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茵陈蒿的新利胆成分Capillarisin(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萍,邱小玉,刘烨,马国[1](2019)在《茵陈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茵陈Artemisiae Scopariae Herba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香豆素类、黄酮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等。除传统的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作用外,茵陈还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病毒、抗肿瘤、降血压、调血脂、抗骨质疏松、神经保护、调节代谢、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功效,其药理作用多样,机制复杂。综述茵陈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为茵陈及其制剂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王韵[2](2017)在《茵陈蒿汤网络药理学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茵陈蒿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由茵陈、栀子、大黄三味药材组成,是临床治疗湿热黄疸的名方。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茵陈蒿汤也具有治疗肝损伤、肝纤维化等保肝作用。然而,目前对于茵陈蒿汤化学物质基础和保肝作用机理的研究尚不全面。本课题以茵陈蒿汤化学物质组研究为基础,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初步探讨其保肝作用机制,并在网络药理学结果的指导下开展相关药材活性成分的体外、体内定量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茵陈蒿汤化学成分的快速鉴别:UHPLC-Q-TOF/MS是一种灵敏度高、定性能力强的液质联用技术,可在较短时间内对复杂体系进行快速分离和鉴定。本研究将这项技术应用于茵陈蒿汤水煎液中化学成分的快速鉴别。实验中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分离,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系统梯度洗脱,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质谱信息,对照已建立的茵陈蒿汤化学成分库进行数据分析,共鉴别得到茵陈蒿汤中140种化学成分,为下一步网络药理学研究奠定基础。二、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茵陈蒿汤“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本研究首先通过化学物质组学和文本挖掘方法,从茵陈蒿汤中筛选了18个代表性的保肝活性成分。然后,应用HTDocking Anti-Liver Fibrosis平台对这些化合物的潜在靶标进行预测,得到成分-靶标对信息。最后,采用可视化软件Cytoscape构建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的“成分-靶标”相互作用网络,推测茵陈蒿汤主要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抗氧化应激等方式发挥保肝作用。三、茵陈蒿汤的体外定量分析:大量研究表明茵陈蒿汤中的滨蒿内酯、儿茶素、绿原酸、东莨菪内酯、金丝桃苷、秦皮乙素、京尼平苷、槲皮素、京尼平、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均有保肝的功效。本研究采用HPLC-DAD技术,应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进行分离,乙腈-0.1%磷酸水溶液系统梯度洗脱,对茵陈蒿汤中14种化学成分进行含量测定。3批茵陈蒿汤中滨蒿内酯、儿茶素、绿原酸、东莨菪内酯、金丝桃苷、秦皮乙素、京尼平苷、槲皮素、京尼平、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14个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分别为0.1360.168、0.0800.104、0.4030.470、0.0080.009、0.0610.068、0.0200.027、0.2690.306、0.0360.048、0.0050.006、0.1220.164、0.0370.044、0.0300.037、0.0110.014、0.0070.010 mg·g-1。本章建立了一种便捷、通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可用于不同批次茵陈蒿汤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研究。四、茵陈蒿汤中8种成分在正常与急性肝损伤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研究:中药复方口服给药后,血浆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与治疗效果有直接关系,且疾病状态对药物的体内过程有显着影响。本研究基于UHPLC-MS/MS技术,建立了一种单次灌胃给药茵陈蒿汤后,大鼠血浆中滨蒿内酯、东莨菪内酯、京尼平苷、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8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正常和急性肝损伤大鼠灌胃给药茵陈蒿汤后的比较药动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疾病状态影响滨蒿内酯、京尼平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体内过程,对东莨菪内酯和大黄素没有显着影响。此研究为日后茵陈蒿汤的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明确了茵陈蒿汤的化学物质基础上,通过网络药理学构建“成分-靶标”网络,阐释茵陈蒿汤保肝作用机制。进一步采用HPLC-DAD方法对茵陈蒿汤中具有保肝作用的14个化合物进行体外定量研究,并建立了进入大鼠血浆中的8种成分的定量方法。通过构建急性肝损伤模型大鼠,比较研究茵陈蒿汤在正常和疾病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说明药物体内过程会受到肝损伤疾病的影响。本研究为茵陈蒿汤的质量控制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参考,也为中药复方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邱时,孙晖,张爱华,王喜军[3](2013)在《茵陈蒿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茵陈蒿汤源于汉代张仲景所着《伤寒论》一书,后世医家一直作治疗阳黄的首选方剂。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利肝胆为君;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并可退黄为臣;大黄通利大便,导热下行为佐。三药相配,使湿热之邪从二便排泄、湿去热除,则发黄自退。现代药理研究认为[1]茵陈蒿汤具有保肝利胆、
杨爱华[4](2013)在《茵陈蒿汤药效部位筛选及配伍机理初步研究》文中提出茵陈蒿汤始载于汉代张仲景所着《伤寒论》,由茵陈、栀子和大黄3味药组成,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为中医治疗湿热黄疸的经典名方。现代研究表明,茵陈蒿汤具有明显的保肝利胆、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等作用,在肝病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筛选该方保肝利胆的药效部位、研究其配伍机理,对研制开发质量可控、疗效确切、使用方便的创新中药,造福更多的肝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引用文献102篇,围绕茵陈蒿汤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效部位筛选及活性成分、配伍机理4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案设计。第二部分,实验研究。包括以下3个部分:一、茵陈蒿汤药效部位筛选1、茵陈蒿汤醇提与水提部位对小鼠、大鼠黄疸模型的药效比较茵陈、栀子、大黄按3:2:1比例混合,75%乙醇回流提取,药渣烘干后加水提取,分别得醇提部位和水提部位;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小鼠、大鼠胆汁淤积黄疸模型,分别对醇提部位和水提部位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动物模型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茵陈蒿汤醇提取部位及其药渣的水提取部位均存在保肝利胆的药效物质,提示此法不能有效分离该方的药效部位。2、茵陈蒿汤水提液不同极性部位对大鼠黄疸模型的药效比较改用水提醇沉法进行部位分离,即水煎煮提取得茵陈蒿汤水煎液,用不同浓度乙醇由低到高沉淀处理,分成20%、60%乙醇沉淀物及60%乙醇沉淀的上清液3个部位,采用ANIT诱导的大鼠胆汁淤积黄疸模型对这3个部位及水煎原液进行药效比较,结果表明,水煎液的60%乙醇沉淀的上清液部分显示了明显的药效,其余部位均无明显药效,提示该法可有效分离茵陈蒿汤保肝利胆的药效部位,水煎原液可能因某些成分含量偏高而产生一定肝毒性而部分抵消了药效作用。二、茵陈蒿汤配伍机理初步研究将茵陈蒿汤进行拆方组合,分为全方、茵陈+栀子、茵陈+大黄、栀子+大黄、茵陈、栀子、大黄共7种组合,以60%乙醇回流提取得各组合提取物,分别采用ANIT诱导的小鼠、大鼠胆汁淤积黄疸模型,对各组合提取物进行药效比较,结果表明:1、全方、大黄单用及全方撤茵陈或栀子对小鼠黄疸模型具有明显保肝利胆作用,茵陈单用或全方撤大黄作用不明显,栀子单用具有一定的肝毒性。2、全方、大黄单用及其与茵陈配伍对大鼠黄疸模型具有明显保肝利胆作用,茵陈、栀子单用及其配伍作用不明显,栀子和大黄配伍作用也不明显。以上两种模型的试验结果提示:与传统中医理论解释的茵陈蒿汤中茵陈为君药、大黄为佐药不同的是,我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大黄在茵陈蒿汤中发挥主要作用,栀子单用具有一定的肝毒性,较小剂量时栀子的毒性可被大黄抑制,较大剂量时栀子抵消大黄的药效,全方配伍可减毒增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三、药效部位中主要成分的HPLC初步分析建立了HPLC指纹图谱色谱条件,对筛选出的茵陈蒿汤药效部位中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标准品对照法鉴定了8个成分,其中没食子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来源于大黄,绿原酸和栀子苷来源于茵陈、栀子。
李玥[5](2018)在《茵陈色原酮通过调节A549细胞内hBVR的表达对A549细胞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茵陈色原酮和人胆绿素还原酶(hBVR)对于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的作用机制,以及茵陈色原酮是否可以通过调节hBVR对肺癌有作用,旨在说明茵陈色原酮通过对hBVR的调节作为肺癌治疗的新靶点。本实验的重点是培养A549细胞,开始传代造模。实验首先采用体外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茵陈色原酮对A549细胞的增殖活力影响。细胞免疫荧光法将人胆绿素还原酶在A549细胞中定位。Western blot测定给予一定浓度的茵陈色原酮后对于人胆绿素还原酶在A549细胞中表达的变化,确定二者之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沉默人胆绿素还原酶后对于抗凋亡蛋白bcl-2和相关凋亡蛋白如不活跃的caspase家族表达情况的影响,以及对ERK1/2通路的影响。将实验分组为分为四组:正常组、转染组、正常+ERK1/2通路抑制剂(U0126)组、转染+ERK1/2通路抑制剂(U0126)组。采用流式细胞术、TUNEL和线粒体膜电位实验方法检测沉默hBVR和抑制ERK1/2通路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沉默hBVR和加入ERK1/2通路抑制剂对A549细胞迁移的影响。MTT结果显示茵陈色原酮可以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的活力,在200μmol·L-1浓度时作用效果显着。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A549细胞中含有人胆绿素还原酶,并且给予茵陈色原酮可以降低人胆绿素还原酶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证明茵陈色原酮可以降低人胆绿素还原酶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也表明沉默人胆绿素还原酶后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凋亡蛋白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上调,而ERK1/2通路被抑制。流式细胞术、TUNEL和线粒体膜电位实验结果检测到沉默hBVR或加入ERK1/2通路抑制剂,A549细胞凋亡数目增加,正常A549细胞减少。并且发现,同时沉默hBVR和加入ERK1/2通路抑制剂时,A549细胞凋亡数目是最多的。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说明沉默hBVR的表达或加入ERK1/2通路抑制剂,A549细胞迁移被抑制。但同时沉默hBVR和加入ERK1/2通路抑制剂时,A549细胞迁移被抑制是最明显的。最后我们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茵陈色原酮可以抑制hBVR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也可以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同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发现,沉默hBVR的表达,可以促进A549细胞凋亡和抑制A549细胞迁移,而这个过程可能是通过抑制ERK1/2通路实现的。所以茵陈色原酮可能抑制A549细胞中hBVR的表达,从而对肺癌的发生发展起到治疗作用。
刘欢[6](2020)在《基于体内过程的茵陈蒿汤和祛湿化瘀方治疗肝病药效物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茵陈蒿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由茵陈、栀子、大黄三味中药组成,主治湿热黄疸,是中医临床上保肝利胆的常用方剂。祛湿化瘀方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的临床验方,主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由茵陈、栀子、虎杖、田基黄、姜黄五味中药组成。两个复方的药效已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中得到了验证,但由于药效成分不明确,使得复方的作用机制研究无法深入,也难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质控方法和质量标准。本文采用体内外结合的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研究策略,在对复方提取物及大鼠口服提取物后体内(门静脉血、肝脏及外周血等)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进行系统的定性定量分析及体内过程研究(包括体内代谢、药代动力学、靶组织分布等)基础上,锁定了在体内达到一定暴露量的主要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并通过细胞和动物模型进行活性筛选和药效验证,初步阐明了复方的主要药效成分群。同时,利用网络药理学手段对茵陈蒿汤和祛湿化瘀方中可进入体内的成分进行作用靶点和通路分析,初步建立起复方入体成分-靶点-疾病的作用网络,为深入研究两个方剂的作用机制提供线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茵陈蒿汤在正常大鼠和肝损伤大鼠中的代谢研究采用HPLC-Q-TOF-MS/MS技术对正常大鼠和四氯化碳诱导的肝损伤大鼠口服茵陈蒿汤后的门静脉血、肝脏和外周血样品进行定性分析,从代谢角度研究肝损伤状态是否会对茵陈蒿汤的体内代谢过程造成影响。从正常大鼠的含药门静脉血、肝脏和外周血样品中鉴定出10个原型成分,包括有机酸类化合物绿原酸和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木脂素酚类化合物4-羟基苯乙酮,香豆素类化合物东莨菪内酯,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和京尼平苷,单萜类化合物4-羟基-2,6,6-三甲基-1-环己烯羧酸和Jasminodiol,蒽醌类化合物大黄酸和大黄素。通过对六种结构类型的质谱裂解规律进行解析和归纳,从正常大鼠体内鉴定出26个茵陈蒿汤的代谢物,其中门静脉血中25个、肝脏中9个、外周血中22个。茵陈蒿汤在正常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包括水解、脱羧、脱羟基、氧化、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和硫酸酯化,其中69%的代谢物为葡萄糖醛酸化和硫酸酯化代谢物。肝损伤大鼠口服茵陈蒿汤后,体内的原型成分与正常大鼠一致,而代谢物略有差别。与正常大鼠体内的代谢物相比,从肝损伤大鼠的门静脉血中检测出27个代谢物,多出的2个代谢物为芦荟大黄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和大黄酚的硫酸酯。在肝损伤大鼠的肝脏中鉴定出7个代谢物,比正常大鼠少了2个(京尼平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和大黄酚葡萄糖苷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在肝损伤大鼠的外周血中鉴定出22个代谢物,数量与正常大鼠相同,但有3个代谢物结构不同,少了2个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脱羟基代谢物和1个京尼平的硫酸酯,同时多了2个蒽醌类二相代谢物(芦荟大黄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和大黄酚的硫酸酯)和1个咖啡酸的甲基酯。从上述定性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四氯化碳诱导的急性肝损伤仅对茵陈蒿汤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物的数量和部分结构产生了较小的影响,而并未改变进入体内的原型成分。2.茵陈蒿汤在正常大鼠和肝损伤大鼠中的药代动力学、肝组织分布及主要成分的肝保护活性研究在上述系统定性分析基础上,利用HPLC-QQQ-MS/MS方法对茵陈蒿汤提取物及体内(门静脉血、肝脏、外周血)的原型成分和一个代谢物(京尼平)进行了定量分析,其中五个原型成分和京尼平能够在生物样品中被准确定量,五个原型包括京尼平苷、绿原酸、大黄酸、4-羟基苯乙酮、大黄素。在茵陈蒿汤提取物中,京尼平苷的含量最高(以1计),其他成分含量顺序依次为绿原酸(0.47)、大黄酸(0.01)、4-羟基苯乙酮(0.01)和大黄素(0.001)。大鼠口服茵陈蒿汤后,京尼平苷也是体内多部位暴露量最高的成分,但是其他成分的体内暴露量与提取物的含量顺序并不一致。例如,提取物中含量第二位的绿原酸在门静脉血和外周血中暴露量仅排在第三位且低于京尼平苷暴露量的10%,在肝脏中未检测到。大黄酸在门静脉血、外周血和肝脏中的暴露量均排在第二位,但其在提取物中的含量仅为京尼平苷的1%,且大黄酸在外周血中的暴露量高于门静脉血,提示其他蒽醌类成分可能通过肝脏代谢转化为大黄酸。对比正常动物和肝损伤动物体内化合物的暴露量发现,四氯化碳诱导的肝损伤会导致肝脏中大黄酸、4-羟基苯乙酮和大黄素的的暴露量降低约50%(P<0.001),这表明肝损伤会对茵陈蒿汤中部分成分的靶器官暴露量产生显着影响。前述对茵陈蒿汤体内成分的定性分析表明,正常动物和肝损伤动物体内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的数量和种类差别不大,但定量分析显示部分成分在肝损伤动物体内尤其靶器官中的暴露量显着降低,提示对体内体外中药成分的研究不能只做定性,应定性定量同时进行,定性可以为定量奠定基础,但很多情况下定量往往更重要。对体内具有一定暴露量的六个成分进行细胞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六个化合物均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受损细胞的活力(P<0.01)及SOD水平(P<0.05),降低受损细胞的LDH水平(P<0.01);除了大黄素之外,其余五个化合物均可以显着降低受损细胞的AST和ALT水平(P<0.05)。在肝损伤大鼠模型上,体内暴露量最高的两个化合物京尼平苷和大黄酸均可以显着降低肝损伤大鼠的血清AST和ALT水平。以上结果表明,通过体内过程研究(尤其是体内多部位定量分析)锁定的京尼平苷和大黄酸两个化合物经细胞活性筛选和动物药效验证具有显着的抗肝损伤作用,初步确定为复方茵陈蒿汤主要的药效成分。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茵陈蒿汤的肝保护作用机制针对大鼠口服茵陈蒿汤后肝脏中检测到的6个原型成分及血中活性成分同时也是君药茵陈的质控成分绿原酸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建立了194个潜在作用靶点之间的PPI互作网络,并筛选出结点数最多的65个关键作用靶点。通过对这65个关键作用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发现,相关性最高的信号通路包括癌症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抵抗信号通路、乙型肝炎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等。其中,PI3K-Akt信号通路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以及肝纤维化等均有密切的关系,且京尼平苷、大黄素、大黄酸、东莨菪内酯、绿原酸五个化合物均可以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来发挥活性,提示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在茵陈蒿汤的肝保护活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祛湿化瘀方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大鼠体内外代谢研究利用HPLC-Q-TOF-MS/MS技术,从祛湿化瘀方水提物中鉴定出66个成分,主要包括有机酸类、环烯醚萜类、黄酮类、二苯乙烯类、蒽醌类和萘酚类等六种结构。在对主要原型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进行解析归纳基础上,对大鼠口服祛湿化瘀方提取物后的门静脉血、肝脏和外周血的原型和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共鉴定出14个原型成分,包括茵陈中的三个有机酸类化合物(绿原酸、4-羟基苯乙酮、对羟基苯甲酸),栀子中的两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京尼平龙胆双糖苷、京尼平苷),虎杖中的两个萘酚类化合物(决明酮硫酸酯)、两个二苯乙烯类化合物(虎杖苷、白藜芦醇)和四个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8-O-葡萄糖苷、大黄素等),以及田基黄中的一个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同时分析鉴定出34个代谢产物,二相代谢是其主要的代谢途径,同时羟基化和氢化分别是大黄素和白藜芦醇在体内最主要的一相代谢反应。此外,通过体外大鼠肠道菌代谢研究发现,绿原酸、环烯醚萜类糖苷、蒽醌类糖苷、二苯乙烯类糖苷、黄酮类糖苷等均可以在肠道菌的作用下快速水解,生成的代谢产物如咖啡酸、大黄素、白藜芦醇、槲皮素等也可以被继续代谢,表明肠道代谢在祛湿化瘀方的体内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上述研究明确了祛湿化瘀方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特征,并确定了复方中能够进入体内的14个原型成分以及主要的代谢物,为下一步定量分析提供了化学基础。5.小鼠单次及连续口服祛湿化瘀方的药代动力学、肝组织分布及抗NAFLD活性研究对祛湿化瘀方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六个主要成分的含量高低顺序为京尼平苷(以1计)、虎杖苷(0.29)、京尼平龙胆双糖苷(0.17)、大黄素-8-O-葡萄糖苷(0.15)、绿原酸(0.11)、槲皮苷(0.06),其余成分的含量均低于京尼平苷的5%。考虑到NAFLD药效模型常采用小鼠建立,同时需连续多次给药,因此采用小鼠研究单次及连续口服祛湿化瘀方后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和肝肾组织分布。不管是单次还是连续口服祛湿化瘀方提取物,小鼠的外周血、肝脏和肾脏中暴露量最高的均是京尼平苷。单次给药时,小鼠外周血中除京尼平苷以外的八个成分(虎杖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绿原酸、大黄素、白藜芦醇、4-羟基苯乙酮、京尼平、槲皮素)的暴露量总和仅为京尼平苷的5%;肝脏中暴露量最高的五个成分为京尼平苷(以1计)、白藜芦醇(0.24)、大黄素(0.11)、槲皮素(0.07)、虎杖苷(0.04);肾脏中暴露量最高的五个成分为京尼平苷(以1计)、京尼平龙胆双糖苷(0.03)、白藜芦醇(0.02)、大黄素(0.02)、4-羟基苯乙酮(0.01)。与单次给药相比,连续给药小鼠肝脏中白藜芦醇和槲皮素的暴露量分别显着下降了83%(P<0.01)和36%(P<0.05);肾脏中大黄素的暴露量提高了75%(P<0.01),白藜芦醇的暴露量则显着下降了58%(P<0.01),京尼平龙胆双糖苷、京尼平苷和京尼平的暴露量也有降低(P<0.05)。另外,连续多次给药对外周血和肝脏中白藜芦醇的药时曲线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导致其曲线中的双峰消失。综合以上结果发现,不管是单次给药还是连续多次给药祛湿化瘀方提取物后,小鼠体内特别是靶器官中暴露量较高的成分主要是京尼平苷、大黄素和白藜芦醇。京尼平苷本身在提取物中的含量是最高的,同时提取物中含量第三位的京尼平龙胆双糖苷也可以在体内转化成京尼平苷。大黄素和白藜芦醇在提取物中的含量很低,根据前述代谢研究结果,体内的这两个成分应该分别是由提取物中含量第四位的大黄素-8-O-葡萄糖苷和第二位的虎杖苷脱糖代谢生成的。综合考虑上述体内外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我们最终选择京尼平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虎杖苷、大黄素-8-O-葡萄糖苷和绿原酸五个成分配伍,在NAFLD小鼠模型上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这五个成分组合可显着降低NAFLD小鼠肝脏中的TG含量(P<0.01),抑制肝脏脂肪沉积和变性,同时具有一定的肝保护活性。6.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祛湿化瘀方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通过对祛湿化瘀方中进入体内的14个原型成分和一个主要活性代谢物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建立了祛湿化瘀方入体成分-作用靶点-NAFLD三者之间的系统网络,网络中的关键靶点包括PTGS2、CASP3、MMP1、EGFR、MAOB、TNF、MMP2和PTPN1。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祛湿化瘀方抗NAFLD的通路主要包括代谢疾病相关通路、癌症相关通路、病毒感染的肝脏疾病、系统免疫及信号转导相关通路。这些初步结果提示祛湿化瘀方治疗NAFLD的潜在作用靶点和通路,为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了部分线索。
王喜军,孙文军,孙晖,邹迪新,吕海涛,王萍,刘莲[7](2008)在《茵陈蒿汤不同配伍变化对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茵陈蒿汤配伍对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的影响。方法: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为理论基础,以UPLC-UV-Q-TOF/MS为核心技术,对茵陈蒿汤不同配伍的体外体内样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检测并鉴定了茵陈蒿汤大鼠血中移行成分21个;21个血中移行成分中有8个成分只有在茵陈蒿汤全方配伍的情况下才能被机体吸收,而这8个成分大都具有较强的保肝利胆活性。结论:方剂为"有制之师",并非药物间的简单加合,只有在科学配伍的前提下,才能使需要的有用成分优化吸收;同时运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可进行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冷静[8](2016)在《茵陈蒿汤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茵陈蒿汤源于汉代张仲景所着的《伤寒论》一书,由茵陈蒿、栀子、大黄3味中药组成,历代名医都将其作为治疗黄疽的首选良方[1],常用剂量为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该方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退黄之功效,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症见身热、面目周身黄如橘色、尿色黄赤、大便不畅、胸腹胀闷、口渴、苔黄腻、脉弦滑数者。随着中药的不断研究、开发及利用,茵陈蒿汤不仅在保护肝脏,改善其纤维化,利胆和心血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还在保护胰腺组织、解热、镇痛消炎等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又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活性和抗癌的作用,因此该方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茵陈蒿汤的相关研究建立了"体外化学→血清药物化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系统生物学"研究的研究体系[2]本文从茵陈蒿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综述,以便为科研工作者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张启伟,章育中[9](1986)在《滨蒿中利胆成分的含量测定》文中指出本文报道了用高效液相层析法分离、测定滨蒿中三种主要利胆成分(绿原酸、对羟基苯乙酮和6,7-二甲氧基香豆素)。固定相为Zorbax ODS(7μm),流动相A和B分别为2%冰醋酸水溶液和甲醇溶液。层析过程为:85%A+15%B洗脱15 min,然后在5 min内改变至60%A+40%B,再洗脱15 min。使用紫外检测器(274 nm)。外标法定量,结果由数据处理机计算。测定了滨蒿样品不同生长期和不同部位中三种利胆成分的含量。
董岩,王新芳,崔长军,付风刚[10](2008)在《茵陈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中药茵陈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茵陈蒿除具有保肝利胆作用外,还具有降血脂、增强免疫、抗肿瘤、细胞保护等作用,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
二、茵陈蒿的新利胆成分Capillarisi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茵陈蒿的新利胆成分Capillarisin(论文提纲范文)
(1)茵陈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利胆作用 |
2 保肝作用 |
3 解热、镇痛作用 |
4 抗炎作用 |
5 抗病毒作用 |
6 抗肿瘤作用 |
7 降血压作用 |
8 调血脂作用 |
9 预防AD作用 |
1 0 调节代谢作用 |
1 1 抗骨质疏松作用 |
1 2 神经保护作用 |
1 3 其他作用 |
1 4 展望 |
(2)茵陈蒿汤网络药理学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
(一)基于药代动力学的中药研究 |
(二)生物体生理状态对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三)基于疾病模型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
二、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研究 |
(一)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二)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复方研究 |
三、茵陈蒿汤的研究基础 |
四、课题研究思路及意义 |
(一)本课题研究内容 |
(二)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基于UHPLC-Q-TOF/MS技术的茵陈蒿汤化学物质组研究 |
一、引言 |
二、仪器与试药 |
(一)仪器 |
(二)试药 |
三、方法与结果 |
(一)分析条件 |
(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三)茵陈蒿汤化学成分数据库的建立 |
(四)UHPLC-Q-TOF/MS对茵陈蒿汤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鉴别 . |
四、讨论 |
(一)流动相的选择 |
(二)质谱条件的优化 |
(三)同分异构体的区分 |
五、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茵陈蒿汤保肝作用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一、引言 |
二、实验方法 |
(一)构建小分子化合物结构数据库及分子对接 |
(二)“成分-靶标”网络构建与分析 |
三、结果与讨论 |
(一)茵陈蒿汤代表性成分的筛选 |
(二)茵陈蒿汤小分子靶标的虚拟对接 |
(三)茵陈蒿汤“成分-靶标”网络构建 |
(四)茵陈蒿汤“成分-靶标”网络分析 |
(五)茵陈蒿汤保肝机制探讨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RP-HPLC法测定茵陈蒿汤中14种成分的含量 |
一、引言 |
二、仪器与试药 |
(一)仪器 |
(二)试药 |
三、方法与结果 |
(一)分析条件 |
(二)溶液的制备 |
(三)方法学考察 |
四、讨论 |
(一)提取方法的选择 |
(二)色谱条件的优化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正常和肝损伤状态下茵陈蒿汤中8种活性成分的药动学比较研究 |
一、引言 |
二、仪器与试药 |
(一)仪器 |
(二)试药 |
三、方法与结果 |
(一)分析方法 |
(二)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
(三)空白血浆样品的制备 |
(四)标准系列模拟血浆样品的制备 |
(五)质控样品的制备 |
(六)灌胃药材溶液的制备 |
(七)实验动物分组及急性肝损伤模型建立 |
(八)大鼠血浆样品收集 |
(九)血浆样品前处理 |
(十)方法学验证 |
(十一)数据处理 |
四、讨论 |
(一)分析条件的优化 |
(二)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
(三)药代动力学特征改变的机制探讨 |
五、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3)茵陈蒿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化学成分研究 |
1.茵陈蒿: |
2.栀子: |
3.大黄: |
二、体内成分的分析 |
三、药理作用研究 |
1.保肝利胆作用: |
2.茵陈蒿汤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3.抗炎镇痛作用: |
4.抑制肝细胞凋亡: |
5.抑制肝纤维化: |
6.降血脂、降血糖作用: |
7.其他: |
四、药代动力学及配伍规律研究 |
五、茵陈蒿汤临床应用研究 |
六、展望 |
(4)茵陈蒿汤药效部位筛选及配伍机理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本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
第一章 茵陈蒿汤现代研究进展 |
1 化学成分研究 |
1.1 茵陈 |
1.2 栀子 |
1.3 大黄 |
2 药理作用研究 |
2.1 利胆退黄作用 |
2.2 抗肝损伤作用 |
2.3 抗肝纤维化作用 |
2.4 其他作用 |
3 保肝利胆的药效部位筛选及活性成分研究 |
3.1 药效部位筛选 |
3.2 活性成分研究 |
4 配伍机理研究 |
4.1 基于成分变化的配伍机理研究 |
4.2 基于药理效应的配伍机理研究 |
4.3 基于药物代谢组学的配伍机理研究 |
5 思考与展望 |
第二章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案设计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三章 茵陈蒿汤药效部位筛选 |
第一节 茵陈蒿汤醇提部位及其药渣水提部位对小鼠黄疸模型的药效比较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二节 茵陈蒿汤醇提部位及其药渣水提部位对大鼠黄疸模型的药效比较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三节 茵陈蒿汤水提液不同极性部位对大鼠黄疸模型的药效比较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四章 茵陈蒿汤配伍机理研究 |
第一节 茵陈蒿汤不同拆方组合对小鼠黄疸模型的药效比较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二节 茵陈蒿汤不同拆方组合对大鼠黄疸模型的药效比较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第五章 茵陈蒿汤药效部位中主要成分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合讨论及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3 本课题的缺陷和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茵陈色原酮通过调节A549细胞内hBVR的表达对A549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肺癌的进展 |
1.2.1 肺癌的病因机制研究 |
1.3 茵陈色原酮的来源、化学、药理、临床研究进展 |
1.3.1 茵陈蒿 |
1.3.2 茵陈色原酮 |
1.3.3 茵陈色原酮药理作用 |
1.3.4 茵陈色原酮临床研究进展 |
1.4 胆绿素还原酶的研究进展 |
1.4.1 人胆绿素还原酶概述 |
1.5 肺癌与细胞凋亡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1.6.1 茵陈色原酮对A549细胞和人胆绿素还原酶的作用 |
1.6.2 人胆绿素还原酶对A549细胞的作用 |
1.7 课题来源 |
2 茵陈色原酮对A549细胞和人胆绿素还原酶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A549细胞来源 |
2.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MTT法 |
2.3.2 Western Blot方法 |
2.3.3 免疫荧光 |
2.3.4 统计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MTT法检测茵陈色原酮对A549细胞增殖的实验结果 |
2.4.2 免疫荧光将人胆绿素还原酶在A549细胞中定位 |
2.4.3 Western Blot检测hBVR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 |
2.5 本章小结 |
3 人胆绿素还原酶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2.1 细胞来源 |
3.2.2 实验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A549细胞培养和转染 |
3.3.2 实验分组 |
3.3.3 流式细胞仪实验 |
3.3.4 TUNEL实验 |
3.3.5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JC-1) |
3.3.6 Western Blot方法 |
3.3.7 划痕实验 |
3.3.8 Tanawwell实验 |
3.3.9 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Western Blot检测A549细胞中hBVR对凋亡蛋白和抗凋亡相关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2 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549细胞中hBVR对ERK1/2通路的影响 |
3.4.3 流式细胞术检测A549细胞凋亡实验结果 |
3.4.4 TUNEL实验检测A549细胞凋亡实验结果 |
3.4.5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A549细胞凋亡情况 |
3.4.6 划痕实验检测A549细胞迁移情况 |
3.4.7 Transwell检测A549细胞迁移情况 |
3.5 本章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体内过程的茵陈蒿汤和祛湿化瘀方治疗肝病药效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研究思路与方法 |
1.1.1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筛选方法 |
1.1.2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药效验证 |
1.1.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研究中的应用 |
1.2 茵陈蒿汤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3 祛湿化瘀方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4 本文立题依据及研究目标 |
第2章 茵陈蒿汤在正常大鼠和肝损伤大鼠中的代谢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过程 |
2.2.1 药材与试剂 |
2.2.2 仪器与分析条件 |
2.2.3 茵陈蒿汤提取物制备 |
2.2.4 动物实验 |
2.2.5 样品处理 |
2.2.6 数据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2.3.1 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损伤模型建立 |
2.3.2 正常大鼠和肝损伤大鼠口服茵陈蒿汤后体内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鉴定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3章 茵陈蒿汤在正常大鼠和肝损伤大鼠中的药代动力学及主要成分的肝保护活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茵陈蒿汤在正常大鼠和肝损伤大鼠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3.2.1 实验过程 |
3.2.2 实验结果 |
3.3 茵陈蒿汤主要成分的肝保护活性研究 |
3.3.1 实验过程 |
3.3.2 实验结果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茵陈蒿汤的肝保护作用机制 |
4.1 前言 |
4.2 实验过程 |
4.2.1 茵陈蒿汤潜在活性成分抗肝损伤的作用靶点分析 |
4.2.2 茵陈蒿汤潜在活性成分抗肝损伤作用靶点的互作网络分析 |
4.2.3 茵陈蒿汤潜在活性成分抗肝损伤的信号通路预测 |
4.3 实验结果 |
4.3.1 茵陈蒿汤潜在活性成分抗肝损伤的作用靶点和蛋白互作网络 |
4.3.2 茵陈蒿汤潜在活性成分抗肝损伤的通路分析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祛湿化瘀方主要成分及大鼠体内外代谢研究 |
5.1 前言 |
5.2 实验过程 |
5.2.1 药材与试剂 |
5.2.2 仪器与分析条件 |
5.2.3 祛湿化瘀方提取物的制备 |
5.2.4 动物实验 |
5.2.5 体外肠道菌代谢实验 |
5.2.6 样品处理 |
5.3 实验结果 |
5.3.1 祛湿化瘀方提取物成分分析 |
5.3.2 祛湿化瘀方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分析 |
5.3.3 祛湿化瘀方提取物在体外大鼠肠道菌孵育系统中的代谢分析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6章 祛湿化瘀方在C57小鼠中单次和连续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及主要成分抗NAFLD活性研究 |
6.1 前言 |
6.2 祛湿化瘀方在C57 小鼠中单次和连续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6.2.1 实验过程 |
6.2.2 实验结果 |
6.3 祛湿化瘀方主要成分的抗NAFLD活性研究 |
6.3.1 实验过程 |
6.3.2 实验结果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7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祛湿化瘀方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 |
7.1 前言 |
7.2 实验过程 |
7.3 实验结果 |
7.3.1 祛湿化瘀方入体成分治疗NAFLD的作用靶点 |
7.3.2 祛湿化瘀方治疗NAFLD的通路分析 |
7.4 小结与讨论 |
全文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茵陈蒿汤不同配伍变化对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供试品的制备 |
2.1.1 茵陈蒿汤不同配伍水煎液冻干粉的制备 |
2.1.2 体外分析样品溶液的制备 |
2.1.3 体内分析样品溶液的制备 |
2.2 分析条件 |
2.2.1 色谱条件 |
2.2.2 质谱条件 |
3 结果及讨论 |
3.1 茵陈蒿汤大鼠血中移行成份的确定 |
3.2 茵陈蒿汤配伍对其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的影响 |
4 结 论 |
(8)茵陈蒿汤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茵陈蒿汤的化学成分和煎煮方法 |
1.1 化学成分: |
1.1.1 茵陈蒿: |
1.1.2 栀子: |
1.1.3 大黄: |
1.2 体内成分分析 |
1.2.1 血液成分分析: |
1.2.2 尿液成分分析: |
1.3煎煮方法: |
2 药理作用研究 |
2.1 利胆作用: |
2.2 保肝作用: |
2.3 调节血脂、降血糖作用: |
2.4 对胰腺组织的保护作用: |
3 临床应用研究 |
3.1 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
3.2 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 |
(10)茵陈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1.1 茵陈蒿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
1.2 香豆素类[5] |
1.3 色原酮类[5] |
1.4 黄酮类 |
1.5 香豆酸及其他有机酸类[5] |
1.6 其它成分 |
2 药理研究 |
2.1 利胆作用 |
2.2 保肝作用 |
2.3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2.4 对免疫调节的作用[5] |
2.5 对消化道的作用 |
2.6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
2.7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
2.8 解热镇痛消炎作用 |
2.9 抗肿瘤作用 |
2.10 抗艾滋病作用 |
2.11 细胞保护作用 |
2.12 治疗皮肤疾病 |
2.13 治疗糖尿病 |
2.14 抗害虫 |
2.15 临床上茵陈复方的应用 |
3 小结 |
四、茵陈蒿的新利胆成分Capillarisin(论文参考文献)
- [1]茵陈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刘玉萍,邱小玉,刘烨,马国. 中草药, 2019(09)
- [2]茵陈蒿汤网络药理学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王韵.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1)
- [3]茵陈蒿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邱时,孙晖,张爱华,王喜军.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06)
- [4]茵陈蒿汤药效部位筛选及配伍机理初步研究[D]. 杨爱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5]茵陈色原酮通过调节A549细胞内hBVR的表达对A549细胞的影响[D]. 李玥.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8(12)
- [6]基于体内过程的茵陈蒿汤和祛湿化瘀方治疗肝病药效物质研究[D]. 刘欢.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20(07)
- [7]茵陈蒿汤不同配伍变化对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的影响[J]. 王喜军,孙文军,孙晖,邹迪新,吕海涛,王萍,刘莲. 中国天然药物, 2008(01)
- [8]茵陈蒿汤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展[J]. 冷静. 内蒙古中医药, 2016(07)
- [9]滨蒿中利胆成分的含量测定[J]. 张启伟,章育中. 药学学报, 1986(12)
- [10]茵陈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董岩,王新芳,崔长军,付风刚. 时珍国医国药,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