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授电场强度和电势的一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徐雯[1](2020)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针对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于2018年正式提出,至今已经历了两年的时间。然而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仍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概念教学。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于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已有的核心素养、物理概念教学相关研究,通过提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模型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以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新颖、专业的教学参考,使核心素养在未来的物理概念教学活动中更好地落实。为了使研究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笔者运用文献法来了解前人对于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思路与进程,并通过查阅大量教育心理学、物理概念教学、教学设计书籍,寻找能够支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依据新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详细地分析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并通过论述物理概念教学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说明物理概念教学在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笔者首先将高中物理概念按照其形成的科学方法划分为三类:通过运用观察与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的物理概念、通过运用探究性实验与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的物理概念、通过规律探讨与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的物理概念。其次,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分别围绕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十个环节提出了三类物理概念的教学设计模型,并且配有教学设计案例进行解释说明。再次,简要说明促进学生认知整合的物理概念教学设计。最后,笔者对现阶段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根据所构建的教学设计模型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使所构建的教学设计模型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
胡茂利[2](2018)在《基于微课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高中物理选修3-1《静电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教材中的《静电场》为单元教学设计课题,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并基于微课制作软件——Camtasia Studio 8和万彩动画大师制作出教学设计中涉及的微课。笔者利用在学校的实习机会,将设计好的微课加以实践,从而研究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通过研究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一小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炼的特点,主要的微课类型有讲授型、解题型和实验型。本文深入研究了目前微课的设计形式,设计了两种微课:一是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8、PPT和录音软件设计的微课;另一种是用万彩动画大师和录音软件设计的微课。本文详细介绍了以上两种微课的制作方法,并通过比较这两种制作方法的特点,知道了运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8制作微课的操作更加简洁,更适用于制作简单概念型知识的微课;万彩动画大师制作微课的操作虽然略显复杂,但制作出的微课更加灵动,更适用于制作难点知识的微课。在对《静电场》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结合微课的特点对教材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做了深入的分析。通过笔者的分析发现,《静电场》中的重点是电场强度、电场线、电势差、等势面等;难点是电场力做功和电势能的关系、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插入的微课主要涉及《静电场》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笔者将包含微课的单元教学设计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验和访谈发现:微课应用到《静电场》的教学中,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师教学难的困境;另一方面教师的能力和时间也成了影响微课教学的因素。总之,学生和教师都对微课抱有很大的期待,并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开发出更多适合教学的微课。
柯珊[3](2016)在《高中物理核心内容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以电磁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优劣。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国民的科学素质,己成为世界各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由此,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历史重任则落到了科学教育的肩上。高中物理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部分,自然也担负着提升和培养国民科学素质的使命。物理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却普遍认为物理是高中阶段最难的学科。这主要与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有关。由此看来,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成效是物理教师和物理教育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这样的背景,本研究将问题聚焦于“高中物理核心内容及其教学策略”,并进一步细化为四个具体的研究问题:(1)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材呈现状况如何;(3)如何选择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4)高中物理核心内容教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核心内容(Core Contents)是指高中物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关键内容,是联系学科中各部分的中心和纽带。核心内容反映物理学的基本问题,并能整合或解释学科体系中的很多其他内容。每个核心内容实质上都是一个核心内容团(Core Content Cluster),它包含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综合了物理学知识结构和科学方法的丰富的组织体系,在物理学的内容结构中具有较高的抽象和概括程度。为了确定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本研究以高中物理电磁学领域为例,分别从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物理课程的结构体系以及物理学科专家的视角三个方面,研究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并最终确定,静电场、恒定电流、磁场及电磁感应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领域的核心内容。之后,笔者对四个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不同教材在知识结构、科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核心内容的呈现状况。为了研究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本研究分别从学科内容(内容本质与科学方法)和学科教学(学生学习特征与教学策略)这两个维度的四个方面,对核心内容的录像课,运用TIMSS的编码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发现,在同一节物理课中,教师在学科内容本质、科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特征这三个方面的表现水平,在趋于一致的同时,更关注学科的内容本质。而且,教师组织核心内容的教学,必须充分考虑核心内容的学科本质、蕴含在核心内容中的科学方法、学生学习核心内容的特征以及核心内容的类型等要素,才能确保选择并运用最为恰当的教学策略。此外,通过研究还发现,教师、高中物理课程与教材以及教学资源与环境是对高中物理核心内容教学产生影响的三大因素,而最为关键的则是来自教师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做到如下几点:合理分配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精力、深入挖掘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提升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力并努力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学水平,进而促进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价值的实现,实现学生科学素质和探究能力的提升。
于培翠[4](2019)在《高二学生电磁学前概念调查与干预教学研究 ——以南沙区某中学为例》文中指出“物理观念”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思维上的升华,了解中学生物理前概念能够让物理概念教学有的放矢,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以南沙某中学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有对照组的“前测-教学干预-后测”实验设计,研究了高中生电磁学前概念情况和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前测”发现学生电磁学前概念比较少、或完全没有概念。例如,他们不知道电场强度、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电阻率、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等概念;还存在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如:摩擦起电的实质(误以为是正电荷在转移或正负电荷都在转移)、电阻(误以为它与电压、电流的大小有关)、磁感线(误以为磁感线是实际存在且不闭合的曲线)等。基于学生存在错误前概念和没概念的现实,教师先后采取了三种教学干预。结果发现“基于前概念的复习教学法”效果最好,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积极活跃、学生在复习模式下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考试成绩有显着提高。三种干预措施都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促进了对电磁学概念的理解,对学生“过程性的学习”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同时教学干预实践也提升了教师本人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后测”分别采用期末考试中电磁学概念题和自译的国际上的电磁学概念检测试卷(CSEM)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电磁学概念掌握情况基本相似、期末考试成绩和CSEM成绩基本相同,其原因可能是学生层次相同,且对照班的老师在每次测试后也采取了相应的、适合自身学生的教学干预措施。测试和调查还发现:高二学生的CSEM成绩与性别无关;“非常喜欢物理老师”和“非常喜欢物理学科”的同学,其CSEM成绩明显高于其他选项的同学。本人还将该中学与美国某学校、中国南通某学校的CSEM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南沙某中学的电磁学概念掌握情况优于国内外两所对照学校。这说明,南沙区某中学高二学生对于电磁学概念的理解更好,物理教师进行的教学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CSEM反馈出学生在电磁学概念学习等方面的主要问题有:没有正确理解电场强度、电场力、匀强电场、洛伦兹力、电磁感应等概念;不会判断电场强度与电场力的方向;对带电粒子在电场或磁场中的运动以及电磁感应现象理解不好;不会综合运用多个电学概念解决复杂电学问题等。
许静[5](2007)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文中指出自1999年开始,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的力度之大是空前的,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是一个全方位整体改革的系统工程。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物理课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科学教育和物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了使高中毕业生具有更高的科学素质,以适应二十一世纪技术化社会的需要,在物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更新,现行的高中物理新课程在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是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基于学生通过高中物理学习对现行大学物理学习的适应性如何的疑问而进行的,即高中物理新课程所提供的知识准备是否充分?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变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物理教育研究者的意见存在分歧,至今为止,没有清楚的研究,因此我们认为对现行高中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本研究可使我们真正了解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可以真正了解通过新课程学习的学生,在现行大学物理课程学习中的适应性如何?理清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促进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有序健康地发展,同时也可为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涉及到以下三项研究:1.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析我们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对于高中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认为现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之下、统一编审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了多样化,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对于每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显然是不现实的,各版本的教材是遵循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体现了相同的课程理念,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基本相同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知识呈现的方式,语言文字的叙述,版面的设计等方面,即教材的深层结构没有什么差别,这也正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所以在此我们选择“司南版”高中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对于高中物理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3个系列)的内容分析,我们主要从知识分析和方法论分析着手。知识分析主要分析教材体系和逻辑结构、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其知识应用,方法论分析即教材中所体现的研究物理学所应用的各种基本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理想化方法等,通过分析,可以明确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现出教材如何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科学世界观的培养。2.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大学物理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所以我们以大学物理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呈现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对于大学物理教材的选取,我们通过调研就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调查取样是在全国各省市选取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农林、医学院校进行调查,调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向各高校发出信件询问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向100所高校发出信件),二是通过电话与高校的物理学院取得联系,三是通过上网,进入各高校的物理学院进行查询(教学计划),或者是通过各高校的精品课程介绍也获取了有价值的信息,最后我们收集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共105所高校大学物理教材的使用情况,我们经过统计得到使用数量较多、具有代表性的物理教材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共约53本教材)。3.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和分析在对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和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就高中物理模块课程与大学不同专业物理课程的对应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高中物理模块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同时,考虑到模块课程的选取问题,我们还要分析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1.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1系列同文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文科大学物理的需要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对力、热、电、光、原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定性讲述,教材内容大部分介绍了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如基本粒子、现代宇宙学、熵、混沌、分形、对称性原理等,还探讨了物理学与社会、科技发展有关的问题,主要涉及到航天技术、物理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与能源科学、物理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与环境科学、医学中的物理学、信息技术、激光的应用、微观世界的近代技术应用等。高中物理必修模块讲述了经典力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初步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电磁学、热学等知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选修1-2讲述了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对于机械振动、机械波、波动光学的基本知识没有涉及到。学生在学习了高中物理共同必修和选修1系列后,能够掌握力学、电磁学、热学、原子物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以及波动光学的知识,虽然在选修1系列中没有涉及到,如果在大学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这部分知识,那么根据学生高中阶段的物理基础知识,结合文科大学物理自身的特点来讲,学生同样可以较容易地接受。2.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一般工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工科大学物理的需要工科大学物理涉及到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与光学、近代物理的内容,是在高中物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其重点放在讲清物理本质上,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通过计算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物理图像。没有繁琐的公式推导和数学运算,数学仅限于微积分和矢量分析。就教材中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而言,光学部分只讲解了波动光学的内容,而没有涉及到几何光学部分,对于物理学在工程技术上应用的内容介绍较少。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没有涉及到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动量的知识内容,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此外,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突出了物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应用和操作等方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系列同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农林院校和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基本相同,就具体的知识内容而言,力、热、电、原子四部分基本相同,只是在光学部分内容稍微有些差异,农林院校没有讲述几何光学的内容,讲述了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而医学院校则与之相反,在原子物理部分,医学院校则重点讲述了X射线的知识。如果将农林、医学院校的物理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与工科院校相比较,其区别在于流体力学的知识和光学部分,对农林、医学院校来讲,这部分知识都是作为专门的一章来介绍的,涉及到流体力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光学部分工科院校物理课程只讲述了波动光学的知识,而医学院校则讲述了几何光学、波动光学,农林院校讲述了波动光学和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在知识的讲述上,农林、医学院校的讲述方式是简单介绍物理学基本原理,然后就介绍物理理论知识在生物科学、农林科技以及日常科技中的应用、物理学在现代医学方面的应用,较少涉及到公式的推导、数学计算等。由此看来,高中物理选修2系列与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课程相比,两者在取向上是一致的,都侧重于物理学知识在生产、技术中的应用,它所提供的知识准备也是足够的。4.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系列同理科大学物理的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它所提供的物理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大学物理的需要理科大学物理同样涉及到力、热、电、光、原五部分的内容,但是,同工科院校相比每一部分的内容讲得都比较深入,注重物理学的理论、思想、方法、数学方法的运用、计算量较多。此外,对于某些重点工科院校及相应的专业,其对物理知识的要求较高,对于今后想报考这些学校的高中学生来讲,选择高中物理选修3系列进行学习同样是适合的。5.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通过高中物理共同必修1、共同必修2、选修3-1、选修3-2的学习,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中力学、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中的物理学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为大学阶段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修3-1、选修3-2可作为选修3系列中的必选内容。就选修2系列来讲,对于那些今后从事实际应用和工程技术的学生而言,选修2-1是电磁学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选修2-2是力学和热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这一模块涉及到刚体、热机、制冷机等应用性知识,对于将来从事工程技术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选修2-3是波动光学、几何光学和原子物理的基础知识,对于从事农林、医学方面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这一模块进行学习。就选修1系列而言,选修1-1讲述了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文科学生可将这一模块作为选修中的必修。
孙德辉[6](2018)在《高中物理静电场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研究》文中指出2012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提出科学教育应当围绕少数核心概念来开展教学。核心概念是指处于学科的知识系统内的核心地位,并能够整合众多概念和规律的学科知识。学习进阶是指在一段时期内,学生的思维和认知逐级深化和发展,不断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将其同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在对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当中也伴随着学习进阶。就高中物理静电场这一章而言,其抽象性成为了学生难以逾越的障碍。本章概念和公式十分繁杂,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以及功和能的关系都是本章的难点,且学生对“场”的物质性的理解较浅,无论从教材分析还是学情分析,都能看出本章是高中学生较难掌握的一部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凭借主观经验来判断学生对某知识点的反映与掌握情况,对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情况缺少理论依据,因此对于本章的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研究成为本论文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方面的增长与积累,与此同时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和数学工具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甚至飞跃,因而对本章学习进阶的研究,需要充分关注学生在科学方法和数学工具应用方面的进步。根据高中物理学科内部逻辑,查阅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和相关论文,参考美国NGSS对于静电场的表述,并与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从而确定了本章的核心概念为库仑定律、电荷守恒定律、电场强度和电势能。之后对学生进行静电场概念测试,除考查学科知识外,同时考查学生对于科学方法和数学工具的掌握情况,再运用Rasch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各知识点对应的难度层次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根据科学方法显化教育理论,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突出强调科学方法的讲授,本章涉及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模型法等科学方法。此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运用到的数学工具也同时得到了巩固与发展,如本章的矢量运算法、图形图像法和微元法。之后基于皮亚杰的理论连续发展机制,并兼顾科学方法和数学工具在本章的应用,围绕上述核心概念来构建本章学习进阶。根据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从三个维度构建学习进阶模型,即库仑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电场的力的性质、电场的能的性质。最终根据上述学习进阶的研究结果,对本章具有代表性的章节“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进行教学设计,为一线教学提供参考。
李肖[7](2019)在《高中物理静电场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核心概念是处于学科中心的知识,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教学设计,可以整合学科内部知识,减少学生对碎片化、事实性的知识进行记忆,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减轻记忆负担,有助于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从而简化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使学习内容变得更加深入。核心概念的提出解决了学科知识不断增长和学校教学课时不足之间的矛盾,提倡课程实施依据“更少、更精、更高”的要求。通过核心概念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学生的成长,这些概念能够不断的深化,为学生终生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支撑。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核心概念的研究背景、现状、目的及意义。第二章界定了核心概念与物理核心概念,总结了相关的学习理论。第三章对静电场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与一线中学物理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对总结的核心概念进行校正,基于此分析研究了围绕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如何开展。第四章使用静电场测试试题,分析研究高二学生在学习静电场的概念,头脑中出现的“迷思概念”。第五章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教学实例。第五章围绕“静电场”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对教学目标、学情、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开展教学实例分析研究。第六章总结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帮助教师设计优质的教学。
李佳[8](2014)在《高中物理课堂问题对话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的个性活动。这就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人类的学习是通过语言中介作用,在同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而最适合这个“语言中介”角色的就是“问题”。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仅出现了以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和问题探究为主的问题教学,又出现了一种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学形式—对话教学。它体现出了教学过程中的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感受成功。自从问题教学和对话教学思想传入我国以来,相关的问题教学和对话教学的研究都可以查阅到很多的文献资料。但无论是学位论文研究,还是期刊文章研究,或者侧重于文献研究,或者侧重于实践研究,很少看到相关的课堂教学设计和相应的教学实践。而在本人的高中实习期间,也发现这两种教学思想已经被较多的一线教师所采用。但是在他们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问题教学和对话教学所倡导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差距。本论文对“高中物理课堂问题对话教学”的研究做了以下工作:先从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入手,针对前人在问题教学以及对话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的缺陷,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实践意义。然后先从理论研究入手,针对问题对话教学进行了内涵、功能和实施原则三个方面的研究。再以此为基础,通过平时对实际高中物理课堂的观察,将高中物理的新授课这一课型,分为了新课引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知识衔接以及课堂小结这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进行了相应的“问题对话”教学设计。最后再以一节本人的实践课为内容,详细阐述了这节课的课前设计、课堂实施以及课后反思的整个过程,希望对问题对话教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余春燕[9](2019)在《基于发现法的高中物理案例教学研究 ——以《电势能和电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介绍了案例教学的起源和发展。在物理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以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进行了高中物理电势能和电势的教学设计,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把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现状和意义,并对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做了简单的介绍。第二部分对案例教学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深入探讨了案例教学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在实习期间,对实习高中的物理教师和高三学生进行访谈与交流,并对高中物理教师关于《电势能和电势》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及专家型物理教师的看法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提出了设计的原因。第四部分进行了基于发现法的《电势能和电势》案例教学的案例设计。论文的最后部分对基于发现法案例教学的实施提出建议。在案例实施过程中,学生们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下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案例实施后,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发现思维得到强化,而教师从学生的发散思维中收获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希望本研究对基于发现法的教学有所启示,对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有所帮助。
刘如楠[10](2020)在《基于物理观念形成的高二物理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理观念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和首要素养,不仅体现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理解程度,更是学生从掌握到应用物理知识的关键。本文对物理观念的内涵、教学价值及学生物理观念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设计物理观念评估标准,对高二学生的物理观念水平进行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深入研究了当前制约学生物理观念水平培养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物理观念发展的单元教学策略,从而加强物理观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培养效果。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明确了物理观念内涵,同时结合相关研究,将物理观念水平划分成五个水平标准:[1]物理情境观察;[2]初步分析解释物理情境;[3]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情境;[4]初步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5]熟练应用物理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同时将物理观念所体现出的能力表现分为三个维度:学习理解能力、应用实践能力、迁移创新能力;进一步细分为:观察记忆、概括论证、关联整合等九个能力。由于物理观念素养是物理能力的综合性体现,而物理能力表现又是物理观念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两者互为表里,因此通过对物理能力表现的分析来实现对物理观念发展状况研究。2.为了深入研究当前学生物理观念现状,本文基于上述物理观念的能力表现,设计了相关的高二学生物理观念水平调查问卷,同时利用Rasch统计模型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重点班学生物理观念水平半数达到水平[4]以上,而中等班学生物理观念水平集中在水平[3]。通过进一步分析学生的能力表现,总结发现学生的关联整合能力以及迁移创新能力较欠缺导致物理观念水平无法提高,在解答物理问题时表现为物理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的知识结构。3.基于调查数据结果,本文明确了提升物理观念水平的方向主要为培养学生的关联整合能力,促进物理知识系统化,从而促进物理观念的水平提升。基于此提出了基于物理观念形成的单元教学策略:以“基本物理知识—物理核心概念—物理观念”为培养物理观念路径,以基于物理观念的单元目标为导向、以任务和问题驱动双线并行进行单元整体规划,凸显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关联整合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物理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帮助学生提升物理观念水平。4.基于以上单元教学设计策略,本文对《静电场》一章进行了单元教学设计及分节实施案例分析,以探究对物理观念形成是否具有促进作用。
二、讲授电场强度和电势的一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讲授电场强度和电势的一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教学设计理论 |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理论 |
第四节 我国物理概念教学理论 |
第三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分析 |
第一节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征 |
第二节 物理概念教学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 |
第三节 按照形成物理概念的科学方法进行高中物理概念分类 |
第四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模型构建 |
第一节 运用观察与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的物理概念的教学设计模型构建 |
第二节 运用探究性实验与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的物理概念的教学设计模型构建 |
第三节 规律探讨与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的物理概念的教学设计模型构建 |
第四节 促进学生认知整合发展的物理概念教学设计 |
第五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与问题解决 |
第一节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二节 针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现状的不足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微课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高中物理选修3-1《静电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
1.1.2 微课——突破重难点的帮手 |
1.2 微课和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微课的研究综述 |
1.2.2 单元教学设计概述 |
1.3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过程 |
2 高中物理选修3-1《静电场》单元的教学设计 |
2.1 《静电场》单元整体分析 |
2.1.1 《静电场》整章的教材分析 |
2.1.2 《静电场》整章的学生情况分析 |
2.1.3 《静电场》整章教学的课时分配建议 |
2.1.4 《静电场》整章的单元教学目标制定 |
2.2 《静电场》分节教学内容设计 |
2.2.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 |
2.2.2 《库仑定律》的教学设计 |
2.2.3 《电场强度》的教学设计 |
2.2.4 《电势能与电势》的教学设计 |
2.2.5 《电势差》的教学设计 |
2.2.6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
2.3.7 《静电平衡现象的应用》的教学设计 |
2.2.8 《电容器的电容》的教学设计 |
2.2.9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的教学设计 |
3 高中物理选修3-1《静电场》的微课设计与制作 |
3.1 微课设计前相关分析与调查 |
3.1.1 现有微课模式案例分析 |
3.1.2 教师对高中物理应用微课教学的态度和期待 |
3.2 高中物理选修3-1《静电场》微课的设计思路 |
3.2.1 微课设计的原则 |
3.2.2 高中物理静电场微课设计流程 |
3.3 高中物理选修3-1《静电场》单元的微课制作 |
3.3.1 两种微课制作方法介绍 |
3.3.2 《库仑定律》的微课制作 |
3.3.3 《电场强度》的微课制作 |
3.3.4 《电势能与电势》的微课制作 |
3.3.5 《静电平衡现象的应用》的微课制作 |
3.3.6 《电容器的电容》的微课制作 |
3.3.7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的微课制作 |
4 基于微课的《静电场》教学实践与评价 |
4.1 基于微课的高中物理选修3-1《静电场》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 |
4.1.1 《静电场》单元教学实验的设计 |
4.1.2 《静电场》单元教学实验的准备 |
4.1.3 《静电场》单元教学实验的开展 |
4.1.4 《静电场》单元教学实验的结果 |
4.2 高中物理选修3-1《静电场》微课的教学评价 |
4.2.1 学生对《静电场》教学中应用微课的评价 |
4.2.2 教师对《静电场》教学中应用微课的评价 |
4.2.3 笔者对《静电场》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反思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教师对高中物理应用微课教学的态度和期待”访谈 |
附录B:《静电场》中的三套课后测试卷 |
致谢 |
(3)高中物理核心内容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以电磁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
(二) 物理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
(三)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诉求 |
(四)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
二、研究问题 |
(一)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确定 |
(二)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材呈现状况 |
(三)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学策略 |
(四)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教学的影响因素 |
三、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 研究框架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有关物理课程改革的研究 |
(一) 我国物理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 |
(二)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
(三)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 |
(四) 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带来的启示 |
二、有关核心内容的研究 |
(一) 相关概念的辨析 |
(二) “核心内容”(CORE CONTENTS)的概念界定 |
三、有关学科教学的研究 |
(一) 有关课堂教学的研究 |
(二) 有关教学策略的研究 |
四、小结 |
第二章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分析 |
一、从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看核心内容 |
二、从物理课程的结构体系看核心内容 |
三、从学科专家的视角看核心内容 |
四、小结 |
第三章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材呈现 |
一、从知识结构的角度分析教材呈现 |
二、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分析教材呈现 |
三、从教学过程的角度分析教材呈现 |
四、小结 |
第四章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学分析设计 |
一、课堂教学分析维度的确定 |
(一) 课堂教学研究范式 |
(二) 本研究的课堂教学分析维度 |
二、核心内容教学分析框架的具体阐述 |
(一) “学科内容本质”方面 |
(二) “学科科学方法”方面 |
(三) “学生学习特征”方面 |
(四) “教学策略”方面 |
(五) 确定具体的分析要素 |
三、课堂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 |
(一) 确定课堂教学的分析方法 |
(二) 第一次编码的数据处理 |
(三) 第二次编码的数据处理 |
(四) 课堂教学研究的综合分析 |
四、小结 |
第五章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课堂教学分析案例 |
一、第一次编码结果及分析 |
(一) “学科内容本质”方面 |
(二) “学科科学方法”方面 |
(三) “学生学习特征”方面 |
(四) “教学策略”方面 |
二、第二次编码结果及分析 |
(一) 对“电场电场强度”课堂教学(DQ1)的深度分析 |
(二) 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课堂教学(FD1)的深度分析 |
三、课堂教学研究的综合分析 |
(一) 课堂教学的分析结果 |
(二) 课堂教学分析维度的总体特征 |
(三) 课堂教学各个分析维度的具体特征 |
四、小结 |
第六章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教师的影响 |
(一) 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
(二) 对学生的理解与分析 |
(三) 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挖掘与剖析 |
(四) 对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 |
(五) 对教学理念的内化与贯彻 |
二、高中物理课程与教材的影响 |
三、教学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
(一) 学校实验设备 |
(二) 社会对学生成绩的高度关注 |
四、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一)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确定对物理学科的教与学有重要价值 |
(二)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材呈现水平有待提高和完善 |
(三)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教学更关注内容本质的体现 |
(四)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教学策略的实施取决于教师对学科内容和教学的掌控 |
(五) 高中物理核心内容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自于教师、教材和教学资源 |
二、建议与启示 |
(一) 合理分配有限的教学时间是教师展开核心内容教学的前提 |
(二) 深入挖掘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是教师组织核心内容教学的基础 |
(三) 全面提升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力是教师推进核心内容教学的关键 |
(四)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核心内容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 |
三、反思与展望 |
(一) 研究的局限性 |
(二)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4)高二学生电磁学前概念调查与干预教学研究 ——以南沙区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方法 |
2.2 前测试卷的设计 |
2.3 教学干预的设计 |
第三章 高二学生电磁学前概念调查现状 |
3.1 调查的实施 |
3.2 调查结果的总体分析 |
3.3 高二学生电磁学前概念现状分析 |
第四章 干预教学的实践、效果和评估 |
4.1 干预措施的种类和实施阶段 |
4.2 “基于前概念的课堂教学干预措施”及其效果检验 |
4.3 “基于前概念的训练实践干预措施”及其效果检验 |
4.4 “基于前概念的复习教学干预措施”及其效果检验 |
4.5 教学干预的总体检验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研究总结 |
5.2 电磁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电磁学前概念调查问卷(即将升入高二之前) |
附录2 第一章第三节《电场强度》前概念调查试题 |
附录3 第一章延时检测:“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 |
附录4 第二章延时检测:“期中考物理试题(客观题)” |
附录5 第三章延时检测:“第二次月考物理试题” |
附录6 CSEM的原版题目(H版本的32 道英文题目) |
附录7 CSEM中选取后测的26 道中文题及4 道属性题 |
致谢 |
(5)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物理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研究概述 |
2.1 中学物理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研究概述 |
2.2 大学物理课程研究概述 |
3 知识结构问题的探讨 |
3.1 知识结构理论 |
3.2 教材知识结构的基本内涵 |
3.3 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 |
3.4 物理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
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方法 |
5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
5.1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内容分析 |
5.2 高中物理选修1-1内容分析 |
5.3 高中物理选修1-2内容分析 |
5.4 高中物理选修2-1内容分析 |
5.5 高中物理选修2-2内容分析 |
5.6 高中物理选修2-3内容分析 |
5.7 高中物理选修3-1内容分析 |
5.8 高中物理选修3-2内容分析 |
5.9 高中物理选修3-3内容分析 |
5.10 高中物理选修3-4内容分析 |
5.11 高中物理选修3-5内容分析 |
6 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分析 |
6.1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现状的调查与统计结果 |
6.2 文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
6.3 工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
6.4 农林院校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
6.5 医学院校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
6.6 理科大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
7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和分析 |
7.1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1与文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
7.2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与工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
7.3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2与农林、医学院校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
7.4 高中物理共同必修+选修3与理科大学物理的比较和分析 |
7.5 不同模块课程的选取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分析 |
8 研究结果及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物理课程知识点统计表 |
附录二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情况调查信函 |
附录三 大学物理教材使用情况统计表 |
附录四 大学物理教材知识内容统计表 |
致谢 |
(6)高中物理静电场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核心概念的研究现状 |
1.2.2 学习进阶的研究现状 |
1.2.3 静电场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皮亚杰的理论连续发展机制 |
2.2 物理科学方法 |
2.2.1 物理科学方法的内涵 |
2.2.2 物理科学方法的显化教育 |
第三章 高中物理静电场核心概念测试 |
3.1 核心概念的检索 |
3.1.1 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
3.1.2 美国NGSS中对静电场的表现期望 |
3.1.3 一线教师访谈 |
3.2 核心概念检索结果 |
3.3 核心概念测试 |
3.3.1 研究对象 |
3.3.2 研究工具 |
3.4 试题双向细目表的编制 |
3.5 试题分析 |
3.5.1 学科知识部分试题分析 |
3.5.2 科学方法部分试题分析 |
3.5.3 数学工具部分试题分析 |
3.6 测试实施 |
3.7 基于Rasch模型对测试题进行分析 |
3.7.1 测试题的难度值 |
3.7.2 测试题的怀特图 |
3.7.3 一维性 |
3.7.4 拟合度 |
3.7.5 信度 |
3.8 研究结果 |
第四章 构建学习进阶 |
4.1 科学方法在静电场中的应用 |
4.1.1 比值定义法 |
4.1.2 类比法 |
4.1.3 模型法 |
4.2 数学工具在静电场中的应用 |
4.2.1 矢量运算法 |
4.2.2 图形图像法 |
4.2.3 微元法(微分思想) |
4.3 构建学习进阶模型 |
4.3.1 库仑定律及电荷守恒定律 |
4.3.2 电场的力的性质 |
4.3.3 电场的能的性质 |
4.3.4 进阶总结 |
第五章 基于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 |
5.1 课题一库仑定律 |
5.1.1 设计理念与教学过程 |
5.1.2 教学成效 |
5.2 课题二电场强度 |
5.2.1 设计理念与教学过程 |
5.2.2 教学成效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与启示 |
6.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同一线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试题双向细目表 |
附录三 静电场概念测试题 |
致谢 |
(7)高中物理静电场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核心概念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核心概念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核心概念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2 物理核心概念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2.2.2 意义学习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观 |
第3章 构建高中物理“静电场”核心概念的知识体系与教学设计分析 |
3.1 高中物理“静电场”核心概念的梳理 |
3.1.1 基于高中物理“静电场”课标的概念文本梳理 |
3.1.2 基于高中物理“静电场”教材的概念文本梳理 |
3.1.3 高中物理“静电场”的概念图 |
3.2 确定核心概念的选取标准 |
3.2.1 国内外核心概念的筛选标准 |
3.2.2 国内教师访谈 |
3.3 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分析 |
3.3.1 教学目标分析 |
3.3.2 教学对象分析 |
3.3.3 教学内容分析 |
3.3.4 教学策略分析 |
第4章 “静电场”概念测量分析 |
4.1 前期准备工作 |
4.2 数据汇总 |
4.3 测量结果分析 |
4.3.1 “电场力”相关概念掌握情况分析 |
4.3.2 “电场强度”相关概念掌握情况分析 |
4.3.3 “电势”相关概念掌握情况分析 |
第5章 围绕“静电场”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研究 |
5.1 “库仑定律”的教学设计研究 |
5.1.1 教学目标分析 |
5.1.2 学情分析 |
5.1.3 内容分析 |
5.1.4 教学过程 |
5.1.5 课堂总结 |
5.2 “电势能与电势”的教学设计研究 |
5.2.1 教学目标分析 |
5.2.2 学情分析 |
5.2.3 内容分析 |
5.2.4 教学过程 |
5.2.5 课堂总结 |
5.3 “静电现象”的教学设计研究 |
5.3.1 教学目标分析 |
5.3.2 学情分析 |
5.3.3 内容分析 |
5.3.4 新课教学 |
5.3.5 课堂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附录A 高中物理静电场概念测量 |
附录B 高中物理教师关于《静电场》核心概念的访谈 |
致谢 |
(8)高中物理课堂问题对话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提出背景 |
1.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
1.1.2 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
1.1.3 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
1.2 相关理论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理论基础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1.4.1 当前中学物理“问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2 当前中学物理“对话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3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
2 高中物理课堂问题对话教学理论研究 |
2.1 问题对话教学的内涵特征 |
2.1.1 问题对话教学的内涵 |
2.1.2 问题对话教学的特征 |
2.2 问题对话教学的功能 |
2.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2.2.2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程度 |
2.2.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2.2.4 发展学生物理学科思维 |
2.3 问题对话教学的实施原则 |
2.3.1 问题预设和生成相结合的原则 |
2.3.2 问题具有层次性、循序渐进 |
2.3.3 认知、能力、情感相融合的原则 |
2.3.4 以人为本的原则 |
3 高中物理课堂新授课问题对话教学设计 |
3.1 新课引入 |
3.1.1 新课引入的作用 |
3.1.2 问题对话教学中新课引入的策略 |
3.2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
3.2.1 突出重点 |
3.2.2 突破难点 |
3.3 知识衔接 |
3.3.1 知识衔接的内涵 |
3.3.2 问题对话教学中知识衔接的案例设计 |
3.4 课堂小结 |
3.4.1 课堂小结的作用 |
3.4.2 问题对话教学中课堂小结的案例设计 |
4 高中物理课堂问题对话教学实践及反思 |
4.1 设计思路 |
4.1.1 课前设计 |
4.1.2 设计策略 |
4.2 教学实践 |
4.2.1 师生对话 |
4.2.2 生生对话 |
4.3 教学反思 |
4.3.1 教学设计反思 |
4.3.2 教学实践反思 |
5 总结与反思 |
5.1 总结 |
5.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匀强电场中电势差和电场强度关系》教学设计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基于发现法的高中物理案例教学研究 ——以《电势能和电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需要 |
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
(二)国内外案例教学的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理论基础 |
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
3.教师的PCK理论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1.发现法的内涵 |
2.案例教学的含义 |
3.教学案例的含义 |
4.学科教学案例程式 |
二、教师关于《电势能和电势》的教学认识与分析 |
(一)访谈记录整理 |
1.有经验教师的访谈记录 |
2.专家型教师的访谈记录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1.对于学科知识认识的分析 |
2.对于学生知识的分析 |
3.对于教师教学策略的分析 |
(三)调查分析结论 |
三、基于发现法的《电势能和电势》教学案例 |
(一)案例标题 |
(二)首页注释 |
(三)摘要和关键词 |
(四)背景信息 |
(五)案例正文 |
(六)案例思考题 |
(七)案例使用说明 |
四、基于发现法案例教学实施的建议 |
(一)注重教学案例的创新 |
(二)明确发现法案例教学过程的实施环节 |
(三)多种教学方法与发现法案例教学相融合 |
五、总结与展望 |
(一)本文的研究结果 |
(二)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I |
附录 II |
附录 III |
致谢 |
(10)基于物理观念形成的高二物理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2.1.2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
2.2 相关概念论述 |
2.2.1 观念 |
2.2.2 科学观念 |
2.2.3 物理观念 |
第三章 高二学生物理观念水平相关调查研究 |
3.1 调查内容与目的 |
3.1.1 调查内容 |
3.1.2 调查目的 |
3.2 高二学生物理观念水平量表的测试调查 |
3.2.1 测试试题编制 |
3.2.2 调查对象 |
3.2.3 物理观念水平测试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3.2.4 调查结果分析 |
3.3 高中物理教师对物理观念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
3.3.1 问卷内容分类 |
3.3.2 教师对物理观念培养问卷结果分析 |
3.4 调查结论分析总结 |
3.4.1 研究结果总结 |
3.4.2 研究问题归因分析 |
第四章 基于物理观念形成的单元教学策略 |
4.1 单元教学理论 |
4.1.1 单元教学设计 |
4.1.2 单元教学设计与物理观念形成的契合性 |
4.2 基于物理观念形成的单元教学设计原则 |
4.3 基于物理观念形成的单元教学设计模式 |
4.3.1 把握物理观念,科学制定单元教学目标 |
4.3.2 紧扣物理观念形成路径,凸显单元知识结构的整体规划 |
4.3.3 依据物理观念形成路径,合理设计单元驱动任务与问题 |
4.3.4 显化物理观念,设计单元学习活动 |
4.4 单元教学设计的分节实施 |
第五章 基于物理观念形成的单元教学案例分析 |
5.1 基于物理观念形成的静电场单元教学目标制定 |
5.1.1 静电场单元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
5.1.2 基于物理观念形成的静电场单元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分析 |
5.1.3 高二年级学生学情分析 |
5.1.4 明确静电场单元教学目标 |
5.2 基于物理观念形成的静电场单元教学整体规划 |
5.2.1 基于物理观念形成构建静电场单元结构性知识框架 |
5.2.2 基于物理观念形成的静电场单元任务与问题设计 |
5.3 基于物理观念形成的单元教学设计下分节安排 |
5.4 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
5.4.1 单元核心活动设计 |
5.4.2 分节活动设计 |
5.5 基于物理观念形成的静电场单元教学分节实施案例分析 |
5.5.1 教学案例《电场强度》 |
5.5.2 教学案例《电容器的电容》第一课时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本研究完成的工作及结论 |
6.2 问题与展望 |
6.2.1 本研究的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物理观念水平测试卷双向细目表 |
附录B 物理观念水平测试卷 |
附录C 高中物理教师对学生物理观念培养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D 教学案例《电势能与电势》 |
致谢 |
四、讲授电场强度和电势的一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研究[D]. 徐雯. 青岛大学, 2020(01)
- [2]基于微课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高中物理选修3-1《静电场》为例[D]. 胡茂利. 重庆师范大学, 2018(01)
- [3]高中物理核心内容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以电磁学为例[D]. 柯珊.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4]高二学生电磁学前概念调查与干预教学研究 ——以南沙区某中学为例[D]. 于培翠. 广州大学, 2019(01)
- [5]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D]. 许静. 西南大学, 2007(05)
- [6]高中物理静电场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研究[D]. 孙德辉.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7]高中物理静电场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分析研究[D]. 李肖.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高中物理课堂问题对话教学研究[D]. 李佳. 扬州大学, 2014(01)
- [9]基于发现法的高中物理案例教学研究 ——以《电势能和电势》为例[D]. 余春燕. 鞍山师范学院, 2019(02)
- [10]基于物理观念形成的高二物理教学策略研究[D]. 刘如楠.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