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科“化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杨艳琼[1](2021)在《科学教育专业基础化学教学的改革探索与成效》文中研究表明基础化学及实验是我院科学教育专业的四大核心学科知识的必修课之一。作为大一新生的第一门专业课,学生的思想、学习方式还停留在中学阶段,加之理论部分抽象、难度大,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困难。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分析面临的困难,然后从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改进教法、课程思政、传授学习经验四个方面提出改进,并实施到教学当中。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范黎黎,康子曦,姜翠玉[2](2021)在《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无机合成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文中指出文章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了无机合成课程多层次教学改革体系。结合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专业特色,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机结合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深入融合,注重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创新素养的提升,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魏竭,易美桂,程远贵,王袁隆[3](2021)在《基于化工实验大赛的化工原理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为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化工实验大赛为契机,对化工原理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探索。通过改进化工原理实验设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验平台;教师通过相互的交流学习,提升了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同时,通过新增选修课与课外社团,构建了课内外相结合的模式,拓展了学生的实践空间;此外,还通过组织校级化工实验大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竞赛影响力,激发了学生的工程实践热情。
刘秀[4](2021)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属于药学、化工专业基础实验课,作为必修课在药学和化工学生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提高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以及优化学生对于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吸收效果,对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具有非凡的意义。文章首先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意义做出分析并且对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之后从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实验课程改革探索与研究。
谭颖芳,张悦[5](2021)在《大类招生与培养:历程、方案与走向》文中研究表明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是我国本科专业教育走中国道路并形成中国特色的主动作为。这项改革起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拓宽专业口径的按类(系)招生改革试验,兴于融合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改造,并在大教改思路下得以全面深化发展。当前,我国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处于校本探索阶段,形成了以专业大类与试验班为载体的全学科、宽学科与细学科方案。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遵循学科发展逻辑、重构大类培养方案,遵从人才培养逻辑、全面服务学生发展,遵行教育治理逻辑、有效构建协同机制。
黄晶[6](2021)在《走班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基于成都市T中学的实施现状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及相关教育政策的引领,走班制的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功效显着,为已实行、待实行走班制的众多学校提供了专业指导;与此同时,在走班制的实践过程中,多地形成了多学科化、多学段化、多学区化的繁盛局面。不过,这些研究从地域上看,大都集中在东部地区,比如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关于四川省的相关研究,从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较为匮乏。虽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成都还未正式施行,但也有一些中学提前步入了走班制的行列。所以,本研究试图以成都市T中学这所先期实行走班制的学校为研究对象,总结其经验成果,提炼其理论价值,同时分析T中在走班制的实践探索中遇到的现实困境,并结合国内外走班制的实施经验及发展趋势,试探性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即将展开的新一轮高考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笔者选取了成都市已经实施走班制的T中作为研究个案,对教师和学生在走班制实施之后的态度、教学内容、文化建设、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了访谈和观察,发现“走班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践在任务维度学生选择受限、学校资源规划意识欠缺、应试主义下存在功利性;在结构维度,教师参与率有待提高、班级管理制度尚需完善、“教”与“育”产生割裂;在人员维度,层次设置存在争议、教师评价指标不够细化、激励方式面临困境、时空变化阻碍交流;在技术维度,排课系统有待优化、信息化平台建设迟滞。基于此,本研究结合李维特的系统性变革模式,从任务、结构、技术、人员、环境五个维度提出有效对策,力图丰富和深化走班制的理论研究,助推我国走班制研究理论构建的良性发展。首先,从志愿填报、生涯规划以及选科指导方案等任务层面明晰目标,整合资源;其次,从明晰分层模式以及实行分布式领导等结构层面提升学校管理效率;再者,从模拟走班、调整教学流程等人员层面革新观念,适切评价;最后,从信息化平台建设和疫情防控工作等技术层面实现对走班制的智能化管理;此外,从外部环境支持层面,本研究建议提供固定科目组合,或者形成区域联盟,让“走班”扩展为“走校”;同时通过呼唤相关政策来规范走班制乱象。
赵洁[7](2021)在《高校形体舞蹈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合教学模式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学习方式的结合,是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目前各大高校的部分课程都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尤其是一些公共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更为突显,分别通过微课、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教学改革,效果良好且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形体舞蹈课程作为高校公共体育的一门选项课,一直以来深受广大学生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形体舞蹈课程的需求。当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影响她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如何让学生一直保持形体舞蹈的学习兴趣,变为其终身体育锻炼的一种方式是我们广大形体舞蹈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实验法,结合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将混合教学模式(微课+传统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在高校形体舞蹈公体课中进行为期17周的教学实验研究。实验对象为广西师范大学形体舞蹈公体选项课班级,从中随机选取两个班(对照组)的学生进行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两个班(实验组)的学生进行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其中实验一班35人、实验二班25人,对照一班43人、对照二班26人。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在进行实验教学效果分析时,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技术成绩的对比发现P值<0.05,验证实验结果具有显着差异,且具有意义;通过对实验组自身实验前后测技术成绩对比P值<0.05,验证实验结果具有显着差异,且有意义;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期末技术成绩的对比发现,两个班级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值分别为+2.63和+0.57,验证实验结果具有意义。2在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课程学习能力的分析发现,教学实验后,学生在自学能力和模仿能力测试中p值<0.001<0.05,验证两组实验组学生的成绩增长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具有意义;教学实验后,学生在综合能力的测试中,选择“喜欢形体舞蹈,为了提高水平”占比为34.0%、选择“爵士舞”和“中国舞”以及“拉丁舞”的人数都较高,验证实验结果具有意义。3本教学实验的学生满意度分为学习兴趣、团结精神和自信心理。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实时反馈,实验班学生在后测的满意度中认为“混合教学模式使我们的学习内容更加具体化和系统化”占比18.0%、“学习不同的舞种对自己舞蹈的肢体感觉有所帮助”占比10.3%,验证实验结果具有意义;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和创编,实验组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实行组别讨论的方式洽使学生的交流更加融洽,对照组的学生认为有无小组学习无区别,验证实验结果具有意义;选取四位技术较差的同学进行前后测对比分析,实验组的学生差值为+19.3和+15.8,对照组的学生差值为+10和+12,因此实验组的进步程度大于对照组,验证实验结果具有意义。实验研究结论如下:1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构想成立且适用于高校形体舞蹈公体课程的教学。说明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实验组的学生进步大于对照组的学生;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身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实验组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2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形体舞蹈公体课中,对于学生课程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意义。说明实验组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和模仿能力)有所提高;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转变,在自主性学习的推动下综合能力也有显着的提高。3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形体舞蹈公体课中,对于学生课程满意度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学生满意度的实时反馈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之前有所提高;自信心理有所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形体舞蹈公体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维,加强教师实施混合教学模式的意愿;(2)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和态度,培养学习主动性以及促进学习兴趣;(3)需要完善学校的保障和激励政策,领导及相关教育部门给予大力支持;(4)需要加强平台的信息技术化设计,给学习者和教学者提供一定的便利。
郭娅[8](2021)在《高中历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以六盘水市第H中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面对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社会发展明确要求培养人的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的能力。最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确立了以立德树人、正确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培养历史学科素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和教材编撰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严苛的标准。高效的课堂教学要能充分体现教师教学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创互动交流的教学环境,有效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的学习能力,顺利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基于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2014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在自身从教经历中反思和大胆创新,首创了具有国内本土特色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在各个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分课堂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相关研究甚少,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凡的教学意义。首先,概述对分课堂概念和相关理论。它是教师讲授一部分时间,学生讨论一部分时间,中间穿插学生自主消化吸收的时间,形成“讲授+内化吸收+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究其理论基础,并阐述对分课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育理念、特点和应用范围。其次,针对笔者实习学校——六盘水市第H中学的高中历史课堂进行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法,深入分析本校现有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便于更有效地引入对分课堂教学做准备。再次,将对分课堂模式与历史核心素养相结合进行教学实践。阐述设计原则,并进行课例教学实践,通过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和作业反馈来分析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最后,分析对分课堂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教学困境,针对困境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从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两个层面分析教学困境和改善策略,包括: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考核制度、课前宣传、明确精讲内容、增强自主能力和建立赏罚制度。
徐倩,高冉,刘杰[9](2021)在《化学专业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课程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实践方式不断调整的主要形式。为此,本文结合化学专业材料化学课程基本情况,着重从实践目标、实践方法等方面,分析化学专业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以达到明晰学科教学改革要点,促进高校教育人才综合输出的目的。
赖丰[10](2021)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教学改革研究》文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党和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根本性问题。因此,从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战略上考虑,重视课程思政、突出专业思政、强化课程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是目前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高校书法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进书法专业思政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书法课程独具特色且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本研究从课程思政理念入手,旨在通过对课程思政的理解,结合高校书法课程尝试教学改革研究,即探讨从教学改革层面实现高校书法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实现高校书法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六章。第一章着重厘清课程思政的理念与要求,并对高校书法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书法课程改革趋势作以评述。第二章旨在厘定高校书法课程育人教学理念涵盖的功能定位和基本原则,以及据此提出对高校书法专业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设计构想。第三章致力创设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教学内容安排,特别是高校书法课程资源如何挖掘、育人元素如何选取、教学内容如何优化作出思考。第四章主要介绍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教学策略选择,鼓励书法教师积极推动课程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创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第五章围绕教学效果构建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一是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二是从监督和激励两个角度完善教师教育教学考核体系。最后一章是建立健全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体制机制建设,强调进一步完善高校书法课程教育管理体制与质量保障机制,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高校书法课程有效和深入推进专业思政建设保驾护航。
二、理科“化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科“化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科学教育专业基础化学教学的改革探索与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教学面临的困难 |
(一)教师方面 |
1. 师资队伍薄弱 |
2. 教学方式单一 |
(二)学生方面 |
1. 第一志愿报考率非常低 |
2. 知识基础较差 |
3. 学习方式单一 |
4. 课堂过于沉闷 |
5. 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 |
6. 学习效果较差 |
(三)教学内容方面 |
三、教学改革方式 |
(一)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
1. 巩固专业思想 |
2. 增强学习紧迫感 |
(二)改进教法 |
1. 趣味教学法 |
2. 雨课堂辅助教学 |
3. 尊重学生意见 |
(三)课程思政 |
(四)传授学习经验 |
1. 授课教师传授学习经验 |
2. 高年级学生传授学习经验 |
四、目前取得的成效 |
(一)学生评价方面 |
(二)学生学习效果方面 |
五、展望 |
(2)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无机合成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无机合成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无机合成课程内容繁多,部分知识陈旧 |
(二)传统讲授式教学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 |
(三)局限于课本,与实践衔接不够紧密 |
(四)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
二、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无机合成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
(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
1. 对教学内容精炼整合———植入创新理念 |
2. 对教学内容持续更新———养成创新思维模式 |
(二)多种教学模式并举———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
1. 升级讲授式教学模式———注重基础学习 |
2. 结合新型教学模式———注重能力培养 |
(三)与科研实践紧密衔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
1. 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相结合———提升实践技能 |
2. 设置走进科研实验室环节———理论融合实践 |
(四)实施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评估综合创新素养 |
1. 期末考试和平时表现 |
2. 翻译文献 |
3. 撰写综述小论文 |
4. 设计实验方案 |
三、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无机合成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
(一)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 |
(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 |
(三)创新实践能力提高 |
(3)基于化工实验大赛的化工原理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改进化工原理实验设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
2 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 |
3 课堂与社团相结合,拓展实践空间 |
4 组织校级化工实验大赛,激发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热情 |
5 结语 |
(4)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现状分析 |
(1)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意义 |
(2)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现状分析 |
2.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策略 |
(1)实验课程教学目标改革 |
(2)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
①实验教学内容“绿色化”。 |
②实验教学内容“优化”。 |
③实验教学内容更新。 |
(3)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
①注重“学生预习、教师备课” |
②注重“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
③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
④注重创新型实验设计与实践 |
(4)实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
3.结语 |
(5)大类招生与培养:历程、方案与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类招生与培养的探索历程 |
(一)初步探索(1978-1999年):拓宽专业口径的按类(系)招生改革试验 |
(二)快速兴起(2000-2009年):融合通识教育的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 |
(三)深入发展(2010年至今):以大教改思路全面深化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 |
二、大类招生与培养的多元方案 |
(一)全学科方案 |
(二)宽学科方案 |
(三)细学科方案 |
三、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的发展逻辑及实践指向 |
(一)遵循学科发展逻辑,重构大类培养方案 |
(二)遵从人才培养逻辑,全面服务学生发展 |
(三)遵行教育治理逻辑,有效构建协同机制 |
(6)走班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基于成都市T中学的实施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关于走班制实践的模式研究 |
2.关于走班制实践的影响研究 |
3.关于走班制发展的历史研究 |
4.走班制在国外的实施现状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基于学生视角的走班制研究 |
2.基于教师视角的走班制研究 |
3.基于学校管理视角的走班制研究 |
4.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走班制研究 |
5.国内走班制的实施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访谈法 |
第二章 T中学走班制教学的实践探索 |
一、任务改革 |
(一)课程设计 |
(二)生涯规划 |
二、结构改革 |
(一)年级管理扁平化 |
(二)级部管理网状化 |
三、人员改革 |
(一)师生双选 |
(二)一生一课表 |
(三)差异化教学 |
四、技术改革 |
(一)排课系统 |
(二)网站建设 |
五、外部环境 |
(一)顺应新高考改革 |
(二)升级家委会功能 |
六、走班成效 |
第三章 T中走班制实践的现状调查 |
一、对改革的态度 |
(一)担忧:难以落地,负担未减 |
(二)认可:有效激励,管理先行 |
(三)小结 |
二、班级管理 |
(一)教学:分层备课,作业前置 |
(二)制度:约法三章,情理兼备 |
(三)文化:氛围有别,活动寥寥 |
(四)小结 |
三、沟通交流 |
(一)师生之间:频率减少,定时定点 |
(二)学生之间:范围扩大,亲密不足 |
(三)教师之间:教学同频,切磋减少 |
(四)小结 |
四、双向选择 |
(一)教师陷入被动局面:反促教学品质 |
(二)学生掌握主动权力:多方影响选择 |
(三)小结 |
第四章 对T中走班制教学实践的问题剖析 |
一、任务维度 |
(一)学生的选择受限 |
(二)资源规划意识欠缺 |
(三)应试主义下的功利性 |
二、结构维度 |
(一)教师参与管理率有待提高 |
(二)班级管理制度尚需完善 |
(三)“教”与“育”产生割裂 |
三、人员维度 |
(一)层级设置的争议 |
(二)教师评价指标不够细化 |
(三)激励方式的困境 |
(四)时空变化阻碍交流 |
四、技术维度 |
(一)排课系统有待优化 |
(二)信息化平台建设迟滞 |
第五章 探索走班制教学实践的有效对策 |
一、任务层面:明确目标,整合资源 |
(一)志愿填报及生涯规划 |
(二)预备选科指导方案 |
(三)提高空间利用率 |
二、结构层面:分层教学,分布领导 |
(一)明晰分层模式 |
(二)分布式领导 |
三、人员层面:革新观念,适切评价 |
(一)模拟走班,尊重隐私 |
(二)调整教学流程,营造学科氛围 |
(三)引导学生发现学习 |
(四)探索适切的评价体系 |
四、技术层面:信息建设,疫情防控 |
(一)信息化平台建设 |
(二)智能化疫情防控 |
五、外部支持:区域联动,呼唤政策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7)高校形体舞蹈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
1.1.2 完善教学模式改革的迫切性 |
1.1.3 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解读及界定 |
2.1.1 教学模式概念解读 |
2.1.2 混合教学模式概念解读 |
2.1.3 本研究关于混合教学模式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关于混合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2.2.2 关于现行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2.2.3 关于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 |
2.2.4 关于形体舞蹈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推理法 |
3.3 研究思路 |
4 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设计与实施 |
4.1 教学实验的设计 |
4.1.1 教学设计 |
4.1.2 教学实验对象和地点、时间 |
4.1.3 实验教学工具 |
4.1.4 实验阶段步骤 |
4.1.5 教学内容的设计 |
4.1.6 实验控制 |
4.2 教学实验的实施 |
4.2.1 实验测试指标选定 |
4.2.2 实验前测 |
4.2.3 实验实施过程 |
4.2.4 实验后测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效果分析 |
5.1.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后测技术成绩对比 |
5.1.2 实验组自身实验前后的技术成绩对比 |
5.1.3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期末技术考试成绩对比 |
5.2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课程学习能力分析 |
5.2.1 自学能力 |
5.2.2 模仿能力 |
5.2.3 综合能力 |
5.3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心理层面满意度分析 |
5.3.1 学习兴趣 |
5.3.2 团结精神 |
5.3.3 自信心理 |
5.4 混合教学模式在高校形体舞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
5.4.1 教师层面 |
5.4.2 学生层面 |
5.4.3 学校层面 |
5.4.4 平台层面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Ⅰ 2020年形体舞蹈公共选修课本科生学生调查问卷 |
附件Ⅱ 课程学习能力以及学生心理层面满意度指标 |
附件Ⅲ 公共体育形体舞蹈在线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评分细则 |
附件Ⅳ 教学实验部分图片 |
附件Ⅴ |
附件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高中历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以六盘水市第H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
(二)多元教学模式的影响 |
(三)推进课堂教学变革 |
(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困境 |
二、研究现状 |
(一)多元教学模式的国外研究现状 |
(二)对分课堂的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教学实践意义 |
四、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历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概述 |
一、对分课堂的概念和核心理念 |
(一)对分课堂的概念 |
(二)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 |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对分课堂的学习理论基础 |
(二)对分课堂的教学理论基础 |
三、高中历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 |
(一)走向自我教育的历史学习 |
(二)基于渐进自主的历史教育 |
四、高中历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特点 |
(一)讲授和讨论时间的适时分配 |
(二)教师与学生分担教与学职责 |
(三)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
五、高中历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范围 |
第二章 六盘水市第H中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
一、高中历史课堂现有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
(一)课堂观察分析 |
(二)教师访谈分析 |
(三)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
二、高中历史课堂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
(一)预习效果不理想 |
(二)教学方式的单一性 |
(三)课堂缺少交流互动 |
(四)自主学习和思考时间有限 |
三、高中历史课堂现有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第三章 高中历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课例设计与实施 |
一、高中历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教学设计 |
(一)高中历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 |
(二)高中历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思路 |
(三)高中历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方案 |
二、高中历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教学课例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材分析 |
(三)学情分析 |
(四)教学思路 |
(五)实施计划 |
(六)教学实施过程 |
第四章 高中历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效果评价 |
一、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二、课堂观察分析 |
三、学生访谈分析 |
四、作业情况分析 |
五、教学效果分析 |
(一)免预习,减教学负担 |
(二)精讲授,提学习效率 |
(三)自主学,助消化吸收 |
(四)分组论,检独学成果 |
(五)共交流,促师生互动 |
(六)培养核心素养,提高教学效率 |
第五章 高中历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困境和策略 |
一、高中历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的困境 |
(一)学校管理层面 |
(二)课堂教学层面 |
二、高中历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善策略 |
(一)转变教育观念,创新高效率教学方式 |
(二)完善考核制度,制定多元化绩效指标 |
(三)加强对分宣传,充分考察学情 |
(四)明确精讲内容,丰富导入形式 |
(五)适量布置任务,强化自主能力 |
(六)建立奖赏制度,维护课堂纪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I |
附录 II |
附录 III |
附录 IV |
附录 V |
附录 VI |
致谢 |
(9)化学专业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
2.化学专业材料化学课程开展现状 |
(1)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成效 |
(2)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不足之处 |
①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模糊 |
②课程教学改革师资力量薄弱 |
③课程教学改革缺乏周期计划性 |
④课程教学改革手段运用不合理 |
3.化学专业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 |
(1)课程教学改革方向的明晰化定位 |
(2)课程教学师资力量的提升 |
(3)课程教学改革计划有序规制 |
(4)课程教学手段合理运用 |
(5)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拓展 |
4.结论 |
(10)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书法课程改革 |
第一节 课程思政理念与要求 |
一、课程思政理念 |
二、课程思政要求 |
第二节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书法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趋势 |
一、高校书法课程教学现状 |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书法课程改革趋势 |
第二章 高校书法课程育人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
第一节 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教学理念 |
一、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功能定位 |
二、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教学设计 |
一、优化高校书法课程的教学目标 |
二、完善高校书法课程的教学大纲 |
第三章 高校书法课程育人教学内容安排 |
第一节 高校书法课程育人内容挖掘 |
一、高校书法课程育人资源挖掘 |
二、高校书法课程育人元素挖掘 |
第二节 高校书法课程育人教学内容选取 |
一、优化高校书法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
二、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开发教学资源 |
第四章 高校书法课程育人教学策略选择 |
第一节 积极推动高校书法课程教学方式与手段创新 |
一、积极推动高校书法课程教学方式创新 |
二、积极推动高校书法课程教学手段创新 |
第二节 积极引导高校书法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
一、积极引导高校书法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
二、积极组织高校书法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
第五章 高校书法课程育人教学评价考核 |
第一节 建立健全高校书法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一、高校书法教师主体评价方面 |
二、高校书法学生主体反馈方面 |
第二节 完善高校书法教师教育教学考核体系 |
一、制定高校书法教师教学监督体系 |
二、完善高校书法教师教学激励体系 |
第六章 高校书法课程育人体制机制建设 |
第一节 完善高校书法管理体制与保障机制 |
一、完善高校书法院校党委管理体制 |
二、完善高校书法院校质量保障机制 |
第二节 加强高校书法教师队伍建设 |
一、提高高校书法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
二、加强高校师资之间的外在协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理科“化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学教育专业基础化学教学的改革探索与成效[J]. 杨艳琼.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2]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无机合成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 范黎黎,康子曦,姜翠玉. 高等理科教育, 2021(05)
- [3]基于化工实验大赛的化工原理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 魏竭,易美桂,程远贵,王袁隆. 四川化工, 2021(05)
- [4]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J]. 刘秀. 当代化工研究, 2021(15)
- [5]大类招生与培养:历程、方案与走向[J]. 谭颖芳,张悦. 教育发展研究, 2021(Z1)
- [6]走班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基于成都市T中学的实施现状分析[D]. 黄晶.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高校形体舞蹈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 赵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8]高中历史“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以六盘水市第H中学为例[D]. 郭娅.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9]化学专业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 徐倩,高冉,刘杰. 当代化工研究, 2021(09)
- [10]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教学改革研究[D]. 赖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