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力企业潜亏现象种种(论文文献综述)
陶阳[1](2012)在《电网企业电费精益化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渐扩大,电网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面对电力行业的新形势、新变化,如何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是电网企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电费管理工作是电力营销的主要工作之一,其工作质量的优劣、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电费管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供电企业的经济利益。为了提高电费管理水平,强化电费稽核、预警的管理职能,确保电费资金的可控管理,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手段是当务之急。运用精益化管理原理进行电费管理,既可以有效避免电费资金风险,又可以强化电费管理的组织和流程,比较适合现阶段我国电费管理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电费管理的现状进行对标分析诊断后发现的问题有:电费帐务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着财务与营销管理脱节、抄核收工作质量不高、客户缴费滞后、电费资金不能及时上缴、电费资金存在账外账、电费资金存在大量坏账等。这些电费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企业外部的地方政府的干预、企业经营不善、收费渠道不畅、社会不良风气、法制不健全,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绩效评价体系、组织流程、农网改造、人员素质等。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精益化管理理念和电费精益化管理的实践经验,进行电费精益化管理模式的构建。经过电费精益化管理可行性的论证,从而分析电费精益化管理操作方案运行效果预判与障碍的应对。
苗彤宇[2](2020)在《电、煤矛盾对B电厂生产成本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电力行业的基本发电能源主要以煤炭、水能、风力、太阳能、天然气和核能为主。其中,以煤炭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在我国乃至全球仍为主要发电方式。因此,保持稳定可靠、质优价廉的燃料供应对火电企业的生产运营至关重要。我国煤炭市场已经实现自由交易,但售电价格依旧受到管制影响,这就导致了煤价涨幅自由而电价相对固定的情况,这一情况严重的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由此产生的电、煤矛盾,就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解决。在简单介绍了我国煤炭和电力市场的行业背景后,本文通过理论分析,阐述了交易费用理论和盈亏平衡分析理论,从而为后文的分析奠定基础。随后,以B电厂为案例展现了我国电、煤矛盾对燃煤电厂的影响。主要从电、煤矛盾引起的价格波动、电煤质量下降和新电力改革三个方面分析对B电厂生产成本、资金成本、检修成本等的不利影响。结合之前分析的电、煤矛盾的主要成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项可行的对策。B电厂在紧抓内部管理降低成本的同时应当及时寻求改变,实施煤电一体化、电源多元化等战略,最大限度的使企业摆脱受电、煤矛盾的影响。同时,以B电厂为代表的燃煤电厂正在经历电力系统新的改革,B电厂应高度重视此次改革,及时开展调研工作,认真分析调研的结果,尽可能早的将调研数据转化为行动上的依据,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自此次新电力改革中抓住先机,在接受改革带来的挑战的同时,寻求其中蕴含的机遇。
赵越[3](2013)在《公用事业面临的道德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电网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不道德的行为是一种全球性的威胁,这不仅影响着一般企业,同样困扰着公用事业的发展。公用事业,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部门,关系着公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电网企业,作为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公众提供电力供应及服务方面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然而,目前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困扰着电网企业的发展。被利益蒙蔽双眼的一些企业,抛弃道德准绳,使其不得不面临严峻的道德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道德问题包括逐利性增强与公共利益维护的两难境地、日益突显的腐败问题、寻租寻利以俘获政府的可能以及诚信的缺失。欲化解道德挑战,必须深入分析挑战产生的原因。从原因入手,通过电网企业自身、政府、行业协会及公民社会多角度的提出应对策略。这样,才能帮助电网企业有效化解危机,促进电网企业健康、有序、长久的发展。
鲜梅[4](2009)在《电网公司内部审计研究 ——基于S电网公司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30年来,电力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在电网公司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大背景下,随着其不断发展和规范治理,作为公司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内部审计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已经日益为电网公司管理当局所重视。内部审计是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入推进,使得内部审计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经济卫士”,肩负着维护国家和组织内部法规执行的重任。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切实履行好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责。我国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重要内容的电力体制改革,自200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已分别组建了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和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中国国电、中国电力投资五家发电集团公司及四家辅业公司。电网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制度,并写入公司章程,公司本部和区域电网公司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经过几年来的运转实践,内部审计在新的体制下究竟如何深入理解改革,适应改革,服务公司的经营管理,实现公司经营目标,这是电网公司内部审计系统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的焦点。目前,由于内审体制建立时间不长,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还很不完善,各种工作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如何有效地在电网公司系统内开展审计工作更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因此,研究电网公司内部审计有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这种背景下,作者结合S电网公司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试图对电网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论文以S电网公司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其内部审计的现状,对其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借鉴国内外内部审计的先进理论和经验,结合S电网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应如何完善S电网公司的内部审计,从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完善内部审计的相关职能、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的组成结构并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促进内部审计业务规范运作、加强与外部审计的沟通与合作、拓展内部审计工作领域等方面对内部审计的完善进行了阐述,旨在使内部审计发挥它应有的职能和作用,以期对其他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对电网公司内部审计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非常少,相信本文会对S公司完善其内部审计工作有一定的帮助。研究S公司内部审计问题,也可以在侧面上对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深理解和认识,对我国电力企业加强和改善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本文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大家对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促进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不断完善。但由于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对现代审计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同时相关案例及资料的取得有一定难度,因此对S电网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分析和探讨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不断完善。
郑柏华[5](2006)在《县级供电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必须不断提高其竞争力来适应环境的要求。如何认知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怎样考核企业战略决策的实施、从哪些方面来引导企业提升自身的综合绩效,这些是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要面临的重要任务。 电力产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行业,占我国固定资产的8%,如何建立符合电力市场需要,适应电力体制改革发展趋势,能对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正确引导作用,满足利益相关人要求的绩效评价体系,已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 现行的电力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缺陷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偏重企业内部评价,忽视外部环境的分析;注重经济效益评价,忽略社会效益评价;只注重财务指标,不注重非财务指标。这些缺陷使得企业绩效体系不仅不能对企业进行正确的评价,反而有可能引导企业误入发展歧途。 本文作者长期在供电企业从事管理工作,深感电力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与改进的必要。因此,本文以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县级供电企业竞争机制的引入为背景,以浙江省县级供电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县级供电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机制,以提升县级供电企业领导者的经营管理水平,改善目前的经营绩效。 本文采取Kaplan和Norton提出的平衡计分卡,从财务、顾客、内部运作程序、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运用德尔菲法、AHP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赋权,构建了新的县级供电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通过案例的分析,证明该评价体系是有效和可行的。 同时,由于平衡计分卡本身和评价体系的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雷振明[6](2009)在《“两改一同价”对县级供电企业的影响与对策》文中指出农村电网改造、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及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简称“两改一同价”)工作,使农网供电能力明显增强,农电管理体制得到初步理顺,农村电价大幅下降,农民用电负担明显减轻。但“两改一同价”也同时给县级供电企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表现在企业管理难度加大,维护管理费用和财务成本急剧增加,经营压力加大,风险突显。本文就“两改一同价”对县级供电企业的影响和冲击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建立科学的农网电价测评机制、继续深化农电体制改革,提出了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以此来巩固农电“两改一同价”的成果,并对新一轮的农村电网建设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裴蓓,金永丽[7](2013)在《电力企业电费回收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以及电力系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原有的电力营销关系早已不复存在,买方市场的兴起取代了卖方市场。而电力卖出后费用收不回来,其影响却不是只有电力部门的运营,对国家的整体利益也有非常大的损害。所以,要想消除电费拖欠对电力部门生产运营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必须确立客户至上、客户为尊和效益至上的理念,通过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适宜的电费回收制度,加强电力企业电费回收的管理。
王毓[8](2007)在《对电网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构建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的过程中,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给电力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挑战,也赋予了新的使命。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建立符合公司战略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相应的评价方法,设计恰当的评价指标,对于电网企业提升经营绩效,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是尤为必要和亟待解决的。近两年,我国电网公司虽然制定了一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在指标的完整性和适应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文以最大最小法则、资本保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现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用杜帮分析法、隶属度赋值法、德尔菲法、经济增加值法、平衡计分卡等方法,重新设计出一套适合我国电网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选择了财务收益、成本费用、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安全生产、人力资源、发展创新、计划任务和服务贡献九个一级指标,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等三十九个二级指标,以九横两纵的形式布局,改进并设计出了一套新的电网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全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对我国电力行业的一般分析。介绍我国电力行业基本状况,对我国电力行业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结构进行分析。第三章绩效评价综述。阐述了绩效评价的概念和历史演进以及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和评价方法。第四章对当前我国电网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案例的分析。通过对我国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分析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和不足。第五章对当前我国电网公司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结合电网企业的实际,依据系统论的总体设计原则,运用绩效评价方法,对我国电网公司原有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改进和完善。第六章小结。对我国电网企业原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与创新部分进行了归纳。
鲁勇睿[9](2004)在《电力市场化改革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体制的改革不仅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更是国有资产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在自由与管制之间、垄断与竞争之间、效率和公平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面临着一系列的艰难抉择。通过对各种电力工业的运营模式的比较分析,首先我们选择了市场化的道路,并把竞争和效率放在了基础性的位置上。同时,对于必要的自然垄断环节和政府管制进行约束和规范,防止在治理市场失灵时忽视政府失灵的弊端。因为,最大限度的市场化对于具有管制癖好和管制惯性的中国电力工业更有针对性,也更符合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需求。 具体来说,为了实现电力体制的市场化,必须为此建立系统的市场制度。首先,完善电力资源的产权制度是电力产品生产环节公平竞争的前提,特别是对水能资源的产权化更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水能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不仅应该是水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客体,而且,水能资源的产权制度是电力产品完全商品化的必然要求。其次,竞争还需要有自由公平的电力市场准入制度为依托。在发电环节的竞争来自于电源投资的自由,引入国有资本之外的投资者,实现投资多元化和公开透明的投资审批制度是实现这一目的必备条件。再次,对于管道行业的电力工业而言,如果对电网的自然垄断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其他领域的改革将成为无本之木。应该通过对电网运营的企业化改造,并对电网施加必要的政府管制为其他环节的竞争创造必要的市场环境。最后,电力价格是电力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价格的管制和放开一直是争论不已的问题。而事实上,提供一个规范的电价形成机制并通过法律维持公平竞争的秩序才是市场所需要的改革。 总之,电力体制的改革需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调整政府管制的内容和手段,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为公众提供廉价和安全的电力产品。
王蕾[10](2009)在《基层电网企业绩效管理模型重塑 ——以MH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绩效管理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电力行业日益市场化的改革使得电力企业面临更加大的挑战,如何在大环境下结合国际化趋势,发展一套适合本行业的绩效管理模型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电网企业进行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并对绩效管理模型进行的较为详细的介绍;然后,对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以及上海市电力公司的绩效管理模型进行了分析与对比;最后,通过针对MH供电分公司的现有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不足,按公司层次、部门层级以及个人层级等三个层次对基层电网企业的绩效管理模型进行了重塑。本文力求理论结合实际,通过分析案例,深度挖掘基层电网企业的绩效管理普遍性问题,并做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二、电力企业潜亏现象种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企业潜亏现象种种(论文提纲范文)
(1)电网企业电费精益化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论文框架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电费精益化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借鉴 |
2.1 精益化管理理论 |
2.1.1 精益化管理的概念 |
2.1.2 精益化管理的内涵 |
2.1.3 精益化管理的基础 |
2.1.4 精益化管理的原则 |
2.1.5 精益化管理的模型 |
2.2 精益化管理实践借鉴 |
2.2.1 国外电费管理运作模式概览 |
2.2.2 国外电费精益化标杆模式 |
2.2.3 国内电费精益化标杆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网电费管理现状及问题诊断 |
3.1 电费管理现状 |
3.1.1 企业现状 |
3.1.2 部门现状 |
3.2 电费管理发展要求 |
3.2.1 企业发展要求 |
3.2.2 部门发展要求 |
3.3 电费管理理论介绍 |
3.3.1 电费管理的概念 |
3.3.2 电费管理的流程 |
3.3.3 电费管理的操作软件 |
3.4 电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抄表环节存在的问题 |
3.4.2 核算环节存在的问题 |
3.4.3 收费环节存在的问题 |
3.4.4 电费资金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3.4.5 考核政策存在的问题 |
3.4.6 管理工作存在的盲区 |
3.5 电费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
3.5.1 外部原因 |
3.5.2 内部原因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费精益化管理模式构建 |
4.1 电费精益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
4.1.1 政策层面可行性分析 |
4.1.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4.1.3 技术可行性分析 |
4.1.4 阻碍应对分析 |
4.2 电费精益化管理模式的设计思路 |
4.2.1 目标方向 |
4.2.2 流程梳理 |
4.2.3 关键突出 |
4.2.4 解决问题 |
4.3 电费精益管理模式推动关键点 |
4.3.1 提高管理者认识 |
4.3.2 调动员工积极性 |
4.3.3 找准精益化切入点 |
4.3.4 持续化改善与优化 |
4.4 电费精益化管理操作方案构建 |
4.4.1 电费基础管理精益化方案 |
4.4.2 电费核心管理精益化方案 |
4.4.3 电费流程管理精益化方案 |
4.4.4 电费考核管理精益化方案 |
4.4.5 电费人员管理精益化方案 |
4.4.6 电费标杆管理精益化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文献报告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2)电、煤矛盾对B电厂生产成本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煤炭行业背景 |
1.1.2 火电行业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矛盾成因分析 |
2.1 交易费用理论 |
2.2 盈亏平衡分析理论 |
2.2.1 盈亏平衡点基本模型 |
2.2.2 边际贡献和边际贡献率 |
2.3 电、煤矛盾的主要成因 |
2.3.1 煤炭资源分布不均 |
2.3.2 运输瓶颈影响电煤供应 |
2.3.3 电厂用煤质量标准提高 |
2.3.4 火力发电产能持续增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煤矛盾对B电厂生产成本的影响 |
3.1 B电厂经营现状 |
3.1.1 B电厂基本情况 |
3.1.2 B电厂用煤情况 |
3.1.3 B电厂总成本的构成 |
3.2 电、煤矛盾引发的后果 |
3.2.1 电煤价格波动 |
3.2.2 电煤质量下降 |
3.2.3 新电力改革 |
3.3 电煤价格波动对B电厂生产成本的影响 |
3.3.1 电煤价格波动下B电厂盈亏平衡分析 |
3.3.2 电煤价格波动对B电厂燃料成本的影响 |
3.3.3 电煤价格波动对B电厂资金及资金成本的影响 |
3.4 电煤质量下降对B电厂生产成本的影响 |
3.5 新电力改革对B电厂生产成本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煤矛盾下B电厂成本控制的对策研究 |
4.1 煤电一体化策略降低交易成本 |
4.2 加强燃料质量监督验收 |
4.3 优化燃料成本控制内部流程 |
4.3.1 燃料采购成本控制 |
4.3.2 燃料管理成本控制 |
4.4 警惕财务风险、控制资金成本 |
4.5 坚持实施多元化战略 |
4.6 积极应对新电力改革 |
4.6.1 主动开展前期调研 |
4.6.2 延伸企业产业链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公用事业面临的道德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电网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外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2 问题的界定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评述 |
1.4 相关理论 |
1.4.1 政府管制公共利益理论 |
1.4.2 公共选择理论 |
1.4.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1.5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5.1 研究框架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公用事业的道德 |
2.1 公用事业概述 |
2.1.1 公用事业 |
2.1.2 作为公用事业的电网企业 |
2.2 公用事业应承担的道德责任 |
2.3 公用事业承担道德责任的依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公用事业中电网企业面临的道德挑战及原因 |
3.1 电网企业面临的道德挑战 |
3.1.1 逐利性增强与公共利益维护的两难境地 |
3.1.2 日益突显的腐败问题 |
3.1.3 寻租寻利以俘获政府的可能 |
3.1.4 诚信的缺失 |
3.2 电网企业存在道德挑战的原因 |
3.2.1 理论解析 |
3.2.2 现实原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化解电网企业道德挑战的策略分析 |
4.1 加强电网企业的道德责任建设 |
4.1.1 明确电网企业定位 |
4.1.2 重视企业道德责任建设 |
4.1.3 完善企业信息公开机制 |
4.1.4 加强企业公共关系建设 |
4.2 完善政府监管体制与相关制度建设 |
4.2.1 完善成本监管体制 |
4.2.2 构建公用事业道德问责机制 |
4.2.3 加强政府廉政建设 |
4.3 加强行业协会的沟通与协调 |
4.3.1 强调行业自律性建设 |
4.3.2 代表行业利益进行有效沟通交流 |
4.3.3 促进行业社会责任建设 |
4.4 增强公民社会的监督与维权 |
4.4.1 掌握政策法规维护自身权益 |
4.4.2 借消费者协会之力发挥公民团体的制衡力量 |
4.4.3 善于运用舆论工具加强监督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4)电网公司内部审计研究 ——基于S电网公司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内部审计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内部审计的发展 |
1.2.2 国内内部审计的发展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S 电网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2.1 S 电网公司内部审计的特征 |
2.1.1 电网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 |
2.1.2 电网公司的经营管理特点对内部审计重点的影响 |
2.1.3 S 电网公司内部审计的发展沿革 |
2.1.4 S 电网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 |
2.2 S 电网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2.2.1 内部审计职能认识模糊 |
2.2.2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及权威性不强 |
2.2.3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
2.2.4 内部审计人员构成结构不够合理,素质参差不齐 |
2.2.5 内部审计业务运作不够规范 |
2.2.6 审计范围相对狭窄 |
2.2.7 内审部门监督层次及地位不高 |
3. S 电网公司内部审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
3.1 根据公司的特点,强化内部审计的服务、控制及增值职能 |
3.1.1 强化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 |
3.1.2 强化内部审计的控制职能 |
3.1.3 强化内部审计的增值职能 |
3.2 健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
3.2.1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 |
3.2.2 S 电网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选择 |
3.3 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组成结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
3.3.1 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组成结构 |
3.3.2 加强后续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
3.4 促进内部审计业务规范运作 |
3.4.1 严格遵守《审计法》 |
3.4.2 遵循内部审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
3.4.3 结合电网公司的行业特点,制定和完善系统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 |
3.4.4 制定内部审计业务规范流程 |
3.4.5 严格执行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业务考核 |
3.4.6 强化内部审计后续工作的执行 |
3.4.7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管理 |
3.4.8 实施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考核 |
3.5 加强与外部审计的沟通与合作 |
3.5.1 与外部审计的沟通 |
3.5.2 与外部审计的合作 |
3.6 结合电网公司特点,拓展内部审计工作领域 |
3.6.1 将财务收支审计作为内部审计发展的基础 |
3.6.2 将绩效审计作为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 |
3.6.3 将内控制度审计作为内部审计发展的关键 |
3.6.4 将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内部审计发展的重点 |
3.6.5 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审计作为内部审计发展的目标 |
3.7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5)县级供电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企业绩效评价概述 |
1.1 企业绩效评价的概念和意义 |
1.1.1 绩效与企业绩效评价的概念 |
1.1.2 企业绩效评价的意义 |
1.2 企业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
1.3 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 |
1.4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成要素 |
2 企业绩效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西方国家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 |
2.1.1 代理理论的解释 |
2.1.2 成本绩效评价制度 |
2.1.3 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
2.1.4 企业创新绩效评价体系 |
2.2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
2.2.1 改革开放前的评价方法 |
2.2.2 改革开放后的评价方法 |
2.3 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研究 |
2.3.1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模型构建 |
2.3.2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指标选取的研究 |
2.3.3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标准的研究 |
2.3.4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权重确定方法 |
3 我国电力企业绩效评价的现状 |
3.1 我国电力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变迁 |
3.1.1 行政管理特色的业绩评价模式 |
3.1.2 兼顾财务效益与行业领先的双重绩效评价模式 |
3.1.3 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中的法人资本金评价系统 |
3.2 电力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缺陷 |
4 我省县级供电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
4.1 浙江省县级供电企业的行业环境分析 |
4.2 浙江省县级供电企业绩效评价考核体系现状及分析 |
4.2.1 考评对象 |
4.2.2 现行县级供电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及其调查分析 |
4.2.3 现行浙江省县级供电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战略一致性分析 |
4.2.4 浙江省县级供电企业现行绩效评价机制失灵的成因分析 |
5 县级供电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5.1 构建原则 |
5.2 构建方法 |
5.3 指标的选择 |
5.3.1 财务指标下的分层指标 |
5.3.2 顾客指标下的分层指标 |
5.3.3 内部运作过程指标下的分层指标 |
5.3.4 学习与成长指标下的分层指标 |
5.4 权重的确定 |
5.4.1 B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
5.4.2 C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
5.5 县级供电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方法 |
5.6 县级供电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用的要求 |
5.7 案例分析 |
5.7.1 县级供电企业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
5.7.2 绩效评价结果的分析 |
6 县级供电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的环境和条件 |
6.1 健全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
6.2 完善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
6.3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
6.4 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6)“两改一同价”对县级供电企业的影响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 国内动态 |
2.1.1 农电管理体制 |
2.1.2 同网电价 |
2.2 国外动态 |
2.2.1 农电管理体制 |
2.2.2 电价划分 |
2.2.3 电价政策 |
第三章 "两改一同价"对县级供电企业的影响 |
3.1 "两改一同价"对县级供电企业的积极影响 |
3.1.1 农电体制改革 |
3.1.2 农网改造 |
3.1.3 同网同价 |
3.2 "两改一同价"对县级供电企业的负面影响 |
3.2.1 农网建设与改造的资金缺口问题 |
3.2.2 农村电网改造资产产权界定问题 |
3.2.3 趸售县的代管问题 |
3.2.4 网改后县级供电企业经营问题 |
3.2.5 "两改一同价"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
3.2.6 农电体制尚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两改一同价"后县级供电企业的对策 |
4.1 建立合理的同网电价 |
4.2 拓展农网建设与改造的融资渠道 |
4.2.1 实现电力投资主体多元化 |
4.2.2 放开农村电力市场的资本准入 |
4.3 农村电网改造资产产权界定 |
4.4 对趸售县实行股份制改造 |
4.5 网改后县级供电企业经营风险管理 |
4.5.1 管理措施 |
4.5.2 政策层面 |
4.5.3 重组供电营业区 |
4.5.4 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
4.6 网改后县级供电企业财务管理 |
4.6.1 创新财务管理思路 |
4.6.2 转变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
第五章 "两改一同价"后的农电发展趋势 |
5.1 "两改一同价"后的农网和农电体制 |
5.2 "两改一同价"后的县级供电企业发展趋势 |
5.2.1 必要的财政支持 |
5.2.2 完善股份制改造 |
5.2.3 设计投资电价 |
5.2.4 建立资本纽带关系 |
5.2.5 县供电企业重组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7)电力企业电费回收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力企业电费收缴的现状 |
二、创建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系统 |
三、电费回收措施 |
四、管理应收账款的分析 |
1. 帐龄分析 |
2. 对应收电费进行跟踪管理 |
3. 对账制度需要切合实际 |
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
六、结束语 |
(8)对电网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启动 |
1.1.2 国家《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出台 |
1.1.3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电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
1.2 研究目的与现实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电力行业的一般分析 |
2.1 电力行业状况 |
2.1.1 电力行业的体制 |
2.1.2 电力生产情况 |
2.1.3 电力供应情况 |
2.2 电网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
2.3 电网企业行业结构分析 |
第三章 绩效评价综述 |
3.1 绩效评价的概念和历史演进 |
3.1.1 绩效评价的概念 |
3.1.2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的演进 |
3.1.3 我国电力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演变 |
3.2 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 |
3.3 绩效评价的方法 |
第四章 对当前我国电网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案例分析 |
4.1 国家电网公司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4.1.1 国家电网公司概况 |
4.1.2 国家电网公司现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4.1.3 国家电网公司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与不足 |
4.2 南方电网公司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
4.2.1 南方电网公司概况 |
4.2.2 南方电网公司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4.2.3 南方电网公司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与不足 |
第五章 对我国电网公司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 |
5.1 电网企业的生产及管理特点 |
5.2 电网企业绩效评价特点 |
5.3 对我国电网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改进的总体设计原则 |
5.4 本项研究采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
5.5 对我国电网公司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 |
5.6 我国电网公司绩效评价指标的具体计算方法 |
第六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电力市场化改革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第2章 电力改革的市场化取向 |
2.1 电力产品的特殊性 |
2.1.1 电力的资源属性 |
2.1.2 电力的产品属性 |
2.1.3 电力的产业属性 |
2.2 电力市场化改革取向的理由 |
2.2.1 电力工业运营模式的比较——行业垄断问题 |
2.2.2 从政府垄断到市场自由——行政垄断问题 |
2.3 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进路 |
2.3.1 电力市场形成的条件 |
2.3.2 市场化限度和政府经济行为的边界 |
2.3.3 制度改革中的公共福利问题 |
第3章 电力资源的产权化:以水能资源为个案 |
3.1 电力资源产权化的必要性 |
3.1.1 维护公平竞争的需要 |
3.1.2 打破国有垄断的需要 |
3.1.3 保护集体利益的需要 |
3.1.4 保护自然环境的需要 |
3.2 电力资源的产权化构想 |
3.2.1 水能资源的产权主体 |
3.2.2 水能资源的产权客体 |
3.2.3 水能资源的产权价格 |
3.2.4 水能资源的产权保护 |
第4章 电力投资法律问题 |
4.1 电力投资的多元化 |
4.1.1 多元化投资体制的市场风险 |
4.1.2 其他投资主体的电力市场进入障碍 |
4.2 电力项目审批公开化 |
4.2.1 电力项目审批制度的现状及缺陷 |
4.2.2 电力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建议 |
4.3 国有发电资产的股份化 |
4.3.1 国有发电资产的重组 |
4.3.2 国有电力企业的独立性 |
第5章 电网运营的法律问题 |
5.1 电网运营的企业化问题 |
5.1.1 公司制改造的原因及目标 |
5.1.2 电网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
5.2 电网的政府管制 |
5.2.1 外国电网管制模式的借鉴 |
5.2.2 电网安全管制 |
5.2.3 电网接入的管制 |
5.3 其他法律问题 |
5.3.1 电网融资的风险控制 |
5.3.2 区域电网划分规则 |
5.3.3 农村电网改造中的产权保护 |
第6章 电力交易法律问题 |
6.1 电价形成机制的市场规则 |
6.1.1 《电价改革方案》中的电价形成机制 |
6.1.2 新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
6.2 政府电价管制行为的规范 |
6.2.1 电价管制机构的规则约束 |
6.2.2 政府管制权的外部约束 |
6.3 供用电合同的法律规制 |
6.3.1 供用电合同的法律特征 |
6.3.2 供用电合同的法律规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10)基层电网企业绩效管理模型重塑 ——以MH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电力体制改革 |
1.1.2 绩效管理战略性地位提升及面临的挑战 |
1.1.3 基于基层电网企业绩效管理的欠缺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2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1.2.3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绩效管理发展历程 |
2.1.1 国外企业绩效管理发展史 |
2.1.2 我国绩效管理体系的发展演变 |
2.2 绩效管理的模式和方法 |
2.2.1 什么是绩效及绩效管理 |
2.2.2 基于财务指标的企业整体绩效评价模式 |
2.2.3 平衡计分卡(BSC) |
2.2.4 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
2.2.5 360 度考核法(全方位考核法) |
第三章 电网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现状 |
3.1 国家电网公司绩效管理体系 |
3.1.1 国家电网公司现行绩效管理体系 |
3.1.2 国家电网公司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简评 |
3.2 南方电网公司绩效管理体系 |
3.2.1 南方电网公司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2.2 南方电网公司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简评 |
3.3 上海市电力公司绩效管理体系 |
3.3.1 上海市电力公司绩效考评模型 |
3.3.2 上海市电力公司绩效管理模型评价 |
3.4 综合评价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MH 供电分公司现状 |
4.2 MH 供电分公司现有绩效管理体系 |
4.2.1 现行绩效管理制度问卷调查 |
4.2.2 同业对标体系 |
4.2.3 上级公司制定的分公司层级绩效管理体系 |
4.2.4 分公司自己制定的绩效管理指标 |
4.2.5 分公司个人绩效管理指标 |
4.3 评价公司目前绩效评估体系 |
4.4 MH 供电分公司绩效管理模型重塑 |
4.4.1 绩效管理——公司层级指标重塑 |
4.4.2 绩效管理——部门层级指标重塑 |
4.4.3 绩效管理——个人层级指标重塑 |
4.4.4 绩效沟通与协调 |
4.4.5 基层电网企业重塑后绩效管理模型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电力企业潜亏现象种种(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网企业电费精益化管理模式研究[D]. 陶阳. 长沙理工大学, 2012(09)
- [2]电、煤矛盾对B电厂生产成本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苗彤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3]公用事业面临的道德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电网企业为例[D]. 赵越.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4]电网公司内部审计研究 ——基于S电网公司的案例分析[D]. 鲜梅.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5]县级供电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郑柏华. 浙江大学, 2006(06)
- [6]“两改一同价”对县级供电企业的影响与对策[D]. 雷振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9(10)
- [7]电力企业电费回收问题与对策[J]. 裴蓓,金永丽. 中外企业家, 2013(24)
- [8]对电网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D]. 王毓.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7(03)
- [9]电力市场化改革法律问题研究[D]. 鲁勇睿. 湖南大学, 2004(04)
- [10]基层电网企业绩效管理模型重塑 ——以MH公司为例[D]. 王蕾.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