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立公,黄琴峰,胡冬裴[1](2021)在《瘟疫的古今针灸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利用数据库配合人工筛选,获得针灸治疗瘟疫的古代文献91条和现代文献168篇,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显示,针灸治疗本病,除取病变部位的穴位外,还当注意选取末端部、关节部和病变局部穴,临床可采用刺血、针刺、艾灸、刮痧、按摩、外敷,以及拔罐、穴位注射、电针、仪器、梅花针、微针系统等疗法。同时还比较了古今治疗瘟疫的异同。
廖坤莹,洪永敦[2](2021)在《滋阴增液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合并急性肾损伤一例》文中认为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临床上分五期,可出现"三红""三痛"表现,并伴发多脏器损伤,病情复杂,误诊率高。本文通过分享滋阴增液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合并急性肾损伤1例,分析其辨治思路。中医认为本病病机内素有肾精不足,外由疫毒之邪在六淫如寒、湿作用下侵入人体,正虚易受邪侵,正邪相争则发热,热可化火,灼伤阴津,若治非得宜则反复发热,病情迁延,耗损气阴,可见阴血亏虚贯穿整个发病过程,早用滋阴增液法而获效。
王亚辉,栾梅[3](2021)在《1例儿童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实验室指标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流行性出血热患儿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指标,为缺乏典型临床特征的流行性出血热患儿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开展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和抗体等临床指标实验室检测。结果患儿入院时体温为39.5℃,精神反应稍弱。双眼睑轻度水肿,全身皮肤未见黄染、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腹肌略紧张,腹部无压痛和反跳痛。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血沉等参数数值升高,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中度蛋白尿和血尿,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正常。RT-PCR结果显示血清汉滩病毒Ct值为30.37,患儿为汉滩病毒感染。两种ELISA诊断试剂结果均显示患者入院第1天血清汉坦病毒抗体IgM、IgG阴性,第7天与第15天为IgM阴性、IgG阳性。结论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尤其是长期发热、炎症相关指标异常升高、转氨酶升高、出现蛋白尿和血尿的儿童,即使IgM型抗体持续阴性也不能排除汉坦病毒感染,应以临床症状联合实验室核酸检测及多次IgM和IgG抗体检测来评估。
王倩[4](2021)在《基于循证的分层体温管理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基于循证的分层体温管理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4月~2020年3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30例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30例接受循证+分层体温管理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改善时间、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体温正常、多尿改善、血小板正常和尿蛋白转阴所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护理中运用循证+分层体温管理,具有显着效果,能有效缩短患者的临床指标改善时间,减少了并发症,患者康复速度更快,且该护理方式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认可,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赵向菲[5](2021)在《290例恙虫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2017年~2020年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90例恙虫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探讨大理地区恙虫病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治疗及影响器官损伤的因素,为今后大理地区恙虫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恙虫病的290例住院患者。2.结合.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指.标,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无器.官损伤.组和.有.器官损.伤组。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四环素组和多西环素组。3.将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并.建.立Excel数.据库,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QL,QU)]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90例确诊患者男性109例,女性181例,男女比例1:1.7;平均发病年龄是51.9±13.7岁;发病.时间多.集.中在7~10月;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2.平均住院前发热天数为7.1±3.9天(1~30天);畏寒238例,占82.07%;纳差232例,占80.00%;头痛192例,占66.21%;恶心或呕吐86例,占29.66%;结膜充血3例,占1.03%;皮疹3例,占1.03%;焦痂或溃疡198例,占68.28%;淋巴结肿大20例,占6.90%;肝大1例,占0.34%;脾大56例,占19.31%。3.嗜酸性粒细胞(EO)减少或消失65.17%;血小板(PLT)减少28.62%;有异型淋巴细胞48.28%;白蛋白(ALB)降低196例(67.59%);C反应蛋白(CRP)升高252例(86.90%);200例送检肥达外斐试验,阴性140例(70.00%),阳性60例(30.00%)。4.并发症肺损害102例,占35.79%;肝损害100例,占34.48%;血液系统损害83例,占28.62%;肾损害12例,占4.13%;心肌损害15例,占5.17%;中枢神经系统损害3例,占1.03%。5.器官损伤相关因素分析两组比较,有器官损伤组患者年龄、PLT、CRP、ALB明显高于无器官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P=0.001,P<0.001),入院.前发.热天.数、EO.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治疗及转归多予以四环素、多西环素治疗,分别为150例(51.72%),98例(33.79%)。对比四环素组和多西环素组治疗效果(治愈、有效和无效),两组进行比较分析(χ2=0.552,P=0.75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恙虫病的分布受年龄、职业、季节的影响,表现为: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41~70岁之间;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属于“夏秋型”,7~10月发生率较高。2.常以不明原因发热起病,焦痂或溃疡对诊断有重要价值,EO减少及异型淋巴细胞的出现对恙虫病有一定诊断价值。3.在疾病早期肥达外斐试验阳性率不高,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依据。4.恙虫病可导致多种器官损害,年龄、PLT、CRP、ALB与器官损伤因素有关。5.四环素与多西环素治疗效果大致相同。
李雪,余海云[6](2021)在《一病一品护理服务模式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一病一品护理服务模式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138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各项临床资料,以护理干预模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将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的6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而实施一病一品护理服务模式的69例患者纳入研究组,记录两组临床指标,其中包括退热时间、多尿症状持续时间、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间与尿蛋白转阴时间。同时,记录两组并发症(低血压休克、脑出血与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与负性情绪。结果研究组的退热时间、多尿症状持续时间、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间与尿蛋白转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7.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SDS评分较接近(P>0.05);护理后,两组SDS评分均已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一病一品护理服务模式,可显着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与负性情绪,并且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显着提升护理满意度。
汤旻雨[7](2021)在《基于《伤寒论》的寒疫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寒疫与《伤寒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论证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伤寒理法运用于寒疫的治疗形成理论支撑;以《伤寒论》为主线对寒疫的发病季节、气候、传变规律、治则治法等进行归纳梳理;辨明寒疫与伤寒、瘟疫、温疫、时行病之间的关系。对寒疫的传变与治法予以阐明,以期完善现有的中医疫病学理论。方法:(1)第一部分:通过对疫病相关的基础概念:疫、疠、瘟、瘴进行考证归纳梳理。在研究寒疫之前,对疫病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阐释。(2)第二部分:寒疫最早出现于《伤寒论·伤寒例》中,通过《伤寒论》成书的气候背景、疫灾背景、人口背景与战争背景,这四个方面去论证《伤寒论》的成书目的,以探明《伤寒论》与寒疫之间的关系。(3)第三部分:通过搜集、整理、对比《伤寒例》与历代综合类、疫病类、伤寒类典籍中有关寒疫的文献资料,对寒疫的来源、内涵、发病因素、相关概念、治则治法展开研究。对寒疫治则的历史发展源流进行梳理,以明确寒疫应当遵循的治则治法。(4)第四部分:通过对六经辨治规律与《伤寒论》的八法进行阐释,对寒疫的发展转归、治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对寒疫治疗与发展转归形成一个基本框架结构。结果:1.对疫、疠、温、瘴及有关字词的来源与演化进行了梳理。明确了“疫”字的发展演变,疫在殷商时期就有记载,疫字的形成与兵役、劳役有一定的关系。疠字的本义是被蝎子蜇伤的病,本音为“chai”。后逐步发展形成两个引申义,第一个指麻风病,第二个指疫。为区分二者,表示疫的“疠”转音为“li”,用“戾”来表示,于是有了“疠气”与“戾气”的同义词组。温最初是指广义之“温”,表示发热类疾病,而后温逐渐被狭义化,专指感受了温热类邪气所致的疾病。先有温而后出现“瘟”,瘟疫一词最早出现于晋。瘴字出现的较为晚,瘴多表示疟疾,而瘴字的形成与疟疾多发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关。2.通过对《伤寒论》成书的时代背景研究认为,《伤寒论》中之“伤寒”当为一种疫病,主要为寒疫。从气候背景来看,东汉末年处在寒冷期当中;从疫灾背景来看,东汉末年就是疫灾的高发期;从建安文学的作品来看,东汉末年发生了严重的疫灾事件;从战争背景来看,战争频发加重了疫病的发生。东汉末年人口数量的骤减,这也与疫灾多发有一定的关系。综上论述,结合《伤寒论》治法的侧重来看,《伤寒论》主要当为疫病所作,主要为寒疫。3.寒疫最早出现于《伤寒论·伤寒例》之中。气候因素“暴寒”是寒疫发病的原因之一,寒疫四季皆可发病。寒疫属广义伤寒范畴,狭义伤寒与瘟疫相交的部分才是寒疫。寒疫的治法也从“汗”“吐”“下”三法,逐步演变为依据伤寒理法方药论治。4.寒疫的传变由简单的一日一经的六经经络传变,到伤寒六经的脏腑、气化、气血津液一体的辨治体系。治法由“汗”“吐”“下”三法,发展成为《伤寒论》中的八法。
李德玉[8](2021)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干预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病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进而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46例患者经治疗与护理后,44例(95.65%)治愈,2例(4.35%)死亡,6例(13.04%)出现程度不一的并发症。结论在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并予以对症护理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方芳[9](2021)在《24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为临床护师选择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锦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6年4月至2019年3月,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20,行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n=120,行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率、SAS评分、SD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在疾病治疗期间接受优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蓝天[10](2021)在《知信行教育模式下精准护理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知信行教育模式下精准护理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负面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8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2019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43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护理模式;2020年2-10月收治的43例患者为观察组,采取本院2020年2月新改进的知信行教育模式下精准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护理的满意度,并对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比较。结果: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5.12±3.05)d,观察组为(18.14±2.6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65%、11.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护理后患者对疾病的掌握程度均明显提高(P<0.05),但观察组对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后负性情绪均明显得到不同程度缓解(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后机体症状积分水平以及生活质量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P<0.05),且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知信行教育模式下精准护理服务模式能有效缓解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帮助患者更好地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促进康复,临床上值得推广。
二、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瘟疫的古今针灸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古今取穴对照 |
1.古今均取头面部穴 |
2.古今均取上背部穴 |
3.古今均取胸腹部穴 |
4.古今均取末端部穴 |
5.古今均取关节部穴 |
6.古今均取病变局部穴 |
古今方法对照 |
1.古今均用刺血 |
2.古今均用针刺 |
3.古今均用艾灸 |
4.古今均用刮法 |
5.古今均用按摩 |
6.古今均用外敷 |
7.现代采用的其他方法 |
结 语 |
(2)滋阴增液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合并急性肾损伤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摘要 |
2 分析与讨论 |
2.1 疾病的诊断 |
2.2 流行性出血热中医辨证回顾 |
2.3 本案辨治思路 |
(3)1例儿童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实验室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实验室检测指标 |
2 结果 |
2.1 病例报告 |
2.2 汉滩病毒和汉城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
2.3 汉坦病毒IgM和IgG抗体检测结果 |
3 讨论 |
(4)基于循证的分层体温管理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
(2)分层体温管理: |
(3)计划阶段: |
(4)持续改进: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改善所用时间 |
2.2 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 |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
2.4 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
3 讨论 |
(5)290例恙虫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1.前言 |
1.1 恙虫病简介 |
1.2 恙虫病的流行现状 |
2.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流程 |
2.2.2 分级与分组 |
2.2.3 研究因素 |
2.3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恙虫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 |
3.1.1 性别分布 |
3.1.2 年龄分布 |
3.1.3 发病地区分布 |
3.1.4 职业分布 |
3.1.5 民族分布 |
3.1.6 发病季节 |
3.2 临床特征 |
3.2.1 住院前发热天数 |
3.2.2 住院期间发热情况 |
3.2.3 临床表现及比例 |
3.2.4 皮疹 |
3.2.5 焦痂或溃疡 |
3.2.6 淋巴结肿大 |
3.2.7 肝脾肿大 |
3.3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
3.3.1 血常规指标 |
3.3.2 尿常规 |
3.3.3 生化指标 |
3.3.4 心肌酶学 |
3.3.5 心电图 |
3.3.6 凝血功能 |
3.3.7 肥达外斐试验检测结果 |
3.3.8 恙虫病抗体及流行性出血热抗体 |
3.3.9 胸部CT或X片 |
3.3.10 腹部彩超 |
3.4 并发症 |
3.5 器官损伤相关因素分析 |
3.6 误诊 |
3.7 治疗与转归 |
4.讨论 |
4.1 流行病学特征 |
4.2 临床特征 |
4.3 实验室检查特征 |
4.3.1 血常规 |
4.3.2 肥达外斐试验 |
4.3.3 肝肾功能、尿常规、凝血功能 |
4.3.4 心肌酶谱、心电图 |
4.3.5 胸部CT或X线 |
4.3.6 恙虫病抗体与流行性出血热抗体 |
4.4 误诊原因分析 |
4.5 器官损伤相关因素分析 |
4.6 治疗与转归 |
4.7 预防 |
5.结论 |
6.不足与展望 |
附录 A |
参考文献 |
综述 恙虫病的临床特征 |
1.恙虫病的发病机制 |
2.恙虫病的临床表现 |
1.1 发热 |
1.2 焦痂或溃疡 |
1.3 皮疹 |
1.4 淋巴结肿大 |
1.5 肝脾肿大 |
1.6 其他 |
3.恙虫病引起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 |
2.1 呼吸系统 |
2.2 心血管系统 |
2.3 消化系统 |
2.4 泌尿系统 |
2.5 神经系统 |
2.6 血液系统 |
2.7 怀孕相关并发症 |
2.8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4.实验室检查 |
5.误诊 |
6.治疗 |
7.预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一病一品护理服务模式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3 两组护理总满意度比较 |
2.4 两组护理前后SDS评分比较 |
3 讨论 |
(7)基于《伤寒论》的寒疫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CAT |
文献综述 |
1 寒疫内涵 |
2 寒疫归类 |
3 寒疫源流发展 |
4 疫病举隅与辨治启示 |
4.1 非典型肺炎SARS |
4.2 甲型H1N1流感 |
4.3 流行性出血热 |
4.4 新冠肺炎 |
4.5 启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疫病相关概念的梳理与探究 |
1 疫 |
1.1 “疫”的释义 |
1.2 “疫”的源流简述 |
1.3 “疫”病病因发展与启示 |
2 病 |
2.1 “疠”拆解后释义 |
2.2 “疠”的本义与引申义 |
3 瘟 |
3.1 字义来源 |
3.2 “瘟”与“温”的探讨 |
4 瘴 |
4.1 “瘴”字义来源 |
4.2 瘴病、瘴气、瘴疠 |
第二章 《伤寒论》与疫病 |
1 《伤寒论》简介 |
1.1 作者介绍 |
1.2 《伤寒论》其书 |
2 《伤寒论》的写作缘由 |
3 《伤寒论》成书的时代背景 |
3.1 气候背景 |
3.2 疫灾背景 |
3.3 战争背景 |
3.4 人口背景 |
4 《伤寒论》之“伤寒”是一种疾病 |
4.1 探究缘由 |
4.2 各家争鸣 |
4.3 讨论 |
5 寒疫与《伤寒论》之间的关系 |
第三章 寒疫源流发展探究 |
1 《伤寒例》略探 |
1.1 《伤寒例》概述 |
1.2 《伤寒例》的作者 |
1.3 《伤寒例》的存留之争 |
1.4 《伤寒例》中的发病观 |
2 寒疫源启与辨析 |
2.1 首见寒疫 |
2.2 寒疫的归类 |
2.3 后世归类 |
3 寒疫发病 |
3.1 气候因素 |
3.2 季节范围 |
3.3 发病举隅 |
4 感冒说 |
5 寒疫与疫病相关概念辨析讨论 |
5.1 寒疫与广义伤寒 |
5.2 寒疫与狭义伤寒 |
5.3 寒疫与瘟疫 |
5.4 寒疫与温疫 |
6 寒疫治法历代的源流发展 |
6.1 隋唐时期 |
6.2 宋元时期 |
6.3 明清时期 |
第四章 《伤寒论》的理法方药在寒疫治疗中的运用 |
1 寒邪致病特点 |
2 《伤寒论》之六经 |
3 《伤寒论》之六经病 |
4 寒邪传变规律 |
5 六经传变规律 |
5.1 太阳经传变 |
5.2 阳明病传变 |
5.3 少阳经传变 |
5.4 太阴经传变 |
5.5 少阴经传变 |
5.6 厥阴经传变 |
6 八法例举 |
6.1 汗法 |
6.2 吐法 |
6.3 下法 |
6.4 和法 |
6.5 温法 |
6.6 清法 |
6.7 消法 |
6.8 补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干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基础护理 |
1.2.2 心理护理 |
1.2.3发热期病情观察及护理 |
1.2.4 低血压期病情观察及护理 |
1.2.5 少尿期病情观察及护理 |
1.2.6 多尿期病情观察及护理 |
1.2.7恢复期病情观察及护理 |
1.2.8健康宣教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24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2.2. 1 一般观察与护理 |
1.2.2. 2 高热期的观察与护理 |
1.2.2. 3 低血压休克期的观察与护理 |
1.2.2. 4 少尿期的观察与护理 |
1.2.2. 5 多尿期的观察与护理 |
1.2.2. 6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
2.2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对比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3 讨论 |
(10)知信行教育模式下精准护理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对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SAS、SDS评分比较 |
2.4 两组护理前后机体症状积分水平和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
2.5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3.1 EHF患者负性情绪突出及生存质量低下的原因及干预需求 |
3.2 知信行教育模式下精准护理在EHF患者中的应用可取性分析 |
3.3 知信行教育模式下精准护理在EH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四、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瘟疫的古今针灸比较研究[J]. 刘立公,黄琴峰,胡冬裴. 中医文献杂志, 2021(05)
- [2]滋阴增液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合并急性肾损伤一例[J]. 廖坤莹,洪永敦. 环球中医药, 2021(09)
- [3]1例儿童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实验室指标分析[J]. 王亚辉,栾梅.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21(04)
- [4]基于循证的分层体温管理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影响研究[J]. 王倩. 黑龙江中医药, 2021(04)
- [5]290例恙虫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分析[D]. 赵向菲. 大理大学, 2021(09)
- [6]一病一品护理服务模式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J]. 李雪,余海云. 中国现代医生, 2021(13)
- [7]基于《伤寒论》的寒疫理论研究[D]. 汤旻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干预方法[J]. 李德玉. 中国医药指南, 2021(10)
- [9]24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J]. 方芳. 中国医药指南, 2021(09)
- [10]知信行教育模式下精准护理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 蓝天. 中国医学创新,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