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国际收支调整

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国际收支调整

一、论我国经济成长过程中的国际收支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薛涵予[1](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既汲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金融思想的精华,也继承了自中国革命时期至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同时结合现代金融理论,根据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将它运用到具体的金融工作当中。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是推动新时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将原理和现实相结合,使真理和价值相统一,以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强调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以经济为本源,以改革促发展,以市场为机制,以人民为中心,以开放为重点,以治理为手段,以安全为底线,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它以原则,方法,对象,目标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指导体系,它融合传统和现代,协调主体和客体,兼顾国内和国际,突出重点和难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主要欲解决金融安全和效率问题。为抵御金融风险,我国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始终将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完善监管与法治;为提高金融效率,我国金融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让市场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相关内容的阐述和论证,展现一个完整的思想形成过程,并且详细说明根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需要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指导我国金融工作,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我认为,当代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极其复杂,中国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内推行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金融工作面临着重大的风险与挑战。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金融体制也亟待全面深化改革,此时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王青林[2](2014)在《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开放、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综合国力的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和作为国际计价、结算货币的范围越来越广甚至在一些国家成为自由兑换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已经发挥着国际货币的作用,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却呈现出“经济大国,货币小国”的特点,无论是在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还是外汇储备的规模与资产配置上,都越来越受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束缚,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已经越来越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中一个重要的货币选择。本文沿着“必要性—成本效益风险评估一对策建议”的思路进行研究。从货币国际化理论相关理论研究出发,在对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的含义、条件、收益和成本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美元、欧元、日元等国际货币国际化路径、影响、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深入研究,引导出入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意义。接下来阐述和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及现状,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认为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必须改革汇率制度、实现利率市场化、实行金融体制改革和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完善离岸、在岸金融市场市场建设,以及建立政治体制保障等。本文的主要观点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建设、金融市场的建设和金融体系改革,以及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多极化变化,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发展基础;而国际化能够带来国际铸币税收入、降低外汇风险和国际储备损失、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和提高我国的政治经济话语权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动因。人民币国际化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从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和收益的分析发现,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的投资收益快速增长,而国际铸币税收益却波动很大,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还很低,在国际货币市场上还很脆弱。但是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不可计量的收益是巨大的,可以降低汇率风险、缓解高额的外汇储备压力、推动金融体系建设、提高国际地位。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方面,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决定我国货币替代效应的主要因素是通货膨胀、汇率和利率,经济增长对货币替代效应没有影响。而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替代效应的实际与理论的背离主要源于人民币汇率内外价值的背离,经济增长对货币替代影响无效则源于长期以来的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因此,必须加快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对汇率利率决定起决定性作用,从而保证货币替代效应的有效实现。在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货币政策对调节国民收入是有效的,但对稳定物价无效。此外,人民币国际化还面临着“特里芬难题”、影响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国内金融稳定、可能出现的货币逆转以及国际责任等成本。在综合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后,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将更为困难和复杂,但是,人民币国际化对于调节经济是有利的,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此外,人民币国际化还会对经济政策的调节效果产生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货币政策对于维持物价稳定更有优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调节内部均衡是积极和有效的,而我国的国际收支可以通过汇率和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外部均衡。鉴于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了构建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构想,并对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涉及的各个环节提出了对策建议。认为汇率市场化应该分阶段进行,中期实行汇率目标区制度,最终目标还是实行浮动汇率制。人民币国际化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应交互进行,实行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促进资本项目的渐进式开放,控制资本项目开放风险。在继续推进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群。推动在岸金融市场有序发展,提高对外服务能力。转变金融中介职能,完善金融监管。建设稳定、有效的政治体制,提高人民币国际化信心。人民币国际化,实现人民币由国别货币成长为跨越国界,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虽然人民币国际化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是却会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我国应该抓住时机,从各方面稳步推进改革,将人民币建设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员。

王海南[3](2006)在《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人民币汇率的调节研究》文中提出由于我国国际收支规模顺差的持续存在,人民币面临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并且导致了日益强烈的汇率升值预期。即我国国际收支已处于明显的失衡状态,这种持久而顽固的外部失衡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调整压力,甚至对内部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同时也导致与某些大国之间的不少摩擦。 要解决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首先必须找出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内部根源,即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背后的深层原因。但是,传统国际收支理论模型却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因此,本文对其假设前提提出质疑,并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归纳出了几个重要的假设前提,特别是其中的核心假设:劳动力无限供给假设。然后,本文根据并围绕劳动力无限供给假设,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和解释框架,并应用于我国的实践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人民币汇率调节对我国内部平衡的影响,同时指出它在解决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方面存在致命弱点,即人民币汇率调节不是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有效方式。 总体而言,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市场化的收入分配模式是我国储蓄过剩和内需不足的罪魁祸首,是导致内外部同时失衡的压力源,即我国外部失衡本质上就内生于内部失衡。我国储蓄主要来源于利润,因而储蓄率偏高的态势有持久并固化的趋势。由于国内以“过剩储蓄”的形式存在着过剩资源,才通过经常项目顺差的形式输出了一部分,再通过资本项目顺差的形式被“假外资”吸收了一部分,从而内需不足并没有体现为国内产出和就业的相应下降。正因为内需不足,致使国内“过剩储蓄”的增加转化为我国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增加,因此,我国国际收支实际上已成为国内剩余的输送渠道,必然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这样,在我国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失灵的同时,使我国内外部同时达到平衡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实际上也不存在。 最后,本文相应的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完全的市场经济并不适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短期内应确保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对内资和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在长期则将收入调节政策提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谨慎的开放资本账户。此外,在寻求国际政策协调时应注重灵活和务实。

焦武[4](2009)在《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反映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国际收支账户呈现出愈发严重的失衡现象。中国国际收支两大基本账户:经常帐户和资本金融账户,同时、长期、持续出现顺差,即,所谓的“双顺差”,尤其是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经常帐户的顺差规模更是快速飙升,成为对中国这一问题最集中、真实的写照。中国国际收支长期、大额“双顺差”,是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逐渐形成、加深的。因为,有着特定的国际经济大环境和中国自身改革开放的内在需求,这种“双顺差”现象的产生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暴露出中国经济“内部”所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对这种日益严重的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问题,如果我们不加以关注、调控的话,事情的发展就可能走向其对立面。本论文,紧密联系中国国际收支长期失衡的现实问题,通过对中国国际收支历史数据进行仔细的梳理与剖析,以期找出这种失衡的内在原因。我们的分析、研究是建立在主要针对中国这一现实问题的国际收支相关理论基础上的。同时,我们采用多种时间序列计量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分别对影响中国经常帐户收支中长期变动的宏观经济变量因素;中国经常帐户收支的长期可维持性;中国经常帐户及其主要子账户与资本金融账户、相关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动态冲击响应关系;中国经常帐户收支在不同经济变量冲击下,向不同顺差状态转换的概率大小;中国经常帐户收支动态模型在可变参数不同设定状态下的变动路径、合意的逆转路径等问题展开了较深入的实证研究。最后,在前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的内在原因作了进一步的深化与总结,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调控建议。为了具体化我们的政策调控设想,便于其实践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我们构建了一个建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综合IS-LM-BP模型和Swan模型特点的政策调控与搭配模型。通过该模型,我们阐释了化解当前中国“内”、“外”经济失衡问题的政策解决方案。总之,我们认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内”、“外”经济结构失序、失调的外在表现,其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结构的“内部”失衡。当然,“外生”因素也很重要,它们对这种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交互放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应。因此,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在本质上是结构性的失衡,带有较明显的阶段性。我们认为并相信,这种结构性失衡在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是可以得到逐步缓解直至解决的。当然,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自身的积极应对是至关重要的,但某种程度的国际协调与配合无疑会加速这种纠偏的进程。

陈小蕴[5](2008)在《中国国际收支结构 ——基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演进,既有悖于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阶段理论,在现实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分析其成因不仅对于检验、丰富和完善国际收支结构理论具有重要的尝试价值,而且对于正确理解当前中国经济中内外均衡的突出矛盾,探究其政策调整取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比较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独特性的基础上,着力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考察了它的成因,并对当前国际收支结构的均衡性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取向。全文由五大部分组成:第一章,探求国际收支结构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是全文的基础。首先,工业化的演进与国际收支结构的演变具有内在的关系,已有的理论能够揭示工业化演进中的贸易周期与债务周期过程。或者说,国际收支结构的演变正是工业化发展在国际收支帐户上的反映。然而,有关国际收支结构演变的理论虽然是工业化国家工业化演变的经验总结,但在最近三十年中,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都不能给予其经验支持,也就是说,工业化演进与国际收支结构的演进在实践中并没有与理论描述相一致。那么,其中的原因何在呢?我们的进一步探讨正是基于这样的疑惑。工业化进程面临要素约束,突破这一约束的表现之一就是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这进而表现为一国国际收支结构的演变。然而,当一国政府试图通过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影响工业化发展进程时,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的方式可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该国的国际收支。联想到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演变的“超前”特征,我们期望尝试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解释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演变中的种种矛盾现象。第二章考察贸易战略演变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首先研究中国贸易战略目标的演变,指出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强制性出口”特征。其次,研究在既定的战略目标指导下的进出口政策对贸易的影响。第三,研究汇率政策对贸易政策的依附性及其对贸易的影响。第三章考察外资战略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首先,我们研究外资战略目标的演变及其战略目标的多重性特征。其次,研究在既定的目标指导下外资政策对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这一外资政策包括中国利用外资形式的演变、以及外资优惠政策中体现的政策导向。最后,讨论外资政策实施的制度基础仍然是十分必要的。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外资政策的主要推动者或执行者——地方政府的扭曲行为,以及它们对国际收支结构的扭曲作用。第四章我们将试图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均衡性做出一个判断。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其合理性,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中的贸易战略与外资战略目标体现了各个时期政府的国际收支均衡观,因此它对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也是必然的。但当前中国国际收支结构中的种种矛盾现象已经凸显了它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协调性,这提示我们重新评价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的均衡性。这一评价当然首先建立在专家学者们对国际收支均衡的认识上。其次,基于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们来衡量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均衡性。最后,从经济理性与可持续性两个角度更深入地来衡量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均衡性。第五章,基于上一章的分析判断,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于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反思,而发展战略的调整正是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制定的基础。在这一章我们将指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中的战略目标偏失、战略理论偏失和体制缺失。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按照传统理论调节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失衡,存在不能解决的矛盾,因此,我们提出一个基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调节思路,即转变对外贸易政策和外资政策以及加快行政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

吴德祖[6](2017)在《民国《经济建设季刊》(1942-1945)研究》文中提出民国时期由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主编的《经济建设季刊》,是抗日战争后期民国经济学界较为权威的一份经济研究期刊。这份刊物以季刊的形式,自1942年7月开始创刊,抗战胜利的1945年停刊,共3卷12期,每期内容包括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会员及面向社会征集的论文、经济资料、西方经济学说介绍、书评、统计资料,以及当时重要的参考文献。以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会员为主的作者中,既有当时大后方着名的经济学人,也有供职于国民政府经济部、交通部、资源委员会、中央设计局、水利委员会等国民政府的高官要员。刊物办刊宗旨明确,即在抗战期间,为抗战胜利后国家着手建设进行经济思想、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上的准备。本文以《经济建设季刊》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期刊创办的情况及所涉及的内容,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进而以此为出发,梳理民国后期国民政府经济领域的官员和学者的主要思考脉络和政策主张,并对其中具有启发性的观点进行评述。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史料与经济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力图全面系统地考察期刊的学术贡献、历史影响和现实启示。论文共分九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角度、研究目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基本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宏观角度梳理和介绍了《经济建设季刊》的基本概况。经济建设协会于1939年4月在香港成立,1941年迁至重庆。协会成立期间,时任协会常任理事的沈怡认为有必要对战后建设问题进行提早准备,而这一想法得到了宋子文及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支持,《经济建设季刊》在此思考背景下创刊。期刊自1942年7月至1945年中,每季度发行一期,共三卷12期。《经济建设季刊》作者群普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超过一半有留学欧美日本的经历;作者在当时中国经济建设各领域具有较高社会地位,或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资源委员会、经济部、交通部、水利部等经济部门的要员,或为中央大学、南开大学等知名学府的教授。论文的第三至八章,分别对《经济建设季刊》涉及的各专题、各领域内容进行分析,以期全面展示期刊的学术贡献和经济思想。第三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经济理论问题的探讨,包括对于自由经济、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利弊权衡与选择;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的侧重于优劣分析;战争背景下关于国防经济、区域经济等问题的讨论;以及期刊对国外经济建设理论和重要文献的译介情况。第四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交通建设问题的探讨。其中最大篇幅集中于关于铁路建设的讨论,包括对当时中国铁路建设基本情况和弊端的分析,战后铁路建设政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铁路建设中最为关键的资本问题,以及铁路的建设与管理问题。此外,本章还介绍了期刊对航运、公路及驿运建设的讨论,对电信和邮政事业建设的讨论,关于交通器材的制造等问题。第五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农业水利问题的探讨。本章首先介绍了当时学界政界普遍形成的关于加强农业建设并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总体目标,包括农业建设与工业建设的关系、如何推动农业工业化和土地国有、提出产销合作社的构想等。二是关于土地与人口问题的讨论,包括中国人多地少、负载过重和可耕地缺乏的基本国情。三是关于土地政策和农业政策的讨论。四是关于水利建设的思考与探讨。第六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工业及矿业建设问题的探讨。包括中国工矿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对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的追求,以及工业建设中国家政府的重要作用、工业发展中“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的理论辨析、工矿业建设资金的来源与筹措,工矿业建设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章还对期刊中涉及工矿业各个领域的建设,如水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钢铁工业、电器工业的建设与规划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第七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对外经济关系的探讨。主要包括外资利用和国际贸易政策两个方面。在外资利用方面,主要涉及经济建设中中国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从国际资本市场流入中国,对战前国外对华投资的历史、投资领域的分析研究,利用外资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以及吸纳外资的渠道和方式。在国际贸易政策方面,主要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西方国家关于对外贸易的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中国关税与贸易政策,以及促进对外贸易的思考与建议。第八章介绍《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币制金融问题的探讨。主要涉及国民政府管理金融银行业的演进与发展历史,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建设的建议,国民政府币制和货币建设,战后货币金融问题的国际背景,以及战后法币制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除此外,这一章节还就如何保持货币稳定、关于货币本位问题、建立健全金融体系、战后过渡期货币金融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九章为论文的结语部分,在前几章的基础上,笔者对《经济建设季刊》的学术贡献、积极影响、现实启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也指出了《经济建设季刊》存在的局限和不足,以使读者对于这份刊物有更加全面客观准确的了解。

郭小兵[7](2012)在《民国《财政评论》(1939-1948)研究》文中指出《财政评论》是民国时期一份以财政金融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专业性权威刊物,发表了许多经济学家财政金融方面的学术成果。《财政评论》的刊行为中国经济理论界探讨中国的财政经济问题、传播与借鉴国外的经济理论尤其是财税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财政评论》自1939年元月创刊至1949年停刊,历时十年之久,经过了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两个阶段,且其所涉内容庞杂,既有对财政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的研究和介绍,也有对国内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可以说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经济思想。因此,本文选取《财政评论》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对该期刊的梳理和归纳,对民国特别是战争条件下的财政及经济思想有所认识。民国时期尽管在所有制方面与我们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在市场取向的改革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民国又是一个为中国未来的思想与制度建设而服务的“创造前提的阶段”,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立足于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应用现代经济学和史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财政评论》本身及其所体现的主要经济思想,全面地回顾、分析、解剖民国后期的经济思想,以期能为今天的经济思想研究提供借鉴与启迪。文章首先对《财政评论》的总体概况进行了分析。1939年元旦,民国期刊《财政评论》(1939-1948)在抗战的炮火声中创刊于香港,到1948(1948年第19卷只出版1-3期)年共计出版发行19卷,为月刊的形式进行出版,每卷6期,共计111期。《财政评论》以“进化论”为哲学理论基础,以“民生史观”作为发展观,以古典、新古典为研究范式,秉承“不急不随”的学术立场,以渐进与改良为其政策取向,对于经济问题的分析较少有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而更加崇尚价值中立的原则是其一贯的宗旨与办刊方针。《财政评论》的作者群体涉及十分广泛,其中不乏有各经济学界名人和政界要员。《财政评论》虽然以“财政”命名,但它涉及的研究主题甚为广泛,是一本以财政金融为特色的综合类学术期刊,其文章涉及经济学诸多领域,其反映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思想史、经济理论与流派、财政学、金融与贸易问题、国际经济问题、中国经济问题、工业化问题等。在对《财政评论》的整体框架描述之后,作者对《财政评论》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实现民族独立和实现以工业为核心的现代化,这两个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民国时期的学者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的思考与研究是渐进的,是随着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的。《财政评论》的内容也大体围绕这一时期的主题来编排期刊。战时阶段,无论是税制改革还是统制经济的实施,抑或专卖的实施都是服务于战时的财政与经济的;战后无论是国际贸易问题还是金融领域的信托问题的探讨,都是围绕工业化的总体目标,可以说工业化是战后学者共同的理论指向。因此,本文的主体内容即围绕此“两大主题”,在第二章至第七章以“专题”的形式对于《财政评论》所涉及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第二章基于战时经济的角度分析《财政评论》体现出的财政思想,分别探讨了战时财政论、自治财政论、战时公债政策、战时租税政策以及在战时被国民政府特别倚重的战时专卖制度。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当时的学者们运用和借鉴西方财税理论对于战时财政所提出的观点,对国民政府解决战时财政困难、筹措战费从而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尽管实施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另外,学者们能够提出利用战争时机着力推进直接税,进而改造我国的租税体系的思想相当可贵的。第三章对《财政评论》中文章体现的公共财政思想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包括:新公债哲学的评介、分税制改革思想、公共财政与宪政、财政管理与监督思想。其中两个方面的评介最为重要,一是民国财政学界分税制改革的思想,另一个是民国时期宪政与财政关系的思想,对于它们的讨论可以为今天公共财政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启发。除此之外,本章还关注了公共领域非常重要的问题——财政管理与财政监督问题,民国时期这方面的制度许多是开创性的,正是学者们的思想推动了民国时期财税制度的变革。第四章主要对《财政评论》的税收问题进行了考察。本章首先评介了租税原则与中国税制,租税原则是税收的理论基础,尤其是了瓦格纳的租税原则将社会公平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甚至凌驾于财政原则之上,主张累进税率,他的租税原则论对财政政策的影响很大,其思想特别受到民国经济学人的关注与钟爱,直接催生了我国民国时期的直接税改革,十分注重税收公平是民国时期的学者们共同的价值观,这一点与上述思想不无关系。其次对民国时期税制改革的两种目标模式做了剖析,近代中国在税制目标模式的选择上直接税为主体的模式的提出体现了税收公平与财政的现代化特征,但“双主体”的选择反映了民国税制改革思想逐步趋于理性与现实。第三节是税收改革思想分论,笔者重点选择了该期刊中关于直接税中的遗产税、间接税中的关税思想作为分析对象。主要是考虑遗产税在均平方面特殊的意义,加之在当今的中国遗产税也是呼之欲出,或许可以提供借鉴;近代中国税收制度与思想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关税自主,该期刊所体现的思想可以代表民国学者的共同特征,即努力寻求自由贸易与保护关税的结合点,而骨子里却倾向于保护关税。第五章是总结概括《财政评论》中体现的货币金融思想,该期刊涉及金融问题的文章很多,主要是货币数量论、购买力平价说、通货膨胀问题、信托问题。在对这些介绍和评价西方经济思想的文章进行的梳理和总结中,可以使我们看到民国时期的经济学者对于国外理论所持的态度是一种的“批判的接受”,这也是每一位学者所需要的治学态度;另外,民国时期的学者们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对现实的经济状况和问题也十分关注,适时的提出了若干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与意见,对于解决战时出现的诸如通货膨胀、国际货币制度、法币币值等问题均有所裨益。第六章对于战后国际贸易理论与思想作了梳理与总结;主要包括外汇政策与汇率问题、贸易政策与制度问题、国际收支问题。从理论视野的角度来看,国民政府后期的对外贸易研究的视野更加广阔。现代贸易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如关税问题、汇率问题、对外贸易政策等,在该时期的对外贸易研究中均有涉及。特别是关税与汇率两个问题,在这一时期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知识界和学者们对于对外贸易政策所持的主张不尽相同,但无论是主张自由贸易的还是主张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仅仅将贸易政策视为服务于中国工业化目标的手段,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之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都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发展民族经济作必须采取的手段。政策只是手段,而发展才是目的,无论是自由还是保护,都要服务于发展工业这一根本目标。第七章是对《财政评论》所涉及的其他经济问题进行评述,主要是工业化思想以及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与模式选择的论争,重点述评了统制经济与计划经济思潮以及对计划经济思潮的反思,特别介绍了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对于工业发展优先顺序的考虑符合中国国情的,他们认为,中国工业发展应该秉承“轻重工业应该同时并进”,应该说很好地处理了轻重工业的辩证关系。但学者们对于工业化过程中处理国营与民营的关系时,对于国营企业的弊端和效率认识不足,他们的这种主导思想决定了他们国营化的政策取向,这点尤其值得我们引以为鉴的。第八章是文章的结语部分,笔者对《财政评论》进行了总体总结与评价,进而得出借鉴与启示。笔者分析了《财政评论》积极影响因素,即它的学术贡献、历史影响以及现实启示,同时也考察了《财政评论》存在的局限性,以期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

李东阳[8](2002)在《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直接投资已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一直是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方式,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被西方学者称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60年代(均指20世纪,下同)之后,国际直接投资异军突起,成为许多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方式,取代了国际贸易的地位,被联合国有关机构誉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与之相适应,大型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宰者。跨国公司的成长及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使国际分工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分工的主体由传统的主权国家演变为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之间的分工与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已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实现途径。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重大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参与国际直接投资的程度日益提高。首先,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促进资本形成、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和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动力。不断完善的投资环境和经济高速稳定增长带来的商业机会,吸引了大批的外国直接投资者(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使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东道国。其次,与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虽然还较小,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在借鉴西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础上,从世界、投资国和东道国三个角度出发,研究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共6章,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在对有关基本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考察了国际直接投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特征。本章的阐述为以后各章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基础、前提和准备。第二部分为第2章,考察了当代最有影响力的6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流派。在国际直接投资产生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些西方学者运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主要用于解释国际间接投资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解释国际直接投资。从60年代初美国学者海默教授垄断优势论的提出开始,西方学者对国际直接投资理<WP=4>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众多的理论流派。处于主流地位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大致沿着两条主线发展:一条主线是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以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巴克莱和卡森等人的内部化理论为代表。另一条主线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以维农的产品周期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曼德尔的投资与贸易替代论为代表。到70年代后期,上述两条主线的发展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以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代表。第三部分为第3-5章,在借鉴西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理论抽象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已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大都是西方学者在实证研究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甚少,本文试图对此作一些有益的尝试。第3章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对世界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发展、国际分工深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第4章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产业结构演进、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和就业机会的影响;第5章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资本形成、产业结构演进、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和就业机会的影响。当然,世界经济、投资国经济和东道国经济的发展,也会进一步促进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第四部分为第6章,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成长之间的相互影响。跨国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与一般国内企业相比,跨国公司在技术、规模和融资等方面拥有一系列独特的垄断优势。跨国公司通过实施内部一体化(包括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和混合一体化)战略与外部一体化战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和对外技术转让的主要承担者。

王艳红[9](2011)在《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成因、影响与现实借鉴》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文指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然而,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再次表明,该问题不仅远未解决,而且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重建具有稳定的定值基准并为各国所接受的新储备货币无疑是防止类似危机再次重演的最理想选择,但可能却是个长期内才‘能实现的目标。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特别是推动以美元为核心的储备体系多元化成为更为可行的选择。有鉴于此,本文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大背景,在对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演进、成因、影响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如何充分利用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改革现行国际货币制度,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储备体系,这不仅是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应积极参与改革,稳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从长远来看,这对构建最终将人民币囊括其中的储备货币多元化格局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继而介绍了有关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研究文献与研究现状,接着对与之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一下简单界定,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案及其相应的结构安排。第二章为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的制度演进。为了详尽探讨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成因、影响、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从制度演进角度回顾一下多元化储备体系的发展历程是完全必要的,依据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演进历程,本章相应地分为黄金—英镑储备体系、美元—黄金储备体系、走向多元化储备体系等三个部分。第三章为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成因分析。详尽探析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成因与背景,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现行国际储备体系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而且有助于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启示与借鉴。本章认为,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成因主要包括主要工业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特里芬难题”难以克服、主要工业国的态度转变、国际储备资产的管理需要、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严重缺陷等几个方面。第四章为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与单元化储备体系相比,尽管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格局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包括“特里芬难题”的相对解决、促进了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国际储备资产币种管理的相对改善、全球经济失衡的缓解与纠正、各国调节国际收支的手段与来源多元化等;然而它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部分克服原有体系弊端的同时,也给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主要表现为“新特里芬难题”与全球经济失衡相互交错、全球流动性过剩与世界性通胀、造成国际储备货币管理的复杂性、国际游资投机危害加剧等。第五章为未来国际储备体系的发展趋势。多极化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最终要在货币层面上得以体现,竞争性储备货币将频现。随着欧元区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及亚洲等新兴市场经济体成长,以美元、欧元、日元以及新兴国家货币并存的储备货币多极化格局将更趋均衡。未来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发展演变,应从短期、中期、长期等“三步走”战略出发,即短期构筑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实现改革的现实性目标;中期达成强化后的SDR与多元储备货币和谐并存,实现改革的可行性目标;长期创设单元化的世界货币,实现改革的理想化目标。第六章为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借鉴,本章不仅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而且也揭示了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与最终落脚点。国际储备货币从单元化到多元化成为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现实选择与基本方向,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是中国必然的战略选择。作为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和美国国债的持有国,中国应该积极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以期在新的起点上为本国经济发展营造一个更好的国内外环境。借鉴国内外研究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笔者认为,为了减轻在对外贸易与跨境投资等方面对美元的依赖程度,降低外汇储备风险,中国应该积极警惕外储风险,避免落入陷阱;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促使外汇储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积极推进汇改,增强货币政策弹性;加强区域性货币合作,稳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当前中国应对国际货币体系演变、最大程度减少外汇储备和汇率风险的最现实举措。

高璇[10](2011)在《民国《经济评论》(1947-1949)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中国经济研究所主编的《经济评论》是民国后期经济学界较为权威的一本刊物。它依托于中国经济研究所,仿照伦敦《经济学家》杂志的版式进行编排,即既有对时政问题的分析,又有对经济学术问题的研究,使其达到时论与学术的完美融合。它重视经济思想和先进经济理论的介绍,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论。它关注国际经济问题研究,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经济问题的介绍从中获取经验,通过对远东国家经济问题的介绍从中吸取教训。他注重中国经济问题分析,将国际经验教训融合先进的经济理论,探讨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本文试从期刊创办的情况以及所涉及的内容,对其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分析,从而来展现民国后期的经济思想脉络和特点。将史料与经济学的方法相结合,来考察期刊的学术贡献、历史影响及其现实价值。文章首先对《经济评论》的总体概况进行了分析。《经济评论》于1947年4月创办,至1949年4月停办,以周刊的形式进行出版,逢周六出版,共计出版5卷97期。《经济评论》以“着眼现实,服务公众”为指导,将经济学专业性与时政结合起来,突显其期刊的时政与学术相容的特色,从而体现出《经济评论》在当时经济学界的权威地位。《经济评论》有其强大的编作者阵容,编者团队主要是中国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作者群体涉及十分广泛,大都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其中不乏有各经济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经济评论》的文章涉及经济学诸多领域,其反映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理论、国际经济问题、中国经济问题、经济学研究方法、经济学教学环境等。在对《经济评论》的整体框架描述之后,本文第三、四、五、六、七章分别对上述《经济评论》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剖析出其反映的经济思想。第三章分析对象是《经济评论》中的关于西方经济思想流派方面的研究。期刊涉及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国家干预经济思想、马克思经济思想以及当时美国数理经济思想等各种经济流派的经济思想。笔者就分别对此进行研究,并从这些文章的介绍和评论中,寻找出当时西方经济思想流派的理论特征与经济思想史的演变路径,以及这些思想对当时学术界的影响和对现实学术研究的启示。作者以为,就历史作用来看,《经济评论》上关于经济思想流派的文章能很好地反映民国后期的经济发展过程,能反映从民国初期追求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到民国后期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占主导地位这一变化;能反映从一味追求西方主流经济思想到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接纳和宣传这一变化;就现实价值来看,《经济评论》上关于经济思想流派的文章,为我们现在研究经济思想史提供了极大的史料支持。第四章分析了《经济评论》中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文章。文章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宏观经济领域的理论、金融领域的理论、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理论这三个方面。笔者就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经济评论》关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文章进行了评介,并从中描绘出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当时中国传播情况。第四章的分析,给笔者几点启示:其一,《经济评论》上所介绍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文章,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以国家干预为前提条件,学者们希望通过对这些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介绍和评价,为当时政府制定解决经济危机的政策提供一定依据;其二,凡经济学理论,其最终目的是为现实服务的,理论脱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失去了其生命力;其三,期刊关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介绍并不是全盘接受的,作者们更多地考虑西方经济学理论本土化问题,使之更适合中国国情。第五章以其他国家的经济问题为分析对象进行分析的。所涉及的国家区域主要有:欧美国家、远东地区以及东欧国家。笔者就以这些区域所包含的一些国家的经济问题为考察对象,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从中总结出这些国家解决经济问题的措施和方案。对其他国家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给笔者有以下两点启示:其一,在对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上,从那时起就有了明确的说法,即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市场经济,这两者只是管理经济的手段问题,不能作为断定国家性质的因素;其二,有时为了更深入的看清我国经济问题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研究其他国家特别是具有类似经历的国家的经济问题,能给我们更好的启发。第六章分析了《经济评论》中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文章。期刊所涉及这方面的文章,主要包括经济危机问题、充分就业问题、对外贸易问题、农业问题、国营事业问题、中国经济道路选择问题这六个方面的内容。笔者分别从这六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问题进行了评述,并以此勾画出当时我国经济的整体状况。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笔者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其一,《经济评论》上关于民国后期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其中不乏有直到今天还存在的经济问题,当时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为我们现在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内容;其二,《经济评论》上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的文章,其形式上来看不仅有专论的形式,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讨论的形式,相较于专论形式,讨论形式更有助于深入地研究某一具体问题,该种形式是应该在当今的学术研究中所大量提倡的。第七章分析了《经济评论》中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学术环境的文章。笔者也分别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经济学的学术环境进行了分析,并想通过此种介绍来清晰当时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强调经济学术独立的重要性。通过这一章的分析,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启示:其一,现代经济学分析过程中,统计分析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方法我们应在我们现在经济学分析中大力提倡;其二,与民国那时的经济学术环境相比,现在我国的经济学术环境在独立性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然没有完全独立。在文章的结语部分,笔者对《经济评论》进行了总体考察,分析了《经济评论》积极影响因素,即它的学术贡献、历史影响以及现实启示,同时也考察了《经济评论》存在的局限性,以期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

二、论我国经济成长过程中的国际收支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我国经济成长过程中的国际收支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由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逻辑推理论证法
        (三)定性分析法
        (四)比较分析法
    五、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一)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金融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根本依据
        一、马克思的金融思想
        二、恩格斯的金融思想
        三、列宁的金融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发展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历史资源
        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25-1949)
        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49-1978)
        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1978—1992)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的金融思想(1992-2002)
        五、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2002 年—2012 年)
    第三节 现代金融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重要的理论借鉴
        一、货币基础理论
        二、信用理论
        三、利息与利率理论
        四、货币均衡论
        五、货币政策理论
        六、开放金融理论
        七、金融危机理论
        八、金融创新理论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金融工作
        一、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5-1927 年)
        二、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28-1934 年)
        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37-1945 年)
        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金融工作(1945-1949 年)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年)党的金融工作
        二、社会主义改造至改革开放前(1953-1978 年)党的金融工作
    第三节 改革开放至十八大以前党的金融工作
        一、金融体制的初步改革和金融业务的初步改组
        二、金融体系的加强和巩固
        三、金融行业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第四节 十八大以来党的主要金融工作
        一、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三、加大金融开放程度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一、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二、金融业“脱实向虚”问题日益严重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三大攻坚战
        四、为实现金融强国梦需做好战略规划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一、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二、美元霸权局面仍然持续
        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四、国际金融体系现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我国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
        一、关于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论述
        二、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论述
        三、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论述
        四、关于发展科技金融的论述
        五、关于金融安全的论述
        六、关于深化金融改革的论述
        七、关于国际金融的论述
        八、关于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论述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思想
        二、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思想
        三、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的思想
        四、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的思想
        五、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思想
        六、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的思想
        七、维护金融安全的思想
        八、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的思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主要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金融宏观与微观相配合
        二、金融以经济为基础,以政治为导向
        三、金融以实体经济为主,虚拟经济为辅
        四、金融改革与开放相结合
        五、金融供给与需求相平衡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重要价值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理论价值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实践价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有关研究积累和研究成果
致谢

(2)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架构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2 货币国际化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理论
    2.2 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
    2.3 货币国际化的条件
    2.4 货币国际化的收益和成本
    2.5 人民币国际化文献综述
3 货币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
    3.1 美元国际化历程、经验和教训
    3.2 欧元国际化历程、经验和教训
    3.3 日元国际化历程、经验和教训
    3.4 美元、欧元、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4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发展历程
    4.1 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因素
    4.2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
    4.3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5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1 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分析
    5.2 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分析
    5.3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6 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对策研究
    6.1 人民币国际化要求构建整体风险管理体系
    6.2 人民币国际化要求汇率制度改革
    6.3 人民币国际化要求利率市场化
    6.4 人民币国际化要求资本项目的有序开放
    6.5 人民币国际化要求建设离岸金融市场
    6.6 人民币国际化要求建设在岸金融市场
    6.7 人民币国际化要求金融体制改革
    6.8 人民币国际化要求政治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人民币汇率的调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有关汇率和国际收支的文献回顾
        1.2.1 综合文献回顾
        1.2.2 有关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汇率调节的文献回顾
    1.3 基本假设前提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我国国际收支的理论模型分析
    2.1 引言
    2.2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的初步考察
        2.2.1 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账户
        2.2.2 我国国际收支规模顺差及其失衡问题
        2.2.3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汇率调节
    2.3 经常项目的模型化分析
        2.3.1 休谟的金币流动价格机制原理
        2.3.2 商品套利和购买力平价模型
        2.3.3 资源要素禀赋结构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2.3.4 弹性分析法与马歇尔-勒纳条件
    2.4 资本项目的模型化分析
        2.4.1 利率平价模型
        2.4.2 利率跨期模型
    2.5 错误与遗漏项目顺差的理性分析
    2.6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方法
    2.7 小结
第三章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一个分析框架
    3.1 引言
    3.2 二元经济结构与工资的决定
        3.2.1 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
        3.2.2 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工资决定
    3.3 二元经济结构中的资本形成与扩大再生产
        3.3.1 二元经济结构中的资本形成
        3.3.2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扩大再生产与收入分配
    3.4 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根源和高储蓄率困境
        3.4.1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供给扩张与需求约束
        3.4.2 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根源
        3.4.3 我国高储蓄率的两难困境
    3.5 小结
第四章 劳动力无限供给假设及推论的实证分析
    4.1 引言
    4.2 可检验的假设或推论
        4.2.1 劳动力无限供给与非充分就业假设
        4.2.2 由劳动力无限供给假设所导出的其它可检验的假设或推论
    4.3 对假设或推论的经验实证分析
        4.3.1 应用于我国的经验检验
        4.3.2 典型案例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调节我国国际收支失衡
    5.1 引言
    5.2 归纳总结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根源
        5.2.1 经常项目顺差的根源
        5.2.2 资本项目顺差的根源
        5.2.3 我国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失灵的根源
    5.3 开放条件下的小国模型与汇率超调模型
        5.3.1 开放条件下的小国模型
        5.3.2 多恩布什的汇率超调模型
    5.4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内部调节与外部调节
        5.4.1 扩大内需的可行性分析
        5.4.2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外部调节
    5.5 小结
第六章 转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我国内部平衡的影响
    6.1 引言
    6.2 我国内外部不平衡的表现形式及其根源
        6.2.1 我国内外部不平衡的表现形式
        6.2.2 我国内外部不平衡的根源
    6.3 解决我国内外部不平衡的政策搭配和政策选择
        6.3.1 传统的政策搭配和政策选择
        6.3.2 政策失灵与市场失灵:使内外部同时平衡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存在吗
    6.4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内部平衡的影响
        6.4.1 人民币大幅升值的短期影响
        6.4.2 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长期及动态影响
    6.5 开放资本账户对我国内部平衡的影响
        6.5.1 开放资本账户的前景分析
        6.5.2 开放资本账户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6.6 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6.6.1 潜在的参与方和国内博弈
        6.5.2 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的大国博弈
    6.7 小结
第七章 论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7.1 引言
    7.2 论文总结
    7.3 政策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4)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内容、结构安排与论文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内容
        二、结构安排
        三、本论文的创新
        四、本论文的不足
    第四节 重要概念说明
        一、论文重要概念的解释与说明
        二、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的界定
    注释
第二章 国际收支:基本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 国际收支核心账户及之间的基本关系
        一、国际收支核心账户说明
        二、几个国际收支账户间的基本关系
    第二节 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宏观经济分析
        一、经常账户与国内吸收
        二、经常账户与一国国际投资头寸
        三、经常账户和一国储蓄-投资
    第三节 可供中国借鉴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述评
        一、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方法
        二、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方法
        三、国际收支的结构分析方法
        四、国际收支的跨期分析方法
    第四节 国际收支的成长阶段理论述评
        一、萨缪尔森的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及在中国的应用
        二、瑟尔沃的国际收支资本流动演化阶段学说及在中国的应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中国国际收支研究(1982~2007):历史数据分析及其背后的逻辑
    第一节 中国国际收支历史数据的描述与分析研究
        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账户的数据描述与分析
        二、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一级账户子账户的数据描述与分析
    第二节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与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研究
        一、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和国内储蓄—投资之间的理论模型
        二、中国经常账户余额与储蓄—投资时间序列关系的数据检验
        三、中国经常账户余额和国际投资头寸之间关系的数据检验
    第三节 中国与最主要贸易伙伴国国际收支的比较研究
        一、中国对外贸易主要流向、流量等经济指标概况
        二、美国、日本、德国国际收支概况:1982—2007年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平衡表(BOP)核算框架下,中、美、日、德国际收支对比研究
        四、中、美、日、德,国际收支货物与服务贸易的对比研究
    第四节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成因研究
        一、国际货币体系安排与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
        二、中美国际贸易统计规则的不同与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
        三、国际产业转移、FDI、加工贸易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
        四、中国国内储蓄持续大于投资与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
    第五节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中国国际收支账户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中长期变动影响因素研究
        一、需针对研究的中国国际收支问题(之一)
        二、相关重要文献回顾
        三、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基本决定因素实证分析
        四、结论及相关政策调整建议
    第二节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可维持性研究
        一、需针对研究的中国国际收支问题(之二)
        二、相关文献述评
        三、模型与数据
        四、计量分析与检验
        五、结论及现实意义
    第三节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与资本金融账户关系研究
        一、需针对研究的中国国际收支问题(之三)
        二、相关重要文献述评
        三、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
        四、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第四节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模型研究
    第一节 宏观经济变量冲击与中国经常账户波动
        一、问题的引出:概率模型视角
        二、相关文献述评
        三、模型构建和计量分析结果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二节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数值模拟与预测
        一、问题的提出:数值模拟视角
        二、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动态方程模型
        三、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敛散性与逆转分析
        四、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第三节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控研究
    第一节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深层原因与对策
        一、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内在原因及解决之道
        二、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外在原因及解决之道
    第二节 中国经济从失衡重新走向均衡:政策搭配与组合的视角
        一、一国内、外经济运行与政策搭配及组合原理
        二、中国"内"、"外"经济失衡调整的政策搭配与组合
    第三节 本章小结
    注释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国际收支结构 ——基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国内外已有的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五.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国际收支结构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国际收支结构演变中的工业化涵义
    第二节 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对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基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审视
    本章结论
第二章 贸易战略演变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贸易战略的演变与特点
    第二节 进口政策演变对贸易的影响
    第三节 出口政策演变及其对出口的激励作用
    第四节 汇率政策演变及其对贸易政策的依附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外资战略演变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外资战略的演变与特点
    第二节 利用外资形式的演变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
    第三节 外资政策导向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
    第四节 外资政策实施体制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影响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对中国国际收支均衡的判断
    第一节 关于国际收支均衡的观点综述
    第二节 中国国际收支均衡: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标准
    第三节 中国国际收支均衡:现阶段的判断标准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对外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与中国国际收支调节
    第一节 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国际收支失衡
    第二节 现阶段中国国际收支调节的难点
    第三节 中国国际收支调节的基本思路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民国《经济建设季刊》(1942-1945)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选题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标、关键问题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经济建设季刊》基本概况
    第一节 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成立及其主要活动
        一、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成立
        二、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组织架构和人员状况
        三、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的学术活动、政治活动
    第二节 《经济建设季刊》创办及发行情况
        一、《经济建设季刊》创办过程及刊行宗旨
        二、《经济建设季刊》发行情况及当时影响
    第三节 《经济建设季刊》的编辑、作者队伍
        一、《经济建设季刊》编辑委员会成员及主要作者群体基本情况
        二、《经济建设季刊》编辑、作者情况分析和几点思考
    第四节 《经济建设季刊》栏目设计、文献统计
        一、栏目设计情况
        二、文献统计
第三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经济建设理论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自由经济、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利弊权衡与选择
        一、概念厘定: “自由经济”与“计划经济”、“统制经济”的异同辨析
        二、路径选择: 对国家管制下“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自发认可
        三、借助国家力量实现工业化:落后中国的经济赶超方案
    第二节 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侧重的讨论
        一、关于国营事业、民营事业讨论的重要篇章和观点梳理
        二、倾向国营事业的原因和启示意义
    第三节 “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的理论纠结和思考辨析
        一、关于“三民主义的经济制度”
        二、“三民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经济的辨析
    第四节 《经济建设季刊》对国外经济建设理论和重要文献的引入与评介
        一、对英、美等西方国家经济思想和经济建设情况的评介
        二、对苏联经济思想和经济建设情况的评介
        三、对德国及统制经济思想和发展情况的介绍与研究
        四、对西方战后重建重要文献的译介情况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交通、电信、邮政建设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铁路建设的讨论
        一、当时中国铁路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弊端所在
        二、战后铁路政策的主要原则
        三、铁路建设的资本问题
        四、战后铁路的建设与管理等问题
    第二节 关于航运、公路及驿运建设的讨论
        一、对战时航政、航政建设与战后复员的构想
        二、关于公路及驿运建设的讨论和构想
    第三节 、关于电信、邮政事业建设的讨论
        一、关于电信事业的建设与复员
        二、关于邮政事业的建设与复员
    第四节 关于交通器材制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农业发展与水利建设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农业建设的思考与探讨
        一、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建设的重要目标
        二、人多地少: 农业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三、土地国有: 关于土地政策的思考
        四、产销合作社: 破解传统乡村治理结构的思考
    第二节 关于水利建设的思考与探讨
        一、水利建设的总体方针
        二、经济视角看水利建设
        三、历史视角看水利建设
        四、水利建设的其他几个问题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工业建设及矿产建设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中国工矿业建设的基础和目标
        一、抗战时期中国工业建设的衰弱基础和原因
        二、实现国家工业化——工矿业建设的目标
    第二节 关于中国工矿业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国家、政府在推动工业建设中的作用
        二、关于“国防经济”的讨论
        三、工矿业建设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分布
        四、工矿业建设资金的来源与筹措
    第三节 关于中国工矿业建设各领域的思考和讨论
        一、关于水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关于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关于钢铁工业的建设与思考
        四、关于电器工业的建设与计划
        五、关于化学工业发展的思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经济建设季刊》关于经济建设中币制金融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银行和金融业建设的探讨
        一、关于金融对经济建设价值的认识
        二、关于金融银行业的管理思想与实践
        三、对金融业支持经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第二节 国际背景下民国时期币制建设与金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一、民国时期币制建设的思想与实践
        二、战后货币金融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三、关于战后法币制度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第三节、关于货币金融与经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的讨论
        一、关于保持货币稳定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二、关于货币本位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三、关于建立健全金融系统的思考和建议
        四、关于战后过渡期货币金融政策的思考和建议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经济建设季刊》关于对外经济关系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外资利用问题的探讨
        一、经济建设中利用外资的必要与可能
        二、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从国际资本市场流入中国
        三、战前国外对华投资的历史、投资领域和利弊影响
        四、关于利用外资应遵循的原则
        五、关于吸纳外资的渠道和方式
    第二节 关于国际贸易政策问题的探讨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和基本特征
        二、西方国家关于对外贸易的历史经验
        三、关于中国关税与贸易政策的思考
        四、促进对外贸易的要点与建议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语
    一、《经济建设季刊》的学术贡献
    二、《经济建设季刊》的积极影响
    三、《经济建设季刊》的局限性
    四、《经济建设季刊》的现实启示
附录1: 《经济建设季刊》目录
附录2: 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理事、各组组长基本情况简表
附录3: 《经济建设季刊》作者情况简表
附录4: 《经济建设季刊》刊发文章和作者情况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后记

(7)民国《财政评论》(1939-1948)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任务与内容
    四、论文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财政评论》的概况分析
    第一节 《财政评论》的办刊始末、刊物发行与办刊方针
        一、创办始末
        二、刊物发行
        三、办刊方针
    第二节 《财政评论》的办刊特色与所处地位
        一、办刊特色
        二、所处地位
    第三节 《财政评论》的作者简况
        一、特约撰述人情况
        二、作者群体
    第四节 《财政评论》栏目设置、研究领域与文献统计分析
        一、栏目介绍
        二、研究领域与文献统计
第二章 《财政评论》关于战时财政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战时财政论
        一、战时财政体制的建立与演进
        二、关于国家战时财政论
        三、关于地方自治财政论
    第二节 关于战时财政措施的研究
        一、关于战时租税与公债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战时专卖制度的研究
    第三节 《财政评论》关于战时财政理论与政策的评介
        一、关于战时源泉论的评介
        二、关于周期性平衡财政政策的评介
    小结
第三章 《财政评论》关于公共财政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西方公共财政思想评介
        一、关于公债新哲学的评介
        二、关于国家信用的述评
    第二节 分税制财政体制及其改革思想评析
        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确立与演变
        二、《财政评论》分税制改革思想
    第三节 关于宪政条件下公共财政的讨论
        一、基于宪政视角的公共财政思想
        二、关于宪政条件下财政与经济制度的讨论
        三、关于宪政与财政监督之关系的讨论
        四、关于宪政与课税权关系的讨论
        五、关于租税政策与民主政治的讨论
    第四节 关于财政管理与财政监督的讨论
        一、关于超然主计制度的讨论
        二、关于财政管理与监督系统之公库制度的讨论
        三、关于财政监督之审计制度的讨论
    小结
第四章 《财政评论》关于税收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租税原则的讨论
        一、关于租税原则的评介
        二、关于租税原则与中国税制的讨论
    第二节 关于税制改革目标模式的讨论
        一、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的目标模式论
        二、直接税和间接税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论
    第三节 税制改革思想分论
        一、关于直接税之遗产税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间接税之关税问题研究
    小结
第五章 《财政评论》关于金融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财政评论》关于西方金融理论与学说的评介
        一、关于货币数量论的评介
        二、关于购买力评价说的评介
    第二节 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的研究
        一、关于通货膨胀与汇价关系的讨论
        二、关于通货膨胀与利率的讨论
        三、关于各主要国家战时通货膨胀治理的比较研究
        四、关于通货膨胀成因及其治理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信托与国民经济问题的探讨
        一、关于信托与工业化的讨论
        二、关于信托与产业发展的关系讨论
        三、关于信托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小结
第六章 《财政评论》关于贸易理论与实务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外汇政策与汇率问题的探讨
        一、关于战后工业化期间的汇率高低的争执
        二、基于外汇市场开放条件下的外汇政策的讨论
        三、关于汇率修改的标准与汇率修订原则的探讨
    第二节 关于贸易政策和制度问题的讨论
        一、关于战后国际贸易趋势的预测与分析
        二、战后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的思想主张
        三、关于具有机动性的计划贸易政策主张
        四、战后实行对外贸易保育政策的主张
    第三节 关于国际收支的讨论
        一、关于战后国际收支状况的讨论
        二、关于对外贸易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四个阶段的讨论
        三、关于贸易平衡的方法
    小结
第七章 《财政评论》关于其他经济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工业化问题的讨论
        一、关于工业化过程之中的经济制度安排的议论
        二、关于工业化的资本问题的讨论
        三、有关工业化过程中的国营与民营的争论
    第二节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与模式选择的论争
        一、基于民生主义下计划经济与自由主义的讨论
        二、关于民生主义体制、资本主义体制、统制经济、计划经济的讨论
        三、关于自由的计划经济的主张
        四、关于统制经济的讨论
        五、对于统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质疑与反思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关于《财政评论》的评价与总结
        一、《财政评论》的学术贡献
        二、《财政评论》的积极影响
        三、《财政评论》的现实启示
        四、《财政评论》的局限性
    第二节 反思、借鉴与警示
        一、历史的反思
        二、当前值得借鉴的方面
        三、当前可以得到的警示
参考文献
    一、期刊类文献
    二、着作类文献
    三、学术论文类文献
附录一:《财政评论》文章索引(按照作者分列)
附录二:《财政评论》主要作者群体简况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附件

(8)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基本概念内涵的界定
    1.2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历史考察
    1.3 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特征
    1.4 本文的选题动机与结构安排
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溯源
    2.1 引言
    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
    2.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
    2.4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3 国际直接投资与世界经济发展
    3.1 国际直接投资与世界经济增长
    3.2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发展
    3.3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分工深化
    3.4 国际直接投资与世界经济一体化
4 对外直接投资与投资国经济发展
    4.1 对外直接投资与投资国产业结构演进
    4.2 对外直接投资与投资国技术进步
    4.3 对外直接投资与投资国对外贸易发展
    4.4 对外直接投资与投资国国际收支平衡
    4.5 对外直接投资与投资国就业机会
5 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经济发展
    5.1 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资本形成
    5.2 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产业结构演进
    5.3 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技术进步
    5.4 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对外贸易发展
    5.5 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国际收支平衡
    5.6 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就业机会
6 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成长
    6.1 跨国公司的界定
    6.2 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
    6.3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实现途径及其选择
    6.4 跨国公司的内部一体化
    6.5 跨国公司的外部一体化
参考文献
后记

(9)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成因、影响与现实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有关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研究
        二、有关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研究
        三、有关国际储备币种管理与优化的研究
    第三节 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国际金融体系与国际货币体系
        二、国际储备的概念
        三、国际储备货币与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第四节 研究方案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方案
        二、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的制度演进
    第一节 国际金本位制度:黄金—英镑储备体系
        一、国际金本位制度的演进历程
        二、国际金本位制的游戏规则及其特点
        三、国际金本位制的缺陷及崩溃
    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黄金储备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创建:美元地位的制度保障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矛盾与弊端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第三节 牙买加体系:走向多元化的储备体系
        一、牙买加体系:多元化储备的制度认可
        二、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演进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主要工业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
        一、美国经济实力相对衰落
        二、日本经济起飞
        三、德国经济崛起
        四、欧盟壮大
        五、新兴市场崛起
    第二节 "特里芬难题"难以克服
        一、"特里芬难题"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二、补救措施的相继失败
    第三节 主要工业国的态度转变
        一、美国迫不得已愿意部分降低美元的支配地位
        二、西德、日本等硬币国家愿意将本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第四节 国际储备资产的管理需要
        一、美元危机与贬值构成了多元化管理的压力
        二、马克、日元等硬币升值催化多元化管理的动力
    第五节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严重缺陷
        一、"美元两难"的症结难消
        二、无序的汇率制度助长了全球流动性泛滥和汇率风险
        三、美元的国际循环模式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核心要素
        四、权威、独立的国际金融协调机构与制度的缺位
第四章 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
        一、"特里芬难题"的相对解决
        二、促进了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与合作
        三、国际储备资产币种管理的相对改善
        四、全球经济失衡的缓解与纠正
    第二节 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难题
        一、"新特里芬难题"与全球经济失衡相互交错
        二、全球流动性过剩与世界性通胀
        三、造成国际储备货币管理的复杂性
        四、国际游资危害加剧
第五章 未来国际储备体系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新形势下多元货币竞争加剧
        一、美元:挑战严峻、优势尚存
        二、欧元:收益丰厚、困境并存
        三、日元:初期成功、后期遭阻
        四、人民币:潜力巨大、任重道远
    第二节 国际储备体系改革"三步走"的路径选择
        一、短期构筑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实现改革现实性目标
        二、中期使强化版SDR与多元储备货币并存,实现改革可行性目标
        三、长期创设单元化的世界货币,实现改革的理想化目标
第六章 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借鉴
    第一节 警惕外储风险、避免落入美元陷阱
        一、中国外汇储备资产面临严重威胁
        二、"美元陷阱"的动因
        三、摆脱"美元陷阱"的路径分析
    第二节 外推改革进程,内促多元策略
        一、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演变成为中国的利益关切点
        二、实施多元储备与投资策略
    第三节 积极推进汇改、增强汇率政策弹性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市场化选择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缺乏弹性的主要成因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
    第四节 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一、积极参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
        二、完善健全金融市场
        三、适度鼓励人民币境外流通、放宽出入境限制
        四、推动资本项目开放进程,解决境外人民币回流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10)民国《经济评论》(1947-1949)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主要任务和内容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经济评论》的概况分析
    第一节 中国经济研究所的创办及其学术活动
        一、中国经济研究所的创办
        二、中国经济研究所的学术活动
    第二节 《经济评论》的创办始末、刊物发行与办刊方针
        一、创办始末
        二、刊物发行
        三、办刊方针
    第三节 《经济评论》的办刊特色与所处地位
        一、办刊特色
        二、所处地位
    第四节 《经济评论》的编者与作者简况
        一、编者团队
        二、作者群体
    第五节 《经济评论》的栏目设置与文献统计分析
        一、栏目设置
        二、文献统计
第三章 《经济评论》的经济思想流派研究
    第一节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一、古典学派经济思想的介评
        二、新古典学派经济思想的介评
    第二节 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研究
        一、凯恩斯经济思想整体研究的介评
        二、凯恩斯经济思想具体问题研究的介评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一、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整体研究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具体问题研究的介评
    第四节 其他经济思想流派及思想的研究
        一、美国数理经济学派的介评
        二、二战期间经济思想的总体情况介绍
    小结
第四章 《经济评论》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
    第一节 宏观经济理论研究
        一、投资—储蓄理论的介评
        二、消费理论的介评
        三、通货膨胀理论的介评
        四、充分就业理论的介评
    第二节 其他理论研究
        一、金融理论的介评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介评
    小结
第五章 《经济评论》的国际经济问题研究
    第一节 英美国家经济问题研究
        一、美国经济问题的考察
        二、英国经济问题的考察
    第二节 部分亚洲地区经济问题研究
        一、战后日本经济问题的考察
        二、战后其他亚洲地区经济问题的考察
    第三节 苏联和东欧国家经济问题研究
        一、苏联经济问题的考察
        二、东欧其他国家经济问题的考察
    小结
第六章 《经济评论》的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第一节 通货膨胀问题研究
        一、通货膨胀对社会影响的探讨
        二、影响通货膨胀因素的探讨
        三、通货膨胀治理措施的探讨
    第二节 充分就业问题研究
        一、中国充分就业问题之争
        二、达到充分就业措施的探讨
    第三节 对外贸易问题研究
        一、国际收支问题的研究
        二、我国外汇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我国国民待遇的探讨
    第四节 农业问题研究
        一、土地问题的探讨
        二、农业生产问题的研究
    第五节 国营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一、国营企业现状的讨论
        二、国营企业与民营企业问题的探讨
    第六节 中国经济道路选择问题研究
        一、中国社会经济道路选择相关问题分析
        二、计划经济相关问题的探讨
    小结
第七章 《经济评论》的经济学方法论和经济学教育问题研究
    第一节 经济学分析工具与研究方法的介绍
        一、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应用
        二、经济学分析工具及研究方法的介评
    第二节 经济学教学和学术环境的研究
        一、英国大学经济学教学的探讨
        二、我国经济学学术环境的分析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一、《经济评论》的学术贡献
    二、《经济评论》的积极影响
    三、《经济评论》的现实启示
    四、《经济评论》的局限性
附录1: 《经济评论》目录
附录2: 《经济评论》作者群简况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论我国经济成长过程中的国际收支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思想研究[D]. 薛涵予. 兰州大学, 2019(02)
  • [2]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对策研究[D]. 王青林. 武汉大学, 2014(06)
  • [3]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人民币汇率的调节研究[D]. 王海南. 暨南大学, 2006(06)
  • [4]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D]. 焦武. 复旦大学, 2009(12)
  • [5]中国国际收支结构 ——基于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D]. 陈小蕴.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6]民国《经济建设季刊》(1942-1945)研究[D]. 吴德祖. 武汉大学, 2017(06)
  • [7]民国《财政评论》(1939-1948)研究[D]. 郭小兵. 武汉大学, 2012(07)
  • [8]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D]. 李东阳. 东北财经大学, 2002(01)
  • [9]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成因、影响与现实借鉴[D]. 王艳红.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1(05)
  • [10]民国《经济评论》(1947-1949)研究[D]. 高璇. 武汉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国际收支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