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增加离退休费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霞[1](2011)在《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变迁》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社会,国民收入一般有三种来源:工作报酬、资产收益和国家对国民进行的再分配收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一般被定性为再分配基金。它在许多国家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来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分配方式对社会阶层结构会产生影响,因此,讨论谁得到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什么时候和怎么获得的?就具有了社会学的研究意义。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分配方式的依据,故本文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如何被分配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它分配方式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1922-2007这段并不太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镶嵌于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亦经历了巨变。在政策巨变的背后,是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覆盖范围和待遇标准的不断调整和变化。从再分配的角度来看,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调整和变化,直接影响了个体利益的损益,也影响了受益群体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结构。建国之初,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覆盖范围被界定为城镇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固定工或合同工,随后被扩展到城镇企业的所有固定工或合同工;1984年之后,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展到城镇企业所有职工;2005年以后,覆盖范围又进一步扩展,部分事业单位职工、部分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也被包括在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政策范围之中。从政策文本的演变来看,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覆盖范围是不断扩展的。但从实践来看,由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在这段时期内频繁调整和变化,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所覆盖的对象能否享受相应的政策承诺是值得商榷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所界定的受益对象因政策改变是否影响了其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地位也有待考察。即政策规定的受益对象是谁,他得到了什么,得到后对他的影响是什么,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本文重要的研究概念“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不包括国家推行的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狭义的社会福利,也不包括目前在大部分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所实行的退休制度,更不包括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它主要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政策。因此,本研究对象主要指国家颁布并实施的正式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时间从1922年到2007年。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覆盖范围只针对城镇企业职工,因为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长期以来主要的覆盖范围就是城镇企业及其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参与主体主要涉及代表国家的政府(主要指地方政府)、单位(其中以企业为主)和个人(以城镇职工为主)。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养老保险有相对独立的基金和服务机构。论文基本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用七章来论述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内容、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执行结果,对结果的分析。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主要是文献综述部分。首先提出研究问题。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种资源,是如何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进行再分配的。文献综述部分主要阐述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重在对概念的界定、研究目的和意义的阐述。第二方面主要是对国内外有关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研究进行阐述,重在强调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与社会阶层结构之间的关系,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主要服务对象,实施的结果,分析其社会再分配的功能。第二部分:第二至第六章,其基本内容有三层。在每一章,首先简单描述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特征和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经济成分。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指标有就业人口的变化、职工流动和职工工资。这些指标是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基础。然后,以时间为线索对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主要条文进行描述性分析,主要阐述政策目标、政策的覆盖范围、责任主体和待遇的支付标准四个方面。此部分主要对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进行文本性分析。第三,对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指标主要有:政策的覆盖范围、基金状况、参保过程、退休及待遇标准多少等。本研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是比较法,比较在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实施后,政策规定覆盖的群体与其他没有被政策覆盖的群体在收入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别;被政策覆盖的群体内部因地区、行业类别、单位性质和雇佣形式的不同,他们在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方面存在的差别。第三部分为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把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种资源,总结在不同历史阶段条件下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在资源分配方面的文本特征,对受益群体的具体影响。政策实施的结果对文本政策的背离情况,最终对资源分配所造成的影响。简要阐述在各阶层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人口结构不断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下,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国民收入的一种再分配工具,应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作用,并针对目前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臧宏[2](2007)在《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整个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三千多万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障权利的实现问题,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关系到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进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发展,中国事业单位在管理体制、编制人事、财务、工资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但是,作为事业单位改革重要内容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仍处于地方探索阶段,其进程滞后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本已滞后的改革实践是重要原因之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对发展养老保险、社会保险乃至社会保障理论,以及推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建构和尽快出台,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为此,本文将在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对策。本文正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理论:在对各种养老保险制度理论梳理和评析的基础上,探讨各学派养老保险理论对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理论研究和制度建构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在梳理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险理论的基础上,阐明其对建构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义。第二章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现实状况:简要回顾中国传统事业单位离退休养老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各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阐释传统事业单位离退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现实困境,分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标选择的相关依据,反思部分地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措施。第三章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启示:对一些具有代表性国家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其各自的基本特征、取得的经验教训,阐释其对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建构的借鉴意义。第四章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选择与基本对策:在深入分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现实背景的前提下,提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相应的基本对策。第五章中国事业单位职员年金制度建构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对策:在明确事业单位职员年金性质、责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事业单位职员年金的基本对策,主要是税收优惠方案和替代率水平。第六章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法律课题与立法建议:阐释加快养老保险法制化进程的必要性,提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理念和相关立法建议。
张力[3](2007)在《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转换 ——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分配是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切入点。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分配是否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规范有序,将对全社会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实现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分配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契合,推进公务员工资收入分配机制转换,对于有效解决公务员工资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保证政府系统正常运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逐步理顺社会各方面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综合运用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决定的机理进行研究,以期对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系统梳理出我国建国以来公务员工资制度演进的脉络,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科学、严谨地划分出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演进阶段,并做出评价。通过构建基于两部门框架的工资决定机制模型,建立了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转换的理论解释框架。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系统分析了政府部门主导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工资决定中存在的市场分割因素,得出其运行并不是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制度规则代替了市场竞争,造成同质人力资本劳动力在不同的就业领域存在禀赋回报率差别的结论。在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地区工资决定机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基于效率工资制的尽职激励合约经济性激励和基于Malcomson锦标制度激励合同模型、Holmstrom-Tirole模型及其修正模型的敬业激励合约非经济性激励分析框架,为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转换的技术路线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我国形成与市场机制相契合的公务员工资收入分配机制的系统解决方案确立了理论依据。根据我国公务员工资决定机制转换的理论框架,本文提出了推进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制度改革,形成科学合理的公务员工资收入体系的总体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本文提出了推进公务员工资决定制度化建设,构建科学、透明与完整的公务员工资制度;科学确定公务员工资水平,建立正常晋级增资机制,实现公务员工资制度外部竞争性;健全公务员监督机制,完善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构建完整的公务员激励体系的我国公务员工资决定机制转换的改革路径。
陈佳[4](2009)在《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事业单位在管理体制、编制人事、财务、工资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但是,作为事业单位改革重要内容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其进程滞后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整个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三千多万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障权利的实现问题,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关系到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进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2009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下发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要求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试点省市认真做好启动准备工作。于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再次提上议事日程。但是,从《试点方案》的具体内容来看,基本上是沿袭了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方法。于是我们不禁产生以下疑问:为什么要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制度进行改革?为什么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朝着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方向进行?如果按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方法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制度进行改革,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如何更好的保证改革前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待遇水平的平稳衔接,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针对这些问题,除去第一章引言和第八章结论外,论文分为以下章节展开论述:第二章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经济理论综述。因为不论是事业单位、企业还是其他群体,其养老保险制度都必须遵循基本的经济理论。而作为社会保障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养老保险制度,其产生与发展是紧紧地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演进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早期的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社会保障理论往往相互交叉,相互贯通。但是,随着后期世界各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壮大与完善,以及人们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特殊性认识愈加深刻,其经济学理论研究逐步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性,新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不断涌现。根据养老保险制度相关经济理论的侧重点不同,我大致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侧重研究养老保险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另一类侧重研究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与实践。第三章是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比较与借鉴。本章在对世界各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类型、特点与发展趋势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介绍评述,并分析了国际经验对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借鉴意义。第四章是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演进的对比研究。本章首先详细梳理并总结了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演进历程及改革思路,然后针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情况,分析了现行两种养老制度存在的差异及形成的原因,最后,论文结合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正反经验,提出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该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第五章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济学分析。一方面,本章从事业单位养老的财政负担、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待遇差距以及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巨大差异导致的弊端这样三个角度分析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因,文章认为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巨大差异所造成的公平与效率缺失问题,应该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同时也是推动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对接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本章通过运用经济学理论模型对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养老模式进行了求证。第六章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制成本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转制方式的选择对隐性债务显性化的速度和程度的影响,然后结合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几种备选方案的特点,并对最新试点方案中提到的转制方式进行了判断。最后,借助我国事业单位的真实数据,利用精算分析方法,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制成本问题进行了科学有效的测算。第七章是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建立与运营——以高校教师为例。首先本章总结了具有代表性国家的教师养老金计划的特点及启示。然后,结合现行我国教师养老制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本的改革思路,并突出强调了职业年金制度建立的重要性。接着,论文分析了我国教师职业年金制度的经营模式,并探讨了税收政策对职业年金发展的重要影响。最后,论文首次对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年金市场规模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各种相关变量对职业年金替代率的影响。同时,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年金投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职业年金发展的投资策略。
郑秉文,孙守纪,齐传君[5](2009)在《公务员参加养老保险统一改革的思路——“混合型”统账结合制度下的测算》文中提出中国当前的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保障退休人员待遇、稳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队伍、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单位保险的性质未变、碎片化倾向严重、政企待遇差过大、财政负担沉重等。提出了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即从新入职的人员开始,逐步把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纳入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职业年金,以避免其待遇下降。最后,测算了改革和不改革情况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支出对财政负担的不同影响。测算结果发现,虽然改革初期会增加财政负担,但是到2061年开始将会大大降低财政负担。
王誉霖[6](2014)在《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城乡整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发展是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促进二元经济转化的重要内容。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迁徙尤其是城乡人口迁移规模不断增大,而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最为活跃的阶段。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自1997年确定了实行“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和多方筹资的基本制度框架后,历经“辽宁试点”,在2005年制度框架最终确定。而几乎与此同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历经了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各地的分散探索和最终在2009年走向统一的历程。为了适应大规模流动人口的现实和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开始了整合的初步探索。2014年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此同时,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也开始施行。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然而,整合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依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其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碎片化”,阻碍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大一统;其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区转续难题依然未解,制约了统筹层次的进一步提高;其三,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改革停滞不前,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去甚远;其四,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制约依然存在,亟待理顺管理体制和加强信息化建设。基于对现状的评估,整合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采取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破除“碎片化”困境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续障碍,实现城乡两类制度自身的大一统;第二步,推进完善现行转续政策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关系的城乡有效转移接续;第三步,继续提高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在实现全国统筹的基础上适时推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建立大一统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大一统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架构是“国民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的多支柱保障模式。不同支柱采取不一样的筹资模式及方式,在保障层次上由低到高,与商业化的养老保险共同构成中国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满足差异化的养老保障需求。
陈松松[7](2010)在《中国共产党老干部政策的历史演进》文中研究说明党的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革命事业,以及通过艰苦奋斗取得的革命功绩是值得我们尊重和肯定的。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老干部工作,把它作为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上升到事关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来对待,制定和发布了很多的政策与文件,老干部工作成效十分显着。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老龄社会下老干部的结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离休干部在减少,退休干部在增多,且养老、医疗、住房等各项改革又都涉及到老干部的切身利益,如何做好老干部工作也就面临着很多新的课题。然而,党的老干部政策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的地方,因此,只有通过改进政策方法,加强对老干部的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落实老干部待遇,进而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老干部工作以及老干部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分析,阐明新时期研究老干部工作的迫切性;第二部分是对建国以前党的老干部工作及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了它们是党的老干部政策形成的雏形;第三部分主要就是对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段时期的老干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清这一时期老干部相关政策发展的脉络,为下文分析打下基础;第四部分是改革开放后党的老干部退休制度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时期,这一时期承上启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老干部政策文件内容的介绍与分析,全面认识这一时期的老干部工作;第五部分主要对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老干部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老干部政策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的方向,并重点探讨了老干部社会化管理工作;第六部分是结语部分,主要是通过对以上各个时期党的老干部政策的分析,并结合新时期的时代特点,作出对党的老干部工作和政策改进的方向判断。本文主要通过对党的老干部政策在各个时期的表现进行分析,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摸清政策演化的历史脉络,并结合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特点,对如何改进和完善老干部政策作出新的分析与判断,以求为党和政府调整老干部政策,推进老干部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8](2001)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财政部关于从2001年10月1日起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和增加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三个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改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水平总体上偏低的状况,继续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国务院决定从2001年10月1日起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并相应增加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人事部、财政部拟定的《关于调整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的实施方案》、《关于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
王磊[9](2012)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相对于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而言,发展较为滞后,虽然对其进行的改革尝试从未停止过,但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养老保险制度框架一直悬而未决,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同时由于事业单位在内涵和外延上与行政机关有不同程度上的交叉和重合,其变迁历史复杂,致使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难度大,难点多。2009年1月28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下发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作为试点率先进行改革,引起了民众广泛关注。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作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既受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因素影响,又有其自身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特殊性所在,其复杂性和难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当前事业单位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由此可见,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仅是势在必行,而且是迫在眉睫。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正在全面展开,相关配套制度也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起来,特别是相关配套的法律制度尤为重要。我国已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我们应该以此为动因,加快建立与之配套的养老保险制度,尤其是在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之时,加快建立其相关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配套机制,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福利保障尽一份义务。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选取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作为研究命题。本文是在法律制度范围内,通过反思改革的现状,提出该制度完善之处,着重从法学角度分析此制度的理论基础、立法理念、原则、目标及基本框架,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围绕论文主题,本文研究的思路是:首先,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本理论进行阐述,重点分析该项制度的法学理论基础,即法哲学的人权保障理论、法伦理学的价值实现理论、法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及法社会学的公平正义理论。其次,在阐述基本理论前提下,对国外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进行比较考察,得出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借鉴之处。再次,通过对我国现存制度现状进行反思,得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的基本理念、原则、目标及方向。最后,以高等学校为考察重心,重点论述完善该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现条件。本文结构共分六章,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在本文第一章绪论部分中,主要从研究背景出发,提出研究本文的重要性,进而提出研究问题的现状、内容、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概述事业单位法律制度的基本问题。首先,对“事业单位”的定义以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特殊性进行了阐述。其次,对事业单位内涵与范围的演变的四个阶段进行了描述。最后,重点阐述了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学理论基础——法哲学的人权保障理论、法伦理学的价值实现理论、法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及法社会学的公平正义理论。第三章介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立法比较考察与借鉴。首先,对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的立法模式和基本内容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日本、韩国、德国、美国、韩国、智利。其次,分析了这些经验对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启示和可以借鉴的意义。第四章对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进行反思与展望。首先,回顾了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历程,重点对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研究,分析改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次,阐述了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面临的现实困境。最后,对该项制度的现状进行反思与展望。第五章论述了建立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基本思路。首先,利用社会公平理论、社会连带理念、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的相关理论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目标和进行了研究。其次,提出了改革的主要目标。再次,确定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最后,论述要加快建立适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保证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接轨,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六章提出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完善的具体内容从以高等学校为考察重心角度进行诠释。首先,分析高等学校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特殊性。其次,确定了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对象的范围。再次,分析了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基金筹措、管理及运营模式的选择等关键问题。再其次,明确了高等学校的法律责任,给出建立高等学校职业年金制度的基本内容。最后,提出解决我国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司法保障一些具体措施。结论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本文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张荣芳[10](2017)在《合理定性与差别调整:被开除公职者的退休金调整规则》文中认为在退休金制度下,我国公职人员在职时无需缴纳养老保险费,正常退休时享受国家提供的退休金。因违法违纪被开除公职后其在公共部分累积的工龄被清除,即将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不得再享受退休待遇。由惩戒机关在法律之外处分公职人员的退休金权利,不仅违反了宪法关于公民权利保障原则,破坏了惩戒法定原则,而且直接威胁到被开除者的老年生存。从本质上看,公职人员的退休金包含了其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国家支付的退休福利,前者属于公民维持生存的财产权利,后者属于单位提供的退休福利。对此应当区别对待,公民维持生存的财产权依现行法律不得剥夺或者限制;退休福利在公职人员违法违纪时应予以收回,但应遵循法律保留原则。
二、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增加离退休费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增加离退休费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框架 |
第二节 关于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文献回顾 |
第二章 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萌芽期(1922-1950)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社会养老保险 |
第三节 总结 |
第三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期(1951-1968) |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分布特征 |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养老保险思想 |
第三节 建国初期的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情况和评价 |
第四节 总结 |
第四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维持期(1969-1983) |
第一节 文革及其恢复期的经济结构和阶层分布特征 |
第二节 文革及其恢复期的社会养老保险思想 |
第三节 文革及其恢复期的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情况和评价 |
第四节 总结 |
第五章 现代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初创期(1984-1990) |
第一节 初创期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阶层分布特征 |
第二节 初创期的社会养老保险思想 |
第三节 过渡期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实施情况及评价 |
第四节 总结 |
第六章 现代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建立与完善期(1991-2007) |
第一节 建立与完善期的经济结构和阶层分布特征 |
第二节 建立与完善时期的社会养老保险思想 |
第三节 现代社会养老政策的实施情况和评价 |
第四节 总结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演变特征 |
第二节 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与社会阶层的关系 |
第三节 强化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再分配功能 |
参考文献 |
附录:国家颁布的有关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例 |
后记 |
(2)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
四、研究的难点 |
五、本文的创新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一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 |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事业单位与国家机关、企业 |
(二) 养老保险与社会保障、社会保险 |
(三) 制度与制度变迁 |
二、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述评 |
(一) 养老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
(二) 福利经济学的养老保险理论 |
(三) 国家干预主义的养老保险理论 |
(四) 西方国家养老保险理论的最新发展 |
(五) 几点启示与借鉴 |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险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险理论 |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险理论的中国化成果 |
(三) 现实启示与指导意义 |
第二章 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现实状况 |
一、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
(一)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创阶段(1949-1956) |
(二)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调整阶段(1957-1966) |
(三)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挫折阶段(1967-1978) |
(四)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恢复阶段(1979-1992) |
(五)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阶段(1993-现在) |
二、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现实状况 |
(一) 传统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 |
(二)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现实困境 |
三、部分地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探索 |
(一)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状况 |
(二)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效和问题 |
(三)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的反思 |
第三章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特征与经验借鉴 |
一、德国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
(一) “社会保险三法”与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
(二) 德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
二、英国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
(一) “贝弗里奇计划”与英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
(二) 英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
三、智利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
(一) 智利养老保险制度的私有化改革 |
(二) 智利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
四、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几点启示 |
(一)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共性 |
(二)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趋势 |
(三)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改革的几点启示 |
第四章 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与主要对策 |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标的相关依据 |
(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
(二) 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 |
(三) 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化的客观趋势 |
(四)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客观趋势 |
(五)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 |
(一)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路径 |
(二) 实现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 |
(三) 构建多层次的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体系 |
三、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对策 |
(一) 建立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社会统筹机制 |
(二) 建立事业单位结构性养老金的计发办法 |
(三)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替代率问题 |
(四) 理顺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管理体制 |
(五) 建立职工在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保险关系流动机制 |
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 |
(一) 国民年金制度 |
(二) 事业单位统筹帐户与国民年金 |
(三) 城乡统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长远目标 |
第五章 中国事业单位职员年金制度建构的基本思路 |
一、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性质与运行机理 |
(一) 企业年金(职员年金)的性质定位 |
(二) 企业年金(职员年金)的运行机理 |
(三) “三个支柱”理论与企业年金 |
二、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
(一) 企业年金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定位不清晰 |
(二) 缺少税收优惠激励政策 |
(三) 企业年金基金运行状况不佳 |
(四) 企业年金管理制度不规范 |
三、国外职业年金制度的发展状况与经验启示 |
(一) 英国的职业年金制度 |
(二) 澳大利亚的职业年金制度 |
(三) 美国的职业年金制度 |
(四) 国外职业年金制度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四、建立事业单位职员年金制度的基本对策 |
(一) 准确把握职员年金的性质和地位 |
(二) 明确和强化职员年金制度中的政府责任 |
(三) 建立和完善税收优惠等政府扶持政策 |
(四) 建立和健全职员年金基金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
第六章 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法律课题 |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现实状况 |
(一)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历史演进 |
(二)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现实困境 |
(三) 加快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立法的现实意义 |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立法的依据与立法体系 |
(一)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依据 |
(二)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原则 |
(三)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基础 |
(四)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立法的立法体系 |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立法的基本内容 |
(一) 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的法律规范问题 |
(二) 关于法定退休年龄问题 |
(三) 关于男女基本养老保险金待遇平等问题 |
(四) 于政府责任的界定问题 |
(五) 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司法保护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转换 ——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国家公务员的概念 |
1.2.2 公务员工资与收入的内涵 |
1.3 研究目标、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2 基础文献综述 |
2.1 理论文献综述 |
2.1.1 收入分配理论的简要回顾 |
2.1.2 人力资本理论相关研究的回顾 |
2.1.3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回顾 |
2.1.4 委托—代理理论的回顾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外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
3 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的理论模型 |
3.1 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一般模型 |
3.2 基于两部门框架的工资决定机制:一个理论模型 |
3.2.1 模型的假定条件 |
3.2.2 模型的建立 |
3.2.3 进一步修正的模型 |
3.2.4 模型的含义与结论 |
4 建国以来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演进 |
4.1 第一阶段(1955年—1984年) |
4.1.1 第一次工资改革:取消工资分,统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待遇制度 |
4.1.2 第二次工资改革:建立职务等级工资制 |
4.1.3 拔乱反正,重新确立按劳分配原则:四次工资调整 |
4.2 第二阶段(1985年—1992年) |
4.2.1 第三次工资改革:企业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和工资调整脱钩 |
4.2.2 不断完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结构工资体制 |
4.2.3 解决突出问题,调动职工积极性 |
4.2.4 明确工资总额组成,规范工资总额管理 |
4.3 第三阶段(1993年— ) |
4.3.1 第四次工资改革:建立职务级别工资制度 |
4.3.2 启动正常晋升工资档次 |
4.3.3 建立正常晋升工资制度 |
5 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变化格局的实证研究 |
5.1 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变化格局的总体分析 |
5.2 公务员工资收入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5.2.1 公务员工资收入格局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
5.2.2 公务员工资收入格局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
5.3 我国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决定机制成因:一个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定性解释 |
5.4 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的实证研究 |
5.4.1 样本数据 |
5.4.2 研究模型 |
5.4.3 变量设计 |
5.5 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的实证研究结果 |
5.5.1 描述性统计 |
5.5.2 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5.5 3 实证分析结论 |
6 发达国家、地区公务员工资决定机制的实证研究 |
6.1 美国公务员工资制度及其工资决定机制 |
6.2 英国公务员工资制度及其工资决定机制 |
6.3 德国公务员工资制度及其工资决定机制 |
6.4 法国公务员工资制度及其工资决定机制 |
6.5 日本公务员工资制度及其工资决定机制 |
6.6 香港公务员工资制度及其工资决定机制 |
6.7 发达国家、地区公务员工资决定机制的总结与借鉴 |
6.7.1 发达国家、地区公务员工资决定机制的总结 |
6.7.2 发达国家、地区公务员工资决定机制的发展趋势 |
6.7.3 发达国家、地区公务员工资决定机制的借鉴 |
7 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转换的理论基础——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 |
7.1 公务员经济性激励的理论基础——基于尽职激励合约的分析 |
7.2 公务员非经济性激励的理论基础——基于敬业激励合约的分析 |
8 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转换的路径 |
8.1 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转换的总体原则 |
8.2 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转换的路径 |
8.2.1 推进公务员工资决定制度化建设,构建科学、透明与完整的公务员工资制度 |
8.2.2 科学确定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建立晋级增资机制,实现公务员工资制度外部竞争性 |
8.2.3 健全公务员监督机制,完善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构建完整的公务员激励体系 |
9 结论 |
9.1 本文的基本结论 |
9.2 本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 |
9.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选题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 |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经济理论综述 |
第一节 养老保险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理论 |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理论 |
二、养老保险制度的强制理论 |
三、养老保险制度的私有化改革理论 |
四、养老保险制度的多支柱理论 |
五、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阻力理论 |
六、养老保险制度的效率理论 |
第二节 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与实践理论 |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理论 |
二、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理论 |
第三章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比较与借鉴 |
第一节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的主要类型 |
一、筹资模式的不同 |
二、待遇水平是否确定 |
三、基金来源不同 |
四、与个人收入是否相关 |
五、制度层次不同 |
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
第二节 典型国家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概况 |
一、美国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
二、德国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
三、日本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
四、智利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
第三节 各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总结与借鉴 |
一、各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特点总结 |
二、各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 |
三、各国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借鉴 |
第四章 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演进的对比研究 |
第一节 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演进历程 |
一、我国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历程及其改革思路辨析 |
二、我国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 |
三、我国现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演进历程 |
一、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历程 |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辨析 |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探索 |
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经验总结 |
第三节 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对比研究 |
一、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 |
二、企事业单位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原因 |
三、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验带来的启示 |
四、我国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总结 |
第五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
第一节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因分析 |
一、事业单位养老的财政负担问题 |
二、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待遇差距问题 |
三、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巨大差异的弊端分析 |
第二节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分析 |
一、现收现付制与完全积累制的运行特点比较 |
二、部分积累制(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福利分析 |
三、结论 |
第六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制成本分析 |
第一节 关于转制成本的理论问题 |
一、转制成本与隐性债务 |
二、转制方式选择对隐性债务显性化速度和程度的影响 |
第二节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制方式选择 |
一、备选方案分析 |
二、最新试点方案的转制方式选择 |
第三节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制成本计算 |
一、前提假设 |
二、基本模型的构建 |
第七章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建立与运营——以高校教师为例 |
第一节 部分国家教师养老金计划介绍 |
一、美国教师养老金计划 |
二、英国教师养老金计划 |
三、各国教师养老金计划带来的启示 |
第二节 我国教师职业年金制度的构建思路 |
一、我国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
二、我国教师职业年金制度的经营模式 |
三、我国教师职业年金制度的发展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扶持 |
四、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年金的市场规模测度 |
五、我国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投资策略选择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公务员参加养老保险统一改革的思路——“混合型”统账结合制度下的测算(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沿革和存在的问题 |
1.1 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
1.2 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
2 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
2.1 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因 |
2.2 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趋势 |
2.3 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困难 |
2.4 职业年金在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
3 改革的原则和措施 |
3.1 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 |
3.2 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
4 是否改革对财政支出的不同影响 |
4.1 符号约定 |
4.2 测算模型 |
4.3 数据来源与参数假设 |
4.4 模拟结果与解释 |
5 结论 |
(6)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城乡整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大规模的城乡劳动力流动 |
1.1.2 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产生大量被征地农民 |
1.1.3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扩面”与农民工“退保”并存 |
1.1.4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呈现“碎片化” |
1.2 研究意义 |
1.3 理论准备 |
1.3.1 二元经济理论与城乡统筹发展 |
1.3.2 养老金多支柱理论与实践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2 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述评 |
2.1.1 研究养老金受益的流动性和便携性 |
2.1.2 研究普惠型社会福利 |
2.1.3 研究非缴费型养老金 |
2.2 国内研究进展 |
2.2.1 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研究 |
2.2.2 整合的必要性研究 |
2.2.3 整合的障碍因素 |
2.2.4 整合的制度设计或路径选择 |
2.2.5 国外的经验启示性研究 |
2.2.6 立法规范研究 |
2.2.7 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
3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与整合 |
3.1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
3.1.1 1951~1983年:计划经济时代养老保险制度的初创 |
3.1.2 1984~1997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 |
3.1.3 1997年之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走向统一 |
3.2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 |
3.2.1 国发[1997]26号文件确立的制度框架 |
3.2.2 辽宁试点方案确立的制度框架 |
3.2.3 国发[2005]38号文件调整后的制度框架 |
3.3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 |
3.3.1 扩大制度覆盖面 |
3.3.2 提高统筹层次 |
3.3.3 实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
4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改革与来自国外的启示 |
4.1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改革回顾 |
4.1.1 1950~1957年:制度初创阶段 |
4.1.2 1958~1977年:统一调整和全面倒退阶段 |
4.1.3 1978~2007年:恢复与发展阶段 |
4.1.4 2008年以后:事业单位改革试点阶段 |
4.2 现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4.2.1 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单方筹资模式缺乏合理的分担机制 |
4.2.2 待遇确定型计发办法导致与企业之间退休金待遇差距大 |
4.2.3 单位管理体制放大了与其他群体养老保险制度的孤立 |
4.3 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
4.3.1 国外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概况 |
4.3.2 国际改革趋势 |
4.3.3 国际改革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5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与整合 |
5.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
5.1.1 1986~2001年: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兴衰 |
5.1.2 2002年以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 |
5.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与基本特点 |
5.2.1 《指导意见》的相关制度规定 |
5.2.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特点 |
5.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 |
5.3.1 由单一支柱到多支柱 |
5.3.2 实行“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 |
5.3.3 与相关制度相衔接 |
6 城乡整合的主要障碍与现状 |
6.1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碎片化” |
6.1.1 各地探索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很大不同 |
6.1.2 同一个地方针对不同对象的参保政策不统一 |
6.1.3 不同地方存在针对不同特殊群体的独立制度 |
6.1.4 同一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碎片化 |
6.1.5 各地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收入替代水平差距大 |
6.1.6 新农保地方财政补贴不规范 |
6.2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存在转续难题 |
6.2.1 转续难的制度根源 |
6.2.2 现行制度规定不适应流动人口的参保要求 |
6.2.3 统筹层次不高限制了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 |
6.3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间存在很大差别 |
6.3.1 制度设计不统一 |
6.3.2 基金来源不相同 |
6.3.3 待遇标准有差距 |
6.4 社会养老保险现行管理体制制约 |
6.4.1 行政管理体制制约 |
6.4.2 财政补贴机制缺陷 |
6.4.3 信息化建设滞后 |
6.5 整合的进展与现状 |
6.5.1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整合的最新进展 |
6.5.2 实现了新农保与城居保的统一 |
6.5.3 尚未解决的遗留问题 |
7 城乡整合的路径框架与政策选择 |
7.1 整合的三步走战略 |
7.1.1 第一步:分别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7.1.2 第二步: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关系的城乡转移接续 |
7.1.3 第三步:合并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7.2 整合农村碎片化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
7.2.1 以新农保为基础构建制度模式统一和待遇标准灵活的大一统制度 |
7.2.2 以统筹城乡为改革导向 |
7.2.3 整合优化农村养老保障资源 |
7.3 实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续 |
7.3.1 既得受益权在养老保险关系转续中的应用 |
7.3.2 基础养老金既得受益权的实现 |
7.3.3 赋予基础养老金既得受益权 |
7.3.4 政策比较与建议 |
7.4 建立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 |
7.4.1 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原则 |
7.4.2 公务员养老保险体系的制度框架 |
7.5 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城乡衔接转续 |
7.5.1 基于既得受益权的养老保险关系城乡转移接续方案设计 |
7.5.2 转续方案与当前政策的对比 |
7.5.3 政策涵义 |
7.6 大一统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
7.6.1 制度模式 |
7.6.2 筹资模式及方式 |
7.6.3 待遇标准及计发办法 |
7.7 国民养老金财政负担规模测度 |
7.7.1 国内的相关研究 |
7.7.2 财政负担规模测度 |
7.7.3 测算结论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共产党老干部政策的历史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中国共产党老干部政策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概念阐述及研究述评 |
1.2.1 关于老干部的概念阐述 |
1.2.2 老干部政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章 建国以前中国共产党的老干部政策的酝酿 |
2.1 中国共产党的老干部政策孕育的背景 |
2.2 酝酿时期老干部政策的内容 |
2.2.1 加强对老干部的教育 |
2.2.2 新老干部团结是巩固党的组织的重要保证 |
2.2.3 加强生活保健,关心爱护老干部 |
第3章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老干部政策的初步形成 |
3.1 老干部政策的发布与机构建设 |
3.1.1 初步形成中的老干部政策的主要内容 |
3.1.2 老干部管理工作的机构设置 |
3.2 中国共产党初步形成中的老干部政策的特点 |
3.2.1 干部政策随国家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
3.2.2 早期成效显着,"文革"遭遇重大挫折 |
第4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的老干部政策的逐步成熟 |
4.1 中国共产党干部制度的重大调整和离退休干部制度的建立 |
4.1.1 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的背景分析 |
4.1.2 干部离退休制度的确立 |
4.1.3 中央顾问委员会的设立 |
4.2 逐步成熟中的老干部政策的具体内容 |
4.2.1 制定各种政策,切实提高老干部待遇 |
4.2.2 设置机构,确保老干部政策的贯彻落实 |
4.3 中国共产党逐步成熟中的老干部政策的特点 |
第5章 老龄化社会下中国共产党的老干部政策的继续发展 |
5.1 老龄化社会老干部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
5.1.1 外部环境的变化 |
5.1.2 老干部自身状况发生的变化 |
5.2 老龄化社会下老干部政策的改进和老干部管理工作的改善 |
5.2.1 领导同志的重视与政策发布 |
5.2.2 建立和完善适合老干部的生活保障体系 |
5.2.3 老干部管理工作的改善 |
5.3 老干部政策发展趋势和老干部管理工作的前景展望 |
5.3.1 加强老干部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
5.3.2 老干部政策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
5.3.3 老干部社会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理论综述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理论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概说 |
2.1 “事业单位”概念之厘定 |
2.2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特殊性 |
2.3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完善的必要性 |
2.4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法学理论基础 |
2.4.1 法哲学的人权保障理论 |
2.4.2 法伦理学的价值实现理论 |
2.4.3 法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 |
2.4.4 法社会学的公平正义理论 |
第3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立法的比较考察与借鉴 |
3.1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的相关界定 |
3.2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比较法考察 |
3.2.1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立法模式比较 |
3.2.2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内容比较 |
3.3 国外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对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借鉴意义 |
3.3.1 明确保障对象及其地位 |
3.3.2 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3.3.3 确定部分基金积累制的筹集模式 |
第4章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与反思 |
4.1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梳理 |
4.1.1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与发展情况 |
4.1.2 部分城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情况 |
4.2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现存问题 |
4.2.1 相关立法严重滞后 |
4.2.2 法律监督和实施机制薄弱 |
4.2.3 保险基金管理不到位 |
4.2.4 养老金待遇不平等 |
4.3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反思与展望 |
第5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基本思路 |
5.1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完善的基本理念 |
5.1.1 社会公平理论 |
5.1.2 社会连带理念 |
5.1.3 强化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 |
5.2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完善的基本原则 |
5.2.1 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原则 |
5.2.2 公平与效率优化结合原则 |
5.2.3 兼顾统一性和差别性原则 |
5.2.4 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 |
5.3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完善的立法目标 |
5.3.1 逐步建立起公平统一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
5.3.2 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专门立法 |
5.4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改革方向 |
5.4.1 处理好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
5.4.2 逐步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
第6章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具体内容——以高等学校为考察重心 |
6.1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特殊性 |
6.1.1 高校教师群体的特殊性 |
6.1.2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范围的特殊性 |
6.1.3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立法的特殊性 |
6.1.4 高等学校养老金支付的特殊性 |
6.1.5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规则的特殊性 |
6.2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对象的科学厘定 |
6.2.1 现行社会保险立法关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适用对象的规定 |
6.2.2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适用对象的立法完善 |
6.3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基金筹措模式的选择 |
6.3.1 诸发达国家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基金筹措模式 |
6.3.2 我国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基金筹措模式的选择 |
6.4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及经营模式选择 |
6.4.1 诸发达国家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及经营模式 |
6.4.2 我国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及经营模式选择 |
6.5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法律责任的确立 |
6.5.1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和违法行为 |
6.5.2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之国家责任 |
6.5.3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之个人责任 |
6.6 高等学校职业年金制度的思考 |
6.6.1 职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性质 |
6.6.2 国外职业年金制度的发展状况与经验启示 |
6.6.3 我国高等学校职业年金制度基本内容 |
6.7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司法保障机制的完善 |
6.7.1 确立高等学校养老保险责任追诉程序 |
6.7.2 完善高等学校养老保险争议解决的具体程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合理定性与差别调整:被开除公职者的退休金调整规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状质疑:公职人员的退休待遇由惩戒机关处分 |
(一) 剥夺退休待遇是有关主管部门设定并附加在“开除公职”之上的处分 |
(二) 处罚设定主体和方式的合法性问题 |
二、公职人员退休待遇的性质:基本养老保险权利与退休福利之融合 |
(一) 公职人员的退休待遇涵盖其基本养老保险权益 |
(二) 公职人员的退休待遇包含公共部门为其提供的退休福利 |
三、维持基本生存的财产不得剥夺:基本养老保险权利的限制原则 |
(一) 公职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形态及财产属性 |
(二) 剥夺或者限制基本养老保险权益应当符合宪法及法律的规定 |
四、经济惩戒的必要性和合法性:剥夺被开除者的退休福利 |
(一) 剥夺违规公职人员退休福利的必要性 |
(二) 剥夺违规公职人员退休福利的法律规则 |
五、现行规范完善之建议:退休待遇的分离与规范调整 |
四、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增加离退休费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变迁[D]. 张慧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09)
- [2]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D]. 臧宏.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 [3]我国公务员工资收入决定机制转换 ——理论与实证研究[D]. 张力.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3)
- [4]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D]. 陈佳. 南开大学, 2009(07)
- [5]公务员参加养老保险统一改革的思路——“混合型”统账结合制度下的测算[J]. 郑秉文,孙守纪,齐传君. 公共管理学报, 2009(01)
- [6]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城乡整合发展研究[D]. 王誉霖. 武汉大学, 2014(01)
- [7]中国共产党老干部政策的历史演进[D]. 陈松松.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3)
- [8]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财政部关于从2001年10月1日起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和增加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三个实施方案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广东政报, 2001(33)
- [9]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D]. 王磊. 吉林大学, 2012(10)
- [10]合理定性与差别调整:被开除公职者的退休金调整规则[J]. 张荣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标签:养老保险; 公务员工资;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离退休人员; 新农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