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绿体吞噬现象的发现(论文文献综述)
汤泽生,代庆阳,苏学辉[1](1993)在《叶绿体吞噬现象的发现》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小麦83A、83B为材料,用亚星微结构的制片方法,进行观察叶细胞的超微结构,首次发现了高等植物叶绿体吞噬线粒体的现象和过程。叶绿体在内外条件的影响下,由一处或多处的被膜突出,逐渐形成变形虫式的伪足,包围附近的部分细胞质和细胞器(如线粒体),形成吞噬泡。本文对叶绿体吞噬泡的形成过程、规律、吞噬泡的命运及其意义进行了探讨,为细胞工程提供了新材料,为细胞器的起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石乐娟[2](2006)在《线艺春兰再生体系的优化及组织结构解剖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线艺兰是指兰科(Orchidaceae),兰属(Cymbidium)中的春兰(Cym.goer ingii(Rchb.f.)),建兰(Cym.emsifolium(L.)SW.),寒兰(Cym.Kanran Ma kino),墨兰(Cym.Sinense(Andr.Wild),蕙兰(Cym.faberi Rolfe)五种国兰线艺品种的总称。线艺兰花是因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如光照、雷击)的刺激,导致其遗传基因产生变异,叶片上出现黄、白色线条或斑纹等艺象的变异品种。线艺兰因叶片色彩亮丽,比一般兰花更具观赏价值,较受市场欢迎。但沿用传统的分株繁殖法,线艺兰繁殖系数极低,且由于其生态环境及养护条件的多变,线艺不能稳定的遗传下去,致使大量兰花珍品丧失。中国兰的组织培养已有一定进展,但有关线艺兰的组培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以线艺春兰‘绿云’的类原球茎为材料,分析建立了线艺春兰的高效再生体系,研究了其根状茎增殖与分化的起源。此外通过对兰花叶片的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初步探讨了其叶片线艺产生原因。为线艺兰珍稀品种的保存及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线艺春兰再生体系的优化 1.细胞分裂素BA、KT对根状茎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KT浓度超过1.0mg·L-1后根状茎易玻璃化;0-3.0mg·L-1范围内生长素浓度越高越利于根状茎的形成,IBA促进根状茎的生长较NAA效果好。 2.基本培养基B5上的根状茎增殖较快,但培养50d后根状茎呈深绿色,部分开始褐化。1/2 MS固体培养基上的根状茎培养50d后直径较大,生长粗壮,颜色嫩绿,生长状况明显优于B5。因此B5培养基有利于根状茎短期的快速增殖,长期继代培养及保存宜选用1/2 MS固体培养基。研究表明1/2 MS与B5的转换培养在实际生产中比任何一种培养基单独培养更有利于根状茎的增殖。 此外,在MS的基础上微量元素的改变(硫酸锌8.6→15,硫酸铁27.8→20,EDTA二钠37.3→26.83,硫酸锰 22.3→12;单位:mg·L-1)更利于根状茎不定芽的分化。 3.BA 1.0mg·L-1+IBA 1.0mg·L-1是根状茎分化的最佳激素组合,芽分化率达到36.9%。
石乐娟,王荔,杨永英,张放[3](2009)在《线艺春兰叶片产生线艺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对线艺春兰同一叶片的线艺部位(即黄色部位)与正常绿色部位的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初步研究表明线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叶绿体数量减少;叶绿体发育不完全,形状不规则,大多为叶绿体的前体(质体),类囊体少,只有基粒。
王芳,刘超,刘克德[4](2014)在《AtRabD2b共抑制植株死亡茎段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树脂包埋技术,以AtRabD2b共抑制植株死亡发生茎段为实验材料,制备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观察突变体茎段死亡的细胞学特征。结果表明:(1)共抑制植株茎细胞的死亡首先在表皮细胞层中发现,然后向切片圆周两侧以及内侧细胞蔓延。(2)共抑制植株茎细胞出现染色质边缘化、叶绿体内囊体片层膜数目减少、细胞器成分被液泡吞噬等异常现象。这些细胞学特征暗示共抑制植株茎段发生了细胞程序性死亡,由此推断AtRabD基因对拟南芥茎顶端细胞的生长有重要的维持作用。
何涛,吴学明,贾敬芬[5](2007)在《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高山植物是一类生长于树线以上至雪线的山地植物。揭示高山植物适应环境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植物对环境的响应和适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然而,国内在高山植物功能生态学的研究上相对薄弱,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报道上。结合国外高山植物的相关研究报道,从形态和解剖结构两个方面对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高山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及其与环境的适应性关系。植株矮小(有的呈垫状)、叶片小而厚、具有通气组织、栅栏组织多层、机械组织发达、虫媒花性状、线粒体数量多和叶绿体基粒片层少等是这一地区高山植物普遍具有的形态和结构特征。高山植物形成上述结构的特异性是高山特殊综合生态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高山植物对高山环境的高度适应。最后,对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探讨。目的是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关注,促进我国高山植物功能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
郭余龙,罗小英,李名扬,裴炎,张浩[6](2003)在《表达阳离子抗菌肽的转基因棉花表型异常》文中研究指明用基因枪轰击茎尖法将人工合成的阳离子抗菌肽CEMA基因导入棉花中 ,获得 3株转基因棉花 ,它们均出现嵌合体表型。在表型不正常的枝条上 ,叶片扭曲畸形 ,出现灰绿色与绿色条纹相间的花叶 ,花器发育异常、无花粉、人工授粉不能结实。花叶区的叶绿素含量降低约 2 0 % ,叶肉栅栏组织细胞局部缺损 ,维管束及其管状分子数目减少。叶片灰绿色区叶肉细胞的次生壁明显增厚 ,局部区域吞噬现象明显 ,叶绿体内基粒片层数目较少 ,嗜锇小体明显较多 ,类囊体腔不明显。PCR分析表明 ,仅在不正常枝条的花叶中检测到外源CEMA基因。
汤泽生[7](1994)在《叶绿体吞噬现象的发现》文中认为叶绿体吞噬现象的发现汤泽生等四川师范学院生物系大自然探索1993,12(4):22~27本研究以小麦83A、83B为材料、用亚显微结构的制片方法、进行观察叶细胞的超微结构,首次发现了高等植物叶绿体吞噬线粒体的现象和过程。叶绿体在内外条件的影响下,由一...
周红玲[8](2008)在《福建枇杷种质资源试管苗保存及其生理与超微结构变化》文中指出本研究收集了福建省种植的52份枇杷种质资源,共30个枇杷品种。以枇杷幼胚和成熟胚为外植体,建立枇杷离体再生体系;以早钟6号为材料,探讨枇杷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方法;采用限制保存方法对52份枇杷种质资源进行离体试管苗保存;进一步采用内源激素的HPLC分析,细胞膜保护酶活性、MDA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相关生理指标测定以及叶片超薄切片的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等研究进行枇杷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机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枇杷试管苗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研究表明:采用大小适宜的种胚,切开子叶、水平接入1/2MS并添加20g/L的糖进行光照培养有利于枇杷种胚的萌发。不同类型的枇杷萌发情况比较得出:野生类枇杷萌发率最高,栽培种较低;野生类枇杷中,以台湾枇杷恒春变型萌发率较高。栽培种枇杷以红肉类枇杷的萌发率高于白肉类枇杷。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BA1.0 mg/L+NAA0.1 mg/L;最适的生根培养基为MS+IBA0.2 mg/L+NAA0.4 mg/L。2枇杷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方法的探讨采用大小适宜的枇杷种胚,采后即接入,1/3MS并添加30 g/L白糖、10g/L琼脂培养基,3株/瓶的接种密度有利于枇杷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活性炭不适宜作为枇杷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的添加物。添加5.0 mg/L的PP333也有利于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适宜的继代保存周期是8个月。野生类枇杷存活率高于红肉类和白肉类枇杷。3 52份枇杷种质资源的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采用优化的保存方法对所收集的包含30个品种的52份福建种植的枇杷种质资源进行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每隔8个月继代1次,试管苗保存效果良好,生长状态正常。4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的HPLC分PP333处理的枇杷试管苗,保存前3个月明显的提高了ABA的含量,降低了GA3、ZT含量。保存3-7月降低了ABA含量,7个月后提高了ABA含量;保存3月后提高了ZT含量,在保存第8个月达到最大;在保存的前6个月,IAA的变化趋势与对照完全相反,6个月后变化趋于一致,在保存第2个月达到最大。PP333处理的枇杷试管苗,保存前3个月明显的提高了ABA/IAA、ABA/GA3、ABA/ZT、ABA/IAA+GA3,ABA/IAA+GA3+ZT,并在保存的第4个月达到最大,将ABA/ZT高峰期明显的推迟了2个月。5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的若干生理指标测定在整个保存期内,枇杷试管苗SOD、POD、CAT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后下降。MDA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较,PP333明显降低试管苗SOD、POD和CAT的含量,前5个月降低了试管苗体内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并且推迟了SOD、POD、CAT和可溶性蛋白最高峰出现的时间,降低了试管苗MDA的含量。6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叶片超薄切片的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采用限制生长保存法,6个月时明显推迟了叶绿体的变形、移动、和线粒体的镶嵌以及叶绿体的解体。9个月时观察叶肉细胞叶绿体结构完整,少数出现了解体,淀粉粒明显增大、增多,线粒体和细胞核结构正常。总之,采用限制生长保存法有效的抑制细胞的发育,延缓了植物的衰老。
田进文,郭妍[9](2012)在《论细胞的阴阳交感合和》文中研究指明诠释阴阳交感理论的经典涵义,认为阴阳交感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过程,交感之后阴阳二气可出现合和、离合、离决三种状态。受精过程是最典型的细胞阴阳合和运动,它激发起生命新的一轮发育。细胞在结构、物质合成与能量代谢的关系方面符合阴阳合和的特点。在进化上,阴阳合和是推动生命发展的基本力量之一,生命遗传和代谢的很多关键性进程是在阴阳交感合和运动中实现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是其最重要的产物。将阴阳理论运用于细胞基本运动方式的描述和解释,对于开拓阴阳理论的应用范围,进而全面发展中医理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李荣富,王丽雪,张华[10](1996)在《果树抗寒性的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果树抗寒性的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李荣富,王丽雪,张华(内蒙古农科院园艺科学研究所呼和浩特010010内蒙古农牧学院园艺系呼和浩特010018;美国Kansasstate大学园艺系)果树抗寒性因种类、品种、器官、组织及生育时期的不同而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其...
二、叶绿体吞噬现象的发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叶绿体吞噬现象的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2)线艺春兰再生体系的优化及组织结构解剖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前言 |
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
2. 主要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2.1 主要研究内容 |
2.1.1 线艺春兰再生体系的优化 |
2.1.2 组培苗的植株解剖及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
2.2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3.1 研究方案 |
3.2 再生体系优化的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文献总述 |
第一节 线艺兰相关概念 |
第二节 影响中国兰组织培养的若干因素 |
2.1 培养基 |
2.2 生长调节剂 |
2.3 培养方式 |
2.4 切割方式 |
2.5 活性炭 |
2.6 无机离子与射线辐射 |
第三节 中国兰组织解剖学的研究进展 |
3.1 细胞学水平的研究 |
3.2 组织化学水平的研究 |
3.3 种子非共生萌发与外植体培养 |
第四节 叶绿体的相关研究 |
4.1 非绿色叶片的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
4.2 植物叶色变化和叶绿体失常的机理研究 |
4.2.1 遗传方面 |
4.2.2 环境因素方面 |
4.3 叶绿体与线粒体的关系 |
第二章 线艺春兰高效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一节 线艺春兰类原球茎组织培养过程中各个时期外部形态及其叶片线艺的遗传情况观察 |
第二节 根状茎增殖的影响因素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培养基种类及培养方式对根状茎增殖的影响 |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对根状茎增殖的影响 |
2.3 天然有机物对根状茎增殖的影响 |
2.4 接种团块大小和切割方式对根状茎增殖的影响 |
第三节 根状茎不定芽分化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继代时间对根状茎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2.2 培养基营养元素改变对根状茎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2.3 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根状茎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2.4 天然有机物对根状茎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2.5 GA3与NAA对根状茎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四节 讨论 |
第三章 根状茎增殖及不定芽分化的发生与起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类原球茎 |
根状茎 |
3. 讨论 |
第四章 线艺兰组培苗的结构解剖与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研究 |
第一节 植株营养器官结构解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叶片的形态结构 |
2.2 假鳞茎的形态结构 |
2.3 根的形态结构 |
第二节 叶片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叶片绿色部位细胞的超微结构 |
2.2 叶片艺化部位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三节 讨论 |
第五章 线艺兰组培中生理病害的研究及组培苗硬化技术 |
第一节 春兰组培中常见病症的诊断与防治 |
1. 叶片 |
2. 类原球茎或根状茎 |
3. 防治方法 |
第二节 线艺兰组培苗的硬化技术 |
1. 组培苗出瓶处理 |
2. 培养基质的选配与种植 |
3. 水肥管理 |
4. 病虫害防治 |
缩略语表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附录 兰花诗词 |
(4)AtRabD2b共抑制植株死亡茎段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
1.1实验材料 |
1.2茎半薄切片的制备及光学显微镜观察 |
1.3超薄切片制备及透射电镜观察 |
2结果与分析 |
2.1 AtRabD2b共抑制植株中死亡发生茎段的显微结构观察 |
2.2 AtRabD2b共抑制植株中死亡发生茎段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
3讨论 |
(5)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解剖结构与环境 |
1.1 根 |
1.2 茎 |
1.3 叶 |
1.4 花 |
2 超微结构与环境 |
2.1 叶绿体 |
2.2 线粒体 |
2.3 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空间位置 |
3 结语 |
(8)福建枇杷种质资源试管苗保存及其生理与超微结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植物离体种质保存的研究进展 |
1.1 国内外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的概况 |
1.2 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方法研究进展 |
1.3 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存在的问题 |
2 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过程中机理研究进展 |
2.1 植物种质离体保存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进展 |
2.2 植物种质离体保存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进展 |
2.3 植物种质离体保存过程中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进展 |
2.4 其他方面的研究 |
3 枇杷种质资源离体培养的研究进展 |
3.1 枇杷种质资源保存的现状 |
3.2 枇杷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
3.3 枇杷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的研究进展 |
3.4 枇杷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存在的问题 |
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4.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4.2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枇杷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试管苗的茎段培养 |
1.4 增殖培养 |
1.5 生根培养 |
1.6 培养条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影响枇杷种胚萌发的因素 |
2.2 试管苗茎段的诱导培养 |
2.3 增殖培养 |
2.4 生根培养 |
3 讨论 |
3.1 健壮的增殖芽苗需要适宜的BA浓度 |
3.2 枇杷试管苗在离体培养过程中自发生根现象 |
第三章 枇杷试管苗的离体种质保存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培养条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成熟度和大小的种胚对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时间的差异 |
2.2 不同培养基对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的影响 |
2.3 不同的接种密度对枇杷试管苗生长、保存的影响 |
2.4 枇杷种胚放置时间的不同对试管苗离体保存的影响 |
2.5 不同的枇杷品种在同一培养基中保存时间的差异 |
2.6 52份枇杷种质资源试管苗的离体保存 |
3 讨论 |
3.1 降低无机盐浓度有效地延长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时间 |
3.2 活性炭不适宜做枇杷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的添加物 |
3.3 不同基因型对试管苗离体保存时间的差异 |
第四章 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枇杷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
2.2 枇杷试管苗随保存过程中内源激素代谢平衡关系 |
3 讨论 |
3.1 枇杷内源激素提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3.2 内源激素测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3.3 限制生长保存法明显地抑制了试管苗的生长 |
3.4 不同激素配比的变化对限制生长保存时间长短的相关性 |
第五章 枇杷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中生理变化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测定项目及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枇杷试管苗在离体保存过程中SOD的变化 |
2.2 枇杷试管苗在离体保存过程中POD的变化 |
2.3 枇杷试管苗在离体保存过程中CAT的变化 |
2.4 枇杷试管苗在离体保存过程中MDA的变化 |
2.5 枇杷试管苗在离体保存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限制生长保存对枇杷试管苗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
3.2 限制生长保存对枇杷试管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 限制生长保存对枇杷试管苗MDA含量的影响 |
第六章 枇杷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过程中叶片的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照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
2.2 枇杷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过程中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
2.3 限制生长保存和对照保存的枇杷试管苗在叶肉细胞超微结构方面的差异 |
3 讨论 |
3.1 枇杷试管苗在保存过程中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
3.2 限制生长保存法延缓了试管苗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
3.3 对离体保存过程中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现象的解释 |
第七章 小结 |
1 枇杷试管苗离体再生体系建立 |
2 枇杷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条件探讨 |
3 52份枇杷种质资源的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 |
4 枇杷离体保存过程中试管苗内源激素的变化 |
5 枇杷离体保存过程中试管苗的生理变化 |
6 枇杷试管苗限制生长保存过程中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版及图版说明 |
致谢 |
(9)论细胞的阴阳交感合和(论文提纲范文)
1 阴阳交感理论的溯源及诠释 |
2 受精过程中的阴阳交感合和 |
3 细胞基本代谢环节中的阴阳交感 |
4 阴阳交感在生物进化历程中的普遍性和意义 |
5 远古细胞间的阴阳交感合和运动创造了最重要的细胞器:叶绿体与线粒体 |
四、叶绿体吞噬现象的发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叶绿体吞噬现象的发现[J]. 汤泽生,代庆阳,苏学辉. 大自然探索, 1993(04)
- [2]线艺春兰再生体系的优化及组织结构解剖学的研究[D]. 石乐娟. 浙江大学, 2006(09)
- [3]线艺春兰叶片产生线艺的机理研究[J]. 石乐娟,王荔,杨永英,张放. 浙江农业科学, 2009(03)
- [4]AtRabD2b共抑制植株死亡茎段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J]. 王芳,刘超,刘克德. 西北植物学报, 2014(01)
- [5]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进展[J]. 何涛,吴学明,贾敬芬. 生态学报, 2007(06)
- [6]表达阳离子抗菌肽的转基因棉花表型异常[J]. 郭余龙,罗小英,李名扬,裴炎,张浩.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2003(04)
- [7]叶绿体吞噬现象的发现[J]. 汤泽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4)
- [8]福建枇杷种质资源试管苗保存及其生理与超微结构变化[D]. 周红玲. 福建农林大学, 2008(03)
- [9]论细胞的阴阳交感合和[J]. 田进文,郭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2)
- [10]果树抗寒性的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J]. 李荣富,王丽雪,张华. 北京农学院学报, 1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