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防止果蔬腐烂的新方法

生物防治——防止果蔬腐烂的新方法

一、生物防治——防止果蔬腐烂的新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赵云花[1](2021)在《芽孢杆菌CL2在枸杞采后病害防控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枸杞(Lycium barbarum L.)作为传统中药材,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枸杞鲜果富含营养物质,被认为是“超级水果”。枸杞鲜果采摘后在运输、加工和贮藏期间易被病原性真菌侵染而发生腐烂,因此市面上主要供给晒干的枸杞子,而枸杞鲜果则很少见。利用拮抗菌来防治病原菌的污染己成为国内外学者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芽孢杆菌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同时具有分子量低、易通过空气扩散且能避免表面残留等特点,在果蔬采后储藏保鲜方面存在应用价值。本研究对导致枸杞鲜果采后腐烂的病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以分离得到的病原真菌为指示菌从重楼块茎中筛选出一株产抗菌VOCs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L2),并通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GC-IMS)对菌株CL2产生的VOCs进行成分分析鉴定,最后探究了菌株CL2产生VOCs对病原真菌LB1的体内防控效果,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采后腐烂的枸杞果实中分离鉴定到4株病原真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4株病原真菌分别为毛霉菌LB1(Mucor circinelloides LB1)、镰刀菌LB5(Fusarium arcuatisporum LB5)、链格孢菌LB7(Alternaria iridiaustralis LB7)和炭疽菌LB8(Colletotrichum fioriniae LB8)。2.以分离鉴定到的4株枸杞采后病原真菌为指示菌,通过平板对扣法从重楼块茎中筛选得到一株产抗菌VOCs的内生菌菌株CL2。通过对菌株CL2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测以及16S r DNA分子生物学分析,最终确定菌株CL2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L2)。3.通过研究菌株CL2产生的VOCs对4株枸杞采后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及菌丝形态结构的影响,初步探究了VOCs的抗菌作用和抗菌机理。结果表明:在与菌株CL2对扣共培养时,菌株CL2产生的VOCs对4株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菌株LB8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73%。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VOCs能造成4株枸杞采后病原真菌菌丝形态发生异常,主要表现为菌丝失去线性、表面凹陷、菌丝扭曲并收缩、菌丝末端膨大和菌丝破裂并折叠等。4.采用GC-IMS技术对菌株CL2产生的VOCs进行成分分析,鉴定出7种不同VOCs组分,分别是2,3-丁二酮、乙酸丁酯、2-庚酮、2-戊酮、正丁醇、异戊酸和乙偶姻。通过平板对扣法对这7种VOCs组分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主要的抑菌VOCs组分是2,3-丁二酮和异戊酸。5.将接种了病原真菌LB1的枸杞鲜果分别与菌株CL2、2,3-丁二酮和异戊酸共培养在培养皿中,研究其对病原真菌LB1的体内防控效果。分别对培养0 d、3 d、5 d、7 d的枸杞果实的腐烂率、硬度、总酚、类黄酮等生理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菌株CL2产生的VOCs及其组分2,3-丁二酮和异戊酸都能显着降低枸杞果实的腐烂率,说明该菌株CL2产生的VOCs及2,3-丁二酮和异戊酸这两种组分均能抑制病原真菌LB1的体内致病活性,具有进一步被开发为枸杞采后保鲜防腐熏蒸剂的潜在研究价值。

罗奉奉,付跃,蒋淑娴,何海燕[2](2021)在《果蔬保鲜中拮抗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拮抗菌具有天然、生态友好、安全高效等优点,其在果蔬保鲜上的研发和应用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拮抗菌可降低果蔬采后腐烂损失,已经开发为各种新型生物防治菌剂用于各行各业。本文对近年来果蔬保鲜中拮抗菌的作用机制、筛选方法及其研发情况进行了综述,归纳了拮抗菌在不同水果和蔬菜病害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同时分析了目前拮抗菌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康慧芳[3](2020)在《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交链孢霉腐病抑制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以葡萄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为供试菌株,分别采用L-半胱氨酸与二氧化氯气体两种试剂对离体链格孢菌进行处理,在显微镜下观察链格孢菌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和菌丝形态的变化情况,并通过测量菌落直径,初步探索两种保鲜剂对链格孢菌的抑制效果。后选取适宜浓度试剂分别对接种了链格孢菌的葡萄果进行处理,通过观察果实病害、贮藏品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探究两种试剂对交链孢霉腐病的抑制效果;最后,基于前期试验选取适宜浓度二氧化氯气体和L-半胱氨酸溶液对葡萄进行处理,并用0.02 mm厚度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于温度25℃,湿度60%65%的环境下贮存,通过测定果实贮藏期间质地品质、色泽、营养组分及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力的变化,研究两种保鲜剂对葡萄的保鲜效果,并总结能够有效抑制葡萄交链孢霉腐病且能长时间维持果实品质的最佳方案。研究结果如下:1、以葡萄链格孢菌为研究对象,分别用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2400、2600、2800和3000 mg/L几种不同质量浓度的L-半胱氨酸处理离体菌,发现L-半胱氨酸对链格孢菌的芽管伸长、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2800 mg/L L-半胱氨酸抑制效果最好,培养第6 d,菌落生长抑制率达到95.96%。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态,发现处理组菌丝密集程度很小,菌丝空洞化、发黑变粗、萎缩,而对照组菌丝细长光滑。后选用1600、2000、2400和2800 mg/L L-半胱氨酸溶液分别对接种了链格孢菌的葡萄进行处理,发现2800 mg/L L-半胱氨酸处理组的果梗腐烂率、落果率及失重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且果实中MDA的含量也得到了有效抑制,贮藏到15 d,MDA含量仅为41.39 nmol/g。2800 mg/L L-半胱氨酸还能有效保持果实较高的抗氧化性系统,增强果实抵抗病害的能力。综合表明,2800 mg/L L-半胱氨酸处理组能有效抑制葡萄交链孢霉腐病的发生及扩展,延缓果实衰老以及腐烂,保持果实优良品质。2、用浓度为1.5、3.0、4.5、6.0、7.5和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分别对离体链格孢菌处理10、20和30min,发现二氧化氯气体能够有效降低链格孢菌的菌落生长、芽管伸长及孢子萌发率,且随着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抑制效果越好,其中9.0μg/L的二氧化氯气体处理30min时抑制效果最好,菌落生长抑制率达到100%。后选用3.0、6.0和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对接种了链格孢菌的葡萄处理30 min,发现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处理组贮藏期间能有效抑制葡萄果果梗腐烂率、落果率、失重率以及丙二醛含量的增加,维持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有效清除果实中的自由基。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处理组能有效抑制POD、PPO、CAT和SOD活性的降低,贮藏到第10 d,PPO活性值是对照组的1.67倍,POD活性值是对照组的2.10倍,且CAT活性及SOD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表明,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处理果实30min能有效延缓交链孢霉腐病对葡萄果的损害。3、以“巨峰”葡萄为试材,分别用9.0μg/L二氧化氯气体密闭熏蒸30 min和2800 mg/L L-半胱氨酸溶液喷洒浸没果实,并用0.02 mm厚度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于常温下贮存。研究发现,2800 mg/L L-半胱氨酸处理组在贮藏期间能有效维持果实硬度、弹性、咀嚼性、胶着性、凝聚性、回复性等质地性能及果实的色泽品质,延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糖、蛋白和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贮藏到12 d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04和1.17倍,可溶性蛋白质和抗坏血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且分别是对照组的1.12和1.87倍。2800 mg/L L-半胱氨酸处理组还能有效抑制果实MDA含量的上升及PPO活性的增加,并保持较高的POD活性。实验表明,2800 mg/L L-半胱氨酸溶液处理葡萄,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果实货架期,保持果实质地品质、营养组分及生理生化品质,最大程度地实现其商品价值。

王潇冉[4](2019)在《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莓果实色泽诱人,营养丰富,多年来以其独特的口感、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我国草莓种植面积达130万亩,年产草莓130万吨,居世界首位。但是,由于草莓组织柔嫩,呼吸作用强,极不耐挤压,极易引起腐烂造成经济损失。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减少经济损失,草莓的防腐保鲜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目前,控制草莓采后病害最有效的措施是低温贮藏结合化学杀菌剂。但化学药剂容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对人体健康及环境和人们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寻求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替代传统的化学杀菌剂。本研究从草莓果实采后的主要病害出发,研究拮抗菌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 B-1对其贮藏效果及其抑制机理,并进行菌剂研制及探讨其诱导果肉差异表达蛋白,为草莓采后的新型生物保鲜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传统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导致草莓采后腐烂的主要致腐病原菌为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和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2)进行了洋葱伯克氏菌B.contaminans B-1对草莓采后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体外抑制效果研究,表明该拮抗菌不仅可以有效抑制灰葡萄孢霉的菌丝生长,而且具有广谱性,对果蔬采后其它病原真也有抑制作用。(3)研究了采前喷施洋葱伯克氏菌B.contaminans B-1对草莓采后腐烂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发现采前喷施拮抗菌,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率,而且可以促进草莓植株的生长。与对照相比,采前喷施生防菌剂的植株采收以后在贮藏过程中,品质更佳。(4)研究了拮抗菌洋葱伯克氏菌B.contaminans B-1对草莓果实采后病害的抑制情况。表明该拮抗菌可以有效抑制草莓采后病害的发生,无论是自然腐烂病害,还是伤口接种的病害,其抑制效果都很明显。从6种辅助因子中筛选出了可以有效提高拮抗效力的辅助因子壳聚糖和氯化钙。证明了先接种拮抗菌而后接种病原菌的接种方式更利于对病害的控制,说明对果实采后病害防治作用更重要。(5)进行了拮抗菌对果实病害抑制机理研究:首先,拮抗菌处理可以导致灰葡萄孢霉结构的变化,使得菌丝生长畸形,亚细胞结构模糊,原生质外流;而且,拮抗菌在果实伤口处具有很强的定殖能力,可以与病原菌进行空间与营养竞争;最后,拮抗菌可以诱导果实抗性,参与果实抗病性的苯丙烷代谢途径和活性氧代谢途径过程,还可以引起果实抗病相关物质的变化。(6)进行洋葱伯克氏菌可湿性粉剂的载体、助剂、稳定剂等的筛选,得研制出洋葱伯克氏菌的最佳配方为拮抗菌发酵液70%,羧甲基纤维素钠4%,净洗剂LS4%,PEG8000 5%,硅藻土补足100%。(7)采用Lable free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草莓果肉组织中抗灰霉病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显示,在草莓组织中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568个(FC=1.5时),其中上调表达189个,下调表达379个;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结合蛋白(binding)、催化活性蛋白(catalytic activity)、细胞组分(cell part)、膜蛋白(membrane)、细胞过程蛋白(cellular process)、代谢过程蛋白(metabolic process)。推测显着上调表达的蛋白参与氨基酸代谢和核糖体代谢。

王晓丽[5](2018)在《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挥发物及气调包装对草莓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草莓因为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口感酸甜,受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喜爱。草莓果皮薄,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多种因素干扰,采摘运输贮藏过程中也极易受机械损伤而遭受病原菌侵害引起腐烂变质。因此控制草莓采后病害对草莓贮藏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以“红颜”草莓为材料,通过研究草莓成熟阶段和不同采收时间的品质变化确定草莓最适采摘成熟度和采收期;研究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挥发物处理对草莓贮藏品质的影响以及气调包装处理对草莓贮藏保鲜的影响,为提高草莓贮藏品质和延长其货架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草莓成熟品质特性及不同采收期苹莓品质变化以“红颜”草莓为实验材料,首先研究了草莓成熟品质特性,结果显示,随着草莓成熟度增加,果实外观品质渐佳,颜色逐渐变红,果肉逐渐软化,其中从白果期到1/2红果期硬度、咀嚼性、弹性等下降较快,在成熟后期变化较缓慢。全红期草莓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最高,可达7.9%,酸度最低,pH为4.0。对于草莓的香气成分,全白期草莓主要以有机酸为主,随着成熟度的增加,酯类物质逐渐增多,到全红期是草莓形成风味的主要阶段。其次研究了不同采收时间草莓品质的变化,分别在3月31日、4月12日和4月20日采收草莓,由于天气的影响,气温和光照不同,草莓果实品质也随之变化,光照弱不利于草莓着色,气温低有利于可溶性固形物的积累。2.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挥发物对草莓贮藏品质的影响以八成熟“红颜”草莓为实验材料,将草莓果实放于密封的干燥器中,在干燥器底部放置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菌涂布平板,室温5d后观察草莓果实的品质变化。结果显示,通过酵母挥发性气体处理的草莓商品率为98%,对照组仅为32%,并且酵母挥发物处理能降低草莓的失重率、维持较好的果实色泽和硬度、延缓pH值的上升以及保留更多的风味物质。由此推测,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产生的挥发性气体能够提高草莓采后贮藏性能。3.气调包装对草莓贮藏品质的影响以八成熟“红颜”草莓为实验材料,进行(5士0.5)%O2+(5±0.5)%CO2 MAP和冷藏处理,于1.0~4.0℃、RH 90~95%冷库中贮藏。结果显示,冷藏和MAP处理较好地保持草莓外观、降低腐烂率、保持果实色泽、延缓硬度、弹性、咀嚼性等质构和TSS的下降,其中MAP处理的效果更好。由此推测,适宜的MAP和冷藏处理对草莓采后贮藏品质具有积极作用。

李侨飞[6](2017)在《拟粉红锁掷孢酵母Y16控制葡萄采后病害及其机制和制剂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葡萄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经济型水果,然而,我国每年由于病菌侵染和保鲜技术不完善所造成的水果损失十分严重。目前使用最普遍控制果蔬病害的方法是化学杀菌剂,但是化学制剂的使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从近几年的研究趋势来看,利用拮抗菌的生物防治方法成为替代化学杀菌剂的新型、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并且,有些国家已经实现了拮抗酵母制剂的商业化生产。目前,我国还没有拮抗酵母制剂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案例。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筛选出对葡萄采后病害具有较高生防效果的拮抗酵母,研究其生防机制并进行酵母制剂的研究,以期能为我国拮抗酵母生防制剂的商业化生产与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从葡萄园采集的样品中分离对葡萄黑霉病有良好控制效果的拮抗酵母,得到4株具有防治效果的菌株,分别记为Y13,Y14,Y15和Y16,其中Y16对病害的控制效果最好。进一步通过形态学分析、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4株拮抗菌,结果表明Y13为Rhodosporidium babjevae,Y14为Cryptococcus laurentii,Y15为Cryptococcus flavescens,Y16为Sporidiobolus pararoseus,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尚未有S.pararoseus Y16应用于葡萄采后黑霉病控制的报道。(2)通过小白鼠急性毒性试验研究S.pararoseus Y16的安全性,结果表明S.pararoseus Y16是安全的酵母菌株。(3)S.pararoseus Y16在浓度为1×106 cells/mL、1×107 cells/mL、1×108cells/mL和1×109 cells/mL时,均能显着地抑制葡萄果实感染的黑曲霉。并且随着酵母浓度的升高,其抑菌效果增强。田间喷洒试验的结果也表明了S.pararoseus Y16对葡萄采前病害具有良好的生防效果。对葡萄采后自然腐烂率和贮藏品质的试验结果表明,采前喷洒S.pararoseus Y16可以抑制病菌降低腐烂率,而且不会对葡萄的贮藏品质产生影响。(4)通过S.pararoseus Y16在果实伤口和表面处生长动态、葡萄相关抗性酶酶活和抗性基因表达水平考察其对黑霉病的控制机制。结果表明,该酵母能迅速在伤口和表面生长繁殖,然后保持数量的相对稳定,从而与病原菌竞争空间和营养。葡萄相关抗性酶酶活和抗性基因表达水平的结果表明,S.pararoseus Y16处理能提高葡萄组织内抗性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几丁质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的水平,且能提高相应酶的活性。(5)添加适当保护剂制备S.pararoseus Y16液体和固体制剂。结果表明,制备的S.pararoseus Y16液体制剂和冻干固体制剂,均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高活力和良好的生防效果。添加10%阿拉伯树胶、10%蔗糖、2.5%海藻糖、2%甘露糖、0.04%Vc和0.5%壳聚糖制备的液体制剂,在4oC保存30 d,酵母存活率为71.74%;利用10%的脱脂奶粉+10%的海藻糖+1%的Vc作为冻干保护剂制备的固体制剂,在4oC保存7个月,酵母存活率仍为60.87%。

敬媛媛[7](2017)在《一氧化氮熏蒸处理对甜瓜采后黑斑病的控制与WRKY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瓜(Cucumis melo L.)是新疆特色果品之一,但采收时节温度较高,采后极易腐烂。胶孢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黑斑病是导致甜瓜采后腐烂的重要原因,杀菌剂控制病害颇为有效,但因安全性问题受到限制。因此,寻求有效的方法控制甜瓜采后病害已成为甜瓜贮运产业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西州蜜25号”甜瓜为试材,采用60μL/L一氧化氮(NO)气体熏蒸甜瓜果实并损伤接种A.alternata,研究NO处理对甜瓜采后贮藏品质、活性氧代谢、苯丙烷代谢、细胞壁代谢及瓜皮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NO处理对甜瓜采后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WRKY基因的表达及参与调控的代谢途径。阐明NO对甜瓜采后黑斑病的控制与WRKY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期为NO控制果蔬病害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60μL/L NO熏蒸能有效降低甜瓜采后的自然发病率、病情指数、呼吸速率和乙烯生成量,保持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抑制硬度、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表明NO能较好地维持甜瓜的采后品质。(2)探究了NO熏蒸对甜瓜采后贮藏期间活性氧代谢的作用。结果发现,NO能明显抑制果实的病斑直径和病斑深度,贮藏前期诱导活性氧的快速积累;贮藏期间,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证明NO对活性氧代谢的调控与提高果实采后抗病性密切相关。(3)对甜瓜采后抗病防卫物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出,NO能够诱导甜瓜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化酶(C4H)、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几丁质酶(CHT)、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增加,促进甜瓜果实总酚、木质素含量的积累,然而对类黄酮含量的促进作用影响不显着。表明NO可通过增强苯丙烷代谢途径以及提高病程相关蛋白的活性抑制果实病害的发生。(4)进一步探讨了NO处理对甜瓜细胞壁代谢的影响,采用电镜扫描观察甜瓜瓜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NO熏蒸能够明显抑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酯酶(PME)、纤维素酶(Cx)的活性,提高原果胶和纤维素含量,降低细胞膜渗透率和可溶性果胶含量;还能够抑制瓜皮表面及裂纹部位菌丝的生长,较好地保持气孔结构的完整性。证明NO可降低病原菌对果实表皮结构的破损程度并通过调控细胞壁代谢增强果实的抗病防御能力。(5)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贮藏第0 d、6 d、10 d甜瓜果肉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发现,NO能够诱导果实碳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苯丙氨酸代谢、苯丙素(酚类、木质素类物质)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WRKY基因能够抑制果实病斑的扩展,并参与调控MAPK级联反应、细胞壁加固、细胞过敏反应及抗性相关基因表达等过程。说明WRKY基因表达与控制果实病害有紧密联系,NO可诱导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启动果实防御反应体系而控制果实的病害。

郭小磊[8](2016)在《草莓采后腐败菌的致病规律及抑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草莓种植面积和草莓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由于草莓自身的生理特性以及我国保鲜技术、运输、贮存条件的局限性,草莓在贮藏运输期间极易腐烂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试验对河北石家庄地区“玫瑰香”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采后致病菌的种类、侵染途径、致病规律以及不同抑菌剂对致病菌抑菌效果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草莓采后贮藏期间微生物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1)研究了该地区草莓采后致病菌种类并确定了优势致病菌,从采后草莓上分离得到4株致病菌,分别为黑根霉(Rh izopus stolonifer)、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青霉(Penicillium sp.)、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黑根霉和灰葡萄孢为优势致病菌。(2)为找出影响草莓采后致病菌发病情况的因素,以便控制其贮藏条件来降低草莓采后发病率,对草莓果实田间带菌情况、致病菌侵染途径、温度对致病菌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以及果实贮藏温度对致病菌致病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致病菌在田间已经附着在草莓果实表面,待条件适宜时侵染草莓果实使其腐烂;草莓果实是否有损伤以及草莓果实贮藏温度是影响致病菌致病力的关键因子,黑根霉和黑曲霉属于草莓采后高温致病菌,灰葡萄孢在低温和高温条件下均能导致草莓腐烂,是草莓主要的低温致病菌,青霉致病力相对较弱,是草莓采后一般致病菌;温度是影响四种致病菌生长速度的关键因子。(3)针对草莓采后致病菌特性筛选抑菌剂,为草莓采后保鲜提供方法。筛选出3种对该四种致病菌抑制效果较好的抑菌剂并确定了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为纳他霉素、丁香花蕾精油和肉桂精油;纳他霉素对四种致病菌(黑根霉、灰葡萄孢、青霉、黑曲霉)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02%,0.04%,0.02%,0.02%,丁香花蕾精油最小抑菌浓度为0.05%,0.01%,0.01%,0.03%,肉桂精油最小抑菌浓度为0.03%,0.01%,0.01%,0.03%。

郑琪[9](2013)在《核果类果实采后病害拮抗菌筛选及其抑菌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果类果实采后病害发生严重,腐烂率高达50%,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制约其生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兰州白凤桃、大接杏为试材,进行了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针对主要致病菌筛选出有效防治其病害的拮抗菌,对拮抗菌进行分类鉴定并对其抑菌作用进行研究,以期为核果类果实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白凤桃、大接杏的不同贮藏期分离到6种主要病原菌,根据侵染果实的病害症状、病原菌的菌落特征、菌丝形态及分生孢子形态等,鉴定6种病原菌分别是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青霉(Penicillium frequentans)、粉红聚端孢霉(Trichothecium roseum)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其中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和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分离频率较高,依次为39.66%和31.88%,致病性强,是引起果实采后病害的主要致病菌;黑根霉、青霉、粉红聚端孢霉和黑曲霉的分离频率稍低,依次为18.21%、5.96%、3.41%和0.89%,对果实也有一定的致病性。2.采用组织分离法、表面分离法和土壤稀释分离法共得到14株病原拮抗菌株,占分离总数的13.46%,离体和活体筛选结果表明:JK-14和JK-11的拮抗作用最显着,对链格孢和灰葡萄孢的抑制效果R分别为0.74和0.68,0.74和0.73,能明显抑制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处理果实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两株优势拮抗菌,JK-14与多株芽孢杆菌的16S rDNA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JK-11与多株类芽孢杆菌的同源性较高,通过遗传聚类分析,JK-14属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JK-11为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sp.)。3.拮抗菌抑菌效果的测定结果表明,拮抗菌JK-14、JK-11的发酵液、菌悬液和发酵滤液对采后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处理果实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均明显小于对照果实,发酵液和菌悬液的不同浓度处理表明,当浓度为107CFU/mL时,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最佳,与其它浓度间差异显着,发酵时间处理结果表明,38h的拮抗菌液处理果实发病率和病斑直径最小。对寄主的诱导抗性表明,拮抗菌及其分泌的代谢物质能够促进果实SOD、POD酶的活性,有效降低由病原菌引起的MDA含量升高,从而提高果实自身的抗病能力。4.拮抗菌JK-14、JK-11与果蜡结合对果实品质的研究表明,各处理下的桃果自然腐烂率均低于无菌水对照,拮抗菌菌悬液的处理效果最好,发酵液的抑制效果次之;果蜡与菌悬液结合处理没有单独使用果蜡或菌悬液的效果好,抑制效果最差的是发酵滤液。对果实失重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电导率、可滴定酸及Vc含量等品质的测定表明,拮抗菌不同处理可延缓果实硬度下降,细胞膜透性增加,减少贮藏期可滴定酸及Vc含量的减少,延缓果实贮藏期品质的劣变。

童志丹[10](2011)在《番茄采后早疫病菌拮抗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文中指出番茄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蔬菜作物,其采后腐烂是困扰番茄采后贮藏的一个大问题。目前控制番茄腐烂最有效的措施是低温贮藏结合化学防腐剂的使用,但低温处理易造成番茄冷害问题,长期使用化学药剂会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对人体健康及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生物防治作为控制番茄采后病害的有效措施备受人们关注,因此发掘有效的生防菌进行采后生物防治,其现实意义十分重大。本研究从番茄果实中分离筛选得到15株内生菌株。利用离体筛选方法选出有较强抑菌作用,能明显降低番茄采后早疫病的内生菌株004,通过对其生理生化检测及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以内生菌株004为拮抗菌株对番茄的贮藏防腐效果进行研究。并对内生菌株004产生的抗菌物质初步提取分析,以及对冷冻干燥时所用保护剂和再水化剂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10株内生菌株对番茄早疫病有拮抗效果,其抑菌效果以内生菌株004,抑菌圈为0.4cm。通过内生菌株004小批量贮藏试验发现:内生菌株004能延迟病害发生,烂果率与病情指数明显低于空白组和异菌脲对照组。内生菌株004控制番茄贮藏期早疫病的生物防治效果比化学药剂异菌脲明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2.通过对内生菌株004的形态学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性状研究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内生菌株004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内生菌株004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HW107808)处于同一分支,相似性99%,其16S rDNA序列全长为1453bp,在GenBank数据库中的注册序列号:HQ840415;同时,为了研究内生菌株004抑菌机理,采用HCl沉淀抗菌物质,利用索氏抽提法对其产生的抗菌物质粗提取,通过HPLC检测分析,该抗菌物质粗提物含有7种主要成分,经试验表明内生菌株004产生的抗菌物质抑制番茄早疫病菌生长,使番茄早疫病菌菌丝断裂、消解、顶端膨大成球状、菌丝体分枝增多、畸形。3.为提高内生菌株004抗菌物质代谢量,对其培养基配方及发酵条件优化。通过试验确定内生菌株004发酵培养基配方为可溶性淀粉10g,酵母膏12g,CaCl2 7g,蒸馏水1000mL;最优发酵培养条件为接种量2%,初始pH 7.0,装液量100mL/250mL,210r/min,30℃振荡培养48h;4.对内生菌株004冷冻干燥的保护剂和复水时再水化剂筛选,结果表明:以10%乳糖为保护剂时,效果最明显内生菌株004的存活率达到80%;以10%乳糖作保护剂时,冷冻干燥后进行复水试验,对不同浓度蛋白胨、蔗糖、脱脂奶粉及0.05mol/L磷酸缓冲液进行再水化剂筛选,结果表明5%蛋白胨作再水化剂效果最显着,存活率达86.7%。

二、生物防治——防止果蔬腐烂的新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防治——防止果蔬腐烂的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芽孢杆菌CL2在枸杞采后病害防控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枸杞鲜果采后病害防控研究进展
        1.1.1 枸杞采后真菌性病害研究进展
        1.1.2 枸杞采后贮藏保鲜方法研究进展
        1.1.3 枸杞鲜果采后生理变化
    1.2 芽孢杆菌及其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2.1 芽孢杆菌概述
        1.2.2 芽孢杆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2.3 芽孢杆菌的抗菌物质
    1.3 微生物VOCs研究进展
        1.3.1 VOCs的抑菌功能
        1.3.2 VOCs的分析鉴定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本论文研究路线
2 枸杞采后病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2.1 方法与材料
        2.1.1 枸杞材料
        2.1.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2.1.3 致病性检验
        2.1.4 病原菌鉴定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原真菌回接后枸杞果实的发病症状
        2.2.2 枸杞果实采后主要病原真菌菌落形态
        2.2.3 枸杞采后病原真菌鉴定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讨论
        2.3.2 小结
3 产抗菌活性VOCS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植物材料
        3.2.2 病原菌材料
        3.2.3 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重楼内生拮抗菌分离与纯化
        3.3.2 菌株制备
        3.3.3 菌株的筛选
        3.3.4 形态鉴定
        3.3.5 生理生化鉴定
        3.3.6 分子生物学鉴定
        3.3.7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菌株的筛选
        3.4.2 形态学鉴定
        3.4.3 生理生化鉴定
        3.4.4 分子生物学鉴定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4 VOCS的抑菌机制研究及成分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供试菌株
        4.2.2 实验主要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VOCs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4.3.2 VOCs对病原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4.3.3 VOCs成分的分析与鉴定
        4.3.4 VOCs抗菌组分的筛选
        4.3.5 VOCs抗菌组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4.3.6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菌株CL2 产生的VOCs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4.4.2 菌株CL2 产生的VOCs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4.4.3 菌株CL2 产生的VOCs成分组成
        4.4.4 菌株CL2 产生的VOCs抗菌组分的筛选
        4.4.5 不同VOCs组分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
    4.5 讨论与小结
        4.5.1 讨论
        4.5.2 小结
5 VOCS对枸杞采后保鲜效果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果实预处理
        5.3.2 枸杞果实腐烂率和失重率的测定
        5.3.3 硬度的测定
        5.3.4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5.3.5 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5.3.6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5.3.7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5.3.8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5.3.9 过氧化物酶(PPO)活性的测定
        5.3.10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对腐烂率的影响
        5.4.2 对失重率的影响
        5.4.3 对硬度的影响
        5.4.4 对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5.4.5 对可溶性糖的影响
        5.4.6 对总酚和类黄酮的影响
        5.4.7 对SOD酶活性的影响
        5.4.8 对POD酶活性的影响
        5.4.9 对PPO酶活性的影响
    5.5 讨论与小结
        5.5.1 讨论
        5.5.2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枸杞采后病原真菌
        6.1.2 重楼内生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
        6.1.3 VOCs成分分析鉴定及抑菌机理
        6.1.4 VOCs的体内防控效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交链孢霉腐病抑制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葡萄的营养与价值
    1.2 葡萄国内生产种植究现状
        1.2.1 葡萄国内生产种植现状
        1.2.2 葡萄国外生产种植现状
    1.3 葡萄采后贮藏现状
        1.3.1 采后生理代谢
        1.3.2 微生物侵染
        1.3.3 贮藏环境对葡萄的影响
    1.4 葡萄采后病害的发生及危害
        1.4.1 葡萄采后病害的类型及致病菌
        1.4.2 链格孢菌的生物学特性
        1.4.3 链格孢菌的侵染机制
    1.5 葡萄采后病害防治技术
        1.5.1 农业防治技术
        1.5.2 生物防治技术
        1.5.3 化学防治技术
        1.5.4 物理防治技术
    1.6 L-半胱氨酸
        1.6.1 L-半胱氨酸作用机理
        1.6.2 L-半胱氨酸抑菌优势
    1.7 二氧化氯
        1.7.1 二氧化氯作用机理
        1.7.2 二氧化氯的灭菌优势
    1.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8.1 技术路线
第二章 L-半胱氨酸对葡萄交链孢霉腐病的抑制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L-半胱氨酸处理对链格孢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2.2.2 L-半胱氨酸处理对链格孢菌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抑制作用
        2.2.3 L-半胱氨酸处理对链格孢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2.2.4 L-半胱氨酸处理对接种链格孢菌后葡萄病害和贮藏品质的影响
        2.2.5 L-半胱氨酸处理对接种链格孢菌的葡萄中MDA含量的影响
        2.2.6 L-半胱氨酸处理对接种链格孢菌葡萄果实POD和 PPO含量的影响
        2.2.7 L-半胱氨酸处理对夏黑葡萄果实CAT和 SOD活性的影响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二氧化氯气体对葡萄交链孢霉腐病的抑制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二氧化氯气体对链格孢菌菌丝体的影响
        3.2.2 二氧化氯气体对链格孢菌芽管伸长的抑制作用
        3.2.3 二氧化氯气体对链格孢菌孢子形成的抑制作用
        3.2.4 二氧化氯气体对链格孢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3.2.5 二氧化氯气体对葡萄果实病害和贮藏品质的影响
        3.2.6 二氧化氯气体对葡萄果实中MDA含量的影响
        3.2.7 二氧化氯气体对葡萄果实中POD和 PPO活性的影响
        3.2.8 二氧化氯气体处理对葡萄果实中CAT和 SOD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巨峰”葡萄货架期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质地性能的影响
        4.2.2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色泽变化的影响
        4.2.3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营养品质的影响
        4.2.4 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生理生化品质的影响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展望
    5.2 本文创新点
    5.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
致谢

(4)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果蔬采后保鲜方法与应用现状
        1.1 物理保鲜方法
        1.2 保鲜剂的应用
    2 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
        2.1 拮抗菌的筛选途径
        2.2 拮抗菌的不同来源及其应用
        2.3 拮抗菌的作用机制
        2.4 提高拮抗菌生防效力的途径
        2.5 果蔬采后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3 灰霉病的研究概述
        3.1 灰霉病的危害及症状
        3.2 灰霉病的病害循环及流行
        3.3 病原生物学特征
        3.4 灰霉病的防治
第二章 草莓果实采后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原物分离与纯化
        1.2 病原物致病性测定
        1.3 病原物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的分离比率及致病性
        2.2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
        2.3 rDNA-ITS分子鉴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草莓采后病原菌体外抑制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间对拮抗菌拮抗能力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液的拮抗菌对灰葡萄孢霉的抑制作用
        2.3 拮抗菌与病原菌平板对峙作用
        2.4 不同温度条件对拮抗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2.5 不同p H对拮抗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2.6 拮抗菌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
        2.7 拮抗菌B-1 对几种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果实的生物防治作用
    1 采前喷施拮抗菌对草莓采后腐烂和品质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结论与讨论
    2 拮抗菌B-1对草莓采后生物防治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草莓病害的拮抗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 B.cinerea菌丝生长形态的影响
        1.2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 B.cinerea菌丝内部结构的影响
        1.3 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细胞的生理学影响
        1.4 拮抗菌和病原菌在果实伤口的生长动态
        1.5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果实抗性诱导机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拮抗菌对B.cinerea菌丝生长形态影响
        2.2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 B.cinerea菌丝内部结构的影响
        2.3 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细胞的影响
        2.4 拮抗菌和B.cinerea在果实伤口上的生长动态
        2.5 拮抗菌对草莓果实采后诱导抗性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可湿性粉保鲜剂制备工艺及保鲜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1.3 菌株活化
        1.4 洋葱伯克氏菌B-1 发酵培养
        1.5 洋葱伯克氏菌B-1 可湿性粉剂制备
        1.6 洋葱伯克氏菌B-1 可湿性粉剂对B.cinerea的抑菌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佳载体筛选结果
        2.2 助剂生物相容性及其对制剂物理特性的影响
        2.3 助剂最佳组合及添加量
        2.4 最佳稳定剂筛选结果
        2.5 可湿性粉剂稳定性
        2.6 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草莓果实抗灰霉病差异蛋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处理
        1.2 蛋白提取和定量质检
        1.3 蛋白Trypsin酶解
        1.4 质谱分析
        1.5 差异蛋白数据分析
        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白质鉴定与定量
        2.2 鉴定结果及差异蛋白统计
        2.3 拮抗菌对草莓果实抗灰霉病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挥发物及气调包装对草莓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草莓生产现状
    2 草莓的营养品质
        2.1 草莓的营养成分
        2.2 草莓的功能性成分
    3 草莓采后品质变化
        3.1 果实硬度
        3.2 果实色泽
        3.3 可溶性固形物
        3.4 有机酸
        3.5 采后病害
    4 草莓主要贮藏保鲜技术
        4.1 冷藏
        4.2 气调贮藏
        4.3 生物防治
    5 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5.1 立题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采收期对草莓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草莓成熟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2.2 不同采收时期草莓品质变化
    3 讨论
        3.1 成熟过程对草莓品质的影响
        3.2 采收时期对草莓品质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挥发物处理对草莓采后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观及商品率
        2.2 失重率
        2.3 色差
        2.4 质构
        2.5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2.6 pH值
        2.7 挥发性物质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调包装对草莓贮藏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失重率
        2.2 腐烂率
        2.3 色差
        2.4 质构
        2.5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拟粉红锁掷孢酵母Y16控制葡萄采后病害及其机制和制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葡萄产业概况、采后病害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
        1.1.1 葡萄产业概况
        1.1.2 水果采后病害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
    1.2 葡萄采后病害主要控制方法
        1.2.1 物理控制方法
        1.2.2 化学控制方法
        1.2.3 生物控制方法
    1.3 生物控制的作用机理
    1.4 生物制剂的研究
        1.4.1 生物制剂的应用优势
        1.4.2 生物制剂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4.3 生物制剂目前面临的形势和应用前景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拮抗酵母的分离、筛选、鉴定及安全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采集样品
        2.2.3 供试水果
        2.2.4 病原菌
        2.2.5 培养基
        2.2.6 酵母菌的分离
        2.2.7 酵母菌的生防效果
        2.2.8 菌种的保藏
        2.2.9 菌种的形态学观察
        2.2.10 拮抗菌的序列分析
        2.2.11 拮抗酵母安全性实验
        2.2.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拮抗酵母的初步筛选—体外对黑曲霉的抑制实验
        2.3.2 拮抗酵母的筛选—葡萄腐烂率和腐烂直径实验
        2.3.3 形态学特征
        2.3.4 拮抗菌的鉴定结果
        2.3.5 S. pararoseusY16菌泥活菌数测定
        2.3.6 急性毒性实验
    2.4 讨论
第三章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采后黑霉病的抑制效果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主要仪器
        3.2.2 化学试剂
        3.2.3 供试水果
        3.2.4 拮抗酵母
        3.2.5 病原菌
        3.2.6 不同浓度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采后黑霉病的抑制效果
        3.2.7 田间喷洒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腐烂率的影响
        3.2.8 S. pararoseus Y16采前喷洒对葡萄采后自然腐烂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3.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采后黑霉病的抑制效果
        3.3.2 田间喷洒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腐烂率的影响
        3.3.3 S. pararoseus Y16采前喷洒对葡萄采后自然腐烂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S. pararoseus Y16处理控制葡萄采后病害的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主要仪器
        4.2.2 化学试剂
        4.2.3 水果
        4.2.4 病原菌
        4.2.5 拮抗酵母
        4.2.6 S. pararoseus Y16的生长动态
        4.2.7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抗性相关酶酶活的影响
        4.2.8 RT-qPCR验证PPO, CAT,CHI,PAL和APX基因的表达水平
        4.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生长动态
        4.3.2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PPO活性的影响
        4.3.3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CAT活性的影响
        4.3.4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CHI活性的影响
        4.3.5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PAL活性的影响
        4.3.6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APX活性的影响
        4.3.7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组织内PPO基因表水平的影响
        4.3.8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组织内CAT基因表水平的影响
        4.3.9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组织内CHI基因表水平的影响
        4.3.10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组织内PAL基因表水平的影响
        4.3.11 S. pararoseus Y16对葡萄组织内APX基因表水平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S. pararoseus Y16制剂的制备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主要仪器
        5.2.2 供试水果
        5.2.3 S. pararoseus Y16及其菌悬液的制备
        5.2.4 病原菌
        5.2.5 S. pararoseus Y16液体制剂制备方法
        5.2.6 S. pararoseus Y16液体制剂对葡萄黑霉病的抑制效果
        5.2.7 S. pararoseus Y16的固体制剂制备方法
        5.2.8 S. pararoseus Y16固体制剂对葡萄黑霉病的抑制效果
        5.2.9 S. pararoseus Y16制剂 4oC保存后的存活率
        5.2.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和分析
        5.3.1 添加剂对S. pararoseus Y1624 h生长的影响
        5.3.2 添加剂对S. pararoseus Y1615 d生长的影响
        5.3.3 最优添加剂对S. pararoseus Y1624 h生长的影响
        5.3.4 最优添加剂对S. pararoseus Y1615 d生长的影响
        5.3.5 S. pararoseus Y16液体制剂对葡萄采后黑霉病的抑制效果
        5.3.6 S. pararoseus Y16固体制剂最优保护剂的筛选
        5.3.7 S. pararoseus Y16固体制剂对葡萄黑霉病的抑制效果
        5.3.8 S. pararoseus Y16制剂 4oC保存后的存活率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7)一氧化氮熏蒸处理对甜瓜采后黑斑病的控制与WRKY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甜瓜果实的资源现状
    1.2 甜瓜的病害
        1.2.1 甜瓜的采前病害
        1.2.2 甜瓜的采后病害
    1.3 果蔬采后病害的控制技术
        1.3.1 NO对果蔬采后抗病性的研究
        1.3.2 WRKY转录因子对植物逆境反应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一氧化氮熏蒸处理对甜瓜采后黑斑病的控制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处理方法
        2.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3 数据处理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NO处理对甜瓜果实自然发病率的影响
        2.2.2 NO处理对甜瓜果实病情指数的影响
        2.2.3 NO处理对甜瓜果实硬度的影响
        2.2.4 NO处理对甜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2.2.5 NO处理对甜瓜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2.2.6 NO处理对甜瓜果实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
        2.2.7 NO处理对甜瓜果实呼吸速率的影响
        2.2.8 NO处理对甜瓜果实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氧化氮熏蒸处理对甜瓜采后黑斑病的控制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处理方法
        3.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3 数据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NO处理对甜瓜果实病斑直径的影响
        3.2.2 NO处理对甜瓜果实病斑深度的影响
        3.2.3 NO处理对甜瓜果实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影响
        3.2.4 NO处理对甜瓜果实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3.2.5 NO处理对甜瓜果实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3.2.6 NO处理对甜瓜果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2.7 NO处理对甜瓜果实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氧化氮熏蒸处理对甜瓜采后黑斑病的控制及苯丙烷代谢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处理方法
        4.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3 数据处理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NO处理对甜瓜果实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4.2.2 NO处理对甜瓜果实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4.2.3 NO处理对甜瓜果实PAL活性的影响
        4.2.4 NO处理对甜瓜果实C4H活性的影响
        4.2.5 NO处理对甜瓜果实4CL活性的影响
        4.2.6 NO处理对甜瓜果实CHT活性的影响
        4.2.7 NO处理对甜瓜果实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氧化氮熏蒸处理对甜瓜采后黑斑病的控制及细胞壁代谢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与处理方法
        5.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5.1.3 数据处理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NO处理对甜瓜果实果胶物质含量的影响
        5.2.2 NO处理对甜瓜果实PG活性的影响
        5.2.3 NO处理对甜瓜果实PME活性的影响
        5.2.4 NO处理对甜瓜果实Cx活性的影响
        5.2.5 NO处理对甜瓜果实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5.2.6 NO处理对甜瓜果实细胞膜渗透率的影响
        5.2.7 NO处理对甜瓜瓜皮超微结构的影响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一氧化氮熏蒸处理对甜瓜果实转录组测序及WRKY基因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与处理方法
        6.1.2 试验方法
        6.1.3 生物信息学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测序数据统计表
        6.2.2 新基因功能注释统计分析
        6.2.3 基因表达量总体分布
        6.2.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2.5 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分类
        6.2.6 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分类
        6.2.7 WRKY基因的表达分析
        6.2.8 WRKY基因在KEGG Pathway中参与植物真菌互作过程分析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草莓采后腐败菌的致病规律及抑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草莓概况
        1.1.1 草莓的生物学特性及营养价值
        1.1.2 我国草莓种植概况
    1.2 草莓采后主要致病菌
    1.3 草莓采后真菌病害控制研究概况
        1.3.1 物理方法
        1.3.2 化学方法
        1.3.3 生物方法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草莓致病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试剂
        2.2.3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草莓果实采后致病菌的分离
        2.3.2 草莓果实采后致病菌的纯化
        2.3.3 草莓果实采后致病菌的鉴定
        2.3.4 草莓采后优势致病菌的确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草莓果实采后致病菌的分离纯化
        2.4.2 草莓果实采后致病菌的鉴定
        2.4.3 草莓采后优势致病菌的确定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草莓致病菌致病规律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试剂
        3.2.3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田间草莓不同部位带菌情况
        3.3.2 草莓致病菌侵染途径及致病性研究
        3.3.3 温度对致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3.4 温度对致病菌致病性的影响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田间草莓不同部位带菌情况
        3.4.2 草莓致病菌侵染途径及致病性研究
        3.4.3 温度对致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4.4 温度对致病菌致病性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抑菌剂对草莓腐败菌抑制效果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试验材料
        4.2.2 抑菌剂
        4.2.3 试验试剂
        4.2.4 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菌悬液与抑菌剂制备
        4.3.2 抑菌剂抑菌效果的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草莓抑菌剂的筛选
        4.4.2 纳他霉素最小抑菌浓度(MIC)的确定
        4.4.3 丁香花蕾精油最小抑菌浓度(MIC)的确定
        4.4.4 肉桂精油最小抑菌浓度(MIC)的确定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核果类果实采后病害拮抗菌筛选及其抑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核果类果实采后病害研究进展
        1.1.1 采后常见病害及病原菌的种类
        1.1.2 侵染规律和致病性研究
    1.2 核果类果实采后病害防控措施研究现状
        1.2.1 低温贮藏
        1.2.2 热处理
        1.2.3 变温处理
        1.2.4 气调贮藏
        1.2.5 减压贮藏
        1.2.6 辐射处理
        1.2.7 化学保鲜
        1.2.8 生物防治
    1.3 拮抗菌在采后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4 拮抗菌的作用机理研究
        1.4.1 分泌抑菌物质
        1.4.2 竞争作用
        1.4.3 重寄生作用
        1.4.4 诱导寄主抗性
    1.5 拮抗菌与其它因子的结合使用
        1.5.1 混合菌株的使用
        1.5.2 拮抗菌与杀菌剂的结合使用
        1.5.3 加钙处理
        1.5.4 涂蜡处理与其它措施
        1.5.5 采前处理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核果类果实采后主要病害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摘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标本采集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采后主要病害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2.1.4 采后主要病害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2.1.5 采后病害病原菌的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采后病害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2.2.2 致病性测定
        2.2.3 病原菌鉴定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采后病害病原拮抗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摘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病原菌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拮抗菌的分离
        3.1.4 病原拮抗菌的筛选
        3.1.5 病原拮抗菌的鉴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拮抗菌的分离
        3.2.2 采后病害病原拮抗菌的筛选
        3.2.3 拮抗菌的鉴定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拮抗菌的抑菌效果测定及其作用研究
    摘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病原菌培养和孢子悬浮液制备
        4.1.2 拮抗菌及其培养
        4.1.2.1 制备拮抗菌的发酵液
        4.1.2.2 配制拮抗菌菌悬液
        4.1.2.3 配制拮抗菌的发酵滤液
        4.1.3 预处理水果
        4.1.4 拮抗菌 JK-14、JK-11 的抑菌效果测定
        4.1.4.1 拮抗菌发酵液、菌悬液及发酵滤液对采后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比较
        4.1.4.2 不同浓度拮抗菌液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4.1.4.3 不同发酵时间拮抗菌对病原菌的抑菌测定
        4.1.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4.1.5.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4.1.5.2 过氧化物酶(POD)的测定
        4.1.5.3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拮抗菌发酵液、菌悬液及发酵滤液对采后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比较
        4.2.2 拮抗菌不同浓度对采后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测定
        4.2.3 拮抗菌不同发酵时间对采后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测定
        4.2.4 拮抗菌对桃、杏采后 SOD 活性的影响
        4.2.5 拮抗菌对桃、杏采后 POD 活性的影响
        4.2.6 拮抗菌对桃、杏采后 MDA 含量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JK-14、J-11 以及与果蜡结合使用对果实品质的测定
    摘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桃整果自然腐烂抑制率测定
        5.1.3 失重率测定
        5.1.4 硬度测定
        5.1.5 可溶性固性物含量测定
        5.1.6 对果肉细胞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5.1.7 可滴定酸含量测定
        5.1.8 Vc 含量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处理对桃整果自然腐烂抑制率的测定
        5.2.2 不同处理对桃果失重率的影响
        5.2.3 不同处理下对桃果其它品质的影响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番茄采后早疫病菌拮抗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
        1.1 生物防治方法
        1.1.1 植物提取物生物防治
        1.1.2 拮抗微生物
        1.2 生防菌的来源
        1.2.1 果实表面、裂口、伤口
        1.2.2 自然环境
        1.2.3 植物内生菌
        1.3 拮抗微生物作用机理
        1.3.1 产生抗生素
        1.3.2 营养与空间的竞争
        1.3.3 寄生作用
        1.3.4 诱导寄主抗性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番茄采后早疫病菌拮抗菌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
        1.1.2 主要试剂
        1.1.3 培养基
        1.1.4 主要设备与仪器
        1.2 方法
        1.2.1 番茄早疫病菌分离
        1.2.2 拮抗菌分离与筛选
        1.2.3 小批量番茄果实贮藏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番茄早疫病菌分离
        2.2 拮抗菌分离与筛选
        2.3 小批量番茄果实贮藏试验
    3 讨论
第三章 内生菌株004鉴定及抗菌成分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主要试剂
        1.1.3 培养基
        1.1.4 主要设备与仪器
        1.2 方法
        1.2.1 内生菌株004菌落形态、菌体观察
        1.2.2 内生菌株004生理生化鉴定
        1.2.3 内生菌株004的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
        1.2.4 无菌发酵滤液制备
        1.2.5 内生菌株004胞内外物质抑菌活性测定
        1.2.6 抗菌物质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的作用
        1.2.7 内生菌株004抗菌物质粗提取及活性检测
        1.2.8 反相HPLC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内生菌株004菌落形态、菌体观察
        2.2 内生菌株004生理生化特征
        2.3 内生菌株004 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胞内外物质抑菌活性测定
        2.5 内生菌株004抗菌物质对番茄早疫病菌菌丝作用
        2.6 内生菌株004抗菌物质粗提取及活性检测
        2.7 反相HPLC检测
    3 讨论
第四章 内生菌株004发酵条件优化及冻干保护剂与再水化剂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主要试剂
        1.1.3 培养基
        1.1.4 主要设备与仪器
        1.2 方法
        1.2.1 生长曲线及不同时期发酵滤液抑菌活性的测定
        1.2.2 培养基优化
        1.2.3 发酵条件优化
        1.2.3.1 培养时间
        1.2.3.2 培养温度
        1.2.3.3 初始pH值
        1.2.3.4 接种量
        1.2.3.5 转速
        1.2.3.6 装瓶量
        1.2.4 保护剂的筛选
        1.2.5 再水化剂的筛选
    2 结果与分析
        2.1 内生菌株004的生长曲线及不同时期发酵滤液抑菌活性
        2.2 内生菌株004发酵培养基优化
        2.2.1 最佳碳源筛选
        2.2.2 最佳氮源筛选
        2.2.3 金属离子的筛选
        2.2.4 培养基成分正交试验优化
        2.3 内生菌株004发酵条件优化
        2.3.1 培养时间对内生菌株004生长和发酵滤液抗菌活性的影响
        2.3.2 培养温度对内生菌株004生长和发酵滤液抗菌活性的影响
        2.3.3 培养基初始pH值对内生菌株004生长和发酵滤液抗菌活性的影响
        2.3.4 转速对内生菌株004生长和发酵滤液抗菌活性的影响
        2.3.5 装液量对内生菌株004生长和发酵滤液抗菌活性的影响
        2.3.6 接种量对内生菌株004生长和发酵滤液抗菌活性的影响
        2.4 保护剂的筛选
        2.5 再水化剂的筛选
    3 讨论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生物防治——防止果蔬腐烂的新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芽孢杆菌CL2在枸杞采后病害防控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D]. 赵云花.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果蔬保鲜中拮抗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罗奉奉,付跃,蒋淑娴,何海燕. 食品工业科技, 2021(19)
  • [3]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葡萄交链孢霉腐病抑制效果的研究[D]. 康慧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D]. 王潇冉.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5]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挥发物及气调包装对草莓贮藏品质的影响[D]. 王晓丽.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6]拟粉红锁掷孢酵母Y16控制葡萄采后病害及其机制和制剂化研究[D]. 李侨飞. 江苏大学, 2017(01)
  • [7]一氧化氮熏蒸处理对甜瓜采后黑斑病的控制与WRKY基因表达的影响[D]. 敬媛媛.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8]草莓采后腐败菌的致病规律及抑菌研究[D]. 郭小磊. 河北科技大学, 2016(04)
  • [9]核果类果实采后病害拮抗菌筛选及其抑菌作用研究[D]. 郑琪. 甘肃农业大学, 2013(05)
  • [10]番茄采后早疫病菌拮抗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D]. 童志丹.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生物防治——防止果蔬腐烂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