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从鱼油中分离 omega-3 脂肪酸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从鱼油中分离 omega-3 脂肪酸

一、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鱼油ω_3脂肪酸(论文文献综述)

陈彦婕,唐嘉诚,宫萱,黄可承,单钱艺,包建强[1](2021)在《鱼油提取、多不饱和脂肪酸富集及EPA和 DHA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文章对鱼油的提取工艺、多不饱和脂肪酸聚集方法、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的保健功能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鱼油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郭旭,田荣荣,张东[2](2021)在《紫苏油的提取工艺和药理功能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由紫苏籽制取的紫苏油是目前发现的α-亚麻酸含量最高植物油之一,在食品、医药等行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随着大健康产业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紫苏油系列产品正在逐步深入我们的生活。全面系统地对国内外紫苏油的提取工艺、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开发应用进行综述,为紫苏油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徐梦豪[3](2021)在《冰岛刺参内脏油脂制备与抗肥胖活性研究》文中认为冰岛刺参内脏是冰岛刺参初级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由于开发程度较低,除少量冰岛刺参内脏制成干制品销售外,大量冰岛刺参内脏被做为饲料原料处理,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无法有效提高冰岛刺参的附加值,限制行业的发展。本研究以新鲜冰岛刺参内脏为原料,对比不同冰岛刺参内脏油脂的提取方法,并对粗油脂进行精炼,通过建立小鼠肥胖模型,探究冰岛刺参内脏油脂的抗肥胖活性。(1)冰岛刺参内脏油脂萃取工艺,超声波辅助法最佳条件:料液比(m内脏:V溶剂)1∶5(g/m L)、超声时间120min、萃取温度50℃、超声4次、超声波功率400W,油脂萃取得率为22.34%,油脂中EPA含量为18.06%。亚临界法最佳工艺条件:料液比(m内脏:V丁烷)1∶3(g/m L)、萃取压强0.4 MPa、萃取次数5次、萃取时间56.18 min、萃取温度48.55℃,油脂萃取得率为23.38%,油脂中EPA含量为23.15%。酶解法最佳条件:加酶量0.25%、酶解温度55℃、料液比(m内脏:V水)1∶5(g/m L)、酶解时间8h,油脂萃取得率为20.11%,油脂中EPA含量为19.83%。油脂的理化指标证明,亚临界法萃取的油脂中的氧化程度最低,水分及挥发物检出量也远低于其它两种方法,皂化值及碘值的检测数据同样表明亚临界萃取的冰岛刺参内脏油脂状态更好。对比气相色谱图,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其它两种方法,且杂质少,说明亚临界法的萃取专一性较好,亚临界法萃取冰岛刺参内脏油脂的工艺效率高,油脂品质更稳定。(2)分子蒸馏冰岛刺参内脏油脂的实验结果表明,分子蒸馏富集冰岛刺参内脏油脂EPA模型最佳条件:A(蒸馏真空度)=-0.758(2.12Pa),B(蒸馏温度)=0.229(122.29℃),C(刮膜转速)=-0.389(281r/min),D(进料速度)=0.456(22.28m L/min),EPA相对含量R=34.637%。经验证,此条件下分子蒸馏富集冰岛刺参内脏油脂,EPA相对含量R=34.66%。精炼后的冰岛刺参内脏油脂过氧化值及碘值检测数据,已达到《保健食品原料目录—鱼油》中的要求,皂化值及碘值相比原油显着提高,间接说明分子蒸馏对冰岛刺参内脏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起到很好的富集纯化作用。且精炼后的油脂中未再检出水分及挥发物,亚临界法萃取后的原油中溶剂残留得到有效去除。精炼油与冰岛刺参内脏原油分别检测出25及28种脂肪酸成分,精炼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为19种,原油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为16种。精炼油脂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达到41.74%,其中EPA相对含量为34.66%。(3)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冰岛刺参内脏油脂可显着控制食源性肥胖小鼠体重以及肝脏和内脏脂肪等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脂饲料诱导的实验小鼠葡萄糖耐量异常与胰岛素抵抗;能明显降低高脂饲料诱导的实验小鼠血脂升高,但对高密度脂蛋白的影响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高脂饲料诱导的实验小鼠白色脂肪组织中oxphos蛋白表达。小鼠白色脂肪组织oxphos蛋白表达结果表明,肥胖小鼠的白色脂肪细胞中线粒体功能紊乱,线粒体无法正常氧化磷酸化,导致线粒体能量代谢紊乱。给予冰岛刺参内脏油脂后,高剂量组可显着改善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消耗脂肪,减轻体重,改善其它检测指标。此外,高剂量冰岛刺内脏油脂对肥胖的控制效果比低剂量好,冰岛刺参内脏油脂对小鼠肥胖的控制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王维曼,马凡提,张军,李慕梓,李博玲,向丽,李翔宇[4](2021)在《微生物油脂提取工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微生物油脂是利用产油微生物发酵生产的一类特殊油脂,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营养素的重要来源。油脂提取能耗大、成本高,是影响微生物油脂工业化生产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微生物油脂生产过程中菌体预处理及油脂提取的主要方法及其特点。菌体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酶解法,油脂提取方法主要有传统溶剂萃取法、临界流体萃取法、吸附法,需根据不同微生物特性选取合适的方法。

贺瑶[5](2020)在《微拟球藻油脂提取、精炼及EPA富集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微藻作为代替深海鱼油生产不饱和脂肪酸的一大来源,具有生长周期短、生长速度快、产油量高等优点。微拟球藻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是生产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最具潜力的藻类之一。但常见的藻油制取方法对EPA损耗大、产率低,且提取的藻油中杂质和色素含量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藻油的质量与外观。因此,研究藻油的提取、精炼以及富集工艺,对藻油的工业化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论述了以得到质量高且富含EPA的藻油为目的,建立了对微拟球藻油脂的提取、精炼工艺以及对藻油中EPA富集纯化的工艺。为以藻油为原料生产EPA等保健品、医药品奠定良好的应用基础,并为藻油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一定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不同有机溶剂体系对微拟球藻进行索氏抽提,以油脂提取率为指标,确定最佳溶剂体系,优化溶剂比例。综合考虑油脂提取率和溶剂安全性问题,确定正己烷-乙醇(3:1)为最佳溶剂比例,此时油脂提取率可达74.89%。采用亚临界丁烷对微拟球藻进行萃取,研究萃取次数、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和料液比对微拟球藻油脂提取率的影响,并对工艺条件进行正交优化。所得优化工艺条件为:萃取次数4次,萃取时间40 min,萃取温度45℃,料液比1:8,微拟球藻油脂提取率为41.01%。对两种提取方法得到的微拟球藻油脂的脂肪酸进行分析,亚临界丁烷提取法得到的藻油中EPA含量更高,且可以大规模生产、安全高效,故综合各方面因素,选用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更具优势。(2)采用常规脱胶方法,水化法和酸法对微拟球藻油脂进行脱胶,脱胶前后藻油中磷脂的含量变化不大。采用稀碱法进行脱胶,在温度为60℃,搅拌速度为300 r/min,Na OH溶液用量为0.4%(w/w),碱处理时间为20 min时,脱胶率为39.5%,EPA保留率为83.6%,油脂回收率为90.6%,脱胶效果较好。选用截留分子量为10 k Da的聚醚砜(PES)膜脱胶,脱胶效果优于上述所有方法,脱胶率高达76.4%,EPA保留率为91.5%,但对油脂回收有较大影响。综合脱胶率和磷脂利用率,选择聚醚砜(PES)膜脱胶。(3)研究不同脱色剂对微拟球藻油脂脱色率和EPA保留率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脱色工艺条件,所得较优工艺条件为:颗粒活性炭作为脱色剂,脱色剂用量为油质量的1.5%、脱色温度为40℃、脱色时间为1.5 h。此时,脱色率为75.85%,EPA保留率为79.22%,脱色效果较好。(4)采用碱炼脱酸法对微拟球藻油脂进行脱酸,以脱酸率和油脂回收率为指标,利用正交试验优化碱炼脱酸工艺,得到的优化工艺为:碱液质量分数为8%,碱炼温度为50℃,搅拌速度为120 r/min,碱炼时间为40 min。此时,脱酸率为95.37%,油脂回收率为93.96%,脱酸效果最好。(5)采用尿素包埋法对精炼后藻油中的EPA进行富集纯化,并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尿素包埋藻油EPA的工艺,所得优化工艺为:包埋次数为1次,包埋温度为-10℃,包埋时间为4.5 h,溶酯比为5:1。在该条件下,EPA含量显着提高,从精炼后的7.68%提高至22.19%。

姚静阳[6](2020)在《树莓籽中脂肪酸组成和酚类物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树莓(Rubus idaeus L.)作为第三代小浆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深受西方消费者的喜爱。但树莓鲜果含水量高,细胞壁薄,不易于运输保存,多加工为饮料、果酒或其它产品。食品加工生产中产生的树莓果渣,作为废料被丢弃,造成了树莓果渣的资源浪费。树莓籽约占果渣的60%,不仅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多种不同形态的酚类物质。因此,本论文以树莓籽为原料,首先对比三种提取方法树莓籽油(RSO)的提取率及脂肪酸组成;将同为药食同源物品,且在国内已被用于工业生产的沙棘籽油(SSO)作为对照,对比三种提取方法RSO和SSO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选择理化性质表现最优的提取方法,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提高得油率;将提油后的树莓籽(RS)与树莓果渣中无种子部分(RP)对比,提取其中的游离、可溶性-结合和不溶性-结合酚,并对不同酚组分进行抗氧化活性和酶抑制活性的测定。以期对树莓籽中的脂肪酸和酚类物质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超声辅助乙醇法(UAE-E)、超声辅助正己烷法(UAE-H)和索氏正己烷法(SE-H)三种方法提取RSO,比较提取率、脂肪酸组成、测定抗氧化活性和总皂苷含量。结果表明,UAE-E法RSO的提取率最高,为18.55%,UAE-H和SE-H的提取率为10.18%和13.58%。但UAE-E法RSO杂质较多,透明度不好。由气相色谱-质谱(GC-MS)结果可知,三种RSO中共鉴定出32种物质,UAE-E、UAE-H和SE-H法RSO中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的含量分别为82.71%、85.76%和88.83%,均超过80%,ω-6/ω-3脂肪酸比例分别为2.32:1、2.27:1和2.22:1。对清除DPPH·能力的研究表明,UAE-E法RSO的清除能力最强。因此,UAE-E法RSO提取率和抗氧化活性最高,但杂质较多。SE-H法RSO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且ω-6/ω-3脂肪酸比例最低。不同提取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可根据不同用途进行提取。(2)采用UAE-E、UAE-H和SE-H提取RSO和SSO,并对其10种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再通过时间梯度实验,对比UAE-H法RSO和SSO理化性质的变化,判断其稳定性。结果表明,UAE-E法RSO的透明度较差,有沉淀,UAE-H法RSO较澄清。对RSO而言,UAE-H的酸价、碘值、皂化值和过氧化值分别是SE-H法的0.88、1.13、1.01和0.25倍;对SSO来说,UAE-H的分别是SE-H法SSO的1.03、1.14、1.31和1倍,说明超声提取比索氏提取的种子油理化性质好。时间梯度实验表明,在08个月内,RSO的酸价、碘值、皂化值和过氧化值分别变化了1.10、1.26、1.26、和11.1倍,SSO分别变化了1.02、1.35、1.15和6.19倍。RSO和SSO的酸价和过氧化值不断增加,而碘值和皂化值降低。因此,正己烷更适合作为提取种子油的溶剂,超声提取比索氏提取的种子油理化性质好,且RSO与SSO在时间梯度中均较为稳定,和SSO一样具有开发生产的潜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3)基于各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选择UAE-H对RSO进行提取,通过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期对RSO进行高效的提取。选择料液比以及超声提取的时间、温度和功率为自变量,RSO提取率为响应值,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设计,得出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5 g/mL、超声时间32 min、超声温度45℃、超声功率175 W。在该提取率下,RSO的提取率为11.1%。(4)为了进一步利用提油后的RS,以RP为对比,通过酸和碱处理,从RP和RS中提取游离、可溶性-结合(酯化和糖基化)和不溶性-结合酚。RP和RS中不同酚组分的总酚含量为:游离>酯化≈不溶结合>糖基化,且四个组分的总酚含量之和分别为24.14和25.40 mg GAE/g干重,高于普通溶剂提取法的总酚含量。DPPH·清除活性的大小与该趋势相似。RS酯化酚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TIA)最强,相当于1.57 mM抗坏血酸的TIA。此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定量分析了RP和RS不同酚组分中18种酚类化合物,仅在RS酯化酚中含有对羟基苯甲酸。在对15种代表性酚类化合物TIA的测定中,槲皮素、绿原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儿茶素、表儿茶素和咖啡酸表现出显着的本底效应。RS酯化酚的TIA较强,可能与对羟基苯甲酸有关。因此,对RP和RS进行不同酚组分的分离,不仅增加了其总酚的含量,且RS酯化酚具有较高的TIA,明显高于其它酚组分,对脱脂树莓籽酚类物质的开发和应用有指导作用。

马敏[7](2020)在《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酶法制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脂能为人体提供热量、必需脂肪酸,加快脂溶性维生素吸收,是人类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过多摄入食用油脂(高脂类食品、动物油脂)引发一系列高血压、动脉硬化、肥胖症等慢性疾病,因此对于低热量油脂的开发备受关注。中长链脂肪酸甘三油酯(MLCT)是在食用油原有长链脂肪酸基础上与特定的中链脂肪酸相结合形成的低热量结构脂,既保留了天然油脂原有的加工特性,还具有快速供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预防和缓解肥胖症等特殊生理功能。本研究以高油酸花生油和辛酸为原料,在固定化脂肪酶作用下,催化酸解合成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以辛酸插入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试验,获得产物制备和分离纯化的最佳条件;通过尿素包合法去除产物中的游离脂肪酸,提高产物的纯度;并测定纯化后产物的脂肪酸组成及理化性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油酸花生油主要以油酸、亚油酸等长链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油酸含量为64.33%、亚油酸20.14%、花生四烯酸2.09%,饱和脂肪酸仅占12.81%。通过GCTCL联用对高油酸花生油Sn-2位脂肪酸进行检测,发现其2位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还是油酸为61.63%,其次为亚油酸27.32%、棕榈酸4.47%、硬脂酸2.02%和亚麻酸1.17%。油酸具有降血脂等生理功效,因此高油酸花生油是合成MLCT较为理想的原料油。(2)在无溶剂体系下,选择Lipozyme TL IM和Lipozyme RM IM两种固定化酶催化酸解合成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试验结果表明:Lipozyme RM IM在本研究中催化活性高于Lipozyme TL IM,因此选择Lipozyme RM IM脂肪酶进行后续试验研究。利用Lipozyme RM IM催化酸解反应制备MLCT,选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研究了反应时间、底物摩尔比、加水量、反应温度、加酶量对辛酸插入率的影响。发现各因素对辛酸插入率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底物摩尔比>加酶量>反应温度>加水量;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20 h,底物摩尔比(高油酸花生油:辛酸)1:3.41,加水量11.85%(以酶质量计),反应温度45.8℃,加酶量11.97%(以底物质量计),实测辛酸插入率41.19%,接近于模型预测值43.14%。(3)采用尿素包合法对结构脂质进行分离纯化,在油脂和尿素质量比为1:2时,产物酸价达到最低为2.37,纯化后结构脂中TAG的含量为68.36%;所得结构脂产品为淡黄色液体,透明状,产品纯度较好。另外研究纯化产物的得率发现,尿素包合物的得率为75.47%,结构脂质在尿素包合纯化过程中损失较少。(4)对原料油和纯化产物进行脂肪酸组成剖析,发现产物甘油三酯脂肪酸的位置有明显变化,在结构脂甘油三酯分子骨架的Sn-1,3位上,原料油原本的长链脂肪酸被辛酸取代,Sn-2位上脂肪酸未发生变化仍以油酸为主,说明合成的结构脂质为MLCT。纯化后产物的理化性质指标为:酸价2.37mgKOH/g;碘值95.76g/100g;皂化值220.54mgKOH/g;过氧化值2.19mmol/Kg,均符合国家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2716-2018。

卢祺[8](2020)在《冷冻美国鲢鱼气味识别及其特征性关键气味物质研究》文中指出鲢鱼为一种常见洄游性鱼类,主要以浮游动、植物为食。在污染严重的湖泊中,养殖鲢鱼被看作是一种调节水质的方法。通过在千岛湖放养鲢鱼,缓解水华现象。70年代美国同样引进亚洲鲤鱼(包括鲢鱼、鳙鱼、鲫鱼、鲤鱼等),用于改善水质,随着数量的增加和天敌数量的减少,21世纪开始泛滥成灾,鲜少食用,如今正积极探索解决方案,挖掘其食用的潜力。与之相反境遇的是入侵的印度恒河鲶鱼,由于其腥味较轻,深受当地人喜爱,由此可以看出有气味的食品会显着影响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而这往往与气味的特性和浓度相关。本研究主要围绕美国鲢鱼的食用营养价值以及其关键气味物质研究两方面,开展相关试验,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美国白鲢和中国白鲢肌肉中水分和灰分含量差异不大,美国白鲢粗蛋白含量略低于中国白鲢9.11%,为18.12g/100g;粗脂肪含量低于中国白鲢38.23%,为1.01g/100g,由此得出美国白鲢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而脂肪含量相对较低。矿物质含量差异不大,其中砷(As)、汞(Hg)、铅(Pb)、铬(Cr)等重金属暂未发现超标。脂肪酸含量美国白鲢普遍低于中国白鲢,ω-3/ω-6的含量中国白鲢为2.19,美国白鲢为1.99,DHA和EPA占脂肪酸总量分别为,美国白鲢23%,中国白鲢18%。2.采用3个Mono Trap RCC18吸附子在50℃下对15g样品萃取50min,再经过GC-O-MS(气相-嗅闻-质谱)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结合AEDA法鉴定其中主要气味活性物质,最后采用电子鼻分析整体气味轮廓。从整体感官评价结果来看,中国白鲢金属味和青草味较重,而美国白鲢油脂味和腥味较重。两种鱼类的气味成分均以醛类和醇类为主,从FD因子来看,在整体风味表征中具有主要贡献意义的是己醛、1-辛烯-3-醇、2,3-戊二酮;从ROAV值来看,三甲胺、苯、1-戊烯-3醇、2,3-戊二酮、3-甲基-1-丁醇、1-庚醇、1-己醇、1-辛烯-3-醇、己醛、庚醛、辛醛、戊醛、D-柠檬烯、壬醛、癸醛、萘为主体风味物质。从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和强度两方面来看,美国白鲢普遍大于中国白鲢。3.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的方法对样品进行挥发性物质检测,运用ROAV分析法,筛选出主要特征气味物质。共检出142种有效挥发性物质,其中醛33种,酮25种,醇42种,酯10种,酸9种,呋喃5种,硫化物3种,吡啶7种,芳香类5种,醚1种,其他2种。通过ROAV分析得出,对整体风味起较大贡献作用的物质包括丙醛,丁醛,戊醛,(E)-2-丁烯醛,己醛,庚醛,(Z)-4-庚醛,辛醛,甲硫醇,壬醛,顺-4-癸醛,2,3-丁二酮,1-己醇,苯,1-辛烯-3-醇,各化合物共同组成了白鲢独特的风味表征。

夏梦露[9](2020)在《铜藻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提取和纯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铜藻(Sargassum horneri)含有多糖、膳食纤维、植物甾醇、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多种活性成分。目前国内外对铜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糖、膳食纤维等大分子活性物质,而对于多不饱和脂肪酸这类低极性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研究表明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具有降血脂、降血糖、延缓衰老等生理功能。然而铜藻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结构及理化性质相似,采用传统方法对其分离提纯费时费力。因此,本论文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液质联用分析以及高速逆流色谱等现代分离分析手段,探索和建立铜藻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高效提取、分析与分离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建立了超声波辅助提取铜藻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方法。考察了不同提取溶剂、料液比、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4个因素对提取铜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代表性物质花生四烯酸的峰面积为参考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出超声波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优化得到铜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为21 mL/g,超声时间为21 min,超声功率为500 W。此条件下得到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峰面积与预测值仅差1.2%,表明该响应面模型及其结果准确、可信。2、研究建立了液质联用快速定性及定量分析铜藻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快速检测了铜藻脂肪酸提取物,分析鉴定了8个脂肪酸类化合物,有效避免了皂化、甲酯衍生化等预处理步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对铜藻不饱和脂肪酸提取物中的α-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进行定量分析,并对所建立的分析方法进行了验证。α-亚麻酸在0.52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花生四烯酸在0.12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两个化合物的回收率均在90%以上且RSD值小于6%;铜藻不饱和脂肪酸提取物中的α-亚麻酸含量为0.82%,花生四烯酸含量为2.45%。实验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灵敏度高、回收率和精密度良好,能够准确定量分析铜藻不饱和脂肪酸提取物中的α-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3、采用高速逆流色谱结合半制备型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了铜藻中的α-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单体。通过测定分配系数,确定正己烷-甲醇-水(0.1%TFA)(10:6.5:3.5,v/v/v)作为逆流色谱的两相溶剂体系。系统考察了转速、流动相流速对色谱固定相保留率的影响。通过高速逆流色谱分离铜藻不饱和脂肪酸提取物中的α-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单次进样量可达500 mg。经HPLC检测,分离得到的α-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纯度分别为72.7%和80.8%。进一步通过半制备型液相色谱对目标组分精制纯化,α-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精制后的纯度分别为91.5%和96.6%。实验结果表明高速逆流色谱结合半制备型液相色谱法是一种高效、经济的制备色谱方法,非常适用于铜藻不饱和脂肪酸粗提物的分离和纯化。

姚宏燕[10](2019)在《奇亚籽油制备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酯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奇亚籽,2014年我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使用的新食品原料,含油量在25%38%之间,主要是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亚油酸和α-亚麻酸,其中α-亚麻酸含量高达60%以上,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降低血压、调节血脂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论文以自制的奇亚籽油为原料,对其中的PUFAs进行分离纯化,获取高纯度亚油酸和α-亚麻酸,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对奇亚籽基本组分进行测定:含水率为(5.94±0.02)%,粗脂肪为(35.28±0.50)%,粗蛋白为(20.60±0.40)%,粗纤维为(33.25±1.10)%,灰分为(4.79±0.03)%。烘烤条件对奇亚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表明:随着烘烤温度和时间的增加,油脂酸价、过氧化值和紫外吸光值均呈现上升趋势,且180℃烘烤50 min以上时较其它条件下变化显着(p<0.05);高温(180℃)可显着提高奇亚籽出油率(p<0.05),然而易使奇亚籽产生焦糊味,造成油脂色泽加深,部分还会呈现黑褐色;不同烘烤条件对奇亚籽油脂肪酸组成无影响,对各脂肪酸含量无显着性差异;故奇亚籽烘烤不宜在高温下进行,若采用180℃进行烘烤,则时间不应超过50 min;(2)以制备得到的奇亚籽油为原料,对理化性质表征发现油的酸价为0.38 mg(KOH)/g,皂化值为210.70 mg(KOH)/g,过氧化值为0.24 mmol/kg,碘值为195.61 g(I2)/100 g,推算出奇亚籽油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802。因酸价较低,故采用碱催化法制备奇亚籽油脂肪酸乙酯,以乙酯转化率和得率为指标,对比甲醇钠、乙醇钠和氢氧化钠三者的催化效果,发现氢氧化钠组乙酯转化率和得率均最高,且得率较另外两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以氢氧化钠为催化剂,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了乙酯制备的工艺参数,分别考察了酯交换温度、时间、醇油摩尔比和催化剂用量对奇亚籽油乙酯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温度为80℃、时间为1.5 h、醇油摩尔比为9:1、催化剂用量为油重的0.6%时,奇亚籽油乙酯转化率达到89.01%;(3)以制备得到的奇亚籽油脂肪酸乙酯为原料,采用尿素包合法对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即包合时间为15 h、包合温度为-10℃、脂肪酸乙酯:尿素=1:3(m/m)、脂肪酸乙酯:95%乙醇=1:8(m/v),最终亚油酸乙酯含量由最初的18.82%提高至20.28%、α-亚麻酸乙酯含量由64.24%提升至77.91%、总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酯含量由83.06%提升到98.19%。分离纯化后的样品经GC-FID定性分析表明主要由亚油酸乙酯和α-亚麻酸乙酯组成;尿素包合前后的化合物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呈六棱柱结构的尿素包合物的生成;最后分别采用DPPH·和ORAC自由基清除法对原油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酯的极性、非极性以及全组分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奇亚籽油各组分均表现出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所以在应用中为防止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酯的氧化,建议采取相关保护措施来保证产品品质,延长保质期。

二、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鱼油ω_3脂肪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鱼油ω_3脂肪酸(论文提纲范文)

(1)鱼油提取、多不饱和脂肪酸富集及EPA和 DHA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鱼油的提取方法
    1.1 压榨法
    1.2 蒸煮法
    1.3 淡碱水解法
    1.4 溶剂法
    1.5 超声波辅助法
    1.6 酶解法
    1.7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8 复合提取法
2 鱼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富集方法
    2.1 尿素包合法
    2.2 低温结晶法
    2.3 脂肪酶富集法
    2.4 分子蒸馏法
    2.5 CO2超临界萃取法
3 多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在医药保健领域的应用
    3.1 降低血脂、胆固醇
    3.2 预防心脏病
    3.3 促进婴儿生长发育
    3.4 抗炎作用
4 展望

(2)紫苏油的提取工艺和药理功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紫苏油的提取工艺
    1.1 传统提取工艺
        1.1.1 机械压榨法
        1.1.2 溶剂提取法
    1.2 现代提取工艺
        1.2.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1.2.2 微波辅助提取法
        1.2.3 水酶法
2 紫苏油的化学成分
    2.1 脂肪酸成分
    2.2 植物甾醇
    2.3 生育酚
    2.4 其他成分
3 紫苏油的药理作用
    3.1 抗动脉粥样硬化
    3.2 改善记忆和学习能力
    3.3 改善视觉功能
    3.4 抗老年痴呆
    3.5 抗菌消炎
    3.6 抗抑郁
    3.7 抗肿瘤
4 紫苏油的应用及前景
    4.1 紫苏油递送系统
        4.1.1 紫苏油纳米乳剂递送系统
        4.1.2 紫苏油脂质体递送系统
        4.1.3 紫苏油微胶囊递送系统
    4.2 紫苏油的其他应用
5 总结与展望

(3)冰岛刺参内脏油脂制备与抗肥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冰岛刺参概述
        1.1.1 冰岛刺参简介
        1.1.2 冰岛刺参中主要功能性成分
        1.1.2.1 脂质
        1.1.2.2 多糖类
        1.1.2.3 蛋白质
        1.1.2.4 皂苷类
        1.1.2.5 酚类化合物
    1.2 海洋动物油脂主要提取方法
        1.2.1 亚临界萃取法
        1.2.2 熬制法
        1.2.3 超声辅助法
        1.2.4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
        1.2.5 酶解法
        1.2.6 蒸煮法
    1.3 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纯化方法
        1.3.1 分子蒸馏法
        1.3.2 尿素包合法
        1.3.3 低温溶剂结晶法
        1.3.4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
        1.3.5 色谱分离法
    1.4 肥胖研究现状
        1.4.1 肥胖的定义
        1.4.2 肥胖成因
        1.4.3 肥胖的危害
        1.4.4 抗肥胖主要方法
        1.4.4.1 运动节食减肥
        1.4.4.2 药物减肥
        1.4.4.3 手术减肥
        1.4.4.4 饮食结构的改变
    1.6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冰岛刺参内脏油脂提取工艺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前处理
        2.3.2 超声波辅助萃取法
        2.3.2.1 单因素试验设计
        2.3.2.2 正交试验设计
        2.3.3 亚临界萃取法
        2.3.3.1 单因素试验设计
        2.3.3.2 响应面试验设计
        2.3.4 酶解法
        2.3.4.1 单因素试验设计
        2.3.4.2 正交试验设计
    2.4 油脂检测方法
        2.4.1 油脂萃取得率计算
        2.4.2 理化指标测定
        2.4.3 成分分析
    2.5 数据统计
    2.6 结果与分析
        2.6.1 超声波辅助法
        2.6.1.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6.1.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2.6.2 亚临界萃取法
        2.6.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6.2.2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2.6.3 酶解法
        2.6.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6.3.2 正交试验结果
    2.7 油脂理化指标检测
    2.8 油脂GC-MS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冰岛刺参内脏油脂富集 EPA 工艺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原料
        3.2.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冰岛刺参内脏油脂乙酯化
        3.3.2 短程(分子)蒸馏仪操作流程
        3.3.3 不同条件对分子蒸馏效果的单因素实验
        3.3.3.1 蒸馏真空度对油脂EPA含量及回收率的影响
        3.3.3.2 蒸馏温度对油脂EPA含量及回收率的影响
        3.3.3.3 刮膜转速对油脂EPA含量及回收率的影响
        3.3.3.4 进料速度对油脂EPA含量及回收率的影响
        3.3.4 不同条件对分子蒸馏效果的响应面设计
    3.4 油脂检测方法
        3.4.1 重组分回收率计算
        3.4.2 理化指标测定
        3.4.3 成分分析
    3.5 数据统计
    3.6 结果与分析
        3.6.1 不同条件对分子蒸馏效果影响的单因素实验
        3.6.1.1 蒸馏真空度对油脂EPA含量及回收率的影响
        3.6.1.2 蒸馏温度对油脂EPA含量及回收率的影响
        3.6.1.3 刮膜转速对油脂EPA含量及回收率的影响
        3.6.1.4 进料速度对油脂EPA含量及回收率的影响
        3.6.2 不同条件对分子蒸馏效果的响应面试验结果
        3.6.3 油脂理化指标检测
        3.6.4 冰岛刺参内脏油脂GC-MS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冰岛刺参内脏油脂对小鼠肥胖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动物
        4.3.2 小鼠的饲养及分组
        4.3.3 小鼠的脏器摘取
        4.3.4 葡萄糖耐量试验
        4.3.5 胰岛素耐量试验
        4.3.6 小鼠血脂水平的检测
        4.3.7 Western Bolt检测小鼠白色脂肪组织线粒体复合物蛋白表达
        4.3.7.1 脂肪组织匀浆液的制备
        4.3.7.2 脂肪组织匀浆液中蛋白质的检测
        4.3.7.3 SDS-PAGE及 Western Bolt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冰岛刺参内脏油脂对高脂饲料喂饲小鼠体重的影响
        4.5.2 冰岛刺参内脏油脂对高脂饲料喂饲小鼠增重的影响
        4.5.3 冰岛刺参内脏油脂对高脂饲料喂饲小鼠肝脏重量及体脂含量影响
        4.5.4 冰岛刺参内脏油脂对高脂饲料喂饲小鼠肝脏及脂肪脏体比的影响
        4.5.5 冰岛刺参内脏油脂对高脂饲料喂饲小鼠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4.5.6 冰岛刺参内脏油脂对高脂饲料喂饲小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4.5.7 冰岛刺参内脏油脂对高脂饲料喂饲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4.5.8 冰岛刺参内脏油脂对高脂饲料喂饲小鼠白色脂肪组织蛋白表达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致谢

(4)微生物油脂提取工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菌体预处理
    1.1 物理法
        1.1.1 传统物理法
        1.1.2 现代物理法
    1.2 化学法
    1.3 酶解法
2 微生物油脂提取
    2.1 溶剂萃取法
    2.2 临界流体萃取法
    2.3 吸附法
3 展望

(5)微拟球藻油脂提取、精炼及EPA富集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微拟球藻及藻油的概述
        1.1.1 微拟球藻简介
        1.1.2 藻油研究现状
        1.1.3 EPA的结构及生理功能
    1.2 藻油提取工艺研究概况
        1.2.1 溶剂萃取法
        1.2.2 亚临界萃取法
        1.2.3 超临界CO2萃取法
        1.2.4 机械压榨法
    1.3 油脂精炼工艺的研究概况
        1.3.1 油脂脱胶
        1.3.2 油脂脱色
        1.3.3 油脂脱酸
        1.3.4 微藻油脂精炼工艺研究概况
    1.4 多不饱和脂肪酸富集工艺概况
        1.4.1 分子蒸馏法
        1.4.2 低温结晶法
        1.4.3 尿素包埋法
        1.4.4 银离子络合法
        1.4.5 酶富集法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微拟球藻油脂提取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微拟球藻总脂含量测定方法
        2.3.2 索氏抽提法
        2.3.3 亚临界丁烷萃取法
        2.3.4 脂肪酸组成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溶剂对藻油提取率的影响
        2.4.2 亚临界丁烷萃取
        2.4.3 不同提取方法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微拟球藻油脂脱胶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微拟球藻油脂脂肪酸组成分析方法
        3.3.2 微拟球藻油脂酸价的测定方法
        3.3.3 微拟球藻油脂碘值的测定方法
        3.3.4 微拟球藻油脂过氧化值的测定方法
        3.3.5 微拟球藻油脂预处理方法
        3.3.6 不同脱胶方法
        3.3.7 藻油磷脂含量的测定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微拟球藻油脂的理化性质
        3.4.2 微拟球藻油脂预处理
        3.4.3 脱胶工艺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微拟球藻油脂脱色、脱酸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微拟球藻油脂脱色方法
        4.3.2 微拟球藻油脂脂肪酸组成测定方法
        4.3.3 微拟球藻油脂脱酸方法
        4.3.4 微拟球藻油脂酸价的测定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微拟球藻油脂脱色工艺探究
        4.4.2 微拟球藻油脂脱酸工艺研究
        4.4.3 精炼前后微拟球藻油脂理化性质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EPA富集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制备藻油脂肪酸乙酯
        5.3.2 尿素包埋藻油脂肪酸乙酯
        5.3.3 单因素实验设计
        5.3.4 响应面试验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5.3.5 气相色谱分析富集后的藻油脂肪酸组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单因素实验分析
        5.4.2 响应面优化实验分析
        5.4.3 尿素包埋前后藻油脂肪酸组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树莓籽中脂肪酸组成和酚类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树莓籽的研究概述
        1.1.1 树莓籽的营养成分
        1.1.2 树莓籽油的脂肪酸组成
        1.1.3 树莓籽的功能成分
    1.2 植物油提取工艺
        1.2.1 超声辅助提取法(UAE)
        1.2.2 微波辅助提取法(MAE)
        1.2.3 索氏提取法(SE)
        1.2.4 超临界萃取法
    1.3 游离酚、可溶性-结合酚和不溶性-结合酚研究
        1.3.1 酚类化合物简介
        1.3.2 酚类化合物的提取
        1.3.3 膳食多酚在食品中的组成
        1.3.4 膳食多酚的生物活性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三种提取方式对树莓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RSO的提取
        2.2.2 RSO脂肪酸成分的测
        2.2.3 DPPH·清除活性的测定
        2.2.4 总皂苷含量的测定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三种提取方式对RSO提取率的影响
        2.3.2 三种提取方式对RSO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3.3 三种提取方式对RSO清除DPPH·能力的影响
        2.3.4 三种提取方式对RSO中总皂苷含量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树莓籽油和沙棘籽油理化性质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RSO和 SSO的提取
        3.2.2 透明度的测定
        3.2.3 气味、滋味的测定
        3.2.4 水分及挥发物的测定
        3.2.5 油脂色泽的测定
        3.2.6 加热试验
        3.2.7 冷冻试验
        3.2.8 皂化值的测定
        3.2.9 酸价的测定
        3.2.10 碘值的测定
        3.2.11 过氧化值的测定
        3.2.12 时间梯度实验
        3.2.1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RSO和 SSO理化性质
        3.3.2 时间梯度下RSO和 SSO酸价的变化
        3.3.3 时间梯度下RSO和 SSO碘值的变化
        3.3.4 时间梯度下RSO和 SSO皂化值的变化
        3.3.5 时间梯度下RSO和 SSO过氧化值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树莓籽油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超声辅助提取RSO的方法
        4.2.2 单因素实验设计
        4.2.3 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单因素实验
        4.3.2响应面优化实验
        4.3.3 提取工艺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树莓籽中游离、可溶性-结合和不溶性-结合酚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及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四种酚组分的提取
        5.2.2 总酚含量(TPC)的测定
        5.2.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5.2.4 酪氨酸酶抑制活性(TIA)的测定
        5.2.5 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活性的测定
        5.2.6 酚类化合物与酪氨酸酶反应物的检测
        5.2.7 HPLC-MS对酚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5.2.8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四种酚组分的TPC
        5.3.2 四种酚组分的抗氧化活性
        5.3.3 四种酚组分的酶抑制活性
        5.3.4 酚类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5.3.5 酚类化合物与TIA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酶法制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结构脂简述
        1.1.1 结构脂质的概念与分类
        1.1.2 结构脂质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
        1.1.3 结构脂质的生理功能
        1.1.4 结构脂质的研究现状
    1.2 高油酸花生油简介
    1.3 结构脂质的合成方法
        1.3.1 直接酯化法
        1.3.2 酯交换法
        1.3.3 酸解法
        1.3.4 两步酶法
    1.4 结构脂的分离纯化与检测分析
        1.4.1 结构脂的分离纯化
        1.4.2 结构脂的检测分析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高油酸花生油脂肪酸分析
        2.2.1.1 甲酯化方法
        2.2.1.2 脂肪酸甲酯色谱检测条件
        2.2.2 Sn-2 位脂肪酸的测定
        2.2.3 结构脂质的制备工艺研究
        2.2.3.1 高油酸花生油与辛酸的酸解反应
        2.2.3.2 反应产物的分离纯化
        2.2.3.3 甲酯化处理
        2.2.3.4 脂肪酸甲酯色谱检测条件
        2.2.3.5 辛酸插入率的分析方法
        2.2.3.6 酰基供体与催化用酶的选择
        2.2.3.7 酸解法合成MLCT单因素试验
        2.2.3.8 酸解法合成MLCT响应面优化试验
        2.2.3.9 结构脂质的纯化
        2.2.3.10 尿素包合纯化后结构脂质纯度的测定方法
    2.3 酶的回收及操作稳定性考察
    2.4 结构脂质的理化性质检测
        2.4.1 物理混合油的制备
        2.4.2 物理混合油和结构脂质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测定
        2.4.3 物理混合油和结构脂质Sn-2 位脂肪酸组成
        2.4.4 高油酸花生油和结构脂质的理化性质检测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油酸花生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3.1.1 高油酸花生油总脂肪酸组成和含量
        3.1.2 高油酸花生油的Sn-2 位脂肪酸组成和含量
    3.2 无溶剂体系酶法催化制备结构脂
        3.2.1 催化用酶的选择
        3.2.2 结构脂质酶法合成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3.2.2.1 反应时间
        3.2.2.2 底物摩尔比
        3.2.2.3 加酶量
        3.2.2.4 反应温度
        3.2.2.5 加水量
        3.2.3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3.2.3.1 响应面试验设计
        3.2.3.2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讨论
        3.2.3.3 响应因子水平的优化
        3.2.4 Lipozyme RM IM回收及其操作稳定性
        3.2.5 尿素包合法纯化结构脂
        3.2.6 结构脂质理化性质指标的检测结果分析
        3.2.6.1 物理混合油和结构脂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3.2.6.2 原料油、物理混合油与结构脂质Sn-2 位脂肪酸组成
        3.2.6.3 高油酸花生油和结构脂质的理化性质
4 讨论
    4.1 本研究方法的优势
    4.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冷冻美国鲢鱼气味识别及其特征性关键气味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简介
        1.1 鲢鱼的分布与现状
        1.2 鲢鱼的利用与挑战
        1.3 美国白鲢的现状
    第二节 鱼腥味形成原因和机理
        2.1 环境与体表吸附
        2.2 鱼体内部的生物化学反应
    第三节 腥味物质提取分离与分析鉴定
        3.1 鱼类腥味物质的提取
        3.2 腥味物质分析评价
    第四节 鱼类脱腥技术
        4.1 改善养殖环境
        4.2 后期处理脱腥
    第五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美国白鲢与中国白鲢基本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2.1 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2.2 矿物质含量分析
        2.3 脂肪酸含量分析
        2.4 氨基酸含量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电子鼻和MMSE-GC-MS-O技术初探美国白鲢气味成分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
        1.3 定性与定量
        1.4 数据处理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2.1 整体风味感官分析
        2.2 挥发性物质分析
        2.3 电子鼻结果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结合ROAV分析挥发性气味成分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定性与定量
        1.4 数据处理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2.1 GC-MS与 GC×GC-TOFMS的对比分析
        2.2 美国白鲢中挥发性物质测定结果分析
        2.3 关键气味物质热图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相关成果

(9)铜藻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提取和纯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铜藻研究进展
        1.1.1 铜藻及其应用现状
        1.1.2 铜藻基本化学成分
        1.1.3 铜藻药用价值
    1.2 多不饱和脂肪酸
        1.2.1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和分类
        1.2.2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
        1.2.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提取方法
    1.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3.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原理
        1.3.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组成及分类
        1.3.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不饱和脂肪酸分析中的应用
    1.4 逆流色谱的研究概况
        1.4.1 逆流色谱的原理
        1.4.2 高速逆流色谱的特点
        1.4.3 高速逆流色谱的溶剂系统选择
        1.4.4 逆流色谱的洗脱模式
        1.4.5 高速逆流色谱在多不饱和脂肪酸分离中的应用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超声波辅助提取铜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工艺研究
    2.1 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传统索氏抽提法提取工艺流程
        2.2.2 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流程
        2.2.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2.4 超声波辅助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2.2.5 响应面实验设计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的优化
        2.3.2 单因素实验结果
        2.3.3 响应面法优化铜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
        2.3.4 两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2.4 小结
第3章 液质联用技术快速定性及定量分析铜藻不饱和脂肪酸
    3.1 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铜藻多不饱和脂肪酸提取物的制备
        3.2.2 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定性分析条件
        3.2.3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定量分析条件
        3.2.4 方法学验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质谱离子源的选择
        3.3.2 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联用分析
        3.3.3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条件优化
        3.3.4 方法学验证
        3.3.5 铜藻不饱和脂肪酸提取物中α-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的液质联用定量分析结果
    3.4 小结
第4章 铜藻中α-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方法研究
    4.1 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铜藻不饱和脂肪酸提取物的制备
        4.2.2 分配系数(K)的测定
        4.2.3 两相溶剂系统及样品溶液的制备
        4.2.4 固定相保留率的测定
        4.2.5 逆流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
        4.2.6 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铜藻多不饱和脂肪酸
        4.2.7 半制备型液相色谱精制分离条件
        4.2.8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与检测条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两相溶剂系统的选择与优化
        4.3.2 逆流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
        4.3.3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结果
        4.3.4 半制备液相色谱精制分离结果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奇亚籽油制备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酯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奇亚籽及奇亚籽油简介
        1.1.1 奇亚籽概况
        1.1.2 奇亚籽油概述
    1.2 奇亚籽油提取工艺的研究现状
        1.2.1 溶剂浸提法
        1.2.2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2.3 压榨法
    1.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及应用
    1.4 脂肪酸乙酯制备的工艺研究
        1.4.1 化学催化酯交换
        1.4.2 酶催化酯交换
        1.4.3 超临界非催化技术
        1.4.4 酯交换辅助技术
    1.5 多不饱和脂肪酸常用的分离技术
        1.5.1 尿素包合法
        1.5.2 银离子络合法
        1.5.3 分子蒸馏法
        1.5.4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5.5 低温结晶法
    1.6 立题背景和意义
    1.7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奇亚籽基本组成成分分析
        2.3.2 奇亚籽油制备的工艺流程
        2.3.3 奇亚籽油的理化指标测定
        2.3.4 奇亚籽油脂肪酸组成测定
        2.3.5 奇亚籽油脂肪酸乙酯的制备
        2.3.6 碱催化酯交换单因素实验
        2.3.7 正交优化实验
        2.3.8 奇亚籽油乙酯转化率的测定
        2.3.9 尿素包合法富集奇亚籽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酯
        2.3.10 尿素包合法单因素试验
        2.3.11 尿素包合法正交优化实验
        2.3.12 尿素包合物的表征
        2.3.13 PUFAsee的定性分析
        2.3.14 尿素包合法纯化PUFAsee的效果测定
        2.3.15 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方法
        2.3.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奇亚籽基本组成成分分析
    3.2 烘烤条件对奇亚籽干燥失水率和出油率的影响
    3.3 烘烤条件对奇亚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3.1 烘烤条件对奇亚籽油过氧化值和酸价的影响
        3.3.2 烘烤条件对奇亚籽油K232和K268 值的影响
        3.3.3 烘烤条件对奇亚籽油色泽的影响
        3.3.4 烘烤条件对奇亚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3.4 奇亚籽油脂肪酸乙酯制备工艺研究
        3.4.1 奇亚籽油理化性质表征
        3.4.2 催化剂种类对奇亚籽油脂肪酸乙酯制备工艺的影响
        3.4.3 单因素实验
        3.4.4 正交优化实验
    3.5 尿素包合法分离纯化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酯
        3.5.1 单因素实验
        3.5.2 正交优化实验
        3.5.3 PUFAsee的定性分析
        3.5.4 尿素包合物的表征
        3.5.5 原料奇亚籽油与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酯清除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谱图
附录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鱼油ω_3脂肪酸(论文参考文献)

  • [1]鱼油提取、多不饱和脂肪酸富集及EPA和 DHA的应用研究进展[J]. 陈彦婕,唐嘉诚,宫萱,黄可承,单钱艺,包建强. 食品与机械, 2021
  • [2]紫苏油的提取工艺和药理功能研究进展[J]. 郭旭,田荣荣,张东. 粮油食品科技, 2021(05)
  • [3]冰岛刺参内脏油脂制备与抗肥胖活性研究[D]. 徐梦豪.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4]微生物油脂提取工艺研究进展[J]. 王维曼,马凡提,张军,李慕梓,李博玲,向丽,李翔宇. 中国粮油学报, 2021(06)
  • [5]微拟球藻油脂提取、精炼及EPA富集工艺的研究[D]. 贺瑶.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6]树莓籽中脂肪酸组成和酚类物质的研究[D]. 姚静阳. 中北大学, 2020(12)
  • [7]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酶法制备技术研究[D]. 马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8]冷冻美国鲢鱼气味识别及其特征性关键气味物质研究[D]. 卢祺.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9]铜藻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提取和纯化方法研究[D]. 夏梦露.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10]奇亚籽油制备多不饱和脂肪酸乙酯的工艺研究[D]. 姚宏燕. 江南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从鱼油中分离 omega-3 脂肪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