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至刘宋历法上元年的计算

东汉至刘宋历法上元年的计算

一、东汉到刘宋时期历法上元积年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白改艳[1](2021)在《《知微历》和《庚午元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辽金元是多民族多文化相互交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历法具有特别之处,值得研究。对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的研究是基于历法本身算法的理解和系统的把握,因此对原始的历法术文解读和相关问题原因的探讨非常必要。本论文选择以《知微历》和《庚午元历》为研究对象和出发点。对两部历法中月离前的术文进行解读和研究,并对两部历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题探讨。主要工作如下:一是对《知微历》和《庚午元历》月离部分之前的术文进行详尽的解读,对历法中的每一个术文进行公式化和对核心算法进行原理探究。发现校勘错误两处,对历法常数进行原理及其天文意义解释三处。二是分别以《纪元历》、《知微历》以及《庚午元历》算法系统中的相关算法计算1220年(元太祖庚辰岁)的天正冬至、天正经朔和经朔入转的时间,通过对转化成同一起点的各组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得出《庚午元历》前后的编制地点相同,并且可以确定地点就是在寻斯干城(今哈萨斯坦撒马尔罕);继而从《庚午元历》的编制地点出发,结合前面计算得出的天正经朔时间和现在的时差理论对《纪元历》和《知微历》的编制地点进行探究。得出《纪元历》和《知微历》的编制地点分别为开封(今河南开封)、中都(今北京)附近。三是对《庚午元历》中的里差进行研究。通过对耶律楚材、唐一行大地测量以及后周王朴《钦天历》的九服晷影算法的历史背景和算法原理探究,结合地中概念以及《庚午元历》中“里差”算法,对耶律楚材认为的地球形状进行推断。可以得出:耶律楚材认为地中在岳台;《庚午元历》中里差公式中常数435.9的来源与岳台的纬度圈有联系;从而可以构造出编历者认为的地球形状。四是依据历法中的更点算法,对更点制的形成过程以及演变进行梳理与研究。得出:历法中的更点算法有两种不同形式;更点算法起始点的命名方式有三种;并对更点算法出现不同形式进行原因分析,发现:在宋《纪元历》之后《知微历》之前的历法采用内中更点,使得夜半不在昏旦时刻的中点,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帝王对预言的忌惮。五是对历法中的数表日躔表中的数据来源进行研究,对19部分历法中的日躔表中的数据进行研究并对各部历法日躔表之间的数据进行数值转换分析,得出:《麟德历》日躔表中主要数据来源于《皇极历》;《五纪历》和《正元历》日躔表数据来源于《大衍历》;《知微历》和《庚午元历》日躔表数据来源于《纪元历》。

郭津嵩[2](2021)在《撒马尔干的中国历法:耶律楚材的“西征庚午元历”及其“里差”法考辨》文中提出耶律楚材在随成吉思汗西征途中作成"西征庚午元历",设立名爲"里差"的地方时改正。"里差"并非来源於西方地理经度,而是由耶律楚材通过观测月食,估计时间、空间差异,独立构拟的一个简单模型,体现了一种在天文学测算中自觉关注地理差异的新意识。耶律楚材在金大明历的基础上改作成庚午元历,意在回应西征进程中的地理形势变化和中亚伊斯兰天文学的挑战,维护汉地天文学在蒙古政权下的地位。庚午元历及大明历的浮沈,展现了在蒙古扩张的特殊历史背景中知识的变动以及知识人的处境和抉择。

楼劲[3](2020)在《北魏天兴定历及相关问题》文中研究表明天兴元年修订颁行之历,是与北魏开国建制其他举措相配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早年文档多已亡佚,魏收对历法又缺乏研究,《魏书·律历志》所述天兴"仍用《景初历》"云云,为采据后世历家所论而易致误解的概括。从五行用事日、天文仪象理论和推五星之法等方面来看,天兴所定之历继承了汉魏以来的历法传统,内容上则参据了在当时影响较大的《景初历》和《乾象历》,且有可能命名为《天兴历》。

唐泉[4](2020)在《隋代的历法竞争——以《开皇历》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由隋代道士张宾领衔制定的《开皇历》是隋代颁行的第一部历法。《开皇历》颁行后,受到刘孝孙、刘焯和张胄玄等历法家的激烈批评。针对刘孝孙等人的批评,张宾集团进行了积极回应。经过长达十数年的历法竞争,张胄玄制定的历法最终取代《开皇历》,张宾集团受到沉重打击。文中首先考察了张宾其人及《开皇历》的制定过程,然后依次考察了刘孝孙和刘焯对《开皇历》的批评和张宾集团的回应,刘孝孙和张胄玄对《开皇历》的批评和张宾集团的回应以及张胄玄历最终代替《开皇历》的过程。文中讨论表明,隋代围绕《开皇历》展开的历法竞争并不仅仅是各部历法科学水平高低的较量,更是一场科学、政治与宗教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的博弈。因此,一部历法在竞争中能否胜出并获得颁行,往往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偏好、历法的科学水平、历法家的个人魅力以及朝廷重臣的支持等众多因素。

曲安京[5](2020)在《数学实操:《元嘉历》晷影表的复原》文中研究说明在没有充分的文字史料支撑的情形下,通过对《元嘉历》24气晷影常数之结构的特征分析与数学建模,复原了何承天构建其24气晷影表的原始过程。这种研究方法,在当代的欧美科学史界称之为数学实操,而事实上,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数学史界便称之为古证复原。

王锦瑞,曲安京[6](2019)在《《明天历》岁差与上元积年》文中提出岁差常数是中国古代传统历法中推算太阳运动的重要常数之一,通常是附会上元积年而获得,但北宋周琮《明天历》却另辟他法。文章通过对《明天历议》术文的解读分析,发现并复原了周琮利用月亮运行速度确定岁差常数的新方法,证实了其岁差常数是独立于上元积年而确定的;同时,重新考察了《明天历》上元积年的选取过程,结果表明《明天历》岁差常数反而参与了上元积年的确定,这与以往岁差常数附会上元积年的传统完全不同,从而完善了对中国古代历法天文常数系统特征的认识。

李轻舟[7](2019)在《天行见物理之十二两汉历法的数理结构》文中提出惟天聪明,惟圣时宪。——《古文尚书·说命》中国的传统历法是一套比较完备的时宪体系(或偏重时间表象的宇宙体系)。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哲学或形上学宇宙观(中文语境中的"天地观")结合历数正闰(岁时节候)、晷影漏刻、日月交食、五星运行等演算名目,构建起自成一统的数理

宋阳[8](2019)在《宋代科技繁荣的社会因素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代科技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巅峰,本文通过对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与总结;对宋代科技成就、人物、思想进行研究,辨析宋代适合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进而对当代科技发展做出些许提示。本文首先对宋代科技发展进程进行概述,以宋代学科及技术的发展情况、科技人才的涌现、领先世界的发明创造来凸显宋代科技的繁荣。接着探析影响宋代科技繁荣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的生产生活变化刺激了科技发展的需求,也给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资保障,主要是从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制度的变化和经济的产业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接着分析政治因素,代表国家的需求及意愿影响科技的发展,分析了体制是国家影响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奖励政策与科举选拔代表国家意志影响科技发展方向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军事改革需求科技发展这四个方面。其次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文化给科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以思想、哲学、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文化是科技发展的土壤,宋代的崇文、农商思想影响科技发展,儒学的知识及品德塑造了科研动机及精神,教育事业传承了科技知识、培养了人才队伍。由此可见,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关键之处,宋代科技繁荣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最后借鉴影响宋代科技繁荣的社会因素,立足当下,考虑我国应从科研投入、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三个方面不断完善,建设成为现代化科技强国。

王静[9](2018)在《晚明儒学与科学的互动 ——以徐光启实学思想的构建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明朝社会政治走向衰落之时,儒学却在外在刺激和内在发展的逻辑中进行着自我更新与转型,即从通经、修德、经世致用的实学传统中发展出以经世致用为中心的实学思潮。当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历经曲折终于踏上中国土地时,实学思潮中的经世致用搭建了儒学与西方科学沟通的桥梁,长达三百多年的儒学与科学的互动就此拉开历史序幕。在晚明士人对经世致用的迫切追求,以及利玛窦等制订附儒、补儒、合儒的学术传教策略的共同促动下,诸多儒士参与到晚明儒学与科学的互动过程中,徐光启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学而优则仕的儒家,徐光启深受通经、修德、经世致用实学传统的浸染,是经世致用实学思潮的主要倡导者。同时他还是西学东渐以来接触、传播、译撰西方科学着作的先行者。可以说,徐光启实学思想的构建与实践过程亦是晚明儒学与科学互动的具体呈现。简要而言,徐光启实学思想的构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内核确立阶段。传教士本想通对《几何原本》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其经世致用的功能吸引中国士人走向信仰上帝的道路,但徐光启却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重新解读。在他看来,《几何原本》是“度数之宗”,是“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的典范。因此,徐光启一方面注重《几何原本》经世致用的功效,另一方面则把《几何原本》中体现出的公理化体系和对求其故的重视强调为“不用为用”的“大用”。这就为此后徐光启将度数之学视为实学的内核提供了内在的支持。徐光启将度数之学确立为其实学的内核主要是通过对算学的正本清源,为度数之学进入实学核心扫除了障碍;通过对度数之学贵义重证的阐释,为度数之学成为实学内核提供了方法保障;通过对度数之学的拓用旁通,为度数之学进入实学内核搭建内容框架三方面的努力而实现。(2)框架搭建阶段。徐光启实学思想主要是以“度数旁通十事”为框架搭建起来的。在“度数旁通十事”的思想来源上,徐光启受到了中国古代算学和西方几何之学的共同影响。徐光启对“度数之学”的定位和理解也在此基础上形成。“度数旁通十事”的构建中显现出了内容确立上的融会古今中西、展开次序上的对国情国势的关联以及在补充推广上友人门徒的支持的特点。最终徐光启的实学内容框架涵盖了测量、农业、律吕、会计、与地、医药、军事、历法等十个领域。(3)实践展开阶段。徐光启实学的实践展开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其中明线表现为基于晚明社会政治需要的急迫程度而呈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因勾股测望“广其术而以之治水、治田之为利巨,为务急也,故先之”;水利失修造成水旱灾害频发时,翻译《泰西水法》对西方水利知识和工具的介绍与引进便成为应对之举;面对后金对明朝威胁的加重,徐光启又将他的实学关注点转移到军事领域,强调西洋火炮和铳台引进和仿制。最后当历法误差已经不得不顾时,徐光启又担负起改历的重任,主持修订了《崇祯历书》。暗线则体现了徐光启对西方科学认识的逐步全面与深化的过程。《几何原本》的翻译让徐光启认识到度数之学“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的基础地位,他在勾股测望、农田水利、军事领域实学实践的开展则是对西方科学知识、方法、技术的全面运用。崇祯改历时对尽用西法的坚持则显示了徐光启对西方科学内容、方法、思维方式的深刻认同。两条线索并行不悖,互为促进。(4)逻辑完成阶段。徐光启制订了与大统历“会通归一”的改历方案但却“尽用西法”,看似矛盾实则是晚明儒学与科学张力下徐光启的选择与应对。在科学强大张力下,徐光启在对中西历学进行了客观比较、对逻辑自洽性与一致性思维方式的深刻认同和对历学重新划界后,改历尽用西法成为他的必然选择。而“会通”为名的改历方案扫除了“分曹而治”提议的弊端且避免了议用西历所引发的南京教案类似事件的发生,显示了他应对儒学张力的智慧。这一结果不但在时间上处于最晚,徐光启对儒学与科学关系的处理也最为全面、成熟,所以崇祯改历成为徐光启实学构建的最终呈现和逻辑完结。而且徐光启在崇祯改历中“尽用西法”与“会通为名”之间的圆融应对也表明儒学与科学间的张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弱化或转化。简而言之,徐光启实学思想的构建是以中西相遇为时代背景,以度数之学为构建内核,以“旁通十事”为内容框架,以崇祯改历为逻辑完成,注重经世致用的同时又强调“求其故”的一种过渡型学问形态。他在儒学与西方科学的具体互动中实现了对儒学知识的更新、对诸如格物穷理等儒学核心概念的突破,也将西方科学方法、思维方式等融入到儒学传统中。从以徐光启为代表的晚明儒学与科学互动的一系列丰硕成果的取得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来看,晚明儒学与科学的关系在整体上呈现良性互动态势。经世致用中的实理型致用在实学思潮中的发展也为儒学与科学提供了学理上亲和的内在依据。时至今日,中国经历了近代化的阵痛,科学已在中国扎根生长,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经历了发展低潮后也迎来了复兴契机。儒学与科学的张力虽然客观存在,但通过对晚明儒学与科学互动过程的历史考察,有理由相信儒学与科学在现代同样可以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朱盼盼[10](2018)在《刘羲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刘羲叟,字仲更,泽州晋城(今山西省晋城市)人氏。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卒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其精于算术,善于推步,是北宋时期着名的历法家、天文学家以及历史学家。刘羲叟生于北宋中期,有特殊的政治环境、发达的经济基础以及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加之朝廷科技政策的施行,刘羲叟有着便利的学习与成长氛围。年少时,其得李之才赏识并拜师,在李之才的引导下得以系统学习历法知识,为其后期为官编书提供了重要基础。政治上,刘羲叟得中进士,但因廷试不第,并未做官。直至欧阳修出使河东,刘羲叟迎来了人生中的转折点。欧阳修推荐刘羲叟试大理评事,刘羲叟得以为官。可以说,欧阳修是刘羲叟的伯乐,为刘羲叟的仕宦生涯奠定了基础,对刘羲叟有知遇之恩。刘羲叟试大理评事,恰逢唐书局成立,于是便留用于唐书局,也是在此期间,刘羲叟官位不断上升,直至崇文院检讨。为官期间,刘羲叟结交了包括欧阳修、范镇、梅圣俞、韩维、刘攽、司马光等在内的诸多好友,并获得好友的赠诗与夸赞。刘羲叟的学术成就,主要是参与编修《新唐书》,完成其中自然科学性较强的《历志》、《天文志》、《五行志》三部分内容。编修《新五代史》,完成《司天考》两卷。编撰《刘氏辑术》一书,制成自汉至五代各年气朔表。无论对于同一时代的人还是对于后代人,刘羲叟的学术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其开历法研究之先例,所着史籍为后辈研究唐及五代时期的天文历法相关知识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二、东汉到刘宋时期历法上元积年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汉到刘宋时期历法上元积年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知微历》和《庚午元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现状
        1.1.3 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知微历》和《庚午元历》的解读与研究
        1.2.2 算法对比分析
        1.2.3 专题探讨
    1.3 本文的写作方式与结构体系
第二章 《知微历》与《庚午元历》的解读与研究
    2.1 步气朔术
    2.2 步卦候发敛术
    2.3 步日躔术
        2.3.1 解读
        2.3.2 问题与讨论
    2.4 步晷漏术
        2.4.1 解读
        2.4.2 问题与讨论
    2.5 步月离术
        2.5.1 解读
        2.5.2 问题与讨论
第三章 宋辽金元历法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3.1 《庚午元历》等历法的编制地点
        3.1.1 编制地点的重要性
        3.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3 相关算法
        3.1.4 数据分析
        3.1.5 小结
    3.2 里差的讨论
        3.2.1 耶律楚材
        3.2.2 《庚午元历》中的里差概念
        3.2.3 地中说
        3.2.4 一行的子午线测量
        3.2.5 《钦天历》中有关记载
        3.2.6 小结
    3.3 历法中的更点制
        3.3.1 更点制度的形成
        3.3.2 更点算法
        3.3.3 更点算法的发展
        3.3.4 “内中更点”的由来
        3.3.5 小结
    3.4 日躔表研究
        3.4.1 日躔表的结构
        3.4.2 中国古代关于太阳运动改正的几种算法
        3.4.3 日躔表构造原理初探
        3.4.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撒马尔干的中国历法:耶律楚材的“西征庚午元历”及其“里差”法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一 “里差”与地理经度关系辨证
二 “里差”内涵与意义的再认识
三 庚午元历成立背景探微
四 “志天文以革西历”

(3)北魏天兴定历及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定历为北魏开国建制的重要环节
二、天兴所定之历取鉴了《乾象历》
三、天兴定历的记载、史源与名称

(4)隋代的历法竞争——以《开皇历》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张宾其人与《开皇历》
2 刘孝孙和刘焯对《开皇历》的批评以及张宾集团的回应
3 张宾历、孝孙历和胄玄历之争
4 结语

(5)数学实操:《元嘉历》晷影表的复原(论文提纲范文)

1 什么是数学实操?
2 问题的提出
3 《元嘉历》晷影常数的特点
4 《元嘉历》晷影常数的数学模型
5 《元嘉历》晷影常数之构造过程的复原
6 何承天的做法意味着什么?
7 结论

(6)《明天历》岁差与上元积年(论文提纲范文)

1 《明天历》岁差常数的构造方法
    1.1 术文解读
    1.2 岁差常数的构造原理
2 《明天历》上元积年的推算方法
3 结 论

(7)天行见物理之十二两汉历法的数理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上元积年
岁星超辰
大衍求一
结语

(8)宋代科技繁荣的社会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宋代科技发展概述
    2.1 宋代科学发展概述
        2.1.1 宋代天文学的发展
        2.1.2 宋代数学的成就
        2.1.3 宋代地学的发展
        2.1.4 宋代医学的进步
    2.2 宋代技术发展概述
        2.2.1 重大技术发明
        2.2.2 农业技术的发展
        2.2.3 建筑技术的进步
        2.2.4 瓷器和冶金技术的创新
        2.2.5 纺织技术的兴盛
第3章 宋代科技繁荣的经济因素分析
    3.1 宋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3.1.1 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化
        3.1.2 土地所有制及垦地面积的改变
    3.2 宋代经济制度的变革
        3.2.1 租佃制度的形成
        3.2.2 商税制度的改变
    3.3 经济产业的发展
        3.3.1 农业的发展
        3.3.2 商业的繁荣
第4章 宋代科技繁荣的政治因素分析
    4.1 中央集权体制下的政治环境
        4.1.1 中央集权的加强
        4.1.2 政治环境的稳定
    4.2 科举及技官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4.2.1 科举选拔的变革
        4.2.2 技官体系的完善
    4.3 科技奖励政策的实施
        4.3.1 奖励政策的作用
        4.3.2 奖励政策的形式
    4.4 军事政策的改革
        4.4.1 兵役政策的调整
        4.4.2 国防军事的整顿
第5章 宋代科技繁荣的文化因素分析
    5.1 文化底蕴的奠定
        5.1.1 “重文轻武”的政治思想
        5.1.2 “农商并举”的经济思想
    5.2 儒学文化的影响
        5.2.1 科研动机的改变
        5.2.2 科研精神的孕育
    5.3 教育事业的兴办
        5.3.1 教育形式的多元化
        5.3.2 教育体系的系统化
第6章 宋代科技繁荣的社会因素对打造现代化科技强国的启示
    6.1 建设当代科技强国的重要意义
        6.1.1 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6.1.2 为引领世界科技的发展方向
        6.1.3 为实现人民美好的生活向往
    6.2 建设当代科技强国的实施路径
        6.2.1 科研体系投入的加大
        6.2.2 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
        6.2.3 国际科技合作的扩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晚明儒学与科学的互动 ——以徐光启实学思想的构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四、论文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晚明儒学与科学互动的开端
    第一节 儒学中的实学传统
        一、通经之实学
        二、修德之实学
        三、经世致用之实学
    第二节 经世致用实学思潮的兴起
        一、实学思潮兴起的内外因探察
        二、经世致用上升为实学思潮的核心
    第三节 实学转型对西方科学的接引之功
        一、开辟空间之功
        二、搭建桥梁之功
        三、推动传播之功
    小结
第二章 徐光启实学与西学互动基础的奠定
    第一节 文化环境与徐光启早期实学品格的积累
        一、家庭文化环境与徐光启实学思想的陶冶
        二、儒学教化作用与徐光启实学思想的积淀
        三、结社文化环境与徐光启实学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徐光启早期着作中的实学因子
        一、《毛诗六帖讲意》与《诗经传稿》简介
        二、通经中的审慎考据
        三、修德相关的思想继承
        四、经世致用思想的初步显露
    第三节 徐光启与西人、西学的早期互动
        一、徐光启与西人、西学的交往
        二、以实学的态度审视西学
    小结
第三章 《几何原本》与徐光启实学内核的确立
    第一节 实学传统中的明代算学
        一、新增算学书籍数量较多
        二、算学教育普及范围日广
        三、算学地位缓慢隐性上升
    第二节 《几何原本》“四进三止”的翻译历程
        一、由器物扩展为知识的首次翻译尝试
        二、以知识扩大声望的第二次翻译
        三、心有余力不足的第三次翻译尝试
        四、内容形式全面展现的第四次尝试
    第三节 《几何原本》的“不用”与“众用”
        一、西方传统中的《几何原本》之“用”
        二、徐光启选择、调整后的《几何原本》之“用”
    第四节 度数之学在徐光启实学思想中内核地位的确认
        一、正本清源:为度数之学进入实学内核扫除障碍
        二、贵义重证:为度数之学进入实学内核提供方法保障
        三、拓用旁通:为度数之学进入实学内核搭建内容框架
    小结
第四章 度数旁通与徐光启实学框架的搭建
    第一节 徐光启的“度数之学”
        一、《几何原本》中的“几何”与“度数”
        二、徐光启选用“度数之学”的原因
    第二节 徐光启“度数旁通十事”的思想来源
        一、“度数旁通十事”的中国古代算学思想来源
        二、影响“度数旁通十事”形成的西方数学思想来源
    第三节 徐光启“度数旁通十事”的特点
        一、融汇古今中西的内容确立
        二、依据国情国势的次第开展
        三、依托友人门徒的补充推广
    小结
第五章 富国强兵与徐光启实学实践的展开
    第一节 度数之学与徐光启对勾股“义”的增补
        一、《测量法义》中的度数之“义”
        二、《测量异同》中对中西测量的比较
        三、《勾股义》中对勾股之“义”的系统总结
    第二节 《泰西水法》与徐光启农学知识的更新
        一、水利与徐光启重农富国思想的结合
        二、勾股测望与水利兴修
        三、《泰西水法》对西方农业水利知识的引进
    第三节 火炮、铳城与徐光启军事实学技术的引进
        一、中国古代算学与军事实学的结合
        二、度数之学与徐光启对西洋火炮、铳城的认识
        三、徐光启对西洋火炮的引进和仿制
    小结
第六章 崇祯改历与徐光启实学构建的逻辑完成
    第一节 明朝《大统历》沿革
        一、《大统历》的制订与修正阶段
        二、《大统历》的守成与僵化阶段
        三、《大统历》的弊端爆发及历学研究的复兴阶段
    第二节 崇祯改历之前徐光启的历学积累
        一、对中西历算知识的不断了解
        二、对治历仪器的知识学习和操作运用
        三、对中西历学理论的接触
    第三节 崇祯改历中徐光启的实学实践
        一、对西方宇宙论和历学基础理论的引入
        二、度数之学在历法修订中巨大功用的彰显
        三、对西方历法测量仪器的介绍与制造
    第四节 文化张力下徐光启实学的逻辑完成
        一、徐光启崇祯改历设想与成果之间的“矛盾”剖析
        二、历学西化:中西比较后的必然选择
        三、“会通”为名:应对历学中文化张力的圆融举措
    小结
第七章 晚明儒学与科学关系总论
    第一节 晚明儒学与科学的关系表现为良性互动
        一、即时呈现方面:晚明儒学与科学多层面的互有调适
        二、后世影响层面:近代科学的扎根与儒学的近代转型
    第二节 儒学与科学互动视野下“经世致用”再思考
        一、经世致用的类型划分
        二、后世偏颇理解经世致用的原因及反思
    第三节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刘羲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论文主体结构、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刘羲叟所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刘羲叟所处社会背景
    第二节 宋代科技发展政策
第二章 刘羲叟生平
    第一节 学术源头
    第二节 仕宦生涯
    第三节 交游情况
第三章 刘羲叟学术成就
    第一节 编修《新唐书·历志》
    第二节 编修《新唐书·天文志》
    第三节 编修《新唐书·五行志》
    第四节 编修《新五代史·司天考》
    第五节 编撰《刘氏辑术》
第四章 刘羲叟学术地位及贡献
    第一节 刘羲叟的学术地位
    第二节 刘羲叟的学术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东汉到刘宋时期历法上元积年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知微历》和《庚午元历》研究[D]. 白改艳. 西北大学, 2021(11)
  • [2]撒马尔干的中国历法:耶律楚材的“西征庚午元历”及其“里差”法考辨[J]. 郭津嵩. 中华文史论丛, 2021(01)
  • [3]北魏天兴定历及相关问题[J]. 楼劲. 社会科学战线, 2020(12)
  • [4]隋代的历法竞争——以《开皇历》为中心的考察[J]. 唐泉.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06)
  • [5]数学实操:《元嘉历》晷影表的复原[J]. 曲安京.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20(03)
  • [6]《明天历》岁差与上元积年[J]. 王锦瑞,曲安京.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9(04)
  • [7]天行见物理之十二两汉历法的数理结构[J]. 李轻舟. 物理, 2019(12)
  • [8]宋代科技繁荣的社会因素探究[D]. 宋阳.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7)
  • [9]晚明儒学与科学的互动 ——以徐光启实学思想的构建为中心[D]. 王静. 山东大学, 2018(11)
  • [10]刘羲叟研究[D]. 朱盼盼. 河北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东汉至刘宋历法上元年的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