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O_2加富对紫花苜蓿光合作用原初光能转换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其德,卢从明,冯丽洁,林世青,匡廷云,白克智[1](1996)在《CO2加富对紫花苜蓿光合作用原初光能转换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了CO2 加富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 光合作用原初光能转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CO2 加富条件下生长的紫花苜蓿,其叶绿体对光有更强的吸收能力;CO2 加富可促进紫花苜蓿叶片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PSⅡ潜在活性、PSⅡ电子传递量子产量、以及PSⅠ活化能力的提高;增加荧光光化学猝灭组分,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组分
翟晓朦,张晓波,王敏,臧春鑫,关潇[2](2016)在《不同CO2浓度对苜蓿分枝期光合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以苜蓿(Medicago sativa)‘Maverick’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CO2浓度下苜蓿分枝期的光合能力日变化情况,探索未来大气CO2浓度上升过程中苜蓿的生产潜力,为未来牧草种植产业提供指导。结果表明:当开顶式生长室中CO2浓度为550和700μmol·mol-1时,‘Maverick’的叶绿素含量对比室外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4%和3.6%,但差异不显着。净光合速率(Pn)日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14.69%和116.54%。此外,CO2浓度升高提高了苜蓿的光系统Ⅱ(PSII)的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潜在活性(Fv/Fo)、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并显着增加了光化学淬灭(qP),降低非光化学淬灭(NPQ)。研究结果表明在高CO2浓度条件下更利于‘Maverick’叶绿素捕获光能,PSII反应中心比例大,光合作用增强。
寇江涛,师尚礼,胡桂馨,周万海[3](2014)在《紫花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为害的光合生理响应》文中提出为了探索紫花(Medicago sativa L.)苜蓿对优势种害虫——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 Haliday)为害的光合生理响应机制,揭示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为害的补偿机制,以抗蓟马苜蓿无性系R-1和感蓟马苜蓿无性系I-1为材料,测定不同虫口密度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后R-1、I-1无性系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牛角花齿蓟马虫口密度的增加,R-1无性系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I-1无性系叶绿素含量降低,R-1、I-1无性系的净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降低,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升高;在相同虫口密度下,R-1无性系的叶绿素含量、Pn、WUE均高于I-1无性系。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R-1、I-1无性系的初始荧光(F0)升高,PSⅡ实际光合效率(ФPSⅡ)、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光化学淬灭系数(q P)、PSⅡ潜在活性(Fv/F0)和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均降低;在相同虫口密度下,R-1无性系的F0低于I-1无性系,R-1无性系的ФPSⅡ、q P、Fv/F0和Fv/Fm均高于I-1无性系。从各个指标的变化幅度来看,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R-1无性系气体交换参数和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增幅、降幅均小于I-1无性系。说明牛角花齿蓟马为害造成了紫花苜蓿PSⅡ反应中心受损,使得紫花苜蓿对光能的利用能力下降,光合效率降低。但在低虫口密度(1、3头/枝条)下,R-1无性系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光合补偿效应显着大于I-1无性系,说明R-1无性系对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具有较强的抗性。
韩瑞宏,卢欣石,高桂娟,杨秀娟[4](2007)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对干旱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文中研究表明紫花苜蓿是重要的豆科牧草,具有较强的抗旱性,然而干旱仍是制约紫花苜蓿生产的主要逆境因子。通过盆栽试验,以抗旱性强弱不同的两种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对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的光合生理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下两种紫花苜蓿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叶绿素含量(Chl)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叶绿体超微结构遭到破坏。相对于抗旱性弱的苜蓿,抗旱性强的苜蓿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净光合速率下降较慢,叶绿体的外形及基粒结构受到的影响较小。(2)轻度干旱胁迫下气孔限制是两种紫花苜蓿Pn降低的主要因素,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非气孔限制是Pn降低的主要因素。(3)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下两种紫花苜蓿PS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降低。总体上抗旱性强的紫花苜蓿Fv/Fm和Fv/Fo下降幅度小,PSⅡ利用光能的能力及PSⅡ的潜在活性均较强。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的变化表现为干旱胁迫下两种紫花苜蓿qP值降低、qN值升高,总体上抗旱性强的紫花苜蓿qP降低的幅度低且qN升高幅度大,表明抗旱性强的紫花苜蓿PSⅡ反应中心电子传递活性受到的影响小,光合机构的损伤程度低。
寇江涛[5](2016)在《2,4-表油菜素内酯诱导下紫花苜蓿耐盐性生理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的一个普遍特征,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已成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BR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甾醇类新型植物激素,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的抵抗能力,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BRs作为植物应答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重要生长调节剂,在提高植物耐盐性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但有关BRs调控苜蓿耐盐性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Gannong No.3)为试验材料,利用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处理种子和幼苗,研究Na Cl胁迫下外源EBR对其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抗氧化系统、光合作用、离子代谢及碳、氮代谢的影响,旨在明确外源BRs调控苜蓿耐盐性的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50 mmol·L?1 Na Cl胁迫明显抑制了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幼苗及根系生长,降低了幼苗的根系活力和地上、地下生物量。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明显促进了苜蓿种子的萌发、幼苗及根系的生长,且低浓度外源EBR处理的促进效果较为明显,随着外源EBR浓度的升高,促进效果明显下降甚至存在抑制效应。0.1μmol·L?1 EBR明显提高了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胚根长、胚芽长,提高了苜蓿幼苗的株高、主根长、根系总长度、根系总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和根系活力,促进了苜蓿幼苗生物量的积累。和Na Cl处理相比,发芽率、发芽势分别提高了50.85%、98.70%,根系活力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提高了35.23%、17.50%、25.87%。(2)Na Cl胁迫显着降低了紫花苜蓿幼苗根系中的抗氧化酶活性,提高了叶片和根系中的GSH、As A含量,降低了GSH/GSSG、As A/DHA比值,诱导苜蓿幼苗体内ROS水平升高,质膜相对透性增加、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剧。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幼苗体内SOD、APX、GPX、CAT、GR活性和As A、GSH含量,提高了As A/DHA、GSH/GSSG比值和DHAR、MDHAR活性,降低了AAO活性,促进了As A-GSH循环,提高了苜蓿幼苗体内总抗氧化能力,显着降低了MDA、H2O2含量、OFR产生速率、OH·浓度和质膜相对透性,有效缓解了Na Cl胁迫诱导产生的氧化损伤。(3)Na Cl胁迫显着降低了紫花苜蓿幼苗的光合色素含量和Pn,降低了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导致叶绿体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部分减少,天线热耗散和反应中心耗散增加,降低了苜蓿幼苗的光合能力。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显着提高了苜蓿幼苗叶片的Chla、Chlb、Chla+b、Chlx·c含量及Chla/Chlb比值,降低了Chl/Car比值,提高了Pn、Tr、Gs、WUE;通过对Pn-SPR和Pn-CO2响应曲线的分析表明,添加外源EBR显着提高了苜蓿幼苗的Lsp、AQY、Pnmax和Cisat、α、Pmax,显着降低了Γ和Rp,同时降低了苜蓿幼苗叶片的F0、NPQ,提高了Fm、Fv/F0、Fv/Fm、ФPSⅡ、Fv′/Fm′、q P和ETR,增加了光化学反应部分的光能,降低了天线热耗散和反应中心过剩光能,提高了PSⅡ光化学活性,并有效调节激发能在PSⅠ、PSⅡ之间的分配平衡,提高Na Cl胁迫下苜蓿幼苗的碳同化效率和光合能力。(4)Na Cl胁迫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幼苗不同器官(叶片、茎秆、根系)中的Na+、Cl?及Cu2+含量,显着降低了K+、Ca2+、Mg2+、Fe2+、Mn2+、Zn2+含量和K+/Na+、Ca2+/Na+、Mg2+/Na+、Fe2+/Na+、Mn2+/Na+、Cu2+/Na+、Zn2+/Na+比值,导致苜蓿幼苗体内无机离子的吸收、运输和分配等代谢过程失调,细胞中的离子平衡被打破。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显着降低了苜蓿幼苗不同器官(叶片、茎秆、根系)中的Na+、Cl?及Cu2+含量,显着提高K+、Ca2+、Mg2+、Fe2+、Mn2+、Zn2+含量及K+/Na+、Ca2+/Na+、Mg2+/Na+、Fe2+/Na+、Mn2+/Na+、Cu2+/Na+、Zn2+/Na+比值,降低了Na+和K+、Ca2+、Mg2+、Fe2+、Mn2+、Cu2+、Zn2+等阳离子间的拮抗作用,促进了苜蓿幼苗对无机离子的吸收,有效调控无机离子的在苜蓿幼苗体内的运输和分配,维持细胞中的离子平衡。(5)Na Cl胁迫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幼苗体内的蛋白水解酶活性,促进了蛋白质的水解,降低了NR、GS和GOGAT活性,提高了GDH活性,导致NH4+-N大量积累,同时抑制了苜蓿幼苗对NO3?-N的吸收和转运,降低苜蓿幼苗体内的总氮含量,抑制了紫花苜蓿幼苗的氮代谢能力。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显着降低了苜蓿幼苗体内蛋白水解酶活性,抑制了蛋白质的水解,降低了游离氨基酸、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同时显着提高了NR、GS和GOGAT活性,显着降低了GDH活性,说明外源EBR能够通过GS-GOGAT途径、GDH途径及NR活性变化等协同作用,促进苜蓿幼苗对NO3?-N的吸收和利用,加快氨的同化作用,降低苜蓿幼苗体内NH4+-N含量,提高植株中总氮含量,有效调控苜蓿幼苗的氮代谢,缓解Na Cl胁迫所产生的氨毒害对苜蓿幼苗的伤害程度。(6)Na Cl胁迫显着抑制了紫花苜蓿幼苗体内蔗糖由叶片向根部的运输,显着提高了叶片中淀粉、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显着降低了根系中淀粉、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并抑制了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导致蔗糖的合成与分解平衡被打破,碳水化合物代谢发生紊乱。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促进了苜蓿幼苗体内光合同化产物由叶片向根部的运输,降低了叶片中淀粉含量,提高了根系中淀粉含量,提高了苜蓿幼苗体内的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和SS、SPS活性,并调节AI和NI、S和SP活性的变化,通过Ivr途径、SS途径和SPS途径的协同作用来降低碳水化合物积累对光合作用的负反馈抑制,保持蔗糖的合成与分解平衡,促进光合同化产物的合成和积累,维持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正常进行。总之,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能够促进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提高苜蓿幼苗体内抗氧化系统的活性,促进As A-GSH循环,降低ROS水平,提高苜蓿幼苗的碳同化效率和光合能力,有效调控苜蓿幼苗对无机离子的吸收、运输和分配,并通过GS-GOGAT途径、GDH途径及NR活性变化等协同作用来提高苜蓿幼苗的氮代谢能力,通过Ivr途径、SS途径和SPS途径的协同作用来维持正常的碳水化合物代谢,从而提高苜蓿幼苗的耐盐性。
王晓博[6](2020)在《高温、CO2加富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以北方日光温室黄瓜主栽品种“津优35号”为试材,共设四组试验,分别为一个CK常温(NT)和三个处理组分别为常温CO2加富(NT+CO2)、高温CO2加富(HT+CO2)、高温(HT)。试验常温温度控制在27±4℃,高温温度控制在37±4℃,CO2浓度控制在1200ppm±200ppm,试验期间晴天温度和CO2浓度处理控制在三小时左右。通过高温胁迫配合CO2增施的试验方法,来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发育的形态特征、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植物激素含量、活性氧代谢系统、渗透调节物质、膜质过氧化物含量以及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影响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高温CO2加富处理能够促进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和发育,黄瓜的叶面积、茎粗从高到低的表现为HT+CO2>NT+CO2>CK>HT;株高从高到低的表现为NT+CO2>HT+CO2>CK>HT。其中HT+CO2处理的叶面积、茎粗最大,株高也显着高于CK。(2)、高温CO2加富处理能够增加日光温室黄瓜光合性能。不同处理的日光温室黄瓜在处理第30d后,各处理叶绿素含量总体表现为HT+CO2>NT+CO2>CK>HT,高温处理导致净光合速率、叶片气孔导度(GS)、叶片胞间CO2浓度(Ci)与对照相比显着下降,但是高温CO2加富处理黄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片气孔导度(GS)、叶片胞间CO2浓度(Ci)与对照相比显着提高。(3)、高温CO2加富处理能够提升日光温室黄瓜叶绿素荧光性能。不同处理日光温室黄瓜在处理第30d后,各处理黄瓜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qP)以及相对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从高到低表现为HT+CO2>NT+CO2>CK>HT,且HT+CO2处理显着高于CK以及HT处理;非光化学淬灭(NPQ)从高到低表现为HT+CO2>HT>NT+CO2>CK,且HT+CO2处理显着高于CK。(4)、不同环境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的植物激素的影响差异显着。高温处理黄瓜叶片植物激素JA、ABA含量与CK相比显着上升,IAA、ZR含量与CK相比显着下降;HT+CO2处理条件下黄瓜叶片植物激素ABA含量与CK相比没有显着差距,JA含量与CK相比显着下降,IAA和ZR含量与CK相比显着下降但是显着高于高温处理;常温CO2处理条件ABA含量与CK相比显着下降,JA含量与CK相比没有显着差距,IAA和ZR含量与CK相比显着上升。(5)、高温CO2加富处理能增强黄瓜叶片的活性氧代谢系统、降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膜质过氧化物含量。高温条件下,增施CO2处理,显着的减轻了高温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造成的损伤,增强了黄瓜植株抵御高温逆境的能力,显着的提高了黄瓜的耐热性。(6)、高温CO2加富处理能显着提升温室黄瓜产量和经济效益。HT+CO2处理显着增加了黄瓜的单株结瓜数、坐瓜率、单株瓜重、月平均亩产以及经济效益,CO2增施处理不仅仅解决了高温导致的减产作用,相比对照还增加了 38.27%的收益,相比高温胁迫的净收入更是大大的增加了 81.36%。综上:日光温室黄瓜经过一定时间的增施CO2配合高温处理可以导致黄瓜植株的茎粗,植株高度、进行光合作用叶片的叶面积增加,生长抑制和促进类激素保持稳定水平,使黄瓜植株维持正常稳定生长发育,增强黄瓜植株抵御高温逆境的能力,显着提高了黄瓜的耐热性,最终表现在黄瓜产量大幅度上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适宜在北方地区夏季日光温室黄瓜生产应用中推广。
寇江涛,师尚礼,胡桂馨,周万海,姚拓[7](2013)在《紫花苜蓿对蓟马危害的光合生理响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紫花苜蓿对大田蓟马危害的光合生理响应机制,揭示苜蓿对蓟马危害的补偿机制。【方法】以抗蓟马苜蓿无性系R-1和感蓟马苜蓿无性系I-1为材料,在大田蓟马持续危害条件下,于初花期测定2个无性系不同受害级别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随着叶片受害级别的增加,R-1、I-1无性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降低,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升高,净光合速率(Pn)先升高后降低;R-1无性系的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先降低后升高,表观量子效率(AQY)、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先升高后降低,I-1无性系的Lcp、Rd升高,AQY、Lsp降低,Pnmax先升高后降低;受害级别相同时,R-1无性系的Pn、AQY、Lsp和Pnmax高于I-1无性系,Rd、Lcp低于I-1无性系。随着叶片受害级别的增加,R-1无性系的初始荧光(F0)先降低后升高,PSII实际光合效率(ФPSII)、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光化学淬灭系数(qP)、PSII潜在活性(Fv/F0)和PSII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先升高后降低,I-1无性系的F0升高,NPQ、qP先升高后降低,ФPSII、Fv/F0和Fv/Fm降低;受害级别相同时,R-1无性系的F0低于I-1无性系,ФPSII、qP、Fv/F0和Fv/Fm高于I-1无性系。相对于健康叶片而言,R-1无性系不同受害级别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光响应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增幅、降幅均小于I-1无性系。【结论】蓟马危害造成了紫花苜蓿PSII反应中心受损,使得紫花苜蓿对光能的利用能力下降,光合效率降低。但在受害较轻的情况下,R-1无性系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光合补偿效应显着大于I-1无性系,说明R-1无性系对蓟马危害具有较强的抗性。
张其德,卢从明,刘丽娜,白克智,匡廷云,郭建平,高素华,王春乙[8](1996)在《二氧化碳加富对大豆叶片光系统II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长期CO2加富对大豆叶片光系统II(PSII)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2加富能促进大豆叶片PSII潜在活性和原初光能转化效率,以及电子传递量子产量的提高;增加荧光光化学淬灭组分,降低荧光非光化学淬灭组分。CO2加富对大豆叶片PSII功能的改善。可能是CO2加富条件下,大豆叶片光合速率的提高和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新时,周广胜,高琼,倪健,唐海萍[9](1997)在《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文中提出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大气和气候的反馈作用及在更微观的尺度上预测全球变化对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效应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项目“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的重要研究目标。中国科学家自1985年正式立项开展全球变化研究以来,全面加入了国际全球变化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文章就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作了评述,并指出未来中国进行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时拟注重各计划间的交叉及应加强研究的领域
张昌胜[10](2012)在《两种牧草生长和土壤生物学特性对CO2浓度倍增及干旱胁迫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大气中CO2浓度在逐年升高,预计到本世纪末将从379μmol·mol-1增加到540-970μmol·mol-1,这必然会对植物生长发育、气候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等多方面造成极大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盆栽实验,探索在不同水分条件下CO2浓度从375μmol·mol-1升高到750μmol·mol-1对C4植物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和C3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光合生理、物质积累和根系土壤环境的影响,并揭示其响应的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水分充足条件下,CO2浓度倍增对白羊草光合作用无明显影响,但降低了紫花苜蓿叶片的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L),提高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光饱和点(LSP)、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使紫花苜蓿光合作用明显提高。干旱胁迫条件下,CO2浓度倍增使白羊草叶片Gs、光合色素含量、Pmax、表光量子效率(AQE)和WUE升高,因此明显促进了白羊草光合作用;但对紫花苜蓿则无显着影响。表明白羊草比紫花苜蓿对CO2浓度倍增及干旱胁迫更敏感。在水分充足条件下,CO2浓度倍增显着提高了白羊草的Fm;显着降低了紫花苜蓿的F0,显着提高了Fv/Fm和Fv/F0,表明光合系统抵抗伤害能力提高,光化学活性显着增强,有利于促进光合作用,这表明紫花苜蓿比白羊草的叶绿素荧光响应更敏感。干旱胁迫条件下,CO2浓度倍增显着提高了白羊草Fm、Fv/Fm和Fv/F0,光化学活性显着增强;显着增大了紫花苜蓿的qP和NPQ,说明PSⅡ开放部分的比例增加了,同时增加了过多光能的耗散,增强了光合系统的自我保护能力。干旱胁迫下CO2浓度倍增显着提高白羊草株高、单株生物量、地上部分及根系生物量,而根冠比则显着降低,在水分充足下则不明显,表明干旱与CO2浓度存在显着交互作用,但紫花苜蓿相反,在干旱胁迫下作用不明显,但在水分充足下能显着提高植物产量,其交互作用仅对根冠比产生显着影响。C02浓度升高均使白羊草和紫花苜蓿叶片丙二醛与脯氨酸含量下降,但因土壤水分不同差异较大,干旱胁迫下更能体现CO2浓度倍增对植物的保护作用。C02浓度倍增对土壤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与土壤水分含量及植物类型有关:对于白羊草,干旱胁迫条件与水分充足条件下相比,CO2浓度倍增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尿酶与蔗糖酶活性、基础呼吸、诱导呼吸和代谢熵的有益效应更加明显。对于紫花苜蓿,水分充足条件下,CO2浓度倍增显着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诱导呼吸,降低了基础呼吸和代谢熵;水分胁迫条件下,CO2浓度倍增使尿酶活性和诱导呼吸明显增大,基础呼吸与代谢熵则明显下降。总体而言,CO2浓度倍增对白羊草和紫花苜蓿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酶活性和土壤呼吸有增加趋势,有利于土壤肥力提高,使土壤环境向稳定成熟的方向发展。
二、CO_2加富对紫花苜蓿光合作用原初光能转换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_2加富对紫花苜蓿光合作用原初光能转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不同CO2浓度对苜蓿分枝期光合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
1.3 观测指标及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CO2浓度对苜蓿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2 不同CO2浓度对苜蓿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影响 |
2.3 不同CO2浓度对苜蓿叶绿素荧光日变化的影响 |
2.3.1 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日变化 |
2.3.2 PSII潜在活性Fv/Fo日变化 |
2.3.3 PSII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值日变化 |
2.3.4 光化学淬灭qP日变化 |
2.3.5 非光化学淬灭NPQ值日变化 |
3 讨论 |
4 结论 |
(3)紫花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为害的光合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
1.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1.4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
1.5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R-1、I-1无性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2 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R-1、I-1无性系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2.3 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R-1、I-1无性系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3.1 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紫花苜蓿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 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紫花苜蓿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3 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紫花苜蓿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4)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对干旱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态因子的变化 |
2.2 光合作用各项指标的变化 |
2.2.1 叶片净光合速率 (Pn) 的变化 |
2.2.2 叶片蒸腾速率 (E) 的变化 |
2.2.3 叶片气孔导度 (Gs) 的变化 |
2.2.4 胞间CO2浓度 (Ci) 与气孔限制 (Ls) 的变化 |
2.2.5 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2.2.6 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
2.3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
2.3.1 Fv/Fm和Fv/Fo的变化 |
2.3.2 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叶片qP、qN的影响 |
3 讨论 |
(5)2,4-表油菜素内酯诱导下紫花苜蓿耐盐性生理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响应盐胁迫的研究进展 |
1.1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1.1 种子萌发 |
1.1.2 生长 |
1.1.3 光合作用 |
1.1.4 水分代谢 |
1.1.5 离子毒害 |
1.1.6 营养平衡 |
1.1.7 氧化胁迫 |
1.1.8 产量 |
1.2 植物对盐胁迫的适应机制 |
1.2.1 渗透调节 |
1.2.2 离子稳态 |
1.2.3 抗氧化系统调节 |
2 植物体油菜素内酯研究进展 |
2.1 油菜素内酯概述 |
2.1.1 在植物体内的发现 |
2.1.2 在植物体各组织中的分布 |
2.2 油菜素内酯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2.2.1 种子萌发 |
2.2.2 生长发育 |
2.2.3 生殖发育 |
2.2.4 光形态建成 |
2.2.5 向性生长 |
2.2.6 逆境胁迫 |
2.3 油菜素内酯在植物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
2.3.1 盐胁迫 |
2.3.2 干旱胁迫 |
2.3.3 温度胁迫 |
2.3.4 重金属胁迫 |
2.3.5 低氧胁迫 |
2.3.6 植物衰老 |
2.3.7 药剂污染 |
2.3.8 病原菌危害 |
3 立题背景、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3.1 立题背景 |
3.2 目的意义 |
3.3 研究目标 |
3.4 研究内容 |
3.4.1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3.4.2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4.3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
3.4.4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离子代谢的影响 |
3.4.5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氮代谢的影响 |
3.4.6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
3.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2.1 发芽试验 |
1.2.2 幼苗生长试验 |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3.1 发芽指标 |
1.3.2 幼苗生长指标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及根系生长的影响 |
2.3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3.1 质膜透性及活性氧水平 |
1.3.2 抗氧化酶 |
1.3.3 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 |
1.3.4 羟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质膜相对透性、MDA含量及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
2.2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GSH、GSSG含量及GSH/GSSG的影响 |
2.4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As A、DHA含量及As A/DHA的影响 |
2.5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APX和GR活性的影响 |
2.6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AAO、DHAR和MDHAR活性的影响 |
2.7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羟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章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3.1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
1.3.2 光响应曲线测定 |
1.3.3 光响应参数的计算 |
1.3.4 CO_2响应曲线测定 |
1.3.5 CO_2响应参数的计算 |
1.3.6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2.3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2.4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吸收光能分配情况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五章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离子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3.1 离子含量测定 |
1.3.2 离子运输比计算 |
1.3.3 离子运输选择性比率计算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不同器官中离子分布的影响 |
2.2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不同器官中离子比值的影响 |
2.3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离子运输比的影响 |
2.4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离子运输选择性比率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六章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氮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3.1 氮代谢物质含量测定 |
1.3.2 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根系中N含量的影响 |
2.2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及根系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
2.3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4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及根系中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七章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3.1 碳代谢物质含量测定 |
1.3.2 碳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及根系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2.2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及根系中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活性的影响 |
2.3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及根系中蔗糖酶(S)和蔗糖磷酸化酶(SP)活性的影响 |
2.4 NaCl胁迫下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及根系中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八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6)高温、CO2加富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高温对植物的影响综述 |
1.2.2 CO_2加富对植物的影响综述 |
1.2.3 高温CO_2加富对植物光合系统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概述 |
1.2.4 高温CO_2加富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概述 |
1.2.5 高温CO_2加富对植物激素的影响概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环境因子测量 |
2.3.2 形态指标的测定 |
2.3.3 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2.3.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5 植物激素含量的测定 |
2.3.6 活性氧代谢中相关指标的测定 |
2.3.7 渗透调节物质以及膜质过氧化物含量测定 |
2.3.8 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处理条件下日光温室内环境指标的日均变化 |
3.1.1 处理期间日光温室内光照强度日均变化 |
3.1.2 处理期间不同处理条件日光温室内温度日均变化 |
3.1.3 处理期间不同处理条件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日均变化 |
3.1.4 处理期间不同处理条件日光温室内CO_2浓度日均变化 |
3.2 不同处理条件下日光温室内黄瓜形态指标的变化 |
3.2.1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株高的影响 |
3.2.2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茎粗的影响 |
3.2.3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面积的影响 |
3.3 不同处理条件对日光温室内黄瓜叶片光合系统的影响 |
3.3.1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3.3.3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气孔导度(Gs)的影响 |
3.3.4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的影响 |
3.4 不同处理条件对日光温室内黄瓜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4.1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的影响 |
3.4.2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光化学淬灭(qP)的影响 |
3.4.3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非光化学淬灭(NPQ)的影响 |
3.4.4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表观电子传递效率(ETR)的影响 |
3.5 不同处理条件日光温室内黄瓜叶片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 |
3.5.1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植物激素ABA含量的影响 |
3.5.2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植物激素IAA含量的影响 |
3.5.3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植物激素JA含量的影响 |
3.5.4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植物激素ZR含量的影响 |
3.6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活性氧代谢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6.1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SOD酶活性的影响 |
3.6.2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POD酶活性的影响 |
3.6.3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CAT酶活性的影响 |
3.6.4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APX酶活性的影响 |
3.6.5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GR酶活性的影响 |
3.7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活性氧代谢中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
3.7.1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抗氧化剂ASA含量的影响 |
3.7.2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抗氧化剂GSH含量的影响 |
3.8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3.8.1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活性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的影响 |
3.8.2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活性氧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
3.9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及膜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
3.9.1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9.2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9.3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9.4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中MDA含量的影响 |
3.10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 |
3.11 不同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高温CO_2加富对日光温室黄瓜形态指标的影响 |
4.2 高温CO_2加富对日光温室黄瓜光合系统的影响 |
4.3 高温CO_2加富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4.4 高温CO_2加富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植物激素含量的影响 |
4.5 高温CO_2加富对日光温室黄瓜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4.6 高温CO_2加富对日光温室黄瓜渗透调节系统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4.7 高温CO_2加富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紫花苜蓿对蓟马危害的光合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 |
1.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
1.3 苜蓿叶片受害程度分级 |
1.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1.5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
1.6 光响应参数的计算 |
1.7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R-1无性系和I-1无性系不同受害级别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比较 |
2.2 R-1无性系和I-1无性系不同受害级别叶片光响应参数的比较 |
2.3 R-1无性系和I-1无性系不同受害级别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比较 |
3 讨论 |
3.1 蓟马危害对R-1、I-1无性系叶绿素含量及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2 蓟马危害对R-1、I-1无性系光响应参数的影响 |
3.3 蓟马危害对R-1、I-1无性系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4 结论 |
(10)两种牧草生长和土壤生物学特性对CO2浓度倍增及干旱胁迫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2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抗逆生理的影响 |
1.2.3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1.2.4 土壤微生态系统对高浓度CO_2条件的响应 |
§1.3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意义、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意义 |
§2.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2.2.1 研究目标 |
2.2.2 研究内容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技术路线 |
2.3.2 实施方案 |
第三章 植物光合生理特征对干旱胁迫及CO_2浓度倍增的响应 |
§3.1 研究方法 |
3.1.1 光响应曲线测定方法 |
3.1.2 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光响应特征 |
3.2.2 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特征 |
3.2.3 水分及CO_2浓度交互作用 |
§3.3 讨论 |
3.3.1 不同牧草对不同水分及CO_2浓度处理的光合生理响应 |
§3.4 小结 |
第四章 植物生物量、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对干旱胁迫及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 |
§4.1 研究方法 |
4.1.1 株高测定 |
4.1.2 生物量测定 |
4.1.3 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株高 |
4.2.2 生物量和根冠比 |
4.2.3 丙二醛及脯氨酸的积累 |
4.2.4 水分与CO_2浓度对生物量、MDA和Pro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
§4.3 讨论 |
4.3.1 不同水分及CO_2浓度处理对白羊草与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
4.3.2 不同处理下白羊草及紫花苜蓿MDA和Pro的积累 |
§4.4 小结 |
第五章 土壤生物学特性对干旱胁迫及CO_2浓度倍增的响应 |
§5.1 研究方法 |
5.1.1 土壤微生物量C、N测定方法 |
5.1.2 土壤呼吸 |
5.1.3 土壤酶测定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水分及CO_2浓度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特征 |
5.2.2 土壤呼吸强度及代谢熵 |
5.2.3 双因素方差分析 |
§5.3 讨论 |
5.3.1 干旱胁迫及CO_2浓度倍增处理下植物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
5.3.2 干旱胁迫及CO_2浓度倍增处理下的土壤呼吸强度及代谢熵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CO_2加富对紫花苜蓿光合作用原初光能转换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CO2加富对紫花苜蓿光合作用原初光能转换的影响[J]. 张其德,卢从明,冯丽洁,林世青,匡廷云,白克智. 植物学报, 1996(01)
- [2]不同CO2浓度对苜蓿分枝期光合性能的影响[J]. 翟晓朦,张晓波,王敏,臧春鑫,关潇. 草地学报, 2016(05)
- [3]紫花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为害的光合生理响应[J]. 寇江涛,师尚礼,胡桂馨,周万海. 生态学报, 2014(20)
- [4]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对干旱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J]. 韩瑞宏,卢欣石,高桂娟,杨秀娟. 生态学报, 2007(12)
- [5]2,4-表油菜素内酯诱导下紫花苜蓿耐盐性生理响应研究[D]. 寇江涛.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
- [6]高温、CO2加富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影响[D]. 王晓博.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紫花苜蓿对蓟马危害的光合生理响应[J]. 寇江涛,师尚礼,胡桂馨,周万海,姚拓. 中国农业科学, 2013(12)
- [8]二氧化碳加富对大豆叶片光系统II功能的影响[J]. 张其德,卢从明,刘丽娜,白克智,匡廷云,郭建平,高素华,王春乙. 植物生态学报, 1996(06)
- [9]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J]. 张新时,周广胜,高琼,倪健,唐海萍. 地学前缘, 1997(Z1)
- [10]两种牧草生长和土壤生物学特性对CO2浓度倍增及干旱胁迫的响应[D]. 张昌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