境管理机制
        3.提高教师环境教育水平
        4.建立环保行为奖惩机制
    (二)拓宽普及环境知识的渠道和方式
        1.完善对公共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2.引导学生品味环境文学
        3.应用多媒体平台进行环境宣传教育
        4.重视对学生进行环境情感教育
    (三)引导大学生践行环保理念
        1.引导大学生践行绿色消费行为
        2.引导大学生践行节俭美德
    (四)开展多种多样的环保活动
        1.引导学生创建环保社团
        2.安排学生进行基地体验
        3.带领学生进行环保科学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培养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研究[D]. 齐晨艳.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2]新时代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培育研究[D]. 阎青海.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3]北师港浸大全人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基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视角[D]. 刘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自觉培育研究[D]. 汤婉丽. 兰州大学, 2020(11)
  • [5]普通高中生技术意识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D]. 徐维炯.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浙江省地方性工科院校学生环境意识研究[D]. 翟敏. 浙江大学, 2019(05)
  • [7]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环境素养评价及培养研究[D]. 常乐茹.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我国高校生态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以日本大学环境教育为借鉴[D]. 王丹丹.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7)
  • [9]北京市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及对策研究 ——以培养生态公民为视角[D]. 贾桂君.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新时代大学生环境教育路径探析 ——以上海市部分高校为例[D]. 朱珠.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关于培养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