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算”结合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良华[1](2005)在《“三算结合”教学的经验与问题》文中研究表明“三算结合”教学强调珠算、笔算、口算“三算”之间的相互促进。“三算结合”教学实验最初虽然只是一种关于珠算教学的探索,但它引起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
张天孝[2](2019)在《发展思维 培养智慧——从运算教学看数学教育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及研究工作,大部分精力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验与教材编写。先后进行了"三算结合教学实验""应用题教学改革""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等几个规模比较大的专题研究,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现代小学数学》(科学出版社)与《新思维数学》(浙江教育出版社)等教材。教材编写既有历史的延续与传统继承,又有阶段性发展与改革创新。因此,从数学教材的演变过程可以观察到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朱永远[3](2016)在《珠心算简史述略》文中研究指明(接上期)70年代初·珠心算在"三算结合教学"中孕育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三算结合教学"作为珠心算教育的滥觞,为珠心算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三算结合教学"中,珠算以珠示数,将抽象数化为形象数,并以之进行口算。所谓口算,即用口将心算的
唐宝衡,李新[4](2006)在《资深老革命 三算新功臣——记中国珠算协会“三算”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陈朴同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延安时代的老教育家、中国珠算协会三算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陈朴同志(1925—2005),在党的教育战线辛勤工作60多年;在他接近退休前,又从事了口算、笔算、珠算“三算结合”教学研究,在教育部有关领导和中央教科所的支持下,他做出了不同寻常的贡献,终因劳累过度,疏于疗养,体力日渐不支,虽经多方抢救因为时过晚,于2005年7月2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0岁。
申克端,周永功[5](1988)在《“三算结合”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三算结合”教学的由来和发展“三算结合”教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早在1955年秋季,江西省宜春镇第三小学的易儒璋等老师,根据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勤工俭学的需要,从五年级把珠算与笔算、口算结合起来进行教学。1969年,上海崇明县朱孔祥老师,首先将这项实验从中、高年级移到一年级。这一实验在全国断断续续,“文革”前后又曾大起大落。1980年在原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支持下,全国各地又重新开始了这项实验。据统计:1980年秋,全国有40多个班,1985
崇明县教研室“三算”结合教学课题组,顾学芳,耽明生,陆尚平,朱俊德,苏士鸿,施汉梁,吴汉祥[6](1988)在《崇明县“三算”结合教学的实践与认识》文中指出崇明县是"三算"结合教学的发源地.从六十年代末起,一批有志于教育研究的教师开始了"三算"结合教学实验.通过长期探索,创造了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小学数学教学新方法.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新教学方法能搞活课堂教学,既加强学生的知识基础,又发展学生的能力、智力,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崇明县"三算"结合教学课题组成员,在漫长的试验道路上几度风雨,几经反复,饱尝了教学研究的甜酸苦辣,终于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取得"三算"结合教学的较好效果,也在全国播下了"三算"结合教学的种子.他们这种坚韧不拔的探求教学规律的精神,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学科教改的范围,值得广大中小学教师学习.
陈高木[7](2013)在《悼念黄继鲁》文中提出2013年2月2日16时30分,原中国珠算协会三算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省珠算协会副理事长、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黄继鲁与世长辞,享年97岁。噩耗传来,深感怀念。黄继鲁,男,1917年3月11日出生于重庆市江北区,大学毕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从1949年起先后任杭州初级中学(现杭四中)数学教师、副教导主任,杭州师范学校数学教研组长,杭州师范学院(现杭州师范大学)
王飞[8](2019)在《新中国成立70年教育实验回眸》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实验走过了借鉴苏联、自主探索、矫枉过正、逐步恢复、整体推进、素质定向、课程引领、体制深化八个阶段。纵览教育实验70年的发展,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教育实验与中国教育现代化休戚与共,与教育改革同频共振,其研究范式日益规范;但也存在着对教育实验性质的认识不够深入,教育实验研究和实践的功利性突出,以及教育实验对社会的影响力不足等问题。教育实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明确教育实验的性质,核心在增强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关键在树立文化自觉意识。
朱永远,李新[9](2005)在《精卫填海的执着 蜡炬成灰的奉献——记黄继鲁教授》文中指出
申克端[10](1990)在《再谈坚持"三算结合"改革数学教学》文中提出 一、实验目的多年来,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学生课外作业量大,负担沉重,普遍存在着学生到中年级数学成绩急剧下降的"马鞍形曲线",它严重地影响到及格率、优秀率、巩固率和毕业率,严重地影响到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极大地损害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确谓"老大难"问题.为此,我们于1984年,在太原市北城区两所小学进行了持续五年的"三算结合"教学实验,旨在寻求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减轻学生沉重负担,实现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达到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彻底打破所形成的"马鞍形曲线",从理论和
二、“三算”结合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算”结合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三算结合”教学的经验与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由来 |
二、“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基本做法 |
(一)前期“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基本做法 |
1. 以口算为基础,笔算为重点,充分发挥珠算中算盘的工具作用 |
2. 从三算“合一”到有机“结合”[4](11-15) |
3. 以珠算为基础,改造笔算,促进口算,把三算有机地结合起来 |
4. 以笔算为主,珠算为辅,以珠算促笔算,以笔算带珠算 |
5. 口算是基础,笔算是延伸,充分发挥算盘的工具作用 |
6. 以“珠算新法”促进“三算结合”教学 |
(二)后期“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基本做法 |
三、对“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评价 |
(2)发展思维 培养智慧——从运算教学看数学教育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算结合,提高技能 |
二、创新算法,发展思维 |
三、灵活选择,培养智慧 |
(8)新中国成立70年教育实验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一、70年教育实验之流变 |
(一)借鉴苏联阶段(1949—1955年) |
(二)自主探索阶段(1956—1965年) |
(三)矫枉过正阶段(1966—1976年) |
(四)逐步恢复阶段(1977—1984年) |
(五)整体推进阶段(1985—1992年) |
(六)素质定向阶段(1993—2000年) |
(七)课程引领阶段(2001—2009年) |
(八)体制深化阶段(2010至今) |
二、70年中国教育实验的突出特征 |
(一)教育实验与教育现代化“休戚与共” |
(二)教育实验与教育改革“同频共振” |
(三)教育实验研究范式更趋合理 |
三、中国教育实验研究的未来走向 |
(一)明确教育实验的性质是基础 |
(二)增强对社会的影响力是核心 |
(三)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是关键 |
(10)再谈坚持"三算结合"改革数学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效果 |
1. 历年数学测试成绩统计 |
2. 历年数学测试成绩比较 |
三、原因分析 |
1.“三算结合”教学符合少年儿童认识规律,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2.“三算结合”教学适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3.“三算结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多种计算能力,有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
4.“三算结合”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
四、初步结论 |
四、“三算”结合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算结合”教学的经验与问题[J]. 刘良华. 课程.教材.教法, 2005(11)
- [2]发展思维 培养智慧——从运算教学看数学教育的发展[J]. 张天孝. 小学数学教师, 2019(Z1)
- [3]珠心算简史述略[J]. 朱永远. 珠算与珠心算, 2016(06)
- [4]资深老革命 三算新功臣——记中国珠算协会“三算”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陈朴同志[J]. 唐宝衡,李新. 珠算与珠心算, 2006(04)
- [5]“三算结合”教学的实践和理论[J]. 申克端,周永功.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88(06)
- [6]崇明县“三算”结合教学的实践与认识[J]. 崇明县教研室“三算”结合教学课题组,顾学芳,耽明生,陆尚平,朱俊德,苏士鸿,施汉梁,吴汉祥. 上海教育科研, 1988(05)
- [7]悼念黄继鲁[J]. 陈高木. 珠算与珠心算, 2013(01)
- [8]新中国成立70年教育实验回眸[J]. 王飞.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9(03)
- [9]精卫填海的执着 蜡炬成灰的奉献——记黄继鲁教授[J]. 朱永远,李新. 珠算与珠心算, 2005(02)
- [10]再谈坚持"三算结合"改革数学教学[J]. 申克端.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