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航空仪器公司

成都航空仪器公司

一、Chengdu Aeronautical Instrument Corp.(论文文献综述)

管弦[1](2021)在《航空伽马阵列探测器能谱互响应与能量补偿研究》文中指出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是地质普查、放射性矿产勘探、深地探测、环境辐射监测、核应急测量等领域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因其具有低成本、高效率、高精度等优势,一直是国内外放射性测量研究的重点。提高测量精度和灵敏度则是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增大探测器晶体灵敏体积与晶体分辨率是有效手段之一。传统航空伽马能谱仪通常采用4L体积晶体NaI(Tl)闪烁探测器,其能量分辨率在7%至9%(相对半高宽度@0.661Me V)之间。CeBr3闪烁探测器具有较高的能量分辨率(4%左右@0.661Me V),但受到工艺和成本限制,CeBr3闪烁晶体的体积通常较小,一般仅为0.1L。因此高分辨率航空伽马能谱仪采用多晶体阵列式结构,以达到同时提高航空伽马能谱仪的能量分辨率和晶体灵敏体积的目的。然而对于小体积晶体探测器,伽马光子在进入任意一个探测器晶体(主探测器)后,有一定概率发生康普顿散射和电子对效应并产生次级光子,次级光子更容易逃逸出主探测器晶体并进入相邻探测器晶体(次探测器)发生能量沉积,致使单个伽马光子在多个探测器内均产生脉冲,这一现象被称之为阵列探测器能谱互响应。互响应现象会导致阵列探测器性能劣于同等晶体体积探测器,譬如多个晶体之间的能谱互响应会导致次探测器仪器谱康普顿坪计数增加,能谱峰康比降低。互响应现象是高分辨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技术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技术难题,而目前鲜有关于阵列探测器互响应的相关研究与解决方案。本文基于理论推导,蒙特卡罗数值模拟和物理实验,对CeBr3闪烁晶体阵列探测器中的能谱互响应形成机理与影响程度进行研究,并提出基于粒子模式测量的阵列探测器互响应校正与隔离材料能量补偿技术。研究成果对于新一代高分辨阵列探测器航空伽马能谱仪的设计和提高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技术对地探测灵敏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对伽马射线在阵列探测器内部的输运与能量损失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并建立基于一次散射理论计算公式的沉积光子注量数学模型,得到单能窄束射线入射阵列探测器时,主探测器与次探测器内发生能量沉积的光子注量。研究了探测器种类、探测器半径、入射射线能量、伽马射线入射点和隔离材料的种类与互响应程度(次探测器与主探测器内发生能量沉积的光子注量之比)之间的关系。理论计算结果表明:(1)同等尺寸((?)50(?)50mm)下,NaI(Tl)阵列探测器互响应程度(0.51%)高于CeBr3阵列探测器(0.42%);(2)同等类型探测器下,探测器半径越小,互响应程度越高;(3)随初级伽马射线能量增大,互响应程度在0~1Me V能段内逐渐增大,在1Me V~3Me V能量段逐渐减小;(4)入射点越靠近次探测器,互响应程度越高,随入射点离次探测器的距离增大,互响应程度呈指数衰减趋势;(5)对于空气,聚乙烯和石英砂三种隔离材料,空气的互响应程度最高(0.51%),聚乙烯次之(0.44%),石英砂最低(0.37%)。2.基于蒙特卡罗数值模拟方法,开展阵列CeBr3闪烁探测器能谱互响应数值模拟,进一步探究伽马光子在阵列探测器之间及其隔离材料内的输运与能量损失过程。模拟设定入射射线能量分别为0.661 Me V,0.609 Me V,1.112 Me V,1.173 Me V,1.332 Me V,1.764 Me V和2.446 Me V;入射点分布在主探测器底面三个方向上;隔离材料种类分别为空气、聚乙烯和石英砂。模拟结果表明:(1)主探测器归一化全能峰计数随入射点离原点直线距离增大而呈类指数降低,次探测器归一化全谱计数与入射点离次探测器距离减小而呈类指数增大;隔离材料的种类对主探测器全能峰计数没有影响,而对次探测器归一化全谱计数有明显影响;60Co双能入射模拟结果与单能1.173 Me V和1.332 Me V模拟结果对比显示,多能入射互响应结果能够使用单能入射结果解释,两者次探测器归一化全谱计数相对偏差最大值为0.16%。(2)数值模拟值与理论计算值对比结果表明:初级伽马射线能量较低时,理论值与模拟值符合较好,初级射线能量为0.661 Me V时,两者次探测器归一化全谱计数相对偏差为1.87%,而当能量较高时,两者偏差较大,能量为2.446 Me V时,次探测器归一化全谱计数相对偏差为25.28%。证明初级伽马射线能量越高,二次散射和电子对效应在互响应中所占比例越高。(3)通过粒子轨迹模拟方法对散射射线在在阵列探测器内的空间碰撞概率分布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对于2×1式阵列探测器,散射射线在次探测器内发生能量部分沉积的概率约为20%,能量完全沉积的概率约为6%;散射射线在铝外壳和隔离材料中发生能量损失的概率约为0.8%。(4)模拟不同能量的伽马射线在探测器铝外壳和隔离材料内的能量沉积过程,得到三种隔离材料下,不同能量初级伽马射线在不同厚度的空气、聚乙烯和石英砂中的能量沉积概率和能量沉积份额期望,建立了阵列探测器隔离材料能量补偿函数。3.通过搭建物理实验平台,开展单能入射(137Cs源)、双能入射(60Co源)和多能入射(镭源)CeBr3和NaI(Tl)阵列探测器互响应实验,实验值与模拟值得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归一化数值相对偏差最大值为33%,最小值为0.21%。实验结果证明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理论值,模拟值和实验值的对比结果表明,当隔离材料为石英砂时理论值与实验值符合度最高,两者的次探测器归一化全谱计数相对偏差为17.38%。4.搭建了航空伽马阵列探测器能谱互响应与能量补偿测量系统,开展阵列探测器能谱互响应校正与能量补偿的物理实验验证。实验采用4×5阵列CeBr3闪烁探测器(单晶体尺寸为(?)45(?)50mm)和粒子模式高速采集器,在137Cs(0.661Me V)单能宽束伽马射线照射下,记录每个探测器产生脉冲的时间、幅度和探测器编号等粒子事件信息,分析阵列探测器能谱互响应现象;利用阵列探测器互响应校正与能量补偿技术对阵列探测器主探测器仪器谱进行全能峰计数和能量修正,结果表明:对于0.661Me V的全能峰(峰位道址为14120道,总道址数为65536),经互响应校正后,符合事件还原能谱全能峰峰位道址为14026,主探测器全能峰计数增加4.51%。经能量补偿后,符合事件还原能谱全能峰峰位道址为14144道,较互响应校正结果能量偏差降低70道,主探测器全能峰计数增大4.97%。本文中提出的互响应校正与能量补偿技术能够有效修正阵列探测器互响应现象。

李康[2](2021)在《四吡啶并卟啉钴/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锂/亚硫酰氯电池的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锂/亚硫酰氯(Li/SOC12)电池是一种一次无机非水电解质电池,其具有稳定的电压平台,宽泛的使用温度,长时间的储存寿命以及不含任何重金属元素。目前,Li/SOCl2电池有两个待解决的问题。第一个是大电流放电的能力。电池持续大电流工作,即要求电池内部SOCl2的还原速度加快。第二个是在放电过程中,碳阴极的表面逐渐被大块状的氯化锂颗粒覆盖。氯化锂颗粒是碳阴极上的绝缘层,从而导致电池内部化学反应终止。在本文中,一共设计了五种催化材料。其不仅可以提高SOCl2的还原速率,而且可以导致放电产物快速成核,从而使氯化锂颗粒尺寸微化。同时,研究了两种加入催化剂的方法:注射法加入电解液和辊压成型法加入碳阴极。具体工作如下:采用原位固相法制备了类似拐枣结构的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支撑四吡啶并卟啉钴(CoTAP/MWCNTs)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测试发现通过CoTAP/MWCNTs催化的Li/SOCl2电池电压大于3.15 V的放电时间约为1 1分钟,分别比含有碳纳米管和块状四吡啶并卟啉钴催化剂的电池长10分钟和4分钟。阻抗分析表明,CoTAP/MWCNTs纳米复合材料不利于氯化锂钝化膜的形成,进而提高电池的电压平台。通过预制体法诱导块状四吡啶并卟啉钴在石墨烯表面重结晶,制备出石墨烯支撑的四吡啶并卟啉钴(CoTAP/Gr)纳米复合材料。四吡啶并卟啉钴纳米粒子通过物理吸附作用,均匀地锚定在石墨烯的表面,粒径尺寸大约为50 nm。Li/SOCl2电池中加入CoTAP/Gr催化材料的放电时间大约有38分钟,比不加入催化剂的电池长13分钟,并且电压平台高0.40 V。四吡啶并卟啉钴纳米颗粒加速SOCl2还原,进而提高电池的放电时间和电压平台。同时,碳六元环组成的石墨烯对SOCl2同样具有催化还原作用。通过原位固相法合成在活性炭表面结构受限的四吡啶并卟啉钴纳米粒子(NCA)。采用辊压成型的方法将NCA复合材料压入碳阴极内部。在分子水平上,四吡啶并卟啉钴的Co原子与活性炭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之间形成C-O-Co配位键,进一步增强了π-π共轭体系。在碳电极的结构上,加入NCA复合材料的孔体积比无催化剂时大0.70 mL/g,孔尺寸范围为2nm~2μm。NCA复合材料催化的电池放电时间最长约为43分钟,最大容量达21.67 mAh,几乎是没有催化剂的电池的2倍。同时,由NCA复合材料(24.06 Ω)催化的电池的内阻比没有催化剂的低0.4倍,循环伏安法的还原峰向高电位移动约为 2.357 V。通过重结晶法制备出铜掺杂四吡啶并卟啉钴(Co/CuTAP)纳米材料。采用辊压成型的方法制备出含有Co/CuTAP纳米材料的碳阴极。电池的电极片加入Co/CuTAP纳米材料的放电时间是最长的,大约为38分钟。电池中加入纳米Co/CuTAP材料的平均电压平台比加入四吡啶并卟啉铜的高出0.20 V。添加Co/CuTAP纳米材料中的还原峰电位值最大,约为2.398 V,表明带有Co/CuTAP纳米材料的电极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由于Co/CuTAP纳米材料中四吡啶并卟啉铜影响四吡啶并卟啉钴的有序排列,从而形成空位和掺杂等缺陷。缺陷导致Co/CuTAP纳米材料暴露的活性位点增多,作为电池阴极催化材料可以加快内部SOCl2的还原速度。通过原位固相法合成活性炭支撑铜掺杂四吡啶并卟啉钴(Co/CuTAP-AC)纳米催化材料。放电过程中沉积在Li/SOCl2电池碳阴极表面的大尺寸氯化锂颗粒主要受到动力学缓慢的限制,从而降低了电压平台和放电时间。研究了有/无催化剂的电池反应动力学对氯化锂颗粒成核过程的影响。放电后,带有Co/CuTAP-AC催化材料的碳阴极表面的氯化锂颗粒大约200 nm,这仅是没有催化剂的五分之一。而且,与没有催化剂相比,大量的纳米氯化锂颗粒出现在碳阴极内部。SOCl2与Co/CuTAP-AC的快速反应动力学有利于氯化锂颗粒的成核。同时,电池的电解质电阻,表面膜电阻和电荷转移电阻降低约77%,并且放电时间比没有催化剂时高大约37分钟。

杨寿南[3](2020)在《高分辨率阵列探测器航空伽马能谱仪研制》文中指出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技术作为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方法,在矿产资源勘察、区域环境辐射评价、突发核事件应急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国内外的航空伽马能谱仪主要采用大体积碘化钠(NaI(Tl))闪烁计数器,以直接能谱读出方式实现伽马能谱测量,该测量方法具有高效、简单、成本低的优点。但由于NaI(Tl)晶体的固有能量分辨率较低、探测下限较高、单条晶体的对地探测效率有限,因此无法适用于对测量精度和探测灵敏度有较高要求的应用场合。针对该情况,本文开展了基于高分辨率阵列探测器的伽马能谱测量技术研究,对高能量分辨率阵列航空伽马能谱探测器的设计方法、粒子模式多参数核脉冲信号处理技术及其实现方法进行研究,完成了高分辨率阵列探测器航空伽马能谱仪的研制。主要研究内容与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地-空界面上天然伽马射线的能量主要集中在30keV-3MeV之间,其中小于1MeV伽马射线能量注量率占总能注量的85%。当地表介质厚度达到50cm时,地-空界面上天然伽马能谱便达到“谱平衡”状态,空中伽马射线注量率随着距离地表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从航空伽马能谱测量对地探测灵敏度入手,建立了航空伽马能谱测量系统对地最低可探测活度(MDA)与探测器能量分辨率、探测器体积和飞行高度等参数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并研制了新型航空伽马能谱探头的设计,该探头采用高能量分辨率溴化铈(CeBr3)和溴化镧(LaBr3)闪烁计数器组成8×8阵列探测器,与同体积的碘化钠(NaI(Tl))闪烁计数器相比较,航空伽马能谱仪的能量分辨率从8%提高到4%@662keV,探测效率提高了263.39%(1.33Me V)。探头机械结构采用碳纤维外壳,内部充填特氟龙材料,在保证探头机械强度和耐热性的特性下,降低探头材料对伽马射线的吸收,提高测量系统灵敏度。2、针对阵列探测器输出核脉冲信号的时间同步性和幅度一致性采集与处理难题,提出粒子模式多参数核脉冲处理技术,研制了64通道多参数伽马能谱采集器。将阵列探测器输出的核脉冲信号进行时间、位置(探测器ID)、幅度和强度(脉冲数)等多参数标记,以每一个伽马光子与探测器作用的核事件(粒子)作为核脉冲处理器的数据包,输出到上位机进行能谱合成与数据处理,形成能谱仪所需的合成能谱、反符合能谱、反康增峰能谱、本底能谱、时间谱等。采用恒比定时电路实现核脉冲信号的时间提取,实测使用溴化铈探测器时,信号过零点到定时时刻时间差的最大概率出现在280.8ns,此时时间抖动的均方根值(RMS)为1.6ns;对每一个粒子入射的探测器添加ID标记,并将该ID信息添加到粒子包当中,从而实现位置信息测量;核脉冲幅度提取是分两步实现的,第一步是采用80MSPS采样率、16位ADC将核脉冲信号数字化;第二步是采用对称零面积梯形成形数字算法实现幅度提取;以内置镅-241豁免源放出的59.56keV伽马射线为内标实现仪器谱自动稳谱,保证伽射线能量提取(核脉冲幅度)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实测64通道采集器模拟带宽可以达到100MHz,脉冲通过率可达500kcps,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360MB/s,微分非线性≤1.0%。使用该采集器对Φ50mm×50mm的溴化铈闪烁计数器进行能谱响应测试,能量分辨率约为4.2%@662keV;在0℃到50℃范围内@662keV能量处谱漂小于±1道(@2048道)。3、基于粒子模式多参数核脉冲处理器对核脉冲的多参数标记能力,提出了反康增峰技术,对任一探测器中发生康普顿散射作用所逃逸出的一次散射光子或多次散射光子在次探测器中产生的核脉冲幅度(即散射光子能量),重新叠加到该探测器的反冲电子沉积谱上,作为入射伽马光子的全能峰计数贡献,该技术有效减少航空伽马能谱仪器谱的低能散射本底,同时有效地提高全能峰的计数和峰背比,有利于提高航空伽马能谱测量对地的探测灵敏度。4、开发了粒子模式多参数核脉冲处理技术的阵列航空伽马能谱测量软件。该软件采用Visual C++语言编程实现硬件设备控制与接口功能,采用WinC#.NET语言实现界面编程,采用Sqlite实现数据处理层,该软件具有粒子数据收录、能谱/时间谱显示、符合/反符合测量、反康增峰、谱数据处理等功能。5、搭建了由1条1升碘化钠(NaI)晶体、1条2升碘化钠(NaI)晶体和2个1.5英寸溴化铈(CeBr3)晶体组成的4通道航空伽马能谱测量系统,采用F-120型无人机飞行平台,在中国某省铀矿远景区开展了220km2的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无人机飞行平均雷达高度为80m,飞行速度为10m/s,能谱采样时间为3s。在两条晶体碘化钠闪烁计数器的合成谱和两条溴化铈闪烁计数器的合成谱上分别设置铀(1.66-1.86MeV)、钍(2.41-2.81MeV)、钾(1.37-1.57MeV)和全谱计数等四个能窗,共获能窗数据共计2622组(含坐标、GPS高度和雷达高度数据)。在碘化钠和溴化铈闪烁计数器的总道能窗的等值线图上,均出现了明显的高值浓集中心和偏高场,而且溴化铈(CeBr3)相较于碘化钠(NaI)具有更加精细的偏高场分布。

台宏达[4](2020)在《能见度仪测试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地面气象观测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等基本原则性要求。对能见度仪进行测试,就是要评价能见度仪的测量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当前,由于不同类型能见度仪的采样空间、测量原理和测量结果存在差异,不同类型能见度仪测量结果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难以评价。为了测试能见度仪的测量结果,评价能见度仪的测量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本文首先对比分析了两种使用最为广泛的能见度仪——大气透射仪和前向散射仪的测量特点,研究了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榆林机场在扬沙、浮尘和霾天气以及雾、雨雾和雪雾天气下,大气透射仪和前向散射仪对气象光学视程的测量结果,重点评价不同测量原理能见度仪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测量结果的比较性;本文利用在机场地面较小范围内装有多套能见度仪的布局特点,重点研究了我国南北方不同地区包括海拉尔机场、大连机场、天津机场、成都机场和重庆机场共5个机场连续100天,每天两个时次的能见度仪测量结果,并使用中值法、图形比例法和均值法对多套能见度仪的测量结果进行处理,将其与机场日常天气报告中的能见度值进行比较,评价能见度仪的测量结果的代表性。测量准确性是气象仪器测量结果评价的关键问题。通过分析当前研究进展可知,能见度仪测量准确性评价的关键问题是确立能见度的测量参考基准值。因此,本文基于大气透射仪的测量原理,研究使用多点移动式测量方法,测量并计算了大气透过率、消光系数和气象光学视程;研究并量化计算了多点移动式测量方法测量大气透过率和气象光学视程的误差,分析比较了多点移动式测量方法与大气透射式测量方法的测量误差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硬件条件相同的前提下,与传统大气透射式测量方法相比,使用多点移动式测量方法测量气象光学视程的相对误差明显较小。本文同时使用激光器、斩波器、导轨等部件实现了高精度多点移动式测量系统。为了缩短能见度仪的测试评价时间,本文建立了大气环境模拟舱,使用包括雾化气溶胶发生器、黑碳气溶胶发生器等多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在大气环境模拟舱内生成低能见度环境。在大气模拟舱模拟低能见度环境的过程中,舱内环境的均匀性始终是难于解决的问题,本文使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方法和基于消光系数水平分布的实验法两种方法评价舱内环境的均匀性,特别是舱内消光系数的水平分布均匀性。其中,使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法得到了大气模拟舱内的流场和浓度场相对均匀的空间区域坐标;使用基于消光系数水平分布的实验方法得到了舱内纵向水平位置处的消光系数的分布及其测量结果的稳定度。本文最后在大气模拟舱内生成了低能见度环境,并进行了能见度仪的对比测试。首先记录了一次大气模拟舱内能见度变化过程中,气象光学视程和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情况;使用气溶胶粒径谱仪记录并分析了模拟舱内不同能见度下,不同粒径的粒子浓度;在对模拟舱内的环境分析完成的基础上,本文使用所设计的多点移动式测量系统,在模拟舱内多点测量了大气透过率,并使用多点移动式测量方法和大气透射式测量方法同时处理了所测量的大气透过率并计算得到了消光系数和气象光学视程;本文对两种方法所测的气象光学视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使用多点移动式测量系统与Skopograph II型大气透射仪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多点移动式测量方法及系统较好的减小了测量的系统误差,测量结果波动性较小,能够更好的反映大气模拟舱内的能见度变化情况。

李庭筠[5](2020)在《用于未爆炸物探测的磁梯度探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爆炸物遍及全球各个阶层的军事活动。在战时和战后地区等区域,数量庞大的未爆炸物极大地威胁了当地军民的生命安全。全球各种力量多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研究探测未爆炸物的方法,但仍然在该课题上遇到了较大的技术难题。文章针对目前未爆炸物主流探测方法存在的适用范围不广、对未爆炸物方位和深度计算的精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使用超导量子干涉器(SQUID)磁梯度仪探测未爆炸物的方法。SQUID磁梯度仪是目前灵敏度最高的磁探测设备之一,能够探测极其微弱的磁异常并且能够通过反演运算获得磁异常源的空间位置信息。通过实验测试和仿真计算,得出不同材质的未爆炸物具有不同磁异常信号,证明了SQUID磁梯度仪能够探测多种类爆炸物,包括磁性微弱的未爆炸物,提出的反演方法能够准确获得未爆炸物磁异常源的方位信息。仪器样机适用于多种类未爆炸物且对掩埋未爆炸物的深度计算具有精确性,具有一定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叙述了探测未爆炸物的技术背景,主流探测方式与SQUID磁探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总结其优缺点。阐述了SQUID基本原理、SQUID磁梯度仪基本构造与原理、数据处理与反演方法,介绍了SQUID磁梯度仪样机的主要组成和技术特点。说明了SQUID磁梯度仪用于未爆炸物探测具有的可行性。针对磁梯度仪样机的功能检验,设计了室内和室外磁梯度探测实验,使用了多个与未爆炸物具有相似特征的有磁和无磁的模型。验证了SQUID磁梯度仪样机对有磁和无磁模型的磁梯度探测能力和反演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针对磁梯度仪反演方法的可靠性研究,使用COMSOL搭建适用于未爆炸物探测的仿真模型,包括背景磁场求解域、地层和空气层背景模型、和未爆炸物模型。未爆炸物模型包括:自制简易炸弹模型、炮弹模型、地雷模型和集束炸弹子炸弹模型。使用未爆炸物模型建立多个测量场景,分析模型的磁异常特征,检验得出反演方法具有有效性和准确性。设计开发“未爆炸物探测数据可视化管理系统”桌面应用程序,弥补了SQUID磁梯度样机配套探测软件在探测项目管理和探测结果可视化的功能。程序使用了开源程序框架和工具、实现了新建探测项目新增、探测项目目录管理查询、探测项目信息记录、反演结果的展示与深度统计、探测区域的地图展示功能。

陈川[6](2020)在《航空伽马能谱核脉冲信号与仪器谱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技术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地形因素约束小、适用于大面积测量等优点,在具有放射性特征的铀矿、钾盐、稀有金属矿床以及油气资源的勘查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近些年核能与核技术的进步发展,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环境放射性污染调查与评价、核设施监测、核事故应急事件监测等领域。本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分辨率航空伽马能谱测量及机载成像光谱测量技术”(编号:2017YFC060210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分辨航空伽马阵列探测器群能谱响应研究”(编号:41774147),并得到项目研究经费的资助。重点开展了航空伽马能谱核脉冲信号处理技术和仪器谱处理技术研究,研发了高性能航空伽马能谱仪。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墨西哥草帽小波成形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航空伽马能谱采集与处理过程中数字核脉冲信号客观存在电子学噪声、弹道亏损和基线变化的难题。论文以Na I(Tl)闪烁计数器的伽马射线探测器的航空伽马能谱仪为研究对象,探讨了Na I(Tl)闪烁计数器输出核脉冲信号特征进行分析,重点针对其波形特点、噪声特性、“弹道亏损”问题,提出了墨西哥草帽小波成形技术。墨西哥草帽小波是对高斯成形系统函数求二阶导数获得的,其降噪效果跟梯形成形和高斯成形方法相当;对于指数核脉冲信号叠加的线性基线,经过墨西哥草帽小波成形后其基线恒等于0,具有简单而独特的基线扣除优势;根据墨西哥草帽小波成形后波形中两个极小值之间的时间差T与幅度差h,建立时间差T、幅度差h与脉冲幅度H之间的数学模型,可实现弹道亏损程度的衡量与补偿。墨西哥草帽小波成形是通过卷积计算完成滤波成形功能,采用多算术逻辑处理单元阵列可实时处理滤波成形、谱漂移量提取和稳谱控制等算法,满足航空伽马能谱测量系统的核脉冲信号幅度分析的应用要求。(2)采用墨西哥草帽小波分析技术完成了航空伽马能谱仪器谱全能峰位、净峰面积和峰半高宽的推导计算。基于小波分析在刻画信号畸变有独到效果,把全能峰当作畸变信号,通过墨西哥草帽小波分析准确地寻找全能峰中心位置;基于伽马能谱全能峰叠加了康普顿散射本底计数的物理依据,把康普顿散射本底计数当作叠加在全能高斯峰上的一次曲线,通过墨西哥草帽小波分析进行二次平滑,可以消除康普顿散射本底计数,实现全能峰净峰面积的计算,进而推导出峰半高宽,实现了对航空伽马能谱测量系统能量分辨率的实时评估。(3)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墨西哥草帽小波成形技术的一种新型数字化航空伽马能谱仪,包括航空伽马能谱仪核心电子线路设计与实现、核脉冲墨西哥草帽小波成形算法运算逻辑单元设计与实现,以及电路控制单元设计与实现、能谱数据处理软件开发等四个方面内容。该数字化航空伽马能谱仪使用Na I(Tl)闪烁计数器作为伽马射线探测器,实测能量分辨率达到7.49%(相对FWHM,0.661Me V);对同一个测点连续测量,每一次测量时间为600s,计算快计数、慢计数、Tc、Cs、K、U、Th道和宇宙射线,测试结果表明,各项参数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13%、0.13%、0.13%、0.20%、0.19%、0.33%、0.27%、0.82%,连续测量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对同一个测点连续测量,每一次测量时间为3600s,计算上述各项参数在3600s内的计数,测试结果表明,各项参数的相对均方差都远小于1%,仪器在长时间工作状态下,稳定性较好。

杨京科[7](2020)在《无人机超低空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无人机超低空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技术是将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仪安装在无人机上定向测量岩(矿)石或土壤释放的伽马射线能量和强度,根据获得的伽马仪器谱数据计算岩(矿)石或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的方法。在铀矿勘查和开采过程中,采用无人机超低空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技术,可以在探槽、剥土、坑道巷壁和露天采场等地质工程或开采掌子面上获取岩(矿)石的铀品位,计算线储量,指导勘探工程和开采工程。与传统定向伽马辐射取样技术相比,无人机超低空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可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指导铀矿勘探工程和露天铀矿山开采,实现数字矿山建设,避免和消除辐射取样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受照辐射剂量。本论文开展无人机超低空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技术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分辨率航空伽玛能谱测量及机载成像光谱测量技术”(项目编号:2017YFC06021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分辨航空伽马阵列探测器群能谱响应研究”(项目编号:41774147)和资助,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提出无人机超低空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工作原理与数学模型。传统的定向伽马辐射取样法可分为二次伽马辐射取样法和一次伽马辐射取样法。其中,二次伽马辐射取样法是在每一个待测点上分别测量探测器有铅套和无铅套条件下的伽马射线注量率,利用两次测量结果的差值,消除周围伽马射线的干扰,以达到定向伽马取样的目的;一次伽马取样是在主探测器四周包裹副探测器(如FD-42定向γ辐射仪),在待测点上一次测量,通过主、副探测器获得的伽马射线注量率,实现定向伽马辐射取样。对于无人机超低空定向伽马辐射取样而言,由于是连续测量,只能采用一次伽马辐射取样方法。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是采用溴化铈闪烁计数器为伽马射线探测器,其能量分辨率为4%(相对FWHM,0.661Me V),在探测器四周包裹薄层铅套,选择高、低两种能量的伽马射线为探测对象,利用高、低两种能量伽马射线在薄层铅套中的质量衰减系数的显着差异,获得探测器正下方高或低能量伽马射线注量率,消除探测器四周伽马射线的干扰。根据上述工作原理,建立了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的基本方程,定义了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探头的定向比例系数;根据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和铀矿体γ场叠加理论,推导出定向伽马能谱探测器记录的伽马射线注量率与铀矿体铀含量的数理方程,定义了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系统的换算系数。2)设计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探头。采用ICRU第53号报告中的推荐算法,推导出0.352Me V,0.609Me Vγ光子在伽马射线注量率占比分别为60%、80%、85%、90%情况下有效探测半径分别为1.2m、2.5m、3.6m、5.1m,1.4m、3m、4.5m、6.2m。采用蒙特卡罗数值模拟方法(MCNP5.0软件),在深度为0.6m、半径为6m的体源模型下,取出体源中的一个单位点对Ce Br3探测器的伽马射线注量率进行积分,再将单位点源积分为体源求出总伽马射线注量率,以0.352Me V和0.609Me V两种能量伽马射线为探测对象,在80%伽马射线注量率占比条件下,获得两组铅定向器的最优厚度和长度:铅定向器长4.5cm,厚0.2cm,其真实形状为长17cm宽4.5cm厚0.2cm铅皮,定向比例系数a=0.65,A=0.33;铅定向器长5.5cm,厚0.3cm,其真实形状为长17.6cm宽5.5cm厚0.3cm铅皮,定向比例系数a=0.55,A=0.32。3)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仪谱数据处理。采用七点重心光滑法、全峰面积法获取特征伽马射线全能峰净峰面积;采用双高斯拟合最小二乘法解决0.609Me V和0.583Me V重峰问题,拟合范围内平均相对误差为7.28%,拟合效果较好。4)建立了无人机超低空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系统的铀含量标定方法。铀含量标定工作在放射性标准模型上进行,根据放射性U、Th、K模型的铀含量和相对应的0.609Me V和0.352Me V伽马射线特征峰的净峰面积计数,运用最小二乘法求解换算系数α、β、γ和φ,使用换算计数结果和混合模型的0.609Me V、0.352Me V伽马射线特征峰的净峰面积计数计算铀含量,并与混合模型铀含量比对,计算相对误差,要求小于10%。

郭欣[8](2020)在《十二届欧洽会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对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企业外宣资料作为企业对外沟通交流的桥梁,利于国内外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高质量的企业外宣资料翻译,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本翻译实践报告以十二届欧洽会部分中方参会企业外宣资料作为原文文本,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了适当的翻译技巧,以提高这些外宣资料的可读性。本项目的翻译过程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完成,其内容包括四方面:词语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两种语言的对等比字面上的严格对应更为重要。在此报告中,作者分析了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如四字结构,无主句,长难句并通过加注、省略、增译、拆分及重组的翻译技巧,实现了这些外宣资料原文及其译文之间的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由此,译文更易于目标读者理解,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以此促进中欧双方企业进一步合作。本报告在翻译项目完成后,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译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了解项目背景、客户需求,进行术语库建立及翻译前对原文进行分析;其次,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恰当的的翻译理论作为指导以及选取有效的的翻译技巧是十分必要的。最后,本翻译报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外宣资料翻译提供相应参考,对以后的翻译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苏靖晰[9](2020)在《低能见度条件下的航班延误及恢复预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与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航空交通运输成为人们选择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因而航空安全性及准点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而飞机积冰、颠簸、雷暴、风切变以及低能见度等气象因素是影响航班正常运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西南地区机场受低能见度影响尤为显着。本文以成都双流机场2014-2018年5年间的气象数据、大气气溶胶和大气污染物数据对机场航班延误及恢复进行预测,主要内容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多元非线性分析、低能见度预测、航班延误及恢复预测,具体概述如下:多元非线性分析部分,先进行能见度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分析,确定3个主要影响因子及3个次要影响因子。由于能见度观测值受观测仪器量程的影响,为了数据的规范化,剔除数值为10km的数据组,对3个主要影响因子做多元非线性拟合,用得到的拟合方程对剔除数据组的能见度做反向计算得到的优化数据,优化数据组中的能见度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任何非线性相关性均较原数据组要高,且主要影响因子与能见度之间的相关函数为S型函数。在低能见度预测方面,根据双流机场的实际低能见度运行程序设定3个能见度等级标准。由于一般BP神经网络存在局限性,所以构建经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接下来1h,2h,3h的能见度分别做预测,结果显示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准度。在航班延误及恢复预测方面,双流机场的小时排班量与小时延误量具有很强的规律型,进行拟合得到代表其规律性的(4()和()函数,建立对航班延误及恢复时间的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与(4()和()函数结合能较好的预测延误航班的恢复时间。根据文中的两类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精准度,可对运行的机场进行航班延误及恢复做提前预测。针对即将到来的低能见度天气或即将恢复的延误航班,空管、机场和航空公司等单位都可以提前制定相应的应急策略和人员安排等工作。

王嫦鸿[10](2020)在《“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历史研究与价值分析》文中指出目前,国内研究近现代工业遗产的学者们越来越多,取得许多丰硕的成果;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但人们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遗产仍知之甚少。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工业遗产时间线处在前有更古老的近代工业遗产,后有布局更神秘发展更迅猛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中间位置,导致“一五”时期工业遗产易被忽略。然而“一五”时期工业建设是新中国第一次引入外资发展国内重工业的重大战略布局,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前三章的内容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目前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现状,明确文章研究内容、意义及目的。第二章查阅并整理文献书籍资料,梳理“一五”时期全国范围内以及四川地区的工业建设背景及项目分布,并对“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展开历史研究。归纳总结出“一五”时期四川地区的重要工业建设项目共计33项,主要集中于成都、绵阳两地,其中156项实际有6项建设于成都。第三章详细梳理“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建设历史,“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是四川省现代工业建设的开端,其规划建设模式是我国现代城市建设开端,对四川地区的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第四章通过实地调研法,收集历史图片、现场资料,结合文献研究法,依托四川地区“一五”时期建设省情,研究“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的构成特征。归纳总结出“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涉及电力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化工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加工工业等11个行业大类的行业特征。深入研究“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得出工业遗产沿铁路分布以及靠近城市中心建设呈毗邻式的项目选址分布特征等结论。第五章结合文献阅读法、实地调研法及比较分析法,研究“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的价值特征;研究得出较东北地区工业基地的历史价值而言,“一五”建设是四川地区现代工业发展的起点,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四川地区“一五”时期的电子工业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有极高的科技价值;同时四川地区有着特殊的消费文化与历史符号价值,对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在现代发挥社会文化价值有很大帮助。第六章采用文献阅读法、实地调研法分析目前四川地区“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设计的策略。最后,第七章内容主要是总结本论文研究结论,并展望未来四川地区“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二、Chengdu Aeronautical Instrument Corp.(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hengdu Aeronautical Instrument Corp.(论文提纲范文)

(1)航空伽马阵列探测器能谱互响应与能量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2.2 航空伽马能谱仪器谱响应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阵列探测器伽马光子输运过程与能量沉积依据
    2.1 地表伽马射线的来源
    2.2 伽马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2.1 光电效应
        2.2.2 康普顿散射
        2.2.3 电子对效应
        2.2.4 伽马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
    2.3 航空伽马仪器谱的形成机理
        2.3.1 地-空界面体源伽马场
        2.3.2 地-空界面上天然伽马射线谱平衡
        2.3.3 航空伽马仪器谱成分与形成机理
    2.4 阵列探测器伽马射线输运与能量损失物理过程
        2.4.1 阵列探测器伽马射线输运物理过程
        2.4.2 伽马射线能量损失理论计算
        2.4.3 探测器类型的影响
        2.4.4 探测器尺寸的影响
        2.4.5 伽马射线能量的影响
        2.4.6 入射点的影响
        2.4.7 隔离材料种类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3章 航空伽马阵列探测器互响应蒙卡数值模拟
    3.1 CeBr_3阵列探测器互响应模拟
        3.1.1 CeBr_3阵列探测器模拟模型
        3.1.2 模拟参数
        3.1.3 CeBr_3阵列探测器模拟结果
        3.1.4 不同隔离材料对比
    3.2 NaI(Tl)阵列探测器互响应模拟
        3.2.1 NaI(Tl)阵列探测器单能入射互响应模型结果
        3.2.2 NaI(Tl)阵列探测器双能入射互响应模型结果
    3.3 模拟结果分析与对比
    3.4 阵列探测器晶体能量沉积分布
        3.4.1 CeBr_3阵列探测器能量沉积分布
        3.4.2 NaI(Tl)阵列探测器能量沉积分布
    本章小结
第4章 航空伽马阵列探测器互响应实验验证
    4.1 互响应实验平台
    4.2 CeBr_3阵列探测器互响应实验结果
        4.2.1 单能入射实验
        4.2.2 双能入射实验
        4.2.3 多能入射实验
    4.3 NaI(Tl)阵列探测器互响应实验结果
        4.3.1 单能入射实验
        4.3.2 双能入射实验
        4.3.3 多能入射实验
    4.4 实验结果分析与对比
        4.4.1 CeBr_3阵列探测器互响应实验结果分析对比
        4.4.2 NaI(Tl)阵列探测器互响应实验结果分析对比
        4.4.3 互响应实验与理论结果分析对比
    本章小结
第5章 航空伽马阵列探测器隔离材料能量沉积
    5.1 阵列探测器粒子轨迹模拟
    5.2 阵列探测器伽马射线空间碰撞概率分布
    5.3 隔离材料内的能量沉积概率分布与沉积份额期望
    本章小结
第6章 航空伽马阵列探测器能谱互响应校正与能量补偿仪器谱实现
    6.1 阵列探测器能谱互响应校正与能量补偿
        6.1.1 阵列探测器能谱互响应校正仪器谱实现技术路线
        6.1.2 阵列探测器隔离材料能量补偿仪器谱实现技术路线
    6.2 阵列探测器能谱互响应校正与能量补偿测量系统搭建
        6.2.1 高分辨航空伽马阵列探测器
        6.2.2 粒子模式高速采集器
    6.3 阵列探测器互响应校正与能量补偿结果与分析
        6.3.1 阵列探测器能谱互响应校正仪器谱实现结果
        6.3.2 阵列探测器隔离材料能量补偿结果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四吡啶并卟啉钴/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锂/亚硫酰氯电池的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电池概况
        1.2.1 锂/二氧化锰电池
        1.2.2 锂/氧化铜电池
        1.2.3 锂/氟化碳电池
        1.2.4 锂/二氧化硫电池
    1.3 锂/亚硫酰氯电池概况
        1.3.1 锂/亚硫酰氯电池的结构
        1.3.2 锂/亚硫酰氯电池的原理
        1.3.3 锂/亚硫酰氯电池的性能
    1.4 锂/亚硫酰氯电池的研究进展
        1.4.1 锂/亚硫酰氯电池阳极的研究进展
        1.4.2 锂/亚硫酰氯电池阴极的研究进展
        1.4.3 锂/亚硫酰氯电池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5 卟啉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5.1 卟啉化合物
        1.5.2 酞菁化合物
        1.5.3 金属卟啉及其衍生物在锂/亚硫酰氯电池中的研究
        1.5.4 碳支撑金属卟啉及其衍生物在锂/亚硫酰氯电池中的研究
    1.6 论文的选题依据、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6.1 选题依据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材料表征与测试手段
        2.2.1 X射线衍射
        2.2.2 显微共焦激光拉曼光谱
        2.2.3 热重分析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2.5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6 透射电子显微镜
        2.2.7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2.2.8 氮气吸脱附测试
        2.2.9 压汞仪测试
        2.2.10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
        2.2.11 聚焦离子束测试
    2.3 电池的组装
        2.3.1 不含催化材料碳阴极的制备
        2.3.2 含有催化材料碳阴极的制备
        2.3.3 电池的组装
    2.4 电学性能测试
        2.4.1 单位时间放电电压(U-T)测试
        2.4.2 循环伏安测试(CV)
        2.4.3 电化学阻抗测试(EIS)
3 固相法制备碳纳米管支撑四吡啶并卟啉钴纳米颗粒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原料
        3.2.2 CoTAP和CoTAP/MWCNTs的合成
        3.2.3 材料分析表征方法
        3.2.4 电化学测试
    3.3 CoTAP/MWCNTs复合材料的物相表征及形貌分析
        3.3.1 CoTAP/MWCNTs复合材料的物相表征
        3.3.2 CoTAP/MWCNTs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
    3.4 CoTAP/MWCNTs的放电性能及电化学分析
        3.4.1 CoTAP/MWCNTs的放电性能
        3.4.2 CoTAP/MWCNTs的电化学分析
    3.5 CoTAP/MWCNTs催化还原亚硫酰氯的机理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预制体法合成石墨烯负载四吡啶并卟啉钴纳米粒子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实验原料
        4.2.2 预制体法制备CoTAP/Gr复合材料
        4.2.3 材料分析表征方法
        4.2.4 电化学测试
    4.3 CoTAP/Gr复合材料的物相表征及形貌分析
        4.3.1 CoTAP/Gr复合材料的物相表征
        4.3.2 CoTAP/Gr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
    4.4 CoTAP/Gr的放电性能及电化学分析
        4.4.1 CoTAP/Gr的放电性能
        4.4.2 CoTAP/Gr的电化学性能
    4.5 CoTAP/Gr催化还原亚硫酰氯的机理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限域法构造活性炭支撑四吡啶并卟啉钴纳米材料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原料
        5.2.2 AC-F的合成
        5.2.3 NCA复合材料的合成
        5.2.4 材料分析表征方法
        5.2.5 电化学测试
    5.3 NCA复合材料的物相表征及形貌分析
        5.3.1 NCA复合材料的物相表征
        5.3.2 NCA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
    5.4 NCA复合材料的放电性能及电化学分析
        5.4.1 NCA复合材料的放电性能
        5.4.2 NCA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分析
    5.5 NCA复合材料催化还原亚硫酰氯的机理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铜掺杂四吡啶并卟啉钴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对锂电池的催化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实验原料
        6.2.2 Co/CuTAP纳米材料的合成
        6.2.3 材料分析表征方法
        6.2.4 电化学测试
    6.3 Co/CuTAP纳米材料的物相表征及形貌分析
        6.3.1 Co/CuTAP纳米材料的物相表征
        6.3.2 Co/CuTAP纳米材料的形貌分析
    6.4 Co/CuTAP纳米材料的放电性能及电化学分析
        6.4.1 Co/CuTAP纳米材料的放电性能
        6.4.2 Co/CuTAP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分析
    6.5 Co/CuTAP纳米材料催化还原亚硫酰氯的机理研究
    6.6 本章小结
7 活性炭支撑铜掺杂四吡啶并卟啉钴纳米材料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
        7.2.1 实验原料
        7.2.2 Co/CuTAP-AC复合材料的合成
        7.2.3 材料分析表征方法
        7.2.4 电化学测试
    7.3 Co/CuTAP-AC复合材料的物相表征及放电产物形貌分析
        7.3.1 Co/CuTAP-AC复合材料的物相表征
        7.3.2 Co/CuTAP-AC复合材料催化后放电产物的形貌分析
    7.4 Co/CuTAP-AC复合材料的放电性能及电化学分析
        7.4.1 Co/CuTAP-AC复合材料的放电性能
        7.4.2 Co/CuTAP-A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分析
    7.5 Co/CuTAP-AC复合材料的放电产物机理研究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3)高分辨率阵列探测器航空伽马能谱仪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航空伽马能谱仪研究路径与现状
        1.2.2 航空伽马能谱仪电子线路单元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第2章 高能量分辨率阵列航空伽马能谱探测器设计
    2.1 阵列航空伽马能谱探测器设计依据
        2.1.1 地-空界面伽马能谱分布
        2.1.2 辐射体上空伽马射线注量率
        2.1.3 高能量分辨率伽马射线探测器性能分析
        2.1.4 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最低可探测活度
    2.2 阵列航空伽马能谱探测器设计与实现
        2.2.1 溴化铈晶体生长、封装
        2.2.2 光电倍增管的选型
        2.2.3 高压电源设计
        2.2.4 前置读出电路设计
    2.3 闪烁计数器性能测试
        2.3.1 震动测试
        2.3.2 电磁兼容性测试
        2.3.3 高低温测试
        2.3.4 溴化铈/溴化镧闪烁计数器能量分辨率测试
    2.4 基于阵列探测器的航空伽马能谱探头设计
        2.4.1 混合谱合成技术
        2.4.2 探测器阵列的几何结构设计
        2.4.3 伽马能谱探头机械结构设计
第3章 多参数核脉冲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3.1 粒子模式多参数核脉冲处理技术
    3.2 脉冲信号时间信息提取技术
        3.2.1 高精度时间信息提取理论原理
        3.2.2 高精度时间提取电路设计
        3.2.3 高精度时间提取电路性能测试
        3.2.4 数字时间提取算法设计
    3.3 高精度数字脉冲幅度提取技术
        3.3.1 数字极零相消器
        3.3.2 数字滤波成形器
第4章 64通道多参数伽马能谱采集技术与实现
    4.1 64通道DMCA阵列设计
        4.1.1 DMCA电路设计
        4.1.2 DMCA算法实现
    4.2 主控制器设计
        4.2.1 FPGA与 ARM控制器电路设计
        4.2.2 时钟同步与触发电路设计
        4.2.3 高速通信电路设计
    4.3 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4.4 反康增峰技术
        4.4.1 反康增峰原理及实现
        4.4.2 反康增峰测试结果
    4.5 ~(241)Am源低能伽马射线稳谱技术
    4.6 多通道伽马能谱采集器性能测试
        4.6.1 四通道DMCA性能测试
        4.6.2 主控制器性能测试
第5章 高分辨阵列航空伽马能谱测量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5.2 系统软件各功能介绍
第6章 高分辨阵列航空伽马能谱仪测试与初步应用
    6.1 高分辨阵列航空伽马能谱测量系统构成
    6.2 系统静态测试
        6.2.1 系统分辨率测试
        6.2.2 系统稳定性及谱漂测试
    6.3 系统动态飞行实验
        6.3.1 系统本底测量
        6.3.2 系统高度校准测试
        6.3.3 重复测线测量及早晚校
    6.4 系统初步应用
        6.4.1 测量系统及实测数据
        6.4.2 试验区应用效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能见度仪测试评价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能见度及其观测
        1.1.1 能见度的定义与分类
        1.1.2 观测方式及其特点
    1.2 能见度仪测试评价的意义
        1.2.1 研究必要性及实际意义
        1.2.2 能见度在民航运行中的应用范围
    1.3 能见度仪测试评价的研究进展
        1.3.1 外场对比观测进展
        1.3.2 模拟环境下对比测试研究进展
        1.3.3 参考基准值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能见度仪外场对比观测与多能见度仪组合观测
    2.1 能见度仪的外场对比观测
        2.1.1 扬沙、浮尘与霾天气下的对比观测
        2.1.2 雾、雨雾、雪雾天气下的对比观测
        2.1.3 外场对比观测的讨论与结论
    2.2 主导能见度的多能见度仪组合观测
        2.2.1 主导能见度的自动观测方法
        2.2.2 数据整体概况与分析处理
        2.2.3 讨论与结论
第3章 高精度大气透过率和消光系数测量方法与系统实现
    3.1 多点移动测量方法
        3.1.1 大气透过率的多点移动测量方法
        3.1.2 基于多点移动测量的消光系数计算方法
        3.1.3 基于多点移动测量的MOR计算方法
    3.2 测量误差分析与比较
        3.2.1 大气透射仪的测量误差分析
        3.2.2 MVM方法测量大气透过率的相对误差分析与量化
        3.2.3 MVM方法测量MOR的误差分析
    3.3 高精度多点移动式测量系统实现
第4章 能见度仪测试模拟环境及其均匀性
    4.1 能见度仪测试模拟环境系统构成
        4.1.1 整体结构
        4.1.2 气溶胶发生与供气循环子系统
        4.1.3 其他辅助子系统
    4.2 能见度仪测试模拟环境均匀性分析
        4.2.1 基于流体力学模拟的均匀性分析
        4.2.2 基于消光系数水平分布的均匀性分析
第5章 模拟环境下的能见度仪对比实验
    5.1 大气模拟舱环境
        5.1.1 实验环境条件
        5.1.2 气溶胶粒子浓度及分布
    5.2 舱内能见度的多点移动测量与计算
    5.3 舱内能见度的测量对比分析
        5.3.1 多点移动式与大气透射式测量方法对比
        5.3.2 多点移动测量系统与大气透射仪测量对比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用于未爆炸物探测的磁梯度探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未爆炸物探测方法
        1.2.2 SQUID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2章 磁梯度探测基础理论
    2.1 SQUID器件基本原理
    2.2 SQUID磁梯度探测及反演
    2.3 SQUID磁梯度仪及探测量处理
    2.4 SQUID磁梯度仪样机
第3章 实验测试与模型验证
    3.1 仪器探测能力实验测试
        3.1.1 室内测试
        3.1.2 室外测试
    3.2 仪器物体的反演能力实验测试
        3.2.1 测试场地及流程
        3.2.2 流程有效性验证
        3.2.3 测试结果分析
    3.3 仪器对地下掩埋物体的反演能力实验测试
第4章 未爆炸物磁异常仿真
    4.1 简单理想情况下的仿真计算和反演
    4.2 建立未爆炸物探测仿真模型
        4.2.1 仿真环境搭建
        4.2.2 被测物体模型搭建
    4.3 仿真测试场景和流程
    4.4 仿真计算结果
        4.4.1 仿真模型磁异常特征
        4.4.2 不同仿真场景下磁异常特征分析
    4.5 反演计算结果
        4.5.1 自制简易炸弹模型的深度和外壳材料变化反演结果
        4.5.2 炮弹模型的朝向变化和倾角变化反演结果
        4.5.3 两个炮弹模型在重叠状态下的反演结果
        4.5.4 多枚地雷的反演结果
        4.5.5 多枚集束炸弹子炸弹的反演结果
        4.5.6 反演总结
第5章 数据可视化实现
    5.1 应用程序架构介绍
    5.2 应用程序功能介绍
        5.2.1 应用程序开发介绍
        5.2.2 应用程序功能页面展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6)航空伽马能谱核脉冲信号与仪器谱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概述
        1.2.2 国外航空伽马能谱测量系统
        1.2.3 国内航空伽马能谱测量系统
        1.2.4 数字化核脉冲信号处理技术
        1.2.5 仪器谱能谱解析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2章 闪烁计数器核脉冲信号特征分析
    2.1 闪烁计数器工作原理
    2.2 闪烁计数器输出信号分析
        2.2.1 波形分析
        2.2.2 噪声分析
        2.2.3 “弹道亏损”分析
    2.3 滤波成形理论分析
        2.3.1 最优滤波器理论
        2.3.2 现有滤波成形技术分析
第3章 墨西哥草帽小波核脉冲成形处理技术
    3.1 墨西哥草帽小波核脉冲成形技术理论推导
    3.2 核脉冲形状辨识参数及堆积判弃方法
    3.3 核脉冲宽动态范围测量方案设计
    3.4 墨西哥草帽小波与通用型核脉冲滤波成形性能对比
    3.5 墨西哥草帽小波核脉冲成形核仪器实现方法
第4章 墨西哥草帽小波仪器谱处理技术
    4.1 伽马能谱峰中心及峰面积估算理论推导
    4.2 伽马能谱稳谱
    4.3 伽马能谱稳谱中弱峰位提取
第5章 航空伽马能谱仪系统实现
    5.1 光电倍增管分压和前置放大器电路
        5.1.1 光电倍增管分压电路设计
        5.1.2 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5.2 核信号数据采集电路
        5.2.1 增益和零点可编程调节电路
        5.2.2 模数转换电路
    5.3 墨西哥草帽小波核脉冲成形数字逻辑处理单元
        5.3.1 快成形运算逻辑单元设计
        5.3.2 慢成形运算逻辑单元设计
        5.3.3 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逻辑单元设计
    5.4 能谱仪软件实现
        5.4.1 单片机程序设计
        5.4.2 墨西哥草帽小波仪器谱处理实例
        5.4.3 伽马能谱数据处理软件
第6章 系统测试及性能参数
    6.1 系统性能参数
    6.2 能量线性和能量分辨率指标测试
    6.3 多探测器合并能谱分辨率测试
    6.4 重复性和稳定性测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无人机超低空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航空伽马能谱测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定向伽马能谱取样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超低空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理论基础
    2.1 天然伽马射线辐射体及能谱分布特征
        2.1.1 铀及铀系
        2.1.2 钍及钍系
        2.1.3 锕铀及锕铀系
        2.1.4 钾
    2.2 含铀地质体上方伽马能谱分布特征
    2.3 伽马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双能定向取样原理
        2.3.1 光电效应
        2.3.2 康普顿效应
        2.3.3 电子对效应
        2.3.4 伽马能谱双能定向取样原理
第3章 超低空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系统设计与数理模型
    3.1 无人机超低空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系统设计
        3.1.1 无人机超低空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系统组成
        3.1.2 双能定向伽马能谱探测器的选择
    3.2 超低空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数理模型
        3.2.1 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基本方程
        3.2.2 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I=f(C,H,R)方程
第4章 超低空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蒙特卡罗数值模拟
    4.1 蒙特卡罗程序简介
    4.2 超低空双能定向伽马能谱蒙特卡罗模拟
        4.2.1 几何建模
        4.2.2 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装置探测效率
        4.2.3 两种不同形状的铅定向器下γ能谱结果比较
第5章 超低空双能定向伽马能谱特征峰提取及定量方法
    5.1 仪器谱数据平滑方法选取
    5.2 本底扣除方法的选取
    5.3 双高斯拟合分解重叠峰
        5.3.1 最小二乘法
        5.3.2 高斯函数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5.3.3 双高斯拟合0.609Me V峰和0.583Me V峰
    5.4 无人机超低空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铀含量标定方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十二届欧洽会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Project Description
    1.1 Project Background
    1.2 Clients Requirements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2.1.2 Glossary Building
        2.1.3 Theoretical Guidanc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2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Three Difficulties and Skills in Translation
    3.1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3.1.1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3.1.2 Non-Subject Sentence
        3.1.3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3.2 Translation Skills
        3.2.1 Omission and Annotation
        3.2.2 Amplification
        3.2.3 Division and Reconstruction
Chapter Four Reflection on the Project
    4.1 Feedback from the Clients
    4.2 Self-assessments
    4.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Appendix

(9)低能见度条件下的航班延误及恢复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大气能见度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大气能见度研究现状
        1.2.3 航班准点率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资料数据库的构建及研究方法
    2.1 观测仪器与资料来源
    2.2 基本研究方法
    2.3 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
    2.4 能见度预测等级划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各影响因子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3.1 大气能见度随时间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3.1.1 大气能见度与其影响因子随时间变化特征
        3.1.2 大气能见度与其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3.2 大气能见度的非线性回归分析及拟合
        3.2.1 大气能见度与PM_(2.5)和PM_(10)的非线性回归分析
        3.2.2 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非线性回归分析
        3.2.3 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PM_(2.5)、PM_(10)的多元非线性拟合
    3.3 拟合方程对量程外数据求解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低能见度预测模型
    4.1 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原理及适用性分析
        4.1.1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4.1.2 BP神经网络适用性分析
        4.1.3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4.2 数据预处理及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设计
        4.2.1 预测时间范围设定及数据准备
        4.2.2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设计
    4.3 GA-BP神经网络模型参数的设置
        4.3.1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设计
        4.3.2 GA-BP神经网络模型参数设置
    4.4 实验结果的验证与分析
        4.4.1 预测模型的计算流程
        4.4.2 预测结果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能见度对航班延误的影响
    5.1 正常航班的定义
        5.1.1 航班进出港正常性指标
        5.1.2 不正常航班原因分析
    5.2 航班动态数据处理及分析
        5.2.1 双流机场整体延误率研究
        5.2.2 进出港航班小时平均航班量及延误量分析
        5.2.3 不同能见度类别对航班延误率的影响
    5.3 不同低能见度条件下的航班延误时间变化规律
        5.3.1 低能见度的时间变化规律
        5.3.2 不同低能见度范围内的航班延误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低能见度条件下的航班延误及恢复预测
    6.1 航班延误及恢复预测的数学模型
    6.2 个例分析对数学模型求解
    6.3 航班恢复预测模型的检验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历史研究与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工业遗产相关研究
        1.3.2 国内工业遗产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一五”时期建设项目分布及相关城市发展历史
    2.1 新中国“一五”时期建设背景及项目分布
        2.1.1 新中国“一五”时期建设背景
        2.1.2 新中国一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156项
        2.1.3 新中国“一五”时期156 项分布
    2.2 四川“一五”时期建设背景及项目分布
        2.2.1 四川“一五”时期建设背景
        2.2.2 四川“一五”时期建设时间
        2.2.3 四川省行政区划与本文地域研究范围
        2.2.4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建设项目与分布
    2.3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建设项目重点城市发展历史
        2.3.1 成都“一五”时期城市发展历史
        2.3.2 绵阳“一五”时期城市发展历史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建设项目历史研究
    3.1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建设项目建设情况
        3.1.1 成都市“一五”建设项目历史概览
        3.1.2 绵阳市“一五”建设项目历史概览
    3.2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156 项重点建设项目概述
    3.3 电力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3.3.1 成都热电厂
    3.4 电子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3.4.1 国营新兴仪器厂(719 厂)
        3.4.2 国营锦江电机厂(784 厂)
        3.4.3 国营宏明无线电器材厂(715 厂)
        3.4.4 788厂停建后新增项目
        3.4.5 国营前锋无线电仪器厂(766 厂)
        3.4.6 国营长虹机器厂(780 厂)
        3.4.7 国营涪江机器厂(783 厂)
        3.4.8 国营华丰无线电器材厂(796 厂)
    3.5 机械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3.5.1 成都量具刃具厂
        3.5.2 成都机车车辆厂
        3.5.3 国营峨嵋机械厂(132 厂)
    3.6 化工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3.6.1 四川化工总厂
    3.7 食品加工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3.7.1 五粮液酒厂
        3.7.2 泸州老窖酒厂
        3.7.3 内江糖厂
        3.7.4 资中球溪河糖厂
    3.8 纺织工业建设项目历史
    3.9 教育科研
        3.9.1 高等教育
        3.9.2 科学技术研究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构成特征分析
    4.1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历史沿革特征
        4.1.1 “一五”建设初期(1951~1953)
        4.1.2 “一五”建设中期(1954~1956)
        4.1.3 “一五”建设延续期(1957~1960)
    4.2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行业特征
        4.2.1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构成分析
        4.2.2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行业构成分析
        4.2.3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历史构成分析
    4.3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4.3.1 项目选址分布特征
        4.3.2 空间布局特征
        4.3.3 “厂区”空间特征
        4.3.4 “院区”空间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价值特征初探
    5.1 四川地区“一五”工业遗产价值的理论前提
        5.1.1 工业遗产价值分析目标与意义的明确
        5.1.2 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价值的研究
    5.2 四川地区“一五”工业遗产价值剖析
        5.2.1 典型性工业遗产建筑单体的价值分析
        5.2.2 基于工业厂区完整性的四川“一五”工业遗产价值
        5.2.3 基于工业遗产群的四川“一五”工业遗产价值
        5.2.4 工业遗产价值的地域性与时代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索
    6.1 基于工业建筑单体的保护与再利用设计探索
    6.2 基于工业厂区完整性的保护与再利用设计探索
    6.3 基于工业遗产群的保护与再利用设计探索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Chengdu Aeronautical Instrument Corp.(论文参考文献)

  • [1]航空伽马阵列探测器能谱互响应与能量补偿研究[D]. 管弦.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2]四吡啶并卟啉钴/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锂/亚硫酰氯电池的催化性能研究[D]. 李康.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1)
  • [3]高分辨率阵列探测器航空伽马能谱仪研制[D]. 杨寿南.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4]能见度仪测试评价关键技术研究[D]. 台宏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9)
  • [5]用于未爆炸物探测的磁梯度探测技术研究[D]. 李庭筠.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航空伽马能谱核脉冲信号与仪器谱处理技术研究[D]. 陈川.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7]无人机超低空双能定向伽马能谱取样技术研究[D]. 杨京科.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8]十二届欧洽会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郭欣.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9]低能见度条件下的航班延误及恢复预测方法研究[D]. 苏靖晰.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0(11)
  • [10]“一五”时期四川地区工业遗产历史研究与价值分析[D]. 王嫦鸿.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成都航空仪器公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