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找差距,订措施,加快步伐(论文文献综述)
陈士云[1](2019)在《推动工会资产实现品质提档升级的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会资产作为工会组织的宝贵财富和工运事业的重要支撑,是工会联系职工、服务职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加快资产管理创优步伐,推动工会资产配置优化、优势资源激活,是工会深化资产管理的长期任务和目标,需要各级工会组织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及创新等手段,推动工会资产使用效率、服务效能和经济效益等资产指标创优,形成具有高信息量、高利润率、高成长性的特色产业链条。
杨若萤[2](2017)在《中国西部电影美工风格流变研究》文中指出早期美国的诺尔曼·贝尔·盖迪斯将舞台形式的拱门撤掉,电影美工就开始冲破前排最佳位置视角的局限性。从《火车大劫案》内外场景展现不用环境到《茶花女》中同场景不同道具变换使用增强电影视觉效果,再到《党同伐异》中搭建实景城墙,电影美工可以说是完成了一次里程碑式的创作,为后期好莱坞电影美工创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后来,电影美工传入中国,适用于中国的戏剧影视行业。要求电影美工创作者必须结合影片主旨布置出真实的戏剧环境,通过对时代、地域、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塑造影片空间环境和人物性格。结合中国西部电影的发展和其影片的风格形态与表现内容,影像美工视野下关于西部电影的流变研究,以各个时期社会文化发展和影片标本的综合分析为切入点,力图将中国西部电影三十余年里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的电影美工特征和要素进行微观层次的考察,从而对电影所表现的文化进行具象的深描。本论文不单纯拘于西部电影发展过程的梳理总结,而是细致读解其作品的文化表象及艺术现象。借电影符号学、设计学理论、视觉艺术、美学等理论依据,将西部电影中人物形象塑造、道具使用、环境造型等放置于宏阔视野下寻怿其美工风格的流变轨迹。论文共分成以下六个部分介绍其美工创作流向,从而建立起中国西部电影美工风格流变的宏观理论框架。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国内外创作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水平,介绍本文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第二部分,对中国西部电影的理论建设进行梳理和总结,从时间界限、区域范畴、人民生活状态等方面对中国西部电影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全方面的详细的阐释。之后,追溯电影美工的发展史,从电影的道具、布景、服装造型等方面对电影美工进行深刻解读,在通过梳理电影美工所发挥的作用分析中国西部电影三个不同阶段的美工风格流变走向。第三部分,八十年代的西部电影美工风格。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西部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新影像叙事的美学追求都是影响电影美工创作风格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的《人生》、《老井》、《黄土地》、《野山》等电影不论在环境造型、道具使用还是人物形象设计方面都着重于电影本体意识的表现,创作出了艺术魅力与美学深度并存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九十年代中国西部电影的影像构建。第四部分,九十年代的西部电影美工风格。九十年代在电影语言上将环境造型作为电影的第一语言,在注重电影本质的前提下,将“影戏美学”真正发展成为“影像美学”。这部分以《秋菊打官司》、《双旗镇刀客》、《红河谷》、《炮打双灯》等电影的美工表现手法为例,探寻其在注重影片情节,回归传统叙事的前提下对像影片影像表意的继承与发展。第五部分,进入新时期的西部电影美工风格。进入新时期后,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扑面而来,西部电影也面临着更深刻的分化和转型,这一时期的美工风格分析主要分为两个时期。首先是回归平淡的新世纪伊始,不论是环境造型还是人物造型都以真实生活为出点发点,以回归现实为主。其次是学习借鉴好莱坞商业电影模式,西部电影的创作深入转型时期,分析其环境造型的多元化、人物服装的重要性以及道具在影片中的隐喻功能。第六部分,文章总结段落。通过掌握中国西部电影的概念以及电影美工相关定义,解读不同时期西部电影在美工设计方面的表现形式,以期对中国西部电影的美工风格设计研究提供资料且有所裨益。
韩秋月[3](2013)在《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使企业从产品经营、资本经营过渡到品牌经营,一个企业能否成为行业品牌企业,既表明其经济实力和市场地位,又反映其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2002年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实施以来,发电市场已经实现主体多元化,初步形成竞争格局。在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如何实施发电企业品牌战略,构建有特色的企业品牌,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企业外部环境出发,针对电力体制改革以来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研究分析国家关于品牌建设的--系列政策措施,阐明发电企业品牌建设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研究品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寻求适合我国发电企业品牌建设的理论依据,结合电力行业“产、供、销”同时完成的特殊性及其电力产品同质性,进一步论述我国发电企业品牌建设的实际意义。对我国企业品牌建设的现状,发电企业品牌建设的现状以及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国际)品牌建设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诊断,借鉴有关企业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采用战略态势分析法(SWOT)对中电国际品牌建设在市场环境下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进行总结。经过全面研究和分析,为了全方位提升中电国际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和美誉度,累积品牌无形资产,构筑竞争壁垒,实现品牌的持续经营,结合中电国际的实际,对品牌建设进行全面规划.较为详细地制定了中电国际品牌建设的行动方案,包括品牌建设的阶段目标,主要行动计划,品牌建设的步骤和品牌建设的重点要求。
方海兴[4](2010)在《1949至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清以来,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主义的日益腐朽,中国农村社会深陷日趋衰败的困境之中。如何挽救与振兴农村遂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继晚清兴农运动之后,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又掀起了一场由晏阳初、梁漱溟等知识分子主导的乡村建设运动,但其改良主义的性质决定它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亦非常重视中国的农民解放与农村发展的问题。秉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将工作的重心转向了农村。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础上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建设,从而创建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国统区农村的新民主主义的农村,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农村建设的历史新篇章。继承此前革命根据地农村建设的精神原则与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先是领导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彻底铲除了在中国农村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继而在紧接着开展的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创建了我国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和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此后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与组织保障。这一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过程,同时也是建国初期中国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与此同时,党和政府采取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以恢复发展因长年战争破坏而凋敝不堪的农村经济。在中国农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中国共产党就在带领中国人民起步进行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展开了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探索。由毛泽东主持起草、历时六个年头而完善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制定的一个完整规划。在该纲要的指导下,农业合作化完成之际的中国农村迅速掀起了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各项建设事业大发展的浪潮。1958年兴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重视农村建设的典型表现,也标志着党试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道路上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在以《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为指导开展的农业“大跃进”运动中,党和政府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来推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农村人民公社则直接成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组织形式,其深层次目的则是希望通过推动农村生产关系向更高级的集体所有制过渡以带来生产力的更大发展。然而,这种违背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以开展群众运动的方式推进农村建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主要是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中国农村从1959年起出现了严重困难的局面,从而铸成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次严重挫折。在严重困难面前,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大力纠正农村工作中已经察觉到的“左”倾错误。一方面努力调整带有空想色彩的人民公社体制向符合农村生产力实际和农民群众觉悟水平的现实回归;一方面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同时采取得力措施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减轻农民负担和继续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在此种种举措中,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从1962年起,随着党内以阶级斗争扩大化为主要特征的“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党在农村工作上的“左”倾错误也急剧发展起来,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的止常秩序因而一再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亦被逐步披上了阶级斗争的政治色彩而历经了更多的曲折。1949至1966年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全面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历史功绩。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时代条件的局限,也不可避免地有其失误和教训。认真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汲取其中的历史教训,可以为如今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历史的镜鉴。
尹林发[5](2010)在《八院多管齐下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文中认为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10年年度工作会议的各项要求,日前,集团公司各单位纷纷积极行动起来,认真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和有关领导讲话精神,并结合各单位实际工作,制定各项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确保全年任务和“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力争为“十?
张德斌[6](2007)在《以科学发展观为企业发展导航》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是鄂钢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明显加快的几年。鄂钢成功实现与武钢的联合重组,制定完成鄂钢"十一五" 发展规划,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步伐,加强企业管理和创新,企业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呈现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不可否认,鄂钢能够保持发展的态势,是因为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本刊编辑部[7](2007)在《降本增效的深层次潜力在哪里?》文中研究表明钢铁行业正式行文开展对标挖潜、降本增效已经8年,加上原来各企业自行开展的类似活动时间就更长了。所以有的人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对标挖潜,潜力已经挖得差不多了,再坚持下去也没有多少油水可挖了。这种观点肯定是不可取的,但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应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指出新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计财处[8](2007)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召开结对帮扶成员单位会议》文中研究说明近日,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召开结对帮扶成员单位工作会议。省国土资源厅、省旅游局、浙江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玉环县政府、温岭市泽国镇、温岭市新河镇、富阳市农办、富阳市高桥镇、富阳市受降镇等九个成员单位交流了去年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情况和今年的工作打算。王松林厅长代表组长单位全面总结了去年结对帮扶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部署了今年结对帮扶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他说,没有欠发达乡镇的小康就没有我省的全面小康,结对帮扶工作事关社会主义新农
徐黎明[9](2006)在《建立综合管理体系是加快企业发展的绿色通道》文中认为 众所周知,企业是一个依托管理体系保持其经营生产秩序,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益的经济实体。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决定着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经济运行质量又标志着管理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有什么样的管理体系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先进的管理方式创造先进的劳动生产率。所以,企业与国际接轨,最重要的是管理体系的接轨,企业最重要的改进是管理方式的改进。
徐国林[10](2006)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为一体化提供保障》文中研究指明
二、找差距,订措施,加快步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找差距,订措施,加快步伐(论文提纲范文)
(1)推动工会资产实现品质提档升级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推动工会资产管理的形势严峻 |
(一)服务行业的竞争压力日益突出 |
(二)资产运营的发展形势更加严峻 |
(三)工会资产的管理体制急需改进 |
二、实现资产品质升级对工会资产管理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
(一)推动资产品质提档升级是工会资产接轨市场的必然选择 |
(二)推动资产品质提档升级是工会资产改善现状的内在需要 |
(三)推动资产品质提档升级是工会资产强化保障的根本途径 |
三、推动工会资产实现品质提档升级需要统筹协调推进 |
(一)明确管理定位,彰显工会资产的鲜明特色 |
1. 创新发展理念,细化管理分工 |
2. 突出管理重点,推动业务创优 |
3. 调整工作布局,优化资产结构 |
(二)建立创优机制,提升工会资产的服务价值 |
1. 在制度系统性上,实行对标优化 |
2. 在管理规范化上,推动深化延伸 |
3. 在执行力强化上,突出管理创优 |
(三)创新管理体系,打造工会资产的优势品牌 |
1. 着眼于效率提升,推动体系更新、管理创新 |
2. 立足于盘活资产,推动资源共享、费用分担 |
3. 致力于打造品牌,推进技术集成、优势整合 |
(四)搭建资本平台,突显优化整合的规模效应 |
1. 实施资产分类管理 |
2. 建立多元化资产结构。 |
3. 加快资产扩张与运营步伐 |
(2)中国西部电影美工风格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理论依据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研究创新点 |
2 中国西部电影及电影美工的相关概念 |
2.1 西部概念及范畴 |
2.1.1 确立西部范畴 |
2.1.2 西部概念的提出 |
2.1.3 中国西部电影的准确定义 |
2.2 电影美工的相关概念 |
2.2.1 电影美工的历史追溯 |
2.2.2 电影美工的定义及构成内容 |
2.2.3 电影美工的作用 |
2.3 本章小结 |
3 80年代西部电影美工风格——以纪实性风格为主 |
3.1 纪实性美学与“物质现实的复现” |
3.2 环境造型的纪实表达 |
3.2.1 人与土地关系的纪实表达 |
3.2.2 个体与族群成长的纪实表达 |
3.3 电影道具的纪实风格体现 |
3.3.1 揭示影片主题 |
3.3.2 贯穿影片始终 |
3.4 人物形象设计的纪实化塑造 |
3.5 本章小结 |
4 90年代西部电影美工风格——追求写意的表达 |
4.1 情节叙述与造型表意相结合 |
4.1.1 画面构图的表意功能 |
4.1.2 影像呈现的表意功能 |
4.2 环境造型表意创新 |
4.2.1 利用视觉思维构图环境设计 |
4.2.2 设计舞台化的“假定场景” |
4.3 符合情节需求的服装造型 |
4.4 本章小结 |
5 新世纪以来西部电影的美工风格——重回纪实风格,注重其他隐喻的表达 |
5.1 新世纪伊始,回归平淡 |
5.1.1 环境造型回归现实 |
5.1.2 具有生活气息的道具使用 |
5.1.3 人物造型真实化 |
5.2 学习好莱坞,西部电影深入转型 |
5.2.1 环境造型多元化 |
5.2.2 富有隐喻功能的道具 |
5.2.3 人物服装的意象表达 |
5.3 破土而出的新生代导演群体 |
5.3.1 人生体验的纪实传达 |
5.3.2 环境造型的纪实表现 |
5.3.3 纪实化道具作用于剧情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文中所涉中国西部电影作品背景资料介绍 |
附录B:文中所涉中国西部电影作品国内外获奖情况介绍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品牌建设研究的意义 |
1.3 品牌管理理论综述 |
1.4 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
1.4.1 研究和解决的内容 |
1.4.2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第2章 品牌建设的相关理论 |
2.1 品牌的定义 |
2.2 品牌研究 |
2.3 品牌的本质特征 |
2.4 品牌的作用 |
2.5 适用电力企业品牌建设理论 |
2.5.1 基于顾客价值创造品牌理论 |
2.5.2 基于品牌识别品牌创建理论 |
2.5.3 基于愿景导向品牌理论 |
2.5.4 理论的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发电企业品牌建设的意义 |
3.1 有利于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
3.2 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3.3 有利于增加电力企业员工凝聚力和吸引力 |
3.4 有利于树立和维护发电企业良好声誉 |
3.5 有利于推进发电企业国际化发展 |
3.6 有利于整合发电资源形成规模优势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品牌建设现状分析及问题诊断 |
4.1 我国企业品牌建设现状分析 |
4.2 我国发电企业品牌建设现状分析 |
4.2.1 五大发电集团概况 |
4.2.2 五大发电集团品牌建设现状 |
4.2.3 五大发电集团品牌建设分析 |
4.3 中电国际品牌建设现状 |
4.3.1 中电国际企业简介 |
4.3.2 中电国际发展历程 |
4.3.3 中电国际企业文化 |
4.3.4 中电国际品牌建设进程 |
4.3.5 中电国际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
4.4 中电国际品牌建设的SWOT分析 |
4.4.1 机会分析 |
4.4.2 威胁分析 |
4.4.3 优势分析 |
4.4.4 劣势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品牌建设行动方案 |
5.1 中电国际品牌建设设想 |
5.1.1 品牌目标群体 |
5.1.2 品牌目标 |
5.2 中电国际品牌建设的重点 |
5.2.1 品牌战略是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 |
5.2.2 产品质量是推进品牌建设的关键 |
5.2.3 全员认同是推进品牌建设的保证 |
5.2.4 诚信建设是品牌建设的关键 |
5.2.5 品牌的公益性是提高品牌美誉度的加速器 |
5.2.6 品牌延伸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
5.3 中电国际品牌建设的行动计划 |
5.3.1 明确中电国际的产品理念和市场定位 |
5.3.2 制定市场营销详细可行的营销计划 |
5.3.3 构建品牌管理体系 |
5.3.4 制定有效品牌传播体系 |
5.3.5 建立预警机制,防范品牌风险 |
5.3.6 落实品牌建设各项保障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1949至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意义 |
1.2 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现状 |
1.2.1 相关文献资料 |
1.2.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学术创新及存在的不足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论文的主要创新及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建国以前中国农村建设回顾 |
2.1 晚清的兴农运动 |
2.2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
2.2.1 晏阳初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定县等地的乡村建设实验 |
2.2.2 梁漱溟和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菏泽等地的乡村建设实验 |
2.2.3 卢作孚在重庆北碚的"乡村现代化"建设实验 |
2.2.4 高阳和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无锡实验 |
2.2.5 黄炎培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徐公桥实验 |
2.2.6 陶行知的晓庄实验 |
2.2.7 中国国民党主持的乡村改进实验 |
2.3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农村建设问题的认识与探索 |
2.3.1 中国共产党早期对中国农村建设问题的认识与探索 |
2.3.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农村建设 |
第3章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 |
3.1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村彻底获得新生 |
3.1.1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准备 |
3.1.2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开展 |
3.1.3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
3.2 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 |
3.2.1 民主革命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对改造个体农业的设想 |
3.2.2 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出现的新情况 |
3.2.3 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 |
第4章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展开 |
4.1 建国初期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 |
4.1.1 关于保护与促进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 |
4.1.2 组织开展群众性的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工作 |
4.1.3 在农村组织开展爱国丰产运动 |
4.1.4 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
4.1.5 组织开展城乡物资交流 |
4.2 中共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规划 |
4.2.1 《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 |
4.2.2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 |
新农村的规划 |
4.3 农业合作化完成之际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
4.3.1 掀起农村生产生活各项事业建设的热潮 |
4.3.2 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 |
4.3.3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 |
4.3.4 整顿与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 |
第5章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曲折发展(上) |
5.1 农业大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次重大努力 |
5.1.1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与农业大跃进的兴起 |
5.1.2 农业大跃进运动中的农村建设工作 |
5.2 人民公社成为当时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组织形式 |
5.2.1 毛泽东拓荒早年的"新村主义"理想 |
5.2.2 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化 |
5.2.3 初期人民公社的特征 |
5.3 农村严重困难局面的出现 |
第6章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曲折发展(下) |
6.1 调整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向现实回归 |
6.1.1 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初步调整 |
6.1.2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调整 |
6.2 在战胜严重困难的过程中继续推进农村建设 |
6.2.1 清理劳动力,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充实农业生产第一线 |
6.2.2 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保护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
6.2.3 调整农产品征购政策,降低农业税率,减轻农民负担 |
6.2.4 进一步动员各行各业支援农村建设 |
6.2.5 继续推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项事业的建设 |
6.3 逐渐被纳入阶级斗争轨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6.3.1 党内农村政策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
6.3.2 农村"四清"运动的开展 |
6.3.3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初步开展 |
结语:1949至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成就、经验教训与现实启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找差距,订措施,加快步伐(论文参考文献)
- [1]推动工会资产实现品质提档升级的分析研究[J]. 陈士云. 山东工会论坛, 2019(04)
- [2]中国西部电影美工风格流变研究[D]. 杨若萤. 陕西科技大学, 2017(01)
- [3]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品牌建设研究[D]. 韩秋月.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4]1949至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 方海兴. 陕西师范大学, 2010(11)
- [5]八院多管齐下提高经济运行质量[N]. 尹林发. 中国航天报, 2010
- [6]以科学发展观为企业发展导航[A]. 张德斌. 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 2007
- [7]降本增效的深层次潜力在哪里?[J]. 本刊编辑部. 冶金财会, 2007(07)
- [8]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召开结对帮扶成员单位会议[J].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计财处. 浙江国土资源, 2007(05)
- [9]建立综合管理体系是加快企业发展的绿色通道[J]. 徐黎明. 船舶标准化与质量, 2006(06)
- [10]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为一体化提供保障[J]. 徐国林. 冶金企业文化,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