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船员培训体系及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杜建功[1](2019)在《智能船舶背景下S公司船员知识更新培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总量不断攀升,在体量增大的同时,对货物运输的标准也随之提高。在所有的运输方式中,水路运输有运输体量大、成本低的优点,在货物运输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全球通信技术地不断发展,2015年5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对高技术船舶、船舶智能制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随着船舶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上网络通信技术以及船舶导航控制系统的升级优化,我国船舶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智能船舶的发展已经成为了船舶行业的趋势,传统的船舶行业将发生一场变革。智能船舶带来的变革是多方面的,就船员培训来说,智能船舶的发展将改变船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方式,对船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必然越来越高。而传统的船员培训已经不适应智能船舶背景下对航运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建立一套新的船员培训体系。S公司培训中心,成立于2013年,是依托于一家中国船舶动力领军企业的专业化培训机构,主要是对航运动力市场进行专业的船舶动力设备操作、管理技能培训服务。船舶的自动化、智能化,不仅需要船员熟练的操作技术,也需要船员掌握自动化、船舶电气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需要船员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水平。面对这种情况,S公司培训中心近年来一直在进行船舶动力板块的知识更新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查找出S公司培训中心知识更新培训的问题,找出公司层面、工作任务层面和船员层面对培训的需求,最后提出改进的知识更新培训方案。以期能够为提升船员培训机构的理论与实操教学水平,并为以后的智能船舶船员培训提供理论指导。
许民强[2](2015)在《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海事安全不仅构成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全球公共安全治理的重点领域之一。近百年来,国际社会经过不懈努力和追求,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国际海事安全法律规范体系,形成了以SOLAS公约、MARPOL公约、STCW公约等为“龙头”的并行的分公约体系和极地国际海事规则,各国也基于船旗国、沿岸国、港口国的管辖权制订和实施了保障本国海事安全的法律制度。但现实情况表明,减少或消除海事安全面临的风险仍是一项长期的迫切任务。频繁发生的海事安全事件或事故,固然有其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但与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及不严格遵守或执行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紧密相关。故此,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在界定“海事”、“海事安全”、“国际海事安全”等概念基础上,梳理与海事安全相关的国际习惯(法)、国际条约和发达国家(联盟)国内法,探讨海事安全国际习惯(法)的现代意蕴、国际海事安全条约体系的构成内容以及发达国家(联盟)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关注重点。第二部分分析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将其归结为五个方面,即创制主体“三轨并存”、法律适用存在冲突、过于倚重“高标准一低事故”技术性逻辑、专门性国际海事规则仍存不足和监管者缺少被监管机制,并提出如下完善建议:规制对象应集中在对船舶及其航行的管控能力、规制内容应着眼于“人的因素”、注重国际海事安全法律规范的彼此衔接和推进各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统一。第三部分将研究视角回归我国,总结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与不足,分析我国海事安全面临的风险及我国对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时代诉求,提出完善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建议,即借鉴国际社会的相关做法、明确海事安全命规则的制定主体、合并与整合海事安全规章、完善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快速修改机制和填补现行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迫切性缺口。
彭宇,高德毅,黄常海,肖英杰,杨伟华[3](2015)在《中国船员发展战略规划设计与实施研究》文中指出船员职业良好发展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及海洋强国建设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我国船员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高素质船员缺乏、船员职业吸引力下降等突出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文章拟定了"建设船员强国,构建船员发展新常态"的中国船员发展战略规划中长期总目标,提出了7个可以较好反映战略规划实施情况的指标。然后,从"船员队伍建设、市场体制机制建设、市场开放与公共服务建设、市场法规和监管体系建设"这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船员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最后,从战略规划实施方式和搭建船员人才集聚与配置平台两个方面对船员发展规划实施构想进行探索。
欧阳[4](2015)在《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和集对分析的海船船员适任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从人类掀开海运这个历史篇章起,距今已过千年,航运这个跳动的音符一直牵动着世界经济的走向。以往船舶事故的研究表明,海难事故中约有80%与人为因素有关,因此,建设一支具备专业知识精湛的和航海经验丰富的海员队伍已经成为提升我国海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人力保障目标。在影响航运安全的诸多人为因素中,船员适任性是其从事航海职业的基本前提,其中适任能力是船员减少事故发生的能力,应急能力是事故发生时船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二者都是保障航海安全的有效手段。为了客观地认识研究对象,论文首先对我国海船船员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现状下潜在的问题,明确了相关的研究目标、思路和任务。围绕船员适任性评价的主题,论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研究:1.在我国船员适任能力与船舶事故的关联性分析方面,研究了一种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多维关联规则挖掘方法;该方法采用跨层编码技术,基于原始海事调查数据库,对驾驶台资源管理指标项与船舶事故的关联规则进行挖掘;在关联规则的发现过程中,结合生物免疫遗传理论与数据挖掘过程的相似性,利用免疫遗传算法对事故数据进行分析;以我国船舶事故数据库为数据基础,通过对算法的编程仿真,提取了重要关联规则,结果表明该算法是可行的和有效的;2.在船员适任能力评价方面,从MO定义的“船舶资源管理”的考核项目出发,建立了船员适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一种基于集对分析的船员适任能力评价新方法,算法利用不同指标的确定隶属度、差异隶属度和同一隶属度表达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在信息意义上的集对同异反模糊关系;同时,为了减少评价中的主观因素影响,研究了一种基于直觉模糊熵的船员适任能力评价模型权重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将专家对给出的模型指标的评语转化为直觉模糊数,计算得到较为客观的权重系数;通过与其他评价方法的仿真比较,该评价方法可以更加客观和全面地评价各级船员的适任能力;3.在船员海上应急能力评价方面,根据海上航行船舶应急事故的特征,以船舶操纵者为海上船舶应急能力研究的主体,建立了船员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一种基于熵权集对分析的海上船员应急能力评价新方法;在指标权值的确定上,综合考虑评价样本数据的信息熵和指标客观重要程度以确定最终指标权重;在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数据的不确定性,通过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等级的联系度的计算,确定评价等级;通过选取典型实例为样本,采用MatLab7.0进行算法的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证明了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黄臣[5](2017)在《基于船员满意度的HG公司培训中心船员培训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的发展,靠的是人才驱动,企业的竞争力最终来自企业员工的素质,员工的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实施人才开发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员工培训有助于完善企业的“造血功能”,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确保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而有效的培训往往是让被培训者(员工)满意的培训。现在关于培训与员工满意度的文献成果主要是培训能有效提高员工知识、技能、态度等员工胜任力综合素质,从而可以满足员工职业发展、自我实现及归属感的需要而能不断提高员工满意度,并实现组织目标。无论是在培训组织期间还是在培训成果的转化应用期,员工都会以自己的实际感受与其期望值进行不断比较,即不断确认满意度情况来评价、评估参与的培训。可见,员工满意度高的培训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建设让员工满意的培训体系是企业提高培训效果、实现培训目标的必然选择。HG公司培训中心是一家大型航运企业在华南地区的船员培训中心,负责企业在华南地区船员的各项培训工作。从目前HG公司培训中心开展的船员培训工作来看,培训中心主要存在培训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和培训服务水平不令人满意等问题,从而影响到船员对培训满意度的评价。为了提升该公司的培训工作,本文以企业培训与员工满意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培训船员开展培训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船员的培训现状与船员期望的培训两者间的差距,经研究,主要发现有三大问题:1.教职员工整体专业素质不高;2.船员教学培训组织工作实施不规范;3.船员培训工作整体投入建设不足。然后,以船员满意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提出从优化精简组织机构、分析船员培训需求、设计受船员欢迎的培训课程、抓好培训教学过程、优化船员培训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并提供实施保障的相应资源,努力建设让船员满意的培训体系。本文运用文献阅读的方法,对以往企业培训中心开展培训工作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回顾,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HG公司培训中心受训船员的访谈,采用观察法对船员有代表性的培训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和观察,参与听课和培训效果的反应、学习层次的评估环节,力求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分析,并基于船员满意度这个视觉就船员培训体系中存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本文将理论和具体个案相结合,进行分析研究,力求对如何做好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和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争取对国内其他企业培训中心培训体系的建设和管理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蒋效彬[6](2020)在《船舶系泊系统的建模仿真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船员进行教育培训更具灵活性且成本更低,因而各种航海仿真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船舶实操训练中。目前,国内各航海院校对船员进行靠离泊和锚泊(以下简称为系泊)操纵培训主要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很少有真实的系泊设备供船员实践操作。此外,关于船舶系泊操纵的评估缺少统一的评估规则和标准,无法对船员的操作水平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估。为此,本文对船舶系泊操纵时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模型、系泊操纵过程的可视化仿真方法以及船舶系泊操纵仿真评估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采用分离型建模思想,建立了船舶六自由度操纵运动数学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螺旋桨推进器多象限工况及风、流等环境影响,以校实习船“育鹏”轮为研究对象进行旋回试验、Z形试验和惯性停船试验,通过将仿真结果与实船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所建立的模型满足船舶系泊操纵仿真的精度要求。针对船舶系泊操纵中靠离泊操纵和锚泊操纵的不同特点,分别就缆绳和锚链提出了基于悬链线法的静力学模型和基于集中质量法的动力学模型。在船舶靠离泊操纵过程中,分别对满足胡克定律和不满足胡克定律两种情况下的缆绳张力进行计算,分析了缆绳在靠离泊作业时的张力大小。在船舶锚泊操纵过程中,将锚链准静态法得到的数据作为动力学分析的基础,并基于集中质量法建立锚链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锚链自身重量、流体动力、海流以及与海底交互作用等影响;最后,耦合船舶运动模型与锚链动力学模型,计算锚泊系统在水流作用下的运动响应,所采用的数值计算方法保证了计算稳定性并提高了计算效率。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建立锚设备及系泊设备的三维模型,搭建了船舶在海上航行和系泊操纵时的虚拟场景;运用场景漫游技术、虚拟人技术以及碰撞检测技术实现三维场景的漫游与交互,提高了虚拟场景的真实感。在研究系泊缆索的可视化仿真中,根据系泊缆索的特点,提出一种改进的PBD方法,在原有的距离约束和弯曲约束基础上提出长距离附着约束和引脚约束,并采用高斯-赛德尔迭代法进行求解,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计算效率。仿真系统能够实时准确地完成计算、渲染及交互操作等,实现了系泊设备的交互仿真及系泊缆索的实时收放模拟。根据系泊设备操作规程及相关评估规范,通过专家评估法确定了系泊操纵的评价指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各个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函数,结合专家评估法及层次分析法给出各个评价指标建议的权重值及标准值,建立完整的评估模型,确定各个评价指标隶属度值后采用加权平均法得到船员的最终评估成绩,并将自动评估模型集成到船舶系泊操纵仿真系统中。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开发了由操作训练子系统和自动评估子系统两个部分组成的船舶系泊操纵仿真系统。操作训练子系统较好地实现了船舶系泊系统及其可视化模拟,提高了系泊缆索的模拟仿真效果;自动评估子系统实现了对船员系泊操纵的操作步骤及结果的数据记录和评估。
于后菊[7](2020)在《我国海船船员考试考官培训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船员考试是提高和保证海员素质、减少与人为因素有关的海上交通事故、保障海运安全、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船员是否适任的重要手段,是海事部门船员管理工作的核心工作之一。而从事船员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试和评估工作的海事机构工作人员(即考官)的能力和素质是把好船员考试关的重要因素。根据我国船员管理现状,船员可以被细分为海船船员、内河船舶船员、引航员(海港、内河)、磁罗经校正人员、非自航船船舶船员和游艇操作人员等多个类别。本文对我国海船船员考试考官培训体系进行研究,研究的结论和成果对内河船舶船员考试考官同样具有积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文献分析及专家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我国海船船员考试考官队伍及其培训规模现状、STCW公约及国内法规要求、我国海船船员考试考官培训模式(培训计划制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材、实施方案和培训效果的评估与改进方法等)及海船船员考试考官的基本信息(年龄、学历、专业背景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现行海船船员考官的管理制度现状及优缺点。在成人培训评估理论和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模型的基础上,本文依据现行海船船员考试考官管理制度的现状,结合其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我国现行海船船员考试考官培训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由于考官培训效果评价本身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在问卷发放前后分别对调查问卷本身和调查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现行海船船员考试考官培训效果评价模型,旨在得到一个可量化且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最后,考虑到现行海船船员考试考官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评价结果,构建了包括海船船员考试考官任职资格和培训标准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我国海船船员考试考官培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考官培训体系的空白,同时,为主管机关的决策提供了相应的参考。
赛倩影[8](2016)在《WH海事局船员适任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从中国“郑和下西洋”再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海运为世界的连接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而与此同时,伴随着海运的繁荣发展,日渐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以及频繁多发的海上交通事故也慢慢受到大众的关注,并将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船员的综合素质及适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航运的安全和海洋的清洁,对船员的适任能力进行系统管理,既能够提高船员的综合素质,又能够避免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海运事故。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STCW公约(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简称STCW)马尼拉修正案的生效及公约我国修正案的颁布均对船员的适任能力的培训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传统模式下船员适任管理工作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本文主要针对WH海事局船员适任管理进行研究,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对国内外船员适任管理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对国内外船员适任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及评述。文中以湖北省和浙江舟山市两地为例分析了现阶段我国船员适任管理工作的现状及现有船员适任管理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重点从五个方面对WH海事局船员适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对问题产生原因进行深入挖掘。结合WH海事局的船员适任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着重从基层实践层面来探讨当前国内特别是本文所在WH海事局在船员适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生效后对WH海事局船员适任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之上对WH海事局船员适任管理体系进行重构,以期完善WH辖区船员管理工作的制度和机制,从而提出基于公共管理的WH海事局船员适任管理体系重构的实施措施和政策建议。
王宗盛[9](2017)在《A公司远洋高级船员培训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由于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步伐愈发加快,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的航运业承担着我国90%左右的对外贸易运输量,而国际航运业的安全进行、稳步发展离开不了训练有素的高素质船员,因此,航海教育和培训在船员培训方面以及促进航运业发展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自1989年起就一直是国际海事组织(IMO,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的A类理事国,作为航运大国,一直以来在航海教育和培训方面都拥有着相当扎实的基础,并且在这个方面的经验也比较丰富,但是因为目前国际贸易和经济结构正日益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参考了现在国内外许多资料之后,显示我国航运业在航海教育与培训方面同世界上其他很多航运业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在这其中,我国船员尤其是高级船员的队伍发展建设标准不能较为理想地满足我国及世界航运业的发展需求体现的尤为明显,因此船员自身也很难得到外国船公司的认可。所以,进行船员培训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并做出具体评价,提出改善我国航海教育与培训体系及管理水平的相关建议是十分有必要的,以求把我国从航运大国真正建设为航运强国。本文参考《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家公约》(STCW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以A远洋运输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A公司远洋高级船员培训质量的具体因素,同时查阅了关于船员培训评价方面的相关文献之后,在大连海事大学有关专家和A公司船员学院的相关领导的指导下,建立了 A公司远洋高级船员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D-S(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对于调查获得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对船员培训质量进行评价,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专家对于A公司船员学现行的航海教育与培训体系评价结果为一般,而这个评价结果对于A公司远洋高级船员的航海教育和船员培训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其他的高级船员培训质量影响评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段尊雷[10](2017)在《船舶机舱协作式模拟训练智能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交通运输部印发了《中国船员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推进船员实操评估电子化、智能化的任务。目的是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船员适任能力评估,促进船员素质的提高,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船舶机舱事故的发生,保障海上交通安全。论文以船舶机舱协作式模拟训练智能评价方法的研究为主线,研究并改进了船员实操训练模式和仿真训练评估系统,完善了船舶机损事故在训练和评价中的应用及轮机模拟器的效能评价体系。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为满足机舱资源管理这一新的强制性适任标准的特殊要求,论文基于“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方法建立了新的船舶机舱模拟训练和评估模式;提出了船舶的“角色-任务-资源”系统协作训练模型和驾机联动式任务型协作训练模式,克服了传统的轮机模拟器在“全任务综合”培训和“客观”评估方面的欠缺。对船舶机损事故案例的原因进行挖掘分析,给出了机损事故、人误因素和资源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设计典型的情景和任务,改进评价体系,在训练和评估中侧重培训机舱人员防止船舶机损事故发生的能力。尤其是对于缺少实船服务经历的航海院校学生具有很好的实用效果,满足了“管理型”和“技能型”高素质船员训练和评估的需要。在基于轮机模拟器的自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将智能算法引入船舶机舱实操训练的评估,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智能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建立驾机联动模拟的评估知识库,构造评估指标隶属度函数库和不同需求下的优化目标函数,采用熵权法和历史评估数据动态调整评估指标的权重并利用遗传算法优化,根据实时的系统参数检测结果和隶属度函数得出模糊关系矩阵,经多重模糊综合评判得出评估结果。在实例中对遗传算法优化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经遗传算法优化的评价结果误差明显较小。经初步实践表明,该评估结果比较客观,所提出的评估方法符合实际需求。为进一步提高船舶机舱实操训练评估的智能性和客观性,应用深度学习的技术研究轮机实操智能评估的回归问题,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评价方法。采用稀疏自动编码器(SAE)对大量数据样本进行特征变换,深入学习样本特征并用于分类评价,经反复训练后得到较好的评价模型。针对轮机实操评估的特点,给出了确定深度信念网络(DBN)层次结构的具体方法。通过逐层贪婪训练算法对限制玻尔兹曼机逐层训练,最后经BP算法对网络微调后形成评估模型。在仿真实验中分别对BP神经网络、带回归模块的SAE和DBN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DBN的评估模型的最大误差为2.45分,最小误差为0.09分,各项误差均最小。DBN模型避免了普通的多层神经网络可能过早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该方法适用于结合轮机模拟器、自动化机舱或智能化实船机舱开展的轮机实操智能评估,是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方法,填补了深度学习方法应用于船舶机舱实操训练智能评估的研究空白。在参与轮机模拟器性能标准的编制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轮机模拟器效能评价体系,提出基于云模型的轮机模拟器效能评价方法。通过计算加权偏离度衡量云重心的变化值,对某型号的VLCC轮机模拟器进行分析评价,为我国的轮机模拟器的认证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评价方法,为推广基于轮机模拟器的智能评估奠定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二、船员培训体系及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船员培训体系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船舶背景下S公司船员知识更新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船员培训国外研究现状 |
1.3.2 船员培训的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
2.1 船员职业特点 |
2.2 培训相关理论 |
2.2.1 培训定义 |
2.2.2 企业培训体系 |
2.2.3 员工培训模式 |
2.3 智能船舶相关概念 |
2.3.1 智能船舶的定义 |
2.3.2 智能船舶与传统船舶的差异 |
2.3.3 智能船舶背景下船员职责的改变 |
3 智能船舶背景下S公司船员培训现状分析 |
3.1 智能船舶发展现状 |
3.1.1 智能船舶国外发展现状 |
3.1.2 智能船舶的国内发展现状 |
3.2 传统的船员培训与船员培训相关规范 |
3.3 S公司船员知识更新培训现状分析 |
3.3.1 培训中心简介 |
3.3.2 S公司船员知识更新培训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 |
4 S公司船员知识更新培训需求分析 |
4.1 公司层面船员知识更新培训需求 |
4.2 工作任务层面船员知识更新培训需求 |
4.3 船员自身层面船员知识更新培训需求 |
5 智能船舶背景下S公司船员知识更新培训方案 |
5.1 培训方式的选择与制定 |
5.2 培训课程设置 |
5.2.1 二冲程柴油机课程 |
5.2.2 设备/产品课程 |
5.2.3 主机遥控和监控报警课程 |
5.2.4 管理类课程 |
5.3 培训流程设置 |
5.4 培训评估模式 |
6 培训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
6.1 人员和组织保障 |
6.2 制度保障 |
6.2.1 建立公司教职工培训制度 |
6.2.2 建立考核与激励制度 |
6.3 设施保障 |
6.3.1 硬件设施保障 |
6.3.2 软件设施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船员知识更新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B 船员知识更新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2)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选题的来源 |
Ⅱ已有文献评述 |
Ⅲ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1章 国际海事安全概述 |
1.1 国际海事安全的概念 |
1.1.1 海事的概念 |
1.1.2 海事安全的概念 |
1.1.3 “国际海事安全”的概念 |
1.2 国际海事安全面临的风险 |
1.2.1 驾船和管船疏忽 |
1.2.2 航运标准的差异 |
1.2.3 航运领域制裁 |
1.3 国际海事安全治理主体及其治理方式 |
1.3.1 船旗国、沿海国和港口国 |
1.3.2 区域协议(组织) |
1.3.3 国际海事组织(IMO) |
1.3.4 其他治理主体 |
1.4 国际海事安全法律渊源 |
1.4.1 国际海事安全习惯(法) |
1.4.2 国际海事安全条约 |
1.4.3 国内海事安全法 |
第2章 海事安全习惯(法)的积淀及贡献 |
2.1 海事安全习惯(法)的生成与演进过程 |
2.1.1 中世纪以前海事安全习惯(法) |
2.1.2 中世纪海事安全习惯(法) |
2.1.3 近现代国际海事安全习惯(法) |
2.2 海事安全习惯(法)对国际海事安全条约的贡献 |
第3章 国际海事安全条约的演进及特点 |
3.1 SOLAS公约体系 |
3.1.1 SOLAS公约的制定及修改进程 |
3.1.2 SOLAS议定书 |
3.1.3 SOLAS修正案 |
3.2 MARPOL公约体系 |
3.2.1 船源油类污染管控公约 |
3.2.2 船源其他形式污染管控公约 |
3.2.3 船源污染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 |
3.3 STCW公约体系 |
3.3.1 STCW78/95公约 |
3.3.2 《马尼拉修正案》 |
3.4 极地国际海事规则的生成背景与发展现状 |
3.4.1 极地国际海事规则生成背景 |
3.4.2 极地国际海事规则生成过程 |
3.4.3 极地国际海事规则主要内容 |
3.5 小结 |
3.5.1 国际海事组织的作用在强化 |
3.5.2 国际海事安全条约在国际法中具有鲜明的特点 |
第4章 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趋势、不足及对策 |
4.1 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 |
4.1.1 保障内容更关注海洋环境安全 |
4.1.2 调整范围更具广泛性 |
4.1.3 更加注重目标导向和主动预防 |
4.2 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
4.2.1 创制主体“三轨并存” |
4.2.2 法律规范衔接性较差 |
4.2.3 过于倚重“高标准一低事故”技术性逻辑 |
4.2.4 专门性国际海事规则仍存不足 |
4.2.5 监管者缺少被监管机制 |
4.3 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建议 |
4.3.1 推进各国各区域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统一 |
4.3.2 注重国际海事安全法律规范的彼此衔接 |
4.3.3 规制内容应着眼于“人的因素” |
4.3.4 完善专门性国际海事安全规则 |
4.3.5 加强对海事安全监督主体的责任规定 |
第5章 发达国家(联盟)海事安全法规范研究 |
5.1 欧盟 |
5.1.1 以“指令”推进海事安全制度的实施与完善 |
5.1.2 启动海事安全一揽子措施 |
5.1.3 吸取事故启示和及时修改立法 |
5.2 美国 |
5.2.1 构建以反恐为重点的海事安全法律制度 |
5.2.2 以国内海事安全法塑造国际海事规则 |
5.2.3 基于国家利益导向的选择性多边主义立法 |
5.2.4 兼具执法与立法职能的海岸警卫队制度 |
5.3 加拿大 |
5.3.1 高度重视极地海事环境立法 |
5.3.2 高度关切危险物品运输安全 |
5.3.3 构建服务型的海岸警卫队制度 |
5.4 澳大利亚 |
5.4.1 实施统一的国家商船安全制度体系 |
5.4.2 赋予海事管理机构从属立法职能 |
5.4.3 通过“海事通告”制度推进海事信息公开 |
5.5 小结 |
第6章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不足及完善建议 |
6.1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依存的时代背景 |
6.1.1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面临的新挑战 |
6.1.2 我国建设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6.2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现状 |
6.2.1 与海上航行安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
6.2.2 与海上航行的人为因素相关的法律制度 |
6.2.3 与海事生态安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
6.3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
6.3.1 海事安全法律制度滞后 |
6.3.2 海事安全规则的制定主体与执行主体没有明确分离 |
6.3.3 国际海事安全条约的履约机制仍不完善 |
6.4 我国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
6.4.1 推进海事安全法典编纂工作 |
6.4.2 明确海事安全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主体 |
6.4.3 完善海事安全法律制度快速修改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附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目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废止规范性文件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中国船员发展战略规划设计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概念界定 |
( 一) 一般意义上的船员 |
( 二) 法律意义上的船员 |
( 三) 本文所采用的船员概念 |
三、中国船员发展现状 |
( 一) 中国船员发展成就 |
( 二) 中国船员发展新问题 |
三、船员发展规划总目标与指标 |
( 一) 战略规划中长期目标 |
( 二) 战略规划指标 |
四、发展战略规划的内容 |
( 一) 船员队伍建设 |
1. 船员队伍分类规划建设 |
2. 引导船员队伍结构合理化 |
3. 船员教育培训改革 |
( 二) 市场体制机制建设 |
1. 使船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2. 改善船员发展环境 |
3. 推动船员市场公开透明 |
( 三) 市场开放与公共服务建设 |
1. 扩大船员市场开放 |
2.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
3. 规范船员服务管理 |
( 四) 市场法规和监管体系建设 |
1. 完善立法体制 |
2. 探索法治政府建设 |
3. 有效推进履约工作 |
五、实施建议 |
( 一) 战略规划实施方式 |
( 二) 搭建船员人才集聚与配置平台 |
六、总结 |
(4)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和集对分析的海船船员适任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的目标、思路和任务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任务 |
1.4 论文结构和研究内容 |
1.4.1 论文结构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我国海员现状分析 |
2.1 我国海员现状概述 |
2.2 我国海员现状分析 |
2.2.1 我国海员的总体情况 |
2.2.2 我国海员持证情况 |
2.2.3 我国海员持证分析 |
2.3 小结 |
第3章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技术的海事中人的因素关联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关联规则挖掘理论与免疫遗传算法 |
3.2.1 关联规则挖掘 |
3.2.2 免疫遗传算法 |
3.3 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多维关联规则挖掘 |
3.3.1 多维关联规则挖掘研究现状 |
3.3.2 基于跨层多维编码免疫遗传算法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 |
3.4 基于驾驶台资源管理的海事中人的因素关联规则挖掘 |
3.4.1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4.2 算法实现与步骤 |
3.5 数据挖掘结果与对策分析 |
3.5.1 数据挖掘结果与分析 |
3.5.2 对策与建议 |
3.6 小结 |
第4章 基于模糊集对分析的船员适任能力评价研究 |
4.1 引言 |
4.2 集对分析理论 |
4.2.1 集对分析基本原理 |
4.2.2 模糊集对分析的定义 |
4.2.3 联系度的取值方法 |
4.3 基于模糊集对分析的船员适任能力评价模型 |
4.3.1 评价指标体系 |
4.3.2 基于模糊集对分析的船员适任能力评价 |
4.3.3 基于实例的模型验证与分析 |
4.4 基于直觉模糊熵的评价模型权重的确定方法 |
4.4.1 直觉模糊熵相关定义 |
4.4.2 基于直觉模糊熵的模型权重确定 |
4.4.3 模型验证与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基于熵权集对分析的船员海上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模糊集对分析的船员海上应急能力评价方法 |
5.2.1 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2 基于模糊集对分析的船员海上应急能力评价方法 |
5.2.3 模型的验证与分析 |
5.3 基于熵权集对分析的船员海上应急能力评价模型 |
5.3.1 基于熵权的组合权重法 |
5.3.2 评价等级的确定 |
5.3.3 模型验证与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6.2.1 技术角度上的研究任务 |
6.2.2 管理角度上的研究任务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船员满意度的HG公司培训中心船员培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 研究思路与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二、文献综述 |
(一) 基本概念界定 |
1. 培训定义 |
2. 员工满意度 |
3. 企业培训体系 |
(二) 培训管理理论 |
1. 培训管理过程 |
2. 员工培训模式 |
(三) 员工培训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 |
三、HG公司培训中心船员培训体系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一) HG公司培训中心简介 |
1. 培训中心基本情况 |
2. 培训中心船员培训业务开展情况 |
(二) HG公司培训中心船员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调查 |
1. 研究内容 |
2. 调查方法和数据收集 |
3. HG公司培训中心船员培训工作的问卷调查分析 |
4. 船员对HG公司培训中心培训工作满意度调查的结论 |
四、构建HG公司培训中心让船员满意的培训体系 |
(一) 优化船员培训体系原则 |
1. 坚持战略原则 |
2. 坚持目标原则 |
3. 坚持经济原则 |
(二) 优化精简组织机构 |
(三) 抓好船员教学培训实施 |
1. 做好船员培训需求分析 |
2. 制定船员好培训计划 |
3. 抓好船员培训活动实施 |
4. 优化船员培训评估体系 |
五、基于船员满意度的HG公司培训中心船员培训体系实施保障 |
(一) 组织保障 |
(二) 制度保障 |
1. 建立教职工全员培训制度 |
2. 建立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
3. 健全船员培训后的绩效评价制度 |
(三) 设施保障 |
1. 硬件设施 |
2. 软件设施 |
六、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船舶系泊系统的建模仿真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船舶运动数学模型 |
1.2.2 系泊缆索建模方法 |
1.2.3 船舶系泊系统耦合分析 |
1.2.4 船舶系泊系统可视化仿真 |
1.2.5 船舶系泊操纵仿真评估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
1.4.1 论文主要工作 |
1.4.2 论文内容安排 |
2 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 |
2.1 坐标系的建立 |
2.2 船舶六自由度数学模型 |
2.3 船、桨、舵的水动力模型 |
2.3.1 船体的水动力模型 |
2.3.2 桨的水动力模型 |
2.3.3 舵的水动力模型 |
2.4 风、流对船舶运动的干扰 |
2.4.1 风力扰动模型 |
2.4.2 海流扰动模型 |
2.5 模型仿真与验证 |
2.5.1 旋回试验及分析 |
2.5.2 Z形试验及分析 |
2.5.3 惯性停船试验及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船舶系泊系统建模与仿真 |
3.1 船舶系泊系统数学模型 |
3.2 靠离泊系统建模与仿真 |
3.2.1 靠离泊系统数学模型 |
3.2.2 系缆张力模型 |
3.2.3 计算案例分析 |
3.3 锚泊系统建模与仿真 |
3.3.1 锚链准静态分析 |
3.3.2 锚链动力学分析 |
3.3.3 锚泊系统耦合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船舶系泊系统可视化仿真 |
4.1 系泊缆索的交互仿真 |
4.1.1 PBD算法概述 |
4.1.2 PBD模型解算 |
4.1.3 特定约束 |
4.2 虚拟人与系泊设备的交互仿真 |
4.2.1 虚拟人的交互仿真 |
4.2.2 系泊设备的交互仿真 |
4.3 碰撞检测与响应 |
4.3.1 刚体之间的碰撞 |
4.3.2 粒子与刚体碰撞 |
4.3.3 粒子自碰撞 |
4.4 系泊系统的仿真实现 |
4.4.1 系泊系统开发流程 |
4.4.2 系泊系统仿真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5 船舶系泊系统操纵评估 |
5.1 船舶操纵评估框架 |
5.2 船舶系泊操纵评估模型 |
5.2.1 船舶锚泊操纵评价指标 |
5.2.2 船舶锚泊操纵评价指标隶属度函数 |
5.2.3 船舶锚泊操纵评价指标标准值与权重值 |
5.3 船舶操纵评估的实现 |
5.3.1 出题模块 |
5.3.2 答题与评估模块 |
5.3.3 数据管理模块 |
5.4 船舶系泊操纵评估实例 |
5.4.1 单锚泊操纵实例分析 |
5.4.2 多组锚泊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船舶锚泊操纵评价指标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我国海船船员考试考官培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在职人员培训现状 |
1.2.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2 我国船员考试考官管理现状及法规要求 |
2.1 我国船员考试考官队伍及其培训规模现状 |
2.1.1 我国船员考试考官队伍现状 |
2.1.2 我国船员考试考官培训现状 |
2.2 STCW公约对船员考试考官的要求 |
2.2.1 STCW规则对船员考官资格的要求 |
2.2.2 STCW公约对船员考官培训的要求 |
2.3 国内法规对船员考试考官的要求 |
3 现行船员考试考官培训效果评价模型 |
3.1 评价模型建立的方法和步骤 |
3.2 在职人员培训效果影响因素的筛选 |
3.3 在职人员培训效果的评价方法 |
3.3.1 信度分析 |
3.3.2 效度分析 |
3.3.3 问卷信度和效度的统一 |
3.3.4 数学统计分析 |
3.3.5 模糊综合评价 |
3.4 对现行船员考试考官培训效果的评价 |
3.4.1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3.4.2 量表的描述性分析 |
3.4.3 信度检验 |
3.4.4 效度检验 |
3.4.5 评价结果 |
4 我国船员考试考官培训体系的构建 |
4.1 我国船员考试考官培训体系的组成 |
4.2 我国船员考试考官培训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
4.2.1 我国船员考试考官培训体系构建的目标 |
4.2.2 我国海船船员考试考官培训体系构建的原则 |
4.3 我国海船船员考试考官的级别和任职资格 |
4.4 我国船员考试考官的培训课程 |
4.5 船员考试考官培训教员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船员考官培训模式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WH海事局船员适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相关理论 |
1.5 研究方法 |
1.5.1 调查法 |
1.5.2 文献研究法 |
1.5.3 比较研究法 |
1.6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WH海事局船员适任管理现状分析 |
2.1 WH海事局概况 |
2.1.1 WH海事局简介 |
2.1.2 WH海事局组织结构 |
2.2 WH海事局船员适任管理现状概述 |
2.2.1 我国船员适任管理现状 |
2.2.2 WH海事局船员适任管理现状 |
2.2.3 借鉴启示 |
2.3 WH海事局船员适任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2.3.1 培训教育模式方面 |
2.3.2 考务工作管理方面 |
2.3.3 信息系统应用管理方面 |
2.3.4 现场适任跟踪管理方面 |
2.3.5 服务管理方面 |
2.4 WH海事局船员适任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2.4.1 法规政策难以有效落实 |
2.4.2 现有体制引发的人员、资金等因素长期制约 |
2.4.3 公共服务意识不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下WH海事局船员适任管理体系重构 |
3.1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 |
3.1.1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背景 |
3.1.2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主要修订内容 |
3.2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WH海事局船员适任管理的影响 |
3.2.1 船员适任考试评估管理方面 |
3.2.2 船员专业、特殊培训方面 |
3.3 WH海事局船员适任管理体系重构意义 |
3.4 WH海事局船员适任管理方案重构 |
3.4.1 WH海事局船员适任考试及评估方案 |
3.4.2 WH海事局船员专业、特殊培训和考试方案 |
3.4.3 WH海事局船员信息系统应用管理方案 |
3.4.4 WH海事局船员现场适任管理方案 |
3.4.5 WH海事局船员服务管理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WH海事局船员适任管理重构实施措施及政策建议 |
4.1 WH海事局船员适任管理方案重构实施措施 |
4.1.1 实施目标 |
4.1.2 实施方法 |
4.1.3 具体措施 |
4.2 WH海事局船员适任管理体系重构实施保障措施 |
4.2.1 科学规划船员教育与培训 |
4.2.2 提升考务工作管理质量 |
4.2.3 加强信息建设服务广大船员 |
4.3 WH海事局船员适任管理体系重构实施的政策建议 |
4.3.1 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
4.3.2 完善现有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 |
4.3.3 简政放权促进市场竞争,加强服务意识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9)A公司远洋高级船员培训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本文研究方法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A公司高级船员现状分析 |
2.1 A公司高级船员发展现状分析 |
2.2 A公司高级船员培训现状分析 |
2.2.1 在校期间的系统教育与培训 |
2.2.2 在船期间培养 |
2.2.3 下船期间培养 |
第3章 国内外船员的教育与培训对比 |
3.1 船员教育与培训模式种类 |
3.2 国外船员教育与培训 |
3.2.1 航运发达国家的船员培训 |
3.2.2 新崛起的航运国家的船员培训 |
3.3 中外船员教育与培训体制比较分析 |
3.3.1 中外船员教育与培训体制对比 |
3.3.2 中外船员教育与培训经费对比 |
3.3.3 联合办学 |
第4章 A公司远洋高级船员培训质量效果评价 |
4.1 远洋高级船员培训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筛选原则 |
4.1.2 影响因素识别 |
4.1.3 指标体系构建 |
4.2 方法介绍 |
4.2.1 D-S证据理论 |
4.2.2 使用D-S证据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
4.3 A公司远洋高级船员培训质量评价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D-S证据理论评价 |
第5章 A公司远洋高级船员培训体系的措施与建议 |
5.1 主要影响因素 |
5.1.1 内部环境因素 |
5.1.2 外部环境因素 |
5.2 培训要求 |
5.3 培训的内容 |
5.4 培训体系的建立 |
5.4.1 建立原则 |
5.4.2 培训方式的选择与制定 |
5.4.3 培训流程 |
5.5 培训评估 |
第6章 结论 |
6.1 本文得出的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远洋高级船员培训质量评估专家调查表 |
致谢 |
(10)船舶机舱协作式模拟训练智能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轮机模拟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船舶机舱模拟训练评估电子化和智能化的研究现状 |
1.2.3 机器学习在预测评价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4 轮机模拟器性能标准及量化评价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思路 |
1.4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机舱协作模拟训练及其评价系统 |
2.1 船舶机损事故中的人误因素挖掘分析 |
2.1.1 船舶机损事故人误因素与机舱资源管理 |
2.1.2 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算法 |
2.1.3 人误因素关联性分析及其在训练和评价中的应用 |
2.2 “角色-任务-资源”系统模型和改进的仿真训练系统 |
2.2.1 “角色-任务-资源”系统模型 |
2.2.2 改进的“任务型”机舱协作综合训练系统 |
2.3 轮机模拟器性能标准和评价研究 |
2.3.1 轮机模拟器效能评价体系和指标权重 |
2.3.2 基于云模型的评价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智能优化的机舱协作训练综合评价 |
3.1 机舱协作模拟训练智能评价概述 |
3.1.1 智能评价方法的一般流程 |
3.1.2 基于专家系统的评估知识库 |
3.2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3.2.1 遗传算法概述 |
3.2.2 机舱协作多重模糊综合评判 |
3.2.3 构造评估隶属函数库 |
3.2.4 基于熵权法的客观权重向量计算 |
3.2.5 基于遗传算法的权重优化 |
3.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浅层机器学习的机舱协作训练智能评价 |
4.1 浅层机器学习概述和理论基础 |
4.1.1 浅层机器学习概述 |
4.1.2 BP神经网络基本算法及其改进方法 |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智能评估方法 |
4.2.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评估模型 |
4.2.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评估模型的建模方法 |
4.2.3 神经网络的训练参数设置 |
4.2.4 神经网络的训练算法 |
4.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4.3.1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模糊综合评估结果 |
4.3.2 BP神经网络训练算法性能对比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机舱协作训练智能评价 |
5.1 深度学习概述和理论基础 |
5.1.1 深度学习概述 |
5.1.2 稀疏自动编码器 |
5.1.3 限制玻尔兹曼机 |
5.1.4 深度信念网络 |
5.2 基于稀疏自动编码器的智能评估方法 |
5.2.1 稀疏自动编码器评估模型 |
5.2.2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3 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智能评估方法 |
5.3.1 DBN评估模型的结构 |
5.3.2 评估模型的参数设置 |
5.3.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船员培训体系及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船舶背景下S公司船员知识更新培训研究[D]. 杜建功.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2]国际海事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 许民强. 大连海事大学, 2015(12)
- [3]中国船员发展战略规划设计与实施研究[J]. 彭宇,高德毅,黄常海,肖英杰,杨伟华. 中国软科学, 2015(09)
- [4]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和集对分析的海船船员适任性评价方法研究[D]. 欧阳. 大连海事大学, 2015(01)
- [5]基于船员满意度的HG公司培训中心船员培训体系研究[D]. 黄臣.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2)
- [6]船舶系泊系统的建模仿真与应用研究[D]. 蒋效彬.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7]我国海船船员考试考官培训体系研究[D]. 于后菊.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8]WH海事局船员适任管理研究[D]. 赛倩影.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9]A公司远洋高级船员培训质量评价研究[D]. 王宗盛.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3)
- [10]船舶机舱协作式模拟训练智能评价方法研究[D]. 段尊雷.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