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侧摆对卫星及CCD相机系统参数的影响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尚大帅,李志勇,汪建峰,尹亚娟[1](2020)在《一种基于RPC模型的高分卫星影像侧视角计算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侧视成像的角度计算问题,结合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成像特点,提出一种基于RPC模型利用卫星影像中心像点坐标和指定高程值快速计算高分卫星影像侧视角的方法,原理简单,计算量小,易于实现,具有较好工程应用价值。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度和稳定性,能基本满足后期数据处理对侧视角信息的要求。
邵雯[2](2020)在《高分辨率辐射定标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星传感器的辐射定标是为了保证传感器获取遥感影像数据的准确性,其定标精度决定了定量遥感卫星的产品质量。为了能够及时跟踪传感器的辐射特性变化,国内外均开展了场地定标。场地定标需要在卫星过境时测量定标场地的实时数据,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能满足国产高分辨率卫星的高频次定标需求。论文利用高分辨率卫星相机特性,研究了高分辨卫星的辐射定标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高分六号(GF6)卫星成像特性,本文分析了国内多个定标场地的地表特性,解决了以敦煌辐射定标场为单一定标场地的缺陷,经过数据预处理,计算得到GF6的增益和偏移。以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公布的场地定标数据作为评价依据,计算得到的绝对辐射定标不确定度均在4.5%以内,满足遥感辐亮度产品生产的精度要求,且多场地辐射定标可以提高定标精度,为后续开展时间序列定标方法作参考。(2)针对非星下点的卫星影像,采用大气校正辐射传输模型MODTRAN4和卫星侧摆角校正方法,利用交叉辐射定标方法,计算增益系数。结果表明:大气校正方法后的辐射定标的不确定度有所降低。为了消除单次定标的偶然性,选取高分一号(GF1)卫星多光谱宽视场成像仪(WFV4)相机31组影像,依次开展辐射定标,经过大气校正和卫星侧摆角校正后的辐射定标方法可以降低观测角度不同带来的误差。(3)利用国内三个辐射定标场,结合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ODIS)数据产品,选取2013-2019年GF1/WFV4相机146组有效匹配影像,采用太阳高度角校正技术和批处理算法,完成GF1/WFV4相机的时间序列定标,结果表明:GF1/WFV4相机的时间序列定标系数与官方定标系数有较好的一致性,GF1/WFV4相机在2013-2017年辐射性能稳定,在2017-2019年期间,第1、2、3波段呈上升趋势,第4波段呈下降趋势。利用时间序列定标结果实现卫星载荷在轨辐射特性的连续监测,并及时为科研人员校正卫星载荷的定标系数提供参考。
李香平[3](2019)在《多策略差分进化算法研究及在多星协同任务规划上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从策略选择、组合机制和参数自适应机制三个方面设计多策略差分进化算法,在标准测试问题和应用问题上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测试,再用设计的算法求解多星协同调度问题。在算法设计中,使用多种群机制结合有效的参数自适应机制将多个性能互补的变异策略组合在一起。多星任务规划问题是一类多约束的优化问题,文中使用两种不同约束处理方法平衡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在设定聚类条件和方法后,建立基于任务聚类的卫星协同规划模型来提高观测效率,使用概率评估算子处理问题隐含的组合优化特性。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使用多种群机制组合多个性能互补的差分算法变体或策略,兼顾多样性和收敛性。组合多个差分算法变体时,在算法的前期使用三个算法进行协同进化,维持算法的多样性,在后期使用种群大小减小的方法提高收敛速度,同时使用精英策略维持子种群间的平衡。组合多个变异策略时,分别使用三个改进的变异策略增强算法的多样性。测试结果显示,提出的算法相比其他先进的差分进化算法取得了更好的结果。将多策略差分进化算法应用于求解太空电站姿态优化问题,使用更简单有效的组合机制,引入了两种约束处理技术:可行性规则和ε约束法,分别用于同类个体间的比较以及父代与子代间的比较,平衡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实验结果显示,约束的多策略差分进化算法在约束优化问题上具有良好的应用能力。按照一定的聚类规则将多个邻近的任务合并为一个聚类任务,当卫星过境时一次性将该聚类任务完成观测,减少姿态调整时间和能量消耗,提高观测效率。建立基于任务聚类的多星协同观测调度模型,针对其中的约束条件,使用改进的多策略差分进化算法进行求解,去掉算法中性能重叠的策略,使用概率评估算子进行离散转换。在本课题组的CSTK平台上的仿真结果显示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本文对多策略差分进化算法从算法和应用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算法研究上,提出了性能优良的多策略差分进化算法。在应用上,在前面算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优化问题的特性,提出了对应的约束的多策略差分进化算法。模拟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
叶鹏钊[4](2017)在《光学遥感运动退化成像仿真与图像复原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光学遥感依靠接收目标以及环境光等的辐射信息进行信息获取,它的覆盖范围广、拍摄图像便于直接理解并且可利用谱段丰富,在军事、民用和商用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航天器轨道高度的降低,航天相机焦距增大,地面分辨率的提高,CCD像元随生产工艺尺寸越来越小,卫星平台振动已经成为影响卫星成像质量非常重要的因素。卫星的微振动会导致空间遥感相机在成像过程中,光学系统的视轴指向发生抖动,从而造成成像质量下降,出现图像模糊与几何失真。研究遥感平台振动对于图像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图像复原等后处理技术提高遥感图像的成像质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以建立光学遥感运动退化成像仿真模型为基础,并研究通过图像复原的方法提高模糊遥感图像质量的若干关键问题,具体如下。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遥感相机的成像机制的分析,开展了光学遥感卫星运动成像仿真的研究。通过建立完善的相机与摄影条件模型以及振动在像面上的对应关系,完成了卫星微振动光学成像仿真软件的编写,该软件可以实现卫星微振动情况下的遥感退化图像仿真与定量评价,对于实际卫星的离线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建立了随机振动条件下的退化仿真模型。从功率谱估计的角度,推导出了从功率谱密度曲线反推实际随机振动曲线的理论表达公式,仿真分析抑制部分振动频段后得到图像质量的提升程度。开展了遥感图像复原相关技术的研究。对于在遥感图像复原中振动轨迹的测量精度以及采样率的要求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允许的测量误差和应该达到的采样率值。针对许多遥感图像难以通过测量获得模糊核,提出了一种改进L0范数的盲复原方法。在模糊核估计中对图像复原约束项采用近似L0范数,达到保留显着边缘过滤微小细节的目的。通过推导将L0范数转化为可直接求解的分段函数与L1梯度范数之和,并采用Split-Bregman方法进行求解,提出的方法能够估计出较为复杂的模糊形式并取得较好的复原效果。提出了一种TDI推扫图像快速复原方法。算法利用探测轨迹对应图像相邻行的轨迹高度重合性,能够快速估计每行的PSF并利用模糊图像相邻行对应模糊核变化缓慢的特性,将模糊图像逐行复原转换为逐行图像块复原,可以显着减少TDI模糊图像的复原时间。本文针对在图像复原过程中不符合卷积模型规律的部分特殊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了模糊图像中含有饱和像素的图像复原问题,提出在多帧图像复原框架下结合对饱和像素的处理解决饱和像素复原后的负面效应,并借助光线条检测辅助估计模糊核,使得复原图像饱和区域的振铃得到了有效抑制。研究了被压缩存储的模糊图像复原后会放大块效应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块效应抑制的模糊图像盲复原算法,算法针对块效应在模糊核估计上进行了改进,并在最终图像复原迭代阶段为了抑制块效应,在TV正则化的基础上新增一项L2范数约束,逐步抑制块效应对复原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本文开展了大像移量模糊的图像复原技术方面的研究。重点解决航天器在以较低轨道拍摄月面时,由于曝光时间内较高的运动速度而产生的大像移量模糊。针对月面图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形态学的模糊核估计方法。并提出在泊松噪声模型下采用马尔可夫场训练得到的滤波器进行月面图像复原。开展了实拍月面模糊图像的批量复原处理,取得了显着的图像质量提升效果。
王亚敏[5](2017)在《敏捷卫星灵巧多模式成像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卫星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成像效率、响应能力以及成像幅宽都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具有三轴灵活的机动能力和快速高效的成像特点,敏捷卫星已经成为航天高分辨率卫星发展的新方向,广泛应用于经济、林业、水利,灾害等各个领域,军事上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敏捷成像是指为了适应军事和民用上的各种需求,卫星姿态与空间相机互相协同配合,实现复杂多样灵活的对地成像模式。它是空间遥感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特别是近些年来,卫星成像能力与成像任务需求都在增多,传统的成像模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卫星的发展,因此作为提高卫星在轨效能的一项关键技术,我们有必要针对特殊成像需求设计多种新颖的灵巧成像模式,并在地面深入分析和验证每种成像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针对星上光学载荷视场有限但成像需求面积大,凝视视场窄而目标运动快,晨昏太阳高度角小而持续时间长等三个问题分别开展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颖成像模式。首先介绍了TDI CCD和CMOS相机的结构和成像工作原理,比较了二者各自的优缺点;对卫星成像任务观测窗口进行了预规划,计算了目标最佳观测时间点,给出了对地观测时间窗口的筛选过程和裁剪算法。然后依据卫星成像模式设计需求定义相关参考坐标系,给出卫星动力学和运动学方程,推导了成像过程中卫星实时指向的三轴姿态角。结合成像特性搭建适用于任意成像模式的广义像移补偿模型,给出星载智能协同控制补偿的具体策略。针对新颖成像的需求改进和设计了多种卫星成像模式。第一针对传统成像模型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一定条带重叠率的条带划分方法,考虑了地球为椭球体的实际情况;第二设计了微光条件下的自适应凝视曝光模式,通过建立卫星对地实时凝视跟踪数学模型,搭建矢量映射的速度匹配曝光成像关系,分析了一定姿态控制精度下满足敏捷卫星微光成像的曝光周期;第三为扩大凝视区域,基于高分辨率CMOS传感器设计了钟摆式搜索成像模式。通过长条带逐层区域划分和成像重叠率渐近变化构建,计算了钟摆式搜索成像参数和卫星实时指向姿态,并利用多次小幅逼近的PD控制器分析了该成像模式的姿态控制精度与像移失配量,达到了对长条带区域凝视成像的目的。搭建了Simulink全链路数学模型和STK仿真成像模型,结合卫星轨道动力学、运动学、成像模式算法和STK实时显示系统进行全链路数学仿真分析。设计参数采用吉林一号卫星姿轨参数,通过分析成像目标特性、大气扰动以及星上光机电的映射关系,为实现敏捷多模式成像理论的工程应用,仿真分析新型多模式成像对应的高精度多自由度姿态控制,验证其正确性。分析了卫星在轨成像原理,阐述了地面验证试验及等比缩放的必要性。设计了等比缩放系统,地面仿真演示系统包括曲面LED地球动态目标模拟系统、三轴气浮转台系统、高分辨率成像相机系统等。然后利用地面物理成像仿真系统针对三种新颖成像模式进行了相关的仿真试验成像,得到了较好的成像试验结果。本文提出的多种敏捷卫星灵巧成像模式和地面等比缩放仿真验证平台可为敏捷卫星提高在轨成像应用效能提供理论依据。
李永昌[6](2016)在《敏捷卫星相机像移补偿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空间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除了追求高地面分辨率外,对卫星的快速响应能力、对地观测效率以及成像范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敏捷卫星作为一种新型对地观测遥感卫星,因其具有快捷、灵活、高效的成像特点,已经成为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发展趋势。空间相机在轨成像期间,由于卫星姿态机动、轨道运动、地球自转等原因导致地面目标在焦面上所成的像会产生像移,像移是制约TDICCD空间相机实现高质量成像的主要原因,它对具有快速灵活机动能力的敏捷卫星相机的影响更加严重。因此建立含姿态机动的敏捷卫星相机像移速度场模型,并根据像移速度场分布情况制定像移补偿策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分析了像移对TDICCD成像质量的影响,参照当今具有代表性的敏捷卫星,归纳出了同轨多目标成像、同轨立体成像、同轨多条带拼接成像、动态摆扫成像四种典型成像模式,并研究了每种成像模式的工作原理,按照成像期间卫星姿态对地指向的不同,将这四种典型成像模式分为了静态成像模式与动态成像模式两类,又按照成像姿态的不同,将静态成像模式分为了侧摆成像、俯仰成像、侧摆兼具俯仰成像三类。其次,针对传统星下点成像像移速度矢计算模型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刚体运动学的建模方法,通过坐标系转换、矢量关系推导、目标点位置矢量求解、模型分量求解等步骤,建立了含姿态机动的敏捷卫星相机像移速度场模型,建模过程中既考虑了地球为椭球体的实际情况,又考虑了离轴三反光学系统的离轴角,使模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得到了提高。通过仿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像移速度场模型的建模原理是正确可行的,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像移速度场模型的偏流角和像移速度的计算结果与星下点成像像移速度矢计算模型的结果非常接近,偏流角误差与像移速度相对误差均在允许的范围内。然后,在本文提出的像移速度场模型基础上,结合某敏捷卫星的实际参数和相应的卫星轨道、姿态参数,分别对敏捷卫星在静态成像模式和动态成像模式下的焦面像移速度和偏流角的分布规律进行了三维仿真,定量分析了焦面不同像点位置间的像移速度和偏流角差异,并针对不同的成像模式分析了离轴角、卫星姿态角、纬度幅角、摆扫角速率等参数对焦面像移速度和偏流角的影响。最后,对像移补偿过程中涉及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指出像移速度相对匹配残差与偏流角匹配残差是影响敏捷卫星相机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敏捷卫星不同成像模式下的焦面MTF和像移速度场的分布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像移补偿策略。其中针对侧摆兼具俯仰成像模式提出了全局优化、局部优化偏流角匹配策略,并根据匹配效果仿真验证了两种偏流角匹配策略的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全局优化匹配策略能够实现全视场清晰成像,适用于敏捷卫星的普查成像任务,而局部优化匹配策略能够使相机的局部成像质量得到显着提升,适用于敏捷卫星的详查成像任务;针对侧摆成像提出了像移速度分组异速匹配策略,给出了96级积分时不同侧摆角所对应的分组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在不降低积分级数的前提下全面提升焦面MTF;针对侧摆兼具俯仰成像提出了积分级数调节与分组行频调节相结合的像移速度匹配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既能保证相机在小姿态角下的高积分级数,又能保证相机在大姿态角下的高MTF;针对动态摆扫成像指出了摆扫角速率是影响TDICCD行频变化的主要因素,并给出了50μs级空间相机在不同纬度幅角以及摆扫角下所对应的摆扫角速率上限值,仿真结果表明:该上限值结合传统像移速度补偿策略能够在保证高MTF的同时将TDICCD的行频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本文提出的敏捷卫星相机像移速度场模型和像移补偿策略可为敏捷卫星相机的像移补偿提供理论依据。
刘桥,向夏芸,王密,朱映,齐建伟[7](2015)在《基于几何定位一致性的星载多光谱影像配准精度分析》文中指出多光谱影像波段配准是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多光谱相机数据预处理的关键环节,其配准精度直接影响影像产品的融合、解译等应用。文章首先从理论上深入分析了影响基于几何定位一致性多波段配准方法精度的因素,然后利用"资源三号"(ZY-3)卫星多光谱相机影像数据,并结合像方配准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当平台无震颤或存在微小震颤时,基于几何定位一致性多波段配准方法精度优于0.2像元,能满足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多光谱影像高精度配准需求。
程少园,张丽,高卫军,王劲强[8](2015)在《大视场空间相机侧摆成像时几何参数分析》文中提出为了提高大视场空间相机物距、投射角、地面像元分辨率、幅宽等几何参数的计算精度,研究了星下点成像与侧摆成像时上述几何参数的精确计算方法。在全面考虑地球曲率和投射角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几何模型,改进了大视场空间相机几何参数计算方法。根据仿真分析,对于轨道高度650 km、半视场40°的空间相机,当侧摆20°时,垂直线阵方向像元分辨率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31倍,是传统计算方法的1.78倍;平行线阵方向像元分辨率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7.16倍,是传统计算方法的4.29倍;幅宽是传统计算方法的1.33倍。因此,传统计算方法存在较大的误差,提出的精确计算方法对于提高大视场空间相机成像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战鹰,史良树,王金强,李海巍[9](2015)在《卫星侧视成像引起的像点位移误差计算方法》文中指出目前在轨高分辨率卫星大多利用侧视成像提高其图像获取的灵活性和效率。卫星侧视成像情况下的像点位移误差的规律变得更加复杂。以航空摄影测量基本理论为基础,推导线阵CCD卫星侧视成像引起的像点位移误差计算模型,建立了像点位移误差与卫星侧视角度、像元位置、地物高度的数学关系。以Worldview-2星为例,计算得出其在不同侧视观测下、针对不同地物高度的像点位移,并对引起像点位移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敏感程度进行了分析。
常琳,金光,杨秀彬,曲宏松,徐开[10](2015)在《卫星刚性载荷体在轨对称摆扫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实现卫星摆扫成像,降低载荷体摆动过程中对卫星姿态的影响,提出两个相同载荷体对称摆动的方案,并规划给定角度范围内的摆动规律,使载荷体在滚动轴和俯仰轴分别具有0.6(°)/s、6(°)/s的角速度,通过对两载荷体摆动特性及动力学、运动学特性的分析,提出以反作用飞轮对卫星偏航轴剩余力矩进行补偿控制的方法。以某卫星示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两载荷体对称摆动过程中滚动轴和俯仰轴的合成力矩和角动量对卫星姿态无影响,而偏航轴存在周期性变化的力矩,采用0.2 Nm的飞轮进行动量补偿后得到卫星姿态指向精度和姿态稳定度可以控制在0.032°、0.006(°)/s以内,能够实现较高精度的对地面区域摆扫成像。说明以两载荷体对称摆动的方案实现卫星摆扫成像并满足成像需求,在设计理念上是可行的。
二、侧摆对卫星及CCD相机系统参数的影响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侧摆对卫星及CCD相机系统参数的影响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基于RPC模型的高分卫星影像侧视角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RPC模型的高分卫星影像侧视角计算方法 |
2 实验与分析 |
3 结束语 |
(2)高分辨率辐射定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分辨率卫星传感器发展现状 |
1.2.2 高分辨率卫星多场地辐射定标方法研究现状 |
1.2.3 观测角度对辐射定标结果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4 高分辨率卫星时间序列定标研究现状 |
1.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框架结构 |
第二章 辐射定标原理 |
2.1 定标原理 |
2.2 参考卫星介绍 |
2.3 光谱匹配 |
2.4 时间匹配 |
2.5 空间几何匹配 |
2.5.1 几何校正技术 |
2.5.2 尺度转换技术 |
2.6 定标方法计算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F6卫星WFV影像多场地辐射定标方法研究 |
3.1 GF6卫星影像数据预处理 |
3.1.1 光谱匹配 |
3.1.2 研究区域的选择与介绍 |
3.1.3 研究区域地表稳定性验证 |
3.1.4 卫星影像配准技术 |
3.2 GF6卫星影像多场地交叉辐射定标 |
3.2.1 GF6卫星敦煌定标场辐射定标 |
3.2.2 GF6卫星多场地辐射定标 |
3.3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观测角度对高分一号卫星辐射响应的影响分析 |
4.1 GF1卫星WFV4相机数据预处理 |
4.2 大气校正技术 |
4.3 侧摆角校正技术 |
4.4 GF1卫星WFV4相机辐射定标结果比较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分一号卫星多场地时间序列定标 |
5.1 GF1卫星WFV4相机历年官方定标系数 |
5.2 太阳高度角校正 |
5.3 GF1卫星WFV4相机时间序列定标 |
5.3.1 GF1卫星WFV4相机多场地时间序列定标 |
5.3.2 GF1卫星WFV4相机与官方定标系数比较 |
5.4 GF1卫星WFV4相机时间序列定标不确定度分析 |
5.4.1 GF1卫星影像自身不确定度 |
5.4.2 交叉定标方法的不确定度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
(3)多策略差分进化算法研究及在多星协同任务规划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差分进化算法的研究现状 |
1.2.2 卫星任务规划模型研究 |
1.2.3 卫星任务规划算法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多策略差分进化算法的研究现状 |
2.1 引言 |
2.2 传统差分进化算法简介 |
2.3 多策略差分进化算法及应用概述 |
2.3.1 多策略差分进化算法 |
2.3.2 多策略差分进化算法在约束优化问题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两阶段多变体组合的差分进化算法 |
3.1 引言 |
3.2 算法思路与设计 |
3.3 算法实验研究 |
3.3.1 测试函数描述 |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3 与其他差分进化算法在30D和50D上的比较 |
3.3.4 与其他非差分进化算法在30D上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策略组合的差分进化算法 |
4.1 引言 |
4.2 算法思路与设计 |
4.3 算法实验分析 |
4.3.1 在CEC2005 上的实验研究与分析 |
4.3.2 与其他差分进化算法在CEC2017 上的比较 |
4.3.3 eD-MPEDE的组件的有效性分析 |
4.3.4 eD-MPEDE在水热调度问题上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进的多策略差分进化算法及应用 |
5.1 引言 |
5.2 算法思路与设计 |
5.3 算法实验研究 |
5.3.1 统计结果与分析 |
5.3.2 变异策略在进化过程中的支配情况 |
5.3.3 在水热调度问题中的应用 |
5.3.4 在太空电站姿态优化中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多策略差分进化算法在多星协同任务规划上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卫星成像工作原理 |
6.3 基于任务聚类的多星协同任务规划问题建模 |
6.3.1 多星协同任务规划分析 |
6.3.2 成像卫星的工作约束条件 |
6.3.3 基于任务聚类的多星协同调度模型 |
6.4 算法设计及问题求解 |
6.4.1 求解算法分析与设计 |
6.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光学遥感运动退化成像仿真与图像复原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光学遥感卫星运动退化成像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图像模糊退化复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2 光学遥感卫星运动退化成像仿真 |
2.1 光学遥感相机成像仿真模型 |
2.1.1 光学遥感相机成像原理 |
2.1.2 在轨运行的卫星振动分析 |
2.1.3 TDI空间相机成像仿真模型 |
2.1.4 微振动对空间相机成像MTF影响模型 |
2.2 微振动对光学卫星影响成像仿真软件 |
2.3 微振动仿真退化结果与分析 |
2.3.1 相机在固定频率下退化成像 |
2.3.2 相机在复杂振动环境下的成像仿真 |
2.4 随机振动下的图像退化仿真 |
2.3.1 随机振动与功率谱估计 |
2.3.2 随机振动对成像质量影响的仿真模型 |
2.3.3 成像仿真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光学遥感图像复原技术研究 |
3.1 卷积循环矩阵与正则化 |
3.2 遥感图像复原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测量精度与图像复原质量 |
3.2.2 采样率与图像复原质量 |
3.3 改进L0范数的图像复原方法 |
3.3.1 图像滤波平滑技术 |
3.3.2 图像L0范数近似模型 |
3.3.3 复原方法与求解 |
3.3.4 实验结果比较 |
3.4 TDICCD推扫图像快速复原 |
3.4.1 TDI推扫图像行PSF快速计算 |
3.4.2 TDI推扫图像快速复原算法 |
3.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含特殊情况的图像复原技术研究 |
4.1 有饱和像素场景的模糊图像复原 |
4.1.1 饱和像素对图像复原的负面效应 |
4.1.2 饱和场景下的多帧模糊图像模糊核估计 |
4.1.3 饱和场景下的多帧模糊图像复原流程与参数设置 |
4.1.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 压缩块效应明显的模糊图像复原 |
4.2.1 图像压缩方法与去块效应方法 |
4.2.2 具有明显压缩块效应的模糊图像模糊核估计 |
4.2.3 压缩降质模糊图像复原 |
4.2.4 参数选择与实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大像移量月面遥感图像复原技术 |
5.1 模糊图像的像移估计方法 |
5.2 泊松噪声模型下基于训练的大像移模糊图像复原 |
5.3 月面大像移量模糊图像复原 |
5.4 本章总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敏捷卫星灵巧多模式成像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高分辨率敏捷卫星精准指向模型及像移模型机理 |
2.1 引言 |
2.2 敏捷成像相机工作原理 |
2.3 敏捷卫星成像模式预规划 |
2.4 敏捷卫星实时指向姿态计算和像移补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敏捷卫星多种新颖成像模式设计 |
3.1 引言 |
3.2 成像参数约束 |
3.3 同轨条带拼接成像设计 |
3.4 自适应微光凝视成像设计 |
3.5 钟摆式搜索成像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敏捷卫星新颖成像模式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全链路数学模型与STK显示成像系统设计与搭建 |
4.3 条带拼接成像姿态仿真与成像分析 |
4.4 自适应微光凝视成像姿态仿真与成像分析 |
4.5 钟摆式搜索成像姿态仿真与成像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敏捷卫星成像模式地面成像试验与在轨验证 |
5.1 引言 |
5.2 等效缩比仿真原理 |
5.3 地面仿真方案设计与成像分析 |
5.4 仿真试验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6)敏捷卫星相机像移补偿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敏捷卫星相机成像原理及成像模式 |
2.1 引言 |
2.2 TDICCD工作原理 |
2.3 像移对TDICCD成像质量的影响 |
2.4 敏捷卫星相机成像模式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敏捷卫星相机像移速度场模型建立 |
3.1 引言 |
3.2 传统星下点成像像移速度矢计算模型介绍 |
3.3 敏捷卫星相机像移速度场模型建立 |
3.4 像移速度场模型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敏捷卫星像移速度和偏流角分析 |
4.1 引言 |
4.2 静态成像模式像移速度和偏流角分析 |
4.3 动态成像模式像移速度和偏流角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敏捷卫星相机像移补偿策略 |
5.1 引言 |
5.2 像移补偿误差分析 |
5.3 偏流角匹配 |
5.4 像移速度匹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7)基于几何定位一致性的星载多光谱影像配准精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相关原理 |
1.1 ZY-3 卫星多光谱相机像面结构设计 |
1.2 基于几何定位一致性的多波段配准方法 |
2 实验验证与分析 |
2.1 实验数据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实验结果分析 |
3 结束语 |
(10)卫星刚性载荷体在轨对称摆扫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大型刚性载荷体对称摆动运动规划 |
1.1 双载荷体构型形式 |
1.2 双载荷体运动规划 |
1.3 载荷体运动动力学模型 |
2 双载荷体运动对姿态的影响 |
3 动量补偿 |
4 结 论 |
四、侧摆对卫星及CCD相机系统参数的影响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基于RPC模型的高分卫星影像侧视角计算方法[J]. 尚大帅,李志勇,汪建峰,尹亚娟. 测绘工程, 2020(04)
- [2]高分辨率辐射定标方法研究[D]. 邵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3]多策略差分进化算法研究及在多星协同任务规划上的应用[D]. 李香平.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4]光学遥感运动退化成像仿真与图像复原技术[D]. 叶鹏钊. 浙江大学, 2017(03)
- [5]敏捷卫星灵巧多模式成像设计与研究[D]. 王亚敏.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7(08)
- [6]敏捷卫星相机像移补偿关键技术研究[D]. 李永昌.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6(08)
- [7]基于几何定位一致性的星载多光谱影像配准精度分析[J]. 刘桥,向夏芸,王密,朱映,齐建伟.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5(06)
- [8]大视场空间相机侧摆成像时几何参数分析[J]. 程少园,张丽,高卫军,王劲强.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5(06)
- [9]卫星侧视成像引起的像点位移误差计算方法[J]. 战鹰,史良树,王金强,李海巍.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10]卫星刚性载荷体在轨对称摆扫特性分析[J]. 常琳,金光,杨秀彬,曲宏松,徐开.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