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西走廊 追击战(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青[1](2013)在《解放军王牌军功勋榜之第一野战军》文中研究指明194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和番号的决定,全军野战部队整编成四大野战军,即第一、二、三、四野战军;此外,将华北军区所属部队整编为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兵团。后来,截止到1952年,又相继增设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兵团。解放军五大野战军的组建,是解放军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第一野战军是由抗战时期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八路军第一二○师及后来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主力部队逐步发展而来的。一野组建前后,在彭德怀、张宗逊、王震、许光
桑维军[2](1992)在《兰州战役的地位及其特点》文中认为 兰州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战场上的一次大决战。兰州战役的胜利,对彻底消灭西北国民党军,解放大西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兰州,是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所在地,是甘肃省省会,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在西北的军事、政治中心。在军事上、地理上又为控制青海、河西走廊、新疆及宁夏的重要枢纽。蒋介石早就与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策划利
李荣珍[3](1992)在《简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甘部队的起义及投诚》文中认为 1949年6月,解放战争西北战场已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人民解放军先后采取箝马打胡和箝胡打马的战略方针,进行了扶眉战役和兰州战役,消灭了胡宗南和马步芳的主力,使西北地区敌军陷入分散、孤立之境地。在我军强大军事、政治攻势配合下,甘肃的残余敌军及宁夏、新疆的国民党部队相继宣布起义,使整个大西北迅速获得解放。当时仅在甘的国民党起义投诚部队就达6、7万人,形成了一股弃暗投明的起义投诚潮流,加快了甘肃的解放进程。甘肃的解放在西北解放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将驻甘国民党部队的起义投诚做为一个侧面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黄江海[4](1992)在《河西走廊 追击战》文中研究指明 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前夕,由彭德怀统率的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重兵攻克兰州之后,征尘未洗,即乘胜发起河西战役。以两个兵团部率4个军的兵力,分两路疾速西进,从军事进攻开始,到和平整编起义部队结束,历时20余天,歼国民党军残部3.5万余人,占西北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阶段歼敌总数的1/10,为新中国的诞生献上了一份厚礼。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边界,全长1000余公里,宽约几百公里至百余公里,是一个地广人稀、沙漠戈壁甚多的狭长地带,又是通往新疆的唯一陆地通道。河西战役的胜利,不仅仅在于消灭了逃往河西的国民党军残部,解放了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从战略全局看,它打通了进军新疆的门
范凡[5](1993)在《决战陇原扫千军》文中认为 1949年。西柏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他所领导的统帅部的将领们,正在精心运筹着解放大西北的重要一步"棋"。毛泽东在深思熟虑后,满怀信心的在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图甘肃的位置上,标定了解放的旗帜。年底前占领并经营甘肃省全国的解放战争,经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其他战场上的进攻作战,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环视整
罗怀玉[6](2004)在《天水地名新探》文中研究说明天水地名由何而来,众说纷纭,其思路大都在"水"字上绕圈子。"天水"一词,源于《周易》讼卦,即"天水讼"。其卦辞曰:"天与水违行,讼。"为争端之意。用作地名,其意为兵家必争之地。天水得名,是汉武帝为纪念天水之地在开启丝绸之路和对于匈奴的战争中所处的战略地位而于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所置。
李真[7](1982)在《铁流滚滚》文中提出 硝烟漠漠染春禾,铁流滚滚壮志多。秋风落叶流水去,红旗飞舞漫山河。在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我党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之后,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
司豪强[8](2021)在《战争与外交:前凉对外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凉是东晋十六国前期割据河西的地方政权,在其同时期诸政权中基本属于“中层政权”,其上有东晋、前赵、后赵、前秦、前燕等大国,下有仇池及西域焉耆、龟兹、鄯善、车师前部等小国。此种现实对前凉对外关系的影响是贯彻始终的,它促使前凉对外政策更具灵活性与伸缩性。因此前凉与周边政权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更多的是处在动态变迁的演进过程中。通常而言,前凉统治者会根据国力强弱、天下形势、晋夷之别、现实需求等诸方面因素作出考量,适时的对本国的对外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顺应形势维护前凉的基本利益。整体来看,前凉统治者最为看重与晋室关系,同时对待东部政权态度又极为谨慎。从战争层面来看,前凉除与东部政权爆发决定国祚的大规模战役,及向西域进军外,与其他诸政权关系基本保持友好关系。因为周边局势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所以前凉采取“东守西进”的对外战略。而其它如仇池、成汉、代国、前燕等诸政权则与前凉既无实际利益冲突,又无君臣名分约束,故与前凉关系并不紧密,接触次数有限,这类关系在前凉对外关系中处于边缘地位。
乜小红[9](2004)在《唐五代畜牧经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昌盛,成就显赫,备受古今中外学者称颂。唐政府极端重视官营畜牧业的发展,设立了完善的管理机构,在中央有太仆寺、尚书驾部、尚乘局齐抓共管;太仆寺下有庞大的监牧系统,配备有从监牧使到牧监、牧尉、牧长,直到牧子的管理和牧养人员,有一整套颇为完备的运作管理制度。 为保证畜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唐政府制定了一套规范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法令——“厩牧令”,作为畜牧官吏遵守的手则。为保证“厩牧令”的贯彻执行,唐政府又制定了厩牧律,以备对违反政策法令者的惩罚和制裁。 唐代官府畜牧业,在前期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以国家监牧为基础,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在地方上,也有兴盛的畜牧业经营。在国家号令统一的形势下,整个唐代畜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的辉煌业绩。唐后期及五代,官营畜牧业的重心,转向地方。 私营畜牧业的普遍繁盛,多以个体农户为主体,大牲畜的牧养,多与农耕、农事相结合。而家畜家禽饲养业,多作为农业的副业和补充产业而存在,按不同地域自然条件所给予的适合环境,遍地开花,蓬勃发展,并各具特色。 畜种改良与畜牧技术的改进,是唐五代畜牧业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在此期间,不仅从域外引进了许多新的畜种,而且在监牧、在民间还培育了不少新品种。在畜牧技术和兽医学方面,都有一些新突破。 总之,唐五代畜牧业的兴旺发达,为当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生活等提供了物质保证,增强了国力,满足了整个社会物质生活需求的供给。可以说,有唐一代,畜牧业与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等相依相伴,彼此共生共存,协调发展,取得可喜成就,是封建社会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产业。
朱增泉[10](2009)在《东汉与匈奴之战》文中指出东汉总体上不是一个强势王朝,但东汉接纳南匈奴归附、消灭北匈奴、收复西域,都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大事件。刘秀对匈奴取守势刘秀开国后,对匈奴一直取守势。东汉开国之初,刘秀忙于平定全国各地的武装割据势力,无力与匈奴抗
二、河西走廊 追击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西走廊 追击战(论文提纲范文)
(2)兰州战役的地位及其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追击战同攻坚战相结合。 |
(二)利用敌人矛盾,各个击破。 |
(三)认真执行民族政策,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 |
(四)军民团结,实行人民战争。 |
(3)简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甘部队的起义及投诚(论文提纲范文)
一、驻甘国民党部队起义投诚的基本情况 |
二、国民党驻甘部队起义投诚的原因 |
三、国民党驻甘部队起义投诚所起的特殊作用 |
(6)天水地名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之于“天水”地名的说法及其错误原因 |
(一) 常见说法的源流 |
(二) 徐日辉先生的误区 |
二、对于“天水”一词出处及词义的考释 |
三、汉武帝置“天水郡”前后形势分析及同期所置郡名之比较 |
(一) 公元前114年即汉武帝元鼎三年前的陇西 |
(二)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从陇西郡析出天水郡 |
(三) 元鼎三年前后所置郡名比较 |
四、解决天水地名释意的意义 |
(8)战争与外交:前凉对外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前凉概述 |
(一)前凉政权起讫时间 |
(二)前凉周边形势变化 |
三、文献综述 |
(一)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 |
(二)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 |
四、基本思路 |
第一章 凉州与西晋 |
第一节 西晋初年的凉州与朝廷关系 |
一、边疆局势的变化与凉州地位的削弱 |
二、几经兵燹的凉州与疲于应对的朝廷 |
第二节 张轨刺凉后凉州与朝廷关系 |
一、凉州局势的稳固与朝廷的内部倾轧 |
二、朝廷分裂与凉州尊王攘夷方针确立 |
三、凉州更易刺史风波与朝廷谨慎介入 |
四、怀帝朝廷的崩溃与凉州的积极勤王 |
五、秩序崩溃后的新朝廷及张轨的抉择 |
第三节 张氏凉州与秦雍二州关系 |
一、初刺凉州:参与关陇乱局 |
二、紧密互动:结交南阳王模 |
三、尊王攘夷:扶保濒亡晋室 |
四、保据凉州:构建陇右防线 |
第四节 自晋入凉:以西晋陇西郡(国)政区变迁为切入点 |
一、陇西国时期 |
二、陇西、狄道二郡并立时期 |
三、陇西、晋兴、安故三郡并立时期 |
第二章 前凉与东晋 |
第一节 从“音问隔绝”到“遥为声援”:前凉与东晋的前期使聘 |
一、前凉“奉表江南”之始末 |
二、“东西隔塞”与各自为政 |
三、凉晋“假道”始通及背景 |
四、“使命不绝”阶段的相处 |
第二节 从“谋求自尊”到“改奉正朔”:前凉与东晋的后期使聘 |
一、私署“假王”与晋赵默契 |
二、“僭称帝位”与凉晋攻秦 |
三、“改奉正朔”与东晋声援 |
第三章 前凉与东部强邻 |
第一节 前凉与前赵关系 |
一、存在缓冲的间接之敌 |
二、短兵相接的初次国战 |
三、局势大变后再临战事 |
四、落幕之战中收复失地 |
第二节 前凉与后赵关系 |
一、前凉与后赵的边界问题考察 |
二、宗藩关系的确立与亲密时期 |
三、逐渐恶化的邦交与两国备战 |
四、后赵灭凉的失利与战后分析 |
五、石虎亡后的乱局与收复河南 |
第三节 前凉与前秦关系 |
一、前凉与前秦的渊源及秦陇之争 |
二、前秦遣使修好及凉秦差距扩大 |
三、前凉告绝于秦与河南地的争夺 |
四、前秦东征西扩与前凉覆亡始末 |
第四章 前凉与西域诸国 |
第一节 西晋与西域关系 |
一、西晋和西域的政治关系 |
二、西晋和西域的商贸关系 |
第二节 前凉与西域关系 |
一、张轨时期与西域关系 |
二、张骏时期与西域关系 |
第五章 前凉与南部二邦 |
第一节 前凉与仇池关系 |
一、称臣奉贡:仇池与张骏交聘往来 |
二、互为犄角:唇亡齿寒的地缘格局 |
第二节 前凉与成汉关系 |
一、修好借道:张骏与李雄遣使通信 |
二、鸱目有年:前凉敌视与成汉衰亡 |
第六章 前凉与东北遐域 |
第一节 前凉与代国关系 |
一、与晋和好:猗?西征与张轨遣使 |
二、交聘不绝:历代凉主的使代活动 |
第二节 前凉与前燕关系 |
一、欲同大举:庾翼主导的三方同盟 |
二、遣使赴凉:慕容儁与张重华互动 |
结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唐五代畜牧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对唐五代畜牧业的宏观认识与思考 |
第二节 唐五代畜牧业研究的回顾与研究架构 |
第二章 唐五代官府畜牧业管理机制 |
第一节 唐代中央官府畜牧业管理机构 |
第二节 唐代基层畜牧业的管理机构--监牧 |
第三节 畜牧管理措施 |
第四节 畜牧业中牧子的身份地位与义务 |
第三章 唐五代有关畜牧业的政策法令 |
第一节 唐律令有关畜牧业的制度规定 |
第二节 与畜牧相关的其它令文与诏敕 |
第四章 唐五代官营畜牧业的盛衰变化 |
第一节 唐前期官营畜牧业发展变化简述 |
第二节 唐代前期地方官营畜牧业--以西州为例 |
第三节 藩镇割据形势下的地方官营畜牧业 |
第五章 唐五代私营畜牧业(上) |
第一节 民间私营养马业 |
第二节 民间私营养牛业 |
第三节 民间对驴骡的饲养与驿驴 |
第六章 唐五代私营畜牧业(下) |
第一节 民间私营牧羊业 |
第二节 民间私营养猪业 |
第三节 民间对犬的驯养 |
第四节 民间对家禽的饲养 |
第七章 畜种改良与畜牧技术的改进 |
第一节 引进与改良畜种 |
第二节 畜牧技术的改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四、河西走廊 追击战(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放军王牌军功勋榜之第一野战军[J]. 欧阳青. 党史博览, 2013(01)
- [2]兰州战役的地位及其特点[J]. 桑维军. 军事历史, 1992(06)
- [3]简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甘部队的起义及投诚[J]. 李荣珍. 社科纵横, 1992(05)
- [4]河西走廊 追击战[J]. 黄江海. 党的建设, 1992(01)
- [5]决战陇原扫千军[J]. 范凡. 党的建设, 1993(10)
- [6]天水地名新探[J]. 罗怀玉.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4(01)
- [7]铁流滚滚[J]. 李真. 朔方, 1982(03)
- [8]战争与外交:前凉对外关系研究[D]. 司豪强. 兰州大学, 2021
- [9]唐五代畜牧经济研究[D]. 乜小红. 厦门大学, 2004(04)
- [10]东汉与匈奴之战[J]. 朱增泉. 神剑,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