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沈飞公司成为波音公司一级供应厂(论文文献综述)
苏志强[1](2019)在《民用飞机制造业纵向反垄断法律合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数学者认为,纵向垄断(包括纵向垄断协议及纵向经营者集中)对于竞争的危害性通常比横向垄断(包括横向垄断协议及横向经营者集中)弱,因而它在各国受到的管制程度也相对较小。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反垄断法对横向垄断和纵向垄断分别加以规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简称《反垄断法》),“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构成垄断协议的要件有:(一)协议或者协同行为由多个独立主体构成;(二)经营者之间存在通谋或协同一致的行为;(三)导致或者可能导致垄断的后果。垄断协议分为纵向垄断协议与横向垄断协议,二者存在的差别主要有:(一)存在形式,纵向垄断协议中,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之间通常会达成有形的合同或者协议;横向垄断协议多为隐秘的默示行为,如双方口头一致决定和其它协同或者共谋行为。(二)行为主体,横向垄断协议的性质决定其一般存在于同一相关市场内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纵向垄断协议则存在于上下游经营者,二者是一种交易关系,而非直接在同一个市场的竞争者。(三)竞争限制,纵向垄断协议一般表现为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之间达成某种协同,交易相对人受该协同效应的影响,在其所处的相关市场或其他相关市场实施特定限制竞争的行为。除涉及价格转售,学界认为其他类型纵向垄断协议可能对竞争产生积极效果。较之纵向垄断协议,横向垄断协议中经营主体在相关市场所共同实施的行为,具有更明显、更直接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一般国家反垄断法禁止横向垄断协议。经营者集中也可以经营者所处不同生产阶段为依据,将经营者集中区分为横向经营者集中与纵向经营者集中,二者区别在于集中的主体所处生产链层次不同。横向经营者集中发生在处于同一行业相同生产层级的企业之间,或竞争者之间,集中行为参与者被另一参与者收购或控制或两个集中行为参与者共同成立新企业,原实体消失的行为;就民用飞机制造业而言,主制造商之间的合并以及同一层级供应商之间的集中,均属于横向经营者集中,例如美国波音公司收购合并麦道公司属于横向经营者集中。纵向经营者集中发生在处于同一行业不同生产层级的企业之间,集中行为参与者之间通常属于上下游供应商关系,并购控制其供应商称为上游一体化,并购控制其客户称为下游一体化;在民用飞机制造业中,主制造商对于供应商的控制,以及系统集成供应商对零部件供应商的控制属于纵向经营者集中,例如美国联合技术公司收购古德里奇公司等。全球及我国民用飞机制造市场,特别是双通道宽体飞机,存在波音、空客两家双寡头垄断的局面。在其他民机制造市场中,相对中国民机制造业刚起步的状态,欧美制造商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随着航空业发展以及竞争加剧,市场要求民机主制造商在产品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对产品性能和环保要求。为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适应新一轮竞争的要求,波音、空客以及联合技术公司等航空业巨头通过纵向整合民用航空供应链,对我国新成立的民机主制造商—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商飞公司)的发展并维护其供应链安全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欧美反垄断执法机构对于纵向垄断的态度,随着经济学理论发展以及所在国竞争政策转变,从严格禁止变为宽松管理,从简单的结构性分析到个案的合理性分析,重点判断该纵向协议或集中行为是否产生限制竞争的效果。美国及欧盟对于市场份额占比低于一定比例企业之间的纵向合并采取直接豁免的政策。对于相对封闭的民机制造行业,波音、空客、巴航工业、庞巴迪,以及中国大型客机研制主体中国商飞公司,均代表了一国最先进的民用飞机制造技术和最先进生产力。因此,就民用飞机制造业而言,国外民机主制造商对国内民机主制造商的横向并购因涉及国家核心利益,被政府批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相比较而言,民机主制造商以及主要航空产品供应商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纵向控制将会影响原材料、零部件产品定价,从而提高民机制造业进入门槛,达到限制竞争的目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在全球市场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纵向整合过程中,相关企业更加关注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态度。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通过十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在纵向垄断执法上借鉴了国际主流理论和观点,兼顾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反垄断理论发展和反垄断执法提供了中国经验。例如2009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中,商务部最终否决了该并购案件,认为可口可乐在碳酸市场上具有支配地位,其有能力将其在碳酸市场的市场力量传导至果汁市场,在果汁市场上产生损害和限制竞争的后果。本案件中引用的“传导理论”借鉴了美国反垄断法执法理论和经验,可用来分析民用航空市场可能发生的纵向垄断行为。芝加哥学派认为尽可能调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市场进行调节和自我监督,除非可能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形,尽量减少政府对于市场行为的干预。我国反垄断法理论受到芝加哥学派的影响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很多案例上,我国反垄断审查机关对于可能存在限制或者排除竞争的合并采取附条件批准,要求经营者在一定期限内,将相关业务剥离或者出售给不受控制的第三方,保证市场上竞争能力不受减损,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本土企业的发展。本文意在从民机制造行业去分析纵向反垄断立法的法律规制,并提出民机制造企业纵向反垄断法律合规建议与实操建议。
汪新宇[2](2017)在《基于供应链协作的装备制造企业供应链柔性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竞争和环境不确定性的加剧,当代商业竞争已从个体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到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此有战略眼光的企业都在寻求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途径,其中提升供应链柔性被认为是供应链应对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因此,深入探讨供应链柔性提升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供应链协作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合作的重要方法,从供应链协作视角探讨其对供应链柔性的影响,可以为企业提升供应链柔性提供新思路。本文以装备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供应链协作与供应链柔性的关系。论文首先对国内外供应链协作、供应链柔性、产品模块化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接着,通过对上汽大众的案例分析,初步探讨了业务协作/战略协作与供应链柔性之间的关系,再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供应链协作对供应链柔性影响的概念模型。并运用SPSS19.0软件结合回收的121份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深入探讨业务、战略协作与供应链柔性的关系,以及产品模块化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根据供应链协作与供应链柔性的因果关系,本文最终提出装备制造企业供应链柔性提升思路:并以吉利汽车控股公司为例,对其供应链柔性问题以及供应链柔性提升策略进行分析。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业务协作对生产和物流柔性有正向促进作用;(2)战略协作对供应、生产和物流柔性均有正向促进作用;(3)业务协作与战略协作对生产柔性、物流柔性的提升存在交互作用;(4)产品模块化程度对业务协作与生产、物流柔性之间的关系,战略协作与物流柔性之间的关系有调节效应。故基于此,本文提出两点供应链柔性提升策略:(1)整合业务协作与战略协作,共同提升供应链柔性:战略协作确定柔性提升目标,筹划资金、技术支持,业务协作用以完成具体业务流程的实施。(2)实施产品模块化策略:借由产品模块化来降低业务协作复杂度。本研究丰富了供应链协作管理理论,为提高供应链柔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对装备制造企业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有一定启示意义。
王頔[3](2016)在《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项目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技已脱离了原先在经济发展中的从属地位,跃升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和前途。科技项目作为科技创新的有力载体,加强其管理工作是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提高大学与科研院所的科研档次,提高企业创新效益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全生命周期的视角研究科技项目管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研究并分析科技项目管理相关理论,结合科技项目管理的特点,对科技项目管理进行阶段划分并分析了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管理科技项目的优点,建立了基于流程、控制、质量以及成本的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分析了科技发达国家、国际知名企业以及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我国大型企业科技项目先进的科技项目管理模式,借鉴先进管理经验,总结诸多管理模式和方法带给我们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对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行优化设计,在立项阶段、执行阶段、验收阶段、后期管理阶段提出优化方案,提出了适用于企业的科技项目差异化管理方法。而后,重点研究了全生命周期中较为薄弱的后评价环节,构建了科技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不同类型科技项目的特点动态调整评价指标。通过对科技项目的差异化管理和后评价体系构建,更好的发挥了科技资源整体的最大效用,实现了科技项目全过程闭环管控。最后,以电力企业科技项目为例进行实例分析,将全生命周期理论运用于实际项目中,为提高管理效率和综合效益提供决策参考。通过本文研究,验证了全生命周期理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管理科技项目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和成果效益。本文将科技项目分为基础、前瞻性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研究,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应在后续研究和实践中,加强软科学类项目管理模式和方法的研究,完善科技管理体系。同时,应加强科技项目后评估研究,扩大科技项目后评估范围,利用后评估结果指导新项目的立项决策,完善科技管理流程,提高整体和全局效益。
赵荣荣[4](2015)在《KT公司产品研发中试阶段精益化管理》文中指出精益思想是目前公司能够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非常有效的管理工具之一。日本与美国的研究学者在1950年后就开始研究、分析精益理念。首先在生产领域,精益已经被很多公司认可,认为是提高效率最重要的管理工具,它认为顾客才是评价公司是否产生价值的决定者,公司所做的一切流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顾客服务,也要去掉不产生价值的浪费,才可以给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精益思想在生产行业的成功也逐渐向市场、研发等领域扩展。论文就以KT公司为例子利用精益思想在产品研发中试阶段进行分析和研究。全文包括6章,第一章是引言,概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研发方法及内容、研究难点及创新点;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以及精益思想在研发领域的应用;第三章通过分析KT公司目前的研发现状,确定存在的浪费及其他采购等方面的问题;第四章给出针对浪费所应采取的精益方面的措施,还有目视化、6S等;第五章分析了实行中试阶段精益化管理后,KT公司现场取得的成果;第六章是结论和展望,总结分析了精益思想在研发中广阔的发展前景。
刘岸[5](2015)在《高端装备制造之飞机 航空产业领跑高端装备制造》文中研究说明ARJ21项目是中国民机产业的开路先锋,研制过程是中国飞机产业发展道路成功的探索,是市场机制下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是形成中国民机产业基础的一个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远途出行伴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天涯若比邻"已不再是一句空谈。民航,已成为远程出行最快捷的手段。而ARJ21-700型的支线客机的在2014年底成功取得型号合格证,也许就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与之前正在运营的螺旋桨支线客机,仿制自前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自主知识产权,奠定产业基础
齐羽[6](2013)在《组织模块化影响组织动态能力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世纪以来,经济发展加快向全球化、网络化、知识化、需求个性化方向演进,这推动了产业组织范式的根本性变革。新的产业组织范式,表现为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垂直裂解,基于分布式开放网络的资源敏捷组合,以及跨越行业与组织边界的生产要素协同。在这种变革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领先企业采取网络化、敏捷性的经营战略,以实现组织能力的动态可持续发展,及有效地响应外部环境变革。模块化组织范式被认为是驱动当今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之一,它提高了组织单元之间的协同效率,降低了组织间协同成本,为低成本大规模定制和跨越组织边界的资源整合创造了条件,其结果是增强了企业能力的动态性。当前的组织模块化理论研究,虽然在组织模块化能够有效提升组织动态能力的观点上达成了广泛共识,但是关于组织模块化如何提升组织动态能力的问题,统计实证研究十分薄弱,显然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本研究旨在从组织模块化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模糊地带中,通过核心概念解构与情境研究,构建并检验两者之间可靠的影响关系逻辑,为两个理论的深层次联结进行前沿探索。为了解开组织模块化影响组织动态能力的“黑箱”规则,本研究综合权威文献对“组织模块化”概念的理解,按其内在逻辑将其拆分为组织模块化(程度)、模块化界面、组织动态能力三个构念,以探索组织模块化对组织动态能力影响机制的深层次结构。当前关于组织模块化的研究,实际上是将组织模块化特征与动态能力特征合并在一起来解释“组织模块化”概念的,并且没有对组织模块化程度与模块化界面进行清晰地界定。本研究为了探索组织模块化内在机制,将组织动态能力和模块化界面两个特征从组织模块化模糊概念中抽取出来,这样组织模块化概念只剩下“组织分工”和“组织独立性”两个衡量组织模块化程度的特征。基于以上概念界定,本研究设计了组织模块化通过模块化界面的中介效应,影响组织动态能力的研究模型。如何理解基于组织模块化特征的动态能力,是本研究另一个核心命题。组织模块化是一种市场机制与企业机制“握手”的中间性组织机制,它突破企业产权边界划分的传统观察视角,将组织边界理解为基于分工职能的独立组织模块,组织模块内部主要追求专业性能力完整性创造的效益,而组织模块之间则主要追求差异化能力灵活组合所创造的效益。在这样的视角下,笼统的组织动态能力可以根据模块化边界分解为“组织内动态能力”和“组织间动态能力”两种功能性情境。其中,“组织间动态能力”强调组织间异质性资源的整合、重构与重组的能力;“组织内动态能力”则强调核心能力的敏捷性与多元化扩展应用的能力。本研究根据组织动态能力的情境分类,将研究模型分拆为“组织模块化对组织内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和“组织模块化对组织内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两个子模型,以探索两种情境下组织模块化影响机制的差异,并进行基于“组织动态能力”构念效度区分的情境敏感性比较。为了探索组织模块化对组织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规范的理论构建、假设提出与假设关系验证:(1)文献综述与理论评价。通过对组织模块化、动态能力、模块化界面相关理论的述评、归纳、分析,找出前沿研究的发展脉络和问题交织点,建立三个构念之间关联性的文献依据,以及组织动态能力构念情境化研究的依据。(2)多案例研究与理论框架的提出。通过对来自6个不同行业的典型多案例研究,为理论研究模型的构建进一步准备厚实的案例实证材料,强化研究论证的坚韧度,降低理论构建风险。多案例研究遵循规范的案例研究步骤和方法。其中,2个重点探索性案例研究采取基于设计科学研究方法(DSRD)的准实验跟踪调查,并对组织模块化实施前与实施后的组织动态能力进行差异性比较;4个解释性案例研究旨在复证逻辑关系,多重检验因果关系,以及对变量关系及其测量题项进行补充调查。在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分别构建了组织模块化对组织间动态能力影响机制和对组织内动态能力影响机制的两个子模型。(3)大样本统计实证分析。针对组织模块化经由模块化界面中介作用影响组织动态能力的理论模型,通过大样本统计分析,验证并比较该模型在组织间动态能力情境和组织内动态能力情境下的作用机制和差异性。两种情境的研究,均先通过对50份测试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初步的模型构建和问卷题项的修正。在此基础上,对5省市企业样本进行随机调查,采集了229份来自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效样本。通过对大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估计,验证两种情境下组织模块化对组织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并分析其差异性。通过以上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组织模块化概念可以有效分解为组织模块化(程度)、组织动态能力、模块化界面三个构念。其中,组织模块化程度由分工程度、组织独立性程度两个变量维度组成;组织动态能力可以分解为组织间动态能力和组织内动态能力,这种分解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块化界面由界面标准化、界面兼容性、合作属性区分三个变量维度组成。在两种组织动态能力情境中,组织模块化对组织间动态能力和组织内动态能力均发挥显着正向影响,模块化界面均发挥显着中介作用。(2)在组织间动态能力情境下,组织模块化通过模块化界面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组织间动态能力。组织模块化程度构念中,分工程度变量与模块化界面三个变量具有高度相关性,组织独立程度与模块化界面具有中低度相关性。模块化界面的构成变量中,合作属性区分与组织间动态能力的关系最为密切,发挥的中介作用最大;界面兼容性的中介作用次之;界面标准化的中介作用最小(3)在组织内动态能力情境下,组织模块化通过模块化界面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组织内动态能力。组织模块化构念中,分工程度对组织内动态能力的直接正向影响较小,并且弱于模块化界面的中介作用;组织独立程度对组织内动态能力的直接正向影响较大,并且强于模块化界面的中介作用。模块化界面三个变量与分工程度的相关性高于与组织独立程度的相关性,但它们与组织内动态能力的相关性比较接近。本研究具有以下理论贡献和管理实践启示:(1)首次从当前主流组织模块化概念中成功分离出组织模块化(程度)、组织动态能力、模块化界面三个不同的构念,构建并验证了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在组织模块化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之间构建了深层次联结的理论桥梁。(2)率先将动态能力概念在模块化范式中分为组织间动态能力和组织内动态能力两种不同的能力范畴,并在实证研究中有效地验证了两种能力的差异性。同时,组织模块化对两种动态能力的影响路径存在显着差异。(3)企业应高度重视组织模块化管理范式,它是产品模块化、生产模块化、价值链模块化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能为企业带来动态能力的显着提升,克服组织对传统发展路径的刚性依赖,提高对复杂、动态环境的响应能力。(4)企业不仅要重视发展组织间资源的柔性整合能力,而且要挖掘组织模块专业性核心能力多元化应用的敏捷能力,通过模块化网络机制和柔性组织流程将组织间动态能力与组织内动态能力有效结合起来。(5)企业应特别关注模块化界面在动态能力建设中的超级催化剂作用,它在组织模块化机制发挥着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特别要根据不同情境,加强外部协同的界面标准化、界面兼容性与合作属性分类的组合管理,以提高组织在全球化、网络式、知识化背景下的网络化资源整合与资源嵌入性应用能力。
铁怀江[7](2014)在《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观研究》文中认为工程活动在提高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同时,往往也给人类安全健康福祉带来伤害或威胁。诸多令人震惊的工程事故的原因,既有认识的局限,也有工程从业者的价值取向问题。以工程活动为重要发展动力的当代社会,特别需要工程行为主体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始终将“造福人类”观念摆在首要位置,自觉以正确行为履行职业责任。我国正处在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迈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关键阶段。我国工程职业化水平偏低、工程师声誉不高的客观形势,已经给我国工程界、工程教育界与社会各界提出了深刻理解工程职业责任内涵、全方位培育工程职业责任意识、各方面践行工程职业责任的重大现实课题。然而,作为职业责任意识培育起始阶段的工程本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工科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职业责任践行重要推动者的我国工程专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忙于应付国内经济粗放型发展,致使工程自治水平偏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提出职业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工科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处于边缘化境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工程职业道德研究还处于发萌阶段,工程职业道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本文在深入调查和大量研读国外原文文献的基础上,在阐释工程伦理观定义、主要内容与逻辑层次的基础上,着力提出面向我国工科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工程价值观即工程伦理观。论文第3—7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思想方法,阐述了工程伦理观的核心内容。第3章以人为本的工程造福人类观念,提出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价值理想与追求。这一观念是工程伦理观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富强、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统摄其余三个观念。第4章以诚信正直为魂的工程声誉观念,提出了职业判断客观科学独立的价值取向,以及诚信正直的价值手段与尺度,对工程人员提出了职业行为的基本道德要求。第5章以公平对待甲方为重点的工程忠诚观念,提出了公平维护甲方利益、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以及谨慎举报等行为方式。第6章以平等对待同事同行为关键的工程合作观念,提出了平等互惠、共享共进、尊重知识产权、开展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行为规范。第7章工程自治与工程伦理观的践行,提出工程自治是工程职业道德的保障,工程职业道德教育是工程自治的前提。这一章探讨的是,工程伦理观实现的途径。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研究视角方面,针对我国工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即职业道德教育环节,以新兴交叉学科工程伦理学为切入点,结合工程职业的特点、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从价值观理论视角与责任视角,为工程职业道德教育立论。二、理论方面,比较全面深入地阐释了工程伦理观概念,阐明了工程造福人类、工程声誉、工程忠诚、工程合作与工程自治五大范畴。三、实践方面提出,工程自治是工程职业道德的保障,工程职业道德教育是工程自治的前提的观点。因为,只有道德自觉,才能做到道德自律,从而达到自治。
钱晓培[8](2013)在《论我国军工企业集团的资本运营 ——以中航工业集团的资产重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之中发展国防工业的军工集团更是离不开资本市场。2008年11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立,拉开了我国军工企业集团专业化整合的序幕。资本运营,这一新概念,随着军工企业集团在资本市场上的一系列表现,引起大家的兴趣。目前,我国军工行业正处于资产证券化的大变革时代,行业的进一步整合不可避免。国际的经验表明,军工企业的运作离不开资本市场。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在国家监管层的政策支持以及我国国防实力发展的需要的情况下,军工集团的资本运营将会更加如火如荼的展开。在此背景下,对军工企业资本运营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虽然,国内对于资本运营的问题,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对军工企业的资本运营,还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鉴于此种情况,本文先对军工企业资本运营的含义和模式做出说明,接着介绍了我国军工企业集团资本运营的现状,然后选取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作为典型案例,对该集团的资产重组做了深入的分析,在对资产重组活动的财务绩效分析后,作者发现集团公司的资产重组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而又开始挖掘制约财务绩效的因素,据此,最后对我国现阶段军工企业的资本运营工作也给出了一些改进建议。通过上述研究,作者认为军工集团虽然在资产运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只要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并做好重组之后的资产整合工作,还是一定取得最后的胜利。
万红艳[9](2012)在《我国电解铝生产能源消费效率研究》文中提出众所诸知,电解铝是一个典型的能源密集型产业。近十年,随着电解铝技术装备的不断进步,电解铝单位能耗有了较为明显的优化,但同时,我国电解铝行业也遭遇了电价过高、产能过剩、率润过低并存的困境。与2001年比,我国电解铝平均用电价格上涨了60%,产能增长了86%。目前,吨铝电价成本占到了总成本50%多,而销售利润率不到4%。因此,能源效率问题对电解铝来说变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能源效率,电解铝能源效率如何测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电解铝能源效率的提高是否就足以引导企业步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呢?基于上述问题驱动,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单要素及全要素DEA框架下电解铝能源效率评估体系,对电解铝能源效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开拓性的推导了二级嵌入式CES函数,与传统索罗余值模型相结合,构建了电解铝能源消费回弹效应测量模型,并用此分析探讨了技术进步导致电解铝能源效率优化后是否给电解铝行业带来了能源消费回弹效应问题,并对电解铝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内容分为八章。在第一章引论。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第二章回顾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第三章介绍了国内外能源及电解铝产业发展情况;第四章从单要素角度和全要素角度构建了电解铝能源效率评估指标及方法体系,包括8各指标及3类评估模型。第五章是按照第四章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通过选择6类样本,对我国电解铝企业能源效率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测量、分析与评价;第六章是进一步利用Malmquist指数法,测度了我国电解铝行业能源效率指数变化情况;并在一般CE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推导了二级镶嵌式CES生产函数模型,并结合索罗模型估算,对我国1996年~2011年的电解铝企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及能源消费回弹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七章分析了我国电解铝调控政策及实施效果,并并从企业和国家层面提出了电解铝能源效率优化措施以及发展建议;第八章对全文的研究工作做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未来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通过系统分析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1、技术进步是提高我国电解铝能源强度指标以及优化技术效率的基本原因,而且作用明显;2、从2004年与2011年比较数据来看,企业能源技术效率呈总体改善状态,但基于销售产出和利润为产出电解铝企业能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结论相反,基于销售产出的电解铝能源配置效率和能源经济效率较高,而且呈现改善趋势;但基于利润产出的电解铝能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均较低,而弱化现象极为严重,这就说明企业还是在追求产量,资源浪费极为严重;3、不同企业性质的电解铝企业,表现为能源技术效率差异较大;而不同区域企业能源效率表现为经济效率和配置效率差异较大;4、技术进步虽然是我国电解铝能源效率优化最根本的原因,但研究也表明,技术进步同时也给我国电解铝能源消费带来了很大的能源回弹效应,加之调控不到位,加速了我国电解铝企业的无序发展;5、国家、政府及企业要从继续优化电解铝能源效率的同时严格产能发展入手来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本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研究范式,理论及应用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首次将DEA方法应用到电解铝能源效率评估领域,并结合行业特征进行了相对微观层面的探讨,克服了以往研究多停留在国家、省级层面上的不足;2、推导了二级嵌套式CES函数并与传统索罗余值模型相结合,构建了电解铝能源回弹效应测量模型,不仅克服了传统C-D函数的不足,拓展了CES函数的应用,并且首次利用该方法测量了我国电解铝能源消费回弹效应。本研究拓展了高能耗行业能源效率以及能源消费回弹效应评估方法,其结论和建议也将为企业、国家、政府规范电解铝行业发展提供启示和思路。
张晶晶[10](2012)在《A公司叶片加工厂信息化与精益化融合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A公司叶片加工厂,成立于2000年,是A公司发动机制造主要的配套生产线之一,是具有精密冷辊轧无余量加工、精密电解、真空钎焊、数控加工、电脉冲加工及测量等先进技术的航发叶片专业厂。主要产品包括了涡轮、导向、压气机工作叶片、整流叶片、支板等十余种机型200余件号。叶片加工厂作为叶片的机械加工制造专业化厂,为适应集团发展的整体需要,依托先进的信息化平台,使生产管理精益简单化,向先进管理模式转变,是工厂必须面对的全局性重大抉择。因此,本论文重点阐述了叶片加工厂将精益生产与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推进过程。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精益生产与制造执行系统理论概述;(2)叶片加工厂信息化与精益化融合应用现状;(3)重点阐述叶片加工厂信息化与精益化融合应用的对策与方法。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分析工厂精益生产管理与制造执行系统融合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精益思想及信息技术相关理论,运用加强班组管理树立全员精益管理理念;全面实施“6S”管理;改进生产过程,实施单台流准时化生产;优化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工厂精益生产管理等方法,将优化后的各项流程固化到信息系统中,实现工厂精益生产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保证生产管理的稳定与高效,并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作业运行的效率,从而达到提升工厂信息化精益管理水平,提高工厂竞争力;确立行业内现场作业信息化精益生产管理领先和示范地位的预期效果。
二、沈飞公司成为波音公司一级供应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飞公司成为波音公司一级供应厂(论文提纲范文)
(1)民用飞机制造业纵向反垄断法律合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民用飞机制造业垄断现状 |
第一节 民用飞机制造业全球分布 |
第二节 民用飞机制造业国内分布 |
第三节 民用飞机制造业发展趋势 |
第四节 民用飞机制造业发展规划及适航规章 |
第二章 国际环境下的纵向反垄断 |
第一节 国内立法现状 |
第二节 国外立法概况 |
一、美国反垄断法立法 |
二、欧盟反垄断法立法 |
第三节 国内外立法比较研究 |
一、主要国家对纵向垄断的态度 |
二、反垄断法执法模式 |
三、私人诉讼及自然人责任 |
第三章 纵向反垄断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具体案例与分析 |
一、美国联合技术公司收购柯林斯公司案及启示 |
二、美国联合技术公司收购美国古德里奇公司案及启示 |
三、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收购霍尼韦尔公司案及启示 |
第二节 虚拟案例与分析 |
第四章 民用飞机制造业垄断合规与实操建议 |
第一节 民用飞机制造业面临的纵向反垄断合规问题 |
一、纵向垄断协议合规问题 |
二、纵向经营者集中合规问题 |
第二节 民用飞机制造业垄断合规现状 |
一、民机制造业高门槛的特点 |
二、主制造商对供应链的纵向整合 |
三、国内民机主制造商艰难的外部环境 |
四、纵向垄断对国内民用航空业可能的影响 |
第三节 民用飞机制造企业垄断合规应对模式 |
一、纵向垄断协议方面的合规措施 |
二、纵向经营者集中方面的合规措施 |
三、垄断协议豁免制度的利用 |
第四节 民机主制造商垄断合规体系建设 |
一、企业合规体系建立 |
二、反垄断行政调查应急预案及救济途径 |
三、反垄断司法程序及应对措施 |
四、舆情管理机制 |
第五节 纵向反垄断立法建议 |
一、“本身违法原则”的适用 |
二、纵向垄断协议的“举证倒置” |
三、构建纵向经营者集中规制体系 |
四、政府对产业的扶持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2)基于供应链协作的装备制造企业供应链柔性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点 |
2 研究综述与概念拓展 |
2.1 供应链协作相关研究述评 |
2.1.1 供应链协作的定义 |
2.1.2 供应链协作的维度 |
2.2 供应链柔性相关研究述评 |
2.2.1 供应链柔性的定义 |
2.2.2 供应链柔性的维度 |
2.3 供应链协作对供应链柔性的影响相关研究 |
2.4 产品模块化相关研究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3 供应链协作与供应链柔性:探索性案例分析 |
3.1 案例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
3.1.1 案例研究方法 |
3.1.2 案例选择 |
3.1.3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
3.2 探索性案例企业简介及案例内分析 |
3.2.1 探索性案例企业简介 |
3.2.2 上汽大众的供应链协作发展历程 |
3.2.3 上汽大众的供应链柔性发展历程 |
3.2.4 供应链协作与供应链柔性关系分析以及初始命题提出 |
4 供应链协作与供应链柔性关系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
4.1 供应链协作对供应链柔性的影响理论假设 |
4.1.1 业务协作与供应链柔性 |
4.1.2 战略协作与供应链柔性 |
4.1.3 战略协作和业务协作对供应链柔性的交互作用 |
4.2 产品模块化的调节作用 |
4.3 供应链协作对供应链柔性的影响概念模型构建 |
5 供应链协作与供应链柔性关系的实证分析 |
5.1 实证分析方法 |
5.2 问卷设计和小样本检验 |
5.2.1 变量的度量 |
5.2.2 小样本检验 |
5.3 大样本实证分析 |
5.3.1 大样本问卷发放及样本描述性统计 |
5.3.2 大样本信度、效度检验 |
5.3.3 供应链协作与供应链柔性关系的多元回归分析 |
5.3.4 业务协作与战略协作的交互作用检验 |
5.3.5 产品模块化的调节效应检验 |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 基于供应链协作的装备制造企业供应链柔性的提升策略设计 |
6.1 装备制造企业供应链柔性提升策略 |
6.1.1 整合战略协作与业务协作共同提升供应链柔性 |
6.1.2 推进产品模块化 |
6.2 案例应用:吉利汽车的供应链柔性提升策略 |
6.2.1 吉利汽车企业发展概况 |
6.2.2 吉利的供应链柔性 |
6.2.3 吉利的供应链柔性问题 |
6.2.4 对策及建议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项目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 |
2.1 科技项目管理的概念、内容和特点 |
2.1.1 科技项目管理的概念 |
2.1.2 科技项目管理的内容 |
2.1.3 科技项目管理的特点 |
2.2 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和特征 |
2.2.1 全生命周期的概念 |
2.2.2 全生命周期的特征 |
2.3 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阶段划分 |
2.4 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优点 |
2.5 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 |
2.5.1 基于流程的科技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
2.5.2 基于控制的科技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
2.5.3 基于质量的科技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
2.5.4 基于成本的科技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先进科技项目管理模式及特点分析 |
3.1 主要科技发达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 |
3.1.1 美国 |
3.1.2 英国 |
3.1.3 德国 |
3.1.4 法国 |
3.1.5 欧盟 |
3.2 我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 |
3.3 国外先进企业研发项目管理模式 |
3.3.1 ABB集团公司 |
3.3.2 GE集团公司 |
3.4 国内企业科技项目管理模式 |
3.4.1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研发管理实践 |
3.4.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研发管理实践 |
3.5 相关启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设计 |
4.1 立项阶段 |
4.1.1 广泛调研需求,深化需求分析 |
4.1.2 创新申报方式,加强顶层设计 |
4.1.3 完善咨询专家管理机制 |
4.1.4 加快先进评审系统建设 |
4.2 执行阶段 |
4.2.1 加强过程监管体制建设 |
4.2.2 构建内部协同机制 |
4.2.3 加强科研团队组织管理 |
4.3 验收阶段 |
4.3.1 加强结题时间管理 |
4.3.2 强化验收组织管理 |
4.3.3 完善科技信用管理制度 |
4.4 后期管理阶段 |
4.4.1 强化项目后评价环节 |
4.4.2 完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
4.4.3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4.5 科技项目差异化管理 |
4.5.1 科技项目分类及各类项目的差异 |
4.5.2 各类项目的研发组织模式 |
4.5.3 各类项目的管理流程和评估方式 |
4.6 科技项目后评价体系构建 |
4.6.1 科技项目后评价的概念和作用 |
4.6.2 科技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
4.6.3 科技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构建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力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实例 |
5.1 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项目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需求分析与项目立项 |
5.1.3 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 |
5.1.4 过程管控与管理 |
5.1.5 项目验收与结题 |
5.1.6 成果推广与转化 |
5.2 特高压输变电运行项目 |
5.2.1 项目背景与立项 |
5.2.2 过程管理 |
5.2.3 项目验收 |
5.2.4 成果推广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6.1 成果 |
6.2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KT公司产品研发中试阶段精益化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难点及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精益思想概述 |
2.1.1 精益思想的来源 |
2.1.2 精益生产的原则 |
2.2 国内外研究 |
2.2.1 国外精益思想理论研究 |
2.2.2 国内精益思想理论研究 |
2.3 精益思想在研发领域的运用 |
2.3.1 精益思想在产品研发中的表现 |
2.3.1.1 价值流与连续流 |
2.3.1.2 产品研发过程中的9种浪费 |
2.3.1.3 持续改善 |
2.3.2 精益研发的原则 |
2.3.2.1 精益研发的基础 |
2.3.2.2 精益研发的原则 |
2.3.3 生产过程与研发过程的区别 |
2.3.4 精益研发的应用概况 |
第三章 KT公司研发管理现状及分析 |
3.1 KT公司概况 |
3.2 KT公司的研发现状及问题 |
3.2.1 KT公司产品研发过程中存在浪费问题 |
3.2.2 KT公司产品研发过程中存在管理的问题 |
3.2.3 KT公司产品研发过程中试行车间现场存在的问题 |
3.3 KT公司产品研发过程中产品品质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精益思想在产品研发执行和控制过程的改进措施 |
4.1 消除浪费 |
4.1.1 过度生产 |
4.1.2 等待 |
4.1.3 运输 |
4.1.4 过度加工 |
4.1.5 库存 |
4.1.5.1 物料信息 |
4.1.5.2 过程控制 |
4.1.5.3 产品信息 |
4.1.5.4 产品检测控制 |
4.1.6 移动 |
4.1.7 人力资源浪费 |
4.2 车间现状的改进 |
4.2.1 目视化和6s |
4.2.2 提高车间管理人员发现问题的意识 |
4.2.3 及时关注设备运行情况 |
4.2.4 完善员工考勤状况,实行目视化,加强车间工作的管理 |
4.2.4.1 试行车间信息看板 |
4.2.4.2 试行车间人员管理看板 |
4.2.4.3 试行车间现场卫生检查 |
4.2.4.4 安全培训 |
4.3 形成良性的顾客与供应厂商的关系 |
第五章 精益思想在KT公司实施后的成果 |
5.1 6S实施后的效果 |
5.2 目视化不断完善 |
5.3 车间整体现状的改善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高端装备制造之飞机 航空产业领跑高端装备制造(论文提纲范文)
自主知识产权,奠定产业基础 |
适航标准从无到有总装制造全国协作 |
构建一个完整的民机产业体系 |
NUMBER数字 |
1.5万公里 |
200次发射 |
8000小时 |
(6)组织模块化影响组织动态能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对象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章节安排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模块化的理论及其研究趋势 |
2.1.1 模块化的概念与内涵 |
2.1.2 模块化设计规则的主要功能 |
2.1.3 模块化理论的发展演化脉络 |
2.1.4 小结 |
2.2 组织模块化理论研究综述 |
2.2.1 组织模块化的概念、特征与机理 |
2.2.2 组织模块化对现代企业理论发展的意义 |
2.2.3 小结 |
2.3 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脉络综述 |
2.3.1 从资源基础观、核心能力到动态能力的研究 |
2.3.2 动态能力两种主要观点的差异比较 |
2.3.3 对两种动态能力观点的整合分析 |
2.3.4 小结 |
2.4 模块化界面研究 |
2.4.1 模块化界面的内涵与特征 |
2.4.2 模块化界面对组织动态能力的影响 |
2.4.3 小结 |
2.5 本章小结 |
3 组织模块化对组织动态能力影响机制的多案例研究 |
3.1 理论背景与理论预设 |
3.2 研究方法论 |
3.2.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
3.2.2 研究方案设计 |
3.2.3 多案例的选择 |
3.2.4 案例数据收集 |
3.2.5 案例分析方法 |
3.3 探索性的重点案例研究 |
3.3.1 A家电企业:组织模块化系统案例探索 |
3.3.2 B汽车企业:模块化界面案例探索 |
3.4 解释性的多案例研究 |
3.4.1 案例企业战略发展概况 |
3.4.2 质性数据分析与归纳 |
3.4.3 关系拟合与理论模型完善 |
3.5 本章小结 |
4 组织模块化影响组织动态能力模型构建 |
4.1 组织模块化与组织间动态能力 |
4.1.1 分工程度与组织间动态能力 |
4.1.2 组织独立程度与组织间动态能力 |
4.2 模块化界面在组织间情境下的中介作用 |
4.2.2 模块化界面与组织间动态能力 |
4.2.3 对组织模块化影响组织间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
4.3 组织模块化与组织内动态能力 |
4.3.1 分工程度与组织内动态能力 |
4.3.2 组织独立程度与组织内动态能力 |
4.4 模块化界面在组织内情境下的中介作用 |
4.4.1 模块化界面与组织内动态能力 |
4.4.2 对组织模块化影响组织内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5 组织模块化对组织动态能力影响机制的研究方法论 |
5.1 问卷设计 |
5.2 数据收集 |
5.2.1 数据样本的收集 |
5.2.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变量度量 |
5.3.1 组织模块化 |
5.3.2 组织间动态能力 |
5.3.3 组织内动态能力 |
5.3.4 模块化界面 |
5.3.5 控制变量 |
5.4 研究方法 |
5.4.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5.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4.3 结构方程建模 |
5.5 本章小结 |
6 组织模块化对组织间动态能力影响机制实证研究 |
6.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6.1.1 组织模块化 |
6.1.2 组织间动态能力 |
6.1.3 模块化界面 |
6.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2.1 组织模块化 |
6.2.2 组织间动态能力 |
6.2.3 模块化界面 |
6.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6.3.1 数据初步分析 |
6.3.2 初始模型构建 |
6.3.3 模型初步拟合 |
6.3.4 模型修正与定型 |
6.4 分析与讨论 |
6.4.1 实证研究整体验证结论 |
6.4.2 分工程度对组织间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 |
6.4.3 组织独立程度对组织间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 |
6.4.4 模块化界面中介影响机制的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组织模块化对组织内动态能力影响机制实证研究 |
7.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7.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7.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7.3.1 数据初步分析 |
7.3.2 初始模型构建 |
7.3.3 模型初步拟合 |
7.3.4 模型修正与定型 |
7.4 分析与讨论 |
7.4.1 实证研究整体验证结论 |
7.4.2 分工程度对组织内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 |
7.4.3 组织独立程度对组织内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 |
7.4.4 模块化界面中介影响机制的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
8.2.1 理论贡献 |
8.2.2 实践启示 |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7)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工程现状与未来工程师 |
1.1.2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关于术语使用的说明 |
1.4.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术语使用的说明 |
1.4.2 关于道德与伦理术语使用的说明 |
第2章 工程伦理观的基本理论 |
2.1 工程伦理观释义 |
2.1.1 工程及其伦理维度 |
2.1.2 工程伦理观的定义 |
2.1.3 正确理解工程伦理观的视角 |
2.2 工程伦理观的主要范畴、基本观点与逻辑层次 |
2.2.1 工程伦理观的主要范畴 |
2.2.2 工程伦理观的基本观点 |
2.2.3 工程伦理观的逻辑层次 |
2.3 工程伦理观的主要功能 |
2.3.1 导向功能 |
2.3.2 保证功能 |
2.3.3 育人功能 |
2.3.4 开发功能 |
第3章 以人为本的工程造福人类观念 |
3.1 工程造福人类的基本内涵 |
3.1.1 工程的社会性 |
3.1.2 以人为本的一般规定 |
3.1.3 工程造福人类的特殊规定 |
3.2 技术一流、防控风险、确保公众安全健康福祉的至上性 |
3.2.1 坚持公众安全健康福祉至上性的价值取向 |
3.2.2 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技术一流、预防风险 |
3.2.3 严谨认真、周密思考,谨慎判断、确保安全 |
3.3 珍爱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
3.3.1 坚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
3.3.2 珍爱自然、自觉践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
3.3.3 顺应自然、自觉践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
第4章 以诚信正直为魂的工程声誉观念 |
4.1 工程声誉的基本内涵 |
4.1.1 工程的职业性质 |
4.1.2 职业声誉的一般规定 |
4.1.3 工程声誉的特殊规定 |
4.2 诚实正直、确保工程职业判断客观科学独立 |
4.2.1 坚持工程职业判断客观科学独立的价值取向 |
4.2.2 诚信正直、确保工程职业判断客观科学独立 |
4.3 拒绝行贿受贿、反对不正当竞争 |
4.3.1 拒绝行贿受贿 |
4.3.2 公平有序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
第5章 以公平对待甲方为重点的工程忠诚观念 |
5.1 工程忠诚的基本内涵 |
5.1.1 工程的组织文化特点 |
5.1.2 忠诚的一般规定 |
5.1.3 工程忠诚的特殊规定 |
5.2 公平维护甲方利益、避免利益冲突、避免“损甲为己” |
5.2.1 利益冲突的概念、类型与表现形式 |
5.2.2 反对利益冲突、避免“损甲为己” |
5.3 统筹兼顾其他利益、谨慎举报、做到“弃甲为公” |
5.3.1 统筹兼顾、坚持有原则的服从 |
5.3.2 谨慎决定、理性揭发、做到“弃甲为公” |
第6章 以平等对待同事同行为关键的工程合作观念 |
6.1 工程合作的基本内涵 |
6.1.1 工程的复杂性 |
6.1.2 合作的一般规定 |
6.1.3 工程合作的特殊规定 |
6.2 平等互惠、尊重同事同行的知识产权 |
6.2.1 知识产权的基本含义 |
6.2.2 形成与转化知识产权、实现工程创新、为社会公众作出贡献 |
6.3 共享共进、与同事同行开展团队合作 |
6.3.1 团队合作是现代工程活动的关键要素 |
6.3.2 团队的基本特征与建设技巧 |
6.3.3 融入团队的基本要领 |
第7章 工程自治与工程伦理观的践行 |
7.1 工程自治的基本内涵 |
7.1.1 工程职业判断的独立性特点 |
7.1.2 职业自治的一般规定 |
7.1.3 工程自治的特殊规定 |
7.2 以工程伦理规范本土化为抓手 为工程自治提供行为指引 |
7.2.1 工程伦理规范及其基本内容形式 |
7.2.2 以工程伦理规范本土化为抓手为我国工程自治提供行为指引 |
7.3 加强工科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为工程自治奠定基础 |
7.3.1 关于工科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制定问题 |
7.3.2 关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的教育教学安排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论我国军工企业集团的资本运营 ——以中航工业集团的资产重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 创新点 |
第2章 资本运营的理论综述 |
2.1 资本运营的理论分析 |
2.2 我国军工企业资本运营的内涵 |
2.3 我国军工企业资本运营中的资产重组模式 |
2.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3章 我国军工企业集团资本运营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军工企业集团资本运营综述 |
3.2 十大军工集团发展战略及其上市公司重要资产重组事件 |
3.3 国家产业政策对军工集团资本运营的支持 |
3.4 美国军工企业资产重组的经验 |
3.5 军工企业集团资本运营活动中资产重组方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4章 中航工业集团资产重组的案例研究 |
4.1 中航工业集团资产重组的动因分析 |
4.2 中航工业集团资产重组的进程 |
4.3 中航工业集团资产重组的模式分析—专业化整合 |
4.4 中航工业集团资产重组的财务绩效分析 |
4.5 制约中航工业集团资产重组绩效的因素 |
4.5.1 集团内部的重组,关联交易不可避免 |
4.5.2 存在跟风行为,动机不合理 |
4.5.3 支付方式单一,缺乏创新 |
4.5.4 法律规定不健全,有待完善 |
第5章 关于改进军工集团资本运营工作的建议 |
5.1 运用市场化手段制定恰当的重组方案 |
5.2 加强资产重组后的整合提高效率 |
5.3 发挥政府的作用提高监管强度 |
5.4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
结论和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9)我国电解铝生产能源消费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的困境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与预期结果 |
1.3.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2.1.1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2.1.2 能源价格对经济及其他要素的影响 |
2.2 效率及能源效率研究 |
2.2.1 相关效率定义及测量 |
2.2.2 能源效率定义及测量研究情况 |
2.2.3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能源与电解铝产业发展现状 |
3.1 能源储备及消费情况 |
3.1.1 世界能源情况 |
3.1.2 我国能源情况 |
3.1.3 国内外比较分析 |
3.2 电解铝产业发展现状 |
3.2.1 电解铝生产系统 |
3.2.2 电解铝发展概况 |
3.2.3. 电解铝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解铝能源效率评价指标及方法 |
4.1 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
4.1.1 电解铝能源结构及指标选取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及指标定义 |
4.1.3 评价指标的统计变量 |
4.2 DEA效率评估理论 |
4.2.1 DEA基本原理 |
4.2.2 DEA基本模型 |
4.3 本研究评价方法及模型 |
4.3.1 本研究效率评价方法 |
4.3.2 DEA评价目标及决策单元 |
4.3.3 不同电解铝系统DEA评价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电解铝能源效率分析评价 |
5.1 电解铝单要素能源效率评价 |
5.1.1 评价范围、数据来源及统计特征 |
5.1.2 单要素能源效率评价 |
5.2 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 |
5.2.1 单系统多要素效率评价 |
5.2.2 链形系统多要素效率评价 |
5.2.3 并行系统多要素效率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效率优化的电解铝能源消费回弹研究 |
6.1 能源效率与回弹效应关系 |
6.1.1 能源回弹效应概念 |
6.1.2 能源效率与回弹的关系 |
6.1.3 能源消费回弹测度方法 |
6.2 电解铝动态能源效率测量 |
6.2.1 数据来源及统计特征 |
6.2.2 malmquist指数模型 |
6.2.3 效率变动及效率指数变化 |
6.3 基于效率变化的能源回弹效应测量 |
6.3.1 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消费回弹效应定义 |
6.3.2 基于CES能源消费回弹效应测度模型推导 |
6.3.3 电解铝能源回弹效应测量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电解铝能源效率优化措施及发展对策 |
7.1 电解铝效率影响因素及效率优化建议 |
7.1.1 电解铝能源效率影响因素 |
7.1.2 电解铝能源效率优化措施 |
7.2 宏观调控及发展建议 |
7.2.1 宏观调控情况 |
7.2.2 优化措施及发展建议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问题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成果及创新 |
8.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8.4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A公司叶片加工厂信息化与精益化融合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背景介绍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精益生产的理论基础 |
2.1.1 丰田生产方式 |
2.1.2 精益思想 |
2.1.3 精益生产的基本内容 |
2.2 制造执行系统(MES)的理论基础 |
2.2.1 制造执行系统(MES)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
2.2.2 制造执行系统(MES)的基本原理 |
第3章 A公司叶片加工厂精益生产与制造执行系统(MES)应用现状 |
3.1 生产管理现状分析 |
3.1.1 组织结构分析 |
3.1.2 作业管理现状分析 |
3.2 制造执行系统(MES)应用现状分析 |
3.2.1 A公司叶片制造执行系统(MES)概况 |
3.2.2 应用范围 |
3.2.3 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A公司叶片加工厂信息化与精益化融合应用 |
4.1 基本内涵 |
4.2 强化班组管理,树立全员精益管理理念 |
4.2.1 优化班组管理制度 |
4.2.2 建立班组精益指标 |
4.2.3 班组标准化管理 |
4.2.4 建立有效的班组培训体系 |
4.3 全面实施“6S”管理 |
4.3.1 “6S"管理概述 |
4.3.2 实现工装工具“6S”管理 |
4.3.3 实现物流周转“6S”管理 |
4.3.4 实现作业环境“6S”管理 |
4.4 改进生产过程,实施准时化生产 |
4.4.1 精简岗位,扁平化管理生产作业团队 |
4.4.2 依托制造执行系统(MES),限制过量生产 |
4.4.3 改进工序作业计划管理过程 |
4.5 优化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工厂精益生产管理 |
4.5.1 扩大系统应用范围,完善基础数据管理 |
4.5.2 改变工时成本管理方式 |
4.5.3 实现进度信息可视化和在制品控制 |
4.5.4 实现工厂全局设备状态可试化管理 |
4.5.5 建立生产过程快速响应机制 |
4.5.6 全面实施质量管理体系 |
4.5.7 实现工厂精益指标与精益改善项目管理 |
4.6 建立信息化平台精益生产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
4.7 A公司叶片加工厂信息化与精益化融合应用的预期效果 |
4.7.1 提升工厂信息化精益管理水平,提高竞争力 |
4.7.2 确立行业内现场作业信息化精益生产管理领先和示范地位 |
第5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沈飞公司成为波音公司一级供应厂(论文参考文献)
- [1]民用飞机制造业纵向反垄断法律合规研究[D]. 苏志强.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2]基于供应链协作的装备制造企业供应链柔性提升策略研究[D]. 汪新宇. 浙江理工大学, 2017(07)
- [3]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项目管理研究[D]. 王頔.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4]KT公司产品研发中试阶段精益化管理[D]. 赵荣荣. 天津师范大学, 2015(08)
- [5]高端装备制造之飞机 航空产业领跑高端装备制造[J]. 刘岸.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5(03)
- [6]组织模块化影响组织动态能力机制研究[D]. 齐羽. 浙江大学, 2013(12)
- [7]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观研究[D]. 铁怀江.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8]论我国军工企业集团的资本运营 ——以中航工业集团的资产重组为例[D]. 钱晓培.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
- [9]我国电解铝生产能源消费效率研究[D]. 万红艳. 中南大学, 2012(01)
- [10]A公司叶片加工厂信息化与精益化融合的应用研究[D]. 张晶晶. 东北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