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BRAHAM LINCOLN(论文文献综述)
田雷[1](2015)在《释宪者林肯——在美国早期宪法史的叙事中“找回林肯”》文中认为林肯总统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宪法解释者,他对建国宪法的解释结束了纵贯美国早期宪法史上的路线之争,解决了1787年制宪者"合众为一",却未"定于一"的建国不彻底的问题,由此成为新宪法秩序的奠基人。回到内战这场宪法危机所规定的宪法解释场域,林肯认为联邦共同体是永续的,因此南部蓄奴州无权单方面退出;由国父们所开创的立宪共和国是一场试验,而共和国是否有能力对抗内部敌人而维持领土完整,将是由战争结果加以裁决的问题;林肯是宪法的"维护者、保护者和扞卫者",护宪的前提在于护国,因此"拯救联邦共同体"是林肯这位战时总统至高无上的目标。一方面我们要在早期宪法史中发现林肯。另一方面,林肯可以成为我们进入美国宪法史的一种方法,丰富我们对于这段"漫长"而又"拥挤"的美国早期宪法史的理解。
赵玉秀[2](2019)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 ——《神奇树屋—终于见到了亚伯拉罕·林肯总统!》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进入中国,为中国小读者呈现出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儿童文学的语言不仅要浅显易懂,还要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在这个过程中,高质量的译文对儿童文学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找到可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它们的影响力。本文是一篇研究儿童文学文本翻译的实践报告。本翻译项目的选材为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玛丽·波·奥斯本(Mary Pope Osborne)创作的《神奇树屋》(Magic Tree House)系列丛书第19册——《终于见到了亚伯拉罕·林肯总统!》(ABE Lincolnat Last!)。本实践报告以此文本的翻译为例,对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过程进行了分析。笔者分析了儿童文学文本的语言特征,并据此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尤其是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分析了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标准。同时通过阐述自身的翻译过程,论述了意译、增译、转换、分译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在该翻译项目中的应用,借此来吸引更多学者关注相关文本的研究,从而为孩子提供更高质量的儿童文学译本。
梅祖蓉[3](2017)在《“重塑美国”:林肯葛底斯堡演讲的政治智慧》文中提出葛底斯堡演讲是亚伯拉罕·林肯一次谋虑深远的演说,它表现出林肯不但要拯救联邦,还要拯救自由政体之原则的决心。将"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提升为"使这个国家得到自由的新生"的前提,这是令演说词成为美国人理解《独立宣言》不可或缺的文献的根本原因,也是内战后美国人的思想、政治与社会生活,何以得以重塑的重要因素之一。演说词精雕细琢,富于感染力,并且采用《圣经》中生、死、重生的宗教隐喻作为主题呈现方式,充分体现出林肯深沉的情感体验与政治智慧。
王金虎[4](2017)在《小勒鲁尼·班内特对林肯历史形象的塑造》文中研究表明如果一位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丰功伟绩的历史人物,遭到一位以揭穿历史谎言、揭示历史真相相标榜的所谓学者的肆意贬损,那么不仅对于这位历史人物有失公正,而且对于历史学界也是一种悲哀。在当代美国史学中,小勒鲁尼·班内特对亚伯拉罕·林肯的评判就是这种令人可悲之事。在美国历史上,林肯以其在奴隶制废除过程中做出的重大贡献而成为民众心目中的"伟大的解放者",职业历史学者普遍认定林肯持反奴隶制立场。可是班内特却标新立
白松旭[5](2019)在《美韩主流电影的基督教意识表现》文中研究说明美国强大的电影工业将自己的电影传遍世界,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观众都熟悉美国电影,而且美国电影还能够为不同喜好的观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类型,这使得许多国家在看到了美国电影在市场上和文化上的成功之后,都纷纷效仿美国电影的创作、传播和表达。另外不可否认的是,电影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和产物,它是观众意识形态的结晶,也是表达意识形态的最绚丽的途径。一个国家的电影能够为研究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提供重要的通道和资料。在众多受美国电影影响的国家中,韩国也不例外地从抵制美国电影转变为欢迎美国电影,并且在表达手法上也体现了美国的影子。美国的经典叙事方式流行于世,并且带有非常明显的基督教意识,这不仅因为美国有深厚的基督教文化,单从主流电影的叙事风格上看,也能够明显地看出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在美国主流影片中的存在。本文将基督教意识的影视表达归纳为三个基准:启示、悔改和因信称义,这三个基准是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也是基督教信徒普遍的信仰经历。美国如今发达的电影工业,也是从挫折和摸索中发展起来的,从大卫·格里菲斯掀起的电影制作新篇章,到阻碍发展的行业垄断;从针对道德危机的《海斯法典》,到促使百花齐放的评级制度,最后美国电影产业在基督教意识的表达上站稳了脚跟。韩国主流电影的叙事方式不仅也受美国影响,而且韩国主流电影也表达着一种特殊的基督教意识,是与美国的基督教意识截然相反的。排除韩国的小众电影,真正享誉国际的韩国电影无一例外地表达了韩国特色的基督教意识。如果说美国主流电影里的基督教意识是称义启示、悔改和因信称义的话,那么韩国则恰恰相反,表达了堕落启示、顽梗和因信堕落的特殊基督教意识。美韩两国主流电影在基督教意识上截然相反的表达倾向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以三个核心教义为标准,研究大量的美韩主流电影后,就能够确定这种现象是确实存在,而且普遍存在的。本文就是根据这样的特殊现象,论证美韩主流电影的两极化基督教意识表达与意识形态的引导关系。美韩两国运用来自于同样信仰的叙事方式,竟然能够出现两极化表达倾向,这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历史,更是因为历史塑造的意识形态,而了解意识形态对影视审美的导向,才具有影视美学的研究价值。美国和韩国在影视表达上的关系是基于电影和宗教两方面的原因,电影的流行化将美国和韩国的电影表现风格和观众的审美取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而两国的基督教背景才是主流电影呈现出相对的基督教意识表达的条件。美国是一个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家,至少开国先父们大都将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归荣耀给上帝。通过对美国的建国历史的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到,从美国的出生证《独立宣言》开始,到美国一直以来坚持不变的独特的价值观,都证明了基督教意识是美国意识形态的基础,美国的意识形态对至高者(对基督徒来说是上帝)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够如此坚持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美国信条。这种对至高者的认定的意识形态,导致了美国电影称义的审美倾向,也就呈现出了称义启示、悔改和因信称义的基督教意识。不论是故事片还是科幻片,这样的称义主题比比皆是,比如《楚门世界》、《宾虚》、《黑客帝国》等,叙事的步骤完全符合基督教核心教义:平凡的人因着不平凡的目的被启示、拣选,向着目标发展,过程中会受到阻碍、产生疑惑,但在关键的抉择中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向而悔改,最后得胜。这三部影片无不是各自类别当中的经典之作,但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称义的基督教意识,可见基督教意识在美国影视作品中的普遍表现。而在韩国,所谓的基督教电影似乎一直以来不断地出现在韩国市场上。的确,很多韩国电影里面不仅包含了基督教的元素、符号,而且以基督教元素作为故事主体、背景的影片也不少。但是稍有深入地研究就会发现,韩国电影里的基督教元素往往不能表达基督教的内涵,而更像是辅助韩国意识形态表达的符号。《薄荷糖》里的基督教完全没有洁净灵魂的能力;《亲切的金子》里的基督教就是个被人嘲笑的儿戏。还有很多没有基督教符号的影片也以同样的叙事方式传达着韩国特殊的基督教意识。韩国之所以能够逐渐趋向于表达特殊的基督教意识,直接原因在于基督教在韩国的复兴,引起了韩国传统意识形态足够的重视。韩国的传统意识形态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意识形态,儒家思想和很多外来文化不同,能够在韩国独领风骚。是因为儒家思想更加符合韩国人的意识形态,从“人能弘道”的共识来看就能理解儒家思想在韩国的兴盛。而不符合韩国传统观念的文化虽然能够在韩国生根发芽,但是必然会被韩国坚实的传统思想影响,基督教也不例外。基督教在韩国虽然经过艰难的传教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现代韩国的复兴也堪称奇迹,但是基督教仍然不是现代大韩民国的意识形态主导。更重要的一点是,基督教在韩国的复兴,在实用主义上所获得的帮助比较大。比如基督教在支持抗日和抗击独裁政权的民主化等运动中赢得了民心,使得韩国人逐渐对基督教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倾注了更多的盼望,这种实用性的因素在韩国基督徒的信仰动机和行为上表现了出来。如此来看,正面的基督教意识难以成为韩国影视审美取向的主导的原因便一目了然。美韩主流电影在基督教意识表达上的相反现象,以及两国不同的基督教根基对各自的影视表达的导向,还只是表面的因果关系,即神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引导出了称义的基督教意识,而人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引导出了堕落的特殊基督教意识。但是这种引导的根本原因和内容就必须要在意识形态的层面里得到,这就是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论证美韩主流电影的相反基督教意识表达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对美韩相反的基督教意识表达的因果关系的分析了解到神本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作用,两种意识形态的区别归结到了一点上,就是对至高者的认知。本文特指的神本主义思想就是以希伯来文明为代表的一神信仰的思想,也就是对至高的上帝持肯定态度的思想;而本文所指的人本主义思想就是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人本属性的观念,也就是至高者缺失的思想。将美韩两国的意识形态立场,通过以两希文明在关于至高者的对立态度为标准进行划定,便能清楚地得到神本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两个阵营。本文从苦难与拯救、相对或绝对的罪和称义或堕落的审美取向这三个主题,围绕至高者的态度,分析美韩主流电影的基督教意识表达和意识形态背景,论证了意识形态对美韩主流电影的基督教意识表达的导向作用。美国意识形态是存在至高者的神本主义意识形态,导致了美国主流电影无法回绝的称义意识的审美取向,也塑造了美国主流电影称义启示、悔改和因信称义的基督教意识表达。韩国意识形态是至高者缺失的人本主义意识形态,导致了韩国主流电影热衷于堕落意识的审美期待,造成了韩国主流电影堕落启示、顽梗和因信堕落的特殊基督教意识表达。
陈蕾[6](2019)在《《马丁·范·布伦总统传》(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马丁·范·布伦总统传》是一部介绍美国第八任总统—马丁·范·布伦的传记,全面讲述了范布伦总统拼搏和奋斗的一生。这部传记为我们研究范布伦,了解19世纪早期美国政治改革和运动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读者能够获益于以下三方面:(一)了解范布伦本人;(二)了解范布伦的党派思想及其实践,以及所在时期政党重组和政党思潮的变迁;(三)了解美国早期的历史。了解昨天的美国,可以更好地了解今天的美国。目前,该书是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范布伦总统的着作,译文在国内尚属首译。本次英译汉翻译实践原文选自《马丁·范·布伦总统传》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共10096字。翻译源文本以信息型为主,兼有表达型文本的特征。所以译者选用英国翻译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由于原文内容属于传记文学,其文体特征兼有纪实性和文学性,为了让读者更好的了解内容,译者采用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方法来指导翻译实践。两种翻译方法交互使用不仅可以保留源文本的语言特点,还能让译文得到目的语读者认可,以实现文化的交流与推广。在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中,译者先查阅了源文本的背景知识,对其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遇到了文化负载词翻译、长短句翻译、法律术语表达、政治术语表达、地名和人名的翻译以及逻辑关系处理等问题。在案例分析部分,译者根据文本分类翻译理论,采用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结合音译、补译,省译等翻译技巧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经过反复修改与推敲,译文质量基本能够达到委托方要求。最后对翻译实践进行总结,并对翻译实践中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
刘丁一[7](2019)在《历史人物研究的新路径——解读埃里克·方纳《烈火中的考验——亚伯拉罕·林肯与美国奴隶制》》文中研究说明囿于其各自的立场,不管是在美国史学界还是在中国史学界,学者们都对林肯究竟是"伟大的解放者"还是"中间派"进行过激烈的争议。在新社会史主导下的史学潮流中,从普罗大众的视角出发的研究改变了以往林肯研究的刻板和枯燥,而其立足点却往往付诸"今日多数人的道德法庭"。在适当借鉴新社会史研究方法的同时,埃里克·方纳的《烈火中的考验——亚伯拉罕·林肯与美国奴隶制》一书指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林肯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作者从林肯的政治使命进行分析,肯定了林肯在废除奴隶制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并且认为,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对林肯作静态的解读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种做法忽略了政治的基本属性和政治史研究的基本任务。
赵斯达[8](2013)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国公开课字幕翻译》文中研究说明英美大学视频公开课让中国求知者接触到世界顶尖的教育资源。不过,由于语言的障碍,这些视频公开课必须借助字幕才能为绝大部分中国观众所接受。不同于英美影视剧字幕翻译,视频公开课的字幕翻译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所提出的要求也高于影视剧字幕翻译。因此,视频公开课字幕翻译研究对于视频公开课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研究视频公开课字幕翻译,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个案研究法。在回顾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利用笔者在网易公开课部门实习的三个月之中收集到的公开课视频字幕校对材料对公开课字幕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进行归纳和分析,并针对发现的现象和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最后,为印证和补充在校对材料中发现的问题,本文选取了一部曾被新浪公开课和网易公开课各自独立翻译过的视频课程,从宏观上分析各类翻译现象和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第三章为理论依据,引入生态翻译学的核心论点,并结合公开课字幕翻译对论点进行初步分析。第四章为网易公开课字幕翻译活动,本章从网易公开课的运作模式出发,结合笔者在该部门工作经历,对收集到校对材料进行了整理并抽样,并对所抽取的校对材料进行归纳和分析,发现校对材料中反映的公开课字幕翻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第五章为公开课字幕翻译实例分析,本章选取一部曾被新浪公开课和网易公开课各自独立翻译过的字幕翻译视频成品进行研究,以印证第四章的研究成果,并从整体上对公开课字幕翻译进行研究。第六章为结论,本章总结本研究对公开课字幕翻译的启示,并集中提出提高公开课字幕翻译质量的策略。
刘文涛[9](2000)在《论林肯的政治蛰伏期》文中指出
周丽娟[10](2014)在《《简说林肯》(引言和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Lincol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是美国历史学家Allen C. Guelzo的作品,笔者选取了前两个章节进行翻译。翻译过程中的指导理论为Peter Newmark翻译类型学的文本分类理论、“交际翻译”策略,坚持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理论导向,强调信息传递的效果。本文属于信息文本类型,主要采用Newmark所提出的交际翻译策略。本报告首先通过概述原文的背景信息以及“VSI系列”丛书的特点和出版现状,说明了翻译任务的目标及意义和原作的一些情况,分析出原作的文本类型和语言风格。接着又对翻译过程进行了描述,简要梳理了笔者在完成整项翻译任务时所做的努力。报告的重点在于,将交际翻译的策略运用于案例分析,分别从词语和句子两个层面入手:在词义层面,主要采取三种翻译方法,即词类转化、增词和减词、词义具体化;在句子层面上,集中讨论了长难句的逻辑结构重组的问题,主要方法有顺序译法、逆序译法、拆分译法。最后再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难点反思,得出对于历史题材文本的翻译主要在于信息的传递,适宜采用交际翻译的策略。
二、ABRAHAM LINCOL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BRAHAM LINCOLN(论文提纲范文)
(1)释宪者林肯——在美国早期宪法史的叙事中“找回林肯”(论文提纲范文)
一、“找回林肯”:为什么与如何做? |
二、“两次建国”与早期宪法史的路线之争 |
三、林肯的联邦(共同体)观 |
(一)南部邦联的“州权学说” |
(二)林肯在总统就职演说中的回应 |
(三)解析林肯的联邦观 |
四、林肯的民主观 |
(一)从共和到民主 |
(二)有限多数决的原则 |
(三)民主的“致命缺陷” |
五、林肯的法治观 |
(一)守法者林肯 |
(二)违法者林肯 |
(三)在实践中的统一 |
六、“林肯”:一种进入美国宪法史的方法 |
(一)林肯的“三观”能合为一体吗? |
(二)以林肯为方法重审早期宪法史 |
(2)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 ——《神奇树屋—终于见到了亚伯拉罕·林肯总统!》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报告目的 |
1.2 报告意义 |
1.3 报告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翻译项目描述 |
2.1 项目背景 |
2.2 项目简介 |
2.3 项目意义 |
第三章 文本分析及翻译理论框架 |
3.1 儿童文学文本分析 |
3.1.1 儿童文学的定义 |
3.1.2 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
3.2 功能翻译理论 |
3.2.1 功能翻译理论的背景与发展 |
3.2.2 《终于见到了亚伯拉罕·林肯总统!》的文本类型 |
3.2.3 《终于见到了亚伯拉罕·林肯总统!》的翻译目的 |
3.2.4 《终于见到了亚伯拉罕·林肯总统!》的翻译标准 |
第四章 翻译过程描述 |
4.1 译前准备 |
4.1.1 翻译工具 |
4.1.2 项目规划 |
4.2 译中描述 |
4.3 译后审校 |
第五章 翻译案例分析 |
5.1 意译 |
5.2 增译 |
5.3 转换 |
5.4 分译 |
第六章 结语 |
6.1 翻译启示 |
6.2 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重塑美国”:林肯葛底斯堡演讲的政治智慧(论文提纲范文)
一、由致辞而演讲:葛底斯堡演讲的诞生 |
二、“自由的新生”:葛底斯堡演讲的主旨 |
三、“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葛底斯堡演讲之纲领 |
四、生、死、重生:葛底斯堡演讲之宗教隐喻 |
五、明晰而抽象的用辞:葛底斯堡演讲的政治智慧 |
结语 |
(5)美韩主流电影的基督教意识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三、相关文献资料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主流电影基督教意识概述 |
第一节 基督教意识在电影中的体现 |
一、圣经故事的世俗化改编 |
二、主流电影中的基督教意识 |
第二节 非主流的福音电影 |
一、有别于世俗价值观的福音 |
二、福音电影的实际效果 |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美韩相反基督教意识表达的历史原因 |
第一节 美国的建国与单一信仰 |
一、记在丰碑上的建国历史 |
二、美国基督教意识的现实表现 |
三、基督教意识的低谷 |
第二节 韩国顽强的人本主义思想 |
一、根深蒂固的人本主义土壤 |
二、基督教在韩国的现实影响 |
三、实用主义信仰特色 |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核心教义在电影中的表现 |
第一节 启示意识的表现 |
一、启示的教义本意 |
二、电影中称义与堕落的启示表现 |
第二节 悔改意识的表现 |
一、悔改的转折作用 |
二、电影中悔改与顽梗的表现 |
第三节 因信称义意识的表现 |
一、称义的信仰目的 |
二、称义与堕落的相反表现 |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主流电影的意识形态引导 |
第一节 美韩主流电影的审美立场 |
一、希腊神话中的“神” |
二、希伯来文明中的“神” |
三、希腊神话中的“人” |
四、希伯来文明中的“人” |
第二节 美韩主流电影中的苦难与拯救 |
一、韩国电影中的苦难 |
二、美国电影中的得胜启示 |
第三节 主流电影中的罪 |
一、韩国电影中相对的罪 |
二、美国电影中绝对的罪 |
第四节 称义与堕落的审美取向差异 |
一、韩国电影的堕落审美取向 |
二、美国电影的称义审美取向 |
本章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马丁·范·布伦总统传》(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Chapter Two Task Description |
2.1 Source Text Analysis |
2.1.1 Analysis of the Textual Structure of the Source Text |
2.1.2 Analysis of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the Source Text |
2.1.3 Analysis of the Lexical Structure of the Source Text |
2.2 Requirements from the Entrusting Party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Before Translation |
3.1.1 Preparation for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3.1.2 Translation Tools and Resources |
3.1.3 Choice and Analysis of Parallel Texts |
3.1.4 Translation Theory |
3.1.5 Translation Methods |
3.1.6 Translation Techniques |
3.1.7 Translation Plan |
3.1.8 Glossary of Terms |
3.2 While Translation |
3.2.1 Quality Control |
3.2.1.1 Self- revision |
3.2.1.2 Advisor-revision |
3.2.1.3 Modification by Using Network Resources |
3.2.2 Process Description |
3.3 After Translation |
3.3.1 Self-evaluation |
3.3.2 Peer Evaluation |
3.3.3 Evaluation from the Entrusting Party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4.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
4.1.1 Culturally-loaded Words |
4.1.2 Terminology |
4.1.3 Four-character words |
4.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al level |
4.2.1 Translation of short sentences |
4.2.2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
4.2.3 Translation of voice change |
4.3 The illustra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Unsolved problems and related reflection |
5.3 Implication for future work |
References |
Appendixs |
Appendix1:Glossary of Terms |
Appendix2:Parallel Texts |
Appendix3:Source Text |
Appendix4:Target Text |
Acknowledgements |
(7)历史人物研究的新路径——解读埃里克·方纳《烈火中的考验——亚伯拉罕·林肯与美国奴隶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林肯的多重面相 |
二作为一门政治艺术的“奴隶制” |
三政治、政治家和政治史 |
(8)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国公开课字幕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外国学者对影视翻译的研究 |
2.2 中国学者对影视翻译的研究 |
2.3 总结 |
第3章 生态翻译学与字幕翻译 |
3.1 生态翻译学概述 |
3.1.1 译者中心论 |
3.1.2 译者的适应机制和制约机制 |
3.2 生态翻译学的解释功能 |
3.3 生态翻译学研究成果 |
3.4 总结 |
第4章 网易公开课字幕翻译活动 |
4.1 网络公开课简介 |
4.2 网易公开课字幕翻译模式 |
4.2.1 公开课“翻译生态” |
4.2.2 网易公开课字幕翻译模式 |
4.3 字幕校对流程 |
4.4 字幕校对材料汇总 |
4.5 字幕校对材料抽样 |
4.6 公开课字幕校对材料分析 |
4.6.1 听辨错误 |
4.6.1.1 非英语词汇听辨错误 |
4.6.1.2 猜词错误 |
4.6.1.3 专业术语听辨错误 |
4.6.1.4 缺失内容听辨不明 |
4.6.2 翻译错误 |
4.6.2.1 与英文原意不合 |
4.6.2.2 隐喻习语翻译错误 |
4.6.2.3 术语翻译错误 |
4.6.2.4 表意正确,表达欠佳的翻译 |
4.6.2.5 过度翻译 |
4.6.3 字幕翻译对“翻译生态”的适应与选择 |
第5章 公开课字幕实例分析 |
5.1 关键词的翻译 |
5.2 字幕断句处理 |
5.3 直译与意译 |
5.4 逻辑关联 |
5.5 长句翻译 |
5.6 总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1:公开课名称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 2:笔者校对材料抽样表 |
附录 3:黄烨婷校对材料抽样表 |
附录 4:葛昱校对材料抽样表 |
附录 5:第五章案例文本视频截图 |
附件 |
(9)论林肯的政治蛰伏期(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一) 认真思索, 埋头苦读 |
(二) 全身心地投入律师工作 |
(三) 宗教情结日渐浓厚, 其宗教观基本定型 |
(四) 经历了人生中最严重的一次精神危机 |
三 |
(一) 关于反奴隶制度思想的形成问题 |
(二) 关于内战的目的问题 |
(三) 关于驾驭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和高超的领导艺术问题 |
(四) 关于如何处理南方战败者问题 |
(10)《简说林肯》(引言和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翻译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 |
1.2 任务目标及意义 |
1.3 原作介绍 |
1.3.1 作者简介 |
1.3.2 原作主要内容 |
1.3.3 原作语言分析 |
2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2 翻译过程 |
2.3 译后事项 |
3 案例分析 |
3.1 翻译实践中的理论指导 |
3.2 翻译技巧和方法总结 |
3.2.1 词层面的处理 |
3.2.2 长难句的处理 |
3.3 小结 |
4 翻译实践总结 |
4.1 翻译难点的反思 |
4.2 对今后学习工作的启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原文和译文) |
四、ABRAHAM LINCOLN(论文参考文献)
- [1]释宪者林肯——在美国早期宪法史的叙事中“找回林肯”[J]. 田雷.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5(03)
- [2]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 ——《神奇树屋—终于见到了亚伯拉罕·林肯总统!》翻译实践报告[D]. 赵玉秀.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3]“重塑美国”:林肯葛底斯堡演讲的政治智慧[J]. 梅祖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4]小勒鲁尼·班内特对林肯历史形象的塑造[J]. 王金虎. 史学月刊, 2017(09)
- [5]美韩主流电影的基督教意识表现[D]. 白松旭. 吉林大学, 2019(02)
- [6]《马丁·范·布伦总统传》(节选)英译汉实践报告[D]. 陈蕾.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7]历史人物研究的新路径——解读埃里克·方纳《烈火中的考验——亚伯拉罕·林肯与美国奴隶制》[J]. 刘丁一. 史学月刊, 2019(05)
- [8]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外国公开课字幕翻译[D]. 赵斯达.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3(09)
- [9]论林肯的政治蛰伏期[J]. 刘文涛. 世界历史, 2000(04)
- [10]《简说林肯》(引言和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D]. 周丽娟. 重庆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