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庐枞地区磁铁矿的穆斯堡尔谱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蒋永才,蔡瑞英[1](1983)在《庐枞地区磁铁矿的穆斯堡尔谱研究》文中认为庐枞地区火山杂岩中钒钛磁铁矿、钒钛磁赤铁矿广泛分布;铜陵地区酸性侵入岩中磁铁矿含量也较丰富。根据地质观察,各种矿物的特征是: 钒钛磁铁矿:铁黑色、条痕为黑色,具金属光泽、强磁性;大部分为致密粒状,少数为八面体晶形。 钒钛磁赤铁矿:褐黑色、条痕为赤色、强磁性,晶形为八面体,具磁铁矿假象。 磁铁矿:黑色,条痕为黑色,金属光泽,八面体晶形,晶纹发育。 为了进一步探索钛磁铁矿—磁赤铁矿系列中的磁铁矿与假象赤铁矿的分布情况,以
李荣彪[2](2014)在《长江中下游网纹红土中氧化铁矿物相及其气候环境意义 ——以安徽宣城红土剖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氧化铁是一种自然界广泛分布的普通化合物,它是铁氧化物、铁氢氧化物和铁氧化-氢氧化物等的统称。氧化铁(Fe3+)的形成主要包括陆生和海生环境中岩浆岩的有氧风化和地球表面各区域的再分配过程。这过程包括风/水从土壤圈侵蚀并机械搬运进入水圈和大气圈,或还原分解和Fe2+移动并在新的环境中氧化沉淀。在土壤环境中,成土作用控制着氧化铁形成与演化的方向和过程,土壤氧化铁矿物演化的最初反应是通过脱水和氧化分解含铁矿物(主要为含Fe2+硅酸盐矿物)。初期,从原生矿物释放出来的Fe,以无定态水合氧化铁形式存在(如水铁矿等),当环境改变时,其脱水、结晶与老化,而转化成为较为稳定的针铁矿或赤铁矿保存于地层中,同时记录了气候环境信息。它们的成分、结构、物理性质和组合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指示矿物形成时的沉积环境状况。中国南方红土是晚新生代以来重要堆积物,为特定的气候环境下的产物,蕴藏着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是全球和区域环境变化的良好信息载体。红土中氧化铁矿物是成土作用过程的产物,是土壤发生和发育的函数。通过对红土中氧化铁矿物进行系统研究,可以获得第四纪以来我国南方环境变迁的规律。土壤中的氧化铁矿物主要有针铁矿、赤铁矿、磁铁矿、磁赤铁矿、纤铁矿和水铁矿等,其中针铁矿和赤铁矿最为常见。赤铁矿的出现在于有水铁矿作为必要先驱,通过内部脱水而形成。在潮湿土壤环境中,由于水分作用使氧化条件差,有利于有机质累积。在这样的条件下,Fe3+容易被有机酸络合,从而不利于水铁矿的脱水作用,阻碍了赤铁矿的形成。在热而明显干-湿交替的土壤环境中,有机质快速分解,因此从硅酸盐中释放的Fe没有被有机结合,而是沉淀为水铁矿,更高的温度促进水铁矿的脱水而转化为赤铁矿。相反,在潮湿和清凉的土壤环境,存在更多的有机质去结合Fe,而抑制向水铁矿演化。即便形成水铁矿,更低的温度也延迟它的脱水过程,抑制向赤铁矿的演化而有利于针铁矿形成。因此,赤铁矿/针铁矿值随着年均气温和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针铁矿是最广泛的土壤过程形成的氧化铁矿物,它可以发生和存留在各种类型环境,包括从温带到热带区域。因此,选取针铁矿作为成土环境的一个指标,没有区域的局限性。土壤中针铁矿的Fe部分被A1类质同象代换的现象已经被广泛证实,其替代量范围在0—33mole%,替代的程度依赖于土壤的风化条件。因此,A1类质同象代换Fe进入针铁矿结构被认为是可以担当风化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过程的密码,而A1针铁矿在红土矿物中的精确位置及其A1含量对判读沉积物风化程度提供重要信息。另外,A1还能限制针铁矿晶体增长的大小,并通过影响粒径和成分变化而改变针铁矿的颜色。据研究认为,针铁矿形成于水成环境、中度酸性土壤和钙质环境通常A1置换量较低,而形成于非水成、高风化环境的针铁矿通常有高的A1置换量。针铁矿的形成过程中,随着pH减少而活性A1增加,进入针铁矿结构的A1则会增加。因此,针铁矿的A1类质同象代换程度可以反映其形成的环境状况和担当土壤形成过程的指示剂。从成因矿物学的角度,红土中氧化铁矿物的形成严格受到沉积环境的限制,尤其是赤铁矿,只有在高度风化而且干热的环境中形成,这正是符合南方热带、亚热带红土的沉积气候环境。而红土中针铁矿的形成也受到一定的环境控制。因此,红土中的氧化铁矿物组合与含量变化特征必然可以揭示着一定的环境变迁规律。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方法,以安徽宣城红土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氢氧化钠(NaOH)热处理作为富集红土中氧化铁矿物的基础实验方法,结合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包括X射线衍射,穆斯堡尔谱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等),对红土剖面中氧化铁矿物类型及其相对含量进行综合研究,根据氧化铁矿物组合与其含量在剖面垂向变化特征,判读剖面成土过程的气候环境信息,探讨长江中下游气候环境变迁与全球的响应关系。对恢复与重建南方红土沉积过程的古气候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丰富了古气候环境的指示证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红土样品氧化铁矿物含量低、结晶度差,并且存在大量细小石英颗粒,影响着氧化铁矿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经过反复实验显示,过氧化氢(H202)去除有机质,有助于土壤颗粒在水溶液中充分分散。沉降时间为24小时的提纯,石英颗粒几乎可以全部被分离掉。氢氧化钠(NaOH)煮沸处理土壤样品,高岭石几乎被全部破坏掉,而氧化铁矿物没有改变,从而达到富集氧化铁矿物的目的。用饱和氯化钠(NaCl)溶液絮凝“离心没法沉降”的超细悬浮颗粒,得到的试样含氧化铁矿物浓度更大,但由于粒径太小而不能用于穆斯堡尔谱测定。红土样品通过沉降时间为4小时的提纯,能得到比较有效的穆斯堡尔谱测定试样。(2)利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可以测定出土壤氧化铁矿物的晶格条纹像,通过专业软件处理与量测,可以鉴定出红土样品中的主要氧化铁矿物有针铁矿、赤铁矿和水铁矿。X射线衍射(XRD)测试结果也确认,红土样品中主要的氧化铁矿物有针铁矿和赤铁矿。红土样品中氧化铁矿物颗粒非常细小,而且氧化铁矿物中存在大量的A1类质同象代换现象。因此,在常温下(300K)测定的穆斯堡尔谱数据,针铁矿甚至细粒部分的赤铁矿的谱图均表现为顺磁双峰,这与硅酸盐矿物结构中的Fe谱线重叠而难以区分。低温(液氮温度以下,≤78K)条件下测定红土样品得到的穆斯堡尔谱图,针铁矿和赤铁矿等都表现出各自的吸收峰,通过拟合参数即可将它们区分开。利用穆斯堡尔谱(MS)在低温(50K)下对10个红土样品测试显示,所有红土样品中均出现2-3组磁六线峰和一条顺磁双峰。用专业软件对穆斯堡尔谱数据拟合和鉴定,确认2-3组六线峰主要为针铁矿、赤铁矿和水铁矿的吸收峰,而顺磁双峰为硅酸盐矿物结构中的Fe3+和Fe2+所贡献。鉴定结果与HRTEM和XRD结果相一致。(3)在南方广泛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环境相对温暖潮湿,植被广泛发育,化学风化与成壤作用旺盛。在有机质作用下,使原生矿物被风化,易溶组分(K、Na、Ca等元素)大量淋失,而壤中Fe、A1则相对富集,这是全铁能反映气候变化的基础。利用射线衍射技术对红土样品中针铁矿和赤铁矿进行定量分析,所得针铁矿和赤铁矿总和(Gt+Hm)在红土样品中铁元素的总含量范围以内,说明所用方法可行、数据可靠。Gt+Hm在剖面上的纵向变化特征总体自下而上呈现递减趋势,说明宣城红土剖面风化作用逐渐减弱,反映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成土气候环境总体上从湿热转向温凉。(4)针铁矿一般存在于比较湿润、温凉而氧化势较高的土壤环境中。赤铁矿则多见于热带、亚热带高度风化土壤中,以及干燥而有较强氧化性环境。X射线衍射和穆斯堡尔谱分析的氧化铁矿物数据显示,在宣城红土剖面下部针铁矿含量最高,往上有逐渐减少趋势,到剖面中部含量相对较低,而上部则有增加趋势。赤铁矿在下部含量相对较少,在剖面中部达到最大值,而剖面上部则含量波动并有相对减少趋势。根据剖面中针铁矿和赤铁矿组合及其含量的纵向变化特征,揭示出宣城红土剖面自下而上经历了湿热→热而干-湿交替→温凉的气候环境变迁。(5)土壤针铁矿中Al类质同象代换程度是土壤风化条件的反映。利用XRD测定针铁矿中Al置换程度,剖面中针铁矿的Al置换量从10.80-25.18mole%,均值为19.04mole%其计算结果均在有效范围(0-33mole%)以内,因此认为,文中采用方法可行,数据可靠。总体来看,针铁矿的Al置换量高,说明红土剖面风化作用强烈。根据针铁矿中Al置换量在剖面上的变化特征,揭示了剖面下部高湿而相对较强风化作用,剖面中部为强烈干-湿交替和高度风化淋溶作用,上部温凉而相对湿润并伴有比较弱的风化作用的过程。针铁矿中Al的置换程量在剖面上的波动特征,与第四纪相关时段深海氧同位素(δ18O)在冰期-间冰期含量波动具有很好的对比,说明宣城红土剖面的气候环境变化具有全球性特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响应。(6)根据XRD和MS测定宣城红土剖面上的铁矿物组合及其含量变化,自下而上可以将整个剖面可以划分为三个大段。(1)从底层(P18)至第15层(P15),距顶10—~7m,年龄范围为大约为621-424ka B.P.,气候环境特征为湿热并向干-湿交替逐渐明显转化,并伴有较强的风化环境。(2)从第14层(P14)至第9层(P9),距顶~7—3.3m,年龄范围约为424-180ka B.P.,气候环境特征为热而干-湿交替强烈,并有很强的风化淋溶作用发生。(3)从第8层(P8)至顶层(P1),距顶3.3m往上,年龄范围约为180ka B.P.之后,气候环境特征为气温逐渐转凉,降水量也随着减少,使土壤保持相对干燥。因此,风化作用相对较弱。气候环境判读结果与来自地球化学、分子化石和粒度分析等证据的结论相吻合。根据本文的氧化铁矿物分析数据与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比,发现宣城红土剖面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中更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变迁不仅受到全球性气候事件影响,而且受到区域性季风的强烈作用。
董斌斌[3](2017)在《新疆雅满苏磁铁矿中硅的赋存状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磁铁矿广泛出现于各种类型的岩石中,具有反尖晶石结构。由于在磁铁矿晶格中常发育类质同象,其晶格内可赋存多种杂质元素。Si与Fe无论是从离子半径还是从电子的获取能力上均存在较大区别,然而无论是利用电子探针分析还是湿化学法,很多研究均表明:磁铁矿晶体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硅。目前,硅是否类似于Al、Mg、Ti等元素,以类质同象的方式进入磁铁矿晶格目前尚不明确。已有研究表明Si在磁铁矿中的含量对磁铁矿的生成环境(成矿环境)有较大的指示意义:热液环境中生成的磁铁矿晶体中的SiO2的含量可达6.19wt%,而在一些正岩浆型的磁铁矿中,SiO2的含量常常低于电子探针的检出限。本文对杂质元素(Co,Si,Ca,Cu,Ni,Mg,Ti,Mn)在磁铁矿中赋存状态总结的基础上,使用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穆斯堡尔谱等技术方法,研究来自新疆雅满苏矽卡岩型磁铁矿,尝试阐明磁铁矿晶体中Si的可能赋存状态,研究结果如下:(1)电子探针研究表明:新疆雅满苏磁铁矿含有一定数量的硅,Si的含量与Fe3+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线性关系,指示Si进入磁铁矿晶格内。值得注意的是,高分辨率透电镜及能谱分析显示,磁铁矿中存在硅酸盐的包裹体;(2)X射线衍射测试显示:测试样品的晶胞参数较磁铁矿相比略有偏小,由于Si和Fe离子半径以及替代含量的差异,其晶胞参数分别为8.392?和8.374?,硅进入磁铁矿的晶格是导致其晶胞参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类质同象是磁铁矿中硅的主要赋存形式;(3)穆斯堡尔谱的相关数据研究证明:指示Si替换了四面体上Fe3+的位置,随着类质同象替代愈加广泛,其A位上同质异能位移、四极分裂参数略有增大,磁超精细场参数略有减少;B位上同质异能位移和磁超精细场参数略有减少;A位和B位的半高宽均略有减少;A/B面积比略有减小。
余建文[4](2017)在《东鞍山铁矿石磁选预富集—悬浮磁化焙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东鞍山铁矿石是我国典型的难选铁矿石,具有品位低、矿物组成复杂、铁矿物嵌布粒度细及磨矿产品粒度难以控制等特点,采用磁选、重选、浮选等传统选矿技术及其联合分选技术均难以获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因此,围绕东鞍山铁矿石的高效开发与利用,开展相应的应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意义重大。预富集-磁化焙烧-磁选是处理复杂难选贫铁矿石典型和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悬浮焙烧具有传热传质效率高、焙烧能耗低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东鞍山铁矿石为研究对象,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目的铁矿物与脉石矿物的磁性差异,进行了东鞍山铁矿石的磁选预富集行为研究;通过热力学分析,探讨了还原作用下预富集精矿中铁矿物的选择性还原磁化的可行性及氧化作用下还原物料中磁铁矿向磁赤铁矿化学转变的可能性;利用微型流化床反应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技术,进行了赤铁矿的悬浮还原磁化动力学及磁铁矿的形成与生长行为研究;采用穆斯堡尔谱及振动样品磁强计VSM,进一步考察了磁铁矿的低温氧化物相变化规律及磁性变化特征,构建了强化赤铁矿悬浮态选择性还原磁化-再氧化的理论基础,开发了基于磁选预富集-悬浮磁化焙烧-磁选的东鞍山铁矿石高效利用新工艺,并取得如下具有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1)探明了东鞍山铁矿石的磁选预富集行为。通过对预富集各阶段产品的XRD、铁物相及SEM等研究发现,矿石中的磁铁矿及部分与磁铁矿连生的赤铁矿主要富集于弱磁粗选精矿中,粗粒的赤铁矿和菱铁矿主要富集于高梯度中磁扫选Ⅰ精矿中,细粒的赤铁矿和菱铁矿在高梯度强磁扫选Ⅱ作业中得到有效的富集,另外部分微细粒赤铁矿(<10μm)由于磁性极弱而随着脉石丢失在尾矿中。(2)明确了赤铁矿悬浮态磁化还原机制。赤铁矿的流态化还原磁化反应过程中,氧的脱除发生在磁铁矿壳层的外表面。赤铁矿悬浮态磁化还原动力学过程可用Avrami-Erofeev方程F(a)=[-ln(1-a)]l/n(n=1.50~1.58 描述,即赤铁矿的悬浮态还原磁化过程由新相磁铁矿的随机成核及一维生长阶段控制。通过对反应结果的拟合,求得反应活化能Ea=48.70~49.64kJ/mol,指前因子A=5.58~6.55 s-1,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为:k=5.58exp(-48700/R·T)或k=6.55exp(-49640/R·T)(3)确定了磁铁矿相的形成与生长机理模型。新生磁铁矿核优先在赤铁矿颗粒的边缘处形成并呈针状,成为磁铁矿相生长的核心;Fe2+离子是磁铁矿核生长的物质基础,后续生成的Fe2+离子扩散至磁铁矿-赤铁矿相界面促使磁铁矿相的生长。诱导期,新相磁铁矿核生成困难,磁铁矿核生长的指数前常数k0=1.95×105 μm2/min,活化能Ea=60.86 kJ/mol;生长期,新相磁铁矿核的形成对反应起到催化作用,促进新相磁铁矿核的生长过程,磁铁矿核生长的指数前常数k0=9.77×104 μm2/min,活化能Ea=35.71 kJ/mol。(4)查明了磁铁矿的低温氧化物相演变规律及磁性变化特征。磁铁矿的低温(300~400℃)氧化反应程度随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而提高,且反应程度受氧化温度的影响更为明显。磁铁矿在反应初期的氧化速度较快,后期氧化速度趋缓。磁铁矿的氧化过程中可分两个不同的阶段.:氧化温度低于350℃时,磁铁矿的氧化产物为磁赤铁矿(y-Fe203),其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氧化温度高于350℃时,磁赤铁矿不能稳定存在,会发生γ-Fe2O3→α-Fe2O3的转化,同时磁铁矿氧化产品的剩余磁化强度Mr开始降低。(5)开发了基于磁选预富集-悬浮磁化焙烧-磁选的东鞍山铁矿石高效利用新工艺。在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含量占60%的条件下,东鞍山铁矿石(TFe 31.74%)经弱磁粗选-筒式中磁扫选Ⅰ-高梯度强磁扫选Ⅱ后,可获得预富集精矿含铁42.02%、回收率90.02%的优异指标。同时,抛尾率高达32%。预富集精矿在焙烧温度540~560℃,还原气体CO用量4.0 m3/h及流化气体N2用量2.0 m3/h的条件下,焙烧产品磨细至-400目(0.038 mm)粒级含量占80%经弱磁(磁场强度100 mT)分选后,可获得产率39.02%、铁品位66.06%及铁回收率81.22%的分选指标。本文的研究成果丰富了难选铁矿石悬浮磁化焙烧理论体系,不仅对强化东鞍山铁矿石的悬浮磁化焙烧过程提供理论支撑,对其它复杂难选铁矿石的高效利用也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蒋永才,蔡瑞英[5](1983)在《庐枞地区磁铁矿的穆斯堡尔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庐枞地区火山杂岩中钒钛磁铁矿、钒钛磁赤铁矿广泛分布;铜陵地区酸性侵入岩中磁铁矿含量也较丰富。根据地质观察,各种矿物的特征是:钒钛磁铁矿:铁黑色、条痕为黑色,具金属光泽、强磁性;大部分为致密粒状,少数为八面体晶形。
高鹏,余建文,韩跃新,李艳军[6](2017)在《东鞍山铁矿石预富集精矿悬浮磁化焙烧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磁化焙烧—磁选是复杂难选铁矿石开发利用的重要方法。本文介绍了一种半工业悬浮焙烧系统,并考察了焙烧温度、还原气体CO及流化气体N2用量对东鞍山含碳酸盐铁矿石预富集粗精矿悬浮焙烧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540℃、还原气体CO用量4Nm3/h及流化气体N2用量2Nm3/h的条件下,焙烧矿经磁选后可获得TFe66.06%、回收率91.16%的铁精矿。铁的化学物相、穆斯堡尔谱及光学显微结构分析表明,经悬浮焙烧后弱磁性的菱铁矿和赤铁矿转变为强磁性的磁铁矿,部分粗粒(>100μm)赤铁矿仅表面转变为磁铁矿,内核为赤铁矿晶格。这种内核为赤铁矿的新生磁铁矿颗粒磁性较强,经磨矿与脉石矿物解离,在后续磁选过程中依然会进入铁精矿产品中,并不会影响铁的回收。
蒋乃兴,蒋永才[7](1986)在《铁的氧化物组合的穆斯堡尔谱学研究——以浙江桐庐火山岩为例》文中指出 样品取自浙江省桐庐火山构造洼地。 洼地中的火山岩系属同一旋回的产物。火山活动的前期主要表现为多阶段的猛烈爆发活动,并兼有喷溢活动,形成以火山灰流相碎屑岩为主体的岩相组合。火山活动的晚期形成侵出相碎斑熔岩和侵入相岩体。此外,局部地段还有晚期迭加的气液作用,形成粗晶—显微伟晶状囊状体及辉绿岩岩脉等。 样品的特征列于表1。
蒋乃兴,蒋永才[8](1986)在《铁的氧化物组合的穆斯堡尔谱学研究——以浙江桐庐火山岩为例》文中指出样品取自浙江省桐庐火山构造洼地。洼地中的火山岩系属同一旋回的产物。火山活动的前期主要表现为多阶段的猛烈爆发活动,并兼有喷溢活动,形成以火山灰流相碎屑岩为主体的岩相组合。火山活动的晚期形成侵出相碎斑熔岩和侵入相岩体。此外,局部地段还有晚期迭加的气液作用,形成粗晶—显微伟晶状囊状体及辉绿岩岩脉等。
蒋永才,姚小康[9](1987)在《一个拟合地质样品复杂穆斯堡尔谱的计算机程序》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叙述了一个适合于地质样品复杂穆斯堡尔谱的计算机程序。它用FORTRAN-Ⅳ语言编写,并有一些约束条件可供选用。在CROMEMCO-Ⅲ微型计算机系统上使用本程序曾处理了一般常见地质样品的穆斯堡尔谱数据,如:钛铁矿、辉石、绿辉石、角闪石、蓝铁矿、十字石、海绿石、黑云母、赤铁矿、磁铁矿及磁黄铁矿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季珂[10](2018)在《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床矿物学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床是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宣城-南陵盆地中新发现的一个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矿床勘查工作尚未结束,已有很多地质问题等待深入探讨,如成矿流体的起源和演化过程、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等。本文在全面收集和总结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较为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及样品采集工作,通过岩(矿)相学观察、电子探针分析、矿物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茶亭铜金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及金与铜的成因联系、成矿流体的来源和演化。茶亭铜金矿床具有典型斑岩型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区侵入岩主要为石英闪长玢岩、闪长玢岩和闪斜煌斑岩,矿体主要呈透镜状产于石英闪长玢岩体内。赋矿侵入岩体发育钾长石化、黄铁绢英岩化等热液蚀变并具分带性。矿石具有细脉浸染状、细脉-网脉状和细粒浸染状构造。矿石显微结构包括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等。矿床金属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闪锌矿、磁铁矿、黝铜矿、斑铜矿、辉钼矿、方铅矿和含金矿物等。茶亭铜金矿床发育大量磁铁矿和硬石膏,显示成矿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条件为较氧化的环境,成矿热液具有较高的氧逸度。赋矿石英闪长玢岩中的锆石Ce4+/Ce3+比值为479.24,而闪长玢岩与闪斜煌斑岩锆石Ce4+/Ce3+比值分别为272.56和282.53,表明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岩体具有较高的氧逸度。这与青藏高原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云南金沙红-江河斑岩铜矿带以及华南紫金山斑岩矿田中含矿斑岩氧逸度普遍高于不含矿斑岩的结论相吻合,反映高氧化性的岩浆更利于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茶亭铜金矿床主要矿石矿物黄铜矿和黄铁矿也是主要的载金矿物,金主要赋存于成矿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黄铁矿和黄铜矿中,石英和硬石膏中基本不含金。金的赋存状态可分为“可见金”与“不可见金”两种形式。“可见金”矿物种类主要为银金矿,其次是自然金。金的赋存形式以包裹金为主,其次为粒间金和裂隙金。金的嵌布粒度以显微微粒金(510μm)和显微细粒金(1020μm)为主。“不可见金”主要以纳米级自然金形式不均匀分布于黄铁矿中。结合矿床地质、矿石组构及矿物流体包裹体等特征可以认为,铜与金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且Au在较高温度时无限溶融于铜-铁硫化物矿物中,随着成矿温度的下降,金部分地从其中出溶并富集形成独立金矿物。茶亭铜金矿床矿石矿物黄铁矿富集轻稀土元素而亏损重稀土元素,Hf/Sm、Th/La和Nb/La值特征表明成矿热液中Cl多于F。硬石膏的稀土元素特征为富集轻稀土元素而亏损重稀土元素,且Y与HREE未形成退耦机制,同样证明REE的主要运移形式是以Cl络合物形式运移。茶亭铜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富液相包裹体,常呈长条状、椭圆状、不规则状等,充填比较小。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显示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中低温、中高盐度-低盐度岩浆热液,并且从成矿早阶段到中阶段,随着温度的降低,成矿热液的盐度和成矿压力也呈降低趋势。流体包裹体成分、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以及硬石膏S同位素组成均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成矿晚阶段可能有大气降水混入。
二、庐枞地区磁铁矿的穆斯堡尔谱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庐枞地区磁铁矿的穆斯堡尔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长江中下游网纹红土中氧化铁矿物相及其气候环境意义 ——以安徽宣城红土剖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土壤氧化铁矿物的基础理论 |
1.1.1 氧化铁矿物结晶学基础 |
1.1.2 土壤氧化铁的成因矿物学理论 |
§1.2 土壤氧化铁矿物的研究进展 |
1.2.1 土壤氧化铁矿物研究实验 |
1.2.2 土壤氧化铁矿物鉴定与定量分析 |
1.2.3 土壤氧化铁矿物的气候环境指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概述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研究区域地理概况 |
2.1.2 区域地质概述 |
2.1.3 剖面岩性特征及样品采集 |
§2.2 宣城红土剖面研究概述 |
2.2.1 剖面分层与描述 |
2.2.2 年代地层学 |
2.2.3 宣城剖面成因 |
第三章 宣城红土中氧化铁矿物的测试分析 |
§3.1 基础实验与分析 |
3.1.1 实验样品准备 |
3.1.2 样品提纯 |
3.1.3 NaOH处理 |
3.1.4 NaCl絮凝 |
3.1.5 穆斯堡尔谱试样前处理 |
§3.2 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HRTEM)分析 |
§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3.3.1 X射线衍射测试条件 |
3.3.2 X射线衍射的铁矿物鉴定 |
3.3.3 X射线衍射的定量分析 |
§3.4 穆斯堡尔谱(MS)分析 |
3.4.1 穆斯堡尔谱的矿物测试原理 |
3.4.2 穆斯堡尔谱的测试条件 |
3.4.3 穆斯堡尔谱拟合 |
3.4.4 铁(~(57)Fe)矿物的穆斯堡尔谱特征 |
3.4.5 针铁矿中Al置换量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宣城网纹红土剖面中铁矿物特征与古环境意义 |
§4.1 红土剖面中氧化铁矿物特征 |
4.1.1 红土中氧化铁矿物鉴定 |
4.1.2 红土中氧化铁矿物定量分析 |
§4.2 宣城剖面氧化铁矿物的气候环境指示 |
4.2.1 铁矿物组合的古气候指示 |
4.2.2 针铁矿中铝类质同象代换的环境意义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第四纪气候环境探讨 |
§5.1 宣城红土剖面的沉积环境变迁 |
§5.2 长江中下游地区第四纪气候环境探讨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新疆雅满苏磁铁矿中硅的赋存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磁铁矿的晶体结构 |
1.2 杂质元素在磁铁矿中的类质同象的研究现状 |
1.2.1 钴掺杂磁铁矿 |
1.2.2 硅掺杂磁铁矿 |
1.2.3 钙掺杂磁铁矿 |
1.2.4 铜掺杂磁铁矿 |
1.2.5 镍掺杂磁铁矿 |
1.2.6 镁掺杂磁铁矿 |
1.2.7 钛、锰掺杂磁铁矿 |
1.2.8 现状总结 |
1.3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2.1 矿区地质特征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2 矿床地质特征 |
2.2.1 矿石特征及矿物共生关系 |
2.2.2 矿体特征 |
第三章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 |
3.1 实验仪器与样品制备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X射线衍射(XRD) |
4.1 实验仪器与样品制备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五章 穆斯堡尔谱(MS) |
5.1 穆斯堡尔谱学 |
5.2 穆斯堡尔反映的信息 |
5.2.1 电单极相互作用 |
5.2.2 电四极相互作用 |
5.2.3 磁偶极相互作用 |
5.3 超精细相互作用 |
5.3.1 同质异能位移(isomer shift, IS或 δ) |
5.3.2 四极分裂(quadrupole splitting, QS或 Δ) |
5.3.3 磁超精细相互作用(hyperfine magnetic field, Hi) |
5.4 实验仪器与样品制备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东鞍山铁矿石磁选预富集—悬浮磁化焙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鞍山式赤铁矿选矿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铁矿石磁化焙烧技术应用现状 |
1.3.1 竖炉磁化焙烧 |
1.3.2 回转窑磁化焙烧 |
1.3.3 流态化磁化焙烧 |
1.3.4 微波磁化焙烧 |
1.4 铁矿物磁化焙烧机理研究进展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东鞍山铁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
2.1 矿样的来源及制备 |
2.2 矿石的物质组成 |
2.2.1 化学组成 |
2.2.2 矿物组成 |
2.3 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 |
2.3.1 赤铁矿 |
2.3.2 磁铁矿 |
2.3.3 褐铁矿 |
2.3.4 菱铁矿 |
2.3.5 脉石矿物 |
2.4 矿石中主要矿物的结晶粒度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东鞍山铁矿石磁选预富集行为研究 |
3.1 引言 |
3.2 矿石预富集分离特性 |
3.2.1 高梯度扫选Ⅰ磁场强度对矿石磁选预富集的影响 |
3.2.2 高梯度扫选Ⅱ磁场强度对矿石磁选预富集的影响 |
3.2.3 原料磨矿细度对矿石磁选预富集的影响 |
3.2.4 产品检测分析 |
3.3 半工业扩大试验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富集精矿悬浮磁化焙烧试验研究 |
4.1 铁矿物磁化焙烧基本原理 |
4.2 铁矿物磁化焙烧热力学分析 |
4.2.1 赤铁矿的磁化焙烧热力学分析 |
4.2.2 菱铁矿的受热分解热力学分析 |
4.2.3 磁铁矿再氧化热力学分析 |
4.3 试验装置与方法 |
4.3.1 试验装置 |
4.3.2 反应器特性 |
4.3.3 试验方法 |
4.4 悬浮磁化焙烧工艺优化试验 |
4.4.1 温度对悬浮磁化焙烧的影响 |
4.4.2 CO用量对悬浮磁化焙烧的影响 |
4.4.3 N_2流量对悬浮磁化焙烧的影响 |
4.5 焙烧产品检测分析 |
4.5.1 化学组成分析 |
4.5.2 XRD分析 |
4.5.3 铁物相分析 |
4.5.4 光学显微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赤铁矿悬浮磁化焙烧反应动力学 |
5.1 引言 |
5.2 试验原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原料 |
5.2.2 试验装置 |
5.2.3 试验方法 |
5.2.4 反应转化率及反应速率计算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动力学模型的确定 |
5.3.2 微观结构变化 |
5.4 赤铁矿颗粒悬浮态磁化反应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磁铁矿的形成与生长行为 |
6.1 引言 |
6.2 试验原料与方法 |
6.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6.3.1 磁铁矿相形成及生长过程分析 |
6.3.2 产物磁铁矿粒度分布规律 |
6.3.3 产物磁铁矿粒度增长动力学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磁铁矿的低温氧化相变及磁性特征 |
7.1 引言 |
7.2 试验原料与方法 |
7.2.1 试验原料 |
7.2.2 试验方法 |
7.2.3 转化率的计算 |
7.2.4 检测方法 |
7.3 磁铁矿的低温氧化行为规律 |
7.3.1 温度对磁铁矿氧化效果的影响 |
7.3.2 TG-DSC分析 |
7.3.3 X射线衍射分析 |
7.3.4 穆斯堡尔谱分析 |
7.4 氧化产品的磁性特征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床矿物学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斑岩型铜金矿床特征及研究现状 |
1.2.2 金的赋存状态研究现状 |
1.2.3 茶亭斑岩型铜金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3.1 推覆构造 |
2.3.2 褶皱构造 |
2.3.3 断裂构造 |
2.4 岩浆岩 |
2.5 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 |
3.1 矿体特征 |
3.2 矿石特征 |
3.2.1 矿物组成 |
3.2.2 矿石结构 |
3.2.3 矿石构造 |
3.3 围岩蚀变 |
3.4 成矿阶段 |
第四章 岩矿石矿物学研究 |
4.1 锆石 |
4.1.1 锆石形态特征 |
4.1.2 锆石化学成分 |
4.1.3 锆石对岩浆氧逸度的指示 |
4.1.3.1 计算方法 |
4.1.3.2 锆石Ce~(4+)/Ce~(3+)比值 |
4.1.4 锆石的成因意义 |
4.2 金矿物 |
4.2.1 金矿物的分布 |
4.2.2 金矿物的成分 |
4.2.2.1 自然金 |
4.2.2.2 银金矿 |
4.2.3 金的赋存状态 |
4.2.3.1 火试金分析 |
4.2.3.2 EPMA点分析 |
4.2.3.3 EPMA元素面扫描 |
4.2.4 金与铜的相关性 |
4.2.5 金矿物的成因意义 |
4.3 黄铁矿 |
4.3.1 黄铁矿产出特征 |
4.3.2 黄铁矿成分特征 |
4.3.2.1 主量元素 |
4.3.2.2 微量元素 |
4.3.2.3 稀土元素 |
4.3.3 黄铁矿晶胞参数 |
4.3.4 黄铁矿的成因意义 |
4.4 硬石膏 |
4.4.1 硬石膏产出特征 |
4.4.2 硬石膏组成特征 |
4.4.2.1 微量元素 |
4.4.2.2 稀土元素 |
4.4.3 硬石膏S同位素特征 |
4.4.4 硬石膏的成因意义 |
第五章 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 |
5.1 样品采集和测试方法 |
5.2 岩相学特征 |
5.3 均一温度和盐度 |
5.4 成矿压力和深度 |
5.5 液相成分 |
5.6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 |
5.7 矿床流体包裹体的成因意义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四、庐枞地区磁铁矿的穆斯堡尔谱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庐枞地区磁铁矿的穆斯堡尔谱研究[J]. 蒋永才,蔡瑞英.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 1983(02)
- [2]长江中下游网纹红土中氧化铁矿物相及其气候环境意义 ——以安徽宣城红土剖面为例[D]. 李荣彪.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2)
- [3]新疆雅满苏磁铁矿中硅的赋存状态研究[D]. 董斌斌. 东华理工大学, 2017(11)
- [4]东鞍山铁矿石磁选预富集—悬浮磁化焙烧技术研究[D]. 余建文. 东北大学, 2017(01)
- [5]庐枞地区磁铁矿的穆斯堡尔谱研究[A]. 蒋永才,蔡瑞英.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0), 1983
- [6]东鞍山铁矿石预富集精矿悬浮磁化焙烧试验[A]. 高鹏,余建文,韩跃新,李艳军. 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01.炼铁与原料, 2017
- [7]铁的氧化物组合的穆斯堡尔谱学研究——以浙江桐庐火山岩为例[J]. 蒋乃兴,蒋永才.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 1986(02)
- [8]铁的氧化物组合的穆斯堡尔谱学研究——以浙江桐庐火山岩为例[A]. 蒋乃兴,蒋永才.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2), 1986(总第二十二号)
- [9]一个拟合地质样品复杂穆斯堡尔谱的计算机程序[J]. 蒋永才,姚小康.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87(03)
- [10]安徽宣城茶亭铜金矿床矿物学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D]. 季珂.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