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方法论探讨

中医治疗方法论探讨

一、中医论治的方法论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尹冬青,贾竑晓[1](2021)在《党领导下中西医结合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建党100周年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有了更高的期盼,党对卫生健康事业也有了新的要求,突出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和西医相互协调发展。在各项卫生健康元素中,精神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精神疾病已成为仅次于癌症的高发疾病,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之一。现回顾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的发展历程,总结中医和西医在治疗精神疾病中的问题与探索,深化对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研究必要性的认识,以期为丰富精神病学理论、提高临床疗效与科研工作水平做出贡献。

龚建中,朱寒阳[2](2021)在《研究《本草纲目》的学术新成果——读朱祥麟新着《李时珍学术论丛》《本草纲目良方验案类编衍义》》文中研究指明朱祥麟主任医师出身五代中医世家,是湖北名医、湖北省中医名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定的内伤伏气致病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从医50余年,学博且深。近着成《李时珍学术论丛》、《本草纲目良方验案类编衍义》二书,共58万字,张奇文教授作序,2018年先后由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

杨剑锋[3](2021)在《运用KIT及焦虑量表探究情志因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临床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所致,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内脏的出血。由于目前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且对于ITP的西医治疗是有限的,ITP患儿及父母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分值普遍较低。临床中发现ITP患儿父母对于ITP的担心及焦虑情感较国外报道更甚,并发现具备焦虑情绪的患儿通常治疗效果欠理想。故提出猜想:焦虑情绪会影响患儿治疗效果,同时患儿及父母的焦虑情绪具备潜在联系可能,父母焦虑情绪会影响患儿情绪,间接影响患儿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以情志因素为切入点,观察情志因素对ITP患儿疾病的影响,关注慢性ITP患儿及父母的HRQoL分值及焦虑情况,观察各影响因素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对于ITP症状描述、治疗疗效的评估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于东直门医院儿科就诊的持续性、慢性ITP患儿共31例以及临床观察ITP患儿(无药物治疗)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中药(扶正解毒方)治疗的ITP患儿为实验组,临床观察组为对照组,采用ITP儿童生活质量量表(The Kid’s ITP Tools,KIT)、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儿及父母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是否具有焦虑情绪。记录所有参与调查ITP患儿人口学相关数据、KIT量表(儿童卷)、SCARED量表、中医证候记录表结果,记录所有参与调查ITP患儿父母KIT量表(成人卷)、汉密顿焦虑量表结果。入组患儿年龄满足≥7岁均应由患儿本人填写,如患儿对量表内容有疑惑,须直接询问调查人员,父母不可以参与填写;<7岁患儿如不能自行填写可由代理人进行填写;父母问卷由父母自行填写。通过对记录量表做出现相关性分析,探究ITP患儿及家长是否存在焦虑情况,焦虑情绪程度是否与ITP疾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探究患儿父母焦虑情绪是否与患儿情绪具有相关性。结果:1.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的中医症状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治疗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患儿PLT数值范畴各亚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中医治疗组患儿的中医症状量表积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通过t检验对父母和患儿的KIT生活质量得分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具有显着差异性(P值<0.05);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将父母的KIT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与患儿的KIT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二者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治疗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分组后,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患儿PLT数值范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PLT数值3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数值30×109/L~8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数值80×109/L~10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治疗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患儿PLT数值范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PLT数值30×109/L亚组、30×109/L~80×109/L亚组、80×109/L~10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家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SCARED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患儿PLT数值范畴各亚组分组后,通过t检验分别进行组内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SCARED量表积分按照患儿治疗时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其中治疗1-3年亚组中的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SCARED量表积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HAMA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HAMA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患儿PLT数值范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其中PLT数值30×109/L以下亚组中,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家长HAMA量表积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在临床症状积分、患儿KIT生活质量得分、心理焦虑得分上进行组间比较,得出ITP症状量表积分与儿童SCARED量表焦虑得分相关性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1.ITP患儿的症状表现轻重、生活质量高低、焦虑程度与患儿确诊时间、治疗时间、年龄、PLT数值无关,存在其他因素对患儿具有影响效应;ITP患儿家长的生活质量高低、焦虑程度与患儿确诊时间、治疗时间、年龄、PLT数值无关。2.父母与儿童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显着差异,父母生活质量更差,母亲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值较父亲更低。儿童KIT生活质量得分与父母KIT生活质量得分、ITP症状量表积分、紫癜项积分、出血项积分、PLT数值均无明显关联性。3.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以下时,服用中药治疗组患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无治疗的患儿,但当患儿血小板计数属于80×109/L~100×109/L范围时,无药物治疗患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中药治疗患儿。4.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以下时,服用中药治疗组患儿的家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无药物治疗的患儿家长生活质量;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100×109/L范围时,无药物治疗患儿的家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中药治疗患儿的家长生活质量。5.就诊1-3年的ITP患儿中,中医治疗组儿童SCARED量表焦虑得分与临床观察组具有显着差异,中医治疗组患儿焦虑程度明显低于临床观察组。6.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以下时,中医治疗组患儿的家长焦虑程度显着低于无药物治疗患儿的家长。7.ITP的PLT数值与儿童的焦虑程度具有相关性,提示患儿的焦虑情绪可能会影响PLT数值。

刘宇,顿佳颖,韩雪,李卓,田园,刘宝森,张一昕[4](2019)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当代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新方挖掘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当代名中医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基于数据挖掘的"新方"进行详尽分析,为临床更好治疗该病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构建当代中医药名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剂数据库,采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进行配伍规律分析和新方挖掘。结果对195条验方组成的数据库研究得出,关联系数较高的药对14个,核心组合20个,新方10首。结论当代名中医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论治中,多善化裁古方,强调气阴双补和肝胃同治,对新方的研习可以窥探出构建"六位一体"综合治疗体系日益成为该病论治的未来趋势。

邓丽娥,何世东,董明国,宁为民[5](2017)在《名中医工作室临床教学模式探索》文中提出目的:评价依托名中医工作室,在中医内科教学中以导师制为基础结合的联合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来我院实习2015级中医内科方向五年制本科生60名为培训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除按传统实习方案进行临床科室带教实习外,还将纳入名中医工作室进行实习培训,实行导师制带教模式;对照组按传统实习方案进行临床科室带教实习,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住院患者考核的病历书写、病史采集成绩上的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但在体格检查、诊断分析及总成绩成绩上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在门诊患者考核的中医问诊、中医操作成绩上的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中医论治、诊断、选方用药及总成绩等明显高于对照(P均<0.01),实验组对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的教学效果,可得到学生支持。结论:本研究改革传统临床带教教学模式,借助名中医工作室的平台,配合导师制管理,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中医临床实习教学改革方案及新型教学模式,着重强化实习生临床实践能力培训,切实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

徐胤聪[6](2017)在《《黄帝内经》治疗思想方法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以思维方法为支撑的《内经》治疗思想形成模式,为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研究方法:运用文献梳理的方法结合方法学理论探讨,对《内经》治疗思想和相关思维方法进行探究,从而探讨《内经》治疗思想形成模式。研究成果:1.法天则地、从容人事、治病求本、惟顺而已、治其未病、和为圣度是《内经》重要的治疗思想。2.《内经》治疗思想形成于根植在古代医家意识中并指引其医疗实践活动的六种思维方法:整体思维、意象思维、变易思维、辩证思维、类比思维、经验思维。3.探讨以思维方法为支撑的《内经》治疗思想形成模式。4.总结思维方法在治疗思想形成模式中的作用:意象思维决定了思维的起点、要素与结论;整体思维奠定了思维的格局;变易思维确立了思维要素的性质;辩证思维实现了思维分析过程的顺利进行;类比思维促使思维结果的发展和升华;经验思维是思维升华的基础以及结论获得的重要途径。5.总结《内经》治疗思想形成模式的特点:以“象”为基本思维要素;思维方法发挥重要导向作用;多种思维方法相互渗透;体现治疗思想同源异化的特征。6.明确《内经》治疗思想的方法学指导意义:从根源建立中医思维,促进中医理论发展;更好的指导中医临床,保持中医特色。研究结论: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各有侧重和优势,是《内经》治疗思想形成发展并闪耀至今的决定因素。探讨以思维方法为支撑的治疗思想形成模式,对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皆有十分重要的方法学意义。创新点:1.从方法学角度,以思维方法为切入点,分析《内经》治疗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2.探究以思维方法为支撑的《内经》治疗思想形成模式,以图示方式表示,并总结其特点。3.明确并强调思维方法在治疗思想形成模式中的导向作用。4.深度解读以思维方法为支撑的《内经》治疗思想形成模式对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的方法学指导意义。

尹达[7](2017)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在职教师教育设置“教学诊断”主体模块课程为政策支持,鉴于教学病理理论、医学诊断理论、教学评价理论和课堂生态理论分别为本研究提供了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与实践论依据,因而将上述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案例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考察,发现课堂教学诊断日益受到重视,但课堂教学诊断研究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与实践性,尤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研究与实践亟需改进与完善。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现状分析是本研究的前提条件。以“问题是什么”为核心,共得到师生有效问卷3689份,访谈师生18人次,选定S省L市S县一所高中学校为观察场地,重点观察教师8人,点面结合全方位了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常态化状况,发现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存在着诸如形式单一、内容模糊、规范缺失等问题,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思维单调、诊断能力不足、诊断体系缺失等,从而为本研究准确地定位、定向提供了坚实的现实依据。其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理论探讨是本研究的基础性工程。以“问题解决的理论”为核心,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本体探讨,理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思维,把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内涵,强调必须坚持主体协同原则、生态发展原则、问题诊断原则等;通过建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干预模型,明确了诸如考试测验法、听课评课法、课堂观察法、临床指导法、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录像分析法、师生访谈法、团体会诊法、五诊合参法等诊断方法,分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运行机制,掌握诊断技术、理解诊断运行节律,分别建构了基础诊断、核心诊断与拓展诊断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相应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常规诊断、生态诊断与文化诊断标准,为本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正确的技术路线。第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验证是本研究的关键环节。以“问题解决的实践”为核心,研究课例共36节,重点研究课例9节,以YY教师的课堂诊断为例开展研究。依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疾病的特点,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疾病分为常规失范、生态失衡与文化失调等3大类;依据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规范为抓住病症探求病因、落实病位诠释病理、分清病性阐明病机、详悉病势判病论治等4个步骤;依据问题解决的基本规律,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过程分为资料收集、分析判断、出具处方与验证反馈等4个环节。第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反思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本研究走向纵深发展的必备动力。以“解决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为核心,重视问题存在的正向提醒、引导功能。首先要理清“三对关系”,即诊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教学诊断与医学诊断的关系、教学实践与教学诊断的关系;其次要做到“三个结合”,即自我诊断与他人诊断的结合、教学诊断与学习诊断的结合、诊断自觉与制度规范的结合;第三要落实“三大关键”,即实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焦点解决发展短程诊疗、遵循校本教研会诊特别议事规则、大力提升师生诊断学力。第五,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推动方案是本研究得以深化与改进的根本条件。以“如何保障研究深入开展”为核心,实施评价促进措施、采行智力支持策略、探索制度保障路径,构建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保障体系为核心的长效机制。其实,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疾病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总根源是以拜分主义为重要特征的应试教育,直接原因是学校对教师、学生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机制,重要原因是学校素质教育缺少政府的强力推进、依法办学的规范引导、教育智库的智力支持、社会舆论的严格监督以及素质教育文化引领下的学习革命等。总之,本研究力图改进并规范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方法、方式、内容、过程、模型与技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从根本上来说是高效课堂干预行动,能够铸就现代校本教研新景观,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品质,促进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但需要构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长效机制。本研究尚存在着校本教研化不够深入、反思实践化不够彻底等问题,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代化诊断、系统化诊断的研究与实践,将会是本研究的未来研究路径。

庄享静[8](2016)在《中医理论的物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人类一开始劳动就是在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可以说,技术的历史与人类的社会一样久远。技术提升了人类的生活品质,但是对于技术的内部蕴涵,却少有人认真思考过。依据美国哲学家约瑟夫·C·皮特(J.C.Pitt)对“技术”的定义——“人类在工作”,那应用于中医,就是运用四诊技术司外揣内,进行辨证论治。然而这四诊技术具有许多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技术,中医学若具有过多的隐性知识,将有碍其发展,古人也意识到此点,故也采用了物质技术来协助诊断,算是一种“技术变革”。鉴于中医的认知体系建构于具身的生活世界,其首先想到采用的工具也来自于生活世界,譬如《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借用白纸作为尿检工具,以溺于纸上的颜色是否黄染来判断病人得黄疸病与否。中医使用的物质技术中,闻名的就是药物与针灸。人们面对前人发展出的物质技术与知识,一般重视的是使用,没那么在意其起源。了解中医物质技术与其理论的起源,最主要的作用是能够以史为鉴,指导未来;换言之,了解了过去,才有机会在接续古人知识遗产的基础上创新。方法就知识建构的历程来说,一般都是以原始质朴的实践经验为出发点,而后抽象出普遍的规律而形成具有指导价值的理论思想。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身体性哲学,重视理性实用,中医学必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构而成。由于中国传统哲学学说多元,流传至今的理论已经经过融合或修改,有时很难明辨学说间是前后衍生或是彼此渗透的关系。探讨中医理论学说的起源,应如现象学家胡塞尔认为:从直观经验出发,解释事物的本质,并对其进行总体设定及纯粹描述。本文以技术哲学的视域,采用的西方现象学意向性理论,尝试客观还原中医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场;且运用认知心理学的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认知,了解中医语言,以“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办?”思维运作程序,尝试客观体现古今对于疾病的认识与论治之变迁。结果技术的出现是一个决策下所产生的一系列动作,知识或策划是输入,工具与技艺的操纵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形成一个技术模型,技术就可被定义为“人类在工作”。这个定义将技术的重心转向人类的认知活动,强调技术过程中人的理性与主动性,需要运用反馈回路进行分析,检视旧信念是否需要扩充或转换以及目标的设定是否合适,使输入与输出的技术模型不断地进行。这为技术提供了动态性定义。由“人——技术”关系,可以知道人类借助物质技术为手段与这个世界产生互动来认识世界,这说明在历史上技术先于科学。物质技术介于人类与探索的事物之间,处在中介的位置,从而物质技术就在操作中融入到人类自身的身体经验里;而物质技术必须“适合于”使用,才能够使人类的知觉与知识活动得到扩展。古代和现代的区别不只是现代出现了新的理论,最主要是新物质技术的帮助扩大了知觉,尤其是人类的具身视觉进入到以前不为人知的宏观或微观世界,看到了仅是单纯依靠肉眼必然无法观测到的宇宙天体和微生物。物质技术一旦转化为人类经验时,技术“融入到”人熟悉的行动上,当与世界互动时,人类“忘记”了该技术的存在,技术便成了“透明性”。人类行为的背后通常存在一个“内部”系统在操控,人类物质技术的发明、使用与改良必定也受这个内部系统的驱使,这个内部系统实质就是人类的认知与心理系统,其运作的背景来自于人类已经建构的知识体系。人类知识的使用,首先是识别事物或问题,从记忆中提取出能够回应的知识。识别是提取记忆最简单的类型。问题的解决其实也是提取记忆的过程。人们在解决问题之前,都先勾勒出问题的表征来识别问题,这说明产生一个有用的问题表征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关键。人们倾向运用熟悉的方法来理解事物或解决问题,这种情形称为“定势”;定势可能提高思维的质量或效能,但也可能引导人往错误的方向思考。因此,当人遇到僵局,就需要重新建构一个新的问题表征。而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并非凭空而来,反是在创新性灵感喷涌之前已经吸收了足够的知识和付出不懈的努力,这表示创造性思维需要知识储备奠基。结论中医理论在实践中形成、充实与深化,必与某种(些)生活或工作技术的操作有关。关于中医五行学说的本质,目前主要有四时说、五方说及五材说。四时说、五方说的出现是基于古人为了提高农事效率,制定出历法以指导耕作。历法的建立,需要四时划分和空间方位的确定,在时空兼备下完成。梳理古籍,可以发现四时、五方与五行并行出现的古文中并未明确五行的具体内容,这提示四时、五方说为五行的出现预备了沃土。根据以上所述以及五行学说发生时代的技术发展,五行学说应该以使用五材为基础脱胎而来,成为事物分门别类的范畴体系以及阐释宇宙事物发生与变化规律的理论。《灵枢》亦称《针经》,提示针刺医疗经验在《内经》成书之前已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总结出这套涉及砭石与针刺技术的经络气血理论。在古代,九具有多、极、变之意,意谓人类需要不同的工具与技术以医治不同的疾病,故广义的九针涵盖了砭石。《足臂十脉》和《阴阳十一脉》显示经脉说的建立早于腧穴说,推测经脉的发现应该从灸术和九针技术(砭石)治疗人体的疼痛点开始,在治疗过程中发现了传导的路线,并在后续的九针实践经验中完备出今日的经络气血学说,其最主要价值是体现出人体具有上下、左右、前后、经穴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方面的联系,开创出疾病治疗的选择性与灵活性。在人类发展史上,食物的发现必然先于药物;人类自然会利用己知的知识或技术来面对新的事物。基于药食同源的观点,可以发现古人使用药物,应用了处理食物的方式,即食物的烹饪技术移植到中药的炮制工艺上。现代的实验室技术辅助了中医四诊的诊断技术,对中医的疾病诊治具有正面影响,例如在肝硬化、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衰竭初期未显现出症状前发现疾病,提早治疗,阻止病情的进展。同时,检验技术也启发了现代中医者不同古人的论治方向,譬如观察到冠心病的冠脉和哮喘的气管痉挛之病理现象,遂有了息风止痉之治;认识到子宫的生理周期变化,于是有了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轴之说,而且实验室技术可以清楚得知不孕不育夫妇的生殖系统有无异常或是他病引起,引导治疗更具针对性。疾病的论治即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只能“观其脉证”而不能观测致病因素及其如何与人体产生作用的古代,古代医者只能依据“具身认知”及通过类比和隐喻的方法来认识疾病。这种应用具身的隐喻、类比的手段不可避免的要带来一种被20世纪美国哲学家奎因称之为“本体论承诺”的现象。随着西学东渐,现今科学技术特别是可视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现代中医学者看到了古代中医人看不到或不能及时看到的东西,如细菌、病毒、纤维化。在看到之后,尽管中医学家仍将病证的成因称为风寒、风热或痰饮、瘀血,此时的病因已和古人所言有所不同;它已经从一种单纯的本体论承诺渐渐转向了一种本体论的事实;实验技术的介入对中医疾病论治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现代中医者面对日新月异的检查技术,其疾病的论治是否得到创新,而且论治过程不趋向西医局部化、实验室检查化,甚至商业利益化,这恐怕是个时间的问题。

康玉春[9](2016)在《王彦恒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彦恒老中医在精神科专科医院的中医科从事临床工作逾55年,临床经验丰富,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精神科学术思想,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研究王老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对于中医精神科学术发展和传承十分必要。学术思想渊源王老学术思想渊源受到传统中医的神志病学说,如心主神明学说、五神脏理论、癫狂痫学说、郁证学说和有关情志病治肝学说等的深远影响,但主要还是受到以下三个学说的影响:第一,是伤寒学派阳明病有关学说;第二,活血化瘀学说;第三,中西医结合思潮和实践。学术思想特点王老主张脑主神明,注重脑神在神志病和各种疾病发病和传变中的作用,强调在神志病治疗中治脑调神,其中最为重视活血、清热、补肾。主张百病治疗康复要治脑调神,怪病、难症治疗不忘脑神,防病调神。王老主张,脑主神明,以通为用。脑神“不通则乱,乱则不通”是脑神病的基本病机,活血通脑是最重要的治则治法。肾脑相通,“精”“神”互用,肾精不足,脑髓失养是脑神病基本病机之二,补肾强脑、安神宁神是治疗脑神病的基本治法之二。热扰脑神,热毒上攻,是脑神病的基本病机之三,清热宁脑乃为脑神病的基本治法之三。王老治疗精神科药物反应和精神科药源性疾病主要采取清热、养阴、解毒和活血之法,主张治未病,讲究治病时机,积极探索辨证使用西药。主要临床经验1.关于精神分裂症(癫病)王彦恒老师认为,精神分裂症属于中医癫病范畴,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病种。但中医癫病的临床范围大于精神分裂症,很多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疾患也可以诊为中医的癫病,均可以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参考癫病进行辨证论治。王彦恒老师早年总结癫病的病机规律为:“始发于肝,并发于心,失调于脏,上扰于脑,癫病乃作”。王彦恒老师经验中癫病治疗临床思路,强调掌握以下三点:第一抓住证候特征,第二分析病位,第三确定病性,癫病之病性,为本虚标实,初期为邪实,中期为虚实夹杂,后期以虚为主。邪实即气滞、痰盛、血瘀;正虚即气、血、津液亏虚。脑神、五脏功能下降,应注意整体调理。王老认为中医治疗癫病,要时时不忘“治未病”和“治病求本”,不要仅仅紧盯住症状本身,过分重视中西药物的作用;应时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把握患者的心理、情志、脑神因素,对患者所关注的婚恋、生活、工作问题予以积极的指导和引导,治未病,防止癫病向阴性症状(癫病呆症)发展和药源性疾病的产生。王老主张,癫病康复的关键在于预防复发。2.双相情感障碍(狂郁病) 王彦恒老师认为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虽然表现为两种矛盾情绪状态(狂、郁)的情感精神疾病,却有着内在统一的病机,二者可以相互转换,郁久可以化火,火性炎上则化为狂;狂久则耗伤气血阴阳,导致阴阳不足,气机升发不利而为郁,从狂而转郁,由此而见狂郁兼见或转换,治疗难度较大。抑郁发作的治疗思路必须掌握以下三点:第一,抓住证候特征;第二,确定病位;第三,确定病性。躁狂状态的治疗思路是要对四诊获得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确定病位、病性及制定相应的治法、用药,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的关键所在。对待双相情感障碍的转相问题,要注意其内在机制,一方面可能是本病病势的自然体现,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与应用的药物有关。应及时调整药物和药量,不可过亦不可不及,临床上要根据正虚邪实的进退情况灵活运用药物。3.抑郁障碍(郁病) 温阳肾开郁是王老从肾论治脑神病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王老主张,传统的郁证和癫病都很难包容我们现在所说的抑郁障碍范畴,肾阳不足,全身气机动力不足,是郁病(抑郁障碍)的重要病机之一。在使用温阳开郁法治疗抑郁障碍时,温阳补肾是关键与核心。温肾扶阳,但不可过于温燥。4.焦虑障碍焦虑症的症状“点多面广”,病因涉及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其病位在脑而涉及五脏六腑,特别是脑、心、肾;病机是各种身心因素引起的脑神不宁、神机不畅。肾阴不足,脑神失养是焦虑症病机病性之本。焦虑的临床复杂病机类型包括脏腑未损,神机紊乱;寒热并见,虚实夹杂;上热下寒,症状繁杂等。王老治疗焦虑症,首重调养脑神,滋阴、清热、理气并举,安心神、镇肝魂以重镇祛为常法;辨别标本,补泻兼施;慎用温补,见寒慎用祛寒,不忘散郁;清上温下,不忘调理脾胃。若已长期使用西药,要注意解毒,更重清热养阴。焦虑患者要怡情养性,加强户外运动,饮食宜清淡。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就是要发挥两个医学体系的不同价值观、不同诊治方法的优势,取“西药起效快,中医治根本”的双重优势,以病人为本,尽快取得疗效,缩短病程,减少病痛和残留症状,加快康复。5.中医防治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 王老主张中医防治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要注意发挥自身优势。王老对精神药物导致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患的总体认识是:“药物毒邪,始发于胃,并发于脾,侵及脏腑;病势多途,筋骨受损,伤正毁形,诸病皆生。”治疗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如迟发性运动障碍、药源性闭经,要特别注意,清热,养阴,活血,解毒是常用方法。在精神科防治药毒关键是抓住“治未病”的时机。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对王彦恒老师用药经验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将筛选出的1903个处方转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的“方剂分析”模块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频次统计、组方规律、新方分析。通过软件统计,总结出王彦恒老师治疗脑神病的主要药物和主要组合规律。分析显示王彦恒老师治疗脑神病常用治法,包括活血、清热(阳明热)、镇肝、补肾、养阴、通便、解毒、行气、化痰等。依据关联规则网络展示图所展示的支持度40%的核心组合是由川芎、丹参、菊花、石膏、珍珠母、山萸肉、何首乌、炒枣仁这七味药组成。这个核心组合可以看作是王彦恒老师治疗各种脑神病的核心方剂。该数据分析研究还深层次揭示了王彦恒老师脑神病治疗的一些具体用药规律。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研究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西医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示对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联合阿立哌唑或氨磺必利,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理行为治疗以及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均能使患者获益。对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进行了全面综述,提示其主要病因病机是脾肾两虚(脾肾阳虚)。对脾藏意主思的神经心理学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脾藏意主思,对人体信息的接受、识别、短期记忆、初步加工处理,提取、初步储藏关系密切,即对初步形成思维、短时记忆相关,而相应的肾主封藏的功能与信息的深度处理、长期记忆有关,由此可以假设脾意与肾志精神活动的认知与情感功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并体现在认知与情感活动的不同环节。如果出现脾虚,脾藏意主思的功能下降,相应的记忆学习功能就会出现认知障碍和负性情绪障碍。脾藏意主思的这些认知、情感内涵与脾脏的功能性质高度一致,并与肾藏志主恐的内涵相区别。脾虚脾意不足容易出现相应认知情感功能失常。对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中医范畴和中医病名进行了思考,建议将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称为“癫病呆证(或癫呆症、癫呆病)”探讨了健脾(意)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中医理论基础,在老师补肾法治疗阴性症状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健脾(意)补肾(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癫病呆证),是对老师经验和学术观点的发展与创新。由于健脾与补肾作用对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环节不同,二者的作用存在叠加和加强,推测健脾补肾治疗阴性症状的疗效会优于单纯补肾法。对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进行了临床观察:目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是精神科疾病主要致残因素,尚无可靠治疗方法。根据中医五脏和“五神藏”理论,阴性症状应与“脾”和“肾”有关。因此本研究试用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探讨本病的中医治疗规律。方法:选取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中医虚证标准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利培酮的同时服用健脾补肾汤剂。对照组服用利培酮的同时服用补肾汤剂。疗程为12周。利培酮用量为2-4mg。分别于基线(入组第一天)、第4、8和12周末进行量表评定,精神症状评定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全部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阳性症状量表总分、阴性症状量表总分、7个阴性症状量表分分别进行了重复测量数据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结果:对阳性症状量表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但是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对阴性症状量表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且12周末时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对各阴性症状量表亚量表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且12周末时治疗组对情感退缩、交谈缺乏自发性和流畅性、刻板思维等亚量表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在4、8、12周末时对情感交流障碍亚量表分改善优于对照组。讨论:健脾补肾法比单纯补肾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改善作用更加全面。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癫病呆症)值得深入研究。

吴清荣[10](2016)在《因明学视域下之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人们接触每件事物之推理,依据已知事件比较后,并试图推测未知事件,此种能力是天生,且存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运用。中医经典如《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以至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皆已验证具有逻辑思维脉络。此说明中医学之整体组成架构当中,逻辑思维实际居于不可或缺之重要环节。在中医临床推论过程中,亦是以某些认知及逻辑思维形式进行,若未具系统化方法或思维杂乱,或有可能导致结论谬误。三大逻辑学体系为希腊逻辑、中国墨辩、印度逻辑。印度逻辑主要是因明学,又称佛教逻辑,其主要研究领域为认识论、摄类学、因类学、过失论。因明量学之认识论,对于所接触事物之认知及理解,是一门认识对象问题的学问,与中医四诊相似。因明学之摄类学,是对事物收摄及分类方法与搜集证候症状之后类比归纳相似。因明学之因类学,其推理论证,系辨真去伪方法准则,与辨证论治之类比、集合、演绎、归纳等推理逻辑方法相似。因明学之过失论,乃探讨认知事物或推理逻辑上之错误,揭露诊治过程各种形式中及环节缺失。从仲景方证理论体系来看,中医辨证论治整个推理过程,具备类比、集合、演绎、归纳等特质,此为基本也是常用逻辑解析方法,而因明学论式亦同样存在该多种逻辑特质。因此,辨证论治很适合结合因明论式之逻辑推理模式,来作论证并导出结果。因明论式是拟定一个假设结论,再回溯去证明此结论的成立正确性,此证明过程规范,是“由果溯因”形态,亦称为归证推理。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操作过程,就是一种“司外揣内”验证过程,尤以外在表征症状作为辨证,此种审证求因方式,与因明学以果溯因方式,途径完全相同。两者结合运用,藉由正确推论方法,从中医采集证候症状开始,至最后结论产生,依其推演方法及规律,整理解析归纳,探求最接近疾病本质之真相,确立病证,拟定适用治法与方药。西方逻辑仅就形式,推理出是与非之演绎断案,缺乏对内容意义讨论研究,在西方逻辑里面,演绎自演绎,归纳自归纳,各自独立,不联合一起,所以归纳时不顾及演绎,演绎时不顾及归纳。因明学论式对于经典条文内容,可作形式及性质内容类比区别,将各症状组集合归类,以实证来演绎验证问题,涵盖归纳之法,并讨论立论过失等。墨辩在推理形式结构研究最弱,由此可见,因明论式之形式结构严谨科学性超越墨辩。因明学论式推理与几种不同之逻辑系统,作横向纵向比较,说明各自特征,结合不同领域学科,针对中医传统辨证论治过程,选取仲景医学《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传统经典当中条文及后世医家临床案例,探索其中相关并比较差异。以此解析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当中,医家在面对问题的思考处理过程,如何结合应用在临床上诊断疾病,提供诊断疾病另一思考层面的科学价值。结果因明论式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推理机制,依据四诊可得内外证候症状,作为研究对象。每一证候症状皆有多种辨证分型可能性,症状组信息数据愈多,证据愈充分,推理结果更趋于事实。通过论式规律法则推演,将症状组类比、筛选、排除、归纳,以推测内部黑箱病理本质变化,结合每一个证候症状所相应病因病机演绎,进而归纳出整体病因病机、病证与治方。医家在辨证过程中从病人身上,获得几组症状信息后,凭借其临床经验初步揣测,直接推理应是某种病证或汤证。医家在诊病事前以其专业知识,知道该汤证基本症状为何。而诊病之后经由辨证过程,确立病患证候为某证,或某汤证,故以之拟定为宗支,即结论,进行审证求因过程。接着透过拟定因支的病因病机治法,将证候症状与方证之间共同关系,串连验证是否合法。结论假设病人所患病证,那么就开始推理这个病证,使用此方治法的合理正当性。即是推理使用此药方,来治疗的原因,是基于何种病机及何种治法原则,而适用于此病证。并随时依病患不同情形,对适用治方,作不同调整与修正。本研究内容中因明过失论之研究对象,主要在《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中与误诊误治有关者。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条文本身由仲景所指出之谬误,另一类为条文疑由于传写或脱简等原因所造成之谬误,此类谬误可见于《医宗金鉴》之部分注文有所订正。此部份探讨了医者在临床诊断时,必须遵循各种思维逻辑之共同规律,否则就容易造成漏诊误诊或误治。因明学在中医学领域的应用探讨,期望通过本研究作为一个发展起点,能有更多良好阐述论点提出探讨。

二、中医论治的方法论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论治的方法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党领导下中西医结合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学的发展历程
2 中医和西医在治疗精神疾病中的问题与探索
    2.1 精神疾病西医和中医治疗实践中的若干问题
    2.2 现代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的探索
3 精神疾病治疗体系下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3.1 立足科研根基,解决临床难题
    3.2 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的临床应用
4 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的传承
    4.1 疗程标准统一化,扩大学术影响
    4.2 加强教学工作,注重人才培养
    4.3 扩大对外宣传与交流
5 结 语

(3)运用KIT及焦虑量表探究情志因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西医综述
        1. ITP研究进展
        2. 儿童ITP与心理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二、中医综述
        1. 中医对于ITP的认识
        2. 中医对情志的认识
        3. 情志与ITP的关系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 结果
        2. 讨论与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KIT积分量表
    附录二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
    附录三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附录四 中医症状积分量表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当代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新方挖掘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处方筛选
        1.2.1 入选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分析软件
    1.4 方剂录入与核对
    1.5 数据库的规范化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数据库总体情况
    2.2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
    2.3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2.4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3 讨论
    3.1 勤求古训、活用名方是CAG论治的门径与密钥
    3.2 气阴双补成为CAG中医论治的新亮点
    3.3“治肝以安胃”成为CAG中医论治的普遍共识
    3.4 构建“六位一体”综合治疗体系成为CAG论治的未来趋势

(5)名中医工作室临床教学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组:
        1.2.2 对照组:
    1.3 效果评价
        1.3.1 问卷调查:
        1.3.2 临床考核:
        1.3.2. 1 住院患者:
        1.3.2. 2 门诊患者:
2 结果
    2.1 实习周期结束后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
    2.2比较两组学生在理论知识考试成绩:
3 讨论

(6)《黄帝内经》治疗思想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内经》治疗思想内容及影响因素
    1. 《内经》治疗思想主要内容
        1.1 法天则地
        1.2 从容人事
        1.3 治病求本
        1.4 惟顺而已
        1.5 治其未病
        1.6 和为圣度
    2. 《内经》治疗思想影响因素分析
        2.1 中华民族的地理特点
        2.2 早期严酷的生存水平
        2.3 根于农业的经济背景
        2.4 家族为主的社会制度
        2.5 春秋战国时期动荡变革的社会背景
        2.6 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
        2.7 相对落后的实证水平
    3. 总结
第二部分 《内经》治疗思想相关思维方法
    1. 整体思维
        1.1 整体思维发生原因与发展
        1.2 整体思维在《内经》中的体现
    2. 意象思维
        2.1 意象思维发生原因与发展
        2.2 意象思维在《内经》中的体现
    3. 变易思维
        3.1 变易思维发生原因与发展
        3.2 变易思维在《内经》中的体现
    4. 辩证思维
        4.1 辩证思维发生原因与发展
        4.2 辩证思维在《内经》中的体现
    5. 类比思维
        5.1 类比思维发生原因与发展
        5.2 类比思维在《内经》中的体现
    6. 经验思维
        6.1 经验思维发生原因与发展
        6.2 经验思维在《内经》中的体现
    7. 结论
第三部分 《内经》治疗思想形成模式分析
    1. 法天则地
        1.1 法天则地形成过程
        1.2 思维方法在法天则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3 法天则地形成模式
    2. 从容人事
        2.1 从容人事形成过程
        2.2 思维方法在从容人事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3 从容人事形成模式
    3. 治病求本
        3.1 治病求本形成过程
        3.2 思维方法在治病求本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3 治病求本形成模式
    4. 惟顺而已
        4.1 惟顺而已形成过程
        4.2 思维方法在惟顺而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3 惟顺而已形成模式
    5. 治其未病
        5.1 治其未病形成过程
        5.2 思维方法在治其未病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5.3 治其未病形成模式
    6. 和为圣度
        6.1 和为圣度形成过程
        6.2 思维方法在和为圣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6.3 和为圣度形成模式
    7. 总结
第四部分 《内经》治疗思想形成模式方法学分析
    1. 思维方法在治疗思想形成模式中的作用
        1.1 意象思维决定了思维的起点、要素与结论
        1.2 整体思维奠定了思维的格局
        1.3 变易思维确立了思维要素的性质
        1.4 辩证思维实现了思维分析过程的顺利进行
        1.5 类比思维促使思维结果的发展和升华
        1.6 经验思维是思维升华的基础和结论获得的重要途径
    2. 《内经》治疗思想形成模式的特点
        2.1 以“象”为基本思维要素
        2.2 思维方法发挥重要导向作用
        2.3 多种思维方法相互渗透
        2.4 体现治疗思想同源异化的特征
    3. 《内经》治疗思想的方法学指导意义
        3.1 从根源建立中医思维,促进中医理论发展
        3.2 更好的指导中医临床,保持中医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7)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三、国内国外研究总结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核心概念诠释
        二、相关概念辨析
    第四节 理论依据
        一、教学病理理论
        二、医学诊断理论
        三、教学评价理论
        四、课堂生态理论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现状分析
    第一节 课堂教学诊断现实状况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教师问卷调研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学生问卷调查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参与现场观察
    第二节 课堂教学诊断存在问题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形式单一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内容模糊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规范缺失
    第三节 课堂教学诊断问题原因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思维匮乏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能力不足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体系缺失
第三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理论探讨
    第一节 课堂教学诊断的重要内容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内涵特征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基本原则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主要类型
    第二节 课堂教学诊断的干预策略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主要方法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运行机制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操作模型
    第三节 课堂教学诊断的标准建构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主要依据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指导思想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指标体系
第四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实践验证
    第一节 课堂教学疾病主要类型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常规失范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失衡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文化失调
    第二节 课堂教学诊病辨证步骤
        一、摸清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病象病因
        二、查清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病位病理
        三、辨清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病性病机
        四、理清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病势论治
    第三节 课堂教学诊断实施过程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资料收集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分析判断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出具处方
        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验证反馈
第五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深度反思
    第一节 课堂教学诊断“三对关系”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主体与客体关系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与医学诊断关系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与教学实践关系
    第二节 课堂教学诊断“三个结合”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自我诊断与他诊结合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与学习诊断结合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自觉与制度结合
    第三节 课堂教学诊断“三大关键”
        一、实施高中语文课堂焦点解决发展短程诊疗
        二、研制高中语文校本教研会诊特别议事规则
        三、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主体诊断学力
第六章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推动方案
    第一节 课堂教学诊断评价促进措施
        一、推行高中语文教师分级发展评价
        二、实施学生学业成就分层发展评价
        三、落实高中语文课堂分类发展评价
    第二节 课堂教学诊断智力支持策略
        一、采取措施聚合利益相关者正能量
        二、搭建课堂教学诊断协同创新平台
        三、促进课堂教学诊断专业发展进程
    第三节 课堂教学诊断制度保障路径
        一、强力推动我国高中学校依章办学
        二、积极发挥我国区域教育智库功能
        三、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文化培育行动
第七章 总结
    第一节 主要的研究结论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实为高效课堂干预行动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旨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铸就现代校本教研新貌
        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亟需突围重建长效机制
    第二节 主要贡献与不足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研究主要贡献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研究不足之处
    第三节 未来的研究展望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信息化诊断研究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系统化诊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中医理论的物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一 人类物质技术发展与认知活动
        1 技术的蕴涵
        1.1 技术存在的形态
        1.2 尝试合适的定义技术
        1.3 哲学视域下的内涵
        2 人类的认知运作
        2.1 人类知识体系的建构
        2.2 人类知识体系的应用
        3 人类文明史的物质技术大事纪
        3.1 火的控制
        3.2 弓箭的发明
        3.3 陶器的创制
        3.4 农具的出现
        3.5 金属的涌现
        3.6 计时器的面世
        3.7 电的发现
        3.8 光学的呈现
        3.9 算筹的诞生
        3.10 造纸术的问世
        4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的论治与物质技术
        1 古代中医的物质诊断技术
        1.1 以白纸、白布验尿诊病
        1.2 以食物判断预后
        1.3 以油纸伞滤光验伤
        1.4 以水的比重断病
        1.5 以银制品验毒
        1.6 以中药探病
        1.7 种痘掌握疾病进展
        2 与针灸相关的物质治疗技术
        2.1 砭石疗法
        2.2 灸法
        2.3 九针治疗
        3 以中药为治疗的物质技术
        3.1 用药法象
        3.2 药物炮制
        3.3 药物制剂
        4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第一章 技术引发理论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一种基于技术的五行学说形成分析
        1 五行学说形成的环境背景
        2 五行的本质
        3 五行生克的起源
        4 五行生克说的扩展
        5 五行学说汇入中医——以五行为始源域的中医概念隐喻认知系统
        6 小结
        第二节 九针技术视域下中医经络气血理论的变迁
        1 目前经络气血理论的起源说
        2 中医经络气血理论来源于九针技术
        3 小结
        第三节 烹饪技术移植后萌发的中药炮制理论
        1 古代炊具的创制
        2 食物烹饪技术与药物炮制工艺
        3 小结
    第二章 实验技术介入后中医疾病论治认知的变迁
        第一节 实验技术介入后中医论治“肝硬化”认知的变迁
        1 肝硬化是什么
        2 为什么肝硬化
        3 肝硬化怎么办
        4 小结
        第二节 实验技术介入后中医论治“冠心病”认知的变迁
        1 冠心病是什么
        2 为什么冠心病
        3 冠心病怎么办
        4 小结
        第三节 实验技术介入后中医论治“糖尿病”认知的变迁
        1 糖尿病是什么
        2 为什么糖尿病
        3 糖尿病怎么办
        4 小结
        第四节 实验技术介入后中医论治“哮喘”认知的变迁
        1 哮喘是什么
        2 为什么哮喘
        3 哮喘怎么办
        4 小结
        第五节 实验技术介入后中医论治“慢性肾衰竭”认知的变迁
        1 慢性肾衰竭是什么
        2 为什么慢性肾衰竭
        3 慢性肾衰竭怎么办
        4 小结
        第六节 实验技术介入后中医论治“不孕不育症”认知的变迁
        1 不孕不育是什么
        2 为什么不孕不育
        3 不孕不育怎么办
        4 小结
    第三章 结语
        1 可视技术介入后中医理论由本体论承诺向本体论事实的变迁
        2 本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王彦恒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王彦恒老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总结
    1 前言
        1.1 王彦恒老师学医、从医经历
        1.2 王彦恒老师个人性格、气质与学术精神
        1.3 王彦恒老师学术渊源
    2 王彦恒老师学术思想的核心——立足于临床应用的脑主神明学说
        2.1 王彦恒老师主张脑主神明学说
        2.2 对王彦恒老师脑神论内涵的体会和阐发
        2.3 对王彦恒老师脑神论病机与治疗的体会与阐发
    3 王彦恒老师辨证论治脑神病概览
        3.1 脑神疾病治疗总纲
        3.2 对癫病(精神分裂症)的辨治
        3.3 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辨治
    4 温阳开郁,郁病(抑郁障碍)治疗思路的换位移步
        4.1 传统中医的郁证是一个比较驳杂的概念,倡导使用"郁病"对应于抑郁障碍
        4.2 肾阳不足,全身气机动力不足,是郁病的重要病机之一
        4.3 四逆散对温阳开郁的启发
        4.4 交泰丸对温阳开郁的启发
        4.5 从巴戟天的抗抑郁作用看温阳开郁
        4.6 从抗抑郁西药有伐肾气之弊看温阳开郁
        4.7 温阳开郁法的使用
    5 王彦恒老师对焦虑障碍的认识与临床
        5.1 王彦恒老师对焦虑障碍中医范畴的认识
        5.2 从不同角度看焦虑的临床特点
        5.3 焦虑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5.4 王彦恒老师焦虑症的中医治则治法
        5.5 焦虑证诊治康复的中西医结合思路
    6 王彦恒老师对精神科药源性疾患的认识与实践
        6.1 王彦恒老师视野中的精神科药物反应
        6.2 王彦恒老师对精神科药源性反应病因病机的认识
        6.3 药源性疾患中医论治之一——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辨证论治
        6.4 药源性疾患中医论治之二——药源性闭经的辨证论治
        6.5 在精神科防治药毒关键是抓住“治未病”的时机
    参考文献
中篇:王彦恒老师用药规律统计分析
    1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对王彦恒老师用药经验的初步统计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参考文献
下篇: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
    1 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诊疗进展
        1.1 综述进展
        1.2 病因病理研究
        1.3 临床表现研究
        1.4 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1.5 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
        1.6 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
        1.7 非药物治疗
        1.8 小结
        参考文献
    2 中医癫病之呆证诊疗进展
        2.1 “癫病”病名沿革
        2.2 病因病机研究
        2.3 证型规律研究
        2.4 方药研究
        2.5 针灸研究
        2.6 鉴别诊断
        2.7 小结
        参考文献
    3 脾藏意主思的神经心理学内涵初探
        3.1 脾藏意主思心理学内涵的中医传统认识
        3.2 近年来对脾虚与情绪相关疾患的研究
        3.3 近年来对脾虚与记忆、学习能力等神经心理功能的影响的研究
        3.4 脾意的神经心理学内涵的几点思考
        3.5 结语
        参考文献
    4 健脾意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治疗
        4.1 从症状学看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中医辨证范畴
        4.2 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病机与脾意不足关系密切
        4.3 健脾意是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癫病呆症)的重要治法
        4.4 健脾意治疗癫病呆症具体应用的几点考虑
        参考文献
    5 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
        5.1 临床资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鸣谢
个人简历

(10)因明学视域下之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因明学研究进展与现状
        1 因明学的研究背景
        2 因明学研究进展与概述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世界三大逻辑在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现状
        1 西方逻辑与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关系探讨
        2 墨家逻辑与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关系探讨
        3 因明学与与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关系探讨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立题依据
    2 立题意义
第二部分 因明学视域下之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
    一、因明学理论研究
        1 因明量学认识论内容分析
        2 因明摄类学内容分析
        3 因明因类学内容分析
        4 因明过失论内容分析
    二、因明心类学、认识论与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中医理论系统)研究
        1 从因明心类学角度看中医理论系统
        2 从认识论角度看中医理论系统
    三、因明摄类学与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应用研究
        1 摄类学法之三相
        2 摄类学全分、一分概念与量词逻辑
        3 摄类学总聚、相属概念与摄集症状总聚成病证
        4 摄类学总聚、类聚、相属概念与证候组合类别分型
        5 摄类学总聚、类聚、相属概念与方证之间关系
        6 因病-因证-因症选方模式
        7 病因病机选方模式
    四、因明因类学与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应用研究
        1 辨证论治过程之因明三支作法
        2 主谓逻辑
        3 《伤寒论》条文证治之因明二支作法
        4 张仲景方证体系辨证论治之二支作法
        5 合方证集合逻辑思维
    五、因明学与《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应用研究
        1 《伤寒杂病论》辨证诊断思维
        2 《内经》、《伤寒杂病论》辨证的方法
        3 中医辨证过程采用非单调逻辑特性
        4 《伤寒杂病论》辨证过程结合因明学之应用
        5 《伤寒杂病论》条文中宗(宗前陈、宗后陈)的设立
        6 桂枝汤证辨证论治结合因明学二支作法论证
        7 麻黄汤证辨证论治结合因明学二支作法论证
        8 中医辨证反证法
    六、因明学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应用研究
        1 从对症治疗到辨证论治
        2 辨证论治内涵
        3 辨证论治一般步骤
        4 临床病证诊断思路
        5 因缘和合论介入审证求因之由果析因
        6 章次公医案辨证论治结合因明学二支及三支作法论证
        7 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之因明论式
    七、因明学过失论与《伤寒杂病论》条文举例误诊误治应用研究
        1 中医临床思维辨证论治谬误
        2 从因明过失论看《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举例误诊误治
        3 宗前陈之过—证候症状谬误
        4 宗后陈之过—病证病名谬误或治方谬误
        5 因前部之过—病因病机谬误
        6 因后部之过—治法谬误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中医论治的方法论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党领导下中西医结合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J]. 李雪,尹冬青,贾竑晓. 医学综述, 2021(23)
  • [2]研究《本草纲目》的学术新成果——读朱祥麟新着《李时珍学术论丛》《本草纲目良方验案类编衍义》[J]. 龚建中,朱寒阳. 湖北中医杂志, 2021(08)
  • [3]运用KIT及焦虑量表探究情志因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分析[D]. 杨剑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当代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新方挖掘与分析[J]. 刘宇,顿佳颖,韩雪,李卓,田园,刘宝森,张一昕.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08)
  • [5]名中医工作室临床教学模式探索[J]. 邓丽娥,何世东,董明国,宁为民. 内蒙古中医药, 2017(17)
  • [6]《黄帝内经》治疗思想方法学研究[D]. 徐胤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7)
  • [7]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研究[D]. 尹达.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8]中医理论的物质技术研究[D]. 庄享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王彦恒主任医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补肾法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D]. 康玉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因明学视域下之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D]. 吴清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中医治疗方法论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