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新概念武器

新世纪新概念武器

一、新世纪的新概念武器(论文文献综述)

廖东升,付阳,梅顺量,周楚韵[1](2021)在《次声波技术与心理战应用》文中指出次声波是一种频率变化范围在10-4 Hz~20 Hz之间的声波,它具有穿透力强、传输距离远以及不易被吸收的特点,以此制造的次声波武器伤人但不毁物。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次声波武器在心理战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首先对次声波技术及次声波武器的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研究了次声波的生物学效应,分析了次声波频率、声压强度以及作用时间与生物学效应的关系,发现三种次声波的作用参数与生物学效应之间的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最后,提出了次声波武器在心理战的三个潜在应用前景,即利用次声波穿透力强的特点发展对掩体人员作战的心理战装备、利用次声波的生物学效应发展反恐作战的心理战装备以及利用次声波的生理致伤机理发展心理战防护装备。

王强,章世森[2](202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人民军队的变革与发展》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诞生和成长起来,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最终夺取了全国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军队自力更生,建构起合成军队体系,逐步迈向现代化正规化道路。海湾战争爆发后,人民军队以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为牵引,主动进行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提高驾驭现代战争的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为建设一支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世界一流军队,开启了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新征程。

马旭亮,马宇峰,郑芳[3](2021)在《面向新质作战装备的试验指挥控制体系结构开发》文中认为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创新发展,使以新质作战武器装备为代表的新型作战力量脱颖而出。试验指挥控制体系结构的核心要素与描述模型,明确了体系结构开发的新质作战装备更加强调体系作战与联合试验场景,介绍了面向新质作战装备的模型顺序,并以激光武器为例说明了体系结构的构建过程。

赵佳[4](2020)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络,将构建国富民强的国内大局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国际大势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平思想的发展创新。在科学总结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统一”、“和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新时代“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任务,并作出了具体的工作布局,引领了和平统一、和平发展的未来方向。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包含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与世界和平发展的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向往和平统一的美好夙愿,更为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提供了为之奋斗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有利于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完善。深入研究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有利于不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尝试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思想进行系统、完整的研究,力争对当前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启发。全文共七章,拟从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特征、定位、目标,原则、内容、战略,成就、经验、挑战,功能、价值、展望等具体方面,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进行系统的全景式梳理。第一章为绪论。阐述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难点与创新、基本概念界定等内容。第二章展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主张其建立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吸收、对中国传统和平思想继承、对国外现代和平思想借鉴的合力基础上。第三章解读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定位、目标,重点强调其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时代潮流与响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代使命的历史定位,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心目标。第四章发掘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内容、战略,阐明其如何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推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创新,以及如何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等举措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事业进行实践创新。第五章梳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经验、挑战,以增强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运行现状与发展环境的直观理解,及对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宏观审视。第六章探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价值、展望,强化理解当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现实基点、历史必然及未来走向,实现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第七章为结束语。主要对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这一宏观命题进行回顾、探讨、思考。

欧阳建明,彭刚,沈志[5](2020)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在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文中指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国防科技大学的核心任务之一.物理演示实验以直观、形象地演示物理现象为课程特色,可有效提高学员对物理规律、物理本质的直观认识和深刻理解,并引起学员的深入思考,在教学实践中可促进学员科学素质、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崔琪[6](2020)在《快速FBG应变测试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纤Bragg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光纤光栅,并且拥有速度快、灵敏度高、抗电磁干扰、复用能力强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的应变测试。基于FBG传感器设计了适用于快速响应的动态应变测试系统,可应用在电磁轨道炮发射时轨道的应变测量。通过总体结构设计、算法验证、硬件设计、软件调试及实验测试,完成了快速FBG应变测试系统的设计。将嵌入式技术应用到传统的应变测试中,实现了对高频应变信号的快速解调。结合理论分析,对应变值的测量可转换为对采集信号中相位差值的测量,选择基于2×2耦合器和3×3耦合器的非平衡M-Z干涉仪来完成动态应变的快速解调,并且采用三步移相解调算法对高频信号中的相位信息进行提取。通过对宽带光源、FBG传感器、非平衡M-Z干涉仪的分析,搭建了FBG光传输回路,设计了光电转换、模拟电信号多级放大、模数转换、数据存储、数据传输等电路和模块,以DSP+FPGA为核心实现了3路带应变信号的同步数据采集,应用DSP的快速处理对采集的三步移相信号进行快速解算,实现对应变信号的处理。基于CCS和Quartus II的开发环境,采用C语言和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完成对数据采集和处理模块的程序设计,经过不断调试修改,完成了采集、解调和传输等功能,完成了快速FBG应变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通过对电磁轨道炮发射时导轨产生的瞬态应变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应变测试系统能够比较好地快速响应轨道应变的变化量,正确地测量出测量点的应变值,为电磁轨道炮的研制提供了一种应变测试手段。

苗晓炜[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几代人,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中不断摸索、积淀出来的。它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翻阅新中国的建设史不难发现,虽然军民融合道路在各个时期发展特点各异,但兼顾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理念在各个阶段却是一脉相承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通盘布局,在充分吸收前几代人探索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首次将军民融合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指出了方向。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的道路演进作为文章考察的主线,按照实践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9的探索阶段、1990-2002的调整阶段、2003-2011的发展阶段、2012-今的深化阶段)、四大方略(邓小平与“军民结合”、江泽民与“寓军于民”、胡锦涛与“军民融合式发展”、习近平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此外,笔者注重在主线之下考察不同阶段,党在军民融合道路探索的时代特质,并进一步分析了各自发展阶段的背景、实践及其效绩,系统描绘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上的奋斗历程。本文旨在通过客观的历史梳理,力争反映中国军民融合发展实践中的“共性”与“个性”,既能看到不同时期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的不同表现,也能看到党在整个过程中不懈的努力与积累。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理论认识,为新时代条件下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聚力凝神。

陈睿虎[8](2018)在《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紧跟世界军事科技发展趋势,着眼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从国家战略高度就科技兴军作出一系列深刻阐述和战略部署。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是我们党接力运用科技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强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尝试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对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展开研究。从国际大势、国内现实基础以及我军自身建设三个维度来看,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是深深扎根于所处时代,是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产物。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科学系统、内涵丰富,可以概括为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加快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武器装备体系、培养造就高素质军事科技人才队伍、推进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调整优化、大力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创新六个方面。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此同时,推动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指导实践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需要各级在落实、深化和具体化上下功夫,不断开创强军兴军的新局面。

杨轩[9](2018)在《新概念武器在空战领域的应用和装备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概念武器具有颠覆性技术或者颠覆性概念,能在战争中形成明显的非对称军事优势,能深刻影响未来战争的模式和形态,成为各军事强国角力的新战场。分析了新概念武器在空战领域的现实需求以及国外空战领域新概念武器的研究进展情况,并从空战本质出发对空战领域新概念武器装备发展进行了展望。

罗跃全[10](2018)在《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军事变革冲击了传统的军事理念和军事安全观念,未来战争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新材料等会聚发展并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得新边疆、高边疆、生物微边疆成为新的主权概念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面对新军事变革和新技术革命这一发展浪潮,我国安全风险呈累积态势。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加快陆军转型发展。战争形态的改变和陆军职能任务的深化拓展,对战斗力生成转化模式提出了全新命题,使得担负战斗力维护任务的军队卫勤从幕后走向台前,对卫勤建设在为战斗力提供科学性、系统性和效能性保障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大挑战。卫勤建设理念也在发生转型,由伤亡可承受性向“低伤亡”甚至“零伤亡”方向发展,战救技术由保“命”向保功能、保生活质量等“全健康”方面发展。随着未来高技术战争可以实现对致伤手段、打击范围、毁伤程度等多因素的可控,卫勤任务也将从救治能力向战斗力的提升及预先保护等方面转变,向有利于提高、更新战斗力保障机制发展。如何在新一轮变革中实现卫勤保全效能最大化是本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对全新作战理论和医学科技发展背景下“卫勤保全”思想的深化拓展,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指导卫勤实战化建设,提高战救技术的发展突破和有效运用。陆军师级医院是我军卫勤体系中的核心力量,是执行我军战救、教学、训练、医疗和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多样化任务的主要平台,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处于卫勤要素涵盖最全的关键节点,是全面实践和发展卫勤保全理论的理想切入点。课题着眼陆军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与任务,探索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为实现实战化条件下的卫勤组织指挥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本文系统运用管理学、军事学、运筹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深入分析了“卫勤保全”理论相关概念、核心内涵及应用前景,结合专家论证和建模分析,分析了卫勤保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建了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借鉴引用军事建模中“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设计建设实战化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开展能力体系建设实践并通过开展联合作战军事演训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卫勤实践进行建设效果的实证研究,最后对加强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进行了思考和展望。现状及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外军和我军卫勤建设的基本概况、相关理论和发展优势;以既往实战卫勤保障任务为对象进行个案调查与类比分析,归纳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经验和问题不足。探索新形势下,特别是现代战争条件下陆军师级医院进行卫勤保障时的时间点、伤情特点、救治要点等新情况新问题;对卫勤保全、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概念进行阐明,对卫勤保全与外军卫勤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对卫勤保全理论应用的新特点、新形势进行研究。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研究部分,通过情报分析、专家访谈、座谈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深入了解新时期陆军转型发展战略、职能任务拓展以及新质作战力量建设布局。以此为基础和框架,根据广泛的文献研究情况和专家访谈意见,设计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调查问卷,采用Delphi法对全军相关单位管理、医学、生物、军事、工程等领域的60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完成对卫勤保全理论构成要素、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核心内容的问卷调研,采用层次分析法、探索性因子分析、熵值法分析等数学建模方法,研究确定了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指标及权重体系。结果显示: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关系紧密、缺一不可,是推动卫勤保全改革的核心要素。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部分,以能力体系为依据,聚焦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三大领域,以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任务为牵引,运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进行资源到任务的科学配置,创新引入“卫勤蓝军”概念,指导建设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形成循序渐进、优化整合的现场急救、转运后送、综合战救、野战手术、重症监护、控制评估等虚拟仿真合成训练资源集合。综合应用医学模拟、计算机仿真等技术,开展伤情不可预知的、对抗性的卫勤战救模拟训练,探索实战条件下的生理和心理适应、团队综合协作意识、复杂伤情处置技能、战救基本技能、战救思维等战救能力生成;通过“网络学习、模型操作、虚拟仿真场景演练”等手段,对机动卫勤分队进行“多任务场景仿真”的全维全程“对抗性训练”,创新“单元式、组合式、模块化”的组训模式,探索和实践满足新质作战力量战斗力生成模式需要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实证研究部分,采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依托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功能模块齐全、高度贴近实战的训练资源集合,对本单位受领的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等实战卫勤任务进行系统设计、科学组训和资源调度,形成优化的卫勤保障方案并加以模拟演练和实际运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科学验证能力体系建设效果并不断完善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生成模式。最后,本研究站在陆军使命任务历史性拓展、科学把握战略主动以遂行未来多样化军事行动的角度,特别是从满足陆军战斗力新生成模式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需求出发,提出三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二是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三是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为新时期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快速向卫勤保全转型创造条件。

二、新世纪的新概念武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的新概念武器(论文提纲范文)

(1)次声波技术与心理战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次声波的生物学效应
    2.1 次声波频率与生物学效应
    2.2 声压强度与生物学效应
    2.3 作用时间与生物学效应
3 次声波技术在心理战中的应用前景
    3.1 利用次声波穿透力强的特点,发展对掩体人员作战的心理战装备
    3.2 利用次声波的生物学效应,发展反恐作战的心理战装备
    3.3 利用次声波生理致伤机理,发展心理战防护装备
4 结语

(2)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人民军队的变革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夺取革命战争胜利为牵引,人民军队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艰难发展历程
    (一)在战争实践中探索军事问题
    (二)开启人民军队的正规化建设
    (三)围绕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干部工作
二、以建构合成军队体系为牵引,人民军队逐步迈上现代化正规化新征程
    (一)确立和完善军队现代化正规化战略方针
    (二)构建和调整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编制体制
    (三)以国防尖端技术为重点加速推动武器装备现代化
三、以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为牵引,不断提高人民军队驾驭现代战争的能力
    (一)适应战争形态新变化及时确立新时期军事战略
    (二)按照“科技强军、质量建军”方针大力推进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三)培养造就新型信息化军事人才
    (四)加快推进武器装备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
四、以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为牵引,锻造新时代能打仗打胜仗的人民军队
    (一)开创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发展新境界
    (二)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建设
    (三)全面推进军事人员现代化
    (四)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装备为骨干的武器装备体系
五、基本经验和现实启示

(3)面向新质作战装备的试验指挥控制体系结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基于DoDAF 2.0的体系结构设计
    2.1 数据要素确定
    2.2 能力模型
    2.3 业务模型
    2.4 系统模型
    2.5 模型开发顺序
3 案例
    3.1 案例背景
    3.2 模型开发
4 结论

(4)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
    1.5 基本概念界定
        1.5.1 和平与和平观
        1.5.2 马克思主义和平观与中国传统和平观
        1.5.3 中国共产党和平观与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2.1 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
        2.1.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平思想
        2.1.2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和平思想
        2.1.3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思想
        2.1.4 习近平关于和平思想的重要论述
    2.2 中国传统和平思想
        2.2.1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和平思想
        2.2.2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的和平理念
    2.3 国外现代和平思想
        2.3.1 亚洲文化传统中的非暴力思想
        2.3.2 西方和平学中的积极和平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定位、目标
    3.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特征
        3.1.1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3.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3.1.3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3.1.4 原则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3.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定位
        3.2.1 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3.2.2 响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使命
    3.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目标
        3.3.1 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3.3.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3.3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内容、战略
    4.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原则
        4.1.1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4.1.2 始终坚持以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4.1.3 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4.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内容
        4.2.1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2.2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4.2.3 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4.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战略
        4.3.1 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4.3.2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4.3.3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4.3.4 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经验、挑战
    5.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成就
        5.1.1 进一步巩固硬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5.1.2 进一步巩固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基础的保障
    5.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经验
        5.2.1 坚持以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5.2.2 以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稳定
        5.2.3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5.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面临的挑战
        5.3.1 和平统一方针受到挑战
        5.3.2 “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
        5.3.3 强权政治大行其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价值、展望
    6.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功能
        6.1.1 为中国自身的稳定发展提供思想指导
        6.1.2 为中国的外交决策提供政策参考
        6.1.3 为国际新秩序的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6.2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价值
        6.2.1 有效维护中国与世界和平的理论指导
        6.2.2 不断促进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行动指南
    6.3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的展望
        6.3.1 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和平理论引领发展实践
        6.3.2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理论创新
        6.3.3 加强国际话语权竞争,建构国家形象
        6.3.4 创新全球治理理念,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在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科学素质
2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
3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
4 总结

(6)快速FBG应变测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FBG应变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应变测试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应变测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应变测试系统总体结构
    2.2 光路部分解调方案
        2.2.1 FBG理论模型
        2.2.2 FBG应变传感模型
        2.2.3 FBG传感器的解调技术
    2.3 信号调理电路结构设计
    2.4 数据采集和处理模块结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应变测试系统解调算法原理分析与仿真
    3.1 非平衡M-Z干涉仪解调算法
        3.1.1 基于2×2耦合器的PGC解调法
        3.1.2 基于3×3耦合器的解调算法
    3.2 基于3×3耦合器结构的传统解调算法
    3.3 基于3×3耦合器结构的三步移相解调算法
    3.4 本章小结
4 应变测试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4.1 光路搭建
        4.1.1 系统光路的设计
        4.1.2 光学器件的选择
    4.2 信号调理电路
        4.2.1 光电转换及前置放大电路
        4.2.2 多级放大电路
    4.3 数据采集和处理模块
        4.3.1 DSP芯片
        4.3.2 FPGA芯片及使用配置
        4.3.3 ADC模块接口设计
        4.3.4 外部存储器模块
        4.3.5 USB控制电路
        4.3.6 LCD1602液晶驱动电路
    4.4 电源模块
        4.4.1 信号调理电路的电源
        4.4.2 数据采集和处理模块的电源
    4.5 本章小结
5 应变测试系统的软件实现与实验测试
    5.1 系统调试阶段的搭建
    5.2 软件开发环境
        5.2.1 DSP开发环境及流程
        5.2.2 FPGA开发环境及流程
    5.3 数据采集模块调试
        5.3.1 2812 DSP片内ADC采集调试
        5.3.2 AD9280采集调试
    5.4 基于解调算法的数据处理
    5.5 数据传输调试
    5.6 实验测试结果
    5.7 测试精度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学术价值
        (二)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厘定
        (一)军民两用
        (二)军民结合
        (三)寓军于民
        (四)军民融合
        (五)军民一体化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现状简评
    四、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探索:改革之初的“军民结合”
    一、工作重心转移下的“军民结合”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二)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三)邓小平与“军民结合”新方针的提出
    二、新方针下“军转民”的实施
        (一)转产实践从“饥不择食”到规范引领
        (二)管理体制由分散紊乱到逐步集中统一
        (三)加强军工科研力量,完善国防科技规划
    三、实践的成效与问题
        (一)军工企业角色逐步实现转变
        (二)带动了经济发展,稳定了军研队伍
        (三)探索实践中的困难
第二章 调整:市场化转变中的“寓军于民”
    一、机遇与挑战下的“寓军于民”
        (一)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三)江泽民与“寓军于民”方针的提出
    二、市场化环境下“寓军于民”的实践
        (一)调整管理机构
        (二)引导军工市场化
        (三)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民参军
    三、实践的成效和问题
        (一)国防创新体系建设有所成效
        (二)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基本形成
        (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发展:新技术条件下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一、新形势下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一)军队现代化、信息化的挑战
        (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诉求
        (三)胡锦涛与“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二、“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践
        (一)国防工业管理体制的再次调整
        (二)加强制度立法,推进“民参军”
        (三)构建武器装备新体系
    三、实践的成效与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初显
        (二)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
        (三)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
第四章 深化:强军目标下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一、新时代下的“军民融合”
        (一)对党在不同时期军民融合道路实践的经验继承与升华
        (二)实现伟大复兴,助燃强军梦的应有之义
        (三)深入推进国防和军队转型的必然要求
    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初步实践
        (一)坚持党的领导,力争军民资源实现统筹配置
        (二)明确发展目标,打造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发展格局
        (三)把稳改革导向,形成更具激励性的制度环境
    三、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军地融合交流得到持续深化
        (二)服务社会经济效应显着增强
        (三)军工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四)当前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困境
几点思考:关于我国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的经验与建议
    一、求同与存异,把握好军民融合发展的适用性问题
    二、竞争与合作,把握好军民融合发展的公平性问题
    三、开源与节流,把握好军民融合发展的高质性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分析法
        1.3.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提出的时代背景
    2.1 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势
        2.1.1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
        2.1.2 世界新军事革命正在加速推进
    2.2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的坚实基础
        2.2.1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科技兴军提供强劲经济支撑
        2.2.2 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为科技兴军提供坚实基础和动力
    2.3 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2.3.1 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军建设发展和战斗力提升的突出矛盾
        2.3.2 “两个差距很大”“两个能力不够”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第三章 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
        3.1.1 科技创新是推动战斗力基本构成要素变革的决定力量
        3.1.2 信息技术是现代战斗力生成的主导因素
        3.1.3 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是打赢现代化战争的核心支撑
    3.2 加快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武器装备体系
        3.2.1 坚持作战需求的根本牵引
        3.2.2 坚持体系建设思想
        3.2.3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3.2.4 坚持质量至上
        3.2.5 坚持实战化运用
    3.3 培养造就高素质军事科技人才队伍
        3.3.1 加紧集聚大批高端科技人才
        3.3.2 突出抓好急需军事科技人才培养
        3.3.3 着力提高官兵科技素养
    3.4 推进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调整优化
        3.4.1 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
        3.4.2 优化兵力规模构成
        3.4.3 以技术发展驱动编成创新
        3.4.4 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
    3.5 大力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3.5.1 抓好基础性、通用性技术研究
        3.5.2 加强关键性、核心技术突破
        3.5.3 加快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
        3.5.4 抓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
        3.5.5 建立有利于国防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3.6 通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创新
        3.6.1 推动搞好顶层设计和战略筹划
        3.6.2 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
        3.6.3 推动军地合力培育军事人才
        3.6.4 推动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
第四章 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及实践要求
    4.1 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4.1.1 习近平强军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4.1.2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技术思想
        4.1.3 继承和发展了我党科技强军思想
    4.2 贯彻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4.2.1 牢固确立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指导地位
        4.2.2 把提高官兵科技素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4.2.3 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创新发展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
        4.2.4 加强科技运用,聚力打造精锐作战力量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发展现状研究
    2.1 外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2.2 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2.3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提出新要求
    小结
第三章 卫勤保全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研究
    3.1 相关概念及卫勤保全核心内涵研究
    3.2 卫勤保全与国外卫勤保障理论的比较分析
    3.3 新形势下卫勤保全理论应用前景分析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4.1 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模型的假设
    4.2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实践研究
    5.1 用卫勤保全理论引领核心卫勤能力建设方向
    5.2 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统领卫勤保全战救研训资源构建
    5.3 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的特点与应用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效果实证研究.
    6.1 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
    6.2 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
    6.3 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
    小结
第七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思考
    7.1 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
    7.2 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
    7.3 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承担课题及获得奖项
致谢

四、新世纪的新概念武器(论文参考文献)

  • [1]次声波技术与心理战应用[J]. 廖东升,付阳,梅顺量,周楚韵. 国防科技, 2021(05)
  • [2]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人民军队的变革与发展[J]. 王强,章世森.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1(05)
  • [3]面向新质作战装备的试验指挥控制体系结构开发[J]. 马旭亮,马宇峰,郑芳.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21(03)
  • [4]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平观研究[D]. 赵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5]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在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 欧阳建明,彭刚,沈志. 物理通报, 2020(04)
  • [6]快速FBG应变测试系统研究[D]. 崔琪.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研究[D]. 苗晓炜.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8]习近平科技兴军重要论述研究[D]. 陈睿虎.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9]新概念武器在空战领域的应用和装备展望[A]. 杨轩. 2018年军工装备技术专刊论文集, 2018
  • [10]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D]. 罗跃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新世纪新概念武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