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合成选择方法及其在黄河口研究中的应用

颜色合成选择方法及其在黄河口研究中的应用

一、彩色合成选择法及其在黄河入海口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鲍宽乐[1](2021)在《基于FY-3/MERSI数据全球陆表水体产品制作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气象卫星在进行环境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自开始研发至今51年以来为中国气象预报和自然灾害监测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一代的极轨卫星能够全天候开展全球范围内数据获取任务,对于及时开展全球变化研究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关于全球陆表水体提取工作的开展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率先利用风云卫星MERSI 250米分辨率数据进行全球陆表水体提取工作,对利用该卫星数据进行全球变化研究和其他系列产品制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论文以数据量极大、数据时间分辨率高、全球范围内分布的FY-3D/MERSI数据为基础。开展了基于MERSI数据的基本处理方法研究和对应的全球数据处理和生成实验。在研究遥感数据进行陆表水体信息提取的各种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MERSI数据基于自适应单波段阈值和自适应归一化水体指数阈值法的水体提取研究。重点对机器学习中集成方法的极限随机树(Extre Trees)、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自适应增强法(Adaboosting)和提升梯度随机树(Gradient Boosting)进行研究和水体提取实验。在对深度神经网络进行学习和模型改善后,采用该改进的方法开展全球范围水体样方的水体提取实验,利用2020年全球范围部分时间段数据,进行特定区域的水体提取,利用全年数据开展在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对应水体提取和分析实验。本论文进行的针对FY-3D/MERSI数据的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如下:(1)针对全球范围内不同气候区及地表覆盖类型,结合柯本气候区划分和30米全球陆表覆盖FROM-GLC数据开展了全球陆表水体提取实验样方的选定工作,共选取139个样方数据,在此基础上,对每个样方按照多个时间段进行数据的筛选,进一步开展逐个样方水体样本的采集,共计获取全球水体样本226689个,非水体样本760215个。(2)在利用多种水体提取方法进行实验的基础上,重点开展集成学习的四种机器学习方法研究,利用对应的模型评价指标开展对应的分析工作,并用各类模型对全球陆表水体提取样方进行提取。在对深度神经网络进行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搭建适宜于水体样本训练的DNN模型,并针对MERSI数据水体样本特征进行对应的改进和转换,开展全球样方的水体提取实验,各类方法进行结果对比和精度评价后,认为机器学习方法中极限随机树方法精度最高,达到98.71%,深度神经网络方法精度为97.68%,但对于部分细小流域的水体提取中效果最好。(3)基于风云基本处理和转换获取20天全球数据和全年中国南方长江流域MERSI数据后,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开展水体提取工作,获得2020年中国南方长江流域每月水体频数分布图,并进行对应的分析讨论。

张明慧[2](2020)在《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是恢复和改善砂质海岸带资源环境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国内外普遍关注。针对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外海岸整治修复工程技术研究进展和我国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技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命题——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论文采用现场调查/观测法、数值模拟法、遥感与GIS空间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方法,通过对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前、实施后的海岸带自然环境、海滩资源、景观生态、社会经济指标变化调查/监测与对比分析,从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的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方法、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方法、水动力水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方法、自然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整治修复效果评价方法四个方法研究建立了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体系。论文选取营口市月亮湾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和大连金石滩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进行应用实践研究,检验本文研究建立的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体系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在砂质海岸带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方法方面,研究建立了基于GIS空间评价单元的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技术框架,将海滩资源效果评价分化为沙滩资源效果评价和潮滩资源效果评价。在沙滩资源效果评价方面,遴选了沙滩面积指数、沙滩厚度指数、沙滩底质指数;在潮滩资源效果评价方面,遴选了潮滩侵淤指数、潮滩游乐指数、潮滩底质指数。研究构建了基于GIS技术的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方法,包括海滩综合养护指数及其沙滩养护指数和潮滩养护指数,沙滩养护指数包含沙滩面积指数、沙滩厚度指数和沙滩底质指数,潮滩养护指数包含潮滩游乐指数、潮滩侵淤指数和潮滩底质指数。营口月亮湾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和大连金石滩海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GIS技术的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方法可实现砂质海岸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的空间差异化评价,能详细反映砂质海岸带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的空间差异特征。在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方法方面,针对砂质海岸带以旅游休闲娱乐为导向的整治修复工程实施目标,借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研究建立了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景观格局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方法,构建了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技术框架,确定了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景观生态空间整理效果评价、景观生态保护与修复效果评价、景观生态格局优化效果评价和海滩资源恢复与养护效果评价。针对景观生态空间整理效果评价,研究构建了景观生态功能分区分析方法及景观主体度指数计算方法;针对景观生态保护与修复效果评价,构建并遴选了景观自然度指数和景观丰富度指数;针对景观格局优化效果评价,构建并遴选了景观变化度指数和景观破碎度指数;针对海滩资源恢复与养护效果评价,构建了沙滩面积指数和潮滩游乐指数。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和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可以较为清晰地反映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对海岸景观格局的改变程度,以此为基础构建的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技术方法,可详细反映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的景观生态效果,实现了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景观生态效果的宏观定量评价。在砂质海岸带水动力水环境整治效果评价方法方面,通过对比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前和实施后的海湾水动力环境变化特征,从涨落潮水动力过程变化和海湾水体交换周期变化2个方面确定了海岸带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思路。在涨落潮水动力过程变化评价方面,构建并遴选了落潮流速变化指数;在海湾水体交换周期变化评价方面,构建了海湾水体半交换变化率指标。在海湾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方面,研究建立了以海洋功能区划水环境质量要求为标准的海洋水环境污染指数和海洋水环境质量指数。对比分析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前和实施后的主要海洋水环境污染指数变化和海洋水环境质量指数变化,评价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的海湾水环境质量改善效果。营口月亮湾水动力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和大连金石滩近岸海域水动力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海岸带水动力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方法可以全面反映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的海湾水动力水环境效果。落潮流速变化指数可以反映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前和实施后潮汐水动力过程变化程度,间接揭示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对落潮流夹沙侵蚀过程的影响程度;水体半交换率可反映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前和实施后海湾内外水体交换过程变化程度,间接揭示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对海湾水体交换过程的影响程度;海湾水环境质量指数可以反映海岸带整修复工程实施前和实施后对海湾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类型及其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程度,间接揭示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对影响海湾水环境质量的最主要污染物浓度的改善效果。在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自然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果评价方法方面,将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研究构建了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目标层为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自然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综合评价结果;准则层分别为海岸带自然环境效果、景观生态效果、海滩资源效果、社会经济效果4个指标;因素层包括准则层自然环境效果的3个评价因素,景观生态效果的4个评价因素、海滩资源效果的3个评价因素,社会经济效果的3个评价因素共13个评价因素;指标层包括13个评价因素的17个评价指标。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应用研究和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可实现对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自然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效果的综合定量评价,为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主要创新点包括:(1)将砂质海岸带海滩资源效果评价划分为沙滩资源效果评价和潮滩资源效果评价,同时将沙滩资源和潮滩资源各划分为若干个空间评价单元,建立了基于GIS空间叠加分析技术的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海滩资源效果空间差异化多指标评价模型,弥补了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将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进行整体化评价的传统方法不足;(2)提出了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技术框架及其评价指标,包括景观主体度指数、景观自然度指数、景观丰富度指数、景观变化指数等,用于定量描述砂质海岸整治修复工程对海岸带景观生态的保护与修复效果,填补了该方面评价方法空白;(3)从海滩资源养护效果、景观生态修复效果、水动力水环境整治效果、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综合效果四个方面提出了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的定量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实现了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由简单对比分析向评价指标、评价模型的转变,充实和填补了我国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的缺失。

李云龙[3](2020)在《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变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河三角洲“由水而生、凭水扬名、借水而兴”,目前却处于“受制于水”的困局中。地表水体是该区域水资源的主要存储单元,是人类可利用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也是区域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还是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组成部分,关注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变迁及生态环境效应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众多学者针对不同区域的地表水体进行了多时间跨度的变迁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地表水体变迁和驱动状况的认识。然而已有研究或是对水体变迁的生态环境效应关注较少,或是关于水体变迁驱动力分析多停留在半定性半定量阶段。此外,由于地表水体的变迁和生态环境效应具有显着的区域差异,使得地表水体研究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本文以新生地理单元—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以地表水体为研究对象,以地表水体变迁规律揭示、水体变迁驱动力分析和水体变迁的生态环境效应(景观格局效应和生态系统服务效应)为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能够加深人们对于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变迁过程的认识,丰富三角洲地表水体变迁的理论体系,为黄河三角洲的水资源管理和水体布局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借鉴。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地表水体变迁及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进展、研究内容,技术路线、论文特色等内容。研究进展从水体提取、水体变迁、水体变迁驱动分析和水体变迁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梳理了前人研究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为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研究区概况介绍了黄河三角洲的边界与范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数据处理介绍了研究数据的格式及来源,并重点描述了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的提取过程。研究方法根据论文研究内容对各部分对应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主要方法包括:空间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网络结构分析法和功能价值法等。第三章为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变迁分析。该章从地表水体的总体变化、空间变化和地类转化角度分析了地表水体变迁规律。第四章为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动态变迁驱动力分析。本部分综合运用轨迹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根据不同水体类型,从面积增加和减少两个变化方向,进行地表水体动态变迁的驱动力分析。第五章为地表水体变迁的景观格局效应研究。通过构造地表水体网络,提取其网络结构特征指数,从整体水平和类型水平探究水体变迁对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影响。第六章为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效应研究。主要通过生态经济学方法,估算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服务功能价值,并分析其演化趋势。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研究主要结论,客观分析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探讨了可深化之处。主要结论如下:(1)1986-2016年黄河三角洲面状水体增加1121.2 km2,其中,盐田养殖池增加959.6 km2,是变化最大的面状水体。线状水体长度增加了9530 km,其中,沟渠长度增加了9525.8 km,是增幅最大的线状水体。地表水体构成由河流主导逐渐向河流、盐田养殖池共同主导,而后向盐田养殖池主导转化;30年间黄河干流区面状水体增长了391.9 km2,线状水体增长了2989 km。小清河区面状水体增加了340.5 km2,线状水体增长了3119.4 km。徒骇马颊河区面状水体增加388.9 km2,线状水体增长3416 km。地表水体组成结构表现出由区域间不平衡向均衡分布的变迁趋势;耕地及滩涂是河流主要的转化地类,坑塘的交换转移具有一定的阶段性,1998年前未利用地和耕地是坑塘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沼泽、水库和未利用地是减少的主要去向。1998年后盐田养殖池和建设用地与坑塘的互相转化成为主要交换形式。水库主要与坑塘、耕地、未利用地发生变迁,滩涂、未利用地和耕地是盐田养殖池主要的转化对象。(2)受限于社会经济数据统计的起始年份,地表水体的变迁驱动分析从1992年开始,以2004年为中间节点,分时段展开。结果显示:(1)河流与耕地的直接转化是河流变迁的主要形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未利用地储量是影响河流变迁的关键因素;(2)2004年前水库增长受到工业发展的诱导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双重作用。2004年后提供耕地灌溉用水成为水库增长的主要驱因;(3)2004年前工业用地侵占和农业用地整合是坑塘面积减少的主要影响因子,2004年后工业用地侵占坑塘面积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低经济水平下的耕地扩张引发的灌溉需求是坑塘面积增长的主要诱因;(4)盐田养殖池面积增长主要受高经济收益和工业原料需求的驱动;(5)引黄灌溉是研究区沟渠长度增加的主要原因。(3)从整体景观格局来看,1986年和2016年地表水体对黄河三角洲整体景观格局表现出显着的物理分割效应,地表水体变迁增大了黄河三角洲景观的斑块密度和破碎化程度。而1986-2016年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网络格局变迁对整体景观格局变迁表现出空间集聚效应和物理分割效应综合作用。地表水体在促使研究区斑块密度增加的同时,还降低了景观的复杂程度,增强了整体景观的优势度和斑块聚合度;从景观格局的类型水平来看,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变迁对耕地显示出空间集聚和物理分割两个方面的综合作用,对沼泽和未利用地显示出环境约束和物理分割两个方面的综合作用,对建设用地则显示出空间环境约束、物理割裂和空间吸引集聚综合效应。(4)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包括:水资源供给、物质生产、蓄洪调水、休闲旅游、生境维持、水质净化、淤积造陆7项;1986-2016间水资源供给价值增长32.16亿元,供给结构由以河流供给为主转换为以水库为主。物质生产、调蓄洪水、休闲旅游、生境维持和污染净化价值分别由6.33亿元、0.77亿元、0元、0.87亿元和0.39亿元增长至68.50亿元、1.26亿元、69.47亿元、4.89亿元、0.67亿元。淤积造陆价值下降明显,由19.05亿元下降至3.61亿元;30年间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服务功能总价值量增加了153.15亿元。水体核心服务功能变化显着,1986年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核心服务功能是水资源供给、淤积造陆、物质生产。2016年转变为美学功能、物质生产和水资源供给三项;地表水体的污染净化和调蓄洪水功能价值量有所增加,但在服务总价值中比重呈下降趋势,由0.73%和1.44%下降到0.61%和0.32%,地表水体的污染净化和洪水调蓄功能渐趋弱化和边缘化。

毕京鹏[4](2019)在《海岸线时空变迁遥感监测与分析 ——以泰国和马六甲海峡为例》文中指出20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全球至少70%的海滩长期处于被侵蚀的状态[1]。东南亚地区独特的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海洋状况等造就了多样的海陆格局,形成了丰富的海岸线资源,随着海岸带红树林、珊瑚礁等湿地保护以及养殖围塘、港口码头、人工岛等的多样开发活动,加之洪水、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海岸线受干扰和破坏的影响程度日益显着,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亟待发现和开展相关研究。本文以泰国和马六甲海峡两岸的海岸线为研究内容,建立了6类海岸线解译特征和位置界定标准,提出了 2种海岸线半自动化提取算法,获取了 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共计4期海岸线信息,从岸线的长度、类型及比例变化、变迁速率、分形维数、岸线多样性指数、海陆格局演变、典型区域岸线变迁驱动因素等方面分析了两个研究区近30年来海岸线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针对海岸线提取算法中近岸养殖塘等引起的碎斑块噪声和高分辨率图像语义信息的有效利用问题,分别建立了基于图像分割和数学形态学算子、以及基于面向对象和隶属规则的海岸线提取算法。两个提取方法分别实现了对碎斑块噪声的有效去除、地类对象的语义特征和隶属度规则的信息获取,实现了海岸线的自动化提取。与目视解译岸线相比,岸线位置分别在95%和85%的区域上具有一致性。(2)泰国海岸线时空变化规律:近30年(1990-2015年),泰国海岸线长度呈增长趋势,以7.24km/a的年平均变化速率增加了 180.987km,主要受“退渔还林”政策、养殖围塘、港口码头建设的人为因素和海洋潮汐运动、河口沉积环境、海湾红树林生长发育等自然因素两方面的影响。泰国北部曼谷湾、克拉地峡东岸、南部2府(北大年府、那拉提瓦府)区域为岸线变迁的主要区域。人工岸线集中分布于泰国东岸,主要表现为养殖围塘、港口码头、填海造陆等利用类型,1990-2015年内共增长180.036km。生物质岸线(红树林海岸为主)增加了 123.341km,集中分布在泰国西岸(如攀牙湾)。从分形维数来看,西岸的岸线曲折度较高,而泰国东岸岸线具有较好的延伸性。从岸线多样性来看,东岸海岸线类型丰富且岸线类型比例性较好(无单一岸线占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西岸海岸线类型单一(河口岸线和生物质岸线占据其主要部分)。(3)马六甲海峡海岸线时空变化规律:近30年(1990-2015年),马六甲海峡海岸线长度呈增长趋势,以4.51km/a的平均变化速率增加了 112.708km。马六甲海峡两岸生物质岸线和河口岸线分布最广,其次为人工岸线;其中人工岸线变化显着,1990-2015年共增长了 264.853km。马六甲海峡海岸的开发活动强度受限于两岸的地质条件,海峡东岸在岸线利用强度方面显着,表现为受围填海工程、港口建设、养殖塘发展等因素影响下的人工岸线增长,沿线城镇化水平较高;海峡西岸除此之外,红树林的发育、自然灾害侵蚀也是引起岸线摆动的重要因素。东岸变化速率较大处集中在港口码头区域,西岸则主要集中在自然因素驱动的河口岸线、生物质岸线分布区域。海峡东、西两岸岸线的分形维数、多样性指数差异性逐渐缩小,东岸的变化强度和速度大于西岸。本文探讨了东南亚两个研究区的海岸线时空变化规律、驱动因素和利用现状,可为认知海岸带规律、保护海洋生态多样性、促进海岸科学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宋德彬[5](2019)在《基于多源数据的黄渤海藻类灾害时空分布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黄海绿潮和渤海赤潮等海洋生态藻类灾害正日益对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及沿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遥感由于其成本低、监测范围广等优势已成为海洋藻类灾害的重要监测手段。本文开展基于GOCI数据的绿潮和赤潮时空变化监测,以弥补传统卫星影像时间分辨率不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应用GF-1、VIRRS、Ascat、科考船航次等多平台数据集,对藻类暴发的环境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完善了相关文献对藻类灾害暴发机制和相应对策的研究空白,为黄渤海绿潮和赤潮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NDVI算法对浒苔有良好的识别能力,GOCI波段对提取结果影响较大;GF-1精度优于GOCI,但数据可用性上弱于后者;浒苔日变化呈“M”型,聚集度呈倒“U”型,5月中下旬的盐城北部海域为浒苔最佳前置打捞区。(2)苏北紫菜养殖规模与浒苔暴发呈弱的正相关;海表温对浒苔生长繁殖起主导作用;南黄海东南季风是浒苔向西北方向漂移的重要驱动力,受地理阻隔而大量登陆形成生态灾害。(3)叶绿素阈值法在赤潮的提取上存在诸多限制,多波段比值法提取结果较好;近年来赤潮暴发次数相近,但总面积降低明显,59月份是高发时期;秦皇岛外海是赤潮暴发的集中区域,天津—唐山沿海是另一热点地区。(4)赤潮环境要素的克里金插值法准确度较高;渤海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莱州湾、渤海湾污染较严重,渤海中部及海峡环境状况较好;莱州湾缺少赤潮优势种,渤海湾要控制含磷废水的排放,辽东湾应与渤海湾联合整治入海径流,消除赤潮暴发的营养基础。论文的创新点:(1)首次提出以浒苔聚集度为指标,量化不同绿潮等级,实现前置打捞区最优化的时空选择;(2)通过构建一整套适宜的评价模型,首次实现渤海生态健康的空间化评价,为赤潮防治提供更直观的科学参考。

王孟瑶[6](2019)在《淮河洪泽湖段现代沉积物主要碎屑矿物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淮河地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是中国东部暖温带半湿润区与亚热带湿润区的自然界线。淮河虽为中型河流,但也向海输送了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其沉积物携带着源岩成因、流域状况、气候条件、沉积环境等众多信息,对长江乃至我国东部海区的物质贡献应受到关注。对淮河碎屑矿物特征进行研究,可建立有效的淮河源沉积物判别指标,解析长江三角洲形成过程,为我国东部陆架物质来源分析及入海沉积物的扩散输运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淮河沉积物特征研究较少,对碎屑矿物研究更是匮乏,未针对淮河与长江沉积物特征进行系统对比分析。本文通过野外采样获取淮河洪泽湖段(9件)、长江口(9件)具有代表性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分别运用筛析-沉降法、重液分离法、多粒级碎屑矿物鉴定法、电子探针法、ICP-OES和ICP-MS等方法,全面分析淮河现代沉积物粒度特征、碎屑矿物特征以及角闪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建立较为可靠的淮河源沉积物判别指标。通过与长江沉积物特征相比较,初步探索淮河对长江的贡献特征与两河端元指标。结果显示:(1)淮河沉积物平均粒径在1.546.37Φ之间,从中砂到细粉砂均有分布,以粉砂为主,大多样品分选性中等,呈正偏分布,跃移质特征明显;长江沉积物平均粒级介于3.146.25Φ,多为粉砂质沉积物,分选性也多为中等,以正偏为主。(2)矿物成分随粒度变化而变化,不同粒级分样中碎屑矿物种类及含量等特征不同,尤其体现在重矿物上,在<2.5Φ的粗粒级端,矿物种类少,密度小且片状、板状矿物富集,重矿物组合为云母+角闪石,特征矿物是褐铁矿;随着粒级变细,重矿物种类数增加,密度大、粒状或者自形性且稳定性较高的矿物富集,重矿物组合是角闪石+绿帘石+褐铁矿,特征矿物为石榴子石。因整体沉积物粗细不同导致淮河中不同粒级轻矿物颗粒含量及种类差异,整体粒级粗的一类沉积物中,云母含量少,石英含量高,长石含量次之;另一种整体粒级较细的沉积物中在<3Φ粒级云母含量达到接近100%,随粒级变细,云母含量呈断崖式下跌,石英含量随之急剧增高,占据主位,长石变化趋势与石英类似,含量较石英次之。(3)淮河鉴定出重矿物种类30余种,轻矿物9种。淮河重矿物含量为2.59%,相较长江(2.76%)略低。与长江相比,淮河闪石族和稳定类矿物含量较高,帘石族、云母族、辉石族及碳酸盐类矿物较低;淮河多粒级重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褐铁矿+石榴子石。淮河重矿物SM/UM值在0.1左右,轻矿物成熟度指数M>1,稳定性及风化程度比较弱。(4)通过淮河(136个)与长江(95个)单体角闪石地球化学元素对比分析,两河角闪石均属于钙质角闪石亚族,以镁角闪石为主。与长江相比,淮河的镁角闪石含量相对较低,浅闪石和镁钙闪石含量高是淮河特征,淮河中有较多含K、Na较高的韭闪石、铁韭闪石和镁绿钙闪石。淮河角闪石多来源于中酸性火成岩,其岩浆来源多数属于壳幔型,其变质成因的角闪石大部分属于中低压型变质成因。(5)通过淮河与长江群体角闪石地球化学元素对比分析,两河常量元素差异小,多数微量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含量差异大。长江两粒级中Sr、Mo、Cs、Th、U元素,淮河两粒级中Ba、Sr、Li、Ni、Cs、Pb、Th、U元素,极细砂粒级中长江与淮河Ba、Sr、Zr、Li、Mo、Hf、Tl、Th及U元素,粗粉砂粒级中长江与淮河的Ba、Sr、Zr、Li、Rb、Mo、Cs、Tl、Pb及U等元素相对标准偏差值很大。淮河极细砂粒级中角闪石稀土元素中LREE含量相对较高,淮河粗粉砂粒级轻稀土元素含量次之,淮河两粒级重稀土元素相似,且都高于长江。两河Eu元素出现负异常,其亏损程度由淮河极细砂粒级-淮河粗粉砂粒级-长江极细砂-长江粗粉砂依次加重。极细砂粒级中(La/Lu)N、(La/Yb)N、(La/Sm)N、La/Y比值可作为长江与淮河端元判别指标。

徐健[7](2018)在《鄱阳湖DOC和CDOM的特性、时空分布及其遥感监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溶解性有机碳(DOC)是水体中最大的有机碳储库,在碳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内陆河湖水中DOC和具有光衰减作用的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具有紧密的联系。DOC和CDOM都是地表水体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活跃因子。本论文围绕鄱阳湖动态变化和浑浊水体的复杂水环境特点,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开展了鄱阳湖DOC和CDOM特性、时空分布及其遥感监测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选取不同样区,利用定期定点采样检测和数据分析手段,以DOC浓度和CDOM吸收特征的研究为主线,对其DOC和CDOM的时空分布特征、相互关系、主要组成和来源以及潜在影响因素对DOC和CDOM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讨论,从而确定鄱阳湖DOC和CDOM特性、来源和时空分布规律;并结合卫星遥感技术,探究水面反射光谱与鄱阳湖复杂水体组分中CDOM的敏感关系,研究建立适合鄱阳湖水体特征的CDOM遥感反演模型,为鄱阳湖CDOM与DOC的动态监测提供基础。通过本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调查期间,鄱阳湖DOC浓度范围为1.34–7.22 mg/L,平均值为2.27±0.82mg/L;表征CDOM含量的355 nm吸收系数(ag(355))范围为0.91–7.97 m-1,平均值为2.77±0.97 m-1。鄱阳湖DOC和CDOM呈现出空间差异和季节差异: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出鄱阳湖周边湿地水域高于湖区开阔水域,南部湖区高于北部湖区,不同河流如修水和赣江的输入有明显差异;季节变化方面呈现出春夏季节高于秋冬季节;典型样区的对比分析揭示出水雨情要素和植被覆盖类型对鄱阳湖DOC和CDOM的空间异质性起到主要的影响作用。2.总体上鄱阳湖DOC与CDOM吸收系数存在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而且发现CDOM吸收系数在短波波段与DOC的相关关系尤为突出,并且随着波长的减小相关关系越强;在时空分布上鄱阳湖DOC与CDOM的关系也存在空间差异和季节差异。3.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分析,揭示出鄱阳湖CDOM分子量较高且大部分为芳香族成分,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对比河流输入的CDOM,湿地水域的CDOM具有较低的分子量和芳香族成分,内源对其也有着较大的贡献。4.利用水面现场实测反射光谱,通过悬浮泥沙(TSM)浓度区分清水和浑水,分别建立反演模型,能够提高CDOM遥感反演精度;689 nm与497 nm和767 nm与826 nm的遥感反射率比值分别对清澈水体(TSM<10 mg/L)和浑浊水体(TSM≥10mg/L)的ag(355)遥感信息提取最敏感并被分别用于建模,清水和浑水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0和0.73,验证的均方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13.2%和11.6%。5.对比卫星传感器Landsat-8影像,论证出Sentinel-2影像在应用于鄱阳湖CDOM监测中更具潜力和优势;基于Sentinel-2的B4/B2和B7/B8波段比值建模能分别有效地提取鄱阳湖清水和浑水中的CDOM。本研究对于揭示DOC和CDOM在内陆河流湖泊生态系统,尤其是在高动态水位变化的鄱阳湖典型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时空分布特征、迁移循环机理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方法。

王行汉[8](2018)在《基于遥感蒸散发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农业用水效率红线的主要指标,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效果的体现,对构建节水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全国农业用水的计量率总体不足,直接量测法和观测分析法对于灌区用水计量率的依赖较大,在考核期内较难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确定,导致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抓手。因此,探索新的技术手段,研究快速、准确的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方法,为更好的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分配提供技术支撑。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农业水资源的精准分配和调控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尝试利用遥感蒸散发技术,构建基于遥感的中国南方地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研究围绕如何利用遥感蒸散发方法计算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这一科学问题展开,逐层深入的对灌区种植结构提取、蒸散发计算方法的区域适应性优化、时间尺度拓展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提出了人机交互与面向对象相结合的灌区种植结构遥感空间解译的方法。通过对特征农作物的光谱、纹理、形状、植被指数等参数的耦合分析,构建了不同类型农作物的提取规则集,解决了研究区内不同地物类型光谱的反射峰、光谱形状基本一致,农作物之间存在较多的异物同谱现象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种植类型提出了不同层次下的不同尺度的遥感影像分割方法,解决了不同地物类型在遥感影像上尺度分割的差异性问题。研究中,采用了116个调查点的野外数据对种植结构解译结果的精度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获得的解译结果Kappa系数为0.82,解译结果精度非常高。(2)以传统的SEBAL遥感蒸散发模型为基础,结合中国南方地区的特点提出了采用多项式函数拟合干湿边的优化方式,改进了SEBAL模型中显热通量的计算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干湿边拟合方式稳定性强,模型计算结果更加精确,对拓展SEBAL模型的区域适用性具有重要意义。(3)针对遥感卫星影像的“瞬时性”问题,综合分析了目前常用的时间尺度拓展方法并结合观测灌区的基础数据条件,提出了采用正弦函数法进行时间尺度拓展,并将遥感反演结果与蒸渗仪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遥感反演的日蒸散发量均方根误差值较小,时间尺度拓展精度较高。(4)研究形成了一套基于遥感技术适应于中国南方地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并将其计算结果与传统的监测方法相比较,结果可信。该方法适用前景广阔,尤其对于监测条件落后、计量设施不足的大型灌区效果显着。

刘少杰[9](2018)在《风云中分辨率数据电磁干扰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受复杂的太空电磁环境和仪器内部噪声的影响,风云三号卫星中分辨率数据普遍存在异常数据块、随机值脉冲噪声和条带噪声等电磁干扰,严重影响MERSI影像在科研应用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推广,因此电磁干扰的检测是十分重要的。本论文就风云中分辨率数据电磁干扰检测方法开展研究工作,主要有:(1)分析电磁干扰产生机理和分布特性,归纳风云中分辨率数据的三类噪声:异常数据块、随机值脉冲噪声和条带噪声,建立数学模型,为电磁干扰检测提供理论依据。(2)针对异常数据块与正常数据有显着的分界线的特征,评估MERSI影像行或列差异均值,分别采用阈值法和边缘检测法检测异常数据块,并评价算法优劣。实验结果表明阈值法对跨度较大的异常数据块的检测效果优于边缘检测法,而边缘检测法能作为跨度较小的异常数据块的补充算法。(3)提出基于棋盘分割和影像低粗糙度区域选取的随机值脉冲噪声率评估法,评估MERSI影像的噪声率,为后续阈值选择提供理论支持;研究中值滤波结构、绝对差值排序、细节图像结构窗滤波等检测机制,并评价检测机制优劣。实验结果证明细节图像结构窗滤波能获得最好的随机值脉冲噪声检测效果,并客观准确地保护MERSI影像边缘结构和纹理信息。(4)研究直方图匹配法、矩匹配法及其改进法、傅里叶变换法和小波变换法等典型的条带噪声检测机制,其针对风云中分辨率数据周期性条带噪声在空间域和频率域的特点。实验对比分析电磁干扰检测效果和存在问题,结果表明基于均值补偿的矩匹配法在检测条带噪声的能力优于其它算法。本论文选择最优的算法分别将MERSI影像的异常数据块,随机值脉冲噪声和条带噪声检测出来,达到了检测风云中分辨率数据电磁干扰的目的,获得较好的检测效果,提高MERSI影像的反演产品的精度。

夏会娟[10](2018)在《辽河保护区景观动态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辽河流域位于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区域,降水和气温的改变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保护和恢复辽河干流生态环境,2010年辽宁省成立了辽河保护区,将河流两岸大堤之间的范围划为保护区,并对河道两侧500m范围内的区域实施以封育为主的生态恢复。为揭示河岸带生态恢复的生态效应,本文以辽河保护区为对象,利用“3S”技术、InVEST模型和野外调查等方法,研究了:(1)2000—2015年辽河保护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动态以及生态恢复初期3个典型河段NDVI的空间格局;(2)保护区成立前后景观格局的时空动态以及封育区景观格局随着生态恢复时间推移的演变;(3)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动态及其与景观格局的关系;(4)生态恢复初期河岸带植被和土壤的空间格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00—2015年辽河保护区NDVI持续增加;2000—2009年NDVI的年际增加主要发生在夏季,2010—2015年NDVI的年际增加主要发生在春季,春季NDVI增加有利于保护区防风固沙功能的提升。2000—2009年,耕作活动是影响NDVI时空动态的主要因素;2010—2015年,封育区自然恢复和小型人工湿地建设促进了NDVI的增加,大型人工湿地建设和人工牧草地对NDVI动态无显着影响。2.保护区成立后,景观格局先趋于破碎化,后随着生态恢复时间的推移,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弱。保护区成立前,景观类型以旱田为主,占总面积的36.17%;保护区成立后,景观类型以水域、芦苇型湿地、草地和旱田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24.15%、19.7%、17.45%和16.99%。以自然生态恢复为主的河段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强,以湿地恢复(坑塘湿地、牛轭湖湿地和自然湿地恢复)为主的河段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弱。廊道(河流、道路)和优势景观类型是影响景观格局的关键因素。3.保护区成立后,生态系统土壤保持、产水和水质净化功能增强,碳储存功能无明显变化;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封育区,支流汇入口湿地工程建设、湿地公园建设和大型牛轭湖湿地等人工恢复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也得到了提升。随着生态恢复时间的推移,上游河段的实际土壤侵蚀量减小了 31.93%,上游、中游和下游河段的产水量分别减小了 13.25%、4.62%和14.65%,中游和下游河段的碳储量分别增加了 18.49%和31.34%,上游河段的P输出量、P保持量、N输出量和N保持量分别减小了 29.72%、24.97%、20.42%和14.29%。斑块形状复杂性和斑块聚集度与土壤保持和水质净化功能显着相关。4.生态恢复初期河岸带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由河漫滩至阶地,草本植物生态型由水生、湿生向中生和旱生演替;河漫滩的优势种为芦苇和萎蒿,阶地的优势种为三裂叶豚草、萝藦、葎草、野大豆、野艾蒿和狗尾草;阶地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显着高于河漫滩;底质和堤岸稳定性显着影响河漫滩植物物种的空间分布,土壤含水量和人类活动显着影响阶地植物物种的空间分布。保护区河岸带土壤砂粒含量高(78.88%~96.52%),养分含量低。随着距河流距离的增加,土壤粉粒含量、有机碳(OC)、阳离子交换量(CEC)、总氮(TN)和碱解氮(AN)含量逐渐增加,砂粒含量逐渐减小;上游和中游河岸带土壤OC、CEC、TN和AN呈负空间自相关,下游的呈正空间自相关,海拔、距河流距离和距最近农田的距离显着影响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格局。

二、彩色合成选择法及其在黄河入海口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色合成选择法及其在黄河入海口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Y-3/MERSI数据全球陆表水体产品制作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水体提取研究与风云卫星数据利用现状
        1.2.1 水体提取方法
        1.2.2 水体提取产品
        1.2.3 风云卫星数据利用现状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之处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风云卫星MERSI数据处理
    2.1 风云系列卫星及MERSI数据介绍
    2.2 风云系列卫星MERSI数据产品研究
    2.3 风云MERSI数据获取与处理
        2.3.1 FY-3D/MERSI数据的获取
        2.3.2 FY-3D/MERSI数据预处理
        2.3.3 FY-3D MERSI数据其他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球陆表水体提取样本选取
    3.1 全球验证样方选定与数据获取
        3.1.1 柯本气候区划分
        3.1.2 高精度全球土地覆盖监测数据
        3.1.3 全球陆表水体区样方的选定
        3.1.4 全球样方MERSI数据获取
    3.2 风云卫星MERSI数据水体样本提取
        3.2.1 水体样本选定中的主要干扰及排除方法
        3.2.2 水体样本选择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体提取算法研究
    4.1 FY-3D/MERSI数据波谱特征
        4.1.1 水体数据波谱特征
        4.1.2 其他地物波谱特征
    4.2 单波段阈值法与水体指数提取方法研究
        4.2.1 单波段阈值法水体提取
        4.2.2 水体指数法水体提取
    4.3 机器学习方法水体提取研究
        4.3.1 ADABOOSTING
        4.3.2 EXTRETREES
        4.3.3 GRADIENTBOOSTING
        4.3.4 RANDOMFOREST
    4.4 深度神经网络(DNN)方法水体提取研究
        4.4.1 深度神经网络方法基本原理
        4.4.2 深度神经网络搭建
        4.4.3 基于MERSI数据的深度神经网络方法水体提取性能改进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陆表水体信息提取结果分析及应用
    5.1 水体提取结果
        5.1.1 基于单波段阈值法和水体指数法结果分析
        5.1.2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全球陆表水体提取结果分析
        5.1.3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方法全球陆表水体提取结果分析
    5.2 模型评价与精度验证
        5.2.1 机器学习模型评价
        5.2.2 深度学习模型评价
        5.2.3 精度验证
    5.3 FY-3D/MERSI数据全球陆表水体信息提取应用
        5.3.1 全球陆表水体信息产品
        5.3.2 非洲地区陆表水体信息提取
        5.3.3 中国南方地区陆表水体提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
    附录1-1 全球样方快视图1
    附录1-2 全球样方快视图2
    附录1-3 全球样方快视图3
    附录2-1 全球样方机器学习法结果快视图1
    附录2-2 全球样方机器学习法结果快视图2
    附录2-3 全球样方机器学习法结果快视图3
    附录3-1 全球样方DNN法结果快视图1
    附录3-2 全球样方DNN法结果快视图2
    附录3-3 全球样方DNN法结果快视图3
    附录4-1 2020年5月1 日-20 日全球陆表可观测水体1
    附录4-2 2020年5月1 日-20 日全球陆表可观测水体2
    附录4-3 2020年5月1 日-20 日全球陆表可观测水体3
    附录4-4 2020年5月1 日-20 日全球陆表可观测水体4
    附录5 全球陆表水体信息提取样方信息表

(2)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及其效果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技术方法研究进展
        1.2.2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1.2.3 我国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砂质海岸带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2.1 砂质海岸带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技术框架建立
    2.2 砂质海岸带沙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研究
        2.2.1 沙滩空间规模养护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2.2.2 沙滩体量养护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2.2.3 沙滩舒适度养护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2.3 砂质海岸带潮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研究
        2.3.1 潮滩适宜游乐区域规模养护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2.3.2 潮滩剖面形态养护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2.3.3 潮滩底质物质养护效果评价指标遴选
    2.4 基于GIS的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空间差异化评价方法
        2.4.1 GIS技术及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矢量数据
        2.4.2 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2.4.3 基于GIS的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模型建立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3.1 景观生态学主要理论与方法
    3.2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方法
        3.2.1 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数据
        3.2.2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类型划分
        3.2.3 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技术流程
    3.3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技术框架建立
    3.4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3.4.1 景观生态空间整理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3.4.2 景观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3.4.3 景观格局优化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3.4.4 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
    3.5 砂质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4 砂质海岸带海域水动力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4.1 近岸海域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方法
        4.1.1 近岸海域水文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数值模拟方法
        4.1.2 近岸海域水文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4.2 近岸海域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方法
        4.2.1 海洋水环境效果评价方法
        4.2.2 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与遴选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5.1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方法
        5.1.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起源
        5.1.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原理
        5.1.3 层次分析法及其计算过程
    5.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过程
        5.2.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步骤
        5.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过程
    5.3 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框架建立
        5.3.1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指标遴选
        5.3.2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指标层次框架建立
        5.3.3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指标量化方法
    5.4 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模糊评价模型建立
        5.4.1 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5.4.2 综合评价结果等级划分
    5.5 综合模糊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5.5.1 Satty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5.2 最大熵值法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5.3 模糊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6 讨论
    5.7 本章小结
6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
    6.1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概况
        6.1.1 营口月亮湾砂质海岸带概况
        6.1.2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6.1.3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技术方案概况
    6.2 营口月亮湾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6.2.1 营口月亮湾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监测
        6.2.2 营口月亮湾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6.3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
        6.3.1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
        6.3.2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总体评价
        6.3.3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空间整理效果评价
        6.3.4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6.3.5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景观格局优化效果评价
        6.3.6 营口月亮湾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6.3.7 结果讨论
    6.4 营口月亮湾海湾水动力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6.4.1 营口月亮湾海湾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6.4.2 营口月亮湾海湾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6.5 营口月亮湾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
        6.5.1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综合效果监测
        6.5.2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分析与指标赋值
        6.5.3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综合效果模糊评价计算
        6.5.4 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综合效果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6.5.5 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应用研究
    7.1 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概况
        7.1.1 大连金石滩砂质海岸带概况
        7.1.2 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概况
    7.2 大连金石滩海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7.2.1 海滩资源养护效果监测
        7.2.2 沙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7.2.3 潮滩资源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7.2.4 海滩综合养护工程效果评价
    7.3 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评价
        7.3.1 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
        7.3.2 海岸带景观生态修复工程总体效果分析
        7.3.3 景观生态空间整理效果评价
        7.3.4 景观生态保护与修复效果评价
        7.3.5 景观生态格局优化效果评价
        7.3.6 海滩资源养护效果评价
        7.3.7 结果讨论
    7.4 大连金石滩近岸海域水文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7.4.1 近岸海域水文水动力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7.4.2 近岸海域水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7.4.3 海滩底质环境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7.5 大连金石滩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综合评价
        7.5.1 综合评价指标监测与赋值
        7.5.2 综合效果模糊评价计算
        7.5.4 综合效果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7.5.5 结果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3)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变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地表水体提取研究现状
        1.3.2 地表水体变迁研究现状
        1.3.3 地表水体变迁驱动研究现状
        1.3.4 地表水体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现状
        1.3.5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位置和范围
        2.1.2 自然地理条件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影像解译
    2.3 研究方法
        2.3.1 地表水体变迁分析方法
        2.3.2 驱动力分析方法
        2.3.3 景观格局效应分析方法
        2.3.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量估算方法
第三章 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变迁特征
    3.1 地表水体变迁的总体特征
        3.1.1 地表水体面积与长度的总体变化
        3.1.2 地表水体组成结构的总体变化
    3.2 地表水体变迁的空间特征
        3.2.1 地表水体面积与长度的空间变化
        3.2.2 地表水体组成结构的空间变化
    3.3 地表水体与其他地类的转化特征
        3.3.1 河流转移特征
        3.3.2 坑塘转移特征
        3.3.3 水库转移特征
        3.3.4 盐田养殖池转移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变迁的驱动分析
    4.1 地表水体变迁指标体系构建
    4.2 地表水体变化轨迹构建
    4.3 1992-2004年地表水体变迁驱动分析
        4.3.1 河流变迁驱动分析
        4.3.2 水库变迁驱动分析
        4.3.3 盐田养殖池变迁驱动分析
        4.3.4 坑塘变迁驱动分析
        4.3.5 沟渠变迁驱动分析
    4.4 2004-2016年地表水体变迁驱动分析
        4.4.1 河流变迁驱动分析
        4.4.2 水库变迁驱动分析
        4.4.3 盐田养殖池变迁驱动分析
        4.4.4 坑塘变迁驱动分析
        4.4.5 沟渠变迁驱动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变迁的景观格局效应
    5.1 景观格局效应研究单元的确定
    5.2 地表水体网络结构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
    5.3 地表水体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变迁的景观格局效应
        5.3.1 地表水体变迁的整体水平景观格局效应
        5.3.2 地表水体变迁的类型水平景观格局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变迁的生态系统服务效应
    6.1 地表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
    6.2 地表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变化
        6.2.1 水资源供给价值
        6.2.2 物质生产价值
        6.2.3 调蓄洪水价值
        6.2.4 文化美学价值
        6.2.5 生境维持价值
        6.2.6 水质净化价值
        6.2.7 淤积造陆价值
    6.3 地表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及变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4)海岸线时空变迁遥感监测与分析 ——以泰国和马六甲海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篇章结构
2 研究区和数据源
    2.1 研究区
    2.2 数据源
    2.3 本章小结
3 海岸线提取算法和分析方法研究
    3.1 海岸线提取算法研究
    3.2 海岸线类型解译标志及界定
    3.3 海岸线提取精度验证
    3.4 海岸线分析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泰国海岸线时空变化分析
    4.1 泰国海岸线空间分布特征
    4.2 泰国海岸线类型构成特征
    4.3 岸线变化速率分析
    4.4 分形维数特征及其变化
    4.5 泰国典型海岸带区域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马六甲海峡海岸线时空变化分析
    5.1 海岸线空间分布特征
    5.2 海岸线的类型构成及演变特征
    5.3 变迁速率及分形维数特征
    5.4 海陆格局变化特征
    5.5 马六甲海峡典型海岸带区域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泰国和马六甲海峡研究区覆盖的主要遥感影像详细信息表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多源数据的黄渤海藻类灾害时空分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浒苔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1.2.2 浒苔的环境驱动力研究进展
        1.2.3 赤潮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1.2.4 赤潮的环境驱动力研究进展
    1.3 研究区概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数据源及数据处理
    2.1 卫星遥感数据
        2.1.1 GF-1 影像数据
        2.1.2 GOCI影像数据
        2.1.3 VIRRS影像数据
        2.1.4 Ascat风场数据
    2.2 科考船航次数据
    2.3 其他辅助验证数据
    2.4 数据处理软件
        2.4.1 ENVI
        2.4.2 GDPS
        2.4.3 HEG Tool
        2.4.4 ArcGIS
第3章 近五年黄海浒苔时空分布规律
    3.1 GOCI在浒苔提取中的算法研究
        3.1.1 不同GOCI绿潮算法的精度对比
        3.1.2 GOCI与 GF-1 提取结果的对比
    3.2 黄海浒苔面积变化及迁移路径分析
        3.2.1 浒苔面积及迁移路径的年际变化特征
        3.2.2 浒苔面积及迁移路径的日变化特征
    3.3 黄海浒苔聚集度变化及前置打捞区的选择
        3.3.1 浒苔聚集度变化
        3.3.2 浒苔前置打捞区的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海浒苔环境驱动力及对策研究
    4.1 辐射沙洲区绿潮藻来源研究
        4.1.1 辐射沙洲区紫菜养殖筏架的提取
        4.1.2 辐射沙洲区紫菜养殖筏架的时空变化
        4.1.3 辐射沙洲区紫菜养殖筏架对绿潮暴发的影响
    4.2 海洋温场对浒苔生长的影响
        4.2.1 研究区温场的时空变化
        4.2.2 温场对浒苔生长率的影响分析
    4.3 海洋风场对浒苔迁移的影响
        4.3.1 研究区风场对浒苔年际迁移的影响
        4.3.2 研究区风场对浒苔逐日迁移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五年渤海赤潮时空分布规律
    5.1 基于GOCI数据的渤海赤潮信息的提取
        5.1.1 叶绿素阈值分割法对赤潮信息的提取
        5.1.2 赤潮指数法对赤潮信息的提取
        5.1.3 不同提取算法的对比研究
    5.2 渤海赤潮的时空变化
        5.2.1 渤海赤潮的日变化
        5.2.2 渤海赤潮的年际变化
        5.2.3 渤海赤潮暴发热点区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渤海赤潮环境驱动力及对策研究
    6.1 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6.1.1 空间插值法对比研究
        6.1.2 评价指标权重体系
        6.1.3 指标体系的分级赋值
        6.1.4 综合生态健康指数
    6.2 渤海生态健康评价
        6.2.1 渤海各环境因子空间分布
        6.2.2 渤海整体生态健康状况
    6.3 渤海典型海湾的赤潮对策研究
        6.3.1 莱州湾赤潮对策研究
        6.3.2 渤海湾赤潮对策研究
        6.3.3 辽东湾赤潮对策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淮河洪泽湖段现代沉积物主要碎屑矿物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淮河流域概况
        2.1.1 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2.1.2 水文与泥沙特征
        2.1.3 流域地质背景
    2.2 长江流域概况
        2.2.1 自然地理概况
        2.2.2 水文与泥沙特征
        2.2.3 流域地质背景
第3章 样品来源及研究方法
    3.1 样品来源
    3.2 分析方法
        3.2.1 粒度分析
        3.2.2 矿物分离与鉴定
        3.2.3 单矿物分选
        3.2.4 角闪石群体地球化学分析
        3.2.5 角闪石单体地球化学分析
第4章 淮河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
    4.1 沉积物粒度频率变化特征
    4.2 沉积物粒度参数变化特征
    4.3 小结
第5章 淮河沉积物多粒级矿物特征分析
    5.1 多粒级重矿物含量与组成特征
        5.1.1 多粒级重矿物含量分布特征
        5.1.2 多粒级的重矿物组成特征
        5.1.3 主要重矿物含量在不同粒级中的分布特征
    5.2 轻矿物组成与分布
        5.2.1 多粒级的轻矿物组成特征
        5.2.2 多粒级的轻矿物含量特征
    5.3 多粒级矿物特征指数
        5.3.1 多粒级重矿物特征指数
        5.3.2 多粒级轻矿物特征指数
    5.4 小结
第6章 淮河角闪石单体矿物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6.1 角闪石矿物学特征
        6.1.1 角闪石晶体结构特征
        6.1.2 淮河不同粒级角闪石光学性质
        6.1.3 淮河角闪石分类特征
    6.2 淮河角闪石成因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淮河角闪石群体地球化学特征
    7.1 淮河角闪石常量元素特征
    7.2 淮河群体角闪石微量元素特征
        7.2.1 淮河极细砂粒级群体角闪石微量元素特征
        7.2.2 淮河粗粉砂粒级群体角闪石微量元素特征
    7.3 淮河角闪石稀土元素特征分析
        7.3.1 淮河极细砂粒级群体角闪石稀土元素特征
        7.3.2 淮河粗粉砂粒级群体角闪石稀土元素特征
    7.4 小结
第8章 淮河与长江沉积物特征对比分析
    8.1 淮河与长江沉积物粒度特征差异分析
    8.2 淮河与长江沉积物碎屑矿物特征差异分析
        8.2.1 淮河与长江沉积物重矿物特征对比分析
        8.2.2 淮河与长江沉积物轻矿物特征对比分析
    8.3 淮河与长江角闪石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分析
        8.3.1 淮河与长江单体角闪石特征分析
        8.3.2 淮河与长江群体角闪石特征分析
        8.3.2.1 淮河与长江群体角闪石常量元素特征分析
        8.3.2.2 淮河与长江群体角闪石微量元素特征分析
        8.3.2.3 淮河与长江群体角闪石稀土元素特征分析
    8.4 小结
第9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
    9.1 讨论
        9.1.1 不同粒级矿物含量及种类变化原因分析
        9.1.2 淮河沉积物物源判别意义
    9.2 结论
    9.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7)鄱阳湖DOC和CDOM的特性、时空分布及其遥感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DOC来源、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2 CDOM光学吸收特性、来源及其时空分布研究进展
        1.2.3 DOC和CDOM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实验、数据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野外采样实验
        2.2.1 野外采样区域、点位和时间
        2.2.2 野外样品采集与现场观测
    2.3 实验室样品测试
        2.3.1 实验仪器与试剂材料
        2.3.2 样品预处理
        2.3.3 DOC浓度测定
        2.3.4 CDOM参数测定
        2.3.5 其他水质参数测定
    2.4 数据处理
        2.4.1 数据分析与统计
        2.4.2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
3 鄱阳湖DOC和CDOM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1 鄱阳湖DOC和CDOM含量情况及其在世界范围比较
    3.2 鄱阳湖DOC和CDOM空间分布特征
        3.2.1 鄱阳湖丰水期大湖面DOC和CDOM空间分布
        3.2.2 鄱阳湖各典型样区DOC和CDOM的空间分布差异
        3.2.3 鄱阳湖周边湿地水域DOC和CDOM空间分布
    3.3 鄱阳湖DOC和CDOM季节变化规律
    3.4 鄱阳湖DOC和CDOM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和讨论
    3.5 小结
4 鄱阳湖DOC与CDOM的特性、相互关系和来源
    4.1 鄱阳湖CDOM光学吸收特性
        4.1.1 鄱阳湖丰水期大湖面CDOM光学吸收特性
        4.1.2 鄱阳湖典型样区CDOM光学吸收特性
        4.1.3 鄱阳湖周边湿地水域CDOM光学吸收特性
    4.2 鄱阳湖CDOM与DOC的关系
        4.2.1 鄱阳湖CDOM与DOC关系的整体状况
        4.2.2 鄱阳湖不同季节典型样区CDOM与DOC关系
    4.3 鄱阳湖CDOM组成与来源的分析和讨论
    4.4 小结
5 鄱阳湖CDOM的遥感监测模型
    5.1 水环境遥感技术原理及其应用于鄱阳湖CDOM监测的重要性
    5.2 鄱阳湖遥感实验观测及其结果
        5.2.1 遥感实验观测
        5.2.2 实测水质参数
        5.2.3 水面实测反射波谱特征
        5.2.4 卫星传感器的模拟波段的计算及其特征
    5.3 CDOM遥感反演模型
        5.3.1 反演模型建模和评估方法
        5.3.2 基于实测高光谱数据的CDOM反演模型
        5.3.3 基于模拟卫星波段的CDOM反演模型
    5.4 模型应用遥感影像实例
    5.5 反演模型光学机理及其应用于鄱阳湖可行性的分析和讨论
    5.6 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基于遥感蒸散发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研究进展
        1.2.2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框架结构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自然条件
        2.1.3 社会经济
        2.1.4 水文水资源
        2.1.5 农业灌溉用水水平
    2.2 数据源
        2.2.1 遥感数据
        2.2.2 气象数据
        2.2.3 蒸散发数据
        2.2.4 其他相关资料
    2.3 遥感数据预处理
        2.3.1 辐射定标
        2.3.2 大气校正
        2.3.3 几何校正
        2.3.4 彩色合成
        2.3.5 影像融合
3 基于遥感的灌区种植结构空间分析
    3.1 种植结构解译体系构建
        3.1.1 解译数据源选择
        3.1.2 解译体系建立
    3.2 种植结构解译方法
        3.2.1 光谱特征分析
        3.2.2 人机交互与面向对象相结合
    3.3 种植结构解译及精度验证
        3.3.1 种植结构解译
        3.3.2 精度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LST/NDVI特征空间干湿边构建方法改进
    4.1 传统LST/NDVI特征空间干湿边构建
    4.2 传统LST/NDVI特征空间干湿边构建方法改进
        4.2.1 改进的干湿边模型
        4.2.2 改进干湿边模型参数计算
    4.3 改进干湿边模型分析及精度评价
        4.3.1 NDVI与LST计算结果分析
        4.3.2 干湿边拟合及LST/NDVI特征空间构建
        4.3.3 精度评价分析
    4.4 基于改进的干湿边构建方法对SEBAL模型的改进
    4.5 本章小结
5 遥感蒸散发时间尺度拓展
    5.1 理论背景
    5.2 常用遥感蒸散发时间尺度拓展方法比较
        5.2.1 蒸发比法
        5.2.2 参考蒸发比法
        5.2.3 作物系数法
        5.2.4 冠层阻力法
        5.2.5 正弦函数法
    5.3 本研究中时间尺度拓展方法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遥感蒸散发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6.1 遥感蒸散发模型的建立及参数反演
        6.1.1 改进的SEBAL模型
        6.1.2 改进的SEBAL模型主要参数反演结果分析
    6.2 基于改进SEBAL模型的蒸散发量计算结果分析
    6.3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1.1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7.1.2 主要创新点
    7.2 研究中的不足和今后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情况
    1 参与科研项目
    2 发表论文
    3 专着
    4 所获奖励

(9)风云中分辨率数据电磁干扰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分辨率遥感的发展及现状
        1.2.2 电磁干扰检测的发展及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1.3.1 本论文主要工作
        1.3.2 本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电磁干扰的基础理论分析
    2.1 电磁干扰产生机理
    2.2 电磁干扰特性分析
        2.2.1 异常数据块特性分析
        2.2.2 随机值脉冲噪声特性分析
        2.2.3 条带噪声特性分析
    2.3 电磁干扰检测效果评价方法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异常数据块检测
    3.1 异常数据块检测算法
        3.1.1 阈值法
        3.1.2 直线检测法
    3.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随机值脉冲噪声检测
    4.1 噪声率估计
    4.2 随机值脉冲噪声检测算法
        4.2.1 中值滤波结构
        4.2.2 绝对差值排序
        4.2.3 细节图像结构窗滤波
    4.3 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条带噪声检测
    5.1 条带噪声的表现形式
    5.2 条带噪声检测算法
        5.2.1 直方图匹配
        5.2.2 矩匹配
        5.2.3 傅里叶频率域
        5.2.4 小波变换域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后续工作张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辽河保护区景观动态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河岸带植物群落演替
        1.2.2. 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1.2.3.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1.2.4. 3S技术在河岸带研究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辽河保护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生态环境状况
        2.1.3. 生态修复方案
    2.2. 研究方法
        2.2.1. 遥感影像获取和预处理
        2.2.2. NDVI数据获取
        2.2.3. 气象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2.2.4. 土地利用数据获取
        2.2.5. 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
        2.2.6. 环境因子获取
        2.2.7. 数据分析
3. 植被覆盖时空动态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MODIS NDVI的空间分布特征
        3.2.2. MODIS NDVI的时间变化趋势
        3.2.3. MODIS NDVI变化的驱动因素
        3.2.4. NDVI的空间统计方法
    3.3. 辽河保护区NDVI的时空动态
        3.3.1. 多年平均NDVI的空间分布特征
        3.3.2. NDVI的时间变化特征
        3.3.3. NDVI与气候的相关性
        3.3.4. 讨论
    3.4. 辽河保护区典型河段NDVI的空间格局
        3.4.1. 封育区NDVI的空间格局
        3.4.2. 半变异函数分析
        3.4.3. 空间自相关分析
        3.4.4. 讨论
    3.5. 小结
4. 景观格局时空动态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景观指数的选取
        4.2.3. 景观指数计算
    4.3. 辽河保护区成立前后景观格局动态
        4.3.1. 粒度效应分析
        4.3.2. 景观格局的时空动态
        4.3.3. 讨论
    4.4. 典型河段封育区景观格局时空动态
        4.4.1 粒度效应分析
        4.4.2. 封育区景观格局的时空动态
        4.4.3. 讨论
    4.5. 小结
5. 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动态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InVEST模型简介
        5.2.2. InVEST模型的适用性和敏感性分析
        5.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4.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5.3.2. 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趋势
        5.3.3. 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
    5.4. 讨论
    5.5. 小结
6. 生态恢复初期河岸带植被和土壤空间格局
    6.1. 河岸带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空间分布
        6.1.1. 植物群落结构
        6.1.2. 植物物种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6.1.3. 讨论
    6.2. 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格局
        6.2.1. 土壤理化性质的横向梯度变化
        6.2.2. 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环境因素
        6.2.3. 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自相关性
        6.2.4. 讨论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录

四、彩色合成选择法及其在黄河入海口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Y-3/MERSI数据全球陆表水体产品制作方法研究[D]. 鲍宽乐.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砂质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效果评价方法研究[D]. 张明慧.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3]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体变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 李云龙.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海岸线时空变迁遥感监测与分析 ——以泰国和马六甲海峡为例[D]. 毕京鹏.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5]基于多源数据的黄渤海藻类灾害时空分布及对策研究[D]. 宋德彬.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19(09)
  • [6]淮河洪泽湖段现代沉积物主要碎屑矿物特征研究[D]. 王孟瑶. 鲁东大学, 2019(12)
  • [7]鄱阳湖DOC和CDOM的特性、时空分布及其遥感监测[D]. 徐健.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1)
  • [8]基于遥感蒸散发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研究[D]. 王行汉.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风云中分辨率数据电磁干扰检测方法研究[D]. 刘少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10]辽河保护区景观动态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D]. 夏会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颜色合成选择方法及其在黄河口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