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形码:商品的身份证(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红,林元香,王倩,丁敏,王海岗,陈凌,高志军,王瑞云,乔治军[1](2022)在《基于高基元SSR构建黍稷种质资源的分子身份证》文中研究表明为快速鉴定黍稷(Panicum miliaceum)资源,建立大数据管理平台,为种质身份标识和溯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来源于4个生态栽培区的130份资源为材料,基于35个高基元SSR (四、五和六碱基重复各21、10和4个)构建分子身份证。结果表明, 35个标记中有30个扩增条带稳定,可用于分子身份证构建。30个标记共检出等位变异(Na)90个,平均为30个;有效等位变异(Ne)为2.3186~2.9982,平均为2.7607;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9158~1.0873,平均为1.047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Nei)为0.5687~0.6665,平均为0.6360;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5151~0.7898,平均为0.6966;观测杂合度(Ho)为0.5000~–0.8678,平均为0.7168;期望观测杂合度(He)为0.5710~0.6691,平均为0.6386。基于UPGMA聚类将材料划为3个类群(I、II、III),就山西省材料而言,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分别划归类群I和III,农家种在3个类群中均有分布。主成分分析将试材归为4类,聚类结果与其地理来源一致。基于最少标记区分最多种质的原则,剔除相似系数高的3个标记(RYW23、RYW49和RYW51),筛选其余27个标记,发现仅用17个标记组合(RYW35、RYW40、RYW37、RYW18、RYW30、RYW16、RYW20、RYW19、RYW8、RYW5、RYW3、RYW7、RYW1、RYW14、RYW9、RYW6和RYW10)可将全部材料区分。用ID Analysis 4.0、在线条形码生成器和二维码技术(http://barcode.cnaidc.com/app/html/bcgcode128.php和https://cli.im/)构建了130份资源的字符串、条形码和二维码DNA分子身份证。
常静静[2](2021)在《融合移动终端的表单信息快速采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利用表单进行信息采集的方式被人们广泛应用在各类办公场景中,且一些场合必须使用“纸质表单”,例如对于工业制造、建筑等传统企业,由于现场环境限制与信息化设备较少,纸质表单填写盖章仍是常态,另外一些内部的办公信息系统虽不面向公众,但却需要外部特定人员或部门进行信息盖章认证,故现阶段彻底实现无纸化办公并不现实。如今常见纸质表单信息系统录入方式一般通过人工或OCR方式,但这两种方式不仅速度慢且错误率较高。为了解决这一实际应用中的痛点,本文提出一种将二维码技术应用于信息快速采集的思路,并融合智能移动终端开发了一套完整的表单信息快速采集系统。系统是一个由信息填写、信息识读与审核入库三部分构成的闭环结构。系统综合使用C++、Java、My SQL等多种技术开发,首先解析配置文件自动生成GUI得到定制化PC端程序进行离线信息填写并将信息编码,并打印尾页附于二维码的纸质表单;紧接着的信息识读部分则以移动智能终端作为载体,由Android端实现二维码解码和信息提交入库功能;最后的审核入库环节在Web端上基于Java EE完成,包括了权限管理和审核确认等功能。本文开发的表单信息快速录入系统结构简单,流程完整,使用方便,能满足了特定场合下离线表单的应用需求,也为表单与二维码的结合运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郭梦月[3](2021)在《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中草药鉴定、分子系统学及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以鹅绒藤属、淫羊藿属、麦冬、酸枣仁等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医疗保健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临床治疗和防控中,中医药贡献了重要力量,进一步提升了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然而,中药混淆掺伪现象和质量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削弱了消费者对中医药的信任度。近年来,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子鉴定技术,在中药真伪鉴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DNA迷你条形码(DNA mini-barcode)、超级条形码(super barcode/ultrabarcoding)和 DNA 宏条形码(DNA metabarcoding)等新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拓宽了 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不仅为监测中药材加工品的真伪和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复杂类群的系统进化分析及中药污染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以DNA条形码技术为核心,对其在中草药真伪鉴定、分子系统学和污染真菌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应用ITS2条形码鉴别鹅绒藤属(Cynanchum)药用物种。基于特定遗传差异、BLAST1、邻接(neighbor-joining,NJ)树、最大似然(maximum-likelihood,ML)树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等方法评估ITS2条形码对17种鹅绒藤属药用植物的鉴定能力。结果表明,鹅绒藤属物种的种内遗传差异小于种间遗传差异。BLAST1和最近距离法(nearestdistance)分析表明ITS2在种水平的鉴定效率为90.8%和87.4%。NJ树和ML树也证实了 ITS2对鹅绒藤属物种鉴别的适用性。同时,发现一个稳定的SNP位点可将徐长卿C.paniculatum和白薇C.atratum进行准确区分。此外,收集鹅绒藤属3种常用中药商品药材64份,并评估了 ITS2条形码对其进行真伪鉴定的能力。结果表明中药材白薇存在潜在的安全问题,检测的11个样品都是混伪品。ITS2条形码可有效鉴别鹅绒藤属药用物种,大大提高了该属药材的鉴定效率和准确性。2.应用DNA迷你条形码技术开发中药麦冬的“分子身份证”(nucleotide signature),调查市售麦冬药材及其中成药的真伪。基于沿阶草属Ophiopogon和山麦冬属Liriope 39个物种和4个变种的255条ITS2序列开发麦冬“分子身份证”,发现一段麦冬所特有的69bp短片段可有效区分麦冬与其他物种。基于该“分子身份证”对17份麦冬商品药材和8批含麦冬的中成药进行真伪调查。结果表明17份麦冬商品药材中有2份鉴定为混伪品山麦冬,在8批中成药中没有发现掺假成分。本研究新开发的“分子身份证”可有效鉴定麦冬药材及其中成药,有助于中草药市场加工产品的真伪鉴定、质量控制和监督。3.以叶绿体基因组作为超级条形码,对淫羊藿属(Epimedium)的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进行研究。基于淫羊藿属32个物种的45条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属下分类评估、分歧时间估计和祖先状态推断。结果表明淫羊藿属叶绿体基因组的长度范围为156,635bp至159,956bp,根据反向重复(inverted repeat,IR)区边界的差异可划分为四种类型。系统发育分析强烈支持了 sect.Macroceras和sect.Diphyllon的姐妹关系,但不能支持sect.Diphyllon的组下分系。Sect.Diphyllon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与传统分类学存在较大冲突。分歧时间估算结果显示,淫羊藿属在更新世早期发生分化(~2.11Ma,95%HPD=1.88-2.35Ma)。祖先状态重建结果表明,淫羊藿属的花瓣从长距型(大花类群)过渡到其他类型(小花类群)。本研究为淫羊藿属种间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进一步阐明淫羊藿属的分类和进化奠定了基础。4.应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对酸枣仁、薏苡仁、决明子和苦杏仁4种中药材污染真菌多样性进行研究。提取真菌DNA并扩增ITS2序列,基于Illumina MiSeq PE250/3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所有被测样品均受到真菌污染。在门水平,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最主要的污染菌,其在4种药材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 64.36%~99.74%、93.96%~99.58%、66.50%~99.42%和 68.57%~99.65%。在属水平,酸枣仁样品中的主要菌属是曲霉属Aspergillus(13.52%~87.87%)、假丝酵母属Candida(0.42%~64.56%)和节担菌属Wallemia(0.06%~34.31%);薏苡仁样品中的优势属是镰刀菌属Fusarium(3.05%~60.32%)、曲霉属(2.20%~45.44%)和白僵菌属Beauveria(0.07%~63.21%);决明子样品中的优势属是曲霉属(0.66%~85.51%)、枝孢菌属Cladosporium(0.20%~29.11%)和青霉属Penicillium(0.11%~2.92%);苦杏仁样品中的最优势属是曲霉属(25.86%~93.86%)。此外,在4种中药材样品中还检测到了来自曲霉属、青霉属、假丝酵母属、镰刀菌属、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节担菌属和根霉属Rhizopus的潜在产毒真菌和人类致病菌。DNA宏条形码技术适用于分析种子类中药材污染真菌群落多样性,为分析中草药中污染真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对保障药材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胡雨阳[4](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商业AI营销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成为当前发展的趋势。各大型商场纷纷建设相应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综合营销系统,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应用到现代商业营销系统中去。本文针对大型商场的营销管理模式现状,研究和设计了商业营销AI系统的一种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前端POS、中台管理和AI智能等部分。通过分布式数据管理、业务逻辑分析以及中台智能化决策,克服了原有系统营销管理的不足,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增强了系统的综合营销管理能力。本文运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商业营销的动态特性和总体趋势进行分析和建模,着重对LSTM的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针对商业营销的特性,设计了一种数据分段截取和后向差分的方法,用于模型的训练与学习,较好地处理了动态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提升了模型的预测效果。为了进一步优化网络模型,研究和设计了一种NP-LSTM模型,对基本LSTM模型进行性能评价和结构调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弥补数据分段截取后模型训练学习信息不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NP-LSTM的长短区间数据混合预测模型,并对其做了相应的测试和分析,达到预期效果。在系统设计方面,运用UML描述了其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通过ER图建立系统的数据关系,通过时序图设计并实现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并封装了AI模型类,实现后台建模与系统的交互,为系统提供一个AI预测分析支持。系统整体架构是基于SSM和My SQL进行设计与实现,用多线程技术实现与大后台数据交互,为管理者提供一个动态预测的商业智能服务。
申鸿烨,于维海[5](2021)在《第三方硬件在远程终身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作为远程终身教育的典型案例,沈阳市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网,大量运用身份器识别器、条形码打印、条形码扫描识别设备、摄像头面部识别、网络银行等大量第三方软硬件设备。使用这些软硬件设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提高了信息化管理水平,降低了人工干预的失误率,符合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发展趋势,有利于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展。
樊晓静,于文涛,蔡春平,林浥,王泽涵,房婉萍,张见明,叶乃兴[6](2021)在《利用SNP标记构建茶树品种资源分子身份证》文中提出【目的】建立茶树品种的SNP分子标记数据库,结合茶树品种基本信息,将SNP位点组成的DNA指纹图谱构建28位数字组成的茶树品种资源分子身份证,便于茶树品种资源的保护与精准管理,避免"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方法】通过挖掘茶树的表达序列标签,获得大量的高质量表达序列标签,将其进行装配后,开发候选位点,将候选位点与茶树全基因组进行BLAST,得到其在全基因组染色体上的位置与具体关联基因。以铁观音、福鼎大白茶、龙井43、云抗10号等103份国内外不同类型的茶树品种资源为供试材料,提取基因组DNA,利用预扩增技术和微流体芯片法对供试茶树品种资源进行SNP基因分型,获得SNP位点数据及候选SNP位点的信息指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等信息,将多态性从高到低进行排序,进行SNP位点组合筛选,得到最优SNP位点组合后,结合茶树品种基本信息构建茶树品种资源分子身份证。【结果】从茶树的表达序列标签数据库中挖掘出1 786个候选SNP位点。根据序列保守性,筛选出96个SNP标记位点,与最新茶树基因组比对发现候选位点较均匀地分布于茶树全基因组的15条染色体上;对茶树品种资源的候选SNP位点的多态性信息进行分析,剔除10个不具多态性的位点,剩余86个位点的信息指数平均值为0.517,观测杂合度平均值为0.370,期望杂合度平均值为0.346,固定指数平均值为-0.036,次等位基因频率平均值为0.269。从86个SNP位点中筛选出24个多态性高的SNP位点,组成DNA指纹图谱,可区分出全部参试茶树品种资源。对24个SNP位点组成的DNA指纹图谱并结合茶树品种资源基本信息进行数字编码,最终形成由28位数字组成的茶树品种资源分子身份证。【结论】依据SNP标记的多态性信息,筛选SNP位点,精准区分全部供试茶树品种,并将24个SNP位点所构建的茶树品种资源DNA指纹图谱及品种资源的基本属性信息编码成特定的数字串,使每份茶树品种资源具有唯一的分子身份证,并生成相应的条形码和二维码,可快速被扫码设备识别。
张枭,杜潇,孙馨宇,王键,董文轩[7](2021)在《利用SSR标记构建部分山楂资源的基因身份证》文中提出通过构建国家果树种质沈阳山楂圃内保存的48份资源的分子身份证,以探索建立山楂资源分类鉴定的分子技术体系。利用14对SSR引物对山楂资源进行扩增,每对引物检测出2~4个等位基因,平均为2.14个。各引物的Shannon’s多样性指数I变幅为0.283~0.686,均值为0.582;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139~0.372,均值为0.311。遗传分化系数Fst变幅为0.057~0.742,均值为0.447,反映出群体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山楂资源间的相似系数为0.290~0.968,其中羽裂山楂与伏山楂亲缘关系较近;羽裂山楂大果变种与湖北山楂的亲缘关系较近;毛山楂与辽宁山楂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其他种山楂亲缘关系较远。将14对SSR引物获得的相应等位基因赋值编码,串联构建山楂资源的分子身份证。结果表明SSR标记技术可作为山楂资源鉴定和分子身份证构建的有效技术手段,从而提高山楂资源鉴定、评价和利用效率。
侯丽媛,张春芬,邓舒,肖蓉,赵菁,孟玉平,曹秋芬[8](2020)在《苹果新品种‘赤霞’和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身份证构建》文中指出苹果新品种‘赤霞’是‘千秋’和‘津轻’的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来的中熟品种。本研究以‘赤霞’及其亲本和部分苹果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16对荧光SSR分子标记进行分子鉴定的同时构建了指纹图谱,通过GenAlEx 6.501软件分析了遗传多样性,并基于Jaccard系数利用Ntsys软件对SSR扩增结果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取7对稳定性高、重复性好、多态性强的荧光SSR引物,并运用条形码技术生成了‘赤霞’的分子身份证。采用的16对荧光SSR分子标记,共检测到95个等位基因位点,多态性等位基因数为3 (NH015a)~8 (CH02d08, CH05e03),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5.875个等位基因(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192 (GD147)~5.478 (GD142)之间,平均值为3.436。观察杂合度(Ho)为0.550 (GD147)~0.952(CH01f07a)之间,平均值为0.772。期望杂合度(He)为0.544 (GD147)~0.817 (GD142),平均值为0.690。无偏杂合度期望值(uHe)为0.558 (GD147)~0.837 (GD142),平均值为0.707。香浓多样性指数(I)为0.960 (NH015a)~1.789 (GD142),平均值为1.386。固定指数(F)平均值为-0.119,说明供试苹果品种间含有的杂合子存在过量现象但是过量不明显,也说明供试材料接近于Hardy-Weinberg平衡。利用条形码技术生成的‘赤霞’与各供试材料的分子身份证互不相同,可以作为各栽培品种独有的可辨的特定谱带,为品种鉴定提供依据。苹果新品种‘赤霞’更多地遗传了父本的农艺性状,本研究从分子水平进行了验证。
郭艳春[9](2020)在《黄麻炭疽菌代表性菌株分离鉴定及应用核心种质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黄麻,为锦葵科(Malvaceae)黄麻属(Corchorus)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韧皮部纤维作物之一。炭疽病会严重影响黄麻纤维的产量和品质,明确炭疽病病原菌致病力并构建一批优异的应用核心种质是促进黄麻遗传育种、挖掘优异基因和提高生产利用的必要途径。本研究对中国黄麻主产区采集得到的黄麻炭疽病病原菌样本进行分离鉴定和致病力测定;对黄麻抗病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性评价,并构建了一批黄麻应用核心种质;最后通过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技术构建了黄麻应用核心种质的DNA分子身份证。主要结果如下:1.在实验室前期分离鉴定我国黄麻主产区炭疽病病原菌92个菌株的基础上,进一步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特征鉴定,从中选取11个代表性病原菌菌株,对r DNA-ITS和LSU区域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ZZ4、GX19等10个菌株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菌株CS3为黑线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中国黄麻主产区近年炭疽病发生的病原菌类型主要有胶孢炭疽菌和黑线炭疽菌。2.为了明确这11个代表性炭疽病病原菌的致病力,以福黄麻3号和福农5号为材料,分别在福州市和三明市两地进行人工接种的致病力测定。根据病斑大小,可将炭疽菌11个代表性菌株的致病力划分为强、中、弱3个类型。其中,菌株GX19的致病力较强,在福州地区病斑大小分别为11.70±2.79 mm、16.40±5.82 mm,在三明地区病斑大小分别为13.00±1.56 mm、13.40±2.32 mm。而黑线炭疽菌菌株CS3在福州和三明两地的病斑较小,说明胶孢炭疽菌和黑线炭疽菌间致病力也存在差异,黑线炭疽菌的致病力可能比胶孢炭疽菌弱。3.利用强致病力菌株GX19对300份黄麻种质资源进行抗性鉴定,可划分为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6个类型。其中爱店野生种、巴麻72-1、广巴矮等40份种质表现为高抗,占总数的13.33%。在300份黄麻种质资源的2016-2018年农艺性状统计基础上,结合2019年对农艺性状进一步鉴定和抗性种质的筛选,本研究筛选出纤维产量高、纤维品质好、抗逆、生育期适宜、适宜机械化等优异的应用核心种质,加上4份骨干亲本,按特性可分为16个应用型,剔除不同组内同一种质,共58份品种。构建的黄麻应用核心种质可促进黄麻遗传育种和挖掘优异基因。4.为了便于黄麻应用核心种质的鉴定、保护和智能化管理,本研究采用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技术分析了12对荧光核心引物的多态性,共检测出140个多态性位点。将毛细管电泳得到的分子量数据以数字+英文字母方式编码,选取12对荧光核心引物的组合,成功构建出58份应用核心种质的字符串、条形码和二维码等三种形式的DNA分子身份证。以上结果可为促进黄麻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快速分子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郭艳春,张力岚,陈思远,祁建民,方平平,陶爱芬,张列梅,张立武[10](2021)在《黄麻应用核心种质的DNA分子身份证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构建并研究黄麻应用核心种质是促进黄麻遗传育种和挖掘优异基因的必要途径。在300份黄麻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观察统计基础上,构建了黄麻应用核心种质,包含61份品种(系),可划分为高产、优质、抗病等16种应用类型。为准确鉴定这61份应用核心种质,以46对核心引物为基础,筛选出12对荧光核心引物,采用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分析这12对引物的多态性,共检测出140个多态性位点。将毛细管电泳得到的分子量数据以数字+英文字母方式编码,选取了12对荧光核心引物的组合,构建出该应用核心种质的字符串DNA分子身份证,进而构建了相应的条形码和二维码DNA分子身份证,可迅速被电子设备识别。这些结果可促进黄麻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快速分子鉴定。
二、条形码:商品的身份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条形码:商品的身份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基元SSR构建黍稷种质资源的分子身份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方法 |
1.2.1 DNA提取 |
1.2.2 引物筛选 |
1.3 分子身份证构建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引物筛选 |
2.2 引物多态性及遗传参数分析 |
2.3 不同黍稷资源的聚类分析 |
2.4 主成分分析 |
2.5 黍稷种质的分子ID构建 |
3 讨论 |
3.1 SSR遗传多样性衡量参数 |
3.2 SSR标记方法的确定 |
3.3 DNA分子身份证构建与应用 |
4 结论 |
(2)融合移动终端的表单信息快速采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
1.1.1 应用场景研究 |
1.1.2 应用载体研究 |
1.1.3 应用技术研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用户界面自动生成 |
1.2.2 信息采集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功能需求 |
2.1.1 表单办公的现状 |
2.1.2 具体业务流程 |
2.2 现有表单工具与应用对比 |
2.2.1 填表工具 |
2.2.2 信息采集工具应用 |
2.2.3 应用场景对应系统 |
2.3 非功能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架构设计 |
3.1.1 业务架构设计 |
3.1.2 系统架构设计 |
3.1.3 系统闭环结构设计 |
3.2 技术路线 |
3.3 表单信息采集载体与设备 |
3.3.1 表格信息载体 |
3.3.2 文本信息采集设备 |
3.4 系统设计 |
3.4.1 系统总体设计 |
3.4.2 PC填写端模块设计 |
3.4.3 移动端采集模块设计 |
3.4.4 Web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
3.5 数据库设计 |
3.5.1 E-R图设计 |
3.5.2 数据库表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4.1 PC信息填写程序实现 |
4.1.1 界面生成功能实现 |
4.1.2 打印与保存功能实现 |
4.2 移动端信息采集模块实现 |
4.2.1 表单信息获取 |
4.2.2 信息显示与入库 |
4.3 Web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
4.3.1 照片信息采集 |
4.3.2 普通用户与管理员操作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前期 |
5.1.1 测试目的与计划 |
5.1.2 测试环境 |
5.2 执行测试 |
5.2.1 功能测试 |
5.2.2 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 |
6.1 研究总结 |
6.2 优化预设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中草药鉴定、分子系统学及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以鹅绒藤属、淫羊藿属、麦冬、酸枣仁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DNA条形码技术概述 |
1.1 DNA条形码的概念及发展 |
1.2 通用DNA条形码序列筛选 |
1.3 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 |
2.中草药DNA条形码研究概况 |
2.1 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分子鉴定 |
2.2 中药DNA条形码分子鉴定 |
2.2.1 中药真伪问题 |
2.2.2 中药DNA条形码鉴定 |
3.DNA迷你条形码技术及其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
4.超级条形码研究概述 |
5.DNA宏条形码技术概述及其应用 |
6.本研究的意义及创新性 |
第二章 应用ITS2条形码鉴别鹅绒藤属药用物种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 DNA提取 |
1.4 PCR扩增及测序 |
1.5 数据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鹅绒藤属药用植物的鉴别 |
2.1.1 扩增、测序和序列特征 |
2.1.2 种内和种间遗传变异分析 |
2.1.3 鉴定效率分析 |
2.1.4 SNP分析 |
2.2 《中国药典》收载3种鹅绒藤属中药材的真伪调查 |
3.讨论 |
3.1 鹅绒藤属中药材DNA提取的难点 |
3.2 ITS2条形码可作为鉴别鹅绒藤属药用植物的有效工具 |
3.3 DNA条形码可高效检测鹅绒藤属商品药材真伪 |
4.小结 |
第三章 麦冬“分子身份证”的开发及其应用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 DNA提取 |
1.4 PCR扩增及测序 |
1.5 数据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麦冬“分子身份证”筛选 |
2.2 麦冬“分子身份证”专属性验证 |
2.3 应用麦冬“分子身份证”检测商品药材及中成药 |
3.讨论 |
3.1 “分子身份证”是检测市售麦冬药材及其中成药的有效工具 |
3.2 开发“分子身份证”进行中草药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
4.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超级条形码的淫羊藿属分子系统学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3 DNA提取 |
1.4 高通量测序 |
1.5 叶绿体基因组组装、验证及注释 |
1.6 叶绿体基因组结构比较分析 |
1.7 系统发育分析和祖先形态性状重建 |
1.8 分歧时间估计 |
2.结果与分析 |
2.1 淫羊藿属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 |
2.2 淫羊藿属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
2.3 系统发育分析 |
2.4 IR区边界的收缩与扩张 |
2.5 祖先形态性状重建 |
2.6 分歧时间估计 |
3.讨论 |
3.1 中国淫羊藿属的系统发育关系 |
3.2 中国淫羊藿属物种分化的起源 |
3.3 淫羊藿属花瓣性状的演化 |
4.小结 |
第五章 基于DNA宏条形码技术的种子类中药材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
1.中药材酸枣仁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1.3 DNA提取 |
1.1.4 PCR扩增和扩增子测序 |
1.1.5 数据分析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数据质控及OTU基础分析 |
1.2.2 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
1.2.3 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1.2.4 真菌群落组成差异分析 |
2.中药材薏苡仁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3 DNA提取 |
2.1.4 PCR扩增和扩增子测序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数据质控及OTU基础分析 |
2.2.2 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
2.2.3 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2.2.4 菌群互作分析 |
3.中药材决明子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3.1.3 DNA提取 |
3.1.4 PCR扩增和扩增子测序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数据质控及OTU基础分析 |
3.2.2 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
3.2.3 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3.2.4 真菌群落组成差异分析 |
3.2.5 相关性网络分析 |
4.中药材苦杏仁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4.1.3 DNA提取 |
4.1.4 PCR扩增和扩增子测序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数据质控及OTU基础分析 |
4.2.2 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
4.2.3 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4.2.4 真菌群落组成差异分析 |
5.讨论 |
5.1 中草药真菌污染情况不容忽视 |
5.2 DNA分子标记选择 |
5.3 DNA宏条形码技术在中草药污染真菌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
6.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深度学习的商业AI营销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述 |
2.2 预测基本方法 |
2.3 循环神经网络 |
2.3.1 循环神经网络 |
2.3.2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LSTM的营销建模 |
3.1 模型研究 |
3.2 模型实验 |
3.2.1 概述 |
3.2.2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2.3 NP-LSTM模型 |
3.2.4 混合NP-LSTM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
4.1 业务需求分析 |
4.2 功能需求分析 |
4.3 体系架构设计 |
4.4 功能详细设计 |
4.5 数据库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 功能实现 |
5.2 AI接口实现 |
5.3 系统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内容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致谢 |
(5)第三方硬件在远程终身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第三方硬件设备在远程终身教育的意义 |
2 第三方硬件设备在远程终身教育的应用 |
2.1 身份器识别器 |
2.2 条形码证书打印设备 |
2.3 条形码扫描识别设备 |
2.4 摄像头面部识别器 |
2.5 网络银行 |
3 结语 |
(6)利用SNP标记构建茶树品种资源分子身份证(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供试材料 |
1.2 DNA的提取 |
1.3 SNP基因分型 |
1.4数据处理 |
2结果 |
2.1茶树SNP标记多态性描述统计 |
2.2茶树品种资源最佳SNP位点的筛选及指纹图谱的构建 |
2.3茶树DNA指纹图谱编码 |
2.4茶树品种资源信息编码 |
2.5茶树品种资源分子身份证的构建 |
3讨论 |
3.1茶树品种资源SNP标记的基因分型 |
3.2茶树最佳引物的筛选确认 |
3.3茶树品种资源DNA分子身份证的价值与应用 |
4结论 |
(7)利用SSR标记构建部分山楂资源的基因身份证(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 |
1.2方法 |
1.2.1试材DNA的提取 |
1.2.2 PCR扩增反应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1.2.3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
1.2.4数据的处理和二维码的转换 |
2结果与分析 |
2.1山楂资源SSR标记多态性分析 |
2.2基于SSR标记的聚类分析 |
2.3山楂资源分子身份证的构建 |
3讨论与结论 |
(8)苹果新品种‘赤霞’和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身份证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
1.1 SSR扩增产物的多态性 |
1.2 供试材料间聚类分析 |
1.3 供试材料分子身份证构建 |
2 讨论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基因组DNA提取和引物合成 |
3.3 试验程序 |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5 构建分子身份证引物筛选 |
3.6 分子身份证的构建 |
作者贡献 |
(9)黄麻炭疽菌代表性菌株分离鉴定及应用核心种质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黄麻概述 |
1.2 黄麻炭疽病研究概况 |
1.2.1 黄麻的主要病害 |
1.2.2 黄麻炭疽病的发病特征 |
1.2.3 黄麻炭疽病病原菌分类及其鉴定 |
1.2.4 黄麻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
1.3 黄麻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4 分子标记及其在指纹图谱中的应用 |
1.4.1 分子标记类型 |
1.4.2 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作物DNA分子身份证 |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黄麻炭疽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代表性菌株致病力测定 |
2.1 前言 |
2.2 试验材料 |
2.2.1 供试菌株 |
2.2.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2.3 培养基 |
2.3 方法 |
2.3.1 黄麻炭疽病的田间病害症状观察与病斑采集 |
2.3.2 黄麻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2.3.3 黄麻炭疽病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4 代表性炭疽病病原菌的柯赫氏法则 |
2.3.5 代表性炭疽病病原菌的致病力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黄麻炭疽病的田间病害症状 |
2.4.2 黄麻炭疽病病原菌r DNA-ITS、LSU序列分析 |
2.4.3 黄麻炭疽病病原菌11个代表性菌株的柯赫氏法则 |
2.4.4 黄麻炭疽菌11个代表性菌株致病力测定 |
2.5 讨论 |
3 黄麻种质抗性鉴定及应用核心种质的构建 |
3.1 前言 |
3.2 试验材料 |
3.3 方法 |
3.3.1 强致病力菌株GX19田间接种黄麻种质资源 |
3.3.2 黄麻应用核心种质的性状考察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黄麻种质资源性状基本统计分析 |
3.4.2 黄麻抗炭疽病种质筛选 |
3.4.3 黄麻应用核心种质的构建 |
3.5 讨论 |
4 黄麻应用核心种质SSR荧光标记分子身份证 |
4.1 前言 |
4.2 试验材料 |
4.2.1 供试材料 |
4.2.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4.3 方法 |
4.3.1 DNA的提取 |
4.3.2 SSR荧光标记 |
4.3.3 荧光核心引物筛选及数据处理 |
4.3.4 DNA分子身份证构建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黄麻SSR荧光核心引物的确定 |
4.4.2 基于荧光SSR的应用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 |
4.4.3 应用核心种质DNA分子身份证编码及构建 |
4.5 讨论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黄麻应用核心种质的DNA分子身份证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与应用核心种质的构建 |
1.3 DNA提取 |
1.4 SSR引物 |
1.5 荧光核心引物筛选及数据处理 |
1.6 DNA分子身份证构建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应用核心种质的构建 |
2.2 应用核心种质SSR核心引物的确定 |
2.3 应用核心种质DNA分子身份证编码及构建 |
3 讨论 |
3.1 黄麻应用核心种质的利用价值 |
3.2 荧光核心引物的筛选 |
3.3 DNA分子身份证的优越性 |
4 结论 |
四、条形码:商品的身份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基元SSR构建黍稷种质资源的分子身份证[J]. 陈小红,林元香,王倩,丁敏,王海岗,陈凌,高志军,王瑞云,乔治军. 作物学报, 2022
- [2]融合移动终端的表单信息快速采集系统研究与实现[D]. 常静静.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中草药鉴定、分子系统学及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以鹅绒藤属、淫羊藿属、麦冬、酸枣仁等为例[D]. 郭梦月.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基于深度学习的商业AI营销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胡雨阳.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8)
- [5]第三方硬件在远程终身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 申鸿烨,于维海.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1(05)
- [6]利用SNP标记构建茶树品种资源分子身份证[J]. 樊晓静,于文涛,蔡春平,林浥,王泽涵,房婉萍,张见明,叶乃兴. 中国农业科学, 2021(08)
- [7]利用SSR标记构建部分山楂资源的基因身份证[J]. 张枭,杜潇,孙馨宇,王键,董文轩.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21(02)
- [8]苹果新品种‘赤霞’和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身份证构建[J]. 侯丽媛,张春芬,邓舒,肖蓉,赵菁,孟玉平,曹秋芬. 分子植物育种, 2020(22)
- [9]黄麻炭疽菌代表性菌株分离鉴定及应用核心种质的构建[D]. 郭艳春. 福建农林大学, 2020
- [10]黄麻应用核心种质的DNA分子身份证构建[J]. 郭艳春,张力岚,陈思远,祁建民,方平平,陶爱芬,张列梅,张立武. 作物学报,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