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徐宁[1](2021)在《太平天国运动与甲午农民战争失败原因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崔之清,姜涛,华强,包树芳,吴善中,顾建娣,刘晨[2](2021)在《唯物史观与太平天国研究》文中提出今年是金田起义170周年。70年前,1951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胡绳同志执笔的社论《纪念太平天国革命百周年》,指出太平天国是旧式的农民战争——没有先进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所发展到的最高峰,肯定了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及其体现出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次年开工、1958年建成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其第二块浮雕为"金田起义"。范文澜先生则在《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郑重指出,太平天国揭开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这些具有标志性的表述和事例,为研究工作树立了正确导向。然而,近三十年来,全盘否定洪秀全和太平天国、一味美化曾国藩及湘军的声音增多。这是大是大非问题,决不能等闲视之。本刊约请六位学者围绕"唯物史观与太平天国研究"撰文,希望能对相关问题有所澄清,对深化思考、推进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孟祥才[3](2020)在《太平天国败亡的兵学考量》文中认为以天京陷落为标志,太平天国经过与清朝政府14年的争战最后败亡。以兵学考量,其败亡主要在内因:太平天国所标榜的所谓"天国",实际上只不过是洪秀全等一小撮特权阶层奢侈享受的安乐国,实行的是比清朝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封建的政治制度;太平天国内部矛盾重重,将帅不合,各自为政,上下利益对立;洪秀全等首领战略上无定见,忽视根据地建设,士卒缺乏训练,指挥笨拙。而与之对战的湘军、淮军则在诸多方面占有优势。二者之间的斗争是两个封建政治军事集团的较量。
张远[4](2019)在《浅谈太平天国镇库钱——兼议圣库制度与太平军的经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对中国具有深刻的历史影响。太平天国立国期间曾经铸造过自己的钱币,这些钱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文章主要针对太平天国中的圣宝镇库钱币做出综合的研究与讨论,并兼议圣库制度与太平军的经济发展。
董福祥[5](2019)在《太平天国藏宝之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到底有没有留藏大量金银财宝?如确有机密的藏金库,它又在哪儿?有没有被人挖掘出来?曾国藩奏折:没有找到钱库太平天国在天京苦心经营十载,掠各地奇珍异宝于宫内,各王府也都藏有金银财宝。然而待到破城之日,曾国藩却在奏折里说一无所获,连钱库都没找到。太平天国的财产有几许?流向哪边?一时扑朔迷离。1864年夏,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攻陷天京,消息传到北京,同治帝大喜。因为那时的清廷国库亏空,财政吃紧,
张国强[6](2019)在《太平天国的宗教传播研究》文中提出太平天国相关历史事件、人物研究在史学界浩如烟海,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探究太平天国新闻传播策略、宣传方法的研究成果也不在少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太平天国犹如昙花一现,但是太平天国的宗教宣传却带给了后世丰富的借鉴和反思。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分析了太平天国领导人物通过民间“降僮术”和基督教仪式结合的方式进行宗教传播、通过宗教音乐和谶谣的形式进行宗教传播、通过建立基督教堂、“讲道理”等方式进行宗教传播等等,并用传播学相关的传播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了太平天国宗教传播的规律。太平天国并不漫长的历史,始终伴随着宗教的影子,利用宗教传播进行势力扩张成为了太平天国摧枯拉朽一路从广西到南京建立政权的思想基础和有力工具。太平天国的宗教宣传并不是单纯的宗教西学东渐的过程,而是其领导人利用宗教思想和中国民间宗教结合用来笼络人心的工具。洪秀全等人充分的利用国内外形势,把基督教平等、博爱的思想和结合中国传统民间的迷信思想相结合,并不遗余力地捣毁孔孟偶像,打破制度枷锁,顺势而为,成就了太平天国短暂的辉煌。最后,笔者在文中通过比较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分析儒家思想的时代局限和拜上帝会传播模式分析,总结出太平天国宗教宣传的得与失。由此展开对于太平天国宗教传播的引申思考,以期对太平天国现有研究有所补充,推动太平天国宗教传播研究向更深层次拓展。
计裕人[7](2019)在《石达开“安庆易制”再论》文中提出安庆是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西大门,战略位置重要。定都天京后,《天朝田亩制度》和"圣库"制度无法推行,使得天京发生粮荒,急需筹措军需与民粮。"安庆易制"期间,石达开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较切实际的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对太平天国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王令金[8](2017)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新探——以实践与理论背离的视角》文中提出19世纪中叶,中国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反帝反封建的太平天国运动,可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究其原因在于实践与理论的背离,而且其理论也多系假大空,脱离实际,自欺欺人。像虚无缥缈的"太平天囯","兄弟姊妹"称谓的人际关系,极端禁欲的错误规定,不能长久的圣库制度,以及寄望上帝的虚幻理想,都是其失败原因的具体体现。
胡云生[9](2017)在《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社会平等观研究》文中提出洪秀全、康有为和孙中山三人立根于中华大地,都面对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冲击而中国传统应该走向何处的困境,所以他们的社会平等观有相同的部分:对经济平等的关注“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趋向”;伴随男女平等而来的是家庭和家族的解体。但是三人吸收了不同的中西平等思想,因此三人的社会平等观也会有自己独特的部分。具体而言,洪秀全主要吸收了西方基督教思想和儒家权位平等获得思想;康有为主要吸收了西方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天赋人权和儒家的德性平等思想;孙中山吸收了天赋人权、“三权分立”和儒家的权位平等获得的思想。核心价值的不同是三人社会平等观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价值、观念和制度是一个由里到外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洪秀全的核心价值是差等,差等外化在观念上的是“三纲”,观念在制度上表现为军师负责制、诸匠营和百工衙制度以及圣库制度。康有为的核心价值是平等,平等外化在观念上是“人人独立,男女平等”,观念在制度上表现为“去家界,建公政府”。孙中山的核心价值是平等,平等外化在观念上是民族平等、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观念在制度上表现为“三民主义”。洪秀全、康有为和孙中山的均富思想对缩小当代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的警示意义在于,对结果平等的关注绝不是平均主义的延续,更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同时在理论建设层面还为多元现代性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窦欢[10](2016)在《论洪秀全的均平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文中认为洪秀全的均平思想是太平天国运动中最重要的思想指导和宣传旗帜。这种均平是他把中国传统固有的大同思想、传统小生产者的无政府主义和西方原始教义中的某些平等思想综合起来而形成的理论产物。无论是圣库制度还是天朝田亩制度抑或人间"小天堂",无一例外都体现出这是一种以经济平均为核心的消费的均平,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平等。传统中国社会中小生产者所期盼的这种均平并未因天国的失败而消亡,它依然频频出现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探讨这种均平对于我们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均平,正确认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碰撞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动我们现代社会的平等。
二、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2)唯物史观与太平天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晚清危局及其出路——洪秀全、曾国藩的认知与抉择 |
一、朝廷及精英阶层对晚清危局之认知 |
二、曾国藩、洪秀全对晚清危局之认知 |
(一)曾国藩的危局认知 |
(二)洪秀全的危局认知 |
三、洪秀全、曾国藩拯救危局的道路抉择 |
太平天国:造反者的失败事业 |
一、大是大非:“造反有理”还是“造反无理”? |
二、清王朝走向了反面 |
三、洪杨革命: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造反 |
四、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
历史虚无主义与《太平杂说》 |
一、《太平杂说》引发学术争鸣 |
二、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必须让群众披上宗教的外衣 |
三、洪秀全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
四、人口过量死亡七千万是谬说 |
五、两个纲领是太平天国的伟大创造 |
亦论上帝教不是“邪教” |
一、邪教是一个价值概念 |
二、上帝教“邪教”说驳议 |
三、上帝教是太平天国农民自己的宗教 |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太平天国史研究的理论转型 |
一、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概述 |
二、太平天国史研究的理论转型 |
三、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太平天国史引起的争论 |
余 论 |
太平军军纪再审 |
一、《江南铁泪图》所绘 |
二、军纪流变 |
三、兵燹之责 |
(一)太平军有严明军纪的主观意识和实际行动 |
(二)内战的其他主体负有相当责任 |
(3)太平天国败亡的兵学考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4)浅谈太平天国镇库钱——兼议圣库制度与太平军的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镇库钱 |
2 圣库制度与太平军的经济发展 |
3 结束语 |
(6)太平天国的宗教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关于太平天国的研究综述 |
2.2 国外关于太平天国的研究综述 |
2.3 宗教传播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3 太平天国宗教传播背景 |
3.1 内忧外患背景下的革命自觉 |
3.1.1 西学东渐广泛传播西方思想 |
3.1.2 南中国排满反清思想由来已久 |
3.2 儒家学说的权威崩塌与西方思想在华传播 |
3.2.1 传统儒家思想的时代局限 |
3.2.2 太平天国对宗教思想的现实应用 |
4 基督教思想传播与拜上帝会兴起 |
4.1 太平天国运动简介 |
4.2 鸦片战争前后的传教士活动 |
4.2.1 外国传教士的传教活动统计 |
4.2.2 外国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典型与总结 |
4.2.3 刻工梁发与《劝世良言》 |
4.3 洪秀全与拜上帝会的创立 |
4.3.1 洪秀全个人简介 |
4.3.2 拜上帝会的创立 |
4.3.3 洪秀全早期的宗教宣传文本 |
4.3.4 拜上帝会领导人的“降僮术”宣传 |
4.3.5 宗教音乐与谶谣传播 |
5 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后的宗教传播 |
5.1 金田起义确立反清主体思想 |
5.2 撰写刊印宗教宣传书册公告 |
5.3 太平军中的宗教传播 |
5.4 设立教堂进行仪式化传播 |
5.5 捣毁孔孟偶像禁止儒学传播 |
5.6 设高台,“讲道理” |
5.7 《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宗教思想传播 |
5.8 洪仁玕的宗教思想传播 |
5.8.1 《资政新篇》中的宗教思想传播 |
5.8.2 《钦定军次实录》中的宗教思想传播 |
6 太平天国宗教传播总结 |
6.1 太平天国宗教传播模式 |
6.1.1 总过程模式下的宗教传播分析 |
6.1.2 系统模式下的宗教传播分析 |
6.2 太平天国宗教传播特点 |
6.3 太平天国宗教传播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研究的课题 |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7)石达开“安庆易制”再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绝对平均主义的困境 |
1.《天朝田亩制度》和“圣库”制度无法推行 |
2. 天京发生粮荒, 急需筹措军需与民粮 |
二、地方社会治理的六大转变 |
1. 从没有根据地到建立根据地的转变 |
2. 从没有地方政权到组建省、郡、县三级地方政权的转变 |
3. 从没有基层政权到组建基层乡官政权的转变 |
4. 从“贡献制”到“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转变 |
5. 从禁止工商私营到鼓励工商私营的工商政策的转变 |
6. 选拔人才标准的转变 |
三、余论 |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新探——以实践与理论背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太平天囯”脱离实际, 虚无缥缈 |
二、“兄弟姊妹”, 自欺欺人 |
三、“男营女营”, 有悖自然 |
四、“圣库制度”, 不能持久 |
五、“寄望上帝”, 白日做梦 |
(9)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社会平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洪秀全社会平等思想研究现状 |
1.2.2 康有为社会平等思想研究现状 |
1.2.3 孙中山社会平等思想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2章 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的社会平等观 |
2.1 洪秀全的社会平等观 |
2.1.1 洪秀全社会平等观的基本内容 |
2.1.2 洪秀全社会平等观的制度支持 |
2.2 康有为的社会平等观 |
2.2.1 康有为社会平等观的基本内容 |
2.2.2 社会平等实现的前提——去家界 |
2.3 孙中山的社会平等观 |
2.3.1 孙中山社会平等观的基本内容 |
2.3.2“民权主义”——社会平等的政治支持 |
2.3.3“民生主义”——社会平等的经济基础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西方平等思想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的社会平等观 |
3.1 基督教思想 |
3.2 近代空想社会主义 |
3.3 天赋人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儒家传统文化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社会平等观 |
4.1 德性实现上的平等 |
4.2 均富思想 |
4.3 权位获得的平等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社会平等观比较研究与本土现代性理论建构 |
5.1 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社会平等观的比较研究 |
5.2 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社会平等观对本土现代性理论建构的思考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论洪秀全的均平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洪秀全均平思想的缘起 |
(一) 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 |
(二) 传统小生产者的无政府主义 |
(三) 西方宗教中的平等思想 |
二、洪秀全均平思想的体现 |
(一) 圣库制度中的均平 |
(二) 《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均平 |
(三) 洪秀全的“小天堂” |
三、洪秀全均平思想的社会影响 |
(一) 小生产者思想的复杂性 |
(二) 宗教平等思想的虚无性 |
(三) 均平思想并未消失 |
四、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平天国运动与甲午农民战争失败原因对比[D]. 徐宁. 延边大学, 2021
- [2]唯物史观与太平天国研究[J]. 崔之清,姜涛,华强,包树芳,吴善中,顾建娣,刘晨. 史学理论研究, 2021(01)
- [3]太平天国败亡的兵学考量[J]. 孟祥才. 孙子研究, 2020(01)
- [4]浅谈太平天国镇库钱——兼议圣库制度与太平军的经济发展[J]. 张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18)
- [5]太平天国藏宝之谜[J]. 董福祥. 民间传奇故事(A卷), 2019(07)
- [6]太平天国的宗教传播研究[D]. 张国强. 重庆大学, 2019(09)
- [7]石达开“安庆易制”再论[J]. 计裕人.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新探——以实践与理论背离的视角[J]. 王令金. 东方论坛, 2017(05)
- [9]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社会平等观研究[D]. 胡云生.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
- [10]论洪秀全的均平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J]. 窦欢. 西北人文科学评论, 2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