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范院校部分教师的心态——兼自我分析

论师范院校部分教师的心态——兼自我分析

一、论某些师范大学老师的心态——也是自我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明霞[1](2021)在《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声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严歌苓(1958-),华裔旅美作家。迄今为止,她创作了24部长篇小说,14部短篇小说集与若干散文随笔与剧本等文学作品。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严歌苓在创作中一直致力于为女性发声,而小说在其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严歌苓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揭示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边缘地位,推动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更好地发出了女性自己的声音。因此,本论文以严歌苓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小说中的女性声音表达机制,挖掘其背后的女性主义意识,探讨严歌苓以正常社会秩序下的正常表述传达女性声音,以合理中的非合理现象引起社会反思的写作理念,以求为学界更好地理解严歌苓乃至整个女性主义文学,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资料。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分为三章:绪论首先梳理了严歌苓小说的研究现状,发现研究中的空白,寻找更为契合的理论,以作出更切合作品实际的分析,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更深入的挖掘。为女性发声是严歌苓小说的核心特质。但是,因为严歌苓是一个隐性的女性主义表达者,她所发出的女性声音深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蕴含于宏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息存中,以至于常常被研究者所忽略。所以本论文专注于研究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声音,以期为文本的女性研究资料作出补充。作为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创始人之一,苏珊·兰瑟提出的女性声音理论,与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声音的表达机制恰相对应。因此,本论文借用苏珊·兰瑟的理论,将严歌苓小说中的叙述声音分为作者型叙述声音、个人型叙述声音与集体型叙述声音。严歌苓在不同的小说作品中,根据主题表达和人物塑造的不同需要,分别选择了这三种不同叙述声音来实现女性话语的构建和女性声音的传达。第一章分析严歌苓小说中的作者型叙述声音。作者型叙述声音是严歌苓小说中使用最多的叙述声音,也是最容易赢得作者话语权威的叙述声音。作为一名隐性的女性主义表达者,严歌苓经常采取“中性的”作者型叙述声音遮掩自己的女性身份,在首先获得作者话语权威的前提下,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为女性发声。严歌苓小说中的作者型叙述声音又可以分为公开的和隐蔽的两种类型。首先,在《?性的草地》、《陆犯焉识》等作品中,严歌苓采用公开的作者型叙述声音,以中性的、故事外的异故事叙述者身份直接进行叙事干预,关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与受述者直接对话,展示隐含作者的伦理倾向与态度,以直接的作者权威批判男权社会对女性创作或女性发展的压抑。同时,以跨性别写作的方式展现两性认知差异,以男性权威的部分消解获得话语权威。其次,在《第九个寡妇》、《花儿与少年》等作品中,严歌苓则采用隐蔽的作者型叙述声音,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与真实的生活体验,以含蓄的叙述者客观真实地展现常态社会中女性的第二性生命常态,表达当下父权制主流社会中的看似合理实则非合理的现象,以真实而不畸形的女性声音赢得虚构的真实,获得为女性发声的话语写作权威。第二章研究严歌苓小说中的个人型叙述声音。与作者型叙述声音相比,严歌苓小说中采取个人型叙述声音的作品并不多,只有《一个女兵的悄悄话》、《人寰》、《无出路咖啡馆》等数篇。个人型叙述声音不能直接获得作者的话语权威,但由于这种声音通常直接来自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特别是女性主人公,往往可以视为女性声音的直接表达,在表现女性主义的情感和意识方面有着其他叙述声音无法比拟的优势。这类作品通常有如下特点:首先,严歌苓以女性主体私语的公开化表达,个体精神世界的自我剖析向公众叙述女性意识,表达女性主体的社会声音;其次,严歌苓与伍尔夫意识流写作相契合的跨越时空的写作方式,是以女性写作显性表达女性在社会规约中形成的分散性思维,展现女性特色认知方式;最后严歌苓文本中的女性独立主体声音表达的背后体现了当下的女性主义意识,即严歌苓以文本创作展现中国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如主体独立意识,性爱意识与政治意识等,希望唤醒每个女性主体自我潜意识的自觉解放,推动社会对女性主义观念的正常认知。第三章探讨严歌苓小说中的集体型叙述声音。集体型叙述是指这样一种叙述行为,在其叙述过程中某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被赋予叙事权威;这种叙事权威可以通过多方位、交互赋权的叙述声音,也可以通过某个获得群体明显授权的个人声音在文本中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兰瑟将集体型叙述声音分为三种类型:某叙述者代某群体发言的“单言”形式,复数主语“我们”叙述的“共言”形式与群体中的个人轮流发言的“轮言”形式。严歌苓的作品《芳华》中萧穗子的“单言”,代表了文工团中的“我们”发出的集体型叙述声音,以反讽的方式突出了处于边缘地位的何小曼的善良和伟大;《扶桑》中复数主语的“我们”作为“第五代移民”以“共言”的方式对第一代移民扶桑的故事进行了叙述,通过一个女性个人的遭际折射出几代华人的命运;《白蛇》中官方和民间各种不同版本对孙丽坤的故事的叙述,则以“轮言”的形式相互补充,显示了整个社会对于同性恋群体的压抑和不理解。这些文本的共同特点,是对于某些边缘女性(如英雄女兵,移民女性,烟花女性及同性恋群体)的关照。这类作品中的集体型声音,有时作为女性声音的直接呈现(如《扶桑》),为边缘女性发声,引导读者更加理解和宽容女性边缘群体;有时则作为整个社会环境中对女性声音的打压,以反讽的方式更加强烈地突出边缘女性群体的不易,也更为强烈地发出了边缘女性的声音。结语部分对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声音进行总结,指出严歌苓不同于其他女性主义作家的两个特点:一是严歌苓在对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描写中发出女性的声音,而不是通过一些畸形的人物形象和怪异的事件;二是严歌苓的小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生活底蕴,而不是脱离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的理论演绎。严歌苓以常态化的书写传达女性的声音,其文本创作以小见大,表达了女性主义意识意味着女性个体潜意识的自觉解放,彰显了女性主义对于促进人类观念解放、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

李天娇[2](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理疏导作为创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获得党中央的关注,并多次显现于党的重要会议报告中。2015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中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和平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也在会议报告中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和平理性、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重要会议对于心理疏导概念的几次重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改进方向,习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曾说:“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1)”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受到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面临着外部社会环境和学生内部心理变化的双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明显,心理问题引发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社会各界也对这一问题给与了高度重视。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路径上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稳步提升心理疏导的有效性,也是任务中的重要目标。因此,笔者试图对心理疏导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详细的梳理,进而深入分析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过程中的现状,据此,提出了增强心理疏导应用有效性的对策,完善心理疏导方法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全文除绪论外,主要内容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明确心理疏导概念为切入点,对同类概念进行辨析,为心理疏导的概念界定打下理论基础。归纳心理疏导的特性,阐释心理疏导的原则及作用。第二部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实际应用情况做深入分析,并针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根源。第三部分:针对心理疏导应用过程中现存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许童童[3](2021)在《高中生生物学阅读现状分析与能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个领域的信息、知识变得触手可及。科学高效地提取、分析这些知识逐渐成为当代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其中阅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欧盟早在20世纪初就将青少年的阅读素养视为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并开始实施国际学生能力测评计划(PISA)。对于高中生来说,培养和提升阅读能力迫在眉睫。而高考也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的不同,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不能一味地依靠语文学科。此外,根据调查显示,我国高中生的生物学阅读能力亟待提升,因此在生物学课堂中,教师有必要注重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生物学阅读能力。本研究首先把阅读能力的概念和生物学阅读能力的概念做出界定,同时对生物学阅读的特点加以阐述。通过调查当前高中生的生物学阅读现状,结合对一线教师的深度访谈,提出了教材阅读、习题阅读和课外阅读三个板块的阅读策略。其中教材阅读策略包括:课前预习阅读策略、文本主线阅读策略、图文信息匹配策略和思维导图反思策略;习题阅读策略包括:弱势题型自我剖析、习题阅读专题训练;课外阅读策略包括:紧扣课内教学进度,精选课外阅读材料、转变阅读观念,实现多元阅读。每个策略都举出了具体的课例进行解释说明。在了解了基本阅读现状并提出相应阅读策略的基础上,进行一个学期的教育实验,以四个平行班级为实验对象,其中两个班为实验班,两个班为对照班,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生物学阅读策略有效。通过实施生物学阅读能力提升策略优化生物课堂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提升生物学阅读能力及认知水平,最终可以促进学生提升生物学课程成绩。生物学阅读能力的提升难以做到一蹴而就,阅读现状的改善也需要学生自身、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本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教师和学生对阅读教学观的认可和阅读教学的实践,本文提出的生物学阅读策略仅供参考,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活动中,一线师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欧阳月明[4](2021)在《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勇于进行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历史时期,都始终高度重视党性教育。注重加强党性教育是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进程中,面临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要顺利进行伟大斗争,成功应对大变局,进而深入推进伟大事业,圆满实现伟大梦想,关键在于能否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能否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当前,党内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缺失、纪律意识淡薄,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迎来许多新机遇、新契机、新变化,面临不少新挑战、新任务、新课题,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短板。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这一重大命题。党性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提高党性教育质量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以新时代为研究背景,以党员干部为研究对象,以党性教育为研究主题,以提高质量为研究视角,在阐述内涵特征,遵循理论渊源,回顾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吸取经验教训,分析现实际遇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八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这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前提。第二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概念分析。主要阐述党性、党性教育、党性教育质量等概念的基本内涵,分析党性教育与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党性分析、党性教育培训等概念的逻辑关联,以及梳理党性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三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理论遵循。主要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重点阐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鲜明特色和时代价值,这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历史考察。主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梳理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第五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比较借鉴。主要分析苏共亡党亡国中党性教育的失败教训、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性教育的有益做法、发达国家主要政党党性教育的经验借鉴,为本文研究提供重要参考。第六章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际遇。主要论述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现实意义,分析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和问题短板,这是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第七章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总体要求。主要论述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指向、主要原则以及评估维度。第八章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具体对策。主要从丰富内容、创新方法、拓展途径、健全机制、增强合力五个方面,提出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具体对策。

李丹[5](2021)在《延安整风时期党在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研究》文中认为1942年至1945年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更是全党思想上的一场自我革命。延安整风时期党进行思想上的自我革命,为解决党员干部的思想问题积累了极具政治智慧的理念和做法。本文主要依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行的机关报、杂志、领导人讲话、政策文件等为研究资料,同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对延安整风时期党在思想上的自我革命进行阐述。首先,论述了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进行思想上自我革命的原因。整风运动之际,中国共产党已经具备了“创造新世界”的客观条件,而且党基于避免“重犯过去错误”、“迎接将来光明世界”的考虑,必须抓住时机,进行思想上的自我革命。其次,具体论述了延安整风时期党在思想上自我革命的具体内容。中国共产党开展延安整风运动是为了把全党思想从马克思主义教条和对共产国际的迷信中解放出来,本文首先明确了延安整风时期党将全体成员作为思想上自我革命的对象,自上而下依次进行。再从进行学风革命以真正掌握马列主义的精神与方法、进行党风革命以建立一个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政党、进行文风革命以提倡新鲜活泼有中国气派的文风三方面进行论述。再次,初步探索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上自我革命的路径。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舆论宣传,紧抓思想宣传主阵地,为党进行思想革命保驾护航;组织全党开展党史学习与教育活动、将精读文件和落实写笔记活动相结合,不断夯实全党共同的思想基础;并且认识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中间环节”,统一全党的认识来源;再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指导方针,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锐利武器,转变党的思想作风,为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上的自我革命开辟新路径。然后,总结延安整风时期党在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的成效。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进行思想上的自我革命,使全党在思想认识上达到高度共识,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开创了以整风精神进行党的思想建设的方法,为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奠定思想基础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作出巨大贡献。最后,通过总结、借鉴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提供启示。

闫润涵[6](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现状与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不断强调以建设“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等理念来体现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特点,知识化、信息化、现代化越来越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显着特点,这不仅进一步明确了现代教育的重要性,还越来越规范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意识的增强。高中阶段是人生中知识积累的最重要阶段,也是学习方式培养的最重点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成长成才时期担任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引导学生在新授课学习的同时合理运用复习课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计划,达到学习效果是目前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重视的问题。复习课是一个针对性不强,界定范围较广阔的理论概念,复习课是教育活动的一种类型,而教育活动是教师——在知识、技能、品德、思想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智慧、才能和思想,同时又将他们的思想、需求与创造才能外化为他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过程。复习课就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新知识教授的基础上,通过对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复习能动性的启发,引导其深化对“温故”这一学习过程中重要环节深刻而又正确的认识,培养从复习中“知新”的能力,有效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无论是以教师还是学生为出发点,都需要从容应对从而规范未来教学中关于复习课开展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和模式,消除以往对复习课偏激态度和刻板印象的片面认知。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复习课以及思想政治课程复习课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介绍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论述高中政治复习课在建构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合理建构的价值与作用.第三部分通过对300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10名教师的访谈,进行调查资料的搜集整理,结合调查中列举的一些复习课程中教师授课或者学生听课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分析其出现的原因.第四部分通过对复习内容和复习形式的创新以及科学构建深入研究,结合当下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提出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手法,帮助学生从观念上重视思想政治复习课,从实际行动上学会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达到师生共同追求的教学效果,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深度的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为未来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五部分则按照对策内容结合行之有效的复习课建构模式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客观真实地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反馈,继续思考总结并不断创新,确保此类课程对于今后继续推广复习课的教学模式或方法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王冰[7](2021)在《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相关精神因素及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网络游戏成瘾(Internet Gaming Disorder,IGD)作为一种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并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深陷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比例逐年上升,IGD正不断蚕食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肩负祖国繁荣和民族振兴之大业,然而部分大学生却出现较为严重的精神信仰危机,“空心病”显现,“三生”观缺失,深陷网络泥潭不能自拔。因此,本研究以精神因素为切入点,拟实现以下三方面研究目的:1、编制适合本土化环境和中国大学生特征的精神信仰评估工具。2、通过路径分析建构预测模型探讨精神因素与大学生IGD以及同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交互机制。3、首次尝试将“AA”模式“十二步骤康复训练法(Twelve Step Facilitation,TSF)”结合结构式小组工作应用于大学生IGD矫治中,从而拓展TSF在国内的用途和疗效,也为充实大学生IGD的干预与矫治提供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与指导建议。方法:1、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编制。选取十余所高等院校1434名(样本一422人;样本二1012人)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2.0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信效度分析,AMOS22.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2、大学生IGD的精神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采用网络成瘾量表(IAT)、网络游戏成瘾诊断标准(DSM-V)作为筛查工具;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问卷、家庭功能评定问卷(FAD)、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作为测评工具对辽宁省内六所高校大学生1012名(样本三)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与分析,包括t、F检验、积差相关、线性回归分析等。3、大学生IGD的干预研究。通过研究二的筛查工具,共招募IGD大学生20名(样本四),随机划分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AA”模式结构式小组工作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2周的矫治。运用SCL-90、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问卷、SCSQ和PSSS进行效果评估。采用SPSS22.0非参数检验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以上均为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包含16个条目,构建了三因素模型:生活取向、成就价值和行动驱力。KMO为0.938,Bartllet为6432.248(df=351,p<0.001),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1,分半信度为0.869。因子间相关显着(r=0.665-0.757,p<0.01),且小于因子与问卷总体的相关(r=0.891-0.903,p<0.01),自编问卷与米勒精神量表(MMS)亲社会信仰分量表相关系数为0.553,与中国汉族大学生精神性量表(SSHNUC)总体相关系数为0.7,均达到显着水平,问卷效度理想。X2/df为3.52,GFI为0.960、AGFI为0.941、CFI为0.967、TLI为0.957,RMSEA为0.050、RMR为0.025,模型拟合指数理想,问卷结构稳定。2、第一,大学生IGD存在年级、性别、学科、专业、初次接触网络游戏时间、游戏时间的差异,筛查率为2.37%;第二,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在家庭功能、心理健康、精神信仰、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上差异显着;第三,IGD与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需求网络满足、家庭功能和生活事件显着正相关,与精神信仰、积极应对和领悟社会支持显着负相关;第四,分别以精神信仰和家庭功能为自变量,IGD为因变量,构建两组多重中介效应路径;第五,精神信仰和心理健康在家庭功能和IGD中具有链式中介作用;第六,心理健康在家庭功能影响IGD中具有中介作用,精神信仰具有调节作用。3、“AA”模式结构式小组工作后实验组成瘾程度、临床诊断标准、心理健康、精神信仰、心理需求网络满足、积极应对、领悟社会支持均好于对照组,且比矫治前均有所改善(p<0.05),对照组无显着变化(p>0.05)。结论:1、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各项指标均满足统计学标准,可以作为衡量中国大学生精神信仰的有效测评工具。2、精神因素与大学生IGD以及同其他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机制,包括多重中介效应、链式中介效应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3、“AA”模式结构式小组工作对于矫治大学生IGD发挥了积极作用。

于佳文[8](2021)在《上海市属高校海外归国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研究》文中提出高校作为高级人才的聚集地,是海外留学人才首选的岗位之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不仅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密切相关,更是关乎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着教学和科研压力、职称评聘的多种压力。除此之外,青年海归教师还面临着国内外学术场域的差异与应对,因此青年海归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具有研究的必要性。本研究以上海市属高校青年海外归国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目前上海市属高校青年海归教师职业幸福感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最后结合相关数据和访谈结果提出适当的改进措施及建议。总体来看,上海市属高校的青年海归教师职业幸福感水平较高。其职业幸福感指数在性别方面,无显着影响;留学时间对其职业幸福感的影响较小,均值相差不明显;婚姻状况、年收入、职称以及工作时间等对其职业幸福感均有影响。青年海归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受文化差异即文化适应、科研、留学国家的学术制度与国内学术场域的双重差异影响;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学方式的不同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最为关键的是青年海归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本研究从教师本身、高校管理、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对提升上海市属高校海归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出适当建议。

侯奔奔[9](2021)在《与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73年,时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的贺友直为完成小说《江畔朝阳》连环画的创作任务,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体验生活,创作出了在其艺术生涯中较为特殊的连环画作品。通过对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的挖掘、整理与考证,揭示出贺友直在北大荒时期的活动和创作的真实情况,以及连环画《江畔朝阳》特殊的“三结合”创作形式,并为人们呈现一套不同于发行版本的未面世连环画手稿。通过对有关人员的采访调研与个案研究等方式对连环画《江畔朝阳》和贺友直写给侯国良、吕敬人、刘宇廉、韩书力信件等手稿内容的考证分析,展现出贺友直“画故事”的连环画创作特点和其连环画创作理念,即“画什么、怎么画”。在贺友直看来,“画什么”就是指从事绘画人员要审视自己,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解自己最适合画什么,以此为基础寻找创作题材;“怎么画”是你根据所选题材的表现内容、基调和你要表达的东西选择最适合的艺术语言。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几乎贯穿了贺友直的创作人生,他所坚守的连环画道路是在自我审视后做出的自觉选择。对贺友直未面世的日记与手稿的考证和分析分为三个部分:1.考证论述贺友直日记内容:通过对贺友直日记的考证梳理,阐述1973年他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活动和创作情况以及“三结合”的特殊创作形式。2.贺友直绘画手稿作品分析:包括为创作连环画《江畔朝阳》而画的手稿和未曾面世的国画作品,在这些手稿中充分展现了贺友直“画故事”的创作特点,并利用中国画的写意性使自己在严谨的连环画创作中始终保有对艺术创作的敏锐力。3.考证分析贺友直文字手稿的具体内容:涵盖贺友直在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任教期间的部分讲义,对连环画创作的感悟与思考的文章,以及贺友直与侯国良、韩书力、吕敬人和刘宇廉的重要书信。通过对史料的梳理、考证与分析,向人们披露了贺友直大量未面世的原始文献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贺友直在北大荒创作期间史料研究的不足,也从史实考证的深入性和个案陈述的详实性补充了以往对贺友直艺术理念及艺术思想研究的缺失。贺有直的这些日记和手稿也成为其在连环画繁盛与衰落的历史背景下对连环画创作的思考及坚守的史料佐证,传达出他在连环画艺术创作道路上不断探索的精神与品格。

李晓奕[10](2021)在《智力障碍人士家庭照顾者的生活体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残疾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庞大的残疾人口背后是一个同样庞大的照顾者群体。智力障碍人士在个人日常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存在困难,对照顾者提出了复杂的照顾要求。智力障碍是一种终身性的残疾,这意味着照顾者长期甚至终身面临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而目前的福利制度和相关服务未能覆盖到这一群体。关注照顾者的需求亦是对如何促进智力障碍人士福祉的一种回应,因此,本研究考察智力障碍人士家庭照顾者在漫长的照顾过程中的生活体验,理解照顾者的生活世界及其赋予自身生活的意义,以照顾者主体视角发现这一群体的真实困境及需求。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在上海市选取了 12位智力障碍人士家庭照顾者作为访谈对象,在现象学的理论视角下呈现照顾者的生活体验。研究发现,智力障碍人士家庭照顾者的照顾生活大致经历了懵然无助期、煎熬挣扎期和释怀平复期三个阶段,并在空间体验、感体体验、人际体验、时间体验这四个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存维度上都形成了深刻的生活体验。在懵然无助期,照顾者有着在承载希望和痛苦的医院奔波求医的空间体验,以及回顾过去对孩子的残疾感到愧疚的时间体验。在煎熬挣扎期,照顾者有着照顾智力障碍人士导致的身心倦怠的感体体验、疏离与紧密的人际体验以及为了智力障碍人士而在家庭、学校和职场挣扎的空间体验。在释怀平复期,照顾者的时间体验在于经历危机后获得心灵的平静,以及担忧未来自己和孩子的生活如何安排。照顾者的生活体验是一种负重前行,一方面是照顾者在浸润着泪水和汗水的生活图景中体味着的懵然、无助、煎熬和挣扎,另一方面是照顾者在责任感和宿命论文化驱使下的积极生活实践,照顾智力障碍人士也为照顾者提供了个人成长、重构生活和人生意义的契机,使照顾者获得了释怀和平复,表现出照顾者在重压之下持续向前的过程中消极与积极的生活体验交织的双重面向。本研究也对作为助人专业的社会工作在不同阶段介入智力障碍人士家庭照顾者的路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对智力障碍人士家庭照顾者终生性、系统性和个别性的服务原则。

二、论某些师范大学老师的心态——也是自我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某些师范大学老师的心态——也是自我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声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苏珊·兰瑟的女性声音理论
    第二节 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声音
第一章 作者型叙述声音:女性话语权威的获得
    第一节 公开的叙述者:鲜明介入的女性声音
        一、直率的公开叙述者
        二、含蓄的公开叙述者
    第二节 隐蔽的叙述者:客观真实下的女性声音
        一、近于缺席的叙述者
        二、近于公开的叙述者
第二章 个人型叙述声音:女性独立意识的显现
    第一节 人称的限知视角:公开的女性私人声音表达
        一、女性私语的公开化表达:《一个女兵的悄悄话》
        二、精神世界的自我剖析:《人寰》
    第二节 意识流写作:跨越时空的女性声音表达
        一、破碎的线性记忆:《一个女兵的悄悄话》
        二、异域的碎片插入:《人寰》《无出路咖啡馆》
    第三节 女性声音背后的女性意识
        一、主体独立意识
        二、性爱意识
        三、政治意识
第三章 集体型叙述声音:为边缘群体发声
    第一节 单言形式下的英雄女兵:《芳华》
    第二节 共言形式下移民女性的挣扎:《扶桑》
    第三节 轮言形式下的同性恋女性与烟花女性
        一、同性恋女性:《白蛇》
        二、烟花女性:《金陵十三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严歌苓小说书目
附录2 严歌苓小说的文献综述
后记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心理疏导的概念
        2.1.1 心理疏导词义解析
        2.1.2 心理疏导的概念界定
    2.2 心理疏导相关概念的辨析
        2.2.1 心理疏导与心理辅导
        2.2.2 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
        2.2.3 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
    2.3 心理疏导的特点
        2.3.1 共情性
        2.3.2 交互性
        2.3.3 主动性
        2.3.4 保密性
    2.4 心理疏导的原则
        2.4.1 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2.4.2 防治和推广相结合的原则
        2.4.3 理解与尊重相结合的原则
        2.4.4 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原则
    2.5 心理疏导的作用
        2.5.1 有利于排解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认知发展
        2.5.2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5.3 为改善大学生不健康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
        2.5.4 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人格
        2.5.5 有利于帮助高校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调查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1.2 调查问卷的投放
        3.1.3 调研形式与方法
    3.2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取得的成绩
        3.2.1 心理疏导内容增多
        3.2.2 心理疏导方法得到改进
        3.2.3 心理疏导机制逐步建立
    3.3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3.3.1 对心理疏导存在认知偏差
        3.3.2 心理疏导方法缺乏针对性
        3.3.3 心理疏导教育载体单一
        3.3.4 心理疏导机制不健全
    3.4 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3.4.1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理论知识与工作素养有待加强
        3.4.2 心理疏导内容缺乏科学性
        3.4.3 心理疏导环境不成熟
        3.4.4 高校心理疏导载体落伍
        3.4.5 心理疏导机制有待完善
第四章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六位一体”体系
    4.1 整体强化模型的基本思路
    4.2 主体强化策略—提高师资队伍心理疏导能力
        4.2.1 引进与培训并重提升师资队伍相关专业水平
        4.2.2 培养教育者良好的沟通技巧与聆听能力
        4.2.3 重视教育者的内在修养与身心状况的考核
    4.3 内容强化策略—提升心理疏导内容的科学性
        4.3.1 提升心理疏导内容的针对性
        4.3.2 提高心理疏导内容的现实性
    4.4 环境强化策略—创造良好的心理疏导环境
        4.4.1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4.4.2 搭建家校一体的和谐心理疏导氛围
    4.5 方法强化策略—细化心理疏导方法
        4.5.1 导入——心理沟通的三种策略
        4.5.2 中期——心理疏通的方法与要求
        4.5.3 收尾——心理引导的主要步骤与注意事项
    4.6 载体强化策略—实现心理疏导载体的多样化
        4.6.1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线下线上心理疏导双结合
        4.6.2 充分利用校园活动的平台
    4.7 机制强化策略—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机制
        4.7.1 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4.7.2 建立学生参与机制
        4.7.3 健全师生互动机制
        4.7.4 建构效果评估机制
结语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高中生生物学阅读现状分析与能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阅读是生物学领域重要的认知途径
        1.1.2 阅读能力影响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1.1.3 当前学生生物学阅读水平有待提升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1.2.2 有利于改进生物学课堂的教学方式
        1.2.3 有利于学生突破生物学语言障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访谈法
        1.4.4 课例分析法
        1.4.5 教育实验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阅读能力
        2.1.2 生物学阅读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3 心智技能理论
第3章 高中生生物学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学生问卷
        3.1.1 问卷的设计
        3.1.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3.1.3 问卷的实施
        3.1.4 调查结果分析
    3.2 教师访谈
        3.2.1 访谈提纲设计
        3.2.2 访谈结果分析
第4章 高中生生物学阅读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4.1 教材阅读策略
        4.1.1 课前预习阅读策略: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为例
        4.1.2 文本主线阅读策略:以“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为例
        4.1.3 图文信息匹配策略:以“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为例
        4.1.4 思维导图反思策略:以“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为例
    4.2 习题阅读策略
        4.2.1 弱势题型自我剖析
        4.2.2 习题阅读专题训练
    4.3 课外阅读策略
        4.3.1 紧扣课内教学进度,精选课外阅读材料
        4.3.2 转变阅读观念,实现多元阅读
    4.4 课例设计:以“细胞的能量‘货币’ATP”为例
第5章 生物学阅读能力提升策略的初步实践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实验假设
    5.3 实验方法
    5.4 自变量和因变量
    5.5 实验过程
        5.5.1 前测
        5.5.2 后测
    5.6 实验结果及分析
        5.6.1 前测结果及分析
        5.6.2 后测结果及分析
第6章 高中生生物学阅读能力研究启示与建议
    6.1 充分信任学生,给予阅读空间
    6.2 合理安排阅读,提升课堂效率
    6.3 不断提升学识,从容答疑解惑
    6.4 遵循学习规律,渗透阅读策略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当前高中生生物学阅读现状亟需改善
        7.1.2 本文提出的高中生生物学阅读能力提升策略具有有效性
        7.1.3 生物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较大影响
    7.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研究的难点
        1.5.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概念分析
    2.1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内涵
        2.1.1 党性与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内涵
        2.1.2 党性教育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内涵
        2.1.3 质量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的内涵
        2.1.4 新时代的内涵
    2.2 党性教育与相关概念的逻辑关联
        2.2.1 党性教育与党性修养
        2.2.2 党性教育与党性锻炼
        2.2.3 党性教育与党性分析
        2.2.4 党性教育与党性教育培训
        2.2.5 党性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
        2.2.6 党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2.3 党性教育的主要特征
        2.3.1 党性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2.3.2 党性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
        2.3.3 党性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要求
        2.3.4 党性教育具有渗透的独特功能
        2.3.5 党性教育具有内在的科学规律
第3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理论遵循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1.2 列宁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2.1 毛泽东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2.2 邓小平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2.3 江泽民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2.4 胡锦涛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3.3.1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3.2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鲜明特色
        3.3.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第4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历史考察
    4.1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发展历程
        4.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4.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4.1.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4.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4.2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
        4.2.1 坚持正确路线、把握发展方向
        4.2.2 注重思想引领、加强理论武装
        4.2.3 不忘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
        4.2.4 服务中心任务、强化问题导向
        4.2.5 体现从严从实、融入日常经常
第5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比较借鉴
    5.1 从苏共亡党亡国看苏共党性教育的失败教训
        5.1.1 曲解、淡化甚至丢弃马克思主义
        5.1.2 忽视党的宗旨教育
        5.1.3 缺乏正确的党史教育
        5.1.4 对党忠诚教育缺失
        5.1.5 党性教育走形式、假大空
    5.2 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性教育的有益借鉴
        5.2.1 越南共产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5.2.2 朝鲜劳动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5.2.3 老挝人民革命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5.2.4 古巴共产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5.3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政党党性教育的批判借鉴
        5.3.1 美国共和党、民主党的党性教育
        5.3.2 德国、法国、英国主要政党的党性教育
        5.3.3 日本、新加坡主要政党的党性教育
第6章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际遇
    6.1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意义
        6.1.1 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选择
        6.1.2 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
        6.1.3 完成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
        6.1.4 进行伟大斗争、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举措
    6.2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机遇挑战
        6.2.1 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生动实践带来的新契机
        6.2.2 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挑战
        6.2.3 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形势带来的新变化
        6.2.4 党的历史方位和党员队伍变化带来的新任务
        6.2.5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带来的新要求
        6.2.6 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带来的新课题
    6.3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问题短板
        6.3.1 党性的宣传阐释有所滞后
        6.3.2 党性教育认识误区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6.3.3 党性教育存在简单化、形式化、娱乐化倾向
        6.3.4 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问题仍然突出
        6.3.5 党员干部参加党性教育的内生动力不足
        6.3.6 党性教育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
第7章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总体要求
    7.1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理念
        7.1.1 求真务实的理念
        7.1.2 与时俱进的理念
        7.1.3 全面从严的理念
        7.1.4 分类施教的理念
        7.1.5 贯通协同的理念
    7.2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目标指向
        7.2.1 根本目标和基本目标
        7.2.2 统一目标和分类目标
        7.2.3 宏观目标和具体目标
    7.3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主要原则
        7.3.1 政治引领与服务大局相结合
        7.3.2 思想改造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7.3.3 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7.3.4 丰富内容与创新形式相结合
        7.3.5 集中学习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7.3.6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7.4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的评估维度
        7.4.1 党性教育的适用度
        7.4.2 党性教育的满足度
        7.4.3 党性教育的保障度
        7.4.4 党性教育的有效度
第8章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具体对策
    8.1 丰富党性教育内容
        8.1.1 深化党性教育需求调研
        8.1.2 精心抓好重点内容教育
        8.1.3 认真抓好基本内容教育
    8.2 创新党性教育方法
        8.2.1 坚持运用讲授式方法
        8.2.2 广泛运用渗透式方法
        8.2.3 倡导运用案例式方法
        8.2.4 深入运用互动式方法
        8.2.5 积极运用典型式方法
        8.2.6 大胆运用体验式方法
    8.3 拓展党性教育途径
        8.3.1 加大集中培训力度
        8.3.2 抓好集中教育活动
        8.3.3 严格党内政治生活
        8.3.4 强化日常监督管理
        8.3.5 用好实践锻炼平台
        8.3.6 发挥环境影响作用
        8.3.7 注重加强自我教育
    8.4 健全党性教育机制
        8.4.1 健全党性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8.4.2 健全党性教育保障机制
        8.4.3 健全党性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8.4.4 健全党性教育宣传研究机制
    8.5 增强党性教育合力
        8.5.1 压实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
        8.5.2 激发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
        8.5.3 发挥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主阵地作用
        8.5.4 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
        8.5.5 加强党性教育的工作统筹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延安整风时期党在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延安整风时期党在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的原因
    (一)避免党“重犯过去错误”的迫切需要
    (二)“迎接将来光明世界”的必然要求
    (三)具备“创造新世界”的客观条件
二、延安整风时期党在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的内容
    (一)确定思想革命对象
    (二)学风革命:真正掌握马列主义的精神与思想方法
    (三)党风革命:造就一个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化的党
    (四)文风革命:倡导新鲜活泼的、有中国气派的文风
三、延安整风时期党进行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的路径
    (一)重视舆论宣传,紧抓思想宣传主阵地
    (二)关注干部教育,巩固全党的思想基础
    (三)注重调查实践,统一党的认识来源
    (四)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转变党的思想作风
四、延安整风时期党在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的成效
    (一)使全党在思想认识上达到高度共识
    (二)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三)开创以整风为党的思想建设的方法
五、延安整风时期党在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的启示
    (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强化理论武装
    (二)弘扬“延安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拓宽群众监督渠道
    (四)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切实加强舆论宣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现状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外对于高中课程有效复习的研究
        2.国内对于高中课程有效复习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研究重、难点
        2.研究创新点
一、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科学建构的必要性及原则
    (一)思想政治复习课的必要性
        1.是顺应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需要
        2.是培育核心素养,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础保证
        3.是中学生未来成长成才的关键理论支撑
        4.是新时代青年奋斗路程的方向指引
    (二)思想政治复习课科学建构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自主性原则
        3.针对性原则
        4.实效性原则
二、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调研情况说明
        1.研究的学校概况
        2.问卷调查的对象及样本选取情况
        3.访谈对象
    (二)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调查学校复习侧重点略有偏颇且僵化
        2.课程安排依赖教师讲授且“重知识轻能力”观念严重
        3.学习自觉性低致使机械记忆成为复习课的主要形式
        4.师生科学学习策略运用水平有限无法推动共同进步
    (三)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问题原因剖析
        1.教学理念认识不足,参差不齐的教学能力导致课程不受重视
        2.学生任务工作量大且受囿于传统复习课堂
        3.学生缺乏全面认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到位
        4.师生共情能力及探究意识意识缺乏,合作型师生关系成为空谈
三、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科学构建策略
    (一)巧妙结合多种复习方式,力图打破僵化模式
        1.思维导图形式,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串题式法则,提升学生的论证思维能力
        3.情景带入法,培养学生的创设思维能力
    (二)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努力赋予复习课理论基础新内涵
        1.建构主义理论引导教师梳理主干,完善知识体系
        2.信息加工理论聚焦时政热点,优化答题技巧
        3.遗忘曲线理论有效精准定位,针对性培优补差
    (三)强化学生复习课学习动机,建立主人翁意识
        1.正确认识强化理论,自我调节动机水平
        2.加强深度的学习参与,为高效复习课助力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完善复习课评价机制
    (四)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合作探究收获复习课学习成果
        1.课前协作,回眸考点,规范学科认知
        2.课堂互动,掌握时机,齐心解决难题
        3.课后合作,热点聚焦,熟练事例运用
        4.师生配合,总结反思,实现发展共赢
四、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教学实践——以必修二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复习课为例
    (一)教学背景
    (二)教学对象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相关精神因素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编制及信效度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分析
        2.5 伦理情况
    3 结果
        3.1 初始问卷
        3.2 项目分析
        3.3 探索性因素分析
        3.4 验证性因素分析
        3.5 信度分析
        3.6 效度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相关精神因素分析与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人口学特征差异分析
        3.2 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差异分析
        3.3 相关分析
        3.4 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3.5 家庭功能影响IGD:精神信仰和心理健康的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3.6 家庭功能影响IGD: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和精神信仰的调节作用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AA 模式结构式小组工作对大学生 IGD 的干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分析
        2.5 干预方案
    3 结果
        3.1 小组工作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同质性检验
        3.2 小组工作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性检验
        3.3 小组工作前后实验组的差异性检验
        3.4 小组工作前后对照组的差异性检验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8)上海市属高校海外归国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吸引大量海外人才回国发展
        1.1.2 青年海外归国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中流砥柱
        1.1.3 青年海外归国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待提升
    1.2 研究方案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内容
        1.2.4 研究方法
        1.2.5 研究思路
        1.2.6 技术路线
    1.3 文献综述
        1.3.1 高校海归教师的相关研究
        1.3.2 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
        1.3.3 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方法
        1.3.4 文献评析
    1.4 概念界定
        1.4.1 职业幸福感
        1.4.2 青年海归教师
    1.5 理论基础
        1.5.1 需求层次理论
        1.5.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5.3 文化适应理论
第二章 上海市属高校海外归国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
    2.1 调查问卷维度模型与项目设计
        2.1.1 编制过程
        2.1.2 基本结构
    2.2 问卷信度效度
    2.3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2.4 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2.4.1 上海市高校青年海归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特征
        2.4.2 上海市属高校青年海归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差异性检验
        2.4.3 上海市属青年海归教师职业幸福感各维度分析
        2.4.4 研究结论
第三章 影响高校海外归国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原因
    3.1 自身因素对青年海归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
        3.1.1 自我期望值过高,造成职业落差
        3.1.2 长期留学在外,缺失文化认同感
        3.1.3 职业压力较大,缺乏自我调节意识
        3.1.4 功利化倾向,妨碍教师价值观选择
    3.2 学校管理对青年海归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
        3.2.1 行政管理制度不健全
        3.2.2 学术管理制度不合理
        3.2.3 对青年海归人才的后续规划有待完善
    3.3 政策执行对青年海归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
        3.3.1 相关政策执行的监控力不足
        3.3.2 政府部门对青年海归教师的关注较少
第四章 提升上海市属青年海归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对策
    4.1 个人层面:学会自我调节,处理好工作生活之间的平衡
        4.1.1 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合理预设自己的职业期望
        4.1.2 主动适应国内环境,提高文化自信
        4.1.3 学会自我调节减轻压力,促进健康与工作的平衡
        4.1.4 提升青年海归教师的精神境界,增强其职业认同感
    4.2 学校层面:树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
        4.2.1 重视青年海归教师多维度需求,营造民主参与的管理环境
        4.2.2 搭建沟通平台,积极建立民主参与式的管理方式
        4.2.3 改革职称晋升机制,完善评聘管理制度
        4.2.4 关注青年海归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构建健全的培训机制
    4.3 社会层面:加强监督力度,重视青年海归教师未来发展
        4.3.1 政府加大监督力度,加强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
        4.3.2 重视青年海归教师学术发展平台,促进资源均衡分配
        4.3.3 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一、期刊类
    二、着作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外文类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致谢

(9)与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主要问题点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贺友直艺术现实意义的研究
        (二)贺友直文字着作
        (三)贺友直对连环画创作的反思: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框架
第二章 贺友直日记研究
    一、连环画《江畔朝阳》的社会评价
        (一)贺友直来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原因
        (二)连环画《江畔朝阳》的社会评价
    二、贺友直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体验与创作环境
        (一)贺友直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体验
        (二)贺友直在北大荒建设兵团的创作环境
    三、连环画《江畔朝阳》的创作过程
        (一)《江畔朝阳》的核心元素
        (二)《江畔朝阳》的创作形式
第三章 贺友直绘画作品手稿分析
    一、《江畔朝阳》创作手稿的由来
    二、《江畔朝阳》连环画手稿作品分析
        (一)手稿《江畔朝阳》创作过程的严谨性
        (二)手稿《江畔朝阳》表现手法的创新
        (三)手稿《江畔朝阳》的构图特点
        (四)手稿《江畔朝阳》时间性的表现
        (五)《江畔朝阳》手稿与发行版本比较
    三、贺友直中国画作品手稿分析
第四章 贺友直文字手稿研究
    一、连环画市场的繁荣与衰落
    二、贺友直课程讲义分析
        (一)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的教学讲义
        (二)业余培训班讲课提纲
    三、贺友直连环画体会与思考杂记
    四、贺友直的书信
        (二)《江畔朝阳》的创作形式
        (二)贺友直与吕敬人的书信
        (三)贺友直与刘宇廉的书信
        (四)贺友直与韩书力的书信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智力障碍人士家庭照顾者的生活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智力障碍人士家庭照顾者的相关研究
        1.2.2 智力障碍人士照顾者体验的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1.3.1 理论视角
        1.3.2 分析框架
    1.4 概念界定
        1.4.1 智力障碍
        1.4.2 家庭照顾者
        1.4.3 生活体验
    1.5 研究方法
        1.5.1 方法论
        1.5.2 研究对象及其选取
        1.5.3 资料收集方法
        1.5.4 资料分析方法
第2章 初临变化: 懵然无助
    2.1 察觉异常:孩子与别人不一样
        2.1.1 发育迟缓
        2.1.2 学龄期“跟不上”
    2.2 四处求医:艰辛与迷茫
        2.2.1 四处奔波
        2.2.2 “只能自己体会”
    2.3 难以接受: “我的世界都是灰色的”
        2.3.1 想不通的人生际遇
        2.3.2 无法逃避的责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外调适: 煎熬挣扎
    3.1 身心倦怠: 多花的精力不是一点点
        3.1.1 身体的疲惫:吃不消
        3.1.2 心底的悲鸣: 他痛苦还是我痛苦
    3.2 社会身份的丧失
        3.2.1 牺牲职场生涯
        3.2.2 社交的断裂
    3.3 被“裹挟”的家庭生活
        3.3.1 与孩子“捆绑”的家庭决策
        3.3.2 家庭成员的紧张或紧密关系
    3.4 “伤残”的我们与“正常”的他们
        3.4.1 感知的歧视: “别人的眼光不一样”
        3.4.2 自我偏见: “家里有个这样的孩子不光彩”
        3.4.3 社会支持: “有福气的时候也是有福气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对未来:释怀平复
    4.1 从难关走过来了
        4.1.1 被“磨掉”的波折感
        4.1.2 向宿命论的妥协
        4.1.3 在比较中获得宽慰
        4.1.4 自我力量的提升
    4.2 对未来的担忧与期盼
        4.2.1 自己老了,谁来照顾我和孩子
        4.2.2 渴求政策的帮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智力障碍人士家庭照顾者的生活体验:负重前行
        5.1.2 作为一种人生进程破坏的生活体验
    5.2 讨论
        5.2.1 与理论的尝试性对话
        5.2.2 对社会工作的实践启示
    5.3 创新及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人员名单
附录2 智力障碍人士家庭照顾者访谈提纲

四、论某些师范大学老师的心态——也是自我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声音研究[D]. 郭明霞.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研究[D]. 李天娇.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3]高中生生物学阅读现状分析与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 许童童.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4]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D]. 欧阳月明. 南昌大学, 2021(02)
  • [5]延安整风时期党在思想上的自我革命研究[D]. 李丹. 延安大学, 2021(12)
  • [6]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现状与策略研究[D]. 闫润涵.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相关精神因素及干预研究[D]. 王冰.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8]上海市属高校海外归国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研究[D]. 于佳文.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与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研究[D]. 侯奔奔.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10]智力障碍人士家庭照顾者的生活体验研究[D]. 李晓奕.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论师范院校部分教师的心态——兼自我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