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藏江达古沟-弧-盆体系的火山岩石学与地质学标志(论文文献综述)
胡享生,莫宣学,范例[1](1990)在《西藏江达古沟-弧-盆体系的火山岩石学与地质学标志》文中研究指明位于金沙江以西的西藏江达地区,三叠纪火山岩十分发育。很多研究者曾经指出, 它们具有弧火山岩的特点,喷发于岛弧或陆缘弧的构造环境。经过作者近几年的工作,不仅确认了前人这种看法的正确性,而且进一步发现在江达地区存在一个比较完整的古海沟-火山弧-弧后盆地体系。这一发现为识别“三江”地区在地质构造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胡享生,莫宣学,范例[2](1990)在《西藏江达古沟-弧-盆体系的火山岩石学与地质学标志》文中研究表明位于金沙江以西的西藏江达地区,三叠纪火山岩十分发育。很多研究者曾经指出, 它们具有弧火山岩的特点,喷发于岛弧或陆缘弧的构造环境。经过作者近几年的工作,不仅确认了前人这种看法的正确性,而且进一步发现在江达地区存在一个比较完整的古海沟-火山弧-弧后盆地体系。这一发现为识别"三江"地区在地质构造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潘桂棠,王立全,李兴振,王洁民,徐强[3](2001)在《青藏高原区域构造格局及其多岛弧盆系的空间配置》文中研究指明笔者在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地质工作和综合大量实际资料的基础上 ,提出了特提斯的演化与三大陆块群相互裂变 聚变作用过程密切相关 ,特提斯洋从萌生、扩展、萎缩、消亡到汇聚造山的整个演化过程 ,受控于全球洋 陆时空结构的转换 ;阐述了全球洋 陆构造体制的转换论、多岛弧盆系统论、造山作用过程论 ,并依此“三论”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 ,概要阐述了各个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
杨海星,高利东,高玉石,隋海涛,柳志辉,赵志飞,赵胜金,于海洋,张维宇,吕晶,郎欣欣[4](2019)在《大兴安岭中南段罕山林场地区玛尼吐组安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认为玛尼吐组是大兴安岭地区重要的地层单元。本文对大兴安岭中南段罕山林场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进行LA-ICP 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LA-ICP 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四件安山岩样品分别形成于144.0±2.8Ma、144.6±2.1Ma、148.0±2.0Ma及151.4±2.6Ma,说明研究区玛尼吐组安山岩时代归属晚侏罗世。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看,玛尼吐组安山岩与中国安山岩相比,下列成分的含量偏高:Si O2(50.4%~62.38%)、Ti O2(0.92%~1.74%)、Al2O3(14.2%~18.34%)、Ca O(4.84%~9.39%)、Na2O(2.68%~4.97%);含量相当的成分是:Fe2O3(2.91%~7.83%)、K2O(1.48%~3.27%)、P2O5(0.08%~0.52%;而下列成分的含量偏低:Fe O(0.74%~4.67%)、MnO(0.04%~0.16%)、MgO(0.92%~5.06%);因此它是一套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安山岩。稀土总量(ΣREE)较低,介于95.88×10-6~186.76×10-6之间,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REE/HREE=5.24~9.75,(La/Yb)N=4.84~13.21);具轻微负铕异常(δEu=0.78~1.11)。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Pb、Sr)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和HREE。火山岩浆来源于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于大陆边缘弧,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后的陆内伸展作用相关。
徐国[5](2019)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哈冷岭蛇绿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兴蒙造山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中亚造山带的东南缘,是一条发展历史长、构造岩浆活动复杂的复合造山带,是解决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关于古亚洲洋东南缘的闭合时间、位置和洋陆转换过程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主要反映在对古洋盆重建-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形成环境,以及对晚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过程及其反映的大地构造背景认识不统一。蛇绿岩代表了古洋壳的残片,在识别古缝合带和探索古大洋演化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在兴蒙造山带索伦缝合带内蒙古中部苏尼特右旗地区新识别出早二叠世SSZ型哈冷岭蛇绿岩。野外调查揭示哈冷岭蛇绿岩由北部查干胡舒和南部查干拜兴两个蛇绿岩亚带组成,各带宽约5km,控制延伸约100km,发育较完整的蛇绿岩岩石组合。变质橄榄岩主要为方辉橄榄岩;辉长杂岩主要包括层状辉长岩和均质辉长岩等;辉绿岩发育;基性火山熔岩比较丰富,主要为枕状玄武岩、块状玄武岩、球颗玄武岩和细碧岩等。蛇绿岩带内发育典型韧性剪切带,蛇绿岩局部变形强烈,形成糜棱岩化、片理化岩石及构造片岩。整个蛇绿岩带呈构造岩片构造就位于下二叠统寿山沟组与下二叠统大石寨组之中,蛇绿岩带周围的寿山沟组与大石寨组普遍发生一定范围和强度的密集劈理化、碎裂岩化、千枚岩化和糜棱岩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辉长岩、辉绿岩和玄武岩样品显示出亏损轻稀土和左倾的稀土蛛网图特征,并具明显的Nb-Ta负异常。构造环境投图显示苏尼特右旗哈冷岭蛇绿岩形成于成熟的弧后盆地环境。锆石Hf同位素组成显示εHf(t)=23.9-28.6,表明其岩浆源区主要为亏损地幔。获得蛇绿岩中辉长岩和细碧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97±2Ma和281.4±5.2Ma,表明哈冷岭蛇绿岩的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结合索伦缝合带内其它同期相似的蛇绿岩,指示在索伦缝合带可能存在一个晚古生代洋-弧盆体系。这一晚古生代洋-盆体系与中亚造山带东南段的二叠纪古生物-古地理边界(即北侧的冷水性生物群和南侧的暖水型生物群)相一致。基于上述事实,对于古亚洲洋东南段我们提出了如下的构造演化过程:(1)晚奥陶世至中二叠世,古亚洲洋持续向南俯冲于华北板块之下;(2)石炭纪至中二叠世,古亚洲洋持续的北向俯冲,形成了北侧的增生型造山带;(3)古亚洲洋东南段在晚二叠世闭合。通过对比索伦蛇绿岩带产出的典型矿床地质和物化探特征,笔者认为与哈冷岭早二叠世SSZ型蛇绿岩有关的成矿作用主要有赋存于地幔橄榄岩中的豆荚状铬铁矿和风化蚀变纯橄榄岩、风化蚀变方辉橄榄岩中的菱镁矿化,其中铬铁矿为典型岩浆矿床,菱镁矿化与成岩后期风化蚀变有关。哈冷岭早二叠世蛇绿岩具有开展豆荚状铬铁矿和风化型菱镁矿的勘探潜力。
李英杰[6](2016)在《内蒙古西乌旗迪彦庙蛇绿岩地质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兴蒙造山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中亚造山带的东南缘,是一条发展历史长、构造岩浆活动复杂的复合造山带,是解决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兴蒙造山带发育多条蛇绿岩带,目前研究还较薄弱,在构造属性和时空演化等问题上存在较多争议,直接制约了对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的认识。近年来新发现的内蒙古西乌旗迪彦庙蛇绿岩,位于二连浩特-贺根山蛇绿岩带的东部,通过对迪彦庙蛇绿岩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研究,发现迪彦庙蛇绿岩由孬来可吐和白音布拉格两个蛇绿岩带组成,各带宽约3km,延伸约30km,发育较完整的蛇绿岩岩石组合。岩性由下到上主要为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层状-块状辉长岩、斜长岩、细碧岩、枕状玄武岩及硅质岩,局部见斜长花岗岩呈脉状侵入枕状玄武岩之中。迪彦庙蛇绿岩中的熔岩按照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分为三组:第1组属于玻安岩系,以富Si(SiO2=52.71%、61.22%)、Mg(MgO=6.81%和10.88%)和贫Ti(TiO2=0.49%、0.51%)、HREE及HFSE为特征;第2组具有低Ti(TiO2=0.55%0.78%)、高Mg(MgO=5.20%12.41%)的特征,LREE弱亏损、类似N-MORB的稀土配分模式,但相对N-MORB,又具有富集LILE,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类似岛弧拉斑玄武岩(IAT);第3组表现为:岩石具有高Ti(TiO2=1.86%、1.91%)、高Mg(MgO=5.25%和5.46%)及高P(P2O5=0.23%、0.27%),LREE和HREE分异较为明显((La/Yb)N=2.32、2.53)等特征,类似OIB。根据玻安岩与IAT的存在,推测迪彦庙蛇绿岩产于岛弧和弧前盆地环境。斜长花岗岩具有高SiO2,低的A12O3,强烈的富钠贫钾,稀土元素总量较低,LREE弱亏损的平坦型配分型式,属于来源于亏损地幔的玄武质岩浆通过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大洋斜长花岗岩,为迪彦庙蛇绿岩的组成部分。获得细粒辉长岩、层状辉长岩和斜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59.1士6.4Ma、330 Ma和328.2±1.5 Ma,表明迪彦庙蛇绿岩的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为约束兴蒙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佐证。
蒋勇[7](2020)在《云南鲁甸石英闪长玢岩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定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金沙江结合带中江达—德钦—维西陆缘火山弧的中段(维西段),该地区存在大规模的岩浆活动,金沙江结合带及其两侧广泛发育的岩浆岩作为研究大洋的扩张、洋—陆俯冲消减、陆—陆碰撞的重要依据,一直以来都是用来反演金沙江缝合带构造演化的依据。通过前人的研究发现,金沙江结合带发育了多条岩浆弧,但其中江达—德钦—维西段是研究金沙江结合带的演化历史最理想的地区。前人对于金沙江缝合带已有许多研究,然而,对于鲁甸地区岩浆岩的研究不够深入,且未在鲁甸地区发现早三叠世岩浆岩。因此,本文选择江达—维西陆缘火山弧上鲁甸地区的石英闪长玢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石英二长岩作为辅助研究对象,对其展开了详尽的野外地质调查以及室内岩相学研究,并且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的手段来研究其岩石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及构造环境。岩体地质特征表明:研究区的岩体分为两期,第一期岩体为石英二长岩,呈岩株状产出,出露于中村及上村附近,出露面积约1.6km2的近圆形侵入体,划分为两个相带,内部相为细粒石英二长岩,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处,边缘相为中粒石英二长岩,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处,矿物成分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等。第二期岩体为石英闪长玢岩,呈岩株状产出,出露于中村附近,出露面积约2km2的近椭圆状侵入体,划分为两个相带,内部相为细粒石英闪长玢岩,边缘相为中粗粒石英闪长玢岩,矿物成分为斜长石、石英、角闪石及黑云母等。岩体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两期岩体所采样品的SiO2含量较低,铝饱和指数为0.93~1.02,呈现出准铝质—弱过铝质特征,其中石英二长岩为钾玄岩系列,石英闪长玢岩为高钾钙碱性系列。两期岩体均表现出富集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的特征;同时两组样品均表现出相对亏损Ba,第二组样品的比第一组样品更加明显地亏损Ba。石英二长岩和石英闪长玢岩的轻稀土元素含量较高,切轻/重稀土元素含量比值大,都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起源都为角闪岩的部分熔融,岩浆混合和同化混染作用影响小。通过对所采样品进行构造判别得出两种岩石都是VAG(火山弧花岗岩)类型,通过对石英闪长玢岩的锆石U-Pb定年测试,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早三叠世(250.6±1.8Ma),这不仅填补了鲁甸花岗岩拉美荣序列存在早三叠世岩浆活动的年代证据,而且表明金沙江结合带中段(维西段)在251Ma之前就已经进入了俯冲消减阶段。并且与前人对于鲁甸地区花岗岩的年龄研究结果对比发现,鲁甸地区南部较北部更早进入到俯冲消减阶段。通过与前人关于石英二长岩和石英闪长玢岩的研究发现,鲁甸地区的早三叠世岩体具有类似于埃达克岩的性质,因此,其对于在鲁甸地区寻找斑岩型铜金多金属矿床和矽卡岩型磁铁矿矿床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牟传龙,王立全[8](2000)在《云南德钦及邻区晚三叠世火山沉积盆地演化》文中研究说明云南德钦及邻区晚三叠世火山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江达 -维西火山弧的演化密切相关 ,而后者的形成则受控于金沙江洋盆的俯冲消减作用。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 ,德钦及邻区晚三叠世火山沉积盆地的属性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根据火山岩和沉积学等方面的信息 ,认为生达 -车所 -鲁麻盆地、徐中 -鲁春 -红坡和箐口塘 -催依比 -上兰盆地三个晚三叠世火山沉积盆地应属走滑拉张盆地 ,并探讨了其形成演化历史
王立全,潘桂棠,李定谋,徐强,林仕良[9](1999)在《金沙江弧—盆系时空结构及地史演化》文中提出金沙江结合带是一条古特提斯弧后洋盆消亡的俯冲消减杂岩带。弧后洋盆形成于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晚泥盆世晚期已具有雏型,早二叠世是洋盆扩张的鼎盛时期,早二叠世晚期向西俯冲,在金沙江结合带中形成3条消减杂岩带,金沙江弧一盆系于志留纪末在早古生代变质“软基底”的基础上开始生成、发展和演化,经历了泥盆纪弧后裂谷盆地阶段(D)、早石炭世一早二叠世的弧后洋盆阶段(C1-P1)、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的洋壳俯冲消减阶段(P12-P2)、早三叠世晚期-中二叠世的弧-陆碰撞阶段(T1-T2)、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的火山裂谷盆地阶段(T22-T31)、晚三叠世中期-白垩纪的前陆盆地阶段(T32-K)和老第三纪-第四纪的陆内汇聚阶段(E-Q)。
王立全,潘桂棠,李定谋,须同瑞[10](2000)在《江达-维西陆缘火山弧的形成演化及成矿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达 维西陆缘火山弧为金沙江弧后洋盆向西俯冲消减和斜向碰撞过程中形成 ,其过程经历了俯冲造弧 碰撞成弧 张裂成盆的复杂发展历史。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 (P21 P2 )形成俯冲型弧火山岩 ,早中三叠世 (T1+ 2 )形成碰撞型弧火山岩 ,晚三叠世早期 (T13)于裂谷盆地中发育“双峰式”火山岩。晚三叠世早期 (T13)裂谷盆地从北向南形成生达 车所 鲁麻弧后盆地、徐中 鲁春 红坡上叠 (弧后 )裂谷盆地和箐口塘 催依比 上兰上叠 (弧后 )裂谷盆地三个次级半深海 深海盆地。生达 车所 鲁麻弧后盆地的拉裂时间为 11 6Ma ,速度为 0 2 7cm/a ,距离为 6 3km ;徐中 鲁春 红坡上叠 (弧后 )裂谷盆地的拉裂时间为 16 1Ma ,速度为 0 4 3cm /a ,距离为 140km ;箐口塘 催依比 上兰上叠 (弧后 )裂谷盆地的拉裂时间 16 1Ma ,速度为 0 36cm/a ,距离为 116km。弧火山岩中形成有沉积 改造型铜、金、银、铅、锌多金属矿 ,裂谷 (火山 )盆地中形成有喷流 沉积型铜、金、银、铅、锌多金属矿。晚三叠世早期火山 沉积盆地已成为三江地区中生代重要的成矿盆地。
二、西藏江达古沟-弧-盆体系的火山岩石学与地质学标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江达古沟-弧-盆体系的火山岩石学与地质学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3)青藏高原区域构造格局及其多岛弧盆系的空间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地构造格局划分的思路和基本原则 |
2 大地构造格局划分的理论体系——洋-陆构造体制转换论、多岛弧盆系统论、造山作用过程论 |
2.1 全球洋陆演化史, 至少从中新元古代以来就存在三个以上的大陆群和大洋并存的洋陆分布时空格局 |
2.2 特提斯海 (洋) 从萌生、扩展、萎缩、消亡到汇聚造山的整个演化过程, 受控于全球洋陆时空结构转换 |
2.3 一个大洋从发生、扩展到消亡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
2.4 特提斯大洋的原始规模与现今太平洋相当 |
2.5 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陆缘火山-岩浆弧边缘、岛弧边缘及残余弧后盆地 |
2.6 古岛弧、弧后盆地等的存在, 意味着大洋盆地存在。多岛弧盆系是大洋岩石圈经历发生、发展向萎缩、消减演化的标志 |
2.7 洋、陆岩石圈构造体制的转换主要通过弧后盆地消减、弧-弧碰撞、弧-陆碰撞的岛弧碰撞造山作用完成 |
2.8 东特提斯超级造山系统地壳组成主体是一系列古岛弧造山带 (与大陆块邻接区表现为大陆边缘造山带) |
2.9 大陆斜向汇聚碰撞作用在东特提斯构造域是最普遍的大洋岩石圈向大陆岩石圈体制转换的一种运动学和动力作用方式 |
2.10 青藏高原的固体地球作用过程表现为三个重要的构造过程 |
3 大地构造格局——多岛弧盆系的时空结构 |
3.1 泛华夏大陆早古生代秦祁昆弧-盆系 |
3.2 泛华夏大陆晚古生代藏北 (羌塘) -三江弧-盆系 |
3.3 冈瓦纳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冈底斯-喜马拉雅 (西藏群岛) 弧-盆系 |
4 青藏高原多岛弧-盆系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 |
4.1 泛华夏大陆早古生代秦祁昆弧-盆系地质 |
4.2 泛华夏大陆晚古生代藏北 (羌塘) -三江弧-盆系地质 (Ⅱ) |
4.3 冈瓦纳北缘晚古生代—中新生代西藏群岛弧-盆系地质 (Ⅲ) |
5 讨 论 |
5.1 特提斯洋的演化阶段 |
5.2 大洋消亡的碰撞模式 |
5.3 关于特提斯大洋规模 |
5.4 洋-陆岩石圈构造体制的转化 |
(4)大兴安岭中南段罕山林场地区玛尼吐组安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质背景及岩石学特征 |
2 锆石U-Pb测年 |
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1 主量元素特征 |
3.2 微量元素特征 |
4 讨论 |
4.1 形成时代 |
4.2 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 |
4.3 构造背景 |
5 结论 |
(5)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哈冷岭蛇绿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蛇绿岩研究现状 |
1.3.2 研究区蛇绿岩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1.6 分析方法 |
1.7 完成工作量 |
1.8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侵入岩 |
2.3 火山岩及火山构造 |
2.4 地质构造 |
2.5 区域地质演化史 |
2.6 矿产资源概况 |
第三章 哈冷岭蛇绿岩的识别与确定 |
3.1 蛇绿岩野外地质特征 |
3.2 岩石学特征 |
第四章 蛇绿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4.1 测试结果 |
4.1.1 锆石 U-Pb 定年结果 |
4.1.2 锆石 Lu-Hf 同位素 |
4.2 地球化学特征 |
第五章 蛇绿岩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 |
5.1 哈冷岭蛇绿岩的形成时代 |
5.2 岩石成因 |
5.2.1 结晶分异与同化混染 |
5.2.2 岩浆源区与物理化学条件 |
5.3 构造背景 |
5.3.1 岩石学证据 |
5.3.2 地球化学证据 |
5.3.3 继承性锆石缺失的证据 |
5.4 大地构造意义 |
5.4.1 关于古亚洲洋东南部最终闭合时间的争议 |
5.4.2 哈冷岭蛇绿岩对闭合时间的指示 |
5.4.3 古亚洲洋东南部在晚二叠世最终闭合的其它证据 |
第六章 与蛇绿岩相关的成矿作用 |
6.1 铬铁矿化 |
6.1.1 内蒙古蛇绿岩型铬铁矿产出规律 |
6.1.2 索伦山蛇绿岩型铬铁矿床地质特征 |
6.1.3 索伦山蛇绿岩型铬铁矿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6.1.4 哈冷岭蛇绿岩中铬铁矿矿化点特征 |
6.1.5 哈冷岭蛇绿岩铬铁矿找矿前景 |
6.2 菱镁矿化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
附图:哈冷岭地区综合物化探异常图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内蒙古西乌旗迪彦庙蛇绿岩地质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蛇绿岩研究现状 |
1.3.2 研究区蛇绿岩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1.6 完成工作量 |
1.7 主要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乌里雅斯太大陆边缘 |
2.2 二连-贺根山蛇绿岩带 |
2.3 北方造山带 |
2.4 索伦缝合带 |
2.5 南方造山带 |
3 蛇绿岩野外地质特征及岩石学特征 |
3.1 蛇绿岩野外地质特征 |
3.2 岩石学特征 |
4 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4.1 分析方法 |
4.2 测试结果 |
4.2.1 变质橄榄岩 |
4.2.2 辉长杂岩 |
4.2.3 火山熔岩 |
4.2.4 上覆岩系硅质岩 |
5 蛇绿岩年代学特征 |
5.1 分析测试方法 |
5.2 定年结果 |
5.2.1 孬来可吐蛇绿岩带同位素年龄 |
5.2.2 白音布拉格蛇绿岩带同位素年龄 |
6 蛇绿岩形成环境、时代及构造意义 |
6.1 岩石成因与形成环境 |
6.1.1 变质橄榄岩 |
6.1.2 .辉长杂岩 |
6.1.3 火山熔岩 |
6.1.4 斜长花岗岩 |
6.2 蛇绿岩的形成时代 |
6.3 大地构造意义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云南鲁甸石英闪长玢岩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定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三江地区构造岩浆作用研究现状 |
1.2.2 江达—维西陆缘火山弧研究现状 |
1.2.3 鲁甸花岗岩研究现状 |
1.2.4 金沙江缝合带演化研究现状 |
1.2.5 江达—维西陆缘弧的成矿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4 岩浆岩 |
2.5 变质作用 |
2.6 矿产 |
第3章 岩体地质特征 |
3.1 野外产出特征 |
3.1.1 岩体围岩特征 |
3.1.2 岩体与控岩构造的空间关系 |
3.1.3 岩体形态、大小及期次 |
3.2 岩相学特征 |
第4章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
4.1 主量元素 |
4.2 微量元素 |
4.3 稀土元素 |
4.3.1 岩体稀土元素特征 |
4.3.2 锆石的稀土元素特征 |
第5章 岩体锆石U-Pb定年 |
5.1 定年方法选择 |
5.2 样品制备和测试方法 |
5.2.1 样品制备 |
5.2.2 测试方法 |
5.3 结果分析 |
5.3.1 锆石形态特征 |
5.3.2 锆石U-Pb年龄特征 |
第6章 地质意义 |
6.1 岩石成因 |
6.2 金沙江洋盆中段(维西段)的演化 |
6.3 找矿意义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8)云南德钦及邻区晚三叠世火山沉积盆地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盆地的火山岩特征 |
2 盆地的沉积式样 |
3 盆地的拉裂速度和规模讨论夏林圻等 (1998) [6]和Sugisaki (1979) [8]讨论了 |
4 火山沉积盆地的演化 |
(10)江达-维西陆缘火山弧的形成演化及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江达-维西陆缘火山弧的岩石组合 |
1.1 早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弧火山岩 |
1.2 早中三叠世弧火山岩 |
1.3 晚三叠世早期火山岩 |
2 江达-维西陆缘火山弧的归属 |
3 江达-维西陆缘弧火山岩的性质 |
3.1 早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弧火山岩 |
3.2 早中三叠世弧火山岩 |
3.3 晚三叠世早期火山岩 |
4 江达-维西陆缘弧的形成演化与成矿 |
4.1 二叠纪“岛链式”火山岛弧阶段 |
4.2 早中三叠世陆缘弧阶段 |
4.3 晚三叠世早期裂谷盆地阶段 |
5 讨论 |
5.1 晚三叠世早期火山-沉积盆地的拉裂时间、速度和距离 |
5.2 陆缘弧上叠 (弧后) 裂谷盆地的形成机制 |
四、西藏江达古沟-弧-盆体系的火山岩石学与地质学标志(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江达古沟-弧-盆体系的火山岩石学与地质学标志[A]. 胡享生,莫宣学,范例.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0)——“三江”论文专辑, 1990
- [2]西藏江达古沟-弧-盆体系的火山岩石学与地质学标志[J]. 胡享生,莫宣学,范例.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90(00)
- [3]青藏高原区域构造格局及其多岛弧盆系的空间配置[J]. 潘桂棠,王立全,李兴振,王洁民,徐强.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1(03)
- [4]大兴安岭中南段罕山林场地区玛尼吐组安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杨海星,高利东,高玉石,隋海涛,柳志辉,赵志飞,赵胜金,于海洋,张维宇,吕晶,郎欣欣. 地质与勘探, 2019(05)
- [5]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哈冷岭蛇绿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D]. 徐国.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6]内蒙古西乌旗迪彦庙蛇绿岩地质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D]. 李英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7]云南鲁甸石英闪长玢岩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定年[D]. 蒋勇.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云南德钦及邻区晚三叠世火山沉积盆地演化[J]. 牟传龙,王立全. 矿物岩石, 2000(03)
- [9]金沙江弧—盆系时空结构及地史演化[J]. 王立全,潘桂棠,李定谋,徐强,林仕良. 地质学报, 1999(03)
- [10]江达-维西陆缘火山弧的形成演化及成矿作用[J]. 王立全,潘桂棠,李定谋,须同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