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08”神经类型测试表在女手枪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纪昌[1](2018)在《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每个人都在成长,成长贯穿于我们的一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一帆风顺,也可能充满坎坷;有时候我们可以独立应对碰到的问题,但有时候也需要他人帮助才能渡过难关。每个人都在追求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而这条路均不相同,有人积极主动参与成长,将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而有人则顺其自然、随波逐流。这是两条不同的个人成长之路,一条是主动成长,另一条是被动成长。本研究主要关注个人的主动成长。个人成长是指个体在毕生发展过程中在认知、行为以及情感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随着个体的年龄增长而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也有可能是环境因素引起的个体变化,当然也可以是个人主动改变和成长。Robitschek将这种积极主动的个人成长过程称为个人成长主动性。因此,个人成长主动性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有意识、积极主动地去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倾向。然而,当前大多数有关个人成长主动性的研究关注的是大学生或成人等群体,很少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开展此类研究。另外不同研究者编制或修订的个人成长主动性量表结构存在不一致、个人成长主动性的横向研究多而纵向研究少、干预研究不丰富以及国内对个人成长主动性的研究贫乏等问题。因此,本研究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进行界定,认为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规划自己人生道路,克服困难,努力进取,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并且追求卓越的倾向。然后从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问卷编制与检验、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影响因素、发展特点和干预研究等多个方面对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展开讨论。具体地,本研究主要包括四块研究内容,分别是:(1)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2)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结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3)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以及(4)干预研究。四块研究内容分别归属于七个章节。第一部分: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第3章)。为了使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理论植根于青少年个人成长中,本部分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青少年学生的个人成长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得到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结构和影响因素,并对结果进行深入讨论,为下一步编制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问卷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结构、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第4、5、6、7章)。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问卷编制与检验(第4章)重点讨论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问卷的编制以及问卷的信效度、因子结构、跨群体稳定性检验等内容。在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后,结合前人研究文献,编制问卷初始题目,对获得的题目根据编制问卷的流程进行统计分析和模型检验。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发展特点包括两部分研究内容,一个是横向研究的发展特点(第5章),主要通过同时收集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学生的数据,分析考察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总体发展趋势和水平;另一个是纵向研究的发展特点(第6章),主要是通过收集相隔一定时间的四次测量数据,了解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讨论时间恒定协变量和时间变化协变量对该发展趋势的影响。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考察人口学变量(第5章部分)、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第7章)对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影响。人口学变量主要讨论性别、家庭所在地、年级和学段、独生子女等变量;个体因素主要讨论大五人格和核心自我评价;环境因素主要讨论班级环境和家庭环境。第三部分: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部分(第8章)。这部分通过四个子研究考察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第一个研究讨论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与Keyes心理健康模型的关系。第二个研究讨论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这部分包括两个研究,一个是对反刍在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和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另一个是对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进行检验。第三个研究讨论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和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第四部分: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干预研究(第9章)。本部分将开发适合于青少年群体的个人成长主动性干预课程或项目,并检验是否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个人成长主动性水平。采用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实验设计开展为期2个月共8次的干预活动,然后通过统计分析来了解干预的有效性。研究得出了下面的结论:1.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成长内因和成长外因。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结构分为4个维度,分别是主动改变、成长路径、成长韧性以及成长阻碍。2.编制的22个题目4个维度的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问卷,信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构建的二阶单因子模型的模型拟合指数非常好,同时一阶四因子模型和二阶双因子模型拟合也达到了良好的标准,支持了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四因子结构及认知成分和行为成分的划分。3.从横向研究结果看,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总体发展水平较高;青少年学生的成长韧性、主动改变和成长路径处于较高的水平,而成长阻碍位于中等水平。在年龄和年级上,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总体上是一种“W”型发展趋势。从纵向研究结果看,以初中生为被试的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发展轨迹为线性下降趋势,起始水平和后来的发展趋势有显着的个体差异,发展趋势与起始水平有显着关联。时间恒定协变量模型中,性别和年级对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起始水平影响不显着;性别对斜率影响不显着,年级对斜率影响显着,年级越高,斜率越大。时间变化协变量模型中,四次测量的积极情感均对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有显着正向影响,消极情感均对其有显着负向影响。4.男女生在成长韧性的得分上存在极其显着的差异,在成长路径和成长阻碍上存在显着差异,在主动改变和个人成长主动性总均分上不存在差异;不同家庭所在地的被试在成长韧性、主动改变、成长路径、成长阻碍以及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上均不存在差异;不同学段的青少年在成长韧性、成长阻碍和个人成长主动性上有显着差异,而在主动改变和成长路径上没有差异;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问卷各维度及总均分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核心自我评价、大五人格、家庭环境和班级环境独自对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有显着正向影响。同时考虑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时,个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对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影响不显着,影响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主导因素是个体因素,尤其是人格因素。5.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对情绪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对创伤后成长有显着影响,并通过主动反刍促进了创伤后成长,通过侵入性反刍阻碍了个体的创伤后成长。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创伤后成长之间起显着的中介作用,而在它们之间不存在调节效应。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和抑郁之间起显着的中介作用,而在它们之间不存在调节效应。6.本研究设计的成长教育活动、励志教育活动、团体活动和生涯教育活动4个活动模块的干预方案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水平。最后,本研究在个人成长主动性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发展情境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抑郁的素质-压力模型、创伤后成长理论等理论基础上对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总结了研究的创新之处,指出了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汪宇[2](2016)在《限制性饮食者执行功能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论年龄、种族及体重,节食在年轻女性中非常常见。调查显示,大约50%的西方女性报告有关注自己的体重,是一个规律的节食者,或试图限制食物摄入。大量证据表明,虽然节食者经常试图通过限制食物摄入的方式来控制体重,但是从长期看最后都失败了。那些慢性节食者就是限制性饮食者。与非限制性饮食者相比,限制性饮食者面临着更高的肥胖及饮食失调风险。根据世卫组织报告,饮食失调是女性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引起未成年人死亡的重要风险因素。先前我们团队运用路径分析(9、12、18、24个月的纵向设计)考察了身体不满意、社会比较等变量对饮食失调的作用,并据此首次建构了中国青少年饮食失调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发现,限制性饮食是饮食失调过程中最常见的也是最为关键的适应不良行为,是个体从不良心理转向不良行为的关键点,对中国青少年饮食失调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此外,执行功能作为大脑高级的认知活动,主要对各种具体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控制和协调,一直都是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根据Pennington等人的划分,执行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成分: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大量证据表明,肥胖、饮食失调者在抑制控制、工作记忆等执行功能上与控制组存在差异,但很少有研究者系统探讨限制性饮食者执行功能的认知神经机制。当前研究面临着研究内容单一、研究结果存在争议、被试选择和变量控制不够规范等一系列问题。研究者在方法学层面未对被试的体重指数BMI、年龄或性别进行控制,未匹配被试的情绪心境状态、饥饿程度等因素,以及采取不同的研究范式(Stop-Signal、Go-Nogo任务)或刺激类型(图片、词语和真实食物呈现)等都导致现有的限制性饮食者执行功能相关证据存在很多不一致的结果。因此,本研究尝试通过1个问卷调查和6个fmri研究系统考查限制性饮食者执行功能的认知神经机制。第一(实验前准备),为确保量表本身的适用性和稳定性,我们以800人左右女性大学生为样本考查了限制性量表的得分区间、内部一致性和效标效度,以确保测量工具适用于本研究的被试筛选(研究1)。结果发现,被试的描述统计基本数值与常模得分类似,并且被试在限制性量表(rs)和节食关注(cd)、体重波动(wf)分量表上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对这些量表得分与体重指数(bmi)进行相关发现两者存在显着相关,有良好的效标效度。即,本研究所使用的限制性量表在被试筛选上具有很好的适用性。第二(可行性分析),由于限制性饮食有关的fmri研究较少,为了解我们所筛选的食物图片是否能诱发特有的脑区激活以及限制性饮食者是否对食物线索(特异性刺激)存在易感性。我们通过fmri技术考察了12名限制性饮食者和12名非限制性饮食者对不同热量食物线索的易感性差异(oddball任务,研究2)。结果发现,与非限制性饮食者相比,限制性饮食者对高热量食物图片的反应更快。所有被试加工高热量食物图片时,在奖赏和注意、视觉区域有更多激活;同时,相比中性刺激,加工低卡路里食物线索时在视觉相关区域也有更大激活。即,被试能区分出不同热量价值的食物线索,并且我们发现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存在更高的易感性。第三,通过2个fmri实验采用字母/食物线索go-nogo任务分别考查限制性饮食者抑制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3、4)。在字母go-nogo任务中,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在行为层面未表现出显着差异。在脑机制层面,与go刺激相比,nogo刺激诱发被试在额中回、额下回、颞下回、前扣带回、脑岛和视觉皮层区域(如:梭状回)的更大激活,说明本研究在对被试行为抑制控制能力上诱发的有效性。限制性饮食者和非限制性饮食者在字母nogovs.go条件下未表现出一般抑制控制能力的差异。在食物线索go-nogo任务中(研究5),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在对高热量食物线索进行go反应时,存在边缘显着(p=0.062),限制性饮食者对高热量go刺激反应比非限制性饮食者更快。在脑机制层面,对高热量食物线索进行抑制控制条件下,限制性饮食者相比非限制性饮食者在海马旁回和枕中回、颞中回等奖赏及视觉皮层区域有更大激活,而在额上回、额中回等抑制控制相关脑区激活减小,这一结果说明限制性饮食者对高热量食物线索更高的奖赏趋近和更低的抑制控制可能提高了体重增加和饮食失调的风险。而对低热量食物线索进行抑制控制条件下,限制性饮食者在奖赏、记忆有关的海马和海马旁回激活更大,在视觉记忆皮层舌回的激活更小,可能暗示两组被试不同的认知神经基础。第四,通过2个fMRI实验采用字母/食物线索N-back任务分别考查限制性饮食者工作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5、6)。在字母N-back任务中,结果发现,被试在2-back条件下反应时显着长于0-back条件,并且2-back条件下的错误率也更高。在脑机制层面,与0-back条件相比,被试进行2-back任务时在额上回、颞中回、枕中回和梭状回区域激活更大,反映了被试在工作记忆任务中对加工信息进行监控和刷新等。在食物线索N-back任务中,结果同样发现2-back条件下更长的反应时和更高的错误率,此外,被试在高热量条件下,反应时更长、错误率更高。组间比较发现,限制性饮食者对高热量食物线索判断时反应时更长。在脑机制层面,与0-back条件相比,被试进行2-back任务时在额上回、额中回、颞上回区域激活更大。高热量条件下,限制性饮食者在额中回区域更大的激活可能反映食物线索占用了有限的认知资源,而使被试需要更多前额叶皮层参与以避免工作记忆受到影响。最后,我们通过1个fMRI实验采用任务转换范式考查限制性饮食者认知灵活性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7)。结果发现,与非限制性饮食者相比,限制性饮食者在行为指标上反应更差。在脑机制层面,限制性饮食者在额中回和楔前叶区域激活更小,这一结果可能反映了限制性饮食者认知灵活性损伤。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利用神经影像技术从三个执行功能层面对限制性饮食者的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抑制控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限制性饮食者与非限制性饮食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食物线索加工上。在脑机制层面,限制性饮食者与非限制性饮食者的差异主要集中在额上回、额中回等前额叶皮层以及脑岛、海马旁回等边缘系统。本研究从“为什么大多数限制性饮食者最后失败”这一问题取向出发,从执行功能层面探明背后认知和神经机制,旨在预防和干预。我们希望相关成果能有助于及早甄别出限制性饮食的易感人群,并针对不同亚群体进行预防和干预,减少因限制性饮食导致的肥胖、饮食失调比例降低潜在的社会经济花费。
李志朋[3](2008)在《二、三线射击心理选材指标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综述了我国射击项目科学选材的近况,射击心理选材的目的及意义,二、三线射击心理选材指标筛选,射击运动员新的科学选材指标体系测试细则。测试三线女子步枪和三线女子移动靶运动员共232人,其中步枪项目165人,移动靶项目67人;二线男子射击运动员共30人,其中手枪慢射11人,手枪速射5人,飞碟14人。三线女子运动员的测试研究指标有生活年龄、骨龄、身高、体重、神经类型等指标,二线测试研究指标为光反应。研究发现:(1)三线女子步枪和三线女子移动靶两小项之间运动员生活年龄无差异,而骨龄存在差异的趋势,身高、体重具有显着性差异。(2)三线女子步枪和三线女子移动靶运动员偏向灵活型的神经类型百分比具有显着性差异,移动靶运动员神经类型偏向灵活型的百分比较高。(3)二线男子手枪慢射和二线男子飞碟之间的运动员光反应差异有极其显着性差异,飞碟反应较快。(4)二线男子手枪慢射和二线男子手枪速射之间,二线男子手枪速射和二线男子飞碟之间光反应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是二线男子手枪慢射、速射和移动靶三个项目光反应具有逐渐变快趋势。
陈锋,徐媛,王国利[4](1990)在《“808”神经类型测试表在女手枪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一、前言人的一切行为无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和支配,射击项目是以准确、精细、复杂、感受能力极强的高级行为的组合体,是在神经中枢的协调控制和精确统一下实现的。运动训练过程需要各种感受器的协调配合。各种感受经过神经中枢进行转化组合处理产生一种综合感觉能力。所以,一个优秀运动员不仅表现出非凡的运动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超群的思维功能,在射击这种以智能为主的项目。更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对"308"量表的应用对女子手枪选材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凌姝[6](2018)在《身体活动对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绩影响及其中介变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在远古时代,身体活动就已经出现且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社会各界已关注到身体活动对学业成绩的积极影响,但是由于受各因素的制约以及我国长期重智育轻体育观念的影响,热衷身体活动往往会被家长误解为不爱学习的表现。近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受到了极大的关注,青少年学生还在学习生活和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意志薄弱、社会交往力缺乏、性格孤僻、活力不够、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倾向。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众多,不积极参与身体活动与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是其中两个重要因素,这还会造成学生肥胖率的增加、糖尿病发病率的提升以及血压升高、自尊下降和某些类型癌症风险的增加等。事实证明,适度的身体活动对学业成绩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只注重文化学习成绩而忽视身体活动对青少年学生的体魄强健有害无益。然而,以往的研究存在年代久远、实验方法不够全面、内容缺乏深度的问题,抑或是集中于纯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缺乏对于身体活动与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了解国内外中小学生身体活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并挖掘两者间潜在中介变量,从而进一步验证身体活动与学业成绩在中介变量作用下的现实影响,以改变大众对身体活动传统的偏见,高度重视身体活动的重要性,并推进学校教育的改革,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实验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在上海市各区对中小学生身体活动与学业情况进行跨学段的大样本量调查,通过整群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将学校按照地域分布情况、规模等分类,在上海市范围内选择了15所学校的小学25年级的学生,初中初一至初三的学生,高中高一至高三年级的学生,共7092人。经无效数据的筛选及剔除,本研究录入分析的最终人数为6370人,其中小学生1594人(25.0%),初中2922人(45.9%),高中1854人(29.1%);男生3246人(51.0%),女生3124人(49.0%),探讨各学段的学生身体与学业情况的关系,以了解各学段的学生父母教育水平等基本情况,学生常规身体习惯及喜爱的运动项目等,探寻身体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随后开展进一步实验研究,在实验学校选取小学3年级、初中2年级、高中2年级学生共1412人作为研究对象,经无效数据的筛选及剔除,录入分析的最终人数为1365人,其中小学3年级学生572人(41.9%),初中2年级学生494名(36.1%),高中2年级学生299名(22.0%),针对3个年级学生参与中等身体活动强度至大强度的时间,身体质量指数、有氧耐力、压力情况,自我调控能力、各类注意力分配在不同性别和学段间的规律和特点,探索身体活动对我国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绩及其在各中介变量作用下的不同影响。同时,运用回归方程与结构方程模型来验证各学段学生身体活动及其与学业成绩间潜在变量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并通过识别这些因素在不同学段和年龄上是否存在特异性,进一步挖掘各因素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验证身体活动对学生学业成绩及其中介变量作用下的积极影响。在研究工具上,本研究引入人体运动能耗监测仪器,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身体活动情况进行测量。在量表方面,我国并没有专门用于研究身体活动与学生学业情况关系的量表标准化工具,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研究特编制一套用于测评学生身体活动与其学业情况关系的自陈式量表,该测试量表要求被试针对自己身体活动与学业的情况做出回答,了解学生参与身体活动、学业学习习惯等,探寻身体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为后续实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本研究还对3天身体活动回忆量表进行了修订,并采用了国内外普遍认可的相关量表,从多个维度测量学生身体活动和学业情况、自我调控能力、压力水平及各项注意力分配等,为本研究提供一套适合中国学生并且客观科学的研究工具,以及数据完整性和科学性打下基础。本研究中所得数据均使用大型统计软件SPSS24.0和AMOS22.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设计并修订出适用于研究我国学生身体活动对学业成绩及其中介变量作用下影响的研究工具设计并修订了身体活动与学业成绩关系量表、3天身体活动回忆量表,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这些量表均可成为测量各年龄段中国学生的身体活动与学业情况的关系、学生周末身体活动等情况的有效研究工具。2、明确了各学段学生身体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间的关系(1)在学生每周参加身体活动的次数方面,从性别上看,各学段女生每周参加25次身体活动的比例高于男生,而男生每周参加1次及以下及67次身体活动的比例均高于女生;从学段上来看,初中学生每周参加4次及以上身体活动的比例明显高于小学和高中生。在学生每次参加身体活动时间方面,各学段学生(无论男女)每次参加身体活动时长主要集中在2040分钟,而在每次参加身体活动的活动量方面,各学段学生(无论男女)每次参加身体活动时活动量达中等以上的比率均超过七成,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学生每次参加身体活动的活动量达中等以上比例也越高。(2)游泳、羽毛球受到各学段学生(无论男女)的广泛喜爱,其次,篮球和跑步分别出现在男生、女生最喜爱的三个项目之中。此外,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男女生均认为身体活动后对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学习效果的影响最好。(3)学习(作业)时间越长,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一定越好。同时,睡眠时间的长短以及睡前的各项活动,包括做作业、兴趣活动等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然而,在保证一定学习量的前提下,睡觉时间的增加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起到积极的影响。(4)学生参加身体活动的时间越长、次数越多,对小学和初中学生的主科成绩及其总分有积极影响。同时,初中生参加身体活动的次数对政治成绩有积极的影响。而学生参加身体活动时的活动量大小对各学段学生总成绩均没有显着的影响,但是却对高中生物理成绩起到了积极的影响。3、各学段男女学生身体活动对学业成绩及其中介变量作用下的模型构建(1)小学3年级男生参与身体活动(MVPAMT,下同)能直接或间接促进选择性注意力,从而提升其学业成绩(语、数、英单科成绩及其总分,下同),同时,小学3年级男生周末每日达到MVPA的平均时长能有效地影响其周一至周五每日达到MVPA的平均时长。小学3年级女生参与身体活动能促进选择性注意力和有氧耐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学业成绩。(2)初中2年级男生参与身体活动能促进选择性注意力和有氧耐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学业成绩。初中2年级女生参与身体活动能促进选择性注意力和有氧耐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学业成绩。同时,她们周末每日达到MVPA的平均时间越多,其学业成绩也就越好。(3)高中2年级男生周一至周五每日达到MVPA的平均时间越多,其学业成绩越好,同时,他们周一至周五每日达到MVPA的平均时间还能促进有氧耐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学业成绩。此外,研究还发现,周一至周五每日达到MVPA的平均时间虽有效影响了他们的压力水平,而压力的提高却使得他们学业成绩下降。高中2年级女生周一至周五每日达到MVPA的平均时间能直接或间接促进有氧耐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学业成绩。
阳中华[7](2012)在《中庸实践思维与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在家庭成员父母样本和青少年子女样本中进行中庸行为自评量表和中庸价值量表的信效度检验。2、探索中庸实践思维对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影响路径。方法:1、以方便抽样的方式,抽取湖南省长沙市248名成年人和248青少年,对条目进行前期试测。随后分别再抽取278名成年人和青少年,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后抽取401户家庭成员,其中780名父母和401名青少年子女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8周后,其中150名参加重测。信度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条目与分量表相关和重测信度。验证性因素分析与分量表的相关检验结构效度。2、采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多元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研究中庸实践思维对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用LISEREL8.7软件建构中庸实践思维中介模型。结果:1、中庸量表信效度(1)修订后的中庸行为自评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四个因子累积解释率分别为63.07%。在成人样本中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713,各因子α系数在.710-.752之间;重测信度为0.687;条目与相应的因子作相关系数在0.47到0.76之间。青少年样本中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682,各因子α系数在.611-.689之间;重测信度为0.671;条目与相应的因子作相关系数在0.40到0.79之间。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指标均达到测量学要求。(2)对中庸价值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两个因子累积解释率为43.07%。中庸价值量表在成人样本中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723,各因子α系数在.621-.684之间;重测信度为0.722;条目与相应的因子作相关系数在0.48到0.54之间。青少年样本中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727,各因子α系数在.633-.639之间;重测信度为0.595;条目与相应的因子作相关系数在0.46到0.65之间。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指标均达到测量学要求。2、中庸实践思维对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的影响:(1)中庸行为和中庸价值均与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呈显着性相关(P<0.01)。(2)中庸价值的中庸核心和自我收敛因子是家庭功能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中庸行为自评的负面中庸和克己因子是家庭功能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3)中庸行为是中庸价值与家庭功能的中介变量。结论:1、中庸价值量表和修订后的中庸行为自评量表有较好信效度。2、中庸实践思维正向影响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中庸实践思维在家庭功能与心理健康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
方必基[8](2012)在《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文中提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有助于提高个体行为绩效的积极心理力量。本研究在大量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学校情境中的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进行了操作性定义,并按照心理测量学的标准与程序编制了适用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资本测量问卷。为了解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发展的特点,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与青少年生活事件的关系,以及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对七所学校的1819名青少年学生施测了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问卷(PCQA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为开发出一套能有效提高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水平的团体干预方案,本研究还进行了大学生心理资本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的结构包含希望、乐观、自信和韧性4个维度。(2)自编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了解和研究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的有效测评工具。(3)总体来说,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较高。1819名青少年学生在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问卷上的总均分为91.2248分,高于该问卷总分分布的中间值77分。(4)在学段发展特点方面,随着学段的升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不断提高。在年级发展特点方面,从初一到高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处于缓慢发展阶段;进入高三后,其心理资本水平跌入青少年时期的最低谷;到大一时,又迅速回升,发展到青少年时期的最高峰:进入大三后,其心理资本水平逐渐趋于稳定。(5)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在家庭住址、社团成员、学生干部、获奖、学校类别和政治面貌等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但在性别、独生子女和专业等变量上的差异不显着。(6)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影响的情况下,青少年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和其他因子等三个因子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具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健康适应因子、丧失因子和受惩罚因子等三个因子对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水平的预测力则不显着。(7)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影响的情况下,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均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乐观和韧性两个维度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预测作用是直接产生的,而希望和自信两个维度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预测作用则是通过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而产生的,这种中介作用主要是通过减少个体运用消极应对方式的方法来降低其心理症状,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8)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团体干预活动对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心理资本水平的提高对于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王丽娜[9](2013)在《女大学生气质与品牌个性手机的色彩语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品牌个性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手机作为当代人必备的通信工具,除了基本的通信功能外,其他的附加内容已逐渐上升到个性化的需求层次。手机色彩设计作为产品“微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体现品牌个性化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的偏好需求。色彩语义作为用户体验融入色彩设计的重要形式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了通过艺术表现来达到自我精神追求的最终目标。本课题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概念,将女性大学生气质理论首创性地引入手机色彩语义研究领域。品牌个性理论的导入,将使本研究不仅仅限于对产品色彩的设计,而是以提升手机品牌个性价值为目标。课题中手机品牌个性是理论基础,手机色彩语义是物质载体,女大学生气质是特定语境,在对它们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后,结合朵唯品牌个性手机的实例,初步搭建了品牌个性手机色彩语义系统,并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层层推进。本课题的核心重在女大学生气质与品牌个性手机色彩语义映射关系假设的提出,通过原创编制最终的实验方案进行实证设计,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女大学生气质与品牌个性手机的色彩语义之间存在映射关系;其次,运用因子分析得出手机品牌个性色彩语义维度,探索性地搭建了基于女大学生气质的品牌个性手机色彩语义尺度图及期望矩阵图;最后,从“微创新”角度挖掘出新的应用价值,完成手机色彩设计方案。
吕秋霞[10](2009)在《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情绪智力、认知智力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理学中关于幸福感心理学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国外学者便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至今已是硕果累累。国内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近10年来对青少年的研究逐渐热起来,但是单独深入地研究高中学生群体的研究还较少。为了丰富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本研究采用访谈、开放式问卷编制了高中生主观幸福感问卷,包括生活满意度问卷和情感问卷,并对河南两所高中的474名高中生进行测试。探索性因素分析(EFA)结果表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包括友谊、家庭、师生、学业、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经济满意度六个维度,其中友谊满意度和家庭满意度与Huebner(1994)中的相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检验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并且在具体生活满意度中,友谊满意度最高,学业满意度最低。情绪智力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关于能力情绪智力和特质情绪智力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本研究从主观幸福感的内部影响因素角度出发,探讨了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情绪智力、认知智力的关系,以及能力情绪智力和特质情绪智力之间的差异和关系,同时两者与人格特质、认知智力之间的关系。参与者来自河南两所高级中学的495名学生,调查数据使用SPSS13.0 for Windows、LISREL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特质情绪智力量表比能力情绪智力量表具有更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力情绪智力是不同于认知智力、人格特质的心理范畴,它所测量的既不是个体一贯的行为表现即特质,也不是个体所具有的一般能力即智力,而是一种新的事物。而特质情绪智力与人格有重叠,与智力也有重叠。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负相关,外倾性分别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显着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负相关。能力情绪智力中个别维度与主观幸福感中的认知成分即生活满意度存在相关,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绪之间不存在相关。而特质情绪智力中几乎所有的维度均与主观幸福感感中的认知成分存在相关,与积极情感存在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负相关。能力情绪智力对主观幸福感没有预测作用:特质情绪智力和认知智力对主观幸福感有显着预测作用,特质情绪智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预测力最强;人格特质在引入特质情绪智力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由显着变为不显着。特质情绪智力通过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作用于生活满意度,使生活满意度显着提高。
二、“808”神经类型测试表在女手枪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08”神经类型测试表在女手枪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个人成长与个人成长主动性 |
1.2 个人成长主动性的测量 |
1.3 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影响因素 |
1.4 个人成长主动性与其他概念的关系 |
1.5 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干预研究 |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2.1 问题提出 |
2.2 研究设计 |
第3章 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对象与方法 |
3.3 资料分析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4章 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问卷的编制与验证研究 |
4.1 问题提出 |
4.2 研究目的 |
4.3 对象与方法 |
4.4 研究结果 |
4.5 讨论 |
4.6 结论 |
第5章 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发展特点 |
5.1 引言 |
5.2 研究目的 |
5.3 对象与方法 |
5.4 研究结果 |
5.5 讨论 |
5.6 结论 |
第6章 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发展轨迹:基于潜变量增长模型的研究 |
6.1 问题提出与研究目的 |
6.2 对象与方法 |
6.3 研究结果 |
6.4 讨论 |
6.5 结论 |
第7章 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影响研究 |
7.1 问题提出 |
7.2 对象与方法 |
7.3 研究结果 |
7.4 讨论 |
7.5 结论 |
第8章 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
8.1 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与KEYES心理健康模型的关系 |
8.2 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与创伤后成长 |
8.3 青少年生活事件对抑郁的影响: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作用 |
第9章 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干预研究 |
9.1 问题提出 |
9.2 对象与方法 |
9.3 研究结果 |
9.4 讨论 |
9.5 结论与建议 |
第10章 总讨论 |
10.1 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质性研究 |
10.2 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问卷的编制与检验 |
10.3 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发展特点 |
10.4 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影响因素 |
10.5 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
10.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10.7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1章 研究结论 |
附录 |
附录1 质性研究指导语 |
附录2 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问卷(部分) |
附录3 效标工具 |
附录4 研究中用的其他问卷(部分)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限制性饮食者执行功能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基本概念 |
1.1.1 限制性饮食 |
1.1.2 限制性饮食与饮食失调 |
1.1.3 限制性饮食与肥胖 |
1.1.4 执行功能 |
1.2 限制性饮食的主要理论 |
1.2.1 情绪性进食和外部性进食 |
1.2.2 饮食边界模型 |
1.2.3 目标冲突模型 |
1.3 限制性饮食的测量工具 |
1.3.1 限制性量表 |
1.3.2 荷兰饮食行为问卷 |
1.3.3 三因素饮食问卷-限制性饮食分量表 |
1.4 限制性饮食领域文献梳理及执行功能研究 |
1.4.1 限制性饮食领域文献梳理 |
1.4.2 限制性饮食的执行功能研究 |
1.5 限制性饮食的神经机制研究 |
1.5.1 ERP研究 |
1.5.2 PET-fMRI研究 |
2 问题提出和研究方案 |
2.1 问题提出 |
2.1.1 研究内容单一 |
2.1.2 研究结果存在争议 |
2.1.3 被试选择和变量控制不够规范 |
2.1.4 缺乏本土化研究 |
2.2 研究方案 |
2.2.1 限制性量表的适用性分析 |
2.2.2 标准化的刺激材料筛选、变量控制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2.2.3 限制性饮食者抑制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fMRI研究 |
2.2.4 限制性饮食者工作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fMRI研究 |
2.2.5 限制性饮食者认知灵活性的认知神经机制:fMRI研究 |
2.3 研究意义与创新 |
3 研究准备及变量控制 |
3.1 研究1限制性量表的适用性分析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方法 |
3.1.3 研究结果 |
3.1.4 讨论 |
3.1.5 结论与局限 |
3.2 标准化的刺激材料筛选和变量控制 |
3.2.1 标准化的刺激材料筛选 |
3.2.2 变量控制 |
4 可行性分析:研究2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易感性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
4.1 实验目的 |
4.2 方法 |
4.2.1 被试 |
4.2.2 实验流程 |
4.2.3 量表 |
4.2.4 研究材料与范式 |
4.2.5 脑成像数据收集 |
4.2.6 脑成像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行为实验结果 |
4.3.2 fMRI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5 限制性饮食者抑制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fMRI研究 |
5.1 研究3限制性饮食一般抑制控制能力的认知神经机制 |
5.1.1 实验目的 |
5.1.2 方法 |
5.1.3 结果 |
5.1.4 讨论 |
5.1.5 结论 |
5.2 研究4限制性饮食对食物线索抑制控制能力的认知神经机制 |
5.2.1 实验目的 |
5.2.2 方法 |
5.2.3 结果 |
5.2.4 讨论 |
5.2.5 结论 |
6 限制性饮食者工作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fMRI研究 |
6.1 研究5限制性饮食者工作记忆(字母线索)的认知神经机制 |
6.1.1 实验目的 |
6.1.2 方法 |
6.1.3 结果 |
6.1.4 讨论 |
6.1.5 结论 |
6.2 研究6限制性饮食者工作记忆(食物线索)的认知神经机制 |
6.2.1 实验目的 |
6.2.2 方法 |
6.2.3 结果 |
6.2.4 讨论 |
6.2.5 结论 |
7 限制性饮食者认知灵活性的认知神经机制:fMRI研究 |
7.1 实验目的 |
7.2 方法 |
7.2.1 被试 |
7.2.2 实验流程 |
7.2.3 量表 |
7.2.4 研究材料与范式 |
7.2.5 脑成像数据收集 |
7.2.6 脑成像数据分析 |
7.3 结果 |
7.3.1 行为实验结果 |
7.3.2 fMRI结果 |
7.4 讨论 |
7.5 结论 |
8 总讨论和结论 |
8.1 总讨论 |
8.1.1 限制性量表的适用性 |
8.1.2 可行性分析: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易感性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
8.1.3 限制性饮食者抑制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fMRI研究 |
8.1.4 限制性饮食者工作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fMRI研究 |
8.1.5 限制性饮食者认知灵活性的认知神经机制:fMRI研究 |
8.2 结论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科研成果 |
已发表论文 |
主持和参与研究课题 |
(3)二、三线射击心理选材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我国射击项目科学选材的近况 |
二、射击心理选材的目的及意义 |
第一部分 综述 |
一、二、三线射击心理选材指标的筛选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二、射击运动员新的科学选材指标体系测试细则 |
三、神经类型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施测工具 |
三、施测程序及数据处理 |
四、研究假设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一、三线女子射击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
二、三线女子步枪和移动靶神经类型比较 |
三、二线男子光反应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一、三线女子射击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
二、三线女子步枪和移动靶神经类型比较 |
三、二线男子光反应比较 |
四、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身体活动对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绩影响及其中介变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研究设计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核心概念的引入及界定 |
2 身体活动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综述 |
第三部分 身体活动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研究的问卷与量表的编制和修订 |
研究一 身体活动与学生学业情况关系量表的编制 |
1 量表理论模型的建立 |
2 量表的编制 |
3 量表的检验 |
4 小结 |
研究二 3天身体活动回忆量表(3 DAY PHYSICAL ACTIVITY RECALL,3DPAR)的修订 |
1 量表概述 |
2 研究对象 |
3 量表的检验 |
4 小结 |
本部分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第四部分 身体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关系的调查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第五部分 身体活动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及其中介变量的实验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研究工具与测试方法 |
4 研究结果 |
5 分析与讨论 |
6 结论与建议 |
第六部分 总结论与研究展望 |
1 总结论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中庸实践思维与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相关概念介绍 |
1.1.2 中庸实践思维对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
1.1.3 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理论 |
1.2 问题提出 |
1.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2.2 研究假设 |
1.2.3 研究思路 |
1.2.4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中庸实践思维量表信效度研究 |
2.1 中庸行为自评量表的信效度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2 中庸价值量表信效度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结果分析 |
2.2.4 讨论 |
第三章 中庸实践思维对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
3.1 家庭成员的中庸价值和中庸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结果 |
3.1.3 分析讨论 |
3.2 中庸实践思维与家庭功能关系研究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结果 |
3.2.3 讨论 |
3.2.4 研究结论 |
3.3 中庸实践思维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3.3.1 研究目的 |
3.3.2 研究结果 |
3.3.3 讨论 |
3.3.4 研究结论 |
第四章 中庸实践思维是家庭功能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 |
4.1 研究假设 |
4.2 研究结果 |
4.2.1 家庭功能、心理健康与中庸实践思维两个量表的相关分析 |
4.2.2 中庸实践思维的调节效应分析 |
4.2.3 中庸实践思维的中介效应分析 |
4.2.4 中庸实践思维的中介模型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综合讨论 |
5.1 成果讨论 |
5.1.1 中庸行为自评量表信效度 |
5.1.2 中庸价值量表信效度 |
5.1.3 中庸实践思维在家庭中的差异分析 |
5.1.4 中庸实践思维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
5.1.5 中庸实践思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5.1.6 中庸实践思维与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
5.2 创新和不足 |
5.2.1 创新 |
5.2.2 研究局限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8)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Contents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资本概念的发展 |
2.2 心理资本的理论 |
2.3 心理资本的结构与测量研究 |
2.4 心理资本的干预研究 |
2.5 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问题的提出 |
第4章 研究构想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意义 |
4.4 研究程序 |
4.5 研究工具 |
第5章 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问卷的编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研究目的 |
5.3 研究假设 |
5.4 研究方法 |
5.5 研究过程与结果 |
5.6 讨论 |
5.7 小结 |
第6章 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的发展特点研究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假设 |
6.3 研究方法 |
6.4 研究结果 |
6.5 讨论 |
6.6 小结 |
第7章 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相关因素的研究 |
7.1 研究一:青少年生活事件对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的影响 |
7.2 研究二: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7.3 小结 |
第8章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团体干预实验研究 |
8.1 引言 |
8.2 研究目的 |
8.3 研究假设 |
8.4 研究方法 |
8.5 研究结果 |
8.6 讨论 |
8.7 小结 |
第9章 综合讨论 |
9.1 关于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问卷的编制研究 |
9.2 关于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发展特点的研究 |
9.3 关于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相关因素的研究 |
9.4 关于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团体干预的研究 |
9.5 本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0章 研究结论 |
附录1 开放式调查问卷 |
附录2 初测问卷(节选) |
附录3 正式问卷(节选) |
附录4 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团体干预活动方案 |
附录5 团体活动过程性评价问卷 |
附录6 团体活动效果个人评估问卷(节选) |
附录7 团体活动效果追踪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女大学生气质与品牌个性手机的色彩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应用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1 社会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1 课题研究的理论现状 |
1.3.2 课题研究的应用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
1.4.1 课题研究的思路 |
1.4.2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4.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1.5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本课题相关理论概述 |
2.1 女大学生的气质理论综述 |
2.1.1 女大学生气质的概念界定 |
2.1.2 女大学生的气质理论概述 |
2.1.3 女大学生气质类型划分 |
2.1.4 女大学生气质在消费行为中的表征 |
2.2 品牌个性理论综述 |
2.2.1 品牌概述 |
2.2.2 品牌形象识别要素 |
2.2.3 品牌个性的概述 |
2.2.4 品牌个性的划分 |
2.3 色彩语义学理论综述 |
2.3.1 色彩语义学的界定 |
2.3.2 基于手机品牌个性的色彩语义学 |
2.3.3 色彩语义学心理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朵唯”品牌个性导向下手机色彩语义系统构建 |
3.1 朵唯品牌手机的现状研究 |
3.1.1 朵唯品牌手机的宏观分析 |
3.1.2 朵唯品牌手机的微观分析 |
3.1.3 朵唯品牌手机的色彩分析 |
3.2 品牌个性理论导向的朵唯手机 |
3.2.1 朵唯手机的品牌个性分析 |
3.2.2 朵唯手机的品牌个性维度划分 |
3.3 基于朵唯品牌个性的手机色彩语义系统的搭建 |
3.3.1 朵唯品牌个性手机色彩设计的依据 |
3.3.2 朵唯品牌个性手机色彩语义系统的价值取向 |
3.3.3 女大学生气质与朵唯品牌个性手机色彩语义的互动关系假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本课题验证假设的实证研究设计 |
4.1 研究流程 |
4.2 色彩样本的语义评价实验 |
4.2.1 色彩样本的筛选 |
4.2.2 女大学生群体对色彩认知的调研 |
4.3 朵唯手机色彩语义评价实验 |
4.3.1 朵唯手机样本的选取 |
4.3.2 手机色彩语义形容词的选取 |
4.3.3 品牌个性语义评价实验 |
4.3.4 品牌个性语义评价实验结果分析 |
4.4 正式问卷制作 |
4.5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测评 |
4.6 问卷正式实施与被测者信息统计 |
4.6.1 问卷的正式发放与回收 |
4.6.2 被试者信息统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女大学生气质与品牌个性手机色彩语义的心理评价 |
5.1 朵唯品牌个性手机色彩语义的统计分析 |
5.1.1 被测女大学生气质类型比例 |
5.1.2 朵唯手机色彩的描述性统计 |
5.1.3 品牌个性手机色彩语义的理想期望与真实的对比分析 |
5.1.4 女大学生气质与手机品牌个性的相关分析 |
5.1.5 女大学生气质在理想朵唯手机各色彩语义组的差异分析 |
5.2 女大学生气质类型与品牌个性手机色彩偏好研究 |
5.2.1 女大学生手机色彩喜恶的统计分析 |
5.2.2 女大学生气质与品牌个性手机色彩偏好分析 |
5.3 女大学生气质类型的品牌个性手机色彩语义尺度图构建 |
5.3.1 基于女大学生气质类型的品牌个性手机色彩语义尺度图的构建方法 |
5.3.2 关于 15 种色彩样本与 15 对基本色彩语义形容词的对应关系 |
5.3.3 基于女大学生气质类型的品牌个性手机色彩语义尺度图的构建 |
5.3.4 基于女大学生气质类型的品牌个性手机色彩期望语义矩阵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实证研究的应用价值 |
6.1 课题研究的贡献及应用价值 |
6.2 课题研究的结论 |
6.2.1 课题研究结论(一) |
6.2.2 课题研究结论(二) |
6.2.3 课题研究结论(三) |
6.3 研究局限 |
6.4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二:手机色彩语义形容词甄选问卷 |
附录三:手机分群样本 |
附录四:手机样本分类调查 |
附录五:朵唯手机品牌个性色彩语义评价调查 |
附录六:朵唯手机品牌个性色彩语义及偏好与女大学生气质调查 |
附录七:图表来源 |
(10)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情绪智力、认知智力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主观幸福感概述 |
1.2 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情绪智力的关系研究综述 |
第二章 研究问题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假设 |
2.4 分析的进路 |
第三章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编制及现状研究 |
3.1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编制 |
3.2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1 参与者的选择 |
4.2 研究量具 |
4.3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五章 研究结果 |
5.1 研究方法 |
5.2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研究 |
5.3 量具的信度、效度分析 |
5.4 主观幸福感与其他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研究 |
5.5 主观幸福感与其他三个心理变量之回归分析 |
5.6 特质情绪智力、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对生活满意度的路径分析 |
5.7 讨论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6.1 总结论 |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808”神经类型测试表在女手枪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少年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郭纪昌.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5)
- [2]限制性饮食者执行功能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 汪宇. 西南大学, 2016(04)
- [3]二、三线射击心理选材指标研究[D]. 李志朋.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4]“808”神经类型测试表在女手枪中的应用[A]. 陈锋,徐媛,王国利. 《体育科研》1991年第1期(总第41期), 1990(总第41期)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身体活动对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绩影响及其中介变量的研究[D]. 李凌姝.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9)
- [7]中庸实践思维与家庭功能和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 阳中华. 中南大学, 2012(03)
- [8]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 方必基. 福建师范大学, 2012(12)
- [9]女大学生气质与品牌个性手机的色彩语义研究[D]. 王丽娜. 江南大学, 2013(02)
- [10]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情绪智力、认知智力的关系研究[D]. 吕秋霞. 上海师范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