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工徐普缮写书版小录(论文文献综述)
杨玉良[1](1995)在《也谈明代书工徐普》文中研究指明 在众多的雕板印刷史论中,论及刻书工匠者不多,专论某一书刻工匠成就者则更少。《文献》1992年第4期刊载《书工徐普缮写书板小录》一文(此后简称"小录"),读后颇有些新鲜感。该文对徐普的书写特点、作品数量及从业时间,都作了一定的评价,称其是"历代传本中缮写板样最多的书工",此言不为过,然而,就笔者所知,徐普一生所缮录的书板总数和从业时
李国庆[2](1992)在《书工徐普缮写书版小录》文中研究说明 古时,从事雕版印刷业的工匠,按工序可分为:书工(缮写书版的版样)、刻工(雕刻印版文字)、印工(持版刷印)和装背工(将印页装订成册)。其中有一部分匠氏在制做书籍过程中将自己的姓名刻写在上面,这就成为我们今天赖以考察其事迹的唯一资料. 笔者考察,在历代传本中缮写版样最多的书工是明代姑苏(今江苏苏州市)徐普。他参加缮写的书版计有十三种。徐普主要活动在明万历年间,
刘元堂[3](2012)在《宋代版刻书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雕版古籍中存有的大量版刻书迹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尚属于书法研究领域的空白点。本文通过对《中华再造善本唐宋编》所影印的四百余部宋代古籍及有关图录的认真查阅、比勘和归纳,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书法学、版本目录学等学科既有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首次对宋代版刻书法风格、书手与刻工等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揭示出宋代版刻书法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本文不仅扩展了宋代书法的研究领域,也为版本鉴定提供了数条前人未所道及的可靠依据,尤其利用刀法特征对南宋前、后两期浙本的鉴别发前人之未发,易于操作且准确有效。主要研究结果有:宋代版刻楷书,两浙崇欧,四川尚颜,福建兼具颜、柳,江淮湖广风格不显。北宋至南宋早期,各地沿袭了五代的传统,以模仿唐楷名家为能事。南宋中期,地域风格逐渐彰显。至南宋晚期,大都流于程式化。刀法是版刻书法风格的重要表现形式,由圆润走向方楞是各地版刻刀法共同遵循的演变规律。南宋早期两浙地区版刻楷书横画末端极少出现直角三角形,晚期则大量出现。宋代版刻行书不仅保存了大量着名书家、学者的精美手迹,而且具有版刻特点及地域特征。这与宋代版刻篆、隶的“楷化”一样,都与刻工的刀法有关。唐、五代、两宋版刻书法的书手,其主流经历了由民间书手到着名书家、再至民间书手的发展过程。南宋中晚期,已经很少有着名书家参与一般书籍的写稿工作。刻工的刀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南宋刻工的日刻字字数,最低约一百零几字。另外,印工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宋代版刻书法的演变规律,即弱化欧、颜、柳三家楷书的个性特征、寻找其共性特征的过程。宋代版刻书法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宋体字是明中叶大量覆刻宋版书的产物。结合版刻书法风格及其刻工等因素,本文纠正或解决了汲古阁旧藏《龙龛手鉴》、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大集譬喻王经》、上海图书馆藏《元包经传》等宋代古籍的版本鉴定问题。
耿素丽,冯惠民[4](1996)在《《文献》杂志1979—1994年(总第1—66期)篇目分类索引(续)》文中指出
二、书工徐普缮写书版小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书工徐普缮写书版小录(论文提纲范文)
(3)宋代版刻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版刻书法简述 |
第一节 版刻书法的产生 |
一、 出现版刻书法的物质条件 |
二、 出现版刻书法的技术条件 |
(一) 石刻书法捶拓 |
(二) 印章的钤印 |
三、 版刻书法的起源时间 |
第二节 版刻书法工艺流程 |
一、 备料与工具 |
二、 写样 |
三、 上版 |
四、 镌刻 |
五、 刷印 |
第二章 宋代版刻书法之先声 |
第一节 唐代——版刻书法之初起 |
第二节 五代——版刻书法之奠基 |
一、 五代版刻书手 |
二、 五代版刻刻工 |
三、 五代版刻书法风格 |
第三章 北宋版刻书法 |
第一节 北宋大藏经版刻书法风格 |
一、 《开宝藏》版刻书法风格 |
二、 《崇宁藏》版刻书法风格 |
(一) 近颜型 |
(二) 欧颜型 |
(三) 近欧型 |
(四) 欧柳型 |
三、 《毗卢藏》和《圆觉藏》的书法风格 |
第二节 北宋单刻佛经书法风格 |
第三节 北宋佛典以外刻本书法风格 |
第四节 北宋版刻书手与刻工 |
一、 北宋版刻书手 |
二、 北宋版刻刻工 |
第四章 南宋版刻楷书 |
第一节 两浙地区版刻楷书书法风格 |
一、 两浙地区版刻楷书字体特征 |
(一) 南宋早期——欧、颜、柳并行 |
(二) 南宋中期——欧体大兴 |
(三) 南宋晚期——书棚体为代表 |
二、 两浙地区版刻楷书刀法特征 |
(一) 南宋早期——横画末端直角三角形罕见 |
(二) 南宋中期——横画末端直角三角形量少形小 |
(三) 南宋晚期——横画末端直角三角形量多形大 |
第二节 福建地区版刻楷书书法风格 |
一、 福建地区版刻书法字体特征 |
(一) 南宋早期——沿袭唐楷,类似浙风 |
(二) 南宋中期——双向发展,自成风格 |
(三) 南宋晚期——强化大字,回归唐楷 |
二、 福建地区版刻书法刀法特征 |
第三节 四川地区版刻楷书书法风格 |
第四节 江淮湖广地区版刻书法风格 |
一、 江南东路 |
二、 江南西路 |
三、 淮南路、荆州路及广州等 |
第五章 南宋版刻行草书及篆隶书 |
第一节 南宋刻本牌记、版心行草书 |
第二节 南宋刻本序跋行草书 |
第三节 南宋版刻行草书综述 |
一、 南宋版刻行草书的风格取向 |
二、 南宋版刻行草书的地域特色 |
三、 南宋版刻行草书的镌刻特点 |
第四节 南宋版刻篆隶书 |
第六章 南宋版刻书手、刻工与印工 |
第一节 南宋版刻书手 |
第二节 南宋版刻刻工 |
一、 南宋刻工的一人二任及地区间相互交流 |
二、 南宋刻工的日刻字数 |
三、 南宋刻工的刀法差异 |
第三节 南宋版刻印工 |
第七章 宋代版刻书法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 |
第一节 宋代版刻书法演变规律 |
一、 宋代版刻书法演变原因 |
(一) 社会对书籍的大量需求 |
(二) 快速写刻的需要 |
(三) 风格统一的要求 |
二、 宋代版刻书法演变规律 |
(一) 化曲为直 |
(二) 易圆为方 |
(三) 删繁就简 |
第二节 宋代版刻书法的影响 |
第三节 “宋体字”辩 |
附论 利用南宋版刻书法风格对有关版本的鉴定 |
第一节 汲古阁旧藏宋刻本《龙龛手鉴》等“非南宋早期刻本”辨 |
第二节 思溪藏本《圆觉藏》与《资福藏》的鉴别 |
一、 《圆觉藏》的刊刻时间 |
二、 《资福藏》的镌刻时间 |
三、 思溪藏本《大集譬喻王经》等经的归属 |
第三节 上图藏宋刻本《元包经传》“非南宋早期蜀本”辨 |
结语 |
附表一:现存《开宝藏》经卷一览表 |
附表二:国内藏《崇宁藏》经卷一览表 |
附表三:南宋刻书地域表 |
附表四:南宋刻本年表 |
附表五:南宋版刻序跋行书作品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书工徐普缮写书版小录(论文参考文献)
- [1]也谈明代书工徐普[J]. 杨玉良. 文献, 1995(04)
- [2]书工徐普缮写书版小录[J]. 李国庆. 文献, 1992(04)
- [3]宋代版刻书法研究[D]. 刘元堂. 南京艺术学院, 2012(02)
- [4]《文献》杂志1979—1994年(总第1—66期)篇目分类索引(续)[J]. 耿素丽,冯惠民. 文献, 19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