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法 30 主题

国际贸易法 30 主题

一、国际贸易法律30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1](2021)在《国际贸易法视阈下数据本地化措施的边界及其协调——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切入点》文中研究说明数据本地化措施与数字贸易自由化发展密切相关。全球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中蕴藏着纷繁复杂的数据本地化措施。国际贸易法视阈下,数据本地化措施属于国内监管措施。因此,数据本地化措施的合理边界即在于不构成不必要的贸易限制。沿循必要性标准测试的实践,数据本地化措施的必要性判断应当综合考虑成员方所追求的利益或价值的重要程度、争议措施对政策目标达成的贡献程度、争议措施的贸易限制程度、成员方对公共利益和价值的保护程度和更少贸易限制性替代措施五个方面。以此为标准展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相关措施并未对数字贸易的发展施加不必要的贸易限制。基于发展的视角,国内监管议题是晚近自由贸易协定的重要议题。在良好监管实践的指引下,完善数据本地化措施应当提升措施制定全流程的透明度、完善监管影响评估并关注国内监管措施的协调与平衡。落脚于《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国应考虑以数据信息跨境流动自由化为原则优化个人信息的跨境流动规则,并积极探索良好监管实践在个人信息跨境影响评估中的适用。

何永宏[2](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记名提单凭单放货理论依据的再探索——国家对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自由的干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本本"到结论的研究路径,未能找到记名提单凭单放货的理论依据和本质。从中国航运和国际贸易的实践出发,笔者认为,记名提单凭单放货的理论依据是国家在国际贸易的特殊风险及船方和货方合同地位不平等的现实条件下,出于保护贸易安全整体国家利益以及中小出口商利益的需要,对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自由的干预。"一带一路"背景下,我们要摒弃脱离中国航运和国际贸易实际的纯粹"本本主义"和"唯国际惯例论";同时又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在符合我国整体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大胆学习借鉴先进的国际规则,积极参与、进而主动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实现中国规则与国际规则的双向互动融合。

季新成,员丽娟,石磊,方海萍,兰乃洪,李建军[3](2021)在《中蒙进出境动物检疫法比较》文中研究指明为深入了解中国与蒙古国进出境动物检疫制度,促进贸易开展,对双方进出境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的主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和《蒙古国进出境动植物及动植物原材料、产品检疫法》进行比较,并分析各自特点。对比发现:中蒙两国动物检疫法在基本情况、立法目的、被检疫对象、境外检疫要求、检疫审批、进境检疫、出境检疫、过境检疫、旅客携带邮寄物检疫、运输工具检疫以及各方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规定基本一致。但蒙古国检疫法规定对进境、出境或过境的动物及动物产品须进行专门风险分析,而我国没有对风险分析相关内容在法律和行政法规层面进行规定;蒙古国对不同动物分类规定了不同的境外隔离检疫期限,而我国仅以双边签署的议定书形式进行规定,期限大多统一为30 d;蒙古国按旅客携带动物、动物产品,如果来自严重动物传染病的国家/地区,则禁止进境,而我国则禁止携带、邮寄几乎所有的动物及其产品,这种一律禁止的做法过于机械。由此建议,我国需在法律层面作出进出境动物检疫风险分析和可接受风险的规定,并提高管理能力,根据不同动物风险等级设定隔离检疫期限,调整携带、邮寄物的检疫措施,加快推进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修订工作。

Guy Lefebvre,焦杰[4](2021)在《《2020版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创新性与实践中的差异性》文中认为国际商会制定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显着地提高了交易效率。然而,国际贸易术语并未覆及买卖合同中的所有问题,所以它无法取代买卖合同。在实践中,买卖双方会基于自身的利益,依据多方面的因素对国际贸易术语作出选择。FOB是最常用的国际贸易术语之一。《2020版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针对该术语下的买卖双方义务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但是,FOB术语的使用依然引发了不少争议。当事人应加强对国际贸易术语的了解,以便在实践中作出理性和合理的选择。

杨健[5](2021)在《国际版权贸易中的文化冲突与协调——以文化强国建设为背景》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版权贸易极大地助推了文化传播、文化创新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国际版权贸易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内在有机联系,但因国际版权贸易中可能伴随着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也会产生一定的冲突。积极解决冲突,正确面对国际版权贸易自由化与文化多样性,构建良好的协调机制至关重要。厘清国际版权贸易中存在文化冲突的根源,有助于深入阐释利益冲突,并进一步探究国际版权贸易中特殊的文化内涵。国际版权贸易中要考量文化因素,通过激励创新来保护和促进文化,通过利益平衡机制对国际版权贸易中的利益进行动态调整。国际社会各成员应遵守国际版权贸易规则、尊重与保护文化多样性,加强国际协调。在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国应主动应对国际贸易规则重构、坚持国际贸易自由化,要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版权保护的法治水平,从而促进国际版权贸易与文化保护的有机协调。

靳英桃[6](2021)在《入世后我国纺织业面临的国际贸易法律规制及当代启示——评《WTO法律规则与中国纺织业》》文中指出历经长达14年的艰苦谈判,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起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与美国、欧盟达成了入世协议,正式成为贸易伙伴。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从全球第七上升为第二,截止2020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2.16万亿元,约占GDP的30%,在全球货物出口总额中占比14.7%。在此背景下,我国纺织行业也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根据《纺织品与服务协议》的规定,2005年前纺织品进口的发达国家应逐步取消对纺织品的配额,

彭岳[7](2021)在《数字贸易治理及其规制路径》文中研究表明数字贸易治理存在着两类主流规制路径:数据规制与贸易规制。前者围绕跨境数据流动而展开,具有多元性和灵活性;后者以推进贸易自由化为目标,具有主权性和互惠性。理论上,数据规制和贸易规制均可被用来协调各国在数字贸易治理方面的冲突,但哪一类规制路径更适于调整数字贸易问题,以及如何在国际层面更好地协调各国规制措施,将影响到各国进行国际合作的成效和前景。当前,国家间订立一个综合性的数据条约不具可行性,而通过贸易协定全面纳入数字贸易治理条款有使数字经济脱嵌于国内社会关系的危险,以WTO体制为代表的有限全球化策略仍是最佳替代方案。

范晓鹏[8](2021)在《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都市圈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与人口承载核心区域,也是区域综合实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从本质上来看,都市圈是一个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其形成与发展类似于有机生命体,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与特征,以系统内各部分达到一体化为理想状态,高质量则是判断一体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都市圈发展既要考虑“量”的一体化,也要考虑“质”的一体化。作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西安都市圈仍面临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同质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现实问题,加快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已迫在眉睫。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与现实困境,本研究重点围绕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第一,综合集成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跟踪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在遵循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一般规律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空间、规划等多方位一体化,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高质量,从来源与构成、存在与变化、动因与结果、目标与路径等视角,系统阐释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耦合辩证关系,归纳总结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指向。第二,在一体化视角下,建构基于交通、经济、人口、文化等多维度的定量叠加测算方法体系,并结合西安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和发展脉络进行定性辅助校核,从而科学识别西安都市圈的空间圈层结构。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近年来西安都市圈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展,以及圈层结构的演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并综合集成“一体化—高质量—耦合度—满意度”等维度,开展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综合绩效评价,印证一体化与高质量的耦合发展关系,辅助研判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第三,结合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交通设施、历史文化等基础性因素,以及政策制度、信息技术等刺激性因素,对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研判,构建以因子属性与作用形式为基础的动力机制模型。基于此,通过梳理都市圈发展的一般模式与复合模式,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索西安都市圈的适宜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与观点。第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应在区域协同、产业分工、市场统一、设施互联、风险共担等方面,且未来高质量发展应充分体现人本化、绿色化、创新化与网络化等发展理念。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应体现在产业协同创新、市场开放统一、生态绿色共保、城乡协调融合、文化包容认同、交通互联互通、服务共建共享、科技智慧引领、治理现代高效等多维层面,由此才能在空间层面真正实现都市圈要素、结构、功能的高质量一体化。第二,从西安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西安都市圈仍是以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为核心的单核型都市圈,并呈现出沿交通要道轴向延伸的态势,区域整体空间联系仍较为松散。在充分解析区域现状和比较审视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的基础上,研判得知西安都市圈目前还存在城镇体系不完善、产业协作不够、交通网络化水平低、生态保护乏力、公共服务过度集中、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耦合—满意度”评价分析可知,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水平一般,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近年来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水平都有很大提升,但受到多维因素的影响仍处于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研究范围内居民对西安都市圈的认知程度较低,中心与外围的空间联系感知较弱,对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普遍不高。第三,针对西安都市圈提出“三多一网”的适宜空间模式,认为“多目标、多中心、多维度、网络化”的发展格局是理想空间形态。在明确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与战略使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积极响应适宜空间模式,重点从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引导策略。同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强调规划思维转变与规划目标转向,进而加强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与内外衔接,优化完善都市圈规划编制程序,并提出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响应的路径与方法,从而有效支撑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展规划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彭岳[9](2021)在《WTO协定在国内法院的适用:中国入世廿年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际贸易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审理国际贸易行政案件。据此,WTO协定被排除在可适用的法律渊源之外,此前关于国内法院是否适用WTO协定的争议就此告一段落。中国入世之后20年的司法实践表明,该规定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引发了进一步的理论争议。特别是,该规定所引入的一致性解释原则并未在司法实践中产生实质影响。在司法实践越来越趋向于完全排除WTO协定国内直接适用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利用一致性解释原则缓和国内法与国际法之间的紧张关系,则很难为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有必要进一步明确WTO协定不可适用的范围和程度,将遮蔽的法律问题揭示出来,同时强调一致性解释原则在涉外案件中的不可或缺性。

彭亚媛,马忠法[10](2021)在《管制与自由:国际技术转移法律规则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国际技术转移法律规则的演变,经历了国际化、政治化、技术外部性国际规制以及保护主义等阶段,在政府管控和贸易自由谱系的两端摇摆,而知识产权制度是其核心主题。技术转移规则从管控人员和机器的国内法,逐渐演变为借助国际知识产权法进行规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技术转移议题初登联合国舞台并引发了三次大讨论,其中国际经济新秩序运动倡导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技术转移规则,但以失败而告终;多边环境协定中的技术转移条款旨在规制技术外部性,意在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之间寻求"中间道路",但收效甚微;而近年强化技术转移财产属性的贸易保护趋势在逐渐加强。面对全球公共问题解决之需求,未来的国际技术转移规则将出现"市场导向"和"责任导向"两种逻辑模式,且这两者将长期共存并时有冲突。当下中国面临着"强制技术转移"的舆论压力,以及国际技术转移法律规则的"中西标准之争"。为此,中国需区分国内法中贸易类和投资类技术转移规则,并借助多边环境协定、贸易投资协定和"一带一路"倡议,主张"可持续的国际技术转移制度"。

二、国际贸易法律30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贸易法律30题(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贸易法视阈下数据本地化措施的边界及其协调——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切入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本地化措施:数字贸易中的国内监管措施
    (一)数据本地化措施属于“影响服务贸易的措施”和“普遍适用的措施”
    (二)数据本地化措施在国内监管措施与市场准入之间的界分
二、不构成不必要的贸易限制:数据本地化措施的合理边界
    (一)数据本地化措施在必要性标准测试中的适用考量
    (二)实例谛观:《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数据本地化措施
三、良好监管实践:迈向更协调的数据本地化措施
    (一)良好监管实践:国内监管措施的平衡与协调
    (二)从良好监管实践看数据本地化措施的协调
    (三)良好监管实践趋势下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完善与实施

(5)国际版权贸易中的文化冲突与协调——以文化强国建设为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际版权贸易与文化的有机联系
    (一)文化在国际版权贸易中的重要体现
    (二)国际版权贸易对文化的重要影响
三、国际版权贸易中文化冲突的根源与表现
    (一)冲突的根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差距
    (二)冲突的表现——文化保护与版权保护的利益冲突
    (三)冲突的特殊性——国际版权贸易的客体差异与文化内涵
四、国际版权贸易中文化冲突的协调机制构建
五、结 论

(7)数字贸易治理及其规制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贸易治理特色及规制路径之争
    (一)数字贸易的治理特色
    (二)数字贸易治理的规制路径之争
        1. WTO体制应对数字贸易冲击的方法及困境
        2. G20为代表的利害攸关方应对数字贸易冲击的尝试
二、数据规制语境下的数字贸易治理
    (一)数据规制中的“公平信息实践”原则与阵营分立
    (二)中美欧数据规制特点及对贸易的影响
        1. 欧盟个人数据保护及对贸易的影响
        2. 中国网络安全保护及对贸易的影响
        3. 美国碎片化数据保护及对贸易的影响
    (三)综合性国际数据条约前瞻
三、贸易规制语境下的数字贸易治理
    (一)贸易协定涵盖范围之争
    (二)贸易协定涵盖范围存在争议的制度根源
四、有限全球化下的规制路径选择
    (一)贸易协定全面纳入数字治理事项的危害
    (二)贸易协定的法律功能及介入数字贸易治理的限度
五、结论

(8)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2.1 重要性和典型性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释义
        1.4.1 都市圈
        1.4.2 一体化
        1.4.3 高质量
    1.5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6 基础性支撑原理与研究特性
        1.6.1 基础性支撑原理
        1.6.2 研究特性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经济学相关理论
        2.1.2 生态学相关理论
        2.1.3 社会学相关理论
        2.1.4 地理学相关理论
        2.1.5 城乡规划学相关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都市圈的相关研究
        2.2.2 一体化的相关研究
        2.2.3 高质量的相关研究
        2.2.4 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2.3 国内外发展经验
        2.3.1 国外经验
        2.3.2 国内经验
    2.4 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若干启示
        2.4.1 人本化
        2.4.2 绿色化
        2.4.3 创新化
        2.4.4 网络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及特征
    3.1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内在机理
        3.1.1 从“要素分散”到“要素集合”:集聚化与融合化
        3.1.2 从“增长极核”到“网络关联”:扩散化与网络化
        3.1.3 从“单打独斗”到“协作一体”:协作化与一体化
    3.2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哲学思辨
        3.2.1 来源与构成:“渊源合一”
        3.2.2 存在与变化:“协同发展”
        3.2.3 动因与结果:“互为因果”
        3.2.4 目标与路径:“殊途同归”
    3.3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
        3.3.1 产业协同创新
        3.3.2 市场开放统一
        3.3.3 生态绿色共保
        3.3.4 城乡协调融合
        3.3.5 文化包容认同
        3.3.6 交通互联互通
        3.3.7 服务共建共享
        3.3.8 科技智慧引领
        3.3.9 治理现代高效
    3.4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空间指向
        3.4.1 空间要素流态化
        3.4.2 空间结构网络化
        3.4.3 空间功能协同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化视角下西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1 识别原则与思路
        4.1.1 识别原则
        4.1.2 识别思路
    4.2 空间特征认知与识别方法选取
        4.2.1 基本特征判别
        4.2.2 基本范围选取
        4.2.3 中心城市界定
        4.2.4 识别方法选取
    4.3 多维方法定量叠加测算
        4.3.1 公路等时法测算结果
        4.3.2 城市引力法测算结果
        4.3.3 城镇人口密度测算结果
        4.3.4 历史文化资源密度法测算结果
        4.3.5 定量综合叠加测算结果
    4.4 地域特征定性辅助校核
        4.4.1 历史文化渊源回溯
        4.4.2 历史文化空间格局指引
        4.4.3 定性辅助校核结果
    4.5 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5.1 核心圈层识别
        4.5.2 扩展圈层识别
        4.5.3 辐射圈层识别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都市圈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核心问题研判
    5.1 时空演化特征
        5.1.1 中心城区的时空演化
        5.1.2 圈层结构的时空演化
    5.2 区域现状解析
        5.2.1 自然地理
        5.2.2 经济社会
        5.2.3 城镇体系
        5.2.4 服务设施
        5.2.5 体制机制
    5.3 比较格局审视
        5.3.1 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
        5.3.2 横向比较对象的选取
        5.3.3 主要特征的比较判别
    5.4 核心问题研判
        5.4.1 一核独大且能级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足
        5.4.2 创新引领能力不强,产业协同程度不高
        5.4.3 文化高地尚未形成,文旅融合发展不够
        5.4.4 网状交通尚未形成,枢纽能力内高外低
        5.4.5 公服资源过度集聚,区域失衡现象突出
        5.4.6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质量欠佳
        5.4.7 一体化建设推动缓慢,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满意度”评价
    6.1 总体思路与评价方法
        6.1.1 总体思路
        6.1.2 评价方法
        6.1.3 数据来源
    6.2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评价
        6.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6.2.3 评价结果分析
    6.3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评价
        6.3.1 人群特征与空间范围认知情况
        6.3.2 出行行为与差异化需求特征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及适宜空间模式
    7.1 影响因子研判
        7.1.1 自然环境因子
        7.1.2 经济社会因子
        7.1.3 交通设施因子
        7.1.4 历史文化因子
        7.1.5 政策制度因子
        7.1.6 信息技术因子
    7.2 动力机制解析
        7.2.1 自然环境约束力
        7.2.2 经济社会推动力
        7.2.3 交通设施支撑力
        7.2.4 历史文化塑造力
        7.2.5 政策制度调控力
        7.2.6 信息技术重构力
    7.3 既有模式梳理
        7.3.1 一般模式
        7.3.2 复合模式
        7.3.3 模式特征
    7.4 适宜空间模式建构
        7.4.1 模式建构思路
        7.4.2 空间模型建构
        7.4.3 适宜模式推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规划引导策略
    8.1 战略价值与发展目标
        8.1.1 战略价值研判
        8.1.2 目标方向引导
    8.2 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
        8.2.1 城镇体系完善
        8.2.2 空间结构优化
    8.3 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
        8.3.1 区域产业布局优化
        8.3.2 产业辐射能力强化
        8.3.3 创新网络体系搭建
    8.4 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8.4.1 文化遗产整体保护
        8.4.2 历史文化格局传承
        8.4.3 文旅全域融合发展
    8.5 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
        8.5.1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8.5.2 公服设施均衡一体
        8.5.3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8.6 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
        8.6.1 区域生态环境修复
        8.6.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8.6.3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面向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西安都市圈规划机制响应
    9.1 思维转变与目标转向
        9.1.1 规划思维转变
        9.1.2 规划目标转向
        9.1.3 规划基本原则
    9.2 体系衔接和编制程序
        9.2.1 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及内外衔接
        9.2.2 规划编制的管理主体及程序完善
    9.3 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
        9.3.1 协同治理机制提升
        9.3.2 城乡融合机制完善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1.1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的关系机理
        10.1.2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0.1.3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空间模式
        10.1.4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亟需规划引导及制度保障
    10.2 创新点
        10.2.1 揭示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关系机理与主要特征
        10.2.2 提出多维视角融合地域特质的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方法
        10.2.3 探索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模式与规划对策
    10.3 不足与展望
        10.3.1 不足之处
        10.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9)WTO协定在国内法院的适用:中国入世廿年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入世之初WTO协定在国内法院适用的理论争议
    (一)承认WTO协定可被法院适用的观点及理论
    (二)否认WTO协定可被法院适用的观点及理论
二、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出台与理论的终结?
    (一)涉外行政诉讼中WTO协定的适用问题
    (二)民事诉讼中WTO协定的适用问题
    (三)一致性解释问题
三、入世后WTO协定在国内法院适用的司法实践
    (一)建设工程设计合同效力之争
    (二)走私普通货物、物品偷逃应交税额的确定
    (三)涉税行政纠纷的管辖权和税率确定
    (四)涉外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纠纷
        1. 涉外知识产权民事纠纷
        2. 涉外知识产权行政纠纷
四、结论

(10)管制与自由:国际技术转移法律规则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初始发展阶段:从国内管控到国际知识产权法律规制
    (一)管控技术工人和机器硬件设备
    (二)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萌芽和建立
        1.《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中的技术转移条款
        2. 国际贸易与其他知识产权
二、政治话语阶段:“南北”国家技术转移规则之争
    (一)技术转移议题初登联合国舞台
    (二)国际经济新秩序运动与技术转移
        1. 国际经济新秩序运动中的技术转移
        2. 国际经济新秩序运动中技术转移议题的意义与效果
三、技术外部性的国际规制阶段:多边环境协定中的“技术转移条款”
    (一)多边环境协定中的技术转移条款
    (二)环境技术转移中的利益诉求与“中间道路”
四、保护主义阶段:技术转移的强财产化趋向
    (一)《TRIPS协定》中的技术转移条款
        1.《TRIPS协定》的技术转移相关条款及影响
        2.《TRIPS协定》和《巴黎公约》技术转移条款的关系
    (二)国际投资法中的技术转移
        1.《TRIMs协议》中的技术转移
        2. 双边投资协定中的技术转移
五、国际技术转移法律规则的未来展望
    (一)国际技术转移法律规则中知识产权的功能
    (二)国际技术转移法律规则的两种面向
六、中国的路径选择
    (一)消解“强制技术转移”西方叙事的舆论压力
        1.“强制技术转移”舆论战
        2. 消解“强制技术转移”的路径
    (二)倡导可持续的国际技术转移制度
结语

四、国际贸易法律30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贸易法视阈下数据本地化措施的边界及其协调——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切入点[J]. 张明. 南大法学, 2021(06)
  • [2]“一带一路”背景下记名提单凭单放货理论依据的再探索——国家对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自由的干预[J]. 何永宏. 法律适用, 2021(12)
  • [3]中蒙进出境动物检疫法比较[J]. 季新成,员丽娟,石磊,方海萍,兰乃洪,李建军. 中国动物检疫, 2021(11)
  • [4]《2020版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创新性与实践中的差异性[J]. Guy Lefebvre,焦杰.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5]国际版权贸易中的文化冲突与协调——以文化强国建设为背景[J]. 杨健. 北方法学, 2021(05)
  • [6]入世后我国纺织业面临的国际贸易法律规制及当代启示——评《WTO法律规则与中国纺织业》[J]. 靳英桃. 毛纺科技, 2021(08)
  • [7]数字贸易治理及其规制路径[J]. 彭岳. 比较法研究, 2021(04)
  • [8]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范晓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WTO协定在国内法院的适用:中国入世廿年的理论与实践[J]. 彭岳.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2021(04)
  • [10]管制与自由:国际技术转移法律规则的回顾与展望[J]. 彭亚媛,马忠法. 国际经济法学刊, 2021(03)

标签:;  ;  ;  ;  ;  

国际贸易法 30 主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