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COPY 命令的提示

使用 COPY 命令的提示

一、COPY命令使用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韦春安[1](2021)在《《致斯黛拉小札》(第1-6封信)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致斯黛拉小札》是一本书信集,书中收录了着名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写给与他具有亲密关系的“斯黛拉”的书信,这些书信以日记的形式撰写,记载了斯威夫特本人从一七一零年至一七一三年间在伦敦的日常生活。斯威夫特在他的书信中提到了很多他遇到的人和事,有些事情背后还蕴含着深厚的英国文化背景。本报告主要涉及该书第一封信至第六封信的汉译实践活动。本报告基于李长栓的“理解、表达、变通”为分析框架,在解读原文内容和分析原文特点的基础上,从词汇、句子、语篇三大层面进行翻译案例分析,总结书信类文本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技巧。在词汇方面,源文本中含有大量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称等,还存在一些缩略语、外来语等,需要笔者查阅资料去了解相关知识并进行翻译;在句子层面,源文本中存在许多从句,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和宾语从句,在翻译这些句子时,笔者先要分析句子结构,把握句子各结构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对句子的语言意思进行灵活转换。在语篇层面,笔者重点关注句子之间的衔接与连贯,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在翻译中将这些关系展示出来,提高翻译总体的可读性与流畅度。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意识到,在书信类文翻译的过程中,正确理解原文内容对整个翻译实践活动来说尤为重要,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让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

葛玉颖[2](2021)在《《知识产权法案例与解析》(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盛蕾[3](2021)在《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文中认为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中包含丰富的语言拷贝现象,有同语式(如“好是好,可是……”)、重动句(如“看书看傻了”)、紧缩复句(如“想去就去”)等,这些结构在汉语研究领域比较常见,但由于其涉及范围较广,且结构间区别性特征明显,以往研究多聚焦于某一类具体结构的微观分析,对拷贝现象的整体性关注不足,因此研究缺乏对不同结构内部共性的发掘,难以打破汉语拷贝现象的研究壁垒。汉语拷贝现象的形式共性背后是否存在着实质共性?哪些结构可以被纳入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它们在形式和功能方面又有怎样的典型特征?这些问题都值得探究。本文以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为研究对象,在认知和语用研究视角下,基于象似性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新标记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对自建语料库中的各类拷贝结构进行了类别划分、形式描写和功能分析,并深入发掘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形式和功能层面的典型特征。研究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本文证明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范畴,该范畴由多种类型的拷贝结构组成。具体如下:(1)就结构性质而言,拷贝式话题结构是句法层面的拷贝现象,话题与述题部分的语义相关度高,连续性强,且同形部分是语义表达的核心所在,有别于语用拷贝、修辞复用和话题复指等。(2)就结构成分和关系而言,话题部分在语法单位(包括词、短语及小句)、词类构成(包括体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指称性(包括有定、无定及无指称性)、信息特征(包括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等方面具有多样性,由于述题对话题的拷贝程度存在差异(完全拷贝或不完全拷贝),使得述题与话题之间关系的紧密性亦有不同。(3)就结构位置而言,拷贝式话题结构单位大小不一(可处于单句之内或小句之间),且话题在表达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可居于“主话题”或“次话题”之位)。2.本文基于新标记理论,发现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内部构成了以原型结构群为核心的连续统。从成员类别看,拷贝式话题结构分布在“X是Ⅹ”、“X就Ⅹ”、“说X就X”等34种格式中,可整合为三大结构群的八个类别,分别是:原型结构群(包括象似结构和紧缩结构)、变异结构群(包括延伸结构、松散结构和限制结构)和毗邻结构群(包括任指结构、固化结构和拷贝式右置句)。从成员关系看,本文根据组合、聚合、分布、频率、意义、历时等六个标准确定了范畴成员的位置,其中原型结构群居于范畴连续统的核心部分,变异结构群次之,毗邻结构群居于范畴边缘。3.本文探讨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表层形式和深层功能方面的典型特征。(1)在表层形式方面,本文依据话题、述题及其关系的7个特征束标准,对形式特征的分布频度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谓词性”“非指称性”“已知信息”“可加停顿或语气词”等是话题部分的高频特征,话题的“弱延续性”和述题中拷贝部分的“谓词性”是述题部分的高频特征,“紧密性”是述题与话题关系的高频特征。(2)在语用功能方面,本文探讨了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否定”功能,按照“否定量域的大小”将结构的功能特征分为8类,并根据“否定强弱差异”划分出结构功能强度的4个等级。结果表明,“肯定和否定协同表达”是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典型功能,其中“较强否定,较弱肯定”功能证明了原型结构群与变异结构群之间具有亲缘关系,而“较弱否定,较强肯定”功能则是拷贝式话题结构与一般话题结构之间的区别性特征。(3)在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方面,本文筛选出6个衡量指标作为自变量,运用多元逻辑回归的方法,探讨了结构类别、表层形式对否定功能(因变量)的影响。结果证明:结构类别和形式特征能够共同预测“否定功能强度”,其中,原型结构群、变异结构群、话题为“谓词性成分”、话题后“不能加或不宜加停顿或语气词”、话题为“已知信息”等对“否定功能强度”具有显着影响。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形式和功能上构成了无标记匹配。4.本文分析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言语互动功能,对其口语性特征进一步作出了解释。从说话人视角看,主观性表达是结构的本质特征,结构的主观性主要受到语码形式(包括“话语单位大小”和“格式自由度”)和结构功能(包括“主观视角”“主观情感”和“主观认识”)的影响而表现出一定差异。从互动关系看,该结构传递了“礼貌”的信息,本文阐述了拷贝式话题结构的11种礼貌策略,总结了结构的回应性、程式化和范畴化特征,并探讨了结构在言语互动中的社会和心理动因。综上所述,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中包含着多种拷贝现象,该范畴从形式层面到功能层面均存在一个连续统,表层拷贝现象对应着话语背后某种程度的“否定”功能,凸显了范畴内部的共性。本文从话题结构的角度对汉语拷贝现象进行认知语用分析,这可能是发掘汉语本质特征的一种新的尝试,该过程或许有助于开阔拷贝现象研究的视野,有助于反哺上位研究,解决话题层面的某些争议。

马远凯[4](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作诗机器人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中国古诗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份瑰宝。近年来中文七言绝句诗生成任务逐渐成为NLP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当前绝句诗生成领域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缺少使用基于Transformer的模型解决该生成问题的尝试;可控绝句诗生成算法的控制准确性和灵活性不佳;几乎没有藏头诗生成相关的研究;缺少在嵌入式开发板上对深度学习压缩、部署并实现对话机器人的研究。为了解决上述三个算法问题和一个工程问题,本文所作的工作如下:第一,针对普通绝句诗生成任务提出并实现TransPoetc算法。在BAR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一个高斯分布建模先验分布,提升了生成多样性。与基线模型的对比实验以及人工评测表明,TransPoetc具有和业界最好模型相当的生成质量,且生成的多样性更好。这是该领域中,首次尝试预训练模型与CVAE结构相结合来做诗句生成。第二,针对情感可控绝句诗生成任务提出并实现sentEnhancedPoet和multiVAEPoet两个算法。从两个角度有效解决了绝句诗生成情感控制难的问题。人工评测的结果表明,两种算法分别在整诗粒度和句粒度的情感可控度上高出基线模型3.4和4.6个百分点。同时这是该领域中,首次使用多VAE结构解决可控生成问题。第三,针对藏头诗生成任务提出并实现了 headHiderPoet算法。在CVAE结构上,通过引入一个对抗网络,显着提升了生成诗和藏头词的语义一致性。消融实验表明改进后模型生成结果的连贯度和表意度均有相当的提升。这是该领域中,首次用对抗训练的方式解决藏头诗生成问题。第四,将以上所有算法在NVIDIA Jetson Nano开发板上实现全部功能。通过编译Kaldi离线语音识别框架和语音合成工具实现了离线语音识别,通过TensorRT模型转化实现了模型压缩,期间为torch2trt官方贡献了 GRU算子,最终在嵌入式开发板上完整实现了支持多模态交互的作诗机器人。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机器人完整实现了多模态交互作诗的功能,且资源消耗和算法推理耗时均控制在了可接受的范围里。

孙玥[5](2021)在《神的形象:《希伯来圣经》中的无像崇拜及其古代西亚语境》文中研究说明希伯来圣经对于神观的官方定位是无像崇拜,即一切神像禁止作为对雅威之崇拜。然而,神像和代表神像的符号、象征,却是宗教现象学和人类文化学必不可少的元素,甚至可以说,其他宗教无论是宗教传统、祭祀庆典还是宗教艺术,都是围绕着神像及其象征物而展开和表达的。因此神像传统的认知对于我们理解以色列宗教的反偶像崇拜教义至关重要。雅威宗教信仰起源和发展于古代西亚这片土地是不争的事实,以色列宗教和文化与古代西亚的宗教和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对古代西亚神像传统的认识,可以更好地在此基础上分析以色列宗教观念的表达。神像作为神只在地上的代表,是人类与神只沟通的中介。神像传统是一个复杂的宗教崇拜体系,从神像形式的揭示、制作材料的准备、工匠的选择、制作的过程到最后将神像转变为神只的仪式,每一个部分都与神圣紧密联系。也就是说,神像从一开始就是神圣存在当中的一个伏笔和阶段,每一个过程都是其与神圣接近的方式。因此否定神像存在就意味着对内在于其中神圣力量的否定。当神像经过洗口和开口仪式后,它就会像王一样坐在神殿之中,这说明神像最大的功能就是神只统治在地上的显现。不仅如此,作为神形象的王也同样拥有神像一般的属性:神像代表神只在地上的统治,王就是这种统治形式的维护者;神像是神的产物,王也具有“神圣血统”;且王本身也有属于自身的雕像。因此王和神只的神圣王权从根本上塑造了形象与神只之间的关系。此外,神像崇拜还满足了人对形象直观的渴望。形象直观是一种内在于人类本质之中的、对神圣外在化的诉求,希望自然界中的神秘力量、因果关系、意向性和意愿都能在直观中找到其相对应的形象,来满足人们对于生存的关怀和良好愿景的期盼。本文通过结合相关考古证据及文献研究,深入到文本处境之中,对古代西亚神像传统中的神圣王权和以色列民的形象直观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识到以色列宗教的无像神观更多是流亡背景下雅威统治权建立的结果。一方面,雅威的统治权必须建立在唯一神信仰的基础上,这就意味着首先要否定除雅威之外任何神的神圣性及其统治权。经过对神像形成过程的分析,发现圣经经文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神像形成过程及其相关主题来展开论战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此基础上确立雅威的统治大能。另一方面,以色列人对形象的渴望,使得他们与无形象的雅威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裂痕,最终导致了破殿亡国灾难的发生。但是形象直观是内在与人类本质之中的,因此雅威如何以无形象的方式向以色列人显现是尤为重要的。雅威统治权的建立包含两个关键点:破除神像传统中的神圣王权统治;回应以色列人的形象直观诉求。对这两个关键点的认识,将以色列无像崇拜的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起点和高度。以色列的无像神观反对任何除雅威之外神圣王权的建立:在古代西亚,神像和王是神只在地上神圣化的代表,以神像为中心建立的王权统治不但割裂了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还将王的地位和神并列起来。如果神像都是人手所造,没有任何神性可言,那么它们所代表的对象,以及在地上建立与之相应的统治权又会怎样呢?由此可知只有雅威的统治权是唯一的。以色列的无像神观蕴含着以色列人与雅威关系的重建:雅威的显现与雅威的无像本质是统一的。《创世记》第1章“人是上帝形象”观念的提出,将雅威的统治权下放到每一个以色列人身上,使他们成为雅威统治王权在地上的代表。以色列人直接受制于雅威的命令和管辖,即使他们身处外邦,也不会因此而沦为他人的奴隶和战利品。《以西结书》结合古代西亚神像传统中常见的主题,探讨了在雅威是如何在没有圣殿的情况下,向以色列人显现的。

刘孟杰[6](2021)在《视觉延迟与力矩感知作用下多指精确抓握协调控制研究》文中指出人类拥有高度灵巧的手,可抓握物体完成精细复杂的操作任务。大脑在控制手完成各种抓握动作时,可充分参考由手部反馈的接触感知信息,并与视觉及本体感觉等其他模态的感知信息进行有效融合,在根据任务要求进行运动规划决策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肌肉发送动作命令来完成抓握动作。这种由外周和中枢密切结合形成的感知运动融合机制的核心问题是:中枢神经系统如何整合不同模式的感知信息,如触觉和视觉信息进行运动的规划,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如何调动外周肌肉完成对参与抓握的多个手指指尖力量的精确调控。前人虽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极具创新性的研究,但仍有若干问题亟待解决,包括:当视觉反馈得到的被抓握物体运动信息与触觉反馈得到的被抓握物体的接触感知信息产生冲突时,中枢神经系统如何应对这种信息冲突并控制手指完成任务要求?在完成多指灵巧抓握过程中,大脑皮层多个节点之间以及外周多个肌肉之间如何通过协同工作控制末端指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1)关于物理环境中的多指精确抓握运动控制研究。本研究首先设计了符合日常功能性精确抓握的抓握装置,创造性地设计了可对各手指独立进行力向量检测的结构,实现对多方向偏转力矩条件的设置,并探讨了参与抓握的手指数量与不同偏转力矩条件对精确抓握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作用,分析了物体质心变化对抓握控制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偏转力矩对抓握稳定性作用显着(F2,58=3.896,p=0.005),尺侧-桡侧方向对偏转力矩的变化更为敏感;双指抓握时拇指对抓握稳定性贡献较大,而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等对抓握灵活性贡献较大。(2)关于多模态感知信息冲突作用下五指精确抓握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研究。为了深入探究视触觉冲突时手的抓握控制,本研究首先建立了混合现实系统,并对抓握装置进行改进,通过将视觉信息与触觉信息去同步化,获得不同视觉延迟条件下健康人操纵抓握装置进行上提-保持-下落运动全过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信号、肌电和脑电信号。研究发现:视觉延迟的增加导致了多感知通路的不匹配,为了保持及时有效的运动控制,五指间法向力的协同性会显着增加以对延迟的影响进行补偿;而偏转力矩的存在会使五指抓握力的同步性增加以补偿力矩条件对抓握稳定性的影响(I:F4,32=4.120,p=0.008;ω:F4,32=13.523,p<0.001)。(3)关于多模态感知信息冲突作用下五指精确抓握运动控制多肌肉协调性研究。本研究对手部和前臂七块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进行七层递归网络的构建,对表征网络拓扑特征的结构参数I和ω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不同视觉延迟与偏转力矩条件对手部和前臂肌肉协同性控制的影响。研究发现:手部肌肉在精确抓握过程中发挥着更为精细的调制作用(p<0.05);而视觉延迟和偏转力矩的存在促使人体增加肌肉间的协同性来对抗感觉输入干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I:F2,16=8.477,p=0.003;ω:F2,16=21.208,p<0.001)。(4)关于多模态感知信息冲突作用下五指精确抓握运动控制的脑网络结构研究。本研究选取与感觉运动控制和视觉运动相关的七路脑电信号,提取θ、α、β和γ四个频段并分别构建多层递归网络结构。研究发现:视觉延迟会导致θ频带的同步化,可能涉及本体感受信息权重的上调(I:F2,16=28.868,p<0.001;ω:F2,16=35.806,p<0.001);α频段会因为视觉延迟和偏转力矩的存在导致其去同步化程度增大,反映感觉运动皮层的激活程度的增大。上述结果表明,当存在感知输入信息冲突时,中枢神经系统倾向于采取更高水平的主动处理策略以确保更为精细复杂的多指精确抓握控制。上述研究对深入认识了解手的运动控制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对启发新一代具有感知运动双向通路的灵巧假肢手和多指机械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建立以感知运动功能定量检测为核心的疾病早期筛查和精准评估提供了新的方法,对多种中枢和外周疾病或损伤后的手功能康复训练提供了新的路径。

李博文[7](2021)在《International Bobsleigh Rules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实践报告以International Bobsleigh Rules(国际雪车赛事规则)为翻译材料,全文共15个章节。该文本主要介绍了国际雪车赛事的专业规则和技术规则,属于信息型文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保证译文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这一基础上,传递原文本的信息和内容。译者根据文本内容和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来撰写本报告,分别从赛事规则类文本翻译原则、语句连贯及其翻译方法和语篇衔接翻译层面针对原文出现的典型例句进行分析。随着冰雪运动相关产业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类运动,翻译冬奥会赛事规则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希望此次翻译可以弥补冰雪运动翻译研究方面的不足,也对此类运动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张航[8](2021)在《The International Ski Competition Rules(ICR):Nordic Combined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摘自国际雪联(FIS)官方网站,国际滑雪比赛规则——北欧两项赛事规则手册,属于信息类文本。该文本主要讲解了跳台滑雪与越野滑雪两项赛事相结合的相关规则。文章中含有大量滑雪相关专业词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译者结合言内语境确定了名词及名词短语的准确词义;由于规则类文本语言表述严谨,较多的使用被动句式以及复杂长句,译者主要分析研究了文中的被动语句和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此翻译实践报告以期为同类型文本翻译方面具有参考价值,同时为在规范赛事规则类用语并期望为冬季奥运赛事语言服务提供借鉴。

梁晶儒[9](2021)在《《美国空军指令》13-204(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此报告是以航空工程为项目语篇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该文本选自英文期刊《美国空军指令》。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主要是研究关于“空军专用机场相关设备管理操作以及应对空军地勤事故发生后采取相应行动方案”内容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该文本含有大量的航空专业术语以及相关管理条例,格式清晰、层次分明,对于航空领域专业研究人士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有重要作用。笔者采用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指导此次翻译实践,分析航空工程类文本的一般特点,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该文本;从词汇、句式、篇章三方面分析翻译方法与技巧;最后总结翻译实践的收获与不足以及未来翻译过程中需要努力和改进的方向。此报告以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以案例分析方式,对航空工程类文本翻译中遇到的词汇、句子翻译特点及处理办法进行总结和反思,旨在总结实践经验,为军事工程和技术翻译提供借鉴。同时,此报告有助于中国学习和借鉴美国空军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中国自主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空军地勤管理模式。

张敏[10](2021)在《Teaching Council Act(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翻译报告材料节选自爱尔兰共和国议会于2001年颁布,并于2006年及2015年修订的Teaching Council Act(《教学委员会法》)。该法隶属行政法,具有行政法用词专业,逻辑严谨的特征。本报告详细探究了原文中行政法名称、列举型条款以及语篇照应的特征,进行了相应翻译策略的研究。针对本法中涉及到的行政机构名称以及成文法名称的翻译,本报告提出应采用名词借译法和语境分析法进行研究;对于列举型条款的翻译,提出应使用名词重复法、概括词增译法和限定条件前置法进行翻译。此外,本文亦从语篇照应层面分析了人称照应和指示照应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翻译策略,希望能对此后同类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

二、COPY命令使用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PY命令使用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致斯黛拉小札》(第1-6封信)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2.1.1 Text Analysis
        2.1.2 Reference to Parallel Text and Other Related Materials
    2.2 While Translation
        2.2.1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2.2.2 Choice of Translation Tools
        2.2.3 Teamwork
    2.3 After Translation
        2.3.1 Proofreading
        2.3.2 Polishing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The Origin of the CEA Framework
    3.2 An Overview of the CEA Framework
        3.2.1 Comprehension
        3.2.2 Expression
        3.2.3 Adaptation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At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4.1.2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4.1.3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4.2 At Syntactic Level
        4.2.1 Translation of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4.2.2 Translat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4.3 At Textual Level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Enlightenments
    5.2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3)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提出
        1.2.2 拷贝结构研究的基本现状
        1.2.3 拷贝结构的话题性研究
        1.2.4 拷贝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
        1.2.5 拷贝式话题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过程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概念与特征
    2.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话题”
        2.1.1“话题”与“主语”及“主位”的区别
        2.1.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话题”特征
    2.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拷贝”
        2.2.1 “拷贝”的范围
        2.2.2 述题中“拷贝”的特征
    2.3 作为范畴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2.3.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界定
        2.3.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话语表现
        2.3.3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成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宏观理论分析
    3.1 象似性理论与拷贝式话题结构
        3.1.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数量象似
        3.1.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顺序象似
        3.1.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距离象似
    3.2 原型范畴理论与拷贝式话题结构
        3.2.1 将“拷贝式话题结构”作为范畴的依据
        3.2.2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内部的层级性
        3.2.3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核心的原型特征
    3.3 拷贝式话题结构在自建语料库中的类别分布及频率
        3.3.1 自建语料库中拷贝式话题结构数量的分布情况
        3.3.2 类别划分及整合
        3.3.3 基于类别划分依据的语料库结构数量观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标记理论视角下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特征的微观考察
    4.1 新标记理论为何适用于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研究?
        4.1.1 “相对模式”框架下拷贝式话题结构内部成员的有机连续性
        4.1.2 “关联模式”框架下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典型特征
    4.2 如何判定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
    4.3 拷贝式话题结构连续统的典型范畴特征
        4.3.1 定义拷贝式话题结构连续统的特征束
        4.3.2 拷贝式话题结构特征束的语料库表现
        4.3.3 拷贝式话题结构特征的连续统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否定”功能
    5.1 拷贝式话题结构功能的特点
    5.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语用功能——“否定”
        5.2.1 拷贝式话题结构功能的“否定”特征
        5.2.2 拷贝式话题结构实现否定功能的几种手段
        5.2.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非现实句与否定的关系
        5.2.4 拷贝式话题结构否定量域的差别
    5.3 拷贝式话题结构表层形式与“否定”功能的无标记匹配——基于逻辑回归的分析
        5.3.1 假设一:拷贝式话题结构类别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5.3.2 假设二: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表层形式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5.3.3 假设三:拷贝式话题结构非形式特征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5.3.4 假设四:拷贝式话题结构否定功能表达的综合影响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互动性功能
    6.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说话人“主观性”的凸显
        6.1.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主观性本质
        6.1.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主观性的语码形式表现
        6.1.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主观性的结构功能表现
    6.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交际双方“礼貌”的传递
        6.2.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礼貌
        6.2.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的几种表现
        6.2.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表达的特点
        6.2.4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的社会与心理动因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及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2.1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本质和特征
        7.2.2 拷贝式话题结构对汉语研究及其发展的推动意义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拷贝式话题结构类别的部分格式示例及语料库例句
参考文献
    中文着作期刊
    外文着作期刊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深度学习的作诗机器人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绝句诗生成研究发展阶段
        1.2.2 问题定义与需求介绍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并实现基于BART和CVAE的普通绝句诗生成算法
        1.3.2 研究并实现两种不同的情感可控绝句诗生成算法
        1.3.3 研究并实现主题一致性更好的藏头诗生成算法
        1.3.4 设计并实现作诗机器人系统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理论基础
    2.1 Seq2Seq框架
    2.2 Transformer, BERT与BART
    2.3 变分自编码器(VAE)和条件变分自编码器(CVAE)
    2.4 NVIDIA Jetson Nano开发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绝句诗生成算法的研究与评测
    3.1 中文古诗数据集
    3.2 绝句诗生成任务的问题形式化定义
    3.3 算法评测标准
        3.3.1 诗句多样性评测
        3.3.2 情感可控性人工评测
        3.3.3 诗文质量人工评测
        3.3.4 算法测试环境
    3.4 绝句诗句末押韵功能的实现
        3.4.1 PyPinyin库
        3.4.2 押韵功能的实现
    3.5 绝句诗生成算法TransPoet_c的研究与设计
        3.5.1 Transformer编码器设计细节
        3.5.2 自回归Transformer解码器设计细节
        3.5.3 CVAE结构
        3.5.4 TransPoet_c待对比基线模型
        3.5.5 模型设置与训练细节
        3.5.6 评测结果对比
        3.5.7 TransPoet_c生成样例分析
    3.6 情感可控绝句诗生成算法的初探
        3.6.1 人工标注绝句诗情感数据集
        3.6.2 绝句诗情感分类器的设计与实现
        3.6.3 基于高斯混合先验分布的生成算法的实现及其问题分析
    3.7 情感可控生成算法sentEnhancedPoet的研究与设计
        3.7.1 sentEnhancedPoet模型研究与设计细节
        3.7.2 sentEnhancedPoet待对比基线模型
        3.7.3 模型设置与训练细节
        3.7.4 评测结果对比
        3.7.5 sentEnhancedPoet生成样例分析
    3.8 情感可控生成算法multiVAEPoet的研究与设计
        3.8.1 multiVAEPoet模型研究与设计细节
        3.8.2 multiVAEPoet待对比基线模型
        3.8.3 模型设置与训练细节
        3.8.4 评测结果对比
        3.8.5 multiVAEPoet生成样例分析
    3.9 基于对抗训练的藏头诗生成算法的研究与设计
        3.9.1 藏头功能的研究与设计
        3.9.2 诗句与藏头词语义一致性建模的设计细节
        3.9.3 headHiderPoet的待对比基线模型
        3.9.4 模型设置与训练细节
        3.9.5 评测结果对比
        3.9.6 消融实验生成样例分析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作诗机器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需求分析
        4.1.1 应用场景分析
        4.1.2 角色分析
        4.1.3 功能性需求分析
        4.1.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4.2 机器人系统设计
        4.2.1 硬件架构及数据交互设计
        4.2.2 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4.2.3 系统软件流程设计
    4.3 本地环境配置
    4.4 离线语音识别的实现
        4.4.1 Kaldi语音识别框架的编译过程
        4.4.2 Aidatatang chain语音识别模型部署
    4.5 四个作诗算法的实现
    4.6 离线语音合成的实现
    4.7 使用TensorRT压缩PyTorch模型的实现
        4.7.1 TensorRT原理
        4.7.2 使用ONNX做中转实现模型转化
        4.7.3 使用torch2trt模块将模型直转为TensorRT
    4.8 作诗机器人系统测试
        4.8.1 机器人作诗功能测试
        4.8.2 机器人功能测试结果分析与结论
        4.8.3 机器人性能测试方案
        4.8.4 机器人性能测试数据
        4.8.5 机器人性能测试结果分析与结论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神的形象:《希伯来圣经》中的无像崇拜及其古代西亚语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学界研究回顾与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性
第一章 寻找神的形象和无像论本质之间的争论
    第一节 神人同形同性的崇拜神像
        一、铁器时期Ⅱ(1000-587BCE)雅威的肖像
        二、北国雅威和南国雅威的肖像
        三、公牛崇拜
        四、雅威的亚舍拉
    第二节 雅威崇拜中非人像的象征物
        一、无像论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的可能性探讨
        二、站立的石柱((?))
        三、约柜
        四、他纳雕像
    小结
第二章 古代西亚的神像传统
    第一节 神像传统的形成
        一、salmu
        二、王的神圣王权
        三、神只的神圣王权
    第二节 神像的“复活”
        一、“me”和恩基/埃阿
        二、m(?)s p(?)(KA.LUH.U_3.DA)和p(?)t p(?)(KA.DUH.U_3.DA)仪式
    小结
第三章 《希伯来圣经》中的偶像论战和毁灭
    第一节 反像论
        一、为什么反偶像崇拜?
        二、雅威的无可比拟性
    第二节 偶像论战
        一、制造金牛犊与会幕
        二、偶像讥讽经文
        三、申命记历史中的偶像讥讽话语
    小结
第四章 《希伯来圣经》中的雅威形象表达策略
    第一节 《创世记》1:26-28“人是上帝的形象”
        一、现代圣经学者对“人是上帝形象”的理解
        二、《创世记》第1章“人是上帝形象”的文本分析
        三、上帝与创世
    第二节 《以西结书》中雅威形象的表达
        一、《以西结书》的古代西亚神像传统影响和反偶像崇拜
        二、雅威的显现
    小结
结语
缩写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视觉延迟与力矩感知作用下多指精确抓握协调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理论基础
        1.2.1 多指精确抓握运动的神经生理学机制
        1.2.2 精确抓握运动的偏转力矩效应
        1.2.3 多感觉输入的感知运动控制
        1.2.4 多指协调控制下的手指功能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多指精确抓握指力控制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内容
        2.3.1 实验设备
        2.3.2 实验流程
    2.4 数据处理
        2.4.1 时域分析法
        2.4.2 频域分析法
        2.4.3 去趋势波动分析
        2.4.4 虚拟手指
    2.5 统计分析与结果
        2.5.1 多指抓握法向力分析结果
        2.5.2 多指抓握COP轨迹分析结果
        2.5.3 多指抓握虚拟手指分析结果
    2.6 讨论
        2.6.1 手指数目对抓握稳定性的影响
        2.6.2 力矩条件对抓握稳定性的影响
        2.6.3 多指抓握中手指贡献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视觉延迟与力矩偏转下的抓握动力学耦合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内容
        3.3.1 实验设备
        3.3.2 实验流程
    3.4 研究方法
        3.4.1 复杂网络分析
        3.4.2 基于相空间的递归网络
        3.4.3 多层递归网络构建
    3.5 统计分析与结果
        3.5.1 基本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结果
        3.5.2 多层递归网络分析结果
    3.6 讨论
        3.6.1 视觉延迟对五指指力协调性的影响
        3.6.2 力矩条件对五指指力协调性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视觉延迟与力矩偏转下的抓握运动肌肉协调性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内容
        4.2.1 实验设备
        4.2.2 肌肉选取及位置粘贴
    4.3 数据处理
    4.4 统计分析与结果
        4.4.1 肌电信号基本参数结果分析
        4.4.2 肌电网络结构参数Ⅰ结果分析
        4.4.3 肌电网络结构参数ω结果分析
    4.5 讨论
        4.5.1 视觉延迟对上肢多肌肉协调性的影响
        4.5.2 偏转力矩对上肢多肌肉协调性的影响
        4.5.3 精确抓握感知运动控制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视觉延迟与力矩偏转下的抓握运动脑网络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内容
    5.3 研究数据处理
    5.4 统计分析与结果
        5.4.1 脑网络结构参数Ⅰ结果分析
        5.4.2 脑网络结构参数ω结果分析
    5.5 讨论
        5.5.1 不同频带下脑电波振荡动力学
        5.5.2 中枢神经系统感觉运动控制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的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International Bobsleigh Rules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的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理论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的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及撰写计划
        二、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督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赛事规则类文本翻译原则
        一、简洁性翻译原则
        二、专业化翻译原则
    第二节 语句连贯及其翻译方法
        一、增译法
        二、语序调整法
        三、插入语的翻译
    第三节 语篇衔接翻译
        一、照应
        二、连接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二节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
    附录2:平行文本
    附录3: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The International Ski Competition Rules(ICR):Nordic Combined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的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一)国内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国外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实践成果述评
        (一)国内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二)国外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三、翻译策略的选择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的制定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三、翻译过程监督策略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一)自我校对
        (二)他人校对
        二、译文评价
        (一)自我评价
        (二)同学互评
        (三)导师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名词及名词短语的翻译策略
        一、普通名词作专业术语
        二、言内语境的名词翻译方法
        三、抽象名词的翻译方法
    第二节 被动语态的汉译策略
        一、译成汉语的主动句
        二、译成汉语的被动句
        三、译成汉语中的隐性被动语态
    第三节 定语从句的汉译策略
        一、译为单句
        二、译为状语从句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第一节 翻译实践总结
    第二节 翻译心得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原文与译文
    附录二:平行文本
    附录三: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美国空军指令》13-204(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and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3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1.4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4.1 Lexical Features
        1.4.2 Syntactic Features
        1.4.3 Textual Features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dures
    2.1 Before the Translation
        2.1.1 Parallel Texts Reading
        2.1.2 Glossary Preparation
        2.1.3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ion
        2.1.4 Theoretical Framework
    2.2 During the Translating
        2.2.1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lation Materials
        2.2.2 Analysis of Sentence Elements
        2.2.3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kills
    2.3 After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3.1.1 Translation of Acronyms
        3.1.2 Translation of Technical Terms about Airfield Ground Handling
        3.1.3 Translation of Familiar Words Expressing Ambiguity Meaning
    3.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3.2.1 Sentence Order Adjustment
        3.2.2 Omission
        3.2.3 Amplification
    3.3 Translation at Discourse Level
        3.3.1 Omission
        3.3.2 Substitutions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Major Gains
    4.2 Reflec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Air Force Instruction 13-204 (Excerpts) English Version
Appendix Ⅱ Air Force Instruction 13-204 (Excerpts) Chinese Version
Appendix Ⅲ English-Chinese Comparison Tables for Terms
Acknowledgements

(10)Teaching Council Act(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的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三、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二、译文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行政法名称的翻译
        一、行政机构名称的翻译
        二、成文法名称的翻译
    第二节 列举型条款的翻译
        一、名词重复法
        二、概括词增译法
        三、限定条件前置法
    第三节 行政法语篇照应的翻译
        一、人称照应的翻译
        二、指示照应的翻译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第一节 翻译过程总结
    第二节 翻译策略总结
    第三节 翻译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原文、译文
    附录2:平行文本
    附录3: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四、COPY命令使用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致斯黛拉小札》(第1-6封信)汉译实践报告[D]. 韦春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知识产权法案例与解析》(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葛玉颖.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3]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D]. 盛蕾. 山东大学, 2021(11)
  • [4]基于深度学习的作诗机器人的研究与实现[D]. 马远凯.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神的形象:《希伯来圣经》中的无像崇拜及其古代西亚语境[D]. 孙玥. 山东大学, 2021(10)
  • [6]视觉延迟与力矩感知作用下多指精确抓握协调控制研究[D]. 刘孟杰. 山东大学, 2021(12)
  • [7]International Bobsleigh Rules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博文.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8]The International Ski Competition Rules(ICR):Nordic Combined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张航.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9]《美国空军指令》13-204(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梁晶儒.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10]Teaching Council Act(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张敏. 黑龙江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使用 COPY 命令的提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