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千子粉生产工艺改进的试验研究

马千子粉生产工艺改进的试验研究

一、马钱子散生产工艺改进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琦,孙立立,贾天柱[1](2000)在《中药饮片炮制发展回眸》文中提出综述20 世纪不同历史时期中药饮片炮制的发展概况。用综合归纳、分类记述和列表相结合的方式对近百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中药炮制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将其分为沿用期( 清朝末年1900—1911),停滞期( 中华民国1912—1911),发展期(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99) 三个时期,并重点将1949 年以来的炮制发展分为中药炮制教学,饮片生产、炮制设备、炮制研究、炮制专著和学术交流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合面系统地概述了20 世纪中药炮制学科的发展轨迹和全貌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2](1975)在《马钱子散生产工艺改进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 我厂生产的马钱子散(原名九转回生丹,由马钱子、地龙等组成),效能祛风利湿,散寒通络,活血止痛;用于治疗因受风寒湿而引起的腰、臂、腿、周身疼痛及半身不遂、肢体萎废等症。多年来,畅销我省及东北各地,效果良好,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但马钱子散的生

山东省历城制药厂,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3](1974)在《马钱子散生产工艺改进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钱子传统炮灸方法有砂烫及油炸两种,常采用油炸法,炮制目的是易粉碎、减毒性。马钱子散生产工艺存在许多缺点:①油炸马钱子需大量香油;②马钱子散剂量不易控制;③分装费工;④不便服用。改进后的方法采用砂烫,可节约大量香油,且同样可达到士的宁含量高,易于去毛、粉碎和过筛的炮制目的。将散剂改为片剂,使成品剂量准确,分装简单,节省人力,提高产量,便于保存和服用。

田丽娟[4](2006)在《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国药学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药学史的任务是按照年代顺序,应用具体事实揭示并阐明药学发展的规律。通过药学史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可记取的教训,为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现代药学史是中国药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近代药学发展的沿袭和进步。为了更好的理解现代药学发展的历程和前后衔接,本文首先概要论述了古代和近代药学发展的历史,研究了各个阶段药学发展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研究之余,我为祖先所创造的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接下来,在现代药学史研究部分,本文从药学事业发展和药学科学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在药学事业发展部分,分别从中药事业的发展、药品监督管理、制药工业、医药商业、药学教育、医药科技、医院药学、药学社会团体、药学书刊与网站、香港和澳门药学发展共十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在药学科学研究部分,分别从现代药学史研究、中药研究、药学分科研究和药物学研究四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科学的进展和成就。研究之余,关心祖国药学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通过研究现代药学史发现,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巨大的挫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此时的广大药学工作者,面对困难,怀着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之情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尽自己最大所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出各自的光和热,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他们忘我的辛勤劳动而产生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药学工作者焕发了高度的热情和能量,积极投身到药学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现代药学工作者要学习前辈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团结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去,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共同努力!

黎丽[5](2012)在《热熔压敏胶伤湿止痛膏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伤湿止痛膏的两种不同基质(橡胶基质和热熔压敏胶基质)制备工艺研究比较,研制新型sIs热熔压敏胶贴膏剂,找到传统橡胶膏剂的替代品,解决传统橡胶膏剂的工艺缺陷,以及临床使用刺激性大、易引起过敏等问题;制定热熔压敏胶伤湿止痛膏的质量标准,研制出皮肤黏贴性、稳定性较好的热熔压敏胶贴膏剂;通过体外透皮和释放规律实验,对比两种不同基质伤湿止痛膏的释药性能,为研制热熔压敏胶贴膏剂提供依据。方法:1.工艺研究:了解原橡胶基质工艺;学习新热熔压敏胶基质工艺,以综合粘附性能(初粘力、持黏力、剥离度)和综合物理性能(成型性、弹性、韧性、舒适感、可涂展性)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原料选择、用量筛选,以及制备工艺的优选,然后考察热熔压敏胶的载药性能。2.质量标准制定: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热熔压敏胶伤湿止痛膏中的颠茄流浸膏进行定性鉴别;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ⅠⅠ贴膏剂项下贴剂重量差异检测方法进行测定;采用HPLC法测定热熔压敏胶伤湿止痛膏中马钱子碱、士的宁的含量,色谱条件—色谱柱:Agilent SB-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Acetonitrile-0.01mol/L庚烷磺酸钠与0.02mol/L KH2P04等量混合溶液(用10%磷酸调PH值至2.8)(21:79);流速1ml/min波长:260nm;柱温:30℃3.体外透皮吸收和释放规律研究:采用智能透皮试验仪及释放度测定装置,对两种不同基质的伤湿止痛膏进行离体透皮吸收及释放度试验,用HPLC法测定接受液中马钱子碱、士的宁、硫酸阿托品的含量,分别计算橡胶伤湿止痛膏、热熔压敏胶伤湿止痛膏中硫酸阿托品、马钱子碱、士的宁的释放度和离体透皮率,对两种不同基质贴膏剂的离体透皮率与释放度进行比较。结果:1.经试验筛选,确定了热熔压敏胶制备原料:骨架材料为SIS1105,增粘剂为松香衍生物,增塑剂为液体石蜡;原料处方为:SIS1105/松香衍生物/液体石蜡(100:120:50);制备工艺条件:反应时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30min,涂布温度为90℃;药物加入基质时的最佳温度为105℃。热熔压敏胶基质在贴剂制备中的优势明显大于橡胶基质,新型的SIS热熔压敏胶贴膏剂可以取代传统橡胶膏剂。2.质量标准研究:热熔压敏胶伤湿止痛膏中颠茄流浸膏的薄层鉴别图谱清晰,方法简便。本品的重量差异检查符合规定。HPLC法测定热熔压敏胶伤湿止痛膏中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含量:士的宁、马钱子碱在色谱中保留时间分别为16.8min、14.0min,被测色谱峰与其他峰分离良好,生马钱子阴性对照样品溶液无干扰;线性范围分别为0.53-53.0μg·mL-1、0.550.0μg·mL1(R2=0.9995);精密度试验RSD分别为0.50%、0.81%;稳定性试验RSD分别为0.75%、2.69%,样品溶液在16h内稳定;重复性试验:RSD分别为4.90%、2.63%;回收率试验: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0.68%、100.10%,RSD分别为2.94%、1.18%。3批热熔压敏胶伤湿止痛膏中士的宁含量分别为22.12μg·g-1、22.56μg·g-1、22.93μg·g-1;马钱子碱的含量分别为15.52μg·g-1、15.07μg·g-1、15.84μg·g-1.3.体外透皮吸收和释放规律研究:橡胶伤湿止痛膏中马钱子碱、士的宁、硫酸阿托品72h的平均累积透过百分率分别为54.90%,50.24%,46.54%;在30%乙醇生理盐水中24h的释放度分别为92.29%,81.77%,53.28%;热熔压敏胶伤湿止痛膏中马钱子碱、士的宁、硫酸阿托品72h的内平均累积透过百分率分别为53.25%、74.52%、34.32%;在30%乙醇生理盐水中24h的释放度分别为49.62%、82.25%、25.76%。结论:制备的热熔压敏胶伤湿止痛膏具有较好的皮肤黏贴性、释放度与皮肤渗透性。通过制备工艺研究、质量标准制定、体外透皮速和释放规律研究,为热熔压敏胶基质用于制备新型的压敏胶贴膏制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石典花,孙立立,陈兵,周倩,戴衍朋[6](2011)在《冯宝麟成才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冯宝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药炮制专家,是建国后山东省第一批中药炮制研究工作者,全国首批师带徒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在全国中药炮制领域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李秋红[7](2009)在《菟丝子等十三味中药最佳炒制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一大特色,是人们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财富。开展常用中药炮制工艺的规范化研究,对保证临床药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对菟丝子等十三味中药的最佳炒制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以每味药物的标志性化学成分含量变化为指标,确定其最佳炒制工艺;采用不同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每味药物生品与炒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采用不同的药理学实验方法,比较了生品和炒品的药效变化;通过上述研究,以阐明菟丝子等十三味中药炒制工艺的合理性及炒制对药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菟丝子等十三味中药最佳炒制工艺:(1)菟丝子320℃炒制2分钟;(2)槐米210℃炒制7分钟;(3)山楂235℃炒制8分钟;(4)蔓荆子220℃炒制5分钟;(5)车前子250℃炒制4分钟;(6)桑枝235℃炒制3分钟;(7)知母220℃炒制2分钟;(8)补骨脂220℃炒制3分钟;(9)芡实290℃炒制1分46秒;(10)水红花子345℃炒制1分30秒;(11)紫苏子250℃炒制2分30秒;(12)沙苑子225℃炒制5分钟;(13)决明子280℃炒制3分钟。2.菟丝子等十三味中药生品与炒品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2.1菟丝子炒制佳品总黄酮和多糖含量比生品显著升高,菟丝子经清炒、盐炙后,金丝桃苷和槲皮素含量均比生品升高。2.2槐米、蔓荆子、桑枝、补骨脂、紫苏子、知母炒制佳品总黄酮和多糖含量比生品升高;决明子炒制佳品游离蒽醌和多糖含量比生品升高。2.3车前子、芡实炒制佳品比生品总黄酮含量升高,多糖含量降低;沙苑子、水红花子炒制佳品比生品总黄酮含量降低,多糖含量升高;山楂炒制佳品比生品总黄酮和多糖含量均略降低。3.菟丝子‘等十三味中药生品与炒品药效变化的研究:3.1菟丝子炒制佳品甲醇提取物(ME)对DPPH·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比生品升高;菟丝子炒制佳品、盐炙品可增强果蝇性活力,延长果蝇寿命,增强小鼠炭廓清能力,还具有抗疲劳,耐缺氧作用,说明菟丝子炮制品能提高机体对有害刺激的非特异性的抵抗力。3.2槐米、车前子、知母、决明子、桑枝、紫苏子、芡实、蔓荆子炒制佳品(ME)对DPPH·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比生品升高。3.3水红花子、沙苑子炒制佳品(ME)比生品DPPH·清除率略升高,总抗氧化能力略降低。3.4山楂、补骨脂炒制佳品(ME)对DPPH·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比生品略降低。药物炒制发挥增效或减毒作用,炮制对药物物质基础和药效作用具有重要影响。本课题的研究结果为传统中药的炒制提供了试验依据,为进一步规范常用中药的炒制工艺奠定了基础。

王宇卿[8](2008)在《维药粉末制剂工艺改进的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维吾尔药传统制药工艺中以粉末直接入药的比例较大,这些制剂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疗效。因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尚不能充分认识维吾尔传统制药工艺(粉末直接入药)特定的科学内涵,产品质量标准尚不能控制药品质量。为了使维吾尔药更好、更快的走出新疆,与现代制药理念接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维吾尔药传统制备工艺,优化工艺,提升质量标准,探讨传统制剂现代化的可行性显得十分必要。然而,目前在复方制剂工艺研究中多以主功效成分为指标进行工艺优化研究。它不能表达维药多靶点、多层次的治疗理念,特别在作用基础不明确的情况下就更没有说服力。另外,若在研究初期就采用药效学评价,又会使研究周期长、工作量大、费用过高。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借鉴现代中药发展的前沿技术,以维吾尔药粉末制剂为研究对象,对全粉末制剂工艺进行再评价;探讨不同制备工艺对传统全粉末制剂的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的影响,从而寻求一种不仅科学而且方便的新工艺的评价方法,从一些方面评价新工艺取代粉末制剂是否合适,为传统维吾尔制剂的科学化、现代化奠定科学基础。方法:以传统维吾尔药粉末制剂X片中主药补骨脂为模型药物,采用现代化的制剂与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半仿生提取、超微粉碎等工艺的改进。然后运用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比较新工艺产物与传统粉末药物吸收入血成分的差异;运用药代动力学的方法比较新工艺产物与传统粉末药物吸收、分布、代谢等体内作用规律的差异;运用影响因素实验的方法比较新工艺产物的稳定性特性是否较传统粉末药物发生改变。最后从得出的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物质基础、药动学、稳定性这三个方面的差异来初步判定该药材进行工艺改进后制剂是否可取。从而初步探索维吾尔药粉末制剂工艺改进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结果:1)依据半仿生提取法理论,采用均匀设计法优选补骨脂的SBE法工艺条件,结果:三煎用水pH值依次为5.50,7.50,8.00;三次煎煮时间依次为2,1,1h。2)对补骨脂进行了超微粉碎法的研究。用显微、刷筛法、薄层鉴别等手段对其进行检验,结果各项指标均符合超微粉的要求。3)用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比较了补骨脂常规粉、超微粉、半仿生提取物、水提物含药血清的药源性成分差异。结果三种改进后工艺给药所得的含药血清与传统粉末给药相比主要入血成分相同,只是在吸收的量上有所差别。4)比较了补骨脂常规粉、超微粉、半仿生提取物、水提物主要入血成分的药动学差异。从Tmax和MRT来看,半仿生组﹤水提组﹤超微粉组﹤常规粉组,表明半仿生提取物吸收快、作用迅速优于其它工艺,常规粉末直接入药不利于有效成分的吸收和代谢。从AUC和Cmax比较,半仿生组﹥水提组﹥超微粉组﹥常规粉组,表明该药材采用半仿生提取物入药主要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高,常规粉末直接入药不利于有效成分的吸收利用。该药材采用半仿生提取物入药时其药动学的主要指标均较好,从药动学的角度来说,该药材可以采用半仿生提取法提取后入药制剂。5)比较了补骨脂常规粉、超微粉、半仿生提取物、水提物主要入血成分的稳定性差异。结果,四种工艺所得补骨脂的主要有效成分受剧烈因素的影响含量变化差别不大。这说明工艺改进后没有造成该药材稳定性的突变,从稳定性的角度来说,该粉末可以进行新工艺的改进。结论:从物质基础、药动学、稳定性的角度来看,补骨脂粉末可以采用新的工艺入药。本论文中首次建立起以下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运用血清药物化学、药代动力学、稳定性等方法比较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的差异。从得出的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物质基础、药动学、稳定性等方面的差异来初步判定该药材进行工艺改进后入药是否可取。从而为维药粉末制剂是否可以进行工艺改进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思路。

李雅菁[9](2015)在《小活络丸释放动力学特征评价及其现代释药系统的重构》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对市售小活络(大蜜)丸和自制的小活络丸传统剂型水丸、小蜜丸、水蜜丸、大蜜丸、糊丸,以及近代常用的浓缩丸等进行释放动力学特征研究,以评价不同类型小活络丸的释药特征,并根据其释药特征对小活络丸进行释药系统的重构,制备小活络缓释滴丸,为有毒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提供示范。方法 1.制备小活络丸水丸、小蜜丸、水蜜丸、大蜜丸、糊丸等丸剂类型,并按照2010版《中国药典》中的规定进行质量检查。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市售小活络(大蜜)丸与自制不同类型小活络丸的物质组释放度。以物质组释放度为指标,考察市售小活络丸在不同pH的释放介质中的释放情况,评价小活络丸的质量及其释放动力学特征。2.采用HPLC方法测定小活络丸溶出液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释药量,以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释药量为指标,考察不同类型小活络丸的在不同pH的释放介质中的释药特征,并对小活络丸的物质组释放度与苯甲酰新乌头原碱释放度进行相关性研究,以考察小活络丸释放度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采用HPLC方法测定小活络复方药粉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的方法,以总乌头类生物碱的提取率为指标,考察小活络丸的提取工艺的影响因素,对小活络丸提取工艺进行优化。4.以优化的提取工艺制备小活络(浓缩)丸,并对其进行质量检查。以物质组释放度为指标,评价小活络(浓缩)丸的释放动力学特征和机制。以滴丸的圆整度、拖尾度、粘连度、硬度和物质组释放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的方法,对小活络缓释滴丸的处方工艺进行筛选和优化。以滴丸外观形态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对小活络缓释滴丸进行成型性研究,优化小活络缓释滴丸的制备工艺参数。以物质组释放度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释放度为指标,考察小活络缓释滴丸的体外释放度情况,并探讨该制剂的释药机制。结果 1.制备了水丸、小蜜丸、水蜜丸、大蜜丸和糊丸等类型的小活络丸,其质量检查项重量差异限度分别为:1.403g±2.20%、2.796g±1.68%、3.096g±1.97%、2.907g±3.78%、1.637g± 1.47%;含水量分别为 4.09%、10.01%、11.71%、12.99%、5.73%;溶散时间分别为:59.67、44.00、51.17、112.00、38.50min;均符合规定。建立了以UV测定小活络丸在4种不同pH释放介质中物质组释放度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在0.114-1.137m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以蒸馏水为介质的线性回归方程中r值为0.9996;低、中、高浓度供试液精密度考察的RSD值分别为1.42%、0.30%、0.12%;以其低、中、高浓度供试液稳定性考察的RSD值分别为2.50%、1.37%、1.05%;pH1盐酸溶液为介质的线性回归方程中r值为0.9990;低、中、高浓度供试液精密度考察的RSD值分别为2.56%、1.69%、0.06%;以其低、中、高浓度供试液稳定性考察的RSD值分别为2.06%、1.89%、2.24%;pH4.5醋酸-醋酸铵缓冲液为介质的线性回归方程中r值为0.9994;低、中、高浓度供试液精密度考察的RSD值分别为2.53%、1.52%、0.08%;以其低、中、高浓度供试液稳定性考察的RSD值分别为2.20%、1.79%、0.09%;pH6.8磷酸盐缓冲液为介质的线性回归方程中r值为0.9990;低、中、高浓度供试液精密度考察的RSD值分别为2.04%、0.29%、0.43%;以其低、中、高浓度供试液稳定性考察的RSD值分别为2.47%、2.14%、1.94%。表明该方法准确、可行。市售3个厂家的小活络(大蜜)丸在4种释放介质中12h内的物质组累积释放度分别为甲厂:蒸馏水中92.38%,pH 1盐酸溶液中84.34%,pH 4.5醋酸-醋酸铵缓冲液中81.74%,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85.39%;乙厂:蒸馏水中94.12%,pH 1盐酸溶液中83.93%,pH 4.5醋酸-醋酸铵缓冲液中85.14%,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92.63%;丙厂:蒸馏水中82.98%,pH 1盐酸溶液中86.66%,pH 4.5醋酸-醋酸铵缓冲液中87.27%,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79.66%;释药较不完全。市售3个厂家小活络(大蜜)丸在各个厂家之间的释放度参数T50、Td小于0.05,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小活络丸大蜜丸释放度参数T50、Td的方差分析结果P小于0.05。其释放度曲线与数学模型拟合结果为:甲厂基本符合Peppas模型与一级模型;乙厂基本符合一级模型和Weibull模型;丙厂基本符合Weibull模型和零级模型。水丸、小蜜丸、水蜜丸、大蜜丸及糊丸,以蒸馏水为介质的12h累积释放度分别为93.13%、96.39%、93.03%、93.99%、95.33%;以 pH1 盐酸溶液为介质的 12h 累积释放度分别为93.79%、93.09%、91.13%、96.77%、90.64%:以pH4.5醋酸-醋酸铵缓冲液为介质的 12h 累积释放度分别为 93.32%、90.85%、91.26%、95.74%、88.57%;以 pH6.8磷酸盐缓冲液为介质的12h累积释放度分别为82.46%、92.73%、90.85%、94.17%、92.02%,基本能够在12h内释放较完全。同种类型的小活络丸在不同介质中释放参数T50、Td方差分析结果P小于0.05。2.建立了以HPLC测定小活络丸溶出液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释药量的方法,在0.0033-0.1320mg·m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其精密度RSD值为0.65%;以蒸馏水、pH1盐酸溶液、pH4.5醋酸-醋酸铵缓冲液、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稳定性结果RSD值分别为2.15%、2.24%、2.67%、2.52%;重复性结果RSD值为0.49%;加样回收试验结果平均回收率为101.41%,RSD值为1.10%。表明该方法准确、可行。不同类型小活络丸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在12h内释药量有明显差异(T50、Td方差分析结果P小于0.05),水丸、小蜜丸、水蜜丸、大蜜丸及糊丸中的苯甲酰新乌头原碱,以蒸馏水为介质的12h累积释药量分别为93.22%、91.30%、96.49%、94.89%、91.19%;以pH1盐酸溶液为介质的12h累积释放度分别为94.74%、96.57%、92.18%、96.77%、91.16%;以pH4.5醋酸-醋酸铵缓冲液为介质的12h累积释放度分别为94.74%、93.56%、94.75%、83.31%、85.94%;以pH6.8磷酸盐缓冲液为介质的12h累积释放度分别为87.51%、91.05%、92.25%、89.77%、85.34%。5种类型的小活络丸释放度较符合Weibull模型。小活络丸在4种介质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释放度与物质组释放度相关系数均大于0.9,且相关性的显著性检验结果P<0.01。3.建立了 HPLC测定小活络丸复方药粉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次乌头碱含量的方法,各生物碱对照品分别在0.065-0.910μg、0.052-0.728μg、0.050-0.700μg、0.021-0.294μg 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0.9999、0.9999、0.9997);精密度结果 RSD 值分别为 1.06%、0.91%、0.87%、0.86%;稳定性结果RSD值分别为0.80%、1.43%、2.28%、2.70%;加样回收试验结果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8.26%、96.36%、101.88%、95.84%,RSD 值分别为 1.23%、0.75%、2.11%、0.63%。该方法准确,可行。小活络丸复方细粉总乌头类生物碱含量为0.0512%。优化的小活络丸提取工艺参数为:以10倍量的溶剂量,以60%乙醇溶液在85℃下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2h。工艺验证试验结果总乌头类生物碱的转移率达91%,浸膏得率约为13%,小活络丸干浸膏中总乌头类生物碱含量达0.4036%,表明该工艺稳定可行,重现性良好。4.建立了 UV测定小活络缓释滴丸物质组释放度的方法,在0.109-1.091m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其低、中、高浓度供试液的精密度结果RSD值分别为:0.14%、0.04%、0.05%;低、中、高浓度供试液的稳定性结果RSD值分别为:2.84%、2.54%、2.49%。该方法稳定、可行。建立了 HPLC测定小活络缓释滴丸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次乌头碱含量的方法,各生物碱对照品分别在 0.065-0.910μg、0.052-0.728μg、0.050-0.700μg、0.021-0.294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0.9999、0.9999、0.9997),精密度结果RSD值分别为:0.81%、1.26%、1.16%、2.39%;稳定性结果 RSD 值分别为:1.35%、2.52%、2.23%、1.97%;重复性结果RSD值分别为:2.95%、2.66%、2.50%、2.51%;加样回收结果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59%、98.82%、97.74%、101.46%,RSD 值分别为:1.07%、1.75%、1.77%、2.65%。该方法稳定、可行。以优化的工艺提取小活络丸提取液所制备的浓缩丸中,有效成分含量有所提高(总乌头类生物碱含量为0.0506%),浓缩丸表现出一定的缓释特征,但其释放速率仍较快,存在突释的危险。确定的小活络缓释滴丸处方为:主药(小活络方干浸膏)与基质比例为1:4,基质为PEG6000与硬脂酸1:1.5,以液体石蜡为冷凝液,冷凝温度6-8℃;确定的滴丸制备工艺参数为:滴制温度75℃,滴距3cm,滴速40滴/min。小活络缓释滴丸具有显著的缓释效果,基本符合一级和Weibull模型,初步研究表明其释药机制符合一级模型,表示其释放速率常数与扩散系数为正比,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重构前的小活络(水)丸、小活络(大蜜)丸、小活络(浓缩)丸中总乌头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0.0266%、0.0447%、0.0506%,小活络缓释滴丸中总乌头类生物碱含量为0.0669%。结论 本文建立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小活络丸物质组释放度的方法灵敏准确;建立的HPLC测定小活络丸溶出液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释药量的方法准确、稳定、可行;建立的HPLC同时测定小活络复方药材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次乌头碱含量的方法准确、稳定、可行,能满足本研究各项分析测试的要求。结果表明市售小活络(大蜜)丸具有一定的缓释特征,但不同厂家之间与同一厂家的不同个体之间释放度差异较大。自制的5种类型小活络丸与方程拟合的相关系数较低,释放速率较快,难以达到12h内缓慢平稳释药的效果。优化的小活络方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制备的小活络(浓缩)丸中总乌头类生物碱含量较传统丸剂高,但释放速率仍较快,可能有突释的风险。制备的小活络缓释滴丸缓释效果较好,在12h内能够平稳、缓慢的释药。释放特征符合一级模型和Weibull模型,缓释效果较好。小活络缓释滴丸一天的给药剂量由大蜜丸的6g/天,减少至约2.4g滴丸/天,给药剂量有所减少,服用方便,可提高患者顺应性,同时更加安全、有效。

丰伟[10](2017)在《马钱子巴布剂的研究》文中认为中药马钱子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之功效,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镇痛、抗心律失常、抗肿瘤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其中尤以镇痛、抗肿瘤活性最为引人注目。马钱子生物碱具有确切而广泛的镇痛作用,对诸如痛风、关节炎、跌打损伤,癌症等多种疾病引起的疼痛均有显著的疗效。近年来对于其应用于治疗癌性疼痛方面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但由于马钱子存在显著的毒性,严重限制了该药材在临床当中的应用。传统给药方式多采用内服,但极易发生中毒,临床上曾经也发生过很多中毒病例。透皮给药系统因使用方便、顺应性好、安全高效等优点,而深受患者的欢迎。本课题应用经皮给药新技术,将马钱子开发成透皮给药的巴布剂,用于治疗癌性疼痛。既可以发挥马钱子良好的生物活性,又能显现出透皮制剂作用时间长、血药浓度稳定的特点。从而可以提高马钱子给药的安全性,降低中毒的风险。我们将主要围绕马钱子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巴布剂基质的筛选及制备、体外透皮实验及促渗剂的筛选、马钱子巴布剂的质量标准、安全性及稳定性进行研究。全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生物碱的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影响最大的4个因素进行正交实验设计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得出最佳提取工艺:提取溶剂为75%乙醇,料液比为1:10,提取时间为2 h,pH值为4。2.以皮肤黏附性、反复揭贴性、舒适性、膏体残留性及外观性状作为评价指标进行评分,单因素实验确定了PVA-g-PVP、高岭土、甘油、戊二醛为巴布剂的基质组成。紧接着加入中药成分马钱子生物碱,按照L9(34)正交实验表设计实验,得到巴布剂的最佳基质处方为:PVA-g-PVP 6 g、高岭土1.5 g、甘油2.5 m L、1%戊二醛0.2 mL。3.实验中确立了体外经皮渗透实验方法,对马钱子巴布剂的体外透皮渗透性能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了氮酮、DMF、丙二醇、薄荷醇四种促透剂对巴布剂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促渗透效果。实验结果显示:氮酮、DMF、丙二醇、薄荷醇对巴布剂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均有不同程度的促透作用。氮酮和薄荷醇的促透性能均是随着浓度增大而先升后降,DMF和丙二醇在给定的范围(≤5%)的促透效果都是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强。综合对比四种促透剂的24 h透过率,5%的DMF对马钱子巴布剂的促透效果最好。4.结合《中国药典》2015版IV部下的有关巴布剂剂型的要求,制定了马钱子巴布剂的质量标准。马钱子巴布剂的含膏量为18.75 g/100 cm2,赋形性及重量差异均符合要求,初黏力测试显示巴布剂最高能黏住22号钢球(14.1 g)。采用TLC对巴布剂中的马钱子碱和士的宁进行了鉴别;RP-HPLC法测得巴布剂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579 mg/g,0.895 mg/g。依照拟定的质量标准对三批马钱子巴布剂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加速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马钱子巴布剂在40±2℃、相对湿度RH为75%±5%的加速条件下,放置3个月,黏性有所下降,其他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稳定性较好。5.分别以新西兰白兔和豚鼠为模型建立皮肤刺激性实验和皮肤致敏性实验来初步评估巴布剂的安全性。在皮肤刺激性实验中,新西兰白兔一次性和多次性使用马钱子巴布剂后,在皮肤用药部位未见出现红斑、水肿等皮肤刺激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皮肤过敏实验中,使用马钱子巴布剂或赋形剂未发现受试豚鼠的局部皮肤出现红斑、水肿等过敏反应。

二、马钱子散生产工艺改进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钱子散生产工艺改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饮片炮制发展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清朝末年时期 (1900~1911)
中华民国时期 (1912~1948)
共和国时期 (1949~1999)
    1中药炮制教学
        1.1师徒相承
        1.2学校培养
        1.3举办培训班
    2中药饮片生产
    3中药炮制设备
        3.1净制设备
        3.2切制设备
        3.3炮制设备
        3.4干燥包装设备
    4中药炮制研究
        4.1炮制文献研究
        4.1.1炮制经验整理
        4.1.2炮制文献考证
        4.2炮制实验研究
        4.2.1净制实验研究
        4.2.2切制实验研究
        4.2.3炮制实验研究
        4.2.3.1炮制工艺研究
        4.2.3.2炮制化学研究
        4.2.3.3炮制药理研究
        4.2.3.4饮片质量研究
        4.2.3.5炮制原理研究
        4.2.3.6炮制临床研究
5中药炮制著书立说
6中药炮制学术交流
    6.1学术会议交流
    6.2报刊杂志交流

(4)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源起
    2 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2.1 药学史研究相关著作
        2.2 药学史研究文献
    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4 论文的研究意义
    5 论文的创新点
    6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古代药学史概论
    1 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2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3 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的药学
    4 两晋、隋唐至五代时期的药学
    5 宋辽金元时期的药学
    6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药学
第三章 近代药学史概论
    1 近代中药发展概况
        1.1 药物学的发展
        1.2 方剂学的成就
        1.3 旧中国歧视中医药和中医药界的反抗斗争
        1.4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1.5 中医药学术团体与刊物
    2 近代西药发展概况
        2.1 西方药学的输入
        2.2 西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2.3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2.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2.5 药学(西药)教育
        2.6 药学(西药)研究
        2.7 医药学术团体和医药期刊
    3 解放军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工作
        3.1 中医药工作的开展
        3.2 医药教育
        3.3 医药工业
        3.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第四章 现代药学史研究
    1 药学事业的发展
        1.1 中药事业的发展
        1.2 药品监督管理
        1.3 制药工业
        1.4 医药商业
        1.5 药学教育
        1.6 医药科技工作
        1.7 医院药学
        1.8 药学社会团体
        1.9 药学书刊与网站
        1.10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学事业的发展
    2 药学科学研究进展
        2.1 现代药学史研究
        2.2 中药研究
        2.3 药学分科研究进展
        2.4 药物学研究
第五章 结论
    1 对现代药学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关单位必须加强这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2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必须坚决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药学事业各项改革
    4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5 实施“科教兴药”战略,推动药学事业全面进步
    6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7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1

(5)热熔压敏胶伤湿止痛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资料研究
    一 中药贴膏剂的研究进展
        1 中药贴膏剂的发展历史
        2 中药外用贴膏剂的透皮吸收机理及理论
        2.1 中医理论
        2.2 现代医学理论
        3 现代常用中药外用贴膏剂的制备工艺
        3.1 橡胶膏剂
        3.2 巴布剂
        3.3 压敏胶贴剂
        4 中药贴膏剂的质量评价
        5 中药贴膏剂存在问题
    二 处方文献资料研究
        1 马钱子
        2 颠茄
        3 川乌、草乌
    三 热熔压敏胶的研究
        1 概念
        2 发展概况
        3 热熔压敏胶的特点
        4 热塑性弹性体热熔压敏胶
        5 丙烯酸酯热熔压敏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伤湿止痛膏工艺研究
        1 原橡胶基质工艺
        1.1 处方
        1.2 制法
        1.3 溶剂法制备工艺流程图
        2 新热熔压敏胶基质工艺
        2.1 处方
        2.2 热熔压敏胶空白基质的制备
        2.3 热熔压敏胶基质载药性能的研究
        2.4 优选基质制备工艺条件
        2.5 制备工艺流程图
        3 讨论
    第二章 热熔压敏胶伤湿止痛贴膏的质量标准研究
        1 处方
        2 性状
        3 颠茄流浸膏薄层色谱鉴别
        4 常规检查
        5 含量测定
        5.1 仪器及试药
        5.2 测定方法
        5.3 方法学考察
        5.4 样品含量测定
        6 功能主治
        7 用法用量
        8 规格
        9 贮藏
        讨论
    第三章 热熔压敏胶伤湿止痛膏的体外透皮速率和释放规律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动物
        3 试验方法
        3.1 体外透皮吸收试验
        3.2 释放度试验
        4 透皮速率与释放度测定
        4.1 色谱条件
        4.2 溶液的制备
        4.3 方法学考察
        4.4 透皮速率与释放度测定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结束语
致谢
个人简历

(6)冯宝麟成才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实地考察, 勤奋学习, 不断总结, 由外行到内行
2 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 不断积累, 由内行到专家
    2.1 中药炮制研究应重视历史沿革的整理
    2.2 中药炮制工艺改进的研究
    2.3 中药炮制方法改进方面的研究
    2.4 中药炮制理论的探讨方面
    2.5 对中药炮制研究途径的看法
    2.6 对中药炮制原理的研究方面
    2.7 新方法、新技术的引进方面
3 厚积薄发, 由专家到领军者
    3.1 著书立说
    3.2 中药炮制研究方法和途径
    3.3 学术价值
    3.4 科研成果的应用
4 个人素养
    4.1 坚定不移, 持之以恒
    4.2 为人正直善良、淡泊名利, 工作兢兢业业, 一丝不苟

(7)菟丝子等十三味中药最佳炒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中药炮制的研究现状
        1.1 中药炮制研究的重要意义
        1.2 中药炮制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中药炮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中药炒法的研究现状
    3.菟丝子炒法最佳工艺的研究现状
    4.槐米等十二味中药炒法最佳工艺的研究现状
    5.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5.1 立题依据
        5.2 实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6.技术路线
实验部分
    第一部分 菟丝子最佳炒制工艺研究
        1.菟丝子最佳炒制工艺研究
        2.菟丝子生品与炒品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
        2.1 菟丝子生品与炒品总黄酮含量测定
        2.2 菟丝子生品与炒品多糖含量测定
        2.3 菟丝子生品与炒品金丝桃苷和槲皮素的含量测定
        3.菟丝子生品与炒品药效变化的研究
        3.1 菟丝子生品与炒品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实验
        3.2 菟丝子生品与炒品总抗氧化活性测定实验
        3.3 菟丝子生品与炒品对果蝇性活力影响实验
        3.4 菟丝子生品与炒品延长果蝇寿命实验
        3.5 菟丝子生品与炒品炭粒廓清实验
        3.6 菟丝子生品与炒品抗疲劳实验
        3.7 菟丝子生品与炒品耐缺氧实验
        4.实验小结
    第二部分 槐米等十二味中药最佳炒制工艺研究
        1.槐米
        1.1 槐米炒制最佳工艺研究
        1.2 槐米生品与炒品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1.3 槐米生品与炒品药效变化的研究
        1.4 实验小结
        2.山楂
        2.1 山楂炒制最佳工艺研究
        2.2 山楂生品与炒品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
        2.3 山楂生品与炒品的药效变化的研究
        2.4 实验小结
        3.蔓荆子
        3.1 蔓荆子炒制最佳工艺研究
        3.2 蔓荆子生品与炒品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
        3.3 蔓荆子生品与炒品的药效变化的研究
        3.4 实验小结
        4.车前子
        4.1 车前子炒制最佳工艺研究
        4.2 车前子生品与炒品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
        4.3 车前子生品与炒品的药效变化的研究
        4.4 实验小结
        5.桑枝
        5.1 桑枝炒制最佳工艺研究
        5.2 桑枝生品与炒品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
        5.3 桑枝生品与炒品的药效变化的研究
        5.4 实验小结
        6.知母
        6.1 知母炒制最佳工艺研究
        6.2 知母生品与炒品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
        6.3 知母生品与炒品的药效变化的研究
        6.4 实验小结
        7.补骨脂
        7.1 补骨脂炒制最佳工艺研究
        7.2 补骨脂生品与炒品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
        7.3 补骨脂生品与炒品的药效变化的研究
        7.4 实验小结
        8.芡实
        8.1 芡实炒制最佳工艺研究
        8.2 芡实生品与炒品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
        8.3 芡实生品与炒品的药效变化的研究
        8.4 实验小结
        9.水红花子
        9.1 水红花子炒制最佳工艺研究
        9.2 水红花子生品与炒品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
        9.3 水红花子生品与炒品的药效变化的研究
        9.4 实验小结
        10.紫苏子
        10.1 紫苏子炒制最佳工艺研究
        10.2 紫苏子生品与炒品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
        10.3 紫苏子生品与炒品的药效变化的研究
        10.4 实验小结
        11.沙苑子
        11.1 沙苑子炒制最佳工艺研究
        11.2 沙苑子生品与炒品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
        11.3 沙苑子生品与炒品的药效变化的研究
        11.4 实验小结
        12.决明子
        12.1 决明子炒制最佳工艺研究
        12.2 决明子生品与炒品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
        12.3 决明子生品与炒品的药效变化的研究
        12.4 实验小结
结论
讨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8)维药粉末制剂工艺改进的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半仿生提取法的研究进展
    1.2 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上的应用
    1.3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1.4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评述
第二章 补骨脂半仿生提取法的研究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方法
    2.3 仪器及试剂
    2.4 实验材料
    2.5 补骨脂总黄酮含测指标的建立
    2.6 补骨脂总呋喃香豆素含测指标的建立
    2.7 均匀设计优选补骨脂半仿生法工艺条件
    2.8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补骨脂超微粉碎法的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材料
    3.4 粉碎原理
    3.5 药材预处理
    3.6 药材粉碎
    3.7 粉体特性检查
    3.8 不同工艺产物的薄层色谱对比
    3.9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补骨脂四种工艺的血清药物化学比较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材料
    4.4 补骨脂HPLC 图谱色谱条件优选
    4.5 血样制备及处理、分析方法研究
    4.6 不同工艺处理补骨脂的血清HPLC 图谱建立
    4.7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四种工艺所得产物中主要成分的药动学比较研究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材料
    5.4 动物分组
    5.5 灌胃药液的配制
    5.6 动物给药及血样的采集处理
    5.7 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5.8 血样的分析测定
    5.9 药动学参数计算
    5.10 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不同工艺所得补骨脂的稳定性比较研究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方法
    6.3 实验仪器
    6.4 实验材料
    6.5 补骨脂药材不同工艺的处理
    6.6 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含量测定指标的建立
    6.7 高温实验
    6.8 高湿实验
    6.9 强光照射实验
    6.10 结果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9)小活络丸释放动力学特征评价及其现代释药系统的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类型小活络丸的物质组释放度特征
    一、仪器与材料
        (一) 仪器与设备
        (二) 材料与试剂
    二、方法与结果
        (一) 市售小活络(大蜜)丸的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特征
        1. 释放介质的配制
        2. 4种释放介质中小活络丸物质组标准储备液的制备
        3. 物质组浓度标准谱测定
        4. 方法学考察
        5. 3个厂家小活络丸的物质组释放度特征
        (二) 不同类型小活络丸的制备与检查
        1. 不同类型小活络丸的制备
        2. 小活络丸质量检查
        (三) 不同类型小活络丸的物质组释放度特征
        1. 小活络丸标准物质组储备液的制备
        2. 方法学考察
        3. 小活络丸的物质组释放度测定
        4. 市售与自制小活络丸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特征比较
        5. 小活络丸物质组释药模型的拟合
        6. 市售与自制小活络丸物质组释放度的Weibull参数研究
    三、分析与讨论
    四、小结
第二部分 不同类型小活络丸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释药特征
    一、仪器与材料
        (一) 仪器与设备
        (二) 材料与试剂
    二、方法与结果
        (一) 小活络丸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1. 对照品溶液等的配制
        2. 色谱条件
        3. 系统适用性试验
        4. 方法学考察
        (二) 不同类型小活络丸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释药特征
        1. 小活络丸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释放度测定
        2. 小活络丸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释药模型拟合
        3. 不同类型小活络丸单一成分与整体释放相关性考察
    三、结果与讨论
    四、小结
第三部分 小活络方提取工艺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一) 仪器与设备
        (二) 材料与试剂
    二、方法与结果
        (一) 小活络方乌头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1. 对照品溶液等的配制
        2. 色谱条件
        3. 系统适用性试验
        4. 方法学考察
        (二) 小活络方的提取工艺研究
        1. 单因素考察
        2. 正交试验设计
        3. 验证试验
    三、分析与讨论
    四、小结
第四部分 小活络方释药系统的重构与评价
    一、仪器与材料
        (一) 仪器与设备
        (二) 材料与试剂
    二、方法与结果
        (一) 小活络(浓缩)丸的制备与体外释放度特征研究
        1. 小活络(浓缩)丸的制备
        2. 小活络(浓缩)丸的质量检查
        3. 小活络(浓缩)丸物质组释放度研究
        (二) 小活络滴丸中乌头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1. 对照品溶液等的配制
        2. 色谱条件
        3. 系统适用性试验
        4. 方法学考察
        (三) 小活络滴丸物质组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1. 小活络滴丸标准物质组储备液的制备
        2. 小活络滴丸物质组浓度标准谱测定
        3. 方法学考察
        (四) 小活络缓释滴丸成型工艺研究
        1. 滴丸质量考察指标
        2. 小活络缓释滴丸处方筛选
        4. 小活络缓释滴丸成型工艺的优化
        5. 小活络缓释滴丸释药模型的拟合
        6. 小活络丸释药系统重构前后总乌头类生物碱含量比较
        7. 小活络丸释药系统重构前后物质组释放特征比较
    三、结果与讨论
    四、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附: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0)马钱子巴布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马钱子的研究进展
        1.2.1 马钱子的化学成分
        1.2.2 马钱子的药理作用研究
        1.2.3 马钱子毒副作用研究
        1.2.4 马钱子的临床应用
        1.2.5 常用的剂型
        1.2.6 研究趋势
    1.3 巴布剂的研究进展
        1.3.1 巴布剂的特点
        1.3.2 基质研究
        1.3.3 促渗技术与方法
        1.3.4 巴布剂制备工艺的研究
        1.3.5 质量评价
        1.3.6 发展前景
    1.4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马钱子生物碱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仪器与试药
        2.1.1 主要仪器与材料
        2.1.2 试剂与试药
    2.2 实验方法
        2.2.1 马钱子生物碱的提取
        2.2.2 马钱子提取物的初步鉴别
        2.2.3 生物碱的TLC鉴别
        2.2.4 RP-HPLC法测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含量
        2.2.5 马钱子生物碱提取工艺的单因素考察
        2.2.6 回流法提取马钱子生物碱的正交设计
        2.2.7 验证实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马钱子生物碱的提取结果
        2.3.2 马钱子生物碱的初步鉴别结果
        2.3.3 TLC鉴别结果
        2.3.4 RP-HPLC测定马钱子碱、士的宁含量结果
        2.3.5 单因素实验结果
        2.3.6 正交实验结果
        2.3.7 验证实验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马钱子巴布剂的制备
    3.1 仪器与试药
        3.1.1 仪器
        3.1.2 试药
    3.2 方法
        3.2.1 空白巴布剂评价方法的建立
        3.2.2 实验前处理
        3.2.3 单因素考察
        3.2.4 马钱子生物碱加载方式及载量的选择
        3.2.5 正交实验优化含药巴布剂配方
        3.2.6 验证实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3.2 马钱子生物碱加载方式及载量的确定
        3.3.3 正交实验结果
        3.3.4 验证实验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体外透皮实验及促透剂的筛选
    4.1 仪器与材料
        4.1.1 仪器
        4.1.2 动物
        4.1.3 试剂与药品
    4.2 方法
        4.2.1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方法的建立
        4.2.2 促透剂的考察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空白组
        4.3.2 氮酮组
        4.3.3 DMF组
        4.3.4 丙二醇组
        4.3.5 薄荷醇组
        4.3.6 透过率比较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马钱子巴布剂的质量标准研究及稳定性的初步考察
    5.1 仪器与试药
        5.1.1 仪器
        5.1.2 主要试剂
    5.2 方法
        5.2.1 重量差异
        5.2.2 赋形性
        5.2.3 含膏量
        5.2.4 初黏力测试
        5.2.5 TLC鉴别
        5.2.6 RP-HPLC对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5.2.7 加速稳定性实验
    5.3 结果
        5.3.1 重量差异测定结果
        5.3.2 赋型性实验结果
        5.3.3 含膏量实验结果
        5.3.4 初黏力实验结果
        5.3.5 TLC鉴别结果
        5.3.6 RP-HPLC含量测定结果
        5.3.7 加速稳定性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马钱子巴布剂安全性的初步探究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动物
        6.1.2 主要试药和仪器
    6.2 方法
        6.2.1 一次给药皮肤刺激性实验
        6.2.2 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实验
        6.2.3 皮肤过敏性实验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一次给药刺激性实验结果
        6.3.2 多次给药刺激性实验结果
        6.3.3 皮肤致敏性实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马钱子散生产工艺改进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饮片炮制发展回眸[J]. 王琦,孙立立,贾天柱. 中成药, 2000(01)
  • [2]马钱子散生产工艺改进的实验研究[J].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 新医药学杂志, 1975(05)
  • [3]马钱子散生产工艺改进的实验研究[J]. 山东省历城制药厂,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 中草药通讯, 1974(06)
  • [4]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D]. 田丽娟.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4)
  • [5]热熔压敏胶伤湿止痛膏的实验研究[D]. 黎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6]冯宝麟成才之路[J]. 石典花,孙立立,陈兵,周倩,戴衍朋. 世界中医药, 2011(04)
  • [7]菟丝子等十三味中药最佳炒制工艺研究[D]. 李秋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8]维药粉末制剂工艺改进的评价方法研究[D]. 王宇卿. 石河子大学, 2008(12)
  • [9]小活络丸释放动力学特征评价及其现代释药系统的重构[D]. 李雅菁.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1)
  • [10]马钱子巴布剂的研究[D]. 丰伟. 广东药科大学, 2017(02)

标签:;  ;  ;  

马千子粉生产工艺改进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