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诊治(附6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1](2020)在《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常染色显性遗传的结缔组织病,同时累及心血管、肺、眼、骨骼肌肉等多个系统[1]。90%的MFS患者在10~12年内发生主动脉事件。主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或夹层导致破裂成为MFS患者的最常见死因。如果未接受有效治疗,平均寿命不超过45岁。有效的外科干预改善了MFS患者的预后[2]。随着研究的深入,应用药物预防MFS主动脉扩张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依力哈木·阿不力提甫,古孜丽,李国庆,穆叶赛·尼加提[2](2017)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及室壁瘤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及室壁瘤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及室壁瘤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汉族3例,维吾尔族6例,哈萨克族2例,年龄5073(63.36±8.12)岁。左心室射血分数22%64%[(41.09±11.61)%]。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心功能Ⅱ级1例、心功能Ⅲ级2例、心功能Ⅳ级8例。心肌梗死部位:前壁梗死3例、广泛前壁梗死1例、下壁梗死3例、前壁合并下壁梗死3例、广泛前壁合并下壁梗死1例。穿孔部位:后室间隔穿孔5例、肌部穿孔1例、心尖部穿孔5例;穿孔大小:313(7.27±3.01)mm,穿孔直径<5 mm者2例,穿孔直径510 mm者7例、穿孔直径>10 mm者2例;穿孔时间:急性心肌梗死24 h内穿孔1例、急性心肌梗死17 d内穿孔3例、急性心肌梗死7 d后穿孔7例;多发穿孔2例。11例患者中4例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抑制心室重构、利尿、扩血管等单纯内科治疗,其中2例经电话随访出院1月后死亡,其余2例患者发病至今12个月仍存活;2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经电话随访出院3月后均死亡;2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其中1例发病后1周在医院内死亡,1例经电话随访出院1周后死亡;1例在IABP辅助治疗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择期(急性心肌梗死6周后)行室间隔穿孔封堵术,发病至随访14个月,现仍存活;1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择期(急性心肌梗死4周后)行室间隔穿孔封堵术,出院6个月后在心外科行室壁瘤折叠术,发病至随访4年,现仍存活;1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在心外科行室间隔缺损组织补片修补术+室壁瘤折叠术,发病至随访18个月,现仍存活。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及室壁瘤形成的患者积极行室间隔缺损和室壁瘤干预有利于改善预后。
韩萍,许玉韵[3](2004)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诊治的进展》文中指出心脏破裂虽然是急性心肌梗死(AMI)较少见的并发症,但它具有相当高的死亡率,传统的心脏破裂包括:游离壁破裂(FWR)、室间隔破裂(VSR)及乳头肌断裂。本文旨在探讨AMI合并室间隔穿孔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AMI后并发的室间隔穿孔是一种少见(发生率约1%-2%)但非常严重的并发症,自然病程凶险。在无再
吴忠,王圣,王卫,苏哲坦,李新明[4](2004)在《急性心梗并室间隔穿孔的诊治及转归8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急性心梗(AMI)并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虽较少见,其诊断不难但易误诊为乳头肌功能不全,其治疗极其困难,病死率相当高。本文回顾性分析收住本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8例。试从其诊治过程及转归情况探讨其最佳的诊治方案。
李志忠,李勇,白树功,吕树铮,洪昭光[5](2002)在《26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室间隔破裂的诊断、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84年 1月至 2 0 0 0年 6月诊治的 2 6例AMI后室间隔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分组分析。 结果 男 9例 ,女 17例 ,男女比例 1∶1 9,平均年龄 6 4 1岁。内科治疗 7例 ,急性期(梗死后 4周以内 )死亡 6例 ,其中 2例合并左室游离壁破裂 ;手术治疗 19例 ,死亡 6例 ,2组结果差异有显着性 (P <0 0 5 )。手术组在AMI后 4周以内手术 16例 ,存活 10例 ;4周以后手术 3例 ,存活 3例 ,二者差异无显着性 (P >0 0 5 )。术后死因分别为心原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随访 8例 ,平均 2 6个月 (3个月~ 8年 ) ,6例存活 ,其心功能 (Killip分级 )Ⅰ级 5例 ,Ⅱ级 1例。 结论 床旁超声心动图和漂浮导管有助于早期诊断室间隔破裂并决定手术时机 ,一旦确诊应在内科加强治疗的基础上于AMI后 4周内手术治疗。
张明华,张启高,林欣[6](2001)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诊治(附6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王京生,陈彧,刘传绶,解基严,王新生,陈生龙,漆一伟[7](1999)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附6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6 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手术治疗方法与体会。方法:6 例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病人,术前均经右心漂浮导管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和/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维持循环。其中5 例在穿孔后10 h~4 周内手术,另1 例在穿孔后3 个月手术。术中心肌保护选择冷晶体停跳液5 例,低温室颤1 例。修补穿孔采用左室入路5 例,右房入路1 例,合并室壁瘤切除5 例,冠状动脉搭桥5 例。结果:手术死亡2例,分别为心功能衰竭和肾功能衰竭。术后随访2 月~7 年,死亡2 例,其中1 例为穿孔再通。其余2 例心功能满意。结论:(1) 室间隔穿孔多由前降支完全阻塞引起,穿孔常常发生于心肌梗死后2 ~4 d,并常常合并室壁瘤;(2)由于病情较危重,掌握手术时机十分重要,穿孔2 周以上修补穿孔者比较容易;(3) 合并室壁瘤和冠状动脉病变应积极处理;(4) 加强心肌保护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的应用,能明显提高术后生存率。
董萍[8](2020)在《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和门球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的影响—单中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FMC(First Medical contact time,FMC)和D-to-B(Door-to-ballon time,D-to-B)对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减少STEMI患者住院期间的MACE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CCU行PCI介入治疗的30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制定STEMI患者临床情况调查表,建立临床资料Excel数据库。首先,所有患者根据FMC分成A1组(<3h)、A2组(3-12h),A3组(>12h)3组,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心梗部位、血管病变、罪犯血管等发病情况,分析FMC对STEMI患者住院MACE及并发症的影响;其次,所有纳入患者根据D-to-B分成B1(<60min),B2(60-90min),B3(>90min)3组,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心梗部位、血管病变、罪犯血管等发病情况,分析D-to-B对STEMI患者住院MACE及并发症的影响。最后对产生阳性结果的相关因素和有可能对STEMI患者MACE事件和并发症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中影响STEMI患者住院期间MACE和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根据FMC分组对比后发现:Tn I值在A1组(1.61±3.14 ng/m L)、A2组(4.03±1.65 ng/m L)、A3组(8.05±2.03 ng/m L)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MC分组中并发症的发生率A1组(8.5%)、A2组(14.5%)、A3组(18.9%)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MACE事件的发生率A1组(23.7%)、A2组(46.4%)、A3组(57.4%)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MC时间越长,STEMI患者MACE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越高。2.根据D-to-B分组对比后发现:Tn I值在B1组(1.17±1.8ng/m L)、B2组(1.53±2.6ng/m L)、B3组(7.57±31.9,ng/m L)三组组间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NT-pro-BNP在B1组(354.9±565.1pg/m L)、B2组(541.36±1164.5 pg/m L)、B3组(1239.8±2348.4,pg/m L)组间比较中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中并发症的发生率B1组(3.0%)、B2组(11.6%)、B3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MACE的发生率B1组(23.5.0%)、B2组(33.7%)、B3组(53.3%)在组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D-to-B时间越长,Tn I逐渐升高,NT-pro-BNP水平也增加;STEMI患者MACE及并发症发生率越高。3.在STEMI患者MACE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NT-pro-BNP、广泛前壁(前壁)心肌梗死、FMC时间>12小时、D-to-B时间>90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STEMI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4.在STEMI患者并发症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广泛前壁(前壁)心肌梗死、FMC时间>12小时、D-to-B时间>90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STEMI患者住院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缩短FMC时间及D-to-B时间能减少STEMI患者住院MACE及并发症的发生。2.NT-pro-BNP、广泛前壁(前壁)心肌梗死、FMC时间>12小时、D-to-B时间>90分钟是STEMI患者住院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3.广泛前壁(前壁)心肌梗死、FMC时间>12小时、D-to-B时间>90分钟是STEM患者住院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芳,常芸[9](2015)在《1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护理》文中研究指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严重而致命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2%,预后差,病死率高,24 h内达24%,2周内达87%,1年内达90%[1]。我科于2012年12月收治1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在导管室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术后经精心护理,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56岁,2012年12月5日无诱因突发胸骨下段
钟海,吴惠玉,袁勇,冯力,黎洁雯[10](2013)在《1例联合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及室壁瘤形成的护理配合》文中研究表明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罕见但严重而致命的并发症之一,通常为肌部间隔缺损,常发生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病死率高,2周内高达87%,临床表现以心力衰竭与心源性休克为主[1,2]。国内外目前仅有少量外科手术及室间隔穿孔封堵术的报道,但联合介入治疗此类患者则罕见报道,我院于2012年8月成功抢救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及室壁瘤形成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二、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诊治(附6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诊治(附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马方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概述 |
2.药物治疗现状 |
3.思考与展望 |
(2)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及室壁瘤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收集资料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临床特点 |
2.2 室间隔穿孔特点 |
2.3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
2.4 治疗与转归 |
3 讨论 |
(5)26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和方法 |
一、对象 |
二、方法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 果 |
讨 论 |
(6)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诊治(附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3 治疗结果 |
2 讨论 |
(7)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附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手术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3.1 诊断 |
3.2 病理特点 |
3.3 手术时机 |
3.4 缝合技术 |
3.5 合并病变的处理 |
3.6 心肌保护 |
(8)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和门球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的影响—单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的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入选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STEMI患者根据FMC分组的临床资料的比较 |
2.2 STEMI患者根据D-to-B分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
2.3 STEMI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FMC时间 |
3.2 D-to-B时间 |
3.3 多因素对STEMI患者的影响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1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
2 护 理 |
3 小 结 |
(10)1例联合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及室壁瘤形成的护理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
2 护 理 |
2.1 术前准备 |
2.2 术中配合 |
2.2.1 病情观察 |
2.2.2 术中器械的配合 |
3 体 会 |
四、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诊治(附6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J].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12)
- [2]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及室壁瘤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 依力哈木·阿不力提甫,古孜丽,李国庆,穆叶赛·尼加提.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7(12)
- [3]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诊治的进展[J]. 韩萍,许玉韵. 中国医药导刊, 2004(06)
- [4]急性心梗并室间隔穿孔的诊治及转归8例报告[A]. 吴忠,王圣,王卫,苏哲坦,李新明.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 2004
- [5]26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临床分析[J]. 李志忠,李勇,白树功,吕树铮,洪昭光.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2(01)
- [6]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诊治(附6例报告)[J]. 张明华,张启高,林欣.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1(S1)
- [7]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附6例报告[J]. 王京生,陈彧,刘传绶,解基严,王新生,陈生龙,漆一伟.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99(06)
- [8]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和门球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的影响—单中心研究[D]. 董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1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护理[J]. 刘芳,常芸.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05)
- [10]1例联合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及室壁瘤形成的护理配合[J]. 钟海,吴惠玉,袁勇,冯力,黎洁雯.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