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频电学现象的演示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中,王慧[1](1991)在《低频电学现象的演示方法》文中研究说明 示波器是常用的电子仪器,它可以直观地显示出频率为10赫~100千赫的电学现象。但对于频率小于10赫的实验,用普通示波器就很难正常显示。根据示波器的工作原理,我们采用增加电容器的简单方法,将扫描频率扩展到1赫兹以下,演示低频电学现象和暂态过程,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示波器通常采用多谐振荡产生扫描锯齿波(如J2459型和325型等),锯齿波频率由振荡管阴极电容决定,例如扫描频率在1000赫~100赫范围内,电容容量0.047μF;
吴翠苹[2](2015)在《中国物理学会研究(1932-1936)》文中提出中国物理学会是1932年8月于清华大学成立的一个民间科学社团组织。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后,立足于“谋物理学之进步及其普及”的宗旨,一方面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如举办年会、审查物理学名词、发刊物理学报、研究物理教学、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促进了我国物理学研究和教学事业发展,在我国物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另一方面它还参与并促成了国民政府度量衡法改革,使得学术界通用的权度单位中文名称获得合法地位,可与国民政府公布的标准制名称并用通行。在这期间物理学会担当了中国科学界的排头兵,团结中国科学界力量,发起了全国关于度量衡单位的大讨论,对于政界垄断学术界的局面发起挑战,是我国知识转型推动制度转型的典型体现。本文借鉴科技史、教育史、组织史的研究方法,运用科学体制化、知识与制度转型等理论,以中国物理学会为媒介,以1932至1936年为时间界限,从学会的成立、组织机构、学术活动、社会活动四方面进行考察,全面展现抗战前的中国物理学会在社会变迁中的真实面貌与历史作用。并力图以此为个案,刻画专门性科学社团在中国三十年代蓬勃发展的现状,阐释其在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以中国物理学会为代表的民间学术团体在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科学体制化既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了解科学的过程;既是科学影响社会的过程,也是社会影响科学的过程。中国科学体制化进程并没随着中央研究院的建立而结束,而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专门性科学社团的蓬勃发展背景之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近代的知识转型与制度转型并非齐头并行,而是渐进渐行、相互推动的发展状态。受传统思想及旧体制的束缚,制度转型往往滞后于知识转型,这就造成广大知识分子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裂痕,裂痕弥补的结果便是知识转型推动制度转型,而制度转型成功后又进一步推动了知识的转型,二者形成循环往复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
徐修祥,朱凤德,刘炳升[3](1980)在《电路综合示教箱》文中提出 高、初中电学教学中需要做很多有关电路的演示实验。做好这些实验不仅对讲授物理规律很重要,而且对培养学生分析电路的能力和有关电路的操作技能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些演示实验中有的要求让学生观察到从接线开始的全部操作过程.有的要求从一种电路形式变为另一种电路形式……,这就要求教具的线路必须十分清晰,全班学生都能看得见,同时还必须拆卸组装非常灵活。电路综合示教箱就是根据上述要求而设计
吉成元[4](2007)在《普通物理演示实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演示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普通物理演示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如放大法、比较法、转换法、模拟法、平衡法和失衡法、频闪法、示踪法、投影法等做了比较详细、完整的分析,并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了这些方法在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应用;然后结合普通物理演示实验内容就一些具体的实验方法从技术实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期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演示实验的设计和改进提供参考。
严家斌[5](2003)在《大地电磁信号处理理论及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大地电磁法作为一种在地质探测和矿产勘查中用途非常广泛的地球物理方法。主要以视电阻率曲线和相位曲线的形态特征作为分析大地结构与电性分布的基本依据,因此阻抗的计算、分析、处理是大地电磁法研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对阻抗特性产生重要影响的噪声处理更是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噪声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场源噪声、地质噪声、人文噪声和随机噪声。在电磁场观测中噪声的存在将引起阻抗的严重畸变,干扰了解释的正确性、精确性和可靠性。因此有效的压制或消除噪声的影响,获得稳定的阻抗估算是电磁探测的首要任务。 本文在分析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的成果基础上,详细地讨论并分析了大地电磁的信号特征,针对噪声的类型不同,分析了它们的激发机制、特征及对阻抗估算的影响行为。研究表明:(1) 噪声的存在将引起阻抗估算严重不稳定,受干扰影响最大的时刻,阻抗变化也最剧烈;(2) 对噪声的处理应据不同噪声类型与信号特征采用不同方法进行。 论文比较分析了Fourier变换和小波变换特征,认为Fourier变换仅适合于平稳信号的分析而小波变换则适合处理突变信号。通过研究各类噪声在小波域的特征,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迭代回归的噪声改正方法,综合数据研究表明在加入5—10倍的噪声后,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改正后信号的相关性高,相关系数达0.91以上;信号能量损失小,不超过10%;计算速度快,利用普通的计算机,数据长度为512的数据计算时间约为2秒。实测数据处理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方法压制了噪声的影响,获得了稳定、可靠的阻抗张量估算值。与传统方法相比;计算的视电阻率具有很小的误差棒;曲线形态也更加合理、园滑。 在海洋环境下(低信噪比环境),研究了水平层状介质下海底大地电磁场的传播理论,数值模拟了海水对大地电磁场的影响,计算了不同海水深度、不同电导率对比度的海底大地电磁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 海水对大地电场和磁场的影响程度不同的,对磁场的影响大,对电场的影响小;(2) 海底下覆岩层的电性对比度越大对电磁场的影响越大;(3)在深海区(>1000m)只能观测到10到1Hz以下的信号,在浅海区(<100m)有可能观测到100Hz左右的信号。通过实测数据研究了海底大地电磁场具有如下的特征:(1)在海底大地电磁场不仅要受到高导海水影响,还要受到海水运动的干扰(本次观测受到的周期噪声干扰频率为:0.O84Hz,0.75Hz, 1.4Hz);(2)在海低信号的强度弱,信号强度在10一2到10一3级别;(3)信噪比很低,估算平均信噪比在1.315一1.668之间。 针对低信噪比环境,提出并研究了基于相关系数归一化稳健 (Robust)阻抗估算理论及计算方法。综合数据模拟结果显示:信噪比大于10:1时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同样的高精度,但随着信噪比的降低,则显示出具有更好的稳健性,即使信噪比达100%。实测数据处理结果显示用新方法计算的曲线可直接用于反演,其结果与钻孔测井结果有很高的可比较性,而其它方法计算结果用于反演则不能收敛。 论文最后分析讨论了场源干扰和静态效应的形成机制,提出场源分离和近参考(电场)改正静态效应的方法与设想。提出并分析设计了强噪声干扰下的阻抗稳定估算流程。
杨菲[6](2012)在《中学物理投影演示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既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在特定的教学目标,利用特定的教学手段下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实验,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投影技术是物理演示实验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手段,具有生动、活泼,放大实验现象的作用,投影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使其获得感性的学习材料,通过思维进一步加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本文旨在对投影演示实验的作用、设计原则和制作方法等做了系统的归纳,并举出一些力学、电磁学的实例,以及提出了在利用投影演示实验进行中学物理教学时的实施建议。希望通过投影演示实验可以创设物理情景,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提供良好的途径,配合教师的适当讲解,不仅可以提高物理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活跃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蔡剑华[7](2010)在《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大地电磁信号处理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地电磁测深(Magnetotelluric, MT)是一种以天然交变电磁场为场源的电磁勘探方法,电磁场信号弱、频带宽、极易受各种噪声的干扰,是典型的非线性、非平稳信号。处理MT信号最传统的方法是Fourier变换,而Fourier变换是以平稳信号为理论基础的,与MT信号的非平稳特性相矛盾,且传统方法对MT信号的处理提出了许多前提条件,因此用Fourier变换分析MT信号有着明显的缺陷。Hilbert-Huang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 HHT)是最新发展起来的,在多个领域已被证明了的分析非平稳信号的强有力工具。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HHT变换应用到大地电磁信号的处理中来,从基于HHT的大地电磁信号去噪、时频分析、功率谱估计和阻抗估算等几个方面研究其在MT信号处理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效果,试图寻找处理MT信号的新途径。本文从HHT变换的原理出发,研究了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的方法及EMD分解的完备性与局部正交性,给出了EMD分解的流程图,并结合大地电磁信号分析的特点,就EMD分解中存在的端点效应等几个问题,给出了本研究中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以仿真信号为例,给出了HHT方法处理信号的基本流程,分析了Hilbert-Huang变换处理大地电磁信号的优越性。Hilbert-Huang变换为信号的去噪提供了一条良好的途径。其EMD分解出来的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 IMF)序列是多通带滤波的结果,且可以完全重构。据此,可以根据噪声的特征构造时空滤波器或采用硬(软)阈值的方法对大地电磁信号进行消噪处理。本文研究了大地电磁测深信号与噪声的特征,提出了基于EMD分解的大地电磁信号去噪原理、方法和步骤,对大地电磁信号中常见的脉冲干扰、矩形干扰、周期干扰和三角波干扰等几种噪声进行了消噪处理,并对实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噪声抑制方法是正确的,有效的抑制了噪声,改善了受干扰数据的质量,获得了稳定的参数估计值。时频分析是分析处理非平稳信号的有力工具,它将信号表示为时间和频率的联合函数,揭示信号的时变特征。HHT时频谱克服了其它一些方法的缺陷,具有完全的局部时频特性,可准确描述大地电磁信号的时变特征。基于这些特点,本文在对比研究了短时傅立叶变换、Winger-ville分布、小波变换等几种常用时频分析方法处理大地电磁信号的基础上,给出了MT信号的Hilbert时频谱特征,并研究了Hilbert时频谱在MT信号的噪声识别,分段平稳和数据筛选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效果。在MT信号处理中最传统也是最主要的谱估计方法还是基于Fourier变换的经典周期图法。而Fourier变换与大地电磁信号非线性,非平稳性的本质相矛盾,这必然导致谱估计的误差。本文在给出Fourier谱估计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用Hilbert边际谱来估计大地电磁功率谱的方法,讨论了边际谱的物理意义和分辨率,采用了整体平均和阈值收缩等几种提高谱估计精度的方法,并比较研究了仿真信号和实测大地电磁信号的Fourier谱和Hilbert边际谱,分析了用Hilbert边际谱来估计大地电磁功率谱方法的优越性。大地电磁法主要以视电阻率曲线和相位曲线的形态特征作为分析大地结构与电性分布的基本依据,因此阻抗估算是大地电磁法研究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而由于MT信号表现出非平稳的特征,引起阻抗估算结果也具有时变特征,因此,从瞬时谱上统计估算参量比Fourier分析更有利于实现稳健估计。论文提出了从HHT瞬时谱上统计估算阻抗张量的瞬时谱方法,给出了基于HHT边际谱估算阻抗张量的数学模型及其流程图;用数值模拟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并对实测MT数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HHT的大地电磁资料处理流程,并对一测线进行了处理分析。结果表明由HHT瞬时谱统计估算的阻抗张量最小化了大地电磁信号非平稳性带来的估算偏差,估算参量具有更好的稳健性,曲线形态也更加合理,圆滑,且在低信噪比情况下本文方法较传统方法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表明Hilbert-Huang变换是一种有效的处理非平稳信号的方法,能成功的应用于大地电磁信号去噪、时频分析、功率谱估计和阻抗估算等几个方面,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为大地电磁信号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汪生楼[8](2010)在《彩色电视机在物理教学中的演示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物理教学必需将所学内容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从生活实际中引导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介绍彩色电视机在初、高中物理电、电磁、光、声、热等内容教学中的部分演示作用。
二、低频电学现象的演示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频电学现象的演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物理学会研究(1932-193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思考 |
(一) 科技社团研究 |
(二) 中国物理学会的研究 |
(三) 研究视角的多元化 |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会兴起的背景 |
一、物理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
(一) 明末清初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 |
(二) 近代物理学知识的系统输入 |
(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物理学知识的本土化传播 |
二、物理学教育的发展 |
(一) 物理学教育体制的建立 |
(二) 大学物理教育的蓬勃兴起 |
三、物理学研究的发展 |
(一) 官方研究机构的创建 |
(二) 高校物理研究工作的开展 |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会的成立与发展 |
一、中国物理学会的筹备与成立 |
(一) 中国物理学会的筹备 |
(二) 中国物理学会的成立 |
(三) 中国物理学会初期的发展 |
二、中国物理学会的组织机构 |
(一) 组织机构变迁 |
(二) 会章的完善补充 |
(三) 会员分析 |
第三章 中国物理学会与物理学在中国的体制化 |
一、举办年会——学术交流体制化 |
(一) 1932年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 |
(二) 1933年第二届年会 |
(三) 1934年第三届年会 |
(四) 1935年第四届年会 |
(五) 1936年第五届年会 |
二、创办《中国物理学报》 |
(一) 《中国物理学报》的创刊 |
(二) 《中国物理学报》发刊论文 |
三、审查物理学名词 |
(一) 《物理学名词》审查与增修 |
(二) 德法日文物理名词之审查与物理名词定义工作 |
四、完善物理教学体制 |
(一) 审查物理课程标准 |
(二) 编辑大学物理教材,审查中学物理课外读物 |
(三) 开展实验教学,探寻新式教学方法 |
五、中国物理学会与物理学的社会化 |
(一) 参加天文数理讨论会 |
(二) 参加日食考察团 |
(三)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
第四章 中国物理学会与《度量衡法》的修订 |
一、清末民初度量衡改革 |
(一) 清末度量衡改革 |
(二) 民初度量衡改革 |
二、早期学界对度量衡改革的讨论 |
(一) 中国科学社之主张 |
(二) 1927-1928年权度标准之论战 |
(三) 天文数理讨论会对度量衡中文名称的讨论 |
三、中国物理学会与度量衡法之改革 |
(一) 中国物理学会参与度法修改之经过 |
(二) 国内学界与政界对度量衡问题的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4)普通物理演示实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现状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物理演示实验和实验方法概述 |
2.1 演示实验的涵义和基本要求 |
2.2 演示实验的功能、特点 |
2.3 物理演示实验的设计原则 |
2.4 实验方法和物理演示实验方法 |
第三章 普通物理演示实验常用方法的研究 |
3.1 放大法 |
3.1.1 叠加放大 |
3.1.2 力学放大 |
3.1.3 电流放大 |
3.1.4 光放大 |
3.2 比较法 |
3.3 转换法 |
3.4 模拟法 |
3.4.1 物理模拟 |
3.4.2 数学模拟 |
3.4.3 计算机多媒体模拟 |
3.5 平衡法和失衡法 |
3.5.1 平衡法 |
3.5.2 失衡法 |
3.6 频闪法 |
3.7 示踪法 |
3.8 投影法 |
3.8.1 成像投影 |
3.8.2 暗影投影 |
3.8.3 显微投影 |
第四章 普通物理演示实验中具体实验实验方法的研究 |
1. 双锥体爬坡法演示物体具有从势能高向势能低的位置运动的趋势 |
2. 逆风行舟法演示动量原理 |
3. 转轮法演示科里奥利力 |
4. 吹球法演示伯努利效应 |
5. 双摆法演示混沌现象 |
6. 落体法演示涡流或电磁感应 |
7. 落球法演示速率分布 |
8. 肥皂泡比较法演示球形液面内外的压强差 |
9. 大偏振片演示马吕斯定律和显色偏振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5)大地电磁信号处理理论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磁测深法研究现状 |
1.1.1 静态效应处理研究 |
1.1.2 正演模拟方法研究 |
1.1.3 反演方法研究 |
1.1.4 海洋大地电磁法研究 |
1.2 大地电磁场信号处理研究的进展 |
1.2.1 频率域噪声处理及阻抗估算方法研究 |
1.2.2 时域噪声处理及阻抗估算方法研究 |
1.2.3 Robust噪声处理方法研究 |
1.2.4 大地电磁数据处理新的进展 |
1.3 噪声处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重点 |
1.4 t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噪声对阻抗估算的影响研究 |
2.1 天然电磁场信号的特征 |
2.2 影响大地电磁场观测的噪声特征 |
2.2.1 噪声的分类 |
2.2.2 几种典型干扰噪声的特征 |
2.3 噪声对阻抗估算的影响 |
2.3.1 常规阻抗估算方法 |
2.3.2 噪声对阻抗估算的影响 |
2.3.3 受噪声干扰的阻抗变化特征 |
2.3.4 阻抗估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脉冲类电磁噪声消除方法 |
引言 |
3.1 小波变换基础 |
3.1.1 FOURIER与小波变换的特点 |
3.1.1.1 FOURIER与小波变换的定义 |
3.1.1.2 小波变换的性质 |
3.1.2 二进小波变换 |
3.1.3 多分辨分析 |
3.1.3.1 多分辨分析闭子空间的性质 |
3.1.3.2 多分辨分析与多分辨逼近 |
3.1.4 小波分解与重构 |
3.2 小波分析降噪算法 |
3.2.1 信号的奇异性与小波变换 |
3.2.2 奇异性检测与小波变换的模极大值 |
3.2.3 奇异信号在离散小波变换下的特性 |
3.2.4 小波多尺度降噪算法 |
3.3 脉冲类噪声的小波变换特征 |
3.3.1 时域电磁信号的表示及小波函数的选择 |
3.3.2 突变噪声 |
3.3.3 周期正弦噪声 |
3.3.4 随机噪声 |
3.5 脉冲类噪声与周期噪声的改正 |
3.5.1 脉冲类噪声的改正 |
3.5.1.1 迭代回归的计算 |
3.5.1.2 阀值的确定 |
3.5.1.3 约束条件的设定 |
3.5.1.4 计算实例 |
3.5.2 周期噪声的改正 |
3.6 典型实例分析 |
3.6.1 测点位置及地球物理特征 |
3.6.2 干扰因素分析 |
3.6.3 改正效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信噪比环境下大地电磁阻抗估算 |
4.1 海水对电磁场的影响 |
4.1.1 层状模型下的海底大地电磁场 |
4.1.2 电性参数及层厚度变化对海底电磁场的影响 |
4.2 海底电磁场信号特征 |
4.3 基于相差归一ROBUST阻抗估算方法 |
4.3.1 稳健性的定义 |
4.3.2 AR模型加性异常的稳健估计 |
4.3.3 ARMA模型加性异常的稳健估计 |
4.3.4 基于残差的自协方差鲁棒估计(RA估计) |
4.3.5 基于截尾残差自协方差鲁棒估计(TRA估计) |
4.3.6 相关归一ROBUST电磁阻抗估算原理 |
4.3.7 计算步骤 |
4.4 数值模拟 |
4.4.1 模拟数据的研制 |
4.4.2 方法对比研究 |
4.5 应用实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于一些问题的讨论及电磁数据处理流程 |
5.1 场源问题 |
5.1.1 目前的方法技术 |
5.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3 非线性方法是研究的主要途径 |
5.2 静态效应影响 |
5.2.1 处理静态效应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5.2.2 静态响应激发机制及压制途径 |
5.3 噪声污染下阻抗估算方法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6.2 不足之处及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中学物理投影演示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四) 研究的流程与方法 |
一、 物理投影演示实验的理论探讨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二) 物理投影演示实验的特点 |
(三) 物理投影演示实验设计原则 |
(四) 物理投影演示实验设计方法 |
(五) 物理投影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
二、 中学物理投影演示实验的设计研究 |
(一) 仪器的改进 |
(二) 投影实验器 |
三、 中学物理投影演示实验教学实施建议 |
(一) 加强对物理投影演示实验的认识 |
(二) 掌握基本的物理投影演示实验的理论与实践技巧 |
(三) 培养教师对物理投影演示实验的设计开发能力 |
(四) 加强对投影演示实验仪器的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大地电磁信号处理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大地电磁信号处理研究现状 |
1.2.1 基于最小二乘的MT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
1.2.2 Robust的MT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
1.2.3 基于小波变换的MT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
1.2.4 基于高阶统计量的MT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
1.2.5 基于HHT的MT信号处理研究 |
1.2.6 其他处理方法的研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Hilbert-Huang变换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Hilbert变换 |
2.1.2 瞬时频率 |
2.1.3 固有模态函数 |
2.2 经验模态分解 |
2.2.1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 |
2.2.2 经验模态分解的完备性与局部正交性 |
2.3 经验模态分解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2.3.1 包络拟合 |
2.3.2 端点效应 |
2.3.3 筛选停止准则 |
2.4 Hilbert谱与边际谱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大地电磁信号去噪 |
3.1 大地电磁场信号 |
3.2 大地电磁测深法中的噪声 |
3.2.1 噪声的来源 |
3.2.2 噪声对阻抗估算的影响 |
3.3 基于EMD的滤波与去噪方法 |
3.3.1 理论依据 |
3.3.2 方法 |
3.3.3 步骤 |
3.4 大地电磁信号中几种常见干扰的抑制 |
3.4.1 脉冲干扰抑制 |
3.4.2 周期正弦噪声抑制 |
3.4.3 三角波干扰抑制 |
3.4.4 矩形干扰抑制 |
3.5 实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地电磁信号的时频分析 |
4.1 大地电磁信号处理中几种时频分析方法的比较 |
4.1.1 MT信号的傅立叶谱 |
4.1.2 MT信号的短时傅立叶谱 |
4.1.3 MT信号的Winger-ville分布 |
4.1.4 MT信号的小波谱 |
4.2 大地电磁信号的Hilbert时频谱 |
4.3 HHT时频谱在大地电磁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
4.3.1 基于HHT时频谱的大地电磁信噪识别 |
4.3.2 HHT时频谱在MT信号分段平稳分析中的应用 |
4.3.3 基于HHT时频谱的MT信号时段筛选 |
4.4 实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地电磁信号的功率谱估计 |
5.1 基于Fourier变换的MT信号谱估计 |
5.1.1 Fourier谱估计方法 |
5.1.2 大地电磁信号Fourier谱估计存在的问题 |
5.2 Hilbert边际谱及其物理意义 |
5.2.1 Hilbert边际谱的线性性质 |
5.2.2 边际谱的物理意义 |
5.2.3 边际谱的频率分辨率 |
5.3 提高大地电磁信号边际谱估计精度的方法 |
5.3.1 整体平均法 |
5.3.2 阈值收缩法 |
5.4 仿真信号的Fourier谱与边际谱比较 |
5.4.1 平稳信号的谱比较 |
5.4.2 非平稳信号的谱比较 |
5.5 实测MT信号的边际谱估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大地电磁阻抗估计 |
6.1 大地电磁测深的阻抗理论 |
6.2 处理大地电磁资料的瞬时谱方法 |
6.2.1 基于窄带滤波的瞬时谱方法 |
6.2.2 基于进化谱的瞬时谱方法 |
6.3 基于HHT变换的大地电磁资料瞬时谱分析方法 |
6.3.1 理论模型 |
6.3.2 计算流程及方法特点 |
6.4 数值模拟 |
6.5 实测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6.6 基于HHT的MT数据处理流程及测线分析 |
6.6.1 基于HHT的大地电磁数据处理流程 |
6.6.2 测线数据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7.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低频电学现象的演示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低频电学现象的演示方法[J]. 张中,王慧. 物理教师, 1991(01)
- [2]中国物理学会研究(1932-1936)[D]. 吴翠苹.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3)
- [3]电路综合示教箱[J]. 徐修祥,朱凤德,刘炳升. 物理教师, 1980(02)
- [4]普通物理演示实验方法研究[D]. 吉成元. 苏州大学, 2007(03)
- [5]大地电磁信号处理理论及方法研究[D]. 严家斌. 中南大学, 2003(04)
- [6]中学物理投影演示实验研究[D]. 杨菲.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7]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大地电磁信号处理方法与应用研究[D]. 蔡剑华. 中南大学, 2010(11)
- [8]彩色电视机在物理教学中的演示作用[J]. 汪生楼. 湖南中学物理,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