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重烧伤后真菌感染24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云[1](2021)在《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治疗四肢Ⅱ度烧伤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随机分组对照试验,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治疗四肢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四肢Ⅱ度烧伤患者用SPSS21.0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抗生素预防感染、MEBT/MEBO处理创面;治疗组换药后予弹力绷带叠瓦式加压包扎患肢,对照组换药后予普通绷带无压力包扎患肢。入院后至入院第7天,每8小时换药1次,治疗第7天后,每12小时换药1次。14天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创面渗出、疼痛、创面愈合率等情况,记录治疗第5天残疱疱液量、残疱面积,统计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后,每月电话随访1次,3个月后统计两组患者创面愈后3月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完成57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29例。(1)在减少渗出和缓解疼痛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渗出、疼痛评分均成下降趋势,治疗组在治疗第3天和治疗第7天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第14天时两组无明显差异。(2)第5天残疱疱液量、残疱面积方面,治疗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第7天、第14天后创面愈合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4)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5.68天,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5.83天,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差异不明显。(5)两组患者治疗14天后临床疗效情况,两组治疗疗效相近,其中治疗组显效率为82.14%,对照组显效率为75.86%。(5)创面愈合后3月后,两组患者创面均无瘢痕增生,治疗组出现色素沉着7例,对照组出现色素沉着9例,两组色素沉着情况无明显差别。(6)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与MEBT/MEBO普通包扎疗法治疗四肢Ⅱ度烧伤,在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后色素沉着、瘢痕增生方面疗效相当。(2)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可减少烧伤早期创面渗出、缓解创面疼痛,减轻患者痛苦。
刘晓彬[2](2021)在《MIMIC数据库脓毒症早期凝血指标预警价值及深度烧伤数据挖掘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背景电子健康档案(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EHR)是人们在日常健康相关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可以保存并具有查阅价值的电子化的历史记录[1]。目前可通过医院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自我健康上报等多渠道的动态甚至实时的信息收集,能在循证医学领域、公共卫生领域以及药物安全性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既往的电子信息档案由于数据格式不一、保密要求各异等问题,仍缺乏有效方法将既往医疗实践中的海量数据进行系统获取、分析和整合,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源被闲置浪费。当前回顾性研究医疗数据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流行病学和预测建模[2 3],如何从海量的多维度医疗临床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以助于对某一疾病和治疗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正逐渐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危重症监护数据库(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 database,MIMIC database)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布的一个多参数、结构化的单中心重症监护数据库[4-6]。记录了美国波士顿BID医学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重症监护病房的长期而全面的临床医疗记录。该数据库通过去隐私化后对公众免费开放,提供给全球的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MIMIC-Ⅲ在2015年底发布,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版本[7],包含了49 785例患者的入院记录,并包含了从2001年至2012年之间,合计53 423例ICU患者的住院记录。麻省理工学院在2020年8月发布了MIMIC-IV v0.4[8],在MIMIC-Ⅲ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改进,采用模块化方法进行数据结构化组织,突出数据来源,以便更好地对不同数据源进行调用,但目前该更新版本数据仍在开发中。危重烧伤患者创面范围大、病程长,容易发生感染[9]。脓毒症是重度烧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0 11]。脓毒症病理生理机制包括全身凝血系统的活化,导致抗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纤溶系统受到抑制、内皮系统发生损伤和无法控制的炎症反应[12]。当凝血功能发生严重紊乱时,常导致致死性的多脏器功能不全,最终造成患者死亡[13]。目前已有多个研究证明各种凝血指标与脓毒症的预后密切相关[14-16],但大多为单中心小样本研究。目前对临床医疗数据挖掘的另一个研究热点是关于重症患者结局预测的研究,即基于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或数学建模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或构建神经网络模型等,对预后的预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17 18]。MIMIC数据库较以往单中心的数据具有更加丰富的结构化的生理参数信息,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协同变量信息,更有利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回归分析。因此基于MIMIC数据库对脓毒症患者早期凝血指标预警价值的研究,对于脓毒症的诊治具有积极指导意义。深度烧伤包括较深或伴感染的深Ⅱ度、Ⅲ度和Ⅳ度烧伤,较小面积的深度烧伤创面愈合需要3周以上,较大的深度烧伤通常需要手术治疗[19]。临床中观察到烧伤创面早期通常会发生进行性加深[20],其机制包括烧伤后的高凝状态及微血栓形成[21]、血管内皮细胞被激活后炎症因子大量释放[22]、中性粒细胞聚集后释放氧自由基和蛋白水解酶等机制[23]。而深度烧伤早期进行充分补液、抗凝治疗、合理的抗感染治疗等,可以有效改善循环、防治感染,有效缓解了创面的加深,改善了预后[24-27]。因此,研究深度烧伤早期临床指标和治疗方案对判断预后及提供治疗依据有一定的意义。而MIMIC数据库无疑是一个较好的可作为探索性数据分析的研究资料,但目前尚无针对该数据库中深度烧伤患者的研究和数据提取方法讨论。因此,探索一套可行的收集烧伤患者各项生理参数和临床检验结果的数据提取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二、研究目的第一部分:基于危急重症监护MIMIC-Ⅲ数据库,研究脓毒症患者早期凝血指标与预后关系,判断不同指标的预警价值。第二部分:基于最新发布的MIMIC-Ⅳ数据库,探索针对深度烧伤患者临床资料的数据挖掘方法,并尝试对烧伤后早期数据进行提取和初步分析,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及分析数据质量。三、研究方法第一部分:(1)依照文献方法提取MIMIC-Ⅲ数据库中的脓毒症患者数据;(2)对早期凝血数据及协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Cox回归检验,研究脓毒症患者早期凝血指标与预后关系,并描绘生存曲线,判断不同凝血指标的预警价值。第二部分:(1)下载MIMIC-Ⅳ数据库本地映像后,在Python环境下调用Pandas核心数据分析支持库中的函数导入并整合数据。(2)基于Git Hub中MIT-LCP/mimic-iv公开代码对研究烧伤所需的特定参数进行个体化的修改,构建出一套适用于对MIMIC-Ⅳ数据库中深度烧伤患者临床数据进行采集、合并、分析的系统方案。(3)通过使用Pandas+Matplotlib+Seaborn的方式,对MIMIC-Ⅳ数据库中的深度烧伤早期数据进行采集和初步分析,尝试实现数据可视化。(4)对此挖掘数据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并探讨数据库的质量。四、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提取到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共计2794例脓毒症患者;(2)通过对基线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各种因变量与28天生存情况的联系。28天存活组与死亡组基线资料相比较,在年龄、入院方式、48小时内最高体温、最低体温、最低血氧饱和度、最低收缩压、最低舒张压、最低每小时尿量、最低血红蛋白、最低红细胞比容、最高白细胞计数、最高血糖值、最高血钾、最低血钾、最低血钠、最低血镁、最高血肌酐、最高血尿素氮、Elixhauser并发症评分、有无呼吸机使用、肾脏替代治疗、SAPSⅡ评分、q SOFA评分、SOFA评分,以及入院时刻PT、PTT、INR、PLT计数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3)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入院时刻PT、PTT、INR及PLT计数与28天生存情况之间均存在非线性关系。(4)PT、PTT和INR是入住监护室28天死亡的风险因素,PLT计数是保护因素;(5)PT、INR及PLT计数对入住监护室28天死亡的预测更为敏感,可作为评估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和判断脓毒症的预后的预警指标。第二部分:(1)初步建立了一套在Python环境下运行的,适用于对MIMIC-Ⅳ数据库中深度烧伤患者临床数据进行采集、合并、分析的系统方案。(2)使用本研究建立的数据挖掘方法,在MIMIC-Ⅳ数据库中筛选出了共计106例2度以上深度烧伤患者,提取到患者的基础资料和72小时内病程中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用药情况等信息,并通过Pandas+Matplotlib+Seaborn实现了临床资料的数据可视化。(3)对所提取到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表明:通过此套方案筛选出的深度烧伤患者临床数据格式和早期临床资料特征无明显逻辑错误,结果基本可信,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法依据和数据参考。(4)MIMIC-Ⅳ数据库虽然较常规的单中心数据有着更加丰富的结构化的生理参数信息,但由于目前存在病例数目较少、诊断较混乱且遗漏较多、治疗过程不明晰等缺陷,在烧伤领域应用范围仍较有限。五、结论通过对MIMIC-Ⅲ数据库中脓毒症患者临床数据进行提取,证明早期凝血指标与入住监护室28天死亡存在关联,可作为评估脓毒症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警指标。本研究建立的针对MIMIC-Ⅳ数据库中深度烧伤患者临床数据进行采集、合并、分析的系统方案可行,提取数据质量稳定。筛选出的深度烧伤患者的数据格式和早期临床特征,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方法依据和数据参考。MIMIC-Ⅳ数据库是一个可以作为探索性数据分析的研究资料库,但在烧伤领域应用范围仍较有限。
廖文强[3](2021)在《严重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回顾性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烧伤中心2011-2015年及2016-2020年严重烧伤患者的感染病原菌来源、分布、耐药性及感染率的变化,总结其变化规律,为临床正确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发生及控制医院感染流行提供详实依据,以提高严重烧伤患者的救治率。方法:收集2011年至2020年我院烧伤中心严重烧伤患者性别、年龄、烧伤因素、烧伤面积、人数及送检病原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病例分组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两组,2011-2015年病例资料为前五年组,2016-2020年病例资料为后五年组。利用SPSS 26统计软件分析2011-2015年与2016-2020年严重烧伤患者病原菌的来源构成比情况,两组G-、G+及真菌的构成比及具体病原菌分布情况,两组检出率居前五位病原菌分布情况,两组G-、G+中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两组严重烧伤患者病原菌感染率的变化情况。结果:1、总体结果:2011年至2020年共纳入严重烧伤患者1176例,共检出2682株病原菌菌株,其中创面分泌物来源1173株,血液来源609株,呼吸道来源355株,尿液来源437株,静脉置管来源99株,穿刺液来源9株;共有G-菌株1895株,占比70.66%,G+菌株598株,占比22.30%,真菌菌株189株,占比7.05%。G-以鲍曼不动杆菌(697株,占比25.99%)、肺炎克雷伯菌(488株,占比18.20%)、铜绿假单胞菌(421株,占比15.70%)为主,G+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96株,占比11.04%)、表皮葡萄球菌(105株,占比3.91%)、溶血葡萄球菌(72株,占比2.68%)为主,真菌以热带念珠菌(57株,占比2.13%)、白色念珠菌(46株,占比1.72%)、光滑念珠菌(45株,占比1.68%)为主。2、前、后五年两组对比结果:(1)前、后五年检出率位居前五位的病原菌排列顺序未变动,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2)两组病原菌来源:与前五年相比,后五年来源于创面分泌物的菌株明显下降,而血液、呼吸道、尿液、静脉置管来源菌株呈上升趋势,其变化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114.071,P<0.001)。(3)两组G-、G+及真菌的构成比:与前五年相比,后五年G-构成比基本趋于稳定,G+构成比明显降低,真菌构成比则显着升高,其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9.266,P=0.01<0.05)。(4)两组病原菌具体分布的构成比:与前五年相比,后五年鲍曼不动杆菌、产气肠杆菌、热带念珠菌的构成比明显升高(P<0.05),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光滑念珠菌的构成比显着降低(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其它病原菌构成比无明显变化趋势。(5)两组主要G-的耐药率:与前五年相比,后五年G-中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显着升高(P<0.05),但对替加环素完全敏感,对其它抗菌药物耐药率变化不明显,其耐药率均大于85%;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替加环素、庆大霉素耐药率明显上升(P<0.05),但对替加环素较为敏感,其耐药率不超过20%,对其它抗菌药物耐药率超过60%;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氨曲南、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明显下降(P<0.01),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耐药率显着升高(P<0.01),对其它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大于60%。(6)两组主要G+的耐药率:与前五年相比,后五年G+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苯唑西林、利福平耐药率明显降低(P<0.05),对莫西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显着升高(P<0.01);表皮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明显上升(P<0.05),对四环素耐药率明显下降(P<0.01);溶血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明显升高(P<0.05),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明显下降(P<0.05)。三种主要的G+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奎奴普汀/达福普汀、达托霉素几乎达到完全敏感,但对青霉素G耐药率高达90%以上。(7)两组严重烧伤患者的感染率:与前五年对比,后五年严重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人数明显下降,其感染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变化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57.105,P<0.001)。结论:1、在前、后五年中,病原菌标本来源所占百分比有所不同,严重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来源仍以创面分泌物为主;G-构成比变化无明显差异,严重烧伤患者病原菌感染仍以G-为主,而G+构成比一定程度降低,真菌感染比例有所上升。2、目前严重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仍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然后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3、在前、后五年中,G-中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形势严重,前者耐药率更为明显,两者耐药率呈显着的上升趋势,应引起高度的警惕,但两者目前对替加环素较为敏感;相反,铜绿假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单酰胺环类β-内酰胺类(氨曲南)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下降趋势,这说明近五年来我院烧伤中心对铜绿假单胞菌治疗取得阶段性效果。三种主要的G+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奎奴普汀/达福普汀、达托霉素耐药率极低,敏感性高,在严重烧伤感染治疗上具有较好的疗效。4、在前、后五年中,我院烧伤中心严重烧伤患者病原菌感染率呈下降趋势,需从多角度分析此趋势。
毛旭东[4](2021)在《复春散①号治疗烧伤后金葡菌感染创面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应用“复春散①号”对比“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深Ⅱ°烧伤后金葡菌感染的创面,观察其疗效,探讨其在临床上治疗烧伤后金葡菌感染创面中推广使用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对烧伤科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的32例四肢深Ⅱ°烧伤且创面分泌物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患者,局部创面行“复春散①号”湿敷,通过与“磺胺嘧啶银乳膏”创面换药对比,观察其入院当天、入组当天、入组第三天、入组第七天、停止药物治疗当天创面的红、肿、热情况、粒细胞计数、降钙素原、白介素6、C反应蛋白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创面分泌物细菌转阴时间,用以评价“复春散①号”治疗深Ⅱ°烧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面的疗效。[结果]试验组(复春散①号)与对照组(磺胺嘧啶银乳膏)在治疗深Ⅱ°烧伤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面中: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组当天创面面积、停止药物治疗后创面面积、创面愈合率、及分别在入院当天、入组当天、入组第三天、入组第七天、停止药物治疗当天的粒细胞计数及比例、降钙素原、白介素6、C反应蛋白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细菌培养转阴时间、十天内创面分泌物是否转阴、创面红、肿、热情况中差异显着:细菌培养转阴时间试验组(8.50±2.00 d)相对于对照组(10.94±2.11 d)缩短,P<0.05;十天内创面分泌物是否转阴中试验组(1.19±0.40),对照组(1.69±0.48),P<0.05;两组患者创面红、肿、热情况在入院当天、入组当天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创面红、肿、热情况在入组第三天、入组第七天、停止药物治疗当天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当分析创面愈合率与烧伤患者年龄、烧伤面积的相关性时发现,32例患者创面愈合率与入组当天的创面面积呈负相关;但是患者的年龄与创面愈合率没有相关性。考虑此次试验的样本量较小,不足以证明期间相关性的准确性,仅作为参考。[结论]复春散①号在治疗烧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面中,可以明显缩短创面分泌物转阴时间,可以有效改善创面的红、肿、热等症状,治疗过程中,创面分泌物由粘稠逐渐转为清亮,量也逐渐减少,相比于对照组(磺胺嘧啶银乳膏)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有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减少瘢痕形成、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关于两种药物在治疗创面过程中,对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比例、白介素6、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的影响,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我们在临床治疗烧伤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面时,需要既能有效杀灭金葡菌,同时不易产生耐药性的药物,而复春散①号有较好的使用前景,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马倩倩,邱林,傅跃先,田晓菲,刘燕,肖军,李天武,毛晓波,袁心刚[5](2020)在《静脉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在儿童严重烧伤感染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总结使用静脉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严重烧伤感染的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2017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4例严重烧伤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IVIG治疗分为IVIG组14例和对照组1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血常规、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创面培养及血培养等。结果:两组患儿均为Ⅱ度烧伤,年龄、体质量、烧伤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IVIG组患儿的体温及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WBC、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PC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IVIG组的体温、CRP及PCT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结论:面积深度相当的烧伤患儿,可能出现对烧伤程度不同的炎症反应;IVIG能有效改善严重烧伤患儿的感染症状,降低炎性指标水平。
刘聪[6](2020)在《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从创面局部症状积分、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细菌检出率进行对比观察,探讨其治疗本病的优势。方法:临床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低温热源性烧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实际完成观察的病例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手术清创,治疗组予以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处理创面,对照组予以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处理创面,疗程7天,共观察四个疗程。观察时间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21天、治疗第28天。通过对比两组创面治疗前后局部症状积分、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率,得出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创面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例数17,显效例数3,有效例数2,无效例数2,脱落病例1,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痊愈例数16,显效例数2,有效例数2,无效例数3,脱落例数2,总有效率86.96%。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创面局部症状总积分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局部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两组创面治疗后局部症状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项比较,治疗第7天,治疗组创面渗液、腐肉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肉芽、面积、疼痛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创面腐肉、肉芽、面积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液、疼痛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8天,两组创面渗液、腐肉、肉芽、面积、疼痛积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创面愈合率比较分析,组间比较,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分析,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创面细菌检出率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在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疗效相当,治疗期间均能减轻创面局部症状,无不良反应,可操作性强,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加以推广应用。
魏冬[7](2020)在《甘肃省某医院儿童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2014年08月2019年07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住院儿童烧伤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资料,为制定本地区儿童烧伤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08月2019年07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住院儿童(014周岁)烧伤患者病例资料,统计患者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等)、烧伤特征(烧伤原因、时间、面积等)、治疗、住院时长、费用以及四种并发症发生状况,以患儿性别和年龄分段分组进行分析。对低蛋白血症、感染及住院费用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398例患儿,男女比为1.6:1.0;幼儿期(1≤Age<3)患儿最多(64%);农村:城镇为2.7:1.0;2、烧伤主要原因为烫伤(89.3%),其次为火焰烧伤(9.2%),电击伤和化学烧伤较少。夏季(30.9%)和春季(25.6%)烧伤者占多数;白天多于夜间,以午餐和晚餐时段高发。3、常发生烧伤的部位为上肢、躯干和下肢;以中度烧伤为主(59.8%),其次是重度和特重度烧伤、轻度。4、42.8%的患儿6小时内就诊我院,41.7%的患儿来院前未经过任何处理。经我院治疗后,78.8%患儿治愈、15.7%患儿好转;住院期间患儿发生低蛋白血症(37.8%)、贫血(33.4%)者相对较多,发生感染者较少。5、伤后低蛋白血症与烧伤面积、程度、是否三度烧伤、伤后入院时间相关;烧伤感染与伤后入院时间、烧伤面积、是否手术治疗、是否合并其他并发症相关;住院费用与烧伤面积、程度、是否三度烧伤、是否手术及是否有并发症相关。结论1、本地区儿童烧伤以幼儿期、男性、农村患儿居多,烫伤是主要烧伤原因,以春夏季、室内、用餐时段多发;患儿以深Ⅱ°及中度烧伤多见,伤后无治疗措施者占多数;94.5%的患儿经我科治疗后治愈或好转出院,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为低蛋白血症。2、应加强对幼儿家庭烧伤预防的宣教,也应加大伤后急救措施的普及教育力度,并要提高小儿重症烧伤的专科救治水平,以建立完善的预防-急救-转诊-专科治疗体系。
张成,龚雅利,罗小强,刘美希,石云龙,刘腾飞,李航宇,彭毅志[8](2020)在《重度烧伤患者真菌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回顾性分析重度烧伤患者真菌血流感染的诊断时间、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等情况。方法 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重症监护室2011年7月—2019年5月收治的55例重度烧伤真菌血流感染患者[男46例、女9例,年龄42(1,78)岁]血液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微生物监测系统进行病原菌培养,采用API酵母菌鉴定试剂盒和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进行病原菌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真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酮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情况。统计患者血液真菌培养阳性率、病死率及真菌局部增殖部位分布,患者真菌血流感染的诊断时间分布,真菌种类的分布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采用WHONET 5.6软件对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9年间共送检4 839份血液样本,其中122份真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2.52%。本组55例患者中8例死亡,病死率为14.55%;在30例局部真菌增殖中,导管真菌增殖居于首位。(2)本组患者真菌血流感染的诊断时间主要分布在住院≤1周[32.73%(18/55)]。(3)在检出的55株真菌中,近平滑念珠菌构成比居首位(21.82%,共12株),光滑念珠菌居第2位(18.18%,共10株),热带念珠菌和白念珠菌构成比共同居第3位(14.55%,共8株)。55株真菌均对两性霉素B敏感,对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的耐药率为4.5%~9.1%。(4)55例患者均使用过广谱抗菌药物,其中有44例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37例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 d。结论 本组重度烧伤患者真菌血流感染的诊断时间主要为住院1周及以内,真菌以近平滑念珠菌为主,导管真菌增殖在30例局部真菌增殖中居于首位,所有检出的真菌均对两性霉素B敏感,对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的耐药率处于较低水平。本组真菌血流感染的重度烧伤患者均存在广谱抗菌药物的过度暴露。
彭小青[9](2016)在《近三年重度以上烧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病房重度以上烧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者进行流行病学情况调查及易感因素分析,为临床预防和救治烧伤后IFI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病房2013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188例成人重度以上烧伤患者资料,统计分析了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烧伤面积及程度、受伤时间、采样时间、真菌种类、标本类型、吸入性损伤、有创性医疗操作、以及全身的激素、广谱抗生素使用等情况。对重度及以上烧伤患者中怀疑有真菌感染的患者104例,采集其创面分泌物、痰(包括痰涂片、咽拭子)、血液、各类导管、尿液、粪便、组织活检等标本共1222份,行真菌培养及镜检。1例患者同一类型标本2次以上送检培养出同一真菌时只计1份阳性标本。根据《烧伤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防治指南(2012版)》,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确诊烧伤后IFI患者,并将188例烧伤患者分为感染组(A组)和非感染组(B组)。结果:1、成人重度以上烧伤患者共188例,确诊为IFI者为19例,其发病率为10.1%。2、在各分组资料中烧伤总面积、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及种类、侵入性操作和吸入性损伤方面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在年龄、首次削(切)痂时间及全身激素使用情况方面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1222份标本中,有91份培养及镜检阳性,送检标本阳性检出率为7.4%;其中IFI者阳性标本数为55份。4、真菌菌种:55株真菌中共7种菌株,其中白色念珠菌16株(29.1%),热带念珠菌14株(25.5%)、光滑念珠菌8株(14.5%)、曲霉菌8株(14.5%)、毛霉菌7株(12.7%)、隐球菌1株(1.8%)、角膜念珠菌1株(1.8%)。5、标本类型:55份阳性标本中共7种标本,占第一位的是创面分泌物,共26份(47.3%),其次是痰液11份(20.0%)、血液8份(14.5%)、尿液6份(10.9%)、粪便2份(3.6%)、各类导管1份(1.8%),组织活检1份(1.8%)。6、烧伤原因:火焰烧伤患者11例,占57.9%;爆炸伤6例,占31.6%;电烧伤1例,占5.3%;化学烧伤1例,占5.3%。7、55份阳性标本中,以秋、冬两季检出率高,共占60.0%。8、19例IFI患者确诊时间主要集中在伤后1周至3周内,共占63.2%。9、A组死亡率(42.1%)明显高于B组(7.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三年我科重度以上烧伤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基本情况是:1、发生IFI的主要致病真菌菌种为白色念珠菌,以火焰烧伤为主要致伤原因,主要发生于伤后一周至三周内,且大多发生在秋冬两季。2、长期使用多种类广谱抗菌药物、烧伤面积大而深、长时间留置各类导管以及吸入性损伤是发生IFI最可能的诱因,此外高龄、延迟削(切)痂及全身使用激素亦是可能的易感因素。3、IFI的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应动态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当高度怀疑发生IFI时,除采集创面分泌物进行检查外还一定要采集血液、尿液、痰液、置入性导管、粪便等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及鉴定,必要时行胸片(或肺部CT)及无菌环境下取病理组织行活检以确诊。4、IFI发病率虽然较低,但病死率相对较高,值得临床上重视。
罗高兴,彭毅志,吴军[10](2012)在《烧伤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防治指南(2012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烧伤尤其是严重烧伤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发人群。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皮肤屏障破坏、气管切开插管、机械通气、广谱高效抗生素和肠外静脉营养的长期应用、有创监测措施的强化、医院感染等原因,烧伤后真菌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视以及微生物等实验室检测技术的发展,使烧伤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after burn injury)的检出率明显增加[13-18]。为进一步明确烧伤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概念、诊断标准、预防与治疗措施,由本刊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多次讨论形成本指南,以规范和指导烧伤医师的临床实践。
二、严重烧伤后真菌感染24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严重烧伤后真菌感染2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治疗四肢Ⅱ度烧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烧伤的认识 |
1.1 定义 |
1.2 流行病学资料 |
1.3 病理生理和临床分期 |
1.4 治疗方法 |
2 祖国医学对烧伤的认识 |
2.1 病名沿革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分型 |
2.4 中医治疗 |
3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的概述 |
4 压力治疗的临床应用 |
4.1 压力治疗用于慢性下肢静脉疾病 |
4.2 压力治疗用于肢体淋巴水肿 |
4.3 压力治疗用于烧伤后增生性瘢痕 |
4.4 压力治疗的外力装置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及分度 |
1.3 病例标准 |
1.4 不良反应及处理预案 |
1.5 伦理学要求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程及观察时间点 |
2.4 观察指标 |
2.5 安全性指标 |
2.6 统计学处理 |
2.7 病例脱落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两组患者烧伤创面面积、深度及部位情况比较 |
3.3 两组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比较 |
3.4 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
3.5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四肢Ⅱ度烧伤病理学特点 |
4.2 MEBT/MEBO的作用机制 |
4.3 湿润烧伤膏(MEBO)的药物组成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4 包扎与压力治疗烧伤创面讨论 |
4.5 临床指标情况分析 |
4.6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
5 本课题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5.1 本课题的创新点 |
5.2 本课题的不足 |
5.3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治疗烧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MIMIC数据库脓毒症早期凝血指标预警价值及深度烧伤数据挖掘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基于MIMIC数据库对脓毒症患者早期凝血指标预警价值的研究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危急重症监护数据库MIMIC-Ⅳ深度烧伤数据挖掘方法研究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全文总结 |
一、MIMIC 数据库脓毒症患者早期凝血指标预警价值的研究 |
二、危急重症监护数据库 MIMIC-Ⅳ深度烧伤数据挖掘方法研究 |
文献综述 MIMIC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和参与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3)严重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回顾性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2 入选病例 |
2.1.3 病例分组 |
2.2 菌株来源 |
2.3 细菌鉴定及药敏实验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前、后五年严重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菌株来源构成比情况 |
3.2 前、后五年严重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菌(G-)、革兰氏阳性菌(G+)、真菌的构成比情况 |
3.3 前、后五年严重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具体情况 |
3.4 前、后五年严重烧伤患者检出率居五位的病原菌分布情况 |
3.5 前、后五年主要G-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
3.6 前、后五年主要G+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
3.7 前、后五年严重烧伤患者病原菌的感染率 |
第4章 讨论 |
4.1 严重烧伤患者病原菌感染来源 |
4.2 病原菌分布特点 |
4.2.1 前、后五年G-、G+及真菌构成比情况 |
4.2.2 前、后五年病原菌具体分布情况 |
4.2.3 前、后五年检出率位居前五位的病原菌分布情况。 |
4.3 耐药性分析 |
4.3.1 前、后五年主要G-的耐药情况 |
4.3.2 前、后五年主要G+的耐药情况 |
4.4 前、后五年严重烧伤患者病原菌感染率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综述 烧伤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复春散①号治疗烧伤后金葡菌感染创面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经济利益申明) |
综述 金葡菌感染特点及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静脉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在儿童严重烧伤感染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治疗与分组 |
1.2 观察指标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体温变化比较 |
2.3 两组患儿治疗后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
3 讨论 |
(6)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烧伤的概述 |
1.1 祖国医学对烧伤病名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烧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祖国医学对烧伤辨证分型治疗的认识 |
1.4 祖国医学对烧伤外治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于烧伤的概述 |
2.1 流行病学调查 |
2.2 西医对于烧伤治疗的认识 |
3 中西医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的概述 |
3.1 中医外治法对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的认识 |
3.2 西医对低温热源性烧伤治疗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1.4 伦理学要求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安全性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病例脱落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5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大体情况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的概述 |
1.1 MEBT/MEBO的作用机制 |
2 湿润烧伤膏(MEBO)的概述 |
2.1 祖国医学对湿润烧伤膏药物组成的认识 |
2.2 具体组成成分的现代药理研究 |
3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为对照组依据 |
4 针对合并基础疾病的对比分析 |
5 疗效分析 |
5.1 创面局部症状单项积分及总积分对比分析 |
5.2 对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 |
5.3 对两组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率的影响 |
5.4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
6 结论 |
7 本课题存在的优势、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甘肃省某医院儿童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小儿重度烧伤严重并发症的特点及防治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9)近三年重度以上烧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典型病例分析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不足之处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严重烧伤后真菌感染24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治疗四肢Ⅱ度烧伤的临床研究[D]. 王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MIMIC数据库脓毒症早期凝血指标预警价值及深度烧伤数据挖掘方法研究[D]. 刘晓彬.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严重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回顾性调查分析[D]. 廖文强. 南昌大学, 2021
- [4]复春散①号治疗烧伤后金葡菌感染创面的疗效观察[D]. 毛旭东.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5]静脉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在儿童严重烧伤感染的应用价值[J]. 马倩倩,邱林,傅跃先,田晓菲,刘燕,肖军,李天武,毛晓波,袁心刚. 儿科药学杂志, 2020(11)
- [6]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D]. 刘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甘肃省某医院儿童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D]. 魏冬.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8]重度烧伤患者真菌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分析[J]. 张成,龚雅利,罗小强,刘美希,石云龙,刘腾飞,李航宇,彭毅志. 中华烧伤杂志, 2020(01)
- [9]近三年重度以上烧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回顾性分析[D]. 彭小青.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10]烧伤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防治指南(2012版)[J]. 罗高兴,彭毅志,吴军. 中华烧伤杂志, 2012(02)