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静[1](2021)在《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邛崃市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课是体育教育实施的组织载体,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环节。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形成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而在小学阶段如何开展体育课程、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要,培养小学生体育的体育核心素养,是中小学生体育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邛崃市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教学环境来看,邛崃市各小学师生比较大,体育教师课时任务重,教师对待工作的激情降低,不利于学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工作的开展。2体育教师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少,不能及时更新知识与技能,同时教学方法也得不到更新,也不利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工作的开展。3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仅停留在运动能力与习惯的浅层面。4不同性别之间的学生在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和体育情感与品格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地域的学生在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和体育情感与品格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根据以上结论给出建议:1政府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入专职的体育教师;学校应重视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分配教师课时任务。2学校应支持体育教师的培训,要促使教师体育知识、技能与教学方法的更新。3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将德育课程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体育情感与品格。4教师可以采用分类教学方法,将男女生以性别划分,选择男女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同时学校可以针对本校学生的情况以及设施设备,开展学校体育特色活动或者体育传统项目,以特色活动与传统项目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黄倩文[2](2021)在《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本文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为主要依据,对当前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和建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呼和浩特市区21所高级中学进行了教学条件情况、《课程标准(2017版)》认知和实施态度情况、《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现状、《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保障情况等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教学条件情况方面,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结构及配备情况较好;部分学校缺少女教师;教师体育专项结构单一;体育场地不足器材陈旧;相关教育部门对新教材的编写不及时。示范高中与普通高中教师在教龄、场地器材满足情况方面存在差异。(2)教师对《课程标准(2017版)》的认知程度和实施态度较好,但并未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仍需继续深入学习。普通高中教师对课标制定背景、内容标准的不了解情况高于示范高中。(3)学科核心素养三者割裂教学现象严重;示范高中教师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较普通高中好。教师对新课标目标认知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难实现整体贯穿三维的课程目标;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目标认知不足。示范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育品德目标达成方面存在差异。(4)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对体能的认知、发展体能练习的目标制定情况较好;体能内容的练习方式、练习时间、体育课运动强度以及健康教育课时均未达到《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示范高中教师对体能练习的目标制定、锻炼方式、练习时间以及健康教育课时安排情况较普通高中教师好。运动技能选修课项目开设不全面,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关注。示范高中运动技能内容的课程设置情况较普通高中好。(5)教学方式方面:教学中选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式单一;对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方式运用较少;教学组织形式以传统教学为主。(6)评价方式方面:教师学业质量了解实施情况欠佳;学习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内容侧重于运动能力,忽略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结果的反馈情况不乐观,示范高中教师对学生的体育课程成绩评价后反馈与沟通情况优于普通高中。(7)课程实施保障方面:教师培训机会少、培训时间短、对《课程标准(2017版)》的培训过于形式化;高中体育课教学指导机构成立不齐全;学校和体育教师未及时修改或制定新的教学计划;部分学校未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足体育课课时,且存在挤占体育课现象,普通高中学校占用体育课情况较示范高中严重。针对以上结论研究,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1)强化学科育人功能:重视强化目标意识,落实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增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元化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2)加强课程标准实施的保障:保证体育课程实施的人力资源和基本物质条件;课程标准学习常态化;成立课程教学指导机构,提高体育学科重视程度。
李千千[3](2021)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洛阳市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以后,学科核心素养便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核心素养的出现将引起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全面变革,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国家全面深化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点。作为连接小学体育与高中体育桥梁的初中体育教学,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体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到各种问题中,以此来获取相应能力的发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本研究以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为主要出发点,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出适合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发展的有利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伊川县农村初中51.16%的体育教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不深刻;只有16.28%的教师认同核心素养理念。表明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核心素养理念的认识有待加强。(2)伊川县农村初中学生在运动能力方面:46.5%的学生不太清楚运动项目的规则;有30.5%的学生没有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有7%的学生不能运用所学技能。在健康行为方面:67.5%的学生偶尔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在体育品德方面:有3.5%的学生不清楚体育品德。表明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不够。(3)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单一,体育教学现状不能令人满意。(4)制约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教学观念、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四个方面。(5)提高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实践能力水平的对策有: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核心素养新理念,优化体育教学;注重体育教师专业培训,改善体育教学环境;以学生为主,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闫佳伟[4](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指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李娟[5](2021)在《杜威体育教育思想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约翰·杜威是享誉世界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杜威的体育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部分,是在批判及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及通过不断地实践总结而形成的。其体育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尤其是五四运动期间,随着他在中国讲学,他的体育教育思想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影响程度进一步加深。当前,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前人宝贵的经验仍具时代价值,就目前来说,对杜威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还尚不完整。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等方法对杜威体育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挖掘和考察,分析了影响杜威体育教育思想的因素,并总结其体育教育思想的内容以及分析了杜威体育教育思想为当前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通过对杜威体育教育思想的进一步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杜威体育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和中西方文化的影响。第二,杜威体育教育思想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方面:一是体育强则国强;二是以儿童为中心,关注身心健康;三是从做中学;四是德智体三育并重。第三,杜威体育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一是体育教育促进国富民强;二是体育教育改善社会风气;三是体育教育促进德育、智育发展;四是体育教育促进儿童个性发展。杜威体育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一是过于重视直接经验;二是体育教育倾向理想化;三是弱化教师主导作用。第四,杜威体育教育思想对我国体育教育的积极影响:杜威体育教育思想对我国体育教育的积极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部分。直接影响体现在国人对待体育的态度的转变、体育教育主体的转变、体育课程的改革等方面。间接影响则体现在杜威的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教育理念方面。第五,杜威体育教育思想对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启示主要有:一是进一步明确体育的育人功能;二是体育教育遵循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原则;三是继续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体育教育理念;四是重视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倩[7](2020)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策略研究 ——以武汉市四所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对课程实施提出了要求,这意味着核心素养正式进入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当中。因此,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到各个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首要任务。本文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理念,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梳理,并调查了新课标背景下武汉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现状,力求总结出现存的问题及其致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策略,使体育教学在立足本学科的情况下兼顾到整个学校教育的发展,以期在提升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同时推动新课标的顺利实施。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现状调查显示,新课标背景下武汉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虽有一定成效,但整体达成程度不尽人意,有待提升。具体问题表现在高中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的素养发展不均衡,与新课标中的相关要求存在差距。在运动能力方面,学生虽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技能,但缺乏实践的机会,导致运动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难以提高;在健康行为方面,学生锻炼习惯等素养水平较高,但其健康意识有待加强,学生对自身的健康管理方面仍需教师的积极引导;在体育品德方面,学生各具体维度的水平表现参差不齐,体育品格这一素养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2)武汉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表现的成因为:新课程标准落实慢、课程评价需完备;体育学习氛围欠缺、课程资源待开发;体育教育模式单一、课内外体育割裂;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形式需创新。(3)本研究立足于新课标,提出了提升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相关策略: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完善教学体系;优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环境;探索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多元教育模式;提升教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能力。
梁皓[8](2020)在《济南高职院校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具有德育的功能,体育对培养人们的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体育课程是中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受教育人口的增多,高等院校门槛降低,高等教育呈现出普及化的趋势,高职学生处于青春期末期,思想道德品质较不成熟,不能良好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体育课堂的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逐渐提高。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阻碍了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无法实现体育课的教育目标。因此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整理分析并研究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行为类型、具体表现和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对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开展体育教学工作以及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为此,论文以济南高职院校体育课堂问题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以济南市的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劳动技术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济南高职院校体育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行为进行总结、分类和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济南高职院校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可分为外显性问题行为和内隐性问题行为两大类,其中排名前五位的为扰乱秩序、反抗权威、注意分散、退缩行为、吸引注意。通过课堂观察法得出数据,济南高职院校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其中扰乱秩序的问题行为出现次数最多,出现次数最少的为神经质行为。2.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存在性别差异,男女生出现问题行为的人数差异较小,外显性问题行为男生多于女生,内隐性问题行为女生多于男生。不同年级的学生问题行为同样存在差异,二年级学生由于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扰乱秩序问题行为较为突出,一年级学生初入大学校园对教学环境以及对体育教师不熟悉,出现问题行为人数略低于二年级学生,但吸引注意、退缩行为问题行为较为突出。3.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学科因素、家庭因素这五个方面,并且这些因素存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4.针对济南高职院校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及具体表现,结合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四方面给出应对策略。
刘奕[9](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王超[10](2020)在《高中生体育素养模型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素养导向的热潮就在我国掀起。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对高中体育素养模型的研究甚少,而体育素养是公民必备的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高中阶段又是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高中体育素养模型可以为高中体育素养体系的落实提供参考,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主要以近代以来的体育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大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为研究材料,纵向梳理、筛选体育素养的构成要素,结合各时期的时代背景,对体育素养要素的构成进行时代性分析,参考高中体育教育课程修订组给出的三大要素,进而构建出高中生体育素养模型。论文的结构上主要包括绪论、研究方案、体育素养指标体系的概述、高中生体育素养模型的探索、课程标准中体育素养构成要素的梳理、体育素养模型的构建、结论与展望七个部分。通过对体育素养模型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主要涉及到各国际组织对素养模型的研究、各发达国家对素养模型的研究、各学者对体育素养模型的研究等。学科素养体系是核心素养体系在各个学科的落实与具体化,在梳理体育素养模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代以来的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体育教育指导文件进行梳理,厘清体育素养发展的内涵轨迹,通过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发现我国体育素养缺乏动机、情感、价值观等内隐素养的培养,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提出体育意识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作为体育素养的一级指标之一,在体育素养框架构建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体育素养模型指标体系。
二、体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邛崃市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相关文件的落实 |
1.1.2 青少年体质发展的需要 |
1.1.3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 |
2.1.1 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 |
2.1.2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
2.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2.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2 国外相关研究 |
2.2.3 国内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观察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教学环境分析 |
4.1.1 师生人数情况分析 |
4.1.2 场地器材情况分析 |
4.1.3 课时安排情况分析 |
4.1.4 课间操情况分析 |
4.1.5 体育竞赛开展情况分析 |
4.1.6 体育兴趣班开展情况分析 |
4.2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4.2.1 体育教师性别情况 |
4.2.2 体育教师学历情况 |
4.2.3 教师对核心素养了解程度分析 |
4.2.4 教师体育知识技能培训情况分析 |
4.2.5 教师培训方式情况分析 |
4.3 教学内容分析 |
4.3.1 教学内容选择情况分析 |
4.3.2 教学方法使用情况分析 |
4.3.3 教师对核心素养重视程度分析 |
4.3.4 教师对课外体育拓展重视程度分析 |
4.3.5 教师主要培养的体育素养分析 |
4.4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
4.4.1 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与习惯培养现状 |
4.4.2 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培养现状分析 |
4.4.3 学生体育情感与品格培养现状分析 |
4.5 对策研究 |
4.5.1 学校层面 |
4.5.2 教师层面 |
4.5.3 社会层面 |
4.5.4 家庭层面 |
4.5.5 学生层面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2)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 |
2.2.2 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现状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4 国内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版”与“实验版”的对比 |
4.1.1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比 |
4.1.2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对比 |
4.1.3 课程结构的对比与分析 |
4.1.4 课程内容的对比与分析 |
4.1.5 学业质量的对比与分析 |
4.1.6 实施建议的对比与分析 |
4.2 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教学条件情况 |
4.2.1 教师基本情况 |
4.2.2 场地器材设施情况 |
4.2.3 教材的使用情况 |
4.3 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2017 版)》的认知和实施态度情况 |
4.3.1 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2017 版)》认知情况 |
4.3.2 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2017 版)》的实施态度 |
4.4 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课程标准(2017 版)》实施现状与分析 |
4.4.1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 |
4.4.2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实施现状与分析 |
4.4.3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式实施现状与分析 |
4.4.4 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方式实施现状与分析 |
4.5 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课程标准(2017 版)》实施保障调查分析 |
4.5.1 体育教师培训情况与分析 |
4.5.2 体育与健康课程管理情况 |
4.6 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课程标准(2017 版)》的实施对策 |
4.6.1 强化学科育人功能 |
4.6.2 加强课程标准实施的保障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体育教师问卷) |
附录2 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学生问卷) |
附录3 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体育组组长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核心素养理念下洛阳市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2 初中生体质健康的迫切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核心素养 |
1.3.2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
1.3.3 体育教学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1.1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2.1.2 核心素养与体育教学的研究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2.2.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2.2.3 有关农村教育的研究 |
2.2.4 有关农村体育教学的研究 |
2.2.5 有关核心素养下的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研究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访谈法 |
3.3.4 数理统计法 |
3.3 研究思路 |
3.4 研究创新点 |
第4章 核心素养理念下洛阳市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
4.1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情况 |
4.1.1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核心素养的了解情况 |
4.1.2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核心素养理念的态度 |
4.2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 |
4.2.1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运动能力培养情况 |
4.2.2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健康行为培养情况 |
4.2.3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 |
4.2.4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现状 |
4.2.5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选用情况 |
4.2.6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评价情况 |
4.3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学生上体育课的情况 |
4.3.1 伊川县农村初中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
4.3.2 伊川县农村初中学生一周体育课开展情况 |
4.3.3 伊川县农村初中学生体育课的收获情况 |
4.3.4 伊川县农村初中学生获取运动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 |
4.4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环境情况 |
4.4.1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教学环境满意度 |
4.4.2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场地、器材情况 |
4.5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
4.6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4.6.1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理念的认识不足 |
4.6.2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评价单一 |
4.6.3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学科不受重视 |
4.6.4 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
4.7 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
4.7.1 教学观念传统 |
4.7.2 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
4.7.3 学生整体认知不足 |
4.7.4 教学环境因素 |
第5章 改变核心素养理念下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的对策 |
5.1 树立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新理念 |
5.1.1 增加教师有关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专题培训 |
5.1.2 举办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成果分享会 |
5.2 重视体育教学,丰富校园生活 |
5.3 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优化体育教学 |
5.3.1 政府要重视教师专业化的培养 |
5.3.2 丰富教师教学内容 |
5.3.3 改变教学方法 |
5.3.4 优化教学评价 |
5.4 基于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学习 |
5.5 改善体育教学环境 |
5.5.1 改善场地设施 |
5.5.2 制定相应管理制度 |
第6章 结论、建议与研究不足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A 核心素养理念下洛阳市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问卷调查(学生版) |
附录 B 核心素养理念下洛阳市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问卷调查(教师版) |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
(4)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杜威体育教育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际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思想 |
2.1.2 体育教育 |
2.1.3 体育教育思想 |
2.2 国内外关于杜威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综述 |
2.2.1 国内研究综述 |
2.2.2 国外研究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逻辑分析法 |
3.2.3 历史研究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杜威体育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
4.1.1 社会背景 |
4.1.2 家庭背景 |
4.1.3 中西方文化 |
4.1.3.1 西方文化的影响 |
4.1.3.1.1 基督教对杜威的影响 |
4.1.3.1.2 自然主义对杜威的影响 |
4.1.3.1.3 欧洲哲学思想对杜威的影响 |
4.1.3.2 中国文化对杜威的影响 |
4.1.3.2.1 传统文化的影响 |
4.1.3.2.2 五四运动的影响 |
4.2 杜威体育教育思想的内容 |
4.2.1 体育强则国强 |
4.2.2 以儿童为中心,关注身心健康 |
4.2.3 从做中学 |
4.2.3.1 儿童游戏 |
4.2.3.2 知行合一 |
4.2.4 德智体三育并重 |
4.3 杜威体育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
4.3.1 历史意义 |
4.3.1.1 体育教育促进国富民强 |
4.3.1.2 体育教育改善社会风气 |
4.3.1.3 体育教育促进德育、智育发展 |
4.3.1.4 体育教育促进儿童个性发展 |
4.3.2 局限性 |
4.3.2.1 过于重视直接经验 |
4.3.2.2 体育教育倾向理想化 |
4.3.2.3 弱化教师主导作用 |
5 杜威体育教育思想对我国体育教育的积极影响和启示 |
5.1 杜威体育教育思想对我国体育教育的积极影响 |
5.2 杜威体育教育思想对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启示 |
5.2.1 进一步明确体育的育人功能 |
5.2.1.1 提高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
5.2.1.2 继续践行体育增进身体健康的理念 |
5.2.1.3 坚持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 |
5.2.2 体育教育遵循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原则 |
5.2.3 继续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体育教育理念 |
5.2.3.1 发展青少年体育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
5.2.3.2 坚持校内体育课程与校外生活的统一 |
5.2.4 重视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 |
5.2.4.1 倡导游戏运动,实现游戏塑造人的目标 |
5.2.4.2 游戏与课程相统一 |
5.2.4.3 发挥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策略研究 ——以武汉市四所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当前国际教育发展总趋势的引领 |
1.1.2 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政策风向 |
1.1.3 新课标下体育学科育人价值的诉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新课标》的发展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3.4 文献述评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解读 |
2.1 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2.1.1 核心素养 |
2.1.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2.2 新课标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 |
2.2.1 运动能力 |
2.2.2 健康行为 |
2.2.3 体育品德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武汉市高中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现状分析 |
4.1.1 高中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分析 |
4.1.2 高中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动机分析 |
4.1.3 高中生体育相关知识技能获取路径的分析 |
4.2 新课标背景下武汉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现状分析 |
4.2.1 高中生运动能力的调查现状 |
4.2.2 高中生健康行为的调查现状 |
4.2.3 高中生体育品德的调查现状 |
4.3 新课标背景下武汉市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归因分析 |
4.3.1 新课程标准落实慢,课程评价需完备 |
4.3.2 体育学习氛围欠缺,课程资源待开发 |
4.3.3 体育教育模式单一,课内外体育割裂 |
4.3.4 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形式需创新 |
4.4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策略 |
4.4.1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完善教学体系 |
4.4.2 优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环境 |
4.4.3 探索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多元教育模式 |
4.4.4 提升教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能力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济南高职院校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 |
2.2 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判定标准及分类研究 |
2.3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
2.4 研究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课堂观察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4.1 问题行为 |
4.2 课堂问题行为 |
4.3 体育课堂问题行为 |
5 结果分析 |
5.1 济南高职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分类及具体表现 |
5.2 济南高职院校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统计 |
5.3 体育课堂问题行为整体分析 |
5.3.1 体育课堂问题行为性别差异 |
5.3.2 体育课堂问题行为年级差异 |
5.3.3 体育课堂不同阶段问题行为差异 |
5.4 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 |
5.4.1 学生自身因素 |
5.4.2 学科因素 |
5.4.3 教师因素 |
5.4.4 学校因素 |
5.4.5 家庭因素 |
6 济南高职院校体育课堂问题行为预防与矫正策略 |
6.1 学生方面 |
6.1.1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
6.1.2 注重学生兴趣培养,调动主观能动性 |
6.1.3 加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 |
6.2 教师方面 |
6.2.1 转变传统体育课观念 |
6.2.2 优化教学手段,改良教学方法 |
6.2.3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
6.2.4 加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
6.2.5 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
6.3 学校方面 |
6.3.1 制定课堂规范,帮助教师高效管理课堂 |
6.3.2 体育课程的设置应结合专业特点 |
6.3.3 体育课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
6.3.4 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
6.3.5 加强学校基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
6.4 家庭方面 |
6.4.1 改变教育方式,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
6.4.2 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培养体育锻炼兴趣, |
6.4.3 加强与学校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10)高中生体育素养模型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导向 |
1.1.2 学科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思路 |
2.2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资料 |
2.2.2 历史分析法 |
2.2.3 比较分析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3 创新点 |
3 体育素养指标体系的概述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1 对素养一词的辨析 |
3.1.2 对体育素养一词的辨析 |
3.2 体育素养的功能 |
3.2.1 课程改革的动力 |
3.2.2 教学实践的依据 |
3.2.3 学生成长的蓝图 |
3.2.4 教学评价的载体 |
3.3 体育素养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
3.3.1 体育科学理论 |
3.3.2 系统理论 |
3.3.3 体育教学论 |
3.3.4 人本主义理论 |
3.4 小结 |
4 高中生体育素养模型构建探索 |
4.1 高中生体育素养模型构建的视角 |
4.1.1 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 |
4.1.2 国际体育教育改革的趋势 |
4.1.3 学校体育特有的价值 |
4.1.4 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
4.1.5 高中生的身心特征 |
4.2 高中生体育素养的遴选原则 |
4.2.1 指导性 |
4.2.2 时代性 |
4.2.3 学科性 |
4.2.4 实践性 |
4.2.5 可接受性 |
4.3 小结 |
5 课程标准中体育素养的梳理 |
5.1 体育课程标准的演进 |
5.2 课程标准中的体育素养 |
5.2.1 《奏定学堂章程》中体育素养构成要素的梳理 |
5.2.2 北洋军阀时期体育素养构成要素梳理 |
5.2.3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体育素养构成要素梳理 |
5.2.4 建国初期体育素养构成要素梳理 |
5.2.5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体育素养构成要素梳理 |
5.2.6 文化大革命时期体育素养构成要素梳理 |
5.2.7 改革开放初期体育素养构成要素梳理 |
5.2.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时期体育素养构成要素梳理 |
5.2.9 新世纪时期体育素养构成要素梳理 |
5.3 小结 |
6 体育素养模型的构建 |
6.1 体育素养构成要素的内涵 |
6.1.1 体育素养的构成要素 |
6.1.2 确立指标成分的学科依据 |
6.1.3 各要素的内涵 |
6.2 体育素养模型的构建 |
6.2.1 体育素养模型构建思想 |
6.2.2 体育素养模型构建方法 |
6.2.3 体育素养模型的构建原则 |
6.2.4 体育素养模型框架 |
6.3 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体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邛崃市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陈晓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呼和浩特市区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D]. 黄倩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核心素养理念下洛阳市伊川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李千千.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4]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杜威体育教育思想探析[D]. 李娟.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策略研究 ——以武汉市四所高中为例[D]. 刘倩.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济南高职院校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研究[D]. 梁皓.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10]高中生体育素养模型的构建研究[D]. 王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