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论文文献综述)
谢军[1](2001)在《地方科技立法综述》文中研究表明
涂艳成[2](2009)在《地方创制性立法之“地方性事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方性事务”是《立法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的可以由地方性法规进行创制立法的一类立法事项。然而,由于法律对于什么是“地方性事务”并未作出明确说明,从而给地方立法实践带来了权限上的困扰。因此,本文拟在理清“地方性事务”的理论研究脉络、回顾其制度建立的历程、考察其在立法实践中的发展状况以及对法律询问答复的解读的基础上,以期能相对清晰此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立法理论研究,尤其是地方立法实践提供参考。“地方性事务”在制度上经历了从无到有、立法主体逐步扩大的发展过程。在地方立法实践中,“地方性事务”的立法已具有一定数量。这类地方性法规广泛分布于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以及组织法领域中,且其具体立法事项种类繁多。地方立法机关立法时有所偏重,其立法的重点领域主要是行政管理领域,具体立法事项主要在于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方面。但是这类地方性法规却在司法和执法实践中陷入了极少被适用的窘境。由于“地方性事务”边界的模糊性不可避免,立法机关在实践中主要是根据不相抵触原则和法律保留原则来判断“地方性事务”。一般将“地方性事务”理解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事务,它是不需要或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不需要由中央作出统一规定的立法事项。
徐玉萍,陈涛,赵玲娜[3](2020)在《基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技术市场活力研究》文中指出对近年来江西省技术合同交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技术交易平台、技术市场管理体系、技术转移中介服务能力和高质量人才支撑等角度分析江西技术市场发展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网上技术市场服务功能,加强对技术市场的引导和管理,增加高质量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加大技术中介培育和人才投入等提升江西技术市场活力的有效途径。
熊丽青[4](2017)在《江西省科技中介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8世纪的科技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将时代推向工业化,手工劳动逐渐被机器取代,生产率得到了大幅提升;19世纪,发电机的问世标志着电气时代的降临,电的使用进一步促进生产,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今,我们已步入信息化时代,通讯、交流变得便捷,人与人的距离在不断地缩小,各类新兴产业也应运而生。人类社会的发展,源于科学技术的变革,而这一系列变革归根结底是就是创新。国家在各类创新活动中,最具决定性的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它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保证,是人类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如今的全球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其实质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对比。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催生了一个新兴服务体系,即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中介作为这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促使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等方式,致力于为国家的科技创新事业提供保障。本文围绕江西省科技中介的发展,以江西省当前的发展实际为出发点,同时借助已有的理论研究,全面分析了江西省科技中介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并着重地研究了促进其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全文思路如下:第一部分,通过绪论阐明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包括实践和理论意义两方面。之后介绍了前人对科技中介的研究综述,分别从国外和国内学者的研究出发,总结了学者们对该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也从中发现了一些研究的空白与不足之处。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科技中介的定义入手,介绍了与之相关的系列概念,包括其分类、特点与功能。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以江西省科技中介发展为例,分析了其发展现状,总结了其中的成就与不足。并以发展的不足为切入点,全方位地剖析了导致不足的原因,同时以国外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为借鉴,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江西省科技中介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科技中介是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也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响应下成长起来的新兴行业,在国内发展时间比较短,政策与制度建设还有待完善,且国内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性给科技中介的发展带来了进一步的压力,本文以促进技术的创新为根本目的,以完善科技中介发展方式为出发点,以江西省经济、科技发展的现实状况为依据,旨在提出更优化的江西省科技中介培育模式,进而完善国内科技中介的发展,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提供坚定保障。
李雅丽[5](2013)在《基于DEA模型的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和金融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科技和金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属性,只有找出双方利益的契合点,才能促而和之,融而同之。目前,科技金融已成为区域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我国,金融在支持科技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试图探讨金融支持科技产业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问题。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理论、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对策建议四大部分,遵循由基础到理论再到实证这一整体思路,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理论模型进行改进,探讨针对科技金融效率测度的实证研究方法。在理论方面,本文对科技与金融的定义、国外与国内的科技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原理,并阐述了DEA有效的经济学含义。在实证部分,本文以金融投入与科技产出为切入点,首先对全国的科技金融发展以及江西省的科技金融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科技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对全国的科技金融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2010年全国各省市的科技金融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类,结合指标体系,将效率分为五类,分别是:论文高效型,专利高效型、合同成交高效型、全能高效型和低效型。本文借助于GIS手段,对全国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三年的科技产出与金融投入进行空间差异分析,反映全国各省市科技金融的投入产出效率及其变化。将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与空间差异分析方法结合运用,以比较江西省与其他省市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最后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江西省2000-2011年的科技金融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对江西省11年的科技产出与金融投入指标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确定江西省科技金融效率年度变化情况,并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了改善江西省科技金融效率的政策建议。
么红杰[6](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研究说明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陶慧[7](2021)在《地方立法统计分析报告:2020年10月至11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10月至2020年11月期间,31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共召开37次常委会会议,制定通过地方性法规61件,修改132件,废止18件,批准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298件(含"新制定""修改"和"废止")。这一时期,地方各级人大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国家立法动向,结合地方实际和特色,及时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适时采用灵活高效的立法方式,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乡村振兴、反食品浪费等重点领域开展立法工作,为推进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胡雅文[8](2018)在《基于“互动—耦合—支撑”视角的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及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驱动力。科技服务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构成部分,是技术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发展科技服务业是加快江西省实施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目前,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速度和水平都还不能满足本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际国内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产业的趋势下,研究江西省科技服务业运行机理、发展状况、发展模式及策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主要分析了科技服务业的系统构成,并从科技服务业细分业态间的互动关系、与重点产业的耦合关系、外部环境对科技服务业的支撑保障关系等三个方面研究了科技服务业的运行机理;其次研究了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实际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技服务业“细分业态互动—重点产业耦合—外部环境支撑”的多维协同发展模式;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策略。论文可丰富科技服务业研究领域,为加快江西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是科技服务业运行机理研究。以现有研究文献为基础,研究了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特征和系统构成要素;从科技创新链和科技支撑要素综合角度研究了科技服务细分业态之间的互动机理;从社会分工、价值链升级和产业融合等三个维度研究了科技服务业和重点产业间的耦合机理;从政府行为、金融环境、行业技术进步、基础建设和公众意识等方面研究了宏观外部环境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支撑机理。二是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江西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并与其他兄弟省份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在构建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三是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多维协同发展模式研究。在概括现有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各典型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针对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科技服务业发展目标;从业态、产业和环境等角度系统性提出了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多维协同发展模式,并研究了该模式的内涵、特点、框架及运行机制。四是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策略研究。针对江西省科技服务业现实发展情况,以十大战略新兴产业为依托,从促进科技服务业细分业态间互动、推动科技服务业与重点产业耦合和构建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支撑体系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策略。
张维,张帆,何小云[9](2016)在《浅析江西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对于江西省经济持续增长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江西省科技政策与法规制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量,R&D经费出资及支出主体、研发人员信息和技术市场状况等五个方面将江西省的R&D现状和全国平均水平或者华东六省中的相关省份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为了增强江西省科技创新能力,给出了提升政策法规制定前瞻性、增加经费投入、增加科研人员数量、鼓励中小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和搭建科技成果信息交流平台等建议。
赖茂生,任浩淼,夏牧[10](1997)在《我国现行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与法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二、江西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论文提纲范文)
(2)地方创制性立法之“地方性事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视角 |
三、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地方性事务”的制度解析 |
第一节 地方立法的制度变迁 |
第二节 《立法法》及其说明、释义中的“地方性事务” |
一、《立法法》中的“地方性事务” |
二、《立法法》草案说明中的“地方性事务” |
三、《立法法释义》中的“地方性事务” |
第二章 “地方性事务”的理论综述 |
第一节 “地方性事务”的概念界定 |
一、“地方性事务”的词义解释 |
二、“地方性事务”的学理解释 |
第二节 “地方性事务”的研究方法 |
一、概括性研究 |
二、专门性研究 |
第三节 “地方性事务”的研究主题 |
一、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范围划分 |
二、“地方性事务”的立法主体 |
三、不相抵触原则 |
第三章 法律询问答复中的“地方性事务” |
第一节 人民代表人身保护不属于“地方性事务” |
第二节 人事争议处理不属于“地方性事务” |
第三节 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的规范属于“地方性事务” |
第四节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内容规定属于“地方性事务” |
第四章 “地方性事务”的立法及其适用实证考察 |
第一节 “地方性事务”的立法数量考察 |
第二节 “地方性事务”的立法领域考察 |
一、“地方性事务”的立法领域总体情况 |
二、上海市“地方性事务”的立法领域概况 |
第三节 “地方性事务”的具体立法事项考察 |
一、“地方性事务”的具体立法事项总体情况 |
二、上海市“地方性事务”的具体立法事项分布概况 |
第四节 “地方性事务”立法的适用考察 |
一、“地方性事务”立法在司法审判中的适用情况 |
(一) 地方创制性立法在行政审判中的适用情况 |
(二) 地方创制性立法在民事审判中的适用情况 |
二、“地方性事务”立法在执法实践中的适用情况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技术市场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江西省技术市场发展现状 |
2 江西技术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解决对策 |
4 结论 |
(4)江西省科技中介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论文研究思路 |
1.4.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章 科技中介的基本概述 |
2.1 科技中介的概念 |
2.2 科技中介的特点 |
2.2.1 服务性 |
2.2.2 专业性 |
2.2.3 知识密集性 |
2.2.4 高风险性和高收益性 |
2.3 科技中介的分类 |
2.3.1 以活动性质和活动主体为标准划分 |
2.3.2 根据创办主体性质不同的划分标准 |
2.4 科技中介功能介绍 |
2.4.1 科技中介的社会功能 |
2.4.2 经济功能 |
第3章 江西省科技中介发展现状研究 |
3.1 江西省科技发展的总体情况 |
3.2 江西省科技中介重点领域发展状况 |
3.2.1 江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
3.2.2 江西省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业 |
3.2.3 江西省科技大市场 |
3.2.4 江西省众创空间 |
3.3 政策领域成果 |
第4章 江西省科技中介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政府支持乏力 |
4.2 科技中介管理体制不完善 |
4.2.1 政府管理制度不完善 |
4.2.2 行业自律机制不成熟 |
4.2.3 社会监督乏力 |
4.3 缺乏政策扶持,科技中介发展无序 |
4.3.1 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
4.3.2 现存法规政策缺乏针对性 |
4.4 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
4.4.1 R&D人员缺乏 |
4.4.2 技术经纪人较少 |
4.4.3 专门科技咨询人员缺乏 |
第5章 国外科技中介发展经验借鉴与启示 |
5.1 国外发达国家科技中介的发展模式 |
5.1.1 美国 |
5.1.2 日本 |
5.1.3 法国 |
5.2 国外科技中介发展经验借鉴与启示 |
5.2.1 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供多层次服务 |
5.2.2 注重政策法规建立,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
5.2.3 建立现代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信息服务体系 |
5.2.4 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是国外科技中介成功的关键 |
第6章 江西科技中介培育和发展的对策 |
6.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争取更多发展资源 |
6.2 完善科技中介管理体制 |
6.3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
6.3.1 完善政策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
6.3.2 完善法律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
6.4 创建高素质人才队伍,推进自我完善 |
6.4.1 强化科技中介人才知识结构、工作经历和职业道德 |
6.4.2 加快科技中介从业人员能力建设 |
6.5 探索科技信息共享机制,重视科技中介网络化及信息平台建设 |
6.5.1 建设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 |
6.5.2 搭建覆盖全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DEA模型的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含义 |
2.1.1 科学的含义 |
2.1.2 技术的含义 |
2.1.3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
2.1.4 金融 |
2.1.5 科技金融 |
2.2 科技金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2.3 DEA 方法的基本理论和模型 |
2.3.1 DEA 概述 |
2.3.2 DEA 方法的基本模型 |
2.4 基于 DEA 的效率评价方法 |
2.4.1 基于 DEA 的效率评价方法的国内研究进展 |
2.4.2 基于 DEA 的效率评价方法的国外研究进展 |
第3章 基于 DEA 方法的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
3.1 总体研究框架 |
3.2 研究对象说明 |
3.3 模型的应用 |
3.3.1 指标选择和体系设计原则 |
3.3.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3 投入指标说明 |
3.3.4 产出指标说明 |
3.4 数据来源及数值拟合 |
第4章 基于 DEA 的我国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
4.1 DEA 测度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 |
4.1.1 投入产出数据统计分析 |
4.1.2 相关性分析 |
4.1.3 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测度结果 |
4.2 2000 年全国科技金融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评价 |
4.2.1 综合效率结果分析 |
4.2.2 纯技术效率结果分析 |
4.2.3 规模效率结果分析 |
4.3 2005 年全国科技金融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评价 |
4.3.1 综合效率结果分析 |
4.3.2 纯技术效率结果分析 |
4.3.3 规模效率结果分析 |
4.4 2010 年全国科技金融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评价 |
4.4.1 综合效率结果分析 |
4.4.2 纯技术效率结果分析 |
4.4.3 规模效率结果分析 |
4.5 科技金融投入产出相对效率时空差异分析 |
4.5.1 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时空差异分析 |
4.5.2 科技金融投入产出相对效率时空差异分析 |
4.6 科技金融综合效率分类研究 |
4.6.1 方法及指标的选取 |
4.6.2 类型分析 |
第5章 案例分析-基于 DEA 的江西省科技金融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评价研究 |
5.1 金融支持江西省科技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
5.1.1 江西省科技金融现状 |
5.1.2 GDP 与 R&D 经费空间差异分析 |
5.1.3 金融支持江西省科技产业发展的特点 |
5.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5.3 基于 DEA 的江西省科技金融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评价研究 |
5.3.1 综合效率结果分析 |
5.3.2 纯技术效率结果分析 |
5.3.3 规模效率结果分析 |
5.4 江西省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
5.4.1 江西省科技产出效率分析 |
5.4.2 江西省金融投入效率分析 |
第6章 金融支持江西省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6.1 应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投入支持力度 |
6.1.1 银行应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灵活放贷 |
6.1.2 政府应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
6.1.3 继续发扬企业内部融资的优势 |
6.2 加强平台建设,推进自主创新 |
6.2.1 大力推进科技研发平台建设 |
6.2.2 建立科技园区 |
6.3 规范发展风险投资业 |
6.3.1 适度壮大风险投资业 |
6.3.2 完善鼓励多元互动的风险投资体系 |
第7章 结论及不足 |
7.1 结论 |
7.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理论层面 |
1.1.2 现实层面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4.3.3 攻关计划 |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
5.4.5 科技投资结构 |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
7.1 科技评价综述 |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
7.3.2 样本归集 |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地方立法统计分析报告:2020年10月至11月(论文提纲范文)
一、省级人大常委会会议情况和立法概况 |
二、省级地方性法规的主题分布情况 |
(一)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方面 |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 |
(三)民生和社会治理方面 |
(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
(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 |
(六)人大自身建设方面 |
三、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设区的市、自治州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情况 |
(一)概况 |
(二)主题分布情况 |
四、主要特点 |
(8)基于“互动—耦合—支撑”视角的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科技服务业概念及内涵研究 |
1.2.2 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及机制研究 |
1.2.3 科技服务业政策支撑体系研究 |
1.2.4 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
1.2.5 现有研究的评价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科技服务业发展机理研究 |
2.1 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 |
2.1.1 科技服务业的内涵 |
2.1.2 科技服务业的特征 |
2.1.3 科技服务业的构成要素 |
2.2 科技服务业细分业态间的互动机理 |
2.2.1 科技服务业细分业态划分 |
2.2.2 科技服务业细分业态的功能界定 |
2.2.3 科技服务业细分业态间的互动机理 |
2.3 科技服务业与重点产业的耦合机理 |
2.3.1 科技服务业与重点产业的关系 |
2.3.2 重点产业的发展障碍 |
2.3.3 科技服务业与重点产业的耦合机理 |
2.4 外部环境对科技服务业的支撑机理 |
2.4.1 宏观外部环境分析 |
2.4.2 宏观外部环境对科技服务业的作用 |
2.4.3 宏观外部环境对科技服务业的支撑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
3.1 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发展经验总结 |
3.1.1 韩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经验 |
3.1.2 英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经验 |
3.1.3 德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经验 |
3.1.4 中国发达省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经验 |
3.1.5 科技服务业发展经验总结 |
3.2 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1 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基础 |
3.2.2 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
3.2.3 江西省科技服务业与中部其他省份的对比分析 |
3.3 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
3.3.1 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3.2 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3.3.3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 |
4.1 科技服务业典型发展模式 |
4.1.1 国外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 |
4.1.2 国内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 |
4.1.3 典型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总结 |
4.2 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目标 |
4.2.1 整合及共享科技资源 |
4.2.2 加快技术转移与信息传递 |
4.2.3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
4.2.4 推动科技服务业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
4.3 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多维协同发展模式 |
4.3.1 多维协同发展模式的内涵 |
4.3.2 多维协同发展模式的特点 |
4.3.3 多维协同发展模式的框架 |
4.3.4 科技服务业多维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策略 |
5.1 加强科技服务业细分业态间的互动 |
5.1.1 完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
5.1.2 加强科技服务企业及科技人才间的交流互动 |
5.1.3 建设科技服务业示范基地 |
5.2 推动科技服务业与重点产业的耦合 |
5.2.1 构建促进科技服务业与重点产业耦合发展的机制与体制环境 |
5.2.2 深化科技服务业与重点产业之间的分工合作 |
5.2.3 促进科技服务业与重点产业之间的联盟发展 |
5.3 构建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支撑体系 |
5.3.1 建设政府环境支撑体系 |
5.3.2 加强科技交易市场环境监管 |
5.3.3 加强多元融资体系建设 |
5.3.4 营造有利于社会科技创新的环境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浅析江西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析思路和数据说明 |
二、江西省R&D现状 |
1、科技政策与法规制定 |
2、R&D经费总量分析 |
3、R&D经费出资及支出主体分析 |
4、科技人员信息分析 |
5、技术市场分析 |
三、建议 |
1、提升政策法规制定的前瞻性 |
2、增加R&D经费投入 |
3、提升科研人员的科研力量 |
4、鼓励中小企业参与科技创新 |
5、搭建科技成果信息交流平台 |
四、江西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科技立法综述[J]. 谢军. 科技与法律, 2001(01)
- [2]地方创制性立法之“地方性事务”研究[D]. 涂艳成.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
- [3]基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技术市场活力研究[J]. 徐玉萍,陈涛,赵玲娜.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20(06)
- [4]江西省科技中介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熊丽青.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3)
- [5]基于DEA模型的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效率研究[D]. 李雅丽. 江西师范大学, 2013(03)
- [6]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7]地方立法统计分析报告:2020年10月至11月[J]. 陶慧. 地方立法研究, 2021(01)
- [8]基于“互动—耦合—支撑”视角的江西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模式及策略研究[D]. 胡雅文. 南昌航空大学, 2018(10)
- [9]浅析江西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现状[J]. 张维,张帆,何小云. 当代经济, 2016(32)
- [10]我国现行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与法律研究[J]. 赖茂生,任浩淼,夏牧. 科技与法律, 1997(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