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病医院在卫生改革中的困惑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平军娇,章杰,杜宝国[1](2021)在《精神专科医院教学发展现状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新形势对医学教育提出新要求,以及精神病专科医院自身应对市场竞争、人才建设的迫切需要,教学工作已成为医院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面对新形势,精神病专科医院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培养出更多精神病领域的合格人才,是精神病专科医院面对的新挑战。笔者分析了临床教学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策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更新教学理念;建立教学管理制度,成立教研室;加强教学管理,对教研室进行考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毛雅琪[2](202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立医院的接管研究(1949-1950年)》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上海公立医院进行了接收、管理与改造,使其在管理方式、组织系统、工作作风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最后顺利转变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院。这不但改变了公立医院在许多方面不适应新政权的状况,促进了自身的科学发展,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生命与健康的重视,同时对于新生政权的巩固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之所以选择把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立医院的接管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学术界对于公立医院的接管并无深入研究,没有细致体现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及其具体事业的全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接管上海是中国共产党接管政策成熟的标志,而上海公立医院的发展在全国属于领跑者,因此对其的接收、管理与改造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较高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相关档案史料、报纸及其他文献资料的扒梳整理,较为详细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接管上海公立医院的过程。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是介绍上海公立医院的接管背景,包括解放前上海公立医院的概况,中国共产党医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接管公立医院的经验借鉴。第二章阐明接管上海公立医院前,医疗卫生接管人员在丹阳进行的集训以及上海医务系统地下党员的配合工作。第三章是接收阶段中,通过初步快接和全面细收完成了对上海公立医院的物资清点及人员安置,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第四章阐述在管理和改造交错进行的阶段中,通过成立多种管理组织、调整人事与组织架构,以及对医务人员展开思想改造,从而使公立医院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并转变成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医院。通过较为详细的爬梳、整理、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在接管上海公立医院前认真地开展了各项准备工作,为接管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接管过程中,则严格遵循“按照系统,整套接收,调查研究,逐步改造”的方针和相关政策,坚持群众路线,因而实现了公立医院的平稳交接,人心得以稳定,从而确保了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转,还促进了其在本质上的转变和自身的良性发展,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王天宇,高秋明,赵丽秋[3](2021)在《医药分开改革中的供方行为:基于医保住院赔付记录的分析》文中指出本文基于某市2015-2016两年的医保住院赔付记录,利用断点回归设计评估医药分开改革的效果。结果显示,医药分开改革显着降低了药品费用,改变了住院费用的构成,但未能降低单次住院总费用。这一结果是由供方主导的,在不同级别的医院间具有异质性。级别越高的医院,收入越不依赖于药费,药费降幅也越大,应对改革的策略也越灵活。此外,本文还发现改革的效果随时间变化:在改革实施后的五个月内,有明确的政策目标要求的药费和材料费继续下降,无明确政策目标要求的检查费在三级医院显着上升。这些结论表明,在行政市场化模式下,设定了硬性约束的改革是能够实现其政策目标的,但也容易造成新的扭曲,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取得了足够谈判力量的供给主体。
陈玉鑫[4](2020)在《南京市儿童医疗资源配置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全平[5](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姚钰[6](2020)在《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泰州市公立医院为例》文中指出
王伟[7](2020)在《公立医院公益性保障问题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政府公共卫生职能的延伸,公立医院承担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及适宜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责任,以充分体现新时代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城乡居民越来越旺盛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与当前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产生了矛盾。受原有体制机制的限制及保障政策在操作性、适用性、投入性等方面不足的影响,公立医院面临着生存及发展的巨大压力,其产生的逐利倾向,导致了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如何抓住公立医院改革的契机,科学制定实施各项政策保障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实现,全面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泰安市公立医院发展的状况及群众看病就医的满意度情况等进行综合研究,对泰安市公立医院的改革内容进行了探讨。虽然泰安市采取了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巩固完善全民医保体系等较多措施来保障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实现,但整体医疗卫生服务与群众就医看病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患者在看病费用、看病流程、医生的诊疗技术、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满,医患关系紧张,公立医院仍然存在偏离公益性运作的问题,未来依然有很多问题和难题需要去破解。围绕保障政策实施后依然存在的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公立医院公益性定位不清、财政支持政策不合理、分级诊疗机制落实不力等政策上存在着不细化、不完善或者不明确的问题。这些问题降低了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保障作用,影响了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保障公立医院公益性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全方位调整完善政府财政保障、人事制度及分配政策、医疗保险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来实现。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立足于本地实际情况,对不同地区、不同医院进行差异化政策保障,并根据不同时期的变化,动态调整公立医院公益性保障政策,改善政府、医院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公平、可及、适宜的医疗服务,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卫生健康服务需求。
王鹏[8](2020)在《新时代优抚医院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国内18家优抚医院为例》文中认为优抚医院作为一类特殊的事业单位,诞生于革命战争时期,主要承担着政府赋予的为重点优抚对象的医疗、供养等服务保障任务。多年来,优抚医院在巩固国防、维护社会和谐、提振部队士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优抚对象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和多元化需求与优抚医院提供的管理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有关要求,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对优抚医院的管理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优抚医院发展,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有效供给,考验着政府决策者和医院管理者的智慧。随着国家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优抚医院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受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卫健部门“双重”管理,一方面,面临着发展高度依赖政策资金保障,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政府监督管理缺位等外部问题;另一方面,存在医院功能定位模糊,管理创新力度不够,人才流失严重等自身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优抚医院的发展,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优抚对象心目中的形象。优抚医院在完成政府赋予的政治任务的同时,为推动自身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为新时代国家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提供了现实借鉴,为推动优抚医院创新发展提供了样板。以国内具有代表性18家优抚医院作为样本,采取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交流等方式,研究优抚医院监管过程中的政府行为,通过对国内外优抚医院服务管理的现状进行专题调查,整理资料、解析案例、数据处理和问题分析,找出推动新时代优抚医院发展的对策。随着军民融合发展、强军战略深入推进,优抚医院要继续为军队备战打仗搞好服务,解决军人的后顾之忧,从充分发挥优势、全面解放思想、强化服务理念、搭建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入手,着眼新时代优抚事业发展的全局,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首先,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资金保障力度,健全监管考核职能,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明确机构改革职能。其次,强化市场引导,坚守公益发展目标定位,探索引入“PPP”模式,加强业务建设,探索企业化运营。最后,注重创新发展思路,丰富拓展服务管理内容,搭建优抚信息化平台,加强资源整合利用,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同时,引入社会各方参与,加强宣传引导,挖掘红色资源,不断提升优抚对象满意度幸福感,落实“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政治要求。
陈琰姝[9](2020)在《县域医共体改革对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云南省临沧市L区为例》文中指出目的了解目标地区县域医共体改革现状,评价县域医共体改革对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提出县域医共体模式下卫生服务质量提升策略。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6—2019年医疗机构的卫生统计月报表。选取云南省临沧市L区作为目标地区,以其全部公立医疗机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政策研究和关键知情人访谈了解目标地区县域医共体改革现状;采用间断时间序列分析评价县域医共体改革对卫生服务质量的具体影响;最后运用SWOT分析法提出县域医共体模式下卫生服务质量的提升策略。结果1.县域医共体改革现状:治理机制方面,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实现从“直接治理”向“行业治理”转变;组织管理方面,通过“一办九部”的组织形式对医共体实行“六个统一”化管理;服务提供方面,通过“四线分支”优化资源配置;筹资支付方面,正在积极探索医保资金总额打包预付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相结合的付费模式。2.县域医共体改革前至改革后卫生服务质量的变化情况:(1)结构维度:卫生人员配置方面,区级医疗机构医师占比、注册护士占比和医护比分别由增加变为下降、增长变缓和由稳定变为增加(β3=-0.076,P=0.002;β3=-0.155,P=0.009;β3=0.001,P<0.001);乡镇卫生院仅医师占比由下降变为增加(β3=0.639,P=0.021)。医疗设施投入方面,乡镇卫生院的实有床位数呈加速增长,实际开放总床日数和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均由稳定变为增加(β3=5.456,P<0.001;β3=197.885,P<0.001;β3=138.869,P<0.001)。(2)过程维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仅区级医疗机构的出院人次由稳定变为下降(β3=-48.973,P=0.00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仅居民健康档案累积建档人数增长变缓(β3=-925.944,P=0.029)。收支结构方面,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总收入和药占比分别呈增长变缓和由稳定变为下降(β3=-7.084,P=0.016;β3=-0.642,P=0.017)。信息化建设方面,远程心电和集中阅片数量均由稳定变为增加,而远程会诊的增长速度变缓(β3=22.150,P<0.001;β3=25.777,P<0.001;β3=-1.335,P<0.001)。双向转诊方面,上转人次、下转人次和实际下转人次均由稳定变为增加(β3=36.525,P<0.001;β3=28.406,P<0.001;β3=32.430,P<0.001)。(3)结果维度:卫生服务效率方面,仅乡镇卫生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由下降变为增加(β3=0.159,P<0.001)。患者医疗费用及满意度方面,区级医疗机构患者次均门诊费用由增加变为下降(β3=-11.038,P=0.001),乡镇卫生院患者次均住院费用由稳定变为增加(β3=32.747,P=0.016)。改革后群众满意度的增长速度显着加快(β3=0.379,P=0.014)。医师业务负担及收入方面,区级医疗机构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和住院床日分别呈加速增长和由下降变为增加(β3=0.037,P=0.016;β3=0.007,P=0.035),乡镇卫生院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由稳定变为下降(β3=-0.518,P=0.002)。3.卫生服务质量提升策略:开拓型策略包括实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增强全区“合下一盘棋”大局观;通过县域慢病健康管理中心建设,促进基本公卫与基本医疗协同发展;完善远程医疗三级网络,便利基层老年患者;利用卫生政策优势,促进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争取型策略包括获取财政投入,尽快建成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开展特色专科建设,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规范双向转诊流程,促进基层卫生资源利用;以慢病试点为契机,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抗争型策略包括利用远程医疗三级网络,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区域就诊率,增加医疗总收入,提高医务人员收入,增强工作积极性;合理安排人员双向柔性流动,减轻区级医务人员工作负荷。保守型策略包括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监督,提升医共体整体卫生服务水平;规范双向转诊流程,最大化利用医疗资源,降低运行成本。结论目标地区实施县域医共体改革后,卫生服务结构质量方面,人力资源分布进一步优化,医护比仍然较低;医疗设施投入明显增大,乡镇卫生院卫生资源利用不足;上下联动不断增强,卫生资源进一步下沉。过程质量方面,基本医疗服务总量稳步增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所弱化;医疗机构收支整体增加,药占比控制基本达标;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远程医疗三级网络搭建完成;双向转诊体系初步形成,“上转容易下转难”问题突出。结果质量方面,病床使用两极化,乡镇卫生院平均住院日略有延长;患者医疗费用有增有减,满意度不断提升;医务人员收入无增长,区级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大。
李宗明[10](2020)在《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198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医疗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医疗服务市场化效率大大提升,而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不公平,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疗纠纷案件层出不穷、各种“医闹”和暴力伤医事件频繁上演的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医患关系的密切关注和深刻反思。2009年实行新医改以后,医患关系虽然有所缓解,但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的状况并没改善,依然存在医患矛盾。我国当前多元复杂的医患矛盾,已成为各地政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和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非常棘手的社会难题,阻碍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基于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研究医患关系制度模式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进,利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演化博弈论等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演进中的制度主体在医患关系制度模式选择中的行为特征和制度困境,从而提出破解制度困境的对策建议,最终目标是完善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本文的医患关系是指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所形成的特殊的契约关系和委托代理关系,是医患双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博弈关系,以及在一定制度约束和社会道德约束下保持的一种医患风险分担关系;医患关系模式是指政府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过程中的制度安排,用以规范医患双方医疗服务行为的一套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法律规范体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管理制度统一由中央政府制定安排;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医疗市场化改革中,公立医院实行公司化运营,公益性减弱,虽然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但医疗资源配置却不公平,导致医患矛盾频发,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安全隐患。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制度模式中,政府起决定性作用,应承担相应的制度责任、法律责任、财政责任和监管责任。建国以来,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进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形成三类医患关系模式:(1)计划经济时期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模式。我国医疗卫生制度单一,医患关系制度安排稳定,公立医院公益性突出,全民医疗保障水平低下,医患之间不存在经济利益冲突,医患关系比较和谐稳定。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效率,医疗资源和医疗保障资金浪费严重,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医患关系制度模式改革提上了日程。(2)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矛盾冲突的医患关系模式。随着医疗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公立医院实行公司化运营,医疗服务效率提升,但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沉重,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渐突显,导致医患之间利益冲突加剧。中央政府在2009年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医患关系制度模式改革。(3)新医改以来多元复杂的医患关系模式。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在注重医疗服务效率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增加公立医院公益性,试图改善公立医院医患关系。中央政府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形成了如浙江宁波的“宁波解法”、福建三明的“三医联动”以及广东省第三方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联合机制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医患矛盾有所缓和,医疗服务质量有所提升。当前,在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演进过程中,存在医疗市场化改革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困境、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地方政府、医疗群体、患者群体)演化博弈“囚徒”困境和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等制度困境。针对以上困境,制定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的优化路径:一是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克服“路径依赖”;二是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三是实行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合理化解医患矛盾;四是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五是建立健全医疗法规制度,保障医患基本权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制度变迁,丰富了医患关系模式的研究。(2)理论运用具有创新性。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制度模式的历史演进,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分析医患关系制度模式演进的困境及其原因,深化了医患关系制度模式的研究,丰富了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对经济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通过对我国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的研究,其理论分析可为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其政策建议可为政府制定和谐医患关系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二、精神病医院在卫生改革中的困惑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病医院在卫生改革中的困惑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精神专科医院教学发展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对象与教学基地建设 |
2 教学现状 |
2.1 学生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缺乏教学理念 |
2.2 教学工作建制不全和发展不均衡 |
2.3 缺乏稳健的教学人才梯队,教学缺乏动力,积极性不高 |
3 解决方案和对策 |
3.1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更新教学理念 |
3.2 建立教学管理制度,成立教研室 |
3.3 加强教学管理,对教研室进行考核 |
3.4 开展教学行政查房 |
3.5 加强教师培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
4 结语 |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立医院的接管研究(1949-1950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概念界定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标、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上海公立医院的概况及接管背景 |
第一节 解放前上海公立医院概况 |
一、解放前上海公立医院的发展变化 |
二、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公立医院的困境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医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一、中国共产党的医院建设理论 |
二、中国共产党的医院建设实践 |
第三节 接管平津公立医院的主要经验 |
一、制定科学接管政策与方针 |
二、提升接管干部质量 |
三、做好接管准备工作 |
四、争取与团结旧人员 |
第二章 接管上海公立医院前的准备 |
第一节 医疗卫生接管人员的丹阳集训 |
一、接管干部集结 |
二、思想转变教育 |
三、入城纪律学习 |
四、城市概况学习 |
五、接管人员调配 |
第二节 上海医务界地下党的配合工作 |
一、进行策反 |
二、搜集资料 |
三、开展宣传 |
四、进行护院斗争 |
第三章 上海公立医院的接收 |
第一节 初步快接 |
一、快接准备 |
二、开展快接 |
第二节 全面细收 |
一、清点物资 |
二、安置人员 |
第四章 上海公立医院的管理与改造 |
第一节 成立管理组织 |
一、建立医院党组织 |
二、成立院务委员会 |
三、筹建医务职工会 |
第二节 调整人事与组织系统 |
一、调整组织系统 |
二、整编医务人员 |
第三节 改造旧人员思想 |
一、在教育活动中改造 |
二、在医疗实践中改造 |
结语 |
一、接管上海公立医院的经验 |
二、接管上海公立医院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一、选集、文集、方志 |
二、资料汇编、文史资料 |
三、专着 |
四、档案 |
五、报纸 |
六、期刊论文 |
七、其他 |
致谢 |
(3)医药分开改革中的供方行为:基于医保住院赔付记录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 文献综述 |
三 数据和分析策略 |
(一)T市改革方案 |
(二)数据和变量 |
(三)分析策略 |
1.断点回归设计(RD)。 |
2.断点回归-双重差分(RD-DID)。 |
3.事件研究(event study)法。 |
四 回归结果 |
(一)医药分开改革前后的医疗费用变化 |
(二)断点回归设计的适用性检验 |
(三)改革效果的断点回归分析 |
五 讨论 |
(一)改革效果在不同级别医院的异质性 |
(二)改革效果随时间的变化 |
(三)改革效果在需方的分担 |
六 结论 |
(5)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公立医院公益性保障问题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公立医院 |
2.1.2 公益性 |
2.1.3 公立医院公益性 |
2.2 相关理论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4 政府职能理论 |
3 泰安市公立医院改革状况分析 |
3.1 泰安市公立医院基本状况 |
3.1.1 医疗资源配备 |
3.1.2 服务效率情况 |
3.1.3 人力资源情况 |
3.2 泰安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实践 |
3.2.1 公立医院改革的全面深化 |
3.2.2 全民医保体系的巩固完善 |
3.2.3 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建设 |
3.2.4 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健全 |
3.2.5 各项配套改革的统筹推进 |
3.3 泰安市公立医院改革的效果分析 |
3.3.1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 |
3.3.2 看病就医满意度分析 |
3.3.3 泰安市看病就医投诉情况 |
4 公立医院公益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
4.1 泰安市公立医院公益性存在的问题 |
4.1.1 公平性问题依然严峻 |
4.1.2 可及性问题依然存在 |
4.1.3 适宜性问题依然突出 |
4.2 公立医院公益性存在问题原因探析 |
4.2.1 公立医院公益性定位不清晰 |
4.2.2 财政支持政策不合理 |
4.2.3 人事管理体制的约束 |
4.2.4 医保政策体系不完备 |
4.2.5 分级诊疗落实不力 |
4.2.6 监督政策乏力 |
4.2.7 多点执业缺乏配套政策 |
4.2.8 管理委员会参与度低 |
5 国外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保障经验及启示 |
5.1 国外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保障经验 |
5.1.1 英国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保障经验 |
5.1.2 美国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保障经验 |
5.1.3 日本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保障经验 |
5.2 国外公立医院公益性保障对泰安市的启示 |
5.2.1 公益性定位及政府责任明确 |
5.2.2 保障政策要立足实际 |
5.2.3 监管体系与制度的约束 |
5.2.4 医保体系的引导与监督 |
5.2.5 重视人才的培育与激励 |
5.2.6 严格的诊疗秩序 |
6 完善公立医院公益性保障的建议 |
6.1 明确角色定位与管理体制 |
6.1.1 明确角色定位 |
6.1.2 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
6.2 完善政府卫生财政保障政策 |
6.2.1 增加财政投入 |
6.2.2 改善财政投入方式 |
6.2.3 细化财政补偿政策 |
6.2.4 加强对政府投入的管理 |
6.3 完善人事制度及分配政策 |
6.3.1 完善人事管理配套制度 |
6.3.2 调整医务人员薪酬制度 |
6.4 完善医保制度及相关政策 |
6.4.1 加强医保基金的自身管理 |
6.4.2 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率 |
6.4.3 提高医保制度水平 |
6.5 严格分级诊疗秩序 |
6.5.1 严格分级就诊制度 |
6.5.2 加大基层诊疗体系建设 |
6.6 健全公立医院的监管制度 |
6.6.1 健全监管体系 |
6.6.2 加大问责力度 |
6.7 优化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
6.7.1 重视人才的培育 |
6.7.2 构建多点执业的环境 |
6.8 其他配套政策 |
6.8.1 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
6.8.2 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
6.8.3 支持医疗卫生内部系统流程再造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时代优抚医院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国内18家优抚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理论依据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对比分析法 |
1.4.4 实地考察和访谈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新时代推动优抚医院发展的必要性 |
2.1 优抚医院面临着机构转隶的形势 |
2.1.1 优抚医院发展的历史沿革 |
2.1.2 优抚医院落实机构转隶任务 |
2.2 优抚医院面临着服务对象需求的变化 |
2.2.1 优抚医院过去的职能定位 |
2.2.2 新时代服务对象的现实需求 |
2.3 优抚医院面临着自身发展的需要 |
2.3.1 落实事业单位改革要求 |
2.3.2 优抚医院需要发挥更大作用 |
3 国内18家优抚医院发展现状调查 |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3.2 调查内容与统计学方法 |
3.2.1 调查内容 |
3.2.2 统计学方法 |
3.3 国内18 家优抚医院发展现状 |
3.3.1 事业发展资金来源情况 |
3.3.2 主要服务对象构成情况 |
3.3.3 现代等级医院创建情况 |
3.3.4 内部领导决策机制情况 |
3.3.5 重点业务专科发展情况 |
3.3.6 医院创新发展有关情况 |
4 新时代优抚医院发展面临的问题 |
4.1 政府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
4.1.1 政府官办权力集中 |
4.1.2 资金保障水平乏力 |
4.1.3 体制机制障碍居多 |
4.2 医院自身发展矛盾突出 |
4.2.1 发展功能定位模糊 |
4.2.2 管理创新力度不够 |
4.2.3 内部需求得不到满足 |
5 优抚医院发展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政府公共职能落实不到位 |
5.1.1 政府部门责权不清晰 |
5.1.2 公共资源投入依然不足 |
5.1.3 监督管理体制不顺畅 |
5.2 医院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
5.2.1 内部管理模式僵化 |
5.2.2 市场竞争意识薄弱 |
5.2.3 社会宣传引导不到位 |
6 新时代优抚医院的发展对策 |
6.1 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资金保障力度 |
6.1.1 落实管办分离健全政府监管职能 |
6.1.2 加强政策扶持优化政府资源投入 |
6.1.3 注重效率优先推动医院深化改革 |
6.2 强化市场引导坚守公益发展目标定位 |
6.2.1 引入“PPP”模式助力发展建设 |
6.2.2 加强业务建设保障公共产品供给 |
6.2.3 探索企业化运营发展模式 |
6.3 创新发展思路丰富拓展服务管理内容 |
6.3.1 搭建优抚信息平台提高管理服务针对性 |
6.3.2 注重整合利用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
6.3.3 鼓励各方参与提升服务对象满意度 |
6.3.4 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9)县域医共体改革对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云南省临沧市L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资料来源 |
1.3 研究方法 |
1.4 评价指标体系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目标地区县域医共体改革现状 |
2.2 县域医共体改革对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评价 |
2.3 县域医共体模式下卫生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
3 讨论 |
3.1 县域医共体改革对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分析 |
3.2 政策建议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间断时间序列模型及其在卫生政策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内背景 |
(二)国际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总体框架 |
三、重点难点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比较综合法 |
(二)历史分析法 |
(三)归纳分析法 |
(四)博弈分析法 |
(五)调查访谈法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研究概述 |
第一节 国外文献研究概述 |
一、医患关系模式相关理论研究 |
(一)帕森斯的“病人角色”理论 |
(二)萨斯—霍伦德的医患三模式 |
(三)弗莱德森的医患冲突理论 |
二、国外典型的医患关系模式 |
(一)美国“患者权利保护人”制度模式 |
(二)英国三级投诉和全科医疗制度模式 |
(三)德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模式 |
(四)日本医疗纠纷预防及处理机制模式 |
第二节 国内文献研究概述 |
一、医患关系模式研究领域广泛 |
二、医患关系模式理论视角多样 |
(一)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医患关系模式 |
(二)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医患关系模式 |
(三)基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朋友式医患关系模式 |
(四)基于家长主义和尊重自主的医患协商模式 |
第三节 文献评述与问题的提出 |
一、文献评述与小结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三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医患关系相关概念界定 |
一、医患关系的内涵 |
(一)社会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
(二)伦理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
(三)法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
(四)经济学视角的医患关系 |
(五)医患关系的实质 |
二、医疗纠纷的概念 |
三、医患关系模式的内涵 |
(一)医患关系模式的概念 |
(二)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的内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一)制度变迁的内涵 |
(二)制度变迁的供给需求理论 |
(三)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理论 |
(四)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
二、公共选择理论 |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 |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有限理性”假设 |
(三)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
三、演化博弈理论 |
(一)博弈论的概念与分类 |
(二)博弈论的表示法 |
(三)演化博弈理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的政府责任 |
第一节 社会管理中的政府职能 |
一、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
二、政府在医疗服务市场的职能 |
(一)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基本特征 |
(二)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 |
(三)医疗服务市场的政府介入 |
第二节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模式中的政府责任 |
一、制度责任 |
二、法律责任 |
三、财政责任 |
四、监管责任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医患关系模式概况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模式 |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医患关系模式典型特征 |
(一)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医患关系制度稳定单一 |
(二)公立医院公益性突出,医患关系和谐稳定 |
三、计划经济后期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
第二节 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的医患关系模式概况 |
一、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矛盾冲突的医患关系模式 |
二、改革开放至新医改前医患关系模式形成原因 |
(一)推行医疗市场化改革,加速医患矛盾升级 |
(二)医疗服务体制商业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减弱 |
(三)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医患关系矛盾冲突 |
三、新医改前医患关系模式的制度变迁动因分析 |
第三节 新医改以来的医患关系模式概况 |
一、新医改以来多元复杂的医患关系模式 |
二、新医改试点医患关系模式典型案例 |
(一)浙江省宁波市医疗纠纷“宁波解法” |
(二)福建省三明市医疗改革“三医联动” |
(三)广东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结合机制 |
三、新医改以来医患关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医患双方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患矛盾有增无减 |
(二)医患关系呈现多元化,医患利益冲突复杂 |
(三)医患关系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医患关系改善甚微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当前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演进中的制度困境 |
第一节 医疗市场化改革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困境 |
一、中央与地方的委托—代理关系 |
二、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中的道德风险 |
(一)制度制定的道德风险 |
(二)制度执行的道德风险 |
第二节 公立医院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演化博弈“囚徒”困境 |
一、医患关系模式的制度主体 |
二、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
(一)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要素构建 |
(二)三方利益主体的演化博弈行为分析 |
(三)三方利益主体演化博弈的结果分析 |
(四)和谐医患关系模式三方博弈决策行为 |
三、医患关系模式制度主体“囚徒”困境原因分析 |
(一)政府部门忽视创造医患合作收益 |
(二)医疗群体利用信息优势诱导需求 |
(三)患者群体期望收益难以实现 |
第三节 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
一、医患关系制度处于无效率停滞的“锁定”状态 |
二、医疗制度供给主体的“利益粘滞”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构建我国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制度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克服“路径依赖” |
一、医患关系模式制度变迁路径优化原则 |
(一)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
(二)坚持创新引领原则 |
(三)坚持政府权责统一原则 |
二、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实施统一制度安排 |
(一)实行强制性的医患关系制度变迁 |
(二)实施统一的医患关系制度安排 |
(三)制定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
三、克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重视制度创新与兼容 |
(一)加快医患关系制度创新,克服“路径依赖” |
(二)健立健全医疗法律法规,重视医患关系制度兼容 |
第二节 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
一、建立医疗纠纷预防机制,防范医患纠纷产生 |
(一)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日常管理工作 |
(二)重塑社会信任机制,弘扬医疗职业道德 |
(三)加强医学知识宣传教育,引导患者转变就诊观念 |
二、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妥善化解医患矛盾 |
(一)完善医患之间协商解决机制 |
(二)实事求是妥善处置医疗纠纷 |
三、建立医疗纠纷补救机制,减少医疗事故损失 |
(一)推行社会医疗互助体系建设 |
(二)建立患者心理援助体系 |
第三节 实行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合理化解医患矛盾 |
一、建立健全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 |
二、我国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典型案例 |
(一)宁波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 |
(二)广东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 |
三、加强人民调解配套制度建设,保障医疗纠纷有效处理 |
(一)设立医患纠纷合议庭 |
(二)构建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
(三)准确量刑公正司法 |
第四节 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
一、建立健全医疗责任保险机制 |
(一)建立医疗责任风险分担机制 |
(二)建立医疗损害保险制度 |
(三)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
二、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典型案例 |
(一)宁波市医疗责任保险理赔协商机制 |
(二)广东省医疗责任保险机制 |
三、加快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
(一)强制实行医疗责任保险 |
(二)完善现行医疗责任保险机制 |
第五节 建立健全医疗法规制度,保障医患基本权益 |
一、加强医疗法律保障,约束规范医疗行为 |
(一)制定统一的《医疗执业法》 |
(二)平等公正司法,加强医疗群体的保护 |
(三)强化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 |
二、建立健全患者权利保护法律法规 |
(一)厘清患者权利法律法规 |
(二)制定《患者权利保护法》 |
(三)坚持患者生命健康权利至上原则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全文总结 |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四、精神病医院在卫生改革中的困惑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神专科医院教学发展现状与思考[J]. 平军娇,章杰,杜宝国. 现代医院, 2021(12)
-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立医院的接管研究(1949-1950年)[D]. 毛雅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医药分开改革中的供方行为:基于医保住院赔付记录的分析[J]. 王天宇,高秋明,赵丽秋. 世界经济, 2021(03)
- [4]南京市儿童医疗资源配置现状与对策研究[D]. 陈玉鑫. 东南大学, 2020
- [5]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6]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泰州市公立医院为例[D]. 姚钰. 东南大学, 2020
- [7]公立医院公益性保障问题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D]. 王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8]新时代优抚医院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国内18家优抚医院为例[D]. 王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9]县域医共体改革对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云南省临沧市L区为例[D]. 陈琰姝.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10]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公立医院和谐医患关系模式研究[D]. 李宗明. 深圳大学,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