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技术的热门课题(论文文献综述)
朱西[1](2021)在《靶向细胞间粘附分子抗体药物偶联物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s)通过化学接头将高效的细胞毒性分子与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特定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偶联,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靶向药物递送策略。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特征,ADCs能够选择性地向肿瘤细胞递送毒剂而不伤害正常细胞,极大程度地解决了化疗药物全身暴露及剂量限制性毒性问题,克服了传统细胞毒抗肿瘤药物治疗的主要临床障碍,具有传统化疗药物无法实现的特异性和疗效。以往,ADCs的开发大多围绕抗原分化特征明确的血液系统肿瘤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的实体瘤展开;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的深入了解以及病理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具有高度差异性表达特征的细胞表面抗原被鉴定出来,ADCs的研发布局逐渐多元化起来。细胞间粘附分子Claudin 18.2和Nectin-4都是构成细胞间连接的重要跨膜蛋白,同时也是目前极具潜力的ADCs靶标。本论文构建了多种稳定表达人Claudin18.2以及人Nectin-4的肿瘤细胞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分别靶向Claudin 18.2和Nectin-4的ADCs LZ1904和LMA282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Claudin是构成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s,TJs)的重要跨膜蛋白家族,具有不同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作为其中一员,Claudin 18.2仅在已分化的胃细胞中广泛表达,并在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得以保留。同时,研究发现,Claudin 18.2还在其他多种上皮来源的肿瘤中频繁异位激活。这种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间显着差异化表达特点促使Claudin 18.2成为极具潜力的肿瘤靶向治疗靶点。作为最早报道也是目前进展最快的以Claudin 18.2为靶点的药物,单克隆抗体IMAB362无论是作为单药还是与化疗药物联用,在临床上均显示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因此,开发Claudin 18.2靶向药物具有巨大的临床意义。LZ1904是由靶向Claudin 18.2的单克隆抗体LZ1903与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9106-IM-2通过可裂解的连接子偶联而成的新型ADC。研究发现,LZ1904能够选择性地与Claudin 18.2阳性细胞结合,并被细胞内吞转运到溶酶体内,阻滞细胞周期在G2/M期、诱导细胞凋亡,对Claudin 18.2阳性胃癌、胰腺癌细胞具有显着的选择性增殖抑制作用。与此同时,LZ1904还能够通过旁观者效应杀伤邻近的Claudin 18.2阴性的肿瘤细胞,以及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直接杀伤Claudin 18.2阳性肿瘤细胞。总体而言,LZ1904在体外评价中显示出显着的选择性抗肿瘤作用,值得进一步体内抗肿瘤疗效评价。Nectin是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Ig SF)的细胞间粘附分子,是构成黏着连接(Adherens Junctions,AJs)的重要跨膜蛋白。与Nectin其他家族成员在正常成年人各组织中广泛表达不同,Nectin-4的表达通常局限于胎盘,且在成年人健康组织中表达受限。但是,研究发现,Nectin-4在多种人类癌症中异常过表达,尤其是在膀胱癌、乳腺癌、肺癌中,阳性患者比例均超过50%。同时,作为介导麻疹病毒入侵细胞的受体,Nectin-4本身具有显着的介导内吞能力。鉴于以上两点特征,Nectin-4是极具潜力的ADC靶标。事实上,以Nectin-4为靶点的ADC PADCEV?已于2019年成功获批上市,应用于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的治疗,进一步证明了针对Nectin-4进行药物研发的可行性及巨大的临床潜力。LMA282是以Nectin-4为靶点开发的ADC,由特异性靶向人Nectin-4的单克隆抗体LM282和微管抑制剂MMAE偶联而成。结果显示,LMA282选择性地结合Nectin-4阳性细胞,并被内吞转运到溶酶体内,抑制细胞微管聚集、阻滞细胞周期在G2/M期、诱导细胞凋亡,最终实现对Nectin-4阳性细胞显着的选择性增殖抑制作用。同时,在人膀胱癌、乳腺癌、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中,LMA282显示出与PADCEV?相当甚至更优异的体内抗肿瘤作用。这些结果提示,LMA282在多种潜在适应症上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为进入临床应用提供了支撑。综上所述,LZ1904与LMA282在多种适应症中显示出了显着的选择性抗肿瘤作用,是很有前景的新型ADCs,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此外,本论文还对PARP抑制剂TSL-1502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研究。PARP酶在DNA损伤应答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抑制其活性会在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缺陷型细胞中产生协同致死效应。目前,已有6款PARP抑制剂获批应用于多种HR缺陷型癌症治疗。但是,这些PARP抑制剂会造成严重的血液系统毒性,极大程度地限制其临床应用。TSL-1502是一种高效的新型PARP抑制剂葡糖醛酸前药,可经肿瘤组织中富含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水解释放活性母体药物TSL-1502M。结果显示,TSL-1502M能够有效抑制PARP1/2酶活性,促进HR缺陷型肿瘤细胞中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积累,诱导细胞G2/M期阻滞及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且活性显着优于Olaparib。与此同时,虽然TSL-1502本身并没有对PARP酶直接的抑制活性,但是TSL-1502能够选择性地在肿瘤组织处释放活性代谢物TSL-1502M,在HR缺陷型移植瘤模型中显示出比Olaparib更显着的抗肿瘤作用。总体而言,TSL-1502是一款极具创新及临床应用潜力的新型PARP抑制剂。基于其显着的抗肿瘤活性和选择性释放特性,TSL-1502已在国内开展Ⅰ期临床试验。
李欣颖[2](2021)在《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研究》文中认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移动短视频用户规模接近8亿,占全体网民的86%,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新风口,超越综合视频成为第三大移动应用。同时受到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下半年用户规模进一步大幅提升,移动短视频观看时长日均3亿小时,成为领跑互联网的新发展热点。虽然随着移动短视频竞争格局走向良性,内容质量得到提升,版权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是移动短视频作为新兴事物和新兴业态,还是存在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何挖掘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特征、规律和网络结构,基于信息行为演化过程,从移动短视频用户的多元信息行为和多维场景出发,维护移动短视频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保障移动短视频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是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管理的新挑战。本文以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生态学、行为科学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等交叉学科理论,展开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相关问题的研究。首先基于行为科学和信息生态理论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模型,并对机理关系进行了分析,该章是论文的核心理论框架。接着基于扎根理论展开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展开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和网络结构研究,进而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衍生模型,采用仿真研究方法展开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研究。最后,基于理论研究成果,从用户信息行为视角,提出移动短视频服务对策。全文理论研究按照“理论框架—核心解析—理论落脚点”的研究脉络层层深入展开,最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紧密结合,形成系统完整的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成果。下面予以详细阐述:第三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研究。基于行为科学理论,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过程模型;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剖析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要素,分析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驱动力及内在机制,最后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模型,并对机理关系进行了分析,本章是论文的核心理论框架。第四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聚焦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核心目标,采用扎根研究范式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获取详实的质性资料的基础上遵循研究范式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编码,从多维视角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最后阐释了相关概念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本章为第6章和第7章提供支撑。第五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及网络结构研究。首先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概念模型,接着配置安卓智能手机并ROOT后进行Java语言编程,获取总计217360条抖音短视频数据,采用归纳演绎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使用数理统计工具、情感分析工具、分词工具、Gephi软件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整体特征、信息检索推荐行为特征、信息发布行为特征、信息共享行为特征及信息行为网络特征展开了实证研究并进行了细致分析。本章为第6、7章提供理论支撑。第六章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研究。本章在国内外学者及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和信息行为理论,提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建模依据和思想,构建了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V-SIbR,计算了模型平衡点及阈值,设置了11组33个参数方案,使用Matlab工具对模型进行仿真,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对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的演化进行了综合讨论。本章为第7提供理论支撑。第七章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移动短视频服务对策研究。本章针对移动短视频用户服务现状和问题,从用户信息行为出发,基于第4章研究成果,提出移动短视频用户服务水平提高对策;基于第5章研究成果,针对移动短视频发展乱象提出治理对策;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及第4、5、6章研究成果,提出优化移动短视频服务生态对策。本文紧随国内外学者研究趋势,展开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理论层面,能够推动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理论体系发展、深化信息生态理论在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领域的应用、为加强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实践层面,指导相关部门和企业提高移动短视频用户服务水平、加强移动短视频治理、优化移动短视频服务生态。未来研究中,紧随交叉学科研究发展趋势,探讨医学与信息学交叉融合新的研究视角与发展契机,挖掘移动短视频技术应用优势,展开健康信息行为、健康信息管理、健康信息行为干预、用户健康信息行为等领域的研究。
钱科娜[3](2021)在《基于涵化理论的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代际代沟问题又出现了新的表征形式。由于网络信息的畅通和交集,受众的主流意识形态容易受到不断更新的文化网络冲击,数字化乘风而起,代际之间的差异认知则在数字媒介的使用程度、信息文化素养和获取途径等影响下逐渐扩大并形成数字代沟,作为网络原住民的Z代青年与其称为数字移民的父辈间开始出现信息的断裂,这些数字接触沟、使用沟、文化沟的产生甚至会影响到代群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交流。同时,现代代际交往模式不再像以往传统纲式教授结构下呈现稳定状态,而是不断出现新的特征和变化。本文通过借助传播学的涵化理论,从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角度切入,以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这样的设计产出帮助缓解数字化背景下的代际冲突,探究基于涵化效果的新型亲子共育模式,期望营造一种文化共生与契洽的代际交流氛围,以缩小由互联网引发的代沟效应。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文献检索法、跨学科研究法、问卷调研法、深度访谈法、质性研究等方法分析国内互联网大背景下的代际关系现状以及新媒体语境下的涵化模式,导出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的涵化策略和设计策略,其中涵化策略包括“数字反哺涵化机制”和“搭建多元信息涵化内容和路径”,设计流程策略包括先通过用户角色模型构建确定代际社交平台的核心用户群,通过情境建立与接触点规划从用户与内容、用户与用户两个维度进行接触点规划,最后通过分层渐近设计法从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逐一递进地从用户体验视角对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的设计策略进一步深化,自下而上地落实成为具体的设计方案。设计层次策略包括根据设计层次分析方法将线下社交的场域元素折射到设计层面进行逐一分析,提炼出“界面层个性化设计,强化易用心智赋能”、“行为层重构代群认知模式并建立行为双向互动机制”、“心理层塑造用户情感角色,营造情境式体验”这三个针对代际数字代沟问题的设计层面策略。以上策略为实现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的设计目标提供了详细设计方案,同时扩展了涵化理论在实践应用领域的研究。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4](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提出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李朋起[5](2020)在《基于改进FCM的协同过滤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日渐成熟,数据量呈指数性爆炸,无论是信息的消费者还是信息的生产者都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推荐系统成为处理信息过载的重要手段。推荐系统目前已成功应用到电子商务、电影视频网站、在线音乐以及社交网络平台等各个领域。推荐系统中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应用较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却存在着稀疏性问题,冷启动问题以及扩展性问题。本文在推荐算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FCM的协同过滤推荐方法,实现数据聚合,解决数据稀疏性,提高推荐准确率。将提出的改进算法应用到基于FCM的混合推荐算法中。首先,数据预处理,得到目标评分数据,再结合用户评分和项目特征构建用户偏好特征矩阵,有效缓解数据稀疏性;其次,数据归一化处理,减少数据差异;然后,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用户聚类分析,采用遗传聚类算法对初始聚类中心进行优化,防止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出现局部最优解,增强用户的聚类效果;再然后,提出一种混合方式计算用户相似度,将用户偏好信息的相似度与用户项目评分矩阵的相似度进行加权求和计算用户相似度,然后获取多个最近邻近矩阵;最后,考虑时间因素对用户兴趣的影响,改善用户兴趣变化对推荐效果的影响,提高推荐的质量。最终,提出一种基于FCM的混合推荐算法,并将该混合算法应用到协同过滤推荐系统中。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算法提高了数据的聚合度,缓解了数据稀疏性。通过准确率和召回率证明改进后的混合推荐算法,提高了推荐的准确度。
邱玉华[6](2020)在《基于时空轨迹大数据的路线规划机制的研究与系统构建》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基于位置的服务,时空轨迹大数据也急剧增加。出租车轨迹数据作为时空轨迹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出租车是城市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为居民生活带来便利。目前,对于出租车司机而言,在没有订单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在原地被动等待,或者自主寻客。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成本和油费成本,影响收益。由于缺乏合理规划,还存在热门路径的拥堵问题。针对现有工作不足,本文基于时空轨迹大数据的路线规划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时空轨迹大数据的研究。我们分析了数据的时空分布并且挖掘了基于出租车轨迹数据的最佳客源点。首先对数据进行时段的划分,其次按照地理位置再进行分区,目的是了解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数据变化趋势,分析出租车整体的时空分布,为路线规划做铺垫。然后对划分的数据利用DBSCAN聚类算法挖掘出轨迹数据中的簇。最后利用K-Means聚类算法找出每个簇的中心点,也即最佳客源点。最佳客源点是轨迹数据中出租车最常访问的位置点,如果空载司机能够找到最佳客源点将大大提高上座率。(2)盈利路线的规划。数据经过聚类处理,形成了一系列的最佳客源点的集合。我们将基于点到点的路线规划问题转化为旅行商问题。提出了基于最佳客源点的优化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Optimal Profit Points,ACO-OPP)。在路径的选择概率上,我们通过加入影响因子来提高司机对于热门最佳客源点的选择。通过使用全局信息素更新和局部信息素更新相结合的规则来增加算法的探索能力,避免进入停滞状态。利用百度地图API中驾车距离实时计算函数来代替原始距离计算公式。(3)Stackelberg博弈模型。在路线规划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热门路径的拥堵问题,随着拥堵时间的上升,司机的成本也会急剧增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Stackelberg博弈模型,我们从管理者和出行者两个决策方的角度出发,通过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交通诱导,使得两者达到一种均衡状态,从而实现管理者和出行者效益最大化,使得路网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利用,有效解决热门路径的拥堵问题。(4)基于SSM(Spring+Spring MVC+My Batis)框架构建了出租车路线规划系统。该系统利用百度地图API进行开发,实现地图展示、定位、最佳客源点的检索和查询、路线规划、路线导航等功能。在路线规划的算法设计上,由于考虑到热门路径的拥堵问题引入了Stackelberg博弈模型,并在管理者决策方求解时利用了提出的ACO-OPP算法,从而实现出租车司机和交通管理者利益最大化。
霍文博[7](2020)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始终都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追求着一种更为简约的表达方式,不论是在具有物理属性的场景语境里,还是在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中。同理,对于“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研究也不会是一个例外。本文所研究的“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就狭义上微博所提供的优选服务产品“热门微博”中的“电竞”版块内容而言的。它是虚拟空间里的交际语言单位,是在微博“热门·电竞”版块中使用着的言语产品。“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博主的言语行为方式从现实世界的场景语境迁入到网络这样的虚拟空间后形成的具象化产物,是一种自然流变的话语存在状态。“电竞”的娱乐性特质能够直接影响到博主所采用的信息编码形式,决定着“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用特征以及语体特征。在生成性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一种线性材料的组合,是大于句子的连续话语;在信息性上,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建构体;在功能性上,是言语交际与沟通的符号记录。本文以语篇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交际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对发布在微博平台“热门·电竞”版块上的语篇进行了梳理与探究,旨在说明“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是博主(内容作者)发布在“热门微博”中“电竞”版块上的有关“电竞”信息的一系列连续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在信息编码方面,它是一个形式衔接、语义连贯的交际语言单位。其类型主要有结构类型和文体类型。结构类型探究“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构成要素“正文”“标题”“补充信息”“信息来源”“话题分类”的组合方式以及博主与浏览用户的语言互动情形,包括单独型语篇和组合型语篇。文体类型关注博主发布“电竞”信息的文本形式,有告启类、新闻类、评价类和混合类之别。在语篇功能方面,“热门·电竞”微博语篇既是互动式的娱乐媒介,又是多模态的“电竞”信息载体,还是共享型的“电竞”营销工具。这其中,娱乐媒介是其基本功能。“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特征主要是通过语法词、增义词、词语模、汉字谐音词以及字母缩略语等形式体现出来的。在句法特征方面,被动句和同体过度能够显现出“电竞”赛事活动的竞技色彩。前者是语篇适应“电竞”赛事气氛由主动态转换为被动态的句法表征,后者则是娱乐性、主观情态性在句法上的形象体现。在语篇的组合方式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有回指、时空衔接和逻辑衔接这三种形式。回指包括名词回指、代词回指和零形回指。时空衔接包括时间衔接和空间衔接。逻辑衔接有的是双向关系,具体指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有的则是单向关系,包括说明关系、因果关系和目的关系。在连贯方面,“热门·电竞”微博语篇话题链带有“节点”标识,“节点”的分布能够显现语篇的连贯性。主位推进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连贯的手段之一,分为一致型推进模式和派生型推进模式。此外,语篇的连贯性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层递性显现出来。在语用特性方面,互文性、主观情态性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基本语用特性,阻拒性则是其特殊属性。在互文性当中,本文重点讨论了内部语篇和内部语篇、内部语篇和外部语篇在互文上的各种关联,得出了显性互文和隐性互文的分类标准。在互文的表现形式方面,主要有“借”“省”“增”“仿”“译”五种。此外,元话语和互文链也是语篇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观情态性的达成手段有语法手段和语义独立片段。语法手段是网络语言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具体体现,主要有同体过度、句末点号使用和副语言表义。在“热门·电竞”微博语篇里,语义独立片段主要有交待式、凸显式、入话式。它们是主观情态性最重要的表达手段。阻拒性是“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编码技巧的体现方式,其重点是“电竞”词语的陌生化以及“电竞”语言表达式的复杂化。通过考察发现,“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体是“电竞”语体,是一种专门用于表述“电竞”内容的语体。在语篇中可用于表征“电竞”语体的手段主要是词语的使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电竞”术语和“电竞”用语,而作为补充的则是网络语言。“电竞”语体的特征包括“电竞”术语和“电竞”用语的统一、义项动态赋予以及语篇多元派生等。这些特征是语体渗透的产物。在“电竞”语体渗透的指向上存在着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的路径差别,进而区分出外指型渗透与内指型渗透两种类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语体渗透,其过程和结果都能显现“电竞”语体高度的包容性。总之,“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我们希望实际探究得出的结论既可以清晰地阐释“热门·电竞”微博语篇在语言组织方面的特点,还能够对“电竞”产业的用语规范和普及传播进行理论上的铺陈。
王晨景[8](2020)在《基于点阵拓扑模型的产品仿生造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设计的研究从线型转移到非线性,基于理性的科学研究方法在产品造型仿生设计研究的应用成为大势所趋。现今,产品造型仿生设计流程中都是以感性为主导的指导原则,存在一定模糊与不确定因素。因此,为了打破这一现象,本文尝试以点阵法、拓扑学、视觉动力等非线性学科的理论方法构建产品仿生造型设计的点阵拓扑模型。力求通过理性的方法来中和产品仿生造型设计流程中过多的感性因素,从而使产品仿生造型设计更高效与科学;同时避免最终仿生造型产品方案的识别性丧失,进而能够完成用户对仿生产品生物意象的认知匹配。首先,论文对一般产品造型仿生设计流程进行剖析,锁定了其中相对模糊以及不确定的目标。其次,对点阵法、拓扑学以及视觉动力等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并对相关理论方法与产品仿生造型设计进行相关性研究。再次,尝试构建一套生物形态与产品本体融合的点阵拓扑模型,运用点阵法、拓扑学中目标对象在形态识别、形态变形以及形态迁移中的稳定性,来对产品造型仿生设计中生物识别性进行控制,进而提升产品仿生造型设计流程的科学性与高效性。在设计目标的双向确定环节,对生物原型特征与产品目标结构特征进行双向分析,并提取两者相匹配的可契合部位;在形态点阵拓扑融合环节,以点阵法为理论基础,对产品目标与生物原型进行外轮廓融合,提取两者可契合部位,对其进行内部要素形态融合,在基于整体拓扑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生物特征点要素之间的拓扑关系进行邻近变动,得到不同拓扑关系的融合产品形态雏形;在视觉动力形演环节,基于生物识别性约束下,通过视觉动力学对产品内部要素进行形态推演;在评估环节,生成产品仿生造型方案后,采用感性工学的方法来评价仿生设计方案是否达到用户认知匹配的要求。最后,把点阵拓扑模型应用于SANY泵车遥控器仿生造型创新设计中,并验证了其可行性。本论文以点阵法、拓扑学为理论依据,试探性地引入到产品造型仿生设计流程中,并创造性地构建了点阵拓扑模型,为产品造型仿生设计流程生物识别性建立了理性约束,并验证了其方法的有效性从研究意义上看,这不仅是对现今仿生造型设计理论缺失的补充,也是对产品造型仿生设计方法的拓展,进而提高设计师在产品造型仿生设计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借鉴。
彭行[9](2020)在《六足机器人的步态规划与和不确定环境下的阻抗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多足机器人是近年来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仿生机器人,它是一种腿部局部串联,全局并联的足式机器人。机器人拥有整体的高度对称性和腿部关节多自由度的特点,能够完成多种步态的行走切换以及稳定行走的动作,从而拥有灵活多变的运动方式以及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针对这一目标,本文在多足机器人的传统研究上,给多足机器人的足端添加了真空吸盘装置,从而使得机器人能够实现爬坡的过渡步态,还对在不确定性情况下的运动控制进行了研究,让机器人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首先,我们从本课题的研究来源出发,介绍了多足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一些主要的应用场景,详细描述了多足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并对运动规划和控制方法进行了概述,为我们下文的研究提供了思路。然后,我们使用了D-H法对六足机器人实验平台进行了正运动学建模,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逆运动求解方程。接着我们对六足机器人的步态规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介绍了一些常规的步态规划,另外引进了一种爬墙步态的介绍,使得机器人具备了完成更复杂任务的能力。最后,为了增强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适应未知干扰的能力,我们对其运动控制进行了研究,先介绍了动态运动基元的理论,这是一种近年应用十分广泛的轨迹生成方法,理论上,它几乎能生成任意形状的轨迹,然后我们在强化学习的基础上,采取了基于路径积分的参数更新策略,在对机器人腿部施加随机力场的情况下进行轨迹学习,然后通过仿真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在不同力场干扰下,得到了机器人单腿的轨迹学习曲线,结果表明机器人最终保持期望轨迹的运动趋势,这使得机器人具备了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王昕喆[10](2020)在《基于融合聚类的多源文本话题检测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中包含着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被发布到不同的信息源,如新闻网站、网络社区以及社交媒体中。其中,不同信息源中的信息在互联网中的特点也各不相同。这些信息源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并且制造了人们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互联网中热门话题的检测对有关部门进行舆情监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舆情监管者需要进行热门话题检测的信息源不仅来自单一信息源,还可能来自多种信息源类别,比如一个文本集中既有新闻网站的信息,也有网络社区和社交媒体的信息。现有的热门话题检测技术,主要应用于单一类型的信息源信息,并不适用于多源混合信息的热门话题检测。同时,热门话题检测技术的检测结果是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词汇,舆情管理者有时很难理解这些词汇所代表的真正意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设计并实现了基于融合聚类的多源文本热门话题检测模型。该话题检测模型针对不同信息源之间的特征差异,设计并实现了多源文本特征融合方法,其中基于TextRank算法对长文本进行摘要提取,并且基于哈工大同义词词林对短文本进行语义拓展,以解决不同信息源之间信息的特征差异问题。另一方面,还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狄利克雷混合模型的文本聚类方法,以解决特征融合后的多源文本特征依旧较稀疏的问题。不同的信息源的信息经过多源文本话题检测模型后,会得到一系列热门话题,每个热门话题用三个话题候选词来代表该热门话题的内容。本课题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策略与深度学习序列模型融合的话题语义表示模型,以生成与话题候选词语义相近且通顺的话题标签,帮助舆情管理者更容易地去理解这些热门话题的真正意义。同时本课题设计并实现了多源文本热门话题检测系统,使得舆情管理者可以更方便地使用热门话题检测模型和话题语义表示模型。多源文本热门话题检测系统提供了数据源爬取、数据持久化存储以及热门话题可视化展示等功能,可以有效地帮助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进行舆情引导或者干预,推动有关部门进行监管。为了验证多源文本热门话题检测模型的效果,本课题选取了复旦大学中文数据集以及新浪微博数据组成的多源文本数据集进行对比实验。实验表明,该模型的热门话题检测效果均优于参照的热门话题检测模型。同时为了验证话题语义表示模型的效果,本课题选取了双语评估替换(Bilingual Evaluation Understudy,BLEU)得分和人工评估两个维度进行对比实验。实验表明,该模型的语义表示效果均优于其他参照的语义表示模型。
二、生物技术的热门课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技术的热门课题(论文提纲范文)
(1)靶向细胞间粘附分子抗体药物偶联物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靶向细胞间粘附分子抗体药物偶联物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1 章 引言 |
第2章 靶向Claudin18.2 ADC LZ1904 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1节 稳定表达人Claudin18.2 细胞株构建及验证 |
第2节 LZ1904 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
第3章 靶向Nectin-4 ADC LMA282 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1节 稳定表达人Nectin-4 细胞株构建及验证 |
第2节 LMA282 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
第3节 LMA282 体内抗肿瘤活性评价 |
第4章 总结与讨论 |
第二部分 PARP抑制剂TSL-1502 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TSL-1502 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3章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缩略词表 |
附录2 图表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
1.2.3 短视频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方案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移动短视频相关理论 |
2.1.1 移动短视频概念 |
2.1.2 移动短视频内涵 |
2.1.3 移动短视频特征 |
2.2 信息行为相关理论 |
2.2.1 信息行为定义 |
2.2.2 网络信息行为概念 |
2.2.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 |
2.3 信息生态相关理论 |
2.3.1 信息生态概念 |
2.3.2 信息生态系统 |
2.3.3 信息生态因子 |
2.3.4 信息生态链 |
2.4 复杂网络相关理论 |
2.4.1 复杂网络的概念 |
2.4.2 复杂网络特征模型 |
2.4.3 复杂社会网络结构指标 |
2.5 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 |
2.5.1 系统动力学定义 |
2.5.2 系统动力学模型 |
2.5.3 系统动力学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 |
3.1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过程 |
3.2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要素 |
3.2.1 行为要素构成 |
3.2.2 生态要素构成 |
3.2.3 心理要素构成 |
3.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驱动力 |
3.3.1 信息价值驱动 |
3.3.2 知识创新驱动 |
3.3.3 娱乐文化驱动 |
3.3.4 社会认同驱动 |
3.3.5 经济效益驱动 |
3.4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机理模型 |
3.4.1 触发扩散机理 |
3.4.2 感知推动机理 |
3.4.3 交互激励机理 |
3.4.4 行为认知机理 |
3.4.5 机理关系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研究方法和步骤 |
4.2.1 研究方法 |
4.2.2 研究对象 |
4.2.3 研究步骤 |
4.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
4.3.1 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 |
4.3.2 选择性编码 |
4.3.3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
4.4 概念阐释及讨论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及网络结构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特征概念模型 |
5.3 实证研究 |
5.3.1 研究方法和步骤 |
5.3.2 数据采集处理 |
5.3.3 数据结果 |
5.4 讨论分析 |
5.4.1 用户信息检索推荐行为特征 |
5.4.2 用户信息发布行为特征 |
5.4.3 用户信息共享行为特征 |
5.4.4 用户信息行为网络结构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演化模型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建模依据及思想 |
6.3 模型构建 |
6.3.1 模型假设 |
6.3.2 演化模型构建 |
6.3.3 主体状态转化规则 |
6.3.4 模型参数配置及约束 |
6.4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1 平衡点和阈值 |
6.4.2 仿真参数设置 |
6.4.3 仿真结果分析 |
6.4.4 讨论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移动短视频服务对策 |
7.1 提高用户服务水平 |
7.1.1 提升用户信息服务质量 |
7.1.2 提高用户使用满意度 |
7.1.3 挖掘用户个性化需求 |
7.2 治理短视频发展乱象 |
7.2.1 完善制度设计 |
7.2.2 优化政府监管 |
7.2.3 加强主体自律 |
7.3 优化短视频服务生态 |
7.3.1 信息价值捕捉 |
7.3.2 用户行为优化 |
7.3.3 信息环境改善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涵化理论的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解析 |
1.1.1 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 |
1.1.2 涵化理论 |
1.2 论文研究背景 |
1.2.1 代际代沟问题 |
1.2.2 现代代际交往模式的发展与代际关系重构 |
1.2.3 涵化理论的介入或将成为缓解数字代沟问题的新机遇 |
1.3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
1.3.1 涵化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2 代际数字代沟问题的研究现状 |
1.3.3 社交媒体使用的代际差异研究现状 |
1.3.4 代际互动相关产品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涵化理论在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设计的应用分析 |
2.1 涵化理论的概述 |
2.1.1 涵化理论的概念 |
2.1.2 涵化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变迁 |
2.1.3 涵化理论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应用 |
2.2 社交网络环境下的代际关系研究分析 |
2.2.1 代际用户界定及特征差异分析 |
2.2.2 代际差异产生数字代沟 |
2.2.3 数字反哺下的亲子共育模式 |
2.3 数字代沟场景下涵化理论的应用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社交媒体视阈下的代际群体需求调研与分析 |
3.1 代际群体用户调研 |
3.1.1 调研目标与方法 |
3.1.2 调研代际人群的分类与界定 |
3.1.3 调研的代际用户概况 |
3.1.4 调研分析思路 |
3.2 代群调研结果阐述与分析 |
3.2.1 问卷调研 |
3.2.2 问卷结果分析 |
3.2.3 代群深度访谈 |
3.2.4 代群访谈结果分析 |
3.2.5 代群日常互动行为观察 |
3.2.6 代群调研总结 |
3.3 代群调研研究结果处理分析 |
3.3.1 典型数字代沟代群画像 |
3.3.2 代群社交行为旅程图 |
3.3.3 代际用户需求转化与机会点挖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设计策略研究 |
4.1 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设计的涵化策略 |
4.1.1 数字反哺涵化机制 |
4.1.2 搭建多元信息涵化内容和路径 |
4.2 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的设计流程策略 |
4.2.1 代际社交平台的用户角色模型构建 |
4.2.2 代际社交情景建立与接触点规划 |
4.2.3 分层渐近式的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设计流程 |
4.3 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的设计层次策略 |
4.3.1 界面层个性化设计,强化易用心智赋能 |
4.3.2 行为层重构认知模式,建立行为双向互动机制 |
4.3.3 心理层塑造用户情感角色,营造情境式体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设计实践 |
5.1 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设计理念 |
5.1.1 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的产品定位 |
5.1.2 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的目标用户与使用情境 |
5.1.3 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的的产品目标 |
5.2 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的交互原型设计 |
5.2.1 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的功能流程与交互说明 |
5.2.2 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的交互逻辑要点 |
5.2.3 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的低保真原型 |
5.3 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的视觉品牌设计 |
5.3.1 基于代际社交产品定位的情绪版设计 |
5.3.2 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的视觉元素设计 |
5.3.3 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的高保真界面展示 |
5.4 方案可用性测试及优化 |
5.5 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最终方案设计 |
5.5.1 “轻听”最终效果图 |
5.5.2 “轻听”商业模式 |
5.6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针对家庭代际数字代沟问题的调研问卷 |
附录3 问卷量表原始数据 |
附录4 图片及表格来源 |
(4)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
(一)史前医学时期 |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
一、心脏主题展 |
二、大脑主题展 |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
结束语 |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
后记与致谢 |
附件 |
(5)基于改进FCM的协同过滤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课题来源与组织架构 |
1.2.1 课题来源 |
1.2.2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背景技术研究 |
2.1 推荐系统相关技术 |
2.1.1 推荐系统综述 |
2.1.2 协同过滤算法 |
2.1.3 协同过滤算法存在的问题 |
2.2 基于FCM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
2.2.1 FCM算法综述 |
2.2.2 FCM在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中的应用 |
2.2.3 基于FCM的协同过滤算法存在的问题 |
2.3 基于改进FCM的协同过滤算法 |
2.3.1 基于FPAFCM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
2.3.2 基于SFLAFCM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
2.3.3 基于GAFCM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3.1 设计目标 |
3.1.1 系统的功能需求 |
3.1.2 系统性能需求 |
3.2 总体架构设计 |
3.2.1 平台组件 |
3.2.2 系统结构 |
3.2.3 系统功能设计 |
3.3 数据存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进FCM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
4.1 问题分析 |
4.2 改进FCM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
4.2.1 算法的整体框图 |
4.2.2 获取初始聚类中心 |
4.2.3 获取最优聚类中心 |
4.2.4 计算相似度实现推荐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实验数据设置与描述 |
4.3.2 仿真环境 |
4.3.3 评估标准 |
4.3.4 实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FCM的混合推荐算法 |
5.1 混合推荐算法流程概述 |
5.2 混合推荐算法构建 |
5.2.1 数据处理 |
5.2.2 用户偏好特征矩阵构建 |
5.2.3 数据归一化处理 |
5.2.4 改进FCM算法 |
5.2.5 基于用户偏好矩阵计算用户相似度 |
5.2.6 混合方式计算用户相似度 |
5.2.7 目标项目评估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实验数据设置与描述 |
5.3.2 仿真环境 |
5.3.3 评估标准 |
5.3.4 实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6.1 商品推荐子系统开发 |
6.1.1 商品推荐子系统类图设计 |
6.1.2 商品推荐子系统交互设计 |
6.2 系统环境 |
6.2.1 系统环境搭建 |
6.2.2 环境测试 |
6.3 系统功能测试 |
6.3.1 后台数据展示 |
6.3.2 商品推荐功能测试 |
6.3.3 商品推荐效果展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基于时空轨迹大数据的路线规划机制的研究与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
2.1 时空轨迹大数据 |
2.2 路线规划 |
2.2.1 聚类算法 |
2.2.2 路线规划算法 |
2.2.3 路线规划系统 |
2.3 博弈论 |
2.3.1 Stackelberg博弈 |
2.3.2 路径诱导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优化蚁群的路线规划机制 |
3.1 问题建模 |
3.2 算法描述 |
3.2.1 基本思想 |
3.2.2 相关定义 |
3.2.3 优化蚁群算法 |
3.3 实验验证与性能分析 |
3.3.1 数据集 |
3.3.2 实验环境与性能指标 |
3.3.3 实验过程 |
3.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博弈论的路线规划机制 |
4.1 问题建模 |
4.2 算法描述 |
4.2.1 基本思想 |
4.2.2 管理者博弈模型 |
4.2.3 出行者博弈模型 |
4.2.4 路径选择策略 |
4.3 实验验证与性能分析 |
4.3.1 数据集 |
4.3.2 实验环境与性能指标 |
4.3.3 实验过程 |
4.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分析 |
5.2 系统设计 |
5.2.1 系统架构 |
5.2.2 系统类图 |
5.3 系统实现 |
5.3.1 图层展示 |
5.3.2 最佳客源点检索 |
5.3.3 路线规划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现状综述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7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界说 |
2.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内涵 |
2.1.1 “微博”和“语篇” |
2.1.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 |
2.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类型 |
2.2.1 结构类型 |
2.2.2 文体类型 |
2.3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功能 |
2.3.1 互动式的娱乐媒介 |
2.3.2 多模态的“电竞”信息载体 |
2.3.3 共享型的“电竞”商务营销工具 |
第三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与句法特征 |
3.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词语特征 |
3.1.1 语法词 |
3.1.2 增义词 |
3.1.3 词语模 |
3.1.4 谐音词 |
3.1.5 字母缩略语 |
3.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句法特征 |
3.2.1 被动句 |
3.2.2 同体过度 |
第四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
4.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衔接 |
4.1.1 回指 |
4.1.2 时空衔接 |
4.1.3 逻辑衔接 |
4.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连贯 |
4.2.1 话题与连贯 |
4.2.2 主位推进与连贯 |
4.2.3 语气与连贯 |
第五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用特性 |
5.1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互文性 |
5.1.1 互文性表征 |
5.1.2 互文的表现形式 |
5.1.3 互文的特殊形式 |
5.2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主观情态性 |
5.2.1 达成主观情态性的语法手段 |
5.2.2 语义独立片段 |
5.3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阻拒性 |
5.3.1 “电竞”词语陌生化 |
5.3.2 “电竞”信息表达式复杂化 |
第六章 “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的语体特征与渗透 |
6.1 “电竞”语体特征 |
6.1.1 “电竞”术语与“电竞”用语的统一 |
6.1.2 义项动态赋予 |
6.1.3 语篇多元派生 |
6.2 “电竞”语体的渗透 |
6.2.1 “电竞”语体渗透的指向 |
6.2.2 “电竞”语体渗透的类型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基于点阵拓扑模型的产品仿生造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论文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创新点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点阵拓扑模型相关理论研究 |
2.1 产品造型设计概念 |
2.1.1 产品造型设计定义与分类 |
2.1.2 产品造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2.2 产品仿生造型设计概念 |
2.2.1 产品仿生造型设计定义与分类 |
2.2.2 产品仿生造型设计的一般流程 |
2.2.3 产品仿生造型设计过程中的感性与理性约束 |
2.3 点阵法、拓扑学以及视觉动力 |
2.3.1 点阵法定义与应用 |
2.3.2 拓扑学定义与应用 |
2.3.3 视觉动力定义与应用 |
2.4 点阵法、拓扑学、视觉动力与产品仿生造型设计相关性解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点阵拓扑优化下的产品仿生造型设计研究 |
3.1 设计目标的双向确定 |
3.1.1 生物目标的选取与产品目标的确定 |
3.1.2 生物形态特征分析与典型产品结构特征分析 |
3.1.3 提取可契合部位 |
3.2 形态点阵拓扑融合 |
3.2.1 外轮廓点阵融合 |
3.2.2 外轮廓方案确定 |
3.2.3 内部要素拓扑融合 |
3.2.4 内部要素拓扑邻近变动 |
3.3 视觉动力形演 |
3.3.1 内部要素视觉动力形变 |
3.3.2 视觉动力整体形态形演 |
3.3.3 视觉动力局部形态形演 |
3.4 方案生成与评估 |
3.4.1 二维、三维形态仿生产品方案生成 |
3.4.2 基于感性工学的SD感性量表评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SANY泵车遥控器设计实践 |
4.1 SANY泵车遥控器的设计背景 |
4.2 确定目标 |
4.2.1 野牛头部特征分析 |
4.2.2 典型泵车遥控器结构特征分析 |
4.2.3 提取两者可契合部位 |
4.3 野牛头部与泵车遥控器形态融合 |
4.3.1 野牛头部与泵车遥控器外轮廓点阵融合 |
4.3.2 野牛头部形态特征与泵车遥控器内部要素拓扑融合 |
4.4 SANY泵车遥控器仿生形态推演 |
4.4.1 基于视觉动力SANY泵车遥控器仿生造型手绘推演 |
4.5 SANY泵车遥控器仿生造型方案评估 |
4.5.1 SANY泵车遥控器二维方案的SD感性量表评估 |
4.5.2 SANY泵车遥控器最终方案的确定 |
4.6 SANY泵车遥控器最终方案的生成 |
4.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获得奖项与科研成果 |
附录B 金龙鱼公交车仿生造型初步方案筛选问卷 |
附录C 金龙鱼公交车SD感性评估调查问卷 |
附录D SANY泵车遥控器仿生造型初步方案筛选问卷 |
附录E SANY泵车遥控器SD感性评估调查问卷 |
附录F SANY泵车遥控器设计版面展示 |
(9)六足机器人的步态规划与和不确定环境下的阻抗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多足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多足机器人的运动规划和控制研究现状 |
1.3.1 运动规划研究现状 |
1.3.2 运动控制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多足机器人实验平台介绍 |
2.1 引言 |
2.2 六足机器人的仿生结构设计 |
2.2.1 机体整体设计 |
2.2.2 单腿结构设计 |
2.3 六足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 |
2.3.1 硬件系统设计 |
2.3.2 软件系统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运动学分析和步态规划 |
3.1 引言 |
3.2 单腿正运动学分析 |
3.2.1 空间描述和变换 |
3.2.2 D-H参数法建模 |
3.3 单腿逆运动学分析 |
3.4 步态规划 |
3.4.1 六足机器人的步态规划概述 |
3.4.2 三足步态 |
3.4.3 四足步态 |
3.4.4 五足步态 |
3.4.5 旋转步态 |
3.4.6 爬坡步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MP与强化学习的轨迹学习算法 |
4.1 引言 |
4.2 动态运动基元原理 |
4.2.1 动态运动基元概述 |
4.2.2 DMPs的动力学形式 |
4.2.3 仿真实验 |
4.3 基于强化学习的学习算法 |
4.3.1 强化学习概述 |
4.3.2 轨迹形状的学习策略 |
4.3.3 轨迹目标点的学习策略 |
4.3.4 多元DMPs的序列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强化学习在随机环境中的阻抗控制 |
5.1 引言 |
5.2 变阻抗控制 |
5.2.1 阻抗控制理论 |
5.2.2 力场分析 |
5.3 基于路径积分的阻抗控制策略 |
5.3.1 实验描述 |
5.3.2 动态运动基元 |
5.3.3 变增益表的表示 |
5.3.4 参数更新策略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基于融合聚类的多源文本话题检测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热门话题检测方法 |
1.2.2 自然语言生成方法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关键技术 |
2.1 热门话题检测技术 |
2.1.1 文本表示模型 |
2.1.2 聚类算法相关技术 |
2.2 自然语言生成技术 |
2.2.1 自编解码框架 |
2.2.2 深度学习序列模型 |
2.2.3 改进深度神经网络的方法 |
2.3 数据处理相关技术 |
2.3.1 数据爬取技术 |
2.3.2 数据存储及可视化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源文本热门话题检测模型 |
3.1 引言 |
3.2 多源文本热门话题检测模型设计 |
3.2.1 多源文本特征融合方法设计 |
3.2.2 基于狄利克雷混合模型的聚类方法设计 |
3.3 多源文本热门话题检测模型实现 |
3.3.1 语料收集与整理实现 |
3.3.2 数据预处理实现 |
3.3.3 多源文本特征融合实现 |
3.3.4 基于狄利克雷混合模型的聚类方法实现 |
3.4 多源文本热门话题检测模型对比实验 |
3.4.1 评估指标 |
3.4.2 实验方案 |
3.4.3 实验过程 |
3.4.4 实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话题语义表示模型 |
4.1 引言 |
4.2 话题语义表示模型设计 |
4.2.1 基于策略的话题语义表示方法 |
4.2.2 基于深度学习序列模型的话题语义表示方法 |
4.3 话题语义表示模型实现 |
4.3.1 基于策略的话题语义表示方法实现 |
4.3.2 训练集的构造 |
4.3.3 深度学习序列模型的训练 |
4.3.4 深度学习序列模型的应用 |
4.4 话题语义表示模型对比实验 |
4.4.1 评估指标 |
4.4.2 实验方案 |
4.4.3 实验过程 |
4.4.4 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源文本热门话题检测系统 |
5.1 引言 |
5.2 多源文本热门话题检测系统设计 |
5.3 多源文本热门话题检测系统实现 |
5.4 多源文本热门话题检测系统测试 |
5.4.1 功能测试 |
5.4.2 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四、生物技术的热门课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靶向细胞间粘附分子抗体药物偶联物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朱西.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21(08)
- [2]移动短视频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研究[D]. 李欣颖.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涵化理论的分享式代际社交平台设计研究[D]. 钱科娜. 江南大学, 2021(01)
- [4]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基于改进FCM的协同过滤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朋起.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6]基于时空轨迹大数据的路线规划机制的研究与系统构建[D]. 邱玉华.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7]“热门·电竞”微博语篇研究[D]. 霍文博. 吉林大学, 2020(01)
- [8]基于点阵拓扑模型的产品仿生造型设计研究[D]. 王晨景. 湘潭大学, 2020(02)
- [9]六足机器人的步态规划与和不确定环境下的阻抗控制研究[D]. 彭行.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基于融合聚类的多源文本话题检测研究与实现[D]. 王昕喆.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