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是怎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论文文献综述)
周周[1](2013)在《课例研究:阅读教学的针对性》文中提出本文所说的阅读教学针对性,指的是通过对课文特点的准确把握,对学生阅读情况的准确评估,在阅读教学时精确地知道学生的阅读需要,哪些内容是他们能读懂的,哪些是他们读不懂的,哪些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哪些是他们不喜欢的,并知道什么是适合的指导,特别是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怎么使用教学策略、相应的资源、课堂结构、程序和工具等来进行有区别的指导和教学。阅读教学缺乏针对性,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严重影响到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围绕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主要致力于解决阅读教学针对性的前提基础、阅读教学针对性组织系统的核心元素、阅读教学针对性的教学流程和阅读教学针对性的同步监测机制等主要问题。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假设阅读教学针对性的各种要素已在课例内部明显存在,其解决的办法一方面是寻找并且确定这些关键要素,另一方面则是将它们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在其核心元素之间建立起有机的链接)。先通过阅读教学现状考察提出阅读教学针对性的问题,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来作为该研究的理论背景,再采用理论抽样(亦即所选课例是出于理论的需要,而非统计抽样原因)选择课例,进行课例分析,最后建构阅读教学针对性的理论。论文分为“前提基础”、“课例分析”和“理论建构”三大部分。上编前提基础:从两个方面组构内容。第一章“文本特点的把握是阅读教学针对性的前提”,论述了不同体式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体式的作品特点,应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阅读和教学方法。第二章“学生学情的了解是阅读教学针对性的基础”,论述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阅读需要,应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阅读和教学方式。中编课例分析:从三个方面进行课例研究。第三章“阅读教学针对性教学目标的逆向设定”,论述了阅读教学目标开始并决定于学生的真实阅读需要和教师的教学阅读情况,学生从文本中“读到自己”“读出问题”和教师从教学中“读到自己”“读出问题”是阅读教学针对性系统的两个核心元素。第四章“阅读教学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即时生成”,论述了学生的阅读需要的变动不居与教学的情境性和具体性,决定了阅读教学内容是在充分预设条件下的即时生成。第五章“阅读教学针对性教学方法的先学后教”,论述了“先学后教”的组织流程(指的是那些为完成一项教学任务而反复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是阅读教学针对性战略的核心,是有效的组织流程;阅读教学要实现针对性,就要把学生的“独立阅读”与教师的“教读”正确地组合起来;阅读教学针对性课例尽管纷繁复杂,但其中都蕴含着“先学后教”的共同规则结构。下编理论建构:从两个方面探索理论建构。第六章“把握文本特点的分类分层与选点建构”,论述了阅读教学过程中,分类、分层、选“点”建构和“范例把握”文本特点,是阅读教学针对性的必要前提。第七章“建构促进学生充分表达的同步监测机制”,论述了促进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充分“表达”,建构阅读教学的同步监控机制,是把握学情、实现阅读教学针对性的关键;课堂教学应该开始于学生的阅读需要,而监测机制则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阅读教学的同步监测机制是阅读教学针对性教学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概括起来,关于阅读教学针对性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文本特点的把握和学情的了解,是实现阅读教学针对性的前提;二是创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并充分表达出来,是实现阅读教学针对性的重点;三是建立一个可行的同步监测程序嵌入教师们的知识体系来指导教学,是实现阅读教学针对性的关键。
赖舒芸[2](2019)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推荐书目为载体,以高中新课改倡导的整本书阅读为背景,探讨初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试图通过开展整本书阅读促进初中生多读书,减少初中生碎片化阅读、少读书的情况,培养他们读完一本书的毅力,读懂一本书的能力。全文分为绪论和三个章节。绪论部分:阐述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同时界定本论文的核心概念,整本书、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理清整本书阅读与课外阅读、名着阅读、经典阅读的关系;对目前学界整本书阅读的研究情况进行文献综述,分析出其研究的不足,奠定论文研究方向;最后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一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初中整本书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阐述开展整本书阅读的理论依据;最后从教学价值角度分析整本书阅读的可行性。第二章探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分为整本书阅读与课程、教材的整合策略以及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其中教学实施策略放在第三章详细论述。整本书阅读与课程、教材的整合策略具体内容分为探究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课程内容、课堂教学策略和课外活动组织;与教材的整合策略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以自读课文为桥梁,向整本书阅读延伸”,二是“以名着导读为契合点,向整本书阅读延伸”。第三章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分别从与教材整合的两个策略着手举例探讨,“以自读课文为桥梁,过渡到整本书阅读”,列举《长征》这本书;“以名着导读为契合点,向整本书阅读延伸”,则以《我是猫》这本书作为案例研究对象。
王波羽[3](2020)在《小学古典小说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典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小学教材也非常重视古典小说的编选,阅读古典小说,有利于学生感受中华语言文化的魅力,汲取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力量,体会到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然而目前的小学古典小说教学却有僵化趋势,且偏离选文的阅读目标,整体而言,未免浪费了古典小说的教学价值。宜综合运用文献法、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才能对小学古典小说教材呈现情况、教学情况有详细的统计和分析,考察现有的教学要求,结合最新的小说教学研究成果,提出适合小学的古典小说教学策略,力求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小学古典小说选文统计分析。现存13个版本的教材资料有助于对教材中古典小说选文的概况、单元类别编排以及内容改编实施具体详细的统计分析。各版本都选入了可观数量的古典小说选文,且重视选文来源的经典性,整体上倾向于将古典小说置于小学高年段进行学习。教材中的古典小说选文以丰富多样的单元类别进行组合,常见的有中外名着主题、人物品质主题、技能训练专题、选读课文专题。在内容的改编上各版本相差较大,但都遵循简化原文的原则。第二部分为小学古典小说教学内容及问题的探究。文本内容和学生固有印象两个方面是小学古典小说教学难度所在,课程标准和教材各处对古典小说选文教学提出了要求。对课程标准进行分解、归纳后,可发现其在阅读上对学生的要求在于阅读方法、字词句理解、文章内容、文章表达方法和阅读量这几方面。而教材对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具体化后,古典小说选文教学要求更加清晰明了、丰富多样,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也很好地体现了古典小说教学价值。近年的25个小学古典小说选文教学设计案例有助于考察目前教学状况,提取其中的教学内容,结合最新的语文教学内容、小说教学内容研究成果之后,可以发现案例教学内容的以下几点不足:教学内容过于分散且浮于表面、教学内容不够恰当、教学内容未紧密联系单元目标、个别教师的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需要。这样的教学内容很难发挥古典小说的教学价值。第三部分为小学古典小说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的示例。首先鉴于当前教学内容不够深入的情况对小学古典小说整本书阅读进行了探索,指出教师在小学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更加谨慎细致,小学古典小说的整本书阅读应该让原着本和改编本之间相辅相成;其次在进行选文教学时,也可以适时地引入原文来弥补简化选文的缺憾,让学生感受到古典小说的丰富内涵;最后要回归古典小说本身,关注古典小说体裁特征,落实“定篇”类型选文的教学目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草船借箭》为例完成较有新意的小学古典小说选文教学设计,该教学设计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适宜且集中,专注于作品本身的学习,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王琳[4](2020)在《内隐学习理论视域下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言文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凝结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身心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学习优秀经典的文言文不仅有利于积淀人文底蕴、涵养人格品质、提高核心素养,还能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性知识与内隐学习的特点相契合,因此,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实现过程中离不开内隐学习。但长期以来,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关于内隐学习理论的应用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教师习惯将知识简单地理解为显性的课程知识,过分追求文言文外显知识的学习,对由内隐学习习得的内隐性知识关注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内隐学习理论为依据,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文言文选文为文本材料,依据教学目标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从内隐学习理论视域下关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具体策略。这些教学策略旨在突出内隐学习理论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优势,激发学生内在的文言文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从而为师生之间的文言文教学活动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学习方法。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小学文言文教学进行研究。在理论部分,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对内隐学习理论及文言文教学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梳理出内隐学习理论的特征,总结出内隐学习理论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具有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学习容量大、习得的知识更易迁移、更易培养文言文语感、更易帮助学生领悟人文内涵以及习得的知识保持时间更长等优势,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在明晰了内隐学习理论在文言文教学中具备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教学,对教科书中的文言文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梳理出三至六年级的文言文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培养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熟读积累,积淀人文素养等方面,为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提供依据。接着以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的方式对目前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找到目前内隐学习理论视域下小学文言文教学的问题所在。最后,针对现状调查发现的问题,依据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在内隐学习理论架构下,着重探讨内隐学习理论与小学文言文教学相结合的一系列策略和建议。这些教学策略主要包括:一是调动已有的内隐资源,培养文言文学习兴趣,创设相应教学情境,减轻文言文学习负担;二是以外显促内隐,扩展文言文课外阅读,注重文言文积累与适度迁移;三是重视文言文诵读,创新诵读形式,保证诵读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四是注重学校和教师的隐性教育因素影响,逐步引导学生感受人文内涵;五是采用多元教学评价,既关注显性知识,也关注学生隐性素养发展。希望这些策略性建议可以为一线教师开展文言文教学提供参考,促进小学文言文教学更具有可持续性和发展性。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童志斌[6](2014)在《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言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长期以来,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其集中表现是,文言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在历史演进中逐渐异化为文言知识学习。新课改以来,课程标准有意扭转这种局面,文言文课程目标分别从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向度来表述,显示出整合文言文学习各种要素的努力。然而,课程实施的实践表明,三个向度目标的简单相加难以实现真正的整合,无法实现文言文课程的实质性转变,且给课程目标的落实造成了新的困扰。要解决这一问题,须在梳理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对文言文课程取向、目标与内容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从现状来看,文言文课程与教学均存在突出问题。文言文课程研究,在艰难中前行。“言”“文”关系的研究成为热点,凸显了文言文课程内容这一问题焦点。建构文言文课程内容的呼声渐起,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文言文教学现状来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在导向上的分歧给教学带来困难,语文教材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相当难度。摆脱教学困境的呼唤期待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有新的突破。对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问题产生的历史脉络进行审视,有助于我们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民国时期,文言文学习渐变为文言学习。随着白话文地位的不断上升,文言文课程的实用取向逐渐成为主导,造成体制、章法等文言文特有的辞章元素被弱化甚至于忽略。1963年起,文言文课程以单一的“阅读能力”为取向,文言知识在文言文课程内容中的主体地位牢固确立,并进一步窄化为文言语法知识。新课改以来,试图将文言、文学、文化加以整合的努力渐成趋势。顺应这种趋势,文言文课程应该以文化为取向,建构以“辞章”为核心的课程内容。这需要从传统中吸纳文言文辞章知识,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构“辞章”。这种努力,致力于文言文课程目标实现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向度的内在融合,使文言文课程新内容的建构成为可能。
杨健[7](2017)在《《伯牙绝弦》的教学现状调查与教学内容重构》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对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的文言文《伯牙绝弦》进行单篇教学的探讨,研究立足教学现状调查和教学内容分析。本研究选取了全国各地30位老师《伯牙绝弦》的教案和《伯牙绝弦》的课后练习进行调查,同时对教师、学生作了访谈,发现《伯牙绝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中原因,结合“文言文属于‘定篇’”及“文言文教学要观照‘一体四面’”等相关理论,讨论了《伯牙绝弦》教学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对《伯牙绝弦》的出处、全国各地的教材选编情况进行调查;收集10年来《伯牙绝弦》的30份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对老师、学生的访谈进行归纳和分析,对《伯牙绝弦》的相关练习题进行分析研究。第二部分,对《伯牙绝弦》的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包括问题反思和问题成因反思。教学问题反思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而成因反思则侧重于对问题原因的探讨,从课标、文本解读等方面入手。第三部分,对《伯牙绝弦》教学内容的确定提出建议。结合一、二章的内容,总结相关文言文教学理论,对《伯牙绝弦》的文体特征进行分析,作文本解读,进而确定《伯牙绝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最后选择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的课例——罗才军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进行分析。
蔡英丹[8](2019)在《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汉语阅读教学中运用现状研究 ——以延吉市JG小学为例》文中认为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思维导图日益成为我们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延吉市JG小学早在2015年就把思维导图作为本校的课题来进行研究,并积极倡导学校各科教师将思维导图用于自己的教学。这种图文结合的学习形式契合了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可加深小学生对汉语阅读材料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思维导图在小学汉语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广泛使用。思维导图在小学汉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积极尝试,随着思维导图在小学汉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问题也日益凸显:如:思维导图运用形式化、思维导图的交流功能缺失等。思维导图在小学汉语阅读教学中运用现状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本文以延吉市JG小学的汉语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延吉市JG小学开展调查研究。首先,笔者以实习者的身份,观察汉语教师和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具体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了汉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现状以及高年级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现状,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教师和学生对于思维导图在汉语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真实感受,笔者又进行了访谈。随后,笔者采用spss.20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思维导图在小学汉语阅读教学中运用目的重阅读理解,轻思维训练;思维导图绘制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够;思维导图运用过程形式化,关键词凝练不深入,关键词的关系层次不清晰,概括总结不到位;小学生对思维导图运用的认同感不强、积极性不高,学生绘制出来的思维导图缺乏展示交流,课后复习迁移较差。通过分析讨论,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教师对思维导图的认识不足,导致思维导图在小学汉语阅读教学中运用重阅读理解,轻思维的训练;(2)思维导图运用水平一般,运用过程形式化,导致思维导图运用效果不佳;(3)教师对学生缺乏指导,思维导图运用形式、绘制方式单一导致小学生对思维导图运用认同感不足、积极性较差。基于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学校应通过课题研究和教学培训提升教师对思维导图的认识水平和运用能力;(2)教师应根据思维导图的特性和文本内容去构建文章的思维导图;(3)教师应提升学生对于思维导图的认同感,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思维导图的构建中去。
狄梦[9](2019)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就是使其阅读、阅读、再阅读。课外阅读较之过去受到一定的重视。但是,如何将学生的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衔接、贯通、融合起来,确保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和阅读能力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是课内外阅读内容适切且相互联系,阅读方法能够迁移运用贯穿课内外,多样的阅读方式相互补充,课内外评价方式相互充实。笔者的研究思路也主要从这四个方面展开,去探索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衔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本研究按照以下思路展开:①调查并分析南京市鼓楼区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客观现状②深入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家长以及在教育实践一线的语文教师对小学高年级课内外阅读衔接现状的主观态度和看法③在此基础上,对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实施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本研究围绕小学高年级课内外阅读衔接现状,笔者以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为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过程中,笔者亲自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并访谈了部分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以期对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现状做真实而全面的呈现。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内容衔接得当,内容适切且相互联系;教师比较注重语文阅读方法的指导。但同时仍存在以下问题: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空间不足;阅读方法迁移运用情况有待改善;课内外阅读方式单一,衔接不足;课内外阅读评价方式陈旧单一,衔接不良;学生阅读时间严重匮乏。在此基础上,为使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自然有效,研究者提出以下几点优化策略:①树立全新的阅读理念:真正的阅读发生在课外、阅读与生活相结合、注重“质”与“量”结合、注重学生阅读体验;②确立学生为本、生活为本、教材为本、实践为本的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施行原则;③从学生兴趣、教材体系和学生生活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切的阅读内容;④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贯穿课内外;⑤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的阅读方式;⑥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种形式的阅读评价方式;⑦家校合作,鼓励家长成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参与主体。
张霞[10](2019)在《初中语文基本阅读方法指导研究》文中指出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是中学阅读教学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尤其是基本的阅读方法至关重要。基本阅读方法,即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略读法和速读法,是一切阅读方法的前提和基础,统编教材也将其作为初一年级需要掌握的阅读方法。本文基于教材研究,结合教学需要对初中语文基本阅读方法指导进行研究,分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基本阅读方法指导概述。首先阐述了阅读、阅读教学、阅读方法、基本阅读方法、基本阅读方法指导等核心概念,同时梳理了阅读方法和基本阅读方法的发展。其次,从阅读学、阅读教学论、学习方法学、阅读学习论等方面论述了本文的理论依据。第二章:初中语文基本阅读方法指导的价值探究。分别从学生、教师、教材等角度,论述了初中阶段进行基本阅读方法指导的价值,即有助于丰富阅读量,扩大积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等。第三章:初中语文基本阅读方法指导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基本阅读方法指导的现状,发现了阅读教学中存在教师缺乏阅读方法指导知识,没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重视精读法、朗读法的指导,忽视略读法、速读法的指导,以及欠缺指导后的评价等问题。第四章:初中语文基本阅读方法指导的实践探究。从基本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基本阅读方法的指导策略两个角度进行探究。基本阅读方法的指导从含义、发展、作用、要求等确定每一种方法指导的具体内容,朗读法主要论述了朗读技巧的指导、朗读法指导的程序、不同文本的朗读,并列举了表情朗读法和吟咏诵读法两个指导的课例;默读法主要论述了默读的技巧指导、习惯培养、能力的培养与指导,并列举了浏览式默读法和批注式默读法两个课例;精读法主要论述了精读的内容、精读法指导的程序、不同文本的精读法指导等,并在每一种不同文体后列举了一种文体阅读法的课例,最后列举了比较阅读法和写作表达法两种具体精读法的课例;略读法主要论述了略读法的指导程序,列举了略读+精读结合法的课例;速读法主要论述了速读法的指导内容、程序以及基本功训练,列举了计时量化法、浏览法、搜寻法、程序阅读法等速读训练方法。基本阅读方法的指导策略依据阅读方法指导的整个过程探究出了具体可行的策略,具体包括:整体规划,构建基本阅读方法系统;结合实际,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开展教学;巧用课型,开展阅读多种方法指导课;精心设计,丰富指导形式;布置任务,进行巩固和运用;反馈情况,改革评价方式等策略。
二、我是怎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是怎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论文提纲范文)
(1)课例研究:阅读教学的针对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语 |
一、 阅读教学针对性的现状考察 |
二、 阅读教学针对性的研究综述 |
三、 阅读教学针对性的研究思路 |
上编 阅读教学针对性的前提基础 |
第一章 阅读教学针对性的前提:把握文本特点 |
第一节 不同体式的作品需要相适应的阅读方法 |
一、 不同的文体特点对应不同的阅读方式 |
二、 文本分类分层与选点联结的阅读规律 |
三、 不同的文体特点决定教学的不同针对性 |
第二节 阅读教学是特定体式的阅读教学 |
一、 阅读是对特定体式的阅读理解与感悟 |
二、 把握文本特点是阅读教学针对性的前提 |
三、 阅读教学中通常需要注意把握的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阅读教学针对性的基础:了解学生学情 |
第一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需要 |
一、 了解学生的阅读需要 |
二、 满足学生阅读需要的基本路径 |
三、 所教与所需客观存在的差距 |
第二节 在“先学”活动中把握学生的阅读需要 |
一、 “先学”活动利于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 |
二、 体现“先学”教学理念的教改经验 |
三、 建构促进自足的“自学”机制 |
本章小结 |
中编 阅读教学针对性的课例分析 |
第三章 阅读教学针对性教学目标的逆向设定 |
第一节 阅读教学目标设定的现状考察 |
一、 阅读教学目标设定的现状 |
二、 阅读教学目标设定课例考察 |
三、 “读到自己”“读出问题”与目标设定 |
第二节 阅读教学针对性教学目标逆向设定的课例研究 |
一、 写“一言心得”课例研究 |
二、 写“阅读感悟文章”课例研究 |
三、 “指导学生自读并提出问题”课例研究 |
第三节 阅读教学针对性教学目标的逆向设定 |
一、 正逆向设定阅读教学目标比较 |
二、 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
三、 阅读教学针对性的程序设计 |
第四章 阅读教学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即时生成 |
第一节 学生阅读的即时需要决定教学内容的即时生成 |
一、 课程的“预设”与教学的“生成”课例研究 |
二、 “预设与生成理性启示”课例研究 |
三、 “关联机智与即时生成”课例研究 |
第二节 教学的情境性决定阅读教学内容的即时生成 |
一、 阅读教学针对性源于充分的课程“预设” |
二、 阅读教学针对性在于教学中不断突破“预设” |
三、 阅读教学针对性在课程“预设”与教学“生成”中实现 |
第三节 教学具体性决定阅读教学内容预设中即时生成 |
一、 “文章标记”阅读理解与即时生成 |
二、 文章标记效应与阅读教学内容的即时生成 |
三、 “拟标题法”课例对比与即时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阅读教学针对性教学方法的“先学后教” |
第一节 阅读教学针对性“先学后教”的课例研究 |
一、 “运用问答方式了解”的课例研究 |
二、 “根据观察估测”的课例研究 |
三、 “运用作评注方式了解”的课例研究 |
第二节 阅读教学针对性“先学后教”课例的常见类型 |
一、 “阅读-质疑式把握”的课例研究 |
二、 “目标链”与“反应链”对应的课例研究 |
三、 “过渡缺乏针对性”的课例研究 |
第三节 阅读教学针对性“先学后教”缺失的课例研究 |
一、 先学后“不教”的课例研究 |
二、 “未能达标”的课例研究 |
三、 “对话缺乏针对性”的课例研究 |
本章小结 |
下编 阅读教学针对性的理论建构 |
第六章 把握文本特点的分类分层与选点建构 |
第一节 文本特点的分类把握 |
一、 文本特点分类把握的学理 |
二、 文本特点的分类把握 |
三、 文本特点的范例性把握 |
第二节 文本特点的分层把握 |
一、 文本特点分层把握的学理 |
二、 现代散文文本特点的分层把握 |
三、 文本层次与教学层次的结合 |
第三节 文本特点的选“点”建构 |
一、 文本特点选点建构的学理 |
二、 寻找文本的“元生长点”和“次生长点” |
三、 建构文本的“生长点”网络结构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建构促进学生充分“表达”的同步监测机制 |
第一节 促进学生课前充分“表达” |
一、 在“表达”活动中了解学生 |
二、 教会学生善于“提问” |
三、 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 |
第二节 促进学生课中充分“表达” |
一、 “对话互动”是“表达”的主要特征 |
二、 情境是影响学生表达的重要因素 |
三、 “表达”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方式 |
第三节 促进学生课后充分“表达” |
一、 “作业”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功能 |
二、 作业的布置、反馈与分析 |
三、 评量与学生充分“表达”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 分类、分层、选点理论与“读懂”课文 |
二、 关于“选点”的观点和选点教学的实践 |
三、 “把握文本特点”的研究结论 |
四、 “把握学情”“建构阅读教学同步监测机制”的研究结论 |
五、 “阅读教学针对性核心组成要素”的研究结论 |
六、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整本书阅读相关概念界定 |
(一)整本书与整本书阅读 |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
三、研究综述 |
(一)理论方面 |
(二)实践成果方面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现状与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现状 |
一、初中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与理论依据 |
一、教学价值 |
二、理论依据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初中整本书阅读系统规划 |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理论 |
一、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
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 |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流程与方法 |
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评价规则 |
第二节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 |
一、整本书阅读的课外活动组织 |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 |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与部编本结合的教学组织策略 |
一、部编本教材阅读的编排特点 |
二、以自读课文为桥梁,过渡到整本书阅读 |
三、以名着导读为契合点,向整本书阅读延伸 |
第二节 以自读课文为桥梁,过渡到整本书阅读——以《长征》为例 |
一、学情分析 |
二、教学设计原则 |
三、案例设计 |
第三节 以名着导读为契合点,向整本书阅读延伸——以《我是猫》为例 |
一、学情分析 |
二、《我是猫》这本书特点分析 |
三、教学设计依据 |
四、案例设计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3)小学古典小说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小学古典小说选文统计分析 |
第一节 小学语文各版本教材古典小说选文概况统计分析 |
一、选文数量情况分析 |
二、选文来源情况分析 |
三、选文分布情况分析 |
第二节 小学语文各版本教材古典小说单元类别编排情况 |
一、中外名着主题 |
二、人物品质主题 |
三、技能训练专题 |
四、选读课文专题 |
第三节 小学语文各版本教材古典小说改编情况 |
一、题目的改编 |
二、正文的改编 |
第二章 小学古典小说教学内容及问题探究 |
第一节 小学古典小说教学难度高 |
一、文本内容 |
二、学生固有印象 |
第二节 小学古典小说教学要求 |
一、课程标准的概述 |
二、教材中的具体要求 |
第三节 小学古典小说教学内容概述与现状分析 |
一、小学古典小说教学内容概述 |
二、人教版古典小说选文代表性课例教学内容统计分析 |
第四节 人教版古典小说选文教学内容评析 |
一、人教版古典小说选文教学内容合理性分析 |
二、人教版古典小说选文教学内容不足之评议 |
第三章 小学古典小说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示例 |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理念在小学古典小说教学中贯彻的可能性 |
一、整本书阅读的内涵及其在小学阶段的特性研究 |
二、小学古典小说整本书阅读理论支撑 |
三、小学古典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参考 |
第二节 与原着进行有机链接 |
一、回目阅读 |
二、原文阅读 |
第三节 感受古典小说体裁特征 |
一、作品背景 |
二、表达特征 |
三、文学常识 |
第四节 小学古典小说选文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
二、学情分析 |
三、《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
四、《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经验总结与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
(4)内隐学习理论视域下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理论依据 |
(五)研究目的与意义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内隐学习理论概述 |
(一)内隐学习理论的内涵 |
(二)内隐学习理论的特征 |
(三)内隐学习理论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优势 |
二、统编版小学文言文教学内容与目标审视 |
(一)统编版小学文言文内容概览 |
(二)统编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与要求 |
三、内隐学习理论视域下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 |
(一)现状调查研究设计 |
(二)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四、内隐学习理论与小学文言文教学相结合的具体策略 |
(一)借助内隐学习,培养兴趣,减轻负担 |
(二)以外显促内隐,注重文言文积累与迁移 |
(三)重视文言文诵读,逐步培养语感 |
(四)注重隐性因素熏陶,感受人文内涵 |
(五)采用多元教学评价,关注隐性素养 |
五、总结与讨论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6)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表目录 |
图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问题与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核心概念:文言、文言文课程、辞章 |
上编:问题现状 |
第一章 文献综述:艰难前行的文言文课程研究 |
第一节 言、文关系热点讨论凸显问题焦点 |
第二节 文言文课程内容建设呼声渐起 |
第二章 现实写照:文言文教学遭遇多重困扰 |
第一节 考纲与课标存在明显分歧 |
第二节 教材落实课标多向度目标有困难 |
第三节 文言文教学面临诸多困难 |
中编:历史脉络 |
第三章 民国时期文言文学习渐变为文言学习 |
第一节 文言文辞章地位逐渐弱化 |
一、国文课标对文言文辞章较为重视 |
二、民国早期国文教材重视辞章 |
三、1930 年代以后文言文辞章地位逐渐弱化 |
第二节 文言文学习被文言学习取代 |
一、文言水平成为中学生国文程度的重要指标 |
二、民国文言文课程的实用取向强化文言 |
三、古文语译成为文言文课程内容的主体 |
第四章 1963 年起文言文学习变成文言知识学习 |
第一节 单一的“阅读能力”取向强化文言学习 |
一、1950 年代古典文学短暂回归 |
二、1963 年起文言知识的主体地位确立 |
三、不同时期语文教材持续强化文言知识 |
第二节 文言知识进一步窄化为文言语法知识 |
一、文言语法知识逐渐成为文言知识的主体 |
二、文言语法知识由手段变成课程的内容 |
下编:建构路径 |
第五章 文言文课程应以文化为取向 |
第一节 新课标文言文课程目标的调整 |
一、提出文言文多向度的课程目标 |
二、语文教材相应作出调整 |
三、转向的真正实现存在诸多困难 |
第二节 新时期文言文课程的文化取向 |
一、能力取向对文言文课程实施造成牵制 |
二、文言文课程的文化取向转变 |
第六章 文言文课程内容应以辞章为核心 |
第一节 辞章是文、道的会合点 |
一、注重文辞是古文载道之必需 |
二、文、道会合于辞章 |
三、辞章的构成元素 |
四、重视辞章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 |
第二节 以辞章为核心的文言文课程内容 |
一、以辞章为核心是文言文课程的内在要求 |
二、从传统中吸纳文言文辞章知识 |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构“辞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民国国文教材课文影印选辑 |
附录二:高中文言文教学调查问卷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编着等科研成果 |
(7)《伯牙绝弦》的教学现状调查与教学内容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新课改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
(二)缺乏教学内容标准 |
(三)《伯牙绝弦》教学“热”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一)文言文教学相关研究 |
(二)《伯牙绝弦》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意义 |
(一)丰富语文文体教学理论 |
(二)体现语文核心素养 |
(三)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伯牙绝弦》教学调查 |
第一节 《伯牙绝弦》教材调查 |
第二节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调查 |
一、教学案例调查 |
二、教师访谈 |
三、课后练习及相关测试题调查 |
四、学生访谈 |
第二章 《伯牙绝弦》的教学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第一节 《伯牙绝弦》的教学问题分析 |
一、教学目标问题 |
二、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问题 |
第二节 《伯牙绝弦》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新课标”教学内容标准的缺失 |
二、教学目标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三、教学内容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三章 《伯牙绝弦》教学内容的重构 |
第一节 文言文教学理论基础及《伯牙绝弦》的文本解读 |
一、文言文教学理论基础 |
二、《伯牙绝弦》的文本解读 |
第二节 《伯牙绝弦》教学目标的确定 |
一、教学目标具体化 |
二、教学目标细化 |
第三节 《伯牙绝弦》教学内容的确定 |
一、依据体式选择教学内容 |
二、依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
三、依据师情选择教学内容 |
第四节 《伯牙绝弦》名师课例分析 |
一、《伯牙绝弦》教学类型的定位 |
二、有机统一的“一体四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汉语阅读教学中运用现状研究 ——以延吉市JG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汉语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
2.1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
2.2 思维可视化 |
2.3 双重编码理论 |
2.4 基本顺序思想 |
2.5 左右脑分工理论 |
2.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7 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汉语阅读教学中运用现状 |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2 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汉语阅读教学中运用现状 |
3.3 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汉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效果 |
3.4 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汉语阅读教学中运用现状与运用效果的相关统计 |
第四章 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汉语阅读教学中运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教师教学运用问题及成因分析 |
4.2 学生学习运用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9)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 |
(一) 语文学科的内在需求 |
(二) 课内外阅读衔接的问题需要 |
(三) 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需要 |
(四) 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 有利于丰富实践成果,提高对课内外阅读衔接的重视 |
(二) 有利于深入探究优化策略,促进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
(三) 有利于提高阅读体系的科学性,保障阅读的“质”与“量”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分析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访谈法 |
第一章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阅读 |
(二)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
(三) 课内外阅读衔接 |
二、理论基础 |
(一) 系统论 |
(二) 自然教育理论 |
(三) 生活教育理论 |
(四) 学习迁移理论 |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实践取向 |
(一) 课内外阅读衔接立足学生整体发展的需求 |
(二) 课内阅读保证学生同一性发展 |
(三) 课外阅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
(四) 课内外阅读衔接要突出年段性 |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现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背景与调查目的 |
(一) 调查背景 |
(二) 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选取 |
(一) 学生取样方法 |
(二) 家长取样方法 |
(三) 教师取样方法 |
三、调查工具的设计及内容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内容 |
(二) 访谈提纲的设计及内容 |
四、调查过程与统计过程 |
(一) 学生问卷的调查过程 |
(二) 家长问卷的调查过程 |
(三) 回收问卷的统计过程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现状分析 |
一、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二) 课内外阅读内容衔接的现状 |
(三) 课内外阅读方法迁移运用的现状 |
(四) 课内外阅读方式衔接的现状 |
(五) 课内外阅读评价衔接的现状 |
(六) 对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期待 |
二、家长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家长基本情况分析 |
(二) 课内外阅读内容衔接的现状 |
(三) 课内外阅读方法迁移运用的现状 |
(四) 课内外阅读方式衔接的现状 |
(五) 课内外阅读的家长参与度 |
(六) 对课内外阅读的困惑与建议 |
三、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一)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二) 对学生课内外阅读的看法和目标定位 |
(三) 课内外阅读内容衔接的现状 |
(四) 课内外阅读方法迁移运用的现状 |
(五) 课内外阅读方式衔接的现状 |
(六) 课内外阅读评价衔接的现状 |
四、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问题呈现与分析 |
(一) 课内外阅读内容衔接良好,但学生自主选择空间不足 |
(二) 课内外阅读方法迁移运用的情况有待改善 |
(三) 课内外阅读方式衔接不足,阅读方式单一 |
(四) 课内外阅读评价衔接不良,评价方法陈旧 |
(五) 课内外阅读时间严重匮乏 |
(六) 课内外阅读家长参与度低 |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优化策略 |
一、树立全新的阅读理念 |
(一) 真正的阅读发生在课堂之外 |
(二) 语文阅读应与生活相结合 |
(三) 语文阅读应注重“质”与“量”结合 |
(四) 注重学生阅读独特体验和感受 |
二、确立正确的衔接施行原则 |
(一) 学生为本原则,立足阅读主体 |
(二) 生活为本原则,关注阅读本质 |
(三) 教材为本原则,建立阅读系统 |
(四) 实践为本原则,保证阅读时间 |
三、确立适切的阅读内容作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核心 |
(一) 从学生兴趣出发,激发阅读“兴奋点” |
(二) 从教材体系出发,发现阅读“衔接点” |
(三) 从学生生活出发,找到阅读“共振点” |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纽带 |
(一) 增强主动进行语文阅读的意识 |
(二) 培养热爱语文阅读的情感 |
(三) 磨砺坚持语文阅读的意志 |
(四) 引导迁移运用阅读方法的行为 |
五、多样的阅读方式是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必要形式 |
(一) 安静的独立阅读,构建自我阅读体系 |
(二) 友好的同伴共读,享受阅读乐趣 |
(三) 亲密的亲子共读,共享阅读成果 |
(四) 有趣的探究式阅读,培养阅读思维 |
六、多元的阅读评价方式是课内外阅读衔接的保证 |
(一) 采取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评价,提升课内外阅读积极性 |
(二) 采用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增强课内外阅读互动性 |
(三) 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加强课内外阅读融合性 |
七、家校合作,鼓励家长成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参与主体 |
(一) 亲子共读,让家长成为课内外阅读的参与者 |
(二) 家长陪读,让家长成为课内外阅读的监督者 |
(三) 家长打卡,让家长成为课内外阅读的反馈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致谢 |
(10)初中语文基本阅读方法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基本阅读方法指导概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阅读 |
二、阅读教学 |
三、阅读方法 |
四、基本阅读方法 |
五、基本阅读方法指导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阅读学 |
二、阅读教学论 |
三、学习方法学 |
四、阅读学习论 |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第二章 初中语文基本阅读方法指导的价值探究 |
第一节 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积累和阅读能力提升 |
一、丰富阅读量 |
二、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 |
三、提升阅读鉴赏力 |
四、系统地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
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第二节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
第三节 有助于教师开展阅读教学 |
一、达成阅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
二、提供教学的思路 |
三、提升阅读教学技能 |
四、更好地利用教材开展教学 |
第三章 初中语文基本阅读方法指导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初中语文基本阅读方法指导的现状 |
一、初中语文基本阅读方法指导的现状调查 |
二、初中语文基本阅读方法指导的现状分析 |
第二节 初中语文基本阅读方法指导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欠缺阅读方法指导的知识 |
二、教学中缺乏系统的阅读方法指导 |
三、几种基本阅读方法的指导极不均衡 |
四、阅读方法指导后欠缺评价和巩固 |
第四章 初中语文基本阅读方法指导的实践探究 |
第一节 初中语文基本阅读方法的指导 |
一、朗读法的指导 |
二、默读法的指导 |
三、精读法的指导 |
四、略读法的指导 |
五、速读法的指导 |
第二节 初中语文基本阅读方法指导的策略 |
一、整体规划,构建基本阅读方法系统 |
二、结合实际,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开展教学 |
三、巧用课型,开展多种阅读方法指导课 |
四、精心设计,丰富指导形式 |
五、布置任务,进行巩固和运用 |
六、反馈情况,改革评价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四、我是怎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论文参考文献)
- [1]课例研究:阅读教学的针对性[D]. 周周. 上海师范大学, 2013(11)
- [2]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D]. 赖舒芸.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3]小学古典小说教学研究[D]. 王波羽.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内隐学习理论视域下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 王琳. 西南大学, 2020(01)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研究[D]. 童志斌. 上海师范大学, 2014(11)
- [7]《伯牙绝弦》的教学现状调查与教学内容重构[D]. 杨健.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7(01)
- [8]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汉语阅读教学中运用现状研究 ——以延吉市JG小学为例[D]. 蔡英丹. 延边大学, 2019(03)
- [9]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调查研究[D]. 狄梦.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10]初中语文基本阅读方法指导研究[D]. 张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