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浦、海南蓬莱三水铝土矿的矿物组成及形成机制

福建漳浦、海南蓬莱三水铝土矿的矿物组成及形成机制

一、福建漳浦及海南蓬莱三水型铝土矿物质成分及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钟海仁[1](2020)在《重庆南川铝土矿沉积物源及含矿岩系伴生锂赋存状态和富集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锂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矿产之一,古风化壳沉积型铝土矿常共伴生的锂是潜在的巨大锂资源库,是沉积型锂矿最重要的找矿方向之一。为充分认识铝土矿成矿过程及其含矿岩系共伴生锂的分布特征、赋存状态和富集机理,丰富沉积型锂矿成矿理论,本文以黔北—渝南成铝带重庆南川沉积型铝土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矿物学、全岩地球化学、微区原位分析、碎屑锆石年代学和同位素研究。研究表明铝土矿碎屑锆石主要为陆壳的、与造山/弧作用相关的花岗岩类锆石,U-Pb年龄从太古代到晚泥盆世(3054406 Ma)均有出现,但高峰在1251732 Ma,峰值年龄出现在800 Ma和1000 Ma,且锆石εHf(t)值主要分布在-1510。铝土矿和韩家店组、黄龙组一致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和沉积古地理环境暗示后两者是铝土矿最直接的物源。对比华南板块不同地层的地质特征、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发现来自江南造山带西段和华夏古陆板块南岭—云开地块的中新元古代长英质岩石是碎屑锆石最主要的初始物源,而扬子西缘和北缘贡献较少。含矿岩系中的锂与铝土矿伴生,铝土矿及其成矿母岩长时期的风化-沉积作用是伴生锂的主要形成机制,碎屑锆石指示初始物源区与锂的富集无关。(古)海陆交汇的弱氧化-弱还原的陆相、海陆过渡相环境里,近物源区的滨海沼泽—泻湖潮坪相沉积体系,高盐度、强蒸发的干燥条件是Li富集的理想场所。本区铝土矿含矿岩系中的锂主要在中上部富集,即致密状铝土矿—硬质块状黏土岩,其次在铁质岩中也有富集,顶部煤层(线)中亦存在锂富集现象,但在土状铝土矿层中不富集。就元素相关性而言,Li的富集因素主要由主量元素显示,尤其与Al、Si关系密切,与大部分微量元素均无明显关系。从赋存矿物方面,锂主要和黏土矿物有关,尤以高岭石和伊利石最为重要,与硬(软)水铝石关系不大,铁(矿物)的有无和价态高低对锂的富集有影响。锂赋存状态较复杂,在铝土矿(岩)含矿岩系中呈简单离子吸附态的锂元素很少,而主要以类质同象置换方式赋存于黏土矿物和铝矿物中,并以黏土矿物为主。同时不能完全排除锂的独立(黏土)矿物存在。在黏土矿物中可能存在Li++A13+→Si4+的异价类质同象;水云母在合适温压条件下也存在Li++A13+→2Fe2+代换系列;早期成岩阶段形成的硬水铝石类矿物可能存在较弱的Li++Mg2+→Al3+置换;Li+主要以补充到未占满的八面体空隙或六方网中心的形式稳定存在。

钟海仁,孙艳,杨岳清,王登红,黄凡,赵芝[2](2019)在《铝土矿(岩)型锂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潜力》文中研究表明铝土矿常共伴生Li、Zr、Nb、Sc等三稀元素,是潜在的巨大沉积型锂资源库。铝土矿中锂的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研究,对丰富发展锂矿成矿理论和实现铝土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意义重大。文章系统收集了中国山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和重庆等地区铝土矿床的地球化学、矿物学、年代学资料,探讨了锂的赋存、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和综合利用前景。黔北、渝南、豫西、晋中北铝土矿区的古风化壳沉积型富锂铝土矿(岩),成矿时代为晚石炭世本溪期和中二叠世梁山期,锂主要富集于含矿岩系中、下部致密块状铝土岩(高铝黏土岩)-硬质黏土岩中,其A/S值为1.1~1.8,w(SiO2)为25%~45%,w(Al2O3)介于35%~55%,而在土状铝土矿中w(Li)偏低。锂主要以离子交换和离子吸附2种形式赋存在高岭石、绿泥石、蒙脱石等黏土矿物中,并且当黏土矿物含量高、种类多时,w(Li)更高。铝土矿(岩)型锂是沉积型锂资源的重要而巨大的来源,黏土提锂在实验和工业上的进展为铝土矿中锂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广阔前景。

乔龙[3](2016)在《右江盆地及其周缘地区构造演化及铝土矿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论文通过对右江盆地及其周缘地区碎屑岩、岩浆岩以及铝土矿开展显微镜观察、XRD分析,地球化学元素分析以及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测试、39Ar-40Ar年龄测试以及裂变径迹等研究系统阐述了区域构造活动事件及相关动力学机制,并对晚二叠世沉积型铝土矿和第四纪风化堆积型三水铝土矿成矿作用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通过对右江盆地东南部大容山花岗岩带中继承锆石年龄与华夏板块、扬子板块碎屑沉积年龄图谱、Hf同位素及其TDM2模式图综合对比,判定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构造界线位于大容山地区北部。对右江盆地东缘中下泥盆统中的碎屑沉积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测试,识别出右江盆地碎屑沉积年龄图谱特征记录了960 Ma、440 Ma主要构造活动事件。对晚二叠世沉积铝土矿代表性区域的样品进行了XRD测试,地球化学主微量测试和锆石年代测试,分析出铝土矿物质来源主要是与岛弧相关的火山喷发物质或者中酸性岩浆风化的产物。对于大容山花岗岩综合进行锆石U-Pb年龄测试、39Ar-40Ar年龄测试,得出大容山花岗岩主要侵入活动发生于250 Ma的结论,大容山花岗岩经过期反复的岩浆侵位并经历了长期的冷却过程;对早中三叠统地层碎屑沉积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试,不同时期锆石年龄物质来源有所差异;综合岩浆岩、地层、构造等方面证据,构建了印支期陆陆碰撞模型,包括板片断离-地壳熔融、逆冲推覆-盆地充填、双向挤压-盆内褶皱三个阶段。对区域内燕山期岩体进行了精确的年代学测试,确定了右江盆地东缘燕山期两期岩浆活动的精确时间为158 Ma和100 Ma,该年龄代表了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伸展活动的具体时间;以右江盆地区域内花岗岩与铝土矿为研究对象进行锆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证明广西地区在中生代后期存在广泛的地壳伸展。对桂中地区区域内岩浆岩、碎屑岩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裂变径迹年龄反演模式图显示区域地壳在中新世(10 Ma)快速抬升与剥露,形成桂中汇水盆地和风化型三水铝土矿;区域250 Ma大容山S型花岗岩和100 Ma花岗岩遭受风化剥蚀,为区域红土风化型三水铝土矿主要来源,区域内沉积碎屑岩层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构建了风化物质异地堆积成矿模型。

王明理[4](2015)在《铁铝共生矿碳热还原过程矿相转变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拥有储量丰富的铁铝共生矿资源,由于其氧化铁和氧化铝含量均未达到不到各自的工业品位要求,只有综合利用提取铝和铁等有价元素才具有经济性,因此铁铝共生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对我国铝土矿资源和钢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本论文在“转底炉还原—电炉熔分—铝酸钙渣提取氧化铝”综合处理铁铝共生矿新工艺的基础上,以广西贵港铁铝共生矿、煤、分析纯碳酸钙以及石灰为原料,系统研究了预还原温度、时间、配钙量和配碳量等条件对铁铝共生矿预还原过程中铁的金属化率、铝酸钙的矿相生成转变规律和预还原矿微观形貌的影响规律,并研究了 MgO杂质和降温制度对熔分还原后铝酸钙渣矿相转变和氧化铝浸出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当预还原时间时间0~60min时,球团的金属化率随还原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当时间延长至90min时球团的金属化率反而下降。预还原后球团中的主要矿相为Fe、β-2CaO·Si02、12Ca0·7Al203、2Ca0·A1203·Si02和 3CaO·A1203,且随着还原时间的增加,球团中物相种类基本没有变化,但物相含量发生变化。随着预还原时间的增加,液相量增多,预还原矿强度变大。当预还原温度为1200℃~135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料柱外观形貌变化很大,1350℃还原时预还原矿部分自粉。预还原矿的金属化率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高。不同预还原温度的物相种类均主要为 Fe、β-2Ca0 Si02、12Ca0·7A1203、2CaO·A1203·Si02 和 3CaO A12O3,温度高于1350℃时有γ-C2S生成。当配钙比为0.4~1.2时,预还原矿铁金属化率随着配钙比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当C/A为0.8时金属化率达到最大,为55.98%。配钙比对预还原矿物相组成影响不大,主要物相为 Fe、β-2CaO·SiO2、12Ca0·7A1203、2CaO·A1203·Si02 和 3CaO·Al203。配碳量对预还原矿的金属化率影响不大,随着C/O比升高,金属化率略微升高;其主要矿相均为 Fe、β-2CaO SiO2、12CaO 7A1203、2CaO Al203 SiO2 和 3CaO.A1203。铁铝共生矿预还原过程最佳工艺条件为:预还原温度为1250℃,保温时间为30min,C/A为0.8,C/O为1.2,此时预还原矿的金属化率为63.10%。碳热还原过程中石灰中的MgO含量对熔分还原后铝酸钙渣矿相组成影响很大,当MgO含量较高时铝酸钙渣主要矿相为20CaO·13Al2O3·3MgO·3SiO2,其氧化铝浸出率较低;而MgO含量较低时铝酸钙渣主要矿相为12CaO·7Al2O3,其氧化铝浸出率较高。20CaO·13Al2O3·3MgO·3SiO2生成量是决定铝酸钙渣浸出的主要因素。碳热还原过程中降温速率对熔分还原后铝酸钙渣矿相组成影响很大,随着降温速率的减小,20CaO·13Al203·3MgO·3SiO2增多,12CaO·7Al2O3减少,其氧化铝浸出率随着降温速率的减小而降低。降温速率不能超过20℃/min,否则大部分Al2O3以2CaO·Al2O3·SiO2相存在,从而降低了铝酸钙渣的氧化铝浸出率。

赵俊彩[5](2013)在《桂西第四纪喀斯特地貌与堆积型铝土矿分布规律》文中研究指明广西铝土矿资源储量排在全国的第三位,河南和山西分居第一位和第二位。桂西第四纪岩溶堆积型铝土矿是迄今为止广西唯一被工业利用的铝土矿矿床类型,开展该区堆积型铝土矿的成矿过程研究以及底板高程、矿体厚度等对矿石质量影响的探索性研究,丰富同类型矿床勘查和矿石质量评估的研究方法,以便能更好的找出优质矿体、提高矿石冶炼的利用率,增强国内资源保障能力,降低对外依存度,带动起一方经济的发展。桂西地区出露地层有上寒武统、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本区构造变形较为复杂,构造方向和褶皱形态也因地而异,差别较大。沉积型铝土矿(原生铝土矿)层是堆积型铝土矿的矿源层,它赋存在上二叠统合山组底部的古岩溶风化面上;堆积型铝土矿主要赋存在其邻近的岩溶洼地、谷地及缓坡坡地上。本文以GIS相关绘图软件为平台,以多元统计方法为手段,并结合多重分形等方法,研究桂西地区的东凌、大道、都安、敬德、新圩南、禄栋东、三合、渠洋、龙臻、龙表、新圩Ⅴ-Ⅵ等11个不同矿区喀斯特地貌特征、矿区内矿体厚度以及矿石内主要化学组分的空间变化,分析矿体底板高程对矿体厚度和矿石内化学组分Al2O3、SiO2、Fe2O3、烧失量、A/S、A/F等的影响。基于大量矿床勘查工程数据,利用多元统计及分形等方法,分析了铝土矿体赋存环境以及分布特征。堆积型铝土矿的空间展布、矿体形态、矿石成分等都与底板碳酸盐岩的古岩溶密切相关。利用铝土矿体底板高程数据反映了现代喀斯特地貌特征,不同矿体多重分形谱宽度有一定差异,反映强度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分形谱高差较小,说明凹凸变化比较随机。铝土矿矿体厚度分布差异性较大,多重分形谱较宽;同时谱线呈左钩,显示高值分布比较集中;铝土矿Al2O3含量谱线对称,反映分布较为均匀。矿体底板高程、厚度以及品位数据相关性较差;同时主成分分析中主因子个数较多,说明矿体物理属性与化学属性演化过程中受不明因素制约。桂西铝土矿富集区内成矿规律比较相似,并且矿化富集程度整体较为均匀。

王佳奇[6](2013)在《桂中三水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桂中三水铝土矿区位于华南板块西南部,是我国唯一大型三水铝土矿矿床。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三水铝石至今,前人对桂中三水铝土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做了详细研究,但是在矿体层序、地球化学元素组成及活动、物质来源、成矿过程等方面研究程度不够。论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分析处理,对桂中三水铝土矿进行研究。将不同粒径矿石分离,详细研究了三水铝土矿中基质红土与矿石、不同粒径矿石间的特征和相互联系。桂中三水铝土矿主要赋存于第四纪红土层中,分布于岩溶平原上的低丘、矮岭或台地上。矿体主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层序自下向上依次为底板碳酸盐岩、粘土层、铝土矿层、表层土,且由于受到后期地质作用改造,形成不同的层序组合。三水铝土矿形成与保存过程中受地形影响。对红土与矿石样单独研究,通过显微镜、X衍射、差热、环境扫描电镜等方法分析显示:红土样与矿石样主要的组成矿物相似,均为三水铝石、高岭石、赤铁矿,另外还含有石英、锆石等矿物。地球化学组成分析显示:红土以及矿石样常量元素组成以Al2O3、SiO2、Fe2O3及烧失量为主,但含量相差较大,红土样中Al2O3、SiO2含量集中在30%-40%,Fe2O3含量约为12%,而矿石样中,Al2O3、Fe2O3分别含量集中在30%、40%,SiO2含量约为12%;微量元素不同样品间变化较大;明显富集REE;马岭矿区和石牙矿区稀土元素最为富集,王灵、覃塘矿区样品稀土元素总量变化最大;不同矿区铈异常存在差异;部分矿区的不同矿石铈异常存在差异。通过稳定元素比率、锆石定年分析桂中三水铝土矿物质来源显示:底板碳酸盐岩、分布于桂中及周边的岩体均为桂中三水铝土矿成矿物质的重要来源。综合分析矿体层序、矿石粒度空间变化、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因素,初步总结成矿过程为:矿石原始堆积、矿石破坏与红土混合、后期破坏与矿石逸散三个环节。

唐珏[7](2012)在《基于热压块的高铁三水铝土矿还原—选分新工艺的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铁矿石和铝土矿石进口量持续的增多,铁矿资源和铝矿资源的供应已分别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和铝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作为一种含铁铝的复合型矿产资源,高铁三水铝土矿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针对高铁三水铝土矿的综合利用研究已进行了多年,先后出现了铁铝分选法、先铝后铁法、先铁后铝法。由于高铁三水铝土矿中铁铝嵌布胶合、密切共生,铁铝分离极为困难,到目前为止,高铁三水铝土矿仍未得到开发利用。针对高铁三水铝土矿的原料特性和研究利用现状,本文提出了基于热压块法的高铁三水铝土矿还原选分新工艺。通过热压含碳球团的制备实验,研究了配碳比、矿粉粒度和煤粉粒度对其高铁三水铝土矿热压含碳球团抗压强度的影响,确定了合理的高铁三水铝土矿热压含碳球团热压工艺参数。通过还原选分实验,研究了磁场强度、还原时间、配碳比、还原温度等工艺参数对还原选分效果的影响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热压块的高铁三水铝土矿还原-选分新工艺可以实现高铁三水铝土矿铁铝的分离,铁、铝的收得率均可高于85%;(2)配碳比对高铁三水铝土矿热压含碳球团的抗压强度有显着地影响,提高配碳比可显着提高抗压强度;细化矿粉粒度,可大幅度促进热压含碳球团抗压强度的提高;煤粉的细化有助于抗压强度的提高,但其提高幅度相对较小。仅从抗压强度而言,适宜高铁三水铝土矿热压含碳球团的制备工艺参数为:配碳比不小于1.00,矿粉粒度不大于100目,煤粉粒度不大于100目,在此条件下,高铁三水铝土矿热压含碳球团的抗压强度大于1000N/个;(3)适宜的高铁三水铝土矿热压含碳球团还原选分工艺参数为:配碳比1.00、铝土矿粒度-100目、煤粉粒度-100目、还原温度不小于1350℃、还原时间不小于70min,磁场强度45mT;在此条件下,新工艺指标为:选分产物品位78.46%、金属化率91.29%、铁的收得率87.01%;尾矿中A1203的品位为55.03%、A1203的收得率为86.21%;(4)得到的选分产物为高金属化率的金属铁粉,可进一步处理用于钢铁生产;选分尾矿为高品位的含铝资源,可作为铝工业的优质原料;(5)热力学分析表明高铁三水铝土矿的碳热还原需要较高的温度和较高的CO浓度;当还原终了时,含铁物相主要以单质铁的形式存在,并有少量铁以Fe3c的形式存在和极少量Fe的存在于Al1.98Fe0.02O5Si含铝物相主要以Al2O3、Al2.272O4.864Si0.728、Al1.98Fe0.02O5Si的形式存在。

王庆飞,邓军,刘学飞,张起钻,李中明,康微,蔡书慧,李宁[8](2012)在《铝土矿地质与成因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我国铝土矿矿产时空分布广,类型多样,铝土矿地质与成因研究对促进铝土矿地质学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铝土矿矿床分类、铝土矿的矿体形态与内部结构、矿体层序、物质组成、物质来源、成矿环境和成因机制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铝土矿地质学的研究进展,阐释了我国铝土矿的部分特征,提出了近年我国铝土矿研究的部分新方法与观点;应用铝土矿中碎屑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特征,判识了多个喀斯特型铝土矿集中区的物质来源,提出多数喀斯特型铝土矿多具有异源特征,与区域重大地质事件具有成因联系,是洋陆俯冲、大陆漂移以及集中风化等多因耦合的结果。提出了我国喀斯特型铝土矿迁移机制,认为华北板内铝土矿(山西、河南)成因机制主体为"离子结晶与碎屑沉积"综合成因;而华南铝土矿(贵州、广西)成因机制主体为"离子结晶"成因。

蔡凌波[9](2009)在《赤泥直接还原反应行为及其还原强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钢铁工业对铁矿石的需求逐年上升,高品位富矿和易选冶铁矿资源的日益减少,使一些复杂含铁矿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赤泥是氧化铝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废弃物,其中的有价元素具有综合开发利用价值。本文研究的赤泥是广西高铁三水型铝土矿经拜耳法溶出后得到的赤泥,赤泥中含较高的铁、铝、硅氧化物,铝、铁嵌布关系十分复杂,部分铝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铁矿物中,常规方法难以分离铁和其它脉石矿物,采用煤基-直接还原工艺可以实现铁和其它脉石矿物分离。本文综合运用X-射线衍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研究了直接还原过程中铁、铝、硅的反应行为,为含高铝、硅的铁矿物的还原分选提供理论指导,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如下:(1)赤泥煤基直接还原-磁选分离研究表明:随着还原温度升高,还原时间延长,还原产品磁选分离效果显着提高。当还原温度为1150℃,还原时间为180min,磨矿细度-0.074mm含量占89.7%,磁场强度为8×104A/m的条件下得到磁选精矿TFe为72.07%和铁回收率在79.34%的铁精矿。(2)对赤泥反应行为研究表明:赤泥中矿物在还原过程中受热发生一系列相变反应,其中针铁矿、三水铝石、一水铝石、高岭石首先脱水,然后变成氧化铁、氧化铝和二氧化硅等。还原过程中反应热力学分析表明,铁氧化物还原生成的FeO相和Al2O3和SiO2反应生成铁橄榄石和铁尖晶石,这些化合物的生成不利FeO相还原成金属Fe相。运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分析赤泥还原产品表明,还原产品铁晶粒颗粒细小,分布分散;铁橄榄石和铁尖晶石等低熔点物生成增加了还原难度,且低熔点物包裹着铁晶粒颗粒,阻碍了还原气体的扩散与迁移,还原分选变得困难;铝、硅影响铁氧化物还原行为研究表明,铝、硅氧化物和铁氧化物之间相互扩散并发生固相反应,在FeO大量生成阶段对铁还原影响最大,随还原进行影响逐渐减小,氧化铝相对二氧化硅来说影响铁还原程度大些。(3)添加剂强化赤泥还原研究表明:单独使用CaF2和Na2CO3效果不如两种配合使用,还原温度1150℃,还原时间180min,磨矿细度-0.074mm含量占77.3%,磁选磁场强度8×104A/m的条件下,配加5%CaF2+5%Na2CO3后,还原产品经磨矿磁选得到的精矿TFe品位为85.14%,铁回收率达到87.89%。添加剂促进赤泥还原机理分析表明,CaF2和Na2CO3使还原过程中铁橄榄石和铁尖晶石的生成得以抑制,FeO相能更有效的还原成金属铁,且金属铁晶粒容易长大并相互兼并成连续铁晶相,金属铁和其它低熔点物质分界面明显,还原分离效果显着。

胡静波[10](2006)在《老挝波罗芬高原遥感找矿信息提取及红土型铝土矿资源评价》文中提出铝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铝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具备充足的铝土矿后备资源,因此,对铝土矿的勘查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勘查铝土矿资源的方法很多,针对不同成因类型的铝土矿,其勘探方法包括地质填图法、地貌法、遥感地质法和物探方法等。本文将以老挝波罗芬高原上的红土型铝土矿勘查为例,探讨一种适合该类型铝土矿的遥感找矿信息提取方法。文章以位于老挝波罗芬高原南东部的帕克松矿权登记区为实测研究对象,利用ETM+卫星遥感数据,进行与金属矿化有关的遥感找矿信息提取方法研究。研究过程中,首先对所获得的地质资料、遥感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研究蚀变矿物中的离子或离子基团的光谱特征以及它们在对应ETM图像各波段(ETM1~5、7)上的光谱特征及其光谱差异性,据此建立矿化蚀变遥感信息增强提取模型;然后对图像进行大气校正、几何校正、镶嵌等的数据预处理;再根据设计的图像信息增强提取模型,经多次实验及统计分析后,选取最佳的波段组合,合成增强了的矿化蚀变信息提取图像。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验证矿化异常信息后,对图像进行监督分类处理,进一步去除干扰信息,并统计出矿化异常的分布面积。该方法用具体公式表达出来,即“多元数据分析+比值+主成分分析+分类”,其中,用于增强矿化信息的“比值+主成分分析”,在研究中选用ETM5/1及PCA(1,4,5,7)。以PC1(R)+ETM5/1(G)+PC3(B)为最佳波段组合,构成假彩色矿化信息增强图像,提取了铝土矿矿化信息。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遥感图像解译与分析,基本查明了研究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成矿地质背景条件,构建了红土型铝土矿的找矿模型。在对帕克松测区成功提取矿化信息的基础上,用该方法对波罗芬高原进行了遥感找矿预测,求得红土型铝土矿预测区8个,参考帕克松测区实测而得的各储量计算参数,获得铝土矿预测资源量18.77亿吨。

二、福建漳浦及海南蓬莱三水型铝土矿物质成分及形成机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漳浦及海南蓬莱三水型铝土矿物质成分及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南川铝土矿沉积物源及含矿岩系伴生锂赋存状态和富集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锂资源情况
        1.1.1 全球主要锂资源类型及现状
        1.1.2 国内锂资源概况
        1.1.3 沉积型锂矿开发利用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1 铝土矿沉积物源
        1.3.2 伴生锂资源规律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特征
    2.1 铝土矿成矿区带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及其演化
    2.4 矿区地质
3 仪器方法和实验结果
    3.1 样品及测试方法
    3.2 矿物组成和结构
        3.2.1 矿物组成
        3.2.2 结构特征
    3.3 地球化学特征
        3.3.1 主量和微量元素
        3.3.2 稀土元素
        3.3.3 LA微区原位分析
    3.4 碎屑锆石分析
        3.4.1 锆石U-Pb定年
        3.4.2 锆石Hf同位素
        3.4.3 锆石原位微量元素
4 铝土矿沉积物源探讨
    4.1 铝土矿成矿母岩示踪
    4.2 碎屑锆石年龄谱指示初始物源区
5 伴生锂赋存状态及富集机理分析
    5.1 锂分布特征及其赋存状态
        5.1.1 矿层层位和矿石含锂特征
        5.1.2 锂与主微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5.1.3 相关淋滤浸出实验
    5.2 赋存状态的约束机理
    5.3 锂在铝土成矿过程中的迁移富集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铝土矿(岩)型锂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 锂资源现状分析
2 中国铝土矿(岩)的类型和分布
3 中国铝土矿(岩)中锂等伴生元素的分布
    3.1 中国主要含锂铝土矿(岩)带的分布
    3.2 含锂铝土矿(岩)的形成时代及沉积环境
    3.3 铝土矿(岩)不同结构层位中的锂分布特征
    3.4 不同类型铝土矿(岩)石中锂的分布特征
    3.5 锂的分布和铝土矿(岩)化学成分的关系
        3.5.1 锂和主要元素的关系
        3.5.2 锂和微量元素的关系
    3.6 铝土矿(岩)中锂的赋存状态探讨
4 铝土矿(岩)中锂的综合利用前景分析
5 结论

(3)右江盆地及其周缘地区构造演化及铝土矿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性
        1.4.1 研究意义
        1.4.2 创新性
    1.5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特征
        2.1.1 区域断裂
        2.1.2 区域褶皱
    2.2 地层层序与分布
        2.2.0 早古生代地层
        2.2.1 晚古生代地层
        2.2.2 中生代地层
        2.2.3 新生代地层
    2.3 岩浆岩分布
        2.3.1 侵入岩分布特征
        2.3.2 火山岩分布特征
3 基底界线划分
    3.1 构造界线争议
    3.2 区域地质与取样
    3.3 继承锆石特征
    3.4 锆石U-Pb年龄与Hf同位素分析
    3.5 区域地壳属性与结论
4 泥盆纪沉积作用
    4.1 泥盆纪碎屑沉积与采样
    4.2 碎屑锆石年龄特征
    4.3 Hf同位素
    4.4 盆地沉积与物源
5 海西-印支期构造演化与沉积铝土矿
    5.1 二叠纪沉积铝土矿与岛弧作用
        5.1.1 矿床地质与采样
        5.1.2 矿物组成与结构构造特征
        5.1.3 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5.1.4 碎屑锆石年代学
        5.1.5 Hf同位素
        5.1.6 成矿物质来源
        5.1.7 构造指示意义
    5.2 印支期岩浆活动与碎屑沉积
        5.2.1 岩浆活动时代与成因
        5.2.2 三叠纪碎屑沉积
    5.3 构造演化过程
6 燕山期岩浆活动与区域伸展
    6.1 岩浆活动时代
    6.2 构造热事件
    6.3 侏罗-白垩纪碎屑沉积
7 新生代地壳抬升与风化型铝土矿
    7.1 新生代地壳抬升与风化过程
    7.2 风化型三水铝土矿
        7.2.1 矿床地质
        7.2.2 结构构造特征
        7.2.3 矿物成分特征
        7.2.4 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7.2.5 锆石年代学特征
        7.2.6 物质来源分析
        7.2.7 成矿作用
8 结论
    8.1 主要认识与成果
    8.2 存在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铁铝共生矿碳热还原过程矿相转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铁铝共生矿综合利用现状
        1.1.1 我国铁铝共生矿的分布
        1.1.2 铁铝共生矿综合利用工艺
    1.2 煤基直接还原铁发展和研究现状
        1.2.1 煤基直接还原铁发展现状
        1.2.2 我国煤基直接还原铁研究现状
        1.2.3 煤基直接还原铁反应器
    1.3 球团还原过程的影响因素
        1.3.1 还原温度的影响
        1.3.2 加热速度的影响
        1.3.3 高温保持时间的影响
        1.3.4 还原气氛的影响
        1.3.5 燃料燃烧的影响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原料与方法
    2.1 试验原料
    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球团预还原试验
        2.3.2 熔分还原试验
        2.3.3 铝酸钙渣浸出试验
        2.3.4 预还原球团金属化率的测定
        2.3.5 扫描电镜分析
        2.3.6 物相分析
第3章 预还原过程矿相形成与转变行为研究
    3.1 还原过程中热力学分析
        3.1.1 固体碳燃烧热力学
        3.1.2 内配碳球团的还原热力学
        3.1.3 还原过程中CaO-Al_2O_3-SiO_2三元系的热力学分析
    3.2 还原时间对预还原矿的铁金属化率和物相转变影响
        3.2.1 还原时间对预还原矿金属化率的影响
        3.2.2 还原时间对预还原矿物相转化的影响
        3.2.3 不同还原时间下预还原矿的微观形貌
    3.3 还原温度对铁金属化率和物相转变的影响
        3.3.1 还原温度对预还原矿外观形貌、收缩率、强度的影响
        3.3.2 还原温度对铁金属化率的影响
        3.3.3 不同温度对预还原矿物相转变的影响
    3.4 不同C/A对铁金属化率和物相转变的影响
        3.4.1 C/A对铁金属化率的影响
        3.4.2 C/A对预还原矿物相转变的影响
    3.5 不同C/O对铁金属化率和物相转变的影响
        3.5.1 C/O对预还原矿的表观形貌的影响
        3.5.2 C/O对铁金属化率的影响
        3.5.3 C/O对预还原矿物相转变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MgO和冷却制度对熔分还原渣物相转变的影响
    4.1 MgO杂质对熔分还原渣物相转变的影响
    4.2 降温速率对熔分还原渣物相转变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桂西第四纪喀斯特地貌与堆积型铝土矿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铝土矿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1.1 铝土矿成因理论
        1.2.1.2 铝土矿分类
        1.2.1.3 铝土矿矿物组成
        1.2.1.4 铝土矿物质来源
        1.2.1.5 分形模型及其地质应用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数据来源及工作量
        1.4.1 数据来源
        1.4.2 工作量
    1.5 论文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5.1 论文技术路线
        1.5.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地形背景及成矿
    2.1 区域地质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
        2.1.2.1 褶皱
        2.1.2.2 断裂
        2.1.3 区域岩浆岩
    2.2 喀斯特地貌特征
    2.3 成矿过程
        2.3.1 沉积型铝土矿成矿过程及其矿体地质
        2.3.2 第四纪成矿环境
        2.3.3 堆积型铝土矿成矿过程及其矿体地质
        2.3.4 堆积铝土矿矿石特征
第3章 不同矿区喀斯特地形
    3.1 不同矿区喀斯特地形
    3.2 典型矿体喀斯特地形
    3.3 典型矿体底板标高多重分形研究
第4章 矿体厚度分析
    4.1 不同矿区矿体厚度分析
    4.2 典型矿体厚度的多重分形研究
    4.3 矿体厚度与底板高程相关性分析
第5章 堆积铝土矿的矿石质量
    5.1 堆积铝土矿矿体结构
    5.2 典型矿区矿体属性的多重分形研究
    5.3 典型矿区井探单工程的元素垂向分布
    5.4 不同矿区铝土矿矿石质量研究
    5.5 典型矿区矿石质量控制规律的探索性研究
第6章 矿体属性主因子分析
    6.1 大道矿区主因子分析
    6.2 东凌矿区主因子分析
    6.3 都安矿区主因子分析
    6.4 敬德矿区主因子分析
    6.5 龙表矿区主因子分析
    6.6 龙臻矿区主因子分析
    6.7 禄栋东矿区主因子分析
    6.8 渠洋矿区主因子分析
    6.9 三合矿区主因子分析
    6.10 新圩Ⅴ-Ⅵ号矿体群主因子分析
    6.11 新圩南矿区主因子分析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桂中三水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区勘查与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完成工作量
    1.4 取得成果
2 区域地质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3 矿床地质
    3.1 矿体形态及层序特征
        3.1.1 铝土矿层序特征
        3.1.2 王灵矿区
        3.1.3 马岭矿区
        3.1.4 大圩矿区
        3.1.5 稔竹矿区
        3.1.6 云表矿区
        3.1.7 石牙矿区
    3.2 层序对比
4 矿石矿物学
    4.1 矿石结构与构造
    4.2 矿物组成与特征
        4.2.1 X 衍射分析
        4.2.2 热重分析
        4.2.3 环境扫描电镜分析
5 矿床地球化学
    5.1 王灵矿区
        5.1.1 常量元素
        5.1.2 微量元素
        5.1.3 稀土元素
    5.2 马岭矿区
        5.2.1 常量元素
        5.2.2 微量元素
        5.2.3 稀土元素
    5.3 大圩矿区
        5.3.1 常量元素
        5.3.2 微量元素
        5.3.3 稀土元素
    5.4 稔竹矿区
        5.4.1 常量元素
        5.4.2 微量元素
        5.4.3 稀土元素
    5.5 云表矿区
        5.5.1 常量元素
        5.5.2 微量元素
        5.5.3 稀土元素
    5.6 石牙矿区
        5.6.1 常量元素
        5.6.2 微量元素
        5.6.3 稀土元素
    5.7 寺山矿区
        5.7.1 常量元素
        5.7.2 微量元素
        5.7.3 稀土元素
    5.8 覃塘矿区
        5.8.1 常量元素
        5.8.2 微量元素
        5.8.3 稀土元素
    5.9 空间分布规律
6 成矿物质来源
    6.1 碎屑锆石
    6.2 稳定元素
    6.3 稀土配分
7 结论
附图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基于热压块的高铁三水铝土矿还原—选分新工艺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铁矿资源
    2.2 中国铝土矿资源
    2.3 高铁铝土矿资源及特点
    2.4 国内外高铁铝土矿研究现状
        2.4.1 国内高铁铝土矿研究现状
        2.4.2 国外高铁铝土矿研究现状
    2.5 含碳球团在冶金资源综合利用
        2.5.1 含碳球团的概念
        2.5.2 含碳球团分类
        2.5.3 含碳球团还原过程
        2.5.4 含碳球团在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的应用现状
    2.6 热压含碳球团
        2.6.1 热压含碳球团简介
        2.6.2 热压含碳球团的冶金性能
        2.6.3 热压含碳球团与冷固结含碳球团的对比
        2.6.4 热压含碳球团的应用前景
第3章 高铁三水铝土矿热压含碳球团的制备
    3.1 实验研究方案
    3.2 实验原料
    3.3 热压实验研究
        3.3.1 热压工艺流程
        3.3.2 配料计算
        3.3.3 实验主要设备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1 配碳比对球团抗压强度的影响
        3.4.2 矿粉粒度对球团抗压强度的影响
        3.4.3 煤粉粒度对球团抗压强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铁铝土矿热压块还原选分实验研究
    4.1 实验方案
    4.2 实验设备
    4.3 还原选分实验步骤
    4.4 还原选分效果考核指标
    4.5 磁场强度对还原-选分指标的影响
        4.5.1 实验结果及讨论
        4.5.2 实验结果机理分析
    4.6 还原时间对还原选分效果的影响
        4.6.1 还原时间对还原后球团外部形貌的影响
        4.6.2 还原时间对球团还原冷却后强度的影响
        4.6.3 还原时间对还原后球团内部结构的影响
        4.6.4 还原时间对还原选分指标的影响
        4.6.5 实验结果机理分析
    4.7 配碳比对还原选分效果的影响
        4.7.1 配碳比对还原后球团外部形貌的影响
        4.7.2 配碳比对球团还原冷却后强度的影响
        4.7.3 配碳比对还原后球团内部结构的影响
        4.7.4 配碳比对还原选分指标的影响
        4.7.5 实验结果机理分析
    4.8 还原温度对还原选分效果的影响
        4.8.1 还原温度对还原后球团外部形貌的影响
        4.8.2 还原温度对球团还原冷却后强度的影响
        4.8.3 还原温度对还原后球团内部结构的影响
        4.8.4 还原温度对还原选分指标的影响
        4.8.5 实验结果机理分析
    4.9 还原温度1350℃还原时间对还原选分效果的影响
        4.9.1 还原温度1350℃还原时间对还原后球团外部形貌的影响
        4.9.2 还原温度1350℃还原时间对球团还原冷却后抗压强度的影响
        4.9.3 还原温度1350℃还原时间对还原后球团内部结构的影响
        4.9.4 还原温度1350℃还原时间对还原选分效果的影响
        4.9.5 实验结果机理分析
    4.10 选分产物和选分尾矿特性
    4.11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铁三水铝土矿碳热还原相变历程及热力学分析
    5.1 研究方法
    5.2 相变历程实验研究
        5.2.1 还原相变历程实验
        5.2.2 相变历程分析
    5.3 固体碳还原铁氧化物热力学
    5.4 Fe_2O_3-Al_2O_3-SiO_2体系还原热力学
        5.4.1 固相反应热力学
        5.4.2 固相反应产物的还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铝土矿地质与成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铝土矿矿床分类
    2.1 分类体系
    2.2 中国铝土矿矿床分布与类型
3 矿体结构与共生矿产
    3.1 矿体层序
    3.2 品位-吨位曲线
    3.3 共生矿产
4 矿物组成与演化序列
5 元素特征与伴生矿产
    5.1 元素组成与空间变化
    5.2 伴生矿产与赋存状态
6 成矿物质来源
7 成矿古地理与成矿环境
    7.1 成矿期古地理
    7.2 成矿环境
8 成矿机制
9 结语

(9)赤泥直接还原反应行为及其还原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氧化铝工业和赤泥特征
        1.1.1 氧化铝工业与赤泥产生
        1.1.2 赤泥的基本性质
    1.2 赤泥的综合利用现状概况
        1.2.1 作为建筑材料
        1.2.2 作为塑料填料
        1.2.3 作为农业肥料
        1.2.4 作为陶瓷原料
        1.2.5 作为工业催化剂
        1.2.6 有价金属回收利用
    1.3 广西高铁三水型铝土矿资源及利用概况
        1.3.1 广西高铁三水型铝土矿资源特点
        1.3.2 广西高铁三水型铝土矿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1.3.3 广西高铁三水型铝土矿拜耳法溶出赤泥开发利用工艺
    1.4 赤泥直接还原理论研究现状
        1.4.1 赤泥直接还原热力学研究
        1.4.2 赤泥直接还原动力学研究
    1.5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料性能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原料及性能
        2.1.1 赤泥
        2.1.2 还原煤
        2.1.3 主要试剂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流程
        2.2.2 试验方法与设备
        2.2.3 还原机理研究方法
第三章 高铁赤泥直接还原-磁选试验研究
    3.1 赤泥直接还原焙烧研究
        3.1.1 还原温度
        3.1.2 还原时间
    3.2 赤泥还原矿磨矿-磁选研究
        3.2.1 磨矿粒度
        3.2.2 磁场强度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赤泥还原过程中铁、铝、硅反应行为
    4.1 赤泥还原初期受热相变及反应热力学分析
        4.1.1 赤泥还原初期受热相变反应
        4.1.2 赤泥还原过程发生反应热力学
    4.2 赤泥还原反应行为研究
        4.2.1 低熔点物形成及对铁氧化物还原影响
        4.2.2 铁氧化物还原反应行为
        4.2.3 铝、硅化合物的反应行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添加剂强化赤泥铁矿物还原研究
    5.1 添加剂强化赤泥铁矿物还原理论基础
        5.1.1 添加剂参与铁矿物还原反应热力学
        5.1.2 添加剂催化铁氧化物还原
    5.2 添加剂对赤泥还原的试验研究
        5.2.1 添加剂种类对赤泥还原的影响
        5.2.2 添加剂用量对赤泥还原的影响
    5.3 添加剂促进赤泥还原机理研究
        5.3.1 添加剂对赤泥还原产物物相变化影响
        5.3.2 添加剂对赤泥还原产物显微结构变化影响
        5.3.3 添加剂对赤泥还原产物形态与分布变化影响
        5.3.4 添加剂促进赤泥还原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老挝波罗芬高原遥感找矿信息提取及红土型铝土矿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1.3.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1.3.3 国内研究的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研究区位置及范围
    1.7 研究区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1.8 实验区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1.9 本次工作情况
        1.9.1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1.9.2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测区的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与构造演化
        2.3.1 呵叻—昆嵩台块
        2.3.2 澜沧江—清莱—吉保山板块结合带
        2.3.3 波罗芬高原及工作区周边构造特征
    2.4 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5.1 老挝区域成矿作用
        2.5.2 区域成矿区带划分
        2.5.3 波罗芬高原铝土矿和铁矿资源
第三章 矿化蚀变的遥感信息模型
    3.1 基于地质特征分析的概念模型
        3.1.1 矿区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铝土矿的物质组成
        3.1.5 矿体地质特征
        3.1.6 概念模型的建立
    3.2 基于特征光谱的矿化蚀变遥感信息增强提取模型
        3.2.1 矿化蚀变信息增强的图像变量获取
        3.2.2 矿化蚀变信息定量提取模型
第四章 ETM遥感图像处理及解译
    4.1 遥感工作程序
    4.2 ETM图像、数据处理
        4.2.1 源数据的选择
        4.2.2 几何校正
        4.2.3 常规图像处理
        4.2.4 测区图像处理
        4.2.6 测区图像分类处理
    4.3 ETM遥感图像解译
        4.3.1 地形地貌解译
        4.3.2 地层岩性解译
        4.3.3 线性构造解译
        4.3.4 环状影像解译
    4.4 图像处理解译区实况调查
第五章 成矿特征及遥感找矿预测评价
    5.1 成矿规律
        5.1.1 矿床(点)空间展布特征
        5.1.2 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5.1.3 成矿区(带)的划分
    5.2 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5.3 找矿标志分析
    5.4 红土型铝土矿的成矿类型
    5.5 成矿预测
        5.5.1 基于遥感信息提取的远景区圈定
        5.5.2 远景区分类及特征
        5.5.3 找矿靶区的优选
        5.5.4 矿产资源远景评价
第六章 结论
    6.1 取得的主要成果
    6.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福建漳浦及海南蓬莱三水型铝土矿物质成分及形成机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南川铝土矿沉积物源及含矿岩系伴生锂赋存状态和富集机理研究[D]. 钟海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2]铝土矿(岩)型锂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潜力[J]. 钟海仁,孙艳,杨岳清,王登红,黄凡,赵芝. 矿床地质, 2019(04)
  • [3]右江盆地及其周缘地区构造演化及铝土矿成矿作用[D]. 乔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4]铁铝共生矿碳热还原过程矿相转变行为研究[D]. 王明理. 东北大学, 2015(07)
  • [5]桂西第四纪喀斯特地貌与堆积型铝土矿分布规律[D]. 赵俊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S2)
  • [6]桂中三水铝土矿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D]. 王佳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0)
  • [7]基于热压块的高铁三水铝土矿还原—选分新工艺的基础研究[D]. 唐珏. 东北大学, 2012(05)
  • [8]铝土矿地质与成因研究进展[J]. 王庆飞,邓军,刘学飞,张起钻,李中明,康微,蔡书慧,李宁. 地质与勘探, 2012(03)
  • [9]赤泥直接还原反应行为及其还原强化研究[D]. 蔡凌波. 中南大学, 2009(04)
  • [10]老挝波罗芬高原遥感找矿信息提取及红土型铝土矿资源评价[D]. 胡静波. 中南大学, 2006(06)

标签:;  ;  ;  ;  ;  

福建漳浦、海南蓬莱三水铝土矿的矿物组成及形成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