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超光速源3C345中射电节点的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孙思思[1](2021)在《蝎虎天体在X射线高态的光变观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耀变体是活动星系核的一个子类,它的相对论喷流几乎沿着观测者的视线方向。喷流通常被认为是超大质量黑洞的旋转能量产生的,由于喷流的相对论集束效应,耀变体具有多波段快速(天内)光变、偏振、视超光速等特征。根据谱线特征它可分为蝎虎天体(BL Lacs)和射电平谱类星体(FQSRs)。耀变体的能谱都是双峰结构,低能峰是从射电到紫外或X射线波段,是由相对论电子的同步辐射产生;高能峰是从X射线到伽马射线波段,是由逆康普顿散射产生。在现有的观测能力下,除射电波段外,耀变体的极端相对论性喷流在其它电磁波段上都是无法分辨的,因此多波段的联合观测,尤其是在爆发态的多波段观测是研究耀变体中物理过程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三个蝎虎天体(1ES 1218+304,1ES 0647+250和B2 1811+31),在它们X射线波段爆发时,利用广西大学-国家天文台的GWAC-F60A望远镜开展了准同时的地面多波段监测,基于光变监测我们:1)用xx2-检验和ANOVA检验来检验是否存在短时标光变;2)分析了它们的颜色变化行为;3)基于Z变换离散相关函数获得了不同波段的相对时间延迟。结果表明:1)对于1ES 1218+304这个源,两个检验都表明天内光变是普遍存在的,最短光变时标为27分钟;其中有五天存在越亮越蓝的颜色变化行为,符合喷流激波模型解释;六天存在时间延迟现象,最短延迟时间大概在1.5分钟,最长达10分钟;可能存在准周期震荡现象。2)对于B2 1811+31,观测的两天中都探测到了颜色变化行为,但是现象相反;第一天明显有三分钟的时间延迟。3)对于1ES 0647+250,x2-检验结果认为有四天存在天内光变,其中三天存在越亮越蓝的颜色变化行为。
刘小鹏[2](2021)在《耀变体喷流的辐射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i,AGN)被认为是活动星系的中心区域,并且该区域普遍存在着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SMBH)。AGN是星系演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可以观测到SMBH的变化,包含着由周围物质以相对论性速度落入黑洞引发的各种高能现象。相对论性喷流(Jet)的形成可能与SMBH的结构和辐射机制有关,因此认识AGN的形成及演化对我们认识SMBH,进而认识星系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在统一模型的框架下,耀变体(Blazar)是观测者与喷流轴向对准的射电噪活动星系核(Radio-Loud Active Galactic Nuclei)。包括可以观测到强发射线的平谱射电类星体(Flat Spectrum Radio Quasars,FSRQs)和观测到弱或没有发射线的蝎虎天体(BL lacs)两个子类。Blazar的宽波段光谱能量分布(SEDs)覆盖从射电、红外、光学、紫外、X射线到γ射线波段,唯象上表现为两个分量的双峰结构。多波段(准)同时性观测到的SEDs,普遍被用来研究blazars的相对论性喷流的辐射机制。本文首先在第1章简要回顾AGN的历史背景,接着简单介绍AGN的主要观测特征、结构、分类以及统一模型;第2章主要介绍blazar的观测特征、SEDs、分类以及费米源表,SEDs的部分介绍了主要的四个波段,包括射电、光学、X射线和γ射线波段;第3章概括了blazar的宽波段SEDs,包括非热辐射与热辐射、相对论性运动和主要的两个辐射过程,即同步辐射和逆康普顿散射;第4章简单介绍研究SEDs的模型,包括轻子和强子模型;最后,第5章是一个统计性质的分析。为了验证轻子模型框架下FSRQs中外康普顿(EC)过程在逆康普顿机制(IC)中的主导作用,以及IC过程中软光子的起源。我们收集了75个FSRQs多波段的(准)同时性数据,利用对数抛物线函数拟合了SEDs,运用拟合参数分析了同步峰流量与逆康普顿峰之比和多普勒因子的关系,随后利用种子因子理论计算了样本种群的种子因子分布(Seed factor,SF)用以调查软光子的起源。分析结果总结如下:(1)、在轻子模型框架下,整个样本与子样本之间IC流量和同步峰流量之比与多普勒因子的显着相关性表明该样本中FSRQs的高能辐射优先考虑由EC过程主导。(2)、对于相对低同步峰峰频的种群,观测的种子因子与理论上尘埃环的种子因子范围相交表明其IC过程中的软光子很可能由尘埃环主导,而对于相对高同步峰峰频的种群,观测的种子因子超过了宽线区或尘埃环种子因子的范围,因此我们还无法确定其软光子的来源。
朱惊天[3](2020)在《机器学习在费米耀变体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耀变体是活动星系核的一个最受关注的子类,其相对论性喷流与观测者视线夹角较小,因此展现出一些极端的特征,如快速且大幅度的光变,高光度,高偏振,视超光速运动,强烈的高能伽马射线辐射等。根据光学发射线强弱,耀变体分为蝎虎天体(BL Lacertae objects,BL Lacs)和平谱射电类星体(Flat Spectram Radio Quasuars,FSRQs)。费米大视场望远镜(Fermi/LAT)上天以来,已经发现了数千个耀变体。在观测到的耀变体中,HESS等地面切伦科夫望远镜(IACT)发现了 73个具有TeV辐射的耀变体,其中71个被Fermi/LAT探测到。显然,扩大TeV源样本对于研究耀变体的甚高能伽马辐射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有很多耀变体由于缺乏光学光谱信息,不能确定其分类是BL Lacs或者FSRQs,它们在费米源表中被称为BCUs,在5BZCAT表中被称为BZUs。对BCUs/BZUs的光学分类进行评估,对于理解耀变体分类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因此,本文中,我们将使用监督机器学习方法,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从费米耀变体中寻找TeV耀变体候选体,另一方面是评估一些BZUs的光学分类。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活动星系核的观测和分类、耀变体的高能辐射以及BCUs/BZUs的研究现况;第二章介绍监督机器学习方法;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介绍本文工作内容,具体描述如下:第三章中,我们从3LAC清洁样本(3LAC clean sample)中收集了 418个耀变体,得到了它们的红移、多波段观测数据等12个参数。使用监督机器学习方法中的特征选择(Feature Selection)方法,我们得到了区分TeV耀变体和非TeV耀变体最重要的3个参数,分别是X-ray流量密度(logfx)、γ-ray流量密度(logfγ1)以及光度距离logdL,然后,用逻辑斯蒂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分类器找到了 TeV耀变体和非TeV耀变体在3参数空间中的分类标准,用于418个费米耀变体,得到了 35个TeV耀变体候选者。并得到 了一个经验判别公式:logit=2.753 logfx+2.582 logfγ1-2.714 logdL+179.8,若logit>0,则该源为TeV耀变体候选体的概率超过50%。我们还尝试拟合了 35个TeV的能谱(SEDs),发现35个候选体中有12个可以被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探测到。第四章中,我们从5BZCAT中收集了 1425个BL Lacs、1909个FSRQs和227个BZUs,获得了它们的红移、多波段观测数据等8个参数。使用特征选择和特征提取(Feature Extraction)方法,寻找最优参数空间。然后用4种监督机器学习分类器,找到了 BL Lacs和FSRQs在最优参数空间中的分类标准,并将之用于227个BZUs,获得了 33个BL Lacs候选体和119个FSRQs候选体,仍有75个BZUs没有被成功分类。
丁楠[4](2020)在《活动星系核多波段光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AGN)是天体物理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其涉及黑洞吸积、物质喷射、相对论性高能粒子的加速与辐射等多个极端物理过程。多波段的光变是活动星系核最独特的观测特征之一。基于光变分析,理论上能够在巡天中甄别出任何类型的活动星系核。此外,光变分析也是剖析活动星系核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基于光变分析,对两类特殊的活动星系核(低光度活动星系核和耀变体)进行了研究,分别探究了高红移低光度活动星系核的基本特征和光变特性以及喷流多波段光变活动的物理起源。第一章介绍了活动星系核的分类、基本模型、多波段辐射的特征以及涉及的物理过程,并详细综述了活动星系核的光变机制以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研究工作的背景以及意义进行了阐述。在第二章中,我们利用X射线光变对迄今为止观测时间跨度最长、流量极限最深的7 Ms Chandra南天深场(CDF-S)中“遗失”的低光度活动星系核进行了搜寻。我们发现了12个高红移的低光度活动星系核候选体。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我们讨论了利用X射线光变搜寻活动星系核的效率,这对未来的X射线时域巡天搜寻活动星系核提供了参考。此外,我们还探究了这些低光度活动星系核的基本性质、CDF-S深场中活动星系核的光变比例以及活动星系核长时标X射线光变的“光度-光变强度”关系。主要的结果有:(1)低光度活动星系核可能存在两个子类。一类倾向寄主于大质量星系中,具有和高光度AGN相当的黑洞质量但吸积率较低;一类倾向寄主在低质量的矮星系中,具有较低的黑洞质量但吸积率和高光度AGN相当。(2)CDF-S深场中AGN的光变比例与模拟预计的AGN光变探测效率基本一致,证实了不同光度的AGN都具有X射线的长期光变。(3)高光度AGN长时标X射线光变的幅度与X射线光度存在反相关,但随着AGN光度的下降,低光度AGN的光变幅度不再遵循在高光度AGN中发现的反相关趋势,而表现出与光度无关的走势。观测到的“光度-光变强度”关系可以被一个经验的功率谱模型成功的再现。在第三章中,我们对一个具有极端喷流特性的高红移平谱射电类星体PKS 1502+106的多波段光变活动进行了详细分析。该源在2014–2018年期间发生了两次显着的光变活动(2015年期间发生的γ射线爆发和2017年期间发生的迄今为止耀变体观测到的光学偏振度最高的光学爆发)。在2015年γ射线爆发期间,PKS 1502+106发生了一次小时量级的快速Ge Vγ射线耀发活动。利用单区轻子模型,我们对多波段能谱的演化进行了建模分析,结果揭示了在耀发期间喷流辐射区存在较硬的电子谱分布(电子谱指数p=1.07±0.53),暗示了此次耀发活动很可能是由于磁重联导致。在2017年的光学爆发中,源的光学偏振度与光学流量呈现出非常紧密的相关性。通过对光学偏振Stokes参数的分析,我们的结果表明此次光学爆发活动很可能是由压缩比η>2.2的横向激波产生。PKS 1502+106中这两次显着的光变活动是目前为止在高红移耀变体中能够基于同时多波段观测数据详细分析的稀少事例,我们的分析揭示了两次光变活动的物理起源存在差异,对理解高红移耀变体喷流的光变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最后在第四章中我们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基于下一代望远镜设备对活动星系核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王洪涛[5](2019)在《类星体多波段光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类星体自上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以来,就一直是天体物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而类星体最显着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很强的光变。因此,对类星体光变的研究就成为我们了解类星体内部物理机制的主要手段之一。本论文从光变的角度对类星体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主要的三个成果如下:1.基于从类星体斯隆巡天样本中随机选取的144个射电静类星体,我们对它们在光学波段的光变进行了分析。结构函数法的结果表明这些源总体是符合阻尼随机游走模型的,逐一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其中有10个源可能偏离阻尼随机游走模型,进一步用模拟的光变曲线进行验证表明其中有70%的概率偏离阻尼随机游走模型。2.基于斯隆DR7类星体样本,结合来自于WISE卫星的红外数据,我们对类星体中红外波段的光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分为下面四部分:(1).结构函数在1年处的光变并没有显示出随热光度、红移、黑洞质量以及爱丁顿比的变化。(2).在W1波段和W2波段结构函数的斜率要比前人的结果略陡,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WISE不同的采样率造成的。(3).我们进一步调研了中红外波段光变幅度与光学波段光变幅度的关系,结果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同时进一步调研了类型体中红外波段色指数和光学波段色指数的关系,也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关性。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来自更大更延展辐射区域的中红外辐射被平滑掉了,从而使得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表现得不明显。(4).我们基于射电噪子样本进一步分析了中红外波段的光变幅度与射电1.4 GHz功率之间的关系,但从结果来看并没有发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这表明射电噪类星体的中红外辐射中来自相对论喷流部分的贡献可能是比较弱的。3.我们结合Pan-STARRS1的测光数据对窄线Seyfert 1(NLS1)星系光学波段的光变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我们分析了NLS1星系的光变幅度随相应波段光度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源的变亮NLS1星系在光学波段的光变幅度呈现出明显变弱的趋势,与前人的分析结果一致。(2).我们进一步分析了NLS1星系的光变幅度随MBH、L5100A、爱丁顿比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NLS1星系的光变随这些参数的变化没有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3).最后,我们分析了NLS1星系的光变幅度随射电噪度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射电噪度的增加NLS1星系的光变呈现出比较明显增大的趋势。同时我们进一步分析了NLS1星系的光变与射电1.4 GHz功率的关系,并没有发现光变与1.4 GHz功率的相关性。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NLS1星系光学波段的光变较弱,从而从统计角度比较难发现喷流成分对射电光变的贡献。我们下一步计划对光变较强的几个NLS1的光变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射电喷流部分对光学波段光变可能存在的贡献。最后,我们对类星体光变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随着诸如LSST、eROSITA等巡天项目的不断投入使用,类星体领域期待会有更多激动人心的发现。
张旭[6](2019)在《耀变体与伽玛射线爆的基本平面研究》文中指出在费米望远镜(Fermi LAT)升空后,对于耀变体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很多不同波段的望远镜也为具有伽玛射线辐射的耀变体(费米耀变体)提供了大量的观测数据,这让我们可以对耀变体的基本平面关系有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同时对于耀变体吸积的模式,喷流的成分,演化以及与其他种类星体的统一等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论证。本学位论文主要研究耀变体与伽玛射线爆的基本平面关系。第一章综述了对于基本平面的发现以及研究探索的过程,以及对于耀变体和伽玛射线爆的基本平面关系的拓张,基本平面关系研究的背景和科学意义。第二章通过收集一个较大的费米耀变体样本,获得了不同种类耀变体射电peak光度以及相应的CCD测光peak频率,并且研究了这些数据的统计分布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同时也采集了长与短两种伽玛射线爆的相应数据。并对二类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基本平面关系。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将耀变体分类之后可发现部分特定种类的耀变体与伽玛射线爆之间存在基本平面关系;(2)这种基本平面关系在进行消聚束处理之后仍然存在,说明其不受聚束效应的影响。第三章通过采集辐射有效的射电双星以及符合条件的辐射有效费米样本来进行基本平面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说明了辐射有效耀变体与辐射有效射电双星之间存在着基本平面关系;(2)这种基本平面关系与前人所得出的以辐射有效普通活动星系核为样本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有所不同;(3)这种基本平面关系在进行消聚束处理之后仍然存在,说明其不受聚束效应的影响。这篇文章主要聚焦于耀变体基本平面关系的研究。对于耀变体基本平面关系的研究内容在第二章与第三章。研究的主要结果为:(1)在射电peak光度与peak频率之间耀变体和伽玛射线爆存在着基本平面关系,这可能表明特定种类的耀变体与伽玛射线爆有着相似的喷流辐射机制。(2)辐射有效耀变体有着不同于辐射无效活动星系核的基本平面关系,与前人所得出的辐射有效活动星系核基本平面关系有着相似之处。表明辐射有效耀变体同样存在着基本平面关系。
郭胜楚[7](2018)在《活动星系核大尺度喷流结构的高能辐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活动星系核是存在剧烈活动的星系核心,其能产生从射电到伽玛射线的宽波段辐射。至今证认的河外伽玛射线辐射源绝大多数是活动星系核,其宽波段辐射认为是喷流辐射主导的。随着探测器角分辨率的提高,活动星系核大尺度(kpc-Mpc尺度)喷流的子结构,如射电瓣、节点和热斑,在射电、光学和X射线波段都可以很好地分辩出来。但是,在伽玛射线波段除了两个射电星系Fornax A和Cen A被Fermi/LAT观测证认存在高能伽玛射线辐射以外,Fermi/LAT的角分辨率对大多数源不足以区分这个高能辐射是来自于核区喷流还是大尺度喷流。大尺度喷流伽玛射线辐射相对于核区伽玛射线辐射而言,没有明显光变、观测谱较硬。而大尺度喷流伽玛射线辐射的观测和证认对研究其辐射区物理性质、粒子加速机制等都是非常重要的。3C 207是一个瓣辐射主导的射电星系,而且多节点的单边喷流延伸到kpc-Mpc尺度。3C 207已经被Fermi/LAT证认是个伽玛射线辐射射电星系,但是Fermi/LAT并不能空间分辨其伽玛射线辐射是来自核区还是大尺度喷流的子结构。我们分析了 Fermi/LAT对3C 207过去9年的观测数据,发现它的光变曲线没有超过2σ的明显光变。在非常靠近核区的位置有个亮的节点A(knot-A),这个节点在射电、光学和X射线波段都有观测数据,这个宽波段的能谱分布(SED)可以用单区的轻子模型很好地解释,而且在能均分条件下考虑节点的相对论运动,相对论电子逆康普顿散射微波背景光过程可以很好地解释Fermi/LAT观测的平均能谱。这些结果表明3C 207观测到的伽玛射线辐射可能是来自大尺度喷流的辐射。4C +49.22是一个伽玛射线辐射平谱射电类星体,类似于3C 207存在多节点的大尺度喷流结构。我们同样分析了这个源Fermi/LAT的9年观测数据,发现其伽玛射线光变曲线只有一次大的流量爆发,并伴随着核区在射电、光学和X射线波段的流量变化,表明这个大的伽玛射线爆发是核区辐射主导的。我们检验除去爆发时源的低流量辐射是否可能来自大尺度喷流的贡献,因此收集整理了这个源大尺度喷流5个节点的宽波段SED,并在能均分条件下用单区轻子模型去拟合,发现模型在伽玛射线波段的预言流量低于这个源平静态时Fermi/LAT观测流量。考虑Fermi/LAT空间角分辨率的限制,我们用5个节点的总能谱与这个源在平静态时的平均伽玛射线辐射谱比较,发现模型预言流量还是低于观测值,两者流量比值是0.16。这些结果表明这个源在平静态时至少部分流量可能是大尺度喷流辐射贡献的,而这个来自延展区的稳态辐射也因此会淹没核区的低流量光变行为。我们的工作表明证认的伽玛射线辐射活动星系核其伽玛射线辐射主要还是由核区喷流辐射贡献的,但是也不能排除大尺度喷流辐射的贡献。进一步的研究则需要将来灵敏度更高、角分辨更好的伽玛射线探测器观测。
朱永凯[8](2017)在《GeV窄线赛弗特1星系喷流辐射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活动星系核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天体,有着极为剧烈的活动,可以作为极端物理现象的天然实验室。研究活动星系核对于我们了解宇宙的演化,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活动星系核的基本观测特征和理论模型,并详细介绍了本人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对GeV窄线赛弗特1星系的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被Femi/LAT探测到有Y射线辐射的窄线赛弗特1星系的数量有七个,它们分别是 1H0323+342、PMNJ0948+0022、SBS 0846+513、PKS 1502+036、PKS2004-447、FBQSJ1644+2619 以及 SDSSJ122222.55+041315.7。我们处理了这七个源的Fermi/LAT观测数据,结果显示,这几个源中的四个源有着非常强烈的光变。同时,在单个幂律谱(power-law)的假设下,我们得到了它们的谱指数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源的光度与其谱指数之间并不存在关联,但对于SBS 0846+513来说,其光度的变化确实伴随着谱指数的演化。而且当我们将其光变分成三个时间段进行研究时,这种相关性则更加明显,特别是在最后一个时间段,这种相关性变得更强。所以SBS 0846+513相比于其他几个源,其Y射线的辐射机制可能会有所不同。许多证据显示,平谱射电类星体跟GeV的窄线赛弗特1星系的喷流辐射之间存在着相似性。通过用轻子模型拟合一个典型的平谱射电类星体(3C279)和两个GeV的窄线赛弗特1星系(NLSls,PMN J0948+0022与1H0323+342)在不同流量阶段的宽波段能谱,我们发现了这些源的多普勒因子δ跟外康普顿散射的峰值光度Lc之间存在着一个统一的δ-Lc关系。为此,我们进一步收集了一个更大的样本,包括平谱射电类星体跟GeV的窄线赛弗特1星系,研究发现,无论是平谱射电类星体还是GeV的窄线赛弗特1星系,在同一个源不同的流量阶段,又或者是在不同的源中,都很好地遵循着相同的δ-Lc关系。这也就是说人们观测到的光度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多普勒放大效应造成的。而在平谱射电类星体以及GeV窄线赛弗特1星系中,不同流量阶段所遵循的相同的δ-Lc关系则可能说明在这两类源中的粒子加速机制和辐射机制是相似的。另外,通过用Fermi/LAT波段的观测光度(LAT光度)代替外康普顿散射的峰值光度Lc,这个关系依然成立,所以Fermi/LAT的观测光度跟多普勒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以作为估算多普勒因子的一个经验公式。为了检验这个关系,我们用Fermi/LAT的观测光度估算了一些源的多普勒因子,结果显示我们的结果跟其他人用其他的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樊军辉,张宇涛,刘怡,肖胡兵[9](2017)在《Blazars光变和喷流效应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活动星系核是当代天体物理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它们对人们探讨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宇宙常数的确定、大尺度结构,甚至宇宙各种背景辐射的起源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耀变体是活动星系核的特殊子类,具有极端的观测性质,包括高光度、高而变化的偏振、大幅度激烈光变、视超光速运动和高能伽玛射线辐射.文章将主要介绍光变和喷流效应的研究进展.密集采样捕捉到很短时标,如OJ 287,3C 273,0716+714在光学波段都获得历史最短的光变时标,200 s的快速光变短时标光变发现在PKS 2155-304的Te V波段,而光变周期的分析,多方法加去除伪周期使得结果更加可靠.光变时标在伽玛波段的Doppler因子估算方面取得进展.
周彦[10](2016)在《利用SMA研究3C 273的长时标光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介绍了活动星系核及其子类耀变体的基本性质、分类和光变特性。其次,我们处理了SMA(Submillimeter Array)干涉望远镜对耀变体3C273从2004年3月至2013年5月近十年观测时间内230 GHz和345 GHz两个波段的观测数据,利用功率谱法和自相关离散型相关函数法分析验证了两个波段观测期间内的光变周期,计算出230 GHz波段存在327.87天的光变周期,345GHz波段存在276.2天的光变周期。接下来我们用离散相关函数法对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准同时性观测期间内230 GHz波段和43 GHz射电波段以及>100MeV能量值的伽马射线波段的光变曲线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了230 GHz和43GHz两个射电波段间存在强相关性,得到了光变趋势满足“高频引导低频”的结论;我们也发现了230 GHz射电波段和>100 MeV能量值的伽马射线波段间存在着强相关性,得到了伽马射线的光变趋势要领先射电波段的结论,这个结论进一步限制了高能伽马射线的辐射区位置。
二、视超光速源3C345中射电节点的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视超光速源3C345中射电节点的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1)蝎虎天体在X射线高态的光变观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活动星系核的研究历史及意义 |
1.2.1 活动星系核的研究意义 |
1.2.2 活动星系核的研究历史 |
1.3 活动星系核的观测特征 |
1.4 活动星系核的分类 |
1.4.1 类星体 |
1.4.2 蝎虎天体(BL Lac) |
1.4.3 塞弗特星系(Seyfert galaxies) |
1.4.4 射电星系 |
1.5 活动星系核的能源机制和标准模型 |
1.5.1 活动星系核的能源机制 |
1.5.2 活动星系核的统一模型 |
第二章 耀变体的介绍 |
2.1 耀变体的观测特征 |
2.1.1 耀变体多波段能谱 |
2.1.2 光变 |
2.1.3 偏振 |
2.2 耀变体的辐射机制 |
2.2.1 轻子模型 |
2.2.2 强子模型 |
2.2.3 喷流模型 |
第三章 三个蝎虎天体的光学观测 |
3.1 观测设备的信息 |
3.2 光学观测 |
3.2.1 观测信息 |
3.2.2 观测动机 |
3.3 光学观测数据处理 |
第四章 天内光变的分析 |
4.1 检测是否存在天内光变的原理 |
4.1.1 X~2检验法 |
4.1.2 ANOVA检验法 |
4.2 多波段相关性—时间延迟的判断原理 |
4.2.1 互相关函数(CCF函数) |
4.2.2 Z变换离散相关函数(ZDCF函数) |
4.2.3 Likelihood Estimation |
4.3 结果分析 |
4.3.1 1ES 1218+304的结果分析 |
4.3.2 B2 1811+31的结果分析 |
4.3.3 1ES 0647+250的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5.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耀变体喷流的辐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活动星系核(AGN)简介 |
1.1 历史背景 |
1.2 AGN的主要特征 |
1.2.1 AGN的观测特征 |
1.2.2 AGN结构 |
1.2.3 AGN分类 |
1.3 AGN的统一模型 |
第2章 耀变体(Blazar)概述 |
2.1 Blazar的观测特征 |
2.2 Blazar的能谱特征 |
2.2.1 Radio波段 |
2.2.2 Optical波段 |
2.2.3 X射线波段 |
2.2.4 γ射线波段 |
2.3 Blazar的分类 |
2.4 Blazar能谱序列 |
2.5 费米(Fermi)Blazar |
第3章 Blazar的主要辐射过程 |
3.1 连续辐射 |
3.2 相对论性运动 |
3.2.1 视超光速现象(Superluminal motion) |
3.2.2 多普勒增强(Doppler boosting) |
3.3 同步辐射 |
3.4 同步自吸收 |
3.5 逆康普顿散射(IC) |
3.5.1 同步自康普顿过程(SSC) |
3.5.2 外康普顿过程(EC) |
第4章 Blazar的辐射模型 |
4.1 主要的电子谱 |
4.1.1 幂律(Power Law) |
4.1.2 截断幂律(Broken Power Law) |
4.1.3 对数抛物线(Log-parabola) |
4.1.4 指数截断幂律(PL Exp Cutoff) |
4.2 模型的解释 |
4.2.1 单区轻子模型(Leptonic model) |
4.2.2 强子模型(Hadronic Model) |
第5章 FSRQs在 IC过程中软光子的来源分析 |
5.1 引言 |
5.2 样本 |
5.3 分析与结果 |
5.3.1 同步峰与逆康普峰的流量比和多普勒因子的关系 |
5.3.2 种子因子 |
5.4 讨论与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机器学习在费米耀变体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i)概述 |
1.2 耀变体 |
第2章 机器学习 |
2.1 分类器 |
2.2 性能指标 |
2.3 数据预处理与降维 |
2.4 超参数 |
第3章 TeV耀变体候选体 |
3.1 样本 |
3.2 数据预处理与降维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5BZCAT BZUs的光学分类 |
4.1 样本 |
4.2 数据预处理与降维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活动星系核多波段光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活动星系核的分类 |
1.2 活动星系核的统一模型及基本结构 |
1.3 活动星系核多波段能谱的特征 |
1.3.1 非喷流主导的活动星系核 |
1.3.2 喷流主导的活动星系核 |
1.4 活动星系核的光变 |
1.4.1 射电静活动星系核 |
1.4.2 射电噪活动星系核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7 Ms CDF-S 深场中光变选低光度活动星系核 |
2.1 引言 |
2.2 数据和样本 |
2.3 X-ray变源的搜寻 |
2.3.1 方法 |
2.3.2 结果 |
2.3.3 与之前研究结果的对比 |
2.4 光变起源和LLAGN候选体的基本性质 |
2.4.1 光变幅度的测量 |
2.4.2 X射线双星群体造成光变的可能性 |
2.4.3 极亮X射线源造成光变的可能性 |
2.4.4 LLAGN候选体和它们的基本性质 |
2.5 讨论 |
2.5.1 X射线选LLAGN的效率 |
2.5.2 AGN的光变比例 |
2.5.3 X射线光度和光变强度的关系 |
2.6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高红移平谱射电类星体PKS 1502+106 多波段光变活动的物理起源 |
3.1 引言 |
3.2 多波段的观测和数据处理 |
3.2.1 γ射线—Fermi-LAT |
3.2.2 X射线—Swift-XRT和 XMM-Newton |
3.2.3 紫外/光学—Swift-UVOT和 Steward Observatory |
3.2.4 射电—Owens Valley Radio Observatory |
3.3 多波段光变的整体特征 |
3.3.1 多波段的光变曲线 |
3.3.2 多波段的相关性 |
3.4 2015年γ射线主导的爆发 |
3.4.1 耀发的特征时标 |
3.4.2 γ射线光谱的演化 |
3.4.3 多波段能谱的建模和演化 |
3.5 2017年光学主导的爆发 |
3.5.1 双成分分解 |
3.5.2 激波的基本特征 |
3.6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简历与科研成果 |
致谢 |
(5)类星体多波段光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类星体的发现 |
1.3 活动星系核的分类 |
1.3.1 Ⅰ型AGNs和Ⅱ型AGNs |
1.3.2 统一模型 |
1.4 活动星系核的多波段特征 |
1.4.1 射电波段 |
1.4.2 红外波段 |
1.4.3 光学—紫外波段 |
1.4.4 X射线波段 |
1.4.5 伽马射线波段 |
1.5 活动星系核的结构 |
1.5.1 吸积盘 |
1.5.2 尘埃环 |
1.5.3 宽线区 |
1.5.4 窄线区 |
1.5.5 喷流 |
1.6 类星体光变研究进展 |
1.6.1 射电静类星体的光变 |
1.6.2 射电噪类星体的光变 |
1.6.3 类星体发射线/吸收线的光变 |
1.6.4 光变研究的方法 |
1.6.5 AGNs的光变与其它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
第二章 射电静类星体阻尼随机行走模型的检验 |
2.1 简介 |
2.2 研究背景 |
2.3 数据 |
2.4 分析方法 |
2.4.1 阻尼随机行走模型介绍 |
2.4.2 结构函数法 |
2.5 分析结果 |
2.5.1 144个类星体的结构函数合并的结果 |
2.5.2 偏离DRW模型的类星体 |
2.6 偏离DRW模型可能的物理起源 |
2.7 结论 |
第三章 基于WISE数据的类星体中红外波段光变研究 |
3.1 简介 |
3.2 研究背景 |
3.3 样本和数据来源 |
3.3.1 WISE简介 |
3.3.2 样本及光变曲线数据 |
3.4 分析方法 |
3.4.1 结构函数法 |
3.4.2 光变幅度的计算 |
3.5 分析结果 |
3.5.1 在W1、W2、W3和W4波段用总体结构函数的分析结果 |
3.5.2 光变幅度与红移、热光度、爱丁顿比以及黑洞质量的关系 |
3.5.3 测量误差σ_m的累加分布 |
3.5.4 中红外波段光变和光学波段光变之间的关系 |
3.5.5 中红外波段的色指数与光学波段色指数的变化关系 |
3.5.6 中红外波段光变与射电光度之间的关系 |
3.6 讨论 |
3.7 结论 |
第四章 窄线Seyfert1样本光学波段光变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数据 |
4.2.1 窄线Seyfert 1样本 |
4.2.2 Pan-STARRS1简介 |
4.3 分析方法 |
4.4 分析结果 |
4.4.1 光变幅度随光度的变化 |
4.4.2 光变幅度随MBH、L5100A、爱丁顿比等参数的变化关系 |
4.4.3 光变幅度随射电噪度的变化 |
4.5 结论 |
第五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工作 |
致谢 |
(6)耀变体与伽玛射线爆的基本平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活动星系核 |
1.2 耀变体 |
1.3 费米耀变体 |
1.4 耀变体的相对论性喷流 |
1.4.1 喷流在射电、光学、X射线、伽玛射线波段 |
1.4.2 视超光速运动 |
1.4.3 多普勒聚束效应 |
1.5 喷流和吸积之间的关系 |
1.6 耀变体序列 |
1.7 耀变体光变 |
1.8 伽玛射线爆 |
1.9 基本平面关系 |
第二章 耀变体与伽玛射线爆的基本平面研究 |
2.1 peak光度与CCD测光peak频率组成的基本平面关系 |
2.2 费米耀变体样本及分析 |
2.3 统计分布与相关性研究 |
2.4 讨论和结论 |
第三章 辐射有效耀变体的基本平面研究 |
3.1 辐射有效费米耀变体与辐射有效射电双星基本平面关系 |
3.2 辐射有效耀变体与辐射有效X射线双星样本及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4 讨论和结论 |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完整的表 |
发表文章目录 |
简历 |
致谢 |
(7)活动星系核大尺度喷流结构的高能辐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活动星系核及大尺度喷流结构简介 |
1.1 活动星系核概要 |
1.2 活动星系核的中心能源机制 |
1.3 活动星系核的分类和统一模型及物理图像 |
1.4 活动星系核大尺度喷流结构 |
1.4.1 喷流 |
1.4.2 喷流节点 |
1.4.3 热斑 |
1.4.4 射电瓣 |
第二章 活动星系核高能辐射观测及辐射机制 |
2.1 Fermi/LAT高能探测器简介 |
2.2 Fermi/LAT对活动星系核的观测进展 |
2.3 活动星系核大尺度喷流高能辐射 |
2.3.2 观测进展及其辐射机制 |
2.3.3 轻子模型 |
第三章 活动星系核高能辐射起源探究:3C 207 |
3.1 引言 |
3.2 费米观测和数据处理 |
3.3 数据分析和能谱拟合 |
3.4 结论和讨论 |
第四章 4C+49. 22:从核区到大尺度喷流节点的喷流属性 |
4.1 引言 |
4.2 LAT数据处理 |
4.3 拟合核区和节点的能谱 |
4.3.1 核区 |
4.3.2 节点 |
4.4 讨论 |
4.4.1 稳定伽玛射线辐射的起源 |
4.4.2 节点中的粒子加速 |
4.4.3 核和节点的能量组成和辐射效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活动星系核中可能来自延展区的高能辐射 |
5.1 引言 |
5.2 样本来源及分析 |
5.3 研究结果 |
5.4 讨论 |
第六章 工作总结和今后工作设想 |
6.1 工作总结 |
6.2 今后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8)GeV窄线赛弗特1星系喷流辐射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活动星系核简介 |
1.2 活动星系核的观测特征[2] |
1.3 活动星系核的结构与分类[5] |
1.4 活动星系核的统一模型 |
第二章 窄线赛弗特星系 |
2.1 简介 |
2.2 射电噪的窄线赛弗特1星系 |
2.3 GeV窄线赛弗特1星系 |
第三章 活动星系核高能辐射机制 |
3.1 高能观测进展 |
3.2 辐射机制理论模型——轻子模型 |
第四章 GeV窄线赛弗特1星系的光变行为及谱指数的演化 |
4.1 引言 |
4.2 Fermi/LAT数据分析 |
4.3 样本 |
4.4 伽马波段的光变 |
4.5 伽马射线波段的谱演化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谱射电类星体和GeV窄线赛弗特1星系喷流辐射的相似性:一个统一的δ-L_c关系 |
5.1 引言 |
5.2 3C 279的δ-L_c关系 |
5.3 不同源的δ-L_c关系 |
5.4 物理解释 |
5.5 3FLSC中平谱射电类星体δ值的推导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文章情况 |
(9)Blazars光变和喷流效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光变 |
1.1 光变时标 |
1.2 光变的物理意义 |
1.3 光变对伽玛射线辐射喷流的限制 |
1.4 光变与喷流因子 |
1.5 光变与中心结构 |
1.6 光变与谱的关系 |
1.7 光变与偏振 |
2 总结 |
(10)利用SMA研究3C 273的长时标光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活动星系核简介 |
§2.1 活动星系核的统一模型 |
§2.2 活动星系核的分类 |
§2.2.1 类星体 |
§2.2.2 赛弗特星系 |
§2.2.3 射电星系 |
§2.2.4 LINER |
§2.2.5 耀变体 |
第三章 SMA干涉望远镜的介绍 |
§3.1 (亚)毫米波段的主要监测项目 |
§3.2 SMA干涉望远镜的介绍 |
第四章 耀变体3C 273观测数据处理 |
§4.1 数据处理过程 |
§4.2 数据处理结果 |
第五章 耀变体3C 273光变特性的研究 |
§5.1 光变曲线 |
§5.2 光变分析 |
§5.2.1 光变参数 |
§5.2.2 用功率谱法计算光变时标 |
§5.2.3 用ADCF方法计算光变时标 |
§5.3 相关分析 |
§5.3.1 230 GHz与43 GHz波段的相关性分析 |
§5.3.2 230 GHz与伽马射线波段的相关性分析 |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视超光速源3C345中射电节点的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 [1]蝎虎天体在X射线高态的光变观测研究[D]. 孙思思. 广西大学, 2021
- [2]耀变体喷流的辐射特征研究[D]. 刘小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机器学习在费米耀变体研究中的应用[D]. 朱惊天. 广州大学, 2020(04)
- [4]活动星系核多波段光变的研究[D]. 丁楠. 南京大学, 2020(04)
- [5]类星体多波段光变研究[D]. 王洪涛. 南京大学, 2019(01)
- [6]耀变体与伽玛射线爆的基本平面研究[D]. 张旭.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2019(03)
- [7]活动星系核大尺度喷流结构的高能辐射机制研究[D]. 郭胜楚. 广西大学, 2018(01)
- [8]GeV窄线赛弗特1星系喷流辐射性质研究[D]. 朱永凯. 广西大学, 2017(02)
- [9]Blazars光变和喷流效应研究进展[J]. 樊军辉,张宇涛,刘怡,肖胡兵.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10]利用SMA研究3C 273的长时标光变[D]. 周彦. 云南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