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麻醉阑尾切除术150例临床报告

针刺麻醉阑尾切除术150例临床报告

一、阑尾切除针麻手术150例临床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黄连花[1](2011)在《针药复合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针药复合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麻醉镇痛效果,以及针药复合麻醉对患者循环系统和应激反应方面的影响。方法选择于2009年3月~2010年3月在湖北省中医院择期做甲状腺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 A组采用局麻复合杜氟合剂,B组采用针麻复合杜氟合剂,C组采用针麻复合局麻及杜氟合剂。监测和记录麻醉前5分钟(T1)、麻醉后切皮前5分钟(T2)、切皮后10分钟(T3)、切皮后30分钟(T4)及手术结束后30分钟(T5)的三组患者的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和血糖变化,以及术中麻醉镇痛效果评级,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三组患者一般情况的变化:三组患者的年龄、体重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②三组患者心率(HR)的变化:三组患者心率在麻醉前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A组患者心率在T2、T3、T4和T5时刻与T1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而C组患者心率在T2、T3、T4和T5时刻与T1比较,差异无显着性。B组、C组心率在T4时刻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③三组患者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三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到手术结束30分钟后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不是很明显,三组在麻醉前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在T2、T3、T4和T5时刻与T1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而C组患者Sp02在T3时刻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④三组患者血压: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三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在麻醉前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o.05)。B组、C组MAP在T2时刻与T1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而A组MAP在T2、T3、T4和T5时刻与T1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B组、C组术中MAP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⑤三组患者血糖的变化:三组患者血糖在麻醉前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A组患者血糖在T2、T3、T4和T5时刻与T1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B组、C组与T1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B组血糖在T4和T5时刻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C组血糖在T3、T4和T5时刻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⑥B组、C组麻醉镇痛效果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B组麻醉镇痛效果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B组、C组优良率分别为9334%、96.66%,明显高于A组63.30%)。结论在甲状腺手术中,针药复合麻醉不仅麻醉效果确切,还可以使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等反应循环系统功能的指标更加平稳,对于反映应激反应的血糖指标的变化也更加平稳,因而其对稳定循环和应激反应方面具有一定的良性调节作用,是一种较为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崔嵩生[2](2010)在《耳穴贴压在围手术期辅助镇痛和机体调整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耳穴贴压用于围手术期辅助镇痛的效果。2、观察耳穴贴压在围手术期对机体的调整作用。3、探讨耳穴贴压相关的作用机制。4、基于研究结论,总结出一套简便、行之有效的耳穴贴压用于围手术期的方法。方法:1、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92例,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法分为三组:①耳穴贴压组(耳穴组),31例;②安慰对照组(对照组),31例;③空白对照组(空白组),30例。2、实验步骤:(1)各组操作方法:全部病例均需进行耳廓视诊,并记录阳性反应的类型、部位。①耳穴组:术前一日利用耳穴探测器,选取双侧神门、皮质下、内分泌、耳中、肺、脾和子宫、盆腔等耳穴,常规消毒后敷压磁贴。以拇指、食指对压耳穴,以局部发红、发热,病人可耐受为限。术中操作者每隔30分钟按压1次,每次以60-90次/分的频率按压耳穴,每穴30秒,用力均匀。叮嘱患者或其家属手术前后自行按压耳穴,按压3-5次后,则不痛不压,痛时再压,3天后去除耳穴贴。②对照组:在所选耳穴区敷贴同样外观、数量的无磁珠胶布,不予任何刺激。③空白组:不予任何干预措施。(2)所有患者麻醉前30分钟肌肉注射阿托品0.5毫克和苯巴比妥钠100毫克,术中静脉输注5%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或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万汶),输液速度统一为8ml·kg-1·h-1,并根据失血量按晶体:胶体为2:1补充液体。(3)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连接多功能监测仪(Marquette EA-GLE 3000)常规监测,开放外周静脉。右侧卧位下行两点法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麻醉平面控制在T6以下。以术中保持病人安静、无痛和手术能顺利进行为前提。记录术中麻醉药的用量。(4)术中保持患者意识清醒,并常规鼻导管吸氧,必要时面罩辅助给氧。(5)术毕时利用耳穴探测器,在耳穴组患者的耳穴区内探查大、小肠及胃、脑点并加敷磁贴。3、观察指标:(1)分别于手术前一天、术后第三天时采用SAS自评量表记录患者神志情绪评分,以评价耳穴贴压对机体神志情绪状况的调整作用。(2)记录麻醉前、麻醉诱导时、手术开始切皮时、分离肿物时、术毕时、术后第一天各个时期的心率(HR)、血压(BP)、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Ramesay评分,以评价耳穴贴压对机体功能的调整作用。(3)观察并记录各种不良反应,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评价耳穴贴压对机体的调整作用。(4)记录患者术后排气及排便时间,以评价耳穴贴压对机体胃肠功能恢复的调整作用。(5)分别于贴压耳穴前、术后第三天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构成比、生化等相关指标,以探明耳穴贴压对于氧化应激反应的相关作用机制。(6)分别于术前准备期、术毕时抽取外周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外周静脉血β-内啡肽和C-反应蛋白等相关指标,以探明耳穴贴压镇痛抗炎的相关作用机制。结果:1、三组病人按照年龄、体质指数、ASA分级、疾病构成、孕产史构成、手术方式构成、中医证型等方面进行对比,其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病例耳穴阳性反应的比较:三组的阳性率依次为93.5%、96.8%、93.3%,总阳性率达到94.6%,其中子宫和盆腔穴处血管充盈的阳性反应类型占较大的比例。说明耳穴阳性反应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3、三组病例术前SAS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耳穴组的SAS评分分别与对照组、空白组的分数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空白组的SA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病例各时间点的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呼吸频率、Ramesay评分自身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各组的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呼吸频率、Ramesay评分在各时间点虽有变化,但无显着的影响。而在术始切皮时、分离肿物时、术毕时各时间点的三组血压的组内比较,以及耳穴组与对照组、空白组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耳穴刺激对患者术中的血压有良好的稳定、调整作用。5、术前各组症状程度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空白组在手术前后比较在腹胀痛、神疲乏力、纳呆、恶心呕吐、失眠、皮肤瘙痒等症状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耳穴组在腹胀痛、神疲乏力、纳呆、恶心呕吐、失眠方面,分别与对照组、空白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耳穴刺激可降低患者使用麻醉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耳穴组的排气、排便时间分别与对照组、空白组相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空白组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7、三组病例的手术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但耳穴组的硬膜外用药量、加用芬氟合剂的例数分别与对照组、空白组相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空白组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8、三组病例术前血分析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耳穴组的单核粒细胞总数分别与对照组、空白组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空白组的单核粒细胞总数相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9、三组病例术前血清β-内啡肽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例术后血清β-内啡肽的组间比较、C-反应蛋白的组间及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耳穴刺激可使血清β-内啡肽水平升高而起到镇痛的作用。结论:本研究表明,耳穴磁疗在妇科开腹手术的围手术期中对机体功能的调整作用是肯定的。手术前期通过耳穴刺激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调整体内失调、紊乱的代谢过程或功能状态,使机体朝着正常生理状态方向发展转化,并降低术后腹胀痛、神疲乏力、纳呆、恶心呕吐、失眠等麻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手术中期可以即时调整、稳定患者的血压,不同程度地减轻病人手术中因内脏牵拉引起的胃部不适、恶心等症状,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后期患者的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说明耳穴贴压可改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情况。但其具体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在麻醉方面,手术中期耳穴组的硬膜外用药量比对照组、空白组的药量少15%-20%,需加用芬氟合剂的例数也较对照组、空白组少,仅占16.1%。目前针药复合麻醉主要还在于辅助镇痛,减少麻醉药用量,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此外,本研究还观察到耳穴刺激可使血清β-内啡肽水平在术前升高;抑制单核粒细胞总数的增加,从而稳定了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

陈红霞[3](2010)在《腰俞穴麻醉并中药穴位注射用于混合痔手术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腰俞穴麻醉并中药穴位注射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需手术的混合痔患者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试验组采用1%盐酸利多卡因10ml作腰俞穴麻醉成功后,将5ml薄荷脑利多卡因复方制剂(克泽普:含薄荷脑6.5mg)行腰俞穴注射。对照组采用1%盐酸利多卡因20ml作腰俞穴麻醉。手术采用常规外切(剥)内扎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疼痛情况、肛门松弛情况、麻醉不良反应、麻醉起效及持续时间、术中是否追加麻药、术后疼痛情况、术后有无肛缘水肿、尿潴留等并发症,以及有无头晕、胸闷、心慌、瘙痒、皮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疼痛的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naaloguescale,VAS)。结果:腰俞穴麻醉合并克泽普腰俞穴注射麻醉法与单纯腰俞穴麻醉比较,麻醉持续时间、麻醉不良反应、术后疼痛分度,术后尿潴留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疼痛分度、术中麻醉起效时间、术中追加麻药量、肛门松弛情况、术后肛缘水肿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俞穴麻醉合并克泽普行腰俞穴注射能够提高临床麻醉效果,相对安全性强,同时在术后镇痛及减少术后尿潴留方面效果明显。

马福国[4](2009)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相同麻醉深度下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呼气末七氟烷浓度的影响,同时观察机体应激反应激素的变化,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临床使用价值。方法40例ASAⅠ~Ⅱ级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为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七氟烷麻醉组;B组为单纯七氟烷麻醉组。麻醉诱导前,A组经皮穴位电刺激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穴30min,B组在手术室静置30min。然后两组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静注咪唑安定0.03mg/kg,芬太尼3μg/kg,乙托咪酯0.3mg/kg,维库溴铵0.1mg/kg,肌松完善后经口腔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A组病人持续经皮穴位电刺激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穴,同时静脉连续输注瑞芬太尼0.15μg/(kg·min),持续吸入七氟烷维持;B组病人单纯静脉连续输注瑞芬太尼0.15μg/(kg·min),持续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麻醉中监测项目:脑电图双频谱系数(BIS)、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同时采静脉血监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血糖浓度。监测时间点:分别在穴位刺激前(T0)、切皮时(T1)、开腹探查时(T2)、开腹探查后30min(T3)、开腹探查后60min(T4)。麻醉深度调控:两组病人术中瑞芬太尼量和BIS(40~50)相同,调整吸入七氟烷浓度维持相同的BIS,若血压波动超过基础值25%,静注瑞芬太尼20μg,间断静注维库溴铵维持肌松。结果1两组病人年龄、体重、性别、手术时间、出血量、BIS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2呼气末七氟烷浓度:A组与B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3血流动力学(MAP、HR)变化:组间比较,两组病人MAP和HR在各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T1、T2、与T0时间点MAP和HR升高(P<0.05)。4血浆应激反应激素浓度变化:组间比较,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血糖在各时间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T1、T2、与T0时间点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血浆浓度升高(P<0.05),T2、T3、与T0时间点血糖浓度升高(P<0.05)。5多元相关分析显示血压、心率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浓度正相关(P<0.05)。6 A组追加瑞芬太尼剂量与B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经皮穴位电刺激能降低呼气末七氟烷浓度。2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麻醉药物,在全麻过程中有协同作用。3在相同BIS下,手术所引起的应激反应强度基本一致。4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趋势与血浆应激反应激素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能反应出手术所导致的应激反应强度。

尹利华[5](2002)在《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效能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针刺麻醉应用于临床,并得到大力推广。但由于其镇痛强度不足等缺点,不能满足临床麻醉的需要,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而且一直没有较客观的指标评价针刺麻醉的镇痛效能,所以甚至有人对针刺麻醉持怀疑的态度。如何客观评价其效能是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现代麻醉学中,常以呼气末气体中吸入全麻药的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来客观地评价吸入全麻药的作用强度,并有人利用镇痛药减少吸入全麻药MAC的多少来评价镇痛药的作用强度。故本实验利用MAC客观地观察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镇痛效能。并通过全身麻醉后再针刺,以观察全身麻醉对针刺镇痛效能的影响。全文分文献研究及实验研究两部分: 一、文献研究 本文简要地综述了中医学中麻醉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并例举了过去各个时期中医和针灸对麻醉学及其相关急救措施的主要贡献。探讨了针刺麻醉的现代起源与发展历程,针刺麻醉在临床上的分类法、操作注意事项及近十年来临床上的运用情况。近年来,关于针刺麻醉的研究主要是其临床运用,对其机理仅有少量报道。如何充分发挥针刺在现代麻醉中的作用及阐明其机理,是每个针刺麻醉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1.利用麻醉药MAC客观地评价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镇痛效能。 2.探讨针刺诱导后全麻与全麻后再针刺两组患者中针刺镇痛效能是否相同,以明确全麻对针刺镇痛效能是否有抑制作用。 3.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所需全麻药MAC,为临床筛选针刺麻醉适宜对象提供参考。 4.观察针刺对患者术中的应激反应、术后炎症反应及胃肠功能恢复的调节作用。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将广东省中医院麻醉科69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针刺诱导后全麻组(Acupuncture before General Anesthesia group,AGA组)、全麻后针刺组(GeneralAnesthesia before Acupuncture group,GAA组)及单纯全麻对照组(GeneralAnesthesia group,GA组),通过对三组病人术中所需异氟醚MAC,血氧饱和度、呼出末二氧化碳浓度、心率、血压、血糖、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及肠鸣音和肛 99级硕士研究生 尹利华门排气恢复时间的观察而达到目的。 (三)研究结果: 1.AGA组、GAA组及GA组患者所需异氟醚MAC分别为1.35%及1.49%、1.64%,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刀1)。**A组与OA组异氟醚相差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刀1),与**A组相差0.14%,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刀5);0*A组与*A组异氟醚**C相差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0刀5)。 2.AGA组湿热蕴结、气阴两虚及气滞血瘀型患者所需的异氟醚MAC分别为1.50%、1.22%及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刀5);OA组及**A组三种证型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3.三组患者术中血氧饱和度与呼出末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不大,均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下:插管前后、手术开始切皮前后三组患者心率、平均血压均升高,*A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刀5或0刀1),而**A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中心率、平均血压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中血糖的升高幅度以AGA组最小,GAA组次之,GA组最大。 4.三组患者术后外周血白细胞以AGA组上升幅度最小,恢复最快,明显优于GA组。术后肠呜音及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以AGA组最快,GAA组次之,GA组最慢。 (四)结论 1.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下行直肠癌手术中确有一定麻醉镇痛效果,相当于0.29%的异氟醚,可相对减少异氟醚MAC17.68%。 2.全身麻醉后,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再行针刺,仍有一定麻醉镇痛作用,相当于 of 5%的异氟醚,但较针刺诱导后再全麻中的针刺效能差,说明全麻对针刺效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不同中医证型直肠癌患者中,针刺对气阴两虚型患者麻醉效果较佳,气滞血瘀型次之,湿热蕴结型欠佳。 4.针刺复合麻醉中针刺可减轻患者因麻醉及手术所致的应激反应及改善应激状态下糖代谢的异常。 5.针刺复合麻醉中针刺可减轻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并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 针刺对人体是一种整体性的调节作用,在复合全身麻醉中,不仅具有一定的麻醉镇痛作用,而且可以减轻麻醉及手术对患者所致的应激反应,改善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及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王雪苔,焦国瑞,魏稼,张缙[6](1980)在《我国三十年的针灸研究概况(续)》文中指出 三、针灸临床研究三十年来国内发表的大量针灸论文资料,约有80%以上是临床报告。这些临床报告表明,针灸对300多种病症的治疗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对其中100种左右病症有较好的疗效;有时把它用作预防或诊断疾病的措施和手段,

百会[7](1980)在《国内三十年来针灸临床进展》文中指出 近三十年来,国内针灸临床研究有巨大进展。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1979年上半年为止,已发表的针灸论文资料达九千多篇,其中80%以上是临床报合。事实证明,针灸已用于270多种病症的治疗,对其中80多种病症有较好的疗效。传染病针灸治疗传染病,目前已遍及病毒、细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引起的多种疾病。有时还用作预防手段,有一定作用。病毒性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早期单纯型针大椎等穴,多于6—8小时退热,6—20小时其它症状相继消失。恢复期患者效果亦佳。在流行区针健康人足三里预防本病,发病率也显着减少。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轻中型患者,针足三里、太

卢崇亮[8](1979)在《针麻下小切口阑尾切除术41例小结》文中研究说明 我们在1978年9月~11月间,无选择地于针麻下行阑尾切除术共41例,全部采用改良式麦氏小切口。针麻成功率达97.56%(40例),其中优良级22例,优良率53.66%.现予以小结并对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一般资料一、性别、年龄:本组41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男女之比为1.28∶1。年龄最小16岁,最大66岁,大都为青壮年。二、病程:最短6小时,最长7天(不

王沪祥[9](1977)在《经络针麻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经络、针炙及针麻原理的探讨及治疗在近年来继续取得很大成绩。下面主要复习了1974年的文献报告,但是即使这样,要复习全国1974年进行的全部研究和治疗报

武汉医学院附二院外科[10](1976)在《阑尾切除针麻手术150例临床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在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指引下,我院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路线教育,反复传达全国计麻会议精神,把搞好针麻工作,提高到自觉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高度,巩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成果的高度,批林批孔,反对复辟、反对倒退的高度来认识,增强了信心,鼓舞了干劲,推动了针麻工作不断前进。特别是针麻阑尾手术,过去总认为手术虽小,“三关”具全,望而生畏。因而,长期以来基本上是个空白点。

二、阑尾切除针麻手术150例临床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阑尾切除针麻手术150例临床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针药复合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病情评估标准及纳入、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监测指标
    5. 镇痛效果评定标准
    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1. 针刺麻醉的历史发展
    2. 针药复合麻醉的麻醉镇痛效果
    3. 针药复合麻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4. 针药复合麻醉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5. 针药复合麻醉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耳穴贴压在围手术期辅助镇痛和机体调整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针刺麻醉研究概述
    一、针刺镇痛
    二、针刺麻醉
    三、针刺复合麻醉
    四、耳针麻醉
    五、耳针麻醉的国内外现状
    六、针刺麻醉的研究与不足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 一般临床资料
        (二) 耳穴阳性反应的观察
        (三) 手术前后主要症状的观察
        (四) 各时间点的心肺功能及Ramesay评分比较
        (五) 手术时间、麻醉用药的比较
        (六) 手术前后血分析、生化指标的比较
        (七) 手术前后血清β-内啡肽和C-反应蛋白的比较
        (八) 手术前后SAS和术后VAS评分的比较
        (九) 术后排气、排便时间的比较
    三、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耳穴贴压在围手术期的作用评价
    三、耳穴贴压的中、西医理论基础
    四、耳穴敷压磁贴的作用机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腰俞穴麻醉并中药穴位注射用于混合痔手术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正文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药物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的选择与排除标准
        1.4.1 纳入标准
        1.4.2 排除标准
    2 操作方法
        2.1 试验组操作方法
        2.2 对照组操作方法
        2.3 术后处理
    3 观察内容及方法
    4 疗效标准
        4.1 术中疼痛评价标准
        4.2 麻醉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4.3 术中肛门松弛情况评价标准
        4.4 术后疼痛评价标准
        4.5 水肿评价标准
        4.6 尿潴留评价标准
5 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6.2 术中各指标评价
        6.2.1 疼痛评价
        6.2.2 麻醉不良反应评价
        6.2.3 术中肛门松弛情况评价
        6.2.4 麻醉时间评价
        6.2.5 术中追加麻药量(盐酸利多卡因)的评价
    6.3 术后镇痛效果评估
    6.4 术后其他反应观察结果
        6.4.1 术后肛缘水肿情况评估
        6.4.2 术后尿潴留评价
7 讨论
    7.1 腧穴及腰俞穴的探讨
    7.2 麻醉不良反应的探讨
    7.3 疼痛的探讨
    7.4 穴位注射用于肛肠病镇痛的研究
    7.5 薄荷脑复方制剂(克泽普)的研究
    7.6 薄荷脑复方制剂(克泽普)用于腰俞穴麻醉及术后疼痛防治的可行性、安全性
    7.7 薄荷脑用于肛肠病术后尿潴留防治的机理探讨
    7.8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意义
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录:综述
    参考文献(一)

(4)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器材
    1.2 主要试剂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2.1 A、B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2.2 A、B两组病人呼气末七氟烷浓度比较
    2.3 A、B两组血压及心率比较
    2.4 A、B两组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血糖比较
    2.5 血压、心率与血管紧张素Ⅱ、血浆皮质醉在相同时间点相关分析
    2.6 术中追加瑞芬太尼剂量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一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综述二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文献对麻醉的认识
        一、 中药与麻醉
        二、 针刺与麻醉
        三、 中医急救与麻醉复苏
    第二节 针刺麻醉的现代研究
        一、 针刺麻醉的现代起源及发展历程
        二、 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
        三、 针刺麻醉的机理研究
        四、 存在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设计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 针刺对异氟醚MAC的影响
        二、 三组患者麻醉前后及术中呼吸、心血管功能和血糖浓度变化
        三、 三组患者手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第三节 讨论
        一、 针刺复合麻醉与异氟醚MAC
        二、 针刺复合麻醉与手术应激反应
        三、 针刺复合麻醉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四、 中医对直肠癌的认识与选穴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阑尾切除针麻手术150例临床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针药复合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研究[D]. 黄连花.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05)
  • [2]耳穴贴压在围手术期辅助镇痛和机体调整作用的研究[D]. 崔嵩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3]腰俞穴麻醉并中药穴位注射用于混合痔手术临床研究[D]. 陈红霞.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2)
  • [4]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D]. 马福国. 青岛大学, 2009(11)
  • [5]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效能研究[D]. 尹利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2(02)
  • [6]我国三十年的针灸研究概况(续)[J]. 王雪苔,焦国瑞,魏稼,张缙. 中医杂志, 1980(02)
  • [7]国内三十年来针灸临床进展[J]. 百会. 江西中医药, 1980(01)
  • [8]针麻下小切口阑尾切除术41例小结[J]. 卢崇亮. 广西中医药, 1979(04)
  • [9]经络针麻研究概况[J]. 王沪祥. 青岛医学院学报, 1977(01)
  • [10]阑尾切除针麻手术150例临床报告[J]. 武汉医学院附二院外科. 武汉医学院学报, 1976(S2)

标签:;  ;  ;  ;  ;  

针刺麻醉阑尾切除术150例临床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