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站非自跟踪空对空通信天线的极化和方向图

地球站非自跟踪空对空通信天线的极化和方向图

一、论地球站非自跟踪对空通信天线的极化和方向图(论文文献综述)

章日荣,李景春,李渠塘,刘鹏程[1](1996)在《论地球站非自跟踪对空通信天线的极化和方向图》文中研究说明文章指出非自跟踪地球站对空通信天线的极化和方向图应与空间飞行体信标天线相配合统筹考虑,才能获得满意的通信效果。文中着重研究并指出:在飞行体用铅垂振子作为信标天线时,地面天线应采用θ极化山字形方向图。该新观点必将推动人们研究创造具有这种性能的新天线。

康学海,柯树人[2](2007)在《“动中通”移动卫星通信终端天线跟踪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中通"移动卫星通信终端可广泛应用于高数据率卫星通信、新闻采集、公安值勤、抢险救灾、打击恐怖主义、海上缉私等领域,尤其适用于各种军事通信。介绍了"动中通"移动卫星通信终端伪单脉冲自跟踪天线系统的组成,合成信号C/N0的计算,以及在运动载体姿态快速变化条件下提高天线跟踪精度和因遮挡导致的跟踪失效后快速重捕目标的关键技术。

鲍雷[3](2019)在《船载7.3米C/Ku/Ka多频天线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一带一路”和“五代星”的到来,远洋卫星通信技术发展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船载卫星通信,是现如今远洋通信中最方便和可靠的通信方式。船载卫星通信在远洋运输中颇受依赖,保障了船只信息实时连入物联网,有效地维护了船主商家利益。执行远洋运输任务的船员长时间远离陆地,海上生活枯燥,卫星通信为视频、语音以及互联网娱乐等通信功能提供高速通道,史无前例的解决了船员的最大精神需求所以船载卫星通信市场前景广阔。船载卫星天线是卫星通信的链路基础,卫星通信技术在固定和移动领域大同小异,但是船载天线在固定和移动领域的技术要求却大相径庭[1]。本文以船载大口径、多频段卫通天线稳定与跟踪系统为研究背景,对大口径、多频段、窄波束天线的多频段跟踪方式、高精度跟踪技术等进行了研究探讨。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某型号船载7.3米C/Ku/Ka多频天线系统的方案设计,研究的目的是在保证设备原有性能的基础上,通过对船总体需求及船载天线发展方向信息的分析与总结,设计的7.3米C/Ku/Ka多频天线可以分时在C、Ku和Ka频段工作,并可分别对准和跟踪C,Ku和Ka频段卫星。通过移动馈源方式实现频段切换。利用单通道单脉冲处理方式分别实现C、Ku、Ka频段的单脉冲跟踪,通过采用全数字化伺服控制技术,位置环、跟踪环、陀螺环、引导环都采用超前-滞后校正技术分别实现C、Ku、Ka频段的指向跟踪,通过陀螺反馈加陀螺前馈复合控制技术实现了很高的船摇隔离。本文首先就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要求做了介绍。本文主体研究内容及设计方案,主要围绕着天馈子系统、结构子系统、伺服控制子系统以及跟踪接收机子系统进行的关键技术研究与设计,以及关键重要器件的选择依据及分析。最后,通过本设计方案,提出了三频段船载移动卫星天线系统方案。对方案的各个技术关键点进行实验、仿真及测试,其中包括超宽频带波纹喇叭、C/Ku/Ka多频同轴馈源网络、C/Ku/Ka多频介质天线、C/Ku/Ka多频频率选择面、C/Ku/Ka多频分波器、C/Ku/Ka多频共用伺服控制、双闭环消隙交流伺服驱动、射频自动校相。经过大量模拟和测试,对本系统的技术要点测试结果表明,所有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

章日荣,李渠塘,李景春,刘鹏程[4](1996)在《论空地通信天线极化及方向图》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指出空间飞行体信标天线和地球站天线的极化和方向图要统筹考虑才能获得满意的通信效果。本文着重研究并指出:在飞行体用铅垂振子作为信标天线时,地面天线应采用θ极化山字形方向图。

高翔[5](2019)在《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动态时变信道干扰机理及评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间信息网络及全球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以及巨型星座系统的大量部署,对空间频率、轨道资源的需求剧增。而空间频率资源作为空间信息网络应用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具有有限而不可再生的属性,成为了目前各航天大国竞相争抢的一种宝贵的资源。在频率资源异常紧缺情况下的兼容性使用中,形成了多星同轨、多星共频的发展局面,产生了同频干扰严重、干扰因素多样、干扰机理复杂、干扰模型及评价标准不统一、空间动态时变信道下的干扰模型缺失等典型问题,制约了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在高动态时变状态下的信道特性进行研究,提取影响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之间频率干扰评估的因子,深入剖析不同通信场景下干扰产生的机理,构建干扰场景通信模型和轨道模型制定干扰规避措施,提出适用于大规模星座系统的干扰评估方法;并据此建立了一套干扰评估仿真实验系统,验证了干扰模型和评估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频率干扰评估与规避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总结而言,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动态时变信道研究通过研究电磁波在随机介质中的传播理论,分析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在高动态时变通信场景下的信道特性,建立信道模型,明确了影响通信链路传输性能的信道参数,确立了信号干扰兼容性评估分析的基础理论框架;2)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干扰评估影响因子分析通过详细分析目前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的共性技术特点,从星座的轨道构型、多址方式、通信协议、接入方式,以及干扰规避等方面,研究对比影响干扰评估的关键因素,提取了卫星轨道、天线类型、波束特性、信道模型、规避策略等特征因子,作为干扰评估模型建立和参数确定的依据;3)空间互联网星座干扰机理分析与评估体系研究通过对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运行规律的分析,确定了同步轨道卫星系统(GSO)与非同步轨道卫星系统(NGSO)之间的静态干扰场景,以及非同步轨道卫星(NGSO)星座系统之间的动态干扰场景,重点分析了NGSO星座系统在动态时变信道下的干扰机理,建立了适用的干扰数学模型,提出了支撑多星座系统干扰评估的指标和评估方法,作为干扰评估体系建立的基础;4)空间动态时变信道干扰评估建模技术研究在对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干扰影响因素和干扰评估方法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空间动态时变信道下的干扰影响模型建立技术,包括电波传播模型、轨道预报及外推模型、多波束天线模型、干扰场景模型、干扰规避模型等,针对干扰场景建模及干扰规避策略设计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大规模星座干扰场景建模算法、基于GSO弧段隔离角度调整卫星姿态的干扰规避方法和基于MCS联合功率控制的干扰规避算法,进行了算法实现验证,为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干扰评估系统的实现奠定了基础;5)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干扰评估系统实现与验证技术为了对空间高动态时变信道下的干扰机理、干扰数学模型、干扰评估指标及干扰规避方法进行系统性验证,设计并实现了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干扰评估仿真系统,确立了系统架构和仿真场景,设计了各部分功能与参数配置实现方案,开发了演示验证组件,采用仿真数据比对与Oneweb星座系统实例验证的方法,对NGSO与NGSO卫星、NGSO与GSO卫星,以及NGSO卫星星座之间的频率干扰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干扰分析方法、建立的干扰模型及采用的干扰评估实现技术的可用性和合理性。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全球空间信息网络大力发展的背景下,面向大规模星座系统在频率资源获得和使用方面的实际应用需求而开展,突破了制约空间大规模互联网星座系统频率干扰分析评估的关键技术,所提出的干扰分析评估方法和仿真实现技术可作为工程实际应用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齐松[6](2017)在《机电结合动中通天线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数据通过卫星进行传输。卫星通信具有传输容量大、覆盖范围广、通信方式灵活、组网迅速、不受地理环境和自然因素影响等优点,逐渐发展成为当今远距离通信的重要方式。动中通系统即是运动中的载体利用卫星作为中继,实现实时、大容量、不间断的传输多媒体信息,已经发展成为现代通信行业最具前景的方向之一。针对S频段车载动中通项目需求,由系统指标分解出天线、射频、转台指标。天线采用机械扫描加一维有源相控阵形式实现,即使用机械连续转动方式实现水平方位波束扫描,使用电控移相方式实现俯仰波束扫描。本文在既定的天线尺寸内设计了两款动中通天线,具体工作如下:采用空气耦合微带层叠天线形式,设计了一款双频左旋圆极化天线。天线采用双馈点馈电实现左旋圆极化,两层圆形贴片实现双频段匹配,陶瓷电桥搭建小型化功分实现馈电网络。通过单元天线仿真和优化达到指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了3*4的微带天线阵列,天线共3排,每排4个天线单元组成一个均匀直线阵,并进行并联合路,合路后的3个端口分别与T/R组件连接。经过仿真,加工,组装,测试,微带天线阵列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此款天线剖面较低,由于该天线采用平面微带结构,因此其扫描指向增益下降较快。为了弥补扫描指向增益略低的缺点,设计了一款左旋圆极化螺旋天线。螺旋线等间距缠绕在硬质POM材质上,通过单元天线仿真和优化,螺旋天线带宽覆盖了双频段。对其进行3*4阵列组阵,同空气耦合微带层叠天线阵列一样,天线由3排组成,每排4个螺旋天线单元组成一个直线阵,并进行并联合路,1*4合路网络采用微带共面波导的方式馈电,3个合路端口分别接T/R组件,天线和馈电网络一体化设计。经过仿真,组装,测试,设计的螺旋天线阵列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螺旋天线本身可以辐射圆极化波,不需要设计额外的正交馈电网络,天线重量减轻了 80g。由于天线立体螺旋,在低仰角的增益提高了。在阵列设计的基础上,实现了车载机电结合动中通天线。即结合了机械扫价格低廉,能够保证波束始终对准卫星,收发效率较高的优点,也结合了相控阵电扫可靠性高,跟踪卫星速度快的优点,显着地提高了车载动中通设备在急剧颠簸路段的跟踪速度。天线面板倾斜安装,在低仰角扫描时也有较高的增益和效率,设计的机电结合动中通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性。

付勇[7](2015)在《Ku波段车载相控阵“动中通”的若干关键微波部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卫星通信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中“动中通”系统依靠地球同步卫星能建立稳定的实时信号双向传输通道,其高宽度、大容量、实时数据视频传输等优势使得其在应急通信,移动视频等领域获得巨大的应用。本文通过讲述“动中通”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了相控“动中通”具有跟踪灵活,响应速度快,体积小等诸多优点。提出一种基于天线集成收发模块的相控“动中通”系统设计思路,采用Ku波段的通信频率技术、捷联惯导系统与GPS稳定技术和相控与机械扫描相结合的波束跟踪等技术,获得低轮廓,重量轻,扫描速度快等优点,并围绕其相关部件进行研究。在“动中通”天线子阵设计中,分别设计64单元微带贴片天线接收子阵和16单元的发射天线子阵,接收子阵采用边缘共面微带馈电,实测具有良好的带宽和方向特性,发射子阵采用背面同轴馈电,减少了馈线对辐射贴片的干扰。另外,设计了一款16阵元双频双极化天线,收发端口采用缝隙耦合馈电技术,辐射层采用低介电常数的材料,同时引入空气介质层拓展带宽技术,降低Q值,仿真接收端增益19.67dB,发射端增益20.28dB,隔离度34dB,收发频段上具有较高的增益和隔离度。在微波电路设计中,对围绕通信系统中的低噪声放大器,功分器等进行研究,选用砷化镓的微波单片集成低噪声放大器芯片,匹配性能合适的带通和低通滤波器,构成的二级低噪放微波混合电路可用于接收通道,满足对信号的初级处理。功分器设计采用四分之三波长匹配和端口间半波长微带连接技术,使得四路威尔金森功分器具有很高的隔离度,幅值和相位一致性。最后提出一种应用于相控“动中通”天线集成收发电路的模块,子阵模块集成,优点是能够很大程度降低天线与控制电路、波束形成网络、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组件等分系统之间的信号互联,提高电磁兼容水平,相控阵天线的维修性与可扩展性。

雷婷[8](2020)在《微带可重构天线机电耦合建模与电性能影响机理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社会通信需求的不断增加,无线通信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传统的单天线形式已不能满足系统更高的通信需求,基于此,可重构天线技术相应提出,目前已成为当前天线领域的研究热点。可重构天线分为单参数可重构和多参数复合可重构两大类,复合可重构天线可实现同一天线口径多参数可调节状态下工作,极具研究价值。可重构天线是集电磁、机械、热等多学科于一体的功能系统,天线的结构特性和电磁特性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目前,对于可重构天线的研究多是通过仿真来判断结构特性对电磁特性的影响,缺乏系统的研究理论,不仅使高性能可重构天线结构的设计研制十分困难,还导致难以定性描述可重构天线的电磁特性,这将严重制约着可重构天线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建立可重构天线机电耦合模型可以明晰可重构天线结构参数与电性能的影响关系,分析复杂环境对天线电性能的影响,为可重构天线性能评价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对可重构天线机电耦合理论的研究很有必要。针对可重构天线机电耦合理论的研究,本文所作的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以微带天线为载体的频率与方向图可重构天线,天线共有多种开关组合状态,本文选取四种组合状态进行深入研究,天线谐振频率可实现8.66GHz(X波段)和15.26GHz(Ku波段)可重构,辐射方向可实现主波束在+36°和-36°可重构,且S11参数小于-10d B,增益大于5d B,满足一般通信需求。同时对不同开关组合状态、不同结构参数变化下可重构天线的电性能做了仿真分析,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结论。2、针对提出的频率与方向图可重构天线,结合传输线模型、空腔模型等微带天线分析理论,建立了可重构天线机电耦合模型,包括天线结构-谐振频率耦合模型及天线结构-方向图函数耦合模型,并进行了数值验证,谐振频率耦合模型的结构参数变化在1mm范围内,模型与仿真的相对误差小于5%,方向图耦合模型W0参数变化在0.4mm范围内,L0参数变化在0.1mm范围内,模型与仿真的相对误差小于5%,认为本文建立的机电耦合模型在一定范围内是适用的。该模型为后续可重构天线电性能影响机理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能快速分析不同环境载荷影响下天线电性能的变化,评估可重构天线性能,同时也能进一步指导可重构天线结构设计,以满足不同服役环境下对天线电性能的要求。3、考虑可重构天线工作频段,分析了几种可重构天线可应用的服役环境(星载、机载、车载等),选取星载这一典型的服役环境,使用ANSYS仿真分析了可重构天线阵列热变形情况,提取其中一个单元变形信息,对可重构天线单元的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并基于可重构天线机电耦合模型,计算了星载服役环境不同温度载荷影响下,可重构天线电性能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可重构天线在星载热环境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的影响下,谐振频率会发生一定的偏移,偏移量最大0.12GHz,当天线处于频率可重构模式下时,发现温度载荷对模式一(高频)的影响要稍大一些。当天线处于方向图可重构状态时,星载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都会使可重构天线波束指向偏移以及增益下降,相比来说,低温环境下可重构天线变形程度更大,因此,其指向偏移和增益损失都要略大于高温环境,其中,当天线处于模式四时,增益损失最大为0.15dB。

李昌泽[9](2012)在《赋形反射面天线的研究与综合》文中认为赋形反射面天线在对空搜索雷达、对地机载雷达的目标跟踪和卫星通信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论文主要针对电大尺寸的赋形反射面天线,基于几何光学法(GO)和物理光学法(PO)并结合优化算法,分别从天线反射面的形变、多个馈源的排列组合以及双反射面赋形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拦截低空、超低空目标时,所面临的复杂地形环境,为减小地杂波对天线系统造成的影响,通过降低反射面天线对地一侧第一副瓣电平的方式来减少地面及地物的干扰,提高武器系统拦截低空、超低空目标的能力。在这样的应用背景下,对天线的反射面进行赋形来满足一定的指标要求;利用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曲面几何建模技术对任意的反射面天线进行赋形,通过改变反射面控制点的加权值来修改反射面的局部形状,从而达到对天线波束赋形的目的,并对仿真模型进行分析,验证其可行性。其次,主要针对反射面多波束赋形天线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反射面天线馈源的辐射场和偏焦特性,设计一组最佳的馈源阵列分布使天线波束能覆盖特定地域范围的多波束赋形天线。最后,主要介绍格里高利、卡塞格伦和环焦三种类型的双反射面赋形天线。根据反射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用几何光学法作为理论支撑,建立赋形方程,使主反射面和副反射面的形状能将馈源的方向图转换为主反射面口面场的分布函数。以赋形环焦天线为例建立模型,并进行典型频带内的仿真,给出算例,实现了环焦天线较高的口径效率和良好的极化鉴别率。本论文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对赋形反射面天线的设计与仿真方法的研究上,并期望通过对仿真算例的分析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张力敏[10](2009)在《全球定位系统射频前端电路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对地面或空中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和监测。随着全球性空间定位信息应用的日益广泛,GPS提供的定位服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深远的影响。在GPS接收机中,GPS射频前端电路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着GPS接收机的接收灵敏度以及后继信号处理部分的性能。因此,进行射频接收电路的研究和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低噪声放大器(LNA)和天线是射频(RF)接收机芯片的重要组成部分。RF接收机天线负责接收微弱的有用信号,低噪声放大器对其进行放大以及降频、滤波,得到后端RF相关电路正常工作所需要的中频信号。由于它们是整个电路系统的最前端,因此其增益、噪声、线性度等直接影响整个电路系统的性能。作者在查阅了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对GPS的系统组成、LNA的基本设计原理和圆极化微带天线的辐射原理以及各种实现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射频前端芯片的总体结构,并设计实现了L1频段的低噪声放大器和微带天线。在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基于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方法,对低噪声放大器进行了初步设计,然后使用ADS电磁仿真软件对低噪声放大器电路进行了仿真优化,并给出了设计结果。同时,本文还提出了一种新型圆极化GPS微带天线结构,并运用Ansoft公司的HFSS电磁仿真软件对天线尺寸进行了优化设计,对天线进行了实际的加工、测试。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该天线能够满足终端GPS定位业务对天线的要求。

二、论地球站非自跟踪对空通信天线的极化和方向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地球站非自跟踪对空通信天线的极化和方向图(论文提纲范文)

(2)“动中通”移动卫星通信终端天线跟踪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3 天线隔离载体扰动的方式及选择
    开环指向体制
    闭环跟踪体制
    机械、电扫混合体制
4 移动卫星通信天线跟踪性能分析及设备组成
    4.1 单脉冲自跟踪原理简述
    4.2 单通道单脉冲自跟踪性能计算
        4.2.1 合成信号电平
        4.2.2 合成信道噪声温度及噪声功率
        4.2.3 合成信号载噪比[C/N0]dB计算
    4.3 单脉冲自跟踪天线系统设备组成
        4.3.1 天馈分机
        4.3.2 单通道单脉冲跟踪接收机
        4.3.3 伺服控制分机
        (1) 控制原理及功能
        (2) 控制环路
        (3) 目标丢失及捕获
5 结 语

(3)船载7.3米C/Ku/Ka多频天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要求
第二章 系统方案概述
    2.1 馈源网络方案
        2.1.1 系统概述
        2.1.2 天线馈源实现方式选择
        2.1.3 结论
    2.2 伺服控制方案
    2.3 跟踪接收机方案
        2.3.1 跟踪接收机天线高频部分
        2.3.2 跟踪接收室内变频解调部分
第三章 船载 7.3 米C/ Ku/ Ka多频天线设计
    3.1 基于馈源切换的多频天馈系统设计
        3.1.1 作用及组成
        3.1.2 天馈系统仿真计算
        3.1.3 天伺馈系统技术指标要求
        3.1.4 C频段馈源网络
        3.1.5 Ku频段馈源网络
        3.1.6 Ka频段馈源网络
        3.1.7 馈源网络插入损耗
        3.1.8 天线增益
        3.1.9 天线噪温
    3.2 基于多频段的天线结构系统设计
        3.2.1 天线结构的设计原则及组成
        3.2.2 天线结构设计
        3.2.3 天线座架设计及组成特点
        3.2.4 天线驱动系统设计
    3.3 基于三频共用船载天线的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3.3.1 系统设计原则
        3.3.2 甲板角变换设计
        3.3.3 自控稳定跟踪系统设计
        3.3.4 稳定跟踪设计
        3.3.5 隔离度参数分配设计
        3.3.6 跟踪方式设计
        3.3.7 陀螺的选取及相关环路的预期特性
        3.3.8 双闭环消隙交流伺服驱动
        3.3.9 基于主面自带小天线的射频自动校相技术方案
    3.4 基于三频共用天线的跟踪接收机设计方案
        3.4.1 系统设计原则
        3.4.2 系统技术指标及功能要求
        3.4.3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第四章 系统指标及实验结果
    4.1 天线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4.1.1 天馈部分技术指标
        4.1.2 伺服部分技术指标
    4.2 数据测试
        4.2.1 天线第一旁瓣和增益的测试
        4.2.2 天线G/T值的测试
        4.2.3 收发端口隔离度的测试
        4.2.4 电压驻波比的测试
        4.2.5 跟踪精度及船摇隔离度的测试
    4.3 系统定型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动态时变信道干扰机理及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扰评估规则及体系研究现状
        1.2.2 干扰模型研究现状
        1.2.3 干扰规避技术研究现状
        1.2.4 兼容性评估技术发展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动态时变信道研究
    2.1 引言
    2.2 电磁波在近地空间中的传播影响
    2.3 卫星通信信道特性分析
        2.3.1 信道统计分布数学描述
        2.3.2 大尺度衰落
        2.3.2.1 路径损耗
        2.3.2.2 阴影衰落
        2.3.3 小尺度衰落
    2.4 卫星通信信道模型
    2.5 卫星通信典型链路分析模型
        2.5.1 系统内部噪声分析
        2.5.2 载噪比的计算
    2.6 小结
第3章 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干扰评估影响因子研究
    3.1 引言
    3.2 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共性技术
        3.2.1 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架构
        3.2.2 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频谱使用分配
        3.2.3 空间互联网卫星系统技术特点分析
        3.2.3.1 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轨道构型
        3.2.3.2 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多址接入技术
        3.2.3.3 空间互联网星座复杂协议下功率控制与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
        3.2.3.4 空间互联网星座移动接入与IP融合技术
        3.2.3.5 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干扰规避技术
    3.3 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干扰评估影响因子提取
        3.3.1 轨道模型对干扰评估的影响
        3.3.2 多址方式对干扰评估的影响
        3.3.3 通信协议对干扰评估的影响
        3.3.4 接入方式对干扰评估的影响
        3.3.5 干扰规避对干扰评估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干扰机理分析
    4.1 引言
    4.2 干扰产生机理分析
        4.2.1 干扰类型分析
        4.2.1.1 同道干扰
        4.2.1.2 邻道干扰
        4.2.1.3 正交极化干扰
        4.2.2 干扰场景分析
        4.2.2.1 NGSO与 GSO系统间干扰场景分析
        4.2.2.2 不同NGSO系统间干扰场景分析
    4.3 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干扰数学模型
        4.3.1 单星系统间干扰分析模型
        4.3.2 多星系统间干扰分析模型
        4.3.3 等效功率通量密度数学模型
        4.3.4 空间互联网星座干扰场景数学模型
    4.4 空间互联网星座干扰评估体系
        4.4.1 干扰评估指标
        4.4.1.1 静态场景干扰指标计算模型
        4.4.1.2 动态场景干扰指标计算模型
        4.4.2 干扰评估方法
        4.4.2.1 基于干扰噪声比(I/N)的干扰评估
        4.4.2.2 基于等效功率通量密度(EPFD)的干扰评估
    4.5 小结
第5章 空间动态时变信道干扰评估建模
    5.1 引言
    5.2 轨道及星座建模
        5.2.1 轨道动力学建模
        5.2.1.1 地球引力场非中心力项摄动
        5.2.1.2 大气阻力摄动
        5.2.1.3 太阳光压摄动
        5.2.1.4 第三体引力摄动
        5.2.2 轨道预报与外推模型
    5.3 天线及波束建模
        5.3.1 天线基本模型
        5.3.2 天线方向图模型研究
        5.3.3 多波束天线建模
    5.4 复杂时空关系下的干扰场景建模
        5.4.1 链路干扰场景建模
        5.4.2 跟踪策略建模
        5.4.3 干扰场景建模
        5.4.4 链路场景建模算法设计
        5.4.4.1 最大仰角策略算法
        5.4.4.2 最短距离建链算法
        5.4.4.3 最长通信时间建链算法
        5.4.4.4 GSO弧段最大隔离角建链算法
    5.5 干扰规避技术建模
        5.5.1 干扰规避策略模型机理
        5.5.2 干扰规避技术算法设计
        5.5.2.1 基于GSO弧段纬度隔离禁区的规避方法
        5.5.2.2 基于GSO弧段隔离角度调整卫星姿态的干扰规避方法
        5.5.2.3 基于MCS联合功率控制的干扰规避方法
    5.6 空间电波传播建模
        5.6.1 电波传播模型研究
        5.6.2 电波传播模型
    5.7 小结
第6章 干扰评估系统实现与验证
    6.1 引言
    6.2 干扰评估系统实现
        6.2.1 干扰评估系统架构
        6.2.2 干扰评估系统功能设计
        6.2.3 干扰评估系统开发环境
        6.2.4 干扰评估系统指标设计
        6.2.5 干扰评估系统通用化配置设计
    6.3 验证实例
        6.3.1 轨道预报精度验证
        6.3.1.1 验证目的
        6.3.1.2 验证输入及约束
        6.3.1.3 验证过程
        6.3.1.4 验证结果及分析
        6.3.2 NGSO卫星单星场景演示验证
        6.3.2.1 验证目的
        6.3.2.2 验证输入及约束
        6.3.2.3 验证过程
        6.3.2.4 验证结果及分析
        6.3.3 干扰规避技术试验与验证
        6.3.3.1 验证目的
        6.3.3.2 验证输入及约束
        6.3.3.3 验证过程
        6.3.3.4 验证结果及分析
        6.3.4 NGSO星座之间干扰场景构建与演示验证
        6.3.4.1 验证目的
        6.3.4.2 验证输入及约束
        6.3.4.3 验证过程
        6.3.4.4 验证结果及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专利技术

(6)机电结合动中通天线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天线相关理论
    2.1 圆极化的定义
    2.2 圆极化的性质
    2.3 圆极化的实现
        2.3.1 单馈点圆极化微带天线
        2.3.2 多馈点微带圆极化天线
        2.3.3 多元法圆极化微带天线
    2.4 线性相控阵理论
        2.4.1 波束指向
        2.4.2 波瓣宽度
        2.4.3 栅瓣位置
        2.4.4 天线阵列增益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电结合动中通天线研制方案
    3.1 引言
    3.2 机电结合车载动中通设计指标
        3.2.1 天线增益估算
        3.2.2 射频输出功率估算
        3.2.3 天线设计指标提取
        3.2.4 转台技术指标
    3.3 天线初步实现
        3.3.1 圆极化的实现
        3.3.2 无源阵列增益估算
        3.3.3 天线阵单元间距分析
        3.3.4 波束扫描损耗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维相控阵单元设计
    4.1 引言
    4.2 空气加载微带层叠天线单元
        4.2.1 微带天线辐射原理
        4.2.2 空气加载微带层叠天线工作原理
        4.2.3 空气加载微带层叠天线设计流程
        4.2.4 空气加载微带层叠天线仿真结果
    4.3 螺旋天线单元
        4.3.1 螺旋天线单元的工作原理
        4.3.2 螺旋天线单元的结构及设计流程
        4.3.3 螺旋天线单元的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圆极化天线阵列
    5.1 引言
    5.2 阵列设计
        5.2.1 有源相控阵
        5.2.2 布阵方式
        5.2.3 馈电方式
        5.2.4 互偶
    5.3 阵列仿真
        5.3.1 微带天线阵列仿真
        5.3.2 螺旋天线阵列仿真
    5.4 阵列测试
        5.4.1 微带天线阵列测试
        5.4.2 螺旋天线阵列测试
    5.5 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Ku波段车载相控阵“动中通”的若干关键微波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动中通”系统的原理与组成
    2.1 系统的基本结构
    2.2 天线控制分系统
    2.3 通信分系统
    2.4 天馈分系统
    2.5 相控扫描技术
    2.6 一种相控“动中通”系统设计思路
第三章 微带天线设计分析
    3.1 天线基本参数
        3.1.1 增益
        3.1.2 方向性图
        3.1.3 输入阻抗
        3.1.4 反射系数与驻波比
        3.1.5 天线的极化
        3.1.6 天线的带宽
    3.2 微带贴片天线概述
        3.2.1 微带贴片天线分析方法
        3.2.2 微带贴片天线馈电方式
        3.2.3 微带天线的宽带设计技术
    3.3 阵列天线理论
        3.3.1 均匀直线阵
        3.3.2 平面阵列分析
    3.4 阵列天线馈电形式和板材选择
        3.4.1 阵列天线的馈电形式
        3.4.2 Ku波段动中通微带天线板材选择
        3.4.3 双频天线设计方法
第四章 相控“动中通”系统天线子阵设计
    4.1 64单元接收天线子阵的设计
        4.1.1 单元分析与设计
        4.1.2 接收天线子阵设计
        4.1.3 天线性能实测
    4.2 16单元发射天线的设计
        4.2.1 单元设计
        4.2.2 天线阵列设计与仿真
    4.3 Ku波段高增益双频双极化微带天线的设计
        4.3.1 单元设计
        4.3.2 阵列设计与仿真
第五章 通信子系统若干微波部件设计
    5.1 低噪声放大器微波混合电路
    5.2 WILKINSON四等功分器设计
        5.2.1 W ilkinson功分器原理与指标
        5.2.2 四等功分器设计
        5.2.3 功分器测试
    5.3 相控天线子阵集成收发模块设计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发表的学术论文

(8)微带可重构天线机电耦合建模与电性能影响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可重构天线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1.3.2 可重构天线机电耦合理论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第二章 微带天线基本理论与可重构天线研究基础
    2.1 微带天线基本理论
        2.1.1 微带天线简介
        2.1.2 矩形微带天线工作原理
    2.2 微带可重构天线研究基础
        2.2.1 微带可重构天线工作原理
        2.2.2 高性能开关器件简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频率与方向图可重构天线设计及仿真分析
    3.1 频率与方向图可重构天线设计方法
        3.1.1 复合可重构天线设计方法
        3.1.2 频率与方向图可重构天线设计难点
    3.2 频率与方向图可重构天线结构模型
    3.3 频率与方向图可重构天线仿真分析
        3.3.1 谐振频率可重构仿真分析
        3.3.2 结构参数变化对可重构天线频率特性的影响
        3.3.3 方向图可重构仿真分析
        3.3.4 结构参数变化对可重构天线辐射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频率与方向图可重构天线机电耦合建模
    4.1 可重构天线结构参数-谐振频率耦合模型
        4.1.1 可重构天线表面电流分析
        4.1.2 基于等效电流分布的天线谐振频率耦合建模
        4.1.3 可重构天线结构与谐振频率耦合模型验证
    4.2 可重构天线结构参数-方向图函数耦合模型
        4.2.1 基于空腔模型的小贴片单元场分布计算
        4.2.2 考虑耦合效应的可重构天线方向图函数耦合模型
        4.2.3 可重构天线结构与方向图函数耦合模型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机电耦合模型的可重构天线电性能影响机理
    5.1 可重构天线服役环境分析
        5.1.1 星载天线服役环境分析
        5.1.2 机载天线服役环境分析
        5.1.3 车载天线服役环境分析
    5.2 星载环境下可重构天线单元结构变形分析
        5.2.1 星载微带可重构阵列天线结构变形
        5.2.2 微带可重构天线单元结构变形拟合
    5.3 星载环境下可重构天线单元结构变形对天线电性能影响
        5.3.1 可重构天线单元弯曲变形等效分析
        5.3.2 多工况下可重构天线单元结构变形对电性能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赋形反射面天线的研究与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赋形反射面天线的概念、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赋形反射面天线的发展过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赋形反射面天线的理论分析方法及原理
    2.1 高频近似分析方法
        2.1.1 几何光学法
        2.1.2 物理光学法
    2.2 优化方法
        2.2.1 遗传算法
        2.2.2 粒子群优化算法
    2.3 赋形反射面天线的原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反射面赋形天线反射面的设计与分析
    3.1 NURBS技术
        3.1.1 NURBS曲线的定义和性质
        3.1.2 NURBS曲面的定义和性质
        3.1.3 NURBS曲面的形变
    3.2 赋形反射面天线反射面形变的设计与优化
        3.2.1 赋形反射面天线反射面形变的原理
        3.2.2 赋形反射面天线反射面形变的设计与仿真
        3.2.3 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射面多波束赋形天线的设计与分析
    4.1 馈源的辐射场
    4.2 馈源的偏焦特性
    4.3 反射面多波束赋形天线的设计与优化
        4.3.1 反射面多波束赋形天线的特点
        4.3.2 反射面多波束赋形天线的设计与仿真
        4.3.3 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反射面赋形天线的设计与分析
    5.1 赋形格里高利天线
    5.2 赋形卡塞格伦天线
    5.3 赋形环焦天线
    5.4 赋形环焦天线的设计与仿真
        5.4.1 赋形环焦天线仿真模型的建立
        5.4.2 赋形环焦天线的仿真结果
        5.4.3 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全球定位系统射频前端电路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GPS发展现状
    1.2 研究背景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GPS接收机设计
    2.1 GPS接收机系统框图
    2.2 射频前端电路总体设计
        2.2.1 滤波器部分的设计
        2.2.2 混频器部分的设计
        2.2.3 锁相频率合成部分的设计
        2.2.4 GPS天线设计要求
        2.2.5 低噪声放大器的重要性
第3章 低噪声放大器参数分析
    3.1 噪声
        3.1.1 热噪声
        3.1.2 MOSFET噪声
        3.1.3 噪声系数
    3.2 线性度
        3.2.1 谐波失真
        3.2.2 1-dB压缩点
        3.2.3 交调失真
    3.3 灵敏度
第4章 微带天线理论
    4.1 微带天线基本理论
        4.1.1 微带天线的辐射基理
        4.1.2 微带天线的分析方法
        4.1.3 微带天线的馈电方法
        4.1.4 不同形状贴片天线的比较
    4.2 微带天线圆极化技术
        4.2.1 圆极化的基本原理
        4.2.2 圆极化微带天线的实现原理
第5章 电磁仿真软件简介
    5.1 ADS简介
        5.1.1 ADS仿真软件简介
        5.1.2 ADS软件的仿真分析法
    5.2 HFSS简介
        5.2.1 HFSS仿真软件简介
        5.2.2 HFSS10优化仿真微带天线
第6章 低噪声放大器及微带天线的设计与实现
    6.1 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
        6.1.1 参数要求
        6.1.2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6.2 GPS天线的设计
        6.2.1 天线参数的确定
        6.2.2 天线仿真与分析
        6.2.3 开孔位置对天线谐振频率的影响
        6.2.4 仿真结果
    6.3 天线的加工测试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履历

四、论地球站非自跟踪对空通信天线的极化和方向图(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地球站非自跟踪对空通信天线的极化和方向图[J]. 章日荣,李景春,李渠塘,刘鹏程. 电子科技, 1996(01)
  • [2]“动中通”移动卫星通信终端天线跟踪技术[J]. 康学海,柯树人. 现代电子技术, 2007(17)
  • [3]船载7.3米C/Ku/Ka多频天线技术研究[D]. 鲍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4]论空地通信天线极化及方向图[J]. 章日荣,李渠塘,李景春,刘鹏程. 无线电通信技术, 1996(03)
  • [5]空间互联网星座系统动态时变信道干扰机理及评估技术研究[D]. 高翔.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19(07)
  • [6]机电结合动中通天线的设计与研究[D]. 齐松.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7]Ku波段车载相控阵“动中通”的若干关键微波部件研究[D]. 付勇.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5)
  • [8]微带可重构天线机电耦合建模与电性能影响机理分析[D]. 雷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赋形反射面天线的研究与综合[D]. 李昌泽.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7)
  • [10]全球定位系统射频前端电路的设计[D]. 张力敏. 大连海事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地球站非自跟踪空对空通信天线的极化和方向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