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验“游戏”规则(论文文献综述)
李宗辉[1](2021)在《美国电子游戏版权保护的判例评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发生了若干具有重要影响的电子游戏版权保护案件。"斯坦恩"案明确了电子游戏的软件作品和视听作品复合性质。"雅达利"案和"中途制造"案详述了电子游戏作品"实质性相似"的普通观察者判断标准和总体特征相似标准。"雅达利"案、"中途制造"案、"数据东方"案、"非凡技术"案和"俄罗斯方块"案等阐明了"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在电子游戏作品中的适用。"斯布瑞"案和"达芬奇"案则揭示了电子游戏作品中可受版权保护的深层表达元素。这些案例在电子游戏作品类型界定、版权侵权判断、"思想与表达二分法"适用以及电子游戏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之间的改编等方面为我国司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范李明,郭平宁[2](2021)在《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对中班幼儿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研究一所城区公办幼儿园幼儿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对中班幼儿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参与幼儿园完整一日活动,家长增强了对幼儿在园社会适应状况的了解;家长参与条件下的幼儿负面情绪及行为呈"陡增缓减"趋势;家长具有不同的亲子活动偏好取向;不同性别幼儿在部分亲子活动中的表现差异性显着;家长参与幼儿园游戏活动影响了幼儿集体游戏状态,但并未影响自主游戏状态;社会适应领域专题培训活动显着提升了家长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提升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建议丰富幼儿园亲子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重视游戏体验,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集体游戏活动;强化培训,提升家长社会适应领域知识素养。
邓芳,邹春明[3](2021)在《特殊儿童体育游戏的创编策略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游戏具有娱乐、教育和康复功能,在特殊教育中应用比较广泛。因特殊儿童个体差异大,普通的体育游戏不能适应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编。特殊儿童体育游戏创编需要遵循无障碍性原则、直观简易性原则、可调控性原则等。体育游戏的创编可按照先确定游戏目的,再构思游戏方法,最后制订游戏规则的步骤进行。
张自中[4](2021)在《游戏霸凌的概念、维度与量表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主要聚焦于游戏中的霸凌行为。与游戏暴力和悲伤化游戏相比,游戏霸凌往往具有着权力的不平等以及策略性,网络霸凌研究并没有考虑游戏沉浸感与玩家化身,因此,游戏霸凌的概念既必要又不可替代,对游戏玩家和游戏运营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深访与问卷明确了游戏霸凌的特征,并选择游戏霸凌或受害行为最为显着的玩家作为分析对象,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开发相应测量工具。结果表明,游戏霸凌量表提取了三个因子,分别是言语霸凌,化身霸凌和社交霸凌;游戏受害量表提取了三个因子,分别称为化身受害,社会受害和技术资本受害。最终,本研究得出《游戏霸凌者量表》与《游戏受害者量表》,并从宏观视角对于其影响因素进行延伸展望。
高红梅[5](2021)在《游戏化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游戏化教学的策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而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然而,游戏化的教学手段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却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困境,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一、游戏化教学实施的必要性(一)游戏化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生理学及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天性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语文教学,将游戏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
韩德睿[6](2021)在《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论国际关系中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文中研究说明借鉴历史制度主义关于制度的渐进式变迁基本观点,本研究着重分析了国际制度中制度性权力的渐进性,即制度性权力的转换。具体来说,特定国家会通过一种合法的、渐进的、成本低且效果显着的方式,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上,对本国的制度性权力进行转换,最终实现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本文的研究重点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包括历史制度主义的权力观念;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国际制度的特点;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过程,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以及制度性权力转换的多种后果。本文意在阐明,在承认存在激进变迁或重大转折的同时,国际制度和制度性权力具有普遍的渐进性特点;用渐进性的视角去理解国际关系是重要的,不应为变化而变化,而是要关注变化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以此才能为随时可能发生的真正变化做好准备。基于这些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章对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国际关系中的制度性权力,以及国际关系视角下的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这几项关键的概念进行了全面阐述。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以及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一道,并称为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三种理论都有着对制度独特的见解。而历史制度主义是三大理论中关注时间和过程最多的,这与本文的主导思想完全吻合。其次,在全面介绍制度性权力概念的基础上,对制度性权力的内涵进行进了一步的延伸。制度性的权力的定义是,一种国家持有的,基于已有国际制度,合法且具有渐变性的间接权力。制度性权力具有五种性质,分别是非排他性,相对非公平性,合法性,间接性以及渐变性。最后,提出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这种观点认为,在国际制度备受各国重视的今天,对寓于其中的权力进行渐进性的转换是国家的一种重要的且具有合法性的战略行为。第二章着重探讨了在制度性权力转换之前,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国际制度的特点。为什么许多国际制度虽然经常出现剧烈的小范围颤动,但总体上它们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或者说,为什么制度的稳定性是重要的。国际制度难以更迭的原因有四个,包括国际体系单一化与国际制度黏性,全球化不可逆与国际无政府假定。国际制度的渐进式变迁包括替代,堆叠和漂移。关键节点和路径依赖理论试图解释文章的前提假设之一即国际制度确实在发生着变化,但并不是在剧烈转变,这种转变需要特定事件的刺激,并在刺激之后继续维持一种稳定的路径依赖状态。最后,文章讨论了国家为什么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制度环境中对制度性权力进行转换而不是重塑。其原因包括转换的隐蔽性,低成本性以及合法性的增持。总之,虽然历史制度主义主要用来分析国内制度,但是历史制度主义和国际制度之间是存在互嵌性的。第三章展现了制度性权力转换的过程。这一过程遵循了从原始权力的持有到新权力的再持有的理念。在国际制度设立或者准备设立之前,原始的制度性权力就已经开始积累。在国际制度正式建立之后,制度性权力首先会分配给参与制度的各个国家。随着制度内各个国家博弈的展开以及制度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度性权力会变得集中,渐渐的有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集团把持。在持有了制度性权力之后,国家开始运用制度性权力。这些运用包括了制度霸权、制度约束和制度竞争等行为。而运用制度性权力的过程,就是检验制度性权力的过程,国家会在这一过程中判断权力的有效性和权力的成本收益,以决定对制度性权力进行调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加之国家对制度性权力的检验,国家将会更新制度性权力,这种行为包括制度退出或威胁退出,以及在制度框架内重新谈判等等。在更新之后,如果国家获得了新的制度性权力,国家会继续以一种合法和低成本的方式对国际制度甚至国际体系施加影响。如果国家的更新行为失败,则会面临一系列不利的后果,甚至会使国家后悔对制度性权力进行转换。第四章讨论了制度性权力转换的后果。除了权力的后果以外,引入两种概念来解释制度性权力转换的制度性后果,包括预期后果和非预期后果。一个人或组织做出每一项行为之前,例如改革等等都会有一个期待的理想目标,如果这个目标最终实现,那么预期后果就形成了。非预期后果就会比预期后果更加复杂一些了。非预期后果指的是没有预期或预见的人或组织的有目的行动结果。从制度以外的视角,将制度性后果假设分为四种,非预期制度成熟,预期制度成熟,非预期制度崩溃,预期制度崩溃。第五章作为案例分析的章节选取尼克松冲击作为第二个案例,它是指由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1971年为了应对美国国内不断增加的通货膨胀和其他国家对美元的操纵,实行的工资和物价冻结,进口附加费以及单方面取消直接国际美国美元兑换黄金等一系列经济措施。到1973年,以自由浮动的法定货币为基础的现行制度实际上取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尼克松虽然又一次令美国背上了单边主义的骂名,但是他拯救了美元,维护了美国的金融霸权这一重要的制度性权力。这一案例良好的诠释了制度性权力几乎每一个性质。
郭伟和[7](2021)在《从实践研究到专业实践——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后半期的各种社会科学转向,其实都是实践转向。实践转向的社会科学研究既不同于康德意义上的道德律令指引的实践理性,也不同于实证主义科学指导下的技术理性,而是以本体实践逻辑的研究为本。本体实践逻辑具有前反思的具身性、模糊性和情景实用性。实践逻辑保障了常规情景实践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但是面对不确定性新情况,实践逻辑也会失效。专业实践能力的核心是通过现场框架实验,把过去经验带入新实践情况设定问题,然后通过探索实验来检验问题设定框架的有效性。打通实践逻辑和专业实践能力是当前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任务。
黄汇,尹鹏旭[8](2021)在《作品转换性使用的规则重构及其适用逻辑》文中提出数字信息革命对着作权的冲击,破坏了社会公众自由使用与着作权专有权之间的平衡,尤其是随着互联网领域"二次创作"文化的兴起,以在先作品为基础的再创作引发了着作权人与使用人间的权利冲突。以"二次创作"为代表的转换性使用在我国着作权法律体系中并无明确规定,但司法实践中已有适用的需求。为了实现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有效衔接,同时解决转换性使用的适用难题,有必要建构合理使用的"双层结构模型",将转换性使用作为"三步检验法"的制度衍生物,同时借由"三步检验法"划定转换性使用的合理边界,以实现着作权人与使用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并为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再创新和知识进步提供条件。
李恒[9](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张琰,孙亮,高凯丽[10](2021)在《游戏化营销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游戏化营销用户持续使用意愿为研究目标,在期望确认模型、拓展-构建理论基础上构建结构模型,模型从外部因素(用户实际利益)及内部因素(用户心理体验)两个方面研究用户持续使用营销游戏的影响因素,以及持续使用行为对销售促进的影响,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获取数据,数据分析结论:外部因素的期望确认和感知有用性,及内部因素中的快乐情绪、爱的情绪对持续使用营销游戏有显着的积极影响,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对销售促进有显着的积极影响;性别和年龄对模型有一定调节作用,男性用户持续使用营销游戏的因素只有快乐情绪,30岁以下用户更容易因持续使用营销游戏而产生购买行为。
二、检验“游戏”规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检验“游戏”规则(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电子游戏版权保护的判例评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子游戏的复合作品性质 |
(一)电子游戏的发展概况 |
(二)电子游戏的作品性质 |
二、电子游戏作品实质性相似的判断 |
(一)“普通观察者”检验标准 |
(二)总体特征相似标准 |
三、电子游戏版权保护中的“思想与表达二分法” |
(一)电子游戏中思想与表达的“抽象检验法”区分 |
(二)电子游戏版权保护的合并例外与情景例外 |
(三)电子游戏中带有功能性的表达可受版权保护 |
四、电子游戏中可受版权保护的深层表达元素 |
(一)电子游戏故事结构的版权保护 |
(二)电子游戏人物特征的版权保护 |
五、美国经验对我国电子游戏版权保护的借鉴意义 |
(2)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对中班幼儿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工具 |
三、研究结果 |
(一)家长参与幼儿园完整一日活动情况 |
1.家长对幼儿在园适应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
2.幼儿负面情绪及行为次数呈“陡增缓减”的趋势 |
(二)家长参与幼儿园亲子活动情况 |
1.不同性别家长具有不同的亲子活动偏好 |
2.不同性别幼儿在部分亲子活动中的表现具有显着性差异 |
(三)家长参与幼儿园游戏活动情况 |
1.家长参与并未影响幼儿自主游戏状态 |
2.家长参与影响幼儿集体游戏状态 |
(四)家长参与幼儿社会适应领域培训活动情况 |
1.家长在参与活动前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
2.家长在四次活动后明显提升了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
四、分析与建议 |
(一)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鼓励家长参与 |
(二)丰富幼儿园亲子活动 |
(三)重视幼儿的游戏体验 |
(四)强化培训,提升家长社会适应领域知识素养 |
(3)特殊儿童体育游戏的创编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特殊儿童体育游戏创编遵循的原则 |
特殊儿童体育游戏创编的步骤 |
第一步:了解游戏对象的情况 |
第二步:确定游戏目的 |
第三步:构思游戏方法 |
第四步:拟定游戏规则 |
第五步:概括游戏名称 |
第六步:游戏的调整与修正 |
特殊儿童体育游戏创编时应注意的问题 |
(4)游戏霸凌的概念、维度与量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游戏中的霸凌 |
(一)作为霸凌载体的游戏 |
(二)作为霸凌参与者的玩家 |
(三)作为霸凌生成条件的游戏社群关系 |
(四)游戏霸凌的概念界定与辨析 |
1. 游戏霸凌的概念辨析 |
2. 游戏霸凌的测量 |
3. 游戏霸凌的定义 |
二、研究问题与方法 |
三、量表的建立与检验 |
(一)量表基础语料收集 |
1. 言语霸凌 |
2. 社交霸凌 |
3. 技术资本霸凌 |
4. 化身霸凌 |
5. 游戏作弊 |
(二)量表的编制与检验 |
1. 样本描述 |
2. 游戏霸凌者量表 |
3. 游戏受害者量表 |
四、讨论与反思 |
(5)游戏化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游戏化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
(一)游戏化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
(二)游戏化教学符合学科本身的特点 |
(三)游戏化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
二、采用游戏化教学会出现的问题 |
(一)误将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当作是一种娱乐方式 |
(二)没有将语文的教学内容与游戏有机融合 |
三、语文课堂实施游戏化教学的策略 |
(一)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
(二)学校管理层要重视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 |
(三)教师要掌控好游戏化教学过程 |
(四)丰富游戏化教学手段 |
(6)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论国际关系中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制度性权力 |
(二)历史制度主义 |
(三)国际制度中的权力现象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案例研究方法 |
(二)内容分析方法 |
(三)历史分析方法 |
第五节 文章结构 |
第六节 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厘定和观念路径提出 |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概念和比较 |
第二节 国际关系中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定义和性质 |
(一)制度性权力的定义 |
(二)制度性权力的五种性质 |
第三节 历史制度主义中的转换:概念和运用 |
第四节 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一种观念路径 |
(一)权力本体内存在着时间维度和过程维度 |
(二)权力依赖甚至依附于和国际制度的关系 |
(三)权力的延续比寻找新的权力优势更重要 |
第二章 转换之前: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的国际制度 |
第一节 国际制度因何难以更迭 |
(一)国际体系单一化与国际制度黏性 |
(二)全球化不可逆与国际无政府假定 |
第二节 渐进式的国际制度变迁 |
(一)国际制度的替代 |
(二)国际制度的堆叠 |
(三)国际制度的漂移 |
(四)国际制度中的路径依赖与关键节点 |
第三节 国家因何转换而非重塑制度性权力 |
(一)制度性权力转换具有隐蔽性 |
(二)制度性权力转换具有低成本性 |
(三)制度性权力转换可以增持合法性 |
第三章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基于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的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积累和持有 |
(一)制度性权力的非排他性积累 |
(二)制度性权力的非公平性持有 |
第二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运用 |
(一)国际授权:在制度内运用权力 |
(二)制度霸权和制度现实主义:在制度外运用权力 |
(三)制度性权力运用后的防御性调整 |
第三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更新 |
(一)议价和谈判策略 |
(二)重新谈判策略 |
(三)制度退出策略 |
(四)威胁性制度退出策略 |
(五)重新加入制度策略 |
第四章 转换之后:制度性权力转换的后果假设 |
第一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再持有或丧失 |
第二节 非预期制度成熟和非预期制度崩溃 |
第三节 预期制度成熟和预期制度崩溃 |
第五章 案例研究:1971 年的“尼克松冲击”和美元霸权的救赎 |
第一节 渐进式的国际货币制度变迁 |
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美元霸权的建立 |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美元霸权的危机 |
第四节 “尼克松冲击”和美元霸权的转换 |
第六章 结论和余论 |
第一节 问题的解决 |
第二节 弱势形象与复合型强势地位:制度性权力转换和中国崛起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7)从实践研究到专业实践——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科学的实践转向 |
二、实践逻辑和专业实践知识(expertise)的异同 |
三、专业实践的核心能力 |
四、打通实践逻辑与专业实践能力 |
(8)作品转换性使用的规则重构及其适用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时代下作品使用困境 |
二、转换性使用的逻辑重构 |
(一)转换性使用对使用程度的舍弃 |
(二)恪守转换性使用的“二元标准” |
(三)转换性使用是对模仿自由的回应 |
三、市场论下的转换性使用与改编性使用之辨 |
(一)改编权的适用对象 |
(二)转换性使用与改编权的博弈 |
四、“三步检验法”下转换性使用的具体应用场景 |
(一)转换性使用与合理使用四要素的适用矛盾 |
(二)合理使用“双层结构模型”下的转换性使用 |
1.合理使用法定类型与转换性使用的兼容难题 |
2.“三步检验法”的适用条件 |
3.合理使用中的转换性使用 |
(三)游戏直播转换性使用的否定性评价 |
第一,使用目的的判断。 |
第二,市场影响判断。 |
五、结论 |
(9)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框架 |
1.3.1 章节安排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键概念解读 |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
2.2.1 研究方法 |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
2.2.6 本节述评 |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
2.3.2 资料收集 |
2.3.3 共词分析 |
2.3.4 共词网络分析 |
2.3.5 多维尺度分析 |
2.3.6 本节述评 |
2.4 文献述评 |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
3.1.2 资料采集 |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式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2.5 本节小结 |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
4.2.5 案例分析讨论 |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
4.3.3 案例分析讨论 |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
4.4.5 案例分析讨论 |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
5.1 调研对象 |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
5.5 本章小结 |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
6.1.1 合理性的审视 |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评估问卷 |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10)游戏化营销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综述与模型构建 |
(一)研究综述 |
(二)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1、游戏化营销的期望确认、感知有用性与持续使用意愿 |
2、游戏化营销产生的积极情绪与持续使用意愿 |
3、游戏化营销持续使用意愿与销售促进 |
三、研究设计 |
(一)量表设计与开发 |
(二)数据收集与统计 |
四、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一)信效度分析 |
1、效度分析。 |
2、信度分析。 |
(二)假设检验与数据分析 |
1、主效应模型检验 |
2、调节效应检验 |
3、数据分析总结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管理启示 |
(三)研究不足之处 |
1、研究样本的局限性。 |
2、调研方式的局限性。 |
3、游戏化营销的弊端及解决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
四、检验“游戏”规则(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电子游戏版权保护的判例评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李宗辉. 北京文化创意, 2021(06)
- [2]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对中班幼儿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 范李明,郭平宁.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21(12)
- [3]特殊儿童体育游戏的创编策略探究[J]. 邓芳,邹春明.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1(12)
- [4]游戏霸凌的概念、维度与量表开发[J]. 张自中. 国际新闻界, 2021(10)
- [5]游戏化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高红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1(18)
- [6]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论国际关系中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D]. 韩德睿. 吉林大学, 2021(01)
- [7]从实践研究到专业实践——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考[J]. 郭伟和. 社会科学家, 2021(09)
- [8]作品转换性使用的规则重构及其适用逻辑[J]. 黄汇,尹鹏旭. 社会科学研究, 2021(05)
- [9]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10]游戏化营销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实证研究[J]. 张琰,孙亮,高凯丽. 统计与管理,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